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2024-07-06

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精选12篇)

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1篇

一、明确化学学习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中学化学教材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同时还蕴含了大量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通过化学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 以及严谨学风的教育, 而且能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做好课前预习

先预习后听课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每次上课前, 学生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要讲的内容。

1. 做好课前预习的益处。

(1) 可以强化听课的针对性, 有利于发现问题, 抓住重点和难点, 提高听课效率。 (2) 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效率, 重难点详细记录, 其他可以简略或不记录。 (3) 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 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 (4) 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 长期坚持下去, 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2. 预习的方法。

(1) 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 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 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 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 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 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 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 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 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 以旧带新, 温故知新。 (3) 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 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思考课文后的习题, 试着解答, 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能力, 还可以做些预习笔记。

三、认真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 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听课的效率, 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 当堂没听懂, 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 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 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 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

听课时, 一定要聚精会神, 集中注意力, 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而且要特别注意老师讲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 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 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 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 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些答对了, 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 学生是主体, 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听课时, 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 眼睛要盯住老师, 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 进行积极的思考, 仔细观察, 踊跃发言, 及时记忆, 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 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 当堂记住。

四、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 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注意力, 提高听课的效率外, 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 学生要学会记笔记, 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1. 补充笔记

讲新课时做补充笔记, 老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 突出重点加以讲解。记笔记时要边看书, 边听讲, 边在书本上划记号, 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 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 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 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 课后再复习思考。

2. 实验笔记

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 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 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 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例如, 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 (1) 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 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 药品受热均匀, 气体容易逸出”; (2) 给试管加热时, 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 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 不易破裂”。

3. 改错笔记

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规武器”, 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 不要只抄正确答案, 关键是要用红笔订正, 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 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 找出答错的原因, 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 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眉批”或“注释”。

4. 系统笔记

复习小结课时, 老师将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 这是书上没有的, 因此要做系统的笔记。将笔记每面一分为二, 一半写板书的内容, 一半记讲解, 课后结合复习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 成为一个整体, 以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全面的复习。笔记的形式有: (1) 提纲式, 以文字表述为主, 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 (2) 纲要式, 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 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计算知识的概括等; (3) 图表式, 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 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五、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1. 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重要手段, 通过化学实验, 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学生若只是看热闹, 只看实验现象, 不去思考相关的化学知识, 实验做完后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 以及这种现象表现了哪些性质, 这就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实验前, 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表现了什么性质?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 反应的条件是加热, 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2. 上好学生实验课

课前必须进行预习,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在进行实验时, 自己要亲自动手, 不做旁观者, 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 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 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要耐心细致地观察, 认真思考, 准确如实地记录。

六、做好课后复习

课后要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复习。一堂课的内容, 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 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复习要及时, 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 这样, 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 不留疑点, 为以后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七、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 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 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 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课堂知识以后做, 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做作业时多思多想, 不留疑点, 通过做作业把所学知识掌握。

八、学习总结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第2篇

学会理解文章。不少学生对于语文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或者答案,却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文章的逻辑缕不清,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

所以在阅读时,要学会理解文章,跟着老师的步伐理解文章思路,梳理并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学习到阅读和作文的奥义。

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方便记忆。

比如说《狼》这篇文章,则可以讲线索整理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论,这样的一条线索,这样的方式有助于理解文章。

1学生语文学习的窍门

多读书。如果你问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学习语文有什么窍门吗,他一定会告诉你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语感很重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积累词汇,也可以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等。

汉字的积累。汉字是词汇的基础,词汇是句子的基础,句子是文章的基础,因此要学好语文,要注意汉字的积累。积累汉字不仅要会读会写,会组词,明白每个汉字的含义,还要注意书写时的笔画顺序,这样才能够打好基础。

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遇见一些感觉比较好的词语和生疏的词要记录下来,经常翻阅,这样可以增加印象,而且要会运用词汇,比如造句或者简单的组成一段话,这样灵活运用了,才能印象深刻。

优美句子的摘抄和运用。在读书的时候要学会记笔记,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段落记录下来,经常阅读,直至能做到灵活运用,在写文章的时候运用合理可以提高文章的档次和美感。

2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

对学习产生了恐惧感,然后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厌恶感。例如儿童学钢琴,爸妈一厢情愿的牺牲双休日陪孩子学钢琴,以为孩子会因为自己的艰辛而更加努力学习,但是实际结果却是累了孩子,孩子需要休息,孩子更喜欢玩,所以孩子开始讨厌学钢琴了,再换到其它知识的学习,结果也是一样的。

