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产栽培综合技术

2024-07-20

丰产栽培综合技术(精选11篇)

丰产栽培综合技术 第1篇

关键词:烤烟,优质丰产,综合栽培技术,生育期,性状,产量

烤烟产质量的关系上, 要求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和产量范围内, 既可获得优良的质量, 又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两者能够协调发展, 当产量超过一定范围后, 产量的继续提高就会造成质量的严重下降, 这种现象称为产质矛盾。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对云南、贵州、安徽、河南等省烟叶质量和产量的调查统计表明, 产量在1 500kg/hm2以下, 单产低质量也低;产量在1 500~2 250kg/hm2, 产质可同步提高;产量在2 250~2 625kg/hm2, 质量随产量的提高而降低[1]。如何使烟叶既丰产又优质, 国内外有过一些探讨[2,3], 但都没有跳出以往的模式。本研究旨在探讨出一条更合理的烟叶丰产又优质的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品种密度试验布置在桂阳县仁义镇梧桐村一农户责任田 (村边田) ;施肥水平试验布置在桂阳县樟市镇山背村新村组一农户责任田 (正田洞) ;留叶数试验布置在桂阳县梧桐村一农户责任田 (山塘下) 。供试土壤均为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灰泥田, 中壤土, 排灌方便, 前作为水稻。

1.2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均为桂阳县烟草公司与农户签订的物资统配统供肥料, 分别为烟草专用基肥 (8-13-9) 和烟草专用追肥 (10-0-32) 。供试烤烟品种为云烟87。

1.3 试验设计

1.3.1 密度试验。

设3个处理, 分别为:110cm×50cm (A1) , 110cm×60cm (A2) , 120cm×50cm (CK1, 现行种植密度) , 3次重复, 9个小区, 每个小区30株。

1.3.2 施肥水平试验。

设3个处理, 分别为:施烟草专用基肥825kg/hm2、烟草专用追肥825kg/hm2、硫酸钾150kg/hm2、钙镁磷肥150kg/hm2、硝酸钾150kg/hm2、硼钼镁微肥30kg/hm2、农家肥7 500kg/hm2 (B1) ;施烟草专用基肥825kg/hm2、烟草专用追肥825kg/hm2、硫酸钾150kg/hm2、钙镁磷肥150 kg/hm2、硝酸钾225kg/hm2、硼钼镁微肥30kg/hm2、农家肥7 500kg/hm2 (B2) ;施烟草专用基肥750kg/hm2、烟草专用追肥750kg/hm2、硫酸钾150kg/hm2、钙镁磷肥150kg/hm2、硝酸钾75kg/hm2、硼钼镁微肥30kg/hm2、农家肥7 500kg/hm2 (CK2, 湖南省现行施肥模式) 。3次重复, 9个小区, 每个小区40株。栽培密度为120cm×50cm。

1.3.3 留叶数试验。

根据大田长势, 设4个处理, 分别为:留14片 (C1) , 留16片 (C2) , 留18片 (C3) , 留20片 (CK3, 现行最佳留叶数) 。3次重复, 12个小区, 每个小区38株。栽培密度为120cm×50cm。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 不同种植密度下烤烟的生育期无差异;生育期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生育期相应增加1~2d, 顺序为处理B2>处理B1>CK2;随着留叶数的增加, 生育期逐渐延长, CK3比处理C1生育期延长3d, 比处理C2、处理C3均延长2d。

2.2 农艺性状

由表2可知, 处理A2农艺性状最好, CK1次之, 处理A1最差, 说明随着密度降低, 烟株的个体生长加快, 株高等农艺性状表现较好。

这是因为生长前期烟株较小, 烟株个体与群体之间矛盾不突出, 表现不明显;至成熟烟株个体较大, 个体间争夺光照、肥料和水分等的矛盾日益明显, 种植密度低时每株烟的生长空间较大, 光照等外界条件相对较好, 烟株生长发育良好。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 烤烟的株高、茎围等农艺性状均呈递增趋势。随着留叶数的增加, 烤烟各处理的株高呈递增趋势, 可能是打顶时间上的先后对烤烟生长影响所致;但茎围、节距、叶面积等性状呈递减趋势, 说明提早打顶有利于叶片的生长和茎杆的加粗。

2.3 经济性状

由表3可知,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叶厚等经济性状呈递减趋势, 上中等烟比例CK1>处理A2>处理A1, 分别为93.2%、93.0%、88.3%。说明加大种植密度, 不能改善经济性状;加大行距更有利于透风采光, 可促进烤烟经济性状的改善。

不同施肥量对叶厚、比叶重、平均叶重等影响不明显, 但在上中等烟比例方面, 随施肥量的增加, 品质呈递减趋势, 说明一定程度上增施肥料并不能改善烟叶的品质。

随着有效叶数的增加, 叶厚、比叶重、平均叶重等方面表现呈递减趋势, 但上中等比例以处理C3、CK3最多, 其次为处理C1, 说明在相同施肥水平下, 适当增加有效叶有利于烟株养分的均衡分配, 防止粗茎、暴叶的出现。

2.4 产量及产值

由表4可知, 处理A1、处理A2、CK1的产量分别为2 579.10、2 203.20、2 460.45kg/hm2, 说明适当加大种植密度, 可提高单位面积烟叶的产量。不同种植密度间的产值为CK1>处理A1>处理A2, 分别为3.192 8、3.131 7、2.759 4万元/hm2;说明适当加大种植密度的行株距, 可提高单位面积烟叶的收入。不同种植密度间的烟叶均价为CK1>处理A2>处理A1, 分别为12.74、12.70、12.21元/kg;说明适当加大种植密度的行距, 可提高单位面积烟叶的质量。

由表5可知, 不同施肥处理产量、产值以CK2最高, 其次是处理B2, 处理B1最低, 但烟叶均价以处理B2最高, 其次是CK2, 处理B1最低。

由表6可知, 不同留叶数处理产量、产值和均价都以处理C3最高, 分别为2 405.55kg/hm2、3.831 9万元/hm2、15.87元/kg, 其次是CK3, 处理C1产量、产值较处理C2高, 但均价低于处理C2。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烤烟生育期差别不明显, 农艺性状以种植密度110cm×60cm表现最好, 产量以110cm×50cm最高, 但经济性状、上中等烟比例、烟叶均价和产值等方面, 均以120cm×50cm表现最好, 说明适当增大种植行距, 有利于烟株透风采光[4,5,6], 改善烟叶品质。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单位面积肥料的施用量, 有利于农艺性状的改善和产量的提高[7,8,9], 但在经济性状、上中等烟比例和产值方面以施用烟草专用基肥750kg/hm2、烟草专用追肥750kg/hm2、硫酸钾150kg/hm2、钙镁磷肥150kg/hm2、硝酸钾75kg/hm2、硼钼镁微肥30kg/hm2、农家肥7 500kg/hm2表现最好。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烤烟植株的有效叶数可相应地延长大田生育期[10], 株高、叶厚、比叶重、平均叶重等性状均呈递减趋势, 但上中等烟比例以留18~20片叶表现最好, 其产量和产值最高。

参考文献

[1]尹启生, 陈江华, 王信民, 等.2002年度全国烟叶质量评价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 2003, 9 (B11) :59-70.

[2]刘国顺.烟草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胡荣海.云南烟草栽培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4]金洪波, 费洪波, 金洪涛.烤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6 (1) :25, 26.

[5]汪丽, 刘雷, 杨文钰, 等.种植密度与施钾量对烤烟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7, 22 (B08) :106-110.

[6]上官克攀, 杨虹琦, 罗桂森, 等.种植密度对烤烟生长和烟碱含量的影响[J].烟草科技, 2003 (8) :42-45.

[7]李建伟, 郑少清, 唐远驹, 等.我国南北烟区烤烟产量和营养特性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1) :94-100.

[8]赵铭钦, 王付锋, 张志逢, 等.增施不同有机物质对烤烟叶片质体色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9, 24 (6) :149-152.

[9]刘韩科, 李明, 熊淑萍, 等.打顶后喷施叶面活性物质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12) :43-45.

