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高科技范文

2024-06-20

海洋高科技范文(精选11篇)

海洋高科技 第1篇

近年来, 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以海洋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的海洋新兴产业成为各地争相抢占的产业制高点。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为主战场的青岛, 其战略地位越发变得重要。《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 “十三五”期间, 青岛将着力增创海洋经济新优势, 大力实施“海洋+”行动计划, 培育基于海洋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空间和新载体, 推动实现蓝色跨越, 建成海洋强市, 把青岛打造成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将“中国蓝谷”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创建海洋特色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青岛作为著名的海洋科技城, 海洋科技创新如何为海洋新兴产业提供支撑, 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青岛海洋经济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2014 年, 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751.1 亿元, 同比增长13.1%, 占GDP比重超过20%, 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9.5%。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利用、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金融服务业等为主的新兴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200 亿元, 达到200.6 亿元, 同比增长18.9%, 增速较全市海洋经济快5.8 个百分点;占海洋经济比重达到11.5%, 提高0.6 个百分点。其中, 增速超过30% 的产业共有4 个, 分别是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洋船舶业;增速20% ~ 30% 之间的产业共有6 个, 分别是海洋化工业、海洋盐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但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等占海洋经济比重较大的产业与2013 年相比有所下降。

青岛海洋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对海洋产业的支撑情况

海洋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

青岛市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31 家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 拥有各类海洋人才15000 人, 各类国家级海洋优秀人才总数达207 人, 拥有中高级职称以上的5700 人;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 余艘, 现有千吨级以上现役大型科学考察船7 艘;建有科学数据库12 个, 种质资源库5 个, 样品标本馆 (库、室) 6 个。

青岛市有涉海领域科技创新载体107 家, 占全市创新载体总数的1/5, 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 家、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8 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3 家;有各类涉海工程技术中心18 家, 其中省级以上涉海工程技术中心7 家, 市级涉海工程技术中心11 家;建立涉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 家。

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2011 ~ 2013 年, 海洋领域共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7项, 包括863计划7项、省自主创新专项7项, 国际科技合作、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富民强县各1 项, 项目资金1.89 亿元, 到位资金0.74 亿元, 占全市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4%、10.7%和6.6%, 带动海水养殖、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

从项目承担单位来看, 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分别承担6 项、6 项和4 项科技计划项目, 争取项目资金0.47亿元、1.03 亿元、0.38 亿元, 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总量的2/3, 企业占1/3, 数据表明, 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研究所和海洋仪器仪表所等为代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环境监测、海水种苗养殖等领域研发实力较强;在产业方面, 以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海洋化工研究院和青岛青大海源集团等为代表的企业, 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防腐材料、海藻纤维、海洋生物寡糖等领域取得突破。

海洋领域企业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数、资金量占海洋领域总量的35% 和25%, 明显低于全市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数、资金量占全市总量的85.8% 和86.0%。其中, 作为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之一的船舶海工产业, 仅有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的远洋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设备争取到省级自主创新专项1000 万元的支持,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海洋科技工程化创新能力不高, 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

科技创新支撑蓝色经济发展

加快海洋创新平台建设, 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在蓝色硅谷加快建设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 包括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项目、天然产物国家标准样品定值实验室、国家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等, 凝聚一批国家级创新团队, 全面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为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提供强力支撑。2015 年, 青岛市“青岛国家海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国家海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托高新区建设, 重点开展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装备与技术、海洋综合观测探测装备与技术、海洋油气设备、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研发, 着力构建海洋装备产业组织体系, 推进海洋装备产业发展。

加强海洋高端研发机构引进, 增强海洋科技发展竞争力。瞄准全球海洋高端产业, 引进新建一批高端研发机构, 吸引高水平人才, 增强海洋科技发展持续竞争力。2015年, 山东科技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山东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青岛海洋测绘装备研究院等已投入运营;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等已开工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基地、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海洋产业发展中心、山东海洋资源勘探研究院等已签约。

以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2015 年,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成投资1609.5 万元, 带动社会投资1.2 亿元。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 突出抓好优势蓝色产业升级发展, 在水产种苗和水产品加工出口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海水淡化产业等方面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提升了蓝色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海洋科技产出

从涉海专利占比情况来看, 2010 年青岛涉海发明专利申请占比为60%, 2011 年为35%, 2012 年为12.5%, 在全市发明专利申请总量逐年翻番的过程中, 青岛涉海专利申请量保持稳定, 因而占比呈现逐年明显下降趋势。青岛涉海专利主要分布在海洋食品、海水淡化、碱工业、盐业、船舶工业、海水养殖、海洋生物与医药、海洋矿产开采、海洋环保等14 个方面。

青岛市涉海专利数量有两个特点:一是青岛的涉海专利中发明专利的比重较高, 占78.7%, 说明青岛的海洋基础研究能力比较强, 而应用研究较弱。二是青岛的“涉海”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占全省四成多, 但是2012 年青岛海洋产业规模只占到全省的12.4%, 说明青岛的海洋科技创新对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还有较大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海洋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技术合同成交额是反映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活跃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但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一直是困扰青岛由海洋科技城向海洋产业城发展的重要问题。2012年, 海洋领域大学科研机构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为0.85亿元, 仅占青岛总额的3.35%。上述数据显示,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不畅, 技术市场海洋技术交易不活跃, 大学科研机构对青岛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支撑作用, 尤其是海洋领域科研机构的技术交易所占总额比例过低, 与青岛在海洋科研方面的全国优势地位不相称。

2014 年10 月, 科技部批复青岛市在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 标志青岛市成为国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核心区。2015 年, 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建设, 在海洋生物、海工装备等领域成立8个分中心。

存在的问题

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 青岛仍以传统的海洋产业为主体, 其中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设备制造业和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四个支柱产业2014 年增加值总量达到1166.3亿元, 占海洋经济比重达到66.6%, 而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利用、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金融服务业等为主的新兴海洋产业普遍规模小、产值低, 占海洋经济比重仅为11.5%。

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和体制机制不够完备

青岛市的海洋科技研发能力在国内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 在海洋科研机构数量、海洋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海洋重点实验室数量、涉海工程技术中心数量方面均领先国内同类城市, 但是支撑海洋产业发展的创新载体和新型研发机构仍然缺乏, 体制机制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现行对科技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制度不利于调动技术创新人员的研发积极性, 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还没有形成为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供需矛盾突出, 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作为技术成果的主要提供方, 驻青涉海科研单位中公益类、基础研究类偏多, 技术开发类机构偏少, 承担的国家海洋科技项目中, 公益调查类项目偏多, 应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偏少;作为技术成果的主要需求方, 涉海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 涉海类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中小企业参与高门槛的海洋技术创新积极性较低。

专业从事海洋领域科技中介机构数量少, 活跃度差;服务海洋技术转移转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少, 服务水平低;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等海洋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和运行相对滞后;金融资本支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作用不突出。

发展建议

青岛在海洋经济发展, 特别是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在支撑青岛海洋经济发展上的确发挥了龙头作用, 但海洋科技上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没有形成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因此, 我们认为青岛在海洋新兴产业的选择上在发展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生物与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环保和海洋高技术服务业等七大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同时, 不要局限于与其他地区雷同的产业, 应着力发展海洋科技服务业、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信息产业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 对技术基础较好的行业 (如:海洋防腐) 进行开发和投入, 挖掘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与此同时, 需要更新观念,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创新生态体系, 才能将海洋经济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推动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

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 帮助中小企业企业解决技术和资本的问题。鼓励高校院所围绕我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 引进和设立青岛发展研究机构和专职专岗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 发展创客教育, 建立创业学院, 打造创客空间。调整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方式, 综合运用“拨、投、贷、补、奖、买”等手段,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强化技术需求市场, 通过壮大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所产生的知识和技术需求来形成反向拉动疏通创新链。

发展海洋科技服务业, 引领海洋产业高端化

以地方涉海研发平台及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为抓手, 积极探索高效、灵活的跨行跨级资源共享与合作研发新体制、新机制, 用市场化模式引导、刺激各级各类驻青研发机构、平台、人员对接地方平台研发需求, 为地方涉海产业和企业发展服务。建立科技创新创业服务队伍, 围绕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公共研发平台建设, 引进和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层次管理和服务人才和团队, 加速海洋科技成果在青转移转化。

