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源头范文

2024-09-20

活水源头范文(精选12篇)

活水源头 第1篇

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说幸福的基础是物质,连鲁迅先生在小说《伤逝》中也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没有物质条件,连爱情都是天方夜谭,更不用说幸福美满了。

确实,鲜活的生命离不开物质的支撑,但拥有物质未必就会拥有幸福。因为欲望的存在,当一个人想得到某件东西时,没得到之前会感到焦灼痛苦,但得到之后,往往会有更大的欲望产生,于是又开始焦灼痛苦,如此循环往复,让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痛苦的深渊之中。这个欲望,就是缘于物质的因素。

有人说幸福的活水源头是爱情。的确,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无论有多苦,依然会有快乐的感觉,人生中的风雨患难会被爱的幸福甜蜜冲淡。一个有爱的人,无论是在豆蔻年华还是在耄耋之年,都会被幸福浸润。人生没有一份守候一生的爱,便是过日子,甚至是在日子中被动地了却一生。没有爱的人生,就缺少生命的激情,更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幸福。但是,能带来幸福感的爱是双向的,是两情相悦,是天长地久,如此这般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总有被挫钝的时候。

应该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的感觉源于心灵。同样一枝玫瑰,有人说:“花下有刺,真烦!”有人说:“刺上有花,真好!”看到刺的人,挑着毛病、盯着不足,注定无快乐可言。而那看到花的人,则有欣赏之心,尽管刺扎手,但那些刺上芬芳的花朵,能让他感受生活汩汩流淌的幸福。

哲学博士汤姆为完成《幸福感的获取》这一课题,随机派发了一万份问卷。问卷中,除了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不幸福,E很不幸福。最后,收回了6000余张有效问卷,但是,仅仅只有168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接下来,汤姆对这168人作了详细的分析。他发现,有70人是这个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而另外的98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甚至还有靠救济金生活的流浪汉……他们又为什么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通过与这些人的接触交流,汤姆发现,这些人对物质没有过高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很能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汤姆总结: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如果是平凡人,可以通过减少欲望、修炼内心来获得幸福。如果是杰出者,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幸福。

多年后,汤姆的学生山姆,选了一个与汤姆当年十分类似的课题《幸福的源头活水》作研究。汤姆把当年那168人的联系方式又找了出来,让山姆去调查。几个月后,调查结果反馈回来了:当年那98名平凡者,除了5人去世外,收回93份调查表。世事变迁,这些人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有的已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而那70名成功者呢?只有8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选择了“非常幸福”。30人生活安定,却只选择了“一般”。另有32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不幸福”。于是汤姆和山姆得出结论: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因淡泊宁静产生的愉悦,才让人拥有幸福的感觉。

基层是源头活水 第2篇

长期以来,国土资源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探寻立足实际、扎根基层、务求实效的方式方法。2011年,国土资源部先后联合广西、浙江、宁夏等地共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掘基层典型,树立了“全国模范国土资源所所长”韦寿增、“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地质七队等先进典型,联创齐争、弘扬正气。

会议认为,机关干部下基层锻炼,就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创先争优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开展创先争优“联创齐争”为平台,深入基层国土资源所、地质队、矿山企业,与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转变作风、磨炼意志,主动了解国土资源管理政策制度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了解基层实际和群众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求和诉求,积极解决基层群众关心的问题,切实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水平,有效推动破解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两难”局面,保证国土资源部门创先争优工作落到基层。

据了解,此次部机关干部下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向基层同志学习、拜群众为师活动是国土资源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基层是源头活水,鲜活的经验在基层,丰富的营养在基层,通过“联创齐争”平台,进一步拓展、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内涵。机关干部下基层,要紧扣学习、锻炼的主题,要多交基层朋友、注意汲取养分,真正让广大干部经受锻炼、有所收获。

关于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的通知 甘创组发【2011】40号

各市(州)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老干部工作局、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民政厅、省非公企业工委、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工信委、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委各部委办、省直各部门(单位)、省属各企事业单位、中央在甘有关单位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进一步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决定在全省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组织动员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讲政策、解难题、办实事,是转变机关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实际行动,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推动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在基层落实、在基层行动、在基层见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范围对象

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的范围对象是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重点是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组织、法院、教育、卫生、公安、交通运输、民政、司法、农牧、工商、地税等系统领导班子成员。

1、组织系统继续开展“百名组织部长进千乡、千名组工干部进万村”活动。

2、法院系统开展“百名院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基层法庭。

3、教育系统开展“百名教育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中小学校。

4、卫生系统开展“百名卫生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乡镇卫生院。

5、公安系统开展“百名公安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公安派出所。

6、交通运输系统开展“百名交通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客运站(客运中心)或乡镇、行政村。

7、民政系统开展“百名民政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乡镇、行政村或社区。

8、司法系统开展“百名司法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乡镇司法所或行政村。

9、农牧系统开展“百名农牧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乡镇、行政村。

10、工商系统开展“百名工商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基层工商所或非公有制企业。

11、地税系统开展“百名地税局长下基层”活动,每名领导干部联系1个基层税务所。

12、市(州)、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每人至少联系1个乡镇、行政村或社区,开展蹲点调研和帮扶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重心下移,组织引导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锤炼党性,转变作风,培养与群众的深厚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时间安排