枣树密植栽培丰产技术 第2篇

枣树栽培历史悠久,在一些地方已成为枣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因栽培技术粗放,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若能采用枣树密植栽培早期丰产技术可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作 者:宋宪军 许春玲 作者单位:宋宪军(河南省新郑市枣树研究所,451150)

许春玲(河南省新郑市林业局)

山茱萸丰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 第3篇

由此可见,山茱萸在医药、绿化、保健和食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研究前景,大力发展山茱萸不仅可满足市场需求,还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一、植物形态和生长习性

山茱萸为落叶小乔木,属暖温性阳性树种,喜温暖湿润环境;生长适温为20~30℃;耐寒,能露地越冬。常分布在海拔400~1800米,野生于山坡中下部半阴坡、阳坡、谷底和河流两岸等地段。

二、栽培技术

(一)繁育

一般采用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压条繁殖等方式进行繁育。

1. 种子繁殖

①种子选择。选择品种纯正、无病虫害、生长健壮、处于结果盛期的优良单株为采种母树,在果实完全成熟、果大饱满、颜色深红时采收。采后,剥去果肉取种、漂洗后晾干。

②种子处理。将种子置于5%苏打水(碳酸氢钠)中5分钟,捞出后用开水烫,然后置于60℃热水中浸泡2天,捞出后将湿沙与种子按4∶1混合后开沟沙藏,以备翌年春播。当年秋播的,在高于70℃的温水中浸泡3天即可播种。

③播种育苗。在春分前后进行春播,顺畦开沟深5厘米,行距25~30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厚3~4厘米,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保持土壤湿润,3~4对真叶时,中耕2~3次,按株距7厘米间苗。6~7月追肥2次,结合中耕于傍晚或雨后亩施尿素4千克。落叶后灌封冻水,根部培土以利安全越冬。当年实生苗高度可达60厘米以上。

④实生苗嫁接。实生苗定植后5~7年才能结果,而嫁接苗2~3年即可结果。因此,生产中栽培的是嫁接苗。接穗从产量高、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质母树上选取发育充实、芽体饱满的一年生枝条。于3月中下旬接穗芽萌动时,进行插皮接;7月中旬~8月中旬,采用芽接。再通过田间管理,培育成高70厘米以上的成品苗。

2. 扦插繁殖

①母株选择。5月中下旬,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优良母株。

②插穗采集。从母株上剪取上一年木质化程度高的粗壮枝条做繁殖材料。插条选择以枝中部为宜,剪成长15~20厘米的枝段做插穗,上部留叶2~4片。

③扦插处理。每30~50枝插穗捆成1捆,下部1/3浸入100毫克/千克生根粉(ABT)溶液中24小时,或5~10毫升/千克吲哚丁酸(IBA)溶液中10分钟,促进插穗早生根。

④细致扦插。将插条插入充满混匀腐殖土和细沙的苗床(或营养钵)内,行株距为20厘米×8厘米(营养钵密集排列),深12~16厘米,覆土压实。

⑤插后管理。扦插后灌透水,使插穗和土壤紧密接触并能吸收充足水分,然后覆农膜,保持温度在26~30℃、相对湿度在60%~80%,上部搭阴棚使透光度保持在25%左右;6月中旬覆遮阴网,将透光度调至10%,避免强光照射;越冬前撤阴棚,浇透水;翌年松土除草,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成品苗生长。

3. 压条繁殖

秋季采果后或早春萌芽前,选近地面的二、三年生健壮萌生枝条弯曲至地面,将埋入土内的部分母枝切至木质部1/3促生愈伤组织,然后埋入施有腐熟有机肥的穴中,上覆15厘米砂壤土,枝条先端露出地面。第二年冬或第三年春,割断已长出根系的压条与母株连接部分,即为1株成品苗。

(二)园地选择

根据其生长习性,选择年均气温10℃以上,无霜期210天以上,背风向阳、光照良好(晴天日照10小时以上)、土层疏松深厚(40厘米以上)、排水良好、无污染、土壤pH值5.5~7.5、缓坡地或平地中的壤土或砂壤土栽培。不宜在高山、阴坡、光照不足、土壤黏重、涝洼和重盐碱地种植。

(三)整地改土

选址后,坡地按等高线整成梯田、平地整平后,进行沟状或穴状整地改土。按株行距进行南北向或沿等高线挖沟(宽深各60~70厘米)或挖穴(60~70厘米见方),底土、表土分开放置,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2500千克和过磷酸钙50千克做基肥,沟或穴底部1/3回填混有粉碎秸秆的表土,上部回填混有有机肥、过磷酸钙的行间表土,这样栽植穴(沟)内的底层生土得到全部改良,然后灌透水沉实备栽。

(四)苗木定植

1. 定植时间

一般于春季3~4月、秋季10月底~11月中旬栽植。

2. 栽植密度

依据地形、土壤等条件而定,立地条件好的稀植,条件差的适当密植。一般株行距为2.5~3米×4米,每亩56~67株。

3. 栽植方法

在定植穴或沟内,按株行距挖30~40厘米见方的小穴,穴底填肥土成馒头状,将苗木置其顶部,根向四周伸展与土密接,如苗木根系过大,应对栽植穴进行修整,边填土边踩实边轻提苗,使根系舒展;然后浇定根水,树盘覆地膜1米2。秋栽当年需埋土防寒。

三、田间管理

(一)土壤管理

幼树期,每年于树穴外进行深度为30~40厘米的扩穴改土,熟化土壤,增大吸收养分的范围,以利于根系生长;每年中耕除草4~5次,也可结合间作进行。

(二)肥水管理

萌芽前,土施尿素100~200克/株;5~6月,增施过磷酸钙、磷酸二铵300克/株各1次;7月,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促进花芽分化,提高坐果率;秋、冬季增施腐熟有机肥做基肥,按树龄大小,15~60千克/株。夏、秋两季遇天气干旱土壤墒情差时,在每次施肥后应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因干旱导致落花落果,造成减产。

(三)树体管理

幼树期以整形为主,修剪为辅。幼树达40~60厘米时,剪去顶梢,选留3~4个主枝,再在主枝上选留3~4个侧枝,加速分枝,提高分枝级数,保持主枝与侧枝成60°角度,形成自然开心形。成年树修剪,要调节生长与结果之间的矛盾,更新结果枝群,抽生生长枝数量显著减少,保留生长枝,旺枝摘心,促进分枝,培养新的结果枝组,更新衰老结果枝组;衰老结果枝组及时回缩到较强的分枝处,促附近的短枝长势转旺向外延伸,实现更新复壮。大年时,冬季重截部分结果枝、控制负荷量,并辅以夏季修剪,及时剪除剪口附近及主干抽生徒长枝。山茱萸长、中、短果枝均以顶端花芽结果为主,小年时各类果枝不宜短截,轻疏保留花芽。通过整形修剪,调整树体形态,提高空间和光能利用率,调节生长与结果、衰老与更新及树体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早果、丰产、稳产、优质的目的。

(四)花果管理

1. 人工疏花

花量过大时(或大年时),要进行疏花。根据树冠大小、树势强弱、花量多少确定疏除量,一般逐枝疏除30%的花序,即按7~10厘米距离留1~2个花序。

2. 花期放蜂

山茱萸自然坐果率低,在盛花期每公顷果园放养1箱蜜蜂,促进授粉。

3. 喷生长调节剂

3月盛花期(尤其是小年时),喷0.3%硼砂和0.3%尿素溶液,可提高坐果率。

四、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防治

山茱萸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角斑病、白粉病等。

1. 炭疽病

①表现。此病主要危害幼果、叶片。6~8月,幼果发病变黑干缩;成果病斑凹陷。5~6月,被侵害叶片初为红褐色小点,常穿孔脱落。

②防治方法。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合理密植;加强管理,病期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健壮树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落叶后,将落叶、病僵果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侵染病源。发病初期用波尔多液(1∶2∶200)喷洒。

2. 角斑病

①表现。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5~10月末,叶片发病呈暗紫红色小斑;果实发病呈锈褐色圆形病斑。

②防治方法。摘除病叶,通风透光,减少侵染病源;增施磷钾肥和农家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5月树冠喷洒波尔多液(1∶2∶200)保护剂,每隔10~15天1次,连续3次,或喷50%胂·锌·福美双800~1000倍液。

3. 白粉病

①表现。此病主要危害叶片。病叶自尖端向内逐渐失去绿色,正面变成灰褐色或淡黄色褐斑,背面生有白粉状病斑,以后散生褐色至黑色小黑粒,最后干枯死亡。

②防治方法。加强修剪,增加树冠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喷70%甲基硫菌灵800~1200倍液。

(二)虫害防治

为害山茱萸主要害虫有萸肉虫、黄刺蛾、山茱萸尺蠖等。

1. 萸肉虫

落叶后,翻树盘,冻杀越冬蛹;成虫羽化盛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幼虫期,喷25%甲维·灭幼脲1500~2000倍液防治。

2. 黄刺蛾

落叶后,结合冬季剪枝或人工消灭越冬虫茧;成虫羽化盛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在初龄幼虫群集叶背为害时,人工摘除虫叶,喷25%甲维·灭幼脲1500~2000倍液防治。

