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教学行为范文

2024-07-25

无效教学行为范文(精选12篇)

无效教学行为 第1篇

第一,改变无效提问,提高问题设计水平。无效提问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教师的习惯性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明白不明白”等,这往往是无疑之问,等同于习惯性的无病呻吟, 连教师自己也不明确是否真的需要学生回答。结果学生或齐声回答一个简单的音节,或七零八落地无序回答,或干脆毫无应答。第二种是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浅显,学生往往不屑于回答,他们清楚这样的问题即使回答对了,也不能显出“英雄本色”,得不到同学的赞扬。这样的提问多了,课堂气氛就显得 “瘟”,学生没精打采,教师干着急:“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没人举手回答?”第三种是思维跨度过大的提问,学生会感到不着边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续出现这样的提问,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就会被挫伤,提问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像学生练跳高一样,横杆过低,学生不用跳就可以轻松地跨过去, 起不到锻炼的作用;横杆过高,学生认定自己不能跳过去,就会采取放弃的方式,从横杆下面钻过去,也同样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只有把横杆定在适当的高度,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成功地越过,这个过程才有锻炼的价值,学生在这一难度上的成功,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的提问决不可随意性太强,要认真设计,反复推敲,对较难的问题要设计阶梯型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摸得到”,被一系列问题带进科学与艺术的殿堂。

第二,改变无效讨论,开展真有必要的讨论。课内小组讨论不是一种装饰,更不是一种噱头,首先要考虑是否真的必要。为讨论而讨论,满足于围桌而坐的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是虚假繁荣,无益于教学,无益于学生的成长,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给学生一种弄虚作假的感觉,绝不可蔓延下去。讨论题要源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源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些讨论题没有经过精心缔造,或完全没有讨论价值,答案只在“是”“否”之间;或过于深奥,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远,学生无从下手,无法讨论;或广而无边,扑朔迷离,游离于课堂教学目标之外,使讨论失去核心而云雾迷茫。

无效讨论,还体现为讨论过程的作用未被重视。受“标准答案”情结的影响,认为讨论结果很重要。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来看,从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来看,讨论过程比讨论结果更重要。现在不少教师,布置分组讨论后,就在等待讨论的结果,并往往对讨论结果更感兴趣,习惯以讨论结果论英雄。其实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重要、更为具体,也更需要智慧,要引领讨论的方向,激发讨论的热情,调整讨论的秩序,纠正讨论的偏颇,保证讨论的质量。讨论过程是学生发现真理的过程, 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讨论过程的质量得到保证,讨论结果就水到渠成。

第三,改变无效讲解,在“精讲”上做文章。其实,课堂上教师讲解时间的长短,讲解内容的多少,都不必加以硬性地限制,但无效的讲解,是一定要取缔的。下课后,听到有的学生抱怨:“我们老师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猛讲!”这说明,教师讲的,不一定是学生需要的。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我们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要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需要重点讲解的问题,都是从学生中来的,不能仅凭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确定。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备学生是比备教材更重要的备课,因为学生是主体,教材仅是供我们使用的范例而已。教师的讲解不够精,有的跟对学生不够信任有关,总认为不反复强调,学生就不重视。其实过多的强调,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抑制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语言的重复,会削弱语言的感染力,如同祥林嫂的重复叙述,使听众失去耐心与同情。坚持精讲,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较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锤炼教学语言,增加自己的语言魅力。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第2篇

三: 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道德角色,是要承担道德责任的,是一个需要用道德良知来支撑的职业,家长、社会、学生都在关注这我们,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善思善行,慎思慎行,兹事体大,不可不察。而这个“察”,就是去审视,去反思。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和生成的冲突对立

1、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专制的无效教学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就能使学生好学、乐学,教学的双边活动也会积极、有效地开展下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建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人际关系,首要条件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剔除“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如果能够建立一种尊重、关心、信任的师生关系,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热情!

2、观点强加给学生——不会倾听的无效教学

对于学生的述说,老师应多一份亲切平和认真耐心。在课堂讨论交流中,要注重倾听学生哪怕是错误的声音。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在静静的倾听中,春风化雨般悄悄进入学生心灵深处去了解他们的呼喊和需求。当学生的见解、行为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能武断、粗暴地制止学生,不能取笑学生,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捕捉到他们的情感体验和知识能力的“瓶颈”,鼓励学生“再想一想,再说一说”,用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不厌其烦地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多想多说,选择恰当的时机巧妙加以引导,给予纠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树立信心,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挤占学生时间——忽视效率的无效教学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不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随意多留课外作业。作为学生,谁都不希望老师拖堂,哪怕这位老师教得再好。而有的老师会提前2-3分钟进教室,要求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下课了老师再拖堂2-3分钟,实际上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已经缩短到4-6分钟,严重的情况下,学生可能要上连堂课。如此强挤硬占看似抓紧了时间,实际上是以牺牲学生休息时间为代价的“赶课”,大大削弱了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实在是“丢了西瓜拣芝麻。”!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需要休息,老师也需要休息。但是,比休息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说白了就是升学率。挤占学生时间更多也是评价制度和成绩考核逼出来的。”他们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却倍受应试教育的煎熬。但实际上现在的高考与过去的高考相比,在内涵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次考试不仅是考学生的文化成绩,更是思想品德、心理意志的综合考查。从这一点看,高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应试教育以目的为导向,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完成目的,而素质教育则是尽可能的复杂化其过程方式,最终达到目的。虽然最直接的方式是最有效的,但后者无疑是最为丰富的。对于金字塔形的知识积累过程来讲,塔基越大,上升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所以,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尽可能地拓宽受教育者的知识面,增加其知识储备。应试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基础的掌握和精确,相对比较忽视对于外延知识、迁延性知识的掌握,而素质教育则是在强调基础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以丰富受教育者的外延知识储备。

