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改革思路

2024-09-18

解剖学改革思路(精选7篇)

解剖学改革思路 第1篇

1 确立教材编写思路

1.1 目标定位

三年制高职专科医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为广大农村、社区和基层培养高等应用型医药卫生技术人才。教材编写要以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的职业教育思想;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紧紧围绕高职医药学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使教材有助于培养职业素质优良、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

1.2 课程结构模式设置

传统教学都是把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3门课程单独开设, 实际上这3门课程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联系或是重叠的, 分别开课容易造成知识的脱节、重复,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试将这3门课程融合编写成《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基于如下考虑。

1.2.1 符合认知规律

我们看到某个物体、观察其结构时, 自然而然会联想到这个物体是干什么的, 有什么用?同样, 我们在学习人体组织器官时, 自然会想到人体的这些组织器官有什么功能。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正好符合这一认知规律。

1.2.2 能实现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人体的每一器官、组织和细胞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 也就是说, 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都是建立在相应的结构基础之上的,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不可分割的。在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教学中都强调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念, 而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实现了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1.2.3 节约学时

在解剖学教学中学习某一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时自然会延伸讲到这一组织器官的功能;生理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 教学中也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复习解剖学内容。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中形态结构与功能的讲解一气呵成, 避免了重复。

2 整体把握教材编写内容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 高职专科教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 以此构建课程和教育内容体系。这就要求在编写教材时, 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突出3门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是医药类学生必修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 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要注意这3门课程的交互和影响, 也要注意与其他医学基础课程的衔接。因此, 教材要在内容的整体把握上下工夫。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理论部分要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联系和服务于临床部分则要为常用的临床应用技能提供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理论, 突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教材定位于大专层次, 以三年制高职专科医药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 选择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容要符合高职专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容量要适中。同时, 力争教材整体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显现出教材内容的凝练、简洁。

3 教材编写特色

3.1 整合课程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

本教材的编写打破了以往格式陈旧、内容老化的现象。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将3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融合与精简, 删除了一些过时的、不实用的知识点;并淡化了对有些生理机能、机制的探讨。插入简明的图解、简易的表格、简练而流畅的示意图和流程图使学习内容一目了然。教学内容力求简单、明了、易懂、便于记忆。

3.2 密切联系实践, 服务于临床

根据基础理论服务于临床的原则, 编写了“人体解剖结构与临床应用”一章, 选择临床治疗中较常遇到, 又需结合人体解剖结构知识加以说明和处理的内容;突出人体解剖结构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针对性。在舍去与临床实践不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 增加了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点, 整合后的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 避免了重复讲授, 更有利于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联系起来。

3.3 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可读性

作为21世纪高职专科规划教材, 在编写中力图准确反映本学科教育教学发展规律, 以严谨的结构、严密的逻辑、正确的论述等体现其科学性;将一些新理论、新技术编入以体现其先进性;以分明的主次、突出的重点、精练的文字等方面增强其可读性, 使学生爱学、易读, 易理解、易掌握。蒉

解剖学改革思路 第2篇

由于《人体解剖生理学》涉及内容广泛、复杂抽象,高师心理学专业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是《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笔者结合自己在对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有关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一、保证充足的课堂教学时间

虽然国内心理学专业都将《人体解剖生理学》设为本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但学时数并不统一,一般2—3课时/周。虽然每周相差不过1个课时,但一个学期下来就相差16—18课时。有的学校新生入学还要推迟一个星期,除了军训及开学初学习各类活动占用的时间,另外还可能会有国庆等假日,合起来要占用5周的时间,这样就少了10—15课时。按照一个学期18周,每周2课时来计算,实际教学时间只有26课时。这对于记忆内容多,且抽象复杂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内容主要涉及“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即便仅把这三部分作为重点,其他部分基本忽略,时间依然紧迫。因此要保证《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保证充足的课时数。

