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心理人性管理

2024-07-19

把握心理人性管理(精选5篇)

把握心理人性管理 第1篇

教师的工作繁琐而艰辛, 尤其在现阶段, 面对从小就被宠坏的独生子女学生, 教育工作更是难做, 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难以收场的尴尬境地。因此, 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时, 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并对症下药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利用心理效应管理教育学生不失为一剂良方。“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 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它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作用。正确地认识、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进行教学,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成败效应”, 实施分层教学

在教育学中, 成败效应是指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 是格维尔茨在研究中发现的。他提供几套难度不等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们自由选择地解决。他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 解决了同类问题中的一个问题之后, 便不愿意再解决另一个相似的问题, 而挑选较为复杂的艰难的问题, 借以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从而感到兴趣更浓。这就表明学生的兴趣, 不仅是来自于从容易的工作中获得成功, 而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 克服困难, 以达到成功的境地, 才会感到内心的愉快与愿望的满足。这就是努力后的成功效应。

另一方面, 能力较差的学生, 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仍然不能成功, 失败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 往往会感到失望灰心, 甚至厌学。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因此, 教师应帮助能力强的学生将目标逐渐提高, 帮助能力弱的学生将目标适当放低, 以便适合其能力和经验, 使其能力逐步提高。为达此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分层教学, 实施学习目标分层, 学习任务设计分层, 课堂辅导分层, 作业布置分层, 评价奖励分层。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竭尽所能, 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形成“你追我赶, 奋勇争先”的学习氛围。

最后, 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馈, 可以用个别谈话或课堂意见簿的方式了解分层教学的情况, 然后加以改进、完善。最终使我们的课堂能让第一层次的学生“吃得饱”, 第二层次的学生“吃得好”, 第三层次的学生“吃得了”, 让大家“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从而教育发展好每一位学生。

二、力避“波纹效应”, 促使教育有效

在教育学中, 波纹效应是指在学习的集体中, 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 实行惩罚, 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做法时, 会引起师生对立, 出现抗拒现象, 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 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这将导致教师的影响力下降甚至威信扫地, 因为这些学生在集体中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发展、心理品质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 那些捣乱、和老师对抗的学生本质并不坏, 他们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之前没有得到老师的尊重或是想得到老师的关注,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慧眼去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

首先要尊重他们, 用心走近他们, 用真诚取得他们的信任。其次要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 用正确的方法评价、引导他们, 利用他们在班级的影响力来管理班级。对于有特长的学生, 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委以重任, 让他们当班干部, 既可发挥他们的特长, 又可利用班干部的光环来约束他们, 还能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管理班级, 真可谓一箭三雕。对于无特长的学生, 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 鼓励和表扬他们。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用更多的精力关注这些学生, 一旦发现了他们的闪光点, 要适时恰如其分地表扬和鼓励, 这样能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也能满足他们对成就感、尊重感的心理需求, 进而增强自信心, 不断自我完善。这样, 既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还有利于巩固其良好的思想和行为, 增强学生的上进心, 使我们的教育有效进行。

三、发挥“淬火效应”, 促使学生反思成长

淬火效应是指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 浸入冷却剂中, 经过冷却处理, 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教育上也有类似的现象, 即“冷处理”。教育工作是烦琐而辛苦的。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否则可能因一方感情冲动而使事情矛盾激化, 甚至使后果不可收拾。实践证明:当遇到较为棘手的问题时, 退一步、缓一缓的“冷处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艺术。教师正确运用“冷处理”艺术, 不仅能解决问题, 同时也维护了自身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尊重了学生, 避免了对学生感情的伤害, 这样就为有效地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1. 冷处理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

遇到学生争吵, 可以让学生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师了解事情的缘由后再处理。这样先缓一缓, 让双方的情绪都平静了, 让他们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 让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辨误的过程中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效果会更好些。

2. 冷处理可促进学生的上进心

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 教师经常性的批评反而无效。在他们看来, 犯了错被老师批评很正常。挨了老师的批评, 他们的心理反而变得坦然了, 也就不会在意下次重犯。如果教师有时对他们“冷处理”, 学生会感到不自在。由于学生已经能明辨是非, “冷处理”的日子里, 他们会不断地反省自己, 既揣摩老师的心理又反思自己的缺点。为了获得老师的信任和关注, 学生往往能意识到只有改掉错误, 才能改变老师对自己的态度, 因此他们在反思的过程中会逐步改正错误, 完善自己。

