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我范文

2024-07-22

探索自我范文(精选12篇)

探索自我 第1篇

我笔写我心, 用心评作文——自主。我们经常强调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放在指导学生自治管理上, 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自学能力上。

“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写文章一半在起草, 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 文坛上流传着不少作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习自改作用的习惯。文章不厌百回改, 越改越精美。教师应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 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

每接新班时, 就教给学生讲评, 先学别人作文的优点, 再用批判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 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评出优秀习作让学生评赏, 与自己的作文比较。对带有共性错误提出来让大家分析、比较, 总结出教训, 拟定修改方案。然后, 重点指导学生独立分析自己的作文, 综合同学、老师意见, 学习运用人家作文优点, 改出高质量的作文。

柳暗花明又一村———探究。什么文章才算好文章?这是一个很难传授的知识, 只能让学生多品味多评价, 经过“山重水复”后才能意会, 评定一篇文章的好坏, 有很大的主观性。也正因为每个人的欣赏趣味、欣赏水平、看问题的角度、价值取向的不同, 对一篇文章的评分, 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 由老师一人批改很容易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的片面性。对于一些文章, 批阅时连老师也很难下结论。学生通过批阅实践, 不仅明白可写作的基本要求, 还更加理解了“什么是美文”。他们会指导同学怎样写, 自然也就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高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 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 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 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 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起来, 明知这样写不妥, 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 此时让多位学生批改, 引导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有一次, 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创新思维, 我故意布置了一个老掉牙的作文题———秋天。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本文围绕秋天写了秋天特有的景象, 如秋天的晴朗与凉爽, 秋天的丰收与繁忙, 但又写到了秋雨中树叶的绿, 似与要求不符, 但这确实是我的所观所感。”于是有同学在互批中这样写道:“本文抓住秋写了不少景象, 语言很优美, 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温柔的绿巷里, 但本次作文要求写秋, 文中却出现了不少绿, 好像给人以春天的感觉。”如此以来, 既纠正了学生写作批改中的失误, 又交流了写作方法, 正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学生互批作文, 增强学生的兴趣、新鲜感, 也有了积极性。

天下谁人不识君——合作。与同学交流是学生获得大量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来自同学的信息常常是父母和老师不知道的。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作文教学都比较强调基础性、实用性和发挥个性、创造性, 中考作文在题目、文体方面也越来越趋于开放。

学生互批作文就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 不仅提供了学生一个互助性学习的机会, 可以扬长避短, 而且同学们又多了一个相互交流、了解、开放的机会。

指导学生批改时, 要注重时效性。批改要及时, 不要让学生对此次习作淡忘了, 冷却了才去改;要有针对性地改, 在评改时要注上鼓励性的语句;贯彻鼓励为主、扬长补短、张扬个性的原则。评改的方法可以选取三人或四人小组互相讨论, 共同修改, 也可以用面批面改的方法。要求精批, 不可泼凉水, 否则同学的积极性大为受挫。强调作文记分可因人而异,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为标尺。让学生自批、互批作文和集体批阅,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冯斌, 贵州石阡中学教师。

摘要:作文教学中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使学生创造性写作, 在实施过程中贯彻鼓励为主、扬长补短、张扬个性的原则。

自我探索 第2篇

咨询技能 2009-08-15 15:42:35 阅读130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林涣蕴

方案:

第一节:“我是谁”和“投射活动表”

“我是谁”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探索自我的活动,就是让学生回答“我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回答的数量多少,回答内容反映的主客观情况以及是否有涉及到自己的未来三个方面来考察学生对于自我认识的清晰程度。“投射活动表”是由十个“假如我是……,我希望是……,因为……”组成,为学生设计十个假设的对象,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

活动点评:两个活动其实都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测验,两个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会挖掘自己内心的体验,学会分析自己。大部分学生在数量上不存在障碍,但是对自己的描述,过于主观而缺乏客观评价,甚至是

有点耽于幻想。对于未来的展望不是很充分,缺乏对未来自我的合理的预测和估量。

第二节:我了解自己吗?

这个活动也是设计了一个表格,如下:

1.性别

2.年龄

3.最欣赏自己的2-3项

4.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5.你记得童年最开心的一个经验

6.在你学习中最有满足感的一个经验

7.如果危机降临在你身上,你生命降至,只有10个小时,你希望做什么……

8.现在是50年后,你从空中眺望此处,你的感受是……最想对谁说……

9.200年后,你希望别人如何评价你,记得你

10.如果现在是一个礼物(活在当下),你最想送给自己的一句话是什么

活动点评:这次的活动是对上星期投射活动的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索,虽然两次的活动学生反映雷同,部分学生在每次的活动感想中已经提到,不希望拘泥于这种纸笔的测验活动。不过好的方面是第二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要比第一次好很多,很多学生开始进入状态,而且团体的合作性也有所升温。

第三节:“我说你剪”和“鸡蛋-鸡-凤凰”以及小小动物园

小小动物园:这个活动就是让成员选择一种动物来代表自己,然后看看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动物园里面

有哪些动物.这个活动是让成员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学会接纳别人的独特性.活动点评:暖身活动是添加在正式的团体咨询活动之前的,“我说你剪”的活动是说明规则约束了人们的创造性,规则越多,创造性就越少。而“鸡蛋-鸡-凤凰”则是纯粹增加团体成员的融洽度的一个娱乐活动。而小小动物园也是一个投射性质的活动,只是在对自己的性格方面体验的更深更透彻。是对前面两个

自我探索活动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学会从纵向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内心表现。

第四节:信任跌倒以及我的苹果

我的苹果:让成员每人带一个苹果,花十分钟的时间来观察自己的苹果,尽可能地调动一切感觉通道.然后和别人的苹果的混合,看看能不能找到自己的苹果.再者就是闭上眼睛找.找到或者找不到都要讲原因.活动点评:信任跌倒是一个考验对团体成员信任感的活动,指导者说“倒”,学生身体垂直向后倒,脚跟直直倒下,倒到一半时,另一个学生平稳接住。基本上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这点比较出乎我的意料。我的苹果:这个活动目的是提高观察能力,识别和接纳人和事物的独特性。总体上说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不错的,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找到自己的苹果,甚至是在蒙着眼睛的时候。不过,从事后学生负责人的反映来看,学生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找比较特殊的苹果,在苹果上面做记号,没有严格按照规则来等等。

