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市场范文

2024-09-18

蔬菜市场范文(精选12篇)

蔬菜市场 第1篇

蔬菜是日常生活必需品, 其价格的变动尤其受到社会的关注。以往对蔬菜市场价格的研究和讨论较多地集中在价格组成以及流通环节对价格变动的影响, 但很少涉及销售环节。市场蔬菜价格的构成除了流通环节所产生的成本外, 还包括销售点的销售成本, 包括经营成本和时间成本。经营成本是指肉菜市场铺位租金、水电费、人员工资等。时间成本是指维持和延长蔬菜货架寿命和蔬菜弃置所形成的成本。由于时间成本的无形性, 导致了该成本没有受到更多的关注。然而, 时间成本的控制是蔬菜销售经营者必然要面对的难题之一。

二、蔬菜销售周期与时间成本

蔬菜销售周期是指从蔬菜上架销售直至蔬菜出售或被废弃的时间。从蔬菜上架销售到离开货架期间, 蔬菜处于闲置状态, 但并没有停止成本的耗费, 反而是不断地形成成本。这期间所形成的成本就是时间成本。

蔬菜与一般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蔬菜在销售期间还有生命活动。蔬菜新陈代谢过快会导致质量下降, 尤其是外观的变差会严重影响蔬菜的销售。因此, 在销售周期内, 销售经营者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减慢或者控制蔬菜的新陈代谢速度, 以保持蔬菜的新鲜度。措施的采取必定会产生成本, 而且随着时间延长, 蔬菜的保鲜难度会渐渐加大, 由此需要加强保鲜措施而形成的保鲜成本以及由于保鲜不足所导致的销售机会成本也渐渐增大。同时, 由于摆放时间过长, 蔬菜临近生命周期终点而被迫降价促销甚至被弃置所带来的成本是蔬菜的折价成本。保鲜成本、销售机会成本与折价成本最终构成了蔬菜销售的时间成本。蔬菜销售周期短于生命周期, 且差额越大, 时间成本就越低, 反之则越高。因此, 经营者以最短时间完成货物销售和尽快回收成本及利润作为销售目标。时间成本成为了销售经

营者平衡蔬菜生命周期与销售周期所付出的成本。

三、时间成本的形成

(一) 保鲜成本的形成

保鲜成本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周期内保持蔬菜新鲜度而采取相关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蔬菜从农地摘取后, 呼吸等生命活动并没有停止, 衰败的速度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快。蔬菜到达菜市场之前的一系列装卸运输已经对蔬菜造成一定的损耗。当蔬菜到达市场后, 将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和摆卖。经营者往往采用补水、降温和合理控制蔬菜摆放与存放比例等方法进行保鲜, 但时间的延长以及消费者拣选蔬菜所带来的损耗必定会降低蔬菜的质量。其中, 保鲜临界点是蔬菜保鲜工作的重要参考指标。保鲜临界点是蔬菜在常温下开始进入生命周期末段的时间节点, 如果销售周期超过保鲜临界点, 蔬菜的衰败会加快, 保鲜措施的实施频率亦随之加大, 而且效果会趋于不明显。因此, 某些大型超市在蔬菜摆放一段时间后, 会提前把蔬菜放进冷藏库, 延长其保鲜临界点。由于一般的肉菜市场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时间的控制对于蔬菜销售变得更加重要。在常温下, 菜心的保鲜临界点大概在12小时左右, 如果在夏季则会有所缩短, 见图1。

(二) 销售机会成本的形成

销售机会成本, 是指由于蔬菜外观不佳而流失顾客, 错失销售机会所形成的成本。一般消费者判断蔬菜质量好坏是依据其外观因素而定的。如果蔬菜保鲜不及时, 其外观便会变差, 顾客随之选择其他的商铺, 从而形成销售机会成本。蔬菜销售时间超过保鲜临界点后, 此种情况会更加明显。

(三) 折价成本的形成

当蔬菜进入生命周期的末段, 经营者为了避免蔬菜废弃而造成经济损失, 会通过折价促销尽快把此类蔬菜出售, 以求保本和回收资金。折后价与原价之间的差额形成了折价成本。在此类折价促销中, 由于销售时间过长导致以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情况也会经常出现。

四、蔬菜销售周期对蔬菜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以广州市燕塘生活区与粤垦生活区为背景, 通过两区肉菜市场蔬菜销售周期与价格的对比, 反映出蔬菜销售周期的差别对蔬菜价格所产生的影响。

(一) 两区环境对比

燕塘生活区与粤垦生活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 两区为燕岭路所分隔, 相距不超过500米。由于两区建成较早, 都已发展成为居住人口密度较高的住宅区, 且均建有经营多年的肉菜市场, 分别为燕塘肉菜市场与粤垦肉菜市场。因此, 两区的肉菜市场均有较为稳定的客源。

在居住人员构成方面, 两区有所区别。燕塘生活区主要由燕塘企业员工宿舍以及城中村住宅构成, 居住人员以企业员工和城中村居民为主;粤垦生活区主要由商品房以及部分企业员工宿舍构成, 居住人员以商品房住户和企业员工为主。

(二) 两区肉菜市场销售环境对比

笔者到两区肉菜市场进行为期一周的分时段市场调查, 现把调查结果作如下对比分析。

1. 人流高峰期时间分布

经过一周的现场观察发现, 两区肉菜市场都在固定时间出现人流高峰期。“人流高峰期”仅指该市场某时段人流量相对其他时段呈现明显增加而言, 不以固定的人流量数值为参考。燕塘市场的人流高峰期出现在上午九点到十点和下午五点到六点, 人流高峰期的流量增加较为明显。粤垦市场上午的高峰期出现在八点到十一点, 下午高峰期集中在五点到七点。对比之下, 燕塘市场高峰期的延续时间比粤垦市场要短, 而且燕塘市场在中午时间只有极少数商铺营业, 而粤垦市场仍有部分商铺营业。因此, 燕塘市场商铺的营业时间较为集中。具体情况见表1。

2. 人流高峰期客流量

两区市场的人流高峰期在时间上较为贴合, 但在客流量上则有所区别。客流量统计选择周一至周五作为统计周期, 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高峰时段进行流量统计。统计以每分钟进入市场的人数为统计量, 由各个出入口的进入人数加总得出客流量。统计以多时段非连续的形式进行, 每完成一次一分钟时段统计后相隔五分钟后再进行第二次一分钟时段统计。两区市场的客流量统计分别进行了8次, 不同时段数据使用指数平滑法算出平均数。结果显示, 燕塘市场在上午九点至十点间每分钟客流量比粤垦市场多9个人, 在下午五点至六点间每分钟客流量比粤垦市场多8个人。从总体上看, 燕塘市场的客流量要比粤垦市场大, 而且高峰期时间较为短暂和集中。短时间内较大的客流量可以保证商品有较高的流通速度。

(三) 两区肉菜市场蔬菜销售情况对比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得知, 燕塘市场销售时间集中, 且购买人数较多, 顾客稳定, 保证了蔬菜以较快的流通速度和较短的销售周期进行销售, 从而降低了时间成本。

相比之下, 粤垦市场在日间的销售高峰较为分散, 从而减慢了蔬菜的流通, 延长了销售时间, 时间成本亦随之上升。在折价促销行为方面, 燕塘市场极少出现, 而粤垦市场则相对较多。

由此形成的成本区别会在销售价格上有所体现。以两区需求量较大的蔬菜作为统计对象, 把各蔬菜商铺的价格加总后取平均数作为价格参考值。统计对象包括菜心、生菜、油麦菜、大白菜、西红柿以及土豆。从统计结果得知, 除了菜心以及西红柿的价格一致外, 燕塘市场其他蔬菜价格都比粤垦市场要低, 平均差额约为0.3元。

通过对销售经营人的访谈得知, 两区市场的蔬菜绝大部分采购自江南蔬菜批发市场以及白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另外, 燕塘市场当铺租金在800~1200元, 粤垦市场在850~1300元, 两市场租金差额在100元内。在平衡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 如果把两区市场蔬菜商铺的采购成本和经营成本差额分摊到日均商品单位价格上, 分摊金额占单位价格的比例极低, 对价格不具有明显的拉升作用。

(四) 综合分析

从燕塘市场与粤垦市场的对比中可以看出, 燕塘市场的蔬菜销售周期较粤垦市场短, 其菜价也略低于粤垦市场。蔬菜销售周期的长度与蔬菜的时间成本成正相关的关系, 周期越长, 时间成本越高。燕塘市场消费者集中消费的特征缩短了该市场蔬菜的销售周期, 加快了蔬菜的流通,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时间成本和销售价格。较低的销售价格又会形成价格优势, 吸引周边更多的消费者前去购买蔬菜, 从而又加快了蔬菜的流通。燕塘市场的价格优势与快速流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 加快流通、缩短销售周期是降低蔬菜价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结语

目前对蔬菜流通的研究中, 如何通过减少蔬菜流通的中间环节来降低蔬菜价格是一个热点问题。蔬菜从农地到菜市场的流通过程中介入的中间商越多, 成本和价格就越高。但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情况是蔬菜生产地点零散, 加重了蔬菜从分散到集中的流通压力, 蔬菜生产经营的零散加大了农户的经济风险, 以上的因素都导致了流通成本的上升。因此, 现存的流通中间环节在农业分散经营的环境下仍有存在的必要性。在关注流通环节的同时, 也应该了解销售点的影响因素。销售点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成本直接影响蔬菜的零售价格, 如何通过整合和充分利用资源来改变经营模式, 从而加快蔬菜流通和降低蔬菜零售价, 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摘要:蔬菜的自然特性决定其销售周期具有短暂性的特点。蔬菜的销售周期过长不仅会增加蔬菜的保鲜成本, 甚至会造成损失, 由此而产生的时间成本将会推高蔬菜的价格。文章首先分析时间成本的成因及其构成, 然后通过实证方式分析蔬菜销售周期长短对蔬菜价格的影响。

关键词:销售周期,时间成本,蔬菜价格

参考文献

[1]谭锋, 徐扬, Brian Revell, 等.超市生鲜蔬菜供应链特征及损耗控制[J].食品工业科技, 2010 (01) .

