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治疗范文

2024-08-12

骨髓治疗范文(精选12篇)

骨髓治疗 第1篇

1 清创术

尽管现代医疗技术在飞速进步, 但在成功的治疗慢性骨髓炎中, 手术清创的质量依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2]。需要强调的是以下治疗措施都是建立在清创的基础上。骨蝶形手术、病灶刮除术及死骨切除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除了手术切除所有的坏死组织以外, 还要对感染的区域进行充分的冲洗。通常一次彻底是不够的, 在一项对53 例首次清创时细菌培养阳性的慢性骨髓炎患者的研究中, 第2次清创时仍有26%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3]。同时近年来又有一些新的方法报道。Zausinger等[4]报道了联合外科清创和放射疗法治疗腰椎慢性骨髓炎, 先前因椎体炎症出现大量出血被迫终止手术, 后运用放射疗法处理后再行清创, 出血明显减少, 治愈后随访3年骨髓炎没有复发。Caesar等[5]报道了在钻孔、关节镜下对骨髓腔清创后用封闭双腔引流系统持续灌洗来治疗骨干骨髓炎, 平均随访101个月, 治愈率达85.3%, 运用该技术疗效确切且患者所受痛苦相对要小。

2 稳定患肢骨

有研究显示, 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中, 坚强的内固定有助于患骨的愈合。2007年Nacoulma等[6]也有类似的报道。但同时固定物可变为细菌的孳生地, 使感染持续。所以稳定患肢骨是否真的有益、使用何种固定级手术时机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来证明。

3 处置死腔

当失活骨和软组织被清除, 治疗的重点就转移到所遗留的死腔上来。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抗生素球珠、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移植。抗生素球珠研究较多的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Walenkamp等[7]研究表明, PMMA球珠具有填充伤口、局部组织抗生素浓度高及药物副作用少等特点, 缺点是需要再手术取出。此外, 运用生物降解抗生素缓释系统治疗慢性骨髓炎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该系统具有在组织水平提供高浓度抗生素、消灭死腔、诱导骨修复和不需要拆除等优点。Lindfors等[8]用生物活性玻璃S53P4治疗了11 例慢性骨髓炎患者, 平均随访24个月, 9 例患者痊愈无并发症发生, 1 例患者骨感染已治愈, 但是由于肌肉皮瓣血供原因出现皮肤坏死, 还有1 例由于深部血肿导致感染, 显示了良好的抗菌性、骨传导性和组织相容性。最近有人将注意力集中到比较两者的疗效, 已取得一些进展。McKee等[9]比较了妥布霉素硫酸钙骨水泥与PMMA链珠清创后治疗慢性骨髓炎合并骨缺损, 平均随访38个月, 两组病例 (各14 例) 的感染清除率均为86%, 硫酸钙骨水泥组8 例骨不连患者7 例愈合, PMMA组8 例骨不连患者6 例愈合, 硫酸钙骨水泥组中有5 例接受了7次手术, PMMA组中有9 例接受了15次手术, 硫酸钙骨水泥在治疗骨缺损和减少后续手术数量方面存在优势。自体骨具有排斥反映少及组织相容性好的特点, 但来源少, 而同种异体骨则与之相反。目前对同种异体骨的研究较多, 也有一些可喜的成绩。Peng等[10]研究了同种异体成骨细胞与生物支架共培养3~7 d制备组织工程骨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中期疗效, 10 例中有9 例在3~4.5个月内完全愈合。在该研究中同种异体骨显示了良好的成骨作用, 且没有明显的排斥反应及其他的并发症发生。

4 软组织覆盖

慢性骨髓炎常伴有软组织缺损、骨外露, 如没有合适的组织覆盖, 骨髓炎难以治愈。软组织的覆盖可恢复清创处的血液供应, 同时又有填充死腔的作用。手术时机常为病灶处长出新鲜肉牙组织。Kawakatsu等[11]用背阔肌游离皮瓣治

疗胫骨慢性骨髓炎, 并进行了长达16年的随访, 总体结果让人满意。Nenad等[12]设计隐静脉皮瓣来治疗小腿和足部的创伤后骨髓炎, 平均随访4年, 皮瓣长期存活率达70%。作者讨论了影响皮瓣存活率的几个因素, 即先前的手术量、是否为同一手术医生及病灶部位, 总的来说隐静脉皮瓣治疗小腿和足部创伤后骨髓炎是可行的。Franken等[13]讨论了手术最佳时机、最合适的组织类型及游离皮瓣和局部转移皮瓣的选择, 结果发现早期和晚期皮瓣覆盖在结果上无明显差异, 两种皮瓣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别, 但游离皮瓣术后修整的机会则大大增加, 筋膜皮瓣比肌皮瓣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

5 抗生素治疗

在完成清创、处置死腔、软组织覆盖后, 短期的根据药敏结果的静脉滴注抗生素和随后中长期口服抗生素是必要的。但对抗生素具体的使用时间及给药方式目前并没有达成一致。Eyichukwu等[14]回顾性研究显示, 慢性骨髓炎患者在充分的外科清创后, 大多数患者采用敏感抗生素静脉用药48~72 h, 口服用药48周。Howard-Jones等[15]研究表明, 大多数儿童慢性骨髓炎患者先接受4~6周的静脉抗生素治疗, 然后再口服抗生素2~3个月, 但同时一些小的研究又表明比较短的抗生素治疗同样有效。但Haidar等[16]已经开始反思长期抗生素是否必要, 并倡导应进行大量的动物和临床实验来验证。Euba等[17]进行了关于比较口服利福平-磺胺甲基异恶唑与静脉使用氯唑西林治疗慢性骨髓炎的长期随访实验, 两者的治疗结果相当。Conterno等[18]研究表明, 静脉和口服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慢性骨髓炎在疗效和使用后的相关副作用方面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别。

6 肢体重建

清创留下的或损伤本身造成的节段性缺损, 有时不能单独以抗生素球珠、移植骨及肌瓣来修复。目前运用较多的是Ilizarov方法。该方法的要点是切开一部分没有感染的骨皮质, 使其形成一个正常的骨痂愈合过程, 而后这部分骨痂由Ilizarov外固定架以小增量逐渐牵引。Shiha等[19]报道了移植同侧腓骨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胫骨慢性感染性大块骨缺损, 所有患者都获得了稳固愈合。Liu等[20]报道了用单边外固定架行骨延长治疗因肱骨骨髓炎导致的肱骨骨不连伴骨短缩及骨丢失, 平均随访106个月, 获得优7 例, 良3 例, 差1 例的结果。Eralp等[21]报道了用外固定架加髓内钉治疗股骨和胫骨慢性骨髓炎清创后的骨缺损或骨短缩, 13 例中有11 例在骨修复和功能两个方面都获得优。另外, 也有人用带血管的骨移植来治疗。Wang等[22]用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来治疗67 例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 治愈率达93.5%, 其余的二次处理后治愈, X线片检查提示移植骨在4~6个月内愈合, 平均4.2个月, 根据Enneking功能评分, 恢复到正常肢体79%的功能。

7 高压氧治疗

这种治疗的原理是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抑菌能力与组织氧分压成正比, 而骨感染处的氧张力低, 可抑制免疫介质的正常活动, 所以提高氧分压有利于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再有, 氧分压低时胶原合成和骨的形生受抑制, 增加氧分压可使以上的功能恢复正常。此外还有研究显示, 高压氧有促进血管发生、抑制厌氧菌和增强抗生素活性的功能[23]。美国海底暨高压氧医学会推荐将伤口置于2~2.5ATA压力下, 每90~120 min一疗程, 持续40个疗程来治疗慢性骨髓炎。在上述条件下, 动脉血氧分压上升到1 500 mm Hg以上, 软组织和骨组织氧分压分别可达500 mm Hg和200 mm Hg[24]。Wang等[25]研究显示高压氧可作为慢性糖尿病溃疡、皮肤移植愈合不良、骨坏死、软组织放射性坏死、气性坏疽及慢性骨髓炎等的辅助治疗。Handschel等[26]研究了高压氧治疗下颌骨慢性骨髓炎, 第一组先前没接受任何治疗 (13 例有7 例复发) , 第二组曾接受过抗生素治疗 (4 例有1 例复发) , 第三组接受过外科治疗和抗生素治疗 (9 例有4 例复发) 。由此可以看出, 高压氧可作为慢性骨髓炎的一种治疗选择, 可使一些病人避免抗生素或手术治疗。

