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梦论文

2024-05-17

百年中国梦论文(精选12篇)

百年中国梦论文 第1篇

自从有了人类, 就没有停止过对梦想的追求。人类对于居住场所的追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从原始洞穴到古代民居都体现出人与自然共存的状态, 近代工业革命后产生的集合住宅解决了城市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这是现代中国住宅的典型现状。然而奢侈等于舒适吗?这真的是住宅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吗?预计到2020年, 我国人均居住面积可达35m2, 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未来住宅将向着人性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及产业现代化方向发展。

1 中国住宅梦公园发展规划

中国住宅梦公园是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依托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上海中森”) 联合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上海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共同打造的全国首个建设科技主题园区, 园区充分体现科技、创意、公益三大主题。

1) 园区战略定位上海中森致力于将园区打造成具有产业带动力的六位一体平台, 努力打造出上海市和普陀区建设科技双创基地、建设科技研发基地、建筑产业化总部基地、建设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国际对接中心、建设科技技术和产品应用展示中心等平台, 带动建设科技化、建筑产业化、社区智能化的发展。园区为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创意办公环境及金融、技术咨询等服务, 大力支持并带动建设科技的持续创新;发挥自身在建筑产业化领域的领先优势, 在园区内举办各类建筑产业化论坛、展览、国际会议, 通过国内国际专家交流研讨, 不断推动建筑产业化技术的提升;通过建筑产业化产品技术的展示, 向更多大客户推广建筑产业化;通过体验馆的生活化体验, 向社会公众宣传和推广和谐生活体验;同时可在园区后续建设中引入“社区智能化”概念, 以建筑为平台, 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 进行“智慧城市”节点平台建设和试验。同时搭建了园区管理构架, 以支撑六位一体平台的运作, 成立专门的园区运营管理中心, 包括技术研发部、投资推广部、培训交流部、平台、联盟及物业管理部。

2) 园区地理位置园区位于上海市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 紧邻中环, 1km范围内设有众多展览、商业、办公、影视、艺术、医疗及高档住宅。总用地218亩, 目前正在全面规划中。其中一期占地36亩, 将20世纪50年代的废弃旧厂房加以改造, 并投入使用 (见图1) 。在交通方面, 距上海虹桥交通枢纽仅15min车程, 实现了上海中森核心技术服务长三角、辐射国内外的战略定位。同时园区傍绿面水, 区位优越。

3) 园区建设思路以深挖工业化、科技、健康住宅技术亮点;体验科技前沿住宅、舒适家居空间、低碳综合环境;搭建住宅产业化行业交流、展示平台为主线, 沿交通主干道分别设立品牌墙、多功能报告厅、室内综合展区、样板房展示空间、室外构件展场、中央展厅等科技交流场所 (见图2, 3) 。通过精心规划建设, 以科技为特色, 以创意为核心, 以公益为宗旨, 打造苏州河畔的科技明珠和上海中环建筑科技新地标。

4) 园区发展目标首先通过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体验空间搭建等技术研发手段, 结合上海中森在装配式技术、百年住宅、绿色建筑、健康养老、超大城市综合体等方面设计优势, 集聚先进, 引领行业潮流;其次通过产业链整合、跨界产品拓展、创客平台、基金筹措管理等投资推广手段, 借助园区环境优势, 完成线上、线下的住宅产业链整合, 打通产业间壁垒, 纵横沟通, 为跨界合作提供机会。目前已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上海3D打印极致盛放、上海宇辉集团、中科创投、米兰门窗等公司形成战略合作意向;同时通过技术交流、行业评选、专业考察、科普教育等培训交流手段, 邀请业内专家开展学术讲座, 组织行业热点论坛、培训, 联合各行业协会举办相关行业评选, 组织建筑行业的专业考察, 推动先进技术、工艺的推广、学习, 并积极面向普通市民和院校学生提供公益科普展览等。

2 百年住宅技术体系工程实践

中国百年住宅实施理念, 即以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建设、建筑长寿化、品质优良化、绿色低碳化的新型可持续住宅。通过以保证性能、品质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维护使用、再生改建等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和集成技术, 实现居住长久价值的健康人居环境。

2.1 上海中森百年住宅实验性样板间技术理念

1) 以“装配式、工业化”作为设计理念, 倡导结构主体工业化与室内装修工业化同步实现。

2) 以“安全、舒适、健康”为生活理念, 以室内空气调节方案为例, 采用室内毛细集成辐射模块, 将空气式调节改为辐射式调节, 彻底摒弃传统室内空气调节方式带来室内温度不均衡、易患空调病等弊端, 顺应绿色建筑需求, 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 通过室内毛细末端辐射手段, 推广安全、舒适、健康住宅生活新理念。

