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克人物形象

2024-06-14

夏洛克人物形象(精选5篇)

夏洛克人物形象 第1篇

夏洛克的性格特征是复杂的,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贪婪、吝啬

这种性格特征是夏洛克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这也是他性格中胡主导性格。为了保住自己的钱什么都不顾, 泯灭了良心, 他的生存目的就是为了金钱。

在金钱面前, 夏洛克失去了人性中的一切。他极力反对女儿杰西卡和罗伦佐的爱情, 宁肯剥夺女儿的继承权, 最后致使女儿最后和情人捐款私奔。

“我的女儿!啊, 我的银钱!啊, 我的女儿!跟一个基督徒逃走啦!啊, 我的基督徒的银钱!公道啊!法律啊!我的银钱, 我的女儿!一袋封好的、两袋封好的银钱, 给我的女儿偷去了!还有珠宝!两颗宝石, 两颗珍贵的宝石, 都给我的女儿偷去了!公道啊!把那女孩子找出来!她身边带着宝石, 还有银钱。”

……

“糟糕!糟糕!糟糕!我在法兰克府出两千块钱买来的那颗金刚钻也丢啦!……我到现在才觉得它的厉害。那一颗金刚钻就是两千块钱, 还有别的贵重的珠宝。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 那些珠宝都挂在她的耳朵上;我希望她就在我的脚下入土安葬, 那些银钱都放在她的棺材里!……哼, 我不知道为了寻访他们, 又花去了多少钱。……损失上再加损失!贼子偷了这么多走了, 还要花这么多去寻访贼子, 结果仍旧是一无所得, 出不了这一口怨气。只有我一个人倒霉, 只有我一个人叹气, 只有我一个人流眼泪!”

从这段夏洛克发现女儿和罗伦佐一同私奔后的呼唤中, 我们看到的是失去了金钱的夏洛克的悲痛, 呼叫女儿, 是因为女儿带走了他的金子, 这使他肝肠寸断、撕心裂肺地疼痛。亲情在夏洛克看来远不如金钱来的重要, 在他心里只有金钱可以激起他的占有欲, 其他的都可以视而不见。即使女儿死了, 也要让他看到属于他的金子和珠宝。这不禁让人心寒, 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的尺码, 在金钱面前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夏洛克对待亲人尚且如此, 对待其他人就更加无情了。他虐待和克扣佣人, 甚至连饭也不让人吃饱。仆人要离开他去投奔巴萨尼奥, 因为仆人认为夏洛克有的是钱, 而巴萨尼奥有的却是上帝, 这也说明在夏洛克心里只有钱了。

二、高利贷者, 心狠、阴险

夏洛克是一个高利贷者, 其谋生的主要手段就是发放高利贷, 收取高额的利息。他具备了高利贷者的凶狠狡诈, 为了向安东尼奥复仇, 他假装把钱借给安东尼奥, 儿不收取任何利息, 却附带上了如果安东尼奥不能按时还钱, 要从其身上割取一磅肉的要求, 可见其凶残阴险的一面。

在法庭上, 夏洛克凶相毕露:“我要向他要求这一磅肉, 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 它是属于我的, 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并且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的还款, 坚持要从安东尼奥胸口割下一磅肉, 并恶狠狠地说道:“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 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 我也不要它们, 我只要照契约处罚。”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着刀子, 准备着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掉一磅肉, 非要这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安东尼奥把钱借给别人时, 不收取任何利息, 这就严重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生意, 断了他的财路, 这时夏洛克不能容忍的, 因此要伺机报复安东尼奥, 致其于死地, 好使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 聚敛更多的财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极度凶残的高利贷者的形象。没有一点儿的同情心, 凶残至极, 这也是其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个性。在他的身上很难找到人性的存在, 看到的只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资产者的凶残与阴险。