骨髓治疗 第2篇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护理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改善等有明显效果,我们从术前、术中及术后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组12例中,均为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病患者,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0465岁,平均52岁;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O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肝硬化常见症状和体征,包括纳差、乏力、腹胀;经腹部B超或腹部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诊断肝硬化合并腹腔积液,白蛋白(ALB)低,肝功能Child B级7例,c级5例。1.2 治疗方法

1.2.1 骨髓动员:术前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产生,75~150 g,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3d。1.2.2 采集骨髓:患者局部麻醉后于髂后、髂前上嵴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1504200 mL,保存在含有橼酸钠的血袋中封好,置于4~1O℃ 的冰桶中暂存。

1.2.3 骨髓干细胞分离:使用沈阳赛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细胞处理试剂盒》(注册号:辽沈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1400002号),分离骨髓所采集骨髓中的干细胞成分。1.2.4 分离所得骨髓干细胞的质量控制和检测:运用流式细胞术对移植干细胞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1.2.5干细胞移植:通过介入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达肝固有动脉,将分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注入。之后用10 mL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注射速度1 mL/min。2.结果

本组术后有1例轻度恶心,1例发热,2例局部疼痛,2例兴奋失眠,护理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术后2、4、8周分别复查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ALB、甲胎蛋白(AFP)、胆碱脂酶(CHE)等指标,其中AST均较术前降低明显,ALT和TBIL较术前也有所降低,ALB较术前显着升高,PT较术前明显下降,CHE较术前升高。移植后4周食欲改善7例,体力好转9例,腹胀减轻7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尤其以肝脏的合成及修复功能改善为显着,这些变化特别是血清白蛋白的升高是一般护肝治疗不可能达到的。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世界前沿的医疗技术。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肝脏功能逐渐恢复,相当于促进再生新肝脏。这项新技术风险小、痛苦少、费用低,是治疗重症肝病的一条新路。患者及家属因对治疗缺乏了解,术前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疑虑等心理。护士要主动关心患者,根据评估情况和患者及家属的文化层次,介绍该手术的意义、方法和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并介绍该项技术的先进性、安全性,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增强对手术的信心,取得配合。

2.1.2患者的准备: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电解质、心电图、CT 等,以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做碘过敏试验,询问有无过敏史;双侧腹股沟备皮;训练患者床上排便;术前晚保证充分的睡眠,术前12h禁食,6h禁水。2.1.3物品及药品的准备:采骨髓前应备有氧气、心电监护仪及生理盐水、肝素钠、抗过敏及止血药物,如:非那根、地塞米松、止血敏。2.2术中护理

2.2.1自体骨髓采集的配合:骨髓采集部位多选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1。0~200 mL。护士协助患者摆好体位,多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双手屈曲放于头部两侧,使患者处于最佳的舒适而又有利于骨髓穿刺的状态;协助医生局部麻醉,并备好肝素及注射器,协助医生抽取肝素以湿润注射器等;自体骨髓采集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流程,集中精力。骨髓采集、干细胞分离处置过程中,护士严格遵守采血输血的查对制度,严格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申请单、离心管标签姓名。

2.2.2 护士准备术中观察护理:①连接心电监护仪,告知术中注意事项。②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术中必要时用药。③严格无菌操作,配合医生进行常规消毒及麻醉。④若出现较明显的心悸、气短等症状,要注意是否为造影剂过敏所致,应及时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通过交谈的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少紧张情绪。在行造影注射过程中,患者偶有发热和上腹疼痛的感觉,此时应告知患者是正常反应,以避免加重患者紧张心理。2.3术后护理

2.3.1严密观察病情:患者回病房后,给予心电监护,动态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介入治疗中使用了大量造影剂,易造成肾脏功能损害,记录患者24 h尿量,观察颜色变化,如果术后2 h无排尿,应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同时观察有无腹胀、腹痛、头晕、恶心、心悸、出冷汗等症状。

2.3.2穿刺部位的护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等。严密观伤口局部渗血情况,如有渗血应立即更换敷料,并压迫出血点15~20 min,告知医生待出血停止后重新加压包扎。必要时复查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肝功能、便潜血试验等。2.3.3术侧血液循环的观察:股动脉穿刺插管对股动脉壁的损伤可形成动脉血栓,同时腹股沟穿刺部位如包扎过紧也可影响下肢血液循环,术后应定时触摸足背动脉,以了解搏动情况,并观察术侧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注意有无疼痛或麻木,如发现血运差时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避免严重缺血。

2.3.4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术后有轻度恶心、发热、局部疼痛、兴奋失眠、骨髓穿刺点出血,这些症状经过对症处理后自行缓解。①恶心:术后常规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1O~2OmL。②发热:发热患者体温一般不超过38.5℃,发热时,给予冰力降温贴,适量应用退热剂口服,1周内降至正常。③疼痛:疼痛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视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④失眠:白天减少睡眠时间,晚间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教会患者放松,必要时给予地西泮口服。⑤骨髓穿刺点出血的护理:骨髓穿刺部位出血1例,嘱患者卧床休息,加压按压穿刺点,给予及时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并及时对症处理。2.3.5生活护理:翻身时,嘱患者按压穿刺点,平卧24h后解除加压,可下床活动。平卧期间,我们要观察绷带的松紧压力是否合适,绷带过紧伤口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影响穿刺点的愈合,绷带过松穿刺点易出血,造成伤口感染。术后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评估患者的各种需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不定时适当变化患者的卧位,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术后患者往往出现排尿困难,要鼓励其多饮水,以便造影剂排出体外,并准确记录出入量,注意尿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2.3.6 饮食护理: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护士要协助并指导患者制定饮食计划:①多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少量多餐,保证营养均衡摄入;②轻度腹腔积液者给予足量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低盐饮食,每日摄人的盐量在2g左右;严重水肿时宜用低盐饮食并限制水的摄入,每日进水量限于500~1000 mL左右。③肝功能显着损害、血氨偏高或有肝性脑病先兆者,应限制或禁食蛋白质,严禁饮酒,避免进食坚硬粗糙、辛辣刺激性食物。

2.4 出院指导

对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做好健康教育不仅提高治疗效果,也是提高肝病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关键。包括:①强调继续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指导合理用药;②指导患者继续注意合理饮食;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禁酒戒烟,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持大便通畅;④出院后应定期到医院作相关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化,出现问题及时就诊或电话咨询。3.讨论

骨髓治疗 第3篇

慢性骨髓炎又称附骨疽,是一种不易根本治愈且经常发作的骨化脓性感染,是骨科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之一,其病程复杂,病程长,易并发慢性窦道、皮肤疤痕及缺损、骨折、骨缺损。手术失败率、感染发生率高,给患者精神上、经济上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笔者对2009年2月~~2011年4月收治的18例慢性骨髓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并结合中医治疗,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21~~53岁,股骨6例。胫骨11例,肱骨1例,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15例,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3例,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培养阴性3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有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病史。患肢长期隐痛、痠痛,局部有压痛、叩击痛,患处可见一个或数个窦道口,且周围有肉芽组织增生,色素沉着。皮肤上留有凹陷窦道疤痕,局部肌肉萎缩,同时有形体瘦弱,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

1.3 治疗方法

根据细胞培养药敏结果,术前使用敏感抗生素4~5天,病灶清创时再次细菌培养,必要时行病理检查。清除坏死组织、游离死骨及炎性肉芽组织,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根据创面大小、形状修剪维斯第(VSD)材料加以缝合固定,表面粘贴薄膜材料,持续负压治疗7~10天再次清创,根据创面情况决定负压治疗的次数及抗生素液体灌洗等后续治疗。采用植皮、肌皮瓣转移等闭合创面,骨缺损者行植骨手术。在行负压封闭引流同时根据患者正气不足、气血亏虚,相应给予补虚扶正的药物治疗,方药常选八珍汤口服。

2 结果

12例行3次负压治疗,6例行4次负压治疗,6例行植皮,11例行肌皮瓣转移,1例直接缝合。18例感染得到控制,骨折愈合,其中13例行自体骨植骨,病例经随访8~32个月无复发。

3 讨论

慢性骨髓炎其病理特点为:(1)有死骨和骨性死腔存在。死骨很难自行消除,死腔本身血液供应很差,成为经久不愈的感染源,药物很难进入病变部位;(2)骨髓腔滋养血管栓塞,被破坏,密度骨的血供不良,修复能力差;(3)骨膜反复向周围生长,形成板层结构的骨性包殼;(4)窦道壁周围产生大量的炎性肉芽组织。本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述症状,因而其治疗比较困难。