第五节:解开千千结与生命线

解开千千结:让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看清楚自己的左、右手是谁,确认后松手,在圈内自由走动,指导者叫停,学生不动,伸手拉左右手,从而形成许多结或扣,不能松手,但可以钻,跨,绕,要求

学生设法恢复到起始状态。

生命线:让学生预测自己的死亡年龄,预测自己的生命线的长度。写出过去和未来对自己影响最大或

最令自己难忘的三件事情。

活动点评:解开千千结一共做了两次,学生两次都能够顺利的解开结,说明这样一个团体的合作性和融洽度已经很不错了。当然活动中,尤其是第二次,有部分人就刻意的在自己的左右手附近走动。让活动本身失去了一定的难度。生命线的活动是让学生了解过去的我和探索未来的我,有助于更好的实现现实的我的成长。从学生写的过去和未来的六件事中,反映了很多学生趋利避害的心态,基本上反映的都是愉

快的经验,即便不是很愉快的经验,但有很多也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第六节:突破困境和我的自画像

突破困境。该活动是让一个学生站在中间,其余的同学围成一圈,中间的人可以通过钻、跨、诱骗等方式争取突破,而其他外圈成员则是尽力不让他突破。我的自画像:让学生用彩色笔画出自己,这也涉

及到了《图画心理学》的相关的内容,需要做相关的准备。

活动点评:突破困境这个活动并不是让我很满意,虽然团体活动进行到现在,团体的协作性和融洽度已经是很不错了,但是男生和女生的隔阂似乎还没有完全处理好,活动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中间人都能突破,也和这个团体的合作不默契有关系。在“我的自画像”这一活动中学生的表现都是不错的,很多艺术班学生的绘画的确是很不错。不过活动开始我就明确表示不是考验画画的水平的,还是有部分学生在哀叹自己的技术差劲,这点按照图画心理学上的观点可以看做他们不愿意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内心。从画画的结果来看,已经有四五个学生画了全身像,表示自我意识的整合已经不错。这是让我比较欣慰的。对于绘画的结果我没有具体的加以深入,因为自画像会涉及到一些个人隐私的东西,而且很多内容是需要和当事人

一起讨论和分析的,完全按照书本分析会陷入误区的。

第七节: 真情告白和大团圆

真情告白:每个人在背后别一张白纸,请团体内成员写一句祝福的话或建议,也可以让其他自己认为重要的人写,写完后想想成员会给自己写什么,然后拿下来看,分享感想。大团圆:所有的团体成员集

体合照。

活动点评:真情告白这个活动进行了比较长的时间,学生也从开始比较拘束到后面都很随心所欲的享受其他人带给自己的祝福。我后来也加入了活动中,给学生留言和让学生帮我留言,双方都是一个很好的互动。活动结束后学生也反映这次活动很开心,我也觉得这样的团体活动的结束是比较圆满的。

四、从团体活动中体会到的经验和反思

这次的团体活动我自己本身准备的比较充分,在活动的选择上也是比较系统和完备的,同时也不断

地参考团体心理咨询的相关书籍以及注重平时搜集不同的团体活动。

当然活动完全结束也带给我很多的感触,有许多是光看书本所无法体会到的。在经验方面的感悟:

1、首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本身作为团体领导者的质素。

一方面是作为团体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如勇气、表率、表露、关爱、信心、开放、宽容、影响力、活力、新奇、自我觉察、幽默、创造力等特质,我自问还需要在多方面的完善自己,当然真情告白的活动中,许多学生给我的留言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动力,包括我在“生命线”中提到的自己以后的理想,学生记

得都很清楚,这都是让我很感动的。

另一方面是自己在组织团体活动的能力和经验方面的加强。这次是我第二次组织团体活动,在流程和安排上面我可以比较从容地应付,但是第二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意外和突发情况就需要自己多学习了。

2、活动本身要以学生为本,不盲从书本固有的结论,懂得在活动中随机应变。

这也是我在做团体活动中的惯性思维了.有时候在让学生做活动的时候,自己努力希望可以让活动的结果和书本上的靠拢。像“我说你剪”这个暖身活动,本意是第一次每个学生,结果学生第一次做出来的确是每个人的剪法不同,不过第二次让他们可以在相互讨论下剪,但是学生反而不愿意那么做了。结果第二次剪出来还是各自不同的。在这个活动中两次的结果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结果,我本来很失望,但是和学生交流之后,发现他们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这本身也是希望他们学习到的东西,这让我感到活动

之外的收获。

3、团体活动开始适合进行一些暖身活动。

这次团体咨询活动基本上都是以书写形式的活动组成的。学生普遍反映单调乏味。因此在做了两次团体活动之后,我就开始领悟到要在正式活动开始加点暖身活动。虽然平时看相关的团体活动书籍的时候也了解到正式的活动前要加暖身活动,但是自己正式实施的时候又觉得没有什么必要,毕竟和自己的正式的主题活动无关。不过实践出真知,暖身活动做的好,学生才更有激情投入正式的主题活动。

4、加强和学生在活动中以及活动后的交流和沟通。

团体活动开始之前我让每个学生在每次活动之后都写一下活动的感想和对活动流程的想法,当然也可以借助本子倾诉自己的心情,做些交流。这个步骤倒是可以及时的反映学生对活动的感受,方便我及时

地对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

5、在团体活动的选择上要考虑什么活动安排在什么时候做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像信任跌倒这类活动也比较适合放在团体活动中段开展。因为放在团体活动刚开始,团体成员的熟识度还不是很大,对其他成员的信任度也不够,而团体活动最后,成员基本上是很熟悉了,默契度也很好了,再做这种活动就没有价值可言,而放在当中则一方面是对团体成员相互信任的一个考验,另一方面也

有助于团体信任度的深化和提高。

6、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也不断地用发展的思维看待每一个学生。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都是有进步和发展的。参与团体的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樊富珉

教授提出四个方面:

1、成员年龄,2、智力水平,3、人格特质,4、求助动机

前面两点其实学生的差异性并不大,而后面两因素的学生的差异就比较明显了。人格特质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就明显不一样,因此在活动中我比较刻意的给内向和对活动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有意无意地多让他们表现自己。而求助动机强烈与否也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的求助动机比较强烈,不仅在每次的团体活动中表现很好,而且会通过活动后的联系本倾诉自己的感受。

对于每一位学生我都不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的,团体中不排斥有学生有抗拒、消极和不合作的态度出现,但是我知道每次的活动给每个人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这次活动中他的收获不大,但不表示下一次他依然没有收获,因此对于这些学生我更多的是给予他们一些发展的空间,希望他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还有就是对于团体活动的一些反思:

1、学生深入探索自己方面做的不够。

一方面是也许是自己组织团体活动的经验不充分,在引导学生方面缺乏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也因为学生不会深入地挖掘自己的内心感受。学生的自我防御性还是比较强的,不容易在其他人袒露自己的心

思。

心理学上有个乔韩窗口,就是把自我划分为四个领域:公开的领域、盲目的领域、隐秘的领域和未知的领域。每个人的自我都是由这四个部分构成的,但是每个人四部分的比例是不同的。当一个人自我的公

开领域扩大,则其生活变得更加真实,不论与人交往还是自处,都会显得轻松愉快而有效率。

很多时候我也希望团体中的成员可以尽量的在团体中剖析自己,不要对团体的其他成员设防。但是很多时候往往是事与愿违的,一方面是学生不愿意过多地在别人面前袒露自己的心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部分学生对于他人的隐私不够尊重和理解。这些虽然我平时经常会提醒成员注意,不过学生很多时候还

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活动类型的选择上面过于单一,不够丰富。

积极探索,成就自我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苏教版 教材 科学方法体系

一、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

高中学习阶段,教材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改变,但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方法创新,针对新教材中的教学活动全新设计,从学生学习实践出发,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全面提高教师及学生素质,化学教师应当重点分析教材,深入探究教材,科学构建方法体系,使学生深入化学学习之中。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出现了很多突出化学学科的科学方法体系,例如:苏教版化学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相关知识,学习的时候给学生充分空间进行化学实验探索。还有在化学教材中加入了化学平衡常数,避免了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时候缺乏合理性及科学性,使使用苏教版的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高中化学知识与大学某些化学知识衔接在一起,这一特点在苏教版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反应方向及沉淀溶解平衡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不仅如此,苏教版化学教材在讲解平衡常数、盐类水解的平衡及电离平衡等化学平衡知识的时候注重讲解化学本质与化学现象的统一,将高中化学的科学性及高中教学的实践性有机结合与统一。

我国高中教学中,化学科学方法得到了广泛认可,不仅包含化学知识教育,而且注重广泛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使学生使用苏教版化学教材的时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科学技能的掌握,将新课改精神渗透在课堂提倡的行为之中,将综合性人才培养当做最终目标。

我国高中教学体系之中,对于学科科学方法体系认知不足,化学教师对科学方法体系的了解不多,进行课堂教育的时候只是传授表面的学习方法,一定程度上违背素质教育的宗旨,可以说,高中化学教育体系之中若缺少科学方法体系,则会使高中化学教学失去原有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缺乏兴趣,总的来说,高中化学教育过程中,苏教版化学教学着重深化化学科学方法体系的作用及相关知识,还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现状,纠正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态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并将科学的学习方法渗透到平时的化学学习之中。因此,在苏教版化学教材的指导下,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培养完善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方法,使每一个教育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方法体系的内容及精神实质,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科学方法体系的分析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构建科学方法体系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科学事实的方法,一种是理性思维的方法。

首先,针对科学事实的方法,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观察法,使用苏教版化学教材的时候,观察法的科学方法体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借助相关仪器实践化学实践,教材中常用的化学观察法有化学实验、模型、化学图表等,例如:在“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学习中,关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亲手实践观察整个实验过程,使对知识有深刻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化学学习经验。

另外,常用的方法还有实验法,使用实验法的时候,苏教版化学教材通过陈述实验建议、信息提示及实验思路和技术支持等内容增强学生在化学学习之中的实践性及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合作探究意识,例如:在实验设计和内容形式丰富上,苏教版教材巧妙地渗透科学实验的对比思想及控制变量思想,例如:在溶液及胶体的光照对比下,溴水中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前后现象对比等。

其次,在化学教材的科学方法体系之中,另一个常用方法就是理性思维方法,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综合分析法,通过各方面因素的科学分析,学生能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积累相关经验或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强化对化学知识的积累,例如: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方式对不同化学反应速率进行探索,使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另一个常用方式就是归纳演绎方法,在苏教版化学教材中,归纳法的精髓就是从特殊事实到一般理论的具体引用,而演绎法就是通过一般理论演绎出特殊事实,学习过程中将归纳法及演绎法灵活结合,如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的时候,这一方法非常有效。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联想假设法有助于学生构建科学的化学知识框架,理解抽象的化学知识,对教材中的化学反应进行科学论证,如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时候,带领学生进行锌片、铜片及稀硫酸的原电池实验,使学生在联想过程中得出电子移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结语

探索自我 第4篇

一、拉尔夫·艾里森时代的美国

(一)20世纪美国社会思潮发展

任何一部小说创作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作者刻画小说主人公形象和地位,其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小说主人公来表达自己对社会或者自身遭遇的一种不满。《隐形人》创作于20世纪的美国,此时美国正处于不断壮大和发展的阶段。 最重要文学创作的灵感是当时社会的思想运动,社会思潮的动荡和变化发展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的美国社会,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地位悬殊,甚多白人都歧视黑人,很多黑人得不到平等的对待,而在当时欧洲思想运动中, 整个欧洲思想正处于启蒙阶段,很多人都开始之间学习和接受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即追求人生而平等,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合法公民,应该享受法律上的平等,而不能随便践踏他人的尊严。启蒙运动对当时美国社会传统体制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传统统治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要求,美国逐渐进入社会变革发展阶段。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为艾里森创作《隐形人》提供现实材料,且艾里森正处于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其生活和成长深受社会的影响,其长篇小说中主人公形象的刻画正是这种时代背景和自身遭遇的结合。

