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价值起源

2024-08-17

创新的价值起源(精选5篇)

创新的价值起源 第1篇

一、用户创新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一) 用户创新的起源———创新源理论

198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von Hippel教授首次提出创新源具有可变性的假设, 并通过大量实地考察、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该假设进行验证, 得出制造商、用户和供应商都可能成为创新源的结论。von Hippel (1988) 考察了9个行业的创新源, 发现创新在不同的领域来自不同的创新源:用户在科学仪器、半导体和印刷电路工艺、拉制成型工艺领域是主要创新源;制造商在牵引式铲车、工程塑料和塑料添加剂领域是主要创新源;供应商在线路终端设备领域是主要的创新源 (见表1) 。由此创新源理论被正式提出。该理论认为制造商、供应商和用户都是创新的来源;给定一个产品、工艺或者服务创新, 制造商从该创新的制造过程中受益, 供应商从相关零部件、原材料供应中获利, 用户则从使用该创新中受益。当然, 创新主体的创新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样的创新主体在不同的创新环境中可能处于截然不同的创新地位, 同一项创新活动中也可能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导创新者, 这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创新活动。

创新源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制造商创新地位的挑战, 也促使创新领域的学者和企业家重新审视创新者这一群体, 以及相应的创新理念、管理和组织变革;拓宽创新研究领域的视野, 为创新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摇摇a.NA:!"#$%&’ () *+#, %, -./) 012, 3

(二) 用户创新的发展

用户创新是创新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新兴课题, 其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以创新源理论和用户创新概念的提出为标志用户创新的发展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用户创新的萌芽阶段和用户创新的发展阶段。

1. 用户创新萌芽阶段

早在von Hippel提出用户创新的概念之前, 用户创新就已经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之中。Enos (1962) 通过对炼油领域的重大工艺和设备创新的研究发现用户创新的存在性, 即炼油厂 (炼油工艺和设备的使用者或用户) 是这些重大发明和改进的主要创新者。随后众多研究表明, 用户创新在工业领域和消费品领域中广泛存在。

在这一时期虽然用户创新的存在性得到证实, 但当时的主流是企业追求强大的内部研发力量以维持自身的技术垄断优势, 即创新仍是制造商的专属职能。在这样的背景下, 用户创新仍然处于萌芽阶段, 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2. 用户创新发展阶段

von Hippel对用户创新的首创性提出, 标志着用户创新作为一种与传统制造商创新截然不同的创新模式, 被正式纳入创新理论, 而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与此同时, 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用户创新之道, 其中不乏宝洁、菲亚特、华为、乐高等一批大型跨国企业。至此, 用户创新正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二、用户创新的概念内涵

(一) 用户创新的概念界定

对于用户创新的界定学者们, 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阐述。用户创新从心理学角度看, 是消费者从新产品中寻求刺激、新颖性的愿望, 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喜欢接受新产品和新鲜事物的心理特质;从行为过程角度看, 是用户对开放式信息进行加工、感受新颖性刺激和体验独特经历的行为活动;从个体特质看, 是用户不愿遵循固定消费模式、喜欢购买某一特定领域新颖产品的性格特质;根据创新源理论是由用户承担的创新, 是用户对产品和服务所提出的新设想, 或进行的改进, 是用户出于满足自身需求而积极参与创新和/或改进现有产品的活动。我国学者吴贵生认为, 用户创新是用户对其所使用的产品、工艺的创新, 包括为自己的使用目的提出的新设想和实施首创的设备、工具、材料、工艺等, 以及对制造商提供的产品和工艺进行改进1。

在此, 本研究认为, 用户创新是用户受内在愿望驱使和外部因素激励, 借助外部资源和信息, 同时基于自身需求, 而进行的改进和发明活动。用户创新可以理解为制造商通过外部寻源 (outsourcing) 的方式, 将与用户需求信息相关的开发任务外包给用户。因此用户不仅是企业的顾客, 还是企业的智力资源, 企业需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对这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对于用户创新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 用户创新是对传统制造商创新的补充和完善, 不是替代和摒弃。在现实中制造商创新和用户创新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第二, 用户创新将产品开发任务分拆为两个部分, 在用户与制造商之间分开进行用户承担与用户需求信息相关的创新任务, 制造商则承担相应创新产品的制造和市场推广, 避免需求信息在用户与制造商之间的迭代转移, 从而有效克服信息粘滞性。第三, 从用户的角度看, 用户创新是用户个体创新力得到充分挖掘的表现, 从制造商的角度看, 是企业充分利用群体智慧的体现。第四, 在用户创新中用户角色具有多重性。用户不仅是企业的客户, 还是创新者和创新成果的市场检验者。

