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建设任务范文

2024-09-19

主要建设任务范文(精选11篇)

主要建设任务 第1篇

1.1物流通道网络的建设

1.1.1城区配送通道

在现有格局基础上,加大道路改造的力度,尽快形成五纵两中轴的城区配送通道:五纵,即北山快速路、北滨河快速路、南滨河路、西固路———西津路———东岗路和南山快速路;两中轴,即城关区以皋兰路为中轴的对称路网和规划新城中以世纪大桥所在道路为中轴的东西对称路网。另外,积极筹划建设兰州环城高速公路,以缓解兰州市的交通压力,改变兰州市因狭长地形引发的交通难题。

1.1.2兰白都市经济圈通道

统筹兰白都市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兰白都市经济一体化,需要快速物流通道。为此,应加快规划建设兰州至白银城际间快速通道,形成连接两市的快捷交通通道,构筑外联内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区域内交通互连互通,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奠定良好的交通基础条件。

1.1.3陆路通道

兰州位于我国的内陆中心,在西北处于“座中四联”的位置,北连银川、呼和浩特,东接宝鸡、西安,南临成都、重庆,是进入新疆、青海的咽喉要道,区位优势明显。内陆通道主要依靠目前现有的兰新、兰青铁路直达域外,新建的兰渝铁路也将是物资进出我国西南地区、连结东南亚的物流通道。公路运输也四通八达,现已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辐射周边的高速大通道网。

1.1.4入海通道

入海通道是连结国际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处于西部内陆地区,不能直接进行海上运输,入海通道主要是利用目前现有的铁路和公路以及航空运输能力,构筑畅通的“铁路———海运”和“公路———海运”模式。陇海铁路连结了兰州市和连云港市,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入海通道。应依托兰州北编组站的建设,尽快构成公路———铁路———海上的陆港物流通道。

1.1.5空中通道

空运方面,兰州已经成为西北地区第二航空运输枢纽,以兰州为起点,通过中转连接全国的航线网络已实现了800余条中转联程的衔接,入疆、进藏的航空通道已初步建立。

1.2交通枢纽建设

1.2.1公路物流枢纽

抓好物流园区主干道建设,加快公路物流枢纽站场建设;加快兰州郊区路网改造工程,完善城乡物流配送平台建设;推进区域快速运输网络建设,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效率,形成由兰州向外呈放射状的公路快速运输大通道,提高兰州物流区域配送能力

1.2.2铁路物流枢纽

结合物流园区的布局,合理规划兰州铁路货运场站布局,做好地方和铁路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近期配合铁路部门建设好沙井驿铁路编组站,形成“南客北货”的格局,远期还应加快建立公铁快捷货运网络体系,重点建设公铁联运集装箱场站和大宗生产资料货运场站。

1.2.3航空物流枢纽

航空运输网络以中川机场为主,形成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体系,同时应考虑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快运公司的需要,开通国际货运业务,开辟货运航线,增加货运航班。

1.3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1.3.1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提供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综合物流信息收集、存储、处理与传递的中心,是物流信息网络的中枢系统,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可以为中小型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信息化支持,为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战略支撑。

1.3.2行业信息系统建设

完善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对行业物流企业间实现资源的共享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兰州物流中心首先要重点建设和完善兰州市的公路货运综合信息系统、铁路货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航空货运综合信息系统和商贸流通综合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然后整合信息网络资源,集中银行、保险、海关等信息系统,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两大系统。

1.3.3企业信息系统建设

从公司内部管理人手,针对公司现有业务和流程等进行业务整合,流程重组和再造,帮助企业整合资源、规范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各分公司与总部进行有效的连接,重点引导和培育几家成长性强的骨干物流企业,带动全市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同时引导兰州各中小企业培养现代物流意识,加快开发应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电子商务订货和销售时点信息系统,更好地为生产和销售服务。

2 物流市场和物流主体的培育

2.1培育物流需求,规范物流市场

发展物流关键在于物流需求的开发,但是从兰州市的物流需求总量上来看,兰州市的物流需求规模依然很小。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兰州经济发展水平较弱,导致物流需求不足;另一方面,许多传统的制造企业拥有自已的物流设施,物流业务自营,由于处理物流的能力较弱,企业内部物流业务又较少,导致物流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同时,社会物流需求不足,许多物流企业缺乏足够的用户,也是目前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培养和挖掘物流需求是兰州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主要任务。

2.2培育现代物流企业

按照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帮助物流企业提高信息化和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服务功能。放宽市场准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支持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进的物流服务体系,孕育现代物流企业。

2.3“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实施“走出去”的全球化战略,鼓励有条件的省内物流企业“走出去”与狼共舞,在竞争中提升实力。努力完善兰州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通过市内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营造良好的物流发展环境,争取这些知名物流企业扎根兰州,带动兰州市现代物流业的跨越发展。

3 主要商品的物流发展

3.1生产资料物流

3.1.1钢铁物流

建立具有交易功能、仓储运转、加工配送、信息分析处理、融资、对外贸易和综合服务功能的钢铁物流基地,集中抓好钢铁物流中心的建设,重点搞好酒钢物流和兰海物流的改扩建。

3.1.2矿产资源物流

提高煤炭、冶炼等矿产资源的传送、装卸能力,大力发展煤、矿资源物流服务体系,组建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整合资源,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的物流信息系统。

3.1.3建材物流

以专业性较强的大型物流企业为支撑,推进建材物流企业与大型仓储式建材超市的联合,带动建材零售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

3.2生活资料物流

3.2.1生活资料物流

主要抓好商贸物流的建设和培育,发展连锁超市、便民店、专卖店等多种商业形态,积极引导商贸企业采用共同配送的模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装备,逐步构建安全、快捷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尤其要抓好东部生活资料物流园区的改建工作,力争早日形成新的物流能力。

3.2.2其他大宗商品物流

以大型贸易市场为载体,促进家具、鞋业、纸业、装饰、食品等大宗商品物流的发展。

3.3农产品物流

抓好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建立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保鲜等冷链物流设施,解决鲜活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在经营环境、技术方面,兰州高原夏菜都颇具优势,应抓好蔬菜保鲜库、恒温库的建设,形成冷链物流网络,保证冷藏的需求。同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约束,促进农产品市场管理标准化,逐步形成以农产品储藏、加工、交易、运输、配送等功能为主的物流服务体系。