(二)作者艾里森生存环境

艾里森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作为一名黑人,在当时美国白人眼中他自己就是一个“无形无体”,受到众多白人歧视的“隐形人”。早年艾里森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条件,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种族歧视,黑人根本没有无法享有基本的公民权益,其生活感到无比的自卑。艾里森在少年时期就对文学、电影以及戏剧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与1933年获得奖学金进入塔斯克基学院学习音乐与雕塑,有文艺评论集《影子和行为》等代表作。《隐形人》这部长篇小说是作者花费7年的时间完成的伟大创作,也是作者生平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中主要的导火线有两条,即以青年黑人在遭遇不平等对待之后的“自我迷失”,在自卑中度过一段时间之后,逐渐走向自我的觉醒,在确立自我的过程中探索个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最终,他明白人生的许多道理,找到人生的真谛。

二、《隐形人》主人公自我认同的缺失

《隐形人》主人公是以为出生在美国南方的青年黑人, 在美国社会中生存非常艰难,自己在白人世界中遭受到的严重歧视,黑人完全没有任何地位,黑人永远被人忽视,甚至外出与白人在同一辆公交车上,黑人也不能坐,只能站着。 白人主宰的世界,黑人没有任何地位。主人公在学生时代只希望自己能努力读书,主人公中学毕业时,由于出色的演讲被推荐到一所黑人大学读书,主人公以为自己人生会发生更大的变化,生活会越来越好。但是,令青年没有想到的是他在接待白人校董时,不小心触怒了校董与校长,立刻被驱逐出学校,之后,青年来到纽约这所大城市,生活更是不尽如人意,找工作、租房子都碰壁。面对自己的惨痛遭遇,他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黑人的自卑和无奈,青年发现自己就好像白人眼中的“隐形人”,白人永远看不到自己的存在,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可言。青年面对自身这种现状,不由得开始怀疑自己和社会,似乎找不到生活的希望,主人公面对生活和寻找理想的激情全部被现实磨灭。看不到生活希望的主人公开始迷失人生的方向,从自己心里自卑,对自己没有自信, 甚至开始逃避现实生活,不敢与人接触,青年这种消极的情绪一直伴随其成长。

三、《隐形人》主人公自我发现情结分析

主人公在不公平待遇之后,自己的才华无地施展,在一段生活迷失之后,青年开始思考自己的平生经历,发现自己生存时代无法为自己而改变,但是,自己要想办法生存,环境以及社会集体都不会因自己一人而改变。青年在认真思考人生问题之后,自我意识逐渐走向觉醒,明白人生应该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适应社会,而不是消极对待。青年又开始不断寻找自我,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逐渐明白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自己怎么去生活,并且尽自己的能力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让自己能更好地活着。主人公在混沌中的觉醒, 再次表明艾里森创作这个小说的主要目标,其最终就是希望黑人能够崛起,真正从思想上寻求到解放。青年在自我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中,努力思考个人与历史、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明确自己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该要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即使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社会以及环境外因对自己发展的影响是不会受自己控制,应该要积极主动适应这种环境。青年自我发现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确自己与外界之间的关系,现实的残酷和不公平是不可改变和忽视的,如果选择逃避就会萎靡不振,最终自己将真正成为“隐形人”, 只有自我思想上真正的觉醒,通过意识形态控制自我的行为,发现自我的价值,并且努力实现和追求自己应该具有的价值,实现生存的目的。

《隐形人》主人公“自我迷失”到“自我发现”情结的变化, 清楚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创作的中心思想,不公平的残酷社会固然会影响个人的生存,但是,如果一个人选择消极的态度, 不去应对现实的挑战,最终必定成为“隐形人”。所以,作者最终希望每一个黑人能坚强起来,正视生活中对于自我形成之作用的外界环境。

四、拉尔夫·艾里森《隐形人》意识形态分析

艾里森创作和发表长篇小说《隐形人》顺应历史潮流, 时代造就他的文学生涯。《隐形人》时间正处于美国黑人运动时期,黑人为寻找思想和行为意识上的解放,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努力,黑人在白人主宰社会中,没有任何地位,连最基本的权益也无法享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真实地再现美国社会黑人的生存状况。主人公从迷失到自己觉醒的这种内心世界的变化,表达作者希望广大黑人群体能够团结起来,为自己的权益而努力。作者希望通过文字感染世人,结合当时的黑人民权运动,进而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小说中青年的刻画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生平遭遇的体现,通过文字影响人们的思想,其小说中的意识形态非常鲜明, 主张公平和自由,渴望思想解放,使得“自我迷失”和“自我发现”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隐形人》这部20世纪6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小说之一,也是拉尔夫·艾里森的成名之作,小说中的“自我迷失”以及“自我寻找”两大主题一度成为当时美国文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主人公黑人青年发奋读书,但是,最终由于自己是黑人,无法得到公平对待,他深深地体会到最为黑人的自己在白人眼中的“无形无体”,深刻和真实地反映当时美国社会黑人的生存状况,因此,《隐形人》 发表之后,引起社会上的强烈反响,被誉为黑人的“音乐之声”,在美国文学论坛上划上深深的一笔。

摘要:拉尔夫·艾里森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其长篇代表小说《隐形人》于1952年发表,对传统文学意识流产生一种致命的冲击,曾经轰动整个美国文学界,一度成为美国文学论坛上的焦点。《隐形人》的中心思想就是“迷失自我”和“寻求自我”,这是整部小说的主要导线,全篇沿着这两点开展描写。《隐形人》小说中流露的思想直接反映着当时社会上的真实现象,使得小说中的主题成为当时文学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主要分析《隐形人》主人公自我认同的缺失以及在缺失之后,主人公进行自我发现情节,针对两种心理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发觉拉尔夫·艾莉森小说代表的意识流形态。

自我成长与探索期末作业 第5篇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我们一切的行为以及行为的方式都离不开一个“我”。“本我、自我、超我”也正反映了我们行为背后的秘密。当然我们的行为也受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诚然,成长,意味着怒哀乐、酸甜苦辣。有欢笑、有理解、有快乐、有成功;有威胁、有挫败、有痛苦、有挣扎。面对得意、成功,面临失意、无助、危机,我们又该作何选择?

