以德为先论文范文

2024-07-16

以德为先论文范文(精选12篇)

以德为先论文 第1篇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是坚持“立德树人”这样的理念来教书育人的,可谓酸甜苦辣咸一并俱全了。伴随着这些滋味,我和这群孩子一起成长!

一、酸——我忘记做作业了

早晨,组长拿着一叠补充习题来到了我身边,说道:“姚老师,小旭今天的回家作业又没带!”又没带,怎么会老是忘记带呢?回想前几次的情况,上上个星期出现一次,上个星期出现两次,这是这个星期的第一次,之前没在意的原因是他第二天都能准时把作业带过来。这次我得好好了解下情况了,“小旭,你的回家作业呢?”“忘记带了!”他简明扼要的回答了我的问题。“真的,你看着老师的眼睛回答我?”我问道。“真的,我真的忘记带了!”“好的,今天因为课上也要用到补充习题,那老师只好联系一下你的爸爸,让他把你的作业拿过来了,不然你上课的时候就不能用了,好吧!”我看着小旭说了这些话,看着他开始紧张不安,但是对于我刚刚的提议他并不愿意采纳,之后我只好再次强调我要实施这个行动,这时他开口了,“我的作业本在书包里。”“喔,原来是你忘记交了,那你赶快去拿过来交给老师吧!”这时候小旭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候我联想到前几次他的作业没带的实情,心里很恼火,真想揭穿他的小伎俩,但是看着他羞愧的表情我不忍心伤害他,也想到我了解实情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而不是为了伤害他。

灵机一动,既然这个小家伙和我玩个小伎俩,那我也来和他过过招,“小旭,老师知道你作业肯定是做好了,但是呢就是有个健忘的小毛病,放在哪了会记不住,现在老师帮你想了个好办法!你要不要试一试啊!”这时候小旭想到老师没有批评自己,心里暗自窃喜,当然会说好,“那就是在你的铅笔盒上贴上这个小贴纸——一个认真写作业的小男孩,以后看到这个贴纸你就问自己一句我的作业呢?这样小男孩时刻在提醒你不能忘记作业。”

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并适当的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的教育方法对于改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很有帮助。”

二、甜——我的小苹果越来越多了

这学期在处理回家作业方面,我做了一定的调整,对于小朋友的回家作业完成情况,我的评价方式是全部正确并且字迹端正的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而当学生积满5颗的时候就可以来我这边换一个红苹果的贴纸,红苹果贴纸就粘在补充习题的封面上,到学期末我们根据这个来评选出我们班级的“小小解题王”。

在这个奖励的鼓动之下,全班小朋友的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了,书写也规范端正了,以前划线不用尺的现象很少出现,题漏答的现象也明显减少了。在刚开始采取这个措施时,我高调表扬了积分获得第一个红苹果的几个学生,这时候其他小朋友的眼光里都充满了对于红苹果的渴望。现在他们一直在关注着自己星星增长的速度,有时候我匆忙批作业中忘记给学生打五角星了,学生放学前会和我来“上诉”,老师今天我的作业是优+,你怎么没给我打星,我都数好的,真的!这时候你看着小孩子天真的表情,真的觉得很幸福!低年级的小朋友是把成功和奖励联系得最直接最紧密的,他们眼中的成功就是用一些实物来计算的。

每当作业本发下去的时候,学生里最热衷的就是数着自己的星星,看着自己封面上的大苹果,脸上绽放这美丽的笑容,这一切使我心里美滋滋的。

三、苦——我不喜欢和他玩

小琪是我们班级比较特殊的孩子,每当周五我上活动课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一个人坐在草坪上,有时候抬头仰望天空,有时候低头冥想,有时候双手托着下巴若有所思的样子,但他就是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这个现象使我注意起他,从而发现他不仅是活动课上这样,课间活动时他也是这个状态,一个人在座位上自娱自乐。我找到了这个孩子在学校的所有时间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愿意和身边的人交流,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走不进他的世界,他也不愿意走出他的世界。想象一下如果我的童年没有朋友,那该是多不幸的事情啊,所以我猜想小琪心中肯定是苦的,他也希望自己有朋友,我要帮助他!

利用周五的活动课,我也坐在草坪上,就坐在小琪的旁边。“小琪你一个人在这边玩什么啊,带老师一起玩好吗?”小琪,只是看着我,不愿意开口说话。“你看小朋友在那边玩贴烧饼的游戏,真好玩,是吧!”“嗯!”他回答完了,又低下了头。“你想玩吗?”我接着问到。“想玩,但是他们都不和我玩!”小琪轻声说道。原来是这样,我叫来几个小朋友和他一起玩贴烧饼的游戏,但是我走开一会儿,回来的时候发现他又一个人坐在那边,其他小朋友却在那边玩,了解情况后得知他不会玩这个游戏,其他小朋友抱怨了他一下,他就不高兴玩了。没办法之下,我只能亲自出马了,加入小朋友的游戏,并且教小琪如何来玩这个游戏,同时让小朋友说说小琪有什么优点,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发现小琪有很多优点,这么多优点的小朋友,老师很愿意和他做朋友,你们愿意和他做朋友吗?通过几次活动课的引导,小琪也越来越开朗了,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其他小朋友也愿意接纳他了。

我们班级的苦娃娃终于成为阳光少年了。

四、辣——我的嘴、眼、耳、手都准备好了

在数学课上,我给小朋友制定了课规,在黑板的一侧贴好嘴、眼、耳、手的图样,对于小朋友本节课相应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评分,能够上黑板的小朋友都是违规者,那下课后就需要得到一定的“惩罚”。课规就是你得分清它们的功能是什么,让你讨论的时候,就该动你的嘴巴;让你仔细观察的时候,那你就得睁大你的眼睛;耳朵是一节课一直要用到的,没有听清指令那就是你的耳朵没有带来了;操作的时候就是你动手的时候,但是不操作的时候你的手就不应该偷偷地做小动作。

小朋友的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我想利用这个方法来减少他们注意力的分散。对于这个课规的评判,我的要求还是比较松的,只有多次犯规,而且是提醒后不改的小朋友才会被写上黑板。那违规的小朋友的惩罚手段,就是你违反了哪个规定,那你就得做一个相应的图样,每到数学课的时候你就得把这个图样放在你的桌上,时刻提醒着你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如果你连续三天不犯了,那就可以把图样收下去了。

现在课开始时,小朋友都会齐声说:我的嘴、眼、耳、手都准备好了!

五、咸——我是值日组长

为了做好教室的卫生工作,我们分小组进行打扫卫生,出于管理的需要,每个小组确立了值日组长,而值日组长的任务就是督促小组成员打扫卫生和检查卫生。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值日生完成速度偏慢,而且组员经常抱怨值日组长老是命令他们干这干那,而他自己却在那边和其他同学打闹,或者吃水果。

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做了群众调查和实地勘察,发现原因如下:小孩子总是有点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气场,让其他小朋友觉得老师器重他,那其他小朋友也要尊重他;小组长的自控能力较差,自己管不好自己,别人在做值日生,他在吃水果,或者和已经完成打扫的人在玩耍,这样肯定会使组员不服。小干部的使命感有点变质了,这时候该给他们开个小会了。为此我开了个班干部会议,先说了班级里出现的以上一些情况,让小干部们自己来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小干部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原因,然后让他们自己来想想自己该怎么做,通过他们的自我批评和纠正,我把他们的发言加工整合成班干部公约,并且让他们每个班干部签字确认,如果谁不遵守,那就是自动放弃了干部的身份!后来在全班同学面前宣布了这份公约,让全班同学监督!到目前为止收到的投诉明显减少了,完成任务的速度和质量也有所提高。

我坚持“以德为先”这一思想并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用“德”字来教育孩子,依“德”字来评价孩子,以“德”来监督孩子凭“德”字来任用学生干部。一切教育教学都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使孩子学会劳动、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宽容,学会自省。用心去爱每一位孩子,只有你爱他们了,才会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根据需要来给予爱的教育。充满爱的智慧教育应该遍布在我们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从细节出发,关注每一位孩子。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师资建设,2004(1):46-52.

以德为首育人为先 第2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明文指出: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与教学活动之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的确,一个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如果一味停留于只求学好文化知识为己任,忽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和熏陶,这是很危险的。这样的“人才”真的有用吗,他们只会学习,不懂交流、合作,他们将与社会、与他人,甚至与自己的家人格格不入。试问,生存问题如何解决,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的宏图大志更是纸上谈兵。为此,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担任启蒙教育的工作者,更是任重道远。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十几年来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努力尝试把德教放在首位,与德教与教育各个环节: 一

课堂教学 以德为先

十几年的教书生涯,我深深感到学生们对尊敬长辈,学会感谢等方面一届不如一届,真是世风日下呀,为此我,难堪过,伤心过,也惶恐过,然而仅凭一己之力又能改变些什么呢?只好把握着这三尺讲台,尽自己的微力做点自己该做也想做的事吧!

