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背景范文

2024-08-23

供应链背景范文(精选8篇)

供应链背景 第1篇

1 供应商管理库存的重要性

供应商管理库存就是供货方代替用户 (需求方) 管理库存, 库存的管理和补货职能转由供应方负责。供应商管理库存从本质上讲, 是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策略。它是让双方都以最低的作业成本来确保交付服务和可靠的供货。通常双方在达成共识的目标框架下签订“产品及服务协议”, 供应商根据用户提供滚动的预测计划, 根据实际的或由用户提供的当前库存数量, 由供应商来管理库存。这样的合作协议框架, 将由双方在紧密合作中执行, 并且根据实施的情况及时修正, 从而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运营环境。

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一种库存管理方案, 供应商需要掌握客户的库存品的详细资料和库存量, 并且对客户的生产和销售计划、生产和销售情况有深刻的了解, 从而供应商可以把上述信息与自身的生产计划进行有效整合、周密策划、精心安排, 从而高效、低成本、快速地为客户的供应链的正常运作提供全方位的库存管理服务。在供应商管理库存体系下, 供应商不仅满足了客户在常规情况下的库存管理要求, 而且基于供应商对客户作业情况和销售情况的深刻了解, 甚至包括对客户的情况的了解, 供应商对客户所可能遇到的各种市场变化情况也都有适当的预案, 从而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也能妥善应付, 而且成本增加也不大。

因此, 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降低库存量、改善库存周转, 进而保持库存水平的优化。在供应商管理库存体系下, 供应商与用户分享重要的计划和库存信息, 双方都可以改善需求预测、补货计划、分销管理和装运计划等。使供应商管理库存由传统的被动根据订单作业和补货, 转变成主动以实际的或预测的客户需求作补货, 得以减少客户、供应商的成品及半成品和在途库存。

2 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实施

2.1 建立顾客情报信息系统

供应商要有效地管理销售库存就必须能够获得顾客的有关信息。通过建立顾客的信息库, 供应商能够掌握要求变化的有关情况, 把由分销商进行的需求预测与分析功能集成到供应商的系统中来。

2.2 建立物流网络管理系统

供应商要很好地管理库存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物流网络管理系统, 保证自己的产品需求信息和物流通畅。许多企业目前采用MRPII或ERP。这些软件系统都集成了物流管理的功能, 通过对该功能的扩展, 就可以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管理系统。

2.3 建立供应商与用户的合作框架协议

供应商和用户一起通过协商, 确定订单处理的业务流程及库存控制的有关参数, 如补充订货点, 最低库存水平等。

2.4 组织机构的改革

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改变了供应商的组织模式。引入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后, 在订货部门产生了一个新的职能, 也就是负责控制用户的库存, 实现库存补给和高服务水平。因此, 为适应这一业务功能和流程的变化, 在组织结构上也必须做相应的改变。

总之, 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 增强长期合作关系, 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提供更精确的预测, 降低营运成本, 改善计划生产进度, 降低库存量与库存维持成本, 有效地配送等。供应商管理库存方法既可以应用于供应链, 也可以应用于销售链。当供应商管理库存方法应用于供应商与批发商之间时, 供应商以批发商的出货资料作为补货的参考。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整合制造和配送过程, 参与预测与货物配送整合进入商品供应环节, 交易伙伴可以共同决策如何适时、适量地将商品送达客户手中。

3 零库存管理模式

3.1 零库存管理方式

企业的库存体系建立对保障生产和经营的正常有序进行有着显著的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的缺陷。零库存管理的观念与思想被提出来。这是一种特殊的库存管理概念, 其含义是使某种或某些货物不以库存形式存在, 即库存数量为零。零库存是对某个具体企业而言的, 是在有充分社会储备保障前提下的一种特殊库存管理形式。

3.2 采购环节零库存方式在采购环节实现零库存的优点

能够将原材料库存减少到最低甚至为零, 减少原材料库存占用资金, 并优化应付账款;能够降低库存管理成本 (包括仓库费用、人员费用、呆滞库存等) 。在采购环节实现零库存的难点和成本有:①企业为实现采购环节零库存, 须少数几家供应商结成固定关系, 甚至是单一供应关系, 相对于多元采购会有供应商评价和考核困难, 甚至会有以外断档的风险;②小批量供应、运输或配送频率高, 会造成较高的物流成本;③要实现采购环节零库存, 必须和供应商有良好的即时信息交流, 需要有较大的信息化投入;④由于企业计划、市场变化和产品更新等因素, 会造成供应商产品积压和报废, 影响长久合作的关系。

3.3 零库存管理的主要运作形式

第一, 委托保管方式。

委托保管方式是指接受企业的委托, 由受托方代存代替货物, 从而使企业不再保有库存, 实现零库存。受托方可以利用其专业的优势, 实现较高水平和较低费用的库存管理。委托企业不再设置仓库, 减去了仓库及库存管理的大量事务, 可以集中计量于生产经营。

第二, 协作分包式。

协作分包式主要是制造企业的一种产业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可以以若干分包企业的准时供应, 使主企业的供应库存为零, 同时主企业的集中销售库存使若干分包劳务及销售企业的销售库存为零。例如, 分包零部件制造的企业, 可采取各种生产形式和库存调节形式, 以保证按企业的生产速率、按指定时间送货到企业, 使企业不再设一级库存, 达到零库存。

第三, 准时制方式。

准时制方式是指依靠有效的衔接和计划达到工位之间、供应与生产之间的协调, 从而实现零库存。看板方式是准时方式中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 是日本丰田公司首先采用的, 即在企业的各工序之间, 或在企业之间, 或在生产企业与供应者之间, 采用固定格式的卡片为凭证, 由下一环节基本上按一定的日程表向上一环节订货, 并由上一环节按期 (如按天或小时) 准时给下一环节送货, 各环节之间做到准时同步, 实现零库存。

4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是一种供应链集成化运作的决策代理模式, 它把用户的库存决策权代理给供应商, 由供应商代替分销商或批发商行使库存决策的权力。联合库存管理则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与传统库存管理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①为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提供了条件和保证;②减少了供应链需求扭曲现象, 降低了库存的不确定性, 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③库存作为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协调纽带, 可以暴露供应链管理中的缺陷, 为改进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依据;④为实现零库存管理、准时采购以及精细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条件;⑤进一步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的原则。

建立供应协调机制:①建立共同合作目标。要建立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首先供需双方必须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 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为此, 要理解供需双方在市场目标中的共同之处和冲突点, 通过协商形成共同的目标, 如用户满意度、利润的共同增长和风险的减少等。②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方法。联合库存管理中心担负着协调供需双方利益的角色, 起协调控制器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库存优化的方法进行明确确定。这些内容包括库存如何在多个需求商之间调节与分配、库存的最大量和最低库存水平、安全库存的确定、需求的预测等。③建立一种信息沟通的渠道或系统。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特色之一。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需求信息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减少由于多重预测导致的需求信息扭曲, 应增加供应链各方对需求信息获得的及时性和透明性。为此应建立一种信息沟通的渠道或系统, 以保证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的畅通和准确性。要充分利用因特网的优势, 在供需双方之间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④建立利益的分配、激励机制。要有效运行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 必须建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 并对参与协调库存管理中心的各个企业 (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或批发商) 进行有效的激励, 防止机会主义行为, 增加协作性和协调性。

库存是供应链乃至整个物流领域的重要环节, 也是企业竞争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库存管理战略和方法。成功的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 在于能够选择正确的库存管理战略和方法, 从整个供应链整体出发优化库存, 探索库存管理的战略管理方法和模式。促进企业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供应链背景下的库存管理模式主要有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零库存管理模式和联合库存管理模式。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选择。

摘要:现代库存管理置身于供应链环境下, 必须从整个供应链整体出发优化库存, 探索库存管理的战略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主要阐述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实施, 分析了零库存管理模式和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模式,零库存,联合库存

参考文献

[1]周曙光, 田征.多级库存控制策略的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3 (3) .

[2]刘永胜.供应链库存成本降低措施研究[J].物流科技, 2004 (2) .

