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切除术后范文

2024-07-13

阑尾切除术后范文(精选10篇)

阑尾切除术后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普外科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8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6例, 女276例;年龄26~78岁, 平均 (42.6±9.2)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标准, 并由同一组手术医生行阑尾切除术, 相关治疗、护理措施基本相同, 排除心、脑、肾等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

1.2 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 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BMI、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阑尾是否穿孔和切口是否感染。上述资料来源于住院病历和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调查。

1.3 切口愈合评定标准[1]

(1) 一期愈合:切口无分泌物、压痛、红肿或发热, 愈合良好; (2) 愈合不良:切口有渗液、红肿、压痛、皮肤坏死, 切口破裂或有脓性分泌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 8 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 共发生术后切口愈合不良64例 (11.0%) 。由表1可见, 年龄、B M I、糖尿病、阑尾穿孔和切口感染等因素与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相关, 而性别、高血压、血脂异常与切口愈合不良无相关性。

3讨论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应引起临床外科医生的重视。本研究表明, 年龄、BMI、糖尿病、阑尾穿孔和切口感染与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相关。

60岁以上患者切口愈合不良发生所占比例较高, 这可能与老年人免疫功能普遍低下、营养不良及老年性生理变化有关。另外, 组织的再生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 加之血管的硬化使局部血液供应减少, 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这些因素都可导致伤口愈合延迟, 甚至不愈合[2]。B M I>3 0 k g/m2提示肥胖, 肥胖患者易于发生切口部位脂肪液化、坏死、液体积聚, 因而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概率高于正常体重者。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切口愈合不良, 可能是由于高血糖环境容易引起水肿, 利于细菌生长, 同时血糖高会使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局部血流减少, 血氧供应不足, 从而延迟伤口愈合[3]。阑尾炎穿孔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较慢, 这可能是因为阑尾组织水肿、渗出、坏死及粘连严重, 手术操作困难导致切口处腹壁组织暴露时间长, 牵拉损伤大, 术后切口组织肿胀明显, 局部微循环障碍, 渗出增多, 感染的几率明显增高, 故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较高[4]。切口感染是切口难愈合的重要因素, 这可能是因为感染能毁坏残存的上皮组织, 并且使上皮组织停止生长, 进而延迟愈合时间。

总之,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愈合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 我们应提高警惕, 加强预防措施, 努力创造清洁的伤口环境, 降低切口感染风险。

摘要:目的 探讨阑尾切除术后影响切口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对582例急性阑尾炎术后患者的问卷调查, 分析了影响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愈合的相关因素。结果 年龄、体重指数 (BMI) 、糖尿病、阑尾是否穿孔和切口是否感染与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相关。结论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愈合受多种因素影响, 加强预防是改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切口愈合,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季小平.疼痛对切口愈合的影响及护理[J].家庭护士, 2008, 2 (6) :505-506.

[2]高竹林, 廖小箐, 章波, 等.糖尿病诊断与否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1 (1) :103.

[3]Sharp A, Clark J.Diabetes and its effects on wound healing[J].Nurs Stand, 2011, 25 (45) :41-47.

阑尾炎切除术后并发症分析 第2篇

[关键词] 头孢米诺钠;开腹手术;阑尾炎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 R65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77-02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且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得到不断加强,病死率也随之降低。但因该病患病率高,病情复杂,变化较大,因而阑尾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其防治亦值得关注[1]。因此,为比较药物与开腹手术治疗阑尾炎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给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选取80例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入院的80例阑尾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确诊),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21~73岁,平均(40.8±11.3)岁,病理学报告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42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36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患者12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2例行开腹手术;对照组38例行头孢米诺钠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头孢米诺钠治疗,即注射用头孢米诺钠(山西振东泰盛制药有限公司,H20103193),24 h治疗剂量0.2 g,配伍丁胺卡钠霉素0.4 g(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H13021469),甲硝唑250 mL(湖北晨康药业有限公司,H42022710),共分两次静脉滴注,疗程5~7 d。实验组行开腹下阑尾切除术,即全麻下取右下腹麦氏切口常规切除阑尾,注意术中的无菌操作,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随访

随访1~2个月,采用患者定期回院复查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肠瘘、粘连性肠梗阻、腹腔出血、腹腔脓肿。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比较,检验水准定为P<0.05。

2 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9%,低于对照组的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由于阑尾炎轻重程度不一,且患者手术适应证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是否行开腹手术治疗始终存在着一定的争议。钟腊梅等[2]研究认为,开腹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即使可能会增加住院费用、延长手术时间,但在切口感染、术后疼痛、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其若患者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应及早施行手术,早期手术再加上术后离床活动、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均可适当的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患者出院的重要因素,但开腹手术是否减少以及如何术后并发症一直存在许多争议。本研究中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9%,低于对照组的26.3%(P<0.05),说明了开腹手术能从总体上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Henry等[3]认为,切口感染是阑尾炎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常由多种原因导致,阑尾炎组织水肿、炎性渗出、手术分离创伤、病程延长等均易导致切口感染。因此可通过行早期手术,尽量减少组织损伤,认真冲洗和保护切口创面,必要时使用抗生素等措施,降低阑尾切口感染率。术中实行切口保护,尽量减少切口污染,避免经由原切口放置引流管,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均被认为是预防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肠瘘多是由于单纯结扎阑尾残端过紧,严重的阑尾根部炎症,组织水肿等以致结扎断裂所致[4]。因此,提倡特别在阑尾根部炎症严重时不宜过短、过紧的结扎阑尾残端,且应在腹壁关闭前仔细的检查有无肠管损伤,以便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修补。若发生肠瘘也应尽早积极处理,保持引流管通畅,控制感染,避免新瘘道形成。值得注意的是,粘连性肠梗阻也是阑尾切除后十分常见的并发症,其与手术损伤大、局部炎症重、术后卧床时间过久、切口异物等多种因素关系密切。为避免粘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n切口感染肠瘘粘连性肠梗阻腹腔出血腹腔脓肿并发症[n(%)]