将德教贯穿于所教学科之中。先后涉及到语文、思品、写字、数学等各个学科。现以一堂数学课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前几天,我任教的一年级小班应学校要求向家长进行开放教育。家长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教室,有爸爸,有妈妈,有爷爷奶奶,甚至一家来好几位家长,发下去5张请柬,教室后面却坐了满满的一排,足足有二十来位,可见他们对孩子的关注之切。他们那饱含关注和爱意的眼神让我感动,不知我的那帮小家伙们是否与我同感?我知道,礼尚往来,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是,一开课让孩子说一句最想对家长说的话,也许是受情境的感染,孩子们说得头头是道,充满真情的稚嫩的话语让家长们也倍感欣慰,爱于被爱,回报爱与享受回报一切在无言之中,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吧!我意识到,孩子们的情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从他们自信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他们的心情:爱家长不能仅仅靠一句空话,是要付出行动的。这时间花得值!紧接着我又将招待客人设计成课堂教学的情景,把要讲解的例题贯穿于情景之中,让教学活动源于生活,让生活为教学提供宝贵的资源。如例2教学:我们要准备好吃的来招待家人(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出示9张橘子卡片),人太多不够分怎么办?孩子各有各的想法,但在我稍做引导之后,他们都知道先分给老人才是好孩子。尊老的思想在此例中得到很好的贯通。只是一堂普通的数学课,孩子们掌握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道理,同时学会回报爱,学会尊重老人等做人的道理,如此教学何愁世风不改? 二 调解纷争,德教为先

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家常便饭,他们正处于打闹的年龄,而在这些打闹中故意让人难堪,使人不痛快的毕竟占少数,多数打闹皆因他们玩中闹,闹中打而引起的纠纷,还有天生好动的,无意之间惹着了别人自己却全然不知。这时候他们会把说的清说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纷争一股脑交给他们信任的老师,在他们心中老师是万能的,是救世主,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是万能的吗?不是的。每件事都断出个是非,每个孩子都能满意而归,谈何容易。分不出是非,用心找到谈话的切入点,和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教他们学会认识自己的短处和对方长处,这对我们老师来说是可以办到的。比如说甲同学哭着告状说乙同学偷了他的铅笔,让我去给他们断案,没有证据,我能断出是非吗。不断会让甲失望,胡乱断会伤害到乙同学,左右为难,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会他们找自己的问题,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问甲:你亲眼看见乙拿了你的铅笔吗?(没有根据不可信口开河);为什么你的东西那么容易丢?(学会独立生活,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再问乙:为什么别人会怀疑你?(学会诚实做人,用诚实维护自己的尊严);你拿了别人的笔吗?如果自己一时糊涂做错了,现在你想清楚该怎么办了吗?(懂得犯错不可怕,怕就怕在有错不知,或知错不该)„„两个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心悦诚服的接受老师的建议,心中的气也烟消云散,同时又明白一些为人之道,真是皆大欢喜呀。如此事例举不胜举,只要我们做老师的用真心去理解、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你所做的一切都会留下些痕迹。三

家校沟通

德教为先

不止一次家长会或与家长的电话沟通中我说过同样的一段话:孩子的成长营造好的环境,那么环境是什么?环境就是老师的德行,就是父母的德行,就是孩子身边所有人的德行,什么“诚实”、“守纪”、“宽容”、“谦让”等词汇都只是笼统的说教,他们不能带给孩子们真真切切的体验,更不能带给孩子们实实在在的环境,因为他们是空洞的,是不可触摸的。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没有模仿的对象,没有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学习活动就会是盲目的,无效的。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又说“跟什么人学什么样。”这些话说的一点不假。我自己就有切身的体会今年新接一年级,为了节省发作业的时间,前面同学的作业递过去,后面同学的作业则是扔过去,没过几天,教室里作业飞舞的现象随时可见。谁“创造”环境?是我,他们的老师,我深深的自责了,想改变这种环境,却远不如“创造”环境来得容易。因此我在与家长以各种方式沟通的过程中,总是用“现身说法”和家长交流,希望家长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把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树立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理念。如果家长有空就趴在电脑跟前,想让孩子不迷电脑难;家长如果自己不能做到尊重别人,想让孩子懂得尊重你们也难;自己不读书学习,想让孩子爱学习难;„„。身教重于言教,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对他们施行良好的教育,他们就会深深的记住这些内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育人为本,德教为先。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仅仅是班主任或德育校长的事,它应该渗透于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每一节最平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去,只有真正做到德育教育和知识传授有机结合,才能让我们的每一节课充满活力,充满激情,才能让学生不断闪烁智慧的光芒,才能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得到最大的尊重,收获最大的快乐。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真的做了教师的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一、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我曾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家的生活状况极糟,父母离异、生活拮据,导致他失去家庭温暖,在在其他同学面前常感愧不如人,再加上自理能力也很差,就越发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我调整教育方法,与瞧不起他的同学谈话,告诉他们:他是我们中的一员,只有我们才能真正帮助他。做通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之后,我又多次与他谈心,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照顾、鼓励他。渐渐地,他变成了一个自尊心强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来,无非是为了维护他那自卑和幼小的心灵。明白了这一点,我对他说:“老师不会因为一名学生的家庭背景而对他另眼相看,老师只在乎他是否真正学会做人,学到知识。让老师来帮助你,使你成为一个别人喜欢的孩子,好吗?相信你能行!”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他有时还会犯些小错误,出点小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毕竟在改变自己,毕竟在不断的进步。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再笨再懒再难管,都不应该成为被老师蔑视、嘲讽的对象。如果教师在一个被认为难管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只能用难听的话打击他,本身就是一种不称职,更何况学生们其实不像有的老师认定的那样笨,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从心底里尊重和爱护学生的意识,有没有求真、求善、求美、求知的人格原则。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师生之间才能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学生才肯接受教育。师爱--真正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宝。

二、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勿庸置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要数教师了。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言言、行行,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毕竟他们年龄还太小,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判断的经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可信赖的,他们认为教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可见教师言行的好与坏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都会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当然教师的不经意中做过的一件错事(哪怕很小),或者说过的一句错话(哪怕很短),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之的教育,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教师在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时应付了事,甚至课上传授了一些错误的知识,或作一些模棱两可的解释,而后又不肯拉下脸皮向学生认错,将错就错,最后损害的是教师的形象,是教师的威信。相反,若能知错就改,学生不但不会嘲笑你,而会更尊敬你,大大增强了你的威信。

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当班主任时,有一次班会课上,我看见教室地上有很多纸屑,于是弯下身子将纸屑一片一片的捡起来,学生们看见我在捡,也都加入了我的行列,教室很快就变干净了,自那以后我就很少看见教室地上有纸屑。短短几分钟我一句话没说,但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想这就是率先垂范的教育力量。

规范师德不是一朝之功,而是时时之事、处处之事。如果教师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而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为学生树立起榜样,试问:教师尚且做不到,又有什么理由去教育学生呢?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才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受到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教师自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三、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作出贡献。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不正之风也在校园里蔓延,请客送礼蔚然成风;一年一度的评优活动,也不能得到很公平的对待,唯有利益最重,功利在教师心中的份量越来越重,为了“一纸空文”,更多的是拍马吹捧、拉关系;更有的教师心理不平衡,见异思迁,弃教跳槽的事时有发生;也有的教师,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喊起“课堂为温饱,家教奔小康”的口号。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不良影响,玷污了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因此,面对窗外的灯红酒绿,教师更

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敬业乐业,无愧于“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决不能让一些不良风气玷污教师这片净土,影响学生纯洁心灵的塑造!

质量为先 以德为师 第3篇

2月21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联邦政府讲话中谈到,数字化生产对德国的繁荣富裕至关重要,德国可以成为“工业4.0”标准的推动者,并在欧洲甚至全球推进这些标准。“工业4.0”是德国政府2010年正式推出的《高技术战略2020》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它强调“智能制造”,因此数字技术在其中至关重要,物联网、数据网等将成为未来工业的基础。

一、穿越历史看德国工业4.0

苦难历史蹉跎岁月

苦难的历史步伐中,德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处于不断摸索的路上。最终历时三个世纪之久,德国经历了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华丽转身。纵观德意志近代历史,德意志民族历经百年的欧洲战争,面临无数次历史性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夹杂着对理性的遵从、背叛与摸索。一次次烈性的神秘体验,将德意志民族带上了与众不同的历史岔道口。激情与理性如两股洪流,在德意志历史的大潮中,共同塑造了德国的民族性格、工业形态和社会风貌。

【工业1.0】

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阻滞了德国现代化的步伐,大约迟于英国半个多世纪,德国资本主义工业才发展起来。18世纪前后开始缓慢进入机器工业1.0时代,直到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机器大工业才得以确立。普法战争等一系列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德意志统一之后的最初几年,依靠国内人口红利、战争赔款或是对外的侵略掠夺,德国的大工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尽管开始比较晚,但耗时很短就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1.0”使经济社会实现了从纯人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向工业以及机械制造生产方式的转型,迅速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

【工业2.0】

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到1914年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之前,德国内部的工业化步伐相对稳健、精力也较为集中在工业发展上。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工业2.0”战略帮助德国实现了电气化。所谓电气化革命,就是在劳动分工基础上,借助电力驱动(继电器、电气自动化控制机械设备生产),实现大规模的产品生产。这次的工业革命成为德国历史上的“工业2.0时代”。在这一次工业革命中,零部件生产实现更为专业化的分工,成功地从产品装备环节独立出来,从而使产品的批量生产更为高效、迅速。

理性回归,发展是时代主流

【工业3.0】

19世纪后期,由于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德国对原材料和海外商品市场的需求也骤增,威廉二世要求与其他老牌殖民国家共同瓜分地球上“阳光下的土地”。德国与英国、俄国等老牌殖民地国家的矛盾也因此开始变得尖锐。20世纪初期到中期,德意志的理性再次被激情所挟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德国、欧洲乃至世界都带入了战争的阴霾之中。

