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2024-08-13

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精选8篇)

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第1篇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宫外孕

宫外孕作为妇科急腹症之一, 又名异位妊娠, 发病率高且逐年上升[1]。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诊断方式普遍用于临床, 使患者在早期诊断出宫外孕, 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 本研究对100例有相关症状疑似宫外孕患者分别行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诊断, 行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诊断, 判断准确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疑似宫外孕患者, 。年龄21~43 (32.26±3.14) 岁。有停经史患者87例, 停经时间16~68 (42.32±6.13) d, 停经后出现不规则流血患者51例, 下腹疼痛酸胀患者58例, 停经后无明显症状患者23例, 人流后阴道流血患者18例;未停经但阴道出现不规律流血患者13例, 血HCG值152.8~1350mlu/ml。

1.2 方法

方法患者先行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方法诊断, 后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诊断, 检测结果与术后确诊患者进行比较, 比较两组的符合率、漏诊率以及子宫内膜厚度与血流分布。

1.2.1 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诊断

血HCG检测运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血流分析仪, 取患者2ml血置于干燥试管, 测量HCG水平, HCG水平≥1 mlu/ml即为阳性[2]。

1.2.2 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患者在检查前1~2h饮用足量水待膀胱充盈, 在探头上涂耦合剂轻放于患者下腹部, 频率保持在4.0~5.0MHz, 各角度进行扫查[3]。检测内容包括:观察子宫大小、位置;子宫内膜形态、血流情况, 包块周围滋养层血流;附件区包块形态、大小、边界情况等。

1.3 研究指标

比较两种方法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比较宫内孕与宫外孕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血流RI。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数据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以百分率表示, 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测方法诊断结果分析

经手术治疗确诊为宫外孕95例, 其中经HCG诊断法结果为阳性90例, 漏诊8例, 漏诊率 (8/90) , 误诊3例, 误诊率 (3/90) , 符合率 (敏感度) 90/ (90+8) , ;两种方法联合出现阳性94例, 漏诊2例, 漏诊率 (2/94) , 误诊1例, 误诊率 (1/94) , 符合率94/ (94+1) , 经HCG诊断符合率为91.84%显著低于两种方法联合诊断98.95%, 组间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 。见表1。

2.2 宫内孕与宫外孕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由结果得出宫内孕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均>1.5mm, 宫外孕患者一部分<1.5mm, 一部分处于1.2~1.5mm;宫内孕子宫内膜血流RI处于0.4~0.5间, 宫外孕患者均>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宫内孕与宫外孕相比, P<0.05。

3 讨论

EP为常见急腹症之一, 可能引起内出现等并发症如未及时治疗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应引起注意[4,5]。

目前临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诊断, 本研究比较经HCG诊断和两组方法结合诊断的符合率。结果显示经HCG诊断符合率为91.84%显著低于两种方法联合诊断98.95%, 说明两种方法结合诊断效果显著。结果还显示宫内孕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厚于宫外孕患者, 子宫内膜血流RI低于宫外孕患者[6,7]。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优势为扫描范围大, 能观察到子宫与包块之间关系、观察腹腔、盆腔积液量;HCG法由α、β2亚基组成 (合体滋养合成分泌的糖蛋白) , 为妊娠特异性标志[8,9]。本研究发现小部分患者通过超声检查无法确诊为宫内妊娠, 也无法排除宫外妊娠, 结合HCG可排除与妊娠无关者。单纯利用HCG检查仅能判断是否妊娠, 无法确定部位, 将HCG诊断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判断是否妊娠且确定部位[10]。

综上, 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诊断宫外孕效果显著, 符合率高, 误诊率低,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安黎.阴道彩超联合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诊断早期宫外孕的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 (z1) :130-131.

[2]王冬梅.经阴经腹超声及其新技术结合血HCG对宫外孕临床诊断的价值探讨[J].河北医药, 2010, 32 (21) :2990-2992.

[3]褚树枝, 燕纪林.经阴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在宫外孕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35) :3900-3902.