[2]何俊涛, 王飞.我国生鲜蔬菜供应链问题及优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03) .

[3]贡祥林.用电子商务手段构建新型的蔬菜流通体系[J].中国流通经济, 2010 (05) .

泰国蔬菜市场情况 第2篇

近年进入并活跃在泰国市场的中国蔬菜、尤其是云南蔬菜供应商大幅增加。同时,集中在曼谷西木门市场进行竞争,开始打价格战,导致市场上多个品种的蔬菜价格持续下跌。

目前曼谷市场中的中国进口蔬菜品牌如下:

盛农科技、云南龙城、泰国龙城(又一顺)、宋威、绿源、丰延、丰泽园农产品、天华现代农业、恒邦科技、大和蔬菜、蓉辰、MR.HUANG.YY(黄先生)等十余家。这些品牌中,稍有实力的都选择自行进驻泰国市场,在西木门市场设点,自行开展销售工作。初期他们都会先高薪挖来一名或多名市场经理(泰国称经纪人),这些人长期活跃在市场中,非常熟悉市场中的各个运作环节以及各个商户,有自己的铺货渠道和人脉。

目前市场内大多采用代销模式,由各家公司的经纪人向市场内商户铺货,由供应商决定售价,代卖商户按照供应商要求的价格销售后按照每公斤2~4铢的价格赚取佣金,同时将市场行情反馈给供应商,供应商根据商户及经纪人反馈的市场行情调整售价,供应商需保持相比其他竞争对手有优势的价格以吸引代卖商户向自己订货;代卖商户则选择品质较好、价格较有优势的供应商下单。这种方式导致绝大多数风险由供应商承担,且定价上相当被动。

供应商的经纪人每天走访各家商户,了解销售情况并确认需求下订单,晚上开市前安排工人将商家订货送至摊位,开市后又到各个商户了解前日送达蔬菜销售情况,并按照和商户约定的回款周期收账。

各品牌供应商通过经纪人向商户随时了解市场行情,为了突出自己的优势争取更大量的订单以及加快周转速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放低价格,但各品牌都采用同样的方法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所导致的结果是演变成激烈的价格竞争,各个品种的进口蔬菜价格持续走低,甚至已经低于成本价。以西兰花为例,产地收购价约为3.8元/公斤(约17.6铢),加上包装、运输等费用,到达曼谷冷库时的成本约为10元/公斤(约46.5铢),而近期西木门市场西兰花售价为32铢/公斤左右(约6.9元),加上销售环节的代卖费等成本,每公斤西兰花一旦销售出去则亏损3.5元(约16.3铢)。即使是这样,各品牌供应商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和口碑,都不敢轻易拒绝市场的订单,同时希望这种现象变成市场洗牌行为,以挤走一些实力较小的竞争对手,都在苦苦支撑的同时观望市场,期待出现转机。

由于大多采用代卖方式,短期内对市场内代卖商户收入影响不大,所以也无人出面以设法挽回或改善局面,相反,更多的人保持观望态度,戏称中国人打中国人,并期望由此造就更多的销量及盈利机会。

目前参与竞争的都是云南蔬菜及云南商家,而云南人在泰国素来以不团结、只顾眼前利益而著称,所以这种局面至今为止也没有供应商们一起坐下来讨论对策,也没有商会等组织介入协调。长此以往的话,势必会形成一种洗牌的格局,淘汰掉一批弱小的竞争对手,也有机会催生出一些新的营销模式,但遗留下来的几家大供应商也可能面对更为残酷的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再次以传统方式进入市场势必面临极其残酷的竞争格局,还要经历一个成长、适应的周期,从起跑线去追赶已到半途的竞争对手,若在蔬菜品质、售价、成本控制及营销策略上没有明显优势,将导致严重的亏损同时进一步加剧激烈的竞争。由此看来,我们需要研究制定出行之有效、风险可控的方式来另辟蹊径开拓泰国市场。

西木门是泰国蔬菜市场的战略要地,也是当前竞争最为激烈的地方,众多供应商都已在西木门占据一席之地作为开拓泰国市场的第一目标。西木门市场也确实是泰国最重要、交易量最大的市场,泰国各省各地市场的进口蔬菜货源也大多从西木门中转。

但相对整个泰国而言,曼谷本地消费的进口蔬菜量并不特别大,清迈、清莱、大城等各地大型蔬菜市场也有较大的消费需求,我们可考虑调研曼谷以外的其他大城市大市场,尝试与当地进口蔬菜经销商联络探讨,以更便宜的价格,更直接的货源,更省心的配送、更稳定的供应链为优势吸引当地经销商直接向我们下单。我们则根据调研和试行情况来制定布局计划,考虑哪些地方需要设点、哪些地方直接开发代理商。从周边城市市场入手,一方面可以避开最为激烈的竞争,趁对手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西木门的时候去低调的开拓二级市场,让二级市场的经销商可以拿到一手货源;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控制成本保持利润,若将二级市场经销商订货直接送到其手中,可以省去部分从曼谷中转的成本,同时也适当降低损耗,即使与竞争对手同样价格供货,我们也能保持相对较高的毛利;再一方面,若能成功占领二级市场,将大比例瓜分掉西木门市场的进口蔬菜需求量,当外地市场向西木门市场的采购量大幅减少后,必将挤掉一大批竞争对手,届时我们已掌握大量的客源和市场经验,再介入到西木门的市场竞争中时则拥有更大的胜算。

当前我们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一是需深入外省市场了解实际情况,寻找合作伙伴,进一步论证可行性及风险对策,同时需要培养一批懂泰语,可长期驻外的员工,配合及管理需在当地招聘的业务及配送人员,以保证公司可随时掌握第一手的市场动向;另外,还需制定出较为完善的营销、拓展、管理、财务及运营流程方案,以保证

在一个地方试点成功,及时修正后可以很快复制到其他地方,同时保证运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可控性。另外,我们将继续调查分析曼谷本地市场的其他可行的开拓方式。

蔬菜市场 第3篇

7月份市场运行特点

1.天气闷热、阴雨一定程度影响蔬菜的种植、采收。

2.瓜果类蔬菜上市量增多。

3.交易量较大的蔬菜上市量趋稳。

4.高温天气,使部分消暑、降温的蔬菜持续热销。

部分蔬菜价格波动频繁

7月市场对97种蔬菜监测统计:综合日均批发价2.7元/公斤,环比下跌0.05%,同比上涨0.03%;其中39种蔬菜价格上涨,48种蔬菜价格下降,10种蔬菜价格持平。

高温致使叶菜类不易保存,外加本地叶菜减少,外地同类品种蔬菜到场补给,造成部分品种价格波动频繁,而高山菜的大量上市也使部分品种价格不稳,如河北的椰菜花、西芹降幅分别为28.6%和31.4%。新上市的品种出现价格反弹,但在货源增多及高温的影响下,整体蔬菜行情在波动过后呈稳中下降的趋势发展。

预计8月蔬菜上涨幅度不大

8月仍将延续7月炎热、高温天气,偶有强降雨会影响部分地区蔬菜的生长及运输,蔬菜价格受其影响有所上涨,但幅度不会很大。

进入8月份,本地叶菜上市量仍较少,成熟上市的瓜果类蔬菜所占比重大,而部分蔬菜由于有外地货源替代本地菜,市场内供应量充足、品种丰富且优,预计,8月是市场蔬菜上市交易的传统旺季。

有机蔬菜市场调查 第4篇

释疑:何谓有机蔬菜?