当孩子专心做某项活动时(如读小说等),催促他做功课?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但却带来不少负面影响。首先,孩子会因此而失去一次专心投入的机会。从而令他们无论在学习、游戏或工作上都缺乏投入感与专注力。同时,由于他们认为因功课而令他们无法继续该项活动,他们会对功课产生一种厌恶感。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因此而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烦躁、抵触情绪或压抑不满等。

浅谈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3篇

【关键词】预习 听课 复习 作业

与数学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就是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方法。

一、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掌握听课的主动权。由于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与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预习时就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储备,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救,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否则由于学生掌握旧知识存在的缺陷,妨碍着有意义学习的继续进行,从而造成学习的困难。

预习的方法,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预备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其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教师即将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预习时,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预习一般放在复习和作业之后进行,即做完功课后,把下次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其要求则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思考一些问题,钻研得深入一些,甚至可做做练习题或习题;时间不允许,可以少思考一些问题,留给听课去解决的问题就多一些,不必强求一律。

二、听课的方法

在学校教育的条件下,听课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帮助下学习,就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困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否则事倍功半,难以提高效率。所以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听课的方法,学生除在预习中明确任务,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自己实际的问题外,还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的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开动脑筋,思考教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就是如何运用公式,定理,其中也隐含着思想方法。

在听课时,一方面理解教师讲的内容,思考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独立思考,鉴别哪些知识已经听懂,哪些还有疑问或有新的问题,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课内一时不可能解决,就应把疑问或问题记下,留待课后自己去思考或请教老师,并继续专心听老师讲课,切勿因一处没有听懂,思维就停留在这里,而影响后面的听课。一般,听课时要把老师讲课的要点,补充的内容与方法记下(也就是记笔记),以备复习之用。

三、复习的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练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复习应与听课紧密衔接,边阅读教材边回忆听课内容或查看课堂笔记,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与疑问。对学习的内容务求弄懂,切实理解掌握。如果有的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索,还得不到解决,则可与同学讨论或请老师解决。

复习还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括,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数学认知结构。

复习是对知识进行深化,提练和概括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手和脑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和提高能力的极好机会。数学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把已学的知识温习记忆一遍的要求上,而要去努力思考新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是如何展开或得到证明的,其实质是什么,怎样应用它等。在复习中,不断对知识本身,或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进行提高与精练,是十分有利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

四、作业的方法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做作业,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由于作业是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的,能检查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能考察出能力水平,所以它对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当做作业感到困难,或做错的题目较多时,往往意味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存在缺陷或问题,应引起警觉,需及早查明原因,予以解决。

通常,数学作业表现为解题,解题则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做作业前许要先复习,在基本理解与掌握所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事倍功半,花费了时间,还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解题,要按一定的程序,步骤进行。首先,要弄清题意,认真读题,仔细理解题意。如哪些是已知的数据、条件,哪些是未知数、结论、题中涉及到哪些运算,它们相互之间是怎样联系的,能否用图表示出来等,要详加推敲,彻底弄清。其次,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探索解题的途径,找出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回忆与之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学过的例题,解过的题目等,并从形式到内容,从已知数、条件到未知数、结论、考虑能否利用它们的结果或方法,可否引进适当辅助元素后加以利用;是否能找出与该题有关的一个特殊问题或一个一般问题或一个类似问题,考察解决它们对当前问题有什么启发;能否把条件分开,一部分一部分加以考察或变更,再重新组合,以达到所求结果等等。在探索解题方法中,如何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能力的一个极好机会。第三,根据探索得到的解题方案,按照所要求的书写格式和规范,把解题过程叙述出来,并力求简单,明白,完整。最后,还要对解题进行回顾,检查解答是否正确无误,每步推理或运算是否立论有据,答案是否详尽无遗;思考一下解题方法可否改进或有否新的解法,该题结果能否推广等,并小结一下解题的经验,进而发展与完善解题的思想方法,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数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化归 第4篇

“化归”是转化和归结的简称,化归方法是数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人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是将待解决的问题A,通过某种转化手段,归结为另一个问题B,而问题B是相对较易解决或已有固定解决程式的问题,且通过对问题B的解决可得原问题A的解答.