[4]胡蓉, 李燕玉, 龙丽娟, 等.宫内早孕与宫外孕子宫内膜的彩超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07, 9 (11) :1454-1456.

[5]刘建琴.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未破型宫外孕的临床价值[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14) :163-164.

[6]Várady E, Feher E, Levai A, et al.Estimation of vessel age and early y diagnose of atherosclerosis in progeria syndrome by using echotracking[J].Clin Hemorheol Microcirc, 2010, 44 (4) :297-301.

[7]Araki T, Emoto M, Yokoyama H, et al.The association of plasma adiponectin level with carotid arterial stiffnes[J]s.Metabolism, 2011, 55 (5) :587-592.

[8]Araki T, Emoto M, Teramura M, et al.Effect of adiponectin on carotid arterial stiffnes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treated with pioglitazone and metformin[J].Metabolism, 2012, 55 (8) :996-1001.

[9]Brodszki J, Lnne T, Marsál K, et al.Impaired vascular growth in late adolescence after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J].Circulation, 2011, 111 (20) :2623-2628.

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与临床意义 第2篇

【摘要】探讨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免疫学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特异性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可用于早孕诊断。正常育龄妇女hCG升高提示早孕。作为绒毛膜上皮细胞癌、葡萄胎的早期诊断指标。可用于对绒毛膜上皮细胞癌、葡萄胎手术后化疗效果观察,是有效随访监测的手段。

【关键词】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检查;临床意义

血液和尿液hCG检测方法非常多,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电化学发光免疫试验、放射免疫试验、乳胶凝集抑制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而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普遍的是尿液的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验[1]。对2012年~2013年检测100例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临床检查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100例。均为女性,年龄22~46岁,平均28岁。尿液以1500~2000r/min离心10min。晨尿hCG水平最高,接近血清水平,通常收集晨尿送检。

1.2 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包被固相载体用的β-hCG基McAb。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β-hCG基的McAb。在HRP反应体系中作底物(供氢体)的四甲基联苯胺(TMB,目测呈兰色或邻苯二胺(OPD,呈现黄色)。在已包被抗β-hCG亚基McAb的聚乙烯反应板微孔中加最适浓度(说明书指定)酶标记抗β-hCG亚基McAb 0.1ml,立即加尿或血清0.1ml。轻轻抖动反应板,或于混匀器上混匀30s,再置37℃20min。甩去孔内反应物,以蒸馏水冲洗6次,晾干。加底物溶液0.1ml,室温放置5min,观察。蓝色(底物为TMB-H2O2时)或黄色(底物为OPD-H2O2时)为阳性,无色为阴性。如需定量,可同时做一标准系列浓度,结果以IgC对吸光度值作图,待测样本浓度可从曲线中查出。