三、一个备受歧视和压迫的犹太人

夏洛克是个犹太人。犹太民族在整个西欧备受歧视和迫害, 不能从事体面的职业, 在13、14世纪只能以放高利贷谋生, 致使他们对金钱十分看重, 基于这一点, 夏洛克这个人物还是有代表性的, 使其成为了犹太人遭遇和悲哀的代表。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 借夏洛克之口, 替犹太人鸣不平。在剧作中夏洛克指出了犹太人被压迫、被欺辱的社会地位, 号召犹太人报复、反抗。“他憎恶我们神圣的民族, 甚至在商人会集的地方当众辱骂我, 辱骂我的交易, 辱骂我辛辛苦苦赚下来的钱, 说那些都是盘剥得来的腌钱。要是我饶过了他, 让我们的民族永远没有翻身的日子。”这也是他要将安东尼奥置于死地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时莎士比亚站在人类的顶峰, 扮演上帝的角色, 将所有人都看作是人。

夏洛克曾经有过这样的愤慨:“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 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 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 冬天同样会冷, 夏天同样会热, 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 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 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 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 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 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 那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报仇。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 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 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报仇。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 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 而且还要加倍奉敬哩。”通过夏洛克的申诉, 又曲折地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普遍存在的基督徒对犹太人、犹太教的歧视。由这一点看来夏洛克是值得同情的, 莎士比亚还是站在了人道主义的立场上, 委婉地批评了宗教偏见和宗族歧视。从这一点来看, 夏洛克也有值得我们同情的一面。

对于这个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物, 我们要用审视的眼光去评判他, 这个被金钱异化了人性的扭曲的人, 他的充满怨恨、嫉妒、复仇心理的恨世者的一面是让人憎恶的, 使我们所批判的, 但是另一方面, 他又是一个受到歧视、虐待、长期忍气吞声的犹太人, 在法庭上他一败涂地, 极力为自己申辩, 这又唤起了我们对于弱者的同情, 也是这个人物或多或少戴上了一定的悲剧色彩。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013诗歌形象之人物形象教案 第2篇

主备人

朱跃生 审核人 邱夫健

备课时间2012年12月20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二课时)

【考试透视】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②了解诗歌形象常见类型。【学习要点】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一【高考题链接】

(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二、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典题示例1】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答案】(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2)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方法归纳】 人物形象答题思路一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具体步骤:(1)概括相关的诗句,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如语言、肖像、动作等;(3)概括出人物的特点;(4)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及蕴含的情感。

【即时巩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 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夏,杜甫 49 岁,地点为成都草堂。

“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是怎样刻画“狂夫”形象的?

【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作铺垫;五六句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而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突出狂夫贫困志不移的高贵品质。

三、如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典题示例2】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东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案

主备人

朱跃生 审核人 邱夫健

备课时间2012年12月20

【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方法归纳】人物形象答题思路二

1.定位诗歌描写的人物形象的基本身份,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性格、品格)特征,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2里合答。

【即时巩固】(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四、拓展迁移

1.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答案】(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2.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答案】(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3.(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教学反思】 东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案

主备人

朱跃生 审核人 邱夫健

夏洛克人物形象 第3篇

塑造人物形象, 虽有多种多样的方法, 但最主要的则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在《威尼斯商人》中, 反派人物夏洛克的主要行动, 是借给安东尼三千两银子, 在安东尼不能如期还款的情况下, 企图借威尼斯法律条文, 置安东尼于死地, 以消心头之恨。在这个主要行动的进程中, 莎翁通过人物台词中的种种修辞手法, 让我们完全看清了夏洛克的肮脏心灵和丑恶嘴脸。

剧本中, 夏洛克先后出场了五次:第一次是威尼斯公共场所, 第二次是家中, 第三和第四次是威尼斯街道, 第五次是威尼斯法庭。第四次出场是过渡性的, 可以略去不述;第五次出场除了用少许的反问、排比、比喻、复叠表现了他气势汹汹、幸灾乐祸的嚣张到气急败坏、狼狈滚蛋的过程, 为他丑陋的嘴脸又添了几许灰色外, 再无更多的刻画 (因为前面的刻画已经淋漓尽致了) 。其他三次出场中, 夏洛克台词中涉及到了设问、摹状、飞白、借用等多种修辞手法。这其中, 复叠、排比、反问这三种修辞手法最为出彩, 最能帮助人们深刻认识夏洛克的全部人性。