3) 以“绿色、可持续”作为发展理念, 如采用开放式结构体系, 实现可变户型;采用环保建材, 减少甲醛污染;采用节能高效设备, 减少用电负荷;并设定主攻研究方向, 利用建筑室外覆土空间进行毛细管空调末端能源供给及储备, 建立土壤蓄能池, 对能源采集方式、能源收集设备、能源末端供给设备进行综合研究。采集第一手数据, 为改变现有设计参数、优化行业技术规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2 百年住宅四大技术体系

①建设产业化, 即使用产业化技术体系, 缩短开发周期, 提高企业综合效益;②建筑长寿化, 即主体结构耐久性为100年, 满足家庭全生命周期使用;③品质优良化, 即有效提高住宅性能质量, 提升住宅品质;④绿色低碳化, 即节水、节能、节地、节材, 采用绿色环保建材, 实现低碳节能。如图4所示。

2.2.1 建设产业化——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

在建设产业化方面采用技术包括预制装配化、BIM信息化系统、集成专项设计等。

1) 预制装配化所有结构构件全部在工厂预制, 现场装配化施工 (见图5) , 并在样板间一侧搭建室外预制构件展场, 展示的所有构件即为搭建样板间全部构件的拆解, 让参观者可直观了解每块构件的细部节点处理和吊装、拼接方式。该方式消除了墙体常见的渗漏、开裂、空鼓、房间尺寸偏差等质量通病, 实现了主体结构精度偏差以毫米计算, 室内空间舒适度也有了明显提高。

2) 信息化系统样板间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到后期运维整体实现全专业BIM模型 (见图6, 7) 。通过施工模拟, 对构件的施工安装起到指导作用, 减少返工, 控制施工进度, 为项目在全生命周期的运行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持。其中在建造过程中帮助最大的有以下方面:①施工模拟:对预制装配式结构主体和装配式内装构配件施工安装起到指导作用;②管线安装:对复杂管线周密排列, 实现施工组织有序、安装效率最高、空间利用最大化及维护检修便捷;③内装控制:提前模拟各种材料交接处解决方案, 从而明确各供应商安装界面, 有效控制材质、色彩的交接等, 从而减少返工、控制施工进度, 保证完成品质。

3) 集成专项设计室内装修体系实现集成装配式全干法施工, 如装配式内隔墙体系、集成天花、集成地板、整体卫浴、整体厨房、装配式储物空间等。

其中整体卫浴系统中采用整体底盘、整体墙面、整体天花, 同时在底盘及墙面赋予毛细管加热系统, 用以替代风式或大灯泡式加热, 改善人体与建筑的接触感受, 在工期上2个工人1天即可安装完成, 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 在成本造价控制上可做到等同于传统建造 (见图8) 。

整体厨房系统中地面采用防水防污地板, 墙面采用整体饰面板, 方便清洁, 三合一功能配件包括角灯、挂钩、插座等, 空间内除了整体厨房赋予的精细功能体验外, 同样考虑到居住者在最寒冷季节和最炎热季节的人体感受, 在地面、侧墙、吊顶均采用集成毛细管空气调节系统, 使居住者在厨房操作过程中充分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精细质感 (见图9) 。

2.2.2 建筑长寿化——会生长的房子

传统住宅随着时间累积, 建筑内填充部分会逐渐老化。而百年宅强调采用SI住宅体系, 实现支撑体与填充体完全分离, 共用部分与私有部分区分明确, 有利于使用中的更新和维护, 实现100年的安全、可变和耐用。

在建筑长寿化方面采用的技术有结构耐久性、SI体系、设备集成、空间可变等技术体系。在结构耐久性方面如高强度混凝土、保护层加厚、荷载取值加大;在SI体系方面如六面架空、综合管线;在设备集成方面如新风、地暖、毛细空调、中央水处理;在空间可变方面如剪力墙外置、大空间体系、管线出户等。

本文提出全生命周期住宅概念, 即采用大板结构大空间体系, 结构剪力墙均沿套型外侧布置, 室内空间无梁、无结构竖向构件 (剪力墙) , 套内空间彻底开放, 结构和建造按照100年耐久年限标准设计。根据家庭的生命周期, 房型可做不同的调整以满足各阶段需求。