供应链背景 第2篇

【摘要】 在东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西部企业得以从闭塞的境地走出来,融入全球供应链,成为全球供应链上的一环。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也有了新的发展。供应链开始从原来的线性模式走向网络化,从各环节相互隔离的状态走向高度一体化。西部企业在迎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新挑战,本文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全球供应链西部企业产业转移商贸物流

一、西部企业承接产业转移及对现代国际供应链的需求

代工之王富士康的“跳楼事件”,本田中国组装厂工人的罢工事件,以及一系列制造业劳工问题所带来的连锁反应,突显出中国目前制造业的困境。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代工方式发展起来的制造业,正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民工短缺、能源稀缺高耗的影响。在失去劳动力优势与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产业向更具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地区转移已是大势所趋。对于西部的企业来说,通过承接转移产业,更多地吸收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挥资源优势,缩小与东部企业的差距,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跨国界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传统供应链正在朝着全球一體化供应链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跨职能、跨地域和跨商业合作伙伴的更具整合和协作特点的供应链。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也将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这条全球供应链中。随着产业转移的进行,西部企业也正在逐渐成为这条供应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全球供应链发展的新特点,也对西部企业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挑战。尽管西部企业加入全球供应链的脚步势不可挡,但仍有一些问题在阻碍着它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西部企业应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较为优势的地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全球供应链发展的新趋势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销售量,企业必须立足全球,建立全球范围的业务以达到规模效益;为了更好地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产品和服务,企业必须提高反应速度,掌握应对多变要求的能力。因此,企业不得不管理更加复杂的跨国物流和分销。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被拉长了,延伸成了一个跨地区、跨国家的供应链,订单的交付时间也变长了。与此同时,企业还面临着全球范围的市场中不同需求、不同偏好所带来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供应链正逐渐向着一体化发展。

与传统的线性模式的供应链不同,全球一体化供应链具有网状、集约化的特征。在传统的线性模式下,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独立进行各自的业务,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而且信息系统各自独立,因此时常会有脱节的情况。相比之下,全球一体化供应链整合了供应链上全部的信息流,强调供应链上各方的战略合作与信息共享。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协作,企业得以迅速发现全球各地市场的机会,更灵活地应对顾客需求,更好地维护和发展客户关系,发挥本地优势,充分利用一体化供应链内信息的自由流动来提高企业价值创造的效率。

因此,全球一体化供应链的建立,对于供应链上的各方企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新的供应链必须提高反应速度,与竞争对手相比,要以同样速度或者更快地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以及根据市场中的变化对供应链做出及时调整。其次,新的供应链应当保持良好的信息透明度,具备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配送环节信息全面的监控和管理,使供应链各方都能参与到管理中来。再次,新的供应链应当具备控制可变性的能力,减少非预见性的活动对供应链的影响。随着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开拓,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应当尽早识别和预防。最后,应当从全局的角度看待供应链的优化和改进,实现全球资产和效率的最大化。

三、西部企业竞争能力SWOT分析

1、优势分析。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这成为了西部企业发展的天然优势。这些富足的资源使相关产业获得了低成本的优势,获得可持续发展。此外,西部地区富余劳动力较多尤其对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有较大的吸引力。

政府支持是西部企业得以发展的最大外在推动力。近年来,政府出台了“鼓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增加西部大开发投资”等政策,促进了西部企业的发展。

2、劣势分析。地理位置是制约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之一。西部地区地质地貌复杂,环境条件恶劣,交通设施不发达,且深居内陆,远离海岸线,缺少优质的出海口,在西部地区的企业虽然有价格优势但丧失了运输成本低廉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部企业的发展。

制度和政策因素也是一方面原因。由于西部地方政府在制度执行方面的滞后和低效,使得经济运行成本大大增加,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阻碍了西部企业的发展。甚至在某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不同地域之间资源的自由流动变得相当困难。

3、机会分析。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的影响,一些传统产业饱受成本上升的压力,其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致使产业利益逐渐缩小。西部地区的要素价格相对低廉,这些产业在西部还有潜在优势。另外,面对未充分开发的西部市场,足够的潜在需求可激发企业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升级,增强竞争力。

4、威胁分析。中国制造业除了面临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产品利润日益微薄,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外,还面临着来自东南亚国家更低成本的挑战。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我们的成本已经不再具有明显的优势,已经开始出现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的现象。但是尽管如此,东南亚的基础配套包括物流、交通、原材料供应等都不完善,工人也需要培训,从总体上来说,成本也并不低。

由上文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使西部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进行,西部企业得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加入全球供应链中,成为这条供应链上的一环,参与国际竞争,从而实现自身实力的提升。但是,西部企业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偏远的地理位置、趋向于封闭的文化、经济发展的落后性,都给西部企业加入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制造了障碍。

四、西部企业享受全球供应链一体化的障碍

正如上文所述,西部企业的主要优势在于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然而,尽管人工成本高低、原料价格等这些因素对于降低供应链成本来说十分重要,但是在一体化的供应链下,应更多考虑从全局的角度优化供应链以降低成本。在这个网络中,各个节点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协作,相互牵制,某个局部的变革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整条产业链的利益。因此我们不能单单看重局部的改进,而是要衡量对于全局的优化效果。从一体化管理的角度来看,准确的生产和库存安排、流畅的流程、上下游之间的有效协作、迅速而可靠的物流,都有可能有效降低整条产业链的整体成本并使所有成员的成本都得到降低。

相较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偏远,远离消费市场;运输的基础设施差,交通运输不够发达;整体来说,比较闭塞和落后。要融入到全球供应链中,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进行战略协作,成为一个一体化、透明化的过程;并着眼于全球,与全球市场的脉搏同变化,这对于西部企业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具体来说,挑战来自以下几方面。

1、产品与资源的连续自由流动障碍。尽管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将一部分企业带到了西部,但是,整条产业链并没有完全复制过来。这将对西部企业的产品与资源的流动性造成障碍。

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一个成功的模式就是产业集群。在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集群中,包括了从上游原料供应到下游销售的全部企业,企业集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地域内。处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能够较为轻松地获得所需的原料、物流等,与其上下游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由于地域上的临近,资源和信息的流动速度更快,流动更容易,成本也更低。

这样的产业集聚效应,需经历长期的发展摸索,在目前西部企业发展的初期很难形成。而且,由于西部地区自身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制约,以及来自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法规的挑战,也增加了产品和资源自由流动的难度,也提高了交易成本。

2、长订单交付周期和高物流成本。西部企业普遍面临着订单交付时间过长的问题。一方面来说,这是西部企业的生产能力所致,高效优质的生产能力和熟练工人的培养还需经过较长的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受制于运输基础设施落后和物流网络的不成熟,西部企业不得不在物流上花费更高的成本和更多的时间。很多时候订单的延误和出错正是出问题在物流上。交付周期的拉长也使得企业的库存成本上升了。

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看,跨国企业在全球内所寻找的,一是最优成本,二是更灵活的市场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问题的存在甚至可能抵消掉西部企业所拥有的土地、劳动力优势,威胁到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能力。

3、信息共享与协作机制相对落后。信息共享是实现有效协作的关键。在一个企业的内部,这包括对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线分配和物流周期等信息的共享,在整个供应链上则包括对价格、订单细节、产品规范、库存水平及客户概况等信息的共享。

由于西部地区的长期闭塞和落后,西部企业形成了一种趋向于封闭的文化。西部企业普遍对企业内部的信息开放和共享并不看重。而对于企业外部的信息共享,他们更多地持有警惕的态度。也即是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信息共享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甚至對它抱有抵触心理。

全球一体化供应链的关键在于,企业必须致力于与供应链上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协作机制。这种关系的建立,自由和共享的信息是基础。西部地区协作文化的欠缺和对外部企业缺乏信任对这一基础的建立是一种阻碍。此外,信息交换同样会带来成本,对于多数西部企业来说,并不愿意在交换平台的建设上进行投入,交换平台普遍不成熟。

4、市场反应与沟通效率较为滞后。由于西部地区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快速响应和沟通的困难成为了建立一体化的供应链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其中包括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如交通设施的落后导致无法及时高效地把产品送到消费市场;能源短缺造成生产中断;通信覆盖范围有限造成信息系统透明度低等。也包括制度、地域政治方面的因素,行政效率的低下,各种制度上的限制和地方保护使得事件应对和处理的速度严重下降。