毋庸臵疑,首先我们要学会认识本我。本我是无意识的做出行为和反映,不受道德束缚。所以认清本我,认清事情的是与非能更好的让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要完善自我。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认识了自我,才能更好的去观察分析自己所处的困境,并对自己在此次困境中应该要保持的心理状态。认清人事物的特点,衡量得与失,看清是与非,做出真实的自我评价,自我否定和自我批评的勇气,为解决问题做出更好的决策。做到自我的尊重、接纳、提升、实现与完善。

最后,我们要实现超我。从道德出发,约束自己的行为,从中用一种道德化的标准和内化了的社会环境及价值观念来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言行,与社会同步,与时俱进。生活中

大部分的烦恼和忧愁是来自我们对社会界限划分不清,对社会环境和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认识不明,至此导致诸多矛盾,如伦理道德缺失犯罪等。如此种种,要求我们只有实现超我,才能减少各种伦理道德缺失的矛盾的产生,才能在社会中得到不断发展。

生命,只有坚强的去经历。各种风风雨雨。才会由幼稚走向成熟。渐渐明白和相信:未曾经历过挑战的信念,不会是真正属于一个人的;未曾真正反省过的自己,是不会真正得以成长的。经历过真实而残酷鞭打,却仍然看重和保存的那一切些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愈成长,愈发需要真实的面对自己;真实虽然会让多年不碰的感受一一涌上,会见到许多不愿意接受的“自我真相”:贪婪、伪善、怯懦、傲慢等等。但真实却越让自己在成长中学着接纳和爱自己,于是可以渐渐的接纳和爱他人。当体验到成长带来的苦痛和挣扎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在穿越苦痛之后的欣喜自在与豁然开朗,让我们更有勇气和胆量前行!

大学生自我教育途径的探索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教育;途径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行为准则,把自我作为认识、约束、调控与改造的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大学生自我教育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者的引导下,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一、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旨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把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检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为完善个性和品德而进行的思想转化和控制活动,以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特征,教育要想取得实效,最终还得取决于受教育者的内在因素——自我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

1.树榜样、立典型,积极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小平同志也曾多次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榜样是一种典范、一份情操、一本教科书。榜样是一种力量,彰显进步;榜样是一面旗帜,鼓舞斗志;榜样是一座灯塔,指引方向,有榜样的地方,就有进步的力量。动物中有一种叫羊群效应的理论,羊看到自己的同类开始朝一个方向奔跑的时候,它们也会不假思索地跟着一起跑。其实不止是动物,在人类社会中也有同样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看到一群人在围观某件事情的时候,比如乞讨的小孩,寻求帮助的可怜母子等,自己也会跟着去围观,看一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2.加强高校社团建设,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沿着正确方向成长的必由之路,同时,实践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增强认识能力。高校的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社团是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以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才为目标而组建起来的,通过自发组织安排的一系列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加强校园网建设,使其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手机网民达到3.03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2010年网民年龄结构中20-29岁占的比例最高,占29.8%,2010年,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3个小时,日平均上网时长2.6个小时,超过七成的大学生日上网时间在四小时以内。以上数据充分说明,“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而高校更是我国“网络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互联网是二十世纪的重大发明,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在拓宽人类精神空间,创造新型人际关系,促进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网络在教学、科研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络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施展才能的广阔的虚拟空间,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网络为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4.组建大学生自律督导组织,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大学生自律督导组织是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自律督导组织是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的能力的学生组织,在监督不文明现象、维持校园秩序、遵守学校各项制度、维护安全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倡导在广大学生中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活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形式和载体,在学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發挥环境的熏陶感染作用。学校是培养社会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一个学校良好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较高的教学质量上,而且还体现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上。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全校师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是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期彬,田世新.孔繁森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79-81.

[2]张义平.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9(5).

[3]颜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实践[J].法制与社会,2009,4(中):306.

探索自我 第7篇

“自我课程”建设的前提是自我策划。自我策划相当于让学生自由命题, 即由学生自主研究社团活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该校学生往往通过“选主题、定方向、议内容、同研究、共交流、写报告”6 个环节展开自我策划。作为“自我课程”第一阶段的学习, 学生通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例如, 有的社团成员会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 通过召开社团会议的形式, 共同商讨选用怎样的课程形式;有的社团成员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 进一步向教务处老师咨询如何确定课时、时长及活动次数;还有的社团成员会对课程评价要素进行梳理, 拟订的标准颇为简洁到位。这样的做法将“社团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自我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自我管理。在“社团活动课程化”学习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主角, 教师则是配角。每次活动中, 教师的职责就是巡视, 在巡视中发现问题、提炼亮点、推广经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他们有的给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出点子, 有的发挥专长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有的参与学生的辩论, 有的带领学生走进社区, 有的与学生一道参与课外实践或调研……“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在该校真正得到了实现。

“自我课程”建设的重点是自我运作。“自我运作”的着力点是突破课程学习资源这一瓶颈, 华南实验学校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在“社团活动课程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 信奥社团借助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的技术师资, 引进了“单片机”“CAD制图”等5 个项目;电子科技社团借助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以及南京、镇江两地的高校资源, 引进了“机器人”等项目;气象社团充分利用中国气象局在丹阳地区的资源, 进行了“校园气象观测”项目的创新研究, 并被中国气象局定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这些举措有效地利用了各种社会资源, 丰富了社团活动的内容, 提升了社团活动的内涵, 很好地解决了“自我课程”学习运作过程中的难点。

“自我课程”建设的突破是自我完善。在华南实验学校, 其“少年科学院”以及各种研究所的建立, 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分散到规范的组织建设工作, “社团活动课程化”研究学习也从“个体作战”发展为“团队作战”, 例如, 有的研究所配备了多名辅导教师, 充分调动集体的智慧开展活动。而无论哪个社团, 都十分注重教材建设。在该校《社团课程标准》的引领下, 截至2015 年, 各社团已经陆续研发出6 大类50 个序列, 总计达200 万字的校本教材, 使得“自我课程”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高校青年教师自我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第8篇

一、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人生观、强烈的事业心、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以及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理想等。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 也在无形中向学生传授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任。因此, 要把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青年教师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坚持真理, 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之中。青年教师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 要有为教育献身的思想, 不要受到市场经济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而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只有态度端正、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青年教师才能成长为优秀的教师。