二、端正学生对待本学科的态度

心理学专业学生很多是文科生,在高中时期没有深入学过《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课程,由于《人体解剖生理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初或学习过程中便会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不理解心理学专业为什么要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很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要给学生明确说明本学科在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要在教学中不断强化,使学生深入理解、正确认识本学科在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简称CAI)已得到广泛应用,且逐渐显示其优越性。CAI取代了原有的“一支粉笔、一张挂图、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融入了图形、文字、影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通过对学生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的良好刺激,充分唤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增强记忆能力,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人体解剖生理学》内容多而抽象、理论性强,在教学中需要大量采用挂图、模型、标本等多种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即便如此,仍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的不足,如挂图受规格影响,图片小而不清;标本模型直观性好但受体积限制,大部分学生看不清。应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处理图像的优势,把《人体解剖生理学》那些不易理解的内容以动画、人机对话等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解决以上不足之处[2]。

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集语言、文字、图形、动画于一体,能将教材中抽象、复杂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清晰地展示各器官的结构,因此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既可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脑模型等直观教具必不可少

虽然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将《人体解剖生理学》中抽象、复杂的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但是毕竟只能听和看,不能近距离接触。如果在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与一些脑模型等直观教具结合起来,使学生亲自动手拆装脑的各个组成部分,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这一点笔者在实践中已经检验过。实践证明这种结合使直观性更强,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拆装用到的感觉器官更多,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五、建立一些教学资源库或《人体解剖生理学》学科网站,便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

教学资源库是管理教学资源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它可以通过管理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按课程、知识点、媒体素材(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动画等)通过网络检索、浏览和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人体解剖生理学》学科网站是结合相应的教学层次、学科、专业和领域分别建设的服务型、综合性的网站。它可以提供多种信息服务,既可以方便教师的学术研讨、教学交流,又可以提供学生的自学、答疑、讨论、作业、测试等功能,突出了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3]。

六、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合适的教材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内《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材都是针对医药、生物专业的,而且一些教材中的插图也不够清晰。目前针对心理学专业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还没有,所以国内院校心理学专业都是选用其他专业的教材,这样就缺乏专业性、针对性,不利于教师开展心理学专业的教学工作。有鉴于此,建议相关机构或有能力的学校组织相关人员编写一本适合心理学专业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

摘要:《人体解剖生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心理学专业学生普遍感到难学。本文作者结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师心理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左明雪.人体解剖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黄倩.浅谈多媒体在《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6).

局部解剖学教学改革 第3篇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教学,改革

目前, 很多医学院校尸源紧张, 社会上自愿捐献遗体者也较少, 再加上近些年高校扩招、学生规模扩大, 导致局部解剖学 ( 局解) 教学用尸体供给不足。尸体利用率低、局解教学与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部分医学院校教学学时数不足、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资源与传统教学方法融合等问题有待于我们进行局解教学改革加以解决。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择包头医学院2012 级346 名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 以其中170 名临床本科生为对照组、176 名临床本科生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 即学生解剖尸体, 教师给予指导; 观察组进行教学改革, 将PBL、个案学习等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结合, 模拟临床手术等。

1. 2 教学评价方法由考试成绩和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组成。对全部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间考试成绩进行t检验。给观察组发放实验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2 结果

观察组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考试成绩 ( P < 0. 05) , 见表1。

给观察组发放调查问卷176 份, 收回176 份, 学生对7 项调查内容普遍反映较好, 见表2。

3 讨论

3. 1 局解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1]、网络学习 ( e - learning) 、个案学习 ( case study) 等教学方法是国际上流行的几种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法。我们汲取这些教学方法的优点, 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 发挥这些教学方法各自的优势, 相得益彰。

3. 1. 1 PBL教学应用PBL教学以问题为导向, 由点及面,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挑选常见、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用于PBL教学。但PBL占用学时多, 多门课同时进行PBL教学很难开展[2]。因此, 教师要把握教学的方向, 教授给学生基本原则即可。合理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先系统讲授, 再由点及面。如解剖学名词“股三角”, 教师介绍股三角的境界, 而股三角的内容由学生在实验课中去探寻。