综上所述, 用户创新既能满足用户自身内在的差异化需求, 又能很好地弥补传统创新在信息处理和产品原型构建方面的缺陷, 是创新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 与供应商创新和制造商创新共同完善了创新理论系统。

(二) 用户创新的特征

用户创新强调从用户和使用者的角度, 而不是仅从制造者和研发人员的角度考虑产品创新, 揭示了用户参与企业创新的重要性。用户创新与制造商创新相比, 具有如下独特的特征。

1. 创新主体不同。

在传统创新模式中, 用户是市场信息提供者和产品的使用者, 不参与产品开发过程, 创新主体是制造企业内部的科研开发人员;而在用户创新中, 用户主导创新过程, 制造商协作用户进行创新, 为用户提供必要的支持 (如创新工具箱) , 并生产用户创新成果。

2. 创新动机不同。

用户进行创新的根本动机是满足自我使用需求, 即寻求效用最大化;而制造商进行创新则是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3. 用户与制造商的关系不同。

在传统创新中, 制造商和用户是纯粹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用户通过使用产品受益, 制造商通过销售产品获益, 制造商承担所有创新风险;在用户创新中, 用户与制造商是利益共同体, 通过协同创新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4. 双方互动界面不同。

在传统创新中, 制造商提供给用户的是成熟的产品, 用户反馈的是对产品使用后的意见;而在用户创新中, 制造商提供给用户的是创新工具箱, 或未完成的设计方案, 用户反馈给制造商的是完整的设计方案。

5. 创新中试错过程由用户完成。

在制造商创新中, 制造商负责从调查用户需求、产品设计、构建原型到用户试用的整个产品开发过程, 试错过程在用户与制造商之间循环进行, 直到用户满意为止;在用户创新中, 用户进行产品设计、建立原型, 并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产品测试和修改。

6. 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方式不同。

在制造商创新中, 制造商通过专利及知识产权, 保护自己对某项专有技术的控制和垄断;而在用户创新中, 用户倾向于向全社会无偿公开创新成果, 任何人可以无偿获取、使用、模仿、修改、检验、完善, 并分享这些创新。

三、用户创新的类型

创新型用户包括个体用户和企业用户, 根据创新型用户的不同, 用户创新可以分为众包 (crowd-sourcing) 和共同创造 (co-creation) (两种方式对比见表2) 。

摇摇!"#$:%&’ ()

(一) 众包

众包的概念是基于对个体创造力的研究而提出的。在早期营销学领域的研究中, 创造力被广泛视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一种新的活动、流程和程序, 是对某事物价值和新颖性的判断。众包正是对个体创造力充分利用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众包是企业利用互联网, 将过去由内部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 以公开选拔的方式, 外包给非确定的网络群体的行为。众包由个体独立完成, 但是当工作任务需要多人协作完成时, 也可以采取群体生产, 或者大众协作的形式。因此众包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分布式问题解决模式, 通过将用户创新概念与至上而下的传统管理结构相结合, 众包组织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网络社区中的群体智慧。

(二) 共同创造

共同创造强调公司-用户价值的产生和实现。共同创造除了采用网络方式之外, 还可以采取其他多种方式, 如用户反馈、用户访谈等, 即共同创造更注重企业与用户全方位的交流和促进, 相互激发新思维以完善问题解决方案, 从而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和参与性。

在共同创造中, 参与创造过程的用户, 指与企业业务相关的企业用户, 也即共同创造研究的, 在数量上仅限于确定的少数几家关键用户企业, 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创新模式。企业为用户企业提供相应的渠道, 使其能够深入参与创新过程;并为其创造相应的体验环境, 在这一环境中双方可以相互对话、沟通。

共同创造是从个性化到定制化的飞跃, 不仅仅是简单的问题解决方案征集, 而是伴随着整个创新过程的价值创造, 因此共同创造各方具有高度一致的创新目标, 更加积极有益地致力于创新过程。

