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疾控范文

2024-07-25

卫生疾控范文(精选10篇)

卫生疾控 第1篇

档案管理是档案馆 (室) 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的各项业务工作的总称。卫生疾控机构的档案, 是防疫工作的信息库, 它真实地记录了卫生防疫机构各个方面的历史状况和它的组织沿革、制度建设和事业发展, 使本机构的每一次变化都有据可查, 有史可鉴。它对本机构的历史再现, 对后人了解本机构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因此, 档案工作在卫生疾控工作中是举足轻重、功不可没的。我中心是政府对重大污染、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 重大疫情, 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实行危机管理的技术总控中心, 是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测检验、科研教学和健康教育等预防医学技术服务和指导中心。我中心档案室在2007年达到了档案规范化管理一级标准, 是四川省卫生系统第一家达到一级标准的单位。本文从我中心对档案的利用角度, 谈谈档案利用的重要性。

1 为疾控工作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1.1 卫生疾控工作离不开档案资料的利用

档案提供的史料, 是本单位领导进行重大决策的依据。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中, 我疾控中心承担了地震灾区疾病防治的工作, 在这期间, 疾病防控专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收集了灾区防病治病的第一手资料, 特别是在后来的青海玉树地震和四川雅安芦山县的地震中, 对防疫工作者什么时候进入地震灾区最为适合, 以及在人员的安排上等, 档案部门都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相应的资料, 为灾区的疾病防控工作做出了贡献。

1.2 分析发病趋势, 制定防治对策

疾病的防控是我中心的重要工作, 每年我中心都要对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的档案资料进行分析, 如通过对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 (非典、人禽流感等) 、艾滋病、丙肝、梅毒、黑热病、霍乱等病例的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每年的流行趋势预测的对比, 为加强四川省传染病防治工作, 指导全省各地科学、规范落实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提供了相应的资料。我中心专家根据查阅存档资料, 并结合工作实践和经验, 为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的制定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1.3 积极配合中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09年发生了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一次流感大流行。我省于2009年5月10日发现了中国内陆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 随后疫情逐渐在全省扩散, 对我省人民健康和社会安定造成威胁, 防控对策与措施研究刻不容缓, 意义重大。我中心档案室配合科研人员, 积极查阅有关H1N1的大量档案资料以及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病毒病原学的资料, 我中心科研人员成功处置了我国首起甲型H1N1流感爆发疫情, 并在此基础上对甲型H1N1流感传播进行了研究, 在国内首次证实了甲型H1N1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为我国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并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广泛重视。

2 档案文献编研是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有效方法

2.1 登门查阅方式

文献的提供利用, 一般是采取利用者登门查阅的方式进行的, 这种传统的提供利用方式, 虽然利用者可以看到档案文献的原件, 但由于受地点、时间等条件的限制, 加上案卷繁多、查阅不便, 所以往往不能及时地利用, 而且会使利用者饱受往返奔波之苦、大海捞针之难。档案文献编研工作则可以克服这种弊端较好地适应利用者的要求。档案的编研相对于提供档案原件的服务方式而言, 档案信息的开放程度、系统程度、整合程度、增值程度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它更具有优质高效的特点, 而且它在资料性、原始凭证性、客观性等方面更胜一筹。我中心档案室高度重视档案的编研工作, 2007来, 积极配合中心疾病防治的重点工作, 编制了《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全宗》《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机构沿革》《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技成果一览表》《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论文目录》《档案利用效果的汇编》等, 为中心领导的决策和业务的发展提供准确、方便、快捷的信息资料, 收到良好的效果。

2.2 疾病预防控制的编写工作

中心档案资料蕴藏着前任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是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学习的宝库, 可以从中吸收营养, 为中心的建设服务。中心的档案资料保存了前人在卫生防疫工作和科学实践中所得到的认识、经验和知识。我中心在2010年编写了《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60年 (1949-2009) 》, 它记录了中心从1949年-2009年中60年的变迁内容, 包括机构建设与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概况、附录即历年大事记、照片等, 六十年的光阴,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 而对于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说, 虽有着太多不能忘却的辛劳困苦, 更多的却是不悔的付出、成功的喜悦、收获的欢欣。编撰史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 在编制中, 档案室的同志不忘自己的辛劳, 每天从大量的老档案中去获取资料, 特别是我中心是由原来的四所一站合并而来的, 要从合并前不同单位的老档案中去寻找资料, 工作量非常之大, 然而档案工作就是这样, 为了几代疾控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流芳百世、令后人永远铭记、永不懈怠, 我们这点辛苦是值得的。

3 档案利用服务于科研

3.1 档案为科研服务

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 是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 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科研档案凝聚着人们长期从事科研活动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同时又是领导决策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科研档案工作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档案加快科研发展是互动促进的关系。我中心为了研究有关水资源利用开发的课题, 档案室为科研人员查询了大量的关于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资料的科研档案资料, 对有关水资源污染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切实可信的参考资料。

2012年, 我中心完成了《四川省消除碘缺乏病措施及效果的研究》科研成果,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档案室积极配合科研人员, 提供了大量的关于碘缺乏病流行的特点、综合防治措施、确保合格碘的供应、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等等方面的近30年的档案资料, 为科研成果的完成提供了及时可靠的资料。

3.2 积极编写档案利用效果实例

为更好地展现档案的利用效果, 增强档案管理意识, 促进档案工作健康良性发展, 进一步发展档案工作的重要指导和参考作用, 我们挑选了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 汇总成《档案利用效果的典型事例》, 为疾病控制和科研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依据。我中心档案室申报的《科技档案在技术转让中创效益》项目, 被四川省档案局和四川省经济委员会评为2006-2007年度四川省开发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成果一等奖。这项成果充分体现了科技档案在卫生疾控单位的技术转让、成果推广等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为单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档案工作应与时代同步,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围绕发展建设这个中心目标, 建立健全开发利用的标准与规范, 使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做到有章可循, 有规可据。在新形势下, 我们档案的利用也面临着挑战, 存在不足。我们今后的工作还应在高新技术方面努力, 加强电子档案的管理, 使我中心的档案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为国家的卫生疾控事业做好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1]沈海霞.加强医院档案管理促进医院持续发展.中华现代医院管[J].理杂志, 2004, 2 (12) .

[2]刘瑾, 李俊平.浅谈加强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 2006, 26 (6) .