四、防止“光环效应”, 善待每位学生

光环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 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 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误区:学生成绩好, 怎么看都顺眼;学生成绩差, 怎么看都不顺眼。每位教师都懂得这种看法不对, 但在实际工作中常会被这种看法所误导。这就需要教师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每一位学生。

面对成绩好的学生,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特长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促其更强。同时也应注意, 过分的偏爱会导致感情用事, 有时甚至会“一俊遮百丑”, 这种做法实际上对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要善于引导这类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以谦虚、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加以改正, 促使他们不断完善自己。

面对成绩差的学生, 教师要真诚平等地对待他们, 尊重他们的人格, 听取他们的意见, 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动力。教师平时应注意和他们沟通感情, 增进了解, 以换取信任。从而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 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取得“亲其师, 信其道”的良效。还可以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确定学习目标, 引导他们向着目标努力。在各项活动中, 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 发挥他们各自的爱好和专长, 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遇。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消除他们消极悲观的情绪, 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

参考文献

把握心理人性管理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学生心理;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工作说到底,其实就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这项工作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的对象是学生,那么我们要改进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掌握学生心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那么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学生管理呢?这将是本文主要解决的一个问題。

一、对高校学生心理的把握

学生想要怎样的学生管理,取决于学生在高校中他想获得什么,是知识,是能力,是经验,还是为了消磨时间,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学生希望的是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够决定自己在学校中的生活,让生活充实而精彩。但是目前的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很好的为学生提供服务。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在党委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共同管理下进行的,有关的机构有很多,职能交叉,没有明确的管理范围,使得学生管理混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学生要是在学校办理什么手续,需要跑很多的地方,而且效率极差,所以我们需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体制,并且应该建立专门为学生服务的学生管理机构,只有这样的学生管理工作才是学生所需要的。

另外高校的学生管理往往只注重外在的学生事务管理,抓出勤率和各种考评,没有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与学校的管理政策对抗,起不到全面发展德智体的效果。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消除学生对学校的对抗情绪,实现学校管理与学生管理相互促进达到统一,让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天性释放,让学生做真正的自己,这样的管理方式会让学生感到舒适,也让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成功顺利的开展进行。

二、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

基于学生对自身有许多的要求,希望让自己成为人才,所以学校在管理中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权利,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加入到学校的管理制度中,让学生借此机会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身处校园,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健康的心理都能促进管理工作,高校应该为了让学生早些接触社会,成为有用人才,所以学校的学生管理机构应该为学校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增强学生的专业化,这样才符合学生对学生管理的需求和希望。让学生组织,社团加入到学校的决策中,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校一分子,能够让学生与学校关系融洽。对于有管理才能的学生学校可以提供一些管理机构有学生来管理,这样就可以选拔出最优秀的管理人才,逐步适合社会对学生的希望和要求。作为学生组织的管理者,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本组织的基本立足点,强调组织中每个学生的价值和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地体现,形成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生为本”的价值观实质是以组织中每位成员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站在干事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能够强化干事们对组织的认同并且鼓励参与行为,激发干事们参与组织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双赢。

学生在学校中希望得到认可,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得到应有的奖励,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措施中要建立激励机制,让学生可以在公平的竞争后获得付出努力后的成果。激励的目的要为学生好,激励的目标要灵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激励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运用激励手段,一定要依循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把握激励方法及特点,逐步完善教育激励机制,确保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与时俱进的学生管理工作,在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时,会更游刃有余,这一切将关系到学生之后的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上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学生心理,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感受到温暖。

三、总结

在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各行各业的管理模式都在不断的改进与革新,“以人为本”也是各行各业在管理中所采用的核心,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把握学生的心理,明白学生想要什么,“以学生的利益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依据这点来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便会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完成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从而完成高校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徐顺玉,孙景福,王清春.高校学生管理应实施人本管理[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院),2005

[2]黄小云.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

[3]施伟娟.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J].大理学院学报,2006

[4]方江华,李勇.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J].淮南工业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2