4、“讲授、观看”代替“讨论、实践”——不求方法的低效教学

素质教育虽大力推行,但很多老师仍占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在常规课上基本上还是单一的讲授法,教学方式主要是向学生“灌”知识,只在教学中偶尔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效果精彩的课堂教学往往只能在“公开课”、“优质课”中看到。课程改革增加了学生的探究实验的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习惯。而老师在实际授课时,把实验课变成了课堂讲授课,重在讲解,学生多数时间在听,有时学生连动手操作的机会都没有,只是看了一下老师的集体演示而已。教学中缺乏一种动态的合作,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支配、控制甚至取代“学”,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思考的品格丧失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师,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能举一反三,只能邯郸学步,所以,这也是无效的教学。

老师应该彻底转变观念:把以往“教师教得如何”这一重点,转变道“学生学得如何”上去,始终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老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

(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

(3).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

(5).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5、贫乏的言语表情——无效的教学艺术

教师的课堂言语表情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表情,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经常反思,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设计,为什么课堂效果却有天壤之别?我认为主要就是教学艺术的不同。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常用“阿婆”语言,总是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反反复复,罗罗嗦嗦,学生听得味同嚼蜡;有的老师常用“流水帐语言”,整堂课表情呆板,语调平淡,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此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谈起?公开课上“抑扬顿挫”的语调,略显夸张的表情动作,虽然有那么点“作秀”的味道,但比起这种“白开水”般、毫无激情的课堂言语不知要强多少倍。

如果说公开课上的无效教学行为是一些教学形式上的问题,那么平时课堂的无效教学行为则是教学本质上的问题。一个教师平时的教学习惯的无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可怕的,这样的教学风格是万万要不得的。当然,平时的每一次课堂教学不可能都像公开课一样的去精心设计、完美组织,因为时间和精力不允许,而每一个教师个体的能力也有限,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1).发挥备课组的力量,集体备课,减少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失误。(2).加强自我素质,充满激情地投入教学,减少教学组织上的失误。(3).注重资源积累,不断地在原来资源的基础上完善,改进教学环节上的问题。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只有做到以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的课堂才会离优秀课越来越近,而我们也会与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6、缺乏基本功和良好的授课习惯——不能以身作则的低效教学

听了 王 老师的一节课,让我心情舒畅,眼前一亮。她的板书板画让我感受到了物理课中的别样的美丽和艺术。

学习习惯是在长期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并对今后乃至一生的学习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作业上,对作图、列方程、清晰书写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自己在课堂上的板书板画及语言表述却很随意,我想这样的教学应该是很低效的,时必须改正的。

众所周知,教师基本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之一,更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教师树立威信,赢得学生尊敬的必要手段。试想,一个说话结结巴巴且满口方言,板书常出现错别字且不规范,化学教师不会背元素周期表,数学教师记不住圆周率的前六位,物理老师连个小收音机也不会摆弄…。这样的老师能上出一堂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课来吗?所以老师们要勤于学习、广于阅读、善于反思、躬于实践,力求使自己达到能够把知识、技能、审美集于一身的“全无敌”超级学者。

教学不是一种机械的程序操作,而是复杂的精神工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要力争使每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和设计,用一个简单的形式表达就是:“我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我们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而不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那种做法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这就是理性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减少教育过程中的无效环节。

小学数学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无效教学行为 成因

所谓无效教学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违背了教学规律,偏离了教学目标,忽视了教学对象,以至于产生了诸多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为了深入分析小学数学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笔者参与了多项教学研讨活动,发现课堂中的无效教学行为随处可见。下面,笔者详细分析了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以期为各位同仁提供参考价值。

一、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不到位

第一,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导致认识上出现不到位的现象。作为教师,要想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具备充足的数学专业知识。

第二,部分教师没有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由于学生的层次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无法因材施教。

第三,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固守陈规,不能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从而导致教学无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受多年教学习惯的影响,仍然将讲解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渠道,且课堂提问缺乏思考性与挑战性,以至于课堂教学效率极低,出现无效教学行为。

二、教师运用教材缺乏创造性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随之而来的新课程教材编写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深入解读新课程教材,所以未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与此同时,新教材在说明与建议上也更加简单,导致教师不能直接领会编写者的意图,最终出现将简单的课程复杂化的现象,更不要说实施有效教学了。

三、课堂结构分布不合理

在讲解中,有些教师缺乏重点,且重复一些非重点语言。在课堂教学进度和时间安排上也缺乏充分考虑,把很多时间用在基础练习上,甚至经常出现拖堂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必定会产生反感、厌烦等情绪。

四、师生角色冲突,缺乏恰当的引导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盲目地追求学生的主体性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缺乏必要的引导、启迪与点拨。只要学生有疑问,不管是否有探索价值,教师都让学生盲目地进行探索,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任何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这样的探索过程只是虚假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效率可想而知。

五、过分依赖或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经广泛进入课堂教学中,它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能够帮助学生探索规律,带给学生新奇的视听效果,引起学生的注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教师使用多媒体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根本没有把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仅仅是使用课件取代了教师的讲授,用动画演示取代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的课堂,过分依赖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知识和能力的印记,更没有教学效果可言。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些无效教学行为,广大数学教师必须予以重视,从根本上认识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建立起化繁为简、高效课堂、质朴教学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逐步降低直至避免低效或无效教学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靳书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分析[J].学周刊,2015,(29).

[2]陈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优化分析[J].学周刊,2015,(32).

[3]周建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生成”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3).