1 复叠手法与夏洛克

用复叠手法刻画夏洛克, 主要表现在夏洛克的第一次和第三次出场中。

先看夏洛克第一次出场中的如下台词:

A.“三千两银子——嗯。” (巴珊尼:是啊, 您老, 借三个月。) “借三个月——嗯。” (巴珊尼:这一笔钱, 我跟你说过, 由安东尼出面承借。) “安东尼出面承借——嗯。”

B.“安东尼大爷, 您也不止三番两次, 在市场上辱骂我, 骂我重利盘剥, 骂我只认得钱;……您骂我是个邪教徒, 骂我是条狗, 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您, 您曾经把唾沫吐在我的胡子上, 曾经用脚踢我, 像踢开你门口的一条野狗。现在, 您开口要借钱了。我该怎么回答您?好不好这么说:‘一条狗也会有钱吗?一条恶狗也能借给人三千两?’”

夏洛克第一次出场的三个“嗯”, 用得极为精妙。简单的、看似轻描淡写的对巴珊尼的回应, 一则是暴露了他在求借人面前的傲慢, 二则显现了他的奸诈——他关心是借钱的数目、时间, 盘算的是能获得多少利息;他还关心着借钱人的身份, 盘算着他该不该借, 会不会做蚀本买卖等等。如此, 一个心中只有金钱的人物形象, 便生动地呈现在了广大读者面前。B例中兼有比喻、反问的复叠, 把表面的崇敬与心中的仇恨交织在一起, 让人们又一次认识了他的内心世界。称安东尼为“大爷”, 且一口一个“您”, 看起来多么崇敬, 但“您”后的内容, 夏洛克讲述得那么清楚, 那么切齿。最后的反问, 又表现他暂时占了上风时得意洋洋的样子:在对安东尼的讽刺挖苦中吐泄了“复仇”之气。以上两处复叠, 使读者终于明白:夏洛克并不是简单的民族复仇主义者, “而是一个贪婪、吝啬、奸诈而狠毒的资产者的典型。”[2]94

现在我们接着欣赏夏洛克第三次出场中的部分台词:

“说起他 (笔者注:指安东尼) , 又是我的一桩倒霉事儿!这个败家精, 这个冲家破产的人, 这一阵他再也不敢到市场上来露脸啦!这个叫化子, 平常他到市场上来, 穿着得多漂亮!叫他留心留心他那张借据吧!——他一向骂我吸血鬼;叫他留心留心他那张借据吧!——他借钱给人家向来不取利息, 他是基督徒, 大方得很, 叫他留心留心他那张借据吧!”

此处的复叠有两类:一类是“这个”的复叠, 另一类是“叫他留心留心他那张借据吧!”的复叠。第一类复叠中的三个“这个”分别连接着“败家精”、“冲家破产的人”、“叫化子”, 足以彰显夏洛克对安东尼的满心仇恨和幸灾乐祸;“叫他留心留心他那张借据吧!”的三次重复, 集中表达了夏洛克如下的阴暗而歹毒的心理:好你个安东尼, 你平时咒骂我, 阻挡我的生财之道, 现在你终于落到我的手里了, 且看我怎么来要你的命, 报我的仇。这样, 我们也就明白了夏洛克的仆人称夏为“魔鬼”的主体内容。而且, 读者不能不为安东尼的命运担忧, 剧情的吸引力也就大大增强。

2 排比手法与夏洛克

排比手法是一种传统的、因而被作家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对它的归类, 多有不同的见解。陈汝东先生把它归入“一贯而下法”, 并解释说:“运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义相关、气势连贯的话语以突现一定气势的修辞手法, 叫做排比。排比一般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3]176这一定义, 使人们很容易分清排比与复叠 (也称反复) 的区别。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台词里的排比, 在他第一次出场和第五次 (也是最后一次) 出场中都有运用。而最能展示他鲜明个性的, 则在第一次出场后的台词中:

(巴珊尼:如果你肯赏光跟我们一块儿吃饭。) “不错, 叫我去闻那猪肉的味儿, 去吃你们拿撒勒先知把魔鬼赶进去的脏东西!我可以跟你们做买卖, 跟你们讲交易、谈生意, 跟您们一起走路, 就是不能陪着你们一起吃、一起喝或是一起祷告——[高声]市场上有什么消息吗?——那边来的是谁?”

这是夏洛克听到巴珊尼请他一块儿吃饭后的一段很有意思的旁白。说它有意思, 是因为这段话语不是很多的旁白, 却包含着很复杂的内容:其一, 夏洛克并不直接回应巴珊尼的提议, 而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既表现了他对巴珊尼 (实际上是对安东尼, 因为夏洛克知道巴珊尼是安东尼的知心朋友) 的轻视甚至是敌视, 也表现了他的奸诈和虚伪——不表态而隐藏内心情绪, 这是奸诈;不愿去还找借口, 拿耶稣把魔鬼赶进猪群的故事说事, 好像自己不愿去, 只是在维护一种高尚的教义, 而并非有意和谁过不去, 这是他的虚伪。其二, 第一重排比“跟你们”、“跟你们”、“跟你们”紧连着第二重排比“一起吃、一起喝、一起祷告”等, 表明了夏洛克的两种态度:有利可图的生意买卖上的事, 我可以和你巴珊尼一伙人打交道;要表现关系上的密切但并无巨大利益的吃啊, 喝啊, 祷告啊, 我绝不奉陪。因此这里的两重排比, 把夏洛克这个“钱财就是生命”的人物形象, 稳稳地树立了起来。其三, 配合着两重排比后的“市场上有什么消息吗?——那边来的是谁?”已不是夏洛克旁白的内容了, 所以剧本在前面加有[高声]的提示。从修辞手法上说, 这属于设问, 或者可称之为连问。这里的连问, 既故意回避了巴珊尼请夏洛克一块儿吃饭的提议, 又表明了夏洛克真正关心的是什么?实际上, 夏洛克这两问的潜台词不过是:市场上的消息是否与我的高利贷生意有关?那边来的人是否是一个我可以谋利的对象?所以这里的设问手法, 也是让我们探究夏洛克心灵隐密的精彩笔墨。

正如前文所述, 这里的排比手法, 用在了夏洛克第一次出场的台词中, 所以作者自然会留下继续刻画他的余地。尽管如此, 这里的排比手法与本文第一部分论及的复叠手法相辅相成, 已经让我们看懂了他的基本属性:不是良善之辈, 而是邪恶之徒。

3 反问手法与夏洛克

反问又称反诘, 它的最大功能是增强气势。《威尼斯商人》中的反问手法, 主要运用在了夏洛克第三次出场的台词中, 具体内容是:

“——这一切, 都是为的什么呀?我是一个犹太人。犹太人就没有眼睛了吗?犹太人就缺了手, 短少了五官, 也没知觉、没骨肉之情、没血气了吗?犹太人不是同样吃饭的吗?不是碰到了刀枪, 同样要受伤;同样要害病, 害了病, 同样要医药来调理吗?一年四季, 不是同样地熬冷熬热?跟基督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们用针来刺我们, 我们不是也要流血的吗?你们呵我们的痒, 我们不是也会咯咯地笑出来吗?你们用毒药谋害我们, 我们不也就是死?那么, 要是你们欺辱了我们, 我们难道就不报仇了吗?……”