疾控中心卫生管理制度 第2篇

二、指导和规范全县传染病情报告工作,加强对全县传染病报告工作的检查督导,不断提高我县的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

三、具体疫情管理人为蔡广俊、韦阳、刘丽君,疫情管理人员每日上班期间和双休日节假日必须定时浏览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及时审核传染病卡片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上报。

四、疫情管理人员应认真做好每日传染病网络直报的监视,并有记录,发现错报或误报应及时核实订正。

五、疫情管理人员应严格按《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保密法》的要求,有高度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做到保守疫情机密,疫情数据未经许可严禁外泄。本单位相关科室需查询疫情数据的应经分管主任同意并签字。

六、及时做好每月和年度疫情分析,给领导防治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疫情数据。按规定及时将疫情分析反馈至县卫生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全县各医疗卫生机构。并与相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信息交换。

七、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每年定期开展医疗机构传染病和县级医院死亡病例的漏报调查工作。

八、做好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密码管理,保证网络直报的安全使用,严格控制网络直报的密码使用范围,新增用户必须经中心领导同意。

九、每年及时备份和妥善保存传染病电子卡片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并将各种疫情资料进行档案化管理。

卫生疾控 第3篇

关键词:防病业务;档案管理

1.前言

疾控业务档案是卫生防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防病业务顺利开展的关键。为了提升疾控中心的工作水准,务必对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及時解决当前管理所存在问题。运用合理科学的手段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为疾控中心的卫生防病业务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利保证。

2.当前疾控中心卫生防病业务档案管理所存在问题

从当前疾控中心卫生防病档案管理工作看来,在工作上难以开展的原因,是因为目前存在部分问题,具有表现问题如下:

2.1档案管理模式待有改进

随着当前社会的进步,我国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档案管理要求,传统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纸质档案为主,这就导致了医疗记录均通过文字形式进行,造成保存之间过短,记录过程花费大量时间等问题,从而与电子信息技术脱节,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因此,档案管理模式待有改进。

2.2档案管理人员未能达到专业需求

档案管理工作实际上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聘用的管理人员在专业技能未能达到专业需求,这就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管理人员执行力度不到位,疾控中心的管理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导致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这就让档案的利用率大幅度下降。出现“弃档”的情况[1]。

2.3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由于当前卫生医疗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深,加上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欠缺,导致对档案管理重视度不够。在资料进行归档时,没有按照归档规范进行存放,资料整理没有按照重点与次要进行编排,编排顺序也是胡乱一通,造成档案管理保存不科学、不合理等混乱状况。

2.4信息的利用程度低

虽然各科室有意识的开展了档案的管理与收集,但结束归档工作后档案资料就没有再进行利用,针对不同的业务信息资料综合利用就更为匮乏,加上档案管理人员对资料的保管与编制没有按照相应的业务档案保管规范标准执行,使得归档编排顺序存放换乱,不方便查阅,以此造成大量的业务档案资料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作用[2]。

3.改善疾控中心卫生防病业务档案管理的有效对策

3.1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电子档案库

在电子信息时代下,档案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利用计算机建立电子档案能够更好的对档案进行存放以编写,同时还能够立即进删除及修改档案内容,加快档案资料的更新,提升工作效率,不仅如此,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方便管理人员及时查看,加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传统模式存档多数利用纸质,不但不方便保存,而且还占用空间,利用电子档案存放安全且方便,还不占用空间,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质量,为疾控中心卫生防病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依据。

3.2加强相关工作人员专业学习

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保密性、政策性等特征,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有着极高的要求,针对各项工作环节务必保证工作进行的完整度,落实到方方面面。包括资料收集、编写、修正、鉴定、编排、存放等。因此,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尘埃落定,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学习,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并组织省、市相关档案管理部门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加强同行之间的了解,提高综合专业素质。以专业人员的身份为档案管理工作献上一份力量。使疾控中心卫生防病业务档案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3.3 规范档案管理管理标准,确保档案完整、准确

为保证档案完好存档,档案管理办公中心应制定相关文件管理规范,明确各项档案依照规范标准,进行编写、修正、鉴定、编排、存放等,确保档案保存科学合理。严格对照编排日期,明确保存期限,保证档案的利用价值,同时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工作汇总,对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或者建议,通过工作报告总结,后由总管理负责人提取其精华纳入管理规范,不断完善管理规范,从而出色完成档案管理工作[3]。

3.4明确管理人员工作岗位责任

管理人员工作完成率需要考核机制进行定数,同时也是为了约束管理人员的工作规范,防微杜渐,避免档案资料散失在个人手中,因此需要进一步制定《档案管理员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责任担当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档案管理工作达标情况,根据工作管理人员每日进行的档案录入,一个月进行一次工作达标情况检查,当月无法生任何档案资料不完整,丢失等可作为完成,若达不到将按星级评比,每一失误以此减一星,次数多者,将要开展批评大会,给予警告处分。第二,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员工升职考核环节。明确员工个人职责,管理人员担当的各项工作相互明确,工作人员不能以任何理由将出现问题的个人负责环节推至其他人身上,除特殊情况外。在职岗位负责的工作进行如何将直接对个人今后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4]。

4.结束语

综上所诉,在现阶段现阶段的疾控中心卫生防病业务档案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旧没能解决档案管理所存在问题。档案管理工作还是未能实现尘埃落实的局面,为了让疾控中心卫生防病业务档案管理能够得以落实,就需对当前管理存在进行问题,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一部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档案管理工作迈向更高的层面[5]。

参考文献:

[1]陆秀芳.疾控业务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卫生保健,2014,(02):187

[2]祝小平;唐雪峰;方刚;刘伦光;杨超美;张成云;罗湘蜀;刘兆炜;邱东川;邓佳云;兰真;刘玲玲;朱洪斌;张灵麟;吴建林.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的卫生防病工作[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04):136

[3]唐雪峰;吴先萍;吴建林;祝小平;张成云;方刚;罗湘蜀;刘伦光;袁珩;邓斌;吕强;钟波;陈丹.芦山地震后2周卫生防疫绩效评估[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05)

[4]辛清华.探讨呼伦贝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档案管理模式[J].中国卫生产业,2015,(03):123

卫生疾控 第4篇

1 主要做法

1.1 加大经费投入, 夯实卫生应急基础建设

1.1.1 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建设。“十一五”期间, 县财政每年投入800万、五年累计投入4 000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安排300多万元为县疾控、县卫生监督所更新添置了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现场检测设备, 提高了检验检测水平;投入1 000多万元建成传染病房大楼, 有效地提升了我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1.1.2 建立物资储备机制。在县疾控中心设置了全县卫生应急储备仓库, 对全县现有主要卫生应急装备及物资进行了整合与集中, 在卫生局应急办设立乡镇和县级机动队的个人行装储备。各储备点都按规范进行物资贮备, 并定期进行盘点与清理, 有效保证了应急物资的可用性。全县共储备25套应急服装个人行装, 供统一调配使用。

1.1.3 统一采购和下发卫生应急物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场处置、个人防护用品由县卫生局应急办实行统一采购、下发, 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单位的卫生应急保障能力。

1.2 加强应急队伍培训和演练,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1.2.1 组建专业队伍。成立了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检验检测等专家组成的县级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 同时, 建立了由疾病控制、医疗救治、中毒处置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县级卫生应急专业处置队伍, 为全县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有力的技术支撑。

1.2.2 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分层次开展卫生应急机动队员培训, 县级层次培训每年1次以上, 各医疗卫生单位培训2次以上。同时, 邀请省卫生厅应急办专家对县级机动队员进行卫生应急管理知识及技能培训, 每年安排1名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5名乡镇公共卫生人员参加省级的基层复合型公共卫生骨干培训和城乡社区公共卫生人才培训。县疾控中心还选送多名流行病学专业人员参加省现场流行病学班培训。通过多层次培训, 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公共卫生人员的应急知识水平和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1.2.3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演练。县政府每年组织公共卫生委员会成员单位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县卫生局每年组织卫生系统开展一次卫生应急事件演练, 演练中对各机动队伍的人员组成、药械配备、技术方案、卫生监督执法文书等情况进行了详细清点, 并进行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应急知识理论测试。同时, 积极参加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演练, 通过实战演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提高队伍的应急反应处置能力和处置水平。