以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发展

海洋高科技 第2篇

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舟山政务》 作者:竺 园

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作出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这是综合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而提出的重大指导方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一次把自主创新摆到了重要位置,提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就是要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竞争中把握先机,在发展中赢得主动。联系舟山实际,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发展的新阶段,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坚持走具有海洋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显得十分现实和紧迫。

一、我市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这一目标,深入贯彻“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以发展海洋科技为重点,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源头建设为龙头,着力打造海洋科技平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加快舟山海洋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先后建成了浙江省普陀海洋高科技园区、舟山市海洋科技(人才)创业园;与国内大院名校联合,建成了舟山北化聚合物加工技术研究所、舟山东海船舶设计研究院、舟山渔业设施与水下检测技术研究中心等9家科技创新载体;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下半年,启动建设了浙江省海洋经济研究院;由浙大网新集团公司和宁波华科公司联合组建的舟山浙大网新创业园区已经在市海洋科技(人才)创业园内启动建设,计划首期将建设35000平方米的舟山网新科技置业大楼。“十五”期间,共启动建设了6个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其中舟山水产养殖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舟山船舶修造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舟山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5家,其中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深水网箱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浙江华源电器有限公司的“华源电力电子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被评为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同时还建成了2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目前,全市已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4.8万名。二是海洋科研开发取得了新进展。“十五”期间,围绕市委提出的“3×3”产业发展重点,不断加大科技项目的攻关力度,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94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3项,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8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省级项目430多项,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承担实施国家“十五”期间重大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专项“水产品食品安全示范”,培育成功7家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要求及进口国卫生要求的海产品加工企业和9家符合欧盟准入条件的虾类出口企业,建立了30个无公害或绿色安全海产品专柜、专销区、专销店。深水网箱设备和养殖技术、贻贝深加工、岱衢族大黄鱼育苗等项目的研究成功,为我市发展海水养殖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海水淡化技术等项目的开发和利用,为加快推进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三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定海挤出成型设备及其基础件、普陀海洋药物与生化产品等2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41

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和2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舟山港明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实施省重大科技项目?“超市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成功研制出10余种超市海洋食品,并形成产业化,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舟山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实施国家火炬项目?“HDPE框架浮式深水网箱产业化”,建立了HDPE框架浮式深水网箱设备制造基地,年生产能力达到120套,创产值1020万元;舟山兴业有限公司通过实施“利用酶工艺从低值鱼中制备富含氨基酸调味品技术中试”项目,已形成年生产620吨海洋生物调味品能力,创产值2200万元,创汇198万美元。目前,科技型企业已成为我市发展优势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与先进市地相比,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还很低,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技术创新机制尚不健全。科研机构单

一、技术市场缺乏、激励机制不完善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科技人才的引进;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政府及企业每年用于科研方面的投入,总量明显低于我省其它市地乃至县(区)的水平,现有的很多技术项目的研发攻关经费,很大部分借助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二是科技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比较传统产业,对一些新兴产业的科研开发力度明显不够,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业相关领域的研究滞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处于全省后列。一些传统产业因缺乏核心技术,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市场竞争力较弱。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主要存在核心技术少,由企业直接通过与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获得的新技术少等问题,企业自主研发的后劲不足,难以形成长久的竞争力;不少企业对自主创新缺乏足够的自信,怕冒风险,不敢或不愿在科研上投入过多的财力。

二、坚持走具有海洋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十一五”是舟山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经济的主攻方向是发展海洋经济,这是市委、市政府综合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形势而作出的科学抉择。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舟山经济新的跨越,一个重要支撑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依托舟山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继续大力实施“科技兴海”工程,不断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走具有海洋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现代海洋经济是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经济,相当一部分融合了现代科技成果,是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从目前我市海洋产业发展趋势看,发展船舶修造业,打造全国一流的修造船基地,修建大吨位的船只和海洋工程船,需要推进技术进步;发展高附加值的临港型重化工业、港口物流、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需要大量的高新技术作支撑;一些传统产业要从根本上改变层次低和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也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从舟山自身实际出发,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三个结合”。

(一)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大量的实践证明,引进消化吸收是经济欠发达

地区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经阶段,也是一条捷径。近年来,尽管我市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2005年GDP增速位于全省第一,但经济总量仍处于全省的后列,经济发展的质量还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后列。针对这种情况,正确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将我市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所积累起来的、已基本成熟或具备一定基础的相关技术进行自主集成,获得集成创新,不但能少走弯路,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同时又能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动我市区域竞争力的快速增强。但我们也应该明确,要解决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推动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是根本出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我市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在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注重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应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有效利用国际国内技术资源,包括吸引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相结合。作为海岛地区,市场化程度低,一直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很明显的制约因素。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市场意识,加快市场化进程,营造适宜海洋科技创新的大环境;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巩固。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仅仅依靠市场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依靠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手段,切实解决自主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大力营造鼓励、支持创新的环境,把自主创新贯彻渗透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三)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根据我市的现实基础,在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既注意整体推进,又注重重点突破。在全面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总体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围绕我市的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重点选择一批应用面广、带动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的共性、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努力实现突破,以带动我市经济发展。我市已拥有不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以及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这些产业、产品和企业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以这些产业、产品和企业为依托,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应该成为当前推动我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如目前我市修造船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产业规模已居全省第一。我们要按照国家产业化政策和《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国际国内市场调研,科学规划和优化船舶工业布局,引导企业集聚发展。这当中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力度,着力推广现代造船模式,进一步提升船舶设计与制造能力,尤其是要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船型的开发力度,打造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品牌,提升船舶工业发展水平与效益。

三、因地制宜,加快海洋特色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为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更好地发挥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在我市海

洋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6月召开了全市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大会。随后,制订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努力打造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十一五”科技工作的发展目标。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工作要求高,任务重,根据目前我市科技工作的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实施自主创新,必须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市大部分企业对于自主创新,意识还不够强烈,同时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也缺乏足够的基础和实力。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关键还是要从体制创新着手,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进一步整合、优化我市海洋科技资源配置,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从近期看,应该从有条件的企业入手,有计划地发展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同时,要重视加强对现有科研资源的整合,妥善解决当前我市科研机构科研设备落后,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资源,通过逐步增加投入等手段,推动与企业联合,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开展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并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个优势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为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创造各种条件和服务的平台,以整体提升我市海洋科技创新水平。

(二)积极推进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大力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对于整体提升我市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实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我市已积累了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以这些技术为基础,进行改进创新,是当前推进我市高新技术发展最现实的选择。一是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与医药等领域,重点实施船舶修造和机械制造信息化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信息公用平台技术、纳米、新型墙体材料、天然药物有效成份提取技术、海洋动植物资源活性物质提取加工技术等科技创新,力争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知名产品。二是继续抓好浙江普陀海洋高科技园区和定海挤出成型设备及其基础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普陀海洋生物精深加工和生化产品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这些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重要的增长点。三是做大做强现有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快速发展。

(三)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把传统产业当作我市实施海洋科技创新的重点来抓。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相关行业共性技术合力攻关和产业化专项。已计划在今后一个时间内,有重点地在我市船舶修造、机械制造、水产品精深加工、纺织行业等传统支柱产业中选择100个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展集中攻关,力求有新的突破,促使我市传统产业在产品质量、档次、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围绕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继续组织实施好水产养殖品种的选育、种质改良、苗种繁育、饵料、病虫害防治、海产品安全生产、海洋环境保护和天然海洋药物、海洋动植物活性提取等技术的研究,努力在海洋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方面攻克一批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为打造先进的海水养殖基地和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提供技术保障。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安全生产及其精深加工技术开发为重点,不断增强渔农业科技攻关力度,在项目立项、科研经费安排、科普教育等方面继续实行向渔农村倾斜,积极培育发展一批优质、高效、低耗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促进渔农村增产增收。