各级党政机关要把干部下基层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干部“进基层、进村组、进农户”,引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为民服务。要优先选派缺乏基层经历的年轻干部,特别是“离开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到条件艰苦地区和环境复杂中经受考验、接受锻炼,在服务群众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这次“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从2011年11月初,开展到明年“七一”前。每名领导干部下基层蹲点时间累计不少于20天。明年“七一”前,召开全省总结大会,交流经验,鼓励先进。

四、具体内容

1、开展民情走访活动。要进村入户,深入工厂车间、医院学校等,开展走访对谈活动,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地了解情况,心贴心地交流看法,接受思想教育,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意愿,反映群众诉求,疏导群众情绪。注意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协助调解矛盾纠纷,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2、组织政策宣讲活动。要根据专业特长,结合基层实际,紧贴群众需求,积极开展政策宣讲、普法宣传、技术讲座等活动,向群众解读政策、消除疑惑、普及知识、推广技术。

3、解决基层实际困难。坚持为民服务导向,落实创先争优破解难题主题活动的有关要求,帮助基层党组织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水平,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结合部门职能,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帮助基层兴办1—2件改善民生的实事好事。

4、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帮扶生活困难群众、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三帮扶”活动。机关党组织要结合工作联系点和帮扶点,与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力所能及地提供政策、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服务。机关干部要与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结对子、交朋友,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5、点评创先争优活动。要结合创先争优“一诺三评三公开”活动,每名机关干部要对下基层期间工作作出公开承诺,每名领导干部对联系点的创先争优活动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

6、撰写蹲点调研报告。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捕捉第一线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实情况、基层工作的困难问题、基层干部群众的真实想法,提出推动发展、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撰写既有情况分析、又有对策意见、充分反映社情民意的调研报告。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上下联动,精心组织,抓好落实。要分系统、分行业制定具体活动方案,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细化活动内容,明确时间安排,迅速启动活动。各地各部门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率先垂范,亲自安排部署,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推动活动顺利开展。

2、严肃工作纪律。干部下基层期间,要真心实意地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既要身下、也要心下,绝不能浮在面上、搞形式主义。要发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严格自律,轻车简从,厉行节约,不影响基层正常工作,不给基层和群众添麻烦、增负担。要模范遵守各项纪律,注意言行举止,自觉维护党政机关和干部的良好形象。

3、强化跟踪管理。各地各部门要把深入基层为民服务情况纳入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考核范围,列为民主评议党员和群众评议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建立干部下基层工作台账,认真考核机关干部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中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实绩等情况,把考核评议结果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4、注重舆论宣传。各地各部门要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的进展情况和经验做法,宣传和推广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引导机关干部在服务群众中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5、建立长效机制。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要坚持常抓不懈,防止走过场、一阵风。各地各部门要制定工作规划,健全工作责任制,及时总结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使机关干部下基层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巧掘“源头活水” 第3篇

一、开发校内资源

1、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显现的校园景点、设备设施,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那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逼真的假山,研究性学习版面、专题性学生网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可以视为自然教学资源来开采、挖掘、利用。例如:我校创设了志尔科技馆和科学宫, 志尔科技馆以“自然·科技·人”为主题,按主题划分为智慧之光、宇宙探索、创造天地、科学探究、科技演播、创新实验六个展厅。馆内以常见的声、光、电、力等自然现象为素材,展现出一件件生动有趣的科技展品,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科学探究里,感知科学的魅力与神奇!再如:“3.12植树节”组织学生观察学校绿色植物的特征,调查绿色植物的生长习性,然后查阅资料,为学校制作植物牌。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既认识了学校各种树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增长了学生丰富的植物知识。

2、布置生动的教室情境。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大部分知识也是在教室里学到。我们要着力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教室除了要有学校统一规范的布置外,还要有适合于本班实际的文化布置特色。如教室里的图书架上要摆放着各种科技图书,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博览群书、增长知识;利用学校闭路电视系统,为学生定期播放一些科技教育探索宣传片,以增强学生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同样,教室里的生物角、饲养角、展示角和黑板报等一起构成了室内动态知识源。

3、遨游多彩的网络世界。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电脑多媒体对人们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之物。它的作用越来越广泛。利用电脑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课件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等特点,它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网络资源的开发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例如:在执教网络课《恐龙时代》时,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强大的图片功能、数据功能、交互功能组织教学,具体过程:①让学生检索与“恐龙”有关的文章、图片、信息;②让学生交流汇报(包括信息搜索的方法、途径、网址等);③教师总结,进行激励性评价,师生资源共享;④布置操作作业(利用电脑的文字编辑功能输入一段描写恐龙的片段或用画板画一幅恐龙图),教师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课堂上更注意信息技能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开发校外资源

1、捕捉奇妙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生态、动植物……可以说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其丰富。但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这些资源不可能全部被吸收利用。因此,结合学生实际对资源进行选择性地利用成了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关键。例如:《水蒸气变成水》一文,课文中研究的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学生却为数不多,我在教学前先布置学生进行目的性观察:观察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小露珠的形态是怎样的?小露珠最后的结果如何?(并要求选择一个侧重点进行观察)。上课时,由于学生有了素材积累,他们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交流,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景象,交流自己对此的感想,提出了对小露珠感兴趣的问题……真所谓畅所欲言、滔滔不绝,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自然课程资源,并且及时把它和课堂教学中的书本知识相结合,我想学生在这节课学到的不只是一些简单、机械的书本知识吧!