2 结果

HCG<5mIu/mL18例,HCG 5.1~2000mIu/ml58例,HCG2001~5000 mIu/ml23例,5001~1000 mIu/mL1例。

3 讨论

HCG检测的方法早期应用生物学检测,目前正被简便、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免疫学方法代替。胶乳凝集抑制试验(LAT)以HCG作为抗原注入兔子体内,使其产生相应抗体,当这种抗体与HCG抗原相遇时发生免疫反应,但此反应不能为肉眼所见。利用化学方法将HCG抗原交联在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制成HCG胶乳抗原,此胶乳抗原与HCG抗体结合,产生肉眼可见的胶乳颗粒状凝集。本法操作简便、价格便宜、快速(5min)、试剂易得[2]。但因灵敏度低(100~500IU/L)、特异性不高而趋淘汰。单克隆双抗体酶免疫法首先将β-HCG单抗包被聚乙烯酶标板小孔底部,加入被检尿液(或HCG的标准品),被检样品中HCG抗原与包被在小孔底部的抗体结合,再加入特异性的酶标β-HCG抗体,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洗去过量的未结合酶标抗体,加入酶作用底物及显色剂显色,颜色的深浅与被检尿液中HCG含量成正比。此法灵敏度(20~50IU/L)高,可定量,临床常用,适合批量检测。不足是操作较复杂,所需时间较长。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法,在试带(纤维素膜)的特定位置,分别包被羊抗鼠IgG抗体、羊抗人HCG抗体,呈上下两条线排列;另外试带上还含有均匀分布的胶体金标记人β-HCG单抗、胶体金标记的鼠IgG抗原。检测时将试带浸入被测尿液后迅速取出,由于层吸作用,尿中的HCG抗原先与胶体金标记的人β-HCG单抗结合,移行至特定位置即羊抗人HCG抗体检测线时,形成金标记β-HCG单抗-β-HCG抗原—羊抗人HCG抗体的双抗体夹心式复合物,试带即显1条紫红色线为阳性;同时金标记鼠IgG抗原随尿上行至羊抗鼠IgG抗体时,形成金标记鼠IgG抗原与羊抗鼠IgG抗体复合物,试带也显1条紫红色线,为阴性对照即质控线。本法简便快速(1~15min)、特异性强、灵敏度高(10~25 IU/L),可半定量,在受精后7~10d即可作出诊断,故临床应用广泛。试带显红色是由于胶体金的作用,胶体金是氯化金与还原剂反应形成的一种胶体颗粒,其表面带有负电荷,能吸附带正电荷蛋白质,被吸附在胶体金颗粒表面的蛋白质(抗体)活性不会改变,它的颜色随颗粒大小呈红色到紫色变化[3]。放射免疫用闪烁计数器测定,灵敏度可达<21U/L,如果用于血清中HCG含量的测定,其结果比尿液标本更准确、更稳定。由于放射免疫测定需放射性核素标记,且放射性核素易污染环境,所需时间长(2h),本法只适用于研究工作,臨床不常用。

妊娠后尿液hCG浓度增高,一般妊娠后35~40天时,hCG浓度可达到200ng/L以上,常用的尿hCG检查即可得到阳性结果。滋养层细胞肿瘤如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细胞癌患者尿中hCG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孕妇;滋养层细胞肿瘤治疗后,尿内hCG含量明显下降。流产诊断和监察,自然或非自然原因终止妊娠后,检测结果仍然提示弱阳性,先兆流产和不全流产呈阳性。完全流产呈阴性。诊断异位妊娠和宫外孕:hCG多为阳性,宫外孕破裂后大部分患者转为阴性。非滋养层肿瘤如畸胎瘤、睾丸间质细胞癌、卵巢癌、子宫颈癌、乳腺癌、肝癌、胃癌、肺癌同样会引起hCG浓度增高,因此检测结果必须由医生综合其他临床症状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后方可进行综合分析鉴别。

采集hCG阳性且尿蛋白定性为阴性的尿液3~4份,混合后存放在4℃冰箱内保存过夜。取出后离心,取上清液以化学交联抗原和配套的抗血清做稀释试验,测定hCG的效价。按所测定效价低1倍的稀释度为准,以生理盐水稀释尿液到此浓度,作为阳性对照质控物。每批试验应该设定阳性和阴性对照,对照试验达到预期的结果时才能使用该批号尿试带,进行检测和签发报告。阳性对照也可采用质控液。每份尿液最好做双份检查,即以原浓度尿液和倍量稀释后的尿液同时检查,两者同为阳性时为真阳性,可发结果;原浓度阳性,稀释尿液为阴性时,可能为弱阳性反应或促黄体生成激素(LH)增高等引的假阳性反应。

【参考文献】

[1] 郎江明.临床免疫诊断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97-498.

[2] 张迎春,贾翠英,王娟.血清β-HCG检测异位妊娠的诊断意义.放射免疫学杂志,2001,14(6):167.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愈奶牛排卵障碍 第3篇

1 奶牛发情周期正常不排卵的病例

公主岭市怀德镇黄花村六社农民翟文权饲养的头产黑白花奶牛, 2008年5月份产犊, 7月份发情时, 笔者对该牛进行治疗。经过三个情期输精无效, 多次直检卵泡位于卵巢表层, 发育正常, 直径0.5~1.5 cm, 都有凸圆, 液体充满, 皮厚至软波皮薄的成熟过程, 持续72 h不硬。确诊为发情不排卵即卵泡不破。第四个情期, 2008年9月27日发情后, 每日直检卵泡发育情况, 至发情后72 h即2008年9月30日晚18时直检右卵巢卵泡发育直径1.0 cm, 充满液体, 波软皮薄。输精同时肌注HCG 5 000 IU, 两个月后直检怀孕, 到2009年4月25日产下1头母犊。