3.4特殊物流

3.4.1集装箱物流

建设集装箱物流中心,强化集装箱运输节点,推进集装箱标准化。西固区拥有西北最大的集装箱中心站。兰州集装箱物流中心应依托该站点,成为集装箱运输的集货、中转、配送、转运中心。

3.4.2大件物流

以市场为基础,突破制约兰州重装产业快速发展的物流瓶颈,培育大件物流市场主体。在公路、桥梁、河道等市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考虑大件运输的需要,选择并完善最佳运输路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发[2009]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

高中物理教学主要任务 第2篇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显示了科学的巨大力量。它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的统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培养目标,乃是物理学本质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一、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1)通过典型事例设置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2)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学生在分析物理现象时常常会因为受到平时生活中的一些错误认识的干扰?而看不到本质,例如在分析成年人和小孩拔河比赛,小孩输掉的原因时,很多学生会认为是成年人拉绳子的力大于小孩,而不去想他们与地面的摩擦力。 (3)研究物理概念和规律,要让学生学会从描述物理过程开始,判断什么物理问题,说明用什么物理概念、物理量去描述物体的状态,用什么方程可以描绘物体的运动状况,变化关系,从而可以解决控制物理的问题。(4)配以系统的练习并指导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领会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的使用范围,深刻理解概念和规律的中各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强化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健全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二、让学生领会物理思想与研究的方法物理学思想就是研究物质的运动形式、内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这种思维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其内涵包括了物理科学本身的发展建立、物理学家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方法以及我们学习物理的思想过程。它包括:观察、实验探究思想,数据图象处理思想,科学设想、建立物理模型思想,数理结合思想,“时空”和“守恒”思想,变量控制思想等。认识物理学思想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引导学生领会物理学思想,知道它的发展史,要尊重客观事实,遵循自然规律,学习物理学家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和努力追求科学的严谨态度;学习他们不怕失败敢于胜利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善于假设、实验、发现、创新的辨证思想;学习他们对物理的认识有着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勇气和胆略;学习他们研究物理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能进行抽象、模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总结等认识活动过程的思维方法并能逐步转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所谓物理学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研究或学习和应用物理的方法。中学物理方法很多,既有分析 、归纳 、演绎 、比较等一般解题方法 ,也有整体法 、隔离法 、等效法 、极端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知识迁移法、估算法 、微元法等特殊方法 。在应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联系实际与理论抽象的关系,不要让学生觉得实际的和理论的是相抵触的,而应该从内心认识到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转变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和特殊方法 ,并且在使用过后引导学生总结, 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整体与隔离法”,那么什么样的问题用整体法,什么样的用隔离法,什么样的应该先整体后隔离,什么样的应该先隔离后整体。同时学生在自己分析 、探索过程中也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问题解决过程有效训练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也可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三、渗透情感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无论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实验技能,还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都离不开情感的培养。例如《墨经》中对力的定义,对小孔成像的解释,沈括的《梦溪笔谈》等通过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和思维形式;教师可以讲述哥白尼等科學家实事求是、一生为真理奋斗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和态度的教育;还可充分利用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让学生从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实验,逐步发展到积极主动探求真理,主动完成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从而能够正确面对日后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知道“神州”系列飞船的试验成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寓教于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完善自己人格,用自己的高尚的情操逐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我们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是希望利用物理学科的这些特点,以高中物理课为载体,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渗透人文精神,加强情感教育,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发挥物理教学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成为有用之才。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领会物理思想与研究的方法、情感教育三者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责任感。三点核心任务的完美实现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之路上不断的去探索、创新、创造。

主要建设任务 第3篇

经济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以机器代替手工小生产, 实现工业和农业的机械化与现代化,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包括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口都呈上升趋势, 农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经济工业化对农村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 要求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即由“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向“引进现代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农业”转变。因为农业机械化也就是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手段代替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手段。同时也要求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运行方式都发生一系列变化。

其次, 要求农业的小部门化、农村工业化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代经济是生产力增长的经济, 是农业小部门化的经济”, 经济工业化必然带来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而第一产业的生产是相对刚性的, 这样农业产值在整个农村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必然下降, 因而农村经济结构自发地做出相应调整。

再次, 要求农村社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革或者说是农村不断城镇化, 整个社会城市化程度逐步提高。工业经济是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 也是一种协作经济, 经济客体在生产地域上要求向城镇集聚, 作为经济主体的劳动者在生活居住空间上要求向城市转移, 这是工业生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农业生产不断机械化、规模化, 农业人口不断减少, 居住不断集中, 工业、建筑业及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不断壮大, 这些都将是和谐乡村建设必须要适应经济工业化要求所具备的显著特征。

二、和谐乡村建设的一般趋势

社会形态与经济发展是相互适应、协调发展的。纵观历史发展, 在经济工业化过程中, 农村的发展变化似乎都会遵循一些普遍规律。现阶段我国和谐乡村建设也将会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 和谐乡村建设要适应经济工业化的要求造就一个发达的农业。经济工业化过程中, 由于技术传递及价格传递导致农产品超量供给经常存在, 农业逐步小部门化的同时, 其单位生产力还是逐渐增长的, 而且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趋势, 农业作为一个部门或者行业来说是越来越发达。

第二, 和谐乡村建设将导致农村产业综合化发展。传统的农村几乎只有农业, 工业及其它劳动还包含在农业劳动之中, 属于农业的“副业”。而经济工业化必然使农村发展为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邮电及其他多种第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的经济区域。

第三, 和谐乡村建设会促使农村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 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历史事实表明, 自给、封闭是传统农村的常态, 随着工业化、社会分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村与外界的关系日益密切, 封闭状态已经不能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向外扩展的“张力”使农村再也不能以封闭的形式存在。并且经济开放的同时, 市场逐步完善,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

第四, 和谐乡村建设的最终结果应是农村普遍城镇化, 小城镇的功能日渐成熟, 部分具有优势的地方出现大城市。农业工业化要求土地规模经营及机械化操作, 客观上产生“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 农村人口相应减少;而整个经济工业化要求企业和人口向某些地域集中, 从而产生一个“拉力”。相应地, 城镇的发展也使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增长点, 又促进农村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第五, 经济工业化。在和谐乡村建设过程中, 经济工业化必然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土地渐渐从兼具社会保障功能和生产要素功能而转化为单一的生产要素功能。在工业化之前, 农村居民普遍以农业为生产对象及生活来源, 因此, 土地一般都兼具生产和保障双重功能。经济工业化使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同时使整个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这样就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 最终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大为退化。