1.3 强化疫情监测, 开展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

1.3.1 规范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由县疾控中心负责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工作, 全县乡镇及以上的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所有监测信息都通过网络直报, 及时监测和发现可疑的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100%。

1.3.2 加强疫情分析和利用。县疾控中心定期组织开展督查, 每年至少对各医疗机构开展两次以上传染病疫情及突发事件报告的质量评估, 以保障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

1.3.3 开展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为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卫生局通过县招投标中心采购105吋多媒体一体机和远程协同视讯平台, 建成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县卫生局及下属17家医疗卫生单位实现网络视频, 并能实时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应急事件的现场指挥决策。

2 思考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 县级卫生部门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将逐步完善与规范, 但是, 目前县乡级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普遍存在进展缓慢、处理能力薄弱的情况[2], 因此, 加强卫生应急管理工作, 积极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准备, 防患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及蔓延扩散, 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3]。

随着政府对民生问题重视程度的增加, 经费保障问题已不是主要问题, 但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已越来越突出。据易绍海等报道,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有独立编制卫生应急工作机构的不到20%[4]。我县基本情况也类同, 政府三定方案中卫生行政部门有应急办编制, 但无人员编制, 疾控中心、基层乡镇卫生院更无专门的卫生应急管理人员, 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瓶颈[5], 是当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学校和托幼机构是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发生场所, 其中又以托幼机构、中小学为主[6], 因此, 学校和托幼机构公共卫生问题是目前应急工作的重点, 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机构必须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作, 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联动机制, 预防和减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控制、减轻和消除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危害, 保护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建立区域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 是卫生应急工作有力的技术支撑,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有效、规范处置,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信息系统必须收集各类预案及技术方案、物资储备、检验能力、人员信息等各种应急资源数据, 对日常疾病和传染病直报信息进行监测、评估, 为应急处置提供基础性数据和预警信息。在事件发生时通过启动应急处置流程, 实现资源调配、指令下达、现场支持、实时监控等应急处置等需求, 实现应急处置全过程动态监控, 有效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8]。

参考文献

[1]葛宗良.2009年海宁市疾控中心能力建设基本信息分析[J].2011, 31 (3) :272-274.

[2]陈俊星.健全我国农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对策探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9 (11) :809-811.

[3]薛俊亮.呼和浩特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08.

[4]易绍海, 罗良德, 徐成银.县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2, 28 (3) , 286-287.

[5]孔竟, 马向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中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 2009, 26 (3) , 208-210.

[6]王学燕, 龚健, 雷芝樱, 等.2005-2009年广西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J].疾病监测杂志, 2011, 26 (4) :301-304.

[7]金志强, 唐建华, 周越峰, 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卫生应急处置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2, 28 (3) ;288-289.

乡卫生院疾控包工作计划 第5篇

在上级各部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卫生院和卫生所全体职工的努力之下力争实施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疾控包的各项工作。让人民群众切实得到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完成好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工作指标,具体是开展卫生所疾控工作培训每年不少于两次;对卫生所开展工作督导不少于4次;老年人健康管理率65%以上;高血压任务完成率达100%,高血压健康管理率达90%,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达50%,血压控制率30%;糖尿病任务完成率达100%,糖尿病健康管理率达90%,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50%,血糖控制率20%;重性精神病追踪到位率达90%,规范管理率达70%,政策知晓率60%;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80%;传染病网络直报综合指数率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率100%;结核病可疑者推介任务完成率100%,确诊患者规范管理率90%,患者规则服药率100%;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合格接种率95%以上,乙肝、麻风、麻腮风及时接种率95%以上,建卡、建证、预防接种卡录入率达100%。

二、内容、步骤、方法、职责

1、培训

(1)20xx年2月村医会组织卫生所进行免疫规划、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重性精神病、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结核病管理等内容培训

(2)20xx年9月村医会组织卫生所进行免疫规划、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重性精神病、、结核病管理等内容的第二次培训

(3)卫生院制定总的培训计划,以上培训需有通知、签到册、试卷、分数统计、课件、培训小结、照片(2-3张真实,开启日期打印)。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培训至少1次,资料单独分出;免疫规划在2、5、8、11月村医会是各培训一次,资料单独分出。

2、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健康管理

(1)、卫生院于20xx年1月25日前协助各个卫生所建立起20xx年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台账、服务花名册及分类干预登记表。

(2)、20xx年2月6日起进行65岁以上老年人集中体检工作,计划在本月内全部完成。

(3)、20xx年3月份组织各卫生所把老年人体检的辅助检查单、报告单等归档,并完善体检表。

(4)、组织各卫生所于20xx年3月前完成所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一般体检和第一次随访。

(5)、组织各卫生所及卫生院医生对35岁以上人群进行首诊测血压和血糖,不断筛查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已达到任务数。

(6)、组织各卫生所于20xx年6月前完成所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第二次随访。

(7)、组织各卫生所于20xx年9月前完成所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第三次随访。

(8)、组织各卫生所于20xx年12月前完成所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第四次随访。

(9)、组织各卫生所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分类干预工作。

(10)、组织各卫生所进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每月随访一次并记录,按时组织患者及家属到卫生院进行体检和随访。对肇事肇祸、流浪乞讨及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进行跟踪及转诊。

3、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

(1)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的建立 :卫生院结合实际制定,发到各卫生所及本单位自存一份备查,无需上墙。

(2)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要求全乡各卫生所及卫生院医务人员提高对各类各种传染病的敏感性,一旦作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等诊断时必须按要求100%上报,杜绝漏报、瞒报、将传染病改头换面。发现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报告卫生院疫情管理人员,确保2小时内上报县疾控中心;发现乙丙类及其他传染病后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报告卫生院疫情管理人员,确保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从而确保卡片及时报告率。根据工作要求卫生院疫情管理人员每月至少3次登录大疫情系统,确保网络正常运行率,全乡每月至少报告1例传染病,确保传染病网络报告率没月均达100%,卫生院疫情管理人员应当保证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登记本和疫情直报系统内信息三者一致。

(3)疫情分析:卫生院每季度、半年、年终各撰写一次疫情分析。

(4)门诊日志等相关登记工作:一是统一使用各类登记本,所有患者按门诊、住院、检验、影像检查不同进行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检验登记、影像登记等的登记管理; 二是做到项目齐全、登记规范完整;三是做好传染病阳性结果反馈机制;四是卫生院各科室、各卫生所都要有传染病登记本(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总的一本、各科室及卫生所均应有一本),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登记薄和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内信息要一致。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的工作记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

(6)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各位村医及卫生院医务人员在发现辖区的死亡情况时要及时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及时上报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7)卫生院于20xx年1月底前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准备情况,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苗头事件或聚集性病例记录本。