二、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的职业道德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 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 而且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 青年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首先, 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社会对师徳的根本要求, 也是师徳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生在校学习, 往往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化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板样。青年教师要以德立身, 以身立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诚实谦虚的品质、勤奋好学的作风和礼貌待人的素养。其次, 青年教师还要做到严谨治学。教师作为科学文化的传播者, 治学态度一定要严谨。做学问必须老老实实, 容不得半点虚假。作为高校青年教师, 只有深刻理解师德的內涵, 充分认识提高师德的重要意义, 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三、提高教学水平

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都是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 缺乏教学实践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心理准备不足, 在工作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教师”意识不强, 对高校教师的职能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专业思想不牢, 知识面窄, 等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青年教师应该在实践中寻到自己的长处, 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采取多样的方法和途径。首先, 青年教师应该从主管上积极努力, 培养教学自信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充满自信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聪明才智, 才能用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去感染学生。其次, 青年教师要练好基本功, 重视教案设计, 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最后, 青年教师还要努力拓宽知识结构。只有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 切实注重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进而才能通过教学,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的过程, 是学习的过程, 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研究者成长的过程。作为一名大学青年教师, 如果不具备与专业有关的科研能力, 缺少科研实践, 就失去了知识创新的源泉, 跟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 就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科研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使教师站在新的高度从事教学。青年教师可以把自己从事科研成果或失败的应验、心得体会等和学生交流, 这对于学生良好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对本专业的热爱都大有裨益。因此, 青年教师应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之, 高校青年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加紧自我培养。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 勤奋的学习积累和创新来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地自我完善成长, 使自己成为道德品质优秀、教学科研并重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型、复合型人才。

摘要:青年教师的成长对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青年教师的自我培养问题进行探索, 拟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四个方面, 根据自己的实践与体会谈谈个人的看法, 对青年教师成长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自我培养,学术水平

参考文献

在探索与创新中实现教学的自我超越 第9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创新的方向是什么

在谈到“小学语文课究竟应该给学生什么”的问题时,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讲道:我认为, 开这门课, 应该着眼于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掌握好语言这门工具。语言是基础的基础, 所以语文的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小语教学要给孩子什么, 我想, 第一是识字、写字。小学六年, 应该让孩子认识3500个常用字, 能写其中的2500个字。这个指标现在普遍达不到。第二是要让学生会读书。6岁到12岁, 也就是小学阶段, 是人积累语言的最佳期, 是记忆力最好时期。课标规定的15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 这是底, 要保住……我主张要加强背诵, 要死记硬背。第三是作文教学……

我个人认为, 所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上的实践意义, 就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线, 不断强化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能力和习惯。而在这些方法、能力和习惯的强化中,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技巧地将思想教育因素融入其中, 使我们的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和“道”的统一。

二、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创新的基点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创新的基点, 应该是而且只能是“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的全方位贯彻, 而不是其他。

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好这个基点呢?基本的要求有五点: (1)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趣、精、导、疑、活”五个字。 (2) 培养学生大语文学习观。 (3) 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4) 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获取自主学习的金钥匙——学习方法。 (5) 完善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创新的路子应该怎么走

1.树立新课程背景下小语教学新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 要始终树立和坚定不移地贯彻新课标所提倡的四大基本理念, 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掌握好语言这门工具;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整个课堂始终充满轻松、愉悦、民主、和谐、创造的氛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语文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语文。

2.把握新课程背景下小语教学新流程。就是要求我们在小语教学探索与创新活动中, 始终沿着“文本解读 (前提) ——目标设定 (方向) ——资源准备 (基础) ——教学流程 (关键) ——教学反思 (延伸) ”的基本程序和策略进行。其中的“教学反思”包括以下内容:

(1) 反思闪光点

作为教师, 每一堂课总会有自己满意的地方。如:课堂上的一些精彩细节;感受最深的教材处理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引起教与学共振效应的途径;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的渗透与应用;学法指导的技巧;等等。把这些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总结、改善, 推陈出新。

(2) 反思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或教学内容安排不妥, 或教学方法不适用, 或练习设计难易程度把握不准, 或课堂中的生成处理不当, 或未针对学生差异区别对待, 等等。课后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寻找解决的办法,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吸取教训,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 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活动逐渐完善。

(3) 反思课堂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 常常会出现一些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把这些不期而至的生成在教学之后及时地记录下来, 并进行归类、整理、总结, 就会使你的教学智慧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4) 反思学生的创新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因此, 将其记录下来, 可以成为今后教学的丰富养分。

(5) 写出“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在课堂上, 探索出哪些教学规律;教法、学法上有何创新;启发学生思维有何新招;重点及难点的突破与分散是否得当;课堂训练设置是否有层次感、有梯度;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知识点是否通过迁移训练得到强化, 等等。再次梳理之后进行必要的分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一内容时应该如何去做, 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

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探索 第10篇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教师这个“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职业, 不但用自己的知识, 技能来影响学生, 更用个人的魅力影响学生的一生。正因为这份职业的特殊性, 给教学中的教师带来了各种压力:课后, 老师、班级管理者、“代理家长”、心理导师等多种角色的灵活互换;课堂上, 一对多的讲课模式的管理与授课等。此外, 教育课程改革和变化, 学生的个体多样性, 自主权力的匮乏等也向教师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应对这些压力, 建立健康的心理, 除了需要外界对压力的客观处理外, 更需要教师发掘自身的资源, 如乐观感、归属感、自我效能感等。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 个人对外界的心理认知以及对自我的认识评价都是通过自我意识来对自我进行影响然后再影响心理成长。因此, 我们需要从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的基本点入手。

1.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自我效能感来源于班杜拉 (Ban-dura) 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概念。1977年, 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 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 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具体来说, 班杜拉认为, “效能是一种生成能力, 它将认知、社会、行为子技能组织成整合的行动过程, 服务于多种目的。效能感是人们对影响自己的时间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知觉。而自我效能感则是人们对自己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 它与一个人拥有的技能无关, 但与人们对所拥有的能力能够干什么的判断有关系。”从中, 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不是知识、技能、能力, 而是一个人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信念和知觉。所在场境因素的影响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 从而影响所拥有物的技能或作用的发挥。“教师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本文认为结合班杜拉的理论,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就是指, 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对教育的看法以及教师本身对自己能够给与学生以积极影响的信念和知觉。