理性思考、自我反省与批判贯穿于德国历史之中。德国对历史的彻底反思,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更为战后自身的恢复与发展赢得了足够的信任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当战争的硝烟散去,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世界工业进步的步伐迈得越来越大,德国追赶的节奏也同样迅速。战后,德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有着综合性的原因。外部因素诸如得益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内部原因则是德国原本发达的工业体系,同时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优秀劳动力都是支撑其经济快速恢复的软实力。1950年到1970年在校大学生从10万跃升40多万。20世纪初至70年代,“工业3.0”在升级了“工业2.0”的基础上,通过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为大幅度地解放了人力劳动,机器替代了脑力和体力两个层面上的部分工作。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效率、质量、分工合理化程度、设备精良程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突破。二战后的理性反思使德意志民族更加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在秉承德意志民族传统的同时,德国社会的理性与激情各归其位。这一时期的德国贯彻长期以来的“社会市场经济”,秉持从传统中挖掘精髓的发展理念,兼具与时俱进的激情,积极探索改革的路径,提出创新性的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工业4.0】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德国进入了“工业4.0”时代。

“工业4.0”战略是在2013年提出的,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称,试图在制造业内将生产工艺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软件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探索一种与时俱进的工业发展模式。相比1.0、2.0和3.0,“工业4.0”时代通过应用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使生产更为智能。在一些科幻片里,人类常常会忧心忡忡,担心机器人将统治世界。“工业4.0”时代让这种担忧似乎变得更为“紧迫”。在机器与机器对话的新时代,人类似乎变得更加孤单了。

“工业4.0”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个环节,试图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使人力在这三个环节中被大大地解放出来。其中,智能工厂指的是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智能生产指的是整个企业生产中实现人机互动、3D等高技术应用和管理智能化;智能物流指的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务联网三网连接,实现高效率物流匹配。

二、科技革命与标准化

“工业4.0”计划并没有传闻中那么神秘和顺利。“工业4.0”这一概念更多情况下被认为是对传统制造业的颠覆,将为德国经济发展,甚至欧洲经济走出萧条做出贡献。默克尔将“工业4.0”概括为数字科技、工业产品、物流共通。

然而,以数字科技为核心的信息物理系统的应用并非德国的强项。德国没有美国的科技水平先进,也没有中国的巨大互联网经济市场。

所以,真正实现“工业4.0”的蓝图,德国需要考虑的问题还很多,如:怎样有效地运用无线网将生产环节的数据壁垒打通,如何快速学习成为信息物理系统领域领先的供应商。截至目前“工业4.0”计划在德国本土却显得比较低调。不少企业和普通人对其的理解大概是逐步地将科技融入生活、融入细节、融入创新。这一计划更像是德国努力描绘的一幅未来图景,是一个理性、分步骤实施的计划。那么,为什么要推动“工业4.0”呢?发展而非战争是世界的主流,在未来世界中保持国家的经济活力和相对竞争优势,成为德国及世界各国目前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首先,这体现了德国的危机意识。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诸如欧元区经济不景气、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德国开始认真反思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源头将是什么。特别是近年来看到中国等新兴国家机械工业的高速发展,2013年德国占到全球机械出口的16%,中国占到了11%,分别位列全球第一位和第三位。而“工业4.0”就是追求制造业领域内更高的质量、更精的设计、更新的创意。其次,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数量减少、成本骤升,且制造业对新生代劳动力的吸引力低。

通过人口红利维系国际竞争力早已不再是可行的选择,推动产业升级是很多国家不可回避的命题。而推进信息化、更彻底地替代人手劳作的“工业4.0”,可以克服德国劳动力紧缺的短板,维持制造业作为第一大产业部门的长期优势。

最后,“工业4.0”秉持了理性、严谨和标准化的传统,用更高的标准化引领信息技术和工业的深度结合。工业领域内的竞争很多时候也是围绕国际标准化程度的竞争,换句话说就是,借助科技实力将本国技术的标准化水平提高到国际最先进水平。位于瑞士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等相关国际机构是各国交涉标准化的重要场所。科技革命提供了一个新的比拼标准化的历史契机。在新能源等重要领域内,占据先发优势的关键就落在了争得国际领先的标准化水平上。尽管“工业4.0”还处在一个蓝图构建的起步阶段,但美、德等传统世界工业强国都高度重视其竞争内容,积极构建信息物理空间,重视其在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中的宏观布局,部署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目标,并为此积极推动研究进展。美国专门组建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中心”,德国也正在大力向企业和社会推进创新“工业4.0”的具体落实。目前“工业4.0”仍主要适合大型企业,比如汽车制造商。因为汽车制造业的分工已经非常细了,可能需要在某些工序上安装传感器和控制器,把不同的程序通过网络结合起来,对汽车制造商而言,走到工业4.0这个阶段,应该说是水到渠成。但工业4.0对中小企业来说还有和很多讨论的空间。

海尔工业4.0,全流程互联,谋求“全球冰箱行业效率最高”

模块化制造方式的建立,为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熟悉冰箱行业的人都知道,一条生产线大约生产上百种型号的冰箱,如果不按照批次生产,传统企业根本无法运转。“100多种型号,按照每种型号准备10个门体的话,大概需要放置1000多个门体。如果不是大批量生产,现场可能会非常混乱,要么需要时找不到合适的门,要么身边的门不是需要的那个”。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番场景:

工人只需将一个个冰箱门体随机放在吊笼里,生产线就能根据用户订制的型号自动检索;在冰箱外壳下线车间,两台德国制造的六轴机器人将两个冰箱U壳从生产线上取下来,放到U壳自动配送生产线的托盘上,整个过程用时仅15秒;在门体智能配送线上,一台无人操控的自动运输小车哼着欢快的歌来回穿梭,前方遇有阻碍,还能自动停车……这种智能化的生产流程,完全颠覆了传统制造模式。

产品批次的变更也变得非常智能。传统工厂每变更一个批次的产品,生产线都要停下来更换模具。但在这里,即便相邻的是两个不同产品,模具也能自动切换。“生产完这个型号的产品,系统马上会知道下一个产品型号是什么样的,并且能在生产节拍之内自动进行伺服换模。”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海尔工厂的特征是,前端连接供应商,后端连接用户,实现了全流程的互联。在这里,自动化不仅是高自动化(用机器代替人工),更关注满足用户对制造全流程的体验,建立了白电行业引领的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自由交互的自动化社区——在工厂生产线上有1万多个传感器。通过这些传感器,工厂不仅所有的设备都可以互相对话,还实现了设备与产品、与用户的互联互通。用户信息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每一个操作工位,每个工位及时了解到反馈信息后,可以迅速对产品做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海尔全球先进的技术工艺和高度集成的自动化设备,不仅解决了传统制造业的用工难、成本高、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还实现了单线产能提升一倍、单位面积产出提升一倍,线体长度缩小一半、配送距离缩短一半,推动海尔工厂率先成为全球冰箱行业效率最高的工厂。

目前,中国工业和制造业增加值总量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中国工业质量指标很多位于世界中下游,中国工业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排在第50位左右。大家知道,中国制造业现在面临西方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制造业,在加速制造业的回归和“再工业”,后面是一些比中国更低劳动力生产成本在承接制造业的转移。

班干部应以德为先 第4篇

一、众望所归

那天是新生入学,一个相貌平平的小个子男生站在我的报名桌前等着报名。只见他朝我身后的教室望了一下,就叫上几个来报名的同伴,拿起扫帚扫起教室来。我问他,我没叫你,怎么就扫起来了?他说,脏了就要扫。“在家里也是这样吗?”“嗯”。从进一步的了解中,我知道他家里只有姐弟俩。根据经验判断,这样的孩子一般肯做事。定班干部时,我提议他当上了清洁委员。一学期下来,我班的清洁卫生工作很少落后过,还得了不少次表扬。学生们经过一学期的表现,相互之间已比较了解,第二学期定班干部时,我不再独断,实行“海选”。票一出来,他得票最多。这让我既诧异,又为难。选前我规定,一定要用“德才兼备”的标准来衡量。不光思想好,还要学习好,反之也一样,两者缺一不可。可他的成绩在班上最多也只是个中等偏上,那么多人根本不把我的两个标准当回事,把那么多票投给他,而且得票最高,可见他“德”到了何处!而这些我却竟然不知,只觉得他仅仅是爱劳动。其余的当选者,学习成绩都远远超过他。按照事前的规定,从班长到各委员,按得票率的高低和本人特长依次任命。可他的特长和得票率还真难住了我。按得票率,他应该是班长,但他的学习成绩达不到要求,怎么起带头作用?按特长,他应该继续当清洁委员。可我这话一出口,全班吼声如雷。我只好遵从民意,沉着心宣布他当班长,教室里一片欢腾。

他这一当就成了“终身”,几次选举都独占鳌头。自然,班里的工作,由于他的助理我放心又省心。许多事情,我只要给他讲一下,他就能组织大家迅速完成。有时我没有说,他也能自觉地完成学校交给班上的任务。