(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大力扶持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实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一是引导作用。引导企业经营者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和实施科技创新的紧迫性;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科学、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设立专门奖项,对在技术创新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人员,要给予重奖。二是激励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特别是财政税收政策,以鼓励和推动企业加大投入,实施创新。在最近制定下发的《关于积极推进海洋自主创新,努力打造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中,市委、市政府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扶持政策,这对于进一步增强我市广大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自觉性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抓好贯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三是保障作用。增加投入,是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物质保障。各级政府一方面要用足用好国家、省有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同时要注重调整投入的结构,从资助单一企业转向资助联合研发体和共性技术,转向培育技术和孵化企业,切实提高财政投入的实际效益。四是服务作用。企业搞自主创新很不容易,在关键时候政府服务必须及时跟上。对一些企业不愿或不敢投入、而又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关键领域实施科技创新,必须由政府来搭建各类公共技术创新载体,为企业、各科研机构提供服务平台。浙江省海洋经济研究院(筹)已在我市挂牌成立,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我们必须把它作为当前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并充分发挥好其在整个海洋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努力把它建设成我市乃至全省的海洋科技创新基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海洋科技人才的引进、集聚、培训基地和海洋文化研究基地。总之,在当前情况下,各级政府要重视加强科研体制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培育鼓励个性发展和创新的社会氛围,坚持走具有海洋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为加快我市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步伐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海洋科技瞄准五大目标 第3篇

蓝色农业——向海洋获取更多的蛋白类食物

蓝色农业指的是在水体中开展的海洋水产农牧化活动,具体来说,所有在近岸浅海海域、潮间带以及潮上带室内外水池、水槽内开展的虾、贝、藻、鱼类的养殖业都包括在内。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威胁人类当今和未来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如何提供足够的食品来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5~16亿,如何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将会是多途径的,其中,以发展海洋动植物的人工养殖为主要活动的蓝色农业是具有极大潜力的一个方面。

向陆地以外寻求新的食物来源成了许多研究者的探索方向,于是人类开始研究和发展蓝色农业,虽然只有数十年的历史,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有幸的是中国在这方面的起步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早,而且成就巨大。现在无论从数量和规模上来说,以发展鱼、虾、贝、藻等蛋白类食品养殖业为主的中国蓝色农业在世界上可以算得上首屈一指,这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一些国家还积极地学习和仿效中国的做法。但从总体上来说,当今蓝色农业的规模、获得的数量和产值水平还远远赶不上陆地农业。

仅以我国海洋产业的年总产值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海洋产业的总产值翻了几番,由每年200多亿元增加到了4000亿元,其中渔业占了54.7%,折合人民币2188亿元,占整个GDP的1.2%,但与海洋中的实际资源相比,这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而已。由此可见,目前的蓝色农业还处在初级阶段,今后首要的目标应该从养殖对象的种类、生产的规模和产品的数量上取得更大的发展。蓝色农业产品大多富含高品质的蛋白质,进一步扩大蓝色农业规模,以便从海洋中获取更多的蛋白类食品。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有关蓝色农业的基础、应用和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从而促进和推动我国蓝色农业有更大的发展。

生物技术——对蓝色农业实行“质”的技术改造

了解海洋、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目前,蓝色农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蛋白类食物的获取方面,而蓝色农业产品的价值远不只是提供蛋白类食物,它们还是天然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的丰富宝库,开发的潜力巨大,进一步开发这类高技术产品是蓝色农业实现质的改造的下一步目标。

回顾历史,我国初期的海洋生物研究集中于调查和了解,以描述性的分类和形态方面的研究为主体,其研究成果是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这类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后来,研究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生理、生态和遗传规律的工作增多了,试验方法应用到海洋生物研究,这才真正地进入了海洋生物的开发利用阶段。这些海洋科技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蓝色农业的建立和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从50年代开始起步的中国海带养殖业,经过20余年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终于建立起比较稳定的技术配套的海带养殖业。

随后的50年间,在市场的推动和海洋科技成果的有力支持下,中国先后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藻类栽培业、贝类养殖业、虾类养殖业和鱼类养殖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总之,我国已建立了包括藻、贝、虾、鱼的世界上最大的蓝色农业产业。与陆地农业相比,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从产业的产值和生产的稳定性来看,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蓝色农业还存在劳动密集、低技术、低附加值和生产的不稳定性等问题。例如,陆地农业的多数对象都已实现了品种化,栽培或养殖有专业化的种苗场和良种场为现代大农业服务,而大多数蓝色农业的对象中,除少数种类外,多数还停留在以野生种为主的混种养殖和栽培的状态。令人鼓舞的是,近年来已经出现了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成功实现品种化栽培的事例,比如紫菜等。

我国蓝色农业另一方面的问题是蓝色农业产业仍以鲜活品的粗加工为主,但加工储存及利用的水平和档次远赶不上需要,高值产品变成低值产品,超出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就会经常发生。这就是普遍存在的、亟待提高的数量规模型蓝色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正在日益失去它的光彩,必须迅速把它变成质量效益型的新模式,也就是说必须进行“质”的改造,才有可能继续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近代的陆地农业通过引进细胞与组织培养、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开始通过深刻的技术改造产生了质的转变,使相当一批规模数量型的陆地农业得以转向质量效益型。蓝色农业必须再次借鉴陆地农业的经验,加强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对传统海洋生物产业实行“质”的技术改造,从而迅速改变蓝色农业的面貌。

海洋工程——向海洋要能源和淡水

全球水资源中海水占97%,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不足总量的1%,而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目前已有26个国家的3亿多人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中。预计未来25年内,世界上半数人口将很难找到足够的农用和饮用的淡水。在本世纪,水资源的重要性将不亚于能源。我国淡水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1993年以来已有300个沿海城市缺水,年产值减少约1200亿元。而到本世纪中叶,我国50%的人口将集中到沿海地区。面对淡水资源危机,海水利用已经刻不容缓。加速海水直接利用,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发展海水农业(农业用水占80%)等海水利用的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这些已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紧迫问题。我国海水淡化的研发队伍、机构及设施已初具规模,研究开发已取得较大进展,有的已开始实施产业化。

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又一重大问题。我国对海洋中蕴藏的油气资源已经进入了生产性开采,近年来又发现在大陆边缘的海底沉积物中存在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地球上已探明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按其中含有的有机碳计算是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两倍。天然气水合物完全燃烧后只剩下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种绿色能源,尽管距离进入实际的开采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现在就应当不失时机地对这一重要资源的了解和开发利用积极进行预研。

海洋环境保护——由监测预报转向污染治理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海洋环境的污染,特别是近海水域的污染和赤潮频发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过去,海洋环境并不存在如此严重和普遍的环境污染,当前出现的海洋污染主要是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的活动引起的,它们主要来自陆地。另外一方面,动物性蓝色农业的迅猛发展也会导致环境污染。人们在海洋中发展动物性养殖的同时,更多注意的常常是经济因素而忽视了环境因素,从而导致和引发了来自海洋本身的环境污染,表现为养殖动物时向海洋中大量排泄N、P、CO2,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和养殖鱼、虾、贝类的病害日益加重和广泛蔓延,给人民和国家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减轻灾害,国家有关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环境监测和预报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进行预防和治理,加强以预防为主的海洋环境治理的海洋研究。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证明,栽培海藻群体具有减低富营养化的优势,大力发展海藻栽培来调节养殖环境中动植物生态平衡,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为确保我国海洋环境减少污染,在加强监测预报的同时,应大力开展海洋污染机理、防治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抗争海洋灾害——加强基础研究,作长远安排

海洋领域主要科技指标辨析 第4篇

目前我国海洋领域受重视程度较高的科技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国内关于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系统研究始于2008年,刘大海界定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内涵和范围,并以“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法”为基础,实现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公式构建和具体测算[1];此后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对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改进[2,3,4,5,6,7,8]。相对来说,关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研究则不够系统,学者们主要针对其定义和测算方法进行探讨,尚未形成被广泛认可的结论[9,10,11,12]。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关于海洋领域科技指标的研究多侧重于某一指标,而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同时一些指标的定义含糊不清、众说纷纭。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拟对海洋领域主要科技指标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辨析,以期有助于海洋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和专家学者对海洋科技指标的后续研究,并为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我国海洋科技创新领域提供窗口。

1 研究框架

目前海洋领域的主要科技指标根据其受关注程度、指标成熟度和重要程度可归为3类。

第一类指标的特点是受关注程度高,且测算技术方法相对成熟。目前该类指标只有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