二、化归策略

1、一般化与特殊化策略

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是认识问题的普遍规律,下面看几个例子。

例、试比较10012001与2001!的大小

分析:这道题可以直接证明,但是我们通过考虑它的一般情况来证明更为简明,比较的大小。

这种将待解、待证的问题看成特殊问题,通过对它的一般形式问题的解决而得到原问题解的化归策略就是一般化策略。与此相反,对于待解或待证问题,先解决它的特殊情况,然后把解决特殊情况的方法或结果应用到一般情况,使原问题获解的策略就是特殊化策略。

挖掘命题中的特殊因素,对于促进问题的转化,实现化归是十分重要的。

令y2=x+4, 交折线于两点 (0, 4) , (4, 8) .当x>4时, 折线落在直线上方;当x<0时, 折线也落在直线上方.所以, 原不等式解为x>4或x<0, 即 (-¥, 0) Ü (4, +¥)

2、分解与组合策略

在许多情况下, 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只有通过分解, 才能清晰地了解待解决问题的各种特约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实现化归的过程, 不仅要有分解, 而且还要有”组合”, 要在”分解”与”组合”的有机结合下去实现化归.因为两者的有机结合将导致问题关系结构的重新搭配, 这种新的搭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例2求证在圆的诸内接三角形中, 以正三角形的面积为最大

分析:这是一个多变动因素的问题, A, B, C三点均可在圆周上变动.如图, 我们先让B, C暂时不动, A在圆周上变动, 此时△ABC的面积取决于A到BC的距离, 即BC边上高的大小.显然, 当高经过圆心时, 其值最大, 即AB=AC时面积最大.再固定A, C让B在圆周上变动, 同样可得当AB=BC时面积最大.综合两次变动的结果, 只有当AB=BC=AC时, 内接三角形的面积最大, 即正三角形的面积最大。

例3由1, 2, 3, 4, 5, 6, 7七个数字全排列所组成的数中, 2, 4, 6这三个数字不全连在一起的七位数有多少?

解:把这七个数字的全排列组成的集当作全集I, 把其中2, 4, 6三个数字全连在一起的排列组成的集合设为A, 则AC的元素个数即为所求, 也即有:S (I) =P77=7!, S (A) =P55=5!, S (AC) =P77-P55.P33=4320

例4有n双不同的鞋, 从中任取2k (2k≤n) 只鞋, 问至少有一双配对的不同取法有多少种?

解:设全集I为从2n只鞋中取出2k只鞋的不同取法组成的集合,

设从中取出2k只鞋全部不配对的取法组成的集合为A,

于是, 至少有一双配对的不同取法为

三、归纳, 类比, 联想与化归

1、归纳与化归

归纳是指由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一属性, 而作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这一属性的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

归纳在化归中的主要作用是探索化归的方向和目标, 发现问题的结论,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5试研究平面上n条直线至多能把平面分成多少个平面块?

解:”至多”一词需有假设任何两条直线不平行, 任何三条直线不交于一点.

设f (n) 为n条直线分割平面的最大块数,依次检验f (1) , 发f (2) , f (3) , 有f (1) =2, f (2) =4, f (3) =7

分析f (1) 、f (2) 的关系:f (2) 比f (1) 多两块,原因是直线l2与l1相交得一个交点,该点把l2分成两段,每一段把原平面一分为二,即f (2) =f (1) +2,

分析f (3) 与f (2) 也有类似的情况f (3) =f (2) +3, 于是猜想有f (n) =f (n-1) +n

最后还需证明这一猜想是正确的, 对此问题, 用数学归纳法即可。

2、类比与化归

类比是在两个或两类事物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后,猜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并作出某种判断的推理方法。

在数学中,类比推理是发现概念、定理、公式和方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开拓新领域,创造新分支的重要手段。

类比在化归中的作用与归纳在化归中的作用相似,可以帮助确定未知目标,寻找和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联想与化归

联想是由某种概念或结果而引起其他相关概念或结果的思维形式。

例6、如图,梯形ABCD中,AD∥BC, A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且AC⊥BD, AD=3, BC=5,求AC的长.

解:过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E,则得AD=CE、AC=DE.所以BE=BC+CE=8.

因为AC⊥BD,所以BD⊥DE.

因为AB=CD, 所以AC=BD.所以GD=DE.

在Rt△BDE中, BD2+DE2=BE22

所以,即AC=42.分析:此题是根据梯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特点通过平移对角线将等腰梯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使问题得以解决。

摘要:回顾我们处理数学问题的过程和经验会发现, 我们常常是将待解决的陌生问题通过转化, 归结为一个比较熟悉的问题来解决, 因为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和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也常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或几个简单的问题来解决等等。这些方法的科学概括就是数学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化归

英语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5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英语首先要有兴趣并努力发展这一兴趣。如果你对英语没有兴趣,那就不会有持续的干劲和动力,英语学习将很难坚持下去。反之,一旦你对英语有了兴趣并努力地发展这一兴趣,那么,你就会不知不觉地去做,带着强烈的欲望去读英语,听英语,说英语,写英语。你就会主动地找人去练英语,找一切可以提高你英语的机会去提高你的英语水平。不知不觉中你的英语就会提高。不知不觉中你就把英语学会了。所以“兴趣”对学好英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尽管知道兴趣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有。