二、质地优良

他从进入我班到毕业,朴素的形象从未改变,一切都是那么平常。班上的事务,大多有他的身影。只要一个人能完成的,他不会再添其他人。多人完成的,他会分派得公平合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或困难,他能化解的,不会去找老师。在同学之中,师生之间,他像一湾清清的泉水润泽着两岸,显得那么自然,宁静。而正是这种自然、宁静,体现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勤劳善良和公平正义。这种精神品质,是人类生活中,尤其是集体生活中,特别是领导者身上所不可或缺的东西。

1、公平正义。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三月的中央人大报告中说,公平正义,比太阳都光辉。太阳的光辉,能使动植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没有它,就没有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人类社会如果没有公平正义,最终会消亡。试看古今中外人类的一切成功的集体活动,有哪一件是在公平正义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成功的?人心齐,泰山移。这里的“齐”,如果没有公平正义作基础,能“齐”而移泰山么?而这种公平正义,主要又取决于有决断权力的人,这种人就是起组织、领导作用的干部。一般的群众的公平正义虽然也重要,但在一定的场合,他总是处于从属地位而被公平正义,他本身的公平正义的作用非常有限。并且,他们如遇不公不正,就会心离思异。一个集体的不公不正到了一定程度,这个集体就会工作乏力或骚乱出事,还谈得上什么工作成效显著?反之,公平正义的程度越高,人心越齐,力量就会越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成倍增长的,如此一来,不就能移山填海了吗?而太阳的光辉与动植物的生长是对等的,有多少就生长多少。所以,它比太阳还光辉!因此,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公平正义是他的立身行事之本,它决定着一个生活集体的成功与失败。

小班长之所以能使大家心悦诚服,齐心协力,是得益于他的公平合理,这正是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

2、身体力行。

看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主要是看他的行动。小班长之所以能够赢得大家的信赖,除了他的办事公平合理以外,还得益于他的身体力行。

在人们的传统思想中,当官的作指示安排,属下手脚并用,这是应该的。如果哪个干部亲自做了点本不该他做的事情,就说他以身作则,便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小班长天长地久地与“民”同劳,还不值得同学们学习他的精神,积极努力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所以,在公平正义的光辉下,他又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真是锦上添花了。

3、勤劳善良。

公平正义、身体力行这两种思想行为的产生,除了正确的管理制度的约束外,还得有人的品质中的勤劳善良。善良的思想品质,不愿意别人无端受委屈或打击。领导干部如果具有了这种品质,就会担心不公不正影响了众人的思想情绪使他们心情不畅快。有了这种思想基础,公平公正就有了产生和保持的内在动力,加上外部制度的约束,公平正义就得到了有力的保障。而善良的思想,又能使人勤劳起来。因为,善良的人,总不愿不劳而获。人勤我懒,见人辛劳就会于心不忍。于是,自己能干的事就会身体力行。这种感觉是每一个心存良善的人都会有的。所以,勤劳善良能支持公平正义,它们合起来放在一个领导干部身上,他的思想品质就几乎成了完人,在一个近乎完美的领导人领导的集体中,难道工作还会有什么大问题么?这既是一个集体生活中主要领导人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因素,也是人类社会和谐生存,健康发展的起码要求,当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之必须。而这种精神品质在他身上又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以德为先

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些东西,差点被我的“德才兼备”的双重标准埋没了,当然也会因此而让我繁重一届班务工作。其实,“德才兼备”并没有错。有德又有才,不仅使领导者思想上能团结众人齐心向前,而且,又保证了组织办事的科学性。有了这样的干部,所干的事业是没有不成功的。

以德为先心得体会 第5篇

----刘斌

通过学习“以德为先”主题教育,深入联系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倡导以德为先、讲感恩、讲城信、讲规范、讲效率、提高执行力和执行能,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最基本的人文素质。“德”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在政治立场和政治倾向,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自律意识和纪律观念等,坚持以德为先,就是要把“德”作为“第一素质”,立德在前,修养在先,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锦涛总书记说 “是有百行以德为先”。道德品质的好坏决定一个人的成败,邮政银行人犹是如此。德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根本,更是一个职能部门发展之前提,德高则人气聚,人气聚则形象佳,形象佳则社会效益好。一个银行如果不重视德的培育,这个银行一定举步维艰很难远行,参天大树的枝繁叶茂,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默默支撑,凌云大厦的气势逼人,靠的是厚重坚硬的基石无语支撑,邮政银行事业的长远发展,靠的是力量无穷的“德”静静支撑,德犹如灯塔,为国家,为银行,为个人的发展指路引航。德标志着人的品质,充斥着人的心灵,它无处不在。我坚信,哪里有德的沐浴,哪里就有鲜花盛开。要充分展现个人的德。一是应从履行岗位职责中表现出个人的德。要在履行岗位职责中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效以及工作中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等,全面展现出个人的德。二是应从完成重要任务中展现出个人的德。要能冲在一线、沉着应对、坚韧不拔,始终站银行的立,按照总行的

要求做好工作。三是应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个人的“通过学习“以德为先”主题教育,深入联系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以德为先、讲感恩、讲城信、讲规范、讲效率、提高执行力和执行能力,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最基本的人文素质,“德”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在政治立场和政治倾向,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自律意识和纪律观念等,坚持以德为先,就是要把“德”作为“第一素质”立德在前,修养在先,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锦涛总书记说 “是有百行以德为先”。道德品质的好坏决定一个人的成败,邮政银行人犹是如此。德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根本,更是一个银行发展之前提,德高则人气聚,人气聚则形象佳,形象佳则社会效益好。一个职能部门如果不重视德的培育,这个部门一定举步维艰,很难远行,参天大树的枝繁叶茂,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默默支撑,凌云大厦的气势逼人,靠的是厚重坚硬的基石无语支撑,邮政银行事业的长远发展,靠的是力量无穷的“德”静静支撑,德犹如灯塔,为国家,为单位,为个人的发展指路引航。德标志着人的品质,充斥着人的心灵,它无处不在。我坚信,哪里有德的沐浴,哪里就有鲜花盛开。要充分展现个人的德。一是应从履行岗位职责中表现出个人的德。要在履行岗位职责中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效以及工作中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等,全面展现出个人的德。二是应从完成重要任务中展现出个人的德。要能冲在一线、沉着应对、坚韧不拔,始终站邮政银行的立场上,按照总行的要求做好工作。三是应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个人的德。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要

才德兼备,以德为先 第6篇

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对任人唯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他们将能不能得天下、能不能治天下的关键,正确地归结为能不能尊贤用贤。古人的智慧还不限于此,他们明白,贤人不是抽象的,贤人是有标准的。他们在指出用贤重要性的同时,也在不断探讨贤人需要具备的素质条件,以及应如何掌握这些素质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等等。

古人在论述人才的素质条件时,从先秦开始,就已注意从品德和才能两个大的方面来考虑问题了,并相继提出了“既知(智)且仁”、“才行俱兼”(“行”在这里是品行的意思)、“才行兼备”、“才德兼优”等概念。不仅如此,古人还非常明确,并相当科学地论述了“德”与“才”之间的关系,先后提出了“德”为“才之帅”,用人以“德行为先”(“德行”即道德品行)、“德行为首”、“以德为本”等概念。这些概念与我们现在关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提法,完全是一个意思。

战国末期的荀子(约前313—前238)对用人标准有过这样的论述:“对那些虽然才智出众而品德不好的人,决不可重用;对品德虽好但缺乏才智的人,也不可重用;那些既有才智而且品德又好的人,才是君主之宝啊,他们能辅佐君主成就王霸之业。”a这段话已经把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表达得十分清楚,其中“既有才智而且品德又好”(原文是“既知且仁”),应该就是“德才兼备”这一概念的源头。

好的思想一旦产生,就会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先秦时期提出的正确用人标准,秦汉之后得以继续发展,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运用德才兼备的标准来衡量用人得失。

唐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对身边大臣说过一段有关用人的话,堪称精辟,他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理。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b最后这句话讲的是任用标准,唐太宗认为用人应以德行和学识二者为主要依据,这与“德才兼备”的精神完全一致。

宋代对于德才标准的认识,已经相当全面和辩证,其中尤以司马光的论述为最佳;司马光的论述又以对德才关系的论述为最善。司马光认为,首先要弄清才与德是不同的,由于人们弄不清二者的区别,不论是有德还是有才,一律认作贤人,所以在用人上往往失误。司马光的认识可谓深刻,这种德才不分、以才代德的认识误区现在也还存在,所谓“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就是一种表现。既然德、才不能混淆,那么什么是才,什么是德呢?司马光认为:“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a聪慧、明察、刚强、坚毅这一类素质属于“才”,心术端正、诚实正直、中庸适度(不走极端)、宽和仁爱这一类素质属于“德”。对于德、才之间的关系,司马光有一句非常经典的概括:“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b意思是:才是德的依托,德是才的统帅。讲得可谓深刻而辩证。司马光又说:“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经术,其次政事,其次艺能。”c就是说,选拔人才应当首先看他的行为品德,其次看他的学识理论,再次是看他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最后看他的文学水平等。司马光指出当时选拔人才只重文辞的做法是不对的。在距今九百多年以前的时代,司马光能对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讲得这样深透,特别是明确提出了“德”为“才之帅”、用人以“德行为先”的思想,不能不令人叹服。

金世宗是金代一位比较英明的君主,有“小尧舜”之誉,史称其“知吏治之得失”。他曾对宰相们说:“一个人如果有干事的能力,固然是难得的人才,但是不如德行好的人更为优秀。”d