实验组4220111 5(11.9)

对照组383122210(26.3)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应早期手术、早期术后离床活动。而对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可首选如纠正水电解质失调和酸碱平衡紊乱,实行胃肠减压、预防感染、传统中医药保守治疗等方法,若内科治疗无效后则可改用肠粘连松解术等手术治疗[5]。苏一清等[6]认为,术后腹腔出血多与手术操作不当有关,且多为阑尾系膜出血所致,因此术中需双重缝扎或结扎阑尾系膜以防滑脱出血,并于术后再次检查。而对于腹腔污染,笔者认为可通过术中反复冲洗盆腔及阑尾附近组织、放置引流管、术后早期半卧位以利于引流、运用有效的抗生素、监测生命体征等一些列措施来有效预防。

总之,应开腹手术行阑尾炎切除术,可使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减少,使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石成.15例穿孔阑尾炎术后近期并发症再开腹手术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6):95-96.

[2] 钟腊梅,周桂春.循证护理在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147-148.

[3] Henry MC,Walker A,Silverman BL,et a1.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bdominal abscess following operation For perforated appendicitis in children:a multicenter case—control study[J].Arch Surg,2007,142(3):236-241.

[4] 吕会增,陈国锋,徐明,等.横切口腹膜外单层缝合用于阑尾切除术后临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3):207.

[5] Pokala N,Sadhasivam S,Kiran RP,et a1.Complicated appendicitis-Is the laparoscopic approach appropriate?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the open approach:Outcome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setting[J].Am Surg,2007,73(8):737-742.

[6] 苏一清,王科.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01-103.

阑尾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第3篇

1 术后出血原因分析

1.1 阑尾解剖位置变异

由于阑尾基底部与盲肠的关系恒定, 因此阑尾的位置也随盲肠位置而变异。一般在右下腹, 但也可高到肝下方, 低至盆腔内, 甚而越过中线至左侧。阑尾的解剖位置可以其基底部为中心, 犹如时针在360度范围内的任何位置。阑尾尖端指向有6种类型: (1) 回肠前位, 相当于0~3点位, 尖端指向左上。 (2) 盆位, 相当于3~6点位, 尖端指向盆腔。 (3) 盲肠后位, 相当于9~12点位, 在盲肠后方、髂肌前, 尖端向上, 位于腹膜后, 有的是游离的, 有的位于盲肠后壁与后腹膜之间, 有的位于腹膜后间隙。 (4) 盲肠下位, 相当于6~9点位, 尖端向右下。 (5) 盲肠外侧位, 相当于9~10点, 位于腹腔内, 盲肠外侧。 (6) 回肠后位, 相当于0~3点, 但在回肠后方。由于解剖位置的变异, 给手术的顺利进行带来一定难度, 处理上的困难常为临床术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1.2 阑尾动脉的解剖变异和特征

阑尾的血运由阑尾动脉供给。阑尾动脉系回结肠动脉的分支, 是一种无侧支的终末动脉, 起自回肠动脉支, 也可起自回结肠动脉的其他支, 在回结肠末端之后入阑尾系膜。主干在阑尾系膜内走向阑尾尖, 越向远侧越接近系膜的游离缘, 末端达到阑尾壁上。

阑尾动脉的发起走行, 数目等有相当大的变异, 动脉多数为一支, 副动脉亦较常见, 可有两支或两支以上。如果分支结扎不完善, 常致术后分支动脉出血。

阑尾的血管是终末血管, 其压力较高, 手术过程中如果稍有疏忽, 一旦出血, 自行停止的机会极少。即使暂时凝结停止出血, 随着呼吸运动和肠蠕动又可再度出血。

1.3 阑尾周围炎症和术后感染

阑尾周围炎症可致使组织粘连, 术中难以进行完善的分离, 同时组织变得脆弱。结扎线不牢固, 术后随呼吸运动及肠蠕动的进行, 结扎线松脱而致出血。

术后感染若不能进行很好的控制, 组织化脓坏死, 结扎线脱落而致出血。

1.4 系膜动脉处理方法

阑尾粘连严重或系膜过短, 如强行提出阑尾, 易致系膜破损结扎不完善, 而致术后出血。系膜脂肪肥厚者, 阑尾系膜钳夹结扎, 使结扎线不易收紧而致出血。

2 典型病例

例1:患者, 男性, 29岁, 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2h入院。该患者2 年前曾有类似腹痛史。查体:T 37.7℃, P 90次/min, R 20次/min, BPl5.7/l0.6k Pa, 右下腹有压痛、反跳痛。血常规:Hb 120g/L, WBC11.8×109/L, N 4%, L 16%。行急诊剖腹切除阑尾, 术后8h, 患者面色苍白, 精神萎靡不振。查体:BP 12.7/7.9kPa, 中下腹压痛明显, 右下腹穿刺抽出不凝血液。查血常规:Hb 87g/L, WBC 25.5×109/L, N 87%, L 23%。分离麻醉下再次剖腹, 发现阑尾系膜结扎线松脱, 并有活动性出血。予以重新缝扎止血, 引流关腹。住院17d痊愈。

例2:患者, 女性, 37岁。因急性阑尾炎在我院行阑尾切除, 常规结扎阑尾系膜血管, 于第4日晨查房见T 37.5℃, P88次/min, R 22次/min, BP 11.9/7.9kPa, 精神不振, 口唇苍白, 心肺无著变;腹膨隆, 未见肠型及肠蠕动波, 腹式呼吸减弱, 全腹压痛及反跳痛, 以右侧腹较为严重, 有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减弱。腹穿抽出不凝血液。查血常规:Hb 56g/L, WBC 7.8×109/L, N 0.78, L 0.22。阑尾动脉断端活动性出血, 腹腔内有陈旧性积血1800mL。予以重新缝扎止血, 并输血2000mL, 住院18d痊愈出院。