第二类指标的特点是受关注程度高,但未形成统一概念。该类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国产化率与自主化率。

第三类指标的特点是虽然重要但受关注程度较低,且未形成统一概念。国有品牌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市场占有率属于该类指标。

对这3类指标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反映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潜力。本文以关于这3类指标的常见疑问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与科学辨析,旨在明晰其概念定义、深化其理论内涵,为海洋科技发展战略和相关海洋科技政策提供指标支撑。

2 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

随着我国对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内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关于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常见疑问主要集中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与“科技贡献率”的区别、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数值的特征[2,3]以及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4,5,6,7,8]等方面。

2.1“科技进步贡献率”与“科技贡献率”的区别

与科技贡献率不同,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在增量而非总量中考察科技进步所发挥的作用。实际上,科技进步贡献率中的“科技进步”并不单指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化,其测算原理与国际上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相同,是扣除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之后的所有要素(包括管理水平、政策环境等)贡献的总和。

这里将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定义表述为:人类对海洋进行开发利用活动时,除去资本、劳动投入之后,其他所有要素增长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1],即海洋TFP与海洋经济增长率的比值。

2.2 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数值的特征

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是一个相对指标,其数值具有以下特征:(1)波动性。海洋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滞后性、长期性和一定的周期性,因而该指标值存在波动性。(2)不会持续增长。海洋经济增长速度与科技水平有关,在海洋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后,很难保持该指标值继续大幅提升。(3)并非越大越好。该指标值取决于海洋经济增长速度与海洋科技进步速度之间的快慢关系,同样的海洋科技进步速度,当海洋经济增长速度较慢时,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就会较大。(4)不适用于区域间横向比较。在海洋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海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随着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不断深入,海洋科技进步逐渐成为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后海洋科技进步和海洋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的难度将越来越大,由此计算的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便可能较小。

2.3 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由于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在完备性和衔接性上仍存在不足[13],常规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难以直接引入海洋领域,应结合实际选取适用于海洋领域的测算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数据误差影响。

海洋经济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为综合反映海洋领域各行业的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整体增长的贡献,建议按照各行业经济总产值在海洋经济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将其海洋科技进步在增长速度测算阶段进行汇总加权[1]。

此外,测算周期是测算方法的重要部分。从整个历史进程来讲,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应是持续的。也就是说,某个时间点的海洋科技进步将持续影响该时间点后的一切活动,任何一段时间内的海洋经济增长既有此段时间内海洋科技进步对其的贡献,也受到此段时间以前所有海洋科技进步的影响(实际测算中难以量化这部分影响)。为尽量减小测算误差,建议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时长在10年以上为妥。

随着海洋管理精细化要求的提高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逐步推进,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受重视程度将会逐步加大。因此应脚踏实地,继续在数据支撑、方法选择和宣传普及等方面寻求突破,尽量减小测算过程中的误差,以切实发挥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践应用与指导价值。

3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

准确衡量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对优化目前我国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与转化机制意义重大。关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常见疑问主要集中在定义[9,10,11,12]和测算方法[14,15,16]等方面。

3.1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定义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定义源于科技成果转化率。在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很少直接使用“科技成果转化”,而是使用“科技经济一体化”“技术创新”“技术转化”“技术推广”“技术扩散”或“技术转移”来代替,且国外并没有针对全社会领域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的统计或评价。

从国内来看,各领域学者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定义不尽相同,主要可归纳为3种情况[14]。

观点一:科技成果转化率是指已转化的科技成果占应用技术成果的比率。学者们认为“已转化的科技成果”并非指所有一切得到“转化”的科技成果,而是将应用技术成果用于生产,并考察市场对该技术成果的可接受程度和直接利益或间接利益,若该应用技术成果可成功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则说明该项应用技术成果实现转化[10,11]。

观点二:科技成果转化率即已转化的科技成果占全部科技成果的比率。学者们认为大多数基础理论成果和部分软科学成果虽然无法直接应用于实际生产且成果转化的量化程度偏低,但其依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科技的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建议将基础理论成果和软科学成果的转化情况纳入科技成果转化[15,16]。

观点三:从管理角度来说,科技成果转化率应表示科技成果占全部研究课题的比率。

本文尝试对以上3种观点进行分析,并给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定义。对于观点二来说,海洋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和软科学研究成果几乎都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难以实现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不应采纳这一观点。对于观点三来说,定义中涉及的“科技成果”和“研究课题”来源于不同的海洋统计数据,其中“科技成果”来源于海洋科技统计数据,“研究课题”来源于海洋科技成果统计数据,因此这一观点不能正确地反映实际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况。

因此,本文建议采用观点一,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定义如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涉海单位进行自我转化或转化生产,处于投入应用或生产状态,并达到成熟应用的海洋科技成果占全部海洋科技应用技术成果的百分率[14]。

3.2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测算方法

根据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定义,可构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测算公式[14]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成熟应用的海洋科技成果/全部海洋科技应用技术成果×100%。由于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测算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时,覆盖周期越长,指标越符合实际。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探讨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是狭义上的指标,公式中“成熟应用的海洋科技成果”和“全部海洋科技应用技术成果”均来自于海洋科技成果登记数据。而从广义上来说,海洋科研课题、专利、论文、奖励、标准、软件著作权等都属于海洋科技成果,难以统计且相互之间存在交叉重叠;从海洋科技成果形成,到初步应用,再到形成产品,直至达到规模化、产业化阶段,都可以算作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难以辨别衡量。

此外,就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这一指标本身来看,存在难以涵盖成果转化多样性、无法反映成果转化质量、忽略无需转化而直接通过知识创造和传播发挥作用的基础类公益类科研成果的价值等问题[17]。这些问题成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4 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国产化率与自主化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系统地提出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指出“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政府实施首购政策”“对企业采购国产髙新技术设备提供政策支持”。海洋创新是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海洋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的战略目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18],是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重点领域,也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目前关于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国产化率与自主化率的常见疑问主要集中在国产化和自主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19,20]、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国产化率[21,22,23,24,25]与自主化率[26,27,28]的内涵定义等方面。

4.1 国产化和自主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

一方面,实施国产化和自主化战略能有效促进自主创新,进而为我国海洋领域装备制造业提供发展机会,大幅提升其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从我国海洋领域的装备技术来看,可以保证本国技术和仪器装备的市场需求份额,提高研发的预期回报率,从而提升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并促进海洋领域仪器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从国外海洋领域的装备技术来看,可以促进国外技术的扩散和传播,提升本国海洋领域仪器装备的技术基础,从而激发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热情。

另一方面,国产化和自主化也有可能会阻碍自主创新。主要表现在,若国产化和自主化战略的目标过高(即国产化率和自主化率过高),可能会使我国海洋领域仪器装备制造业依赖于国家对本国技术的保护,从而丧失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自主创新动力,且不利于国外技术在本国的扩散和传播[19]。

4.2 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国产化率的内涵定义

国产化是一国在引进国外产品或设备时,消化、吸收、利用国外技术,并将其转化为国内生产制造的过程。国产化战略就是指国家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合作与技术引进,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同时鼓励使用国产设备和产品,提高国产设备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从而争取占据技术和市场主导地位[23]。一般来说,在装备制造业发展初期,国家多通过国产化政策以促进本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而随着本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加强,国家会逐步放开对装备制造业的保护[24]。目前我国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仍不足以支撑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国产化政策的引导和扶植。

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国产化率是指单位所生产的海洋领域仪器设备中,国内生产件数量占整件产品生产件数量的比重。该指标有两种不同的测试方法:一是以价值衡量即以价格测算;二是以重量测算。计算公式为:国产化率=单件产品中国内生产件的价格(或重量)/单件产品的总价格(或重量)×100%。

海洋领域仪器设备的核心部件率先实现国产化,既是我国海洋领域仪器设备零部件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我国海洋领域仪器设备行业的必由之路。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是指我国掌握的可以形成技术垄断的技术并在由我国实际控制的企业生产的部分核心零件价值,占构成该部件的全部零件价值的百分比。核心部件需满足行业公认、价格与附加值高、高技术与高工艺、接近或超过进口部件等4项标准[29]。