慢性骨髓炎形成死骨和坏死组织,脓液较多,成为细菌大量增殖的媒介,进而加重组织坏死,形成恶性循环。内固定物的存在促进细菌易形成生物被膜,感染控制非常困难。 改善局部血运、清除坏死组织和细菌是早期治疗的关键。负压封闭引流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抗感染作用,通过持续负压及时清除创面渗出物、坏死组织、细菌及局部炎性因子,可降低组织间隙压力、减轻组织水肿、增加毛细血管增生、提高组织的抗感染能力,从而为组织瓣移植提供了有利时机,提高了组织瓣移植的成功率。创面新生肉芽组织增生明显,表面新鲜、湿润且无脓性分泌物,缩小骨或肌腱外露创面,创缘部分区域仅行游离植皮覆盖,因而能减少组织的切取面积。为后续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

中医对骨化脓性感染早有认识,因其病变深沉,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损害以骨骼为主。故古代文献里都称为“疽”或“骨疽”。《灵枢.痈疽》中说:“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 《灵枢.刺节直邪论》中有“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其病理变化与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强弱有密切关系,骨疽一旦发生,必致气血雍滞,经络阻塞。更可耗气刼血,伤津夺液,进而累及脏腑。在病理演变过程中始终存在“正邪相博”,正气的强弱主导着整个病理机制,因此骨痈疽治疗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兼顾,标本同治,内外结合,祛邪与扶正兼施。由于病变经年累月,患者出现脾肾不足,气血两虚症状,笔者常选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加减,以使体内正气恢复,助养新骨生长,促进疮口早日愈合。

总之,通过观察研究表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结合中医治疗慢性骨髓炎,具有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或减低感染率和并发症,利于创伤患者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邱贵兴,戴尅戎.骨科手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9月

作者简介:陈晓,男,(1973.10-),本科,贵州毕节,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骨伤

20例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体会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 均符合慢性骨髓炎的诊断标准[2], 治疗前均拍摄X线片。其中男13例, 女7例;年龄8~68岁, 平均年龄30岁。发病部位:股骨3例, 胫骨11例, 肱骨4例, 桡骨2例。开放性骨折内固定后感染致骨髓炎8例, 闭合性骨折内固定后感染致骨髓炎5例, 外伤或手术感染致骨髓炎4例, 血源性骨髓炎转变成慢性骨髓炎3例。病程最短4个月~2年。临床表现为患病部位增粗、干骺端骨质缺损、窦道形成、肿痛、功能障碍等。

1.2 诊断依据

(1) 患者有外伤感染急性骨髓炎病史; (2) 患处肿痛超过1个月, 较健增粗、出现畸形或关节功能障碍等; (3) 患肢窦道长期存留, 反复发作性流脓; (4) X线摄片可发现病骨增粗, 骨质破坏、髓腔硬化、死骨及骨包壳形成等。

1.3 治疗方法

术前改善患者全身状况, 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等。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病灶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并每天给予清洗窦道。术前1d行窦道造影并拍摄X线片, 依据患病部位情况制定手术方法。手术时彻底清除病灶, 清除坏死组织、骨脓肿、死骨及窦道等, 反复清刷病灶, 刮除炎性肉芽组织, 消灭死腔, 刮匙搔刮窦道四壁, 直至看到切面渗出新鲜血液为止, 确定为活的骨组织, 有死骨、死腔及骨硬化者采用带肌瓣或松质骨填充骨腔。病灶清除完成后, 反复用3%双氧水及1%新洁尔灭浸泡冲洗创面, 置管敏感抗菌素滴注冲洗并引流1~2周。术后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选择有效抗生素全身用药抗菌治疗。

1.4 疗效判断标准

(1) 治愈:全身及局部症状均消失, 肢体无疼痛, 功能良好, 窦道愈合;X线片显示骨质修复, 骨折愈合, 无死骨、死腔; (2) 有效:全身及局部症状明显减轻, 肢体时有疼痛, 功能部分障碍、窦道近期愈合;X线片示病骨部分修复; (3) 无效:全身及局部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窦道不稳定;X线片示未见改善, 存在死骨、死腔, 病灶继续发展[3]。

2结果

20例患者中, 一期愈合13例, 窦道切除后二期愈合5例, 2例经过2次扩创并用敏感抗生素溶液冲洗, 带肌瓣或松质骨填塞创面后愈合。20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6~18个月, 均未见复发。

3讨论

骨髓炎致病原因众多, 包括外伤、开放性骨折及血源性感染等。其中慢性骨髓炎多数由急性骨髓炎延误诊治或未及时有效地治疗演变而成。慢性骨髓炎病灶内的死骨及软组织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场所, 同时纤维瘢痕化的周围组织因血供不足, 致使抗菌素不能起到有效的杀菌作用, 最终导致慢性骨髓炎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致残率较高[4]。因此, 彻底清除病灶, 消灭死腔、死骨及炎性肉芽组织, 并有效地使用敏感抗生素是治愈慢性骨髓炎基本措施, 而反复扩创是减少病原菌, 促进骨组织愈合的基本条件[5]。

本组20例患者, 经治疗后,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其体会主要为: (1) 首先要给予患者加强营养, 改善全身状况, 增强抵抗力, 是有效治愈慢性骨髓炎的前提条件。 (2) 常规取病灶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高效敏感抗菌素, 联合、足程治疗是抗感染的基本原则。 (3) 感染是慢性骨髓炎复发的主要因素, 其主要归因于病灶清除的不彻底[6]。术前充分了解病灶影像, 评估感染范围。术中切除病灶过少易致失败, 过多则延长愈合时间, 并增加骨不连发生率, 但切除病灶要充分。 (4) 经彻底清除病灶后, 对于存在骨缺损者, 最合适的骨组织修复形式是进行骨移植[7], 可明显缩短愈合时间。 (5) 局部应用敏感抗生素冲洗可在病灶区域持续有效地起到杀菌的疗效, 迅速控制病情发展。

总之, 通过彻底清除炎性病灶, 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可缩短疗程, 有效地提高了慢性骨髓炎治愈的成功率,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骨髓炎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5月-2011年5月临床确诊的2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 一期愈合13例, 窦道切除后二期愈合5例, 2例经过2次扩创并用敏感抗生素溶液冲洗, 带肌瓣或松质骨填塞创面后愈合。20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6~18个月, 均未见复发。结论:彻底清除炎性病灶, 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可明显缩短疗程, 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骨髓炎,治疗,病灶清除

参考文献

[1]宋焕瑾, 雷文黎, 杨雷刚.开窗灌注负压吸引治疗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J) .实用骨科杂志, 2001, 7 (5) :389-390.

[2]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1116.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87:706.

[4]汪银锋, 阮洪江, 范存义.慢性创伤后骨髓炎诊治进展 (J)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8, 29 (2) :100-102.

[5]孙永强, 张云彬.慢性骨髓炎新疗法作用机制分析 (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 (15) :1154-1155.

[6]黄雷, 李兵, 刘沂, 等.开放植骨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 (J) .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1) :30-34.