3 预防措施

阑尾切除术的方法是切除阑尾, 闭合盲肠, 以控制感染的来源。尽管这种手术治疗方法简单, 但由于上述原因有时可能十分困难, 处理不当会引起术后出血的发生。为避免这种现象, 提出如下防范措施。

3.1 医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临床外科医师, 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尽管阑尾切除术是较小的手术, 但应引起足够重视, 尤其是基层医师。决不能因手术小而有任何的疏忽大意, 确保阑尾切除术后患者的安全。

3.2 确认解剖特点及动脉变异, 选择相应处理方法

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将阑尾提出, 显露系膜后, 以血管钳在根部无血管区穿过, 稍撑开, 插入两把血管钳夹住阑尾系膜, 并切断, 常规双重结扎阑尾系膜。但如果阑尾粘连严重或系膜过短, 可先行逆切阑尾, 处理残端后, 再对系膜分段切断结扎, 最后分出末端, 切忌大块钳夹和结扎。系膜脂肪肥厚的, 用蚊式钳直接夹住血管本身予以结扎。

3.3 阑尾系膜的止血要可靠

阑尾形态各异, 必须靠阑尾系膜动脉来供给营养。阑尾切除后, 系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所以, 系膜必须缝扎完善牢固。尤其是阑尾穿孔后, 系膜因炎症水肿而脆弱, 结扎前不用止血钳钳夹系膜而从系膜的无血管区缝扎系膜止血, 然后再切断系膜的方法较为安全可靠。在切除阑尾之前必须证实是否将阑尾游离至根部, 因为在阑尾穿孔的情况下, 解剖关系不清, 稍不注意就会出现不完全阑尾切除术, 导致出现阑尾残根炎, 如阑尾已全部坏死, 可将其取出, 其根部的盲肠壁不必处理。

3.4 预防术后感染

术中应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彻底清除残余病灶, 严防阑尾基底部结扎线及埋入缝线脱落, 注意彻底止血, 防止腹腔内血肿继发感染。荷包缝合时, 缝针切勿穿透盲肠壁, 防止肠内容物污染腹腔而导致感染。如术中认为污染较重, 以及腹腔内脓液较多, 应酌情应用腹膜外或皮下引流, 增强患者抵抗能力, 同时手术前后应用有效抗生素, 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

阑尾切除术后 第4篇

【关键词】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阑尾炎;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55-01

作为临床普外科一种较为常见和普通的手术,阑尾切除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已经变得逐渐完善[1]。同时又由于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对阑尾炎手术切口的美观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阑尾炎患者行阑尾的微创切除和美观是该疾病手术治疗的发展的必然趋势[2]。为了探讨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对阑尾炎的治疗效果,本文以我院在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现将其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范围在6岁至68岁内,其平均年龄为(38.2 ± 5.8)岁,该组患者中单纯性阑尾炎患者24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20例,慢性阑尾炎患者6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7岁至69岁内,其平均年龄为(38.8 ± 5.5)岁,该组患者中单纯性阑尾炎患者25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21例,慢性阑尾炎患者4例。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资料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麦氏切口阑尾炎手术治疗,其方法具体为:对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麻醉,采用平卧位姿势,选取压痛最为明显的位置作为麦氏手术切口,其长度最长为8厘米,最短为5厘米,然后逐层切开并进入至腹腔,在发现阑尾后对其进行常规的结扎并将其切除,最后对腹腔进行局部的冲洗并留置引流管。

实验组患者经麦氏点皮纹横切口阑尾炎手术治疗,其方法具体为:对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麻醉,采用平卧位姿势,选取压痛最为明显的位置作皮纹横行切口,其长度最长为3厘米,最短为2厘米,然后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使用小拉钩将皮下脂肪组织拉开,接着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开,呈斜行,将腹横肌与腹内斜肌钝性分离,并切开腹膜,在发现阑尾后将其切除,对其残端进行结扎,最后对腹腔进行局部的冲洗并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疤痕长度,分析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全部研究结果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 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如果P<0.05,说明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18.4 ± 4.8)h,术后下床时间为(13.7 ± 3.8)h,疤痕长度为(1.8 ± 0.8)cm,对照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26.4 ± 3.9)h,术后下床时间为(21.3 ± 3.5)h,疤痕长度为(4.6 ± 0.9)cm。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上述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详见表1.

3 讨论

作为一种常见的腹部急症,急性阑尾炎典型临床表现多为右下腹的疼痛、反跳痛以及麦氏点的压痛。根据炎症的性质临床上将其分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以及急性坏疽性阑尾炎[3],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未对其给予及时有效的措施,则极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阑尾的穿孔,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针对阑尾炎的治疗多是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且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传统上手术切除方法多是采用常规的麦氏切口阑尾炎手术方法,且切口的长度最长为8厘米,最短也达到了4厘米,这使得美观程度以及手术质量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要求[4]。随着医疗技术和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献研究报道表明,该手术方法不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皮肤切口比较小,同时对腹腔的干扰比较少以及对腹壁的损伤比较轻等多方面的优点[5]。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18.4 ± 4.8)h,术后下床时间为(13.7 ± 3.8)h,疤痕长度为(1.8 ± 0.8)cm,对照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26.4 ± 3.9)h,术后下床时间为(21.3 ± 3.5)h,疤痕长度为(4.6 ± 0.9)cm。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相比较常规麦氏切口阑尾炎手术,经麦氏点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对阑尾炎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以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长银,席广君,陈静辉.皮纹横切口在化脓$坏疽性阑尾炎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 (2):182-183.

[2] 李日红,章鹏.皮纹横切口阑尾术治疗134例阑尾炎疗效分析[J].現代诊断与治疗,2012,21(6):362- 363.