三、国际经验:和谐乡村建设要考虑特殊历史背景和条件

农村改革和社会改造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范式, 不同的客观条件及历史背景对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村变革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是在十四世纪末废除农奴制的基础上建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而且当时国际羊毛价格不断上涨, 诱发了价格革命。这使征收货币地租的领主实际收入锐减, 因而掀起了圈地运动。以暴力迫使农民与土地分离的圈地运动形成了一批农场主, 同时也造成大量的无业游民, 国家通过立法把无业游民变成雇佣工人, 它为工业化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同时, 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着力向国外扩张和殖民掠夺, 以此获得巨大的货币收入。具备以上条件, 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并首先进入工业化强国。将农民驱逐出土地, 使分散占有和利用的土地集中起来, 形成大土地占有制和资本主义租佃农场。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有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历史, 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的初期, 经济都比较落后, 处于前资本主义经济状态。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关系在农业中占统治地位, 农村中一般存在着两个对立的阶级:一个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级, 另一个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阶级。因此这些国家的农民有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各国政府从发展农业生产、争取国家经济独立出发, 纷纷对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关系进行改革。大多数国家都进行了土地改革, 主要是对土地占有状况和土地租佃关系进行强制性调整。

巴西作为葡萄牙殖民者于1500年前“发现”的殖民地, 整个经济是建立在出口农业基础上的, 咖啡种植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所以城镇化都是围绕咖啡种植、运输、销售而兴起。而韩国城市化则与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有密切关系, 而且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客观上又要求农村人口充分、自由地向城市迁移, 这与中国的工业化不能很好地支撑城镇化而产生严格的户籍管制有关系。

中国提出和谐乡村建设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条件:首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乡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其次, 近几年, 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 切实加强“三农”工作, 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 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第三,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四、和谐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改革的任务是由改革的目标决定的, 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适应经济工业化的要求, 全面改革农村经济社会结构, 使其与社会经济运行目标相协调, 城乡联动, 配套改革, 彻底打破二元分割体制, 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经济工业改造农业畅通道路, 为建立稳固的工业化经济基础, 而不断地调整农村社会。因此, 和谐乡村建设本质任务就是要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 改变和改造中国农村现存的制度和结构。具体表现领域是土地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建设。

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 重点要改革现存的土地超小规模的平均化经营, 不断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 最终为实现农业工业化铺平道路;要调整现行的农民承包期限, 促进土地流转, 使农民能放心地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加强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 杜绝部分地区及农民的弃耕、薄耕;强化土地利用和用途管制,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遏制耕地快速减少的势头;改革征地制度, 控制征地规模, 保障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权益, 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的过程。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走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之路, 这是世界所有国家从落后走向发达的共同规律。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载体, 是经济工业化过程中农村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

摘要: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分析了和谐乡村建设不等同于以往的改革, 而有其特殊的内在动因即经济工业化,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谐乡村建设的一般趋势。借鉴国际经验分析提出和谐乡村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条件, 最后提出和谐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和谐乡村建设,内动因,趋势,任务

参考文献

[1].樊亢, 宋则行, 池元吉, 郭吴新, 朱克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

[2].胡树芳.国外农业现代化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

[3].毛育刚.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4].Raymond, 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Economic Future (M) , New York: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998

[5].T.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 1999

[6].孙中才.农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5

[7].孙中才.理论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8].孙中才.世界农业发展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9].杜鹰, 唐正平, 张红宇.中国农村人口变动对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4

[10].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12

[11].迟福林.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6

主要建设任务 第4篇

一、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行为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御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

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五、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

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及其方法研究 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主要任务 人格发展

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通常凡是能够促进幼儿身体成长、认知、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活动就是广义的教育,一般是在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下;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是指幼儿园和其他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机构。美国学家杰明斯研究发现,5岁以前是幼儿智力发展最快的阶段,而对于一个成年的孩子达到正常的智力水平,其中幼儿教育就占有50%的智力,因此必须要从各方面加强幼儿教育。

一、我国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对于孩子来说,整个世界展在他们的面前都是未知的,需要他們进行探索和挖掘,形成自己的外在知识系统。在孩子的世界里,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不解,他们总喜欢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或许是可笑的、无知的,但是这些问题却表现出孩子们的好奇心,是人类最为原始的探索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把握住孩子的发展特点,以耐心和细心帮助孩子去探索世界,为孩子们解答疑惑,从而让孩子保持探索的积极性,不断地获得相应的知识[1]。

(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良好的习惯能够伴随孩子的一生,并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养成的习惯。幼儿时期是人类养成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要要重视幼儿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履行好自身应尽的义务。

(三)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经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生下来都会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潜力。个性是在区别于众人之间的特点,这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能力和基本。然而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其个性并未得到很好的成长,反而被应试教育中的规则和纪律相取代,使孩子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阻碍。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孩子个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避免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偏离了方向;在保持孩子天性的同时,进行正确的指引,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游戏教育

由于幼儿智力发展尚未成熟,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比较差,而且感知事物时主要以听觉、视觉和形象思维为主,认知事物和思维方式也仅是局限于具体形象,所以在幼儿教育中要以直观性的教学活动为主。游戏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帮助幼儿克服交际的困难与恐惧,从而让幼儿树立自信心。在进行游戏教育时,教师要选择适宜的游戏环境,既简单又安全的游戏材料以及多样的户外活动;室外活动能够增加幼儿合作的能力,如一些跳绳、球等游戏,也可以设置一些水池,让幼儿有更多的游戏体验。

在进行游戏教育时要尊重幼儿智力发展的规律,中班幼儿的游戏教育设计可以结合操作探索性的游戏,因为此时的孩子们的持久性、目的性以及专注性都有了提高。大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动手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大班的游戏教育计可以结合创作和抽象的游戏,而小班孩子的有意注意水平还比较低,可以设置一些模仿的游戏;要根据不同孩子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对应的游戏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目标[2]。

(二)叙事性思维

通常来说,人类的心里有着两种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即例证思维模式与叙事性思维模式,例证思维模式是文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思维模式。而叙事性思维模式主要依靠情景模式,表现出来的是独立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景,它有着独特的作用,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幼儿的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来说是属于叙事性思维模式,其主要受外界的影响,主要是情感、情景。

一直以来,对幼儿的教学主要趋向于传统的文化知识传授,让幼儿的思维转向至例证思维模式,因此在幼儿的教育中要减少逻辑性与机械性知识的灌输,要以叙事性教育来辅导,在教授中多注意穿插一些故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的故事,进而让孩子幻想出故事中的“我”,在潜意识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幼儿教育更是关系到未来国家的发展,因此必须要重视幼儿教育。幼儿处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孩子的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为国家提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卞丹心.幼儿教育中的主要任务及方法研究[J].中华少年,2015,05(30):20-22.