骨髓穿刺定位研究 第5篇

(黎凤萍 李彩霞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2009医学检验2班;指导老师: 刘文国)

[摘要] 目的探讨骨髓穿刺术的形态学定位方法。方法

在人体标本或活体上进行观测以探寻较为准确及简便的骨髓穿刺定位方法。结果

对临床上常用的五个穿刺部位进行形态学的观察与测量获得相关数据。结论

骨髓穿刺术的关键在于如何快而准地进行定位,若定位能够快而准地选好,将为诊断、治疗带来莫大的帮助。

[关键词]

骨髓;穿刺术;定位

骨髓是各类免疫细胞和血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骨髓穿刺术是采集骨髓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其适应证为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不明原因的血细胞数量增多或减少及形态学异常;也可进行血液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分析和干细胞功能、病原生物学的检查等,从而了解骨髓的造血功能诊断疾病。骨髓穿刺术是获取骨髓的一种关键性的诊疗技术,骨髓穿刺点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穿刺的成败,故穿刺点的形态学定位研究具有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

材料:人体骨骼标本20副,人体标本6具,人体活体10人,手术器械若干,游标卡尺;方法:选定穿刺部位,通过观察定位及距离测量以获得穿刺点的准确定位方法。结果

我们就临床上常用的骨髓穿刺部位,通过对标本、活体进行观察和测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观测比较、测量和分析,获得了相关数据和结论。

临床上,常选用以下5个部位进行骨髓穿刺:髂后上棘,髂前上棘,胸骨,腰椎棘突,胫骨上端内则。其中髂后上棘是最常用的穿刺位点,我们根据现时的医学发展情况及医生诊断的需要,重点对髂后上棘进行了研究。

2.1 髂后上棘 取标本侧卧位,在标本剖开前使之双腿向胸部弯曲,使其腰骶部位向后突出,髂后上棘充分显露。用游标卡尺量得髂后上棘到骶骨中线的距离为30mm;然后把标本的臀部、腰部后背下方的皮肤,肌肉剖开找到髂骨的精确位点,作上标记,同时找到椎骨棘突,用卡尺量得到在骶骨正中脊至髂后上棘处水平距离为44.82mm。由于在活体上有皮肤和肌肉,所以有时难以确定骶骨正中棘的部位,也可以触摸腰椎,用卡尺量度第五腰椎垂直向下34.18mm处也就是骶骨正中棘与髂后上棘连线的交点。

对于肥胖者,可用手指循髂脊轮廓在骶椎两侧触知或从患者头部10°角水下方向观察,髂后上棘是最低的一个区域,在该区找最低点,可触摸髂后上棘[1]。

[2][1]髂后上棘骨质较薄,骨髓腔大,髓液较丰富,比较容易刺入,安全性大,而且在患者背部进行取样,患者不易恐慌。

2.2 髂前上棘

取仰卧位(如有腹水或异常肿大脏器可以半侧仰卧[3]),双手指交叉放于头部枕骨下,暴露脐下至骶骨联合上段皮肤,操作时医生应双手夹住髂骨[4],穿刺位点在髂前上棘顶端后约10mm较平坦处[1],或者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

另外,有的患者有大量腹腔积液,肝脾极度肿大,这类患者不应选用该部位,明显腹胀者会因穿刺针内滑在穿入腹腔的危险[5]。

该位点较硬,细胞增生度低,医生穿刺时稍为费力[1],而髂前上棘后10-20mm处的骨面较为平坦,易于固定,操作方便。所以临床上常在髂前上棘后10-20mm进行穿刺,从而降低了手术的危险性。

2.3 胸骨

取仰卧位并将胸部用枕头稍垫高10°—15°,患者头稍后仰,充分暴露胸骨[3]。快速查找胸骨穿刺点有以下三种方法:

1、胸骨角正中部位上15mm处;

2、第二或第三肋骨间水平面上5mm~10mm处(或胸骨凹下10mm处)[6];

3、胸骨柄

[6]与胸骨体相接处稍下方正中线上。

选择此部位胸骨较薄,骨髓细胞增生旺盛[7],骨髓丰富,易于固定[3],皮下组织少,压迫容易止血,但该部位距心脏和大血管较近,具有一定的危险性[7]。当其他部位穿刺结果不理想时,仍可考虑胸骨穿刺。

2.4 腰椎棘突

患者反坐于背靠椅上,双臂交叉放在椅背上,把枕头放在双臂上,使上身向前弯曲,背部尽量向后突,使棘突暴露得更加清楚。另外一种方法是使患者左侧卧,右臂抱着双腿,使腰椎明显暴露[1]。可选择第三、四腰椎棘突进行穿刺,选用棘突体而不用棘突尖。

选择这个部位的优点在于患者能够感觉的疼痛较少,但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多数小孩的脊突端小而不要容易固定,部分成年人脊突尖硬不易刺入。

2.5 胫骨

取仰卧位并固定下肢,选定胫骨粗隆水平向下10mm稍内侧垂直刺入。因为胫骨骨质会随年龄增长变得坚厚,而且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所代替变成黄骨髓,从而失去造血功能[1],其中造血组织亦趋减少。所以胫骨穿刺只适用于2岁以下的儿童[2]。讨论

骨髓穿刺技术以及骨髓标本的采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骨髓细胞学诊断的结论和效果。这点对血液病及其他病理改变诊断至关重要。在穿刺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因患者的个体差异、年龄、胖瘦、心理耐受性配合程度、患者扁骨的厚薄及三维立体角度、患者的疾病性质、施术者的经验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医生只有术前对患者本身所带有的疾病进行综合的考虑,研究才能选取最恰当的定位位点。对解剖结构的掌握熟练是每一们穿刺医生的基本要求,人体的骨质硬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不同的个体相同的骨构大小不尽相同,每一个穿刺点的骨髓腔大小也有很大差别。

很多时候,患者的心理因素更是影响手术进行、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术前医生可对患者做适量的心理辅导,说明其必要性和安全性,解除顾虑和不必要的紧张心理。选择棘突和髂后上棘的穿刺点,患者不能看到穿刺所用的医疗器械及穿刺操作过程,可减少其心理恐慌,此处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穿刺部位。

骨髓穿刺术是临床上一项既常用又十分重要的技术,也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技术。骨髓穿刺术定位的技巧性很高。经过这次学术基金的研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骨髓穿刺的整个过程中,骨髓穿刺的具体定位是最为关键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只有清楚认识人体的解剖位置,加之不断在临床上进行反复骨髓穿刺术的练习,才能取得骨髓穿刺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钟振宇 骨髓穿刺序程解析 淮海医药 2003年6月第21卷第3期 P197; [2] 唐宏 如何提高骨髓穿刺成功率 实用医技杂志 2007年1月第14卷第1期

(旬刊)P120;

[3] 窦洪渠 雷霆 骨髓穿刺方法改进56例报告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1年9月第 16卷第3期 P106;

[4] 郑潇潇 郑维扬 江千里 徐波儿 何美蓉 孟卫东 “五字诀”优化骨髓穿刺

培训体系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3月 第1期 P81;

[5] 张军 骨髓穿刺200例临床分析 实用医技杂志 2009年6月第16卷 第6期

P479;

[6] 徐强 王丽红 5ml注射器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40例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年1月第12卷第1期 P17;

[7] 彭楚明 肖灿辉 肖琴 苏咏泉 一次性注射针头在老年人胸骨骨髓穿刺中的

应用 中国医学工程 2006年6月第14卷第3期 P303;

[8] 李有国 艾玲 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婴幼儿胸骨骨髓穿刺50例 新乡医学院

骨髓治疗 第6篇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特点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感觉异常、发冷、下肢肌肉酸麻、疼痛,间歇性跛行,下肢静息痛、溃疡,甚至坏疽等。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更多地累及膝关节以下动脉。因此,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特点是病变更广泛、更远端,影响的血管往往是多部位、多节段,以小血管病变为主,并有微血管病变。血管脉搏触诊和踝肱指数(ABI)的测量是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基本方法。超声波检查和经皮血氧张力测定可以评估下肢动脉阻塞的严重程度,严重缺血,还可进一步做血管造影检查。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治疗

传统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内科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如果内科治疗4~6周后,病情无好转,应考虑手术治疗,以期及时进行血管重建,改善下肢血运、促进溃疡愈合。但是,由于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特点是血管闭塞更严重,下肢远端流出道差,无法进行搭桥手术,或者闭塞血管在膝关节以远,因为血管口径小,搭桥血管再闭塞可能性大,导致医疗费用高,截肢率高。

治疗进展:目前,国内外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一项新技术就是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崭新的治疗技术,也是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技术。骨髓间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具有跨系统分化特性,并且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最丰富,便于提取,可进行自体骨髓移植,既避免了免疫排斥反应,又不违背社会伦理标准,骨髓间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受损部位形成新生血管,故这一技术也逐渐被用于治疗下肢缺血。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宜忌

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适应证:(1)有间歇跛行且静息状态下踝肱指数(ABI)<0.6~0.8;或已有静息痛、溃疡、坏疽。(2)保守治疗无好转且不适合外科搭桥手术的患者,或各种原因不能接受截肢手术的患者。