3. 山茱萸尺蠖

落叶后,翻树盘,冻杀越冬蛹;成虫羽化盛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7月幼虫为害期,喷10%吡虫啉1500倍液防治。

五、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

1. 采收时期

山茱萸商品部分是果肉,果大肉厚则商品率高。当核果由黄变红,振树可落时表明已充分成熟,即可采收。采摘过早,果肉干瘪、颜色不鲜,影响产量和品质;过晚,则因呼吸消耗,果肉商品率下降而减产。

2. 采收方法

山茱萸成熟期差异大,宜分批采摘。采收时,宜捏住果枝部位摘果,一束束采摘,动作轻柔,不伤及枝条和花芽,确保翌年产量。

(二)加工

山茱萸加工过程分净选、软化、去核和干燥四个环节。一般3.5千克鲜果肉可加工成1千克干货。

1. 净选

清除果堆中的枝叶、果柄等杂物。

2. 软化

采用沸水煮(10分钟)、蒸笼蒸(5分钟)或文火烘(10~15分钟)等方法加热软化果实。

3. 去核

待加热软化后的果实冷却后,用手挤去果核。

4. 干燥

将果肉晒干或烘干即可。

(三)储藏

在干燥处,将加工后的山茱萸置于容器中,然后密封防蛀保存。

(四)成品

山茱萸成品为果肉干(含水量低于18%),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表面鲜红、紫红至暗红色,皱缩,有光泽;味酸、涩、微苦;无杂质、无虫蛀、无霉变。一般以肉质肥厚、色红、油润者为上品,肉薄色浅者次。

丰产栽培综合技术 第4篇

一、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枣树低产的成因

1. 花期气候不适

辽西北半干旱区适合枣树栽培, 但枣树花期遇阴雨降温, 或空气干燥, 有碍花粉发芽和授粉授精, 造成坐果不良, 花而不实, 引起减产, 调查结果显示,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因花期阴雨降温减产发生年率占15%~25%, 因天气过于干燥减产的发生年率约占25%~35%以上。

2. 施肥不足树势衰弱

辽西北半干旱区枣树多栽于土壤肥力不足的二坡地, 加之栽后施肥不足, 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枣树新生枝量少, 多年生枝衰弱多, 甚至有骨干枝系枯死残缺, 全树结果母枝的数量仅为标准枣园的50%~30%左右。

3. 病虫害发生严重

该区多数枣园果农对枣病虫害防治知识掌握不够, 枣食心虫为害严重, 病虫果率达到30%以上。不仅如此, 因栽植时未注意枣疯病的预防, 导致枣疯病侵染严重, 严重影响枣生产的经济效益。

4. 剪修不合理或不到位

目前, 多数枣农仍无对枣树按年度修剪的习惯, 枣树骨架配置不合理, 枝系自生自灭, 树势较强的植株, 亦郁闭树冠, 有效枝量较少, 不能发挥树冠空间和枝系的结果能力。部分枣园, 虽加强了施肥管理, 树势较旺, 新枝增多, 但因未适时进行剪修, 产量仍徘徊在较低的水平。

二、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

1. 增施有机肥、合理施肥

据调查显示, 枣树高产地片施肥量为每100千克鲜枣施用纯N1.5~1.6千克, P2O50.9-1.0千克, K2O1.3千克。因此, 土壤瘠薄, 树势衰弱的低产地片, 应增加施肥量。施肥的种类和方法如下:

(1) 增施有机肥

在枣果采收或发芽前施入, 其用量占全年施肥总量的50%~70%, 以厩肥、人粪尿、土杂肥等有机肥为主, 掺入磷素化肥和部分氮素及钾素化肥, 在树冠下挖施肥沟, 宽40厘米, 深15~20厘米, 长与冠径相近, 沟距树干50厘米左右。因枣树单根长, 切断后损失大, 1~2年内不能恢复, 挖沟时勿伤直径0.5厘米以上的根。

(2) 合理追肥

追肥, 一般在盛花后期施入, 以促进幼果生长, 减轻花后生理落果, 其用量占全年施肥总量的30%~50% (保肥力差的地片用50%, 在发芽后和果核硬化期分两次施入, 以减少肥料流失) 。

在冠下挖放射状沟, 沟深10厘米, 每株挖2~4条, 施入氮素化肥和钾素化肥。

(3) 叶面施肥

在展叶后每30~40天喷布一次。用0.5%尿素或混喷0.2%磷酸二氢钾、1%过磷酸钙、3%草木灰浸液, 尿素溶液可以和一般农药混用, 以节省喷布用工。

2. 适时灌水

有灌水条件的园地, 在每次施基肥和追肥后, 均需及时灌水以促肥效发挥。6~8月高温季节, 蒸腾量大, 遇到干旱情况仍需灌水。每次灌水量以主要根系分布层的土壤田间持水量达到65%~70%为宜。无灌溉条件的园地, 应注意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蓄储, 以保证树体对水分的要求。

3. 科学修剪

(1) 控制枝系密度, 保持树冠透光

休眠期疏截细弱、徒长、高叉、重叠的过密枝, 使枝系分层分布, 每层厚度不超过50~60厘米, 外围层间因树冠大小留有60~100厘米间距。层间结果枝须均匀分布密度不超过120~150个/平方米, 以保证树冠良好的透光通风状态。

(2) 更新老龄枝组

休眠期疏除或重截开始死亡的老龄枝组, 促生长发育枝, 培养新的结果枝组, 恢复结果能力。

(3) 疏枝截顶控长, 稳定结果枝组

休眠或花前1~2周疏除过密的新生发育枝, 保留的发育枝则按其空间大小, 进行摘心或短截控制生长, 以培养稳定长寿的结果枝组。

4. 促花促果

(1) 适时喷布赤霉素, 提高坐果率。盛花初期, 对有花的部位均匀喷布一次10PPM赤霉素, 刺激子房发育。一般年份喷布一次即可。遇到气温过低年份, 喷后5~6天未见效时, 可在日均温度升到20℃时, 再喷一次。辽西北地区枣树花期多遇干燥天气, 如条件可行, 可以大面积喷灌, 以提高空气温度, 促进坐果, 喷灌水量每亩为6~7平方米。

(2) 适时环剥, 提高坐果率

枣树环剥即对枣树主干实施“开甲”。对座果率低的品种, 宜在盛花期环剥, 花后生理落果重的品种, 宜在盛花后或生理落果高峰前进行, 以减轻落果。环剥时要求切口平整, 宽度为干周的1/10为宜, 不伤木质部, 剥后一周伤口喷一次杀虫剂, 防止害虫啃伤愈伤组织, 保证伤口在25~30天内愈合。弱树或土质条件差的枣树, 不宜环剥, 以防严重削弱树势。

5. 综合防病虫

辽西北地区为害枣树叶片的病害有枣锈病, 虫害有枣步曲、枣粘虫、刺蛾、叶螨等;为害果实的主要有桃小食心虫;为害枣树各个器官, 并易造成植株死亡的有枣疯病。对于枣步曲、枣粘虫、刺蛾等食叶性害虫, 在幼龄期或发生初期喷布1~2次菊酯类有机磷杀虫剂效果较好, 对于桃小食心虫, 在成虫羽化产卵蛀果期间, 每隔两周喷一次对硫磷或菊酯类农药, 即可基本控制为害。枣锈病多发生在7~8月高温季节, 间隔2~3周连喷2~3次波尔多液、粉锈宁等杀菌剂保护叶片。对枣疯病, 必须及早地挖除病树, 消灭病源。

6. 催落采收, 保护树体

核桃丰产栽培技术 第5篇

1. 品种选择 我镇土壤为砂岩、页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母质发育而成的山地红壤、黄壤、黄红壤,年平均温度在19℃,极端最低温度为-1℃,极端最高温度为38℃,根据这些特点选择种植早实、丰产、品质优良的云新7914核桃、8518核桃和本地山核桃。

2. 育苗

①整地。将土耙平耱细后进行土壤熟化和增加肥力,下层土和速效肥置于坑上面中部。

②播种。选用本地山核桃做种的,在8~9月果实成熟后采种,脱皮、晾干后储藏。3月中旬将种子用冷水浸泡2~3天,捞出后混湿沙,堆于向阳处,堆高30~35厘米,上面盖l0厘米厚的湿沙,每天洒水1次保持湿润,晚间盖草帘或薄膜保湿保温,10~15天果壳开裂、露白即可播种。每天挑选1次,要求足墒分批播种。先按行距40~50厘米开沟,再按株距15~20厘米点播,点播时两条合缝线平行于地面,深度以果实上部距地表3~5厘米为宜,覆土后压实保墒。播种量100千克/亩左右,产苗量7000~8000株/亩。