元朝初年,由于很多蒙古贵族大臣崇武轻文,讨厌儒士,所以几十年内未开科举。仁宗即位后,才命令程钜夫等几位大臣研究出台了科举办法。仁宗在诏书里说:“选拔人才‘宜以德行为首’,考试应该以经学理论水平为先,文字水平次之。文章浮华无实,我是不取的。”从诏书里可以看出,元代统治者也是懂得“才德兼备,以德为首”这一用人原则的。有意思的是,元代在选拔吏员(主要是机关文书辅助工作人员)工作中对“才德兼备”的运用和把握更有特色。自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以来,各代录用官员主要通过科举考试进行,极少再从吏员中选拔。但元代和明初(受元代影响)则将选拔吏员作为录用官员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外,元代高级机关的吏员也多从基层机关的吏员中选拔。当然,儒士也是官员和高级吏员的来源之一。当时吏和儒是互不服气的,吏指儒为不识时务之书生,儒诋吏为不通古今之俗子。大臣郑介夫上书建议:“儒不通吏,则为腐儒;吏不通儒,则为俗吏。必儒吏兼通,而后可以莅政临民。”a必须是儒吏兼通者才能做官。皇帝认为讲得有理,采纳了这一建议。所以元代规定,选拔吏员“以品行纯正恭谨,儒吏兼通者为最好;有才学,办事机敏麻利,行政事务程序娴熟者次之”b。儒士们学的是“四书五经”,如只会讲“仁义礼智信”,却不会实际办事,未免酸腐;吏员们对机关运行、行政事务娴熟,打点上下关系游刃有余,却不知古今盛衰兴败的经验教训,不懂为政以德的道理,未免油滑。强调儒吏兼通,又以品行纯正恭谨为优,实际也是“才德兼备,以德为首”精神的很好体现。

“才德兼备,德行为先”的原则,应当贯彻到官吏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但最主要的是体现在选拔录用和选拔晋升两个环节上。如何才能选拔到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选拔录用,历代统治者绞尽脑汁,不断寻找最佳办法。科举考试应该说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它较好地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精神。但究竟考什么,怎么考,才能较好地贯彻“才德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这又是一大难题。唐朝时注重考诗赋,宋代王安石变法后,改考“经义”(“四书五经”理论),明代为了阅卷方便,规定了经义论文的格式,没想到后来演变成了“八股文”。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问题,锐意求治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此思考过,探讨过。洪武三年(1370),他对中书省的大臣们说:“我设立科举考试为的是求取天下贤才,一定要得到通晓经书、行为端正、才学与本质相一致的人才,加以任用。现在有关部门录取的大多是青年后生,看他们的文章像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等到试用他们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人却很少……现在全国各地的科举应该暂时停止,另外命令有关部门考察推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而文章次之,这样可能会使天下的学者懂得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使读书人的风气回到务实上来。”a实际上朱元璋也没找到比科举更好的选拔录用办法,停了几年科举之后,只好又恢复。但从朱元璋这段话里看,他在用人上的指导思想还是相当清楚的。他说“一定要得到通晓经书、行为端正、才学与本质相一致的人才,加以任用”,这正是“才德兼备”的要求;他又说考察推荐人才,“必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这也正是“以德为先”的思想。

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康熙皇帝,非常重视用人,在用人标准上也是把握得比较好的。他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a又说“国家用人,当以德器为本,才艺为末”,“论才则必以德为本”b。

在德才关系上,古人为什么特别强调以德为先呢?有才能、能办事、会办事不就够了吗?古人认为,若用人重才轻德,极易造成用人失误。有德无才者,固难当大任;而有才无德者,其才足以济其奸,结果是百姓受害,国家遭殃。对这方面的道理,从先秦到明清很多思想家、政治家,包括孔子、董仲舒、司马光、唐太宗、明太祖、康熙帝等都有论述。其中魏徵和唐太宗讲的就很有代表性,魏徵说:“如果知道此人本心是善的,然后用他,假设这人不能办成事,只是才力不及,酿不成大害。误用恶人,让他勉强去做事,就会造成极大危害。”c唐太宗则进一步说:“近来见吏部选拔官员,只是看他们能说会写就用,而不去全面了解他们是否有好的品行。结果有的任职几年以后,罪恶行径开始暴露出来,虽予判刑重罚,然而百姓已深受其害,这损失却是无法挽回的。”d

总之,古人关于用人标准的基本观点包括两方面,一是才德兼备,二是以德为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理解古人关于用人标准的基本观点时,要注意把“才德兼备”和“德行为先”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把握,“德行为先”是以“才德兼备”为前提的,并不是强调德就可以忽略才的。

以德为先与唯才是举 第7篇

曹操的“唯才是举”众所周知。据《魏书·武帝纪》的记载,曹操曾下过三次求贤令。他在求贤令里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观点,大致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说人无完人,若一直等着任用完美之人,那像齐桓公那样的君主就永远难以成就霸王之业;其二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未必能够建功立业,能够建功立业的人未必品德高尚;其三是列举了一批建功立业的历史名人,他们或出身低贱,或品德有亏,或行为有错,甚至有的不仁不孝,但都成为贤相名将,成就了千秋功业。曹操欲以此证明:在用人问题上,关键是看才能;只要才能卓越,即便德有不足,甚至“不仁不孝”,也要毫不犹豫加以任用。那么,曹操为什么会提出“唯才是举”,“唯才是举”有没有道理可言呢?不妨听听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是怎么分析的。

二、治世乱世有所不同

唐贞观六年十二月的一天,唐太宗与魏征谈论用人问题。唐太宗说:“按官职要求选拔任用人才,不能草率行事。若任用了一个君子,其他君子也都会纷至沓来;若任用了一个小人,其他小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挤进来。”魏征回答说。“您说得对。在天下还未平定,处于战乱时期,选拔人才主要是看他有没有才干,顾不上去考察他的德行如何;而天下平定之后,如果不是德才兼备,那就不可以任用。”话不在多,一说就透,这就是魏征的水平,也是唐太宗一直十分器重他的原因之一。

其实,治世用人注重品行,乱世用人注重才能这一道理,并不是魏征首创,至少魏晋时人们就已知晓,而且曹操就说过类似的话。建安八年曹操下过一道令,其中说:“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意思是国家在安定时期,用人注重道德品行;国家在多事之秋,即战争年代,用人(包括奖赏)则赏识战功和才能。令中还说:“如果既无才能,又无战功的人,反而能得到重用和奖赏,那国家肯定不会兴盛。所以,英明的君主不授官给无功之臣,不奖赏无战功之士。”由此可见,曹操的三道求贤令,正是根据“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精神来论述的,因为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乱世,而不是治世。

说到此,我们并没有获得完整的答案。古人只是告诉我们,安定和平时期与动乱战争时期对用人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未回答其所以然。因此,我们还要问两个为什么。

一是为什么动乱战争年代,用人主要看有没有才干,而对品德则往往顾不上。史书载,陈平逃离项王而投奔汉王,魏无知将他推荐给刘邦。后来大将周勃等人向刘邦提出:陈平“盗嫂受金”,不可用。于是刘邦问魏无知:“你说他有没有这些事?”魏无知说:“有。”刘邦便责备说:“那你怎么说他是贤人呢?”魏无知回答说:“我当初向您推荐时所说的是才能;而陛下您今天所问的是品行。现在即使有尾生(守信用的典型)、孝已(孝顺的典型)那样的品行,但却对取得当前战争的胜利没有一点作用,陛下哪里有工夫用他们啊?现在楚汉相争,我推荐能出奇谋的人,是考虑他的计策肯定对国家有利啊,那‘盗嫂受金’又怎么值得您对他疑而不用呢?”魏无知的回答正是当时关于战争年代首重才能的理由。

苏秦也讲过类似理由。有人对燕王说,苏秦是一个反复无常、不讲信用的人。于是燕王不再让苏秦做官。苏秦到燕王面前陈述了一大堆理由为自己辩解,其中说:“假如现在有三个人,一人像曾参一样孝顺,一人像伯夷一样廉洁,一人像尾生一样诚信。得到这样三个人来侍奉大王,您会觉得怎么样?”燕王说:“那我就满足了。”于是苏秦说:“如果像曾参一样孝顺,他从不离开父母在外住宿一夜,大王又怎能使他像我这样,步行千里来到弱小的燕国来侍奉处在危难中的大王您呢?像伯夷一样洁身自好,他不肯做孤竹君的继承人,以后又不肯做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封侯而饿死在首阳山下。像这样的廉洁,大王又怎能使他像我这样,步行千里到齐国收回十座城池呢?像尾生一样守信用,他与一女子约好在桥下相会,女子到时间没来,洪水来了他也不走,抱着桥柱被水淹死了。像这样的信实,大王又怎能使他像我一样,步行千里退却齐国强大的军队呢?”苏秦通过一番狡辩告诉燕王:那些所谓高尚的品行毫无实际用处,只有像他这样无德却有才的人才能给国家带来实际利益。于是,燕王又给他官复原职。

从以上两个实例中可以看到,魏无知讲了一番乱世用人首重于才的道理,刘邦信了;苏秦讲了一番同样的道理,燕王也信了。这说明这一道理有一定的说服力。为什么乱世用人首重于才呢?概括起来,无非是两个需要:一是争夺天下的实际需要;一是争夺人才的实际需要。这两个需要凸显了才能的重要性。争夺天下,包括运筹全局的筹划、出奇制胜的谋略、攻城略地的指挥等,这些都是对才能的考验,有才能者胜,无才能者败。另外,谁如果想争夺天下,首先就要争夺人才,因为才能突出者大多不甘雌伏,他们要一显身手,他们若不为我所用,就会为敌所用。由于上述原因,便很自然地形成了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用人氛围。