2 奶牛发情周期不正常排卵延迟的病例

公主岭市怀德镇三道岗村八社农民李长青饲养的一头6产黑白花奶牛, 2008年产犊后经常发情嗥叫, 没有周期性规律, 常年多次交配不孕。2008年10月28日进行治疗。此牛发情时间持续7 d, 间隔7 d又开始发情, 直检卵泡发育直径1.2 cm, 持续不破也不消失, 确诊为排卵延迟。用HCG肌注10 000 IU, 症状不见消失, 间隔7 d进行第二次治疗, 3 d后卵泡消失, 发情停止。于11月22日发情, 输精怀孕, 2009年9月28日产下1头公犊。

3 小结与讨论

3.1 对屡配不孕的奶牛, 首先应查明是否由于子

宫、宫颈及输卵管等的炎症影响, 如是, 则应消除炎症。如无明显的炎症, 需要做预防性净化治疗 (青霉素80万IU、链霉素1.0 g 1支、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 L) 。

3.2 排卵障碍引起的功能性不孕, 是卵巢生理变化失常的过程。

这里值得提及的是发情不排卵临床表现发情周期不正常, 需要经过多次输精和检查才能最后确诊;而排卵延迟则引起持续期长, 如果卵泡直径达2~6 cm或更大, 而且长期不消失, 特别泡壁增厚, 用HCG治疗无效时, 可以考虑采用穿刺治疗的方案。

3.3 在第一种病例中, 近两年治疗10头, 全部受胎产犊。

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第4篇

关键词:妊高症,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临床检测

妊高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妊娠期病症, 如果未及时给予干预, 就会导致出现很多并发症, 甚至造成母子死亡, 这是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给予及早的预测诊断、及时的临床干预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主要举措。相关调查研究[2]显示, 妊高症患者孕中期可能存在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提升的现象。为此, 在妊娠阶段, 一定要重视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检测, 从而尽早诊断妊高症, 并且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本文主要对在我科室行产检的妊高症患者与正常孕妇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水平进行比较,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科室行产检的妊高症患者40例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行产检的40名正常孕妇为对照组, 所有孕妇经检验均为单胎。观察组年龄22~31岁, 平均年龄 (26.1±3.0) 岁;孕次1~3次, 平均孕次 (1.6±0.5) 次;病情程度:轻度25例, 中度10例, 重度5例。对照组年龄22~31岁, 平均年龄 (25.9±2.8) 岁;孕次1~3次, 平均孕次 (1.7±0.4) 次。两组孕妇的年龄、孕次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孕妇均未伴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及肝肾疾病, 饮食普通, 未服用任何药物。

1.2 方法

取孕妇清晨空腹静脉血2 m L, 予以血清分离, 采用化学发光仪及相关试剂对孕妇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检测, 并对数据进行相关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对比

观察组孕妇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为 (50.7±0.4) IU/m L, 对照组孕妇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为 (38.1±0.4) IU/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妊高症不同程度时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对比

轻度妊高症患者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为 (40.1±0.4) IU/m L, 中度妊高症患者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为 (50.2±0.3) IU/m L, 重度妊高症患者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为 (57.3±0.5) IU/m L。比较分析可知, 中度、重度妊高症患者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妊高症患者, (P<0.05) 。

3 讨论

妊高症是妊娠阶段的一种高危并发症, 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饮食结构的逐渐变化, 导致妊高症发生率越来越高, 怎样尽早诊断、有效预防与治疗成为了广大医务人员关注的重要话题。