3. 选地整地 栽植地宜选择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沟谷和山坡下部,全年日照时数要在2000小时以上,土壤含钙丰富,且pH值在6~8之间。采取水平带状整地,先清理林地,全面砍除树干,挖掉树根,然后挖大穴,穴的规格为80厘米×80厘米×80厘米,株行距均为5~7米,每亩栽植25~30株。基肥施三元复合肥300克/穴,肥料与穴内底土应充分拌匀。

4. 植苗造林栽植时先把苗木根系放在水中浸泡半天,然后放入坑内,扶正苗木,使根系均匀舒展,让细土进入根隙,填土压实,然后浇定根水。

5. 抚育管理

①松土。经常松土除草,雨季注意排水。生长期要进行修枝,干高保持在3米以上。

②整形修剪。核桃的修剪时期与一般的果树不同,通常在果实采收后、叶片未变黄前进行,剪后给伤口及时涂抹愈伤防腐膜,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感染病菌。

③日常管理。一是由于该镇天然草山资源丰富,农户养殖牛羊多,平时要加强看管,严禁大牲畜进入林地践踏幼苗;二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三是搞好病虫害防治。在6~7月份注意防治病虫害:做好果园清洁工作,冬季要清除病枝梢、病僵果、落果、落叶,进行集中烧毁,以减少果园病菌;及时防治害虫,减少害虫造成的伤口和害虫的传染,特别要防治核桃举肢蛾;用1∶10∶200的波尔多液或30%琥珀酸铜500倍液,在核桃展叶期、花落后和幼果期各喷药1次,防病害效果较好。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册亨县丫他镇林业站 邮编:552203)

灵芝丰产栽培技术 第6篇

以组织分离法获得纯菌种, 即将野生或人工栽培的正在生长发育的新鲜子实体的一部分用质量分数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后, 用无菌操作法把它切成3~5 mm2的小块, 取5块左右放置于平板培养基上, 或取1块放在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在25℃~28℃下培养3~4 d, 就会发现小块组织的周围有白色菌丝长出。此时挑选纯白无菌的菌丝移植到新的斜面培养基上, 继续培养5 d左右, 即得灵芝母种。每支母种可转接新的斜面原种20支。母种分离及原种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 (去皮) 200 g切片, 加水煮沸, 30 min后去渣, 加蔗糖20 g, 磷用50 g麦麸代替, 且可不加维生素B。除上述培养基外, 还可用马铃薯蔗糖琼脂或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2. 瓶栽灵芝

(1) 制备培养基 用锯木屑和麦麸, 质量比为3∶1。常采用阔叶树的木屑, 以硬木为好, 没有木屑可用糖渣、棉籽壳或玉米芯渣代替。按比例混匀后, 加水至配好的料, 以手握指缝间有水而不滴下为度。

(2) 装瓶及制种子器 将配好的料装入750 m L的广口瓶或蘑菇瓶中, 压实, 使上下均匀。至距瓶口3~5 cm, 然后用1 cm的木棒在瓶中央从上到下扎一孔洞, 旋转抽出。扎洞有利于彻底灭菌和菌丝蔓延, 瓶口塞棉塞加防潮纸或盖耐高压塑料瓶盖, 或用2层牛皮纸包上也可, 高压灭菌或土法灭菌。

种子皿制备:将麦麸及水按质量比l∶2配制, 混合后装入培养皿中, 稍压平即可。一般10 g麦麸可装1个直径9 cm的培育皿, 然后高压灭菌1 h, 待接种。

(3) 接种 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将培养好的斜面原种, 用接种针挑取黄豆大小带培养基的一块菌丝, 放置在麦麸培养皿中, 将菌种稍往下压与麦麸紧密接触, 在26℃条件下培养1周, 当白色菌丝长满培养皿时, 即可作栽培种用。一个培养皿的菌种可接25~30瓶。栽培瓶接种时, 用镊子从皿中夹取约1 cm2的菌丝麦麸, 迅速放人瓶中空洞处, 包好瓶塞即可进行发菌培养。在没有麦麸时, 可用斜面原种, 也可用没有长出子实体或出过子实体的栽培瓶下边的菌丝体作菌种。

(4) 培养 培养时可分为两个阶段, 最好设两个培养室。第1个培养室只要求有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 温度应控制在24℃~30℃, 置无光条件下。培养瓶均竖放, 经10 d后菌丝除向瓶内延伸5~6 cm外, 在瓶内培养基表面形成白色疙瘩状凸起物, 即为子实体原基。此时应去盖拔塞换入第2个培养室, 可横放。培养室的温度控制在24℃~28℃,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5%~85%。此时还要求一定的散射光和适当的通风换气条件, 以保证有足够的氧气供应, 使灵芝正常分化出菌盖和产生担孢子。换气要缓慢进行, 以免温度剧变引起灵芝畸形。

3. 段木培养法

(1) 段木的选择应选栎、栗、桃、苹果等硬杂木, 直径5~15 cm, 锯成1 m长左右的木段, 不要去皮, 码堆干燥。

(2) 接种与管理 选择培养20 d左右子实体原基刚形成的新鲜菌种。这种菌生命力强, 接入段木后发育快, 且不怕杂菌污染。接种工具可用直径1~1.2 cm的打孔器或电钻头。打入段木约1 cm深, 行孔距20~20 cm, 呈品字形排列。打孔后立即接种。接种前先将菌种取出, 截成1 cm2的小块, 轻轻塞入孔穴中, 稍压紧后盖上树皮。30 d后, 菌丝便侵入段木, 并可见孔穴四周形成棕色菌圈, 说明接种成功。立即将段木埋入p H 5~6的酸性土壤中, 若天气干旱, 可淋水湿润土壤。遇雨季或雨天, 要注意排水。此外, 还要在栽培场周围撒一圈拌有灭蚁灵的毒土, 诱杀白蚁, 防止其危害段木。第2年清明后, 当气温升高至25℃左右, 可取出数根段木检查。揭开树皮盖, 见孔穴周围已长成茶褐色, 或已长出芝蕾, 段木两端有白色菌丝或浅褐色菌膜, 并可嗅到灵芝菌丝的特殊气味, 表明菌丝已成熟。将段木挖出, 截成17~22 cm的小段木, 将其埋入酸性含沙砾的土中, 上端露出地面约3 cm, 覆盖杂草遮阴。隔数日洒水1次, 保持土壤湿润, 7~10 d开始长出芝蕾。约2个月芝蕾长成灵芝品, 即可采收。

4. 病虫害防治

(1) 杂菌 有青霉菌、毛霉菌, 有时还有曲霉菌的污染, 在无菌操作不严格或高温高湿的第2培养室久不换气的情况下, 易感染杂菌。防治方法:培养基灭菌要彻底, 严格无菌操作;培养期间用质量分数5%新洁1 000倍液喷雾灭菌;通风适当, 以降低空气湿度;轻度感染的可局部清除后, 重新灭菌再接种, 严重者则应移出淘汰。

(2) 蕈蚁 可用浸透敌敌畏的纱布条挂于室内熏蒸。

6. 采收与加工

瓶栽灵芝接种后的40~50 d即可采收。当菌盖不再出现白色边缘, 原白色也变成赤褐色, 菌盖下面的管孔开始向外喷射担孢子时, 即已成熟, 应及时采收。采收时从菌柄下端拧下整个子实体, 摊晾至干, 或低温烘干。烘干温度不要超过55℃, 并要通风, 以防闷热发霉。充分干燥后放入塑料袋中封藏。如采收孢子粉, 则可在培养架子实体下方放干净的塑料布或光滑的干净纸张, 用板刷收集。如用套袋法将开始产生孢子的子实体包起来可收得较多孢子粉。孢子粉经晾晒干燥后, 放入塑料袋保存。

绵竹丰产栽培技术 第7篇

一、绵竹栽植技术

1. 林地选择

绵竹对林地要求不严但喜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地方, 在溪河两岸的冲积地带上及房前屋后长势最好。所以不宜选择干旱、瘠薄、石砾过多或过于粘重的土壤作林地。土层厚度不低于50cm, 在贫瘠的地方要施有机肥。