[5]盛真,武有水.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J].技术经济,2002

浅谈学校人性化管理与教师心理健康 第3篇

要实行人性化管理, 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在教师管理工作中积极转变观念, 更加关注教师心理的健康成长,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学校管理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承、辨证统一的和谐关系, 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教育教学活动的理想状态是师生双向互动、潜移默化、目标统一。心理健康的教师会“以心交心, 以爱释爱,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 约之以纪”, 使这种用心教育的方式成为一种习惯, 达到平等、愉悦、和谐的情境和氛围。

从工作或职业认同角度来看, 教师的心理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价值观应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统一, 工作或职业认同在工作中表现出敬业爱岗的精神。教师职业认同即教师在内心里对教育职业的价值与意义的认定, 从中体验到乐趣与幸福, 体会到对个人价值的肯定, 这既是一种过程, 也是一种状态。实践证明, 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越强、心理层次越高, 就会以更加以积极、主动、愉悦的心态投入教育职业, 真正热爱教师职业, 将其当作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和崇高的事业。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因素、职业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随着社会进步,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的压力也随着社会的期望愈加沉重。然而社会关注的仅仅是教师这一职业, 常常忽略了教师本身, 仍然没有形成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目前, 终结性评价的方式教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评价标准程序化、强行量化, 实行“一刀切”, 缺乏公开性和发展性, 机械、简单的评价方法很难从教师的差异性和教学背景进行全面考量, 这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教师的个人因素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学校人性化管理无论是作为一个目标, 还是作为一种理念或一种管理方式, 它的提出是符合现代人心理需求的。抓好人的管理, 树立人的要素第一的思想, 加强人的思想政治工作,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也是学校各项工作中一项根本性任务。讲政治是管好人的重要途径。学校工作更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 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依法治教得以实现的支柱, 是保证学校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而严密的制度, 严格的管理, 都是要靠人来做的, 只有自觉、科学地去做, 才能做好。思想支配行动, 就可以努力去做好各项工作。讲公平是管好人的关键。坚持一视同仁, 量才是用, 以诚相待, 平等待人, 充分了解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 根据“扬长避短, 量才使用”的原则, 安排好每一个教师的工作, 使每个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从而达到学校整体工作的最佳效能。坚持民主化管理, 注重细节, 抓过程管理, 势必取得一定成效。坚持树立典型, 鼓励多数, 立足于大多数人的观点, 都要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使学校管理工作有一个可靠的群众基础。

面对种种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 学校管理者在教师管理工作中应加倍关注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 不仅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 并能够针对实际情况和具体原因采取有力措施, 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制定规章制度、拟订教学规划过程中, 都要重视考虑教师心理, 给予教师更多、更广的灵活度和自主权, 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从人的需要去经营和发展学校。创建教师学习型组织, 构建丰富的教师文化体系, 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教师团队的学习气氛, 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形成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格局。教师评价, 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 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 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统计分析, 对教师工作和结果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文素养等进行的价值判断, 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学校应实施发展性评价机制, 以促进教师发展为最终目的, 制定明确合理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突出教师其人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评价中, 同时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 激发教师外人发展的积极性。注意评价指标的完备性、科学性。除“德”、“勤”、“能”、“绩”、还应有“心”, 即心理素质。由此可见, 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的培养, 使教师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 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鼓励教师在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 正视现实, 不断进取, 实现自我价值。学校要设法创造条件和机会, 让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 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加强学习丰富心理健康知识, 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工作生活中的不良情绪, 保持健康的心态。

心理健康的教师同时也应具备以下素质:第一, 爱岗敬业, 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要从内心深处热爱教育事业, 积极进取, 开拓创新, 无私奉献, 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 不断的挑战自我, 超越自我。第二, 加强政治学习, 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奉公守法, 恪尽职守, 遵守社会公德, 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为人师表。第三, 培养对学生的爱心, 提高师德修为。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 爱心、耐心、细心, 时时刻刻关爱学生,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第四孜孜不倦, 积极进取。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完善自己, 与时俱进, 孜孜不倦的学习, 积极进取, 开辟新教法, 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 诲人不倦、精益求精, 厚积薄发, 以求因材施培养教好每一名学生。第五,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自我要求, 为学生做出榜样,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心理素质, 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极。当代教育事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师的思想观念, 思维方式和人文修养。“明天的教师”的心理素质应该是健康而全面的。要实现这个目标, 有赖于全社会的关注, 有赖于教师自己努力争取, 更有赖于将学校人性管理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完美结合。人性化管理是建筑在规范的制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管理基础上的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在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使教师以忠诚对待事业, 以敬业对待学校, 以勤奋对待工作, 以友善对待同事, 以自信对待自己, 以关爱对待学生, 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生命成长历程的多姿多彩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各级学校追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 对于教师的人性化管理也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首要关切。学校教师管理工作应从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出发, 采取有力的措施, 实施人性化管理, 以提高教师管理质量, 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