(8)组织卫生院开展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

4、结核病控制

(1)、建立乡级的可疑患者推介登记本、结核病人登记本、访视记录本和追踪电话记录本。

(2)、村级建立起可疑患者推介登记本,并推介可疑病人,总推介病人数不少于任务数。

卫生疾控 第6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财政投入,调查

为全面了解我国省级疾控中心成立后,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等四大专业公共卫生(以下简称公共卫生)的工作现状,总结省级疾控中心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快提高省级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技术能力的策略和建议,从2007年开始,中国疾控中心组织开展了全国省级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工作专题调研[1]。本文仅对调研获得的2006年度全国省级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相关技术服务收入、省级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业务工作经费以及省级疾控中心预算内、预算外项目经费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初步了解我国省级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的政府财政支持情况,为政府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加快省级疾控中心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提供相关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研究范围

全国省级疾控中心(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6年度公共卫生工作相关收入情况。

1.2 调查方法

选取上海、江苏、河北三个省级疾控中心进行现场调研,采用自设调查问卷《全国省级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工作现状调查表》,对全国省级疾控中心进行统一调查。

1.3 调查内容

1.3.1 省级疾控中心经费的财政拨付情况

即中心经费是财政全额拨付还是差额拨付。

1.3.2 省级疾控中心收入支出的管理情况

即中心收入支出是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1.3.3 省级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收入占本中心全部技术服务收入的比例

1.3.4 省级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收入占本中心总业务工作经费的比例

1.3.5 省级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业务工作经费(不含实验室仪器购置及维持经费)占本中心总业务工作经费的比例

1.3.6 省级疾控中心公共卫生预算内、预算外专项经费等

预算内经费是指人员经费、办公经费、项目经费和其它预算内经费。预算外经费是指经营性收入(包括政府部门委托性质)、技术服务收入(各类检测与评价工作收入)、科研经费等专项经费和其它预算外经费。

1.4 质量控制

选取上海、江苏、河北三个省级疾控中心进行预调查,对预调查中发现的调查表设计存在的问题,在全国调查开始前及时对调查表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召开全国省级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工作研讨会,就调查内容和要求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被调查单位专人负责完成调查表,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寄回中国疾控中心;采用独立双录入对调查数据进行计算机录入并进行逻辑检错。

1.5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率

全国31家省级疾控中心反馈了调查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2.2 各省财政拨付情况

省级疾控中心经费的财政拨付上,除北京、上海、湖南和深圳以外,其余都是全额拨付。除云南省外,其余省(市)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3 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收入成为省级疾控中心技术服务收入的主要来源

全国省级疾控中心2006年度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收入占疾控中心全部技术服务收入的比例平均为52.17%。其中辽宁、上海和新疆3个省级疾控中心的技术服务总收入全部为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收入。有20个省级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技术服务占本中心全部技术服务收入的比例超过40%,占50%~70%的省市有15个,有12个省(市)超过70%。(图1)

2.4 全国省级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收入占疾控中心总业务工作经费的比例平均为18.42%

11个省(市)比例超过了20%,其中江苏、湖南、广西和辽宁4省超过了40%,湖南省为66%,江苏省为97%。另外,按照地区统计,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1%、25.9%和8.6%,表明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技术服务能力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

2.5 2006年全国省级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业务工作经费(不含实验室仪器购置费及设备维持费)

占疾控中心总业务工作经费的比例平均仅为19.19%其中:(1)东部地区:北京(4.0%)、浙江(3.95%)、福建(3.41%)、上海(3.0%)、山东(2.94%);(2)中部地区:山西(8.0%)、海南(4.5%)、江西(2.6%)、河南(1.41%);(3)西部地区:贵州(4.3%)、西藏(2.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0%)。全国仅有河北、安徽、江苏、重庆、黑龙江和辽宁6省的公共卫生业务工作经费占疾控中心总业务工作经费超过了40%。

2.6 投入到公共卫生的经费少

全国省级疾控中心2006年度预算内项目经费总计为76 005.81万元,预算外专项经费总计为7 640.7万元,两项合计为83 646.51万元,而投入到公共卫生的经费(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仅1 977.08万元,不足全部经费的3%。

3 讨论

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是现代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做好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卫生监督技术支持,以及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卫生服务大多是成本效益比高,且具有较强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在经济学分类上,公共卫生工作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性,即其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市场又难以提供,对社会不能缺少,政府是唯一的供给者,政府财政必须介入以保证公共卫生机构的资金来源和功能实现。

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公共财政体制还未发展成熟,尚未建立公共卫生工作经费的政府财政保障机制,这与我国处于从“生产建设性财政”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有关;也与卫生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复杂,健康危害因素管理等分散在多部门有关。另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自身复杂多样,这些都给政府对公共卫生领域的合理投入带来了很多障碍和不确定因素[2,3]。本调查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相近。近年来,政府对公共卫生机构或部门的财政投入不足,面对生存和业务工作发展的压力,公共卫生机构不得不为生计而开展业务创收,并很可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有偿服务的提供上[4,5]。例如省级疾控中心现有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多数是在科研项目经费支持下启动的,有限的科研项目经费无法保证公共卫生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同时,多数省级疾控中心自身的经费缺口较大,依靠公共卫生技术服务的创收贴补工作经费不足的情况比较普遍。调查发现,部分省级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技术有偿服务已成为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涉及食品安全、环境与健康、职业病诊断和鉴定、放射损伤防护等领域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关于食品安全的北京宣言》、《国家职业病防治中长期规划》等文件都明确了公共卫生领域所承担的任务和应达到的目标,这些任务的落实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合理的公共卫生财政经费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焱,刘东山,雷苏文,等.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人力资源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6(24):585-588.

[2]陈琴.公共财政对卫生领域投入不足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6,5(20):443-445.

卫生疾控 第7篇

关键词:疾控机构,卫生检验,人才资源,培训

为了解湛江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有卫生检验人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现对全市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006年3月,采用调查表法和结合年鉴编制对湛江市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中市级1个,县级5个)和3个企业防疫站发放调查表,共发出9份,收回9份。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级卫生检验人员构成

湛江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验人员占全体在职人员的11.0%,低于14.97%的全省平均水平[1]。市级疾控中心卫生检验人员占比例稍高,企业防疫站占比例最低,三个企业防疫站中只有两个防疫站有检验人员,卫检人员严重不足。(表1)

2.2 卫生检验人员学历构成

全市卫生检验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只占12.0%,无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科生占33.33%,中专生占48.0%,无学历者占6.67%。而且具有本科学历的9个人中有8人是在市级疾控中心,只有1人在县级疾控中心。专科生市级和县级所占比例基本持平,但中专生县级所占比例(58.7%)远高于市级(34.62%)。总的看来,从事卫生检验的人员主要为专科以下人员(占88.0%),这种比例非常不合理,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检测方法和高精尖的检测仪器对卫检人员素质的要求。(表2)