2. 整地定穴

林地坡度小于15°的采取全面整地, 坡度大于15°小于30°的采取带状整地, 坡度大于30°的采取块状整地。绵竹栽植密度:4m×5m或4m×4m或3m×4m (33~55株/亩) 左右。打坑 (定植穴) 大小为70cm×60cm×30cm。即长0.7~1.0m, 宽度:底部宽为50~70cm, 尾部宽为20~30cm, 底部到尾部成20°左右斜坡。施肥:先用表土垫穴底, 厚10~15cm, 可在底部处施入5~10kg/株农家肥或0.4~0.5kg/株复合肥后盖表土。肥料N、P、K总含量应在35%以上的, 施肥时应保持与竹苗距离在10~20cm。可提前整地, 也可随造随整。

3. 母竹标准及运输

单株基径2cm以上, 一年生至二年生, 植株无机械损伤, 根系完整, 无病虫害;提供的绵竹苗需附有苗木标签, 质量检验证书;需保留节间3节以上, 梢头为马耳形, 竹蔸不能有破裂, 且竹头必须具备完整的笋芽。母竹应就地及时调运, 到达栽种地后, 应立即下车, 堆放在树荫或竹林下或堆放在室内, 在树荫或竹林下的应盖90%遮阳度的遮阳黑网防止日晒, 并在苗木上浇水保湿。

二、母竹栽植

栽植要点:深挖穴、浅栽竹、斜埋杆、全壅紧 (土) 、透浇水、上松盖 (土或草或地膜) 、露顶芽。最好在1~3月竹子“休眠”期间进行。方法为“三碗水法全覆盖栽植法”, 其成活率可达90%以上。

1. 第一碗水 (又称为浸泡水)

在栽植前在盆或桶或水槽中将生根粉 (剂) 按1 000~2 000倍液浓度对成苗木浸泡液, 将种竹根部浸入生根液中4~8小时后再栽植。

2. 第二碗水 (又称为打底水)

在种前, 在已施好肥的栽植穴内底部、中部、尾部浇水5~10kg (底部可多浇) , 使栽植土穴湿润。

(1) 植苗将已浸泡好的竹头部放入坑底部, 竹巅在坑的尾部, 斜放成20°左右, 放时要保持竹头的弯头的嘴部向下, 杆上竹节上的芽水平朝向两边, 在放的同时向下按, 并朝竹头竹杆下部垫上心土, 使竹子的所有部分与土壤紧密挨紧。覆土深度比母竹原来入土部分稍深3~5cm, 填土时要防止伤鞭根和笋芽。

(2) 盖土向穴内盖土时要先将表土、细颗粒土壤盖到竹苗上后, 再盖心土大块状土壤。土基本盖完竹苗, 只将靠竹巅部位处的一节竹节上的芽露在外面, 接受阳光, 促进萌发。

(3) 踩紧盖土时, 应一边盖土一边用脚将土踩紧踏实, 保证竹各部分与土壤紧密接触, 不留空隙。

(4) 盖草有条件的地方可盖草在已踩实的栽植竹窝上, 只留出竹节上芽在外面, 能照射到阳光为好。

(5) 盖地膜浇水后将地膜剪裁成1m×1.5m大小, 将定植坑全部盖完, 四周用土压紧, 中部压少量土块保证地膜不被风吹掉, 在靠竹巅第一竹节的竹芽处撕出一个口子, 让竹节上的芽露在地膜外能见阳光为好。

3. 第三碗水 (又称为定根水)

在盖上草的竹苗定植穴上浇透定根水, 在竹头部位浇4~5kg水, 在竹杆到竹巅部位浇3~4kg水。

三、幼林管理

栽后当年的管理技术:在栽种后1年内是绵竹苗成活的关键期, 特别是在栽后半年内, 是绵竹生根、发芽的关键时期, 此时间段内, 如果管护不好, 将造成苗木的巨大损失, 严重影响造林成活率。栽后要注意经常检查, 做好抚育工作, 久旱要浇水, 久雨要排涝, 及时防治病虫害, 严禁人畜践踏、小孩玩弄。要及时除草松土、施肥灌溉和疏笋疏竹。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抗旱保苗, 病虫防治, 除草施肥, 排水防涝等技术措施。

1. 浇水

定植后的3个月内 (3月、4月、5月) , 根据气候特点, 应以抗旱保苗为主。如果20天内没有下透雨, 应对苗木浇水1次, 保证土壤湿润, 直到绵竹苗发芽生根。

2. 除草

定植后的5月份、6月份、7月份、8月份、9月份, 管护重点是除草, 特别是在4月底至5月份、6月份、7月份正是杂草旺盛生长期, 必须及时除草。在植苗穴周围距苗木40cm处必须人工除草, 在50cm以外范围可用除草剂及时除草。

3. 施肥

在成活后的8月底至9月中旬可施1次以人畜粪为主的追肥, 或施以氮肥含量较高的复合肥, 施肥时应注意在竹苗外围离苗20cm左右的地方挖穴施入, 施后盖上土

4. 病虫防治

当5月份绵竹抽出嫩叶新枝后, 要防病治虫。病害主要防治根腐病, 用500倍的多苗灵或72%甲基托布津水溶液灌根, 即可预防。主要食叶虫害为竹螟, 防治方法为白僵菌粉剂或0.5%阿维菌素烟剂15kg/hm2;或20%氰戊菊脂3 000倍液喷施, 效果较好。

5. 排涝

随气候变化注意排水防涝, 如果发生积水, 超过2天以上就要挖沟排水, 保证栽种地不干、不积水。

四、培育技术

绵竹每根竹的杆基上通常有6~10个大型芽, 一般下部的大型芽较上部的大型芽萌发早, 生活力强, 通常每株母竹的笋芽在1年内只有1~2个萌发成笋成竹, 其余不萌发, 或萌发后因营养不足而成为退笋。为了使其多出笋、多产竹, 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留母竹

选留母竹的时间, 以将中期出土的竹笋选留为母竹较好, 因中期出笋的数量多, 可以在竹丛迎光位置选留健壮竹笋培养成新母竹。初期和晚期的竹笋可以全部挖掉。每丛竹中4年以上的全部砍掉, 每年每丛竹只保留6根中期竹笋长成新竹, 其余的全部挖掉, 使每年每丛只保留3年生以下的竹18根。

2. 扒土

扒土的目的是让竹蔸和笋芽露出土面, 直接暴晒阳光, 可刺激和促进笋芽萌发, 同时扒土也便于施肥, 一般在2月底或3月初进行, 但不能损伤笋芽。

3. 施肥

每年施肥2~3次, 第一次在3月中下旬进行, 称为春肥, 每丛施入农家粪50kg, 肥料施入已扒开的竹丛周围;第二次在6月初进行, 先在竹丛四周开沟, 每丛施入复合肥1kg, 施后随即盖土, 但要注意防止肥料直接接触嫩笋;第三次在采完笋后进行, 以厩肥为主, 每丛施肥50kg左右。

4. 采笋

梨树丰产栽培技术 第8篇

1 梨园建立

1.1 园地选择与规划

无论平地、丘陵、山区、河滩都可发展梨园, 但应考虑运输、灌溉等条件。果园地址选定后, 应结合地形、地势、道路、渠道和防护林等, 将果园按2~10hm2不等划分为若干小区。丘陵坡地, 小区长边尽可能与等高线平行, 有利于水土保持, 便于管理。梨树从苗木落叶后至发芽前都可栽种, 根据不同地形、地块确定种植密度, 一般株行距为3m×4m。

1.2 种植技术

按株行距定点挖穴, 一般沙质土, 穴宽80cm、深50~60cm;水稻地穴宽80cm, 深40~50cm即可。先放入30~40cm厚的稻草、枝条或绿肥等, 并将表土加入踏紧, 再施有机肥 (猪、牛粪) 50~80kg或砻糠鸡粪20kg或纯鸡粪10kg需腐熟, 并加钙镁磷肥1~2㎏ (碱性土壤可用过磷酸钙) 与土混合填入, 做成馒头形。种植前需将梨苗粗根剪去2~3cm, 促进新根发生, 并将嫁接处薄膜解除, 以免影响主干生长。种植时嫁接口应露出地面5~10cm, 踏实根际土壤, 立即浇足水。风口地带, 需设立支柱, 防范倒伏。

2 土、肥、水管理技术

2.1 土壤管理

土壤深翻熟化是梨树增产技术中的基本措施。深翻改土时间一般在秋季果实采收后, 到冬季落叶前进行, 其方法有扩穴、全园深翻、隔行或间株深翻。深翻深度一般以30~40cm为宜, 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隔年轮翻, 1、3、5年在原穴的两侧开深宽0.8m左右的深沟, 2、4、6年在另两侧开深沟, 结合施入基肥。一般100kg梨果最少需有机肥 (猪、羊厩肥) 100kg, 再混入2.25kg磷肥。