通过对妊高症病因的研究可以看出, 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属于不分化细胞, 主要通过合胞转化完成细胞滋养细胞, 在妊娠早期, 细胞滋养细胞表现最为突出, 到妊娠晚期, 合体滋养细胞表现更加明显。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主要是由胎盘分泌, 是一种特殊的糖蛋白激素, 细胞滋养细胞分泌α亚基, 合体滋养细胞分泌β亚基。在妊娠1.0~2.5周时, 血清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明显升高, 到第8周达到高峰, 之后逐渐下降, 到第4个月时, 降到中等水平, 并且一直保持至妊娠末期。在子宫动脉胎盘贯通时期, 因为早孕期子宫胎盘血管床发育不完善, 导致出现胎盘缺血症状, 从而致使合体滋养细胞存在缺血现象, 进一步增加了β亚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所以, 在此时期,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存在明显升高的现象。有关调查研究[3]显示, 妊高症患者羊水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孕妇, 特别是妊高症合并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时,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现象更加突出。此外, 有关研究[4]表明, 在重度妊高症患者中, 约有70%者都伴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现象。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度、重度妊高症患者的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妊高症患者, (P<0.05) 。与上述调查研究非常相似, 充分说明了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临床检测价值, 可以作为妊娠期孕妇诊断妊高症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 在妊娠中,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可对妊高症的发生进行预测, 并且随着症状的加重, 其水平也越来越高, 具有很高的临床检测价值。

参考文献

[1]潘秀林, 朱玩秀.妊高症患者血清Cys C, HCY及m ALB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5, 30 (3) :145-146, 150.

[2]邝清梅, 张文慧, 陈文英, 等.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孕早期血脂对预测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 2015, 22 (10) :1349-1350, 1353.

[3]廖晓芳.妊高症妇女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0) :71-72.

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习惯性流产患者120例。所有患者都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均出现三次或者三次以上的早期自然流产;患者均没有生殖方面的问题;同时没有生殖系统方面的感染;完全排除黄体功能不足或者自身免疫系统等原因。另外夫妻双方的染色体核心分析显示都是正常的。假若丈夫有异常的状况, 那么可以使用健康的第三方血液。年龄20~43岁, 平均32.1岁;流产次数3~5次, 平均3.4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 (n=90) 与对照组 (n=30)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90例患者妊娠之前使用主动免疫进行治疗, 妊娠之后进行主动免疫强化同时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 对照组30例患者妊娠之后单纯使用单纯实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针治疗。

主动免疫过程如下。首先抽取丈夫或者身体完全健康的第三方肝素钠抗凝静脉中的血液30 ml, 和等量无机盐溶液或者平衡盐溶液混合进行稀释, 沿着管壁逐渐铺至两管10 ml淋巴分离液之上, 使用没有细菌的瓶塞来封闭住离心管, 在此过程中还应该使用2500 r/min的速度水平转动30 min, 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取淋巴细胞中的分离液和稀释血浆界面二者之间出现的白膜层,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生理盐水洗涤2~3次, 如果是1000~1500 r/min, 则洗涤30 min。上述步骤全部完成之后把细胞溶在生理盐水中。注射方法:依据相关操作标准与有关参考文献能够发现, 把以上制作而成的淋巴细胞的悬液总共1 ml在患者的前臀里面实施皮内放射状3~5点, 患者在怀孕之前注射两次, 每一次注射的间隔时间是21 d, 三次注射完成之后作为医务人员应该鼓励其怀孕, 早孕之后每三个月再注射一次, 总共需要注射两次。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保胎治疗过程如下。在患者肌肉每次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0 IU/ml, 每个星期使用两次, 这个过程持续到怀孕十四周。注射之后三个月内如果还没有怀孕, 那么每三个月再加强使用一次免疫治疗, 一直到怀孕为止。成功受孕之后有预期性流产症状的患者应该增加治疗1~2次, 每21天重复一次, 换句话说就是21 d使用一次。