学习高中化学的基本方法 第6篇

1.高中化学学习要持之以恒

许多同学曾有这样的体会,初中阶段学习化学,往往是平时不太用功,化学知识学得不太扎实,临到毕业大考时疯狂一把,或搞重点突击,结果考试成绩也还不错。有了这样的经历,有的同学也就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结果怎么也不灵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初中化学知识内容不多,知识难度不大,临时突击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但高中化学内容较多、理论层次较高、难度较大,就高中化学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实验现象等很基础的内容,要完全掌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所以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若平时不打实基础,不练好基本功,只靠临时抱佛脚,一般不会有明显的效果。很多高中学生到高二、高三阶段学习化学产生困难,原因也就在这一点上。

疯狂一把不如稳扎稳打!这里重复一下,由于知识特点的变化,小学、初中阶段中用过的一些取巧的办法到高中阶段行不通,高中化学学习一定要准备打持久战。

2.重视自主学习

要自主地学。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不能只囿于课本内,要跳出课本,要联系社会实际。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很紧密,联系面也很广。化学知识生动有趣,联系实际学习也是增强高中化学学习兴趣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习方式上要从“单轨道”转变为“多形式、多渠道”。在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是必须掌握的学习方式。上因特网查阅化学资料、学习化学知识等都是当今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式。网络上的化学学习资源很丰富,可以帮助学习化学知识的网站很多,我们建议要带着问题“上网”去找资料学习。要注意的是,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化学知识中新反应、新方法、新物质不断出现,课本知识永远滞后于知识发展的步伐。这也告诉我们,当今更需要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

3.勤思考多质疑

李政道先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做不了一流的工作。”学习中要勇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勇于质疑就是要有提出问题的胆识;善于之一就是要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高中化学学习一般可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质疑:第一,因果质疑法。各种结果都有特有的原因,高中化学学习中要有意识的从“果”寻“因”,大胆地提出许许多多的“为什么”。第二,倒转质疑法。有些时候,可将问题倒转过来思考,看看反过来的结论是不是成立。这样可深入研究有关问题的各个方面。第三,极端质疑法。把在通常情况下出现的现象相极端情况下推广时,看看有什么变化。这样之一往往会引导你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把握变化的方向。第四,推广质疑法。对于某些规律性的知识,可作推广质疑即作如下思考:这个规律适用范围是什么?这些本质可迁移到哪些方面等等。第五,推理质疑法。学习中对发现的规律或现象,要设法用理论知识加以解释说明。质疑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要有活跃的问题意识。

4.建立错题档案

在泰戈尔的哲理诗中,有一句格外引人注目:“当你把所有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就被拒绝了。”说的真妙!因为,其中暗示着一条真理:苦涩的错误也能结出芳香之果。学习中谁都可能犯一些错误,谁都有解错题的时候,但有的同学对待错误的做法更值得大家学习。他们专门有一本记录自己学习中所发现错误的笔记本,每当自己学习中出现一次错误,都会把这些错误记录下来,并找出原因,过后每当重要的考试前常去翻翻,以防止再次出现类似的错误。这样做说明这些同学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善于从错误中寻找胜机,把错误当作自己进步的一次机会,可以说是变坏事为好事,化腐朽为神奇。这应该成为一种可以推广的学习方法。

5.建立双笔制

学习过程中,准备好一支红字笔和一支蓝字笔。平时做题用蓝字笔,纠正错误、积累经验、发现规律用红字笔,这样复习时可以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减少重复劳动,省时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的五种基本学习方法 第7篇

一、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

在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中, 学生被分成4人学习小组, 要求成员在成绩水平、性别、种族等方面具有异质性, 教学程序是先由教师授课, 然后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进行学习, 使所有的学生掌握所教内容, 最后所有的学生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此时, 不允许他们互相帮助, 学生的测验得分用来与他们自己以往测验的平均分相比, 根据学生们达到或超过他们自己先前成绩的程度来记分, 然后将小组成员的分数相加构成小组分数, 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可以获得认可或得到其他形式的奖励。

二、小组游戏竞赛法

这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所设计的合作学习方法中最早的一种, 它运用了与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一样的教师讲授和小组活动, 不同的是它以每周一次的竞赛代替了测验。在竞赛中, 学生同来自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竞争, 以便为他们自己的小组赢得分数。学生在三人组成的“竞赛桌”旁边进行竞赛, 竞争对手是过去在学业成绩方面有相似记录的学生。这种方法有一个“不断调整”的程序, 它依据每次竞赛中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竞赛桌的安排每周进行一次调整, 使竞争趋于公平。