需要注意的是,国产化绝不仅是某个产品在国内能够生产、制造的简单概念,而是涵盖技术、生产、销售、售后等多项内容的系统体系[30]。对于目前我国海洋领域仪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来说,必须增强实施国产化的信心与决心,加快主要装备的自主研发进度,进一步提升技术装备、核心部件和售后服务等的国产化水平。

4.3 海洋领域仪器设备自主化率的内涵定义

自主化源于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区别于技术合作、技术引进与技术模仿,其过程表示核心技术来源于本国的技术突破,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完全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获得。

自主化是国产化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延伸,但自主化与国产化存在本质差别:自主化的关注点在于“谁负责”[28],即本国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国产化的关注点在于“谁干活”,如上文所述,指一国对引进国外技术的转化能力,若无引进技术也就谈不上国产化。

基于以上,海洋领域仪器设备自主化率一般是指海洋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仪器设备的价值与仪器设备总投资的比例。

随着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国产化与自主化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对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国产化率和自主化率的测算成为研究重点。然而国产化与自主化在实践上均难以衡量,这也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在海洋领域,建议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厂家、专家和用户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充分了解我国海洋领域仪器设备的国产化和自主化现状,并建立科学客观的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国产化和自主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在测算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国产化率和自主化率的同时,也为我国其他战略性产业的国产化和自主化水平评估提供参考。

5 国有品牌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反映一个品牌的产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即品牌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扩大,可以使品牌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这种垄断既能带来垄断利润又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本文尝试对国有品牌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市场占有率进行定义。

国有品牌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市场占有率是指国有品牌海洋领域仪器设备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在市场同类仪器设备的销售量或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本文将其分为国有品牌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国外市场占有率和国有品牌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

在分析国有品牌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市场占有率时,应注意分辨全部市场占有率、可达市场占有率(“可达市场”指最适合的市场或市场营销努力所及的市场)和相对市场占有率(即相对于竞争者的市场占有率)。

6 小结

从以上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第一类指标(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来说,在海洋管理实际需求推动下,指标测算技术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但在内涵辨析、应用范围测算误差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对于第二类指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国产化率与自主化率)来说,虽然受关注程度较高、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在指标概念定义方面尚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只有明晰指标内涵才能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对于第三类指标(国有品牌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市场占有率)来说,目前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结合我国海洋科技管理实际,准确理解指标的理论内涵,并基于此构建科学、统一的测度公式,以期实现海洋科技指标对海洋政策的支撑与指导作用。

摘要:海洋科技指标研究可为海洋科技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和数据支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选取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国产化率与自主化率、国有品牌海洋领域仪器设备市场占有率等海洋领域主要科技指标,分别对其概念定义、理论内涵、测算方法等进行深入探讨,尝试解答关于以上指标的常见疑问,以期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海洋科技指标研究方法和业务化测算体系。

参观大丰海洋科技馆作文 第5篇

今天我们小桔灯日记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参观海洋科技馆。虽然天气有点冷,但一点都不影响大家的心情,一个个都很兴奋。

走过了大厅,导游就把我们带到了海底观隧道,只见两旁的玻璃外有许许多多的海底动物:鲨鱼、海龟、带鱼……看得我眼花缭乱。

导游阿姨说:“同学们,美人鱼的表演开始了!”只见美人鱼穿着绿色的衣服,在水里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她有时冲到水上面,有时快速潜入水底,有时在水中转圈,还在和我们招手呢!她的精彩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如果我也能在海底遨游多好啊!我长大了也想做海洋探险家,探索更多海洋的奥秘。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了热带植物园。那里有许多茂盛的树木,有的树上还挂着香蕉,看得我口水直流。恨不得摘下一个尝一口。我们边走边欣赏这些奇花异草,边闻着阵阵花香,真是一种享受。我们想多玩一会儿,可是时间已经到了,在老师再三催促下,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到车上。我想:如果我能住在这里该多好啊!

海洋高科技 第6篇

以渔户、基地、公司、科研发展的创新模式打造海洋合作社,带领农民发家致富。他就是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海带第一村”—福建省连江县官坞村党委书记林哲龙。

林哲龙说,农业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农村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并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发展特色产品。农业科技创新对官坞村海洋产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5年以前,官坞村主要还是从事单一的海带养殖业,技术含量不高,养殖利润低,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200元。1997年,我们致力于发展海带、鲍鱼工厂化育苗和加工技术,成功地建立了海带育苗、加工生产基地,大大带动了官坞村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2011年,全村社会总产值3.6亿元,公司现有固定资产1.1亿元,职工1000多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这几年,官坞村看到,海参产业是福建省乃至东南沿海的新兴产业,前景广阔。因此,官坞村办了小微企业—福建省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投入,前年试验成功了“北参南养”育苗技术,建立了福建省首家最大的海参工厂化育苗、加工生产基地,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闯出一条新的路子,为东南沿海渔民转产、转业、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将作出新的贡献。目前,工厂化海带、海参育苗面积达3万平方米,其中海带育苗年可供养殖面积25万亩,供应全国8个省和两个国家(日本和韩国),占全国总量60%,是农业部海带良种场;工厂化海参育苗1万平方。可以说,官坞村办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林哲龙建议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发挥国家主体优势。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研发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种苗工程,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对福建省发展新兴产业,从资金、用海、用地、政策上要更多地给予支持,加快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推动科技进步发展广西海洋产业 第7篇

1 广西海洋资源丰富,亟待开发利用

广西北部湾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南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濒越南;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泛珠江三角”经济圈的建立和发展,“一轴两翼”经济圈的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实施,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区位优势进一步显露,将成为连接我国大西南与东盟大市场的重要战略枢纽。

1.1 广西海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广西海域宽阔,平均水深38 m,最大水深100 m。北部湾海域属热带海洋,适于各种鱼类繁殖,加之陆上河流携带大量有机物及营养盐类到海洋中去,使北部湾成为高生物量的海区之一。鱼类总资源为140万t,其中底栖鱼类资源量为35万t,总可捕量约为70万t。沿海滩涂生物资源共有47科、140余种,以贝类为主①。

1.2 北部湾海底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砂矿

北部湾已探明的砂矿有28种,主要是钛铁矿、金红石、锆英石、石英砂等。其中,石英砂远景储量在10亿t以上,陶瓷矿保有储量为1.5亿t。此外,钛铁矿比较丰富,沿岸已知产地8处,其中3处初步勘查估算地质储量近2 500万t。根据其远景区分级含量标准,可划分一级远景区9个,它们皆分布于水深为10~20 m的近海区域①。

1.3 广西海域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据评估,北部湾盆地石油资源量为16.7亿t,其中最终技术可采储量为2亿t;天然气(伴生气)资源量为1457亿m3。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0.874亿t,其中可采储量为0.25亿t;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为18.44亿m3,其中可采储量为3.86亿m3。目前,北部湾盆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程度较低,随着勘探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北部湾盆地的油气资源储量还有望增加。

1.4 拥有一批可供开发的海岛资源

广西境内有11座无居民海岛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开发利用名录。2011年4月12日,国家海洋局联合有关省、自治区海洋部门公布了第一批开发利用的无居民岛,广西有11个岛屿在列,占全国全部可开发岛屿的6.25%,这些岛屿全部位于钦州海域。其中,最大的岛屿有0.181 75 km2,最小的岛屿只有0.002 713 km2②。

2 广西海洋经济概况

2008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为208亿元,其中,海洋渔业为114.9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为28.8亿元,滨海旅游业为35.2亿元,海洋工程建筑业为10.2亿元,海水利用业为1.32亿元,海洋盐业为0.43亿元。广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列表见表1。

数据来源:1996—2002年数据参见历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05年和2008年数据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桂政发[2009]97号)。

2001—2008年,广西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0.24%,且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2005—2008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16%,2008年占GDP比重仅为2.90%,而广西的GDP在2001—2008年期间,年均增长为31.63%。由此可见,广西海洋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广西GDP的发展速度。