[4]朱华.教师无效教学行为及其转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5]吴伟华,陈文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中学数学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探究 第4篇

首先, 对三维目标的关系理解不到位。数学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给出了明确地规定, 三维目标是有机的整体,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又各有侧重。数学教师必须立足课本实际, 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具体确定三维目标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 却存在顾此失彼或一枝独秀的情况。

其次, 教学目标过多、过细。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导向作用;对教学活动起控制作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但是, 一节课设置过多的目标, 会使教学目标的导向、控制和激励作用得不到较好的发挥, 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低下。

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过度

针对传统课堂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提出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角色定位, 这一定位教师都铭记在心, 但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却是“主导者”主宰了课堂, “主体”服从了“主导”。具体表现:

第一, 教师确定内容, 学生被动接受。几乎所有的数学课上, 教师都在赶进度, 教教材, 课堂是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水平的舞台, 教师只顾自己能教给学生什么, 不顾学生需要教师教什么。结果是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 学生就怎么学。

第二, 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配合表演。数学课上, 教师主宰了课堂。较易发现课堂上教师按着既定的目标按部就班地“教”着学生, 学生则亦步亦趋地顺着教师的思路往既定的目标走, 整个课堂, 教师活动自成一体, 前后照应;学生活动支离破碎, 被动配合。

三应试观念根深蒂固

近年来, 新的教育理念不断被引进, 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 但在后浪推前浪的理念更新中, 应试教育的观念始终居于“王者”地位, 无论哪种理念进入课堂, 考试成绩都是学生努力的方向, 是家长最终的期望、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于是, 教师们以应试为目标, 拿做题当教学, 没有耐心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开展教学, 结果是因教定学, 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都取决于教师的教, 而教师教的就是考试要考的, 从根本上看其实就是因考定教。要考的内容教师重点教, 不考不关注, 即使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

四教师不能驾驭课堂

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完成的,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对无效教学行为调查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深入剖析了无效行为存在的根源,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对策:

第一, 教学目标明确简洁。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少而精, 教学设计突出学习目标。就一节课来看, 教学目标不能超过三个, 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问题, 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达标检测, 最终实现当堂达标。

第二, 课堂指令清晰具体。课堂上, 教师要常以指令的形式安排学习任务, 指导学习方法。此时指令一定要具体清晰, 力争做到时间要求具体, 任务分配明确, 检查落实到位。

第三, 教学内容凸显“数学”性。不管用何种理念指导教学, 数学课终归是数学课, 它始终应该承载数学课需要承载的东西, 如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数学方法的归纳与运用等, 在注重思想方法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第四, 角色定位准确有效。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最重要的角色不是课堂的主宰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其作用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三是为学生提供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准确的角色定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而也制约着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自身修养

高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定程度上, 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是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个瓶颈问题, 我们建议教师切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 认真研究教材、探讨教法, 深入研究学生, 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才华和智慧, 尽快成为有效教学的行家里手。

总之,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只有教师不断根除不符合教学和学生发展规律的无效教学行为, 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行为, 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才能为数学课堂教学谋求一条高效之路。

摘要:课堂教学作为落实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效率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 调查研究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和根源, 在教学中摒弃不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素养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学行为,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无效行为,表现,对策

参考文献

[1]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朝华出版社, 2010

无效教学行为 第5篇

现象

一、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脱离主题

细节1 有一次举行英语公开课,内容是《新目标》七年级Do you like bananas?上课了,老师向学生列举了很多例子,内容如下:Do you like shopping?

Do you like watching TV?

Do you like swimming?

Do you like reading a book?

细节2

在另一节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的公开课。授课教师先把与本单元有关的词汇编成一首chant进行热身活动,帮助学生很快进入本课的学习,然后导入与球有关的漫画,呈现给学生,之后,学生针对体育运动这一话题编写对话,并互相提出合理的健康活动„„整节课师生之间实现了多维互动。但教师所提供的各种运动中都是比较高级的体育运动。如果授课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就能避免这个问题,课堂活动也会更加有效。

分析与思考:以上两堂课,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教师设计的活动流于形式,与教学主题缺少必要的衔接。课前的Warming up也好,课中的活动或任务设计也好,教师在设计时都要充分考虑实效性。如果忽视本课堂的教学主题,就会成为一种形式,一种花哨。新课程需要的是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因此,只有恰到好处地选择英

语chant或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改进措施:第一课上的warming up如果能改成朗朗上口的歌曲If you are happy ,clap your hands那么这堂课就会更加联系课文主题,使整堂课可能会变得更具情趣,更让学生感兴趣。

现象

二、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调,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常发现有一部分这样的老师,平时观念落后,基本上是带一本教材,几支粉笔进教学上课的,等到有别的老师听课时就搬到了多媒体教室上课(用网上下载或别处拿来的课件)。学生得知他们老师要用多媒体上课,兴奋的不得了,叽里呱啦。一个说老师给我们听首歌吧,一个又说老师给我们放段片子吧,有几个学生甚至从座位上窜出来,到媒体上东摸西摸,而老师也在手忙脚乱地开机,这时鼠标又不听指挥,怎么也播放不出来,课堂一下失去控制。

分析与思考: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笔者有一种又好气又好笑的感觉。教学需要实实在在、踏踏实实,不需要耍花样、做秀!《新课程标准》中向老师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我们就要认认真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县教研部门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新课程培训,培训教师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找资料做课件,而我们的一部分老师却始终“穿新鞋、走老路”,照样什么都是老一样套,或者不经自己的思考随便拷个课件来应付一下,这样不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吗?改进措施:平时我们的教师应该多认真

做做课件,多多使用多媒体上课同时也多让学生熟识现代媒体,以上现象就不会出现。

现象

三、板书设计太随意,重点,难点难以区分。

在听课中,我还发现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细节1

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但在授课过程中,如多媒体讲解不清,教师会冷不丁随意地在黑板上写个单词、词组,使学生感到茫然。细节2