三、切块拼接法

这一方法, 首先将学生安排在由6个人构成的小组中, 学习事先就已经分割成片段的学习材料, 然后将各个小组中学习同一内容的学生组成专家组, 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要学习的那部分内容, 直至掌握。接着学生分别返回各自的小组, 把自己所学的内容轮流教给他们的组员。切块拼接法的优点表现在:每个学生除了自己已掌握的那部分内容外, 还可以通过认真倾听小组成员的讲解获取更多的知识, 因而他们具有彼此支持的动机并表现出对彼此作业的兴趣。

斯莱文形成了它的修正型——小组切块拼接法。在这种方法中, 与小组游戏竞赛法和小组成绩分工法一样, 学生在5人或6人的小组中进行学习, 代之以分配给每个学生一部分学习材料。但每个学生都要就某个部分学到精熟成为专家。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的学生汇集在“专家组”中展开讨论, 然后回到自己的小组中将其所学的教给他们的小组成员。然后各自参加测验, 用小组成绩分工法的记分方法来计算小组得分, 达到预定标准的小组获得认可。

四、共学式学习法

这是约翰兄弟研究开发的一种合作学习方法, 要求学生在4人或5人的异质小组中学习指定的作业单。小组共交一份作业, 依小组的成绩接受表扬和奖励。共学式强调学生共同学习前的小组组建活动和对小组内部成员活动情况的定期讨论。

五、小组调查法

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8篇

一、提高教师自己的激趣水平

数学教师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业绩, 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好教师, 就必须提高自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水平, 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而教师教学的吸引力, 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 教师自己专业知识的丰富性。

在教学中, 一名好的教师一定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把简单的问题趣味化, 把没趣的数学知识变得妙趣横生。但是要想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教师自己就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 才可能用自己的博学征服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崇拜感, 进而更加愿意主动地学习教师所教的知识, 并且把成为教师一样的有学问的人, 当成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假如一名数学教师, 没有渊博的知识作为后盾, 在课堂上, 不能旁征博引, 而只是简单机械地把问题进行讲解, 没有任何的趣味性, 甚至有可能被学生问倒, 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学生的信任的, 更不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 教师本身的幽默能力。

众所周知, 相声和小品是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 就是因为这种文艺形式,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 都符合多数人的审美观点, 能够激发人们笑的欲望。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富有吸引力, 就必须向这些高雅的艺术形式进行学习, 从中汲取自己所没有的幽默能力, 在教学中, 把没有趣味的事情变得有趣, 把枯燥的知识寓于学生喜欢的幽默当中。当然, 幽默并不是低俗, 也不是要教师必须变成喜剧演员、相声演员, 而是从中学习有益于自己教学的幽默成分和幽默方法, 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自己讲课的艺术性、趣味性。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很久以来, 有很多教师墨守成规, 不懂变迁, 只知道沿用自己多年来已经形成的教学模式, 就像是拉磨的黄牛一样, 只知道围着磨盘去转, 而不去思考有没有更为高效的方法, 有没有更加省力的方法, 甚至几十年如一日, 死搬教条。这样的教师所教的课, 已经成为学生上课打盹的“催眠曲”, 没有任何吸引力。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一局面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 制造悬念, 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越不想让他知道的事情, 他们却偏偏越想知道。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在教学时故意设定一些悬念, 创设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愿望, 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拥有极强烈的好奇心, 从而促使学生不得不积极地随着教师的指挥棒, 去努力地探索知识的奥秘。事实证明, 只有在学生有充足的兴趣的前提下, 在学生自己亲身经历探索和学习过程的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 而且学得快, 记得牢, 理解得深刻, 甚至会对学生的一生的学习态度产生极大的影响。

当然, 教师要想使所设置的悬念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足的准备, 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状况, 设定出具有一定水平的问题, 否则不但起不到引人生疑、引人生趣的效果, 还可能会适得其反。一般来说, 设置问题应该遵循以下几种原则:

首先, 所设置的问题要有趣味性。只有有一定的趣味性, 才可能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 这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其次, 所设置的问题要有探索的价值。有许多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 问题过于简单, 使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 根本不用费心去思考探索。还有的设置问题过于复杂, 即使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几番艰苦的探索, 还是不能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使学生失去了探索问题的兴致。