广西海洋产业发展与全国比较的状况:2001—2008年期间,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年均增长38.76%,广西年均增长10.24%的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去甚远。2008年广西海洋产业总值只占广西GDP的2.9%,距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总值占国家GDP10%左右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8年全国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比例为5:47:48,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 608亿元、14 026亿元、14 028亿元,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前5名分别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船舶工业,这五大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海洋生产总值的44%,是我国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期,广西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特点是:海洋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海洋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尤其是第二产业只占总产值的14.0%,与广西GDP三次产业结构相比,广西海洋第二、第三产业还有很大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广西海洋产业大部分集中在海洋养殖和捕捞方面,高附加值的海产品加工、海洋制药、风电等因工业基础薄弱而未得到很好开发,潜在的资源没有得到挖掘。2008年广西海洋产业与广西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对比列表见表2。

资料来源: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桂政发[2009]97号)。

与沿海其他省份相比,广西海洋资源储量较为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水平和生产能力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增长速度逐年放缓,与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严重不符。广西丰富的海洋资源亟待开发利用,为广西经济增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3 广西海洋科技发展现状

3.1 科研水平

据《2008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统计,广西目前涉海科研机构仅有6所,其中主要有广西海洋研究所及广西科学院。从科研人员数量来看,广西从事海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123人,其中硕士生4人,暂时没有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博士人才;本科生74人,大专生28人,其他人员17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在全国各沿海省份中最低。而在2008年,山东省拥有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在内的20所涉海科研机构和2 400多名海洋科研人员,广东省拥有23所涉海科研机构和1 732名科技活动人员,广西较它们差距甚远。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广西是我国内地11个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唯一没有海洋类高等教育的地区,目前广西高校中也仅有钦州学院设有海洋科学系和航海系。因此,广西涉海科研机构数量少,科技从业人员数量偏低,人才培养机构欠缺制约广西海洋产业的发展。

3.2 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目前,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广西海洋产业建有为数不多的创新平台,在为解决重大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的广西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仅有依托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建设的广西船舶机械研发中心。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涉及科研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共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家,关乎海洋产业的仅有3家,占全部研究中心的3%,在广西重点发展的18个产业中排名靠后。创新平台的不足制约了广西海洋产业研发水平、研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进而影响整个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步伐。

3.3 科技产出情况

据《2005年中国海洋科技公报》统计,广西在2005年共发表海洋科技论文30篇,海洋发明专利授权数2项;成果应用占课题数的比例为0.14%,加之区域内海洋产业科技成果数量偏少,广西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另据《2009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统计,广西2008年发表科技论文下降为13篇,均发表在国内期刊,专利申请数量为零。领域内专利申请逐年下降,成果转化水平不高的现状,使得广西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缺乏后劲。广西企业引进的外来技术成果又多集中在传统海洋产业的养殖方面,缺乏高新技术,存在结构性矛盾。

4 对策分析

从总体上看,广西海洋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还很小,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在全国排名靠后。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产业集中度低,结构不合理,配套能力弱,科技力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差,海洋教育事业滞后,与广西的资源、环境、人口、区位和总体经济地位极不相称。根据广西海洋产业科技当前的发展状况及国内外海洋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广西增强海洋科技水平,推动海洋科技进步的主要对策如下:

4.1 切实抓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广西应大力兴办海洋教育,建立海洋相关专业,加大本区海洋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海洋专门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全民海洋科技素质。通过设立广西海洋规划研究院(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管理),来聚集广西海洋规划和研究的高级人才。

要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打破地区、单位界限,通过兼职、咨询、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积极吸纳外来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成果;要实行以“公开、公平、公正”为核心的用人形式,改革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办法,对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职称能高能低。要通过科技项目课题招标承包、竞争上岗等形式,建立起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4.2 建立科技创新及完善成果转化体系

每年应安排海洋科研和海洋管理专项经费,提高广西海洋科研和海洋管理水平。应大力支持海洋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攻关和先进实用海洋技术的开发、引进、消化、示范和推广,增强海洋产业的创新能力。建立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涉海实验室、中试基地,加强对海洋科技的研究开发,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为广西海洋资源开发提供着眼未来的技术储备。完善海洋技术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创办海洋科技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为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广阔的平台。

4.3 健全创新海洋开发投融资及管理机制,增加海洋产业科技投入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任何产业的初始发展阶段都需要资本的投入。广西应健全创新海洋开发投融资及管理机制,通过设立自治区海洋开发和保护专项资金,组建广西北部湾海洋产业基金,构建海洋开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海洋开发管理体制等措施,重点扶持现代海洋渔业、重点渔港、深海开发、海洋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污染防治、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防灾减灾等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开发及重大工程项目。

4.4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加强国内及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海洋科技整体水平

采用项目驱动、平台建设等措施,重点组织海洋农业、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海洋新能源、深海资源与生命过程、海洋环境灾害预报等交叉创新活动,并建立有效促进海洋科研、教育和企业的产学研联合机制,促进以企业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国内及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以海洋科技创新思维推进海洋产业的发展,提高海洋科技整体水平。

4.5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海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推进海洋科技进步的核心。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进步中的主体作用,以开拓新市场为目标,牢固建立起以市场为取向的海洋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经营思想和战略,加快高新技术和产品研发,实现依靠科技促进海洋经济优化和产业升级。要加快建立和健全企业创新的内部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加大海洋科技投入的主动性。要积极引导和帮助海洋企业加速形成有利于海洋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海洋企业技术中心和海洋技术开发机构。加强对海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和发展潜力的海洋中小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从中培育一批有专业技术特色的“小巨人”。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创办海洋技术开发中心或组建海洋科研生产股份制企业。把产学研联合拓展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全程。

摘要:科技进步是广西发展海洋产业的不竭动力,未来提高广西海洋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加快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必须紧紧依靠海洋科技进步。因此,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必须从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创新海洋开发投融资及管理机制、增强海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海洋产业,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许罕多,罗斯丹.中国海洋产业升级对策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杜平,章远新.21世纪初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海洋高科技 第8篇

刘赐贵在讲话中指出, 浙江海洋资源丰富, 区位优势明显, 产业基础较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被确立为国家战略以后, 省政府不仅与国家海洋局等多部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还出台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等多项政策措施, 动作很快, 步子很大, 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既得益于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海洋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 又得益于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拼搏。

刘赐贵强调, 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必须围绕突出什么特色, 建设怎样的示范区来进行思考。他建议浙江要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特点, 推动海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努力打造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要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方面进行思考, 以海洋高端制造业等产业为重点, 构建创新型、集约型、科技含量高的发展模式。刘赐贵就如何把浙江打造成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充分发挥浙江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 加快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支撑带动示范区科学发展。三是要加强海洋综合管控, 实现海洋生态安全。

国家海洋局陈连增副局长就海洋科技支撑海洋经济发展提出三点意见, 一是大力支持浙江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充分利用“908专项”的成果和资料, 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三是继续大力支持浙江海洋科技工作, 集中安排科研项目重点促进经济发展。

葛慧君对国家海洋局关心、支持、帮助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表示感谢。她指出, 浙江正处于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时期, 需要在产业布局、发展机制、科技用海、海洋管控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 需要充分利用好浙江民营经济这一优势。今后, 要切实加大科技兴海的力度, 既要引进大项目, 又要充分利用民营资本, 创新机制, 加快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

海洋高科技 第9篇

解放思想, 激活科技创新源动力

思路决定出路。沉甸甸的资源家底给荣成带来了经济的厚重感, 但走过以价竞争、以量取胜的初创时期, 荣成人意识到科技创新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面对经济转型跨越的重要机遇期, 荣成审时度势, 卷起了一场“科技兴荣”的思想风暴。

日前, 荣成市民文化中心座无虚席,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和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林洪在题为“中国海洋食品加工现状及前景展望”的专题报告会上, 面对着台下600多名当地“求经者”, 开篇就直入主题:“从卖原料到食品冷冻加工, 从调味品再到用生物技术发酵制成鱼露、鱼油等, 最后到高端化妆品, 海洋食品加工业占渔业总产值比重高达18.2%, 巨大利润的背后, 靠的是高新设备, 是生物技术……”

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 荣成市的干部和企业家都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以前老觉得自己缺资金、少项目, 听完课才发现, 原来缺的是观念的更新和技术的提升。”荣成鸿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伟深有感触地说。