2.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功能主要是在教育的情景下产生并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有三大功能:首先, 影响教师行为的选择。对自我效能的判断, 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情景下对教学活动和环境的选择。因为高估自己的能力会使自己遭受失败的挫折, 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引发焦虑;而对能力的低估则可能使自己丧失自身发展的机会, 遗憾终身的悔意会产生忧郁。其次, 决定了教师的付出和坚持。面对困难和变化时, 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将其视为威胁, 引起恐慌和不安, 不会努力投入和付出更不可能坚持到最后;相反, 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就会将之视为挑战和机遇, 努力准备, 积极投入和付出并坚持不懈的走下去。最后, 影响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情绪状态。当教学或生活中出现困难时, 自我效能低的教师会将思维和目光锁定在自己的不足之处, 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情绪低迷、无法振作;而自我效能高的教师则会客观的评价困难本身和自身的能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激发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从以上教师自我效能感功能的分析可以看出, 自我效能感高的老师较少会产生心理压力或心理情绪上的问题, 他们能够面对挑战并全身心的投入而不是焦虑或压抑、犹豫不前;能够对失败、困难等做出正确、积极的分析和归因;从而保证和维护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自我效能感作为教师的自我观念不但受教师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的影响而且也受外界环境、政策等的影响。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 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的看法 (人文环境) 、国家教育政策、教师经济待遇等;学校环境-学校氛围、师生关系、教学条件、为教师个人发展的政策等。另一方面, 是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这包括教师对自身成败的体验与认知归因, 成功的体验和对失败和成功的正确归因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对自我的判断和评价, 积极正向的自己或他人对自我的判断和评价有助于稳定和提高自我效能感;还有“教师自身生理与情绪的状态以及对与自己相近似的同辈的评价” 都会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三、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探索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受个人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建立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改变和支持, 如全社会都努力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积极的工作环境, 减轻他们的工作和心理负担;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进修、发展的机会和途径, 要关爱教师而不是当作教学工具来使用, 尊重教师的权力和发言权, 建立完善的人性化的教师评价与反馈制度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然而, 如果个人这个主因没有解决, 教师自我的效能感没有建立和提升那么不管外界再如何变好对教师个人来说还是不能适应, 压力还是会存在。因而, 需要对教师个人因素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和提高的途径不断进行尝试。

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大致有:交往法, 即通过与他人交往来明确自我意识, 关注他人眼中的自我促进自我以及他人对自我的正向积极评价来树立良好的自我效能形象;对比法, 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尤其是同辈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促进优点的发扬以及弥补不足, 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比较肯定自己的进步等;活动法,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积极有趣的活动来认识自己, 发展自我效能感;反思法, 教师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来培养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这里涉及到使用积极性的从优势视角介入的归因的训练法。此外, 还有正向强化法即一旦出现能够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或想法时予以强化。当然在以后的实践中将出现更多的方法途径,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笔者曾参与了一系列关于教师心理成长的培训, 其中许多内容涉及了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这些活动有效的结合了以上提及的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中的两种或三种。本文选取了其中一个活动以及活动后教师对活动的回馈与大家分享。

在培训中, 培训者曾经带着教师们做了一个叫做“成长五部曲”。这个活动是为了重新经历成长的过程, 疏导成长中的情绪障碍。活动用婴儿、儿童、少年、青年到成年五个阶段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肢体语言表征, 用猜拳的方式进行。一旦在竞争中失败, 又重新开始。循环反复中, 有的教师很顺利就跳出了成为成人, 还有的教师总是处在婴儿阶段但他们也没有气馁继续坚持到最后。在活动结束后的大组分享中老师们发现:“这种成长就像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在活动中, 我们能很好的体会自己的成长历程, 挫折与困难是难免的, 关键是在遇到挫折时能积极面对, 平静心态, 疏导情绪, 努力克服困难, 最终一定会迎来成功的收获。而且经历了困难, 人才会更加成熟, 如果一直是一帆风顺, 可能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 主观意志可能会比较脆弱, 体验挫折的经历然后获得成功, 才会更有意义。”可以看出, 在活动中老师们逐渐正向面对困难和压力并想到积极面对和处理。不断地自我省视, 积极地处理与学生还有学校的关系, 正面与之沟通情绪, 体谅学生和学校也不隐瞒自己的想法, 表达自己的需求将是教师们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信这将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四、结语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研究的新兴领域, 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教师这个以“爱生爱才、善启善诱、勤学敬业、以身作则”职业心理特点的用心和身体去服务的行业更需要关注这个群体的自我效能感。现今, 国内外关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对教师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对教师和学生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和教师生活幸福感的增加, 教育质量的提高, 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在教育不断发展的现代, 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心理健康的基本——自我效能感入手, 探讨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试图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活动来探索培养和加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希望本文的探索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有所促进。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培养

参考文献

[1]朱敬先.健康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91.

[2]Bandura A.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7, (37) .

[3]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52.

[4]张大均, 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81-82.

[5]杨楠.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451) .

[6]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探索自我 第11篇

李昀曾花了很长的时间来寻找个人的生活方向,甚至为了追求印象管理放弃了博士学位。现在,她是著名的印象管理的理论专家,一堂形象培训课要价三万元人民币,并且著有《做自己的形象顾问》(2009)、《上班这样穿才对》(2006)、《礼仪小百科》(2003)、《色彩分析DIY》(2000)、《你可以让人眼睛一亮》(1999)。

来北京已经几年的李昀,在为酒店、律师事务所、保险和化妆品等公司和大学做培训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中国人还是认为内在美比较重要。李昀甚至在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内在美不一定是美。如果人能够对自己的外表做好的包装,是件很愉快很美好的事情。”李昀自己也是内外兼修的人。当年学习成绩一流,但也超爱打扮,现在还常常是两个儿子的“御用造型师”。只要你有机会看看李昀的手和颈部,就会心服口服,那根本是25岁人的肌肤。“34岁找到人生方向,我的年龄就定格了。” 李昀说内在美不是最终的美,但我们却看到正因为她有着充实的内心,才能散发出让人看得见的美丽。