主要建设任务 第6篇

一、建设《互动广告设计》微课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 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

微课是由Micro-lecture翻译过来的, 微课始于美国, 雏形最早见于20世纪九十年代, 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 Roy A.Mc Grew教授所提出了60秒课程;二十一世纪初出现大规模的将课程录制成简短的视频并分享给学生;2004年7月, 英国开通了每个节目时长15分钟的教师电视频道, 节目开播后得普遍认可, 但由于访问量巨大, 于2011年4月被迫关闭, 转让给了英国的其他网络运营商。2008年,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微课”概念, 他将微课定义为: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随着微课资源网站不断涌现, 微课取得新进展。如国外的Khan Academy、TED-Ed、Teachers Tv、In Time、Watch Know Learn等, 其中萨尔曼·可汗 (Salman Khan) 开发的微型网络教学视频课程被广大中学生认可, 视频闻名于美国基础教育领域, 并迅速风靡全球。于是, 创建的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 现有超过4000个发布于You Tube平台的微课视频,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在线教学的方式为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TED-Ed[5]是TED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大会于2011年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辟的专门针对教育者的频道。它关注如何将TED演讲应用到中小学教学中, 其微课视频发布于You Tube平台, 并希望为人们提供“值得分享的课程”。

近年来, 国内微课资源网站不断涌现, 并取得新进展。如中国微课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官网、凤凰微课、微课网、优课网等, “中国微课网”是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中国微课大赛”而创办的资源平台, 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小学微课资源网站。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官网是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为全国高校 (本科) 微课教学比赛创办的资源平台, 为师生提供了大学课程。此外, 优课网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为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而创办的资源平台, 为师生提供了高职和高教课程。还有很多省会为举办微课大赛建设了相应的资源平台, 如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主办湖南省首届微课大赛而创建了“湖南微课网”的资源平台, 网上也涌现了较多微课资源。

2.《互动广告设计》微课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互动广告设计》的微课资源较少, 其中爱课程网广告设计课程相关内容有16个视频, 网易云课堂就有180个视频, 但设计软件教学相对较多, 而广告设计理论教学相对零散, 缺少系统化研究。相对系统化的有湖南大学李正良教授制作的《烦人的广告并不凡》, 湘潭大学孙丰国老师制作的《说服与打动的艺术:广告创意解码》, 东北大学赵琛教授制作的《老上海广告大师》。而在湖南微课网中只有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李亚兰老师制作的一个10分钟的《“视错觉”艺术在互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之动幻篇》微课资源, 纵观国内微课资源, 对《互动广告设计》微课课程系统化建设尚未涉及。

《互动广告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 是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广告设计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它涵盖了“公益广告”与“品牌广告”, 着重培养学生的互动广告创作能力, 为塑造品牌个性和宣传公益事业的同时, 构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依托网络空间进行《互动广告设计》微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 是将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教学方法, 变传统课堂教学为网络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同时, 为相关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互动广告设计》微课资源建设的作用

《互动广告设计》微课资源建设及应用旨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广告设计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真正做到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发展, 即以将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互动广告设计》微课资源建设基于教学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内容进行选题、设计和制作, 突出主题、让教学内容更加精简, 具有“短”“小”“精”特点, 让学生能够短时间解决学习中难点和疑点问题, 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利用互联网和网络空间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供本校和全省高校师生进行学习和参考, 与此同时也可以为互动广告设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教学资源。

《广告设计》微课资源建设及应用研究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拓展和丰富《互动广告设计》微课程资源库, 构建基于微课程的《互动广告设计》课堂教学模式, 探讨基于微课程的《互动广告设计》自主学习模式。

1. 推动微课资源的丰富发展

系统开发《互动广告设计》微课程资源, 有效克服当前《互动广告设计》微课资源贫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缺陷, 为实现翻转课堂、开展《互动广告设计》慕课教学提供基础。

2. 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发展

《互动广告设计》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旨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广告设计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真正做到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发展, 即以学生为中心,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 推动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

“微课堂”基于学习者特征、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的基础上, 将《互动广告设计》教学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内容进行设计、拍摄和制作, 实行小模块化呈现, 建构小模块化微课学习资源, 让学生能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 解决学习中难点和疑点问题, 有效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互动广告设计》微课资源建设及应用, 既丰富数字教育资源, 又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一是可以加强教师对微课课程教学理念的认识, 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应用, 为网络空间教学模式的探讨提供一定的微课程资源, 供本校、全省和全国高校师生进行学习和参考。二是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课外交流, 有效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可以为广告设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教学资源。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三、《互动广告设计》微课资源建设的任务和内容

1.《互动广告设计》微课资源建设的任务

(1) 分析:内容包括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基本状况的分析、《互动广告设计》微课程内容分析、微课制作工具分析、微课制作及培训环境分析等。着重是分析《互动广告设计》微课程内容, 选择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微课的选题。

(2) 设计: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微课程设计, 内容包括微课程大纲拟定、微课程体系规划、微课程教学目标撰写等。

(3) 开发:针对已经设计好的课程知识结构图及知识点清单, 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 进行相应的微课程内容撰写、版面设计、知识点测试等。内容包括互动广告设计相应领域的核心知识、主要载体案例、主要创新设计、前沿专题等, 资源类型包括微课程基本信息、知识结构图及知识点清单、微课视频、微练习、测试卷、学习任务单等。