2.3 卫生检验人员职称构成

全市卫生检验人员中高级职称比例只占5.33%,中级职称比例占28.0%,初级职称比例占64.0%,无职称人员比例占2.67%。总体来看,低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过大。高级职称人员全部集中在市级疾控中心,中级职称所占比例市级(42.31%)远高于县级(19.57%),而初级职称所占比例县级(76.09%)远高于市级(42.31%),无职称人员全部在县级,市、县两级发展极不平衡。(表3)

2.4 卫生检验人员所学专业构成

全市卫检人员中卫生检验专业的占44.0%,临床检验专业的占30.67%,化学专业的占6.67%,其他专业的占18.67%。可见,全市以卫生检验为主,专业对口,临床检验和化学专业也基本对口,可正常开展工作,但专业知识与卫生检验相比有差距,仍有18.67%的人员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性质不符。(表4)

2.5 卫生检验人员年龄构成

全市卫检人员中30岁以下的占25.33%,31~50岁的占62.67%,50岁以上的占12.00%。从结构上看,年龄层次构成比较合理,梯队较好,特别是中青年队伍的壮大,有利于人才队伍的交替发展。(表5)

3 讨论

2005年湛江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验人员现状分析显示,湛江市卫生检验人才无论在人员数量或者综合素质等方面都与现代卫生检验的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1)卫生检验人员占全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数的比例偏低。(2)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严重不足,低职称、低学历人员所占比例偏高,人员总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3)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为卫生检验的只占44%,其他非卫生检验人员占大多数。(4)人才分布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几乎全部集中在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低学历、无学历,低职称、无职称者在县级疾控中心和企业防疫站所占比例过大。(5)由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企业防疫站低素质人员占比例过大,缺乏学科带头人,检验工作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严重制约了基层单位卫生检验的健康发展。

为切实提高全市疾控机构卫生检验队伍的整体水平、综合能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从以下几方面抓好队伍建设:(1)根据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状况,增加疾控机构卫生检验人员的总量,加大县级疾控中心和企业防疫站卫生检验人员的人才队伍建设,逐步缩小与市级疾控中心之间的差距。(2)稳定检验队伍,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坚决杜绝无学历、无相关专业人员进入这支队伍。(3)强化岗位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掌握新技术、新方法,鼓励检验人员通过函授、自学等对口学习,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现场会、学术交流会,以及横向的参观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检验水平,培养高层次人才[3]。(4)当前卫生检验工作竞争激烈,作为疾控机构的卫生检验,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开展检测项目,规范检验工作程序,提高检验工作质量,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这样,卫生检验这支队伍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观明,甘远洪.2004年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现状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4,31(5):75-76.

[2]金念祖,茅力.浅谈卫生检验的发展趋势及对卫生检验人才的培养[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3):367-368.

卫生疾控 第8篇

1 基层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 检测设备配置不足

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政府投入不足,致使基层疾控机构监测检验手段落后,设备配置不足。基层疾控机构中检测设备多是80、90年代初购置,停留在一般检测项目上,制约疾控机构对突发事件的处置。疾控购置设备靠有偿服务收入,购置检测设备用于有偿服务项目,未考虑突发卫生事件需要。

1.1.1 投入设备购置资金不足

国家加大了对省、市级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设投入,但对基层疾控机构投入较少。比对《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1]建设标准,确定了疾控机构设备装备种类和设备数量,测定出县级疾控机构A类设备资产标准为206万元、B类设备410万元、C类设备368万元。2006年卫生部对2003~2005年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投入建设调查显示:县级A类设备东部配置最高,为60.4%;西部为25.3%。B类设备县级为23.9%;C类设备县级西部为15.5%[1]。由此可见,设备配置A类中西部县级疾控机构均未达到标准配置的基本要求;B类设备资产配置县级均未超过30%;以中西部最为突出;C类设备配置县级都没有超过20%,与标准要求差距甚远。

1.1.2 设备配置种类少

从疾控机构检测能力上看,按照《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装备标准》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主要仪器需要装备75种[2];调查显示,县级疾控机构的设备配置为17~27种。其中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设备配置数量县级缺口达到了53.1%[1]。这与县级实验室A类检测项目121项和B类检测项目61项严重不匹配。

1.2 人力资源配置较少,结构不合理

1.2.1 人力资源不足

基层疾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受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影响,人员编制少,配置不合理。2005年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大学及其以上学历只占15.6%,无卫生专业学历者有9.9%[3]。疾控机构在2002~2005年期间,全国疾控人员减少了3831人,下降了1.79%,西部市县级两级疾控机构分别减少了5.8%和4.68%;呈现出越是基层,人力配置降低幅度越大的特征。原因是现有卫生体制下传统的“重治轻防”,从事疾控等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与医务人员相比,社会和经济地位低,对优秀人员缺乏吸引力。

1.2.2 应急管理人员缺

卫生应急管理人员是卫生应急指挥、协调、运转中枢,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响应、处置。各县级行政部门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但由于人力资源配置少,多数是兼职,素质不高,相应业务管理、质控、应急管理等业务管理专职人员全国县级平均只有2.65人[2]。县级疾控机构设置的专职卫生应急管理部门较少,多数是兼职和分专业承担。

1.3 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各种原因,财政投入和创收政策逐年萎缩,有偿服务范围缩小,导致疾控机构提供公共产品变相沦落为准公共产品乃至个人消费品。必然使基层疾控机构公共职能难以有效落实。捉襟见肘的政府补偿,无法合理配置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设备和物资。经测算,2006年全国市、县疾控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仅工作仪器配置经费缺口16.9亿元,缺口比例达到了52.8%[4]。因此,导致基层疾控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上缺乏经费保障,工作经费的投入机制不健全。突发事件的应对,往往是事件发生后,政府才给予一定处置经费,或事先由基层疾控机构垫支处置经费,事后再给予一定补助。致使应急资金补偿严重滞后,还有被挪用、挤占和蒸发的危险。

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预警体系不健全

基层疾控机构应急响应能力不足,突发事件的事前监测和风险评估没有开展或没有形成体系,预警机制由于人员、设备和经费等因素制约而未落实,对事件上报和分析产生了较大的时间迟滞;信息通路不畅,缺乏统一危机监测预警标准与共享机制,无法使已有的数据、信息为应急决策服务;没有建立科学的、连续的、系统的信息采集和有效的预测预警体系,无法满足突发事件的预警及应急处治需要。

1.5 缺乏有效的指挥与协调力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社会上都认为是卫生部门的事情,缺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理解和贯彻落实,法律意识淡薄。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出现多头领导,各自为政,职责不清,资源分散,未形成高效的运转机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不完善,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缺乏统一规划,无法有效衔接,往往是靠政府领导人的指挥调动起关键性作用,而不是依靠一套成熟的机制[5]。客观上造成了对各种危机事件缺乏宏观性的总体考虑,导致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往往是撞击—反射式的被动反应模式。

2 基层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转变观念,强化危机常在意识

危机时常可能发生,且不可回避。危机管理已在世界上形成共识,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危机管理制度。食物中毒、核辐射和新发传染性疾病、地震等灾害可随时发生成安全危机。突发危机事件从本质上来看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事件危机应对上的延误与效率低下导致的公众信心危机。这种危机一旦蔓延,会破坏国家、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基层疾控机构要转变观念,要有敏感的危机管理意识和预防为主工作理念,做到未“病”先防。