但是,最主要的问题仍在企业中。如对市场变动不敏感,信息系统的不通畅,上下游环节的脱钩,需求与供应的不同步,这样的问题在西部企业中尤为突出。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信息的滞后和混乱程度就越是明显。这使得企业对产品的周期规划和预测缺乏,订单交付时间延长、频繁脱销或库存压力加大,无法较好地应对市场需求。

5、西部企业核心竞争力总体较弱。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差距在企业,而西部企业发展落后,实质是缺乏核心竞争力。西部企业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企业经济规模偏小,劳动生产率偏低;企业自主品牌建设薄弱,竞争力缺乏;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资产质量不佳,赢利能力欠缺;企业人才机制不健全,流失严重;企业管理观念陈旧,水平较低。

五、让西部企业更好利用全球供应链一体化的对策

供应链的核心在于给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一系列的过程包括,感知客户需求,以最低成本提供给客户,并以更好更快的方式送到客户手中。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在这其中涉及到了多方企业之间相互协作、战略共享。因此,对于目前的西部企业而言,仅仅能做到低成本产品提供是不够的。

当然,要求这些西部企业立即达到高水平的一体化并不现实。但是,可以利用位于内陆城市和重要贸易口岸的之间的物流枢纽城市,把它们与位于中国中部和沿海地区的更加一体化的供应链网络连接起来,以提高西部企业一体化管理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国际供应链的新变化。针对上文所分析的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建议政府与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政府提高基础设施水平。西部地区运输、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落后正严重阻碍着西部企业与外界信息与资源的传递、沟通和共享。在现有条件下,西部企业一方面必须投入更高的成本来及时获取信息和资源;另一方面,西部企业不得不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用于解决基础设施落后所带来的流通不便、差错率提高等问题,承担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反应不及时的后果。

2、政府促进发挥企业集聚效应。上下游企业集聚的好处在于,它使得供应链内企业之间的距离缩短,有效地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效率。因此,西部地区在参与全球供应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改善当地环境,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吸引其上下游企业,实现产业集聚,从整体上降低成本。

3、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形成战略协作联盟。第三方物流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在于,它通过第三方物流整合物流资源,从而实现了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了物流管理的科学化,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它的独立发展从整体上提升了供应链的效能。由于西部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战略协作联盟就变得非常重要。这种形式的联盟能将中小工业企业分散的物流资源、物流功能要素通过一定的方式联合在一起,形成物流一体化的资源优势,并且降低企业运作的内在风险。它不仅仅只是意味着最佳的合同价格,双方还能建立带来长期互惠的战略价值。成功的联盟之间可以建立统一的物流计划系统,降低库存和运营成本,从而使得供应链上所有成员的成本都得到降低。

供应链背景 第3篇

市场经营中企业之间逐步形成了一种供应链关系, 其源自企业的自主生产与商品的丰富流通, 通过将各类服务或产品供给最终用户的上下游企业最终构建了供应网链结构。自20世纪90年代起, 多数企业间传统的竞争方式通过不断的更新发展演变为当今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模式。然而无论是通过供应链管理实务进行运作, 还是从理论研究出发, 行业内多数较偏重于对供应链中各企业成员实践运作成本的低标准控制及对资源的有效优化调配, 同时还包含对物流耗时及制造环节的时间缩短控制及策略联盟等层面。也就是说目前行业市场仅注重以创造利润为重点核心, 对于逐步显现的供应链风险因素的统筹控制及协调却知之甚少。

2. 引发企业供应链价格风险的来源

企业在运营阶段面临的供应链价格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中各类物料, 例如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原材料等的物资价格波动, 从而令供应链成本与收益产生了较多不确定性并进而引发了风险。企业供应链产品价格的风险主体分为外生及内生两类价格风险。前者主要源自商品及金融市场环境的波动给商品带来了汇率风险、价格及利率风险。后者主要源自于供应链内部成员的主动行动产生的价格波动风险, 包含分销商、供应商各类促销活动引发的波动价格, 同时还包含供应链各成员间有转移价格调整引发的价格变动。促销措施产生的价格波动会令供应链中各级成员销售订货量呈现逐步放大趋势, 而这种变化并不能令真实展现市场的需求变化规律, 进而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引发了牛鞭效应, 令其包含的各项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不良降低, 产品库存持续增加, 面向市场反应速率则逐渐变慢, 并令供应链竞争力不良下降。而倘若调整转移价格则会导致供应链各成员实施资金分配, 进而给成员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

3. 金融衍生机制下应对供应链价格风险的科学防范策略

当今, 市场经济发展中较为先进的应对风险管控手段为金融衍生工具, 可有效令供应链成员企业合理规避市场价格风险、汇率及利率风险。在现行国际与国内市场中主流的衍生金融工具包含期货、期权、远期与互换等几类。我们可应用远期合约方式令企业规避汇率变动造成的损失风险、应用金融期货合约技巧令企业避免市场中的商品价格波动风险、用金融互换手段令信贷成本、转移利率及汇率变动等风险合理降低。

3.1 科学利用期货市场套现保值、有效锁定成本

为了回避现货价格带来的风险, 期货市场得以产生, 任何商品的批发商、生产商与经营商便会利用期货与现货市场中存在的价格变动相同趋势原理, 通过实施两类市场的方向相反交易操作, 获取一方市场亏损、另一方市场盈利的结果, 进而实现锁定利润与成本的目标, 并有利于令价格剧烈波动引发的供求冲击有所减缓。另外供应链成员企业可利用合约期货实施对价格风险的对冲, 该方式效果取决于使用者能否正确判断未来价格。

3.2 合理利用金融期权有效锁定损失风险, 令企业获取高额利润

期权合约模式同时赋予了卖方义务及买方权利, 对于该权利买方并非免费获取, 需支付一定的选择权费用即期权费给卖方, 同时其有权于最佳时刻或特定阶段行使该期权并获取相关利润。倘若市场行情不利则买方可将该权利放弃, 此时其仅仅损失的是期权费。因此可以说期权合同含有用有限代价获取高额利润的特征依据。金融期权是一类综合、全面、优质的新型金融衍生工具, 不仅为投资者营造了防范不利价格波动的良好工具, 同时又不放弃任何可以从有利价格变动中获取效益的机会。当前部分供应链成员企业已加入了尝试应用该类新型衍生金融工具的行列, 例如, 设计带有期权的承诺分期合同, 从而合理实现供需合同形式的柔性变化;基于供应商能力期权预订模型, 合理调整企业自身收益获取能力并进而协调整体供应链的综合利益。另外合理的期权交易可令投资者面对复杂、剧烈的价格波动也会有较丰富的选择形式。

3.3 科学运用远期、互换, 有效降低供应链成员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

供应链成员企业来自不同国家, 由汇率波动引发其价格风险从买卖双方来讲其作用是相反的, 即一方蒙受损失, 另一方则必然获取意外收益。科学的供应链思想要求, 我们应在决策制定阶段从整体供应链层面出发, 视所有成员企业为利益整体, 因而, 供应链面临的汇率风险可通过成员企业的内部交易合同包含的损失共担及收益分配原则进行部分抵消。供应链总体包含的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 为了有效地激发衍生金融工具的综合效用, 我们必须做好成员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交流工作, 科学应用远期、互换手段令供应链企业合理规避外汇风险。同时我们必须科学创设一个整体机制, 令价格波动风险引发的损失可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中合理分配与共同承担, 同时该类机制必须令成员企业均通过主动的协助令伙伴企业有效规避风险, 而非风险将至各扫门前雪, 不顾及供应链中企业成员的共同利益。

4. 结语

供应链背景 第4篇

1 服务供应链的界定

1.1 国内外有关服务供应链的研究

国外关于服务供应链的研究从2000年以来开始起步,研究尚且处在不成熟阶段,并且其研究的视角因各自对服务供应链定义的不同而不同。

美国学者LisaM.Ellram在2004年发表《理解和管理服务供应链》一文,标志着服务供应链正式开始得到关注。Dirk de Waart(2004)从专业服务采购的角度论述了服务供应链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在旅游服务供应链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较高,旅游业起步较早,目前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市场发展体系。