2. 以情感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现实的生活中, 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关怀, 当得到别人的关怀时, 这种情愫就像是一缕柔柔的春风, 吹进人的心扉。所以, 教师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就要做到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以情动人, 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赖感、亲切感,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 用最大的爱心, 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学生, 以爱心去教育他们, 感动他们, 了解学生的好与坏, 喜与悲,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分享他们的快乐, 只有这样, 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教师是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 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其次, 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感和幽默性。教师的语言就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 是教师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如果教师的语言诙谐幽默, 就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学习数学知识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如果教师的语言充满情感, 能打动人的心灵, 就一定能够使学生感到教师的真诚, 触动学生内心深处最脆弱的部分, 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

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9篇

一、符号化思想

华罗庚说过:“数学的特点是抽象, 正因为如此, 用符号表示就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与优越性。”用符号化的语言 (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 来描述数学的内容, 这就是符号思想。数学中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量与量之间的推导和演算, 都是通过用字母表示数, 以符号的浓缩形式来表达大量的信息, 把复杂的语言文字叙述用简洁明了的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这样的处理便于理解, 便于记忆, 便于运用。

如教学“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时, 某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在学生初步能够表示多种搭配方案后, 出示生活中的例子:衣服搭配、早餐搭配,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搭配方案表示出来。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符号来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并通过语义互译, 渗透符号化思想, 给抽象思维过程以简约、概括、直观的表征, 让学生体验符号化的优势。

二、转化思想

在数学教学中, 解决数学问题往往不是直接解决原问题, 而是将原问题进行变换, 使其转化为一个或几个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这种思想叫做转化思想。与原问题相比, 利用转化得到的新问题是学生能够解决的或较容易解决的。所以, 转化目的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

如, 一位教师创设买东西的情境来教学“小数乘整数”。

师:同学们从情境图中收集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生:王阿姨买了3块蛋糕, 每块蛋糕1.2元。要求3块蛋糕多少元?

师:怎么列式?

师:1.2×3, 怎么算?

生:老师还没有教过。

师:大家能联系自己学过的知识, 先想一想, 再尝试地算一算吗?谁来说一说?

生1:1.2×3就是3个1.2相加, 1.2+1.2+1.2=3.6 (元) 。

生2:1.2元=12角, 12×3=36 (角) , 36角=3.6元。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 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新问题。老师听出来了, 在不知不觉中你们都把新问题转化成了旧知识。 (板书:新问题———旧知识)

师: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旧知识, 这种方法就是转化法。它是我们学习数学经常要用到的一种好方法, 它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 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引导学生应用以前所学过的小数加法和元、角的知识, 将未知化为已知, 从而体验“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

三、假设思想

假设是一种常用的推测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解题中,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隐蔽, 难以建立数量之间的联系, 或数量关系抽象, 无从下手。这时, 可以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合理假设, 由此得出一些关系和结论, 产生差异与矛盾, 通过分析与思考, 找出差异的原因,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数量关系明朗化,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模型思想

《数学课标》指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教师在渗透“模型思想”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小学阶段的基本数学模型主要有“加法模型”、“乘法模型”、“函数模型”、“方程模型”, 其中, “加法模型”可以推演出“减法模型”, “乘法模型”可以推演出“除法模型”, “函数模型”主要表现在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体积公式以及“路程=速度×时间”“总价=单价×数量”等关系式中。2.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 “模型思想”的重要性表现更为明显, 更多体现在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 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以及数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思想。小学阶段所学知识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因此“模型思想”只要求初步渗透。3.模型思想包括建立模型和求解模型两个部分, 其中, 建立模型是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函数等模型, 是生活问题或具体情景的数学化过程, 求解模型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

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重视生活问题的抽象概括和数学化的过程, 为模型思想的初步渗透和建立奠定思维基础。在“数的运算”教学中, 可以进行“加法模型”“乘法模型”等思想的渗透;在周长、面积、体积等知识教学中, 可以进行“函数模型”思想的渗透;在简易方程知识的教学中, 可以进行“方程模型”思想的渗透等。

五、极限思想

极限是用来描述变量在一定变化过程中的终极状态的概念, 极限思想为数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渗透极限思想, 让学生体会到“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学生在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 通过教师点拨引导,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大部分学生都是先把圆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然后把两个半圆8等分, 12等分, 16等分等, 并把它剪开, 再拼凑成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图形。推导过程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得出来的。最后运用课件演示进行验证, 突出如果把圆64等分、128等分以及更多等分, 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种用“无限逼近”的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感受到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 “弧”就越接近于“直”,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这时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越接近圆的面积, 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无限”思想。

六、对应思想

对应思想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 是解答实际问题的常见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 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在“数的认识”教学中, 可以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对应意识, 逐步形成对应的数学思想。