把握心理人性管理 第4篇

1 影响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医院地理位置及患者理智的丧失对护理人员安全造成的威胁

我国目前的精神疾病医院均坐落于城郊, 地理位置极其不便, 加之精神疾病医院采用封闭式管理, 使护理人员与外界产生一定的隔绝感, 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易使护理人员产生心理失衡。此类疾病的患者均为失去理智的精神疾病患者, 使护理人员在看护及沟通过程要付出比其他疾病患者更多的耐心, 并时刻面临人身危险, 造成多数护理人员身心疲惫, 对工作产生厌倦感。

1.2 医院提高服务水平与医患矛盾加剧导致护理人员产生焦虑心理

各所精神疾病医院出于解决生存发展、提高患者口碑及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考虑, 制订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制度执行过程中, 护理人员则必须认真谨慎地护理患者, 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随着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加剧, 医院在处理医患问题时, 对护理人员的耐心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产生极大的焦虑心理。

1.3 长期夜间值班致使护理人员生活规律混乱

精神疾病医院出于对患者夜间安全的考虑, 必须频繁倒班, 而夜班搅乱了人体的正常生理节律, 对护士的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造成不良影响[2], 不但加重了护理人员的焦虑感, 使其出现抑郁、烦躁、失眠等症状, 而且长期处于高压力下的精神科护理人员, 会产生对工作的厌恶感, 降低护理质量, 为医疗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1.4 精神科护士工作业绩得不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对精神疾病患者歧视的影响, 社会对精神疾病护理人员工作的认可度不高, 认为其工作只是按照医生医嘱, 保证患者安全, 只要按照医院规章制度执行即可, 使护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得不到社会的正确评价, 导致精神科护理人员缺乏成就感和工作热情, 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

2 加强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人性化管理的建议

人性化管理即一切管理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3]。笔者依此提出几点加强加强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人性化管理建议, 以供同仁参考。

2.1 提高精神科护士待遇水平, 适当降低工作强度

(1) 从护士专业学院引进年轻专业型人才, 在提高医院护理水平的同时, 增加护士数量, 减少夜班次数, 以达到降低护士工作强度的目的; (2) 定期组织在岗护士进行医学护理知识的培训与进修, 使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 有条件的医院应增加护理人员旅游次数, 减少其长期工作形成的压力,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4) 建立医护人员的奖励机制, 对在平时工作中积极肯干、爱岗敬业的护士进行精神、物质方面的奖励, 适当提高夜班补助标准, 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5) 通过改善食堂伙食、提高值班住宿条件等手段, 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 使精神科护理人员在无形中产生归属感; (6) 医院应根据每名护士的专业特点、家庭、性格等情况合理安排值班时间, 充分保证护士的年假、学习、探亲等时间, 并耐心听取护士的建议, 使其拥有正常的休息时间, 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2.2 医院内部成立心理疏导科, 引导护理人员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

建议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强制精神疾病医院成立心理疏导科室, 聘请心理学专业医生及经验丰富的退休医生, 对从事精神科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使护理人员正确认识自身价值, 使其充分认识到精神科工作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康复, 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使护理人员逐步恢复对自身的工作信心, 找到人生的价值, 形成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护士对工作压力的承受能力, 使其能够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 加强自身心理素质, 具备解决医患关系问题的能力。通过心理疏导使护理人员可以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娱乐时间, 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活动, 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 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 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 从而更好地为患者、医院提供护理服务, 实现人生价值。