2.2 加大政府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

2.2.1 重视仪器设备投入

要提高快速应急处理能力,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增加投入,为配置适合基层的较先进仪器设备,提高基层疾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能力和检测诊断能力。

2.2.2 强化工作经费保障

充足的工作经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费是疾病控制机构完成公共职能的基本条件。政府应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评估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使其放弃有偿服务,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和预警,更好地落实应对危机管理。

2.2.3 建立应急储备基金

突发事件种类多,所需的设备、药品、物资以及技术等不一样,有的事件目前还没有发生过,更没有相应的技术、物资、经验准备。因此,政府还应根据情况做好应对不同的、预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准备,建立常年的储备基金以弥补日常突发事件处置的不足和其它未预知事件发生时所用。

2.3 建立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培训机制

2.3.1 明确人力资源配置标准

落实人员编制。按照人力资源的配置原则:一是德才兼备原则;二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三是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原则[6],落实县级疾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参考标准,(1)服务人口>80万,机构编制数60~70人;(2)服务人口40~80万,编制40~60人;(3)服务人口10~40万,编制25~40人;(4)服务人口<10万,编制15~25人[7]。进行配置,可满足疾控工作需要。

2.3.2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提高人力资源能力

为了维持人力资源的价值,一个组织只有依据社会和环境发展要求,持续不断地投入人力资源,强化其知识、技能与态度,才能适应变革的压力,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8]。一是强化专业骨干专题培训,为基层培养突发卫生事件处理的指挥人员。二是加强卫生人员培训。鼓励新参加工作、低层次人员参加培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素质。三是建立医防人员互派学习机制,使卫生工作者均能掌握疾病控制与临床医学知识。四是强化卫生应急专家作用,定期对专家进行培训、考核和充实。

2.3.3 建立激励机制

基层机构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运转新机制。结合绩效考核,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降,调动人员积极性,营造竞争氛围,为优秀人才创造空间。

2.4 健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日常的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是控制事基础。建立各项应急监测数据库,开展日常的数据信息的采集,并通过对数据进行汇总,及时对信息作出研判、评估,形成事件预警报告,提供给政府决策。

2.5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和调配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应急物资量大、质高、品种杂,以县区为单位储备易造成物力和财力巨大浪费,又难以把握储备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建立灵活的物资储备和调配机制,有助于快速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缓解事发地区物资紧张。省级要掌握市县的应急物资储备动态,实行省内区域储备或相互调配制度,有利于资金、物资的合理有效利用[9]。

2.6 建立应急信息共享平台

针对现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不同的应急信息应实现不同区域的联动共享,特别是同一地区上下级疾控机构和相关的军队、民航、铁路等专业机构,应实现应急信息共享。组建应急信息平台,明确分级责任,减少指挥层次,优化结构布局,动态使用应急信息平台,使共享应急技术组合成为能够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的需要,指挥灵活、响应迅速、区域联动一体的公共卫生安全屏障[10]。

2.7 强化媒体沟通

从现代政治传播学的角度说,信息就是一种权力。披露信息实际上等于是一种权力的社会分享过程。这种权利的分享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都需要制度来保障[11]。在公共危机的报道中,不要更多地从政治、社会经济角度进行报道,媒体对疾病或突发事件或疫情的报道政治化会加剧政府与市民的紧张关系甚至冲突[12]。过度信息公开也会妨碍突发事件的应对,注重媒体沟通和信息管理,通过媒体向广大公众传授政府在应急过程中的态度,提高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配合政府及其疾控机构开展突发事件,真正做到群防群治。

3 讨论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党中央提出确保大灾过后无大疫,给基层疾控机构应对突发事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公共卫生应急建设是国家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一部分。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在公共卫生整体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科技实力的反映。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公众需求不相适应。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疾控机构能力的重要标志,是群众高度关注,政府考察和衡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能力的关键;以疾病预防控制为核心的卫生应急服务,成本-效益最佳、最值得政府全力投入。实验室检测是疾病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支撑;适宜的人力资源的配置是突发事件处置的首要条件。在与媒体沟通方面,俄罗斯多部涉及应急的法律都对新闻媒体在紧急状态期间的职责做出了规定,以保证媒体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13]。主动与媒体交流沟通,建立权威公众信息发布渠道,强调专家对危机技术判断和政府的应对措施,掌握舆论主动权,通过媒体正面引导,公众知情,共同堵源,更好地配合所采取的应急措施。

面对错综复杂的灾害风险,无论是远忧还是近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基层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的能力建设和应急管理,努力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安全屏障,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经济建设的影响,提升政府公信力。

摘要:目的 分析基层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设现状,研究应对策略。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基层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结果 基层疾控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存在危机防范投入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设备配置不足;人力资源配置少,结构不合理;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备;缺乏有效的指挥与协调等薄弱环节。结论 基层疾控机构要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目前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大投入,建立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长效机制。

卫生疾控 第9篇

1 卫生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员配置严重不足

疾控中心的工作内容包括日常卫生检验、微生物检验、艾滋病以及部分单位的从业人员体检等。疾控中心每年参加体检职员非常多, 疾控中心人员在负责日常卫生检验与其他医学检验的同时, 还要进行从业人员体检, 这导致疾控中心进行体检时工作量非常大, 而微生物和艾滋病阳性的检验通常会接触到许多高危险性的病原体与病毒, 一旦保存不当或操作不当, 就会造成病毒传播。在进行药品检验时, 许多药品具有很强的毒性, 若检验时操作不当或防护不严密, 就会直接接触到剧毒药品和高危病毒, 从而危及生命和健康。这些都使得疾控中心从事检验工作人员长期接触危险因素, 工作具有极高的危险性。而疾控中心的人员工资待遇不高, 若在疾控中心工作, 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高素质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使得很多专业人才不愿选择在疾控中心工作。

一般来说, 疾控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当地人口的配置比例应是1/万。然而实际情况是疾控中心在编技术人员尚不足应配置人数的一半。人员配备方面的严重匮乏, 使得疾控中心无法很好地处理现今不断激增的工作量。

1.2 人员素质偏低

当前我国基层疾控中心的从事检验工作人员, 多为其他岗位调任, 非专业人员比例高达80%以上, 这些人对检验工作缺乏专业性, 学历也普遍偏低, 以专科或中专为主, 极少有本科或高学历人才加入 (高学历人才所占比例尚不到1/5, 平均每10名检验人员中达到本科学历的最多只有1人, 大专的也仅有2~3人, 其余7~8人都是中专学历) 。另外, 检验人员的待遇偏低, 使得部分人员因为经济利益而跳槽, 这加剧了对疾控中心检验水平的影响。此外, 疾病控制中心检验工作人员缺乏时, 经常从其他科室临时调用, 又进一步降低了技术人员的平均素质。

1.3 仪器数量少且落后

当前疾控中心所使用的仪器设备, 在配置方面存在问题:一是数量严重不足, 二是质量难以适应当前工作的要求。目前, 我国疾控中心所使用的检验设备, 主要来自于国家的配备, 由于政策与落实之间存在着延滞性, 使得最终交由疾控中心使用的仪器设备多为价格低廉的国产淘汰型号, 无法应对先进的检测需要。