3. 1. 2个案学习的应用个案案例经过教师集体讨论确定, 如案例与课程结合的紧密程度、学生的接受程度等。病例涉及的解剖学知识越多、越接近解剖学的内容, 越有利于解剖学的教学。如开胸手术入路的层次可以很好地复习胸壁层次、开胸后胸内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对手术器官的影响。在病例学习中, 学生从兴趣点出发联系解剖学中易遗忘的知识, 例如讲解颈部的筋膜间隙时, 通过案例说明颈部某些筋膜间隙通向胸内的间隙。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取教学案例中的相应知识, 这个过程教师要给予引导、把握范围, 防止学生涉猎过多的临床学科。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缺点, 教师应仔细研究每种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 在课程中协调运用、取长补短, 充分发挥各教学法的优势[3]。

3. 2 局解教学紧密联系临床实践临床医学发展迅速, 如果局解教学跟不上临床的发展, 就面临解剖学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有些医学院校将临床手术操作引入局解实验教学, 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我们选择的授课教师有良好的临床背景, 选择临床医生参与局解教学。授课的年轻临床医生带着临床问题对人体解剖学操作有动力、有耐心、有毅力, 这些非智力品质, 对医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高资历的临床医生可以给学生做很好的示教, 带来医学前沿知识, 也可以与解剖学教师共同研究临床出现的问题, 从而促进临床问题的解决。临床医生带教局解操作, 学生学习的目的更明确、兴趣更强, 可知晓局解实验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性。临床问题的设置及病例的选择, 应以局部解剖学为基础, 既要涉及临床知识, 又要联系其它基础医学知识, 其中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应有较高比例[4]。临床病例的选取尽量是常见病、多发病、简单病例, 如阑尾手术时腹壁切口的层次等。

3. 3 多媒体等资源的使用学生上完理论课后, 在局解操作之前, 我们会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观看局解操作视频。观看中留出充足时间进行讨论, 学生在操作中弥补欠缺的内容。引入的视频、图片等使授课内容更加全面。学生可以拷贝上述资料在课后复习。视频可以反复播放, 学生对照视频进行局部解剖, 既可以规范局解的操作, 又可以完成教学中验证性的部分。学生实践操作中遇到问题, 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 操作中遇到教材及录像没有提到的内容, 如对于解剖变异, 教师要告诫学生不能照本宣科、循规蹈矩, 思维要有创新性。手术中也可能碰到这种意外情况, 这就要求术者要细心, 操作要规范, 避免手术中的意外损伤。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后,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给学生介绍更多的局解相关知识。教师通过微信、e - mail、QQ聊天等工具在线解答学生的问题, 教师与学生实时对话, 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纠错并调整授课内容, 学生对教学改革也可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们用摄像机、手机录制局解操作过程, 在各个教学班播放,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4 提高局部解剖学尸体利用率解剖过程中, 学生对当时的操作过程印象深刻, 但时间一长, 有些解剖操作过的内容就遗忘了,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操作时不方便收集资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 教师要求学生做组内分工, 一部分学生负责操作, 另一部分学生负责用手机拍照、摄像, 然后轮换操作。拍照、摄像的内容还包括教师的操作过程, 以便于学生复习规范的操作。班级间的资料可以共享, 上、下年级间的资料也可以共享, 这样相当于一个班做了若干个班的的局解操作, 提高了尸体的利用率。局解操作完的尸体, 教师可以再制作更多高质量的标本, 补充其他解剖学课程损坏的标本, 满足解剖学教学需要。

3. 5 抓住局部解剖学课程特点进行改革局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以学生实践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学生操作时间占60 % ~ 70 %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单纯的解剖操作,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 有些知识要从头学习, 如对手术器械的认识、手术操作技能的练习等。为做好与临床的衔接, 我们把手术技能的学习与局部解剖学实践相结合。在课上给学生播放一些外科器械及其操作的视频; 发给学生针和线, 让学生切开皮肤后, 去练习徒手打结、器械打结、缝合等外科操作, 使局解资源有了更高的价值。操作技能方面的考核包括能否正确地使用解剖器械, 实体解剖动作的熟练细致程度以及是否掌握对不同组织的解剖技巧等[5]。

尸体资源少导致学生操作机会少。通过改进教学模式, 选择表现优异的学生作为组长, 让组长组织组员进行操作, 有传、帮、带的作用。邀请已参加临床实习的高年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他们有一些临床实践经验, 对解剖的体会更深, 他们之间也易于交流。

3. 6 问卷调查可以反映教学改革的效果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局解教学模式改革满意。除问卷调查, 我们还让学生写学习笔记, 写出自己的操作体会。

教师的传统观念是教学生, 主动倾听学生、与学生互动较少。而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信息量大, 教师个人能力毕竟有限, 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我们的教学也要求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如果学生提出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 师生可以共同寻找答案。多样的教学方式, 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也为学科建设积累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

[1]康晓琳, 王艳茹.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比较[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4, 30 (1) :121-122.