2012年, 荣成市启动“月月大讲堂”活动, 每月一期, 每期一个主题, 针对荣成实际情况, 围绕科技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服务创新等方面, 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先进地区干部来为荣成的干部和企业家们“授业解惑”。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月月大讲堂”仅是荣成掀起学习热潮的缩影。荣成市以解放思想为引领, 坚持“请进来”指导和“送出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多次组织干部和企业家到省内外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地区考察学习;与浙江大学合作举办了两期企业家异地培训班;邀请专家前来讲课, 提升干部和企业家队伍素质。荣成市媒体组成采访团跟踪采访, 对接荣成发展思路, 在全市形成科技兴荣的舆论声势……在一系列举措下, 荣成各界迅速凝聚起依靠科技促发展的共识。

凝聚人才, 形成科技创新向心力

在荣成主政者眼中, 人才是第一资源。荣成市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科技兴荣的战略位置, 构建起专业人才、管理人才、技工人才齐头并进的人才创新体系。

2013年1月25日, 记者在施工建设的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看到, 学院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 工人们正忙着进行内外墙装修和配套设施建设。“学院预计在2013年8月全部完工, 规划在校生8000人, 2014年正式面向全国招生。”荣成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常乃敏介绍, 这是中国北方唯一一所海洋职业学院, 主要发展海洋与渔业经济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 打造海洋技能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近年来, 荣成市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为契机, 倾力培植壮大海洋生物食品、修造船及零部件等六大产业集群, 企业数量和规模急速增长膨胀, 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现很大缺口。为此, 荣成紧紧围绕蓝色经济战略, 量身定制培养企业紧缺的技工人才。优化完善教育设施, 投资近2亿元修建威海工程技术学院新校区;对接产业需求, 对公办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全面调整;建立联合培养平台, 与60多家本地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设立技师工作站、金蓝领培训基地等, 对被选拔为省级以上的技师人员等, 予以奖励。

为了引进培养更多高端人才, 荣成出台《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 开通服务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加强与知名高校、企业集团、金融机构合作, 建立联合培养平台, 每年对口选送人才外出学习, 全面提升现有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水积而鱼聚, 林茂而鸟集。目前, 荣成70多家重点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关系, 吸引20多家高校院所在荣成设立教学科研基地, 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00多名, 组建了由20多名专家院士组成的技术顾问团, 成立3所院士工作站, 聘任一名科技副市长和三位专家学者专门指导科技创新工作。

项目筑基, 打造科技创新支撑力

荣成市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跨越的重要抓手, 加大对重大项目的引进力度, 不断扩充和丰富原有产业体系。

自2009年以来, 荣成市先后举办了四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动周, 组织了船舶、汽车、保健食品等行业峰会, 开展了“荣成企业全国百家院所行”活动, 举行了海峡两岸海洋食品展销会, 组织了赴日韩、广州、北京、深圳等专业招商推介活动。借助这些平台, 荣成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投融资机构及企业等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引进了一大批高端项目。

荣成市依托重点园区、行业龙头、产业集群和优势资源开展载体招商, 面向高校院所、外地创新型园区开展科技招商, 引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科技含量高的创新项目、产业链条缺失环节的配套项目。仅2012年以来, 就有蓝润金枪鱼加工基地、厦门能龙食品等海洋生物食品项目, 京易通冷链物流项目、鑫汇10万吨食品物流中心等冷链物流项目, 威海维赛新材料、爱仕风机叶片等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

为吸引项目落地, 荣成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 为重点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干部联包负责制, 进行企业大走访, 强化跟踪调度, 将分包项目建设情况直接与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

灵活多样的招商方法和创新优质的服务方式, 为荣成市争取更多的优良项目赢得了主动。2012年确定实施的总投资1750.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31.3亿元的147个重点项目, 已开工139项, 完工41项, 其中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新领域, 不仅成为荣成实现经济总量膨胀的“酵母”, 更成为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的“棋子”, 随着项目一个个落地, 荣成的经济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园区搭台, 提升科技创新承载力

要引金凤凰, 先得栽好梧桐树。荣成市深刻认识到园区是项目落地的重要载体, 不断加强高端化、专业化园区建设。

新年伊始, 荣成经济开发区高端产业园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在现场督促工程进度的荣成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张少武介绍:“高端产业园已完成了3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 目前正在推进一期10平方公里的路基和管网配套。已引进沈鼓风机、青木新材料等总投资70亿元的16个大项目。届时, 将建成千亿产业园。”

除高端产业园外, 2012年荣成市还启动了海洋生物产业园、科技孵化园、商贸物流园等园区。海洋生物产业园以打造“海洋食品名城”为目标, 围绕海洋医药保健品、功能性海洋食品和化妆品、生物新材料等高端项目引进和产业培植。科技孵化园设有专家公寓区、孵化区、中试区等板块, 加快产品孵化、科研成果转化和高端人才集聚。商贸物流园以城铁车站为龙头, 推进总投资24亿元的中韩边贸城、永康五金机电城等4个专业市场, 实施总投资34亿元的11个冷链物流项目。

各园区根据各自功能优势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 形成了组团式、配套式的发展格局。以高端产业园内的沈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组装的风机为例, 风机叶片和仓罩由一路之隔的爱仕风机叶片项目生产, 电机由同样位于园区的华力电机生产, 所需配套部件60%可在园区内一站式配齐。商贸物流园的鑫通汽车城, 吸引了30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4S店和汽车经销商进驻, 成为省内县级市中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大型汽车贸易商城。

政府扶持, 增强科技创新吸引力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当“甩手掌柜”。企业创新有风险, 政府如何来降低?科技创新需载体, 政府如何来搭建?荣成强化政府引导, 用“软环境”造就企业科技创新的“硬实力”。

2013年1月26日, 走进寻山集团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各种实验设备一字排开。寻山集团总工程师卞永平正带领科研团队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进行鲍鱼分子育苗。

这是全国唯一一个海洋贝类研发平台, 主要服务于我国海洋贝类科学育种、科学养殖、成果转化等工作。寻山集团很多大规模推广的试验成果都是在实验室里诞生的, 卞永平介绍, 贝类中心实现了由传统生物遗传育苗到分子育苗的跨越。寻山集团和中科院黄海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 建立起全国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藻贝鱼种苗繁育与养殖基地, 这无一不是来自科技创新的动力源。

不仅寻山集团, 荣成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搭建创新平台, 这得益于政府的良好引导。

2012年12月12日, 中共荣成市第十三届四次全委会集中出台了《科技兴荣战略规划》、《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扶持政策》等六个文件, 连同年初出台的《关于鼓励企业转型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两个文件, 形成了推动科技创新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不仅对荣成市实施“科技兴荣”战略的目标任务作了明确细化, 还在企业扩张和上市等方面, 出台了详细规划。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研发与转化、高新技术项目引进与产业化、科技孵化器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设立“科技兴荣”专项资金, 给予企业或个人不同形式的创新奖励。

荣成市积极鼓励扶持企业申报创新平台, 强化对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的考核, 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打造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器和转化器。泰祥集团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科技大楼, 成立了山东省海洋食品营养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海之宝公司投资410万美元, 在德国与慕尼黑大学合作, 成立研发中心;成山集团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 成为国内轮胎行业两个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之一……目前, 荣成颇具规模的企业都建立起自己的研发中心, 拥有28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海洋科技创新基本理论与对策研究 第10篇

1 海洋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

1.1 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

海洋科学是指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变化规律, 及其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以及开发、利用、保护海洋有关的知识体, 主要由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以及海洋生物学四大分支学科构成。

海洋技术是研究海洋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技能和设备的总称。依照功能属性, 海洋技术大致可分为海洋环境观测/监测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等。

但随着长期的社会发展, 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一体化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加强, 海洋科学成为海洋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海洋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海洋技术进步。随着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强化, 人们较广泛地使用“海洋科技”概念对这个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表述。