2、挖掘丰富的社会源泉。博物馆、游乐场、公园、小区设施、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社会上开展的活动都可以看成是社会上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把课堂这一有限的小天地和社会这个广阔的大环境融为一体,为学习注入丰富多彩的活力。如在学完《植物的繁殖》后,我们利用校外科技实践基地——花王园艺公司开展了“走进花的海洋”拓展活动,学生按照花的名称组成了许多小组,如玫瑰组、一品红组、仙客来组、康乃馨组、蝴蝶兰组等,他们首先来到花王鲜花公司参观调查各种花的颜色、形状、生长特点等,然后到网上、图书馆查阅科属、生长习性等资料,了解不同的花对温度、水分、养料、阳光的要求,在学生参观、调查、访问的基础上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花、动手制作花卡赠送给朋友、交流不同花代表的不同含义,学生在看花、说花、品花、做花的过程,懂得了许多关于花的知识,从中深深感受到花美、大自然美,由衷地产生出要保护花、保护植物的强烈感情,特别是有的学生还提出要在教室中养花,通过养花来表达自己对花的喜爱只情。

3、构建浓厚的家庭氛围。家庭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科学课程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以及家庭文化环境、家庭亲友交往等。要注意挖掘家长的潜能,调动广大家长的积极性,在家长与学校的配合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建议家长利用每天的空余时间和孩子做一些科学小游戏或和孩子收看一些科普、教育方面的电视、录像;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定期和孩子开展趣味科学探究活动。如:国庆长假期间,我们开展了“石头趣”展,建议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旅游、去乡间田埂活动时,及时筛选、搜集一些当地的石头,回到家后,有学生和家长上网搜索或采用走访的形式进步认识自己搜集的石头,最后为搜集到的石头制作一张“身份证”,返校后,学校组织“石趣展”,评出优秀合作家庭。

三、开发人文资源

1、开发学生自身资源。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他们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等都是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长期以来,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与我们原有的评价体系有重要的关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趋盛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显著,这也就给开发学生自身这一资源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和谐轻松的氛围,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他们的知识、经验为我们的课堂服务。如在学习《固体的热传导》一课时,我仅提供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由学生自行设计,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出用洒水(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涂凡士林(凡士林遇热会熔化)、放火柴(火柴到一定温度会燃烧)等方法验证,而这些绝妙的方法却是书上没有的。

2、开发教师自身资源。不容忽视的是,教师本身也是及其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是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筛选、鉴别者。因此,教师要增强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梳理教学的思路,采用自己认为最为合适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之,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崭新而重要的话题。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在浩瀚的资源大海中乘风破浪,奋勇驶向成功的彼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4篇

漫长的教书生涯让我们疏于其他技能, 甚至在适应社会方面遭遇种种困难:离开教师岗位, 我们当农民不合格, 握不好镰刀, 挥不动锄头, 不分时令和节气;离开教师岗位, 我们是否还能下海经商, 去创造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位老师反思:如果让我们, 特别是工作了很多年的老教师离开教师岗位, 会是什么样的境况呢?

教师职业的最大优点是稳定, 但其最大的缺点也是稳定———重复劳动过多, 往往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翻来覆去地教授着同样的课程内容, 导致知识面越来越窄, 视野越来越短, 最后“只认得自己教的那点东西了”, 有的教师甚至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内部的工作变动, 这何谈在教师职业之外的社会适应与发展?调查显示, 很多教师缺少涉猎新知识的需求和动机, 都感到在适应社会方面力不从心。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客体关系的角度分析, 一个人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这个人, 使一个人成为现在的这个人。

客体关系是指塑造某个人当前人际互动特征的既往人际关系在其内在精神中的残迹。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模式一旦建立, 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教师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两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师和领导的关系。这两种人际关系对教师的精神结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在教师和学生的人际互动中, 教师身心成熟, 知识渊博, 能抱持学生, 学生身心不够成熟, 知识相对贫乏, 思维简单, 依赖性强, 从而形成学生依赖教师, 教师抱持学生的关系模式。在这种关系模式中, 学生可以无知, 可以天真, 可以幼稚, 有时甚至可以不去思考, 也不必担心被教师抛弃;教师一方面形成了被依赖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内化了学生的角色。当人际互动变成了教师和领导的关系时, 教师又会变成上述关系模式中的学生角色, 表现出上述关系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特点, 而领导则承担了上述关系中教师的角色。因此, 这两种人际互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只是相对弱小的一方会自觉地承担学生的角色。这种关系模式长期活跃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 印记在教师的内在精神世界中, 一旦遇到现实的人际情境, 便会投射进来。另外, 当好一名教师的前提是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去设计和开展教学, 站在学生的心理水平上去引导和教育孩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内化孩子的角色, 把自己也当成一个孩子, 和孩子取得同感。长此以往, 一些教师变得很单纯, 一些教师变得太较真, 一些教师甚至难以与复杂多样的现实社会中的成人轻松愉快地交往……

教师是培育下一代的辛勤园丁, 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试问:其创造性的源头活水何在?其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内驱力何在?答案不应该只是在教师角色里, 更应该在父亲、母亲角色里, 在子女角色里, 在丈夫、妻子角色里, 在朋友、亲戚角色里……首先我们是一个社会自然人。被过分雕琢的美玉会显得单调且不真实, 会失去自然美。如果我们过分地被教师角色所雕琢, 缺乏其他社会角色的润饰, 没有生活色彩, 难免会变得呆板, 缺少生活气息, 失去保持创造活力的社会源泉。