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对应思想, 增强学生的对应意识。只有学生掌握了对应的思想方法, 无论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条件如何变化, 都能认清题目中的量与率的对应关系, 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七、函数思想

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 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 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 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地渗透了函数思想。在低年级教材里, 如一个加数不变时, “和”随“另一个加数”变化而变化, 也是找出其对应关系。六年级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更是集中渗透了函数的概念。教师处理这部分教材时, 应通过画图、列表等直观形式, 画龙点睛地强调量的“变化”, 突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为此, 在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内容时, 可以这样安排: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然后指名汇报, 师生订正, 接着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 发现有什么规律, 答案的变化是怎样引起的?通过观察对比, 让学生体会“当一个数变化, 另一个数不变时, 得数变化是有规律的”, 这样, 函数思想就自然而然地渗透在其中。

八、分类思想

依据数学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差异点, 将数学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数学思想叫做分类思想。“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将事物进行分类, 然后对划分的每一类分别进行研究和求解的方法叫做分类讨论。

浅析初中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应用 第10篇

1. 分类的思想方法

分类是对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异同处进行比较,再由某一属性将它们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可以克服思维的片面性、防止遗漏,可以化整为零、变一般为特殊、变模糊为清晰、变抽象为具体,使思维过程条理清楚、目的明确.

例: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角为80°,另外两个角是多少度?

分析因80°的角不知是顶角或底角,故分为顶角和底角两种情况讨论.

解(1)在该等腰三角形中,如顶角为80°,由性质:两个底角相等,得:

(2)如底角为80°,则顶角为180°-80°×2=20°.

2. 类比的思想方法

类比是由两类对象间部分相同的属性,从一个对象推出另一个对象的学习方法.

例:由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相同属性进行类比,推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S=ah相同的方法;由小数与整数都是由数位组成的相同属性,推出它们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

3. 集合的思想方法

集合就是把某些指定的对象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集合体例:x-5>1的解是比6大的所有数,用解的形式无法表示完,故只能用集合x>6表示,显得更直观、深刻、简捷.

4. 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就是“一对一”的意思.对应的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的应用中相当广泛.

例:点与点间的对应、点与数间的对应、点与有序数对间的对应、量与量间的对应等.

5.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指将数量与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

例:讲“路程”问题时常与“线段”图结合,讲“百分数”问题时常与“扇形”图结合,讲“分数乘分数”问题时常与“方格”图结合.

6. 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就是将要解决的问题转化归结为另一个较易的问题或已经解决过的问题.正确应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寻找待求问题与已知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

例:已知x2-4x+1=0,求

分析虽然从待求的代数式与已知x2-4x+1一下子看不出直接的逻辑关系,但是经过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它们都与有直接逻辑关系.

7. 方程的思想方法

方程的思想方法就是根据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的符号语言使问题转化成解方程(组)问题.

例:甲、乙两队合修一条公路,甲单独完成需要45天,甲、乙合作需30天.问:乙单独完成需多少天?

分析在工程问题中,“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已知:甲的工作效率、甲与乙合作的工作效率;未知:乙的工作效率.

解设乙单独完成需要x天.

8. 函数的思想方法

函数的思想方法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研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函数形式把这种数量关系进行刻画并加以研究,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想方法.

例:以平面成30°的角、每秒20米的初速度做抛物线运动,那么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米?

分析做抛物线运动上升的最大高度的函数关系h=

解由抛物线运动的正交分解法则,可知垂直向上的初速度

9. 统计的思想方法

统计就是与数据打交道研究如何收集、整理、计算、分析数据,再从中找出一些规律并加以利用.

例:为了解库中鱼的数量,从中捞取500条做好记号后放入库中,过一段时间后,再捞出4000条鱼,发现5条鱼有记号.问:库中大约有多少条鱼?

分析捞取的几率相等,故是个比例问题.

解4000×500÷5=400000(条).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在长期学习数学的活动中, 对数学知识所形成的一种观点, 它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 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方能自主探索问题, 并自觉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思维方式训练的基本方法 第11篇

