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两化”

2024-07-22

工业化“两化”(精选12篇)

工业化“两化” 第1篇

自我国提出向新型工业化转型以来,嘉兴市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实施“五大工程”,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分类、分批、分步地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实现了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的全面渗透、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工业智能化发展趋势明显。

政企合力推“两化融合”

近年来 , 为推动开 展两化深 度融合工作,嘉兴市以信息化领导小组为主体,负责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建立经信、财政、科技、商务和国资等5部门的联系会议制度,确定目标、分解任务、落实措施,并要求各级政府建立跨部门联动的长效推进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为深入推动措施的实施,嘉兴重点通过开展两化深度融合的试点示范工作,使得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向企业落地,从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开展示范、试点的认定,通过示范、试点的方式,为面上产业和企业树立标杆,让企业通过与示范、试点企业的比较,明晰“两化”深度融合的优越性。

目前 , 嘉兴产业 集群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力度明显。通过两化深度融合的专题活动,部分产业集群已基本了解两化融合在工业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部分产业集聚度较高的集群中,大部分企业已基本实现工业控制、设计、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化运用。如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已基本实现园内35家企业的企业信息化运用,部分企业已步入信息系统集成时代,通过远程接入控制了解分厂区的生产状态、掌握员工工作状态等。

龙头骨干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意识加强。目前嘉兴市已有产值超百亿企业3家,单单从用工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无法一一顾及,这就需要一整套完整的系统进行智能化的管理,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潜在的风险和存在的问题。大企业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些系统集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纷纷成立了相应的网络信息专门的部门,针对自己企业的特点和行业特点,投入开发和运用相关软件,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化管理。龙头企业在嘉兴市信息产业中保持了领头羊地位,为信息产业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带头作用。

此外 , 节能减排 信息化应 用广泛。通过信息化技术控制,能充分掌握用量,或是对残留物进行再回收利用等方式,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如嘉化集团,通过信息化技术改造,实现企业内原料的循环利用,并利用原料的生产和生产原料时产生的热能,为整个港区化工新材料园区提供基础供给,已经成为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核心,减轻了港区化工企业的自己生产原料的成本,更减少了企业各自生产原料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降低了能耗。

两化融合还推动了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不断成熟,嘉兴传统产业和社会各领域电子商务应用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逐步从单一的信息发布向更高层次的整合应用方向为需求方向发展,并已渗透到传统企业的方方面面,涌现出了一批如麦宝科技、正尚、五芳斋、嘉欣丝绸等有一定规模的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逐渐向园区集聚。在秀洲区和南湖区的电子商务企业,目前落户在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嘉兴科创中心、名都电子商务园四个产业集聚区的超过一半以上。这些集聚区的建设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化、资源共享化、发展可持续等良好的氛围。块状产业,发展迅猛。海宁皮革及家纺、秀洲丝织业及羊毛衫、平湖服装业及童车业、桐乡羊毛衫等地方特色鲜明的传统产业,为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并正倾力打造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公共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智造业的“嘉兴样本”

随着嘉兴两化融合的深入实施,推动了一批企业向智能化生产转型,提高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创新力。巨石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玻璃纤维专业制造商,多年来一直在规模、技术、市场、效益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巨石集团通过构造一个支持集团化和国际化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建设“两个中心”和“三个快速反应体系”,实现“集团本部、控股子公司”二层级管控模式的管理体系。为扎实推进并落实企业信息化工作,企业专门制定了以各业务系统为基础数据来源和业务处理平台,以企业服务总线作为系统业务对接的纽带,以BI系统作为数据深度挖掘和展现的平台,以企业门户作为多终端综合业务处理平台,全面实现企业信息化为建设目标。

随着信息化系统的上线运行,巨石集团各业务单位工作准确率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有效提高,数据准确率在99.9%以上。销售发货周期从原来的1.5天缩短至1天,生产订单分配周期从原来的3天缩短到1.8天,行政审批流程提到半天以内、甚至几分钟以内,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客户满意度不断提升。同时,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使用,业务流程周期缩短,每年可以精简人员50人,按1人4万元/年计算,每年可节省人工成本200万元。而如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实时自动管理,提高了一线工作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使员工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浙江雅莹 服装有限 公司专注 于时尚行业,现已发展成为多品牌运作的现代化时装集团。作为一家服装企业,雅莹服装在以生产制造为核心向以品牌运营为核心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将两化融合放在公司发展的战略高度。2008年确立了“2013年实现全面信息化、数字化雅莹”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目标是打造适应服装行业多变、快速特点的高效运营系统。

在流程的运用上,雅莹在行业内首创采用了移动智能终端、RFID、移动打印、条码技术,达到了高质量的用户体验。采用VMS视觉陈列系统,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实现了商品陈列的模板化和精细化。

工业化“两化” 第2篇

遵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我国工业发展最重要和紧迫的一项任务。近几年,杭州市大力开展“两化”融合工作,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建设、电子商务和政务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当前杭州工业仍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传统产业需升级换代,新兴产业需大力拓展,所以继续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对于杭州市破解发展瓶颈、实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推进杭州市“两化”深度融合的意义

(一)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杭州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杭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杭改十条”),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落实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提出将“完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机制”作为“杭改十条”中的“围绕推进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由此可见,进一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杭州市深入实施“创新强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路径 杭州工业发展方向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近年来,杭州市工业总量持续增长,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但杭州市传统产业不够强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也不够,资源环境要素约束更为突出,工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提质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杭州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杭州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抓手和实现路径。

(三)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建设智慧杭州、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智慧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崭新途径。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可以提升信息技术对杭州城市竞争力的支撑作用:一是以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机器换人”“电商换市”,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二是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领域,支持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应用,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三是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四是“两化”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管理、产业、机制的升级转型和环境优化,提升城市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级,形成“智慧杭州”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

二、杭州市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挥政策和规划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杭州市为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制订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实施政策。在杭州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的决定》、《关于实施创新强市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若干意见》等重大政策中都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政策方向。去年又先后制定了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物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工业设计、化纤、精细化工、食品饮料、钢结构等13个重点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对行业和企业积极引导和推动。2013年,杭州又做出新部署,实施电子商务创新工程、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工程等“十大工程”;推出鼓励中心镇电子商务发展、扶持产业特色园区建设等“十大政策”,力争电子商务服务业收入三年翻一番,突破1000亿元。这些政策和规划组合,为杭州市“两化”融合深度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加大对示范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

近年来,杭州市积极开展信息化应用示范试点企业认定工作,形成“认定、评价、服务、资助”四位一体的信息化应用推进体系。并将企业信息化程度作为确定杭州市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之一。同时,按不同的比例对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给予财政资助,对在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中介机构,也由市财政予以一定额度的奖励。各区、县(市)也设法建立扶持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的专项资金,以引导企业加大对信息化应用的投入,并鼓励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杭州市累计已对1065个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资助13800万元。

(三)搭建共享信息的服务平台

杭州市充分利用拥有国家级城市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数字电视、电子政务等五个试点城市和国家软件产业化、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等两个基地的优势,以政府网站为基础,利用特色专业网站,为企业提供政策、技术、市场和产品信息服务。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还专门组织成立市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构建信息化专家库,组建中介机构为企业服务,创造了良好的信息化推进环境。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领导带队,组织“两化”融合区县行活动,组织专家教授深入各区县(市)上门服务,专题演讲,介绍“两化”融合解决方案,为传统企业与软件企业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四)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信息化应用体系

企业是信息化应用项目的实施和受益的主体。杭州市在企业信息化推进中,注重强调企业的主导作用,要求企业信息化切入点和突破口、业务流程重组方案等,由“一把手”亲自决策拍板。许多企业利用信息化,优化新品开发设计流程,缩短研发设计的周期,提高管理效率。杭州市42家省级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有30家成为信息化应用示范试点企业。如浙大网新、顾家工艺、新安化工、致中和酒业等大批著名企业,有效推进了“两化”融合。信息化应用中注重行业特色,机械、轻纺、印染、精细化工、造纸等不同行业特色越来越明显。如机械行业中,汽轮动力、杭氧、万向、万达为龙头的杭州机械制造业加大对三维CAD、CAPP、ERP、EB等应用推广和信息系统的集成,提高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实现了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的目标。杭州市还鼓励本市IT企业参与企业信息化应用,加快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大力开展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交流,提高杭州市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开发水平和服务能力。

(五)形成多部门协作的推进合力 杭州市“两化”融合工作,在市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规划下,各部门通力合作,齐心推进。杭州市政府部门在全国率先开展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工作,通过工商、地税、国税、质监四个部门信息交换,实现企业基础信息的共享;通过市民卡项目,实现个人信息在公安、社保、卫生、民政等部门的共享。政府投资信息化与政务云方面,杭州市构建了全国领先的“杭州政务云”新模式。目前,已有30个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在平台上开发应用。杭州市一批骨干企业,海康集团、中控科技、阿里云、航天长峰、浙江鸿程等在智慧能源、智慧政务、智慧安居、智慧环保等领域开展大型专用软件的开发,并将在云计算、大数据、数据交换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三、杭州市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优势和不足

(一)主要优势

1.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有较好基础

自2003年以来,杭州市开展信息化应用示范试点企业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和融合。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每年确定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约100项,有风电机组设计系统、供应链信息化整合项目、数字化设计开发系统、机械人手臂自动抛光系统、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这些项目实现工业设计制造与信息化相结合,大大提升产品研发、生产管理效率。华日电冰箱公司的一体化信息系统,每年可为企业节约原材料和库存费用近300万元;青春宝药业公司注射液车间的信息化项目,可使年产值增加3亿元,利润120万元。到目前为止,杭州市共认定了省级、市级信息化应用示范试点企业共482家。其中吉利控股集团、农夫山泉公司、传化股份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四家企业还被评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带动杭州市工业企业信息化上新的水平。