为有源头活水来---改稿 第5篇

钱平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信息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我市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员的文字采写能力,11月10日在就业处举办了培训班,并邀请了资深人员讲课。市残联王化宇理事长做了动员讲话。“信息就是对客观事务的反映…”,省残联信息中心杜国成主任围绕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选择新闻题材使新闻稿件更加丰富,更好的反映出工作主要做法、措施和举措、取得的成效等;市委信息科王天昊科长以《围绕中心、突出特色、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党委信息工作》为题,结合编写实例及切身感受为学员们讲授;师院党委郭志林书记从公文写作的本质特征、主体要领及成文过程等,深入浅出、鲜活生动的进行了讲解。

信息员一致认为:今天听课受益匪浅,对今后工作树立了信心,我们一定多写、多练,积极宣传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不断推动残疾人事业向前发展。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6篇

他点中了我的命门,我也清楚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使身体由弱变强,就如同要建成罗马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奏效。开始的那阵子,我玩的是运动量较小的羽毛球和乒乓球,篮球和足球场上虽也能滥竽充数,但总有力不从心之感。体育是一门非常奇妙的游戏,你浸淫其中,久而久之就必然有所获益。这个过程是典型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三时,我已由故纸堆中的一介病夫变成足球场上的一员骁将,号称“跑不死”,大有“非复吴下阿蒙”之慨。因为每天都在球场上驰骋奔突,身体竟棒实得像一段黑亮的圆钢,一眼看去,再也不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了。

那时,我去民主楼上课,要经过留学生住宿区。里面有两片很不错的网球场,在高高的护网外看着那些身形矫健的白皮肤、黑皮肤的外籍学生捉对厮杀。心想,不知何时我也能挥拍上阵。

大学毕业后这些年,我的体育爱好并没有逐日衰减,反而有随时增长的势头。大凡电视转播的足球赛,无分等级,我都要一睹为快。平凡生活中的一大半喜怒哀乐竟是由足球派生出来,我曾为中国队折戟沉沙而仰天长叹,也曾为巴西队饮恨出局而扼腕久之。不解者便问:“你何必‘替古人担忧’,自寻烦恼呢?”他不可能知道,爱球的人,正是颠倒翻覆于极苦极乐的境界之中,他们的狂与痴尤胜于情热中的少男少女,一意要将自己推到快乐或痛苦的极致,才肯罢休。当他们为一记靓波而喝采叫好,为一脚臭球而捶胸跺地时,总有点疯魔的意思。此中妙趣无法与外人道。

近年,我与乒乓球结下不解之缘,球技在业余选手中是足以傲视群伦的,但有时总觉得这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想另寻一种玩法,却未能即刻如愿。就在自己差不多认命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网球俱乐部的两位朋友,他们说:“你长期伏案写作,很耗精神的,何不去网球中心玩玩,网球运动可以集健身、休闲于一体。”想不到就这样圆了我十年未圆的梦,在如此漂亮的网球场挥拍击球,真有酷似于初恋的感觉。这是力与美的最佳结合,能给人千金难买的自信。离球场不远的地方,夜总会和卡拉OK歌厅正用霓虹灯的媚眼招徕四处寻求夜生活的人们,那些声色犬马的刺激尽管花样层出不尽,却并不能使我的身心如打过一场网球那般,感到特别舒爽。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7篇

一、根据儿童的兴趣生成综合实践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行为科学者的观点说它是行为的重要内驱力。兴趣也是一种情感激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大脑在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中, 而无关的部分则高度抑制, 神经纤维通道的有关部分保持高度畅通, 信息在这一通道内的传输达到最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习, 其效率肯定比其他状态高得多。

例如在《国粹———京剧》的音乐欣赏课上, 学生们对脸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对脸谱的色彩、造型、涂抹部位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于是生成了《戏曲脸谱》这一课题, 让学生从欣赏戏曲表演、脸谱艺术, 讲述历史故事入手, 通过多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在日常生活中, 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戏曲脸谱, 并且学习绘制脸谱。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均有所发展。

反思:普罗塔克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 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只要我们找到了点燃火种的契机, 孩子就能以自己的方式放射出思维中的光与热, 综合实践活动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儿童生活为基石, 生成综合实践活动

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它的思想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例如我校地处镇南立交桥南面, “312”国道边。最近由于进行了“312”国道的拓宽改造建设, 马路上的标志增多了, 孩子们对标志很好奇。现代社会充满规则, 遵守规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于是组织学生开展了以“标志面面观”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各类标志符号, 了解标志的意义, 丰富其生活经验, 增强遵守社会公德的责任心。

反思:1.综合实践活动犹如花果, “社会乃其根, 土沃淑兰茂, 源开江海深。”生活有多广阔, 它就有多广阔。将学生局限在仅有的几本教科书里面, 势必导致学生真实世界的缺失、自由活动的萎缩, 最终导致学生创造角色的缺席!2.生活就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教师不可忽视“生活”这个大课堂的无限生机, 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的江河湖海, 在生活中汲取灵感和养料。

三、利用学校传统特色, 生成综合实践活动

《纲要》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其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 集中体现了学校特色。每个地区、每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 从而选出反映学校特色的课题, 走出各自特色鲜明的路子来, 并使其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环节。

例如我校准备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学校的主人, 我们能为学校在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做些什么?围绕这些问题, 我们确定了实践活动课的主题———创建“绿色学校”,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增强“爱我学校, 美我学校”的意识, 能够为学校的环境问题出谋划策, 培养主人翁意识。