到底什么才是有机蔬菜呢?记者带着这个问题, 来到太原市一家大型超市的蔬菜区。

“超市里这种泡沫纸盒和透明塑封的蔬菜, 价格贵得离谱, 就是有机蔬菜吧!”家住太原市王村南街的李大妈指着展示柜告诉记者。

“过年时单位发了一箱, 包装特别精致, 说是什么无公害, 应该是有机蔬菜!”市民辛小姐对此也不大确定。

“没有施用农药化肥的, 我农村老家爸妈种的, 就是最好的有机蔬菜。我们楼下院子里有邻居也种菜, 自家种的, 就是有机。”成先生在饮食上最崇尚“自然”, 但对于有机蔬菜也是一知半解。

“上面有标签的, 写着有机产品的就是有机的, 其他都是假冒的。”在随机采访的十多位市民中, 一位在太原某机关工作的杨先生对有机蔬菜的认识相对“清晰”。

其实, 也不怪大家概念混乱, 记者自己也有点看花了眼:在走访的太原多家菜场和超市中, 发现所谓的精品蔬菜、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生态农庄蔬菜……各种名目漂亮包装的蔬菜琳琅满目。

那么, 到底哪种才是真正的有机蔬菜呢?记者最后不得不电话询问了一位农业专家。该专家明确表示:有机蔬菜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出来的, 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允许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蔬菜。在太原市场上真正认证过的有机蔬菜只在部分专柜和专卖店有售, 但许多市民并不知道这一点。

据了解, 有机蔬菜有十来年的历史了。但是早些年市民对此认识不足, 消费需求并没有形成, 近来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 选择有机蔬菜的人多了。但说到和精品蔬菜、无公害蔬菜的区别, 则并不是特别清楚。

调查:价格昂贵卖相不好

在一家超市的有机蔬菜柜台, 记者看到里面摆放着空心菜、木耳菜、西红柿等几种当季有机蔬菜, 被包成盒装, 价格很是不菲:空心菜售价为18.8元/斤、苋菜12元/斤、黄瓜10元/斤、西红柿12.3元/斤。总体说来, 有机蔬菜价格是一般蔬菜售价的5倍~10倍。记者留意到, 所有的有机蔬菜上均带有一个圆形的标签, 写着“中国有机产品”的中英文标识。

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很多超市既有生态蔬菜, 又有有机蔬菜。但有机蔬菜和生态蔬菜相比, 卖相比较差:比如水分较少, 长得相对瘦小, 叶子颜色也偏深, 并且上面经常可以看到虫眼。被销售员这么一提醒, 记者发现:果然, 在售的有机青芹茎很细, 叶子比较小, 乍一看好像香菜。

“一天也能卖出四五十盒。”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虽然和一般的精品蔬菜相比, 有机菜市场还是偏小, 但随着绿色健康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销量也在逐渐递增。

随后, 记者来到太原最大的河西蔬菜批发市场。惊讶地发现, 这里并没有有机蔬菜销售。蔬菜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有机蔬菜产量低, 价格是一般菜的几倍, 基本上都直接在专卖店或专柜销售, 不做批发。”

揭秘:市场有机蔬菜“有机”成分值得考量

一位农业专家揭秘:“如今市场上, 在各种漂亮包装的蔬菜中, 真正的有机蔬菜可能都不到一半。其中很多都是‘拉大旗做虎皮’。”根据有机蔬菜的相关标准, 有机食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 不使用转基因技术, 并且需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的相应要求和标准来进行生产和加工。同时还必须经过独立认证机构的质量控制和审查。即使在欧盟等发达国家, 由于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要求高, 技术较难控制, 有机农产品一般仅占市场的4%左右, 很显然, 在太原市场上, 打着有机蔬菜旗号的, 并不在少数。

记者从市场上了解到, 由于有机蔬菜近年来销路好, 售价高, 因此许多菜农和经销商都宣称自己所种植和出售的蔬菜是有机的, 有的甚至还在企业名称和其产品包装上标注“有机”的字样, 这其中有一些并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认证。

太原周边一家宣称经营“有机农业”合作社的老板告诉记者, 自己基地的有一部分蔬菜是按照“有机蔬菜”的标准生产的, 还出口到日本、欧洲等地方。但当记者询问是否有国家认证证书的时候, 他却尴尬地表示, 还没有去办。

另一个同样声称卖的是“有机蔬菜”的商户告诉记者, 认证要交钱, 手续又麻烦, 也搞不清楚找谁办, 所以一直没去。但是对于自己所卖的产品, 他坚持是有机的, 种植过程中从未使用农药和化肥。

农业专家表示:最好去知名的专卖店或者专柜购买, 不仅要看那个有机产品的小标签, 还要看有无手续健全的资质证书, 这样才能确保购买到的确实是有机蔬菜。

透露:假冒证书横行

“有认证标签的就是有机蔬菜”, 采访中, 这已是市民对有机蔬菜的相对“准确”的认识。那么,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记者了解到, 目前, 国家认监委认可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共有30余家, 而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约有4 000多家。

不过,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说, 市场上有类似机构的中介, 承诺交一定的费用即可获得“有机食品”认证证书。但到底这种方式是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认证, 还是钻空子走形式而获得假证书, 却不得而知。

受这位专家提醒, 记者随后在淘宝网上搜索关键词:“有机标签”, 发现居然有好几家店铺都出售各种“有机食品”的标签。

上海一家包装印刷公司不但在产品中放置了跟记者在超市有机蔬菜上所见一模一样的“中国有机产品”字样的标签, 还在店铺中写道:“可以根据客户提供所需标签的材质、规格、形状、印刷颜色、数量等进行制作印刷。”另一家广州的印刷公司出售的产品名称就是“有机食品不干胶贴纸”, 售价仅为“0.03元”, 也表示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定做。

“这个标签的制作不复杂, 想模仿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假冒有机蔬菜的肯定有。”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有机蔬菜辨识度很低, 拿一般蔬菜来冒充, 消费者根本分不清楚, 而售价又很高, 这样做是利润可观。

期待: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据了解, 有机蔬菜如今缺乏有效的监管, 造成市场上很多冒牌产品钻了空子, 要整治有机蔬菜市场还需相关部门严格监管措施, 加强监督查处打击力度, 保障有机蔬菜的“权益”。

小常识

有机蔬菜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 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 不使用转基因工程技术, 同时还必须经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审查, 是对种植标准要求最高的。只要是有机蔬菜, 就一定是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

绿色蔬菜

指蔬菜在生产过程中, 蔬菜里的农药残留物指标低于国家或国际规定的标准。

无公害蔬菜

不用或少用化肥和化学农药, 其残留量经测定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的, 称绿色无公害蔬菜, 需要国家认证。

精品蔬菜

无确切的标准, 是企业自创概念, 一般指经过挑选的、品质比较优秀的蔬菜, 超市里所售的盒装菜基本上都可归为精品蔬菜。

选购鉴别

1.凭口感。你可以从有机蔬菜中吃到“生命力”。有机蔬菜吃起来清脆, 它给人的感觉就是新鲜, 即使是烹调后, 还是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这不是蔬菜经过处理可以制造出来的口感。

2.到有机食品店或者正规超市购买。市场摊贩的蔬菜来源经常变换, 并不稳定。如果对有机蔬菜了解不多, 建议你去有信誉的有机食品店购买。超市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时超市会因为大宗采购, 价格比有机食品店便宜。

3.选购时要注意蔬菜包装上的有机认证标志。

4.注意包装袋上是否明确标示生产者及验证单位之相关资料 (名称、地址、电话) 等, 可以依据这些资料到相关网站或者相关部门查询。

市场前景

有机食品被誉为“朝阳产业”, 具有广阔的市场。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分析表明, 在过去的10年间, 在一些国家的市场上, 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年递增率超过20%, 这与一些常规食品市场的停滞不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机蔬菜的种植讲究的是安全、自然的生产方式, 可以很好地促进和维持生态平衡。有机蔬菜无化学残留, 口感佳, 而且已被证明比普通蔬菜更具营养。现在人们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日益强烈, 国内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蔬菜市场调研报告 第5篇

除县城的4个菜市场外,我县其余的菜市场全部分布在各乡镇,我们统称为农村市场,这些农村市场中规模较大的有型市场有洋溪、槎溪、水车、孟公、白溪、圳上等6个中心市场,他们的营业面积在到5000平方米之间,摊位个数在100到300之间;都是每天营业的日日场。除此之外,其余的农村市场都是4至5天才赶场营业一次的墟场,并且一般都是没有固定地点的马路市场,每逢赶场日便人流拥挤,交通阻塞,脏、乱、差现象相当严重。

二、菜市场管理体制

我县80来个菜市场当中,属国有所有制的只有城区的城南、永兴两个城区市场以及26个农村墟场,其余的都是一些私人股份市场或村办市场。国有所有制市场由县市场服务中心管理,按理说县市场服务中心应是管理全县市场的公益事业单位,但当初却定性为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单位,这种体制对市场建设与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一是由于市场服务中心是事业单位性质,到银行贷不到一分钱,而无法搞市场建设;二是市场服务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而没纳入财政执行收支两条线,财政无任何拨款,但税费却五花八六,负担重,职工工资毫无保障;三是由于市场服务中心只有服务职责,没有管理职能,导致平时的收费工作和市场规范管理工作难度很大,就连自己管辖市场的周边冒市也无法规范整顿,而更何况对其余市场进行规范管理。