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

软件技术是“两化”融合中的核心技术,杭州市软件产业规模和效益已上新台阶。杭州市登记软件企业1244家,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04家,其中超百亿企业2家。2012年杭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1398亿元,同比增长32.%;2013年主营收入1650亿元,增长33.7 %。浙大网新等11家软件企业入选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恒生电子入选中国自主品牌软件产品前十强。杭州市软件企业在机械制造、证券金融、智慧城市、安防监控等方面都有创新优势。如海康威视推出智能高清产品在国际上获奖,在全球视频监控产品排名上升到第一位,银江股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迅速拓展全国业务。阿里云努力打造互联网数据分享第一平台。杭州市积极谋划实施政务云平台的应用,使新一代信息技术稳步推进。3.制造业逐步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杭州市一批骨干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崭露头角。目前杭州市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98家,其中国家级有30 家。如汽轮集团应用设计计算程序、制造信息系统平台等,使产品从单一汽轮机走向燃机、压缩机的高端透平制造,所产工业汽轮机已是中国名牌,制造能力和产量居世界第一;杭齿集团应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开发出齿轮箱产品远程监测、AMT自动换档变速器等高档产品;中控集团研发“大型炼油装置智能控制系统”等,打破国外垄断,达国际先进水平。有两项目获国家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扶持资金1400万元。杭州市已有工业设计企业300余家,进入全国工业设计名城“第一梯队”。对于集信息化、自动化、高端化于一身的“机器人”产业,杭州市发展势头也很好,拥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如中控科技、新松机器人、国自机器人、通灵自动化等。杭州已在汽车制造、电力、纺织化纤、食品饮料、五金制造等许多领域应用工业机器人。2013年杭州市机器人产业形成主营收入约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4.物联网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物联网是“两化”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杭州市经济的一大亮点。2013年杭州市限额以上物联网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已达524亿元,同比增长17.2%。杭州市物联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近40家,其中,华三通信主营收入102亿元,中国电科第52所(含海康威视)主营收入80亿元。销售产值在亿元以下的中小物联网企业有160多家。物联网技术应用从交通、环保、安防、医疗等领域向传统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浙江好络维公司建设“生理监测项目”,惠及桐庐全县110个村级卫生站;浙江天马轴承公司,对车间进行物联网技术改造,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产品数量;中芯微电子开发监狱智能管理系统产品,在浙江、新疆、云南等地监狱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创联信息、绿健科技等一大批企业在仓储物流、城市管网监测、工程车监管、工厂物联网、芯片研发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和应用市场。

5.电子商务推动传统产业不断提升

“两化”融化包含信息技术应用到市场营销等环节。杭州市近年来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成绩。杭州市电子商务服务收入已连续四年增速达60%以上。杭州市拥有国内外领先的电商服务大平台。有全球最大的C2C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有全国最大的B2C网站—天猫,有全国最大的网络支付平台—支付宝,2013年,阿里巴马电子商务成交额突破15000亿元,居全球首位。杭州已拥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综合性电子商务网站和专业网站,化工网、纺织网、医药网、建材网等,全面服务于各行业。去年,杭州市电子商务服务收入同比增长55%,领跑各行业。杭州还开展“百镇联网”工程,已对142个乡镇(街道)完成联网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培训,有10160余家企业通过 “杭州百镇工业网”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促进了制造业、服务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这项工程在国内居领先水平。

6.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国内前列

杭州市积极抓好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首先优化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的网络覆盖,杭州“城市光网”覆盖已超过250万客户,光纤入户突破60万户。积极推广4G应用。杭州市的“智慧城管”和“智慧安监”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电梯杭州市已安装监控系统1500多台。工程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平台项目接入数达到15000辆。建设工地安全监督管理平台项目已接入杭州市区300个项目工地。智慧医疗建设方面,完成健康档案753万份,占杭州市常住人口的86%,在市主要医院推行了“市民卡智慧医疗结算”,方便病人治疗。

杭州市信息化建设广泛用于民生工程。已累计发杭州市民卡758万张,走在全国前列。有人工服务窗口约1500多个,自助服务点有700多个。应用领域日趋扩大,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商盟支付”一卡通,逐步覆盖养老、低保、医疗、公共事业缴费等领域。

(二)存在不足

一是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尽管“两化”融合已推进多年,但支撑企业信息化的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缺少既懂专业技术、又懂信息化及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两化”融合深入推进的瓶颈;企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业技术和产品水平的能力还不强,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待进一步拓展。

二是在产业发展方面,由于研发投入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还较少;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适应不同行业特点、具有专业特色的信息化产品较为缺乏,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不够有力。

三是在产业集聚方面,信息产业集聚区建设力度和龙头企业培育力度还不够,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四、推进杭州市“两化”深度融合对策

杭州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总体策略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全面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重点抓好区域推进和行业推进,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装备制造数字化工程、物联网工程、智慧城市和政务云建设等,形成“两化”深度融合的整体推进战略,努力达到“示范试点体系基本建立,信息化平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的目标。主要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一)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杭州市用信息化提升传统企业升级换代是一个重要方向,而且潜力巨大。一是要更扎实地推动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指导更多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运用,成立企业信息化推广中心,建立企业信息化促进平台,总结成功经验加于推广。二是要分类指导传统企业,深化信息技术在机械制造、轻工家电、生物医药、纺织化纤等产业上的渗透融合,推广综合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技术,分步实施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三是发展智能制造,杭州市在汽轮、自动控制、制氧机、数控机床等领域有一批龙头企业,要发展领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和运用,以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物流效率,增强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四是大力鼓励和普及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实现生产经营的转型升级,加强网上采购、网上融资、网上营销等活动,做好做足“电商换市”的大文章。

(二)大力发展“两化”融合程度高的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促进信息软件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杭州市要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为契机,有力促进杭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抓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信息消费等领域的研发应用,强化自主创新,加大对自主研发项目的扶持力度,支持一批新的电商企业发展壮大,确保杭州市电子商务和信息软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二是要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支持土兰微等电子龙头企业加快技改投资,形成集成电路整机联装和成套设备制造等关键技术。发挥杭州市众多IT企业和上市公司优势,促进智能网络化电子产品、移动消费电子产品发展。推进杭州市数字集群无线政务专网改建工作。推动新一代核心网、基站和终端设备研发。做好“宽带中国”工程,推进宽带提速工程、TD-LTE试验网和增值业务应用,实现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三是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重点要推进工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智能仓储、智能物流、智能电网、安全生产以及食品安全溯源等示范项目。推进滨江区的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仓前、拱墅区、钱江开发区的物联网产业园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企业,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产业链体系。在安防监控、智能仪器仪表、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络、通信传输设备、系统集成应用等领域打造一批品牌企业。

四是强化对“机器人”产业和3D打印产业的扶持和发展,杭州市已成立机器人产业联盟和协会,要深入实施“机器换人”战略,开展“机器换人”示范应用企业和优势服务企业认定,加强“机器人”供需对接。协调推进3D打印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企业建立研发平台。筹建3D打印产业联盟,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高端3D打印设备组、3D打印材料组、服务应用组等,注重推动在行业中推广应用,在汽车制造、生物医疗、电子信息等行业先行示范。保持杭州市“机器人”和3D打印产业在国内跻身于前列的地位。

(三)积极扩大战略合作领域,创建高层次“两化”融合的新成果

杭州市与中国工程院、阿里巴巴集团等一批科研学院、大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要借力科技优势,主动对接,创建一批高水平的“两化”融合新成果。

一是要与阿里巴巴合作抓好跨境电子商务和网上自贸区推进工作,推动阿里“来往”、信用团队与政府部门在智慧政务及信用杭州建设方面的合作。

二是推进中国工程院与杭州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成立智能城市研究院,进行智能建设核心技术攻关,编制杭州智能规划,在杭州实施国家试点项目。

三是推进与中国电科集团的战略合作,编制《打造千亿级物联网产业行动计划》,成立物联网研究院研发团队,建设中国电科第52所总投资15亿的基地项目,开发智慧安监专用软件示范应用。

四是推进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战略合作,开发特种标签和特种天线产品,开展隧道安全监管系统的示范应用。五是推进与香港科技大学的战略合作,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超高频RFID智能芯片等产品。同时深化与中国普天集团、浙江移动等央企、大学的战略合作,支持中科院杭州射频识别技术研发中心、普天照明智能研究院以及杭州市物联网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四)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杭州市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

一是推进“智慧杭州”建设。以省智慧城市试点为抓手,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组织实施《杭州市智慧杭州建设总体规划》,扎实推进“智慧安监”“智慧城管”省试点项目建设。扩大电梯安全监控、搅拌车超载超速监控等项目的范围,大力推进杭州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养老、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和网上办事等重点民生应用。协调推进智慧医疗向区、县(市)推广工作,进一步拓展市民卡应用的领域和覆盖面。

二是积极实施“政务云”的推广应用。“杭州政务云”已完成统一平台建设、购买云服务模式等重大突破,杭州市17个政府部门30个项目已上网运作,形成技术领先、效率提高、资金节省的新一代电子政务体系,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下一步要建设杭州市统一数据备份云数据库,启动城市管理、交通出行、企业服务等综合数据库的部署建设。从基础设施、平台管理、应用服务同步推进政务云建设。要利用云平台资源共享的优势,将各区县(市)政务网项目统一到杭州政务云平台上来,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统一应用。要支持阿里云、华数集团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创造杭州市云计算产业走向全国的先发优势。努力完成新一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药品安全智慧监管、标准技术产业服务平台、安居工程信息管理、少儿动漫馆等24个政务云项目的建设工程。

三是围绕改善民生,打造智慧城市综合体,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优先在智能社区、健康保健、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等领域开展示范工程。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农村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和智能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开展工业污染物排放、水资源和大气环境监测、地下管网监测示范项目。

(五)加强“两化”融合自主创新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

充分发挥杭州市具有30 家国家级和16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智能化相结合集成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开发和应用能力,杭州市每年重点抓好100项重点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项目,重点推进100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研发和投资方向主要是信息软件、智能制造、电子商务、机器人、互联网、中小微企业电商平台、商务智能系统、三维设计平台、能源控制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智能安全系统等信息化技术创新和应用项目。发展关键信息技术,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

加快信息化与生产、消费服务的融合,重点提升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杭州市被国家邮政局授予全国首个“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去年完成快递业务量4.5亿件,同比增长70%;杭州市快递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在国内率先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整合的联动发展格局,行业整体信息化建设处于全国前列。要继续推进一批具有先进信息技术的大项目、大平台建设。进一步支持阿里巴巴集团组建菜鸟网络公司建设“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圆通速递在杭投资55亿元兴建全国航空总部和华东管理区总部项目,联邦快递在杭设立中国区转运中心,UPS公司在杭设立国内首个区域物流服务中心项目。要把快递行业作为电子商务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杭产品销售市场,推进电商、快递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六)加快区县(市)经济信息化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施小微企业信息化提升工程。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状况,按照“八个一”的标准,即一条互联网高速通道、一套便捷沟通网络、一套自动化办公系统、一套内部监控平台、一套电子商务系统等,推进“智慧企业”建设,通过一批信息化应用项目示范推广,提升“瞪羚计划”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运用信息网络促进生产技术、物流、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对接,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二是加快培育产业集群,认真抓好杭州装备制造业、萧山化纤纺织、建德精细化工等5个省级转型升级示范区和10个市级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确定一批重点发展的产业平台,包括各类开发区和县、市域产业发展平台。提升产业平台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创新型企业和发展项目腾出发展空间。三是发挥区县(市)产业特色优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规划布局, 确定一批区县(市)信息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鼓励市区先进制造业向五县(市)梯度转移。做好产业项目对接,注重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发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特色经济和信息化水平高的工业强乡镇和产业园区,形成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统筹产业发展。