一个行业的发展,可以被看成是大众心理和行为的缩影。在李昀的描述中,我们得以看见在近10年的时间里,形象管理经历了最初的身体时期、生理时期(穿着打扮要符合个性和内心需要)、社会时期(身份、社会角色比内心需求更重要),一直到现在的精神时期。最得体的形象一定是为“我”而管理。发现“我”的过程可谓任重道远。形象管理的世界,原本就是自我探索的世界。从每天化妆10分钟的“女性基本生活技能”,到“使用得体的礼仪待人接物”到“用自己全部的观察和积累发现自己”,同样是自我提升的一部分,没有轻重大小之分,因为这些都是与“我”相关的事情,所以“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形象管理。

在校大学生自我评价词汇的探索研究 第12篇

前人历来关于自我评价的相关研究繁冗且异曲同工。本研究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了解现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从词汇角度探索在校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常用词汇。本研究着眼于前人研究的同一视角的不同角度,希望可以从自我评价的有关词汇这一相对新颖的角度展开探索与讨论,尽自己一份薄力,为这一类的研究注入新鲜的成分。

1 研究一

1.1 研究对象

选取山东省某高校大学生,根据其专业分布特点,向该高校本科生随机发放自编大学生自我评价调查问卷(信度系数0.856)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1份,有效率达85.5%。其中男生63名,占36.8%,女生108名,占63.2%,平均年龄为21.07±1.0岁。

1.2 研究工具

采用了自编大学生自我评价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和主问卷两部分。主问卷包括心理自我、品质自我、社会自我、学业自我、生理自我五个维度,共46个题目。

1.3 研究程序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前期访谈自编大学生自我评价问卷,对某高校在校本科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即时回收,有效问卷171份。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数据管理。

2 研究二

2.1 研究对象

研究二是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随机调查该高校本科生200余名,让他们按照指导语“在纸条上分别写下最能描述自己优点、缺点的五个词语,且词语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排序。”收回有效问卷192份。其中男生有65名,女生127名。

2.2 研究工具

让被试根据主试指导语分别写下最能描述自己优点、缺点的五个词语。

2.3 研究程序

本次研究是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对该高校在校本科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即时回收,以保证问卷测量的有效性和较高的回收率。经统计处理后,得有效答卷192份。然后利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将自我评价的词汇筛选、合并,从而得到较有效的评价词汇。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一的结果

对自我评价的社会自我、品质自我、学业自我、生理自我维度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1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在品质自我、学业自我、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维度上差异显著,而在社会自我上无显著差异。

3.2 研究二的结果

3.2.1将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分别按照男女生优先选择的顺序按照等级排序整理。

经过卡方检验可知男女生在某些词汇的选择上还是存在显著差异的。比如积极词汇中勤奋χ2=11.255(df=1,P<0.01),通过图1可以看出,女生更倾向于选择这个词汇。而男生倾向于乐观、负责、乐于助人、慷慨、勇敢这五个积极词汇;女性倾向于勤奋、善良、认真、耐心、温柔这五个积极词汇。“责任”这个积极词汇在性别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613(df=1,P>0.05),男女生都倾向于填写这一积极词汇。

同样采用卡方检验对消极词汇的选择在性别维度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检验,得出被动χ2=6.231(df=1,0.01<P<0.05),冲动χ2=6.533(df=1,0.01<P<0.05)。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女生倾向于选择被动这个消极词汇,男生更多选择冲动。男生倾向于冲动、懒惰、固执、急躁、自制力差这五个消极词汇。女生倾向于被动的、自卑、犹豫、悲观、害羞这五个消极词汇。

4 讨论

4.1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心理自我维度上的得分、词汇选择均较女生积极,而女生在学业自我、品质自我维度上的词汇选择均较男生高。研究一得出社会自我评价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研究二中很明显女生的社会自我评价词汇的选择较男生消极,这可以反映出研究二比研究一更加详细、准确,通过两个研究的结合,才得出了可信有效的结果。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1)与男女生的性格差异、专业选择是息息相关的。女生在人际关系中往往处于被动内向的状态,且心思比较细腻,感性;而男生更加理智、善于社会交往。这些差异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同造成的。女生倾向于学习文科专业、男生多数选择理工类专业。与文科生相比,理工类学生的外倾型更强一些[3]。Costa等研究发现外向型与积极情感有关。(2)出现上述结果符合我国文化视角下的男女性别角色期待、角色认同以及生理差异[4]。(3)本次研究对象女生多于男生,所以在结果中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有待进一步验证。

4.2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中积极词汇“责任”不存在显著差异,且选择频数相对较高

大学生对“责任”这个词汇非常敏感,尤其是在印象管理中。

4.3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被试自我评价在总体上处于积极向上水平,这体现了他们心理状态良好。研究一和研究二考察了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前人的研究大多是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人格量表探讨中西方大学生自我评价的跨文化比较[5]。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二使用了词汇来研究大学生自我评价特点。大学生已处于成年早期,生理、心理发展日趋成熟。青年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失败和成功的经验)以及来自社会及他人的评价都会影响“自我”的形成[2]。埃里克森也提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所以大学生这一时期的自我评价值得关注和研究。但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且聚焦于在校大学生,为了增强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对于未来的研究,我们打算首先扩大样本量,对研究结果做进一步验证。另外,研究二的结果主要为研究对象作出的主观报告,今后可以采用更加客观的评价方式,以提供实证性地支持。

摘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我评价常用词汇,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我评价常用词汇进行比较。方法 :本研究由两部分组成。研究1是发放自己编写的大学生自我评价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1份;研究2是在研究1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研究1的调查结果,对大学生自我评价常用词汇展开探索研究。结果:1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性别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在心理自我维度上的得分较女生积极(t=1.154,0.01<P<0.05),而女生在学业自我、品质自我维度上均较男生高(t=0.949,P<0.01;t=1.809,0.01<P<0.05)。2“责任”这一积极词汇在性别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且选择频数相对较高。3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评价,词汇

参考文献

[1]李彬.自我评价与大学生发展[J].江苏高教,2004.4:101-103.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

[3]罗小兰.中国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偏差与心理健康[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8).

[4]甘怡群,王纯,胡潇潇.中国人的核心自我评价的理论构想[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217-233.

上一篇:高效课堂的评价与特征下一篇:电子标签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