2.3 充分发挥护士长在人性化管理中的作用, 通过激励手段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 护士长在遇到护理人员出现工作失误时, 要主动承担责任, 积极与患者家属、医院领导沟通解决问题, 使护理人员建立起信心; (2) 当护理人员出现错误时, 护士长要耐心、诚恳地进行批评教育, 指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当护理人员在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中表现突出时, 通过一句“做的好”“继续努力”等语言, 对护理人员进行赞美与鼓励, 使其得到认可, 从而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3) 细心听取护理人员的建议, 尊重其生理需求, 保证学习、生活时间的合理安排, 发挥护士长在院方领导、护理人员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使护理人员的基本需要及工作建议及时反馈至医院领导, 为改善医院护理服务质量, 保持护理人员积极健康心态发挥作用。

摘要:随着近年来精神类疾病患者的增多以及医院、患者家属对医疗护理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 精神科护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身心压力, 其在工作中的心情及态度直接关系着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效果。本文通过对影响我国精神科护士身心健康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探讨加强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人性化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李雪梅.人性化管理在减轻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24) :3237-3238.

[2]何贵蓉, 李小妹, 顾炜, 等.护理工作压力源及压力程度的研究状况[J].护理学杂志, 2001, 16 (11) :700-700.

把握心理人性管理 第5篇

五年制大专是一种全新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 它既有别于普通高职教育, 又不同与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大专 (三、二连读大专) 是普通初等中学的应往届毕业生, 参加各地市组织的中考, 达到分数线被录取的学生。入学三年后 (前期教育模式为“二、三”) 通过升学考试即可直接转入高职阶段, 毕业时学校发放大专毕业证, 享受专科毕业生的一切待遇。

五年制专科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通用的职业基本技能,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技术性人才。由此可见, 五年制大专教育是一种强调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 培养具有直接上岗工作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

我国五年制大专教育从1985年试办 (称为“五年制技术专科”) 到现在,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为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是我国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这种特有的教育方式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 在管理上也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五年制大专生源素质与其他学生类型相比, 在基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都偏低, 即便是五年制大专学生自身群体之中, 彼此之间的个性差异也较大, 加之其他因素影响, 反应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 便成了“教育重心难明确、教育过程难掌控、教育评价难实施、管理工作难度大”的“四大难”现状。

二、五年制大专学生心理特点及成因

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年龄为14、15岁左右, 专科教育完成毕业时年龄为19、20岁, 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称为“青年初期”。五年制教育过程前期学生生理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心理发展速度, 导致心理危机冲突严重, 自我意识高涨, 反抗心理强, 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等心理特点。由于思维能力和认知评价体系发展不完善,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从初中阶段向大学阶段过度时, 再加上高中阶段的教育形式产生了变化, 结果就表现出比同龄其他类型学生心理成熟更早, 反叛意识更强, 自控能力更差, 很容易形成不良习惯和认知错误, 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学习动力;思想意识偏激, 不满管理制度;无视违纪影响, 缺乏责任感;竞争意识不强, 社会经验匮乏而又不愿意锻炼等。从而给管理和教育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难。五年制高职学生之所以形成这些心理特点,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入学年龄小, 处于心理逆叛期, 自我约束力低, 容易违纪。由于五年制学生是从初中毕业考试后直接录入大学的, 年龄大多在14~15岁之间, 这样的年龄放到大学校园就显得不相称, 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的溺爱情况比较多, 平时养成的一些娇宠习惯也带到了大学中来, 对纪律所给予的束缚有较强的抵触心理。青年初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明显, 学生本人对自己的约束力比较低, 所以很容易犯错误, 加上老师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方法不恰当, 或者言语过激, 加重了学生逆反心理倾向, 给以后教育管理埋下了隐患。

2、大学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与家庭监管分离后学生自由度增加之间形成了矛盾, 这又加剧了五年制大专学生心里发展不平衡。高中阶段的学生班主任老师代替了家长监督管理学生的职能, 经常和学生在一起, 起到了适时教育和管理的作用。而五年制学生入学后, 大多按照高校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而大学的管理环境比较宽松, 大学班主任老师一般是下课后就不再和学生联系和沟通, 有的甚至一星期不再见面, 更谈不上去代替家长职能发挥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了。这个管理的真空, 给五年制学生心理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老师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 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心理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生很快适应了这种生活, 而心理发展慢的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时产生了问题, 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3、五年制学生心理过渡期对事情的辨别分析能力低, 人格可塑性强, 易出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效应。由于首次离开家长监管而开始自己独立生活和学习, 自己处理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问题, 在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时, 容易接受伙伴意见, 受到同学影响产生两极分化。如果遇到问题后其伙伴心理发展较为成熟, 分析能力强就会向比较正确的方向发展, 反之则会走极端, 犯错误, 违反纪律。