五、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推进机制,组织规划实施

对杭州市“两化”融合发展工作,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部署,根据杭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明确“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具体实施,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作,定期沟通,形成合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要发挥杭州市已建立软件协会、机器人联盟、电子商务等30多个行业协会的优势,通过技术、信息等交流做好行业“两化”融合的服务推动工作。确立企业在“两化”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健全信息化领导机构,完善企业信息化规划、项目管理和考核机制。及时吸收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广实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形成目标细化、运转高效的“两化”融合推进机制。目前,杭州市已制订《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包含智能装备发展、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等九项内容,要切实围绕这些专项行动计划,多方协调狠抓落实,全面提升杭州市“两化”深度融合的水平。

(二)加大资金扶持,强化政策支撑

杭州市对“两化”融合项目资助力度较大,去年对涉及信息软件、互联网、电子商务、机器人、信息化应用等重大创新项目,资助3亿多元,促进了杭州市工业制造转型升级。今后继续鼓励企业用于“两化”融合的技术创新。发挥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电子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大对“两化”融合中共性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明显,示范效应强的企业,在政府采购、用地上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先权。对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大中型企业,征收的税收可以一定比例返还,金融部门在贷款方面给予优先权。努力优化政策服务,引导各类资本投向“两化”融合的重点领域。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信用融资业务发展,政府出资搭建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成本。

(三)开展典型示范,实现产研联动

在全省“两化”融合国家试验区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典型示范。组织开展以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为主题的巡回推广活动,大力宣传各地区、各行业和典型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积极通过媒体、网上展示和博览会等形式扩大推广范围和深度。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经验总结和推广工作,鼓励和支持各区县(市)树立示范企业、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充分发挥我省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扩大产学研结合,把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优势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产学研用战略对话机制。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机构之间在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方面深化合作,共享成果。发挥产业联盟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企业和传统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

(四)建立服务体系,强化人才培训 组织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服务行动计划,培育和发展集信息化规划、咨询设计、项目实施和专业培训为一体的信息服务业。建设一批“两化”深度融合服务产业中心和机构。发展和完善一批面向企业的低成本、安全可靠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依托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健全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产业聚集区和园区智能化发展水平,优化服务质量。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快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信息领域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等,大力培养各领域的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鼓励高等院校与工业企业联合培养急需的信息化实用性人才。加强对信息化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对工业企业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完善信息技术管理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

(五)制定标准规范,重视产权保护

工业化“两化” 第3篇

一、世界工业化历史视野下的制度框架

制度框架在世界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往往起着重要甚至是关键作用,法律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和政府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尤其如此。

法律制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早在工业革命前就建立并发展了适应经济社会大变革的“普通法”法律体制,其显著特点之一在于其灵活性和不断改进的特征。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普通法的影响扩展到美国、亚洲和大洋洲等地。法国在1804年发布的《民法典》和1807年发布的《商法》,对多数欧洲大陆国家和一些美洲国家等具有重大影响。《民法典》将财产视为一种绝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还特别承认契约自由,并赋予有效合同以法律效力;同时还承认了汇票及其他形式的商业票据,并明确批准了有利息贷款。《商法》是第一部全面管理企业类型的独立法规,它区分了简单合伙、无限责任股东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三种主要的企业形式。这些法律制度奠定了先行工业化国家核心的市场制度和企业组织制度,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基本的法治保障。

组织形式。工业革命前,工场手工业是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工业革命推动工厂制度加快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早期,无限责任公司仍是主要的企业形式。到19世纪,无限责任公司在大多数欧洲大陆国家普遍得到采用,并在自由组建有限公司之前,对集聚工商业资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初,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在工业化国家中迅速发展起来,但主要涉及大规模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使得公司制企业有实力与几乎同步发展起来的跨国企业展开竞争。尽管公司制的企业形式的出现最初是顺应科技发展对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组织的需要,但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公司制企业形式从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领域扩展,甚至包括医生、律师等行业。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社会的政治特许权的扩散,经济活动中非正式机构的重要性大大加强,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以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各类非正式机构。

生产方式。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型生产方式的不断涌现。19世纪初,美国出现了采用可替换的标准化零件进行生产的枪械制造业。上世纪初,美国又出现了“流水线”生产方式,大大提升了汽车产业的生产效率并降低了制造成本,大规模生产方式开始向其他制造领域扩张。上世纪后期开始,日本等工业化国家开始出现柔性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准时制生产等新的生产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和流通成本。上世纪末,美国戴尔公司推出了在线产品定制,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配置不同的电脑,尽管这种组装的方式依然由戴尔在其工厂车间里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开始出现。

政府管理模式。在早期的工业化历史中,尽管经济国家主义盛行,但由于政府资源有限、手段简单,政府对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19世纪,在古典经济经济学的影响下,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许多国家的政府普遍有意限制对经济的干预,“小政府大经济”思想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等地盛行,但政府在铁路建设和公用事业经营等方面仍然普遍起着重要作用。上世纪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大大扩大了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不仅苏联和其他苏联模式的经济中建立了全面的计划经济体系,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也普遍采用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体制,并进一步加强了公用事业经营和产业管制。上世纪中后期以来,工业化国家先后建立起了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政府管理模式。

二、全球信息化发展对制度安排的新要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信息化发展浪潮。以往的技术革命主要作用于工具、材料或能源等物质资源,主要体现为人类体力的延伸;而信息革命则主要作用于知识即信息资源,体现为人类智力的进步。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对制度安排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法律制度的新要求。信息革命以来,知识和信息的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社会的信息关系日趋复杂。从知识生产者如何拥有自己的权利到普通老百姓信息获取的权利,从个人隐私的保护到商业秘密的保护,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民族工业的关系到国家主权、安全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从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权利和义务到信息服务接受者的权利和义务,从电子贸易的法律确认到各种法律计算机证据的适用,从无线和有线的跨国数据流争端到利用信息优势的信息侵略,信息关系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社会信息关系的改变,要求对信息获取、知识产权保护、生产经营活动约束、信息犯罪、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服务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法律制度加以保障。

对组织形式的新要求。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对组织形式的变革既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具有垄断性质的大型企业和企业联盟(如托拉斯和卡特尔)成为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信息化时代,出于降低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需要,要求扁平化、业务高效协同、乃至“虚拟企业”等新型组织形式加快发展。同时,在信息化进程中的大型企业信息化带动下,传统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推动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对跨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信息化还促进了专业化服务外包,它既加快了大型企业纵向一体化解体的进程,又进一步塑造了新的产业分工关系,这对聚焦核心业务的大型企业和专业化服务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生产方式的新要求。信息化为生产对消费需求的响应能力大幅提升提供了可能。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的大规模标准生产方式已不可能同时满足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和适应高度细分市场的要求。一方面,为适应信息化时代日益差异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规模经济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大规模生产方式又难以适应高度细分的市场,而且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库存、管理、物流等生产流通成本也难以得到有效下降。在这一背景下,对柔性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大规模定制等新型生产方式的全面推广提出了要求。同时,随着全球范围内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开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趋向对等,消费者参与商品生产过程的欲望开始出现,而信息化也提供了这种可能;这对互动设计、大规模协作等全新生产方式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对政府管理模式的新要求。在信息革命出现以前,与企业和中间组织的形式类似,政府管理结构主要表现为科层制管理结构;信息化发展要求政府管理结构加快从科层式向网络式转变。信息化发展还大大丰富了资源的内涵,信息成为重要的一种资源,这为不同部门、不同区域和不同领域之间的资源整合带来了挑战。此外,由信息化带来的产业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市场形态的改变,以及新商业模式的兴起,无不对政府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现阶段我国推进两化融合与工业化国家推进信息化的环境差异

现阶段,我国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与工业化国家推进信息化的环境有很大不同,突出表现在法制环境、组织环境、产业环境、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

推进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4篇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代表了工业发展的方向, 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促进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八项措施中, 把推进两化融合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推出, 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需要行业、企业高瞻远瞩, 审时度势, 站在长远发展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 全面把握两化融合的要求, 自觉地运用信息化技术对企业进行改造, 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推进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是找准两化融合的切入点

发挥信息化的工业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工业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工业升级的助推器的作用, 关键是选准切入点。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了六个切入点, 即工业相关研发设计的信息化, 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企业和行业管理的信息化, 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化;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信息化, 建立工业现代流通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培育新一代产业大军;推进工业经济的延伸发展, 创建新兴产业。

以上六个切入点概括了信息化的工作领域和工作目标。工业信息化推进工作涉及工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流通等各个环节, 表现在产品信息化、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生产装备信息化、采购供应信息化、营销售后服务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产品管理信息化以及企业内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九个方面。可见,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 还体现在管理、产业层面, 表现出应用范围广, 纵深宽的特点。无论从哪个环节切入, 都会带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由于受到产品属性特征、技术装备水平、营销网络布局、企业管理水平、产业管理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 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上均有侧重, 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要确保信息化工作的实效, 务必要结合行业或企业的实际, 坚持因需而建, 急用先建, 注重应用效果, 有计划地推进。

二、坚持分类指导、按行业区域推进, 确保工作实效

工业和信息部通过分行业、分地区、分专题的调查研究, 分别提出了基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推进两化融合的工作思路。在宏观的经济层面, 主要围绕两化融合全局性、综合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的关键问题, 重点营造政策环境, 制定有关投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产业、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在中观的产业层面, 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个性特点, 鼓励、支持按专业化细分行业推进信息化工作, 重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互动, 实现信息化推进工作的精确化、精准化、实效化。

就轻工行业而言, 产品门类多, 行业差异大, 不同的行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产业特点, 在信息化推进中发展也很不平衡。以往信息化工作的实践证明, 只有按照细分行业的方法推进信息化才能确保工作实效, 才能带动产业发展。坚持分类指导、按行业区域推进, 就是要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信息化推进的工作现状、企业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 注重整体推进的效果, 让好的经验覆盖企业, 好的政策惠及行业。今后考核的重点是, 用全行业的企业受惠率、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率来衡量行业的信息化成果。

三、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指导和规范行业信息化发展

指导和规范行业信息化发展, 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信息化推进标准和与之配套的信息化统计制度、成效考评制度, 完善和优化信息化管理体制。