(4) 实施:对已经开发的机选择1-2个班级, 借助网络空间或网络课程平台, 在湖南微课网建设《互动广告设计》微课资源, 并进行翻转课堂教学, 并依托该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在线辅导答疑、在线测试和成绩评定等。

(5) 评估:通过对比实验组学生及对照组学生的《互动广告设计》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成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改变程度, 来评价微课程资源的应用效果。

2.《互动广告设计》微课资源建设的内容

(1) 开发《互动广告设计》微课程系列资源。将《互动广告设计》微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微课和实践教学微课, 理论教学微课可开发“互动广告设计背景”、“互动广告设计原理”、“互动广告设计与传统广告对比”、“互动广告设计的价值”、“互动广告设计的创新”等重点难点内容, 实践教学微课可以实验项目为单位, 对于重点实验项目制作微课, 如“创新互动的环境与媒介运用”、“创新受众感官的互动体验”、“创新互动行为”、“创新广告互动的情感体验”等内容均可制作微课。

(2) 探索基于微课程的《互动广告设计》课堂教学模式。

(3)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互动广告设计》微课程资源教学。

(4) 收集《互动广告设计》微课程应用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7) :14.

浅谈钢琴教学的主要任务 第7篇

一、读谱能力培养

正确的读谱在钢琴教学中被视为学习钢琴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乐谱是音乐信息的载体, 几乎是演奏者唯一的直接认识对象。初学者大多以听觉为直接认识对象, 但钢琴乐谱具有立体性、复杂性和规律性的特点, 所以当遇到篇幅较大或相对复杂的钢琴作品时, 以声音作为直接认识对象的可能性就变得淡薄了许多。有些教师只注重学生练习的结果和处理音乐的技能, 忽视了学生对处理视觉符号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因此造成不少学生很难将视觉符号组合成心理时空。认真地读谱是良好的演奏基础。

二、听觉能力的培养

正确读谱是良好演奏的基础, 演奏需要敏锐的听觉来反馈。良好的听觉不能只靠视唱练耳课的训练, 更要靠欣赏大量的音响资料, 聆听现场效果来积累。而最直接地对听觉水平的训练是来自倾听自己的演奏和教师的示范。听觉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应在学习钢琴之初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辨各种不同的和弦色彩和不同触键带来的音色变化, 而不要等学生已具备相当的演奏程度时才开始这项工作。

三、手脚的协调性培养

手的训练在钢琴学习过程中是最受重视的。在训练中包括了从指尖, 手指, 手腕, 手臂, 肘关节, 大臂, 肩关节到背部和腰部, 从爆发力到耐力、力量到速度、紧张到松弛、柔韧度到稳定性等各方面一系列的全方位的体能训练。对脚的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踏板的能力。在钢琴教学中和手相比, 脚的训练常常被忽视, 此问题事关钢琴演奏的灵魂, 是钢琴演奏色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四、音乐的感悟力与审美能力训练

心灵的艺术感悟力或说是音乐感觉常常被看成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他与自身的个性气质、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的熏陶密切相关, 通过训练是不容易获得的, 但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来提高。我们无法改变一个愚钝木讷的心灵对美的敏感性, 但能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提高一个人的鉴赏水准和审美情趣。

试论国防经济转型的主要任务 第8篇

一、改变军费的增长方式

当下, 军费的增长方式已经不再是以往的补偿性增长, 而是转换成了可持续性的增长。在过去的较长一段时期内, 我过的军队长期存于一个负增长的状态或者是只出现小幅度的微增长, 从而造成了军队建设资源的配置出现了比较大的缺口, 使得其几乎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军事发展趋势, 自然也就无法满足我们国家的安全需要。

近几年, 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以及财政收入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 国家逐步将军费历史上的欠账运用经济成果补齐, 从而实现了军费的快速增长, 而我国军队的建设也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随着军队军费缺口的不断缩小, 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政策使军队的军费呈补偿性增长, 且必定会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其增长的方式也将步入可持续性发展的阶段。而军队可持续性的军费增长方式, 则需要协调型的增长。首先, 军费的增长方式应该跟国家的经济建设互相协调增长, 并且还能够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稳定的牵引出来;其次, 军费的增长应当跟现代的军事战略目标相适应, 并且能够从国家安全的维护跟国家利益的拓展角度出发;另外, 当下的军费增长方式是属于在数量结构上的效益型增长, 换句话说, 军费的增长结构需要得到优化、规模也必须合理、效益也要有显著的提高;最后, 军费的增长还要求达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 并且能够在分析上侧重考虑在供求因素上的增长。

二、优化资源的配置结构

资源配置的结构优化的重点是将军费增长的方式从外延转向内涵, 以实现军费资源的配置要素、空间结构以及部门之间的均衡性, 这也是要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必然选择。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 军费的投入使用量稍显不足, 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对于行政事业等的维持经费的比重过高, 用于发展、科研的经费投入则不够;在经费使用中, 装备信息化程度的不足仍占有较大的比重。反之, 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则占用偏低;由于地区的差异, 生活待遇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 必须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实现了军费规模上的“软扩张”。

从军队战斗力的要素上来进行分析, 我国应考虑提高军人的生活待遇, 确保军队中优秀人才的保留, 从而提升军队的凝聚力;加强对先进的军事科研、武器装备以及军队人员的教育培训等经费的投入, 并且优先考虑“杀手锏”发展, 从而实现军队生活费、装备费及其他费用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从军队的部门结构分析上看, 首先应保证的是地面作战部队的可持续性发展, 将转型目标部队的建设突显出来, 尽快的实现军队的先进技术的更新以及换代;在军费的重点保障对象上, 首选高科技军队兵种的建设, 不断的加大高科技兵种的投入, 强调陆、海、空等兵种之间的军费协调分配;优先保障空间军事的作战能力, 从而有效应对未来的空间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从空间的布局分析情况来看, 应重点考虑国家的地缘安全形势, 并且加大对存在危险的战略方向的投入, 尤其是其中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方向。