1.3 临床治疗效果与诊断标准

以上两种治疗方法都是以足月分娩活胎作为妊娠完全成功的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妊娠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实际上, 习惯性流产为育龄时期妇女非常普遍的妊娠并发症, 该病的临床发病率并不高, 一般在2%~4%。使用普通的治疗方法, 注射黄体酮或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同时使用铺床的方式实施保胎, 一般情况下治疗效果不明显, 很多人使用该种方法最终还是以流产的方式告终。习惯性流产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 就现阶段的医疗技术而言还不能有效地判断其发病机制, 深入分析探讨习惯性流产的发病机制, 努力寻找安全高效的习惯性流产治疗方法, 对于提升再次妊娠成功率而言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外学者报道了习惯性流产患者实施主动免疫治疗之后, 有部分患者治疗成功[4]。很多国家的研究人员都尝试着使用丈夫或者第三方淋巴细胞等对患者进行主动免疫, 使用当时再次妊娠成功率达到了59%~89%, 同时对刚出生的婴儿的追踪研究发现婴儿出生后未见任何异常, 这充分说明主动免疫不但有效并且对母胎都是非常安全的。随着该技术越来越成熟, 目前世界上很多相关研究人员均在积极寻找主动免疫治疗的相关机制。我国学者使用流式细胞器测定发现习惯性流产患者血液中的相关比值较高。日本某学者通过探究发现习惯性流产患者主动免疫治疗之后再次妊娠的成功率能够达到78%[5]。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主动免疫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习惯性流产的方法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随着生殖免疫等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 习惯性流产的发病机制和主动免疫治疗方法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本次研究的最终结果显示淋巴细胞之主动免疫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习惯性流产简单实用, 被很多患者所认可, 有着非常高的临床研究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主动免疫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习惯性流产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习惯性流产患者12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90例, 妊娠之前使用主动免疫进行治疗, 妊娠之后主动免疫强化同时结合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针治疗。而对照组患者30例, 妊娠之后单纯实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针的治疗。结果:观察组妊娠的成功率达到80%, 对照组仅为1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主动免疫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习惯性流产效果非常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主动免疫,习惯性流产,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参考文献

[1]Coulam C B, Clark D A, Beer A E, et al.Current clinical option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 1997, 38 (2) :57-74.

[2]郝桂琴, 李蓉, 刘晓平, 等.联合主动免疫治疗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疗效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 2006, 15 (6) :366-368..

[3]Szpakowski A, Malinowski A, Glowacka E.The influence of paternal lymphocyte immunization on the balance of Th1/Th2 type reactivity in women with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J].Ginekologia Polska, 2000, 71 (6) :586.

[4]徐岚, 张新能, 郑燕銮.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患者主动免疫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5, 18 (1) :33-35.

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10~2012年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共80例。年龄18~38 (29.2±9.9) 岁。纳入标准: (1) 排卵稀疏甚至无排卵; (2) 出现典型的高雄激素血症或者相关临床表现; (3) 患者卵巢多囊性发生改变但是甲状腺功能保持正常。排除标准: (1) 有严重吸烟喝酒嗜好的患者; (2) 本身有其它慢性原发疾病; (3) 在本次研究之前2个月内有服用过相关治疗药物; (4) 精神有障碍难以配合研究的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月经之后的第5d给予克罗米100mg, 1次/d, 口服, 5d为1个疗程, 连续应用2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 当患者优势卵泡直径在18~22mm或者进行LH试纸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时即通过肌肉注射剂量为5000~10000IU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疗程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基础卵泡雌激素 (FSH) 、游离睾酮 (T) 的浓度、血清胰岛素水平以及黄体生成激素 (LH) 。

1.4疗效判定[2]

显效:治疗期间或1年内基础体温双相, 月经正常;有效:治疗期间或一年内基础体温呈双相或B超提示已排卵, 但月经仍后推或经量少;无效:闭经或基础体温单相。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FSH、T、LH以及血清胰岛素水平均优于对照组, 两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PCOS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内分泌紊乱, 属于临床综合征的类型, 作为一种代谢综合征本身也有促进患者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另外女性一旦患有PCOS还会出现多毛的现象, 且不孕的症状也对夫妻感情造成负面影响, 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对于PCOS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行为治疗、饮食结构调整、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 而临床上对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克罗米芬本身属于性质类似激素, 是一种生物制剂, 能够促进人体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的释放速度, 提高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指数, 提高其和高雄性激素之间的对抗。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则能够使得雄烯二酮和孕酮的分泌速度加快, 除此之外这种激素本身的化学和生物活性性质都和LH较为接近, 因此有助于患者排卵[3]。

综上所述, 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应用克罗米芬复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临床效果限制,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尹婕, 肖维, 龚成.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21 (4) :169-170.