2.2 肥料管理

除基肥外, 一般在生长期还应适时追施3次追肥, 第1次花后肥, 于4月中下旬施入, 促进枝叶生长, 花芽分化和果实膨大;第2次果实膨大肥, 于5月中旬~6月上旬施入;第3次采后肥, 于8月下旬-9月中旬施入, 增加叶色, 延长叶片寿命, 恢复树势。此外, 可结合喷药施入适量氮、磷、钾等肥根外追肥对及时恢复树体营养水平, 效果非常明显。常用浓度尿素0.3%~0.5%、过磷酸钙0.5%、硫酸钾0.3%~1%、磷酸二氢钾0.2%~0.3%, 还有腐熟人尿5%~10%、草木灰浸出液3%~10% (不能与农药混用) 。盛果期梨树全年施肥量一般情况下不能低于斤果斤肥的标准。化肥按氮:磷:钾1:0.5~0.7:0.8~1.0的比例平衡施肥。

2.3 水分管理

水分是梨树优质丰产的限制性因素, 如果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足以供应叶面蒸发, 则果实中的水分被叶片所夺走, 引起果实瘦小、无光泽, 果肉汁少、干绵, 且有空隙, 石细胞发达。在6月份水分不足, 过于干燥, 将使萼端全部硬化, 形成铁梨。在7月份水分严重不足时, 由于果肉的部分细胞发育不好乃至死亡, 果肉中石细胞显著增多和柔细胞膜木栓化, 致使果面凸凹不平, 形成“疙瘩”梨。

3 配备授粉树及三疏技术

梨树为异花授粉树种, 多数品种自花不结实, 必须配置花期基本相遇的授粉品种, 主栽与授粉品种配置的比例最好是2:1或1:1, 最少也需3:1或4:1, 才能达到丰产稳产。三疏技术就是正确掌握疏花芽、疏花蕾与疏果的时期和方法。

3.1 疏花芽

结合冬季修剪时疏去过多花芽。冬季疏花芽, 应按比例, 原则上是花芽:叶芽=1:1, 大约疏除全树花量的1/2, 但应注意梨树当年花芽形成多少, 生产实际中, 骨干枝以每15~18cm距离留1个花芽的密度为宜。注意只疏花芽, 保留叶芽。

3.2 疏花蕾

冬季修剪时若疏花芽工作未进行, 可在开花前, 疏花蕾进行补救, 疏蕾标准一般按20cm左右保留一个花蕾。疏蕾原则:疏弱留强, 疏小留大, 疏密留疏, 疏腋花芽留顶花芽, 疏下留上, 疏除萌动过迟的花蕾, 疏除副花蕾。

3.3 疏果

应根据品种、树势、花期、气候而定。花量多, 树势弱, 着果率高的应早疏;花量少的幼树、旺树应迟疏或少疏。天气正常年份宜早疏, 反之宜迟疏。一般每个果应具备25~30张叶片, 正常年份1个果台可留1个果, 果形中等大的品种1个果台可留1~2个果。

4 整形修剪

根据品种的不同, 立地条件的不同, 梨树的树形一般有疏散分层形、多主干开心形、多主枝圆头形等。疏散分层形整形修剪的技术要点:

4.1 定干

定干高度一般60~70cm, 也可为40cm的。定干时, 剪口要留7~8个饱满的芽, 如不够定干高度, 可离地面6~10cm处短截, 以便第2年重新定干。

4.2 骨干枝的选留和培养

定干后第1年冬, 选顶端直立的枝条作为中心干, 逐年加以培养, 如果枝条生长弱, 可适当重剪。当树冠达到3.5m, 具有5~7个固定主枝时, 便可封顶落头。为促进第1层主枝生长, 中心干延伸时可采取换头弯曲上升, 去强扶弱作中心干延长枝;定植苗1年后, 如基层选留主枝的枝条不足3个时, 可对中心干再行重剪, 促使发枝, 第2年冬选留方向和角度适合的枝条作为第1层主枝培养。修剪时, 为保持3主枝生长平衡, 弱枝轻剪长放, 养壮以后再缩剪, 促发强枝。同时要注意主枝的开张角度, 若角度过小, 2~3年生的梨树可采用拉、撑、拿、吊, 4年以上的树可采用"里芽外蹬"、换头等方法。

4.3 结果枝组的培养和修剪

结果枝组的配置应上疏下密, 外疏内密, 下大上小。枝组培养方法: (1) 先缩后放:枝条缓放拉平后可较快形成花芽或提高徒长枝的着果率, 结果后回缩, 培养成枝组。对生长旺盛的树, 可提早丰产。 (2) 先截, 后缩, 再放:对当年生枝留17~20cm以下短截, 促使靠近骨干枝分枝后再去强留弱, 去直留斜, 将留下枝缓放或强枝拉平缓放, 再逐年控制回缩成为大中型枝组。 (3) 改造辅养枝或临时性骨干枝:随着树冠扩大, 大枝过多时, 可将辅养枝或临时性骨干枝缩剪控制改造成为大中型枝组。 (4) 短枝型修剪法:将生长枝于冬季在基部潜伏芽处重短截, 翌年抽梢如仍过强, 则于新梢长30cm以下部位, 再用同样的方法重短截, 直到形成一个中小型枝组。大树枝组细剪对提高产量、品质, 及防止大小年有很大的作用。主要措施首先是控制花芽量, 使树势与产量相适应, 效果比疏花疏果明显。

5 病虫害防治

5.1 黑星病

主要发生在萼片、果实、叶片、叶柄、新梢和芽等部位。症状:初期呈淡黄色圆形小病斑, 后期发生黑霉。叶片上多发生在叶背, 沿叶脉发病, 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果实多在幼果期发生, 被害幼果生长停止, 渐呈木栓化龟裂, 并引起幼果畸形, 在雨水较多的季节 (4~5月份) 最严重。防治方法: (1) 消灭越冬菌源。冬季清除落叶、落果和修剪下来的枝条及刮树皮, 集中烧毁。 (2) 药剂防治。萌芽前喷5°Be石硫合剂, 在谢花3/4时, 喷25%多菌灵500倍液, 5月中旬新梢生长期, 6月中旬果实生长期各喷1次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其它防病药剂。

5.2 梨锈病

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幼果。在叶片上最初发生针状黄色病斑, 逐渐扩大呈橙黄色圆形斑点, 后期叶片正面紫红色凹陷, 背面凸起, 并长出一丛灰黄色毛状物, 果实上症状与叶片相同。该病在果树上每年发生1次, 发病高峰在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防治方法:在5km以内地区最好没有松柏、龙柏等柏树。花前喷1:2:200倍波尔多液, 谢花后喷15%粉锈宁或40%灵福1000倍液, 连续2~3次效果较好。

5.3 梨小食心虫

为害桃的嫩梢、果实及梨果。一年发生5代, 幼果从果顶及萼洼附近蛀入直至果心, 果肉内有虫粪, 蛀孔周围干腐发黑。第1代在4~5月份, 主要为害桃嫩梢, 以后每月发生1代, 为害梨果为主, 8~9月份为害梨果高峰。防治方法:有桃、梨栽培的果园, 于4月上旬、5月上中旬在桃树上喷药。6月中下旬及7月中旬, 各代幼虫发生期, 在梨树上喷药保护。药剂可用40%氧化乐果或20%丰收菊酯, 20%高渗久效磷800~1000倍液, 或用5%敌杀死5000倍液, 20%杀灭菊酯4000~5000倍液, 效果均较好。

5.4 梨蚜

西瓜丰产栽培技术 第9篇

西瓜喜高温, 目前, 瓜农多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或地膜加小拱棚 (双膜覆盖) 的早熟栽培。

一、优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 优种选择

一般选择高产稳产、品质好、抗病耐旱性强、瓜皮较薄且外皮坚硬又不易破裂的优良品种。春季地膜覆盖栽培需选择中晚熟品种, 如中育6号、新红宝、太谷2号等;若地膜加小拱棚 (双膜覆盖) 早熟栽培则选择早熟和中熟品种, 如梅亚抗病巨龙、亚克西8号、西农8号、中育6号等, 以便及早上市。

2. 种子处理

播前首先要根据各品种的特征进行精选, 除掉秕子、虫蛀、破损、霉变籽及其他杂物, 保证种子纯净度。然后采用温汤浸种或者药剂消毒来进行种子处理.