骨搬移法治疗骨髓炎所致骨缺损综述 第7篇

骨搬移是由俄罗斯的Ilizarov先生发明和创造的技术, 以牵张成骨 (组织) , 张力应力学说[2,3]理论为基础, 即给生长中的组织缓慢牵伸产生一定张力, 可刺激某些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同时将环形的外固定器和铰链组合在一起[4], 对人体的肢体伤残与畸形进行治疗的一项专门技术。Ilizarov先生出生于农村, 父母均是农民, 其发明灵感来自于生活的实践和生活的经验[5]。其在修理自行车时产生灵感可将人的骨视为轴承, 皮肤软组织视为车胎, 如果将车轮的稳定构型原理用于固定四肢的骨折, 既避免了内固定手术又达到了稳定的需求, 依此灵感找到治疗骨缺损的方法。骨搬移的技术从出现到在苏联的推广也经历了好多曲折和坎坷。直至1968年苏联运动员, 世界跳高纪录创造者瓦列里布鲁梅尔右小腿受伤, 经32次手术, 不但缩短了6 cm, 而且脓肿不愈, 在莫斯科大夫告知患者应该决定截肢, 后经Ilizarov治疗重返了运动场, 有了如此成功的案例;后才得到了苏联政府的重视, 后在库尔干地区专门成立了世界最大的骨搬移观察中心。无独有偶骨搬移技术曾长期未被西方世界和国家所熟悉了解。它被西方世界了解熟悉来自另外一个案例, 1980年意大利的探险家Carlo Maurit探险时其感染性胫骨假关节被Ilizarov治愈, 从此后引起意大利骨科医师的关注, 后Ilizarov先生到意大利做了学术报告。随后意大利建立了学习和研究应用Ilizarov的研究会, 后此技术慢慢传遍欧洲。北美国家传播了解此项技术始于1985年, 起于犹太人Doror Paley教授, 他系统的到库尔干地区学习和了解此项技术。中国接触和了解此项技术并不比西方国家晚, 北京儿童医院潘少川教授带回了此项技术。后期秦泗河教授编著和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章介绍此项技术。2003年中国也成立了ASAMI即Ilizarov方法学习和应用学会, 推动了中国骨科学界对此技术的了解和应用[6]。

此项技术主要采用外固定技术。外固定是一种通过将骨连接到体外装置以固定伤肢来治疗骨和关节损伤及矫正骨骼畸形的方法。外固定器的主要类型有单边式, 双边式, 扇形, 半环式, 环形, 组合式。Ilizarov外固定器是最完善的, 可以将上述类型的外固定器械组合起来。外固定优点有如下方面首先创伤部分软组织不分离保护了血供, 保护了血供是骨愈合的重要再生因素;其次远离损伤区域进行固定, 可以采用立体和三维平面来复位骨折这样有利于早期恢复患肢的功能, 同时外固定器能随时调节固定的力学刚度, 外固定器械多变灵活可以治疗不同部位的骨折, 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外固定无需二次切开取内固定物, 外固定技术无电解反应也无应力遮挡, 外固定后可早期活动及负重, 治疗费用低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当然外固定也并不是完美无懈可击的技术, 其缺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外固定器械的使用比较复杂, 尤其是混合式外固定器, 同时需要持续监测外固定器松动和组件断裂的可能性, 针眼感染威胁贯穿于整个外固定器的应用周期。同时还有外固定器械较大, 患者的依从性较差的可能。这些同样是骨搬移法的优点和面临的问题。

骨搬移技术做为一种成功的方式, 人们不断探索和总结其可解决的医学难题, 主要总结为可以治疗下面些疾病一先天畸形:如先天髋脱位, 髋内外翻, 先天胫骨假关节, 足畸形;二后天性下肢畸形:如骨折, 骨折畸形愈合及骨不连;骨缺损;骨感染;关节僵直;膝内翻;膝外翻;三麻痹性下肢畸形如脑性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脊椎裂;周围神经损伤;炎症与疾病致下肢畸形;四骨关节结核骨关节化脓性炎症;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垢发育障碍与骨软骨炎;五肢体短缩骨与关节创伤骨折致单肢或双肢短缩;小儿麻痹后遗症肢体短缩;先后天性肢体畸形致肢体短缩发育不良[7]。

骨搬移技术可以解决如此多的临床难题, 那么我们如何使用此项技术?应该安置时注意哪些事项?外固定器构筑同时应遵循如下的原则首先明确外固定使用的目的, 为改变骨段的空间结构还是为固定骨折断端?我们安放外固定环时应该考虑环的层面, 通常一个骨段用两个环固定, 确定外固定环放置的最佳层面, 应该结合解剖学知识选择可能的穿针安全通道和参考通道, 确认最适合特定临床情况的穿骨元件。挑选每一穿骨元件所在层面的外固定环的类型和尺寸, 标记已选好的植入穿骨元件的层面和通道, 置入穿骨元件和安装外固定环。

骨缺损性骨不连的初期治疗包括, 通过上述外固定的方法, 恢复肢体机械轴, 纠正骨端的纵向和侧方移位, 治疗时要考虑骨不连处成骨的特征, 肥大型骨不连允许单纯的牵张接骨术, 术后5~7 d开始牵张, 每次0.25 mm, 每天3次, 如果骨断端活性不能保证, 需要重新截骨骨断端进行延长。对萎缩性的骨缺损骨不连, 通常开放复位骨断端。如果断端予以骨移植, 可同时对长的骨段实施骨皮质截骨]。

那么后期安置了外固定架, 我们该如何护理呢?骨搬移后期针孔护理和搬移的方法, 我们建议术后两周开始搬移, 搬移的速度为1 mm/d, 分4~5次完成或多次完成。针孔周围不需要包扎, 针孔周围应保持清洁, 注意保持针孔及其周围的紧张也就是牵张度, 如若针孔出现松动则发生针孔感染的概率较大, 轻度炎症时针孔可见发红, 可以减少活动, 严重针道感染可见大量的炎性肉芽组织和针道口疼痛剧烈, 可以采取停止牵引输注抗生素的方式方法, 或者将搬移的距离退回3~5 mm, 待疼痛消失后再行搬移。针孔的护理可以用碘伏消毒或酒精护理, 如若针孔出现渗出可以将患处暴露[8]。

骨搬移过程中我们常见的并发症有搬移失败断端的成角, 器械的松动和搬移针道改变。因此虽然骨搬移是种有效的解决骨髓炎所致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但是我们需要术前的整体规划, 术后的合理监督和定期复查, 以及术中针道的管理, 这需要骨科大夫高精的技术和负责的心态。但是我们看到数以万记的使用骨搬移技术治疗后的成功案例, 我们对此技术深感信任。

参考文献

[1]秦泗河.Ilizarov技术概述[J].中华骨科杂志, 2006, 26 (9) :642-645.

[2]Ilizarov GA.The tension—stress effect on the genesis and growth of tissues.Part I.The influence of stabilitv of fixation and soft—tissue preservation[J].clin 0rthop Relat Res, 1989 (238) :249-281.

[3]Ilizarov GA.The tension-stress effect on the genesis and gmwth of tissues.PartⅡ.The inflence of the rate and frequency of distraction[J].Clin 0rthop Relat Res, 1989 (239) :263-285.

[4]秦泗河, 孙磊.Ilizarov技术在矫形外科的应用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 9 (3) :295-298.

[5]秦泗河.Ilizarov的发明、发现与技术传播过程对临床医生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 2006, 27 (4) :69-71.

[6]秦泗河, 葛建忠.Ilizarov技术在中国大陆20年 (1991~2011年) [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 (7) :662-665.