[3] 张兆杰,吴华,刘笑梨.微小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367例临床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2013,16(10):716 -717.

[4] 薛菊存,杨富财.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改进[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1): 25-26.

阑尾切除术后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阑尾切除术后近期再手术27例中, 男性16例, 女性11例, 年龄3~79岁, 平均年龄是31.5岁。分别于初次阑尾切除术的4~33d行再次手术。

1.2 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方法

36例阑尾切除术后近期再手术原因有4类。第1类为术前误诊为阑尾炎, 术中切除阑尾后未进一步处理, 后行再次手术。由于术前未详细查体将右侧腹股沟斜疝嵌顿误诊为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 术后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 行嵌顿疝复位及修补术1例。将美克尔憩室炎合并肠套叠误诊2例, 术后近期内肠狭窄、肠梗阻, 再次手术时做狭窄肠段切除, 肠梗阻解除。将克隆氏病误诊1例, 将输卵管干酪样变性合并化脓感染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误诊1例。第2类为术者对阑尾及回盲部解剖异常情况认识不清、术中处理不当, 遗漏病灶。盲肠壁内1例、腹膜后阑尾1例, 双阑尾畸形2例, 此类病例均是再次手术时术中证实。第3类为初次手术时将坏疽、溃烂部分阑尾、粪石及异物残留在腹腔。将阑尾尖端残留在腹腔1例。将粪石残留在腹腔2例, 初次术后腹腔脓肿5例, 阑残株炎2例, 1例腹壁切口窦道形成。第4类为阑尾切除术后肠梗阻再次行手术治疗, 共6例。

2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 导致阑尾切除术后近期再手术的原因, 可归纳为4类情况。第1类为误诊所致;第2、3类为术中处理不当所致;第4类中大部分肠梗阻的原因为术前肠粘连, 阑尾切除时未分离粘连, 导致术后肠梗阻;另一部分为术后肠粘连所致。总之, 若能较好的、正确的处理好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 绝大部分的再次手术是可避免。

2.1 防止误诊

(1) 注意鉴别临床表现类似阑尾炎的疾病, 如右侧输尿管结石、盲肠、小肠、附件等的病变。详细的追问病史或密切的观察, 及时做必要的辅助检查, 是可减少和避免误诊的。 (2) 术中仔细检查阑尾, 若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不符合, 应当探查盲肠、结肠、小肠及系膜一部分, 女性病人应当探查子宫及附件。

2.2 减少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

(1) 了解阑尾的常见解剖部位的异常, 找阑尾时应顺结肠带寻找, 必要时可用手触扪硬条索进行寻找, 但应当注意不可将发硬的炎性脂肪垂误为阑尾; (2) 对化脓、坏疽、穿孔的阑尾炎应当检查切下后的标本的完整性, 检查腹腔有无粪石残留; (3) 系膜彻底的游离后, 残端应当<0.5cm; (4) 重视引流, 尤其是阑尾穿孔致腹膜炎者必须充分引流。

2.3 预防肠梗阻

(1) 术中遇有肠管粘连、肠间脓苔, 必要时用手指钝性分开, 尽量消除脓苔; (2) 对包裹、粘连于阑尾的炎性大网膜一同切除, 防止术后形成腹腔感染、粘连; (3)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摘要:探讨阑尾术后近期再次手术的原因, 减少阑尾术后再手术, 对36例阑尾切除术近期再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找出问题原因, 发现对急性阑尾炎的误诊、对阑尾的局部解剖不清、手术技能不熟练, 是阑尾术后近期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阑尾,术后,近期,再手术

参考文献

[1]吴阶平.黄家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235~1236.

阑尾切除术后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 男11例, 女5例;年龄22岁~74岁, 平均年龄41.7岁。2例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局限性腹膜炎, 10例为阑尾根部坏疽伴穿孔 (其中6例为弥散性腹膜炎, 4例为局限性腹膜炎) , 2例为阑尾周围脓肿, 2例为医源性损伤, 出现阑尾残端瘘时间为阑尾切除术后4 d~16 d, 平均8.22 d。

1.2 临床表现

本组6例为术后3 d~5 d时手术切口出现红肿、疼痛, 患者发热, 切口早期拆线, 其中2例拆线时即见切口感染流出脓性液及粪水样液体, 有粪臭味, 4例于术后第6~16天换药过程中见切口感染流出脓性液及粪水样液体, 有粪臭味;另10例为术后3 d~9 d腹腔引流管流出脓性液及粪水样液体。16例患者均行消化道造影及窦道造影明确诊断。

1.3 治疗及结果

本组病例怀疑发生阑尾残端瘘后, 立即行消化道和 (或) 窦道造影明确诊断。所采取措施: (1) 扩大腹壁切口, 通畅引流并加强换药, 此种方法往往局部渗液量大, 可能混有稀便, 故需及时更换伤口处敷料, 并将伤口周围皮肤加以保护。 (2) 腹腔内已放置负压引流管或其他引流装置的, 予以有效充分引流, 切口换药。 (3) 早期根据经验性用药足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及时行引流液培养及药敏, 选择有效抗生素。 (4) 全身营养支持治疗, 维持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平衡。 (5) 因部分病例术前存在弥散性腹膜炎, 术后发生炎性肠梗阻者可予以生长抑素治疗。 (6) 远端肠管梗阻者可行少量开塞露 (我院给予60 m L, 纳肛) , 协助排便, 禁忌术后过早或高压灌肠。本组病例14例治愈, 2例未愈, 分别于3.5个月后及4个月行手术治疗治愈。