一些工作时间比较短的新教师在板书时,红、蓝、黄、白、绿几种颜色相间使用,花花绿绿,令学生眼花缭乱,到下课时学生搞不清楚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

分析与思考:板书书写工整、规范,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构思巧妙新颖——这些都是每位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一些老师误认为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板书不重要了,书写时马马虎虎,或歪歪斜斜,或潦潦草草,或五颜六色,课前缺少构思、缺少精心的设计,随意性很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改进措施:笔者认为如果上多媒体课,有时多媒体讲解不清处,可以预先设计板书加以配合,但板书设计也应精心严密,突出重点。新教师在板书时,切忌颜色太杂,书写工整清楚,不能擦了写,写了擦,重点内容要始终挂在那里,使学生有一目了然的感觉。

现象

四、汉语使用太多,缺少英语学习的氛围。

细节

1有位老师在上复习课介词时,为区分on、above两个方位介词的不同用法,这位老师用汉语问了一个问题:“这两个介词有什么区别?” 叫了几位学生,都回答不出。于是这位老师就拿一本书贴在桌子上又用手托着书在桌子上,用汉语汉语说,两物接触就用on,两物不接触就用above。

分析与思考:以上这堂课,教师讲得清楚,就是教学用语使用了太多的汉语,致使学生英语课用汉语思维,用汉语讨论,没有了英语学习的氛围。教师能否恰当地用英语组织教学、合理利用汉语,即使用的语言得体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英语课用英语组织教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特别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好度,学生用汉语漫谈的话,一定会既浪费时间又缺少英语学习的气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无效教学行为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体现形式;有效性;具体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虽然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阶段,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如何准确有效地划分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教学问题,同时如何避免无效教学行为也成为目前教学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基本内容。

一、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

1.课堂教学的一般表现形式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是对数学的简单数理概念的把握和基本运用,比如对加减乘除和简单方程式的了解和运用,对一些常见数学符号的掌握等都是该阶段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当前的教学形势下,教师一般按照简单概念到复杂数学形式这样的逻辑去教授数学知识,但是由于该时期的数学知识相对特殊,教学的持续性和关联性可能会随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长度和内容的相对枯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更好地把握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成为必须重视的教学问题。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主要是根据教材去制订教学计划,但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教学目标产生偏差的情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课堂所讲的一些数学知识并不是完全可以接受理解,而且教学的内容并不与学生期待的相一致。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也正好印证了该阶段的数学教学其实是需要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做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且尽可能产生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总结和授课方式,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的影响,同时需要对其有比较准确的预判。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判断一堂数学课是否有效主要是通过这样几个方面去分析:首先,需要对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即时检测,这也是许多教师所认可的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一般数学知识的常用方式;其次,教师去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从课堂上得到答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课堂上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的专注度去初步判断学生对于该堂课程的喜爱程度,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也会得到教师的青睐,这种即时性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快速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在短短的一节课或者几天时间基本了解学生对于自己所讲解的数学知识的兴趣度,还可以让教师即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过程中无效行为的体现和避免方法

1.课堂教学无效性的体现形式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成效。而且,特定群体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决定教学过程是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去甄别对待,比如某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对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算能力,但是学生本身对于方程式的基础内容不是很了解,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教学其实是无效的,因此判定课堂教学的无效性就是从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学生对其接受能力是否契合,如果说学生接受能力和教学的范围并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就很可能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无效性,进而影响教学的效率。

2.避免课堂教学无效性的具体手段

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形式必须新颖并且符合特定年级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对于教学目标而言,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所体现出来的具体数学教学内容必须是和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相吻合,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主要是从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应对方式中得到体现的;因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身对于自己知识体系的构建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接受新的知识时有一定的接受和分析基础,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以此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总的来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无效性教学行为的分析也是为了保证正常有效的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然后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确定课堂教学的无效性还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分析总结能力,而对于学生而言,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为了避免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可以和教师的教学保持高度一致,并且能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对于教师而言对一些无效的教学行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前进行预判,这也是为了保证在遭遇这些情形时能够快速调整教学模式,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重新定位,因此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于一些无效的教学课堂需要有辩证思维,因为学习过程中的不同情况其实都是难以轻松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张卫星.小学数学教材灵活处理策略例谈[J].教育科学论坛,2011(04).

[2]李光树.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0(11).

[3]张楚廷.课程要“回归生活”吗:论课程与生活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

无效教学行为 第7篇

一、农村生物教师教学行为无效性的类型

1. 有的农村生物教师的口语严重影响生物教学,有的语言不规范,表达不到位,甚至有些农村教师的普通话很差,上课从来不用普通话。

2. 有的生物教师是“指挥者”,学生是“执行者”,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永远以“权威”的身份自居; 对教师而言,学生则是以“奴仆”的角色出现。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关心和激励,要么强施“暴政”,要么就放任自流。

3. 有的生物教师课堂教学“满堂问”,教师一问到底,学生只有被动地“答”,整堂课没有学生的思考余地。

4. 有的生物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上课过程出现卡住现象,有的甚至讲到哪里算哪里,平行班进度不一,布置的课后作业及其简单,教学计划成为一纸空文。

5. 有的生物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时追求课堂上“表面热闹”而不注重实际效果。

6. 有的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手段,整堂课教师成了报幕员、放映员,学生则成了观众,其实,就是一种新的“电子填鸭式”“电子满堂灌”。

7. 有的生物教师对后进生关注度不够,课堂上很少提问。对优秀生关注的过度,课堂上提问的过多,这样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

8. 有的生物教师对学生作业要求不具体、学生作业质量差; 有的还采用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二、农村生物教师教学行为无效性的原因

1. 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导致教学行为无效性。特别在农村有些生物教师对教学不重视,总认为是小学科,心思不放在教学上,有了课就糊弄,教学行为的无效性较普遍。