中国轻工业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为促进广大企业在生产、管理和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技术应用, 带动企业的资源整合、服务整合和业务流程整合, 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将联合专业机构开展《轻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基本要求与评价指标体系》等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轻工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

评价工作以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为宗旨, 以全面认识、客观评估为原则, 按不同规模、不同主营业务推选业内两化融合先进示范企业。同时联合社会专业机构开展各类企业信息化高层管理人员培训, 分行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贯、推广和评价工作。

四、满足共性需求, 推进面向行业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根据轻工行业中小企业多、区域性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 围绕行业产业链互动和产业集群的共性需求, 重点发展面向行业的各类信息化服务平台。比如:信息服务平台、交易服务平台、物流服务平台和各种各样的技术功能型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建立专业化的服务体系, 促进信息化专业分工与协作, 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降低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成本。

基本的工作思路是, 本着量力而行, 体现适合、适用、会用、管用的要求, 联合轻工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国内外知名IT企业、专业机构、科研院所共同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选择一批信息化技术应用取得一定成效的中小企业进行优先扶持, 研制出企业适用的全面信息化解决方案, 再移植到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广。提供中小企业远程培训、企业网上银行、信息采购和发布、ERP标准模块服务、企业网站建设和维护等信息化专业服务, 加快先进适用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在推进行业信息化中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建立适应轻工行业需求的促进两化融合的管理机制, 是促进轻工企业两化融合健康有序发展的组织保障。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始终坚持为行业为企业服务的宗旨, 强化对轻工业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服务的职责, 承上启下, 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协调,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行业代言人和桥梁纽带的作用, 组织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科研院所、企业信息化专家组成专家小组, 对两化融合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

为有效推进轻工业两化融合工作, 在“中国轻工业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充分发挥“中国轻工业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职能, 学习和借鉴其他行业两化融合的经验, 构架政府、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 集中反映行业的共同诉求与整体意愿, 积极提出政策建议, 为宏观决策提供服务。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中, 各轻工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组织和管理职能, 努力做好本行业信息化推进工作, 加强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营造信息化工作氛围。组织经验交流, 促进信息化知识的传播。

六、在研发设计中融入信息化要素, 构建新研发体系

两化融合必然带来创新体系的技术升级和创新理念的变化。鼓励企业在研发设计中采用虚拟制造, 网络化制造, 中合集成制造, 敏捷制造, 柔性制造, 精益制造, 绿色制造, 清洁制造, 服务型制造等技术对产品、生产设备、工艺流程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利用智能化、网络化手段,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生产制造、技术创新、现代服务、节能环保四方面的融合。

在技术创新方面, 用信息化推动科学技术、人才和专利等创新要素信息的扩散, 促进创新所需知识和信息的获取,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缩短新知识创造周期,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在节能环保方面,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加强对造纸、皮革、玻璃、发酵、塑料、陶瓷等重点行业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监测与分析, 把加强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 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 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工业化“两化” 第5篇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前言: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工信部将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作为立部之本。泰州是制造业大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在工业2.0、3.0方面“补课”,努力追赶工业4.0,最终实现智能制造。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要求将其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抓手,力争早日迈入全省工业两化融合第一方阵。为此,市政府办、经信委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先进发达地区、企业、研究所考察,召开专家、企业家座谈会,调研报告初稿形成后又广泛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力求此报告能为全市两化融合工作提供建设性对策建议。

今年4月起,我们利用近两个月时间,围绕工业企业两化深度融合课题,先后调研了我市30多家典型企业,组织全市经信系统负责人及40多位企业家座谈交流,赴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及常州市、佛山市等地参观学习;在调研报告初稿形成后,广泛征求了省经信委业务处室、市经信系统负责人及工信部赛宝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慧德咨询公司、金蝶软件泰州办事处、太平洋精煅等单位20多个行业专家的意见,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后形成了现在的调研报告,以供市领导决策参考。

一、两化融合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根据2014XX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省经信委、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评估),我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得分为46.3分,列全省第7位,比省平均分低2.6分,处于第二梯队。一是总体处于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过渡的发展阶段。工信部将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从我市列入样本的862家企业来看,14%处于起步建设阶段,66%处于单项覆盖阶段,16%处于集成提升阶段,4%处于创新突破阶段。二是重点产业两化融合水平与省平均水平基本相当。

泰州重点产业两化融合水平得分从高到低排序,医药56.2分(省均55.5分),电子55.6分(省均51.6分),石化50.6分(省均52.5分),机械48.7分(省均49.3分),冶金45.9分(省均46.4分),轻工45.1分(省均46.4分),纺织41.8分(省均47.9)。可以看出,我市重点产业两化融合水平在全省并无比较优势。三是试点示范工作成效初显。江山制药、口岸船舶2家企业列入国家贯标试点企业;恒力制动器、双乐化工2家企业成功申报省两化融合诊断项目。获得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分别为26家、100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分别为19家、36家。泰州港核心港区、高港临港经济园、靖江经济开发区城南园区3家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泰州城北物流园区、姜堰经济开发区等2家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四是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我市规上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不足0.1%,20%的企业设置了信息化部门、制定了信息化规划。在单项应用方面,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41%,生产管理信息化普及率达46.7%,利用信息系统开展财务、办公、库存、人力资源、销售、采购等管理环节的企业比例分别为65.9%、79.2%、53.2%、57.3%、61.9%、59.7%。

总的看,我市企业两化融合与深度融合的要求还有较远距离,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中小微企业对两化融合认识不清。大部分中小微企业从工人到管理人员对信息化认知度低,企业负责人对两化融合的认识还停留在办公自动化(OA)、文档处理等层次;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既认识不深刻,又没有好招数,由此造成规划设计缺乏、资金保障不足。同时,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加之信息化投入大、见效慢,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顾虑。二是企业信息化人才不足。实施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很多企业反映,当前既懂行业生产又懂企业信息管理的人才十分匮乏。大多数企业尚未设立CIO(首席信息官),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引进难、留不住。特别是信息化系统的二次开发、维护升级、应用分析没有专人跟进,导致信息化项目成功率较低。三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性不强。调研发现,规上企业中尚有41%的企业未建设主干网,实现企业内部产供销财一体化运作的企业比例仅为8.5%、企业间业务协同和一体化运作的企业比例仅为5%。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设备的购置率、利用率都远远不足,生产制造过程的高效率、准确性和稳定性难以保障;信息技术与产品研发创新、精细化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节能减排等核心业务融合度不高。51.9%的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但专业电商平台建设甚少。四是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目前,全市从事两化融合的服务企业基本都是外地驻市的分公司或分设机构,而且数量极少,大多被金蝶、用友等服务商垄断。本地企业信息研发能力薄弱,更没有专业从事第三方服务的本地机构,与泰州传统制造业大市的地位不相符。五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我市光纤覆盖开发园区、企业水平居全省中等水平,但基站总数、基站分布密度分列全省第9、第8位,特别是2015年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在4G网络上的新增投资与投资规模均居全省最低。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IDC)均为单线机房(相互不共享),空余面积达7643㎡,使用率低,导致用户上网感知较差,网页首屏、视频速率、下载速率分列全省第12、第13、第13位。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等重点区域由于基站规划缺失,基站建设得不到保障,导致无线信号较弱。六是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常州市三年前就出台了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意见,并组织专家免费咨询诊断服务,每年市财政安排500万元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目前,我市没有出台两化融合专项规划、相关扶持政策,也没有安排专项引导资金。两化融合工作主要停留在贯彻国家、省有关文件的业务层面,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工作体系,媒体宣传、研讨交流、专业讲坛等活动的常态化还未形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二、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推进难点

两化融合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企业,信息化已渗透到生产服务各个环节,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一是研发协同化。在企业内部形成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协同,应用可视化建模、快速成型(3D打印)与虚拟仿真智能化设计系统等。在企业外部,出现了众包设计与定制服务,形成了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创新链条。比如,中国商飞公司通过网络协同研发平台,实现了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全球协同研制。二是生产智能化。通过自动识别、在线监控诊断、自动报警、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应用制造执行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及数字化控制系统,实现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目前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正在向德国工业4.0的智慧工厂发展。三是销售电商化。随着网络销售在企业营销环节的深度应用,传统工业企业线下销售渠道优势正在弱化,更多的企业将销售渠道电商化,实行线上线下联动(O2O),逐步形成以网络交易为中心、以供应链管理为支撑、后台大数据分析与品牌建设的协同发展。四是制造服务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使传统的生产厂商正在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拥有品牌和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将更加专注于设计、研发、营销、品牌管理等高附加值业务,以提供线上线下智能化垂直化服务谋取更高的利润。

企业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有的是企业层面无法解决的,让企业望而生畏,严重制约了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一是标准不统一。工业领域缺乏行业性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在不同层级、不同环节的信息系统间,软硬件接口、协议、数据结构纷繁复杂,多种标准并存应用,难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比如,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生产执行系统(MES)与底层设备管理系统(DCS)、上层资源计划系统(ERP)之间的互联较难实现。全市规上企业MES建成率低于全省3.4%的平均水平。二是信息不共享。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整合,是优化全产业链运行质态的前提。很多企业建设了一些信息系统,但由于企业内部、同类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和机制,信息化系统与企业运行系统产生激烈冲突,信息化失败风险加大。三是应用不深入。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信息数据应用主要以内部数据为主,停留在扩大数据来源、增加数量的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大数据应用模式。比如,我市双乐化工,处于工业3.0阶段,建立了从DCS→MES→ERP管理链,但目前还没有在云端上使用,没有实现从ERP→DCS的逆向指挥,更没有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四是安全不可控。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获取信息的手段层出不穷,很难通过技术手段来杜绝信息泄密。在信息管理制度不健全、网间通信监测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比如银企直联系统,一旦直联专线出现漏洞,银行端和企业端的信息安全将同时受到威胁。

三、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作目标和发展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两化深度融合将是推动我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动力。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应主动顺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趋势,致力服务“三大主题工作”,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信息技术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融合渗透,增强企业的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工业经济向中高端升级,争创全国两化融化试点市,加快打造“智造泰州”。

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市规上企业两化融合总体发展水平得分达到60分,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处于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占比达40%,其中50强企业占比达80%;成套设备和整机产品信息化率超过60%,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60%,应用计算机辅助研发设计的企业占比达80%,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达55%,关键业务环节全面覆盖的企业占比达70%,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占比达60%;建成数字工厂(数字化生产车间)100个,应用机器人(臂)1000台;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3%,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左右;固定宽带普及率达70%,4G站点总数达12200个,城市核心区WLAN热点全覆盖。