四、结论

用户创新是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创新体制发展的一个趋势, 是企业充分挖掘、利用个体创新力和群体智慧的表现, 也是用户个人能力实现的一种方式。用户在参与创新、开发个人能力的过程中, 既能满足自身个性化需求、提高满意度和成就感, 又能给企业带来溢出利益, 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成功率。因此用户创新能够有效调节用户个性化需求与企业供给能力不足两者矛盾, 对于提高社会福利、减少社会资源闲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理论梳理的角度对用户创新的起源、发展、概念界定以及类型, 进行了详细明晰的阐述, 对于用户创新理论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具有理论推广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由于用户创新强调企业与用户群体的联合创新, 企业如何调整内部组织结构以适应用户创新的需要, 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摘要:在回顾、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用户创新研究起源进行论述, 分析用户创新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用户创新进行概念界定, 归纳用户创新的内涵、特征和类型, 为用户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依据。

关键词:用户创新,共同创造,创新源

参考文献

[1]von Hippel E.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von Hippel E.Democratizing Innovation[M].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2005.

[3]Hirschman E.C.Innovativeness, Novelty Seeking, and Consumer Creativity[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0, 7 (3) :283-295.

[4]Marcel Weber.Customer Co-Creation in Innovations:a Protocol for Innovating with End Users[D].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1.

[5]Steenkamp J E M.Hofstede F.&Wedel F.A Cross-nation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dividual and National Cultural Antecedents of Consumer Innovativeness[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9, 63 (2) :55-69.

[6]Roehrich G.Consumer Innovativeness:Concepts and Measuremen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4, 57 (6) :671-677.

[7]Carliss Baldwin, Christoph Hienerth, Eric von Hippel.How User Innovations Become Commercial Products:a Theorrtical Investigation and Case Study[J].Research Policy, 2006, 35 (9) :1291-1313.

论创新人格的价值取向 第2篇

论创新人格的价值取向

在21世纪这一创新时代,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战略的核心举措.而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人格,创新人格具有多维价值取向.因此,研究创新人格的价值取向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 者:徐岩 XU Yan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江苏,淮安,223003刊 名:怀化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年,卷(期):26(11)分类号:B821关键词: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的功能 价值取向

创新的价值起源 第3篇

关键词:价值起源;重商主义;要素禀赋;功利主义;古典经济学

1776年,随着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西方经济学历经200余年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古典经济学阶段、新古典经济学阶段、现代经济学阶段。期间,也产生了以亚当·斯密、马歇尔、凯恩斯、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诸多经济学流派。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范畴一般包括应用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并为200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理论及政策支持。近年来,经济学数理化倾向日益突出,试图运用严格的数学推导与计算精确描述经济运行的规律,从而解释经济现象、预测经济发展方向并提出应对经济问题的方针政策。但是,我们还应意识到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范畴,同样包含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具有更强的社会科学价值。经济学中所蕴藏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涉及到政治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等多种学科。因此,笔者认为研究西方经济学以及总结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人文价值及精神动力,从而进一步探究经济规律产生的源动力、修正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传递更具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经济学伦理体系。

一、古希腊罗马及重商主义阶段

古希腊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及哲学理念的思想家,他们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财富积累”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给把财富分为精神财富、身体财富、物质财富三个层次,身体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获取都是为了最终获得精神财富,而精神财富主要包含对知识的获取与道德力量的提升。反对不择手段、采取卑劣行径获取物质或身体财富,并强调获取物质或身体财富不是终极目标,而是获取节制、勤劳、公平、正义等精神财富的手段,因此获取物质及身体财富的手段必须是符合社会正义并且不侵犯他人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追求生活资料的满足及货值增加是发展经济的两种动力,并提出在满足生活资料的基础上而过于追求货值增加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非道德行为。由此可见,古希腊时期的经济发展动因主要可以归结为满足生活必须及追求终极精神价值,强调了精神价值及道德因素的重要性。重商主义时期则彻底颠覆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价值观,追求货币财富的增加则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唯一宗旨,强调只有通过积累以贵金属计价的货币财富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完全放弃了精神道德财富的追求。因此对金银货币的狂热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并产生了强大的对外扩张倾向。