反思:1.综合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学校特色, 学校应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学校可以根据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互相衔接的计划, 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活动计划”。2.在利用学校特色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选题上应充分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资源。可以直接与课题结合起来使用或者进行再开发, 挖掘出它们的深层使用价值, 进而开发出更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来。

四、延伸学科教学, 生成综合实践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加强了学科间知识的融合, 更注重学科的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综合课程, 它以问题和项目为中心统整了多学科课程的知识, 围绕一定的主题, 沟通课内外, 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因此, 课外延伸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生成的又一重要来源。

例如数学课中有“元、角、分”的教学内容, 由这一内容延伸出“有趣的硬币”综合实践活动课, 学生由人民币的硬币到古代中国的钱币, 再到国外的硬币, 通过查阅资料, 收藏硬币, 举办硬币展, 欣赏了硬币的美, 了解了硬币的品种、历史, 交流关于硬币的故事, 感受硬币的用途, 在这个过程中, 同学们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反思:1.综合实践活动像一个多孔的海绵, 透过各种孔道, 渗透在不同的空间、领域。我们要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效率, 增强能力。2.教师在有着跨越学科界限的丰富知识的同时, 还要有敢于创新教材、善于驾驭课堂的能力, 同事之间更要有互相学习相互合作的意识。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8篇

关键词:语言积累,呼唤,记忆,文本

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总目标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里的“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 我想就是告诉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地发自内心地要把写作变成他们生活的需要, 而不是被动接受。基于此, 调动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就是当务之急了。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有言有物。

一、“积累”包括语言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

所谓语言积累教学, 不仅是在语文的读写教学中让学生习得更多更美的语言, 如认识更多的字, 记下更多的词, 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习得语言的同时, 教会学生学到积累语言的方法, 学会品味、揣摩、感悟语言和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语言的积累要靠平时的阅读教学来进行, 专家有言:“课内阅读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阵地, 课外阅读延伸是语言积累的百宝箱。”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文本的解读总是有一些或生动或深刻或华丽的词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摘抄仍不失为一种最佳的积累方式。一味积累是不够的, 要想把笔下记的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还得教会学生从修辞、从用词、从情感、从表达方式等各个角度进行赏析, 进而熟读成诵, 可以进行诵读比赛或课前交流, 以此激励孩子们勇于上进的心, 谁都不会服输, 当第一个锦词妙句出现于他们的笔端的时候, 那便是收获的开始。

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积累, 所以经常不知道写什么。我们老师得教会他们怎样积累, 无外乎两种方式——说和写。教会他们善于观察, 善于捕捉瞬间的感受, 为了帮助他们培养这一良好习惯, 可通过每节课前或阅读文本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开始他们说的可能很简单, 诸如写到与妈妈争端时“她的态度恶劣极了, 我只能拔腿就走……”, 就应该引导学生, “妈妈的态度恶劣有哪些表现?你拔腿就走时心里在想什么?”如此引导, 孩子们才会渐渐地把事情说得具体生动起来。当他们有东西可说的时候, 其实已经不畏惧写了。写日记是积累生活的最佳途径。我们应大力提倡孩子们写日记, 日记可以写到本子上, 也可以写到博客上, 时间充足可以写得深刻些, 时间不足哪怕是描写一个印象深刻的片段也是很棒的。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们展示的机会, 或交流评价或博客点评, 或自评他评或师生共评, 都可以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

当学生对语言、对生活都有一定积累的时候, 作起文来必然有言有物, 恐怕他们争先恐后地炫耀自己还来不及呢, 怎么会畏惧呢?

二、深情呼唤调动记忆

初三下学期第一单元的写作题目是以母爱为话题。学生们一看题, 就唉声叹气的, 是啊, 在他们的心里, 妈妈与他们朝夕相处, 太熟悉了, 那么普通, 有什么好写的。为了防止他们又千拼万凑地写到妈妈背他上医院、雨中送伞等老掉牙的内容, 这时候如果老师来一段自己对于母爱的深情回忆, 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同学们, 我和你们一样, 也是在妈妈的关爱下长大的。生活中太多的琐碎小事诠释着妈妈对我的爱, 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刚上高中的时候, 平日住校, 每周六回家一次, 入秋以后, 白天渐渐变短, 从学校骑着自行车回家有四十多里路, 走到半道天就黑了, 好在有同学做伴, 可他们家都比我家近, 等他们都陆续到家以后, 我还要独自摸黑再走三里土路, 这段路上人车都少, 听着耳边不时刮起的风, 我不禁打了个寒噤, 真是怕极了。突然, 我在黑暗中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喊我的名字, 是妈妈, 是妈妈!我委屈的泪水一下子涌泄下来, 激动得赶紧跳下车, 抱住妈妈, 我分明触摸到了妈妈冰冰的手、凉凉的脸———妈妈已经等我很久了。看着妈妈被秋风吹得凌乱的头发, 我发现母爱比远处的山脉还要高大……同学们, 我们的妈妈其实都很平凡, 他们不可能做出什么感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来, 她们给我们的爱如涓涓细流, 浸透着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 不信, 你想想看, 这样的细节你也经历过很多……”如此引导, 学生的记忆在老师的深情呼唤中得以复苏, 找到独属自己的那份母爱记忆, 写作已不是被迫无奈的接受, 而成为他们的主动需要, 美妙感人的文章自然会诞生出来。

三、亲近文本丰富表达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同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及再生和内化, 不仅包括教材内容, 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 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 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 在处理教材上, 教师的任务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