4、入学后没有升学压力, 缺乏竞争意识, 导致学习动机不明确, 态度不端正。五年制学生入学后, 认为只要及格就可以获得大专文凭, 产生了“混文凭”的心理。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适度的学习动机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水平和成绩, 五年制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低, 必然导致学习缺乏动力。另外由于近几年高中扩招, 五年制大专生源素质下降, 学生中招录取分数由460分到280分不等, 而且下降趋势明显, 大多五年制学生本来文化素质就低, 入学后学习兴趣难以激发。

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年龄小, 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确立, 因而对家庭和社会责任感意识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树立, 这段时间对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不强, 而毕业还要过较长时间, 导致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学习没有动力。这些情况必然导致学生把注意力和活动重心转移到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来, 从而给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

5、自卑心理存在, 自我进取意识差。五年制无论从生源质量还是就业现状一直走着下坡路。虽然在一定地区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大学扩招, 本科学生甚至研究生越来越多, 五年制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就业率低使五年制专科学生学习激情锐减, 很多人丧失了进取心。另一方面, 现在人们对五年制专科学历看低, 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质量持怀疑态度, 加上管理难度大的现实, 人们普遍在思想上有轻视他们的意识。五年制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些因素导致他们自卑感越来越强, 很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

三、把握心理特点, 改善教育管理效果的几点对策

1、完善五年制大专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形成立体监督和管理体系, 从制度上保证其教育管理的独立性。

必须给五年制高职学生制定单独的管理制度, 如早晚自习制度、卫生制度、请假和考勤制度、上网规范制度及家长联系制度等等, 制度容易制定, 关键要保证这些制度能严格执行下来。这些制度跟高中管理制度一样, 可以从思想意识上规范他们的行为和学习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他们由初中直接步入大学后产生的心理不适应,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育和管理负担。

2、重视班主任工作, 使工作细化, 注重和家长沟通, 形成管理合力。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班主任是关键因素之一, 尤其对五年制学生来讲作用更重要。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定要严把班主任入口关, 将工作责任心强、心思敏捷而平易近人有思想有、有思路的教师选拔出来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深入学生之中, 对所负责学生要做到了如指掌, 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班主任要掌握学生心理变化情况, 做好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 解决他们的困惑。

3、重视激励机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正确评价, 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五年制大专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与否的一种强化方式, 可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自尊心等。根据他们的表现情况, 教师要注意教育的反馈, 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 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 明确努力的方向。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方向, 批评时肯定其进步方面。

评价作为激励他们进取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持正确的观点, 特别是在涉及到个人自尊心的事情上, 一定要有理有据;其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 教师的评价若掺杂了主观印象, 而不是根据学生客观的现实表现情况, 或者批评不公正, 评价不仅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积极性, 反而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再次评价必须注意五年制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与气质、性格和性别等特点, 对于学习自信心较差的学生, 要发掘他们的长处, 多鼓励和及时表扬, 而对过于自信的五年制学生, 应更多地提出要求, 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不足之处, 教师在作评价时要采取严肃慎重的态度, 并注意他们的个性特点。

4、发挥榜样作用,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 引导五年制大专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容易崇拜一些明星、伟人、名人。掌握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我们就可以积极塑造一些个人榜样来因势利导开展教育和管理。比如班级的学习之星, 文艺之星, 学校的学生明星等等, 通过他们的现实表现来引导大家积极进取, 促进他们的学习和管理工作。

5、培养良好的班风, 带动个人学习热情, 增强班级凝聚力, 减轻教育管理压力。

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对其所在成员的学习动机、个性有重要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要求和期望, 个人的学习动机由于想得到所在集体的重视而受到激发, 学习效率也可以由此而提高。班级凝聚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级同学的集体观念, 在班级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所以, 努力形成一个相互竞争又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集体氛围, 对培养和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月第一版

[2]关于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高司[2000]34号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 教职成[2002]2号.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能力漫谈下一篇:奥运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