国内关于服务供应链行业应用的研究在近几年来开始得到开展,比较集中的讨论主要是在旅游服务、物流服务等行业。

在我国,关于旅游服务系统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张英姿(2005)指出,旅游服务组合产品实际上是一条由一个分工协作的系统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旅游服务系统的特征相形相应,但并未对其运作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黄小军(2006)认为,系统深入地研究服务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机理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它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田宇(2003)认为其基本结构是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制造、零售企业模式。申成霖(2005)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为核心企业的新型供应链,它的作用是为物流需求方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由上述文献可以得知,关于服务供应链的研究从2000年以来才开始起步,研究尚且处在不成熟阶段。目前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和基本框架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因此,服务供应链的概念、结构模型及其内涵的进一步明确化,将为系统研究服务供应链基本理论奠定基础。

1.2 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根据研究比较成熟的供应链的定义可以知道,供应链的内涵不仅包括提供产品的产品供应链,还包括提供服务服务供应链。服务供应链,也称为逆向物流式服务,是一种服务的商业模式,可以用来帮助企业以较低的运作成本达到较高的客户服务水平,最终可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因为高水准的售后服务能显著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留住客户,产生更多业务量,获得高利润的服务合同,提高公司的获利能力。

服务供应链是以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满足顾客需求最大化为目标,把服务有关的各个方面,如银行、保险、政府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消费服务网络,因此,服务供应链一般为一个社会网络,是以某个服务企业为中心的社会服务网络。一种比较流行的服务供应链模型是基于产品服务化角度来定义服务供应链的。其模型见图1所示。

该模型认为服务供应链的目标是提供世界级服务,在定义服务供应链的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服务供应链的计划、分配资源、配送和回收、分解、修理恢复等管理活动完成产品服务的过程。

2 服务供应链优越性分析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传统制造企业开始越来越关注服务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事实上,在当前的运作模式中,服务已经不仅是支持企业生产运作的有效手段,更直接成为公司的利润增长点。在此背景下,为了有别于其传统业务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很多企业开始关注其服务供应链(Service Delivery Supply Chain)。

与当前服务管理研究领域所关注的辅助支持实物供应链运作的产品供应链相比,服务供应链和产品供应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区别,见表1所示。

另外,产品供应链与服务供应链的目的也存在差异性,产品供应链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但服务链的目的则是主动地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最优的服务,提高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水平。

3 基于服务供应链的高效供应链模型构建

尽管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总体上来说服务供应链是在产品供应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供应链模型的构建上有相似之处。基于对传统供应链模型和服务化角度的分析,本文构建的服务供应链模型,是以服务为基准,以服务供应商,服务集成商和最终客户为主体,在柔性合同嵌入其中的基础上,保证服务和信息得以顺畅流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包括供应链必须的一系列活动(需求管理、关系管理、能力管理等),实体流和信息流贯穿于其中的服务供应链。但是,这一目标和模式的实现,还必须有以下的假设和条件为基础:

第一,在大多数情况下,服务供应链的识别和评价仍然要建立在对原有的产品制造供应链的分析基础之上。因而,对于服务集成商来说就需要具备对复杂多变的需求的预测和及时的响应能力。

第二,服务供应链的体系构建和要素整合依赖于服务集成商自身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集成商自身的整合能力包括了对服务提供商的筛选,对资源和能力的评估,以及明确各节点责权和利益的分配节点到节点间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次序及方式等方面。最终才能在服务集成商的主导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协调高效的运作,为客户提供低成本差异化的服务。

第三,服务供应链的持续运作还需要服务集成商对服务供应链高效的管理和监督控制。

基于上述理论假设和条件,构建的服务供应链模型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服务提供商通过信息共享,将提供的服务汇集到服务集成商,然后由服务集成商将整套服务传递给最终客户,服务集成商也可根据消费者的使用反馈信息提供售后服务,从而保证整个供应链的流通顺畅和不断完善。各主体信息的顺畅流动和共享是各主体服务能够顺利传递和汇集的基础,当然也有部分服务仍然要依附于产品的实体流。在这一模型中,服务集成商是整条服务供应链构建和管理的主导,通过对客户需求的预测和客户信息反馈管理,能够把握客户需求的变动和更新,不断开发和寻求新的价值增长点,保证服务的不断增值。

该模型以柔性合同嵌入其中,从而提高服务的可得性,增强整条供应链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能力。该服务链设计时由于要考虑系统的柔性,所以初始的成本可能有所提高。但是从长期看,则可以实现低成本目标,特别是现在的服务对可得性的要求更加注重的背景下,过去的那种基于成本最低化的设计必将被这种柔性化的设计所取代,它要求在服务供应链的设计时要权衡其中的成本和风险,使系统的长期成本最低化。

信息流在识别需求和共享信息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是任何有效供应链的基础,可以降低所有类型的供应链所面对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压缩反应时间。对于服务供应链,更重视信息的共享,除了技术上的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的支持,整条服务供应链的高效和持久运作还依赖于能力管理、需求管理、关系管理和资金管理等多项职能的整合与协调。作为整条服务供应链主导的服务供应链必须时刻监控服务供应链的运行情况,因为客户需求总在不断改变,因此服务集成商要特别注意客户的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是持续性最长的收入来源,并且所需投资也最少。

该模型主要体现系统思想,系统性是服务供应链设计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在服务供应链的管理中应该建立这样一种理念,即任何成员企业的风险都是由整个服务供应链系统的风险,整个系统的利润最大化才是该模型的最终目的。总之,服务集成商必须有效协调各参与方的竞合关系,使各方都能够在整个供应链获益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服务供应链的顺利发展。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服务供应链相关基础理论的梳理,以及对传统产品供应链模型的借鉴,构建了服务供应链的概念模型,并且通过研究发现,服务供应链不同于传统的产品制造供应链,其竞争绩效的高低,并不仅仅取决于单一产品、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等要素,而是用服务拉动整条供应链的管理和运作,以期通过服务的整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但是,本文所构建的服务供应链模型是基于理论的概括,还缺乏实际数据的支持。同时,模型所涉及的柔性合同的实施、信息共享、资金融通、关系协调等问题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总之,服务供应链已经成为供应链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必将飞速前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伟华.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研究新趋势[R].北京: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2006-2007:1-12.

[2]蔡云飞,邹飞.物流服务供应链及其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8):35-40.

[3]胡正华,等.服务链的概念、模型及其应用[J].商业研究,2003(7):111-113.

[4]金立印.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中国管理科学,2006(2):100-106.

[5]于亢亢.服务供应链的模型与构建[J].现代商业,2007(21):156-158.

[6]傅烨.供应链与服务链管理比较研究[J].物流技术,2005(2):23-25.

[7]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任杰.基于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的集成物流服务商选择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5):111-112.

[9]杨哲.基于移动代理的服务供应链构建仿真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10):19-34.

供应链背景 第5篇

1 农产品供应链的内涵及其特征

供应链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农产品供应链是以农业原料为基础,通过整合和传递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把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配送、销售等环节连接起来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网络系统。

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特征有:第一,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其流通产品是以农产品为对象,原材料以及产品供给都受到环境、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第二,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不稳定、参与的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单个企业退出供应链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第三,农产品供应商分散、地域面积广、物流运输等方面发展比较滞后。第四,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处理效率低下,信息交流渠道有限。

2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成本高

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提供的主体是广大农户,生产组织分散,规模较小,作为农产品的供应商和终端零售商,其主要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小、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大型的有规模实力的企业都还不愿意进入农产品流通行业,因此,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化程度较低,流通体系不畅通,规模优势还没有建立起来,农产品流通成本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2 缺乏实力强大的核心企业,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不强

农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生产周期长、地域广、客户分散、投资回报率较低,受气候等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由于政策限制,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还没有形成在全国市场有领导能力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加之我国人口多、地域广、气候条件复杂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农产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实力不强,特别是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还不具规模实力,缺乏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这就导致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