一、问题引导教学,激发学生的质疑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让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来进行思考分析。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总是按照固定的套路来进行教学,学生也逐渐地接受了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模式,形成了一种死记硬背的模式,对于教师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质疑思维,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随波逐流,没有自身独特的思考。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逐渐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这一思维模式。教学的开始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需要通过有趣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刺激高中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引导下,学生更愿意去积极思考和分析,并且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认真从自身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分析,学会质疑,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数学学习中也是如此,教师以及教材都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不能完全依赖,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思考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直线、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帮助,有时候教师为了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可以适当地往“错误”的方向来引导学生,这主要就是为了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质疑能力,当学生意识到教师表述错误的时候,敢于指出错误就代表学生克服了自身的心理障碍,敢于质疑教师,这也是一种进步,通过教师的有意识引导,帮助学生逐渐地养成质疑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自主地进行思考分析,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二、拓宽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人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一道题目就对应着一个答案,甚至产生了数学当中的硬性规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虽然说大部分的数学题目是这样的,但是随着教育工作者思想的改变,在数学题目当中也会存在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题目,它们的答案并不是单一固定的,并且这些题目本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通过改变某个条件或是数据就可以转变成其他类型的题目,所以说学生在接触这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更加细致认真,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分析,并且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分析,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进行引导帮助,彻底地打开学生的思维,突破思维的局限性。这些问题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衍生变化,从一道题目当中可以延伸成多种题目类型,所以说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要更加开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优化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压抑沉闷的课堂环境下,那么学习质量也不会太好。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情境的引导,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来学习数学知识,走进相关的情境当中,能够让学生适当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激发学习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当中,具备创新意识与思维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所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要具备创新性的思维,不能总是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来学习,形成套路,需要巧妙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灵活地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运动。通过教学情境的引导,首先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加强烈的积极性,然后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有想法、会思考才能够从容地面对一切数学难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浅谈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积累 第12篇

关键词:积累,词汇,语句,文法,素材,素养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巴金《随想录·病中》说:“他五十几年的工作积累,文学成就,人所共睹。”正如郭沫若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在说话、写作时文思泉涌,妙语连珠,才能做到信手拈来,妙笔生花。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认为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首先要积累词汇,从呀呀待语的幼儿学语,由发出一个简单的“爸爸,妈妈”到一个完整的语句,可见词汇积累多了,丰富了,说话、写文章才不会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学生词汇贫乏,说话写文章时找不到合适的字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故文辞苍白无力,语言空洞无物,甚至无话可说,寥寥数语就做了结,听之不知所云,读之味同嚼蜡。要想使自己的语言丰富多彩,摇曳多姿,那么就要加强词汇的积累。

高中学生一方面可以从教材中积累词汇,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一些课外读物中积累词汇,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词汇。在教学过程中,每学一篇文章,本人都要求学生将本课的词语、成语整理出来,弄清楚它们的含义,并理解它们此处的语境义,同时要求他们用这些词语、成语另造一些句子,久而久之,反复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多了,语言运用也多姿多彩了。同时本人还要求学生平时多翻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储备更多的词汇。

生活处处皆语文。笔者要求学生多用耳听,勤用眼睛看。听我们周围的俚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看精彩的广告语、精练的标语、有趣的店名,并让他们搜集整理,相互交流。经常性地组织学生搞歇后语比赛,搞广告语、标语、谚语俗语填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他们想学,乐学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人民大众语言的魅力。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流行语,电视广告语,满大街闪烁的LED显示屏上五彩斑斓的广告语,还有私家车、公交车及的士车上的标语和广告,这些语言有的趣味横生,有的幽默诙谐,有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积累了这些词汇并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说写中去,就不用担心搜肠刮肚,费劲脑筋寻找词语甚至无话可说了。

其次要积累语句和文法,文字不等于语言。要想学生“下笔如有神”还得让学生通过读书领悟和深化课堂上所学的为文之道,并向他人,向生活学习语言,借鉴别人文章中精彩的语句,丰富自我的语言内存。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也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教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

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教材所提供的美文为范例,让学生进行“素读”,反复地,大声地,字正腔圆地读,直至把所读内容背诵下来,熟记于心,进行语言储备,以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发现,挖掘教材中能给学生带来语文实际应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实际应用中,积累语言,把读到的精美语言放在“大脑”这个大熔炉中,去感悟、想象、联想,将其化为自己的东西。

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学生的很多知识都得法于课内,学生素养的形成最重要的也还是在课内。课本中选入的文章,都是名篇名段,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富有哲理的语句,还要记住并模仿这些语句。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也算是“拿来的”点睛之笔。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多关注课外读物,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人叙事的优秀叙事文本。领悟作家写人记事,写景叙事的方法和技巧,摘抄精妙的写景,富有抒情,哲理性的语句,多背诵名言名句,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再次要多积累一些素材。笔者建议学生平时多看看报纸,杂志,多关心时事,多听听广播。多关心一下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然后将这些材料分类归入涉及的话题。比如,要让学生从自然、人文、社会三个角度寻找归纳素材,不求多但求精、求新。同时我要求学生须记住一些自己认为最有用的,最精彩的素材,不可只成一种形式只写在本子上。

上一篇:嵌入式C语言下一篇:艺术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