因此,目前市场服务中心只能在自己管辖市场内履行服务职责,无法进行市场的规范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也不到位,至于那些私人股份市场与村办市场,则在管理体制上没有统一模式,各作其主,随心所欲,从而导致我县农贸市场的管理体制混乱不堪。

三、摊位租金收取情况

我县城区各菜市场对摊位租金的收取一般是采取年收的方式,就是先定好摊位的年租金,然后由经营户一次性交清,而在农村市场,由于收费难度更大,加之都是墟场,因此也采取月收或季收的方式收取摊位租金。从收取的数目来看,由于受单位体制的限制,县市场服务中心对摊位租金的收取一般很难按政策及物价局核定的收费标准足额收取到位,农村市场更是廖廖无几。

四、菜市场经营的财务情况分析

五、县政府在加强市场建设和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投入

近几年来,县委、政府在加强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去年我县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文明城市以来,对农贸市场的建设管理更加重视。

1、加强马路市场的整顿。

马路市场是我县普遍存在的一大现象,90%的农村市场都是马路市场,五里一市、十里一场,各个乡镇都有。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历史根源造成的,这些市场一般都是解放前选址开业的,人们在这里经营购物已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习惯。马路市场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这些市场很多都选在省道、国道两边经营,每逢赶场日便人山人海,菜担子、流动车辆、地摊到处都是,加上吆喝声、叫喊声,杂七杂八,交通严重受阻,市场的脏、乱、差特别严重,过往人群与当地群众都怨声载道。这些马路市场严重损害了我县的城市品位,曾经在人大、政协两会上许多委员代表纷纷提出整顿马路市场的建议提案。近几年,引起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政府每年组织交通、工商、商务、公安、城管、公路、建设、规划等职能部门,对全县马路市场进行专门整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历史习惯根深蒂固和市场建设的硬件设施难以跟上,我县马路市场仍然存在还是难以根除。

2、加强市场投入。

自我县开展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以来,县政府对农贸市场的建设投入加大了力度,近两年,先后对永兴市场和城南市场的农改超改造工程投入220余万元。经过改造后的永兴与城南两市场,从下水沟到地面、从墙面到顶面都装修一新,市场摊位都是标准化净菜市场摊位,活禽区与水产区都是相对独立的销售区域,市场设置了监控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及农药残留检验检测用房,整个市场的硬件设施完全符合标准化净菜市场的要求,场内布局规范合理,商品摆放整齐美观,完全改变了改造前那种乱拉乱扯、乱堆乱放、乱吐乱丢的现象。可以说,通过政府投资改造后的永兴与城南两市场是一个完全实行全封闭式管理的农贸市场,既整洁美观、方便适用,又显档次品位,是我县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加强对市场的规范管理。

在这次双创工作中,县政府将县市场服务中心列入创建单位,要求对全县农贸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并且针对市场的布局、商品的摆放、卫生保洁、健康教育、经营秩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各项工作进行了细化。按理说这确实是有利于各农贸市场的规范管理,但由于实施主体是县市场服务中心,而市场服务中心受自身体制的制约,没有职能去管理其余的私办市场,所以只能在自管市场中按照县政府的要求和标准去规范管理市场,其余的私办市场却仍然我行我素。为此,目前县政府正在研究准备成立新化县市场管理办公室,加强对全县各类市场的规范管理。

六、我县在创新农产品零售方式方面所做的工作

自从对城南、永兴两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后,我们将农产品的价格行情在信息发布屏上予以宣传,同时对市场的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的检测,以便消费者明白市场行情,买得称心、吃得放心。此外,农户和商家实行农超对接,直接从菜农基地进菜,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这些举措都大大也加快推动了农产品的营销。

七、对进一步加强菜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零售网络的建议

1、尽快成立全县市场的专门管理机构,赋予其管理职能。以便规范管理各类市场,搞好我县菜篮子工程,提高我县城市品位。

北京石门市场:蔬菜价格上涨 第6篇

市场的猪肉主要来自北京市的10大猪肉销售厂家,猪肉供应充足。同时市场方严把食品安全关,各种检验检疫票据齐全,食品检测中心定期对上市产品进行抽样检测。

据战略信息部监测,12月3日至9日蔬菜上市量减少,蔬菜价格也是涨多跌少。通过走访蔬菜商户了解到,本周气温较低,致使蔬菜上市量减少,再加上天气寒冷,蔬菜的储存成本、运输成本增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蔬菜价格的上涨。本周具体情况如下:

大路蔬菜:土豆上市量较上周下降了22.2%,价格基本稳定,保持在2.2元/公斤左右。芹菜上市量较上周下降了12.5%,价格由周初的1.4元/公斤上涨到1.6元/公斤,涨幅为14.3%。白萝卜由周初的0.7元/公斤上涨到周末的1元/公斤左右,涨幅为42.9%。西红柿由周初的2.8元/公斤上涨到周末的3.2元/公斤左右,涨幅为14.3%。架豆由周初的6元/公斤上涨到周末的6.8元/公斤左右,涨幅为13.3%。苦瓜由周初的5.6元/公斤上涨到周末的6元/公斤左右,涨幅为7.1%。黄瓜由周初的3.4元/公斤上涨到周末的3.6元/公斤左右,涨幅为5.9%。

叶菜类蔬菜:由于天气转冷,叶类蔬菜价格小幅上涨。如:油菜3.2元/公斤、苦菊6元/公斤、盖菜3元/公斤、团生菜3.4元/公斤、蒿子杆6元/公斤、香菜6元/公斤、茴香2.6元/公斤、油麦菜4.2元/公斤、韭菜6元/公斤,分别较上周的2.2元/公斤、4.4元/公斤、2.2元/公斤、2.6元/公斤、4.6元/公斤、5元/公斤、2.2元/公斤、3.8元/公斤、5.6元/公斤上涨了45.5%、36.4%、36.4%、30.8%、30.4%、20%、18.2%、10.5%、7.1%、。

随着气温的降低,预计蔬菜价格将会持续走高。

面向市场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探讨 第7篇

特色蔬菜系指那些富含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矿物质、有机物、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 同时又具有一定特殊功能的蔬菜, 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功能性保健食品。通过一定的科学研究证明, 大多数独具特色的蔬菜具有明显的预防, 甚至治疗部分疾病, 从而有效增强人体机能的功效。比如马齿苋常食, 对聚集血小板、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形成的血栓具有明显的预防功效, 良好防止冠心病, 最大限度地改善人体的机能, 降低血液浓度, 对高血压患者的身体极为有利, 同时也可以有效预防中风的发生;薇菜的功效也不可忽视, 主要表现在:清肺补气, 活血通络, 清热解毒, 能够有效的治疗虚汗盗汗以及遗精等症状, 可以很好地调理人体内肺的功能;再比如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洋葱, 可以有效的调理人体的肺肝等器官, 并且对于预防感冒和降低血糖浓度有很好的效果。

特色蔬菜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国际交往日益扩大、人们经济收入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应运而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饮食观念不再仅限于吃饱, 更要吃好。于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副食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蔬菜的需求也不例外, 人们不再只食用普通的大路蔬菜, 也逐渐开始关注特种蔬菜。

发展特色蔬菜, 能够为我国农业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机遇, 巩固我国的农业基础, 为增加农民收入做贡献。同时有利于提升我国蔬菜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为蔬菜种植提升市场空间。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增加和我国蔬菜品种的完善以及种植技术的进步, 目前的蔬菜市场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并且有时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与此同时, 蔬菜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国际市场也不乏如此。因此, 根据消费者需求, 完善蔬菜市场的机制体制建设, 从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出发, 调整我国当前的蔬菜种植结构, 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蔬菜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特色蔬菜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特色蔬菜属于珍稀品种范畴, 物以稀为贵, 发展特色蔬菜种植, 有助于调动种植者积极性, 达到特菜特价优质高价的效果, 提高单位面积产值, 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此外, 特色蔬菜是安全环保的食品, 新引种的特种蔬菜病虫害少, 危害轻, 一般少用或不用农药。特色蔬菜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些发达国家劳动力费用高, 加大了生产成本, 使蔬菜产品自给率下降, 我国蔬菜生产成本及价格将保持相当长的竞争优势, 改进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储运、营销手段, 提高加工品质量, 市场前景可观。因而发展特色蔬菜生产出口, 适宜我国现在国情, 很有发展前途。

2当前特色蔬菜发展的不足之处

针对我国当前的蔬菜行业进行分析调查, 我们发现中国的蔬菜产业发展升值空间很大, 许多蔬菜种类尚处于起步或者开发阶段。调查中的数据信息显示蔬菜行业中对于野生特色蔬菜的开发力度有待进一步深入, 因为这一方面的蔬菜种植利益空间十分大, 将是未来蔬菜行业重点进行的方面, 因为野生特色蔬菜中有90%的产品种类处于未开发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