夏洛克这一番夹杂着排比的反问, 看起来真有点理直气壮。因此, 对这一番高论的评价, 多有不同。有人认为, 作为一个受侮辱的犹太人, 莎士比亚“对他寄予莫大同情”。[4]172也有人认为, “这一大段滚滚而下的台词, 的确很雄辩, 富于戏剧性的效果;声泪俱下, 令人为之动容呢。但是不能忘记, 这个犹太人不是一般的犹太人民, 乃是和劳动人民处于对立地位的剥削者。”[5]21笔者比较赞同后一种观点。因为, 夏洛克的高论, 是由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割安东尼身上的一磅肉引发的, 所以他拿犹太人说事, 表面上是在为所有的犹太人鸣不平, 实际上却是为报个人之仇在找冠冕堂皇的理由。这除了在展示他的狠毒和奸诈之外, 还有别的什么解释呢?退一步说, 即使莎翁同情犹太人, 但夏洛克也绝不会在被同情者的行列之中。

王希杰先生说:“得体性原则是修辞活动中的最高最重要的原则。”[6]70在文学创作中, 这种得体性正体现在修辞手法与人物塑造的关系上。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 非常有效地塑造了集假恶丑于一身的夏洛克这一艺术形象, 不但得体, 而且精彩。这就从一个侧面证明, 就戏剧创作而言, 莎士比亚永远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

摘要:莎士比亚在其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所精心塑造的反派人物夏洛克, 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典型形象之一。莎翁塑造夏洛克的重要手法之一, 是在夏洛克的台词中得体而精彩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解析这些修辞手法中主要的几种──复叠、排比、反问在塑造人物中所发挥的独特功能, 不由人赞叹备至。这从一个侧面再次证明:莎士比亚不愧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修辞,夏洛克

参考文献

[1]本社.世界文学名著选评 (第二集)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79.

[2]贺祥麟.莎士比亚研究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

[3]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杨周翰, 吴达元, 赵萝蕤.欧洲文学史 (上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5]方平 (译) .莎士比亚喜剧5种[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夏洛克人物形象 第4篇

如果说一个人因为物质金钱而发生了改变,但是却没有到一种彻底改变的地步那应该算是一种“物化”。天有不测风云,恰恰这个名字叫做“物化”的馅饼砸到了莎士比亚手下的“夏洛克”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威尼斯商人》和《欧也妮·葛朗台》这是两本被人们传阅至今的名著,成功塑造了“夏洛克”和“葛朗台”的吝啬形象。这两人都被金钱和利益物化,在这两个都发生物化的人物形象上,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同”中之“异”。

一、社会身份差异

葛朗台用现代的词语来说就是“物化”成了一种啃老祖,暴发户的形象,他通过一次生意的大赚,通过继承各种亲人的遗产,成了当地大富豪。在个人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他变得越来越吝啬,越来越在意点了几根蜡烛,用了几颗糖放在咖啡里,这些细微的生活细节他很是斤斤计较,他开始是继承财产,后来是土地买卖,再后来不正当方法高价卖掉自己的葡萄酒,这些项目所获得利润丰厚,使得“葛朗台”的虚荣心不断满足,成为了进而更加的吝啬贪婪,从而发展成了吝啬鬼。

“夏洛克”是一个受尽社会歧视的犹太人,他说话的字里行间都表达了对那些歧视犹太人的群众的强烈不满,他的这种长期不满在资本的不断增长下爆发了,借出高利贷是他对社会的一种报复。他在积累资本,变卖高利贷,复仇这个恶性循环的食物链里。也随着这种报复心理的不断扩大,他变得吝啬,变得急躁,变得充满嫉妒和恨。在恶性循环中走向了与“葛朗台”一样的吝啬贪婪之路。

二、出现个性差异

性格是人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生“物化”的“葛朗台”与“夏洛克”在一些行为上表现出了差异。在贪婪吝啬的共同性格下还滋伸出了很多个性上的差异:

“葛朗台”具有虚伪奸诈,处理事情聪明理性的个性。“葛朗台”是一个很好的演员,他装口吃装聋,让人无法发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很多商家都会通过他的话语来揣测他是否要卖掉葡萄酒等等一系列他的行动,而“葛朗台”往往让人猜不透,不知他真正内心想的是什么,在心理战术上为他赢得了很多的财富。葛朗台处理事情比较理性,总是通过一些带有含义的话语进行讽刺,可以一方面让人民群众歌颂他对待侄子的关心爱护,一方面得到利益金钱,不得不说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狐狸”。

“夏洛克”具有凶狠,冷酷,处理事情急躁的个性。“夏洛克”有一张可怕的嘴,当他得知金刚钻被女儿带走的时候,他的嘴里也说过: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那些珠宝都挂在她的耳朵上;我希望她就在我的脚下入土安葬,那些银钱都放在她的棺材里。这些话语里充满着他的复仇心态和凶狠的个性。最后晚年也没有子女的陪伴,只身一人承受痛苦,他急躁凶狠的个性在在法庭上有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一点不得不赞颂莎士比亚设计了一场十分有趣的阶级斗争矛盾爆发的戏剧,为后人所赞叹。

三、存在不同的喜剧色彩

《威尼斯商人》和《欧也妮·葛朗台》都存在很多的喜剧色彩,这些喜剧色彩让人发笑,更加对发生“物化”的“夏洛克”和“葛朗台”的人物塑造充满好奇。

发生“物化”的“葛朗台”无疑是一个戏剧性的人物,他在跟别人谈生意的时候假装聋,假装口吃,而当谈到利润、谈到钱的时候他竟然很流畅的说:“您看吧,庭长必然会要我付他的路费”这句话一点也没有结巴。葛朗台没做完一笔大的生意都会很开心,开心的有点傻。“葛朗台”的这些喜剧点都表现出了他吝啬鬼的形象。

而“夏洛克”显得更加大牌一些,说话要狂妄一些,例如朗斯洛特说:“老爷,请您一定去;我家少爷在等着您赏光呢。”夏洛克:“我也在等着他赏我一记耳光。”

“夏洛克”的喜剧色彩着重表现在说话上,“葛朗台”的喜剧色彩则表现在行动和面部表情上,这些喜剧成分也彰显出了两人“物化”的成果——吝啬、贪婪,冷酷,残暴,追求利益和金钱。

“夏洛克”和“葛朗台”这两个“物化”形象的塑造对于我们现在作品的启示意义也是相当大的,例如《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爱玛,为了追求浪漫优雅的生活变成了一个堕落的人,最后服毒自杀。又或者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曼璐的形象塑造。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小说作品中的“物化”有很多,而且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写作手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夏洛克”和“葛朗台”,例如周围有些男生交到女朋友,碍于面子要请女朋友出去吃饭,结果回来又跟朋友抱怨女朋友吃了多贵多贵的东西;又好比有的人明明很抠却还要死要面子活受罪,整天喊着要出去玩,结果是去免费的公园。生活中的“夏洛克”和“葛朗台”也是数不胜数的,他们身上充满着纠结的戏剧化,这也不得不说明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所创造的人物是一种永生的人物类型,不仅仅存活在那个时代,而是存在于真个人类发展的流传中,在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很独特的象征意义。可以说无论把这两本书放到哪个时代,它们都会反映出那个时代所存在的个别人和社会现状,不管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它们没有过去式和将来式,它们一直都是现在进行时,这样的作品真的可以说是时代的代表,绝对值得对其进行研究学习。

《威尼斯商人》和《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问题,例如父母不同意儿女的爱恋对象,也常常因为“门当户对”的问题发生很强烈的争执;例如现在的人们依旧在追逐着利益和金钱;例如人在社会发展当中产生物化;例如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战争。作者用讽刺戏剧生动的表现出来,这种写作技巧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的。

“物化”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附有很大权力,它可以改变一个人,“夏洛克”、“葛朗台”是作者笔下发生被“物化”的人物,他们在同中有异,加上动作、表情和语言的幽默讽刺,成功塑造了两个鲜明生动的吝啬鬼形象,对后世有深厚的影响。