2 讨论

2.1 发病原因

术后发生阑尾残端瘘的原因有多种: (1) 阑尾根部坏疽并穿孔时, 阑尾根部及盲肠组织炎症水肿严重, 组织脆弱, 荷包缝合困难, 甚至单纯结扎也不牢靠, 致使术后阑尾根部残端及盲肠壁愈合差, 出现坏死穿孔的情况。本组有10例发生于阑尾根部坏疽伴穿孔术后。 (2) 阑尾切除时, 残端留置过短, 结扎不牢靠, 或仅做结扎而未荷包缝合, 术后结扎线脱落导致。 (3) 盲肠或回肠末端有原发疾病, 如结核、癌症、克罗恩病等。 (4) 阑尾根部腔内被粪石堵塞, 切除阑尾时未将粪石妥善处理, 结扎阑尾残端时, 粪石支撑在残端阑尾管腔内, 术后随着粪石的活动或掉落而扎线松动脱落, 形成阑尾残端瘘。同样道理需考虑阑尾内蛔虫的存在及处理。 (5) 阑尾残端包埋后局部形成脓肿, 穿破炎症较重之盲肠壁形成瘘。 (6) 术中虽阑尾残端予以彻底结扎, 但因局部组织水肿, 质脆, 形成环形切割, 术后扎线远端组织坏死脱落, 形成阑尾残端瘘。 (7) 术后腹腔引流管负压吸引压力过大, 阑尾残端被吸入腹腔引流管侧孔内, 松动及旋转腹腔引流管时致扎线及组织脱落, 形成阑尾残端瘘。本组病例有1例可能发生此种情况。 (8) 术后过早灌肠, 致盲肠内压过高, 残端破裂。本组有1例发生此情况。

2.2 诊断

临床上阑尾残端瘘一旦发生, 早发现、早诊断是关键, 这样可明显缩短术后愈合时间。阑尾残端瘘早期, 其症状与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如切口感染、腹腔脓肿等难以鉴别, 故应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及伤口局部情况, 如出现切口下肿胀、溢脓, 患者病情好转后再次出现高热、右下腹部疼痛加重或出现局限性 (弥散性) 腹膜炎, 需早期予以拆线, 切口内探查, 加强切口管理并注意观察切口分泌物的情况, 如渗液量大及出现稀粪样物则可确诊。如手术时即发现为阑尾根部坏疽并穿孔, 术中需要放置右下腹或盆腔引流管, 引流管的选择需根据术中探查的具体情况来定。术后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 如发现可疑引流物, 需及时行消化道及瘘管造影, 以尽早明确诊断。

2.3 治疗原则

2.3.1 妥善观察及局部处理

观察项目包括患者症状、体征、伤口情况以及引流管引流情况。阑尾残端瘘一般发生在阑尾切除术后3 d~8 d, 一般不会形成弥散性腹膜炎, 多类似于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表现[1], 患者表现为发热、腹痛, 切口局部红、肿、热、痛等炎性表现。此种情况需尽早予以切口处拆线, 充分开放切口并敞开通畅引流, 并将伤口内异物、缝线及坏死组织彻底清除。之后如发现引流液量大及出现稀粪样物则可确诊, 并需及时更换敷料, 保护伤口周围皮肤。如伤口内腹腔渗液量特别大或粪瘘严重时, 可于扩开的创腔内置双套引流管行低压持续吸引并间断生理盐水冲洗。如腹腔内原有双套引流管引流通畅, 放置双套管时间已超过3 d~4 d时, 腹腔局部已形成粘连, 也可行双套引流管低压持续吸引并间断生理盐水冲洗, 冲洗时需注意冲洗液入量及出量的情况, 需保持其平衡。如发现阑尾残端瘘的时间过晚, 则局部感染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此时再行处理则患者病情恢复减慢, 势必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故应早期发现, 早期有效引流, 有效抗生素应用控制感染, 促进病变的局限及瘘口缩小。

2.3.2 营养支持

阑尾残端瘘多为低位肠瘘, 一般不至于发生严重的营养不良及水、电解质失衡, 但如患者腹部症状明显, 并出现恶心、腹胀等情况时, 可选择肠外营养支持 (TPN) 等, 其可给予患者营养支持, 而且可减少消化道分泌, 使形成的粪便量减少, 使胃肠道得到充分的休息。在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还可加用生长抑素, 其抑制肠液分泌作用更加明显, 引流液明显减少, 可加快瘘口的愈合。

2.3.3 手术治疗

经营养支持、通畅引流及抗感染治疗, 阑尾残端瘘多数可在2周~3周内保守治疗自行愈合, 本组16例, 保守治疗后愈合14例, 治愈率为87.5%。若经非手术治疗3个月~6个月仍未能愈合, 需要检查原因, 如有无回盲部结核、肿瘤或结肠其他部位梗阻性因素影响瘘口愈合。如无上述情况, 且无手术禁忌证时, 可行局部手术治疗。手术尽量采用简单有效的方法 (个体化方案) , 只要能修补瘘口、恢复胃肠道完整性即可。如有肠道梗阻需要进一步手术处理, 同时切除瘘管或邻近的肠管。如回盲部结核需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回盲部肿瘤行根治术等。如本组1例患者手术采取瘘管切除, 肠壁部分楔形切除修补治愈。1例患者经肠镜确诊为克罗恩病并不完全梗阻, 行右半结肠切除, 同时切除瘘管后痊愈。