(1) 温汤浸种播前3~4 d, 用55℃温水浸种, 边搅拌边放入种子, 水温降到30℃停止搅拌, 保温浸泡3~5 h, 以泡软种皮为准, 然后用清水去种皮上的黏液。

(2) 药剂消毒可选用以下药剂之一消毒:用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30 min或者用质量分数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1 h, 也可用质量分数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 min。

3. 催芽

把处理过的种子, 用湿纱布包好放入盆中, 在28℃~30℃条件下催芽, 一二天后70%种子萌芽露白时即可播种。

二、土地选择与整地施肥

1. 选地

应选择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疏松、保水保肥性能好、排水方便的中等肥力以上的田块种植。所选田块必须是3~4年内没有种过黄瓜、西葫芦、西瓜等葫芦科类作物。

2. 整地

对选择好的田块在前秋作物收获后, 及时进行灭茬、耕耱, 深耕达到30 cm, 随耕翻施入30%的优质农家肥。在播种前一个月, 根据天气状况及时耕翻, 耕深25 cm左右, 随之耙耱平整, 再以200~250 cm宽划线开沟施入70%的优质农家肥和化肥, 以施肥沟为中心起垄覆盖地膜。地膜垄中高8~10 cm, 宽60 cm, 呈弓形, 垄面要平滑, 随之覆盖地膜。地膜可选用80 cm宽的微膜或超微膜, 紧贴垄面平铺, 两侧各压10 cm, 四周压紧压严, 并在垄面每隔4~5 m压一土带, 防风揭膜。

3. 施肥

每0.067 hm2施优质农家肥4 000~5 000 kg;草木灰200 kg或氯化钾5~10 kg;碳酸氢铵50 kg;过磷酸钙50 kg或磷酸二铵肥40 kg。

三、适时播种

西瓜一般采用直播, 以5月下旬播种为宜。一膜双行, 在地膜垄两侧各播种一行, 垄上行距50 cm, 每穴播已经催芽的种子二三粒, 播种深度2 cm。播种量100~150 g/0.067 hm2。可采用先播种后覆盖地膜、破地膜放苗的方式播种;也可采用先覆盖再打孔播种的方式。

早春地膜加小拱棚双覆盖栽培的西瓜, 播种期可提前至4月上旬, 多采用先覆盖地膜再播种, 随之加盖半圆形小拱棚, 拱棚近地面径宽80 cm左右。

四、田间管理

1. 放苗

在先播种后覆盖的栽培田里, 当幼苗出土顶膜时, 及时破膜放苗, 并用土将膜孔四周压严压紧。

2. 间苗定苗

幼苗长至两叶一心时, 及时间苗、定苗。每穴留一株健壮苗, 种植密度达到1 000~1 300株/0.067 hm2。同时要撤去地面小拱棚, 小拱棚采取由小到大的通风换气方法来调节温度, 直至瓜苗适应外部气温时撤除。

3. 适时追肥与浇水

瓜苗长至三四片真叶时追肥。每0.067 hm2追人粪尿500 kg、尿素8~10 kg;瓜蔓生长至开花前, 每0.067 hm2追人粪尿500~700 kg、尿素5 kg或复合肥10 kg;等瓜坐稳长至鸡蛋大时, 每0.067 hm2追人粪尿1 000 kg、磷酸二铵10 kg、硫酸钾5 kg、尿素10 kg。收二茬瓜时, 在第一瓜收获后再追肥一次, 每0.067 hm2追人粪尿1 000 kg、尿素8~10 kg。追肥在距瓜株18 cm处, 挖穴施入, 肥穴深15 cm左右。干旱时, 要结合追肥进行浇水, 同时应喷施叶面肥“追施宝”100 g/0.067 hm2。

4. 整枝与压蔓

瓜蔓整枝多采用主副蔓方式, 每株除保留蔓外, 在主蔓基部3~8节处选留一健壮侧蔓, 其他侧蔓及侧蔓上的副侧蔓全部摘除。主、侧蔓相距30 cm左右, 平行向前伸展。主蔓爬畦面时, 即200~250 cm蔓长时, 及时打顶摘心, 作为副蔓的侧蔓长度一般为主蔓的50%~70%时打顶摘心。

压蔓最好采用点压:先轻轻把瓜蔓提起, 用小铲将下面挖深5~7 cm, 长宽各为3~5 cm的小沟, 将蔓理顺、拉直、埋入沟内, 只露出叶片和生长点, 覆土拍实, 以后每隔20~30 cm长压一次。

5. 加强人工授粉与留瓜

开花后每早6时—9时进行授粉, 选健壮的雌花和雄花授粉。授粉时, 先将雄花摘下, 去除花瓣, 使雄蕊露出, 然后把雄蕊花药在雌花柱头上轻轻涂抹, 使花粉涂遍柱头。一般一株留二瓜, 主蔓留第二或第三个雌花结的瓜。为预防主蔓落瓜, 可稍后选留副蔓瓜作为预备瓜。

6. 翻瓜

瓜定个后, 每隔三四天按同一方向翻动一次, 连续三四次, 将着底面翻在上面, 使瓜皮各部位受光均匀, 果皮着色均匀。翻瓜应在傍晚进行, 清晨、雨后及浇水后不宜翻瓜, 以免断柄落瓜。若遇阴雨天要适当增加翻瓜次数。

7. 中耕与除草

适时锄地松土, 并拔除杂草。

8.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枯萎病、炭疽病、疫病、蔓枯病等。

虫害:金龟子、蝼姑、蛴螬、地老虎以及红蜘蛛等。病害可采取先防后治的措施, 如用抗病品种、加强田地管理等农业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病害发生后, 根据病害种类, 可分别用质量分数为70%甲基托布津500~1 000倍液、枯萎灵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500~800倍液、50%多菌灵500~800倍液、50%扑海因1 500倍液等药液防治。虫害则可用3000倍溴氰菊酯等药液防治。

五、收获

红紫山药丰产栽培技术 第10篇

一、选较大块茎作种薯

每年霜降后,采挖红紫山药上市,售前用利刀切下带薯块50~100克的薯芽,连同50~150克的小块茎,收集后选一块墒情好的土地覆土15厘米保存,待来年开春时取出栽植。

二、合理密植

翌年雨水后,选择土层深厚、干燥疏松、排水性能良好(切忌水淹)的地块耕深30厘米,然后采用宽窄行的方式挖沟栽植,宽行80厘米,窄行50厘米,株距50厘米,每667平方米(1亩)栽植2000株。挖沟栽植时,先把沟内25厘米深的熟土取出放在沟两边,沟宽25~30厘米,每667平方米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公斤、磷肥50公斤、钾肥30公斤、尿素15公斤拌匀后施人沟中,稍加挖翻,使之与下层土混匀,盖上从沟中挖出的熟土5厘米,再栽植薯种,最后把沟两边的熟土回填沟内覆盖薯种12~15厘米,浇一遍水,即栽种完毕。

三、搭“井”字架通风透光

谷雨过后,红紫山药的藤茎生长迅速,若任其自然生长,则不利于通风透光和产量的提高,因此,必须适时搭架。选用长3米、直径6~8厘米的木棍作架材,棍与棍之间株行距为2米×3.5米,每667平方米栽100根,棍尖端插入土中40厘米,在棍与棍之间离地面80厘米处拉一道铁丝相连,往上共拉三道铁丝,棍桩顶部平面拉成“井”字型铁丝网,为利于藤茎上架,在苗高40厘米时每株苗旁竖一根长1米的竹竿,用细绳或线把藤茎缚在竹竿上引其上架。此架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降低架内湿度,减少病害的危害,从而提高薯块产量。

四、喷施多效唑促壮

夏至至大暑期间,薯藤生长旺盛,此时喷施多效唑对藤蔓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藤蔓粗壮,叶色浓绿,叶片增厚,新生侧枝减少,能使块茎增产15%以上。每667平方米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70克兑水50公斤的溶液喷施。

五、重施钾肥膨大块茎

杜仲丰产栽培技术 第11篇

杜仲除木质部外, 各器官均含杜仲胶, 经测定, 叶含3%~5%, 枝干皮含6%~10%, 果实含10%~18%, 根皮含10%~12%。杜仲胶耐酸、耐碱、耐盐、耐摩擦, 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 是制造海底电缆必需的材料, 也是各种耐酸、耐碱容器的里衬和胶管的极好良材, 适用于航空工业及制作电工绝缘器材, 又是高级粘合剂。医药上作为补牙材料, 对人齿无刺激。杜仲木材洁白, 材质坚韧, 纹理细致均称, 无心材、边材之分, 是制造家具、农具、造船、建筑等的良材[3]。