2.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无效性。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对学习非常不重视,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管理。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又不采取科学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无效性,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3. 教师的业务能力不强,导致教学行为无效性。农村生物教师大多数是由一些年龄大的、或者非专业的教师替代,因此对教学设计、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都是非专业化教学。

4. 教师缺乏知识、能力的更新和提高,导致教学行为无效性。有些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开展的活动偏少,由于缺乏经费很少安排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特别是有些农村学校教师的视野更是狭窄,有的仍然采用自己上学时老师教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5. 特别是有些生物教师的无效语言,导致教学行为无效性。教师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无效的语言,有些是辞不达意,有些是语病、废话或口误。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出更多笑声,时不时地讲些自嘲式的幽默,但这笑声里并无智慧的启迪。

三、农村生物教师教学行为无效性的对策

当前,我区的建构式生态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和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建构、应用等实现内涵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因此,建构式生态课堂强调和关注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特长发展。

1. 要从教师的教风抓起。一所学校的教风怎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这个重要性,怎样抓好学校的教风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时刻要把抓好教风这项工作放在第一位上。

2. 要从学生的学风抓起。一个班的学生学习风气不正,这个班的课就不好上,无论教师的水平有多高,都很难做好教学工作,因此班主任是个重要的角色,一个优秀班主任所带的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都很高,这就需要生物教师要经常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的学情。

3. 要从落实好教学常规管理抓起。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不外乎“备、上、辅、改、检”五个环节,可以说,这些环节如果真正落实好了,我们的课堂就一定是高效的。但要落实好这五个环节,也必须要在各个环节的管理上下工夫。

4. 要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抓起。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要从教师的福利待遇、教学奖、各种表彰的评选、先进的评选等方面给予满足;其次,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研究,学校在对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老师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来满足老师不同层次的需要,激励老师更热爱教育事业。

5. 要从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培训等方面抓起。围绕“如何优化教学行为”为主题开展校本研训活动: 骨干教师开示范课,给别人提供高效课堂的样板; 中老年教师开研究课,大家共同会诊课堂、研究优化教学行为的有效方法; 青年教师开过关课,通过讲评课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也可以由教学业务精湛、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以讲座的形式介绍教学经验。通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使教师深入其中,相互取长补短。

6. 要从教师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抓起。如果教师放弃一个学生,他周边的四五个人就要受到影响。学生不学习,上课干什么? 他是不是要捣乱?他一捣乱,周围的几个学生也会跟着学,一来二去,就会有好几个学生不好好学习了,最后会影响到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情绪。这又怎样提高所教学科的成绩呢? 所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综上,笔者从农村生物教师教学行为无效性的类型、成因及对策和大家进行探讨。总之,教育者只有不断正确地、科学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才有可能变无效为有效甚至高效,真正构筑起求真务实、清新活泼的和谐课堂。

摘要:农村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行为无效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怎样改变这种现状,通过大量的课堂深入、调查等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从农村生物教师教学行为无效性的类型、原因、对策等进行了剖析,主要目的想以此为契机唤醒农村生物教师教学的高效性,从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素质,变无效为有效甚至高效,真正构筑起求真务实、清新活泼的和谐课堂。

无效教学行为 第8篇

无效行为之一:煞费苦心的课件制作转移了教师备课的视线。

Power Point辅助地理 教学备课 当中,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的“精美”,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刻意在色彩、美工等技术细节上煞费苦心,把课件打扮得“花枝招展”。这种“表面繁荣”的“虚假课件”其危害在于把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用于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情研究的精力和时间大量消耗到课件制作方面去,淡化了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的意识。

【案例一】

有一次高 三组内公开课,该教师执教的教学内容是《东南亚》。制作课件时他给自己设计了这样的思路:课件技术含量要高、课件素材要新颖、课件要“出奇制胜”等。为此制作了30张幻灯片,课件制作耗费的时间多达10小时, 对课件制 作“十分满意”。但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播放课件却成了他的主要任务,课件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评课时老师们对本节课的课件制作与运用给予了否定。

纠正策略:

要认识到Power Point只是辅助地 理课堂教 学的一种 手段, 不能让Power Point课件替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也无需在备课过程中煞费苦心做不必要的“功课”。教师对教材和课标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才是提高Power Point辅助教学效性的根本保证。

无效行为之二:“华而不实”的内容和形式冲淡了教材的重难点。

由于Power Point辅助地理课堂教学素材来源丰富,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便“引经据典”,使得课件的形式(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有声有色,课件素材(课本、教辅、网络、原创)异彩纷呈。课件制作忽略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忽略了学生的发展。课件过于花俏,无效信息泛滥,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冲淡了教学内容的主题,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案例二】

气候是高三高考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制作课件时一些教师挖空心思,“引经据典”,制作了100多张幻灯片。本应3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却用了6课时,教学效果很差。

纠正策略:

课件的内容一定要新颖、精练,重点突出,切忌不顾教学实际盲目“丰富”课件内容,对使用的素材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切忌繁杂,力求简练,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无效行为之三:绚丽的色彩迷惑了学生的眼睛。

为了强化幻灯片的视觉效果,教师在制作课件往往会尽其所能为课件“巧装打扮”,让课件“大放异彩”。心理学有一个叫“视知觉”的概念,它指从眼球接收器官到视觉刺激后,一路传导到大脑接收和辨识的过程。据此理论推断,学生在观察幻灯片教学内容时只是“看见了”“察觉到了”光和教学内容的存在,对增强教学效果其实不仅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会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造成注意力分散、思维迟缓,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案例三】

在一次公开课听课时,一位老师使用的PPT模板本来就很精美,色彩搭配和视觉效果都很理想。但在制作课件时,制作者在选择文字颜色时却“别出心裁”,使得文字颜色和背景色彩极不和谐,看起来很不舒服。观赏这样的课件,会给人一种烦躁不安的感觉。