三、拓展军队的保障方式

在最近的几年, 我国正在向着军队保障社会化稳步的前进, 并且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是, 由于我军队还存在着体制、思想认识以及保障等方面的缺陷, 社会化的主体内容以及程度等也做的不够到位, 军队必须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 成功依托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推进我国军队保障的社会化, 并且将其范围、内容尽量的拓展到社会中的各个方面上去, 将社会化的层次从原先的军、民之间的协商提高到国家的发展战略层次, 并且将途经从单一转变成多样, 将社会化的程度逐步深化, 实现军民行业的“模块式”对接, 直到融为一体为止, 进而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的新型运作模式, 建立起“骨干在军、主体在民、依法保障、市场运作、效益共生、功能互补”的平战结合、高效运行的社会化保障机制。

逐步推进大中型城市部队的商业化服务、设备维护以及保障等改革;把军队人员的住房分配实行供应制度化、货币化以及医疗化的新型模式;在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社会资源保障下, 加快军队基础设施建设、军队人才的培养、军事装备的研发等有关领域的军民之间的成功融合。

需要构建方便、快捷、灵敏的国防动员体系。促进动员创新其观念、机制以及模式, 努力的实现其能力的柔性化、行为的法制化、目标的精确化、潜力的数字化等目标。同时, 还要依附于国家的物流体系跟社会保障资源, 逐步建成集采购、运输、配送、仓储于一体的现代化军事物流体系, 建成军地衔接、平战结合的供应商直达配送模式。

总之, 在过当经济的转型中, 一定要抓住转变军费增长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拓展军队保障方式等方面的经济转型, 才是有我国军队发展的主要任务, 才能实现新时期国防经济的快速、稳步的发展。

摘要:笔者在文中主要对转变军费增长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拓展军队保障方式三个方面对国防经济在转型中的主要任务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关键词:国防经济,转型,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文华:《国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内涵及其路径》, 载《军事经济研究》, 2008 (3)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第9篇

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

现代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推进改革:

建立透明预算制度。透明预算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也是预算改革的关键环节。建立透明预算制度的主要任务:一是进一步细化预算公开内容, 除涉密信息外, 政府预决算支出要全部细化公开。二是推进财政政策公开。财税政策、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 要及时向社会公开。三是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除涉密信息外, 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均要公开部门预决算。四是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 所有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

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我们过去编制的预算内、预算外两本预算, 没有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活动, 影响了政府调控能力。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编制4本预算, 也就是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实行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二是加大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 将部分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不断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征收范围, 逐步提高上缴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三是加强一般公共预算各项资金的统筹使用。逐步取消城市维护建设税、排污费、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等专款专用的规定, 统筹使用这部分收入。四是社会保障基金预算要在精算平衡的基础上自求平衡, 实现可持续运行。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财政收支由年度平衡向周期平衡转变, 有利于发挥财政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一是要编制中期规划。财政部在编制2015年预算时, 同步编制了中央2015-2017年中期规划, 计划在编制2016年预算时, 同步编制中央部门2016-2018年预算滚动规划。地方编制2016年预算时, 同时编制2016-2018年财政规划。要在水利、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环保等重点领域, 开展三年滚动预算试点。二是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弱化收入硬性指标后, 当年实现的超收当年不能全花完, 要么消化赤字, 要么偿还债务, 要么进到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出现短收, 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以及其他预算资金, 或削减支出, 以丰补歉, 实现财政的周期平衡。

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央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总体要求是“修明渠、堵暗道”。主要内容:一是地方政府债务归口财政部门管理。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和“借、用、还”一体化的债务管理机制。二是地方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总限额由国务院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 各省在国务院批准的债务限额内举债, 由省级政府代发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 市县不得自行举债。三是纳入预算管理。对没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 发行一般债券, 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对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 (如高速公路、地铁等) , 发行专项债券, 由对应的政府性基金 (如车辆通行费等) 或专项收入 (如地铁运营收入等) 偿还, 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四是清理处置地方融资平台。逐步关闭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等企事业单位举债的口子。

同时, 逐步建立以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全面反映政府“家底”, 并向社会公开。

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目前, 各级已出台的与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的重点支出有几十项, 2013年仅教育、科技、文化、农业、医疗卫生、社保、计划生育等7项挂钩支出, 就占到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的47.7%。客观地说, 支出挂钩机制在特定发展阶段, 对促进上述领域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固化了支出结构, 影响了财政统筹能力, 同时也是专项转移支付过多、资金投入重复低效的重要原因。为此, 中央提出, 要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 以及部门安排的挂钩支出, 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

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近年来, 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些地方和部门自行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同时, 在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以及财政支出安排方面, 也存在类似问题。这些做法,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投资增长和产业集聚, 但不利于公平竞争, 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效果, 也不符合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中央高度重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问题, 近期,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 要求进行全面清理规范, 主要内容:一是统一税收政策制定权限。除依据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税收管理权限外, 各地区、各部门一律不得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二是规范非税等收入管理。严禁对企业违规减免或缓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土地出让收入等, 以及低价转让国有资产。三是严格财政支出管理。对违规制定的与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的财政支出优惠政策, 包括先征后返、列收列支、财政奖励或补贴等, 要坚决予以取消。四是统一收入体制。在本行政区域内, 实行统一的按税种、按比例划分的财政收入体制, 逐步取消对部分地区实施的财政收入全留或增量返还等政策。同时, 建立财税优惠政策目录清单制度、信息公开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完善税收制度, 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

税收制度是财政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规范政府与市场、居民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要按照简化税制、稳定负担原则, 深化税制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涉及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等6个税种。

增值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即“营改增”, 逐步扩大增值税范围, 减少重复征税, 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2013年以来, 已对交通运输业、邮政业和电信业实施了“营改增”, 今年将范围扩大到生活服务业、建筑安装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领域, 完成“营改增”试点, 同时废止营业税。

消费税。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调整征收范围, 将“三高一资” (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费、资源类) 产品纳入征税范围, 同时对大众消费品不再征收消费税。二是调整税率, 提高部分不利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的消费品税率, 降低一般消费品税率。三是调整征收环节, 现行的消费税全部在生产环节征收。改革后, 绝大部分消费税的征收环节将后移到批发或零售环节, 倒逼地方政府对当地消费环境和消费能力的关注。

资源税。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在“清费立税”的基础上实行从价计征改革, 目前, 已经完成了煤、气、油的从价计征改革。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 将使资源税能够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 有利于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二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扩大征收范围, 在现有7个税目的基础上逐步将水资源、森林、草地等纳入征收范围。