1.4 资质认证的体制不够完善

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有关卫生的法律法规, 提出了对相关产品或机构的资质认证要求。然而, 有关资质认证的体系却缺乏足够的详细性和系统性, 在操作上缺乏可行性, 在卫生检验方面缺乏统一的、权威的标准[1]。更有甚者, 对于资质认证人员的培养也不够到位, 使得资质认证根本无法达到对质量的监管和控制。

1.5 疾控中心对卫生检验工作重视不够

卫生检验工作重视不够是多年来各级疾控中心的常态。日常的卫生检验工作, 不是主动承担检验的责任, 更多的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这导致卫生检验工作难以切实落实[2]。

2 改进策略

2.1 增加人员编制, 提高待遇, 优化专业人员所占比例

解决人员配置不足的最佳对策就是由同级政府和人事局向疾控中心输送专业人才, 也可以通过待遇的提高来吸收专业人才, 即使达不到2~3人/万人口的配置比例, 至少要保证1人/万人口这一要求, 而不是当前尚不足1人/万人口的现实情况。对于专业人员少的问题, 若专业人才因待遇不佳等原因而不愿加入, 则可以采取提高待遇、安置住房等对策来留住专业人才。同时, 也要优化专业人员在检验人员中的配比, 对于非专业人员可以调配到其他岗位负责非专业性工作, 空余下来的编制正好可以安置被输送进来的专业人才。

2.2 转变传统观念,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传统观念是依靠法律提供实验品进行被动实验, 这种老旧思想要改变。应该积极参与到重大疾病事件中, 通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来提高检验工作水平。

2.3 加大重视力度

以县级行政区为例, 按照一般规定只有一个疾控中心, 为了保证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 必须要加大对仪器设备或资金的投入, 以保证有先进的仪器可用[3]。

2.4 加强素质培养

影响卫生检验水平优劣的重要因素除了仪器便是人员的素质, 因此加强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先从入口进行把关, 将低学历的非专业工作人员从起点就排除在外, 同时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素质培养, 使其能力得到提升。此外, 还可以利用职位升降来优化人力资源的分配, 使所有技术人员居于最适合自己工种的职位, 最大限度地发挥卫生检验的效果。

2.5 完善认证机制

建立认证机构, 颁布统一的评审准则, 以《质量管理手册》这类文件作为规范性文件指导和约束认证工作。

综上, 卫生检验是卫生监督及疾病控制的科技依靠, 对于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检验工作量的剧增, 使得检验工作出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若不加以解决, 将会阻碍卫生检验工作的继续开展。笔者对卫生检验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几点问题进行了阐述, 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望对从事卫生检验工作的相关工作者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疾病控制中心,卫生检验,工作问题,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余林普, 杨大美.浅析恩施州疾控中心卫生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4) :293-294.

[2]刘玉琪.论疾控中心卫生检验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养生, 2014, 4 (12) :289.

卫生疾控 第10篇

1 调查内容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全区市级、县级CDC均为本次调查对象。其中,与卫生监督所完全分开管理的CDC作为本报告的统计分析对象。

1.2 调查内容

调查实行独立管理模式的CDC内部机构设置情况,食品、环境、学校、职业和放射卫生以及消毒杀虫等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等工作开展现状,以及人力资源、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培训等。

1.3 调查方法

对应上述各项内容设置调查表,以通知形式下发各有关CDC进行填报。其中,CDC五大卫生的具体职能和任务按照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2001年)规定的职能任务来设计。数据处理用Excel2003进行汇总、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管理运作模式

全区共有14个市级CDC,上报有效调查报表14家,上报率100.00%(14/14),其中,完全独立的管理模式有12家,占85.71%(12/14);与卫生监督联合办公的2家,占14.29%(2/14)。全区有82家县级CDC,有65家上报了有效调查报表,占79.27%(65/82),其中有51家CDC与卫生监督所完全分开,占78.46(51/65);另有14家与卫生监督所实行联合办公,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占21.54%(14/65)。

2.2 内部机构及人员设置情况

结果表明,12家独立运作的市级CDC,均设立卫生科室,其中仅设1个综合卫生科室的有7家市级CDC,占58.33%(7/12);设2个卫生类科室的有2家,占16.67%(2/12),设3个卫生类科室的有3家,占25.00%。而51家县级CDC,有96.08%(49/51)的县级CDC设置开展五大卫生类业务科室,其中46家县级CDC仅设有一个综合卫生科室,占90.20%(46/51);5家设有2个卫生类科室,占9.80%(5/51);有2家县级CDC未设置有卫生类科室,占3.92%(2/51)。

2.3 五大卫生人力资源现状

市级CDC中,现有在岗人员1 358人,平均每家113人,而仅有147人从事五大卫生(食品、环境、学校、职业和放射卫生)工作,占10.83%(147/1 358),平均每个CDC有12.3人;51个县级CDC中,有人员2 285人,平均每家44.8人,从事五大卫生工作的仅215人,占9.41%(215/2 285),平均每个CDC 4.2人。36.74%(18/49)的CDC人员设置不超过3人(3家CDC仅有1人,8家CDC仅有2人,7家CDC仅有3人)。从学历分布看,市级CDC以中专为主(38.33%),其次本科(33.33%)、大专(26.67%)和初中以下(1.67%)。而县级CDC则依次为大专(49.57%)、中专(36.96%)、本科(13.04%)和初中以下(0.43%)。职称分布,市、县两级则均以中级职称居多(市级53.89%,县级51.30%),其次为初级(市级26.67%,县级34.35%),副高职仅占3.90%(市级7.22%,县级1.30%),无正高职称,无任何职称占6.59%(市级7.78%,县级5.66%);所学专业则以预防医学为主,其次为非预防医学类,二者共占总数的90%以上。从年龄上看,40岁及以上人员市级占60.00%,县级占53.92%,30岁以下青年技术人员比例最少,仅占12.20%。(表1,表2)

2.4 五大卫生职能和工作落实情况

2.4.1 食品卫生

以食物污染事故调查处理、食品卫生监测和食品卫生学评价职能落实率较高,在12家市级CDC中,有10家履行了这3项职能。有80.39%的县级CDC落实了食物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工作,84.31%开展了食品卫生监测工作。而营养调查与监测落实率很低,仅有4家市级CDC(占33.33%)和9家县级CDC(占17.65%)落实了这项职能。(表3)

2.4.2 环境卫生

以农村饮水卫生监测职能落实较好,市级CDC达到100.00%(12/12),县级CDC也达到92.16%(47/51)。而只有75.00%(9/12)市级CDC和80.39% (41/51)县级CDC开展了城市饮水卫生监测工作。有75.00%(9/12)的市级和39.22%(20/51)的县级CDC开展了公共场所卫生监测,而医院污水处理卫生监测、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农村改水改厕技术指导等职能落实率均十分低下。(表4)