纠正策略:

设计色彩时,要充分考虑整个画面的重心是教学内容而不是课件色彩,因此课件画面色彩的搭配、亮度、饱和度,都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尽量避免因色彩引起的学生视觉疲劳、注意力分散等负面反应。

摘要:PowerPoint以其表现力强、快捷方便在辅助地理教学中深受广大师生喜爱,被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科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其负面效应的研究,一些无效的教学行为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甚至对教学产生了负面作用。如何扬长避短,提高Power Point辅助地理教学的效率,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无效教学行为 第9篇

这节课由本校的一位年轻有为的女教师执教, 在特邀常德市教研员来校指导高二迎考工作的特殊时刻, 由她执教这堂复习课, 就有了些特殊含义。

她在课上重点讲解八种成语误用类型。每一误用类型均用一易混成语的两种不同运用例句来辨别, 如“万人空巷”, 例句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 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 街上显得静悄悄的。例句2:中国足球曾经有过的辉煌是沈阳五里河之夜, 当中国队出线的消息传出后, 许多人走上街头庆贺, 那场面真是万人空巷。前四种误用类型的讲解过程是先出示一组对比性的例句让学生辨别, 再分析错因, 最后小结得出误用类型, 并对这一类型定义;后四种误用类型的讲解有所变化:先出示成语误用类型及其定义, 然后让学生据此去辨别例句中的成语运用错误, 例句尽可能选用已考试卷中的题目。在新授完成之后, 自然是总结、当堂练习。

应该说, 这堂课教学过程清楚, 可操作性强, 对比性的例句辨别清晰地展示了成语错误类型, 有助于强化学生印象, 是一堂圆满的课。当然, 也有些隐隐约约的别样感受, 但仅此而已, 不愿深究, 正像一位同仁所说:“都是这么上的。”既然如此, 还“乱想”些什么呢?

听课之后自然是评课, 按以往的经验, 都是些被迫发言的人说点不痛不痒的内容或较真诚的赞歌。但那天, 确实有些意外, 听到了往常很少听到的不和谐的点评, 常德市教研员尖锐的问题直刺我浑浑噩噩的心灵深处, 激起了心灵巨大的震动。他在质疑也在提醒:“掌握了成语误用类型就有了辨别成语误用技能?”“方法能否运用到实际?”“对成语意思不理解, 所有的方法都是枉然?”这堂精心准备的示范课, 竟然可称之为低效甚至无效。那么, 我们日常的课呢?我开始回顾开始思考, 我认认真真教了多少“低效”甚或“无效教学课”?甚至为某些“无效教学课”沾沾自喜, 把它视为好课。不去了解学生想知道什么, 也不管整个教学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水平上, 只关心自己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流程的清晰流畅的实现, 重视课堂气氛的调动、学生的参与, 说得自私点, 就是只关心这节课自己怎样顺顺当当教完。一旦无法按自己设想顺利实现, 就责怪学生不认真、素质差。不去想学生为什么学习没兴趣, 为什么学习不认真。处于窘境时, 人们往往没有勇气对自身的弱点进行反思, 大家把原因归咎于考试体制, 心安理得地把自己应负的责任推卸掉了, 于是我们的语文课一片“涛声依旧”。

要让课堂从低效、无效中摆脱出来, 我们就要学会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好好反思自身有哪些教学行为, 造成课堂的低效或无效?

行为一:用形式主义设置教学目标。

“有的放矢”是每一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新课程关注课程目标, 更关注教学环节。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但教师们设置教学目标往往随意、模糊、呆板甚至无效。教学目标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不需要思考的“条件反射”, 成了可以跳过的摆设, 成了“八股”式的“备课秀”。

行为之二:教学设计模式化。

语文教学遵循的原则是“因文而定、因课而改、因时而变, 教无定法”。同样的文本, 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 训练目标重点不同,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而我们在备课时, 不从实际出发, 一味地照抄名师授课录、现成的教案集或直接从网上下载教案, 教案设计千篇一律, 教学过程设计线条化, 不是“听—说—读—写”, 就是“读—悟—探—赏”, 鲜见个性化的情景创设。或对别人的教学程序、模式不加分析就简单照搬, 缺乏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灵魂。

行为之三:利用资源牵强附会, 流于形式。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强调导入阶段的趣味性、探索性。导入创设的情境对教学内容能够起到凝聚、激发、增盛、消疑、铺垫等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在导入阶段只注重趣味性而忽视科学性, 情景的创设耽误了时间, 忽略了实效。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 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教学, 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 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性及有效性, 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

行为之四:节奏调控失调, 课堂教学松散、凌乱。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指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 对课堂教学的流程、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思维、教学情感等因素进行调节控制, 使课堂教学合乎教学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的教学行为。有些教师上课随意, 天马行空, 想到什么讲什么, 看似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实则教学活动松松垮垮, 教学时间严重浪费。

行为之五:课堂练习活动组织无序, 放任自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指导下, 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 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有些教师提出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表面是全体学生参与;有些教师认为某项活动非常好, 不管是否合适就安排在自己的教学中, 结果使教学成了故弄玄虚的外化, 出现了图形式、凑热闹、放而难收的低效局面。

行为之六:多媒体课件泛滥成灾, 课堂失去阅读活力和思维效率。

多媒体在课改的浪潮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这一技术有益于呈现教学内容, 创设教学情境, 增加教学容量,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 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但有些教师成了课件的奴隶, 忽视了对教材的钻研, 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唯课件精美第一, 使语文课堂从“死气沉沉”走向“浮躁”和“花哨”, 使语文课堂在图片和声音的热闹中失去了阅读活力和思维效率。