2.3 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服务模式落后,信息资源没有进行有效地整合

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是促进农产品的合理流通、实现供需平衡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滞后,信息服务模式落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还没有在农产品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得到普及和应用,这就导致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各种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服务水平,对农产品供应链中各环节的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是构建农产品供应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4 农产品流通缺乏规范的标准,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机制难以保证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参差不齐,缺乏规范的标准,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主要表现为:缺少规范农产品流通的法规政策;农产品生产与包装缺少全程的监管和检测;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数据标准不完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适合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流通的现代运作机制还没有建立,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流通。

3 主要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比较分析

3.1 以日本为代表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日本农产品的流通体系是由政府统筹安排,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主导推动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和批发市场的建设,批发市场是其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包括中央批发市场、地方批发市场、中间商批发市场。以拍卖为主要手段,形成的价格公开、公正。在日本,经由日本批发市场流通的蔬菜占81%,水果农产品占72%,在大阪中央批发市场通过拍卖成交的果蔬比率高达90%以上。采用该模式的农产品流通主要的特点表现为:政府主导;流通渠道环节多,物流配送以频繁和小批量为主、流通成本较高;批发市场占流通主体、流通规范化、效率高。

3.2 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农产品零售连锁经营网络和超级市场很发达,农产品供应链营销渠道较短,零售商的实力雄厚,直销的流通体系很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整合和传播较快,标准化程度较高。如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中果蔬类产地与大型超市、连锁经销网络间的直销比例约占80%左右,经由批发市场流通销售的仅占20%左右。其国家农产品流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专业服务机构齐全、产地市场集中并且专业化,货源稳定。(2)中大型超市、连锁经销的零售商为主的直销形式是农产品交易的主要方式,产品标准化程度高。(3)流通环节少、成本低、流通效率高。(4)信息网络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

3.3 以荷兰为代表的欧洲农产品流通模式

欧洲荷兰、德国等国家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好,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供应链一体化是他们农产品流通的主要特征。这些国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机制比较规范和健全,市场信息网络发达,农产品拍卖系统、电子交换信息系统和订货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1)生产企业一般都是农产品龙头企业,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供应链一体化。(2)农产品的市场机制比较健全,供应链流通环节少、效率高。(3)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农产品追溯系统、包装技术以及保鲜技术在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有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标准化的物流配送。

通过对日本、美国、欧洲等主要发达国家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构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4 构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模式的对策

4.1 政府加强引导和规划,构建以农产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供应链流通模式

在我国地域范围广、农产品物流很难实现全国范围规划条件下,构建以农产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供应链流通模式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构建的现实选择。农产品工业园区是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载体,在规划上政府要加强引导,做到科学统筹、合理布局,从区域或全国大流通角度出发,建立和完善一批枢纽现代化农产品工业园区。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工业园区经验,如德国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园区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韩国的以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真正构建以农产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供应链流通模式。

4.2 发展和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形式,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供应链组织运作模式

供应链运作模式的本质就是企业之间通过相互的协调和优势互补,打造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现实实践表面,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在我国现有三级农产品流通体系条件下,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的流通链长、运作成本高、效率低。因此,我们必须发展和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形式,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现代连锁经营组织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供应链组织运作模式,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的一体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供应链。

4.3 加大投入,着力培育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

在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核心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产品质量、运作成本、运作效率以及供应链组织的稳定性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更是如此。根据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实特点,核心企业可能是农产品原料提供商、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物流运输企业或农产品销售企业。由于我国政策、地域以及农产品的特殊性等多方面的原因,以农户为主的农产品生产组织或者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都还缺乏竞争力;大型流通企业都不太愿意进入投资回报率低、风险大的农产品市场,这就导致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还不具备规模,还无法承担真正的领导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投入,着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企业,鼓励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或者销售企业进入农产品供应链运作,以提高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力。

4.4 建立合理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服务模式,提高农产品信息服务质量

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式信息服务模式必须以农产品消费者、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部门的信息需求为基础,从农产品流通的全局出发,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进行资源整合,并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挖掘历史信息资源,开发一系列农产品增值信息,依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构建信息共享机制,满足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需求。通过规范的制度打击农产品虚假信息和虚假广告,加大对不实宣传和扰乱农产品市场秩序广告的惩罚力度,提高农产品信息服务质量。

4.5 建立科学合理的协调机制,促使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技术标准化

制约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产品运作过程中的技术标准,如标准化的包装技术、保鲜技术、商家可追溯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等。目前,这些技术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我国由于蔬菜流通保鲜技术应用较差,使蔬菜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高达20%以上。因此,在农产品供应链整体向着集成化、系统化和精益化方向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协调机制,让农产品供应链所有的节点企业参与到标准技术的研发、建设和应用中来,促使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技术标准化,这对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召云、孙世民、王继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商业研究,2009(3)161-165.

[2]杨为民,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2007(7):33-35.

[3]孟菲、傅贤治,美日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农村经济,2007,专刊:141-146.

[4]张学志、陈功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模式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09,10:57-60.

供应链背景 第6篇

公司和农户两者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独立市场主体, 在参与收益分配、风险分担的问题上会进行博弈。然而在双方谈判力量的对比中, 农户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通常“风险多担, 利益靠边”, 很可能对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的结果感知不公平, 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农户首先会向公司尽力“呼吁”, 但如果诉求无果, 他们就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倾向, 以牺牲其他供应链参与者的利益为代价谋求私利, 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 农户甚至会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 达到惩罚公司的目的。同时, 在“呼吁”无效的情况下, 农户也有可能被迫做出终止合约关系的选择, 完全“退出”现有合作模式。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契约高违约率的一大诱因, 会影响到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 合作关系的破裂对于已建立起的长期互惠性的合作关系也是毁灭性的打击, 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继续良性、有效地运行。因此研究农户公平感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公平感知是指相对于投入人们对所获取收益的公平感受, 是一种主观判断。对于农户公平感知的影响因素, 本文拟从合作关系投入、风险分担机制、收益合理判断参照点选择、公司机会主义行为和合作关系互动等角度来具体探讨。

1 合作关系投入

合作关系投入是指供应链参与主体为了维持双方合作关系的稳定而投入的资产, 可能会对供应链参与主体的公平感知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公司+农户”供应链模式中, 农户的公平感知是建立在双方的合作关系投入与收益均衡的基础之上。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投入包括有形投资和无形投资这两个方面。有形的投资主要包括公司与农户在土地使用权、农用机械设备、化肥、作物种苗以及其它实物资产等方面的投资, 无形的投资主要包括合作双方在人力资本、市场信息、生产技术和建立信任、互惠、合作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投资。

在“公司+农户”供应链常见的订单农业模式中, 公司投入部分生产资料、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支持农户的生产, 表达了其对合作关系的忠诚以及与农户维持稳定合作关系的意愿, 有助于双方形成相互约束、稳定、均衡的合作关系, 促进农户增收, 保障农户投入与收益的均衡, 提升农户的公平感知水平。然而, 如果公司为获取高额的农资销售收益, 利用有偿为农户提供其他生产资料的机会, 与农户签订强制性不平等的合作契约, 以高价推销难以保证质量的种苗、种禽、饲料、肥料等生产资料, 故意将产品质量风险转嫁给农户, 就会损害农户的利益, 增加农户因感知投入与收益不均衡所带来的不公平厌恶。同时, 力量薄弱、分散、独立的农户本身难以承担培育良种和改进生产工具的巨额投入, 如果公司不愿投入充足的资金帮助农户改进现有的生产技术, 就难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生产, 进而影响到农户的收益。更重要的是, 如果公司忽视对人际关系治理方面的投资, 就难以使农户感觉到自己在合作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认同感和尊重感的缺失会使农户的公平感知急速下降, 也会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 收益合理判断参照点选择

在农产品供应链背景下, 农户作为参与主体会将自己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对比, 投入产出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收益的合理性。在常见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中, 农户得到公司在生产物资、生产设备、技术和融资方面的支持, 本身的投入可能包括所付出的人力劳动和其他资金的投入;农户在生产期内的产出, 则主要是与公司所签契约规定的按一定价格收购一定产量的农产品报酬。如果农户的产出足以弥补生产期内所投入资产的成本, 同时还能获得额外利润, 那么农户的投入产出比就能体现收益的合理性。但是收益的合理只是农户对分配感知公平的必要条件, 农户的公平感知还建立在与不同参照点进行比较的基础之上, 即收益合理判断参照点的选择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同一农户会以不同的合作前期作为参照点, 将不同时期的收益进行比较, 同时也会将自己的收益与公司和其他大农户等参照对象作比较, 比较的结果往往会对农户的公平感知产生重要的影响。