1.以普及推广为基础,充分激发企业两化融合自觉性。企业是推进两化融合的主体,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唤醒企业的觉醒,建议将今后一年列为“企业两化融合普及推广年”,推动企业在广泛参与中动起来。一是实施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贯标工作是工信部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第一抓手。进一步研究落实两化融合国家标准,规范企业贯标通用方法,指导企业完善管理体系,探寻重点行业务实管用的贯标体系。建议引导行业首企参加全国贯标试点、50强企业参加省贯标试点、100强企业(不含前50强)参加市贯标试点、规上企业开展对标评估,促进企业持续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创新能力。二是组织企业诊断咨询活动。建议由两级经信部门整合研究院所、咨询服务商、软件服务商、设备提供商、运营商、企业家及优秀CIO等资源,组建诊断咨询服务团队,按照“点、线、面”思路有序推进诊断工作。“点”就是选取典型企业,既作为案例、又作为示范,重点在于推广和宣传企业诊断工作;“线”就是在各行业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分行业制定梯队改进计划,形成适用于行业的共性解决方案;“面”就是面向全市工业企业提供免费诊断咨询,使企业不走或少走弯路。三是开展典型示范引导。通过对评估诊断结果的深度挖掘,分行业、分规模、分发展阶段选树一批标杆示范企业,对典型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引导企业开展对标赶超。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园区创建工作,国家级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示范区,省级开发园区争创省级示范区,科技孵化园区、创业园区等参照省级示范区标准建设,推动医药高新区建设智慧园区。四是加强人才团队建设。进一步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开展面向“一把手”的培训、交流、沙龙活动。建议在规上企业中普及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加快实施“百名信息主管(CIO)培养计划”和“千名信息化应用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的专业技术资格培训、认证等。推动成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协会或联盟组织,定期组织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和交流。

2.以智能制造为方向,明晰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路径。建议结合我市重点行业特点,以绿色化智能化为方向,逐个行业分析两化融合的现状和突破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装备制造行业,以新世纪造船、太平洋精煅、兴达钢帘线、春兰集团等企业为重点,推动数字化研发,建立零件模型库、模版库;推动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等数字化设备的应用,深化以物料需求计划为重点的生产管理应用;以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为主线,推动装备智能升级、基础数据共享、远程诊断等。医药行业,以扬子江、济川、阿斯利康、江山制药等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辅助药物工艺设计,建设虚拟筛选平台、临床统计分析系统,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研发;学习国际领先药企“数字化工厂”建设规范,对接国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加大原辅料、半成品和产品的全面质量控制和分析;结合国家药监部门电子监管码要求,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全产业链质量信息追溯。化工行业,以双乐化工、泰州石化、梅兰化工、新普化学等为重点,在已有良好底层自动化基础上,实现对设备的运行参数以及温度、压力、浓度等运行环境参数的在线监测、报警,并自动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推动生产、财务、供应链管理三个全过程信息化;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出原有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断改进工艺设计水平;推广变频节能技术,建立智能化的能源管理中心,促进节能减排。食品行业,以双鱼、红五星、安井、益海等企业为重点,在原料的供应、生产过程及商品流通特别是市场终端管理等环节,提升关键生产工艺、专用装备的数字化控制水平和自动化加工水平;推广应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移动物流信息、电子标签等技术,建立产品质量控制及可追溯系统,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建立面向全国市场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和面向专业市场的食品信息服务平台。电子行业,以纬创、可成、博泰、恒力等为重点,推进数字化产品模型下的产品设计打样、仿真模拟、分析计算、工艺设计等,构建协同研发平台;加快产品数据管理的应用,实现对产品在生产、运营及供销、出口服务等领域的无缝衔接;搭建产业链协同的信息化平台,以大型企业的产业链平台带动整个行业的全面发展。

3.以产业转型为关键,积极培育智能产业集群。两化融合主要以现有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为主,但也应顺势推进产品升级、产业转型和优质增量培育。一是发展智能化绿色化产品。引导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在产品中嵌入传感器、数控装置及控制系统,丰富产品功能,提高产品性能。引导企业开发绿色节能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模式,降低能源消耗,积极发展环境标志产品。建议对全市销售前500名的重点工业产品进行研究,与同类先进产品进行比对,落实产品智能化绿色化方案。二是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目前,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机器手)、数控机床、可穿戴设备、3D打印等智能制造项目产业化进程加快,市场需求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别是机器人产业将是继汽车产业之后的下一个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建议:一方面,结合我市现有产业基础,高位嫁接一批智能制造项目,比如数控机床;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位策划工业机器人(机器手)、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力争形成产业集群。比如,佛山市利讯达机器人公司原先生产不锈钢制品,现在从国外进口工业机器人,通过改造机器手、开发相关软件为企业量身定制工业机器人。三是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014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41.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仅为0.6%,对两化融合的支撑作用很弱。大力发展工业软件,依托现有机床、空调、汽车配件等产业,鼓励企业参与开发嵌入式软件的研发。以泰州数据产业园为依托,大力引进国内外重点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的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落户。以企业为主体,重点突破云计算、物联网应用集成、移动互联网通信和应用、大数据分析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讯关键技术,深入实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四是发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两化融合将会衍生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引导信息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将信息服务业务剥离出来,注册独立的信息服务企业,既保障母公司信息化建设,又推动整个行业信息化发展。比如,我市的中润油墨是报业油墨生产商,正在建设油墨网络交易平台;佛山科达洁能股份公司,原从事陶瓷生产,现转型为清洁能源方案供应商和专业设备制造商。建议鼓励我市的太平洋精锻、恒力制动器等企业,成立专业化信息服务公司,为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4.以集成创新为抓手,致力破除企业两化融合瓶颈。两化深度融合其“深度”应体现于信息系统之间高度集成创新,以高度共享的信息流支撑“智慧制造”。一是促进企业内的纵向集成。引导企业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推动各业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部门之间、集团总部和分支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构建打通各个生产运营环节的信息流,建立起从设计到销售再到设计的“信息闭环”,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二是促进产业链的横向集成。当前,企业将研发协同、供应链管理、制造销售等环节从内部扩展到上下游企业之间已成为趋势。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打通上下游企业的数据流通环节,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企业内部的业务信息向企业以外的供应商、经销商、用户进行延伸,实现全流程串联。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应逐步构筑起围绕全产业链运行的智能信息交互网络,提高整个产业的系统协调效率,实现关联企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三是促进电商拓市。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和电商平台,创新商务营销模式,推广工业制成品和原材料的网络交易模式,逐步提高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开发App终端,开展微博和微信营销。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大数据分析,逐步实现精准营销。围绕提升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支持石化、医药、冷链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信息化,增强物流响应能力。

四、两化深度融合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由于我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应更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促进作用,优化顶层设计,创新政策扶持,努力营造良好环境。

1.强化谋划推进。两化融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必须坚持整体谋划、稳步推进。一是构建领导机制。建议市、市(区)分别成立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抓好各项工作的整体部署和措施落地;市主要领导每年专题召开一次以两化融合为主题的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企业家、CIO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协调解决矛盾和困难。完善跨部门联动的长效推进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二是科学制定规划。牢固树立两化融合中长期发展理念,加快研究编制专项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以企业分级分类为中心思路,对不同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分别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三是融入智慧城市。围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从战略层面探索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资源、信息、产品、服务的深度整合,同步建设工业云平台,逐步增强智慧城市平台对两化融合的支撑作用。四是加强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深入宣传两化融合的意义、目的、措施等,促进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定期组织专家讲座、系统培训、标杆企业观摩及参加展览展示会等,制作并印发行业企业典型案例集,推进企业更直观了解两化融合工作。组织经信系统业务骨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指导企业两化融合的能力水平。

2.完善扶持政策。工信部将两化融合作为“立部之本”,XX正在开展全国智能制造示范省份试点,两化融合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工业经济政策扶持的重点。一是积极开展上争。扎实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国家试点城市争创工作,明晰路线图、时间表,争取得到工信部的重点支持。深入挖掘省近期下发的互联网经济、技术改造、中国制造2025XX行动纲要等系列文件精神,细化梳理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做好两化融合项目包装、资金上争工作。二是设立专项基金。建议合理调配转型升级等财政专项资金,设立泰州市两化融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诊断咨询、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试点企业奖励、第三方信息化服务机构培育等。建议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模式,发布第三方服务机构推荐名单,引导其为本地企业提供诊断咨询服务;经信部门逐期发布诊断咨询企业(每期可设100家),按期组织绩效考核,给予服务机构一定工作性补贴。三是落实税收金融政策。引导两化融合第三方服务机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对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服务企业按规定予以减免企业所得税。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产品,支持两化融合项目贷款、投资、担保,对市级及以上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增加授信额度并给予贷款利率优惠。

3.搭建服务平台。我市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必须通过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体系来弥补。依托行业协会,推动成立两化融合技术创新和服务联盟。大力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重点在软件制作、工业大数据、云平台、评估贯标、诊断咨询等领域提供服务。高端引进国家部委、高校院所下辖信息服务机构,这些企业技术实力强、影响力大,特别是在上争方面有独特优势。比如,工信部下属有多家检测、咨询、信息服务企业,赛宝已在姜堰区成立了研究分院。建议市政府与赛宝、省邮电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开展两化融合信息服务战略合作。鼓励中小企业选择云计算、行业信息资源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相关应用,避免重复建设。

工业云:打通两化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第6篇

也许大家还对能砸核桃的诺基亚手机念念不忘。耐摔的诺基亚手机在样机生产之前,通过仿真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了跌落试验。这些仿真软件是大企业克敌制胜的“高精尖武器”,而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软件投入,令许多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的道路上望而却步。

现在工业云项目就是要面向中小企业打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道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工业云的“前世今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数据、云计算是耳熟却陌生的科学名词。但对赵兰普及其团队而言,河南工业云平台是他们日夜奋斗的事业。

在郑州市经六路省科学院物理应用研究所略显陈旧的大楼内,研究员宋晓辉博士对河南工业云平台如数家珍:“工业云平台犹如一个大超市,商家将软件和信息资源存储在平台,用户通过平台租用、分享他人的软件、信息,同时也可将自己的成果上传至‘云端’,实现信息共享。”

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也被称为中国版的“工业4.0”,本质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国家推进两化融合二十多年,中小微企业受到软硬件成本高、资源对接困难、人才缺乏等羁绊,心有余而力不足。

“工业云平台通过以租代购的模式可以帮助众多中小微企业圆创新梦。”河南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赵兰普介绍说。