2.3.4 预防措施

有效预防为减少阑尾残端瘘发生的关键。 (1) 当术中发现阑尾根部炎症较重或盲肠壁组织水肿、包埋不满意时, 不必强行包埋阑尾残端[2]。可在阑尾根部4-0丝线结扎阑尾残端2道后, 用大网膜或附近的脂肪组织如阑尾系膜甚至脂肪垂覆盖阑尾残端。 (2) 当阑尾周围脓肿形成或残端处理不可靠时, 应放置较软的引流管。 (3) 当阑尾局部粘连严重, 分离阑尾或剥离阑尾周围粘连时, 回肠末端及盲肠易损伤, 尽量注意避免。当发现有损伤时需及时探查与修补。 (4) 当阑尾病变不严重, 无法解释临床症状时, 不能盲目切除阑尾, 需仔细探查末端回肠及盲肠有无癌变、结核等其他疾病存在。 (5) 切除阑尾前阑尾根部的钳夹动作非常重要, 可将阑尾根部腔内的粪石移动, 避免结扎阑尾残端时, 粪石支撑在残端阑尾管腔内, 术后粪石移动或掉落而使扎线松动脱落形成的阑尾残端瘘。 (6) 注意腹腔引流管的选择, 避免质地太硬的引流管压迫局部肠壁引起血运障碍。引流管侧孔不宜过大, 防止阑尾残端整体嵌入, 松动引流管的过程中使阑尾残端损伤及结扎线脱落引起阑尾残端瘘。 (7) 若患者术后存在腹胀, 确需灌肠, 可选择开塞露60 m L纳肛, 协助排便, 1 d内可多次进行。此剂量不至于使盲肠内压过高, 而使阑尾残端破裂。 (8) 患者病程长, 需选择合理抗生素治疗, 防止菌群失调。 (9) 可疑阑尾穿孔者术前谈话时一定要将阑尾残端瘘的可能及后果向家属及患者交代清楚, 取得患者的理解。

摘要:目的 探讨阑尾切除术后出现阑尾残端瘘的原因及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6年4月共收治阑尾炎患者1 4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 226例行阑尾切除术, 16例并发阑尾残端瘘, 发生率1.1%。发生原因有阑尾根部病变严重、手术并发症和医护因素, 其中14例经保守治疗治愈, 2例行保守治疗无效后采取手术治愈。结论 阑尾切除术后出现阑尾残端瘘需早期诊断, 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 可有效治愈。

关键词:阑尾炎,手术切除,阑尾残端瘘,诊治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96.

阑尾切除术后 第7篇

关键词: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腹膜后位阑尾炎

腹膜后位阑尾炎是急性阑尾炎的一种特殊类型, 病变位于腹膜后, 常常不表现为一般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等阑尾炎典型症状, 给临床诊疗带来一定的困难[1]。我院对比了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手术方案对腹膜后位阑尾炎的疗效, 将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7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85例腹膜后位, 均因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临床表现来院就诊, 并于术中证实为腹膜后位阑尾炎。研究对象剔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凝血机能异常、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糖尿病、妊娠期女性、过度肥胖、腹腔镜手术禁忌症者。根据就诊顺序奇偶数法分组, 奇数者归为对照组, 共计42例, 其中男27例, 女15例, 年龄20~65 (43.85±6.48) 岁;体重47~76 (60.36±5.27) kg;病程1~3 (1.03±0.38) d。偶数者归为试验组, 共计43例, 其中男29例, 女14例。年龄18~66 (44.26±6.57) 岁;体重48~75 (60.57±5.35) kg;病程1~3 (1.08±0.42) d。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发现其在年龄、体重、病程、性别等方面,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嘱患者取平卧位, 于右下腹麦氏点作一切口探查, 初始切口长约4cm, 术中证实为腹膜后位阑尾炎后, 将切口延长至8cm左右, 采用逆行法切除阑尾[2]。

试验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 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平卧位, 建立CO2人工气腹后, 改为头低脚高位。采用三孔法操作。由脐部操作孔置入腹腔镜, 于两侧髂嵴连线下方右下腹和左下腹分别作一操作孔。术中证实为腹膜后位阑尾炎后, 首先找到回盲部结肠带汇集处, 充分分离阑尾根部, 近端采用丝线结扎, 远端采用钛夹夹闭, 采用超声刀切断阑尾根部后电凝处理残端。阑尾根部处理不满意者可进行荷包缝合。提起阑尾根部, 沿阑尾走向切开包绕阑尾的后腹膜, 向阑尾末端分离。切除阑尾后采用标本袋经操作孔取出[3]。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较少, 住院时间较短, 医疗费用较低, 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 (P<0.05)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发现, 组间差异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无意义 (P>0.05) 。详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腹膜后位阑尾炎病变位于腹膜后, 系膜宽、短, 阑尾活动度小, 一旦发生感染后易发生炎性改变, 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病变阑尾。传统开腹手术时开始选择较小切口, 视野显露很差, 寻找阑尾的过程较长。术中确诊为腹膜后位阑尾炎发现小切口无法切除阑尾, 多需要延长切口, 切断部分腹壁肌肉组织, 出血量较大。在分离阑尾过程中过度牵拉切口, 导致切口周围组织损伤, 影响术后恢复[4]。

腹腔镜手术建立CO2气腹后, 腹腔全方位暴露于视野下, 更易寻找阑尾位置, 观察阑尾发炎情况。术中确诊为腹膜后位阑尾炎, 首先分离、切断阑尾根部, 并切开后腹膜, 以利于阑尾切除。腹腔镜下视野开阔, 手术操作时不易损伤后腹膜内结构。腹腔镜手术中采用超声刀切除阑尾, 具有良好的凝固和止血效果。通过操作孔进行手术操作, 对周围组织损伤轻微、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5]。

虽然腹腔镜手术在手术费一项上较开腹手术高, 但腹腔镜术后疼痛轻微, 切口局部炎症反应轻, 切口感染几率低, 患者术后抗生素使用量较小, 住院时间短, 因此整体医疗费用往往低于开腹手术。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腹腔镜与开腹治疗腹膜后位阑尾炎均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其中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越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闫磊, 赵红斌.腹膜后阑尾炎的诊断与手术治疗[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7 (4) :55-56.

[2]杨庆勇.腹膜后位阑尾炎18例临床诊治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10) :915-916.

[3]邱丽贞, 游振辉, 林强, 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腹膜后阑尾炎32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2, 34 (3) :22-24.

