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教材教法

2024-06-30

高中数学新教材教法(精选11篇)

高中数学新教材教法 第1篇

一、熟知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

就高中数学而言, 新教材和原来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相比, 有很多鲜明的特点, 在教学中有教师会说旧教材知识讲得细, 知识衔接上也比较合理, 其实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唱独角戏, 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的想法只是将当堂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 结果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效率低下。而新教材恰恰是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同时更加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更加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 尽可能在把握好时间的状况下实现师生互动, 以学生为主体, 给学生施展的空间, 进而也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思考,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 发表独立的见解、开拓他们的思维。我认为新教材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知识内容安排合理, 深入浅出地做到实现初中数学向高中数学的过渡, 其主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 注重发展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到生活等优势。

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直接决定其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因此,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学生可能对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感到很枯燥, 或者很难将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久而久之, 就会厌倦对数学的学习, 因此, 教师要加强数学理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走出课本, 走进生活, 走进社会, 促成教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其次, 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 可以将问题留下让学生课后再思考、讨论, 等下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正确结论公布给学生。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 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例如:高中数学必修1中学习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我们从生活实际, 从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 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出发, 比如: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娱乐节目“幸运52”, 主持人李咏会给选手在限定时间内猜一物品的售价的机会, 如果猜中就把物品奖励给选手, 同时获得一枚商标, 一次猜一种品牌的手机, 价格在500到1000之间, 选手开始报价:1000元, 主持人回答:高了;紧接者报价900元, 高了;700元, 低了;800元, 低了;880元, 高了;850元, 低了;851元, 恭喜你, 你猜中了, 通过学习, 学生会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所以我认为创设有趣且适合学生认知的问题情景, 调动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每个学生动手, 动口, 动脑, 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走出课本, 走进生活和社会。

三、灵活方式, 实施教学

在教材发生改变的情况下,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 由以前教师讲为主, 学生听为辅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的模式。独立自主地思考是学习数学的需要, 但合作交流更不能少,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分组交流, 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 学生不久学会了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还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与互助, 并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想法进行批判和反思,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 可以使他们从多角度看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新课程的实施, 给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师的教学思路越来越多, 教学设计构思也越来越巧妙, 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的数学知识罗列, 不能过分拘泥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序, 应当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 以及始料不及的体验, 一堂好数学课应该是一节不完全预设的课, 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 智慧的交流, 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 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内容丰富, 多方互动, 给人以启发。

四、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 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出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 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多用表扬的语句,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尊重每一个学生, 挖掘他们各自的长处, 并给予积极评价, 帮助学生接纳自己, 拥有充分的自信力。

高中数学新教材教法 第2篇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二.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4,正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三.我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1,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 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点内容分散排布,例如在P.6出现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P.45继续出现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把原来完整的一个认识过程生硬的一劈为二,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 虽然我们都经过了新课程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课时不足的问题.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同时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而觉得化学太难,太繁.3,学校实验室的配置是否都能跟上 新教材增添了大量学生探究实验,跟据新教材的意图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化学课最好是搬到化学实验室去进行.但实际上我们学校化学实验室只有三间,三个年级共享,一般一个年级一次只准备一间,12个班级轮流进行,一个实验要一周左右才可以完成,但有时连着几节课都有学生实验安排,这个矛盾不知道怎么解决.还有实验一多,仅靠两个实验员准备有时人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化学教师的从旁协助,增加了我们化学教师的工作量.4,手头的资料很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习很难跟找.还有我们也没拿到后续的教材,有些内容专家说要发展,我们也不知道该发展到什么地步 考试大纲到现在还没确定,不知道高考怎么考

高中数学新教材教法 第3篇

【关键词】创新教法 ; 重视情境 ; 渗透数学思想 ; 学习过程 ; 注重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20-01

新教材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好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把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体验到探索数学的无穷乐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新教法,为学生获取知识创造条件。

1.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如教学“正比例”知识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谁能有办法测量我们校内操场白杨树的高度呢?同学们顿时兴趣大发,争论不休,却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这时教师对同学们说:“我倒有一个且很简单的测量办法,不用爬树也不用砍树便可以测出树的高度”。同学们哗然,产生悬念:老师是用什么办法测量树高的呢?很自然地产生了求知欲望,由此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盎然,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良好效果,悬念也得到解决。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1.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是近年来数学教改的一个热点,也是《新大纲》强调的重点之一。联系实际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增加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概率时出示以下的表格:中国原国家篮球队成员的一些技术数据分析:

你认为关键时刻主教练让谁去主罚比较好呢?通过该例把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篮球与数学学习巧妙结合起来,把生活和数学知识关联起来,引领学生进入数学园地,使学生明白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课堂上减少一些繁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 。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 ;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 ;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 ;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3.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在努力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同时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新教材探求新教法 第4篇

一、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和表示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 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

二、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数学意识, 这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 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上。例如:每册教材最后一章新添的《数学广角》的教学。

三、逐步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 一种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高级语言, 具有简洁准确的特点, 是学生必备的能力, 具体来说, 就是阅读理解数学课本, 并把数学研究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向别人表达, 包括读写说的能力。

四、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仅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即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而且要培养那些与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观察、分析、比较、猜测、直觉等能力。在正比例、反比例的教学中, 让学生体会数学中变量和常量的辨证思维关系。

由于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 从课堂教学方面来说, 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心理特点, 接受能力, 选择恰当的方法设计知识的呈现途径, 就会使学生的理解变得轻而易举。例如, 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启迪学生的逆向思维, 同样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得到发展, 设计耐人寻味的诡辩问题来纠正学生的错误会使他们的认识更为深刻, 通过有趣的数学史料来导入新课题, 能使学生的学习变为迫不及待的探索, 不论是步步深入的课堂提问, 还是环环紧扣的课后练习, 都能把学生带入思维场, 接受思维体操的训练。具体操作环节如下:

1.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故事启动好奇心, 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采用有趣的比喻、新奇的教具、图片设置悬念, 适时质疑启发, 激起思维的浓厚兴趣。

2. 按照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来培养思维的延展性。

授课时应将抽象难理解的结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 直观教具、模型能引导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形数结合的方法可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 抽象概念变得具体, 有利于思维的培养。

3. 有目的的培养思维的逆向性。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逆向思维的训练, 不仅能使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4.

变单一的教学形式为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目前新的教学方法很多, 到底哪种方法更适合本班的学生, 要认真分析和研究, 反复尝试, 反复实践, 在此基础上, 通过教学效果的比较, 提炼出符合教学内容, 切合学生实际, 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法。

5. 要变封闭式为开放式, 使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学深、学活, 学以致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探究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法探究

高中数学教材只是一个蓝本,如何利用好这个蓝本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数学教育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照本宣科地处理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更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吃透教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讲解教材”,始终是中学数学日常的教研教改的焦点,自然也是砥砺教师专业“锋芒”的“磨刀石”。基于此,现就高中数学的教材教法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有:

1.加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自信心是他能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基础,更是他将来适应经济时代的必备心理素质,许多国家都把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础目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际问题的教学,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足够的自信。

2.应当着力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让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得到,罗森塔尔通过“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以增强其信心。另外,教师要能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一起寻找真谛,并且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二、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问题以惊讶开始,学生问题的提出往往是由遇到解决问题的需要引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使学生迫切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发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理想环境。认识心理学认为: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识冲突的问题,与实际问题有联系的问题,富有挑战性,学生“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无法进展时,若潜下心来寻找问题的弱点并作为新问题的起点,攻击了弱点,就导致了创新的成功,创新教育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既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为此,教师应多启发学生进行发展性思维,多向学生提一些不是唯一答案的问题,多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从中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就是一种很好的发散思维训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解题,通过多种发散思维训练,能培养学生多问、灵活、批判地思考问题,较快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总之,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引入和现实生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其次,要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提倡课堂师生的交流和学生间的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在交流中,作为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并适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学习数学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创新教育,2009(03).

[2]同红勤,程建华.试论“有效备课”[J].江苏教育研究,2008(04).

新教材 新理念 新教法 第6篇

一、教学理念“新”

1. 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以前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听得懂听不懂, 学生都必须坐在教室接受“灌输”, 教师千方百计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灌输给学生,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缺少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思维受到制约、想象受到束缚, 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我按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教师教学由“学问”转变为“探究”。

在教学中, 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堂思维训练, 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 尽可能不用“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 这样会扼杀学生个性, 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自主发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答案, 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有的新知识可以让学生去分析、去讨论、去总结, 疑点、焦点让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解答, 有的知识则让学生自己去自学。以往教学中, 通常重结论, 轻过程, 一切由教师安排好, 教师把知识点一个个讲得很祥细、清楚, 学生通常听得很认真, 缺少主动思考和讨论。而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自己动脑、动手、自主思考, 自己总结, 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形成了很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将来工作生活会受益终身。

教师要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但更多的是要由“教”者变成“导”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问题讨论的点拨者、合作交流的组织者。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指导学生去分析、去思考、去总结、去解答, 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 更不是简单地机械模仿。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 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 对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地点拨和指导。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身体素质、智力潜能、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兴趣特长、学科偏向、性格个性等都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完全“一视同仁”, 要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区别对待、分层喂养”, 真正在课堂上当好“导演”, 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教学方法“新”