工业云平台项目是国家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新模式。2013年4月工信部在全国首次批复了16个“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河南省科学院物理应用研究所的河南工业云平台项目入选其中。2014年4月9日,“河南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在郑州授牌。

河南模式

“如果说淘宝是面向消费品的,我们的工业云就提供了一个面向工业品的网店平台。”宋晓辉博士这样介绍。

在工业云平台有三个角色:软件提供商、用户和平台运营商。软件提供商将软件提供到工业云平台,向用户出租。消费者在云平台超市上选择合适的应用软件,放到购物车之中,到云平台付费租用,可以直接应用。软件提供商和用户的角色可以相互转化,客户可以编成软件提供到平台,软件提供商也可以将软件需求发布到平台,寻求支持。

平台运营商犹如淘宝的店小二,连接软件提供商和用户,负责交易秩序的建立、运营秩序维护、技术安全,提供一站式企业两化融合的服务。现在平台运营商与软件供应商协作,以免费、低价的方式发布软件。专业的工业设计软件市场价至少几十万元,用户在河南“工业云”平台每天只需支付几元租金,而且不满意,随时调换。现在工业云平台提供三到六个月的软件免费试用期,吸引消费者使用。据估算,中小企业通过工业云平台进行产品研发,可以缩短约70%的开发周期,减少50%以上的成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业云就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兵器库”。工业云包括设计云、管理云、学习云、商机通等内容,提供存储服务、设计工具、在线培训、管理营销工具等服务。设计云主要面向机械制造、产品设计领域,向企业提供工业设计、仿真、数字建模等高性能计算服务。一次汽车在线碰撞试验在计算机上只需要30分钟。管理云面向办公自动化、资源管理、财务等领域。学习云提供1300多门课,提供专业系统的企业人员培训。

目前,云平台有50多种应用软件,1000多台高性能的服务器,250万亿次每秒运算能力,20PB的存储空间,注册企业2000多家。

“补旧课”+“上新课”

“云平台不仅仅是一个交易平台,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整合产业链的功能。”宋晓辉博士说。乔布斯和同伴能够在车库里实现了自己的“苹果梦”,其背后是硅谷具备完善创新服务的环境。

工业云平台的“创新工场”,也可以为创业者实现“创新梦”。那些微型企业、团队,甚至个人,如果有一个好的想法,即使不懂工业设计和制造,也可以将设计、制造、沟通、销售的环节发布到云平台上,便捷地找到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生产商,找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创新。

在工业云平台上,企业不必再购买硬件设备,只需登录网页,挑选需要的各类软件,以租代购,精准服务,省时省力省成本,将更多的时间金钱精力投入到研发创意、人员招募之中,而不是工具。“用得起、找得到、有保障是用户用过云平台后的体验。”宋晓辉博士介绍。

工业云平台上线近一年时间,宋晓辉博士坦言:“最大的困难在于市场推广,河南信息化水平在全中国处于中游水平,企业对信息化理解不够深刻,对工业4.0的趋势不够重视。”现阶段工业云平台通过以租代购、先试后买的模式,吸引客户,培养客户黏性。

河南工业企业既要“补旧课”,又要“上新课”,需要时代前瞻性和勇往直前的魄力。美国、德国已经实现了工业1.0、2.0、3.0,正在向工业4.0迈进。我国许多工业企业还处于工业2.0阶段,同质化竞争造成利润越来越薄。中国工业2025战略是中国工业的背水一战,也意味着工业2.0、3.0、4.0同步发展。河南中小工业企业多依靠加工制造、营销驱动,对研发投入较少,工业云项目是它们两化融合的最佳选择。未来工业云平台达到一定规模,大企业既可以从平台获得便宜的软件,也可以获得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持。河南工业云平台正与河南省工信厅合作,对接有合作意愿的工业企业,打造河南工业云产业联盟,将企业的需求和软件提供商召集到一起,弥合缝隙,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对接。

工业化“两化” 第7篇

关键的是我们不能人云亦云。一味照搬别人的东西,简单套用别人的说法,都会把我们自己的事情搞复杂;更不能绕在所谓专家学者的圈子里,莫衷一是,莫名其妙。比如去年讨论比较多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些工业界主管就被专家们绕得头晕,演讲时一会儿“第三次”,一会儿“第四次”,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提出者没有清楚地描述“第三次”的内涵和特征,一些专家跟着喊,也没有去细致验证其内涵和特征,政府主管们只是在照本宣科交流一个新概念而已。

德国“工业4.0”理念值得我们研究讨论,是因为这一理念的产生脉络以及内涵与特征比较清晰。从附表(见上页)我们可以看出“工业4.0”理念产生的合理性。自1960年前后计算机技术应用走向成熟以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更新换代,尤其是最近3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推动工业跨入自动化和数字化时代,工业3.0已经可以独立形成一个进程;面对网络与智能化的突飞猛进,工业发展必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与此同时,德国政府发布的《高技术战略2020》报告,明确“工业4.0”的内涵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促使工业领域的设备、生产与系统以网络化的形式向互联网迈进,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由此展现出全新的工业蓝图: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物联网和务联网(服务互联网技术)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重组,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满足更加灵活而个性化的生产需求。

“工业4.0”的特征: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通过数字化和信息的互联互通,推动智能生产成为一种技术标准,实现对生产流程的自主监控,将使生产对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调整。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4年汉诺威工业展开幕式上致辞时说,“工业4.0”意味着未来的智能工厂能够自行运转,零件与机器可以进行交流。”默克尔还在展会上观看了一个由多家德国公司联合研发的“智能工厂”正在呈现“工业4.0”典型的初级现实场景——展台上的一条模块化生产线正在生产名片盒。与传统生产线不同的是,关于制作这一名片盒的所有信息都通过互联网被输入到产品零部件本身,这些产品零部件通过与生产设备进行信息交流,指挥设备把自己生产出来。这种自主生产模式使得每个产品都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完全满足每位用户的“订制”需求。

评价一个新型的工业体系,我们一般可以从技术创新、能源的利用方式、生产的组织方式、信息的传递方式、市场供给模式和产业治理方式等主要方面来阐述,德国的“工业4.0”,也可以提炼出一个可评价的指标体系。但是,我们跳出来看,可以发现,所谓“工业4.0”,就是强化信息技术与制造工业的结合;这就与我们目前正在推动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某种程度上,两化融合可称为我国工业的3.0,两化深度融合可以说是我国工业的4.0。

2011年4月工信部联合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时,就明确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作目标是“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加快建立现代生产体系”。即“以研制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特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备为重点,提高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加快机械、船舶、汽车、纺织、电子、能源、国防工业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深化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物料管理等环节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信息共享、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提高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纺织、造纸、医药等行业加快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和调度优化,深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系统的综合集成。推动食品、药品行业建立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系统,逐步完善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随后,工信部主持起草制定《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描述出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可以划分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创新等几个阶段:其中协同创新阶段的目标,就是通过互联网及各项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实现工业企业产业链的信息协同、资源协同、业务协同和市场协同,最终实现智能制造和柔性制造。

发展工业软件产业助力两化深度融合 第8篇

一、发展现状

在《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国发【2011】4号文) 等产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下, 我国软件产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前11个月, 全国软件产业增速超过30%, 软件业务收入超过1.65万亿元。与此同时, 工业软件产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占比明显提高。

在国产工业软件行业, 涌现出北京数码大方、广州中望、苏州浩辰、浙大中控、上海宝信、和利时等一批知名企业, 涵盖设计辅助、生产过程控制等各个方面, 行业整体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其中国产工业设计软件发展势头迅猛, 北京数码大方、广州中望等企业在国外软件巨头大幅降价的冲击下, 依然保持高速增长, 并逐渐扩大市场份额。2011年1~11月, 全国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2675.58亿元, 同比增长31.7%。

二、存在问题

目前, 工业软件以其特有的渗透力, 已经广泛应用于钢铁、汽车、石化、机械装备等行业, 成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黏合剂”。然而, 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工业软件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仍较低, 不能满足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实际需求, 具体表现在国产工业软件企业数量少、品种不齐全, 功能不强大, 市场份额低, 高端软件少等方面。

自2000年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文件以来, 我国软件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6万亿元, 但其主体是事务处理软件, 工业软件规模只有400亿元左右, 而且国内厂商的占比不到30%。在很多工业领域, 都是AutoCAD、SolidWorks等国外工业软件占据主导地位。

三、发展对策

工业软件不同于一般的通用计算机软件, 有其自身的功能需求和行业特征。为此, 要加强需求牵引, 结合重点产业的实际需求来发展工业软件, 逐步提高工业软件的国产化比重。

对于航空工业, 重点发展飞机数字化设计系统、飞机虚拟装配系统、飞机总装数字化检测系统、座舱显示系统 (CDS) 、模块化核心处理系统 (IPS) 、飞行管理系统 (FMS) 、中央维护系统 (CMS) 、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IDMS) 、飞机环境监视系统 (AESS) 等。

对于汽车工业, 重点发展车身控制系统、智能车灯控制系统、车载信息服务系统、胎压监测系统 (TPMS) 、不停车收费系统 (ETC) 等, 加强新能源汽车相关工业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对于船舶工业, 重点发展基于产品数据管理 (PDM) 的船舶协同设计制造系统、加强主机控制、定位导航、全球通信, 自动识别 (AIS) 、运行操纵、机舱自动化等方面的工业软件研发。

对于轨道交通装备行业, 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数字化信号系统、综合监控系统、车载自动控制系统 (ATC) 、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轨道交通牵引系统、屏蔽门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站台自动控制系统、无人驾驶系统等。

对于机械行业, 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设备、新一代工业机器人中的嵌入式软件, 发展大型装备专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大型装备维修维护与大修 (MRO) 支持系统、基于实时以太网现场总线的中高档数控系统、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等。

对于电子信息行业, 重点发展3G终端、智能手机、手机电视、移动导航设备、平板电视机、机顶盒、视听设备、微投影设备等终端产品中的嵌入式软件。

对于石化行业, 重点发展工艺流程仿真系统、集成化制造执行系统 (I-MES) 、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监控系统、危险化学品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等。

对于电力行业, 重点发展智能电表嵌入式软件、高级输配电系统、电网监控与管理系统、高级电力调度系统、高级电力资产管理系统、用户端智能管理系统、集成通信系统以及决策辅助系统等。

进一步完善工业软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加强对工业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 优化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有条件的省市可以设立工业软件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工业软件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应用推广等。

促进工业软件提供商与工业企业的供需对接, 以应用促发展。促进从事工业软件研发的科研院所与投资机构的对接, 推进工业软件产业化。促进工业软件提供商与高校的对接, 联合培养工业软件专门人才。