这些教师的无效行为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伤疤, 使本应清新迷人的课堂变得疤痕累累、面目可憎。于是乎课堂中学生兴趣不在, 热情降低, 动力不足, 疲倦无处不在, 反过来又加深教师的倦怠状态。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 不能做到教学相长, 教者与受者就在被动倦怠状态中相互抑制, 一起沉沦。

地理课堂中无效互动行为的点滴思考 第10篇

一、地理课堂中的无效互动之我见

(一)表面的热闹冲淡了教学的实质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把学生分成前后,左右的四人或六人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来完成老师布置给他们的任务。如在学习必修1第一章中“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时我就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这一问题,我提出要根据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去思考这一问题,在这期间学生看似在讨论,可当我走到他们中间时我才发现在小组中总有一两个学生提前预习过,他们就是小组的发言者,还没等其他学生按我的提示去讨论时,他们就已把答案说了出来;还有的同学并不是凭自己的所学去探究这个问题,而是打开课本照本宣科,这对于那些正在思考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前功尽弃;还有的学生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狭隘的理解成了金钱,使其他同学在其言论中“遨游”,而脱离了课堂的主题。这样的合作究竟有几人真正是明白了其中课堂的需求,最终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是知道了此问题的答案,但当他们遇到此类知识的迁移时,他们仍是束手无策。

(二)张扬的个性冲击了教学的秩序

让学生试着当老师,让学生为课堂做主,把课文中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来讲解,这也是我和同事常用的方法,一般我会提前分组分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来完成所承担的问题。如在学习必修1第二章中“全球气候变化”时,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由每组的代表来讲解四个问题。在讲解的过程中我发现“小老师”们各个情绪高昂,口如悬河,而忽略了课堂的秩序,而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有的学生则游离于课堂之外,做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由有余而约束不足,而课堂秩序的涣散必然导致教学的无效,在学生的分组讨论中这样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有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似乎人人参与,面向全体,实际上还是少数尖子学生独霸课堂,多数学生或闲聊、或陪坐、或是看客,有效又从何谈起。

(三)预设的不周淹没了教学的内容

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所以在课堂中我也时常让学生通过动手来完成学习。如在学习三圈环流时,我曾经把学生的每一横排看成是一条重要的纬线,让他们用肢体语言中的“蹲”和“起”来表达高低气压带,用胳膊来比划风带的风向,结果有些同学因理解了其中的道理,所以做得得心应手,而有些同学只是机械的去模仿别人,问起原因时却无言以对,在这期间看似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其实滥竽充数者不乏存在,那对他们而言互动只是一个热闹。

二、地理课堂中的无效互动之我想

在多次的失败经历中我静下来梳理思绪,怎样的互动活动才能避免无效性,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点:

其一,对备课的反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些问题的答案在书中可以找到,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对生命存在的原因去合作探究,问题的提出没有触及到学生大脑的兴奋点,那无效的结果就此产生了。对此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通过教材知识的再学习,并结合学习实际,进而实现教材知识的重新整合,同时要更加重视学情,走进学生,了解他们所想,在分组的时候把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搭配,同时要把课堂的问题细化,避免人云我云。而且教师要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准确把握,做到精选内容,精设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否需要分组讨论,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个课本固有知识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就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互动学习的前提。互动的内容除了具有探究价值,还应该巧设问题,使学生感兴趣、爱参与。

其二,对课堂形式的反思——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我们若把课堂教学环节比作一场舞剑表演,那么它所要传达的内容就不仅仅是舞剑本身的优美,更多的是期望通过表演,从学生处获得最强烈的反馈。教师的教,是已知者向未知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使未知者变为有知;学生的学,是未知者向已知者求知,在已知者的指导、引导、辅导下,学习教学内容所规定的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提高认识,树立正确观点,由不知不能转为知和能。所以教师一定要在钻研文本上下功夫,使课堂的组织形式有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设计的问题含有启发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建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假设学生可能不会成功,应事先想好促进学生得到正确答案的办法,只有这样,才可引导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让每一个学生能在课堂中获得成就感。

无效教学行为 第11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无效教学行为

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為当前课改的热点。在平时的听课、评课中,发现了很多朴实而又精彩的课例,但与此同时,也看到了不少课堂上存在着无效的教学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讲无疑是在做无用功。因此,有必要冷静反思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及时分析造成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和改进,进而做到从无效到有效,从有效到高效。

一、无效的“探究”教学行为,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实验探究”成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化学实验探究中,不少教师只是盲目的进行“实验探究”,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虽然整个课堂热热闹闹的,但学生根本都没弄清楚自己做实验的目的以及实验探究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这样整个课堂下来,不但教学是无效的,同时打击了学生的探究信心与学习兴趣。

二、无效的课堂提问,降低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但是,有些教师课堂提问太多,每讲一两句便问对不对、好不好,学生跟着教师的话异口同声“对”、“好”。其实教师问的问题是什么,学生都没有时间经过大脑思考。一节课下来,问题提了一大堆,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或者有的提问设计太难,离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现实太远,学生无从回答,使课堂气氛沉寂。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新颖而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形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钻研文本上下工夫,在课堂上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这样设计的问题才必定含有启发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同时,特别要注意把握提问时机,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要深浅适中,适应不同的学生,只有这样,才可引导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无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速度快,图文声并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由于其确实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被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所采用。但是,不少化学教师对多媒体这一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着误区,在课堂上长时间、大容量、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甚至是课件的展示盖过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引导,而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出深入细致的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于实现。因此,形式新颖的课件设计虽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教师还应尽量避免舍简求繁,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课件,课堂上过分强调形式和过分依赖课件,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根本目标的达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四、抛弃“讲授——注入”教学方法,制约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化学课堂教学中“讲授——注入”教学模式就再不符合时代潮流,再不适应时代要求了。当前,“教授—注入”教学模式正在被化学教师们所淡化。其实,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注入”,而是对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教学生成过程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注入。