2.1 我国特色蔬菜生产的设备和技术水平比较落后

由于我国的特色蔬菜生产起步较晚, 生产体系尚待完善。随着我国国民健康需求的增加和绿色食品需求量的增大, 特色蔬菜生产应该努力地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特色蔬菜生产, 进行特色蔬菜种植的也主要是中小型的蔬菜加工基地或者是个体户, 生产规模限制了生产链条的扩大, 也限制了特色蔬菜自身竞争力的发展。纵观目前的特色蔬菜生产, 主要的问题在于生产投资规模较小, 缺少相应的生产加工机制, 并且加工设备比较落后, 没有专门的加工机械。同时市场上流通的特色蔬菜成品的加工程度较低, 也限制了行业的发展。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加工现状, 严重束缚着行业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也限制了行业走向世界的步伐。同时, 和发达国家的同行业相比, 我国在特色蔬菜生产中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科研资金投入较少, 在一定程度上, 开发研制蔬菜食品的功能受到限制。

2.2特色蔬菜生产的质量保证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体系建设

完善的行业规范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客观标准。由于我国的特色蔬菜生产起步较晚, 其生产理论和生产体系存在许多问题。要想保证行业的未来发展, 有必要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规则, 严格约束具体的生产行为, 结合现代生产和现代机械的特点, 依靠行业的现代生产机提高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

在国内的特色蔬菜行列中, 野生蔬菜资源位居优势地位, 且尤为丰富, 但由于开发方式的不合理性, 以及落后的原料基地建设, 并未良好的保障原料加工的质量, 生态平衡也遭到严重破坏。因此, 在合理利用野生自然资源的同时, 必须开展特色蔬菜的引种栽培及驯化工作, 让野生蔬菜资源在该领域得以进一步发展。

3发展特色蔬菜的内部策略

3.1 增加科研投入, 进一步增强生产加工水平

按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蔬菜业的效益, 生产环节只占25%, 流通环节占42%, 加工环节占33%。据悉, 美国农业总投入只有三成用在采摘前, 七成都用在产后, 农产品产后总产值和采摘时的自然产值比达到3-7∶1。结合目前我国的该行业发展的现状, 应该努力为特色蔬菜生产做好技术研发工作, 国家要适当的增加该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引导行业的科学发展,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促进行业向精加工、高质量方向发展。同时, 重点引进新的高科技加工工艺, 使蔬菜特色产品种类得到合理拓展。对于较高技术含量、先进的加工工艺方式与设备, 需加大引进力度, 生产新型的特色蔬菜产品, 如粉末、汁液、保健、美容、方便即食、冻干等各具特色的蔬菜品系。对国内各种野生蔬菜资源进行合理有序地开发, 人工驯化野生特色蔬菜需加快步伐, 同时, 要严格合理策划、有序开发、量力采集野生蔬菜, 为深层次研究栽培技术做好全方位准备, 从而更好地保护野生资源, 更好地丰富特色蔬菜资源, 使特色蔬菜的产量得到更为显著的提高。

3.2 加强综合利用研究, 生产精深加工产品

开展特色蔬菜的综合利用研究, 利用现代生产技术, 努力在产品的精加工方面做出突破, 追求产品的附加效应。同时, 对于特色蔬菜选育品种以及建设原料基地的工作, 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同时要密切结合市场的需要, 以市场需要为导向, 改进产品的加工方向。要扩大生产的规模, 形成一定的生产链条, 通过一体化的生产过程, 提高生产效率, 以求产品能够占领有效地市场份额。

3.3 充分挖掘特色蔬菜的特殊功效

在注重开发特色蔬菜营养价值的同时, 针对不同的消费者, 更加注重其保健价值的研究、利用, 用“药膳同源”的特色创造品牌, 吸引我们的消费者, 抓住我们的消费者,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展精品农业, 提高蔬菜质量, 在特色蔬菜生产上, 瞄准中高端市场需求, 紧扣市场脉搏, 树立常引常新的意识, 引进国外优良蔬菜品种, 建设精品生产基地, 落实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实施标准化生产。

4面向市场, 注重科技

(1) 推广无公害栽培, 实现增长方式由高产向高产优质化转变。

栽培技术的革新需进一步强化, 并大力推广普及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型栽培技术, 合理实施测土配方进行适当施肥, 彻底转变当前以化肥为主、有机肥为辅的现状, 实施有机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为主, 合理有效结合化肥, 对各种化学肥料的实施争取尽量不采用。同时, 引进检测设备, 定期对基地环境和在田蔬菜、上市蔬菜进行检测, 出示合格证, 以便于直接进入大城市超市, 实现农超对接。

(2)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实现单纯的产销经营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转变。

要兴建相应的绿色食品龙头企业。首先, 在特色蔬菜产品标志商标销售的基础上, 积极申报重点特色蔬菜销售标志, 和其它蔬菜蔬菜品种证书, 最终达到全部产品标志商标销售。并借助名牌效应, 积极开发初、深加工系列产品, 拓宽销售领域, 扩大市场占有率, 使其进一步增值。其次, 解决特色蔬菜的标准包装需坚定信心, 实行蔬菜低温处理, 使包装与冷藏同步。三是制定特色蔬菜行业标准,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要把产品的质量放在首位, 严格执行全程质量保证体系, 用宁缺勿滥的经营理念, 科学地管理生产、加工过程, 确保产品质量。

(3) 加大流通体系建设力度, 实现无公害蔬莱产品优势向商品优势的转变。

一是建设一批高标准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当前, 部分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已将市场投入运营, 其它主产基地也要建立起相应的产地批发经验交流市场, 强化管理, 规范经营。二是发展一批农民民间流通组织。基于当地现有的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的前提之下, 建立一批农村民间流通协会, 以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三是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网络。产区内的乡 (镇) 、村要尽快通过微机与国家农业部、商务部和全国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联网, 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和发布, 为生产、经营者以提供信息引导和服务。

5扩大出口, 强化服务, 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1) 强化政策引导。

政府要加大特色蔬菜产业支持力度, 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 对特色蔬菜的生产和消费加以引导。大规模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立足实际, 依据本地独具特色的蔬菜发展优势, 围绕主导产业, 大力培育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舆论工具, 广泛宣传当地特色蔬菜产品, 打响品牌, 树立品牌效应。积极拓展现代金融服务、文化服务;健全农技推广网络, 引进国内外最新的环保技术和特色蔬菜加工技术;设立特色蔬菜产品开发中心, 为特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供资金和风险保障。商业、经贸、工商行政管理、税务、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增强服务意识, 为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做好服务。创造公平有序的蔬菜产业发展环境, 确保特色蔬菜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 强化监管, 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首先, 政府部门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 严防工业“三废”污染农业生产;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 禁止违禁品在本区生产、销售与使用, 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 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等环保型投入品。其次, 要把蔬菜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推行与国际接轨的生产过程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质量控制管理, 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制度。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产地标识上市制度, 对蔬菜质量安全情况定期开展限制性检测, 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实施动态监测, 形成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 确保蔬菜质量安全。第三, 基于国内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实情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实施标准化、统一化生产。生产基地实现了工厂式标准化生产“六统一”, 即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工厂化育苗、统一种植时间、统一栽培模式、统一管理技术、统一市场销售, 使特色蔬菜基地既种得好、又卖得好, 大幅度提升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筠文, 郑秋红.张庆.特种蔬菜栽培新技术[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 2006, (6) .

[2]林家宝.特色蔬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1) .

[3]高丁石, 陈东义.现代农业发展中关键技术与问题探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11) .

[4]胡水军.蔬菜规模化种植致富第一村——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8, (3) .

国企有望重拾蔬菜种子市场 第8篇

大型企业重拾蔬菜种子,或成为隆平高科下一个目标板块

据了解,近10年来,作为粮食安全基础的种业逐步受到国家重视,随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企业科研资金增多,包括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农发种业等大型种子上市公司已开始做大做强,重拾大田作物玉米、水稻种子的主动权,但是蔬菜种子依然处于“被殖民”阶段。

隆平高科方面相关人士近期表示,蔬菜种子市场份额约500亿元,但是国内企业占比都不大,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也就2~3家,高端的、利润高的蔬菜品种更是全被外企占领。

上述人士表示,下一步,蔬菜种业将是公司重点发展方向,公司将有相关动作出来。不过该人士并未明确蔬菜种子公司未来具体的突破动作,只是进一步指出,这块业务只要做到1亿元销售,利润就能达到5 000万元,非常可观。

一位农业资深研究人士表示,虽然隆平高科与奥瑞金并购未果,但中信入驻大股东,公司资金充足,因此未来收购蔬菜公司的可能性非常大。其中,北京京研益农科技发展中心作为北京大型蔬菜科研院所型农业科技公司,隶属于农科院,极有可能成为隆平高科并购标的。隆平高科方面此前也表示,京研是目前国内蔬菜种子做得最好的。

洋种子侵占蔬菜种业,巨额利润远超水稻等大田作物

据悉,自20世纪“洋种子”进军中国种业以来,蔬菜种子成为外企突破口之一,包括孟山都、先正达在内多家大型外企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依靠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控制我国一半以上的蔬菜种子份额。