[2]潘三强, 宿宝贵, 吕来清, 等.发现法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运用[J].解剖学研究, 2011, 33 (3) :237-238.

[3]李永涛.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对提高学生局部解剖学成绩的探讨[J].科技创业家, 2013 (上) , (5) :149.

[4]原淑娟, 丁文龙, 顾红玉, 等.PBL教学法应用于局部解剖学教学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2) :74-93.

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初探 第4篇

作为卫生学校的一名解剖学教师, 面对的是刚从初中毕业的新生, 解剖学课程大多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内开设。由于新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完全陌生及不同程度的对实验标本的恐惧心理, 导致教学效果颇受影响。而从对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和临床护理人员进行的调查中发现, 护生在某些护理技术操作中确定、选择部位不准确或不能迅速、准确地完成护理操作, 在很大程度上与解剖学知识掌握不够有关。而且从实习的学生反馈的信息中我们也发现, 很多解剖教学内容相对护理专业“偏多、偏深、不实用”[1]。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 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培养卫生保健需求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是我们卫生学校教学人员所面对的主要问题。通过数年对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 获得如下体会:

1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解剖学学习态度

新生刚入学时, 面对的第一堂人体解剖学课, 大多充满一些恐惧或新奇心理, 所以上好第一堂课很关键。通过充分详尽的课前准备, 可以大胆的把第一堂课就安排在解剖实验室上课。可以向学生说明解剖学的重要性, 告诉学生, 所有医学专业名词中, 有一半以上来自解剖学, 学好解剖学是学好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前提。另外, 注意克服学生对解剖学标本模型的恐惧心理, 可以从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法医的话题说起, 联系中外解剖学发展历史, 逐渐转入护理专业涉及的解剖学内容, 并且联系自己的亲身学习经历, 使学生能有感同身受的体会, 从心理上逐渐放松, 转而把解剖学等同认为成其他的课程。第一堂课以后, 逐渐让学生接触实验标本, 循序渐进的进行系统化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解剖学的正确态度, 为学好解剖学打下心理基础。

2 注意解剖学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

人体解剖学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 与很多护理专业的其他基础课及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针对枯燥的解剖学内容和繁多的解剖学名词让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情况, 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讲解相关的临床内容, 从广度和深度上紧密结合护理操作特点, 使解剖学知识达到“临床有用、够用、实用”, 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繁重的名词记忆中解脱出来, 更好的投入到解剖学学习中, 开拓视野, 逐渐了解以后的临床护理操作。

例如在运动系统中, 讲到胸骨角、隆椎、肩胛上下角等骨性标志时, 通过活体触摸使学生掌握的同时, 还要告之学生其临床意义, 在临床护理中需要找准各操作部位, 而这些骨性标志可以有助于这些部位的寻找;另腰椎棘突的特点与临床腰椎穿刺有密切的联系, 髂骨、胸骨又与骨髓穿刺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在肌肉的相关内容中, 讲解常选肌内注射部位的解剖特点, 最佳操作部位的选择:三角肌的外1/3部、臀大肌的外上1/4部等内容与护理技术的密切联系;消化系统的教学中, 食管的三个狭窄距离切牙的距离与护理技术中插胃管操作的密切联系;胃壁黏膜中胃腺细胞的分泌功能与人体生理学中胃液成分及生理功能、内科护理中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药物学中H2受体阻断剂内容的关联;阑尾根部和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分别与外科护理中麦氏点压痛及Murphy征有关;生殖系统中, 男性尿道的三个狭窄、两个弯曲及女性尿道外口与阴道口的关系都与护理技术中的导尿术有关;呼吸系统中, 肺下缘与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与临床胸膜腔穿刺部位的关系;脉管系统中, 各浅表动脉与临床护理操作中常用的压迫止血、切脉、测量血压等相关;肝门静脉和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与内科护理中门脉高压发病机制及并发症内容有关;全身主要淋巴结群与临床体格检查及某些疾病的初步诊断有关系;神经系统中, 脊髓的三层被膜之间的关系与临床硬膜外穿刺、脑脊液穿刺相关等等, 通过这些解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密切关系,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感觉到解剖学在医学相关课程中的重要性, 逐渐产生对解剖学的兴趣。