2.1 农户收益合理的纵向参照点

在不同的生产期, 宏观经济环境的通货膨胀、市场需求的波动性以及其他自然风险和经营风险都会对农户的收益产生一定的影响, 农户的收益在不同时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农户的公平感知建立在不同生产时期收益的偏离程度之上。收益的偏离程度适中, 既不过分增长也不过分下跌, 这是最理想的情况;若偏离程度过大, 收益波动性太大会使农户的公平感知受到消极影响。如果在农产品市场状况不佳的情况下, 公司不采取相关措施对农产品进行保护性低价收购, 或者通过增加补助的形式转移农户的市场价格风险, 就很难缩小农户在不同时期的收益差距, 提升农户对收益合理纵向对比的公平感知。

2.2 农户收益合理的横向参照点

2.2.1 以公司收益为参照。

契约价格的制定是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收益分配的焦点, 然而在契约价格的制定过程中, 公司常常会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地位及垄断经营权力, 制定有利于公司的格式化合同。而农户由于较分散, 加之缺乏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依托, 使得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被迫在公司已经制定好的合同上签字。在这种情况下, 农户只是公司的廉价原料的提供者, 并不能从农产品的附加值中获得相应的利益, 这种分配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公平的。不仅如此, 有些公司除了单方面规定契约价格外, 还会利用农产品产地供大于求、生产相对过剩的状况, 肆意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贩运到外地高价卖出, 获取巨大的价差, 农户难以合理分享共同收益, 更不用说获得平均利润。这种收益差距悬殊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农户对收益横向对比的公平感知。

2.2.2 以其他农户的收益为参照。

农户表现出的对公平性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对自身和公司的收益上, 更多地还会体现在与周围其他农户收益的对比上, 尤其是对种植规模较大的大农户。如果公司对于划分为同一级别的农产品供应方实施的收购政策难以保持一致, 收购政策对于同一级别的供应方过于柔性化, 那么极大的不确定性就会加剧农户对收益分配的不公平感知。而对于不同级别的供应方, 特别是对倾向于大农户的收益分配则会更加直接地影响到一般普通农户的公平感知, 大农户与一般普通农户的收益分配的差别比值不应超过“公平差别阈”, 一旦公司的分配政策超出了使不同级别农户产生公平感的差别比值范围, 造成了悬殊的分配差别, 就会降低农户对收益横向对比的公平感知。

3 风险分担机制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 农产品的生命周期包含了生产和销售两个阶段。在耕作阶段, 农产品的生产会受到自然风险的威胁;在买卖阶段, 农产品的销售难以避免市场风险的影响。因此, 在探讨风险分担机制对农户公平感知的影响方面, 本文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两个角度来具体分析。

3.1 自然风险分担机制

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遭遇恶劣的自然条件, 这种自然风险会使农户在农产品生产过程面临较大的威胁, 而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能有效规避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公司的自利性导致他们一般很少主动承担分散自然风险的责任, 而是更倾向将不确定性的后果推卸给无辜的农户。如果公司既没有为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以分散自然风险, 也没有承担起合作方的义务弥补农户的部分损失以保障农户的最低收入, 农户就很有可能对公司的自然风险分担产生不公平厌恶。另外, 即使公司主动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农户购买了农业保险, 也有可能利用理赔流程的漏洞, 在保险的理赔阶段要求保险公司不直接面对被保险人农户理赔, 而是直接将赔款支付给自己, 再以低于实际理赔款项的额度支付给农户, 使得农户难以取得合理的赔偿, 进而严重影响到农户的公平感知。因此, 风险分担机制的不健全会降低农户对风险分担的公平感知, 甚至可能导致农户采取违约行为。

3.2 市场风险分担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会不可避免地波动起伏。当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公司的收益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时, 公司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 双方利益关系无法协调, 公司为了维护自己利益, 可能会倾向利用其博弈中的优势, 侵害谈判地位较低的农户的利益, 把风险转嫁给农户。公司也许会通过设置不合理的押金条款和强制性购买条款, 要求农户签订契约前必须缴足一定的押金, 并且高价推销劣质的生产资料, 在农资销售方面获得高额利润。另外, 当农户不能提供达到一定标准的合格产品时, 押金就作为违约金被公司扣除, 由于农资的劣质造成的农产品品质的低劣, 又可能会成为公司违约的借口, 而无辜的农户还需承担质量问题所带来的损失, 对市场风险分担的公平感知自然会下降。

4 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

“公司+农户”的供应链关系中, 公司一般占据交易的主导地位, 面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农户, 公司为了在交易过程中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会倾向采取违背契约承诺, 利用农户信任, 损害农户利益的投机行为。然而这样做不仅会给公司的信誉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也会将农户置于内部合作关系的高风险边缘, 极大程度地降低农户在交易过程中的公平感知。

公司可能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主要包括隐瞒市场信息、对农户榨取质量租金、故意提高收购标准和拖延付款等等。在生产前期, 由于公司与农户两大主体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和把控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掌握着充分市场信息的公司往往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 在签订合作契约时, 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隐瞒市场信息, 制定有利于自己的不完全合约而使得自己获益, 侵害农户利益, 进而影响农户的公平感知。在生产期内, 由于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投入资产具有高度专用性, 该资产在合约规定用途范围内的收入几乎全部是租金, 如果公司利用这个条件对农户“敲竹杠”, 通过对农产品压级压价占有一部分租金进行投机, 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则加剧了农户对公司的不信任和不公平厌恶。在交付过程中, 当农产品市场供求变化导致指定收购的农产品需求量处于较低谷时, 公司为了转移市场风险, 维护自己的利益, 会故意提高农产品的收购标准, 在数量和品质方面做更为苛刻的要求, 农户交货门槛被迫提高, 导致自身的收益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 公司也会为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实现自我周转, 在交付农户的款项方面一再拖延, 导致农户无法及时获得自己应有的报酬, 农户投入与收益的巨大差距会进一步降低农户在与公司合作交往中的公平感知。

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不仅会对农户在交易过程中的公平感知产生消极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户的合作效用, 而且也可能会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效应和整体效用。

5 合作关系互动

在“公司+农户”供应链背景下, 农户对“互动公平”的追求使得公司与农户之间的人际互动也会对农户的公平感知产生重要的影响。互动公平体是指公司在制定和执行决策时, 对待作为合作方的农户是否足够信任、是否有礼貌、是否充分尊重对方, 在与之沟通的过程中是否传达了应有的信息。

5.1 信任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 信任一般指公司对农户有能力履行契约中的约定, 实现既定期望可能性的估计和对自己承诺的充分托付。然而在公司与农户的实际合作关系中, 公司大部分情况下缺乏对农户的信任, 因疑心农户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损害自己利益, 公司一般倾向建立更为严厉的监督监管机制以约束农户的行为, 为了严防农户投机取巧, 公司可能甚至将严厉的惩罚措施写到契约条款里, 使得农户因公司的不信任产生失望情绪, 严重伤害到农户对于合作关系互动的公平感知。

5.2 礼貌

在公司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中, 礼貌是指公司对合作方农户的尊重情况。公司是否礼貌地对待合作方并给予农户充分的尊重, 体现在合作的每一个环节中。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公司对待与自己地位悬殊的普通农户, 往往因为他们经营规模狭小、经济实力弱小和文化水平有限, 而在交往互动过程中对待他们行为更加随意, 言语更加刻薄, 在制定相关契约时很难做到充分尊重农户的话语权, 给他们表达意愿的机会, 将他们与其他合作伙伴如大农户一视同仁。公司在礼貌方面的选择性歧视进而可能伤害到农户的感情认知, 并导致农户对合作关系互动的公平感知急速下降。

5.3 知情权

公司对农户交易地位的尊重往往体现在对农户知情权的尊重, 而知情权是指当公司做出影响农户利益的决定和政策时, 对其农户解释的程度和对农户信息的共享程度。公司如果能充分尊重合作伙伴, 耐心解释其相应政策, 尊重农户的知情权, 就能够极大地提升农户对于交易过程的公平感知和满意度。但公司也可能因为害怕具有明显倾向性的决策受到农户的挑战而被推翻, 就会故意隐瞒相关决策信息, 导致农户并没有获得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全面信息, 知情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在与公司交往中的公平感知也随之下降。

6 结束语

公司对合作关系的投入、农户对收益合理判断参照点的选择、公司与农户之间风险分担机制的完善程度、公司是否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和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互动, 都是研究农户公平感知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而当前农产品供应链的公平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因此建议通过增加公司对农户的合作关系资源投入, 形成公司信誉的物质支撑, 强化双方合作关系的信任依托, 形成更为完善的合作契约以规定双方的收益分配和风险分担, 并通过加强内、外部的监督监管减少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 另外在与农户的合作交往中要更多地体现公司的人性化关怀, 才能真正提高农户对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公平感知, 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参考文献

[1]曹艳爱.“公司+农户”模式稳定性研究概述[J].广东农业科学, 2013 (15) :229-232.