[4]郑永波, 齐生伟, 计惠民, 等.腹腔镜行腹膜后位阑尾切除术38例治疗体会[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0 (5) :414-415.

阑尾切除术后 第8篇

关键词:阑尾炎,手术,胃肠功能恢复,腹膜炎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在实施阑尾切除手术中, 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只占少数, 大部分的阑尾炎是无并发腹膜炎的。阑尾炎手术时, 由于存在麻醉、牵拉、手术操作等刺激因素的影响, 导致胃肠蠕动抑制, 肠腔内大量气体积聚。阑尾炎患者手术后, 胃肠道功能从抑制到恢复正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容易发生腹胀、肠麻痹、肛门不排气等症状。如何在术后使胃肠功能尽早恢复, 成为临床上比较棘手的护理问题。对于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 由于摩腹法不适用于腹膜炎患者, 因此, 并发腹膜炎的阑尾炎患者的术后护理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本文针对无并发腹膜炎的阑尾炎患者, 手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摩腹锻炼的方法, 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三个方面, 探讨摩腹法对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8月在我院肝胆外科施行阑尾炎手术无并发腹膜炎的患者80例, 其中急性阑尾炎67例, 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9例, 慢性阑尾炎4例, 以床号用单双数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 男28例, 女14例, 年龄15~48岁, 平均年龄 (32±10.69) 岁;对照组38例, 男25例, 女13例, 年龄18~45岁, 平均年龄 (30±9.15) 岁。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 (1) 常规禁食, 直至第1次肛门排气时; (2) 术后6h血压平稳予半卧位, 12h后起床活动。护理人员详细讲解下床活动的目的、方法、活动时间及活动量,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 指导患者活动方法并进行演示, 活动量应循序渐进, 以不感觉疲劳为宜, 活动时询问患者主诉, 如有心慌气短应立即停止活动, 活动时尽量选择输液间歇期; (3) 遵医嘱给予抗炎、补液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摩腹法。术后6h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采用摩腹法。患者取半卧位, 以自然舒适为宜。两手手掌心轻贴腹部, 两手拇指水平相对、两手食指向下自然相对, 其余三指自然向下。两手从剑突处开始, 沿腹白线, 经肚脐往下缓缓轻摩至耻骨 (避开切口) 。12h后患者可取仰卧位或站立位, 姿势以患者方便为宜。10次/d, 3~5min/次。

1.3 观察指标

术后第1天开始, 密切观察病情。护士每隔2h用听诊器听取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情况, 询问患者是否排气、排便以及有无腹胀症状。记录患者第1次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排便时间, 并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三方面进行比较和深入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 并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见表1。从表1可看出, 对于无并发腹膜炎的阑尾炎患者, 手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摩腹法, 对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有明显缩短的作用, 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P<0.01) 。

3 讨论

阑尾炎手术后, 由于麻醉、腹膜刺激、术中操作对胃肠的牵拉等因素致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中医认为胃肠蠕动功能减退是脾气亏虚, 肠腑淤滞内结, 气机失利, 通降失常[1]。《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 所以决生死, 处百病, 调虚实, 不可不通”, 概括说明了经络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腹部为许多重要经脉循行和汇聚之所[2]。人体有七条经脉从腹前外侧壁经过, 任脉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 它是“阴脉之海”。距前正中线任脉旁开0.5寸为足少阴肾经, 旁开2寸为足阳明胃经, 旁开4寸为足太阴脾经。神阙位于肚脐的中央, 又名脐中。神阙是位于任脉的一个重要输穴, 与督脉相表里, 内连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有转枢上下、承上接下的作用[3]。从剑突处开始, 沿腹白线, 经肚脐往下缓缓进行摩腹, 目的在于通过疏通经络, 增强经络的传导感应, 补虚泻实, 达到阴阳平衡,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摩腹可以使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 改善腹腔及胃肠壁血液循环, 增强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以及淋巴系统的功能, 有利于术后切口的愈合, 降低了切口感染的几率。阑尾通常位于右下腹髂窝内, 体表投影在麦氏点, 即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4]。阑尾炎手术切口, 是右下腹麦氏切口。由于麦氏切口距离腹白线较远, 而且术后一般不需留置胃管、腹腔引流管, 在摩腹过程中, 完全可以有效地避开切口。摩腹法具有安全、简单、易行的特点。

在阑尾炎术后经比较治疗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 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排便时间明显减短, 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从临床结果来看, 对于无并发腹膜炎的阑尾炎患者, 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摩腹法, 能促进胃肠蠕动功能的改善, 对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 其疗效优于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清坚.吴茱萸外敷神厥穴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67例[J].中医外治杂志, 2002, 11 (1) :10-11.

[2]王文举.中华腹部推拿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7:3.

[3]李贯彻.吴茱萸敷贴神阙穴治疗高血压[J].中医杂志, 1995, 36 (5) :261.

阑尾切除术后 第9篇

【关键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开腹阑尾切除术;穿孔性阑尾炎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112-01

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可合并腹腔局限或弥漫性脓肿,传统多采用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笔者选取100例穿孔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经病史、外科查体诊断为穿孔性阑尾炎;②取得患者知情同意;③排除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包括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17~50岁,平均年龄(28.3±6.1)岁;发病时间4h至2d,平均病程(37.5±3.5)h。对照组包括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18~51岁、平均年龄(28.9±6.7)岁;发病时间5h至2.5d,平均病程(37.7±3.1)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组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入手术室监测生命体征,行腰硬联合麻醉,测得麻醉平面满意,于脐上缘做一弧形切口,长约1cm,建立CO2人工气腹,压力12~15mmHg,置入腹腔镜,耻骨联合同脐连线中点左2cm为主操作孔,左麦氏点切口5mm为副操作孔,取头低脚高位,仔细探查腹腔,吸净腹腔内积脓,分离阑尾周围粘连,游离并夹闭阑尾动脉,使用组织剪离断阑尾系膜,挤压阑尾根部可能存在的粪石,切除阑尾,阑尾残端使用电凝处理,不予包埋,阑尾装入标本袋中取出,有弥漫性腹膜炎的患者,给予甲硝唑及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消除气腹,逐层缝合切口。