图10所示为标准100m2的户型, 界定出4个基本居住空间、2个卫生间 (其中1个为三分离) 、1个厨房、1个入户花园、1个阳台、1个设备平台, 除了功能用房和设备平台相对固定, 其他空间均根据需要可分可合, 如初期的超大客厅和超大阳台, 改成长期的超大储藏以及空巢期的护理套间等 (见图11) 。

SI体系是将建筑物的结构体与住户需要的填充体 (包括管线) 独立规划, 后期管线和装饰面改造不再影响结构主体安全。在样板间项目里, 结构主体中没有埋设任何管线 (见图12) 。

在干法施工方面运用了干法地坪、集成天花、快装隔墙、干法砖等技术, 达到室内装修全干法。

1) 集成天花为了对比效果, 现场选用了2种方案:①预制集成 (见图13) , 在工厂就完成设备与饰面的一体化集成板, 现场只需要拼装, 易于后期维修更换, 安装仅需3天;②现场作业 (见图14) , 现场挂石膏板龙骨, 将毛细管固定在石膏板上, 先喷涂3遍石膏, 再批腻子, 最后刷饰面涂料, 同样面积, 完成共需13天。通过对比测试, 传统石膏板手工贴毛细管, 在工期上比集成板整整多出10天。

2) 干法地坪采用面层砖与基层调节板在工厂一体化加工完成, 现场像铺木地板一样铺砖, 节省了传统湿作业铺砖的时间 (见图15) 。

3) 干法地暖较传统现浇地暖具有施工快捷、平整度高的优势。采用统一模数, 标准基块模板, 基板在地面铺好后, 毛细管顺着卡槽排布, 横平竖直, 转角灵活, 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安装 (见图16) 。

4) 分水器可对水流大小进行分配, 即使家人在厨房、卫生间同时用水, 也不会影响水压;在单个空间进行改造的同时不影响其他分支用水。

5) 管线出户将排水立管、热水器、燃气立管、分水器、空调室外主机等设备, 集中放置于功能空间以外, 便于统一管理检修, 同时使套内空间更加完整 (见图17) 。从图中可看到, 2.8m2的设备平台布置有空调主机、热水器、净水器、软水器、分水器;燃气表、水表、检测表;雨水立管、给水立管、排水立管、燃气立管等。

2.2.3 品质优良化——超舒适的房子

在品质优良化方面采用的技术有功能空间、全屋收纳、智能化系统、人性化部品等技术体系。对综合性玄关、收纳系统、阳台家政区等进行人性化设计, 同时采用环保内装、新风系统、地暖等产业化新技术, 并采用智能家居APP控制平台等手段, 有效提高住宅性能质量, 提升住宅舒适度。

1) 毛细管空调系统即根据人体毛细血管的仿生学原理, 将毛细管部件内循环水作为冷热媒, 利用末端辐射原理调控温度, 满足环境舒适需求, 同时也是节能的重要手段。整个系统包括毛细地暖、毛细顶棚、毛细墙面及负压新风 (见图18) 。

2) 在外墙装饰面层, 采用毛细管仿生复合外墙板、毛细管加装饰保温一体板2种体系 (见图19) 。通过毛细温度调节原理使空调系统室内外温差调节减少, 从而达到既节能又舒适的效果, 同时复合板在后期维护更换方面更具优势。

3) 全屋收纳指在住宅套内各处均设置足量收纳空间, 如玄关、厨房、卫生间等, 引导国人家居新理念, 让生活井井有条。实验性样板间在92m2的使用面积中, 收纳量达18.7m3, 占户型使用面积数的20.3%。

4) 入户系统通过入户花园形式, 实现了将花园引入住宅的梦想, 形成真正的立体园林景观的同时植入智能入户的生活理念 (见图20) 。

5) 阳台家政区将洗衣机、洗涤槽统一设置在阳台一侧, 通过防夹手折叠门作为功能空间分界面;将折叠门封闭后, 即可呈现优雅的阳台生活空间 (见图21) 。

6) 综合性玄关作为简单的接待客人、接受邮件、换衣、换鞋的区域, 也设置出箱包、衣帽、鞋靴、雨伞、儿童车及钥匙等家居小物品的储藏空间。

7) 会呼吸的套内木质房门和负压式新风系统配套 (见图22) , 让户内空气更加洁净。

8) 抗震门可在地震中建筑物的墙体发生变形时, 保持门框不畸变, 达到人员安全疏散的目的 (见图23) 。

9) 三分离卫浴通过马桶间、分离式洗漱间和淋浴间独立设置, 互不干扰, 可同时满足家人在不同功能空间的使用, 从而提高使用效率 (见图24) 。

10) 插座开关高度的设置引入通用理念, 倡导精细化设计, 做到适老适幼及满足无障碍人群的需求, 开关面板人性化设置, 开关高度下移至1000mm, 插座高度升至400mm。