3 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人体解剖学所涉及的概念和内容极多, 学生难以理解;名词术语极多, 学生不易记忆。即使授课时利用大量挂图、模型、标本进行讲解, 有时仍很难使学生获得动态的直观感受。在教学实践中, 尝试利用多媒体课件, 发挥多媒体手段信息量大, 表现形式活跃的特点, 全面发挥学生视听器官的积极性, 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 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表现手段的不足,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利用课件演示血液的流动、心脏收缩及舒张形态改变、心脏瓣膜的开闭、神经传导途径等, 都能使静态的理论知识变成鲜活生动的动态表演, 大量图片、动态及三维的图象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清晰、立体、真实, 学习兴趣备增加。

4 重视解剖实验的正确开展与学生认知情况的反馈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性极强的学科, 实验的安排极其重要, 课堂里接触的理论知识毕竟代替不了真实的实验室标本及模型, 所以, 实验的安排极其重要。学生在理论课后对人体的形态结构大多仍较模糊, 主要通过实验进行巩固和弥补。我们通过合理设定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 适当提高实验的开展率, 延长标本陈列室的开放时间,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标本及模型, 加上教学人员的指导展示, 使学生都能建立起较为清晰、牢固的记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具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阶段的实验教学后, 及时了解学生掌握解剖学知识的真实性也很有必要, 可以结合开展实验的考核工作, 分别将各个系统中重要知识点涉及的标本或模型上的部位或结构标出, 要求学生辨认其部位和结构名称, 所得实验考核成绩计入学期总成绩。通过学生的考核结果可以反馈其学习效果, 同时也可以指导教学人员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体解剖学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有其特殊性, 需要从教人员更好的把握教学过程, 灵活应用教育学诸原理,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为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服务, 的以上几点体会与各位同仁商讨, 以期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第5篇

1 人体解剖学教学和教学方法

人体解剖学做为一门形态科学, 其名词多、概念多、描述多, 以及形态构造复杂、内容抽象, 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内容眼花缭乱、枯燥无味, 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 容易产生难学、难懂、难记的三难情绪。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掌握和针对解剖学的特点, 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好人体解剖学的关键,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人体解剖学十分注重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等教学内容, 因此, 在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重视对实物的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然就会影响教学效果, 甚至影响到其他医学课的学习, 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

1.1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人体解剖学教学

1.1.1 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教材为基础、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具体来讲也就是理论讲授 (教师讲、学生听) 和实验示教 (教师做、学生看) 两大部分。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辅助的教学媒体, 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位置。在这样的模式下, 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 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 多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 学生则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

1.1.2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方法单一, 千篇一律。对每一个单元内容的讲授, 往往是教师首先用两个或多个学时进行“注入式” (或叫填鸭式) 理论教学。在讲授过程中, 由于授课形式死板、学生参与少, 理论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 学生总感觉内容抽象、枯燥、难懂、难记, 而在其后进行的实验示教时, 又由于理论讲授时有些内容本来就不太理解, 或因时间关系, 内容已淡忘, 因此就很难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相统一。所以, 我们感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极大的弊病。它只注重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不重视实际的教学效果;忽视了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忽视了学生的直接参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 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体解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1.2 新型教学模式与人体解剖学教学

1.2.1 新型的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逐渐转化为“以教学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考虑到几十年来毕竟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统治课堂, 教师主导整个教学活动进程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传统教学的习惯与常规, 因此, 当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导者。它首先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从学习中不断汲取营养, 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创造和思维能力。其次, 注重理论课和实验课融为一体,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充分借助教学媒体, 边学习边实践, 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同时, 学生易于对教学内容及时理解, 及时掌握, 并可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使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 达到了高度统一。