农科院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蔬菜生产和出口的第一大国,常年蔬菜播种面积超过了0.18亿hm2、2011年蔬菜产量为6.77亿t,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世界50%以上。国内蔬菜种子市场份额高达500亿元,但国外种子已在蔬菜领域形成垄断之势,2/3的蔬菜品种来自国外,占据国内80%以上利润。

成都种业协会办公室主任江波表示,国外企业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侵占国内市场,其一是因为对方技术先进,而我国种业则起步较晚;另一方面,外企通过先渗透,使用较低价格全面推广,待获得成功后再开始高价出售,并且采取断代技术,让农民无法留种再种,只能再去购买。

江波表示,目前,外企掌握了我国大部分蔬菜种子市场,这一块的利润要比水稻、玉米大田作物高得多。“国内的种子,1 kg水稻大致2~3元的利润,1g高端蔬菜种子也有2~3元的利润,而一些国外垄断蔬菜的价格甚至高达100~200元/g。如果国内企业能做起来,起码在价格上是占优的,而且管理和成本上也比跨国企业具有优势。”

农业部关注蔬菜种子,上市公司逐渐渗透

在2014年上半年调研山东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基地时,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要像重视粮食作物种业一样重视蔬菜种业的发展。按照农业部的规划,到2020年,要在全国建成一批大规模、多功能的国家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蔬菜品种,积极推动国内国际种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共同参与蔬菜种业发展。

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对于蔬菜种子业务也开始逐步涉入,如登海种业成立的西由种子分公司,年产售80万kg蔬菜种,其中仅自育的大白菜良种一项,目前已占全国用种时的20%以上。

农贸市场中蔬菜农药残留调查 第9篇

随着农药品种不断增加, 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农药残留给食品安全带来的影响也备受关注[1,2,3]。有机磷农药作为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在蔬菜、水果杀虫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2002年孙鑫贵等[4]对北京市蔬菜, 水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现状调查中, 全年抽检水果样品73件, 不合格率为4.1%。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具有性质稳定、使用浓度低、触杀作用强、残效期长等优点, 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的问题。据冯建国等[5]对山东苹果产区普查结果, 苹果中溴氰菊酯农药的检出率为100%。本研究以2011年青岛市8家农产品市场的部分蔬菜为对象, 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表面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现状, 为农产品市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采集

分别从青岛市8个农贸市场采集韭菜、芹菜、黄瓜、菠菜、白菜、豆角。蔬菜样品用食品粉碎机粉碎, 制成待测样品, 放在分装容器内备用[6]。

1.2 样品提取

准确称取10g待测样品置于50ml小烧杯中, 加入10ml乙腈, 静置3min后高速匀浆1min, 将匀浆好的样品用滤纸过滤, 收集滤液到装有3g氯化钠的50ml具塞量筒中, 盖上塞子, 剧烈振摇1min, 静置30min, 使乙腈相与水相分层, 取乙腈相液体进样测定。

1.3 检测方法

按NY/T761-2008标准“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类和氨基甲酸类脂农药多残留的测定”[7]进行样品处理。气相色谱FPD、ECD检测器检测, 2种不同极性的毛细管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1.4 评价标准

依据GB/T18406 1-2001《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进行评价。检出禁用农药或超出农药最高残留量标准的结果判为不合格。 (表1)

2 结果

2.1 蔬菜农药残留量检测结果

2011年, 共检出3种有机磷农药 (敌敌畏、甲基对硫磷、毒死蜱) 残留, 检出2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氰戊菊酯、溴氰菊酯) 。5种蔬菜检出了有机磷农药残留, 6种蔬菜均检出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韭菜、菠菜、白菜、蕃茄各检出2种农药残留, 芹菜、黄瓜各检出3种农药残留。韭菜中敌敌畏残留量超标, 超标率为8.33%;芹菜中毒死蜱超标, 超标率为4.17%。 (表2)

2.2 农药残留种类

在抽检的144份蔬菜样品中, 共检出农药残留种类5种。本次调查检出的农药种类都是限量使用的, 影响青岛市蔬菜安全的主要是敌敌畏, 检出率为19.44%, 超标率为1.39%;其次为氰戊菊酯, 检出率为17.36%。甲基对硫磷、毒死蜱、溴氰菊酯也有少量检出。在超标的3个样品中, 有1个是毒死蜱引起的。今年以来, 随着一些有机磷农药逐步被列为禁用农药后,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渐渐取代有机磷农药成为蔬菜中主要的杀虫剂。本次调查结果中氰戊菊酯、溴氰菊酯都有不同程度的检出, 特别是氰戊菊酯检出率较高, 达到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总检出数的92.59%, 但其超标率为0。 (表3)

3 讨论

本次农药残留调查结果表明, 在抽查的144份蔬菜样品中, 农药残留检出率为43.75%, 残留量超标率为2.08%。敌敌畏、氰戊菊酯的检出率明显高出其他农药。“高危蔬菜”以韭菜、芹菜、白菜等为主, 这些菜的叶面大, 接触农药的面积也大, 所以农药残留量相对较高, 因而今后在农药使用上要注意施药浓度和安全间隔[8]。

总之而言, 青岛市蔬菜农药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尤其是韭菜、芹菜中敌敌畏与毒死蜱农药的污染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各监督部门还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蔬菜产品质量的检查监督力度, 大力推广低毒高效农药, 逐步减少蔬菜中农药的残留, 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杨勇, 郭迎卫.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中残留有机磷农药[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5, 14 (3) :80-83.

[2]吴福中, 王锦海, 刘志红, 等.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中7种残留有机磷农药[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9) :59-61.

[3]罗军, 向晓霞, 周江, 等.蔬菜、水果中12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结果与分析[J].中国卫生检疫杂志, 2007, 17 (4) :663-664.

[4]孙鑫贵, 吴国华, 薛颖, 等.北京市蔬菜水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现状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3, 15 (6) :536-538.

[5]冯建国, 陶训, 于毅, 等.苹果园的污染和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果树, 2000 (2) :9-13.

[6]翟广书, 买光熙, 刘潇威, 等.蔬菜水果中27中有机磷农药残留快速扫描检测方法研究[J].农药环境科学学报, 2003, 22 (3) :360-363.

[7]GB/T18406-2001.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S].

山西省蔬菜市场供应现状分析 第10篇

多年以来, 山西省蔬菜生产总量有余, 但市场供求的季节性矛盾突出, 表现在夏秋以调出为主, 冬春以调入为主。经测算, 山西省全年蔬菜调出量约1 100×104t左右, 调入量约为300×104t左右。全省蔬菜的调出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的6月—10月, 蔬菜的调入量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的11月—5月。

1.1 夏秋调出为主

全省常年栽培蔬菜有近40余种, 番茄、甘蓝、大白菜等蔬菜2013年播种面积达34.33×104hm2, 占全省蔬菜播种总面积的80.7%。除大白菜以省内消费为主外, 均为以外销为主的夏秋蔬菜, 绝大多数是春季播种 (定植) 、夏秋收获的果菜、结球菜和根菜。近年来, 形成了在7月—9月面向华南、华东和京、津、唐地区外销的若干个大型专业化蔬菜生产基地。如以太谷县、榆次区、寿阳县为中心的晋中盆地蔬菜区, 以新绛县为中心的运城盆地蔬菜区, 常年菜田面积均在6.67×104hm2以上。据统计, 2013年, 山西省蔬菜全年调出量1 100×104t左右, 其中6月—10月是蔬菜集中上市季节, 总产量1 200×104t左右, 以调出为主, 调出量900×104t左右, 占全年调出量的81.82%。

1.2 冬春调入为主

山西省冬春蔬菜生产以日光温室和大棚为主。山西省冬春蔬菜需求量为800×104t, 本省生产的蔬菜可以满足75%左右。从冬春蔬菜供应结构上看, 大白菜、马铃薯、萝卜等冬贮菜可以满足供应, 主要是鲜细菜短缺。全省鲜细菜需求量400×104t, 山西省冬春生产量为200×104t, 其余200×104t需从外省调入。山西省冬春蔬菜产地主要集中在运城市、临汾市、晋中市、太原市等气候比较温暖的地区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 品种有黄瓜、番茄、西葫芦及叶菜类蔬菜。近几年, 通过实施“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 全省每年新增设施蔬菜1.33×104hm2, 可减少冬春鲜细菜调入50×104t左右, 缓解了冬春供应的不足。

2 主要措施

2.1 强化发展蔬菜的组织领导

全省各级都成立了蔬菜建设领导机构, 不断强化部门协调配合, 切实履行好规划指导、政策落实、项目跟踪服务等职责, 建立了部门协调推进机制, 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建立了考核奖惩机制, 把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产业目标等主要经济指标列入市、县两级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 作为评定政绩的主要内容。