[7]曲龙.骨搬移治疗骨缺损和骨不连[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骨髓治疗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均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到本院就诊,与世界卫生组织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标准[1]相符;男38例,女32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54.2±6.8)岁;根据国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后积分系统(IPSS)评估,中危-1 23例,中危-238例,高危9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1 19例,RAEB-2 43例,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2例,骨髓丧生异常综合征转化急性髓系白血病6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1.2 方法

观察组经地西他滨联合全程CAG方案治疗,取20 mg/m3地西他滨静脉滴注,1次/d,3~5 d;20 mg阿克拉霉素静脉滴注,隔日1次,共4 d;10 mg/m2Ara-C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共14 d;300μg/m2G-CSF皮下注射,1次/d,共14 d。对照组患者经地西他滨联合半程CAG方案治疗,20 mg/m3地西他滨静脉滴注,1次/d,3~5 d;20 mg阿克拉霉素,静脉滴注,隔日1次,共3 d;10 mg/m2Ara-C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共7 d;300μg/m2G-CSF皮下注射,1次/d,共7 d。期间根据患者治疗情况行造血干细胞移植,12例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际工作协作组(IWC)2006年骨髓丧生异常综合征疗效修订标准[2]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未缓解(NR),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根据WHO标准[3]评价患者不良反应,随访时间自确诊开始至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1.4%(25/35),其中CR 12例,PR13例,NR 10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4.3%(19/35),其中CR 7例,PR12例,NR 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随访情况

70例患者随访至今,26例患者存活,34例患者死亡,10例失访。26例存活患者因定期巩固化疗及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存活至今,中位总生存时间21.3(8~68)个月。34例死亡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8.1个月。1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3例死亡,9例存活;其中1例移植患者因早期骨髓复发死亡,1例移植或骨髓未缓解,因合并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严重感染死亡。

2.3 不良反应

70例患者治疗期间以Ⅲ~Ⅳ级骨髓抑制为主,粒细胞最低数为(0~0.3)×109/L,血小板最低数为(3~12)×109/L。52例患者感染,Ⅲ~Ⅳ级10例,Ⅰ~Ⅱ级42例;分别为肺部、肛周和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经抗感染、输注红细胞、血小板等对症支持治疗,无死亡患者,均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

3 讨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在治疗时,根据IPSS危险度评估患者预后,采取针对性治疗,对低危患者以刺激骨髓造血和成分输血为主,而对于中危和高危患者,多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状态采取GAC联合方案、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措施延缓疾病转化时间,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随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的日渐深入,明确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的G岛异常高甲基化参与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4],因此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以促使抑癌基因甲基化状态恢复正常为临床重点。

地西他滨在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治疗中取得一定效果,地西他滨是一种脱氧核苷类似物,在体内外与DNA甲基转移酶1相结合,可抑制其活性,促使抑癌基因去甲基化状态恢复正常,使细胞恢复正常的分化和凋亡过程,并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细胞遗传学。而将地西他滨联合其他化疗方案,可获得更高疗效。CAG方案是目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较为成熟的预激方案。阿糖胞苷为一种细胞周期依赖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通过对细胞DNA合成的抑制,干扰细胞的增殖,促使细胞凋亡。阿克拉霉素属于蒽环类抗癌药,具有亲脂性,能迅速转运进入细胞内,并维持较高浓度,通过对核酸合成的干扰,阻断细胞周期,对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恶性疾病具有显著效果。集落刺激因子可刺激不同的造血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属于一组功能很强的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因子,可提高成熟粒细胞功能的主要,刺激粒系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采取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取得显著效果,而联合全程CAG方案治疗,具有较高疗效。在治疗期间,必须要重视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期间以抗菌药物辅助治疗,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此次研究中,因联合病例数太少,临床需进一步加大研究,才能肯定其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 7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经地西他滨联合全程CAG方案[集落刺激因子(G-CSF)、阿糖胞苷(Ara-C)、阿克拉霉素]治疗,对照组经地西他滨联合半程CAG方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26例存活,34例死亡,10例失访。存活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21.3个月。70例患者治疗期间以ⅢⅣ级骨髓抑制为主,52例患者感染,分别为肺部、肛周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经抗感染、输注红细胞、血小板等对症支持治疗,无死亡患者。结论 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采取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取得显著效果,而联合全程CAG方案治疗,具有较高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地西他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AG方案

参考文献

[1]江华,陈静,罗长缨,等.异基因造血千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分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5):1150-1154.

[2]张晓燕,王增胜,王晓敏,等.减低剂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7):769-771.

[3]王石松.含羟基喜树碱的预激方案诱导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中国全科医学,2013,16(6):1997-1999.

骨髓治疗 第9篇

关键词:FDA,Ruxolitinib,JAKAFITM,骨髓纤维化

2011年11月16日Incyte公司研发的骨髓纤维化 (MF) 治疗药物JAKAFI TM (Ruxolitinib) , 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的批准, 这是FDA批准的首个治疗MF的药物[1,2]。

本品主要用于中危或高危MF, 包括原发性、继发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及继发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MF患者的治疗[3]。

MF是一种罕见的、威胁生命的血液癌症, 主要病理特征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脾脏肿大。症状包括疲劳、盗汗、皮肤瘙痒、生活质量差、体重减轻、生命缩短[4]。

Ruxolitinib磷酸盐是一种激酶抑制剂, 化学名为 (R) -3- (4- (7H-pyrrolo[2, 3d]pyrimidin-4-yl) -1H-pyrazo/L-yl) -3-cyclopentylpropanenitrile phosphate, 分子量为404.36。结构式如图1 所示。

1 临床药理学

1.1 药理作用

Ruxolitinib是一种激酶抑制剂, 有选择性的抑制Janus的相关激酶 (JAKs) JAK1和JAK2, 介导对造血和免疫功能的若干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信号。JAK信号涉及细胞因子受体对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STATs) 的补充, 激活和随后STATs定位至细胞核导致基因表达的调控。而MF是一种骨髓增生性肿瘤 (MPN) 与JAK1和JAK2信号失调相关的疾病。有研究结果表明, 给一个带有JAK2V617F阳性的MPN小鼠给予Ruxolitinib预防脾脏肿大, 结果使脾脏中的JAK2V617F突变细胞优先减少, 并且减低循环炎症细胞因子 (如TNF-α, IL-6等) 。

1.2 药代动力学

1.2.1 吸收

在临床研究中, 口服 (po) 给予Ruxolitinib后, 能够被迅速吸收, 给药后1~2h内达到最大血药浓度 (Cmax) 。有关Ruxolitinib在人体内吸收与分布的研究显示, Ruxolitinib的po吸收不低于95%, 在单剂量5~200mg剂量范围, Ruxolitinib的平均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 成正比例增加。另外, Ruxolitinib的餐前、餐后以及高脂肪餐给药, 药物的平均Cmax和AUC无明显差异。其中高脂肪餐给药, Ruxolitinib的药代动力学无临床意义变化, 观察结果显示, 平均Cmax中度减低 (24%) , 平均AUC接近无变化 (增加4%) 。

1.2.2 分布

在MF患者poRuxolitinib后, 达稳态血药浓度时, 表观分布容积 (Vd) 为53~65L。体外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7%。

1.2.3 代谢

Ruxolitinib通过CYP3A4酶来代谢。

1.2.4 消除

在健康受试者中po单次剂量[14C]标记的Ruxolitinib后, 检测结果显示, 通过代谢后, 放射性约74%经尿排泄, 22%经粪排泄。未代谢药物占排泄总放射性的量<1%。Ruxolitinib的消除半衰期 (t1/2) 约为3h, Ruxolitinib+代谢物的t1/2约为5.8h。

2 非临床毒理学

通过一项细菌致突变性试验 (Ames试验) , 试验结果显示, Ruxolitinib无致畸致突变作用。

通过一项生育能力研究, 对雄性大鼠在交配前和整个交配期以及雌性大鼠在交配期直至植入日 (妊娠第7天) , 均被给予Ruxolitinib, 剂量为10, 30或60mg/ (kg·d) 。在剂量10, 30或60mg/ (kg·d) , Ruxolitinib对雄性大鼠和雌性大鼠生育能力或生殖功能无影响。 但是, 在雌性大鼠剂量大于或等于30mg/ (kg·d) 时导致植入后体重减轻增加。在30mg/ (kg·d) 剂量时的AUC约为人最大推荐剂量25mg, 每天2次时临床AUC的34%。

3 临床研究

对有MF的患者 (原发性MF,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后MF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后MF) 进行了两项随机化Ⅲ期临床研究 (研究1和2) 。

研究1是一项对309例可得到治疗的难治或不是备选者患者进行的双盲, 随机化, Ruxolitinib—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Ruxolitinib组155, 安慰剂组154。患者被给予Ruxolitinib或匹配安慰剂。主要疗效终点为在24周时用核磁共振成像 (MRI) 或CT扫描 (CT) 测量脾脏体积从基线减低达到35%或以上的患者比例。

研究2是一项对219例患者进行的开放, 随机化临床研究。Ruxolitinib组146, 最佳治疗组73。主要疗效终点为在48周时用MRI或CT测量脾脏体积从基线减低达到35%或以上的患者比例。

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1与安慰剂和研究2与现有最佳治疗比较, 在Ruxolitinib组中, 脾脏体积从基线减低达到35%或以上的患者比例显著较多;可触摸到脾脏长度减低达到50%或以上患者比例相似。同样, 与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相比, 接受Ruxolitinib治疗的大部分患者观察到MF相关症状 (包括腹部不适、盗汗、瘙痒、肌肉和骨骼疼痛等) 减轻50%以上[5]。