二是为什么治世用人,则要德才兼备,而且要首重于德。综合古人观点,也可以说有两个需要:一个是治国的实际需要;一个是端正用人风气进而端正社会风气的实际需要。治国之方万端,最要紧的有两条:一是法治;二是教化。就是说,要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教化除了靠理论宣传以外,还要靠榜样的带动和引导。古人十分重视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的表率示范作用。历史上看重礼义廉耻,以清廉自持的官员也不乏例证。顾炎武在《日知录》第十三卷“俭约”条目中列举了几个廉洁节俭的典型,其中讲道:魏武帝时,毛担任东曹掾,负责官员选拔工作,他以节俭做表率,于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洁自励,连那些富贵宠幸之臣也不敢在车马服装上过度奢华。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不仅关乎教化,而且关乎端正用人风气。唐太宗曾对大臣讲用人不得不慎的重要性,他说:“用得正人,好人都会受到鼓舞;误用恶人,坏人就会争相钻营以求得到重用。”

三、应如何全面看待“唯才是举”

1.“唯才是举”在战争年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普遍的实用性,反映了不同用人环境对用人要求有不同的侧重。战争时期出于争夺天下的需要,更加看重人才的有关能力;同时,在激烈且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也难以建立和实行健全的选拔程序,而看一个人是否具有当时形势所需要的某种能力是比较简单易行的,因而“唯才是举”便成了一种自然选择。在战争年代,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广泛招揽人才,不但是一个用人标准的掌握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用人策略问题,因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取决于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2.对“唯才是举”的理解不能绝对化,“唯才是举”并不是只看才能,而对品德毫不在乎。陈平投奔刘邦后,有人说陈平先投魏王,再投项王,后投汉王,是“反复乱臣”。刘邦对此非常警惕,特意找陈平谈话核实,直到陈平作出合理解释后才继续留用。提出“唯才是举”的曹操对这类品德问题同样看得很重。吕布是三国时期一员武艺超群的战将,曹操抓住他后,他急切表示愿为曹操效力,帮助曹操平定天下。曹操如能得到吕布帮助,无异于如虎添翼,但曹操没有按照“唯才是举”的原则行事,而是杀了他。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吕布的品德太差。吕布是在丁原、董卓信任并重用自己的情况下,为一己私利而杀掉恩主,是典型的不忠不义的反复乱臣。关羽也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勇将,曹操素闻关羽是忠义之士,因而抓住他后如获至宝,马上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当关羽知道刘备下落后,执意要走,诸将要追杀关羽,曹操说:“他这是各为其主,不要追他了。”不仅是杀吕布、放关羽这两件事,还有很多事例都能说明曹操对人才的品德问题很在意,很重视。例如,毕谌曾是曹操属下,张邈叛变时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和妻子儿女,曹操对毕谌说:“你老母在他手里,你投他去吧。”毕谌表示不离开曹操,绝无二心,曹操感动得流下眼泪。谁知毕谌是耍花招,出去之后就跑到张邈那儿去了。后来曹操打败张邈,并活捉了毕谌,大家都认为毕谌必死无疑,谁知曹操说:“对父母孝顺的人,肯定也会对君主忠心。这正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人。”于是封毕谌为鲁国国相。这些事实都说明,曹操不是只重才能而不在乎品德。所以,我们对“唯才是举”的理解不能绝对化,它只是表明战争年代对有才干的人更加重视、更加求之若渴而已,并非对“德才兼备”的否定。

3.战争年代同样是以德才兼备为用人的最佳标准,但任何时候对德的要求都不能求全责备。历史告诉我们,不只是和平时期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战争年代同样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历代开国功臣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中,功劳最大的还是那些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开国功臣如汉代的萧何、张良,三国时蜀汉的诸葛亮,唐代的房玄龄,明代的徐达等;反抗侵略、抵御外侮的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他们不但才能出众,而且品德高尚,其中一些人所表现出来的忠心耿耿、正气凛然、廉洁奉公等优秀品质流芳千古,成为后世楷模。

以德为先论文 第8篇

一、孔子“以德为先”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奉“德治”为圭臬, 高擎“明德慎刑”的大旗, 张“仁”复“礼”, 在治国安邦问题上,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著名主张。所以, 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问题上, 孔子特别强调“以德为先“, 认为要用道德规范人才的思想, 用礼制冶炼人才的精神, 寻找并唤醒人才的自觉意识。概括来讲, 孔子“以德为先”人才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道德高尚或至少是有“道德”的人。所谓有道德的人, 主要是指能够孝顺父母、忠于国家、帮助他人、关心社会等。孔子非常重视人才的道德操守, 将“尊五美”视作人才的基石, 即“君子惠而不费, 劳而不怨, 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把“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人才天天必修的功课, 即要求一个人才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一个人才首先要把自己修养成一个有道德的人, 然后才能谈把“家”治理好, 然后才能谈把国家治理好, 才能谈把天下治理好。而参照这一原则, 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在家中孝敬父母, 在此基础上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同时更重要的是应当忠于国家及其根本利益。孔夫子认为,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这是人才首先必须具备的要素。

2.人才对“道德”必须身体力行, 并以自己的榜样力量影响他人。孔子认为人才的关键在道德, 人才治国的关键在于人才的道德操守, 也就是说在于人才对道德身体力行方面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政者, 正也, 子率以正, 孰敢不正?”“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以及“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等警言的意义所在。孔子认为一个人才的力量, 既不在于人才手里握有的权力的大小, 也不在于他的社会地位的高低, 而是在于人才本人的道德人格。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自身的道德模范行为, 才是人才的真正力量所在。

3.充分重视人才“以德治国”的作用。孔子认为, 对人才进行选拔、培养时, 要特别注意他们的道德品质, 并且主张人才也要“以德治国”。在德治和法治的取舍上, 孔子力主德治, 而且认为人才要用道德规范人民的思想, 用礼制冶炼人民的精神, 这远胜于法治。孔子认为, 人才如果仅靠“政令”和“刑法”治国, 百姓可以免于犯罪, 但对“法”只有敬畏之心而不能消灭犯罪的根源, 甚至会想方设法去钻法律的空子。人才只有用道德去疏导, 让人们有了对不道德的事情的羞耻之心, 才能使一个人不去犯罪, 做到自己约束自己, 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正所谓“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二、“以德为先”人才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看到了道德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性作用, 道德对于民心的重要性, 道德从精神上调节社会行为的功能, 以及人才的道德修养对社会道德风尚的深刻影响, 这些都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1.重视人才道德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作用。人才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中, 孔子更强调道德素质的重要作用。法律和道德是作为人才参与社会活动要受到的两种控制力量, 前者是外在的强制力量, 后者是内在的约束力量。法律虽呈刚性, 但其效力并不源于法律本身, 而在于社会成员对它的认同。如果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与法律相抵触, 拒绝遵守法律, 法律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从根本上说, 法律被社会认同离不开道德教化, 只有借助道德教化的力量, 使法律条文转化为道德的善恶判断, 才能对社会成员产生积极的作用。正所谓“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此外, 在一个社会中, 即使完备的法律也都有不完善的地方, 这就使得法律的执行有了弹性空间, 即执法者的自由裁量区间, 在此情况下, 法律权威的维护在很大程度上就必须依赖于作为执法者的人才的道德素质。倘若作为执法者的人才道德败坏, 以权谋私, 则势必使法律蒙羞, 乃至对社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危害政治稳定, 动摇社会和谐;反之, 若作为执法者的人才道德高尚, 品行端正, 秉公执法, 则势必使那些不法之徒闻风丧胆, 不法而治, 社会安定和谐。所以, 人才的道德对于社会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

2.建设和谐社会、加强道德建设, 必须重视人才的道德垂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又必须重视人才的道德垂范作用。人才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主体, 人才的道德也应该成为社会的主体道德。由于人才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 因为他们既是群体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又是群体意志的体现者和协调者, 还是群体关系的设计者和执行者, 他们对社会的人、财、物进行全面管理和协调。因此, 人才本身的道德取向和实际道德表现, 就具有了导向作用。一方面, 人们从他们的道德言论中感悟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要求, 另一方面, 人们又从他们的道德行为中判断善恶是非。因此, 人才的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体, 也是影响社会道德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只有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人才的道德水平提高了, 人民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才有信心, 社会风气才有可能更好。

以德为先论文 第9篇

一、建立科学的“以德为先”评价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建立以德为先的干部评价选用机制, 第一位的是要把评价选用体系设计好, 使之充分体现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要求, 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干部的党性作为评价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评价指标体系要素设计要做到要素选取科学、权重设置合理, 符合干部成长的规律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 坚持全面性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评价内容要涵盖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完成本职工作的满腔热情、对待个人名利的淡薄态度和个人生活的情趣健康等各个方面, 既要看工作中的表现, 也要看个人生活中的表现, 既要看是否有远大的理想, 又要看是否能脚踏实地、勤勤恳恳, 既要看大节, 又要看小节。但是坚持全面性, 并不是等于没有主次, 没有重点。重点就是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当前, 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当多数的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淡薄了, 成为理想信念的糊涂虫。特别是由于思想界理论界出现了向西方特别是西欧资本主义看齐的一股风, 认为西欧福利资本主义、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可以作为中国发展的方向, 引入到中国来, 复制到中国来, 言必称瑞典、挪威, 认为那才是人间的天堂, 而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信心, 甚至有人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社会主义, 也不是资本主义, 丧失了信仰, 出现了信仰空白、信仰危机、信仰空虚。因此, 把是否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作为党员干部的“德”的重点内容纳入德的评价选用体系中尤为重要。