二、古典经济学阶段

古典经济学阶段经济发展的价值起源主要以亚当·斯密及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衍生出来。亚当·斯密认为商品是财富的重要表征、而商品又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获得财富及价值的唯一源泉。而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及价值两种属性,使用价值凝结了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劳动,价值则体现了购买他人劳动的能力。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对财富和价值进行区分,认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所凝结的劳动的难易程度,随着技术水平、生产力的发展,相同财富的增加往往远大于相同价值的增加。古典经济学后期的经济学家把财富及价值的增加看成了动态发展的过程,认为财富增加需要经历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阶段才能达到;同时,除劳动之外的其他要素诸如资本、土地等要素也被认为是价值增加的源动力。

三、新古典经济学阶段

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直接改变了传统经济学中对价值本质的理解和判断。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价值与财富的本质已经不再是基于客观物质基础的一切表征,例如劳动、资本,土地等各个要素,而是基于人类主观感受的效用,而效用又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类欲望及商品满足人类欲望能力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商品满足人类某种主观感受与评价的能力的大小。而这种效用具有非常强的主观色彩及个人色彩,并且是产生价值的源泉和必要条件。在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更加多元化及功利化的特性,边际效用价值论一定意义上肯定了人类主观欲望的合理性,并认为是商品价值的重要源泉,从而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类获取物质财富和物质满足的欲望,使人类社会商品种类和数量都出现了狂飙式增长,并基本摆脱了道德精神力量对欲望无限膨胀的束缚。

四、现代经济学阶段

现代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空前提升。凝结在商品上的知识、科技含量不断增加。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逐渐从商品本身的价值转移到商品增值的源动力上面。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促使商品价值增长的根本动力已经从劳动、资本、土地等基本要素转移到知识及科技进步上。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和知识获取能力的提升成为价值增加的源泉,不仅如此,知识传播途径的更新与发展也成为社会财富增加的巨大动力。互联网经济条件下,知识传播速度已出现了几何级数的增长,人类社会逐步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这导致社会财富在急剧增加的基础上,人类享有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则投入到对自身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更新上。

通过梳理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价值理论的发展脉络,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总结出很强的功利主义、物质至上主义色彩。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学界应深刻分析西方经济学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源动力,充分挖掘我国经济发展的精神价值、人文追求,避免我国经济学界出现过度功利化的态势。(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陶一桃《经济文化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3]哈耶克,《個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文跃然等译,施炜校,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

创新的价值起源 第4篇

弗朗茨·布伦塔诺 (1838年-1917年) , 是奥地利哲学家, 心理学家, 神学家, 现象学运动的先驱。布伦塔诺1838年出生于德国南部天主教家庭, 16岁始接受教士专业训练。1856-1857年进入慕尼黑大学, 随后在柏林和图宾根大学接受哲学学习。1864年以一篇《论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的多重含义》获得博士学位, 同年担任牧师。1866年之后的七年在乌尔茨堡大学任哲学讲师一职, 主要讲授和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之后, 经洛采推荐进入维也纳大学任教, 长达二十年之久、在维也纳期间, 他培养了许多哲学精英, 如斯图姆夫, 迈农, 胡塞尔, 佛洛依德等, 对后世的哲学界, 心理学界产生极大影响的人物。1917年于瑞士去世, 他的一身留下了许多著作。重要的有《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等。这位知识渊博, 才华横溢的哲学家, 我们可以在哲学史家的话中看到他的重要性:

“人们对于布伦塔诺的研究对现代哲学所具有的意义, 直到现在还一直估计得很不足。在布伦塔诺对现代哲学的巨大而实际的影响与他的各种学说在现代哲学教学和研究活动中受到的微不足道的注意之间, 有一种奇怪的不相称。然而, 引向各个不同方向的许多条线索都在布伦塔诺那里汇聚在一起。首先, 如果没有他, 整个现代学哲学就是不可想象的。他是胡塞尔的老师, 他对胡塞尔有过不容低估的影响, 而且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是马克思·舍勒尔和马丁·海德格尔精神上的“祖父”。其次布伦塔诺通过他对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研究, 特别是通过他对范畴的分析, 此外还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深入研究, 给现代关于存在的理论以决定性影响 (尽管有一部分是以非常间接的方式) 。第三, 布伦塔诺的方法, 就其某些方面而言 (特别是由于语言逻辑的研究;他认为这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 , 与现代经验研究的方法 (特别是与英国和美国的分析哲学方法) 有许多明显的相似之处”1。