鼓励对工业软件成果进行软件产品登记, 登记后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工业企业的软件开发部门从原企业剥离, 转向产业化发展, 成为独立法人实体, 凡符合软件企业、系统集成资质认定条件的予以优先认定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建立由骨干企业、专业机构、行业协会、产业园区、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多方参与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工业软件产业联盟, 围绕产业重点, 开展工业软件规范标准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推广。

依托当地骨干企业, 建立面向行业的工业软件工程中心, 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认定为各级企业技术中心, 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应用工业软件来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自身信息化水平。鼓励科研院所开展工业软件技术攻关,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设一批以工业软件开发、测试、产业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工业软件的产业链。

工业化“两化” 第9篇

国外工业阵营分化升级

在工业制造业领域,一直存在着欧美两大阵营,它们把握住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机遇,也都完成了工业化的过程。但是二者在如何发展及规划工业制造业方面,却又分道扬镳。

作为目前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近年由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回归工业制造业的思路,这也是美国面临新兴经济体崛起提出的重要对策之一。借助在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领域占领的先机,由GE(通用电气)发起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战略计划。

所谓工业互联网,其战略的核心内容是CPS(信息供应网络),其技术模型是互联网技术加上大数据、云计算、宽带网络等等,通过在制造领域不同环节植入不同的传感器进行实时感知,收集数据,再通过这些数据实现对工业环节的精确控制,达到效率提升的目的。在美国经济决策者和企业领袖看来,这一浪潮和信息技术息息相关,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的延续,因此被称之为第三次工业创新浪潮。

无独有偶。今年8月20日,德国联邦政府内阁通过了《数字议程2014~2017》,旨在通过加强数字技术设施建设,助推经济增长,并以此为工业体系建设提供动力。对于新的工业体系,德国政府将其命名为工业4.0。工业4.0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总体来看,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战略在具体的技术驱动力是一致的,即都采取了CPS及相关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同时二者在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上也是一致的:通过技术驱动,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实现制造业的信息化升级。

但是二者的工业化优势及特色不太一样,因此在如何战略实现路径和发展方向上又有所不同。工业4.0提出的智能工厂重点研究的是生产流程化管理,包括物流、配送及生产线监控、机器人互动等,在整个过程中技术应用的目的是提高个性化产品生产和实现柔性制造,以用户为中心,最终通过机器人的替代升级,减少人工成本从而实现从生产的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则主要通过传感设备和大数据分析为生产提供安全性保障,降低能耗和减少维护量,通过对制造业各环节的重点控制,实现精细化管理,从而提升制造业效率。

和两化深度“融合”一致

当前我国工业制造业面临“前堵后追”的局面,单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获得订单已经没有竞争力。近年来我国沿海一些城市如佛山、泉州等地在3D打印、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已经取得了进展。在整体国际环境和工业制造业智能化的背景下,我国急需出台新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战略,争取在本世纪中期之前实现工业制造由大变强,也更加智能化。

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还是工业4.0,对于我国来说,仍要结合自己的现状来分析未来的工业发展趋势。在研究和学习欧美工业化先进经验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产业界和研究行业很多专家一致认为,工业4.0、工业互联网和我国目前进行的两化深度“融合”思路非常一致。

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最近表示,无论是国外工业4.0、工业互联网,还是中国提出的“两化融合”,其本质就是两类生产力——工业生产力和信息生产力;三种资源——材料、能源、信息,如何在同一个平台上发挥作用,如何推动生产力在新的水平上不断融合发展。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来自国内产业、行业研究领域的专家和领导,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两化融合”理论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新突破,并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

因此可以说,德国工业4.0和GE公司倡导的工业互联网、中国政府提的两化深度融合,本质上是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述,都是指互联网、移动、社交、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化应用,带来的工业革命。在这一全球共同趋势下,中国政府也正在积极制定中国制造业2025计划。

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计划比较

按照8月份在天津召开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透露的情况来看,借鉴德国版工业4.0计划,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的一大思路。目前中国工程院已决定把泉州市列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并制定了“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及2020行动计划”的初步框架,其中包括智能制造、提升质量品牌、发展服务型制造三个专项行动计划。调研组认为,泉州的现状是全面实现达到工业1.0,大部达到工业2.0,局部具有工业3.0,点状出现工业4.0萌芽。

目前以互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和我国工业化进程密不可分。未来,中国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将主要集中在供应链整合、需求定制化、产品服务化、碎片化生产、制造资源的云化等领域。因此,需要更加尽快构建国家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战略。

对工业创新的影响

我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强国,同时网民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1位,互联网产业发展风头正劲,涌现出了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京东等世界知名的互联网公司,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广为人知的互联网思维以定制化、用户为中心的生产模式,进行产业链分工、在网络环境下就能实现产品的预定、生产、销售和服务。这一模式也造就了小米科技、海尔这样的产品创新型企业。

工业和互联网的结合也必将带来制造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例如,随着车联网的发展,也许有一天,汽车制造业的网络增值收入远超过产品收入,汽车企业可能要给大家送汽车,而通过各类车联网增值服务来弥补送汽车的成本。

工业化“两化” 第10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成为新科技的爆发点,产业经济和社会结构已经由物理空间向信息知识空间转移。在面临着新信息革命的挑战以及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科技的整体化、综合化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能否转变思想、思考新的教育理念、革新传统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的转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两化融合”的时代背景冲击着高校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的深刻思考,更是对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传统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着工业设计教育的不断转变、更新、升级。传统设计教育的思想、观念培养出来的“设计师”,其设计水平、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等都无法满足当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基于此,我们应当从“两化融合”背景出发对工业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保障体制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

一、“两化融合”背景下的设计教育

(一)“两化融合”概念的解析

在2002年中共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想,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经过五年的发展和完善,胡锦涛同志于2007年在中共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新科学发展观,即“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而促使“两化融合”概念的形成和完善。

“两化融合”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两化融合”使得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再各自独立进行,而是形成了两者的互相带动和促进,两者广泛交融于技术、产品和管理等各个层面,催生出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工业、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可以说,“两化融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有机产物。

(二)“两化融合”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2012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同志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增强集成创新、再创新能力,关键领域实现原创性科学研究重大突破,多个领域的创新成果位列世界前列;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效益,涌现出大量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引领、支撑作用,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会上温家宝同志指出:目前我国以制造业为主,虽然制造水平和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导致附加值较低,利润较少,所以急需解决我国制造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国制造业才能进入制造产业链的顶端,创造更多的附加值和利润,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为了实现我国创新型强国的梦想,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设计”,其前提是勇于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关键是要有创新型的后备人力资源,即创新人才。工业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相互交叉、融合的新兴的设计学科,是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工业设计课程体系要素

工业设计的课程体系是指在为了实现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课程内容以及构成这些内容的诸多要素的总和,这些课程需要学生学习并掌握。具体来说,一般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课程体系是由多个课程和环节所构成的,各课程与环节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课程与环节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彼此制约。为了良好地实现课程体系的目标,就需要每门课程和每个环节都能发挥正常,并且课程间和各环节之间要有良好地配合。在此将对课程体系的五大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地阐释。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既有每门课程各自的具体实现目标,也有全部课程合力所形成的综合目标,是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达到的程度。具体到专业、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主要涉及这一具体专业、学科能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提供的各种帮助与可能,要充分体现专业、学科自身的特色,它具有专业性、学科性特征。课程目标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课程目标兼具终结性和过程性的特点;二是课程目标具有完整性特征,反映着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整体的、统一的规划;三是课程目标具有指向性和激励性的特点,既要为学校的教育活动指明方向,又要激励着教育活动的主体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既可以指某一课程的具体内容,也可以指某一专业所开设的所有课程的所有内容,或者某一组某一类学科的整体内容,还可以指代学校所开设的所有学科的全部内容之和,这里所探讨的是各个专业和学科所开设的全部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课程目标的反映和体现。社会意识形态对课程内容的确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程内容的确立并不能只考虑专业或学科的需要,不是简单地技术问题,它还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在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之下,为了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和课程目标,在构成课程体系的各个要素之间进行组合并形成彼此间良好的配合关系。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知识组成,它反映着学校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有重要的影响。课程结构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课程结构具有客观性,需要从客观依据出发;二是课程结构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双重有序性,构成课程结构的各个要素和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三是课程结构具有“升级性”的特点,课程结构应当适应社会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针对新情况和新需求不断调整、升级课程结构,使其更加合理。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的知识内容、计划进度等付诸行动,同时,在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它是课程讲授过程中的人和事彼此作用的过程。课程实施有三个内涵特征:一是课程实施具有实践性,且这种实践过程是事先设定的;二是课程实施具有非线性特点,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三是课程实施具有秩序性,它是通过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评价指的是教育评价,即“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一定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变化的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狭义的课程评价指的是“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或者过程,一般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计划等核心内容。”课程评价的对象虽然比较广泛,但主要的有四个方面:即课程设计、教师使用的课程、学生成绩、课程系统。

三、课程体系要素的价值重构

(一)共性与个性共存的课程目标

一般来说,课程目标有着不同的取向、作用和本质,然而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对发展个性和追求自由的尊重,都需要在课程内容改革和课程计划调整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课程目标从共性行为价值取向转向生成性价值取向再到个性目标价值取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个性目标价值取向是在继承和发展目标取向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基础上的一种创新。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课程目标以共性行为目标取向为主导,说明工业化时代典型的价值取向。在此以“两化融合”作为时代今天,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需要相应地转变,可以采取“螺旋式”的上升方式,作为教学改革中课程目标的发展方向。在追求课程目标的“过程”与“个性”的时代,课程目标需要“共性目标”、“行为目标”与“个性目标”的价值取向的协调融合发展,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客观规律的。

(二)“所学即所得”的课程内容

盲目地效仿、接受课本知识和经验知识,容易制约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不符合解放和拓展学生人格魅力的总体目标。因此,在肯定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学习价值的前提下,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应有比较正确的选择,同时消化吸收这些知识和经验,这样才能发挥其特有的学术和社会价值。在“两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应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作为课程内容改革的主要趋势。

(三)混合式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取向通常具有复杂的混合性质。课程结构以“学科取向”为标准时,认为学科知识是课程组织的核心,同时,这种课程结构承认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的重要性,也承认社会问题在课程结构中所产生的影响。课程结构以“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则认为,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是课程结构的核心。课程结构以“社会问题取向”则认为具体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组织结构的核心。多元而复杂的“两化融合”时代背景,决定了学校课程应是学科知识、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三者的统一,所以课程结构不应以某种取向为标准,而摒弃其它取向,而是要采取混合式的融合模式。