(二) 坚持统一性与可比性相结合

建立以德为先的评价选用体系, 既要体现党员干部评价的共性要求, 又要体现不同党员干部的不同要求。如针对地方领导干部针对部门领导干部针对一般党员干部, 针对经济部门的干部、针对党务部门的干部、针对政府部门的干部, 针对发达地区的干部、针对落后地区的干部。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干部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指标设计、指标权重均应有所不同, 从而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三) 坚持指导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空德论”是人们对干部“德”的评价的主要顾虑, 一是使德的标准流于空泛, 大而化之, 不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只评“德”, 不评“绩”, 把德与绩对立起来, 只有德的空壳, 没有绩的实质, 把“好好先生”当成的德的标准。干部的德评价体系一方面必须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切实体现坚定的理想信念, 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健康的个人情趣等, 使之能充分发挥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 同时, 又要具有可操作性, 即要把对干部德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可考核可评价的指标, 尽量做到加以量化, 便于操作, 同时又具有客观性。

(四) 坚持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

任何一个阶层特别是领导阶层所倡导的德, 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体现不同历史时期对领导阶层的要求, 干部的德更是领导阶层德的典范, 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德的集中体现, 因此, 德的评价体系要体现历史性的要求, 即一方面是相对稳定的, 另一方面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建立干部德的评价体系也要体现这一要求, 既不能频繁变动, 又不能一成不变, 而是随着社会的历史进程, 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 随着人民群众提出的新的要求, 作适时的必要的调整。

根据以上原则, 干部德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大类的基本内容:第一, 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第二, 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第三, 对完成本职工作的满腔热情;第四, 对待个人名利的淡薄态度;第五, 个人生活的情趣健康。围绕五个大类的基本内容, 结合干部考核工作的实际, 在每个评价的大类指标下设置分项指标和评价考核要素指标, 并给每个要素指标赋值, 赋值大小要结合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干部的实际分别确定相应的权重。

二、深化改革“以德为先”评价选用工作方式方法

党员干部的评价选用工作是干部人事工作的重要方面, 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深化改革, 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一) 评价选用体系的实施要在坚持党委主导的同时, 注意多方参与

干部德的评价选用主导者是党委, 这是贯彻党管干部原则的必然要求, 但主导不等于包办, 而应理解为主持、指导、领导。现行的对干部的考核工作一般是由党委组织部门负责进行, 同时也临时抽调相关部门成立考核组共同参与的方式, 但无论是组织部门负责或临时考核组负责, 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参与主体单一, 考核面较狭窄, 信息渠道不宽、不能全面反映被考核者的真实情况的问题。多方参与干部评价选用是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方向, 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干部人事制度的公开化、透明化, 从而有利于全面客观地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综合情况有较准确地反映, 进一步增加干部人事工作的公信力, 更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干部人事工作的腐败现象。多方参与的评价选用模式即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成立专门的评价选用领导小组, 统一领导评价选用工作, 除党委组织部门以外, 还可以吸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群众代表, 甚至还可以吸收社会上专业的评价中介机构的人员参加, 从而发挥评价主体的地位相对超脱、联系面广的优势。

(二) 评价选用体系的内容要在重组织评价的同时, 注重考察民意

党员干部都是在一定的组织中存在的, 因此党员干部的德的表现是好是坏, 单位组织的评价是重要的方面, 但是却不能以此来取代群众的评价。在党员干部中不乏在单位一个样, 8小时之外又是一个样, 在领导和组织面前一个样, 在群众面前又是一个样的“两面派”人物, 如果单纯以组织评价得出对一个党员干部德的结论, 就容易被这样的人所迷惑, 也容易误导党员干部形成对上负责对下敷衍的心理, 不利于党员干部的健康成长。为此, 一是要把群众的认可度、满意度作为评价党员干部德的重要方面, 在指标体系中予以规定, 明确达到一定的权重比例;二是要开展广泛的民意调查, 包括基层组织、街道社区、左邻右舍、商业网点、银行信用等;三是进一步完善公示公开制度,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在评价选用的内容、方式、程序、结果等方面都要通过一定渠道 (如报纸、网站、社区宣传栏等) 尽可能向社会公开, 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三) 评价选用方法要在运用传统做法的同时, 积极探索新的路子

与时俱进、创新干部评价方法是新形势下干部人事工作的新要求, 在评价干部德的时候, 听取汇报、综合分析等传统方法虽有必要, 但是, 由于德自身的特点, 对德的评价更需要采用新方法和新的技术手段。如在民意调查中, 网络调查的问卷方式则更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客观性、便捷性等优点, 能有效地提高评价效能。再如, 数量分析方法则更具有准确性、客观性的优点, 在党员干部德的评价中, 把不同的德的评价要素得分进行数量分析, 可以全面地把握党员干部德的表现的综合情况。

三、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

建立党员干部德的评价体系目的在于运用, 只有把德的评价结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才能在干部中树立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 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才能得以贯彻。否则, 评用脱节, 评而不用, 只能是浪费人力物力, 更会影响党的形象。

(一) 要把德的评价结果运用到年度考核上

年度考核是对党员干部一年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性评价。目前在年度考核中德的评价方面存在不好考、不便考、不敢考的现象, 造成单位年度考核时, 要么大家都一样, 要么就是凭感觉, 其结果就是虚化了德在年度考核中作用和地位。因此, 在把德的评价结果运用到干部年度考核中去, 就要让德的评价结果成为对党员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有固定的比例, 并规定德的评价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合格、优秀等次的一票否决项目, 增强德的评价的权威性, 引导党员干部把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日常工作中去。

(二) 要把德的评价结果运用到选人用人上

选人用人问题不仅是选好一个人的问题, 更具有标杆和导向作用, 选好用好一个人, 可以带动一大片, 否则就会误导一大片。在选人用人的实际工作中, 要把德的评价作为选人用人的第一要求, 特别是在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调整选配中, 德的评价高, 工作成绩突出的, 要及时大胆提拔重用, 而对德的评价低的, 要谨慎使用, 只有这样才能把以德为先的原则贯彻下去, 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打造优良的政治生态。

四、加强配套体系建设, 形成全方位的社会评价体系

以德为先论文 第10篇

首先, 必须把“德”贯彻到国家的领导干部当中。领导干部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牢记党的宗旨, 密切联系群众, 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清正廉洁, 干干净净为人民干事, 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领导干部能否以德从政,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一名领导, 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必须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必须认真贯彻扶贫开发的方针和政策, 严格遵守政治纪律, 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二、加强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要结合当前形式下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 切实加强两种修养, 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 老老实实做人, 勤勤恳恳做事, 清清白白做官。

三、树立要树立良好的意识。一是大局意识。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是大局, 全党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是大局, 要顾全大局。二是责任意识。作为一名领导就是要居其位, 谋其事, 以强烈的工作责任感, 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 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

四、要起表率作用。一是爱岗敬业的表率。在本职岗位上勤于学习, 埋头苦干, 开拓创新, 无私奉献, 团结同志。二是遵纪守法的表率。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 清白做官。做事守规矩, 办事讲程序, 做遵纪守法的带头人。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对国家干部更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但是在党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在作风上、在道德形象和价值取向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干部“德”的素质上。所以在党的建设中必须做到:

一、要准确把握干部品德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按照政治品德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家庭美德标准和社会公德标准来确定具体内容。一是在政治品德方面, 邓小平同志说过, “所谓德, 最主要的, 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党的干部必须忠诚于党的事业, 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维护党的原则, 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二是在职业道德方面, 党的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 正确对待权力、责任和利益, 做到为民用权、为民谋利、为民守责。这是党的干部为政之德的核心。三是在家庭美德方面, 党的干部德的表现, 不仅表现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 更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孝敬父母、夫妻和睦、尊老爱幼。这是党的干部德的基础。四是在社会公德方面, 党的干部要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互助、艰苦奋斗, 堂堂正正做人, 清清白白处事, 在社会公德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侈不正之风。

二、要积极探索干部品德素质考察的方法和途径。要选拔任用好干部, 就要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情况进行考察了解, 并作出全面的、正确的评价。一方面, 要结合平时的工作表现, 靠平时的监督、管理和考察的情况来识别干部。另一方面, 也要看在非常时期、关键时刻或重点工作中一时一事的表现。以上两个方面是有机的结合, 不可偏颇。

考察干部的德, 至少可以通过下面几种途径进行:一是考察干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实际效果, 了解个人加强道德修养的情况。二是考察干部的实际工作过程, 了解个人加强道德实践情况。三是考察干部的生活情操和人格声誉, 了解个人加强道德升华情况。

三、要努力引导干部提高追求高尚品德的自觉性。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强调了选人用人要坚持“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基础、以德为先决条件”。这一重要思想、原则和标准, 必须贯彻落实到干部工作的各个环节, 真正做到干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管理监督都把德的标准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追求高尚的品德, 同时有效促进干部品德素质测评工作水平的提高。