4 剂量与给药方法

1) 对于血小板计数大于200×109/L的患者, Ruxolitinib的起始剂量为20mg, po给药, 每天2次;而对于血小板计数在100×109~200×109/L之间的患者, 起始剂量为15mg, po给药, 每天2次。

2) 起始用Ruxolitinib治疗前必须进行完全血细胞计数。监测完全血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和临床指标, 每2~4周直至剂量稳定化, 根据安全性和疗效调整剂量。

3) 根据反应增加剂量和因推荐至最大每天2次, 每次25mg。如脾脏无减小或症状无改善者6个月后终止。

5 剂型和规格

片剂, 规格有5mg, 10mg, 15mg, 20mg, 25mg。

6 禁忌症

无。

7 注意事项

用Ruxolitinib治疗可引起血液学不良反应, 包括血小板计数减低, 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起始用Ruxolitinib治疗前必须进行一个完全血细胞计数, 如果在用本品治疗前有严重感染, 应先解决感染, 之后方可使用。

8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 (发生率>20%) 有血小板计数减低, 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一般不良反应 (发生率>10%) 有瘀斑, 眩晕和头痛等。

9 特殊人群用药

9.1 妊娠

妊娠类别C。在妊娠妇女目前尚没有与Ruxolitinib适当使用的相关研究。在胚胎胎儿毒性研究中, 用在母体毒性剂量Ruxolitinib, 导致孕晚期再吸收和胎畜体重减轻。因此, 在妊娠期间只有如潜在获益超过对胎儿潜在风险时才应使用Ruxolitinib。

9.2 哺乳期妇女

目前, Ruxolitinib在人乳汁中是否排泄, 尚不明确。但Ruxolitinib和/或其代谢物排泄在哺乳期大鼠乳汁可检测到, 其浓度是母体血浆中的13倍。由于母乳中存在药物或其代谢产物, 对婴儿会具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潜能, 因此, 在哺乳期, 为防止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婴儿带来潜在的不良反应, 应终止哺乳或终止药物。

9.3 儿童

Ruxolitinib对儿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

9.4 老年人

在临床研究中, MF患者用Ruxolitinib总数中, 51.9%的患者年龄≥65岁。通过比较, Ruxolitinib对老年患者和较年轻患者的安全性或有效性无明显差异。

9.5 肾受损

一项有关健康受试者、有轻度、中度, 严重肾受损受试者 (受试者均为8例) 中评价单剂量Ruxolitinib (25mg) 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其中又附加纳入8例有终末肾病需要血液透析的受试者。研究结果显示, 有不同程度肾受损和有正常肾功能受试者中Ruxolitinib的药代动力学相似。然而, Ruxolitinib代谢物血浆AUC值随肾受损严重程度增加而增高, 这在有终末肾病需要血液透析的受试者中最明显。药效动力学标志物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 (pSTAT3) , 其抑制作用的变化与相应Ruxolitinib的代谢物暴露AUC增加一致。Ruxolitinib不能被透析去除, 但Ruxolitinib的某些活性代谢物可能被透析去除。

当Ruxolitinib给予有中度[肌酐清除率 (CrCl) 30~59mL/min]或严重肾受损 (CrCl15~29mL/min) 、有血小板计数在100×109~150×109/L间的患者和在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 建议减低剂量。

9.6 肝受损

一项有关健康受试者、有轻度、中度, 严重肝受损受试者 (受试者均为8例) 中评价单剂量Ruxolitinib (25mg) 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轻、中和严重肝受损患者与正常肝功能患者比较, Ruxolitinib的平均AUC分别增加87%, 28%和65%。肝受损患者与健康者对照比较, t1/2延长1.3~2.2h (4.1~5.0h与2.8h相比) 。药效动力学标志物pSTAT3, 其抑制作用的变化与相应Ruxolitinib暴露AUC增高一致, 除了儿童严重肝受损者外, 有些受试者药效动力学活性比Ruxolitinib预期的作用时间有所延长。

因此, 当Ruxolitinib给予任何程度肝受损患者与有血小板计数在100×109~150×109/L间的患者, 建议减低剂量。

10 小结

本品对MF患者的治疗, 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个性化给药。临床试验验证了本品安全有效[6]。因此, Ruxolitinib的批准上市, 为MF的治疗, 提供了更好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Jakafi (ruxolitinib) ;Incyte;For the treatment of myelofi-brosis, Approved November 2011[EB/OL] (2011-11-16) [2012-02-13].http://www.centerwatch.com/drug-information/fda-approvals/default.aspx?Drug-Year=2011.

[2]FDA Approves Incyte's Jakafi (TM) (ruxolitinib) for Pa-tients with Myelofibrosis[EB/OL]. (2011-11-16) [2012-02-13].http://investor.incyte.com/phoenix.zhtml?c=69764&p=irol-news Article&ID=631201&highlight.

[3]FDA.JAKAFI (Ruxolitinib) label[EB/OL]. (2011-11-16) [2012-02-13].http://www.accessdata.fda.gov/drugsatfda_docs/label/2011/202192lbl.pdf.

[4]骨髓纤维化治疗药Ruxolitinib III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结果[EB/OL].http://www.medicom.com.cn/prod-ucts_services/newsletter/Research/201104.html.

[5]Ostojic A, Vrhovac R, Verstovsek S.Ruxolitinib.A newJAK1/2 inhibitor that offers promising options for treat-ment of myelofibrosis[J].Future Oncology, 2011, 7 (9) :1035-1043.

骨髓治疗 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0例, 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25岁~48岁, 平均年龄34岁;股骨10例, 胫骨16例, 手术感染4例, 病程为3个月~20余年, 治疗前均行分泌物培养、血液检查、X线、CT、MRI检查, 均符合慢性骨髓炎的诊断。

1.2 VSD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方法

1.2.1 VSD组成及作用机制VSD负压引流敷料, 俗称“人工皮”, 是由高分子聚合材料、聚乙烯醇制成的医用泡沫敷料, 具有很强的吸附机体分泌物的特性。生物透性薄膜相容性好, 对皮肤无刺激性, 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负压引流瓶用国产普通负压瓶, 维持压力450~600 mm Hg。

1.2.2治疗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关键是彻底清除感染和坏死组织, 根据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 彻底清除窦道、瘢痕及周围坏死组织, 如有内固定物应先拆除[1], 将髓腔内的脓性分泌物、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及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可以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 周围皮肤用聚维酮碘消毒, 有窦道的地方可用20 m L空针加输液头皮针管灌注反复冲洗。根据创面大小与形状裁剪VSD, 将带有多侧孔引流管的泡沫置入创面, 确保海绵与创面充分接触, 不留死腔, 再将其边缘和周围正常皮肤缝合固定。VSD内置的硅胶引流管直接从创面引出, 用医用半透膜粘贴封闭整个创面, 再将硅胶引流管连接负压引流瓶, 接上中心负压吸引器。一般维持在450~600 mm Hg, 5 d~7 d后开启创面, 如无炎症且肉芽新鲜可行Ⅱ期缝合或植皮[2]。

2观察与护理

2.1术前护理责任护士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适当的心理护理可使患者精神开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除顾虑, 配合治疗, 防止并发症。同时告知术前注意事项, 手术麻醉方式、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及皮肤准备等。

2.2术后观察与护理

2.2.1负压引流的观察术后回病房应先连接负压吸引器, 持续负压引流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检查敷料是否封闭完好, 术后患肢抬高20°~30°, 避免VSD引流管折叠、扭曲, 若引流不畅在无菌原则下用空针回抽或0.9%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引流管及引流瓶必须低于创面有利于引流, 避免逆行感染。引流瓶内引流液必须每日倒1次, 更换前用钳子夹闭引流管, 引流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避免异物影响观察, 更换过程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气味、性质。

2.2.2疼痛护理保护患肢, 搬动时动作要轻稳, 尽量减少刺激, 以免引起疼痛。与患者建立信赖关系, 尊重患者对疼痛的反应, 介绍有关疼痛的知识, 减轻疼痛的方法:听音乐、有节奏的按摩、深呼吸等。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2.2.3功能锻炼术后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节僵硬发生。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踝泵运动, 患肢远端的主动活动等。

3结果

28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经VSD引流15 d~20 d后, 创面明显缩小, 肉芽组织新鲜, 创面愈合良好。1例患者6个月后复发, 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愈合;1例患者3个月后复发, 植骨愈合。30例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1年, 无感染与骨髓炎复发现象。

4讨论

VSD技术操作简单易行, 疗效好, 降低了机体组织对毒性产物的重吸收, 充分引流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降低医护人员工作量, 且使用VSD技术期间患者无需换药, 是目前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做到观察及时、处理及时, 护理及时, 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苏福锦.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 2009, 31 (10) :1492-1493.