(四)“忠实、创生”相结合的课程实施

目前,课程实施主要是美国学者辛德等人归纳的三种取向:忠实取向、创生取向和相互适应取向。忠实取向指实施者严格地执行原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创生取向是指将课程实施作为制定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无论是采用忠实取向还是创生取向,均有各自的适切性。在现实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容易对“忠实取向”或“创生取向”进行选择,致使课程实施过程出现二元对立的极端情况。对课程实施“忠实取向”与“创生取向”的有机整合,可以实现教师的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促进,重塑课堂教学新理念。

(五)发展性课程教学评价

发展性教学评价不再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方面注重教师专业知识价值的体现,发掘教师的最大潜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创新能力,促进教师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发展性课堂教学平台,更大限度地发现和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展性教学评价实施的核心是“过程的总评价”。要求教师用发展的视角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公平、透明的评价,既能反映学生全程学习结果又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结论

“两化融合”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所提出了的国家经济发展新战略,这一战略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应该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中国特色“两化融合”要求,采取健康而持续的改革。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思想理念和教学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加快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有利于提升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水平和创新设计的潜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需要,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设计之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谢崇桥.设计设计师:中芬艺术设计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查建中,何永汕.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4]曹小琴.面向“两化融合”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5]徐小容,朱德全.课程实施:忠实取向与创生取向相统一[J].中国教育学刊,2011(8)

[6]彭香萍.教师教育课程取向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0(9)

工业化“两化” 第11篇

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工成本上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逐渐消失,中国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部分地区接近。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并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抢先进入“工业4.0”时代,保持第一大支柱产业—制造业的竞争力,实现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2015年2月9日至10日,中国大型制造企业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顺利通过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参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现场评估”审核组的审核。

4月27日,玉溪卷烟厂顺利通过由工信部组织的第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现场评估审核”,成为全国首批200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达标企业之一,是烟草行业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卷烟工厂。22天后,国务院发布了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已在“两化融合”中先拔头筹的红塔集团,在“智能制造”中又先行一步。

为什么是红塔?

2014年5月,玉溪卷烟厂被工信部正式确定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成为全国各省市和重点行业遴选出的502家试点企业之一,同时也是行业内唯一入选的卷烟工厂。

在全国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试点工作中,各省市各重点行业数百家企业申报,为什么是红塔?为什么是玉烟?

在红塔集团,信息化工作一直走在前端,当下炙手可热的概念“互联网+”更是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在工业各方面的体现就是国家提出的“两化融合”。“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简单来说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红塔人清醒地认识到,持续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用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这个工具和方法,将使红塔获得长久的发展动力和可持续竞争优势。“信息化必须要融合在管理中。只有信息化和管理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才能用信息化促进、引领集团业务的发展。”红塔集团经济运行部信息网络管理科负责人说。

为此,在“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红塔集团成立了“两化融合”工作组,下发了一系列推动文件,并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集团各职能部门、工厂、车间、班组人员进行培训,印发了《两化融合指南》宣传册,制作了宣传展板进行宣讲。

玉溪卷烟厂还印发了《玉烟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操作手册》,并通过职代会,将“两化融合”工作写进了集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进一步健全业务系统。未来的数据,可以对每一项业务进行分析,从而促进和改进管理”,面向未来,红塔人信心满满。通过“两化融合”工作的推进,不仅仅使红塔人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管理体系中的一个个信息孤岛正在被慢慢打破,企业的活力开始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底子”过硬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红塔之所以在“两化融合”工作上取得这样的成就,有一个公认的原因— “底子好”。这样的“底子”,就是红塔集团多年来始终积极推进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尽管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2014年才全面启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但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历史最早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早在1989年,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就开始开展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在那个计算机都还不普遍的年代,红塔集团将计算机运用在工资计算及工资条打印等工作上,同时玉溪卷烟厂跟昆明冶金研究院合作,将计算机在锅炉系统上开展运用。

1992年,开始使用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拓展应用,其信息化管理范围拓展到人事、统计、档案、住房等领域。1993年,红塔集团开始中心机房和NOVELL计算机网络建设。1998年,红塔集团网站正式发布。

2001年,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开始实施ERP系统一期、二期工程,并持续优化,将管理推到信息化的道路上,在流程规范性方面为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到2004年红塔集团第二轮大型技改之时,红塔开始进行了智能楼宇管理、智能会议系统和企业门户的建设,大大促进了红塔集团品牌建设和企业发展。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2009年,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与时俱进,提出了企业建设管理中“两化融合”的构想。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信息化意味着更快的速度,更有效率的工作。为此,红塔人继续前进。2010年,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开始了工业控制计算机替代使用的探索尝试,并在第二年创新性地打造了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系统),这套面向企业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涵盖了生产数据、生产计划、生产调度、库存、人力资源、采购、设备、成本等多个模块,并可以快速地形成数据集成分析,成为红塔信息化工作中一大重要管理平台。

2012年,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建成了工业生产视频监控系统及数据集中存储项目,使生产不留盲区,数据更加安全稳定。2013年,指挥调度中心建设开始,配合面向企业决策层、部门管理层及班组管理层需要的指挥中心系统,所有的视频、生产情况等数据均可在指挥调度中心看到,出现任何问题,都可及时解决。指挥调度中心也成为了玉溪卷烟厂生产管理的智慧“驾驶舱”。

nlc202309041505

“两化融合”基础工作的建设,红塔走在了前列。“两化融合”体系建设,红塔集团也紧跟行业步伐,稳步开展。2013年,红塔集团组建了“两化融合”工作组,确定了“两化融合”目标:建立数字卷烟工厂 ,智慧卷烟工厂 ,精益智慧工厂的三步战略,做到生产、业务信息数字化,信息系统集成化,业务流程畅行化,生产调度智能化,决策支持智慧化。2014年,红塔玉溪卷烟厂开始探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工厂运行管理全面融合之路。

“两化融合”改变了红塔集团生产、经营和管理系统,原来47个各自独立的业务应用系统,形成了由一个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两个支撑平台、三层应用架构、三个体系组成的信息化立体格局,管控触角延伸到了每一个环节,信息化应用覆盖了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两化”深度融合,已成为红塔集团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动力。

管理、生产、物流的智能化改造

“两化融合”的实施,互联网的全面应用让红塔集团的管理、生产和物流都在悄悄发生改变。

过去的管理是经验式的,现在的管理是可视化科学管理。通过网络化,考核、业务、人事、岗位职责等一系列体系融合,把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与集团的流程制度变成了一体化的平台。

以OA系统中一个简单的管理流程为例,从前企业颁布一个标准,需要经过科室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各职能部门、分管集团领导纸质版审批表单的层层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发布实施,这样的纸质版流程审批周期长、效率低、沟通交流不够顺畅。在使用OA系统后,发布标准都固化在OA系统的标准化管理模块中,所有审批表单都在系统中流转,审核意见在表单中得到及反馈,大大缩短了标准发布的周期,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

对于玉溪卷烟厂动力车间这个掌管着整个工厂能源供应的重要车间来说,以前各个生产车间上报所需能源量,为了满足生产动力车间就尽可能地按照各个车间的需求提供,其中一旦在上报环节有不合理的地方就会造成很大浪费。现在通过互联网,真正实现了按需分配。维修工人过去管理设备,需要不断巡视,而且生产工人发现问题要层层上报,而今,可以通过电脑适时监控设备来实现。

智能化生产的目标是生产制造系统的数字化和虚拟化、将虚拟工厂与实际的对象结合起来、全面点对点的信息通信、自配置和自矫正的适应能力以及使机器能集成人的作用。

智慧工厂的实现,最关键的是工业制造技术和工业自动化技术,这是实现智能工厂的必要条件。

“两化融合”之前,动力车间的数据是信息孤岛,所有的能耗数据只有动力车间可以运用,现在通过生产调度中心的网络化建设,这些信息可以分享到每个生产车间,更好地配合每个车间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有效实现了动力供给的平衡。

红塔的智慧工厂概念不仅仅体现在管理和生产上,还体现在物流上。在烟草行业,由于行业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的运用,卷烟生产从装箱的环节就做到产品生产信息向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实时传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让产销数据零差异。

红塔集团物流运输的每一辆车都装了“行业卷烟物流在途跟踪系统(GPS)”,可以查看每辆车的在途情况,红塔集团早在2003年就开始运用这一系统。在运输之外,仓库的管理也随处可以见信息化和智能化结合的范例:高架立体库、密集式货架、AGV技术小车、码垛机器人和拆垛机器人等技术的运用,让商标、卷纸等辅料得到了有效管理,库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没有实现信息化的时候,对于仓库的原料和成品,基本只能说一个概数,现在可以精确到具体数字。过去进行库存盘点需要三天到一周时间,而且还要耗费许多人力和物力,如今打开电脑,各种库存一目了然。

向“红塔智造”迈进

《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中国制造业要从单纯性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工业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正是面向服务型生产企业强有力的技术工具。

“推动智能制造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工信部部长苗圩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认为,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是要抢抓的制高点,而主攻方向则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红塔做大做强的根本路径,也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红塔集团的领导表示。

目前,红塔集团已逐渐从“制造”向“智造”转变,为我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带了以个好头,这是一个极具实践价值的参考范本。面对今后智能制造技术的几大发展趋势,红塔更在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力求取得新的提升和突破。

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一个明确而坚定的方向:从“红塔制造”向“红塔智造”迈进。

宋传承 国内知名精益咨询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客座讲师,原丰田电装TPS主任,创造了电装公司历史上的精益改善奇迹;广汽集团工厂规划、精益物流规划与布局、精益物流方式和MES系统导入负责人。

工业化“两化” 第12篇

近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完成了钢铁等七个涉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点民生产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领域的行业部分重点企业两化融合实际水平评估。评估指出:企业两化融合整体上仍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 不同行业融合水平差异较大;实现业务集成、精细管理和流程再造是两化融合领先企业的重要特征;各行业评估中发现的关键薄弱环节正成为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瓶颈;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是深化两化融合的重要举措。这次评估还进一步证实:成熟适用的工业软件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仍较为缺乏, 国外软件和后续服务的昂贵价格也非大多数企业所能承受。这是制约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

评估报告提出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在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中, 统筹部署推进两化融合;二是围绕行业重点薄弱环节, 采取有效措施, 把推进两化融合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加大评估工作力度, 继续完善和大力推广行业评估工作;四是认真总结推广典型企业的成功经验。

上一篇:博客文学的文学特性下一篇:水稻倒伏原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