摘要:如果说一个人因为物质金钱而发生了改变, 但是却没有到一种彻底改变的地步那应该算是一种“物化”。

关键词:物化,金钱,地位,身份,吝啬,个性,喜剧色彩

参考文献

夏洛克人物形象 第5篇

说起犹太人,种族排斥是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他们每到一座城市,常常会受到当地人的漠视和敌对,他们渴望融入其中,共同生活,但是人们给予他们的总是异样的目光。 一些犹太人甚至希望通过进入上流社会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希望与贵族人士的友好相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犹太身份的尴尬令他们举步维艰,尤其是家庭环境背景、个人处事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他们通过各自的努力以进入上流社会的交际圈。

说起《追忆似水年华》中典型的犹太人形象,人们大多会提到斯万,斯万也是《追忆》中被研究得最多的人物之一, 他学识渊博、谈吐得体、阅历丰富,作为一名犹太人,他不仅成功融入了当时的法国社会,而且在上流交际圈里也极受欢迎,而与之相反的另一个犹太人物就是不太受关注的布洛克,出身于普通犹太家庭的布洛克非常渴望进入上流社会, 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是他举止粗俗,方式浅薄,反而是经常受到周围人的嘲弄。

家庭环境的影响和成长经验的积累使斯万自有一套为人处世的巧妙方法,“像斯万这样的人,只要从报上看到某次宴会有些人参加,用不着求助于他对社交界的那套知识, 立刻就能说出这个宴会是怎样一种派头的宴会”[1],这一切都使得斯万如鱼得水,无论是在上流社会还是普通民众眼里,斯万都是一个受人欢迎、值得交往的客人,如果不是德雷福斯事件的影响,人们甚至已经忽略了他的犹太身份。 而小说里的另一个犹太人物布洛克就显得较为粗鄙、浅薄, 他那不加掩饰的阿谀讨好、夸张做作的处事风格、自以为是的态度举止,时常受到他人的嘲笑讽刺,“无尾礼服光鲜夺目,皮鞋溜光锃亮,但是举止装腔作势,使人想到画家那些所谓‘聪明’的讲究”[2]。与处事圆滑、行事大方的斯万相比,布洛克的交际手段就显得粗鄙生硬一些,有还会令人嗤之以鼻,他“从小没有受过好教育,养成了自命不凡、 目空一切的恶习”[3],甚至在一些重要的场所,他也不加掩饰他种种不礼貌的恶习,“人们将他介绍给别人时,他弯腰鞠躬,既带几分怀疑地微微一笑,又带着过分夸大的恭敬”[4]。另一方面,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斯万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尤其在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独特的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人们愿意与他交流和沟通,这无疑是打开通往上流社会大门的有效方式,而相比之下,布洛克的付出则要艰辛许多,由于家境困难,不能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布洛克在文化上有所欠缺,虽然在文学方面他也时而会有自己独到犀利的个人见解,但是他言语无趣,乏味可陈, 缺少与人交流的能力。

二、德雷福斯事件对两个人的特殊影响

由于两个人的家庭背景、社交圈有所不同,原先的斯万并不十分欣赏布洛克,相互之间也没有过多的交集,但是犹太人的命运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两个人在最后的时刻能不约而同选择站在德雷福斯派的立场,无疑是源于他们自身的犹太血统。德雷福斯事件的爆发虽然导致各种形式的反犹活动,这给犹太人再次带来了巨大的不幸,令斯万苦心经营的局面遭到破坏,但同时也激发了犹太人的民族意识,让客居他乡、互不想干的两个人因为民族情结再次聚到了一起。