[2]王洪俊.多重卵巢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河北医药, 2008, 3 (6) :839-841

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130例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 年龄跨度为21~37岁, 平均年龄为 (26±1.1) 岁, 其中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症。而且比较患者其他的资料, 相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总计65例应用克罗米芬单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单纯给予克罗米芬, 口服, 1次/d, 每次60~100 mg;观察组总计65例应用克罗米芬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合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克罗米芬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克罗米芬口服, 1次/d, 每次60~100 mg,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次/d, 100 mg/次[3]。两组患者均从月经期第5天开始服用, 连续治疗2周, 观察疗效。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体重指数、总睾酮、黄体生成素的数值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 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在治疗后体重指数、总睾酮、黄体生成素的数值下降更显著,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排卵例数对比对照组的排卵例数的增加更加显著,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2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症产生的原因多为女性体内的生殖内分泌与代谢功能产生异常, 从而导致的其体内的卵泡发育障碍[4], 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排卵出现异常、月经不调、经闭、功血等, 严重情况还可能导致不孕不育[5]。该次研究中所采用的克罗米芬是一种激素类性质的药物制剂, 具有抑制抗雌激素的药理作用[6],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此药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从孕妇尿液中提取出来的分泌物, 孕妇脑垂体前叶以及胎盘的绒毛膜分泌出来的绒毛膜促性腺 (激) 素, 称为HCG (Human Chorionic Go nadotropin,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能够促进孕妇排卵[7], 与克罗米芬联合治疗效果显著。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体重指数、总睾酮、黄体生成素的数值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 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在治疗后体重指数、总睾酮、黄体生成素的数值下降更显著,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排卵例数对比对照组的排卵例数的增加更加显著,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克罗米芬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对我国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重点研究和探讨克罗米芬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该院收治的130例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总计65例应用克罗米芬单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总计65例应用克罗米芬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合进行治疗。然后将两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分析探讨两组患者疗效的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体重指数、总睾酮、黄体生成素的数值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 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在治疗后体重指数、总睾酮、黄体生成素的数值下降更显著,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排卵例数对比对照组的排卵例数的增加更加显著,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克罗米芬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对我国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克罗米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多囊卵巢综合症,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王艳艳.观察克罗米芬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疗效[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47) :61-62.

[2]吴雪斌, 李玲, 林丽华, 等.来曲唑与克罗米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患者促排卵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20) :4313-4314.

[3]Ibrahim Alanbay, Cihangir Mutlu Ercan, Mehmet Sakinci, et al.A macrophage activation marker chitotriosidase in women with PCOS:does low-grade chronic inflammation in PCOS relate to PCOS itself or obesity[J].Archive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2012, 286 (4) :1065-1071.

[4]黄浓香, 黄姣莲.克罗米芬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PCOS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6) :905, 963.

[5]Krentz AJ, VonMühlen D, Barrett-Connor E, et al.Adipocytokine profiles in a putative novel postmenopausal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phenotype parallel those in premenopausal PCOS:The Rancho Bernardo Study[J].Metabolism: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2012, 61 (9) :1238-1241.

[6]孙玉兰, 聂树霞, 刘培淑, 等.来曲唑与克罗米芬促排卵临床疗效比较[J].社区医学杂志, 2008, 6 (5) :11-12.