1. 充分利用学科特点, 尽力加强直观教学。

教无定法但教要得法, 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是提高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条件。教学方法的“新”可以通过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 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实现。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化学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盐卤点豆腐的原理、三角洲土地肥沃的原因、烟花焰火产生的原理等。解释社会上出现的热点、焦点:毒大米、硫磺熏烤雪耳腐竹笋尖的害处、汽车尾气的排放、环境污染、假黄金事件等。补充了20多个实验:有的贴近生活 (Ag饰物品与硝酸反应) , 给学生趣味;有的来自现实 (工厂的烟囱排放刺激性气体的处理) , 帮学生解惑;有时展现“魔术” (空瓶生烟:NH3与HCl反应) , 使学生惊喜;有时提出假设, 让学生想想怎样设计实验验证。尽力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 使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利用多媒体上课, 既能大大增大课堂信息量, 又能用动画模拟化学实验、联系生活实际、下载新闻图片、创设逼真的工艺流程等, 引起学生注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趣味中学到知识、在讨论中提升知识。例如:化学键一直是学生的头疼的一个知识点, 如果用模拟动画表示电子的得失和电子对的形成过程, 学生很容易看出化学键是怎样形成的, 从而对化学键有了深刻的理解。另外, 用多媒体展示习题后, 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结果, 用投影仪展示出几个学生的答案, 讨论比较得出比较好的答案, 这样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重视化学实验,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新教材更强调了学生实验, 许多物质的性质都是学生边做实验边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的。以往教学中, 为了节约时间, 实验是在教师讲学生听或老师做实验学生观察, 很少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新课程中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比教师简单的演示给他们观察更清晰直观,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使学生由被动的旁观者变为主动的实践者, 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这样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学完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程序后, 让学生去完成教材的动手实践“探究钠的性质”。我准备了钠固体、蒸馏水、脱脂棉、小烧杯、蒸馏水、胶头滴管、酚酞等用品, 首先让学生用小刀切一小粒钠, 直接看到了钠的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硬度等。接着让学生进行实验, 取一个小烧杯, 加入蒸馏水, 加入钠固体, 观察现象, 再向烧杯中加入酚酞, 观察现象, 学生很直观看到:钠浮在水面上, 熔化成一小球, 四处游动, 发出嘶嘶声, 溶液变红。

思考:上述现象分别体现了钠的哪些性质?学生思考得出:密度比水小, 熔点低, 反应剧烈, 有气体和碱生成等, 效果很明显, 学生学习效果很高, 记忆深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完成了从未知到结论的跨越, 这个过程是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动脑、探究和发现掌握了“新”知识, 这也就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

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第7篇

一、新教材需要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为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套教材的特点是一改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这一弱点,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再是单纯地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组织教学, 而是根据交际的需要, 以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要素为载体进行教学。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以生动活泼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要改变过去单纯的“演讲者”的形象, 做出色的“导演”。实践证明, 这样做能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敢于开口, 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当中。

二、新教材需要新教学手段

这套教材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既有学生熟悉的内容, 又有许多教师不查资料也不知道的材料。如许多获奖电影, 港台歌星、影星的生活情况多以动漫的形式出现。鉴于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娴熟的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会使课堂的英语气息浓厚。多媒体既保留了计算机的交互特点, 又具有用视听设备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 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它可以多方面和多角度地用不同形式表现某一事物, 能提供直观的教学情境, 克服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加上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学习知识, 扩大知识面。本套教材的许多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 既有生活方面的, 又有社会方面的, 在授课的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收集材料, 制作课件, 尽量使课堂复原到教材所提及的场景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新教材需要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 运用教与学的原理, 为学生策划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 还要思考如何将教材中的知识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传授给学生, 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掌握技能, 丰富情感。因此, 教师应研读教材,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个性特征、语言水平、语用能力等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 教学设计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浅析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教育观念,课堂主人,创新

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钥匙,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逻辑性思维, 是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数学好的同学, 自然科学一般都学得好, 科学及综合科好的同学数学不好的几乎没有.既然这么重要, 但我调查后的结果令人沉思, 好多学生都不喜欢数学, 怕学数学, 但不得不学数学, 造成讨厌数学, 甚至有好多学生考学后发誓不再学数学, 甚至有好多人不喜欢做数学老师, 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做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用好数学?培养好学生的智力, 用这把钥匙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 数学教育该如何操作呢?如何领会新教材, 把握新教材, 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 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 我认为, 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实验版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授数学知识, 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 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 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 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 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 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 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 切实转变教育思想, 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 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 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 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 才能变挑战为机遇, 更好地使用新教材, 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 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 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 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 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 而是靠“做”会的, 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 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动口、动手、又动脑, 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 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 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 不要由教师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发挥其主体地位, 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 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 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 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 填补知识缺陷, 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鼓励, 而不轻易否定, 恰当指引,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 更是益友.