1.2.2 新型的教学方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新型教学模式十分重视教学实践及学生能力的培养等特点, 近几年来笔者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 对新型的教学方法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相应的教学方法, 如, (1) 对于一些名词概念多、内容较系统的部分 (如组织学总论、全身血管分布等) , 首先针对内容特点, 对其内容一一讲述。通过讲授使学生首先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为实验教学和全面掌握打下基础, 但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教学媒体的合理应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对于一些形态观念强, 立体结构相对简单的内容, 如运动系的骨、骨连接和肌三部分内容, 原先在讲这部分时, 学生以听为主, 观察较少, 所以, 印象不深刻, 等到上实验课时, 内容已模糊不清。现在, 我们让学生直接到实验室上课, 每人或每组一套标本或模型, 教师边教, 学生边观察, 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了立体感、直观感。学生有问题, 教师可随时解答, 这种方法省时省力,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或相对较难又重要的内容, 譬如,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一节课, 教师可首先概述本节课内容, 并提出诸个问题 (如传导路的组成、功能及损伤症状等) , 使学生首先对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验室观察标本、模型和尸体,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综合思考, 解释出一个个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能力。 (4) 对于单元内容的小结, 宜采用多媒体教学。由于多媒体有着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等特点, 我们在单元小结时可利用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综合手段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形象直观、生动有趣,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较系统、全面地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此外, 由于多媒体可利用计算机随意放大及三维立体观察的特点, 对于一些内容结构复杂、不易观察的器官 (如心、肝、肾、视器、前庭蜗器等) , 亦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些新教型学方法, 形式多样, 灵活多便, 教学效果良好。

2 体会

2.1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在应用新教学法时, 首先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即“教”与“学”的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根据人体解剖学的具体内容, 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切忌生搬硬套。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 因为没有整套的成功经验, 另外每一位教师又各有各的授课特点, 因此相互间只可借鉴, 不可照搬, 千万不要一味地迎合教学方法的改革, 而刻意追求新花样, 顾此失彼。在备课时, 要针对授课内容, 认真分析其特点、性质、难度、重要性, 精心设计教案、板书及教学媒体, 找出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2.2 提高学生课前预习效果

由于新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所以, 在每次上课前要学生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带着问题听课, 把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提高了教学效果。

2.3 要重视教学媒体的合理应用

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 要重视教学媒体的合理应用, 用好了事半功倍, 用不好事与愿违。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 要重视挂图、投影、幻灯、录像的应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内容, 要重视模型、标本、尸体的应用。另外,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普遍开展, 要充分利用科技新手段, 拓展我们的教学方法, 使其更加丰富、科学。

2.4 加强教学评估, 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不断探讨、摸索和总结经验。因此, 在教学中要不断听取学生的意见, 不断的进行教学评估, 考察教学效果, 验证其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以便及时纠正。

笔者通过多年对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尝试,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深受学生欢迎。

摘要:随着医教改革的不断深入, 旧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医学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从人体解剖学教学的特点入手, 对新旧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认为医教改革对人体解剖学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宜于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增海, 石文兵.挖掘学生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教学与管理, 2010, (4) :13-14.

[2]蒋一清.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 (2) :46-48.

[3]郑王巧, 原建慧, 郭春花, 等.不同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4) :110-111.

[4]韩秋菊, 祝丽娣.行动导向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8) :71-72.

[5]潘友军.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初探[J].吉林教育:综合, 2010, (4) :60-61.

护理解剖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探讨 第6篇

1 本科护理解剖学教学存在的现状

1.1 教材专业性不强

自高等护理教育发展以来, 人体解剖学教材一直沿用临床医学专业教材, 基本上是医学类本科教材的缩板。以往的这些通用解剖学教材, 主要以系统解剖为主, 内容多而全, 虽然可以为临床护理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未能与护理专业紧密结合, 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 专业性不够突出, 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不少的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用得极少或根本用不上, 不能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的特点[3]。

近十几年来, 解剖教师一直在努力编写适应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材, 但适应护理专业的教材数量上仍然较少。目前, 护理专业使用的这些解剖学教材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临床专业解剖学教材模式, 只是简单地压缩章节或位置调整, 针对性较差, 其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未能紧密结合和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特点, 专业不适用的内容偏多, 有限的学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4]。