个人所得税。将现行的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合并部分税目, 将工薪所得、劳务报酬等经常性、连续性劳动所得, 合并为综合所得, 其他财产性所得以及临时性、偶然性所得, 仍作为分类所得。二是改革税前扣除办法, 增加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专项扣除项目, 引入家庭支出申报制度, 进一步体现公平性。三是改革税率, 主要是降低边际税率。中央目前正在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 该税改革方案正式推出还需一段时间。

房地产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合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开征房地产税, 就是将房地产建设环节的税收后移到保有环节征收。征收范围不仅包括“公房”, 还包括私有住宅, 计税依据是房地产的评估值。改革分两步走, 第一步对“公房”保有环节征收房地产税;第二步在条件成熟时对私有住宅保有环节征收房地产税。

环境保护税。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实行“费改税”, 将现行的排污费改为环境保护税。二是对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噪声等征收环境保护税。同时, 有可能将“碳排放”纳入征收范围。

三、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1994年分税制改革, 主要是在政府间划分了收入, 而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分税制改革后, 中央收入比重大幅提高, 1994年达到55.7%, 近十年来, 中央收入占比基本上在50%左右, 而支出仅占1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占50%左右, 支出占比达到85%左右。这次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 要树立三种观念, 即:统一市场观念、放权观念和法治观念。统一市场观念, 就是改革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有利于建立和维护全国统一市场。放权观念, 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改革是对现行政府间权力的再调整, 要从有利于资源配置考虑, 明确政府间及有关部门的活动边界, 简政放权。法治观念, 就是要按照依法治国的理论和有关制度, 划分政府间事权, 并将政府间的事权及支出责任规范化、法治化, 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通过会议、通知等方式, 随意调整政府间事权的做法。

政府间事权改革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事权主权性原则。主权属性的事权是不能由地方分享的, 只能专属中央, 比如国防、外交、国家安全、货币发行等;对非主权性的事权, 应尽可能放给地方。二是事权管理目标原则。坚持目标导向, 对中央管理且只有中央管理才能实现目标的事务, 事权归中央;地方管理就能实现目标的事务, 事权归地方;对中央和地方合作才能实现目标的事务, 应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三是事权利益导向原则。对有可能使中央和全国整体利益直接受到损害的事务, 或国家整体直接受益、地方间接受益的事务, 应由中央来管理;对地方直接受益的事务, 应由地方来管理。对因特殊情况使地方受损的事务, 中央或地区间要进行补偿。

基于上述考虑, 首先, 要适度加强中央事权, 将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海域和海洋使用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跨区域司法管理等重大事务, 集中到中央, 减少委托事务, 以加强国家的统一管理, 提高全国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其次, 要明确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 将具有地域管理信息优势, 但对其他区域影响较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如铁路、水利、扶贫、高等教育等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 作为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 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第三, 将区域性公共服务明确为地方事权, 把地域信息性强、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弱, 并主要与当地居民有关的事务, 如基础教育、计划生育、地方病防治、地域性文化等事务, 交给地方, 调动和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更好地满足区域公共服务的需要。

事权作上述划分后, 属于中央的事权, 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的事权, 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支出责任;属于地方的事权, 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

规范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根据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在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基础上, 结合税制改革, 考虑税种属性以及地方承受能力和履职需要, 相应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目前, 中央总的思路是, 合理确定增值税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继续为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除进口环节消费税为中央收入外, 其他环节消费税作为地方收入;资源税作为省级收入;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逐步培养为地方主体税收。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事权和收入划分后, 地方形成的财力缺口, 中央以转移支付方式予以弥补, 最终实现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改革的思路是:“增一般、减专项、提绩效”。“增一般”, 就是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 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 明显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减专项”, 就是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对竞争性领域专项进行排查, 凡属“小、散、乱”以及效用不明显的坚决予以取消。同时, 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立, 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和资金规模, 取消地方资金配套。“提绩效”, 就是建立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对资金使用效率低、未达到政策预期效果的项目, 及时调减预算或调整政策。

主要建设任务 第10篇

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

政治体制?

1997年至2007年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法治和民主,可以说概括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素。这里的要点是:

其一,建立法治。它最基本的内容有三:(1)法律是决定对人进行惩罚的唯一依据;(2)没有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3)法庭的决定是维护个人权利的最后防线。它和中国古代法家所说的“任法而治”有根本的区别。中国帝王们所说的“法制”或“法治”,只不过把法律作为自己手里可以任意支配、用以统治臣民的工具。这和现代社会的法治,即以体现公认基本正义的宪法为依据的法律的统治,完全是两回事。

旧中国是一个小农国家,这就使专制思想更容易长久流行。虽然邓小平在1986年就提出过“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党的十五大又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但是与法治格格不入的旧思想仍然普遍存在,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许多官员不把自己放在受“法”所“治”的地位上,严格地依法行政,而把法律看作贯彻自己意图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在更多的场合,则完全撇开了法律的规定,以权代法,用不为公众知晓的“内部文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政策规定”乃至“首长指示”来进行治理,甚至贪赃枉法,牟取私利。

其二,从建立法治入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法治、民主和宪政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界定的。它们的建立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并充分汲取世界各国实施宪政民主的经验,从法治入手进行现代化政治体制的建设,可能是最容易取得成效的。

建设法治国家的要义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为了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1)要在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中树立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是当代先进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核心价值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树立法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和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而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在这方面,完全有必要进行“一次比较彻底的思想启蒙运动,以解除意识形态的束缚,真正建立起现代核心价值观”。

(2)建立符合公认的基本正义的法律体系。首先,法律和行政机构的政令都必须符合宪法。宪法的主要内容功能是进行权力的配置。它一方面要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保证这些权利不受侵犯;另一方面要划定政府的权限范围,防止政府侵犯公民权利。

在法治的条件下,法律必须具有透明性。透明性的基本要求:一是立法过程要有公众的广泛参与,法律草案要让公众能够参与立法的过程。二是法律要为公众所周知。按照现代法治观念,不为公众所周知的法律,是不生效的法律。现在有些党政机关和政府官员无视人民的知情权,把反映公共事务处理过程并与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当做党政机关的“内部文件”加以 “保密”,或者在公众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政府内部寻求处理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不法官员很容易上下其手,枉法害民。三是法律不应追溯既往,才能使公民对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有可预见性。否则行为主体就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而只能靠找关系、送贿赂等办法,央求具有很大自由裁量权的官员帮忙开特例,才能办成自己的事情。