实践表明,“教授—注入”教学模式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课堂教学模式中其他教学模式不能替代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大主角”。特别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新课程教材后,高中化学实际教学已呈现出新教材的知识点在连贯性、系统性方面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建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弄明重点和难点,使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教授—注入”教学是不可替代的。

避免课堂中的无效教学 第12篇

“有效教学”之所以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 引起上至专家、教授, 下至普通教师的关注, 除了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之外, 实际操作的不易性也是一个原因。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有效, 可尴尬的是自己的教学常常无效。尽管上上下下齐努力, “有效教学”终究不能实施, 这说明真正实施有效教学是及其不易的。

这个“不易”, 可能“不易”在任何一个环节。如备课不易, 上课不易, 有效巩固不易。可见, 实施“有效教学”对每一位教师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笔者仅以课堂为例, 谈谈“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相对, 我们不妨逆向行动, 找出课堂中的无效教学, 避免之, 剩下的教学不就有效了?

为寻找课堂中的无效教学, 我“跟踪”了多位教师的课堂, 有以下几种情况:

例1:教师在教学“读书生活”单元时, 用名人名言结课, 一长串名人名言出示在屏幕上, 让学生反复读。实际上, 学生根本看不清屏幕上的字, 也就谈不上读了。

例2:教学《鹿和狼的故事》, 教师问:“学完了课文, 你们想对总统说些什么?想对狼说些什么?想对鹿说些什么?选择一个角度, 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学生有的正在思考, 有的已经开始动笔。教师说:“总统先生, 我想告诉您,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不一会儿, 教师又说:“总统先生, 您真是蠢到了家, 您下令打死了狼, 等于放纵了鹿。”这样, 学生的5分钟练笔时间就在教师的喋喋不休中过去了。

例3:教师重复学生的回答。如教学《水》一课, 师:“水平常‘住’在哪里?”生:“在大海里, 在江河里, 在小溪里, 在池子里。”师:“在大海里, 在江河里, 在小溪里, 在池子里。那么, 他怎么在宇宙中旅行呢?”学生回答后, 教师又重复学生的回答。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并不需要重复学生说过的每一句话。

例4: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教学《白鹅》一课, 教师为了追求热闹的课堂, 在结课时问学生:“看到这只白鹅, 你最想做什么?”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 其中有的学生竟然说想拿白鹅烧着吃。教师立即组织学生讨论:“这只白鹅是炖着吃好, 还是烤着吃好?”学生乱成一团, 课堂气氛也“热闹”到了极致。

例5:教学《桥》一课, 教师问学生:“今天听课的有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普通教师, 他们应该按什么顺序进教室?”学生:“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普通老师。”对于这一问题的用意, 课后我专访了这位教师。这位教师的回答让我感到很意外:“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人们在洪水面前有序撤离。”我很疑惑, “有序”的“序”是该这样理解么?

例6: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 教师想告诉学生, 在读古诗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看文章后面的注解, 但教师却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师:“学古诗词, 遇到不懂的词语怎么办?”生:“查字典。”师:“还可以怎么办?”生:“看参考书。”师:“还能怎么办?”生:“问老师, 问家长, 问同学。”学生的回答就是没有教师想要的答案。

怎样才能避免课堂中的“无效教学”呢?仅以上述6例为例, 谈谈我的看法。

例1中, 教师应该将要展示的文字做成幻灯片, 另外教师应站在最后一排学生的座位旁看一下幻灯片是否清楚, 以确保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看清楚屏幕上的内容。

例2属于教师的不良习惯。一旦涉及习惯, 改起来就比较费劲。一位专家说:“一个人要改掉一种习惯, 至少需要连续21天的艰苦努力。”例2中, 教师不习惯课堂静下来, 出于敬业, 他要不断将自己的智慧输入到学生的脑中, 熟不知, 这样的教学打乱了学生的思路, 甚至“制造”了几十个“复制机”, 学生仅仅“复制”教师的话而已, 全无独立与创新思维。

例3是一个人的说话习惯。重复别人说话的人, 在生活中常有。但如果你是教师, 这样的习惯就不被允许, 一定要改。一堂课就40分钟, 毫无意义地重复学生的答话是浪费时间, 有时候学生的回答很长, 教师每一句都重复, 那么一堂课又能讲多少新内容呢?再说, 课堂犹如文章, 应该是流畅连贯的, 语言重复的文章谁愿意看呢?重复的课堂讲述会让学生进入听觉疲劳状态, 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不高。但是有这些不良习惯的教师往往不以为然, 他们惊讶地问:“我有这样的行为?”这个时候, 最好的办法是进行视频回放。有这些习惯的教师, 应该在每个教学流程处精简语言。

例4、例5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出了偏差。教学设计属于备课范围, 备课出了问题, 课堂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效教学”。所以, 教师一定要潜心研究文本。于永正老师说过:“每上一课, 必先读课文不下10次, 再看相关的资料, 最后才是教学设计。”难怪于老师对教材的把握那么准确, 见解那么独到。现在一些教师, 备课时都不读课文, 备课时也不看“教参”, 自己想怎样设计教学就怎样设计。

例6是年轻教师的教学行为, 大凡有这类情况的教师多数缺乏教学经验。这类教师应备详案, 课堂中哪句该说, 该怎样说, 都写在教案里, 课前练习多遍, 以至背下来。这样的备课, 我更愿意称它为“背课”。经验不足的时候, 这个法子很奏效。坚持5年下来, 教师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渐渐地, 这类教师的教学就剩下“有效”两个字了。

上一篇:元代体育下一篇:让学生感受写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