杜仲原产中国, 分布广泛, 北自甘肃、陕西、山西, 南至福建、两广, 东及浙江, 西抵四川、云贵及长江、黄河流域诸省区均有栽培, 其中贵州省产量居全国之首, 其次为陕西、湖南、江西等省。杜仲于1896年引种欧洲, 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朝鲜均有栽培[4]。随着和谐社会不断进步, 医药科学不断发展, 杜仲药用量与日俱增, 远远不能满足成药和出口需要, 价格暴涨, 供求矛盾日益扩大, 市场前景广阔[5,6]。因此, 发展杜仲生产, 对于纯正药源、缓解供需关系、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山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1 培育壮苗

杜仲繁殖方法有播种育苗和无性繁殖及温床播种、芽苗移植。目前苗木来源主要靠种子育苗。

1.1 圃地选择

圃地应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湿润、排灌良好, 交通方便的微酸性至中性砂壤为好。

1.2 优选种子

良种是培育壮苗的物质基础。采种母树应选择十五至二十年年生、树皮光滑、尚未剥过皮、生长发育健壮、无病虫的孤立木最好。霜降后, 树叶大部分落光, 种子充分成熟, 果皮呈栗褐色、棕褐色或黄褐色, 有光泽, 种粒饱满, 胚乳白色, 子叶扁圆筒形, 米黄色, 选择无风或小风的晴天, 在顺风方向离母树一定距离的地面, 铺上布幕或塑料幕, 然后用竹竿轻敲或用手摇动树枝, 脱落种子收集即可。

1.3 种子贮藏与催芽

将采集种子放在通风阴凉处阴干, 忌用火烘和烈日曝晒。干燥种子的标准湿度是10%~14%。经过净种, 即可贮藏。春播用种, 湿砂贮藏最理想。其方法是, 在播种前30~50 d, 以1∶10即1份种子与10份湿砂混合, 砂的湿度以手握不流水为度, 置于阴凉通风的室内地面 (最好竹萝筐) , 厚度30~40 cm, 每隔10~15 d检查翻动1次, 防止因过湿或过干而使种子霉变或失水。约1个月种粒即可充分吸水膨胀, 待翅果顶端缺口稍露白尖, 即胚根开始伸长时, 播入圃地。采用此低温湿砂贮藏催芽方法, 发芽率可提高15%~25%, 且出土整齐一致, 成苗率高。干藏的种子, 播种前应浸种处理3~5 d。

1.4 播种

播种分春播、秋播2种, 但以春播为好。播种方法采用宽幅条播, 播幅20 cm, 播沟距20 cm, 沟深5 cm, 每沟均匀播种60~80粒, 播种量105~120 kg/hm2, 用细肥土最好用焦泥灰覆盖1~2 cm, 畦面盖狼衣草, 播后15 d左右即可出土。

1.5 苗期培管

出苗后做好苗期管理。一是松土除草, 除草以“除早、除小、除了”为原则;二是间苗补苗, 按苗距7~8 cm进行间苗补苗;三是及时灌溉排水, 长出4片真叶时施肥, 随后每月1次, 先淡后浓, 小量多次, 随苗木长大而增加的原则, 前期以施氮肥为主, 中后期以施磷、钾肥为主;四是病虫害防治, 特别要注意苗木猝倒病和地老虎幼虫, 每7 d定期喷施0.5%~1.0%波尔多液1次或敌克松, 以防治苗木猝倒病;地老虎幼虫为害苗木根, 成虫吃苗叶, 防治方法, 除锄草松土扰乱产卵场所外, 可于20:00—22:00巡查圃地, 人工捕捉, 堆草诱杀, 清早从早堆中觅虫消灭, 也可用毒饵、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2 选地整地

杜仲造林地应选择缓坡、山脚、山中下部的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至微碱性, p H值5.0~7.5的土壤, 石灰岩山地营造杜仲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四旁”及田边地角种植杜仲树, 这些地方阳光充足, 土壤水、肥条件优越, 而且便于管护, 有利于杜仲树皮、树叶、果实和木材的生长发育。在水土不易流失的平坡及坡度在25°以内缓坡地带, 宜行全垦整地, 清除柴桩、藤、根、石块等, 对25°以上坡度的林地应采取水平带整地或块状整地, 保留一定面积草带以利保持水土, 穴的规格一般为60 cm×60 cm×40 cm, 每穴施放腐熟基肥或饼肥或钙镁磷肥等作基肥。

3 栽植造林

造林密度主要根据立地条件优劣和经营目的而定。乔林作业, 选择优越的立地条件, 通过乔林方式, 达到“一优二高”的树皮、叶、果及木材为主要目的, 密度以3 m×3 m或3 m×4 m为宜;头木作业, 选较好的立地条件, 目的是获得优质高产的树皮, 密度以2 m×3 m或3 m×3 m为宜;对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 以经营枝叶为主要目的, 可采用矮林作业, 密度以1.5 m×2.0 m或2.0 m×2.0 m为宜。

造林时间选冬、春季节均可, 寒冷地区宜在春季造林为好。种植时先表土回穴, 细土壅根, 做到“三埋二踩一提苗”, 上覆1层松土, 谨防创伤苗根和根茎。

4 合理套种

为了充分合理利用林地, 造林初期1~3年内应套种豆类作物或绿地或药材。套种的作物需与杜仲保持50 cm的距离, 通过对作物的中耕、除草、施肥, 既可起到以耕代抚, 改善土壤物化性能, 促进幼树健壮生长, 又可获得收益达到以短养长之目的。

5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既能清除杂草、柴桩、藤草, 又能疏松土壤, 增强透气性, 改善理化性能, 创造舒适良好的土壤环境空间, 提高根系的生命功能, 扩大根系向深度广度延伸, 从而促进健壮生长。定植后3~4年内, 每年都应该进行中耕除草2次, 第1次中耕除草时间应在4月上旬进行;第2次在5月或6月上旬进行。定植后第2年起每隔2年冬季结合施肥对林地进行全面深挖垦复1次, 对促进杜仲生长效果特别明显。

6 施肥盖土

根据杜仲的生物学特性, 及时施肥, 追肥以中耕除草期为好, 冬季结合垦复施基肥或复合肥效果更佳。无论是追肥还是施基肥或复合肥均须盖土。

7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关键是预防。杜仲成年树主要虫害有木蠹蛾、刺蛾、杜仲夜蛾等。杜仲为名贵药材, 为严防农药残留, 确保杜仲品质和安全, 禁用农药是上策。防治其主要举措是坚持加强科学培管,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健壮生长, 增强抗性能力, 同时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和放赤眼蜂杀虫等。

8 采收与加工

杜仲剥皮过去习惯使用砍剥, 近年利用立木环剥再生技术, 一般培育10年胸径达12 cm以上即可开剥。在春夏之间树液流畅时最适宜。剥皮时先用利刀在树干基部环剥, 以此为起点, 按规格要求需要的长度, 向上量好定点, 割第2道切口, 再于2道切口间纵割1道切口, 用竹片从纵切口处轻轻拨动, 使树皮与木质部分离, 边撬边剥, 即可整张树皮剥下, 依此剥第2筒、第3筒。大于2 cm的枝植皮也可剥皮作成药原料。然后将剥下的树皮置于通风避雨处, 用稻草等物垫底, 层层平叠, 盖压木板, 板上用重石压紧“发汗”。一般初夏时经5~6 d, 盛夏高温时只经2 d, 树皮发热, 内皮由白转变为棕褐色或者绿色, 即“发汗”已成, 取出摊晒压平, 按杜仲皮大小、厚薄分成厚仲、薄仲、行仲3级9等包装好。

杜仲采叶加工, 定植后第3年开始, 于霜降前后采回叶, 置于通风处阴干或烘干, 使含水率在10%以下, 保持干绿色, 可供药用、茶用和胶用等。

摘要:从培育壮苗、选地整地、栽植造林、合理套种、中耕除草、施肥盖土、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方面总结了杜仲丰产栽培技术, 为山区老百姓发展杜仲并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杜仲,丰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中国树木志编委员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78.

[2]黎章矩, 高林, 王白坡, 等.浙江省名特优经济树种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3]项步乾, 唐小华, 项瑜, 等.山核桃的丰产栽培[J].林业实用技术, 2003 (7) :18-19.

[4]唐小华, 胡红宝, 项步乾, 等.山茱萸丰产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 2004 (2) :59-60.

[5]唐小华, 项瑜, 项步乾, 等.笋材两用毛竹林的丰产栽培[J].世界竹藤通讯, 2004, 2 (1) :22-24.

上一篇:保健消费市场消费趋势下一篇: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