同时, 他在心理学界开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也称经验心理学。成为与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同样重要的两个心理学派, 某种意义上, 他的意动心理学更接近于真正的心理学的内涵。布伦塔诺的哲学成就主要集中在价值哲学上, 而他的价值哲学的基础又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研究之上的。“在布伦塔诺看来, 价值哲学的目的在于对人的生活向度的指导, 在于对道德至善的追求。任何个人的行为都要受制于他的伦理知识或者说道德观念, 因此, 价值哲学首先要善的观念从何而来。所有道德哲学问题的解决都赖于对伦理知识起源的考察, 而知识作为概念体系的存在, 其来源在于意识的发生过程以及意识的来源本身。作为一门学科, 价值哲学要努力追求真理, 因此, 对伦理知识的研究首先必须找到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真理之所在”2。而布伦塔诺价值哲学的逻辑起点在《伦理知识的起源》一书中有过系统地阐释。

二、依于《伦理学知识的起源》而建的价值哲学体系

正如克劳兹所言:“弗朗兹·布伦塔诺的专题性论著《伦理学知识的起源》首次出版是在1889年, 这部著作的问世, 对现代价值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他的颠覆性成果在于将“描述心理学”引入伦理学的领域, 从而反驳了之前法理学根基是建立在各种权威上的谬误, 以及伦理知识的相对性等观点, 同时也为道德和法律的立法找到了真正的依据。为了证明他的观点, 布伦塔诺通过它简短却蕴含深刻逻辑推理演讲, 把真相传达给了我们。

作者在书开篇就便指出他所处的时代, 法理学的根基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偏见, 他们的观念往往是支离破碎完全错误的东西, 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的哲学修养, 导致了哲学的错位。布伦塔诺力图表明:在法律和道德的起源中, “自然法”是存在的, 而且是唯一和恒久有效的根基, 其他的一切都是“自然法”的派生。在对“自然法”的理解上, 布伦塔诺和其他哲学家们存在分歧, 他认为《自然法》所主张的自然本身法律不顾及各种各样的灵魂是不存在的, 而且《万民法》假定的所有人的普遍协议而认可的、理性的自然法也是不存在的, 因为所有的道德或者的戒条都不是“自然而然”的, 它们不是天生就根植于我们之中的。要证明“自然法”的存在无疑, 就必须找到一种自然的道德论, 对于存在着来说是普遍有效的法则。

对“自然法”的论证过程是复杂的, 布伦塔诺否定了一种个人体验的“强制性”作为自然立法的依据的说法, 他认为“强制性可以是我们行动的驱动力, 但它却不是具备有效的立法, 毕竟对邪恶的偏爱也能刺激出无穷强大的强制性”3。他还举了守财奴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的错误。另外他还否定了“希望或是恐惧的动机”的信念所构成的自然立法规则, 他认为一个人仅仅受命于他人的行为, 不具有自然立法性。因为人们总会问这个这个命令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 这样一直追寻下去, 就会产生一个没有丝毫意义的问题:“谁是最高权势者, 有谁来发布命令?”这样的问题。因此, 不可能在外界的意志中找到关于法和道德的自然立法的根据。

布伦塔诺认为存在一种逻辑学命令和逻辑学的绝对律令, 他们与“意志”无关, 因为逻辑学的法则, 是一种具有本然有效的判断法则。他说:“伦理学的命令并非来自外在意志的命令, 而是具有一种本然的优越性, 这种本然的优越性就是道德规则的基础。这就是康德所坚决主张的, 一如他之前的许多伟大的思想家”4。正是这种“优越性”保证了道德与法律的自然立法, 因为它是某种内在的正确性, 它区分了道德与不道德。而我们知道这种知识是基于布伦塔诺对描述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在书中区分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表象、判断、情感三个心理层次的活动, 心理的内容与活动密不可分, 并认为意向性是心理活动的本质特性。在这三个层次的心理现象中, 表象是最根本的, 其它两类是在这一类的基础上形成的, 判断是不同于表象的心理现象, 它并不只使对象呈现在自己面前, 更重要的是它还要对“对象”采取一种“非此即彼”两难态度, 即要肯定或否定对象, 所以, 判断构成肯定或否定、真或假、对或错的意向关系的对立。最后, 布伦塔诺认为情感现象能够通过表象在心中所升起的“禀好与厌恶”等信念及情绪反应和涉及目的和手段的过程中反映出来。而“正确知识指涉的东西, 我们称之为真的;正确之爱所指涉的东西, 我们称之为善的, 就广义而言, 所谓善指的是值得爱, 即能被正确的爱所爱”5, 关于爱憎观的理论是布伦塔诺论证他伦理学的立法的奠基性步骤。