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中随机抽取7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6例。对照组年龄22~38岁, 平均年龄 (26±2.15) 岁;体重48~89 kg, 平均体重 (63±5.14) kg;给予对照组患者克罗米芬治疗。研究组年龄23~38岁, 平均年龄 (27±2.24) 岁;体重46~85 kg, 平均体重 (61±4.25) kg;研究组采用克罗米芬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两组年龄、体重等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本次所选患者均参照相关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且研究均经患者及其家属的签字同意;本次所选患者均无合并严重肝、肾等功能异常者;本次所选患者均排除因男性不孕或女性其他因素导致的不孕者, 排除近期3个月内有使用过激素类药物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月经来潮后的第5日开始服药治疗, 若患者属于闭经, 可先服用醋酸甲羟孕酮进行诱导, 并在出血第五日后服药。对照组采用克罗米芬 (上海衡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31021107) 治疗, 100 mg/d, 连续治疗12天后停药, 若未怀孕, 需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研究组采用克罗米芬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 口服克罗米芬100 mg/d, 服药期间严密观察卵泡直径, 对于直径超过18 mm的患者, 可给予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肌肉注射治疗, 100 mg/次, 若未怀孕, 需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1.4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 严密监测两组患者的激素水平变化, 定期超声检查患者卵泡的大小、子宫内膜厚度;同时, 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睾酮 (T) 、黄体生成素 (LH) 、促卵泡激素 (FSH) 、空腹胰岛素 (FINS) 、体重变化、排卵率以及半年内的妊娠率。

1.5 疗效标准

治疗过程中或半年后患者基础体温双相, 月经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过程中或半年后患者基础体温呈双相或B超检查显示已排卵, 但月经量较少或经期不规律为有效;治疗后基础体温单相或闭经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以例数 (n) 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对比

治疗后, 研究组T、LH、FSH、FINS等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P<0.05) ;但两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治疗后两组排卵率及妊娠率对比

治疗后, 研究组排卵30例、排卵率为83.33%, 妊娠2 5例、妊娠率为6 9.4 4%;对照组排卵2 4例、排卵率为66.67%, 妊娠11例、妊娠率为30.56%;研究组排卵率及妊娠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治疗后, 研究组显效19例 (52.78%) 、有效13例 (36.11%) 、无效4例 (11.11%) , 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显效14例 (38.89%) 、有效12例 (33.33%) 、无效10例 (27.78%) , 总有效率为72.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症是妇科常见疾病, 该病好发于20~40岁的妇女人群中,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雄激素血症以及月经不调等[2]。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肾-腺中雄激素形成酶细胞功能受损是导致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主要因素;且病理分析显示, 卵巢不能正常排卵会导致卵巢内壁的增生以及胰岛素、血脂的异常, 进而提高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冠心病发病的概率[3]。

克罗米芬属于生物制剂, 该药的性质与激素较为接近, 能够进一步加快机体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的速度, 进而提升机体内雌激素的水平。单纯采用克罗米芬治疗的妊娠率约在15%~30%, 但极易并发卵泡未破裂综合征。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属于新兴的非激素类免疫调节药, 该药的药效和黄体生成激素类似, 能够进一步补充机体毛膜促性腺激素, 进而诱发排卵。在克罗米芬治疗基础上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 能够有效预防黄体化的过度, 促进卵泡的破裂, 进而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以及高雄激素。本次研究中, 联合用药的研究组, 其治疗后患者T、LH、FSH、FINS水平、排卵率、妊娠率及总有效率等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P<0.05) ;与蔡丹妮等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表明, 应用克罗米芬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疗效较为确切, 能够最大限度保障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克罗米芬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疗效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72例, 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给予对照组克罗米芬治疗, 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 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 研究组T、LH、FSH、FINS水平、排卵率、妊娠率及总有效率等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给予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克罗米芬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的疗效较为显著, 能够有效提升排卵及妊娠率,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克罗米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多囊卵巢综合症

参考文献

[1]黄浓香, 黄姣莲.克罗米芬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PCOS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6) :905-906.

[2]杨纯玲.克罗米芬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4) :855-85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相关文章: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09-19

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05-11

性腺激素07-24

促性腺释放激素类似物08-17

绒毛膜癌08-30

鸡传染性腺胃炎防治08-25

绒毛膜癌化疗09-06

绒毛小熊课件09-21

鸡传染性腺胃炎的综述05-17

《绒毛小熊》教学设计05-16

上一篇:沼气治理下一篇:检测/维护制度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