3.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 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 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 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作为新世纪的教育传统的课堂纪律, 反对过分强调课堂的严肃性和纪律性, 在教育中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 有的学生情境, 特别是数学教育本身讲究严密性, 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 故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特别是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时更应如此,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建立崭新的师生关系,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 允许学生有错误, 其实错误也是美丽, 只有在错误中才能使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在课堂上要以人教人, 以心对心, 以情对情, 真诚平等才能使学生自由地想象和创造, 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

初中英语新教材教法探析 第9篇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明确学习目的, 在运用中增强学习兴趣。

中学生年龄小、阅历少, 对学习英语的目的往往不十分清楚。他们把英语只看做升学考试中要通过的一个考试科目, 对于难记的单词、语法和发音感到枯燥乏味, 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除了从道理上宣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外, 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 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 让他们在运用中尝到乐趣。

2. 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轻松愉快氛围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 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 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 要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 不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而应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 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 敢于开口讲英语。

二、重视语音, 打好语音基础

如果能够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 也就拿到了英语入门的钥匙, 也是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的基础。教科书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语音教学, 紧密结合字母单词和句子的教学, 系统地安排了语音练习。因此, 我们教师要正确把握要求, 把语音教学作为初一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贯穿于始终, 做到长期训练阶段侧重, 综合提高。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语音, 充分发挥课本录音的作用。听音是语音教学的根本方法, 要坚持先听音后开口, 做到听清发准, 让学生在学语音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受到正确的语言熏陶。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通过交际活动培养起来的。交际活动指用所学语言真实地、自由地交流思想, 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且要精心组织和精心设计, 否则学生就动不起来, 或动而无效。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按照下列几方面的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的训练, 进而扩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训练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懂得并掌握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用什么方式, 对什么人讲什么话的实际运用能力。还应注意使学生了解并懂得尊重说英语国家人民的风俗习惯。

四、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一门工具课。因此, 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养成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方面靠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另一方面靠严格训练, 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的习惯。诸如认真听录音和教师的示范发音, 积极大胆地开口讲英语, 勇于参加语音实践活动, 朗读背诵课文时既要声音响亮又注意语音、语调、节奏、书写规范等。

新教材 新教法 第10篇

转变教师教的模式

参与——体验——内化——外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以物理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通过强化物理知识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体验、学会和运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最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目的。因此,传统的“传播——理解——示例——练习”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正逐渐被“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要做到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尽可能亲自体验、亲身感受所学的内容,通过连续不断地消化新知识,实现学习的内化,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自觉地向外延伸,去解决一些尚未认知的新问题,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有一定的过程,笔者在教学中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学习。如何吸引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虽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有个好的开头是非常关键的。如《功》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和学生谈理论。肯定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场景出发,引入功的概念,同时借助各种手段。比如图例、多媒体等,做到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深入人心。此外,还应开展师生互动的实验、娱乐,从中探究规律,在对现象的解释、分析中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为主,教为辅。教师将学生领入门之后,就要侧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树立“学为主,教为辅”的理念。在物理学习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习,这些规律大多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因而在探究规律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对科学规律进行再认识。比如教《曲线运动》一课,教师应从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些曲线运动现象导人,先用小球做实验,及时指导学生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归纳,让学生自己去描述曲线运动的规律,对它进行再认识。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实践中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也可借助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彻底改变教师过去在黑板上辛苦地绘制小球的各种运动轨迹图像的窘境。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最终要使教学在如下几方面发生变化:创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在课堂上仔细观察,注意倾听,认真操作,积极思考,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平等的关系,在探讨问题,特别在解决问题方面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留出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并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质疑、发表独立见解,以体现教与学之间的交互性和创造性。

转变学生学的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他主的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多样化的、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知识为载体,开放学生的全部感官,把知识的学习变成他们生命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领悟提高技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主动性学习。学习不是接受,而是生活、生长;不是等待、观望,而是主动参与。主动性学习与传统的被动性学习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就是:我要学和要我学。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体验性学习。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而产生的感悟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经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的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获得个性化的享受。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和促使学生成长的需要。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资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教师要做到“四不”:凡是学生能提的问题不要由教师给;凡是学生能解的问题不要由教师做;凡是学生能练的问题不要由教师写;凡是学生能表述的问题不要由教师说。物理实验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间接测量法、控制变量法、以大量小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些抽象的概念,只有经过动手活动,对间接知识进行改造转化为有型的、可操作的实验,间接知识才能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组成学生素质的有机部分,否则,就会失去其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