1.2 教师护理学知识不丰富

目前, 各高校从事解剖学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 对护理专业技能操作及护理专业知识了解甚少, 不清楚护理专业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 也不了解护理学生真正需要掌握哪些内容, 易倾向于照搬临床专业的授课技巧, 不能突出护理专业解剖学的特点, 导致学生解剖学知识不全面、涉及护理学操作技术的知识也很肤浅,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也不利于高素质护生的培养。

1.3 教学内容滞后

作为重要医学基础课的解剖学, 由于学科历史古老, 教学内容固定, 长期以来一直少有更新, 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临床医学本科教材的压缩版,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改革的推广面过窄, 没有进行重大改革。由于新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 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 不能适应护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4 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 护理解剖学主要的教学形式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形式, 传统的解剖教学模式, 不论什么层次、什么专业的解剖学教学, 其内容区别不大, 更没有主次之分[5]。解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多是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 学生被动学习, 强记硬背, 不能很好地联系临床, 造成知识与能力脱节, 理论与临床脱节。由于教学模式过于单调, 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较少, 导致授课时的枯燥乏味, 难以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

1.5 实验室建设滞后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 名词多、结构多、实践性强是解剖学的特点。在实验教学中, 护生常常按系统的模式观察各器官, 由于没有专门用于护理专业的实验标本, 再加上师资力量不足, 无论从实验材料还是实验手段都未能侧重突出“护理”二字, 忽略了专业的特点。如涉及穿刺技术的上、下肢浅静脉标本, 以及胸壁的层次结构等, 理解都不透彻, 而这些知识将是护理操作技术所必须掌握的。

2 对策

2.1 进行课程改革, 优化课程设置

护理本科专业是适应我国医学教育改革而诞生的新专业, 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护理操作技术的实现是建立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的[6]。作为一名优秀的护士, 除了需要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位置关系以外, 还需要能把解剖学知识与护理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并融会贯通。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临床护理要求, 需要编写出符合护理专业学习、教学、发展的教学大纲, 以及进行课程改革。

2.2 革新知识结构, 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 各院校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内容中, 很多内容相对护理专业偏多、偏深、不实用。调整解剖学的教学内容, 可以让解剖学教师与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临床护理学带教老师一起进行座谈讨论, 在此基础上合作编写教材, 整合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如内脏学和血管、神经的细小分支、四肢远端的细小肌肉、淋巴系部分内容, 增加突出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解剖学内容, 如与注射技术、各种放置导管、内镜、各种穿刺及与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内容, 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 奠定专业课所需的实际操作基本技能[7]。

2.3 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

2.3.1 改革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 采取多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变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采用“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法, 即以学生临床思维为主线, 以问题为中心, 巧妙地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 增强求知欲; 结合临床常用的护理知识进行导入,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3.2 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解剖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有口授、教材、板书、挂图等, 由于解剖学中名词多, 描述多, 难以记忆, 易使学生厌倦而影响学习效果。教学中可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 丰富教学内容, 使教学更生动、更形象, 信息量大。在制作课件时可适当配合应用动画, 如臀中部肌肉注射部位选择、进针层次展示;在前臂静脉输液使用抗菌药物, 如何到达炎症部位等, 使护生对护理技术操作理解更透彻, 印象更深刻,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4 提高师资水平

从事解剖学教学的大多数教师对护理专业知识了解甚少, 不能将解剖学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而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师, 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解剖专业基础, 还要了解基本护理理论及有关临床护理知识和技能, 因此需要培养专科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师队伍, 亲自参与临床护理实践, 在实践中体会解剖学与护理临床的联系, 了解护理专业最需要的解剖学知识, 在学习中改进, 在实践中提高, 对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8]。

2.5 合理使用教材

教材建设是发展护理解剖学教学工作的首要问题。需要根据现代临床护理的实际需要, 进行教材的编写。选用的教材要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和特殊性, 根本上解决目前教学内容繁杂而不明确的现象。