[2]张闯.渠道成员退出和呼吁—感知公平与长期导向的作用[J].管理科学, 2014 (2) :108-117.

[3]彭雷清.专用资产、关系规范对渠道中机会主义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8 (6) :31-37.

[4]王郁.“公司+农户”式的缺憾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4) :4309-4313.

[5]卢生华.农业保险新模式: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J].上海保险, 2007 (6) :42-44.

[6]伏立刚.供应链中的机会主义[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8) :93-94.

供应链背景 第7篇

1 供应链中采购管理模式

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 使得企业物资经济管理也展现出了极大的活力, 物资管理方式也得到改进和完善, 供应链经济管理模式的出现就是最为显著的代表。这种管理模式与传统的采购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它对物资管理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进行统一的管理, 并对物资管理中各个流程单位的资源信息进行统一的计划和协调, 使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加上科技的发达使供应链管理与网络通信技术有机结合, 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对优化资源配置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及物流手段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物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所改变, 它从传统的以企业为推手的推式供应管理, 转化成了以底层满意为核心的拉式物资管理, 它以统筹学和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 以计划、组织及控制等指令作为实施方式, 最终实现整个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2 煤矿物资采购现状

煤炭能源在我国占主体地位, 决定着煤矿企业肩负着保障能源供给的安全和稳定, 由于煤矿企业生产地点的特殊和作业环境的高风险, 要确保煤矿物资供给满足连续性的需求和采购的专业性十分有必要。一方面由于近几年煤炭行业的大幅度波动, 导致与其行业相关的设备以及原材料等行情也随之形成较大波动, 这对供应链的稳定构成了威胁, 进一步影响着煤矿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 煤矿企业所采购的物资大多是专业性较强的产品, 大部分是领导完成集体决策后再进行购买, 尤其是像综采综掘、洗煤、运输等大型设备, 采购时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并且多数还是属于期货交易, 购买周期较长, 因此必须重视招标采购的透明度及公开性。

3 煤矿物资采购经济管理

3.1 明确采购管理部门的职能, 完善采购管理机制

由于煤矿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部门责任重大, 任务繁多, 因此明确各部门的职能才能进行有效地分工及管理合作, 从而做好物资采购管理工作, 使生产所用物料供货渠道、供应来源等能够及时掌握, 保持良好的内部沟通, 掌握采购过程所需要的信息, 建立供应商档案并与供应商家保持联系, 根据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向, 对供应价格、交货期及材料质量等进行评估等。在此前提下对采购人员的采购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 运用招标比价进行集中采购, 建立由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招标评标机构, 对承包商进行共同考察和筛选, 对物资采购渠道及全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和监督, 包括采购前、采购过程及采购完成后, 并设立价格监督体系和管理部门进行全程监管, 使采购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的进行。

3.2 加强招投标管理工作, 建立供货商准入及评价制度

市场竞争的激烈, 致使企业在招投标存在暗箱操作, 而煤矿企业的每一份资产都是国有的, 合理使用每一份资产是每位员工的职责所在, 加强招投标管理工作、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 可以保障企业物资采购的效率。根据实际生产和未来规划的情况, 物资采购部门应结合具体的市场行情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 以长远发展的眼光与供应商建立起长期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 这是加强招投标管理的重要方向。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是物资采购的最基础环节, 为有效控制物资采购和确保稳定的供货渠道, 使企业生产顺畅稳定地运行, 必须依所需采购物资类别选择供应商, 并建立与之相应的评估系统, 对供应商还须进行定期的考核和复审, 从而确保供应来源和供货量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4 供应链中采购管理的作用

首先提升了供应链体系的稳定性, 实行采购管理措施, 有助于加强和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使物资采购职责明确、合作愉快, 同时使采购流程得以细化, 从而缩短采购时间、降低成本;其次降低采购成本和风险, 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员工了解具体的采购策略、信息共享, 并根据制定的合理采购计划进行采购, 一方面减少了采购过程中意外状况的发生, 降低了采购风险及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节省了采购成本、降低了企业运行的成本。

最后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提高物资采购效率,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 使双方得以彼此信赖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和手续, 节省了物资供应的时间, 有效合理的管理和执行工作, 使整个供应链得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进行连续不断的稳定运作, 是煤矿企业的生产、采购及供应计划能够同步高效的进行, 这样不仅节省了各环节的运作时间, 提升了物资采购的效率, 还使采购管理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得以体现。

5 结语

采购管理对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有效运作发挥着极大地作用, 煤矿企业必须意识到实施采购管理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重要意义, 对企业物资采购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 采取先进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 提高企业物资采购效率成为必然的选择, 掌握合理的物资采购管理方式, 加强和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降低采购风险, 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 节省采购时间、提高采购效率, 使煤矿企业的生产运作正常稳定地进行, 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摘要:在供应链的大背景下, 煤矿企业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物资采购成本和管理策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乃至整个供应链的正常有序运行, 如何对物资采购进行有效管理, 以实现降低采购成本和物资合理分配, 提高企业物资采购效率, 保障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有效运作, 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以及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从煤矿物资的采购现状、管理方式等方面稍加探讨。

关键词:供应链,物资采购,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萍.基于供应链的煤矿物资采购经济管理研究[J].科技企业家.2013, 07 (14) :102-103.

供应链背景 第8篇

一、相关基本理论概述

1. 智能装备企业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1) 智能装备企业的概念

智能装备企业指的是生产具有感知、分析以及决策等功能的智能装备, 智能装备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能够实现将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智能装配企业生产的精密仪器主要用于我国技术实验, 主要是在生物领域、节能环保领域和石油化工领域实现, 生产的关键基础零部件和通用的零部件主要是高参数、精密度比较高的轴承, 这类轴承实现了器械的可靠性, 使器械在运行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智能装备企业生产的只能专用装备, 可以为电力部门提供大量的电力设备, 运用智能化的机器人生产, 能够使掘进机等大型器械的工作效率提高, 智能装备企业生产的元件也可以应用于农业机械的使用中。

(2) 智能装备企业的特点

智能装备企业的特点有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等。智能装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雄厚实力的系统集成商能够提供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安装等步骤, 而且具有较好的售后服务, 能够定期给用户调试设备, 售后服务也是全方位的。智能装备企业的用户提出具体的要求后, 企业就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服务。这类企业的发展一般都要按照国家相关的宏观政策来执行, 要根据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规模来发展, 现在, 我国的经济发展比较快, 国家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也是层出不穷, 所以, 智能装备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点。

2.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特点

(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不同国家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全球经济能相互影响和制约,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市场已经形成了统一的经济市场, 而且, 在全球范围内制定了经济活动的相关制度, 在全球范围内运用统一的经济运行机制, 实现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并优化资源配置。资本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都属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生产全球化, 社会发展依赖生产力来推动, 能够使世界经济市场朝着更繁荣的方向发展。