2.2 强化对蔬菜的政策扶持

为了促进设施蔬菜发展, 山西省政府连续5年出台了设施蔬菜生产大县奖补、蔬菜日光温室贷款贴息、蔬菜标准园创建补助、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补助等强农惠农政策。2012年对集约化设施蔬菜育苗中心补助3 000×104元, 2013年新增设施蔬菜小区建设资金1亿元。山西省财政对设施蔬菜的投资从2005年的800×104元, 增加到2013年的1.8亿元左右。各市、县也不断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 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2014年11个市、58个县出台了扶持政策, 市县两级财政用于设施蔬菜发展的资金达10亿元以上。连续的政策扶持确保了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落实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 各地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研究制定促进当地设施蔬菜发展的优惠政策, 并积极与发改委、国土资源、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机等涉农部门协调, 整合各方资金, 重点对设施蔬菜生产、加工、流通、贮藏等各个环节给予扶持。

2.3 谋划抓好一批蔬菜项目

各级农业部门通过认真组织实施中央财政“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中央财政扶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省财政设施蔬菜大县奖补、设施蔬菜小区建设等项目, 提高了项目和资金管理水平。同时, 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 围绕设施蔬菜发展, 找准薄弱环节, 谋划了一批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大项目、好项目。主要围绕全省各市筛选出的80多个设施蔬菜招商引资项目开展工作, 吸引省外、境外大型企业通过独资、参股等形式投资设施蔬菜项目建设, 抓好项目履约率和落地率, 推进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 使设施蔬菜项目在全省“项目落地年”取得了丰硕成果。

2.4 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结合山西省近几年的经验, 各地将土地流转和经营形式结合起来, 确定经营主体, 帮助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根据发展设施蔬菜的需求,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积极引导土地流转由自发协商向组织化、有序化流转过渡。因地制宜推广项目带动型、集体引导型、合作社引领型、经营大户带动型等流转形式, 借鉴孝义市财政连续5年对土地流转给予每年补贴500元/0.067 hm2的做法, 同时推广运城市、临汾市、晋中市、朔州市等地利用荒地资源和中低产田发展设施蔬菜的经验, 减少耕地资源利用的矛盾, 推进规模化生产。

2.5 加强宣传力度

2012年, 山西省农业厅与省农林水工会在全省农业系统开展了以“发展设施、保障供应、提升质量、农民增收”为主题的设施蔬菜百万棚建设劳动竞赛活动, 表彰了100个先进集体和200个先进个人, 强化宣传, 树立典型, 总结经验, 更好地促进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各地充分利用政府和部门网站、主流媒体以及手机报等新兴传播平台, 强化对设施蔬菜发展扶持政策、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园区管理经验的宣传报道, 进一步营造发展设施蔬菜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 注重信息管理工作, 及时采集和发布相关信息, 积极引导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 稳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市场预期, 确保了全省设施蔬菜稳步、健康发展。

3 建议

3.1 着力打造蔬菜优势板块, 精心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运作”的原则,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以晋中盆地为中心, 晋南、上党、忻定、大同四大盆地为优势板块, 以榆次区、新绛县、长子县、忻府区、阳高县等40个县为重点, 按照“山西省百万棚行动计划实施意见”要求, 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发展。要依据全省规划, 因地制宜制定各地的蔬菜发展意见, 明确主要设施、主导品种、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要严格按照各地已颁布的蔬菜设施建造规范进行科学建造, 注重实效, 建设经济实用的“惠民棚”。同时要认真落实各地已出台的扶持政策, 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新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措施。同时加强部门合作, 最大限度地整合项目资金, 增加设施蔬菜投入。

3.2 确实加大技术创新工作, 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3.2.1 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

针对蔬菜产品花色品种繁多、品种更新和市场需求变化快的特点, 把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筛选和示范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实施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项目, 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技术, 因地制宜地研究探索适宜的集约化育苗基地运营模式, 从本地实际出发, 选择适宜的育苗设施类型。此外, 加强应用防雾滴棚膜、高垄覆膜、膜下滴灌等蔬菜实用新技术。

3.2.2 搞好技术培训

积极开展扎实有效的培训活动, 从设施建造、标准化生产、品种选择、茬口安排、关键技术等方面入手, 对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围绕品种更新、配套栽培技术、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对农民开展专题培训, 切实提高生产关键技术到位率。

3.2.3 创新服务载体

鼓励和引导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以企业、合作社为载体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 形成“职责明确、优势互补、协调配合、齐抓共建”的科技创新格局。

3.3 不断创新经营机制, 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通过不断创新经营机制, 逐步改变以农户家庭小规模生产为主的传统初级发展方式, 用“大县、大园、大社”的思路来发展蔬菜产业。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 增强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能力, 不断推进设施蔬菜发展。继续坚持“政府引导、个人为主”的投入方式,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吸收闲散资金投入来发展设施蔬菜。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安排小额贷款或采用政府贴息的方式, 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3.4 大力推进标准化园区建设, 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紧紧围绕保障园艺产品质量安全, 以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为契机, 突破蔬菜生产发展思路,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 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作, 示范推动蔬菜标准化生产, 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4.1 合理选择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地点

布点在山西省蔬菜优势发展区域和大中城市郊区, 产地环境条件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标准”的要求, 生产基地集中连片, 创建主体是具有一定基础、技术力量较强且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3.4.2 明确工作责任

项目涉及的各个方面各司其职, 切实负起责任, 整合有关项目和技术力量, 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4.3 落实标准规范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生产方式和农民的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 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建设标准化的基础设施, 实施标准化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切实完善并落实标准化制度。

3.4.4 开展统一服务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 大力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以及品牌化销售, 提高组织化程度。

3.5 着力搞好园艺产品产销衔接, 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在巩固和完善现有批发市场的同时, 加强产地批发市场、产地预冷库的建设, 在园艺产品优势产区规划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 强化服务功能, 扩大辐射范围, 带动产、销一体化经营。配备必要的质量安全检测设施, 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超市等现代流通服务业, 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直接领办连锁超市或经营点, 开展农产品集中配送, 通过各种方式把大超市和基地对接起来, 在流通营销环节取得新的突破。推进“农超对接”, 提高超市农产品的直采比例, 使大型超市可以越过中间商直接到基地采购, 把中间商的利润让利于农民和市民。此外, 注重名特优品牌的开发, 立足本地、科学规划、着力打造名优化、规模化种植基地, 努力建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生产基地。同时加强对品牌的保护、宣传和推广, 大力培育名牌产品, 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通过开展产品推介会、展销会等活动, 强化品牌建设, 提高品牌知名度。

3.6 加强防灾减灾预警能力,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金华农产品市场:蔬菜交易平稳 第11篇

一、进场车辆运载方式趋于重载化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27日零点,中秋旺季期间进场车辆同比减少了10.5%,但运载货物的总吨数却上涨了18.6%,进场车辆的运载货物的方式逐步趋向于重载化。往年此时间段入场车辆多以核载重量20-30吨左右的为主,而今年以核载30-40吨的车辆居多。此现象可看出三点情况:(一)市场对于产地直发农产品的消化能力有所提高,作为中心点向外辐射的能力日益增强,轻载化的车辆已不能够满足运输需要;(二)长三角地区物流网络建设日趋完善,有效地避免了重载车辆“跑空车”现象;(三)道路交通运输费用在农产品的附加成本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驱使经纪人们不得不通过增加运载量来降低相关运输费用。

二、本地蔬菜交易平稳,叶菜类蔬菜降幅明显

基本情况为:旺季期间本地蔬菜供应充足,交易平稳,并不受中秋旺季影响,出现上下波动。日均交易量约为100吨/天,以豇豆、茄子、苦瓜、西葫芦等爬藤类蔬菜为主。整体成交均价同比上浮约20%,但叶菜类蔬菜整体降价明显,降幅超过了15%,主要原因是今年9月下旬,日照时间充足,温度适宜,加速了叶菜类蔬菜的生长。

三、外地蔬菜精品蔬菜小增,干货价格稳中有升

虽称旺季,但中秋旺季还是与春节旺季有着本质区别,时间短,天气良好,农产品流通业者基本不歇业的特点,使得对外地蔬菜的成交情况影响甚微,依然保持着正常的交易过程。精品蔬菜如荷兰豆、蘑菇、小尖椒成交量的小增顺应了消费者对于节假日一家团聚、改善餐桌伙食的需求,纵然价格小贵亦能接受。入秋后干货品种蔬菜进入了旺销期,其耐保存的特点促使进货的小商小贩乐于少量囤积,购销两旺使得成交均价稳中有涨,综合土豆、大蒜、洋葱三类大宗干货的均价计算,涨幅为21.3%。

四、水果成交同比相近,价稳量减满足需要

中秋国庆期间,举家团圆,孝敬长辈,馈赠亲友,水果相对于保健品无疑是更多人的心头所好,所以市场的中秋旺季主要体现在水果交易方面。今年水果整体成交情况与去年相近,此消彼涨,如苹果成交量相比去年同期缩减了50%,原因有两点:一是为赶旺季,今年新苹果提早采摘,口感还有些偏涩;二是苹果价格逐年上涨,年增幅超过了30%,近期均价已达到50元/箱,不再是实惠型水果的代表,一般单位发放福利更乐于选择其他以往没有发放过的品种,故冷落了苹果。香梨亦是如此,新果未下树,旧果接着卖。进场车辆不少,但生意寥寥,光顾人群稀少。而作为中秋水果代表的石榴、冬枣、猕猴桃这“老三样”,销售势头依旧火爆,日成交量不低于500吨。