斯万虽持有德雷福斯派的观点,支持德雷福斯重审案, 但是他却拒绝在布洛克为比卡尔请愿的名单上签名。尽管在事件爆发时他的情感也有所偏激,但他很快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处境的尴尬,后来当布洛克问及他对此事件的看法时,他不再明确表露出对德雷福斯重审案的立场,这也一度引起了布洛克的不满。实际上,斯万内心的犹太民族情结也很强烈, 但同时他又保留着资产阶级特有的圆滑和谨慎。而布洛克的做法则显得相对偏激,他四处找人签名请愿,打探别人对此事的看法,在整件事上显得过于焦躁缺乏考虑。这种行为做事的作风差异也与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斯万父亲是富有的犹太证券商,他们整个家族为融入法国上流社会付出的代价是艰辛的,而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同样也是残酷的,因此他们的处事作风更加谨慎细微。

汉娜·阿伦特在其作品中也分析了德雷福斯事件中犹太人的普遍反应,“当德雷福斯事件发生警告他们,他们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一切政治热情都消融在沉重的社会势利、 大生意以及未知的利润机会之下”[5],对于犹太资本家来说, 他们在接受自己犹太属性的同时,更多的还是考虑现实权益,尤其是面临政治危机和利益驱使的时候。

“他(斯万)的犹太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疾病的到来而愈发明显。他怀着确定但又谨慎的态度重新寻找他的亲朋好友们,这一做法在德雷福斯时期遭到了布洛克的指责”[6], 德雷福斯事件爆发初期,斯万和布洛克出于自身考虑和个人因素也许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他们都为自己的民族做出了切实和努力。尽管仅凭个体的努力他们无法掌控全局,改变事态的发展,他们甚至都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们仍然团结起来,希望自己民族的命运哪怕能做出稍许的改变。

三、种族的延续性

这些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虽然饱受非议,屡遭排挤和打击,但是他们依然顽强奋斗,在缝隙中挣扎,他们在维持着犹太性的同时,世代拼搏,无畏生存条件的艰辛,努力融入上流社会,把希望延续给每个后代。一部分犹太人甚至比当地的人还能适应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他们向世人展现着顽强的生命力,凭借着独有的智慧和恰当的风度巧妙地缓和了现实的矛盾,“这个种族具有令人惊奇的生命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把一个完整的手指一直伸到现代的巴黎”[7]。

较之斯万,普鲁斯特笔下的布洛克有着明显的犹太人特征,“尽管他穿着欧洲人的服装,却同德康笔下的犹太人一样奇特,一样耐看”。许多犹太人在融入上流社会的同时, 行为处事竭力效仿上层贵族,思维谈吐也渐渐丧失了犹太人的特点。尽管有一些人在人群中表现得生硬可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样一群冷酷做作、附庸风雅的上流贵族中倒也显现出直率的一面,“人们很快就会承认,即使他们过长的头发、过大的鼻子和眼睛、做作的不连贯的手势令人生厌,但单凭这些就对他们做出评价的做法是有幼稚的,他们心胸开阔,心地坦诚,与这些品质相比,圣卢的母亲和盖尔芒特公爵就相形失色,他们冷酷无情,具有虚假的宗教情感”[8]。布洛克一家虽然招人厌烦,但待人处事不掩内心, 虽然愚笨,倒也不乏坦诚之情。

德雷福斯事件爆发初始,斯万和布洛克并没有因为个人情感而选择支持德雷福斯,但是随着事件的严峻发展,他们在民族利益与个人处境之间选择了自己的立场,尽管这给他们带去了沉重的打击,“我们只抓住次要的观念,而意识不到首要的原因(犹太人种,法兰西家庭,等等)。首要的原因必然产生出次要的观念来”[9]。虽然背井离乡、居无定所, 但是犹太人之间有着共同的血统、身份和民族情感,这是他们永远无法忽视的问题和永远无法规避的羁绊。

摘要:本篇论文从“犹太人”这个角度入手,利用文史互证的方法,通过虚构的文本试图分析真实的历史。利用《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两个代表性人物——布洛克和斯万,并结合当时特殊的德雷福斯事件分析犹太人在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处境和心路历程。从家庭教育、成长背景、人物性格等分析犹太人在法国社会遭遇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背负的种族压力。

上一篇:高中英语备课下一篇: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