2.6 加强实验教学

许多院校的护理专业解剖学实验教学仍沿用过去临床专业实验方式。建立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解剖学实验室, 设计适应护理专业教学的解剖学标本和模型, 如臀部肌肉注射、各种插管技术的标本等, 是非常必要的。尽量增加实验课的比例, 引导学生观察活体、外耳道、口腔及体表浅静脉等, 触诊动脉搏动, 触摸骨性体表标志, 进而使护生对生命体征观察和压疮护理等临床内容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示教, 使护生加强对人体结构层次和毗邻感性认识, 如颈部血管、神经、甲状腺、胸腔内心脏和肺位置的分布、腹部脏器的毗邻等[8]。这样既提高了护生的兴趣和学习解剖学的积极性, 又为将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建生, 陆浩.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5, 13 (3) :41-42.

[2]盛华均, 孙善全.对护理本科解剖学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6) :507-508.

[3]柯丰年, 吴国平.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8, 26 (594) :84-85.

[4]丁自海.护理专业解剖学教材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解剖学杂志, 2006, 29 (4) :523-524.

[5]胡日明.护理解剖学教学的探讨[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7, 15 (1) :78.

[6]倪秀芹, 李星.护理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护理研究, 2006, 20 (10B) :2715-2716.

[7]唐祺, 赵咏梅, 卢慧.浅谈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7, 15 (3) :56-57.

运动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证研究 第7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选取2012级学生和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每年级随机选取50人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研究方法

该文只要采用实验法、文献资料发和问卷调查法来获取文章撰写的相关数据。根据选题的要求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为文章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持。在实验前根据文章的研究需要制定相关调查问卷,检验后发放。根据实验要求,把2012级和2013级学生进行编组,已授完课的2012级学生成绩为对照班,在授课的2013级学生成绩为实验班。2012级学生的授课主要采取了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在实验班2013级学生运动解剖学部分章节教学中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大体分为三部分,即为开始20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程的重难点、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并提出自学的要求;而后留给学生50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参阅教材、图谱、标本、模型等教学用具进行自主学习分组谈论,教师进行跟踪指导解答;最后教师利用20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辅导。在期末的考核过程中,2012级和2013级学生的考核内容及难度均无显著差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结果

实验前后2012级和2013级学生成绩统计学分析见表1。

2.2 成绩分析讨论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基础知识考核主要由平时的测试和习题组成,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过程中对照班成绩16.42士1.86,实验班成绩18.24士1.88,实验前后成绩提升明显(P<0.01),差异非常显著。说明采用自主学习为主的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而后教师进行总结。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同时也容易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常造型思维。他们自行创造问题情境,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使得运动解剖学原本死板的知识变成了活灵活现、生机盎然的生命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用能力测试只要由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组成,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过去的教学都是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带领学生逐步对动作分析的步骤进行讲解,学生学起来相对简单。而在实验班教师只是给予指导,学生自行对体育教学的各种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学习起来相对苦难,以至于在考核过程中出现了成绩相对于对照班低的情况。这也表明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并不能贯穿于一门课程教学的始终,在不同的章节,要根据知识点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必然有其优点,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其长处。标本考核测试主要有骨骼、肌肉和内脏部分组成,主要考核学生对人体结构的掌握程度。在考核过程中实验班成绩31.02士2.80明显好于对照班成绩29.74士3.69,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教师的讲解占主体部分,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标本相关知识的掌握,主要在于课堂上对标本的观察,过去的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标本进行观察,课下够多的时间便是借鉴与彩色图谱和影像资料进行学习,这严重制约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给予指导,学生更多的时间是自行分组对标本进行观察,这便增加了他们对标本的感官认识。综合表现成绩主要由平时的学习态度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组成,该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气氛活跃,踊跃回答问题,致使成绩相对好于对照班。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自主学习的效果要好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在神经系统,动作分析等章节,知识点相对抽象,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较大。这也无形中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十分重要。

目前我校运动解剖学教学均采用结构式教学和全过程的考核方式,通过最近几届学生的运动解剖学教学来看,采用结构式教学及全过程考核方式,配合以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能能够时刻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不定期的测试给学生以动力,学生的学习步法必须跟上教学的进度,这也无形之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注:*代表P<0.05;**代表P<0.01

上一篇:可靠供电系统下一篇:债务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