小课题和长作业。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似乎与研究无关,搞课题是教师的事。其实不然,目前,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教材中有很多小课题。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即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来完成。这一段时间可以连续几周或者几个月,这就是长作业,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伸。小课题长作业注重发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其兴趣,从而能自主地进行主动性学习。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针对物理新课程特点,强化物理实验功能的开发也至关重要。由于实验情景和实验研究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观察、思维、操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因此。在高一、高二物理学生实验中应增加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得出的过程中应增加有启发性的演示实验。要把一部分富有设计性、组装简单、效果明显的组合实验箱引入课堂,有机地将实验设计、实验制作、小科技制作、案例调查、实验探索、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纳入物理实验训练和功能开发的范畴,以此提高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当然,创新首先要从教师做起。不完全迷信教材,不完全迷信经验,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高一学生学习了摩擦力之后,可布置—个探索性实验,只给一把刻度尺、一块长木板、一个小滑块,请粗略测量长木板与小滑块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再实际进行操作。最终测出该值。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将有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的分组实验。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在实验设计的操作过程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改革过去追求高分、高升学率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形成新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方式。就高中物理新课程而言。应努力实现:在课堂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中加强能力类、应用类、情景类、开放类、综合类试题的开发和应用;加强课堂效果的全面评价和过程评价。

除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外。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意志、良好的科学态度、勇于实践的精神应及时予以评价,以此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

新课程下初中英语新教材教法探究 第11篇

由于地区间的差异,学校间的差异,班级间的差异,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的客观存在,所以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要想科学、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初中英语新教材,就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改编、补充和删减,以增强时代气息

1. 教材中有的话题过于陈旧、单调或笼统,学生觉得乏味、枯燥,兴趣不高,为此,教师可以适当改编原文。

教师可以及时选取最新的杂志、报纸、电视广播、因特网等媒体的时事、音乐、体育、娱乐、时尚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

2. 为了使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更加符合学生和时代的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具有本土化、校本化的特点,笔者对新教材进行了适当补充: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Unit 10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Section B阅读课是以一封信的形式讲述一位名叫林悦的交换生在法国度过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提到了在法国的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等。对于中国中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到国外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因此了解外国的文化背景、礼仪风俗是相当困难和陌生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授课时把本人在英国留学时的亲身经历以及所拍的各种照片,尤其是在英国寄宿家庭的照片全部展示给学生看,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内容的深刻理解。

3. 在处理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听力部分时,笔者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一些语速较快,信息量教多,难度较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在课堂上难以很好完成的听力内容,可以大胆地加以删减,以保证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对教学内容、顺序和课时的灵活调整

1. 调整单元之间的教学内容。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和家庭背景,他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相关话题、语法项目、兴趣爱好等因素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果在新教材中,一个语法现象比较分散,教师可以把几个单元中的同类语法内容汇总在一起教学,以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理解和概念。例如:

(1)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第2单元(语法:由that,if/whether引导的宾语从句)和第3单元(语法:使用含有wh-问句引导的宾语从句)都是讲宾语从句的内容。因为宾语从句的这几部分知识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掌握。通过整体理解后,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

(2)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第5单元(语法:能正确使用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和第6单元(语法:能正确使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以及第7单元(语法:能正确运用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都是讲被动语态的内容,可以整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教学,以便于学生系统掌握被动语态的语法知识。

2. 将教学顺序和活动加以整合,进行教材重组。

根据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的特点,内容多,容量大,课时紧,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善于思考,不断探究,将教材内容的顺序和活动加以整合,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例如:

(1)可以把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每个单元Section A里的1b、2a和2b以及Section B里的1c和1d整合成一节听力课;

(2)可以把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每个单元Section A里的1a、1c、2c、2d(对话)可以整合在一起上一堂口语课;

(3)可将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每个单元Section A里的3a和Section B里的2b整合在一起上一节阅读课;

(4)将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每个单元Section B里的3a以及3b可以整合在一起上一节写作课。

3. 调整课时安排,以优化课堂教学。

初中英语教师处理教材时,应统筹安排课时,不必受教参规定的每单元课时的约束,灵活掌握教学进度。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初中英语教师把握住英语教学的正确方向,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是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前提;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基础;注重以学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化疗药物性肝损害下一篇:旅游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