“教材是个例子”, 教材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最佳载体, 既然如此我们确实应该好好挖掘教材的丰富资源。以烟台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为例, 似乎都能在我们的教材中找到实例。2009年的《一次特别的拜访》让我们不得不想到“特别”可以去拜访名人, 那么《音乐巨人贝多芬》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去拜访神奇的想象世界, 《桃花源记》不就是典范吗?写现实生活中的感动《冬夜的灯光就很好》;2010年的《总想为你唱支歌》, 让我们很容易就想到《安塞腰鼓》、《邓稼先》、《爱莲说》等等都能为我们的写作拓宽视野;2011年的《敬畏生命》、《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海燕》、《那树》、《地下森林断想》这些都会闯进我们的脑海, 写作自然驾轻就熟;2012年的《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藤野先生》、《我的第一本书》、《悼念玛丽·居里》都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当我们把这些文本与中考题目一一对号入座的时候, 我们的学生还会害怕作文吗?

当积累被深情唤起, 当文本为我所用,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兴奋定然洋溢在他们年轻的心间。

参考文献

[1]刘占泉.汉语文教材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0.

源头活水, 清在其中 第9篇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现在的学生, 因为学业负担的问题、生活环境的问题, 缺少对生活真正的认识, 甚至于没有“生活”。所以,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增加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引导他们向生活学习, 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拓展阅读面, 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阅读教学。很多学生对阅读题感到头疼, 是因为缺少对生活的积累和认识, 缺少阅读量的积累, 不读书, 就少思考、不思考, 就难以有深切的感悟。所以, 即使是时间紧张的高三, 也应该鼓励学生适当地放下课本, 走进阅览室、图书馆, 把古今中外的好书变成自己的阅读内容, 去认识社会, 去解读人生。

阅读社会, 思考生活,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北京2010年起语文高考的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阅读延伸题。新的高考说明对于这一考查点的要求之一就是“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阐释”。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不能只是被动的, 要有主动的作为, 课堂的指导必不可少。

二、关注生活, 体现语文课程的时代性、人文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时代性。语文课程的时代性要求语文课程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 注意和现代生活的联系, 体现出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而且, 我一直认为,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学语文不仅是在学知识, 更是学做人、学生活。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人格培养的过程。学生应该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有益于个人身心成长的东西。

学习不该太功利, 高三学生不该一心只读圣贤书, 更要关注社会, 关注自己的生活。有心而思之, 有感而发之, 有益而为之。对老师而言,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就要增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避免复习课的枯燥, 在授课过程中, 要尽量多的把具有时代性的信息和自己最新的感悟结合到语文的教学中, 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坚守承诺的包工头兄弟让学生明白了诚信至上, 万里探女的台湾阿妈徐英瑞彰显了普通人的勇敢与爱, 可敬的奥运老人萨马兰奇诠释了伟大的友谊, 最伟大的失败者阿赫瓦里更告诉学生什么是坚持与信念……众多鲜活的素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关注生活,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更让他们从中受到了教育, 获得了激励, 学生在成绩提高的同时, 也获得了更多的心灵滋养。

三、联系生活, 拓展写作素材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 也离不开对生活的经验积累和感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教学建议是:“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 要“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 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学生在写作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素材的陈旧和缺乏, 要么就是李白、苏轼、陶渊明, 要么就是牛顿、科比、爱迪生, 或者就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 很难做到新鲜度和典型性兼具。其实, 只要多关注生活, 多一些联系思考, 就会有用不完的素材。我在课堂上尝试指导学生运用联系的理论拓展素材,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说到联系, 不能不说一说“六度空间理论” (也叫小世界理论) , 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也就是说,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社会网络的理论基础正是“六度分隔”。有这么一个故事, 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 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 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 报社的员工发现, 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 就建立了人脉关系。这个理论告诉我们, 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利用联系, 就可以由一个事物牵引出另一个事物, 源源不断。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过, “人类社会是由两个苹果造成的:一个苹果被牛顿发现了, 引来了现代文明社会, 造就了科学;一个苹果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 产生了人类, 是艺术想象。”南怀瑾讲的是艺术想象, 而我想到了另一个“苹果”———苹果公司。学生对苹果的产品并不陌生, 但更多的了解却不深入。为此, 我以苹果公司充满艺术魅力和诱人色彩的logo为起点, 从“形”“意”“人”的角度启发学生寻找事物的联系:从“形”, 想到了苹果商标的设计意义, 想到了苹果一件件具有精致外观的产品;从“意”, 想到了苹果以人为本、永不停止的创新, 想到了苹果对潮流的引领作用;进而想到了相关的“人”,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苹果教主乔布斯, 想到他面对机遇与挑战近乎偏执的创新, 想到苹果背后的数量众多的苹果粉丝, 想到为乔布斯肝移植手术主刀而名声大振的医生, 还想到了苹果的死对头微软公司。一个咬了一口的苹果, 可以让我们想到很多很多。仔细想一想, 这些其实都在生活中, 就在自己的身边。只要留心、用心, 写作的素材俯拾即是。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 而是授之以渔, 培养习惯。通过一堂课, 能够告诉学生一种方法, 远比知识的灌输更重要。这样, 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观察为源头,写作活水来 第10篇

关键词:写作,学会观察,积累素材,提高水平

一提到写作文,不少学生或抓耳挠腮,或眼盯天花板,或嘴咬笔杆,迟迟下不了笔。究其原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想写作文,手中却没有素材。要想改变这种窘况,关键是要让学生心中有“米”( 写作素材) ,才能“炊”( 写) 出来。那么“米”从何处来呢? 这也是当下作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鲁迅先生也说过: “要创作,第一需观察”,“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是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提高作文水平呢?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丰富素材