正确的爱之所以是正确的, 是因为它是善的, 也是真的, 是通过内观, 也即内知觉提供的保证, 这种判断就是“自明性的”判断, 与“盲目性的”判断不同, 自明性所保证的善即是“善本身”, 不是一个派生的善, 它是一种较高级的情感活动, 禀好往往倾向于它, 因为“我们在内观的明晰之中感到愉悦和由于错误和无知感到不快也是必然的”6。这种必然性根植于每一个存在者的体验之中, 每一个表现行为, 都是“善本身”。然而这还不能保证每一善之物都能得到正确性的情感, 在那些可以达到善之物中, 哪一个更好呢?哪一个是道德实践的至善呢?这一问题使我们走到了去选择一个“更好的”的层面, 布伦塔诺对“更好的”的命题的处理是:“人的情感领域中一种特殊的现象类型, 即偏爱”7。这意味着善之物之所以比另一个更好, 是因为我们偏爱这一个而非另一个。如何才能知道这种偏爱是正确的呢?答案是对“正确性”的一种内在体验, 如果没有体验, 那么, 我们的知识和实践所关注的东西都将不复存在。体验正确性的情感的偏爱的结论是:最高实践之善的领域是一个整体, 我们的行为都以它为依据的话, 它就是绝对的律令, 其他的这是都是它的派生。在这里, 布伦塔诺找到了道德与法律的自然立法全部依据:“真理在说话, 属于真理的人就会听到它的声音”8。

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论证中, 布伦塔诺批判了其他各种关于道德与法律知识起源的谬误, 批判了耶凌等人的伦理学相对主义, 因为伦理学的相对主义导致的结果是没有一个命题是绝对有效的, 他无不幽默的说:“如果按照耶凌的说法, 那么吃人也是合法的”。对于伦理学, 这显然是一个最大荒谬。

三、小结

布伦塔诺通过对描述心理学的研究, 为伦理学知识的起源提供了无可反驳的证据, 建立起了他整个价值哲学的逻辑大厦。伦理学的知识本身是至高无上的, 而布伦塔诺通过内在体验的“自明性”的判断, 建立起一个“整全观”的至善理论, 又通过每一个个体的实践行为, 去体验到那种最为愉悦的“善本身”的高级情感, 使其整个体系的说服力大大增强。可以说, 布伦塔诺价值哲学为后世的伦理知识理论建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路标。

注释

1[1]斯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M].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41~42页

2[2]许为勤:布伦塔诺价值哲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7页

3[3]许为勤:布伦塔诺价值哲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164页

4[4]冯平主编: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经典·心灵主义路向[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页

5[5]同上书, 32页

6[6]冯平主编: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经典·心灵主义路向[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7页

7[7]同上书, 39页

8[8]同上书, 41页

企业文化创新的价值有哪些? 第5篇

21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将在于企业文化

企业竞争的核心因的不同各不相同,在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硬件的较量已经逐渐开始淡化,60年代竞争的核心内容在于技术,70年代在于管理,80年代在于营销,90年代在于品牌。继技术竞争、管理竞争、营销竞争、品牌竞争之后,21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将在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在新世纪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创新也由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转变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其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企业的潜能。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核心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可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下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鲜明特征。它与以往在企业内部广泛开展的企业文化活动的一个明显区别是,现代企业文化更紧密地把企业文化活动与企业的实际收益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直接挂钩。因此,它在企业的地位就愈见重要和突出。当企业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相应地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发展。成功的企业不仅需要认识的环境状态,而且还要了解其发展方向,并能够有意识地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因此,坚持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它可以摒弃原有的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思维来创造新的成果。文化创新会直接作用于人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企业无论实力多么雄厚,它的企业文化建设一旦停步不前,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这个企业必将会成为强弩之末。

★ 企业文化创新

★ 企业文化标语创新

★ 创新精神演讲稿

★ 创新精神作文

★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 企业文化宣传口号有哪些

★ 用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

★ 欧洲企业创新精神何来?

★ 企业文化范文

上一篇:架空绝缘导线下一篇:危机公关策略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