(3)完善司法体系,实现法官的独立审判和公正执法。独立审判和公正执法是建立法治的一项基本要求,而司法人员的腐败和行政干预是实现这一基本要求的主要障碍。为了消除这种障碍,除了完善制度,主要靠提高法官的素质和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

政府自身改革是

推进政治改革的关键

“国家辛迪加”式政府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在于“全能大政府”体制颠倒了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主仆关系。

在“全能大政府”的体制下,虽然一些党政机关和官员也把“为人民服务”写在墙上,挂在嘴边,可是他们实际上处在“社会的主人”和群众的“首长”的地位上,可以以“国家目标”的名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社会。在中国,这种完全颠倒了的关系甚至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

显然,政府改革就是要把这种被颠倒了的主仆关系颠倒过来,建立起符合现代政治文明要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阐明的主仆关系原则的政治体制。邓小平曾经根据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历史教训严肃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由于政府既是政治改革的对象,又是政治改革的一个主要推动力量,政府自身的改革就成为推进政治改革的关键。

政府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当前看,政府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其一,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人民对于政府公务活动的知情权,也是一项重要的人权。在政府执行公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是公众得以了解公共事务和政府工作状况,监督公务人员的必要条件。因此现代国家通常都有信息公开、“阳光政府”的立法;除了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并经法定程序得到豁免的公共信息,都要公之于众。近年来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员遭到揭露,也往往是由于公民的监督权发挥了威力的结果。所以,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异常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政府必须支持和保护公民行使宪法赋予自己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把它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职责。

其二,实现党政分开。法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普朗扎斯曾指出:“那种政党和国家行政不分,党政混为一体的政治,不仅与民主,也是与社会主义根本无缘的。”邓小平根据自己亲身担任国家领导工作数十年的体验,以及针对过去在“左”的路线下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等情况,反复重申要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实现“党政分开”。他还提出过一系列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办法。其中一部分在1997年中共十三大后得到过实施。

其三,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实现依法行政。在目前的中国,各级政府在配置土地、资金等资源方面拥有过大的权力,对政府活动边界的法律规定又往往不够明确,这样,就使官员掌握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机会。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在削减各级政府支配经济权力的同时,切实保证所有政府官员在执行自己的职能时严格遵守法定程序,防止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以国家利益的名义侵犯公民的基本权益。近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政府行政权力的法律和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2004)。现在的问题是保证这些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执行。

其四,完善基层选举制度,逐步扩展民主。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从基层选举做起的。截至2001年,全国农村村委会普遍进行了4次换届选举,数百万“村官”实现了由任命制到直接选举的转换。但是,目前基层选举的选举文化还有待培育,选举被操纵乃至贿选舞弊也多有发生。此外,村自治体的领导体制问题也有待解决。

其五,培育市民社会,提升社会的自组织能力。现代社会利益多元,公共事务不能仅仅靠党政机关和行政官员来处理,而要发展民间社会,广泛实行各种社群的自治。然而,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运用国家的权威动员一切能够调动的资源去实现特定的国家目标。但是,这样的体系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社群缺乏自组织能力,遇事只能依赖于政府官员的命令,任何非国家规定的项目或未经官员允准的活动都只能停顿下来。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必须提高民间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放手让社群组织自行处理各种各样的公共事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出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繁荣。

浅谈历史课教学的主要任务 第11篇

传授知识就是教师把课本的知识点, 如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意义或影响等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历史教学不能再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 而应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信息的交流, 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 学会学习。因此, 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应, 而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 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课后还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与他们进行个别交流, 要把学生适应教师转变为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研究如何启发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 更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历史。要强调用理解去记忆知识。

怎样让学生理解传授的知识呢?我认为, 第一, 教师必须将每一课的知识点讲解透彻, 特别是比较抽象和难理解的知识点。新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 学生讨论多、发言多, 教师讲解少而且往往不归纳, 甚至对学生发言中的错误也不指出来。事实上, 新课程并不是不要教师进行讲解, 而是要求教师对一些知识难点和重点必须进行分析, 进行必要的讲解或讲授, 并纠正学生在知识上和其他方面的错误。如九年级历史下册中, “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较抽象, 教师必须进行讲解。还有“苏维埃政府”也相当难理解,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讲解。第二,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己上网和上图书馆查资料, 通过预习复习, 自己去解决疑难问题, 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记忆效果会更好, 知识掌握会更好。第三,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习完每一课后, 在小结本课知识点时, 教师应该告诉学生, 刚才学习这一课的方法是什么, 除了这种方法, 谁能介绍另外的方法呢?如果学生要介绍, 教师应该鼓励他们介绍, 等他们介绍完后再做小结, 好的给以肯定和表扬, 最后教师再补充讲其他学法。

二、培养能力

历史课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还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能力、语感能力、解题能力、读图识图能力、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质疑能力等。如在传授知识时可以运用讨论、辩论、学生命题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对一些疑难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为主结合其他形式进行讨论、辩论。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记忆与理解的效果会更好。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 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理解运用也大有裨益。如《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 对“汽车大量生产的影响”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汽车生产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要求学生学会辨别, 尽可能发挥其正面积极作用, 克服其消极作用。

另外, 历史课堂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在这种要求下,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了历史课堂。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还能够加强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当今社会, 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衡量人才标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是相当有益的。在历史课堂中, 最常见的合作方式是小组合作讨论。人数一般以3~6人为宜。一些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 小组成员间还可以有明确的分工。小组就某一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并得出结果。组织讨论时, 教师要注意对整体进程进行引导, 以提高课堂效率, 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教师应该挖掘他们的优点, 给予适时的鼓励, 并引导小组成员间互相尊重, 互相学习, 通力合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德育渗透

历史课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外, 还应该把德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历史教学中, 以历史名人为典范, 树立民族气节,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如岳飞精忠报国,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陈化成、冯子材的老当益壮, 谭嗣同的快哉赴死, 陈天华的钟鸣狮吼等, 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在进行这些人物的介绍时, 应尽量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去逐步体会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 从而使学生联想到, 在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 自己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 救国救民, 建功立业, 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

上一篇:数学导入下一篇:通信工程的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