骨髓治疗 第11篇

内服方:川芎、当归、白芍、党参、白术、茯苓各15克,熟地、金银花炭各25克,赤芍、甘草各10克,鸡血藤、石斛、丹参各40克,生地炭20克,补骨脂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用方:乳香、没药各100克,血竭10克,大黄、儿茶各70克,均研极细末,每次视创口大小以蜂蜜适量调敷。

功效:上述两方配合应用具有扶正祛邪、补血生肌的作用,主治慢性骨髓炎,新骨难长,创口难愈,时有渗液排出或死骨排出等。(贵州 春阳平)

编者按:慢性骨髓炎是指发生在骨组织的慢性感染,病变可涉及骨髓、骨质、骨膜及周围软组织,引起骨髓破坏、骨质坏死、皮肤溃疡,形成一个或多个瘘管、窦道,反复排出脓液或死骨,患处周围常有色素沉着及瘢痕形成。本方仅供参考,不可替代医师治疗。患者若出现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说明感染严重,甚至会引起败血症,应找医师处理,不可拘泥于本方,以免延误病情。

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部位的慢性炎症,中医称为精浊。主要有尿频、尿急、尿痛、小腹及会阴部不适、尿道口滴白等症状。此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最终出现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甚至出现男性不育症。现介绍几则中医常用验方,供参考。

处方一:土茯苓、败酱草各30克,萹蓄、瞿麦、车前子(包煎)、益母草、萆薢、王不留行各15克,滑石、苍术、龙胆草各10克,生甘草6克。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适用于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滴白者。

处方二:土茯苓、红藤、败酱草各30克,泽兰、泽泻、丹参、延胡索、王不留行各15克,皂角刺、桃仁、鹿含草、三棱、莪术各10克。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适用于小便滴沥涩痛、会阴刺痛明显、痛引睾丸或阴茎、下腹部酸痛、有滴白现象者。

处方三:阳起石30克,鹿含草、山药、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各15克,杜仲、山茱萸、肉苁蓉、黄柏、当归、韭菜籽各10克。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适用于前列腺炎合并性功能障碍者。

处方四:红藤30克,鹿含草、覆盆子、车前子(包煎)、肉苁蓉各15克,知母、黄柏、丹参、枸杞子、菟丝子各10克,五味子、生甘草各6克。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适用于前列腺炎合并男性不育症者。

骨髓治疗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1月~2013年1月, 采用手术, 选用有效抗生素, 结合外用五味消毒饮成方加减中药治疗治疗慢性骨髓炎80例。其中血源性10例, 外伤感染65例, 局部软组织感染蔓延5例;发病部位胫骨45例, 股骨13例, 跟骨11例, 掌骨5例, 跖骨3例, 趾骨2例;指骨1例, 病灶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8例, 铜绿假单孢菌11例, 大肠埃希菌9例, 阴沟肠杆菌7例, 混合感染6例, 其中15例对庆大霉素敏感, 病程2月~3年, 平均2年, 符合慢性骨髓炎诊断。

1.2 临床诊断标准

(1) 有骨折内固定病史、开放性骨折或局部软组织挫伤史或疔疮疖肿史; (2) 存在窦道, 有脓液渗出, 经久不愈, 反复发作, 窦道周围存在肉芽组织, 偶有死骨排出; (3) 有骨质局部外露, 软组织缺如, 有痛感、流脓; (4) X光片提示:骨质增厚、硬化、增粗, 不规则髓腔, 大小不等的死骨, 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符合以上 (1) 、 (4) 项加 (2) 、 (3) 项中任何一项即可确诊。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 年龄为12~65岁; (3) 自愿接受手术, 选用有效抗生素, 结合外用五味消毒饮成方加减中药治疗, 至少1个疗程 (30 d) 者。

1.3.2 排除标准

患骨结核、骨肿瘤、梅毒性骨髓炎等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所用患者均予手术干预, 手术包括清创、病灶刮除植骨、游离植皮或皮瓣;具有全身症状者, 选用有效抗生素并外敷五味消毒饮加减;局部症状者, 单纯外敷五味消毒饮加减。

1.4.2单纯四肢感染创面, 感染初期, 创面红肿热痛, 脓液稀薄渗出较多, 先用清热解毒煎剂直接清洗创面, 尽量将创面炎性分泌物清洗干净, 然后用浸有药液的纱布3~4层覆盖于创面上, 每日用药液淋数次, 保持创面纱布湿润。第1周每天清洗创面更换纱布1次。1周后每2~3天清洗创面更换纱布1次。

1.4.3 如创面渗出较多者可在基本方中加入敛疮解毒药物枯矾10 g。感染创面有坏死组织或异物, 在麻醉下清创后, 再进行中药湿敷感染创面, 经药液湿敷1~2周, 创面急性炎症得到控制, 创面渗出减少, 脓液由稀薄变为黏稠, 此时在基本方中加入活血生肌药物, 当归15 g、丹参15 g、红花10 g, 继续湿敷1周, 如创面较小可湿敷直至创面愈合, 创面较大则可考虑行游离植皮术。对于有骨组织、肌腱外露的感染创面, 经中药湿敷, 创面炎症控制后, 可配合使用生肌长皮膏外敷创面或行皮瓣转移手术治疗。

1.4.4 大面积皮肤脱套伤, 皮肤坏死感染, 皮肤缺损面积较大者, 应用中药煎剂湿敷待创面感染控制, 肉芽生长良好, 再行游离植皮。对于皮肤、软组织缺损较大, 经久不愈的慢性骨髓炎, 无条件作肌皮瓣转移者, 行病灶清除死骨摘除术后, 其创面也可用中药湿敷治疗, 直至创面愈合。

1.5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 化脓性窦道愈合, X线片示骨质修复良好。 (2) 显效:患部肿痛明显减轻, 化脓性窦道口基本愈合, 骨质破坏已大部分修复。 (3) 有效:全身症状减轻, 肢体轻度畸形, 时有疼痛, 功能部分障碍, 能完成一般工作;窦道无渗出;X线片检查示骨质病灶稳定;骨质密度不均匀;局部骨质硬化。 (4) 无效:症状及患部X线片示无修复或好转, 肢体存在功能障碍和畸形, 生活需特殊照顾。

2 结果

80例患者均按疗程用药, 时间最短1个疗程, 最长5个疗程, 平均2.5个疗程。其中治愈41例 (51.1%) 、显效25例 (31.1%) 、有效11例 (13.5%) 、无效3例 (4.3%) , 总有效率为95.7%。一般前两个疗程治愈、显效率不高, 第3个疗程后效果明显提高, 故建议患者治疗3~5个疗程。

3 讨论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属中医“骨疽”范围, 又称“附骨疽”, 即附骨成脓之意。多有开放性骨折, 软组织挫伤或疔疮疖肿病史, 因治疗不当或处理不及时所致。其病程漫长易并发慢性窦道、皮肤瘢痕、骨缺损和病理性骨折, 且清创术易失败, 复发率较高[2]。作者运用古方五味消毒饮随证加减, 可为托毒外出提供动力, 提高患者免疫力以抵抗病原微生物。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况, 促进新的肉芽生长, 促使坏死肉芽脱落与脓液一起排除, 是一种不流血的病灶清除术, 同时随证加减, 使升散、托补、透达、清解, 促进骨痂形成, 增加骨密度, 加速病骨的修复[3]。该病难治易复发的根本原因是局部骨及软组织难于修复, 血液循环不良。

慢性骨髓炎局部症状表现为主, 治疗以手术清创、病灶刮除植骨、游离植皮或皮瓣、选用有效抗生素、外敷中药煎剂相结合, 疗效满意。中医药属纯天然药材, 取材方便, 价格低廉, 适合基层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晓莉, 李宗民.中医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110例疗效观察.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2, 34 (10) :943-944.

[2]樊晓海, 刘兴炎, 甄平.慢性骨髓炎治疗的进展.中医骨伤, 2002, 15 (1) :61-62.

上一篇:结直肠癌梗阻下一篇:小说这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