注:*N为调查的CDC数,n则为履行该项职能的CDC数,以下表3~表7中均为此意,不另阐述。

2.4.3 学校卫生

市级CDC学校档案管理、学生预防保健监测职能落实较高,分别为91.67%(11/12)和83.33%(10/12),其次为学生常见病防治与管理和健康促进,落实率均为66.67%(8/12),而其他项目落实率较低,或没有开展;县级CDC学校卫生各项工作职能履行率较低,仅以学生预防保健监测和学校档案管理较高,分别为58.82%和50.98%,而常见病防治与管理、学习生活环境卫生监测、学校建设项目预防性评价、学生用品卫生监(检)测职能落实率分别仅为45.10%、33.33%、13.73%、3.92%和0.00%。(表5)

2.4.4 职业卫生

市级CDC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职业卫生学评价职能落实率均达到100.00%(12/12);职业健康检查和急性职业病和中毒调查处理落实也分别达到91.67%(11/12)和83.33%(10/12);而县级CDC对职业卫生工作职能履行率较低,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检查、急性职业病和中毒调查处理、职业卫生学评价职能履行率分别为23.53%、45.10%、33.33%和7.84%。(表6)

2.4.5 放射卫生

放射卫生监测、放射卫生评价、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职能,市级CDC落实率分别为91.67%、83.33%、83.33%;县级CDC各项放射卫生职能履行率分别为9.80%、3.92%、9.80%。

2.5 财政投入和专项经费情况

12家市级CDC和51家县级CDC自成立以来,除个别市级CDC外,当地政府几乎没有安排任何五大卫生专项工作的财政预算经费,部分CDC仅通过承担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或省级CDC下达的专项业务而得到少量工作经费。据调查统计,5年来,有8个市级CDC获得上级或个别市级财政支持共55.95万元,平均每市每年获经费1.40万余元,其余4个市CDC自成立以来无任何专项经费投入开展相关工作;32个县级CDC获得上级专项经费96.15万元,平均每县每年获经费仅为0.7万余元,其余19个县CDC自成立以来无任何专项经费投入开展相关工作。因此,多数基层CDC五大卫生日常工作主要是向社会或卫生监督机构提供卫生技术服务。

3 讨论

调查显示,通过3年的建设,到2005年比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验室检验能力、应用研究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1,2,3,4]。同时显示,我国各级CDC在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7项公共卫生职能完成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在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职能落实提高最快[5],表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两项体制改革后,基层CDC在五大卫生方面的工作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在落实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和干预这一公共卫生职能方面,市级、县级CDC在城乡饮水卫生监测、食品污染事故调查处理、食品卫生监测、学校预防保健监测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市级CDC)等方面落实较好。但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基层CDC在这一职能落实和保障方面还存在十分突出的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具体表现在:(1)市、县CDC在五大卫生内设机构和人员配置方面存在大幅度萎缩,大多数基层CDC仅设立一个公共卫生科来承担五大卫生工作。市级从改革前(卫生防疫站)平均115人,改革后(CDC)113人,仅下降1.74%;县级卫生防疫站53人,CDC 44.8人,减少了15.47% ,而五大卫生技术人员从改革前市级平均38.2人,占总人数的33.1%,县级14.4人,占27.2%[6],下降到目前市级CDC五大卫生人员平均为12.2人,县级平均4.2人,市、县级CDC五大卫生人员数分别只有改革前的31.9%和29.2%比例。尤其令人堪忧的是,有的县级CDC人员设置为1~3人(有3家CDC仅有1人,8家CDC仅有2人,7家CDC仅有3人),还有3.92%的县CDC未设置卫生类科室。(2)市、县级政府财政几乎没有在五大卫生方面安排任何财政预算,一些CDC设置的卫生技术人员甚至成为卫生监督机构现场监督采样的工具。(3)多数涉及到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的五大卫生职能均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由于没有专项经费和人力资源的保障,许多基层CDC没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涉及到食品卫生与营养、环境与健康、学校卫生、职业与放射卫生方面的监测,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职能任务落实和学科发展远远滞后于疾病预防控制与社会的需要。本次调查还发现,县级CDC放射卫生工作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这与苏忠鑫等[7]对七省161所CDC调查显示在七大公共职能中,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落实率最低仅为31.3%比较一致。表明两项体制改革后,CDC在五大卫生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具有普遍性。(4)年龄结构不理想,市级CDC40岁以上的占人数的53.92%,县级CDC 40岁以上的也占60.00%,年龄结构相对老化,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据分析,造成CDC在五大卫生职能落实存在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认识和体制问题,一些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领导没有把它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产品来抓,甚至连部分CDC领导也认为在五大卫生方面CDC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配角,主要任务是为卫生监督执法提供卫生监测检验服务,把它们定位为主要开展有偿卫生技术服务的队伍,因而导致从中央到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几乎没有专门机构或人员来具体领导和管理五大卫生监测工作。(2)两项体制改革时,原五大卫生的人力资源分配没有做到统筹安排,各地均把原卫生防疫站中几乎80%~90%的五大卫生技术人员分配到卫生监督机构,造成CDC公卫技术人员人才奇缺,技术能力骤降。(3)由于对CDC五大卫生重要性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地方各级政府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财政预算保障,工作经费匮乏。

4 建议

4.1 提高认识,加强对CDC实施五大卫生职能和任务的领导

加强对CDC落实五大卫生的领导和制订有关政策,建议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局成立五大卫生管理处(或健康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处),出台地方CDC与卫生监督所工作协作程序和要求。

4.2 建立落实五大卫生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和人力资源配置政策

建议加强对五大卫生监测项目和工作经费转移支付力度,各级政府财政要给予CDC开展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工作进行投入,作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履行,应由政府纳入财政预算来进行保障。建议根据卫生部第40号令精神,出台各级CDC内设机构和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基本要求,明确各级CDC至少要设立哪些业务科室以及履行CDC 7大公共卫生职能和任务所需的各类卫生技术人数最低标准。苏忠鑫[8]等人研究提出CDC公共职能包括7大职能255个项目,其中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职能为56个项目,占总项目的22.0%。因此,建议五大卫生人员占市级、县级CDC人数的比例不少于20%,同时加强对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4.3 建立相关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体系

建议由中国CDC牵头带领地方CDC开展相关项目工作,加强技术指导,形成自上而下的公共卫生工作体系,有效推动五大卫生学科的健康发展。

4.4 出台地方CDC与卫生监督所工作协作程序和要求

建立起分工清晰、责任明确、协作良好和形成合力的工作机构,大力推动新时期五大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力,孙梅,王颖,等.三年建设前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3):221-223.

[2]励晓红,王颖,柴煜卿,等.三年建设前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处置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3):224-228.

[3]孙梅,罗力,励晓红,等.三年建设前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用性研究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3):229-231.

[4]陆耀良,张瑜,刘岭,等.三年建设前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规模的比较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2):109-111.

[5]罗力,王颖,孙梅,等.三年建设前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职能落实情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3):231-234.

[6]唐振柱,陈兴乐,耿文奎,等.广西卫生防疫人力资源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3):203-205.

[7]苏忠鑫,谢洪彬,罗力,等.七省16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落实程度分析[J].卫生研究,2005,34(4):386-388.

上一篇:血糖波动下一篇: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