1.2.2对照组采用开腹阑尾切除术:入手术室监测生命体征,行腰硬联合麻醉,测得麻醉平面满意,取右麦氏点切口,阑尾残端荷包包埋,甲硝唑冲洗腹腔,逐层缝合切口。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并发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22.0%(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合并穿孔是其最严重的病理改变。传统治疗多采用开腹阑尾切除术,术后并发症较多,伤口感染率高,患者疼痛明显[3]。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具有手术切口小,有套筒隔离,腹腔脏器不直接暴露于空气中,腹腔内干扰小,有效避免坏疽阑尾和脓液与切口的接触,术后疼痛轻微的特点[4],同时,腹腔镜视野开阔,冲洗彻底,脓液吸除干净,不受病人肥胖、阑尾异位的影响,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残余脓肿等并发症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明显优于开腹阑尾切除术[5-6]。本研究分别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旨在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表明: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研究组出现切口感染、残余脓肿、置管引流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同李世彬[7]等研究结果一致,证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安全有效,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效果确切,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伟来,何海荣,叶德夫,等.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在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3):50-51.

[2]黄奕江,龚兵,侯金华,等.腹腔镜结合小切口手术处理急性复杂性穿孔性阑尾炎[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8):754-755.

[3]张宏伟,闫军峰,支莉,等.腹腔镜在化脓穿孔性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26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6):1421-1422.

[4]邱军,王雪清,张波,等.腹腔镜治疗坏疽穿孔性阑尾炎87例[J].中国当代医药,2012,18(33):189-190.

[5]阚雄文,张松柏,谢雄伟,等.腹腔镜治疗小儿穿孔性阑尾炎对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影响[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6):496-499.

[6]陈平.腹腔镜和开腹阑尾切除术在治疗穿孔性阑尾炎中的手术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9):31-32.

[7]李世彬.穿孔性阑尾炎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外医疗,2012,31(6):16-17.

阑尾切除术后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治疗的阑尾炎切除手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 其中男84例, 女36例, 年龄在1~83 (平均36.5) 岁。其中有75例坏疽性、穿孔性, 45例单纯化脓性阑尾炎;有95例切口没有受到污染的, 35例受到污染, 83例的手术时间<1h;使用双氧水、甲硝唑进行腹腔切口冲洗的有77例。没有冲洗的43例;阑尾炎无合并慢性病的患者有67例, 53例有合并慢性病。

1.2 感染的诊断标准

依据我国卫生部所编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U对两个样本率的比较进行检验。

2 结果

手术时间在1h以上、术中的切口感染、坏疽、化脓性阑尾炎, 没有对腹腔进行冲洗以及合并慢性疾病等都将使得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增加。见附表。

3 讨论

笔者对120例阑尾炎切除手术中出现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 发现阑尾炎切除手术之后出现切口感染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并发症, 同样也是医院中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增加的一个环节[1]。笔者对120例阑尾炎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总结出一些关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并为以后的治疗与护理制定相关的对称, 从而有效的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预防切口感染的最为关键、有效的措施就是对其进行及早的诊断, 并及时对患者实行手术, 在本次研究中单纯化脓性阑尾炎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42.22%, 坏疽性、穿孔性阑尾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1.33%。阑尾炎发病到进行切除手术时的时间越长, 那么出现阑尾穿孔、坏死的可能性就越大, 其切口的感染性也将随之增大。

预防切口感染的最根本性的一项措施就是进行无菌、无创操作[2]。这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加强切口的操作, 并进行消毒以及备皮。必须注意切口的选择, 要确定其长度合适[3]。穿孔性、坏疽性阑尾炎中, 切口受到污染的威胁极大, 所以, 在关腹之后, 采用100ml的甲硝唑对其进行常规性的冲洗, 有助于预防切口遭到污染。 (2) 在进行手术时, 加强对伤口的保护, 避免脓液从腹膜流出, 进而侵渍到伤口。 (3) 对于手术所使用的手套、针线以及机械设备, 应该加强重视, 勤清洁、更换。 (4) 对阑尾切除的术式应该灵活的使用, 这有助于避免切口受到感染[4]。 (5) 建立健全的手术室外消毒隔离制度, 以避免切口受到外来因素的污染, 进而预防切口受到感染。

在手术前、后同时对合并慢性疾病进行治疗, 能够加快伤口治愈的时间, 从而有效的降低切口受感染的机率[5]。

通过本次的研究, 笔者认为造成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有两种, 分别是外在原因与内在原因。要想避免切口受到感染, 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免疫力, 有效的消除外在原因与内在原因带来的危害, 从而有效的降低受感染的机率。

摘要: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治疗的阑尾炎切除手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 对患者的病理种类、手术时间、术中的切口感染、术后的切口的冲洗以及慢性疾病对切口感染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阑尾炎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与其病理种类有关系, 其中穿孔性和坏疽性阑尾炎的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比较高;切口受污染后感染的发生率比较高;与使用双氧水、甲哨唑对腹腔创口进行冲洗有一定的关系, 没有进行冲洗的患者感染率会升高。

关键词:阑尾手术,切口感染,原因

参考文献

[1]钱俊华.碘伏纱条引流对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37 (1) :154-155.

[2]冯强, 卓恩挺, 符潘杰, 等.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临床观察与预防[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 (16) l3063-3065.

[3]付海军.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1, 32 (21) :4429.

[4]吴捍忠.急性阑尾炎术后感染因素分析与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8) :82-83.

上一篇:无机化工下一篇:处理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