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说: “如果一个人要在写作上有所发展,就应该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周围的人、事、物。”这精辟地指出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处处有文章。对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首要任务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

1.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是身边的人,对此,教师要是善于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这不仅能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能让他们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那么,观察谁呢? 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学校的老师、同学、保安,路边忙碌的清洁工,商店的老板,超市的员工等,都可将他们做为观察的对象。有了这么多留在记忆中的人,遇到写人和事的作文时,孩子们就可信手拈来,不再为找不到写作素材而烦恼了。下面是一位小学生在观察基础上的习作《看捏泥人》:

星期天早上,我在公园散步,无意中往公园门口的广场一瞧,发现有一群人围在广场角落。这引起我的好奇心: 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于是,我向人群中走去,挤进一看,原来有个两鬓斑白的老人在捏泥人。只见他那双灵巧的手像变魔术般不停地摆弄着一团泥土,瞧,他运用一捏,一卷,一贴,一刻,一接等技法,一尊尊泥人从他手中诞生: 有的仰天长啸,有的阔步前进,有的像久别的朋友相见紧紧地拥抱……人群中发出一阵阵赞叹声,有的说: “他的手艺真了不起! ”有的说: “他的脑子里装满了艺术! ”我也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

由于这位小作者对捏泥人进行仔细的观察,掌握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此作文就写得比较具体,生动。可见,只有“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2.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动物。儿童特有的天性就是喜欢与小动物相伴,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会把动物当做成长的好伙伴,甚至视同自己的兄弟姐妹,向它倾诉心声,摆脱孤独感。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学生不但要与小动物成为好朋友,还要用心去观察,去了解它们的形态、特点、习性。当学生有了这些丰富的表象材料,写起有关动物的作文,就会得心应手了。有一位学生在观察动物的日记中写到: “有一天早晨,我发现我养的那只小乌龟不见了,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老鼠洞旁边发现了它残缺的尸体,只见它四脚朝天,头已不见了,看来它已成了老鼠的美餐。顿时,我悲痛欲绝。过了一会儿,我含着眼泪把它葬在院子里的树下。再见了!我可爱的伙伴,但愿你在九泉之下能永远快乐。”因为他注意观察,才写出这样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3. 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植物。世间植物成千上万,它们随着季节的变换,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色彩、姿态。引导学生走近植物,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它们。学生在写有关植物的作文时,就会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画面。

鉴于此,学生有了平时的观察积累,写文章时就不再是“无米之炊”了。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二、借鉴典范文本的观察法,移花接木

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对象还不够,还要掌握观察方法,尤其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地利用课本做母本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每学期都学几十篇典范文本,如果教师仅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忽视文本的写作作用,那是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师生共同探讨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移花接木,活学活用到自己的写作上。这样,学生既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又减轻了教师在作文教学时的负担。

从文本中学会观察的要点。如布置三年级学生写人和事的作文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课文,如《小摄影师》《孔子拜师》《画杨桃》,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 写人的文章要注意观察时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特点; 写事的文章要抓住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有了表象的积累,写起作文来就容易得多了。

从文本中学会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如布置《挑花》这篇写景物的作文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荷花》这篇课文的写法,学习作者按“叶———花”的观察顺序,让学生有序地观察桃花,抓住颜色、形状的特点; 写一种小动物的作文时,引导学生回忆《白鹅》这篇课文,先按整体到部分进行观察,如“小白兔全身雪白雪白的,好看极了。”再引导他们从上到下,从头到尾逐一观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学生行文时就能言之有序,不再杂乱无章。

从文本中学会观察与想象结合。如布置《挑花》这篇写景物的作文时,引导学生学习《荷花》这一篇课文有关观察和想象的写法,学生写到: “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桃花,穿着粉红的裙子,站在高高的枝头上,一阵风吹过,我跟桃花姐妹们翩翩起舞,我们互不相让,在比赛谁的舞姿更美。风过了,我们停止舞蹈,这时,蜜蜂飞过来,告诉我采蜜的快乐; 蝴蝶飞过来,要跟我比比谁的裙子更美……”学生把文本的写法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章自然而然就具体、生动、形象了。

三、养成自觉观察的好习惯,勤于动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练习,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才能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勤于用眼,还要勤于动口动手,才不至于时过境迁遗忘。如: 让学生养成口头作文的习惯,每天在语文课前三分钟,指名一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可以是口头讲述,也可以是文字展示,其他同学可以发表听后( 或看后) 感言。长此以往,不仅让学生积累下更多的素材,还锻炼了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

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 作文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37-01

一、多感官参与。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秋天的树叶》(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这篇作文教学时,我们带着学生走出校园,来到校园背后的小山上,在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树叶林中,进行切身的感受。有的学生用眼看一看手掌般的枫叶、蒲扇似的银杏叶;有的学生用手摸一摸光溜溜地冬青野、毛茸茸的枇把叶;有的学生用鼻闻一闻清香扑鼻子地毛栗叶;有的同学用口尝一尝用用银杏、茶叶泡制的绿茶,真是香醇可口,回味无穷……通过多感官的参与,学生从不同角度,以切身的体验感知到事物各具特色的特点,在交流中,在习作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秋天的树叶”。