现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地点进行贸易, 大大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 使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使世界范围内的贸易结构越来越完善。资本的全球化是指金融网络的全球化, 金融行业在不同国家内运营并提供跨国贷款项目和发行证券, 各类企业也实现了在不同国家内的合并, 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在时间上实现了统一, 在价格上也是相互联系的, 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方便地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易, 外汇市场的流动性越来越强。科技全球化指的是科学技术实现了无国界的发展, 关键的技术和研发都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流通, 实现了跨国联合研发。

(2)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有商品流通实现了国际化, 资本的流动效率越来越高, 技术的流动规模扩大, 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在是独立的, 而是要站在世界环境下, 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越来越强, 实现了全球化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跨国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 规模越来越大。

3.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1)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企业供应链管理指的是企业集成化的管理内涵, 实现了产品在生产一直到用户的手中的全部过程, 对这个过程进行科学的控制。经济学家伊文思认为, 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是在信息的交流反馈中形成的, 实现制造商、供应商和销售商间的联系, 形成统一管理的模式。

(2)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企业供应链主要分为产品的供应、生产的设计和规划、物流的管理和需求的分析等步骤, 因此, 企业供应链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对具有战略性的供应商和用户进行管理, 二是对供应链产品的需求进行合理分析和预测, 三是对产品的供应链进行设计, 四是对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材料以及材料供应商进行管理, 五是对产品的生产进行管理, 六是对产品的销售环节进行跟踪, 七是对产品的物流进行管理。

二、全球化背景下智能装备企业发展现状

1. 政策环境利好, 发展空间巨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促进智能装备企业的发展, 我国智能装备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 我国的经济政策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这有利于我国智能装备企业的发展, 在经济政策的影响下, 我国打破了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政策, 实现了各类性质的企业共同发展。我国一直在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此, 格外的重视智能装备企业的发展。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智能装备, 如动力系统的直线电机和传输运动系统的自动化模组、丝杠和控制系统的人机界面、步进以伺服等技术已领先全国。自动化制造业已实现近百亿元的年产值, 已被全球广泛接受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就有固高、华数等百余家国内企业。

2. 重点产品有所突破,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我国的智能装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有重点的发展, 结合我国发展工业的实际需生产相关的产品, 高档数控机床等一系列制造行业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一并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且涌现出了固高、雷赛智能、汇川等一批拥有完善生产流程的优势企业, 这些企业在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化的控制系统等重点方面有所突破, 完善智能化生产线, 进一步扩大我国智能装备企业的规模。

3. 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竞争实力显著增强

在智能装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国家特别制定了相关的政策, 促进智能装配企业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在保证生产质量的提前下, 鼓励员工运用创新理念提高生产效率, 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更加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运用新的科学技术, 大量的科学技术渗透到智能装备的生产中, 生产出的智能装备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保持较高的稳定性, 其可靠性高, 在使用时比较安全, 不会造成安全隐患, 能够更大限度地服务于我国的工业生产, 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智能装备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业务流程欠缺规范性

我国的智能装备企业在供应链的管理方面起步比较晚, 还不具备较为成熟的经验, 业务流程缺乏规范性, 没有相关的理论基础, 也没有借鉴较为成功的案例, 尽管我国很多智能装备企业都在进行供应链的管理, 但是他们在管理方面没有较为全面地知识体系和实际经验, 没有形成供应链管理的模式, 我国智能装备企业在供应链的管理方面还处于初步的阶段, 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分不开的, 根据调查, 我国近三分之二的智能装备企业都采用了供应链管理的模式, 但是, 在对供应链管理时还是采用的推式的传统模式, 而没有采用拉式的管理模式, 在对供应链管理方面, 其业务流程也是不健全的, 只是停留在供应商和制造商这两个环节上。

2. 供应商选择和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在智能装备企业选择供应商的时候, 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例如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不能准确地把握市场的价格, 也不能选择优质的供应商, 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 对供应商的评价体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对供应商的管理和评价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智能装备企业对供应商的管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3. 供应商的合作组织形式单一

智能装备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导致了我国智能装备企业的管理效益比较低下, 造成了在技术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造成我国智能装备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益比较低。

4. 库存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智能装备企业在库存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导致企业内部库存不能根据用户需求量的多少来定, 导致大量的库存积压, 不利于智能装备企业的资金周转。

四、全球化背景下智能装备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1. 整合全球优势资源, 优化企业业务流程

智能装备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产品供应链, 要将中外企业联合起来, 将自身的产品一直延伸到国外的企业和消费者, 制定全球化的生产销售链条, 使企业的业务流程更加的完善, 形成一条全球化的供应链的核心, 统一进行生产、包装、加工和出口, 负责智能装备在国内外的流通, 使智能装备企业形成一定测规模, 便于出口。我国的智能装备企业要形成一定的合作组织, 共同提供智能装备在产前、生产中、包装、加工、运输等流程, 形成外国的销售网络, 以公开的方式将智能装备产品向国外出售。总体来说, 在全球化背景下, 智能装备企业要在了解全球市场态势的前提下, 对企业的总体功能有所了解, 对企业不同的功能分别进行藐视, 绘制出业务流程的现状图, 在全球化背景下, 提出业务流程的优化思路。

2. 健全供应链管理评估体系

在供应链运行的过程中, 智能装备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供应链评估体系, 建立一体化的供应链评估体系, 使供应链更加完善, 覆盖的范围更加地广阔, 能够将触手伸向全球范围, 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对智能装备在生产、加工、配送等环节进行设计, 并进行合理的评价, 确保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使智能装备的供应链作业实现无缝的衔接, 将智能装备的配送路线、运输方法等实现网络化的管理, 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化覆盖, 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减少供应链在运行过程中成本的消耗, 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使智能装备可以顺利的销售。在智能装备企业中,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评估体系, 要运用模糊决策的评价方法, 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为智能装备企业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够提供有力的依据, 在制定供应链评估体系的时候, 智能装备企业要依赖以往的经验, 通过对企业内部供应链进行客观评价, 使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供应链的问题和优点。

3. 创新供应商选择和合作模式

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在利益方面要表明自身的态度, 不能产生分歧, 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并且要创新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模式, 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发展国际化的合作伙伴并恰当处理双方矛盾。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有不同的利益关系, 有多种利益分配的方式, 如保护价收购、利润分成、资金扶持等, 当智能装备产品的价格上升时, 就会导致企业和供应商之间产生利益的冲突, 严重了会导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断裂, 所以,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应该创新合作模式, 实现利益共享。智能装备企业在选择供应商以及完善合作模式时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未来的合作伙伴, 不同的供应商与企业合作的意图一定是不同的, 通过一定方式了解合作方战略意图, 在了解双方意图之后可以将合作伙伴依据在供应链中的价值与实力分类。

4. 优化沟通方式, 提升物流仓储管理水平

在对供应链进行优化的同时, 要对物流仓储进行管理, 要提高物流的运作效率, 制定出物流的运作流程, 对智能装备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加以掌控, 借鉴世界范围内良好的物资管理方法, 使物流仓储管理水平能够得到世界一流水平, 创新物流仓储管理水平, 确保库存不会大量的积压导致企业的资金不能合理运转, 也要防止企业库存不足的问题, 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智能装备企业应该解决物料入库的交接情况, 分析到货信息预报、包装标识与描述存在的问题, 解决入库业务部规范的地方, 使管理的范围扩大, 能够面向全球, 保障产品质量与数量准确性, 相关部门做好备案工作以备不时之需。

五、结语

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化控制系统、精密的仪器等都属于智能装备企业重点装备, 这些高科技的产品需要在国际市场上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 所以, 智能装备企业不能够沿用传统的销售模式和理念, 应该坚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供应链进行管理, 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完善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模式, 提高物流仓储的管理水平, 借鉴国外成功的供应链管理的案例, 使我国的智能装备企业能够降低成本、改善服务质量, 加快企业内部资金的周转, 增加市场占有率, 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阵剑.基于价值网的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研究[D].同济大学, 2007:45-46.

[2]方忠民.基于契约合作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协同研究[D].中南大学, 2013:134-136.

[3]田一辉.绿色供应链管理扩散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3:245-246.

[4]顾玉磊.基于成员企业风险偏好的供应链风险研究[D].长安大学, 2013:8-10.

上一篇:医用监护仪下一篇:企业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