今年水果成交均价相对于去年同期而言,除个别品种外,如早橘上涨了28.4%,大部分没有出现上涨情况,有些品种甚至逆势跌价,如冬枣,各品种成交均价同比下滑了14.3%。不过需要关注的是,虽然成交均价没变化,但净重却有所减少,如同一规格的石榴,去年净重18斤/箱,而今年基本减少1斤,为17斤/箱;同一规格冬枣,去年净重为5斤/箱,今年为4.8斤/箱。

蔬菜市场 第12篇

一、石家庄市蔬菜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1.石家庄市居民直接消费需求。 (1) 石家庄市蔬菜消费的人均水平。a.人均消费量。近几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居民的消费观念也随之改变, 居民以前的消费习惯主要仅限于本地的生产产品, 消费品种单一, 但是现在居民消费品已经呈现出多样化, 特别是对食品结构和营养合理的重视, 2012年石家庄市城镇居民人均蔬菜消费所占比例情况如下图所示。

上图是2012年石家庄市城镇居民食品人均消费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 居民食品消费中, 蔬菜的消费人均占有的比重非常大。2012年, 石家庄市城镇居民人均鲜菜的购买量为126.07公斤, 占人均总食品购买量的35%。b.人均消费金额。从居民生活费支出的角度来看, 由于农村居民的蔬菜消费以自给自足为主, 所以我们仅对城镇居民的生活费用支出的数据进行了分析。2012年石家庄市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情况中我们发现, 蔬菜消费支出在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大, 处第3位, 约为肉禽及制品消费支出的一半, 与粮食消费支出相差不多;蔬菜的支出约占食品总支出的10%左右。由此可见, 蔬菜的稳定供给和价格对人民生活有相当重大的影响。

从纵向来看, 2007——2012年石家庄市人均蔬菜购买量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从2007年人均蔬菜购买量152.77kg, 下降到2012的126.07kg, 这基本与我国食品需求结构变化相同, 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肉禽蛋类的需求呈增势, 对粮食蔬菜的需求呈降势。石家庄市城镇居民蔬菜人均购买量走势与全国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处于停滞徘徊与缓慢减少时期。虽然蔬菜的消费数量在减少, 蔬菜消费支出的金额却一直呈增加趋势, 除物价上涨因素外,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城镇居民蔬菜消费的品质在不断提高。

(2) 居民收入水平与蔬菜消费需求。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 (未考虑物价因素) , 2007年以来石家庄市城镇居民人均购买主要食品数量中;粮食、鲜菜和奶类呈降势;肉类、禽类呈增势。在2007—2012年间,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蔬菜的购买量下降由152.77千克下降为126.07千克, 肉类的购买量则由17.87千克上升至24.56千克。这是因为在副食品消费中, 蔬菜相对而言属于低档副食品,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低时, 其占比重则大, 随着收入的增长, 其消费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被其他高档的副食品部分替代, 如肉禽蛋类。

石家庄市城镇居民家庭按收入等级全年人均购买蔬菜量的统计数据如下表, 虽然城镇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呈递减趋势, 但在每一年份, 根据收入分等级的居民家庭的蔬菜消费依然是依收入的高低从多到少排列的;而同一收入等级的家庭, 蔬菜购买量在时间序列上又都无一例外地呈递减趋势。

(3) 消费品种。目前我国有数百种蔬菜被人们所食用, 石家庄市的蔬菜市场供应种类齐全, 品种丰富多样。最常见的25种菜是:白菜、洋白菜、菠菜、油菜、芹菜、韭菜、空心菜、大葱、菜花、萝卜、胡萝卜、葱头、生姜、莴笋、蒜苔、蒜头、黄瓜、冬瓜、丝瓜、西红柿、茄子、青椒、豆角、莲藕、豆芽菜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对蔬菜的需求早已不满足于数量, 开始追求品种多样、营养丰富、保健卫生、食用方便等较高层次的消费目标。因此人们对蔬菜消费的种类主要向有机蔬菜、绿色食品蔬菜、无公害蔬菜方向转变, 开始要求蔬菜商品“优质、安全、营养、保健、方便”。

(4) 消费差异性。基于收入差距原因以及农村社会长期形成的较强的简朴节俭的消费意识与消费习惯, 石家庄市蔬菜消费存在城乡差异。从数量上看, 城镇居民蔬菜消费的绝对量在总体上高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质量上看, 城镇居民蔬菜消费水平要优于农村居民。各类高档菜、进口菜、加工蔬菜的消费主要在城镇。城镇居民购买的鲜菜中, 有相当部分是经过初步加工的蔬菜, 如净菜。相比之下, 农村居民蔬菜消费主要还是自给自足, 以当地生产品种为主。

同时石家庄市蔬菜消费还存在收入差异, 收入高低影响居民对蔬菜的需求。低收入居民对蔬菜的需求还停留在数量型, 而收入较高的居民对蔬菜的需求已经向质量型转变, 更多的开始向营养保健型、绿色食品型、新鲜多样型转化。

2.出口需求。除了直接消费外, 国外市场对石家庄市蔬菜的需求也是组成该市蔬菜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2005—2012年石家庄市蔬菜出口情况中我们发现, 蔬菜出口数量实现稳步增长, 2005年蔬菜出口数量为25579吨, 2012年蔬菜出口数量增加至30733吨, 实现了20.15%的增长;从蔬菜出口创汇角度来看, 实现了大幅增长, 2005年蔬菜出口金额为1617万美元, 2012年出口金额达到了3526.5万美元, 较2005年增长了118.1%, 年均增长16.9%。

二、蔬菜消费需求存在的问题

1.消费需求总量增长迟缓。从数量上看, 需求总量增长趋缓, 目前供大于求, 一些大路菜出现了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从人均购买量来看, 也出现了稳中有降的趋势, 即使考虑了人口等因素, 今后石家庄市蔬菜的需求在数量上的增长潜力已经不大。因此蔬菜产业的发展应由量的扩张转化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市场为导向的结构调整。

2.蔬菜品质未能满足人们需求。从品质上看, 蔬菜的供应尚未能满足当前人们蔬菜消费日益增长多元化、多样化、营养化、保健化的要求。石家庄市的绿色健康蔬菜发展同我国其他蔬菜供应大市相比才刚刚起步, 而蔬菜加工业只占整个蔬菜产业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今后蔬菜产业的一个方向就是以品质为中心, 注重研究消费需求, 建立蔬菜品质标准体系、开发引进新品种、大力发展绿色蔬菜。

3.农村居民蔬菜消费商品化程度低。从农村居民的蔬菜消费看, 商品化程度低, 影响了蔬菜产业的现代化步伐。目前, 农村居民由于受收入限制和传统消费习惯影响等原因, 蔬菜的消费方式仍然比较传统, 基本以自给自足为主, 与城镇居民存在着明显的距离。因此要着力发展农村经济, 不仅在蔬菜生产上提高菜农的经济收益, 而且要加快农村的商品市场建设, 提高农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水平, 提高农村居民蔬菜消费的商品化程度。

三、对策建议

1.提高蔬菜供给能力, 保证居民消费需求。 (1) 加强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补贴, 引导菜农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 提高蔬菜产业抗灾减灾能力;二是加快日光温室改建进程, 促进设施生产升级。日光温室是利用阳光热能种植越冬茬果菜类的一种保护设施, 在设施蔬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所以, 要增加资金投入, 加快新型日光温室建设, 实现石家庄市蔬菜设施生产提档升级;三是扩大日光温室生产面积, 要积极发展投入较少、风险较低、效益较好的简易大中小拱棚设施生产, 进一步提高设施蔬菜比重;四是改造旧棚区, 加大设施结构跨度、增加高度, 使棚室采光、蓄热、通风等性能更加科学合理。

(2) 提升蔬菜标准园水平。立足优势和资源禀赋, 形成拳头产品。大宗蔬菜要提高质量增效上档次, 精细蔬菜要突出规模形成品牌。在抓好部省级示范园的基础上, 建设市级蔬菜标准园, 并全面普及节水灌溉、防虫网、粘虫色板和无公害农药等关键技术, 达到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和经营产业化等“五化”标准, 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质量安全标准。

2.改善蔬菜质量, 引导绿色消费。 (1) 普及无公害生产技术, 推进蔬菜产业科技创新。一是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加工技术, 逐步普及蔬菜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 规范菜农和企业的生产行为;二是充分发挥全省科技力量的整体优势, 研究蔬菜新品种培育、工厂化育苗和设施栽培新技术等, 提高石家庄市蔬菜产业科技贡献率。

上一篇:运动系统教学下一篇:角的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