1.2 海洋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概念的提出与运用有它的历史必然性, 是技术创新的深化与发展。技术创新是熊彼特于20世纪上半叶提出的经济发展概念。在熊彼特看来, 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转化为可获利的商品及其产业 [1]。在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中, 仅仅提到“技术创新”而非“科技创新”。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科学”与“技术”之间“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特征, 所以就产生了“科技创新”这一新概念[2]。多年来, 经过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发展, 逐渐形成了技术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理论和区域科技创新理论。技术创新是指与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生产应用、进入市场销售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有关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技术创新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 因而它不属于单纯的科技范畴, 亦不属于单纯的经济范畴, 它体现的是科技经济的一体化[3]。国家创新理论的提出, 是由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 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在创新过程中, 都无可避免地受到创新活动赖以进行的国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于是, 此后的经济学家开始注重从社会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考察各国技术创新活动的不同, 逐步演变成为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 并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而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起源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 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库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而这种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4]。

综合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海洋科技创新既是与海洋相关的技术创新, 又是以海洋为“区域”的区域科技创新。因此, 可将海洋科技创新的概念界定为:是指与海洋新产品、海洋新体制、海洋新文化和海洋新技术的产生、研发、应用相关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 以及在海洋开发与管理事务过程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体制的实践活动。

1.3 海洋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

海洋科技创新由三大要素构成, 分别为创新主体、创新中介和创新客体。其中创新主体为海洋相关的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技术专家以及科技研发人员和科技的共同体;创新中介为科学观察实验和技术试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科学仪器、设备和场所等, 即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等具有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能力的载体;创新客体为一切知识、探索、改造、利用、控制、变革的自然对象及其科技创新的知识成果或理论系统和物化形态的成果。三大要素又分别对应动力机制、能力机制和运行机制。

动力机制包括对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等, 是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

能力机制包括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的物质技术装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决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资金和原材料的供给能力等, 是海洋科技创新的依托和支撑点。

运行机制则包括海洋科技创新的程序和模式等, 主要是指新的科学理论、新的发明创造、新的技术等一系列创新成果从出现到应用并取得效果和效益的过程, 是海洋科技创新的流程和实现点。

因此,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的三大机制方面。即:是否具有良好的动力激励机制驱动创新主体进行自主创新、模仿科技创新、引进科技创新和合作创新;是否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以及市场运作机制;是否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 在充分利用信息与技术的基础上, 不断地将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中, 并产生、应用和扩散新知识、技术和生产方式等要素。

2 海洋科技创新的特点

海洋科技创新是某个领域里的科技创新, 以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它具有科技创新的风险性、突破性和前沿性等特点, 同时又具有领域性和兼容性等海洋特征。

(1) 风险性。

海洋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很高, 一般物品的生产都具有投入与产出对等的特性, 但海洋科技创新生产投入巨大, 而获得利益一方面是以随机概率的形式获得;另一方面受到的影响因素众多, 从而阻碍了企业进行海洋科技创新活动。

(2) 突破性。

海洋科技创新的价值和动力就在于它的突破性。海洋科技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 即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相同质量的产品, 或以相同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前沿性。

海洋科技创新活动中, 前沿科技是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制高点, 成为一些国家和跨国公司的主攻方向。

(4) 领域性。

海洋科技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 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海洋产业的发展, 同时又成为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人类对海洋的认知, 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较陆地肤浅, 加上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导致海洋开发的难度比陆地开发大很多。因此, 海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较陆地产业更加依赖于科技的发展, 同时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和深入。

(5) 兼容性。

海洋科技创新一方面要了解和掌握海洋科技创新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随时准确掌握领域外, 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科技创新动态, 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创新, 提高创新能力与水平。因此, 它必须是开放的, 能广泛利用其他领域内的科技与人才。在改革创新与管理创新上, 通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来支撑经济发展, 同时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和区域内的协调, 最终通过管理和服务, 把海洋科技全面融入经济和产业。

3 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

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有单向线性模式、环形回路模式和网络系统模式3种。单向线性模式 (图1) 是一种简单、理想化的海洋科技创新模式, 也是技术扩散的标准模式, 即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包括引入新产品、新技术等新的生产方式, 开辟新的市场, 开拓并应用新的原材料来源, 实现生产的新的管理和组织等, 从而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事实表明, 创新并不一定是由发明开始到扩散的线性模式, 而是出于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创新源, 所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创新, 创新是创新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过程。因此, 环形回路模式和网络系统模式成为目前海洋科技创新的主要发展模式。

环形回路模式 (图2) 引入了市场的机制, 即主体的创新行为不仅仅是主观能动带来的, 更多的是由市场的推动。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 创新不再是一个单线性技术扩散模式, 而是从理论研究到技术研发, 直至产品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 都会不断受到市场 (产品或技术的应用效果) 的反馈, 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而不断调整, 最终创新不再是某个产品或技术的突破, 而是贯穿整个过程。

科技创新的网络系统模式 (图3) 由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构成科技创新网络系统, 在这个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相互作用, 以引入、扩散知识和技术为目的, 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具体来说, 就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创新推动网络, 主要由相关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培训、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组成, 这个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

目前,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科技创新网络系统的重要性, 对科技创新的关注, 不再局限在提升科研水平、改善企业技术、改革管理制度等某一方面, 而是集中在如何提升整个网络系统的能动性和协调性, 进而推动科技创新。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也必须以网络系统模式为主, 将海洋相关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培训、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组成海洋科技创新网络系统, 以政府推动或市场调节的手段, 维持和维护整个系统的能动性和协调性, 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 进而带动地区海洋产业的发展。

4 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从海洋科技创新的概念, 以及海洋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和发展模式可以概括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概念。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是指涉海企业、学校、科研机构或自然人等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具备发明创新的综合实力, 包括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研发经验、研发经历、科研设备、经济实力、创新精神等7个主要因素。其中专业知识水平是科技创新最基本的条件;知识结构是本单位科技人员具备相互配合所需要的各有所长的专业知识;研发经验是科技人员及本单位从事海洋领域科技攻关研究和开发的成功经验和成果;研发经历是科技人员及本单位从事海洋领域科技攻关研究和开发的时间和空间;科研设备是本单位开展科研试验需要的硬件设施;经济实力是本单位开展科研试验和相关活动需要的经费来源;创新精神是科技人员本身和集体具备的创造力、创作灵感、奉献精神等思想境界。因此, 对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对策。

(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的研究尽管不像应用技术研究那样对学科和产业发展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对提高学科和产业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对海洋科技创新来说, 基础学科与理论体系的构建, 将影响整个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 改善生产生活技术。

技术工艺的改善, 既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 也是直接影响海洋科技创新的关键。在目前很长一段时期内, 技术进步将是海洋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3) 增强仪器设备开发与研究。

海洋仪器仪表和设备的开发与研究, 一方面可以改善技术工艺, 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用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产业发展, 是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部分。

(4)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机制, 这对提高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稳定创新机制运行, 具有重要作用。

(5) 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是直接关系到创新的主体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在人才的培养方面, 不仅仅需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6) 制定创新发展战略。

海洋创新发展战略的制定, 对科技创新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创新发展战略, 能够综合考虑未来一段时期内海洋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条件, 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 重点突破, 实现海洋科技创新的快速协调与健康发展。

(7) 提高转移性技术创新能力。

转移性技术创新主要是指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或借鉴移植其他学科的技术, 通过消化吸收, 实现再创新。这实际上是一种跨国家、跨地区或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性转移。这是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最有效率和效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12-55.

[2]沈满洪, 李建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13.

[3]谢阳群, 魏建良.宁波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对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05 (4) :14-17.

大丰市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生物产业 第11篇

近年来, 大丰市以全国县级首家“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为载体, 以海洋产业研究院为依托, 紧抓沿海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和大丰市海洋生物资源及滩涂资源的优势, 以产业集聚为重点, 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生物产业。通过创新驱动、科技引领, 将沿海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强力推进海洋科技生物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后发赶超, 逐渐显现出创新大丰的“蓝色实力”。

与此同时为加快推进海洋生物产业发展, 大丰市集成优质科技资源要素, 前瞻布局、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产业共性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平台, 着力构建紧密型政产学研合作体系, 从而提升了园区品位、增强了大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 国家海洋局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江苏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及疫苗研究室、南京工业大学大丰海洋生物化工与医药实验室等20多家海洋产业研究机构已经入驻了大丰, 启动了海洋生物产业基础性研究工作。

上一篇:第三者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蓄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