二、多角度挖掘。

家乡被誉为“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指导学生写《向远方的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苏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一文时 ,我们开展了“走进茶乡”系列活动,多角度组织学生体验,丰富学生的感受,拓宽思维空间,积累写作素材。

①赏茶采茶活动。学生来到茶地,他们立刻被一片片苍翠如玉的茶叶吸引住,便和茶农一起,饶有兴趣地进入了采茶的行列,学着茶农的采茶技巧学采茶;②制茶品茶活动。采完茶叶,走进茶场,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同学们兴趣盎然地进行杀青、制茶,一只只小手在锅里忽而抛起,忽而磨搓,忽而滚动……然后泡上一杯亲手制做的新茶,品尝自己劳动的成果;③调查访问活动。家乡的茶叶种类繁多,名声远扬。我们又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茶场进行访问,了解我镇茶叶的产地、产量、品种以及获得的众多荣誉。

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增添了才干,增加了体验,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情感,使学生习作有话可说,水到渠成。

三、多学科联系。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生活体验式作文教学着眼于这一精神,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联系和整合。例如:南山地区有着丰富的柔软光洁、富有韧性的“黄泥精”。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了富有山乡特色的“泥塑”教学。学生在美术课中创作了多姿多彩、洋溢个性、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泥塑作品。在此基础上,我们把语文教学和美术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精心设计了美术课“感美、知美、创美”;作文课“赏美、评美、写美”的一体化课堂教学结构。作文课上学生手捧自己创作的泥塑作品爱不释手,小心翼翼的捧着自己心爱的泥塑作品,看着、笑着、谈着、夸着、写着……小小的课堂洋溢着童真,张扬着个性。

另外,我们生活体验式作文教学还与自然等学科相结合,在盆景培植、根雕制作、茶叶扦插等方面进行作文教学。这样在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训练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渗透,使作文学习显得有趣、学得扎实、写得有情。

四、多形式表达。

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掌握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教学时我们采用多样化、多个性特色的训练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感受。

①产品广告式:为家乡的茶叶、板栗、竹制品等特产写产品说明,为宣传这些特产写广告词。②调查报告式:到“南山竹海”度假区进行生态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和实施建议,送到镇政府和开发区,进行可持续性开发。③交流展示式:指导学生用手抄报的形式,交流观察体验的收获,畅谈自己的感受。④辩论宣传式:针对“南山”地区“野味馆”风行的现状,组织进行能不能“吃野味”的课堂大辩论,写出《给店老板(游客)的一封公开信》进行宣传。⑤诗歌抒发式:当学生情意浓浓,诗意盎然时,教师可巧妙引导,让学生自由抒发:“面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我的思绪如一阵春风,吹起内心阵阵涟漪……”。写出《山水组歌》、《南山我为你歌唱》等充满激情,富有个性的诗歌。⑥导游解说式:关注家乡的建设,组织学生通过实地游览、查阅资料,为旅游景点写导游词。利用双休日,开展“争当南山小导游”活动,为游客服务。

当然,还可以运用体验日记式、观察记录式、游览感受式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调用自己“体验仓库”中的相关素材,用心灵去构筑多姿多彩的画卷,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五、多种类评价。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作文评价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得评价过程也是一种体验过程、激励过程,从而更有利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①互相评价。每次作文完毕,让学生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互相评改。由于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所以都能发现对方的闪光点,也能在不足处改出新意。这种方式既能使学生全面参与作文的评价过程,也使大家在合作中得到收获。②欣赏评价。开设作文欣赏课,让学生在讲台上大声朗读自己的得意之作;在红领巾广播站进行优秀习作展播等方式,使学生得到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体会作文的快乐。③档案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作文档案,收集学生生活体验中有代表性的作文,装订成册,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发展的轨迹。由学生设计一个精美的封面,有的学生还饶有兴趣地给文集起了《生活中的浪花》、《南山风情》等颇具个性的名字。④成果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或者参加各种作文竞赛。通过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举办获奖习作展览、获奖学生作文讲座等形式,让获奖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参与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激发学生更加强烈的创作欲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梳理课堂》,窦桂梅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新课程名师教学10条建议》,周成平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2版.

兴趣——写作的源头活水 第12篇

关键词:写作,兴趣,培养

“写作文真难”, 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教作文真难”, 这是许多老师的感受。学生觉得难是因为无话可说, 教师觉得难是因为费尽心思指导但往往效果不佳。这便是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那么, 如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呢?我认为培养他们写作文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一、走进生活, 积累素材

写作是生活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 把平时的所见、所听、所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并把一些自己亲生经历的感兴趣的人和事记下来, 广泛积累写作素材, 并从中能提炼出来一些认识和感受。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 这样坚持久了, 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 抒真情, 发实感。

二、引导阅读, 激发兴趣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离开阅读, 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 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 但这远远不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大量课外阅读, 并静下心来把心真正放在文章里面, 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共鸣。所读书籍面要广, 但思想内容必须健康, 不要仅限于文学作品, 自然科学、文史地理、报刊杂志等均属阅读范围。“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记、思相结合, 就能拓宽知识面, 提高认知水平, 激发写作灵感, 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三、自评互评, 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参与评改, 可采取互评互改, 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评互改, 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 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 再一句一句认真读, 找到不通顺的句子, 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 用错的标点符号等, 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 最后写上对这篇文章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 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 可以从中学到方法, 受到启发, 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 也可以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 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 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 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天长日久, 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热情鼓励, 赏识成功

上一篇:ABC分析下一篇:中国传统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