最后, 以德为先是我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用人标准。如何把德才兼备的干部选上并用上, 需坚持以下四点:

一、坚持阳光的选用方法。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 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 不断在选拔任用的提名、推荐、考察、决策各环节深化改革, 努力使干部选拔任用成为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阳光工程。要公开推荐提名人选和拓宽考察范围, 把平时考察与任前考察结合起来, 与干部年度考核和实绩考核结合起来, 相互印证, 综合分析。

二、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在干部选拔任用的提名、考察、决定等环节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要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

三、始终坚持民主原则, 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所以在选举过程中只能正确引导, 不能强加干预, 相信群众的选择。

四、要坚持从严治党, 从严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管好干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坚持原则, 敢抓敢管, 加强经常性教育, 健全干部日常管理机制, 不断提高干部管理水平和效果。

教以德为首,德以情为先 第11篇

关爱学生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关心学生的身体、学习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班主任要热爱所有的学生,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用真情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化学生。

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不少老师把这一教育过程简单化了,以为对学生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语重心长地提几点要求就是进行了情感教育。其实,这是不够的。教育者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担任07届高三(2)班主任时,我刚接班就听有些老师说,女生陈某与邻班的张某关系比较密切。我想,作为一个新班主任不能毫无根据地就与学生谈这一敏感问题,等观察观察再说。过了一段时间,果然发现这个女生与邻班的一个男生有意无意地在一起聊天。其中有一次,我还碰到她跟那位男生一同回家。自此之后,女生一看见我就有不自在的感觉,我想是时候打破这一局面了。但是我并未与她谈及男女生关系问题,而是找她了解高一、高二时的学习情况及家庭情况,并问她对班级有什么建议和设想。这一谈拉近了距离,过了一段时间,她主动找我,告诉我,她只是对这男生有一定好感,愿意与他谈论课外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我看得出,她像所有中学生一样忌讳说这是早恋,因此,我尽可能回避这两个字:“我能理解你,因为我也有过中学时代,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作为中学生主要的精力要放在学习上,你要学会对诱惑说不,就像面对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根据自己的财力,要分清主次,该放弃的必须放弃。我觉得你是个有能力的学生,我相信明白人不做糊涂事。”事后,我又找了邻班的男生,跟他谈了我的看法。他们心悦诚服的接受了劝告。如今这两名同学都已考入了重点大学。

精心选择把握有利时机,以情育人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育契机是经常的,大量出现的,但跟机遇一样,它是不规则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要求班主任要有敏锐的“眼”,善于发现,要有迅急的“心”,善于捕捉,善于思考,要有勤快的“嘴”,善于鼓动。新学年的开始,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如果利用好了,对整个学期的工作都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学期伊始,学生在心灵上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希望一切重新开始,希望自己在新的学期经过努力,赢得班主任的好感和信任。特别是换了班主任的时候,不管这个学生原来成绩多么糟糕、思想多么落后,他都会萌发出一种“一切重新开始”的向上心理。我每接新班级,跟全体学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不管你们自己或者别人是怎样看待这个班集体的,在我眼里你们是优秀的,尽管过去曾有过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了,最后一定能成功。我们中有的学生以前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对我来说,一切都从今天开始。”这对于那些失望的、或者曾经犯过错误的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种“平反”,更是一种激励,一句话就能让他们看到希望,感受到期待,重燃信心,帮助学生塑造全新的“自我”。

创设道德情境,以情动人

在德育中,教师应以非理性的心理形式,即主体的欲望、情绪、情感、意象等来表现理性的内容,应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如在班会课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大学生张华,面对跌落粪池的老农,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泰坦尼克号上的一员,你又会怎么做?面对行凶抢劫的歹徒,面对奄奄一息的溺水者,面对违法乱纪的亲朋好友……这样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有的对其他同学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种学习真正参与了教育和自我教育,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总之,德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与学生多沟通,尽量包容学生的过错与缺点,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从内心深处了解、关心他们。而教师的责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以情动人,最终做到知、情、行的统一。

以德为先论文 第12篇

一、“以人为本”, 务实创新谋发展

(一) 民主管理, 汇聚合力。

近年来, 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支撑, 努力打造温馨校园。在各项制度的研制与实施中, 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人翁精神, 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坚持规范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出台了学校领导议事规则、表决制度、校务公开制度、中层干部述职制度、竞争上岗制度、年级部管理制度、青蓝工程制度、教科研奖励制度、后勤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 从而打造出一个和谐而温馨的校园。

(二) 后勤保障, 优化环境。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 校领导班子以“倾注情感、凝聚人心”为工作出发点, 做到“心中想着师生, 行动为着师生”,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条件, 力求“以物质文化为基础, 打造精品校园”。首先, 学校对校园环境进行了改造, 增加了绿地面积, 绿化面积达7560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达33.95%, 生均9.7平方米。其次, 着力改善生活、运动和教学设施。三年来, 学校总计投入资金达100多万元, 用于建设示范图书馆、水泥篮球场、师生停车棚, 添置电脑、办公用品, 改造行政楼、教学楼及教师宿舍, 较大规模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安全工作是“以人为本”最基本的体现。在优化环境、改善条件的同时, 学校还狠抓安全工作, 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 制定计划, 签订并落实了责任制。

(三) 文化引领, 和谐发展。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加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 努力打造校园多元文化。以校本课程《中学生文明礼仪》开发实施为重点, 培育礼仪文化, 倡导办公室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就餐文化;以活动文化建设为载体, 打造“动感”校园;积极引导校园文化实现三个走向:走向艺术, 走向个性, 走向情感、态度、价值观。

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成功开发了校本课程《芙蓉鲜螺的养殖与烹饪》, 还根据芙蓉地方风俗及传统节日编写了《祝福的日子》、《沧海桑田话芙蓉》、《物理与生活》等校本课程, 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既掌握了知识, 又了解了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 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以德为先, 培育特色见成效

(一) 师德建设, 锻造师魂。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抓师德建设, 首先从领导带头做起。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办学思想端正, 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较强的进取心, 在思想上树立了“吃苦、吃亏、吃气”的作风。三位校长团结协作, 务实求进, 把精力放在解决紧迫难题上, 而不放在急功近利上;把精力放在为师生干实事上, 而不放在追求表面文章上;把精力放在谋求工作实效上, 而不放在攀比口号上。2006年, 校领导班子被评为“团结、廉洁、开拓”的好班子。

学校始终把师德建设当作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广大教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坚持每周一次的政治和业务学习不动摇, 并做好相关记录;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实行全员考核, 将师德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作为评优晋级的一票否决因素, 始终高扬师德主旋律, 增强抗体, 抵制诱惑。

(二) 德育教育, 开拓创新。

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培育人才的教育观念统领各项教育活动, 形成了全员育人的“大德育”体系。学校成立了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把政教处、团总支、年级组、班主任等力量整合于领导小组中, 并明确内部成员分工, 使他们人人有事、有权、有责。同时借助社会力量, 充分利用“警校共建”和“检校共建”的有效载体, 把“校长室———政教处———班主任———学生———家长”这一德育管理链和“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有机结合, 形成了德育教育的发散网络。这些活动的开展, 形成了学校德育特色。2005—2006学年度, 学校获得了武进区德育工作考评优秀级;2006—2007学年度, 学校又荣获了武进区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称号;2006年, 学校团总支被评为“武进区红旗团支部”。

三、以质为要, 促进学校升品位

(一) 强化教学管理, 提高育人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提高育人质量始终是其追求的目标。学校教学管理主要采取“年级部管理制度”, 构建了由分管校长、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师代表组成的年管会管理网络, 研究出台了《年管会成员工作职责》和《年管会工作例会制度》。年管会制度, 改变了过去仅由教务处负责的教学工作的不足, 增强了教师教学工作的责任心, 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走上正轨。规范了集体备课、听评课制度。集体备课, 固定时间、地点、人员, 规定备课内容, 要求教师及时反馈、改进, 注重备课过程评价;建立了行政推门听课、跟踪听课、公开课集体听课、师徒相互听课、校级领导定期师生访谈等制度。学校通过强有力的行政监控增强了全体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执行力, 也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益。近年来, 学校多次选派教师参加市、区级评优课、课件及命题竞赛等活动, 并有多人获得一、二、三等奖。

(二) 重视教育科研, 促进专业发展。

学而不思则罔, 教而不研则僵, “科研兴校”已成为共识。学校建立了“培训、教研、科研”相结合的学校研修网络, 并实行分工负责:校长室、教务处主要抓专业培训、重点项目;教研组主要抓学科课程改革、课程建设、课程评价、课题研究;备课组主要抓课堂教学改革, 重在教材教法革新。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 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五个一”活动: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 每月看一本教育理论杂志, 每天看一篇教育理论文章, 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 每学期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同时, 学校定期开展学术论坛和教师沙龙活动。

(三) 践行办学理念, 提升办学品位。

近年来, 学校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指导下,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走“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名校”的道路, 获得了领导认可、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办学效果, 学校在一定范围产生了品牌效应。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江苏省未成年人科技创新教育先进学校、常州市示范图书馆、武进区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二等奖、武进区德育先进学校、武进区绿色学校、武进区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武进区平安建设先进集体、武进区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

上一篇:层次模块下一篇:电力需求预测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