11) 健康安全系统包括室内监控, 及时监控屋内情况;安防报警, 及时自动发出警讯;远程控制, 远程操控家中电器;智能穿戴, 配有穿戴安全检测装置等系统 (见图25) 。

12) 舒适智能系统包括毛细温度, 保持室内恒温、恒湿、恒氧控制;地面采暖系统, 通过恒温定时开关控制;灯光控制, 达到一键离家;背景音乐, 满足家庭休闲娱乐最佳效果等系统 (见图25) 。

2.2.4 绿色低碳化——省“布料”的房子

在绿色低碳化方面采用的技术有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等技术。通过单体优化、体形系数优化、外遮阳措施、高性能外门窗、节水灌溉、雨水处理、预制装配化等具体技术措施提高建筑节能。除增加外墙保温及门窗的气密性外, 增加外遮阳设施, 降低空调能耗。同时, 采用干式工法, 主体结构及外墙采用装配式, 减少工地扬尘、噪声污染。内装上, 采用架空地板、轻质隔墙、整体卫浴, 减少现场湿作业, 综合实现节水、节地、节能、节材, 实现低碳节能。

1) 通过优化体形系数带来的经济效益, 这也是开发商应该关心但往往会忽视的方面。样板间房型如图26所示, 从最初拿到方案到经过4轮优化后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在整栋楼总建筑面积基本不变、建筑材料一致的情况下, 经计算, 标准层周长减少31.7%;体形系数减小31.9%;节能率提高到62.5%;年耗电量减少25744.4k W·h;更是节约了近300m2的外立面。

2) 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 采用了太阳能收集, 将太阳能优先供能于生活用水, 富余能量储存在蓄能池, 作为跨季节外墙保温能源。因为上海为夏热冬冷地区, 使用空调季节较长, 夏季利用河水低温的特性, 通过毛细系统, 把室内的热量“带”出去, 释放到河流中;地源的利用, 通过土壤深层的恒温特性, 采用地埋管插入深井与土壤进行冷热交换, 取得天然能源, 四季循环, 四季节能;毛细管蓄能池, 利用土壤的恒温特性, 采用毛细管系统, 使外墙温度调整在理想状态, 实现室内空调系统调节量最小, 并相对恒定, 降低能源消耗。

3) 雨水收集利用是通过收集小区屋面、道路等其他硬质地面雨水, 用于室外绿化浇灌、景观补水、洗车、道路浇洒。

4) 应采用预制装配化技术, 一方面结构主体全部由工厂预制、现场拼装;另一方面预制构件连接处通过采用钢模板浇筑, 相比传统的木模板具有可循环利用的优势, 达到节能节材的目的。

5) 外遮阳系统是阻挡太阳辐射热进入室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采用轨道式织物外遮阳系统, 既发挥理想遮阳性能又具有一定透光性, 并与智能家居系统联动, 达到自动控制遮阳效果。

6) 系统门窗具有卓越的节能控温性, 在建筑节能技术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 该样板间采用的系统门窗各项指标均高于国家及上海地方标准, 同时研发出门窗包括其披水板与预制结构主体在工厂一次加工成型, 彻底杜绝了传统建造过程带来的渗水、漏水的质量通病。

在整个实验性样板间项目中, 项目实现的全过程由研发团队独立运作, 项目的主导方是设计院而不再是开发商, 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体验从创作作品到实现产品的观念转变。其次是在总建造面积仅100m2的样板间里, 从可研立项、项目设计、深化设计到招标采购、项目管理、施工组织、质量把控、进度控制、竣工验收等, 积累了很多经验, 为拓展预制装配式项目EPC总承包业务和预制装配式室内设计施工精装一体化业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3 新常态下行业发展的思考

3.1 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下的行业方向

1) “大设计”带动跨界发展其中关键的是设计服务与相关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以及“互联网+”建筑, 带动了传统建筑行业转型与创新。

2) 构建统一开放的竞争环境市场化收费;四库一平台监管, 包括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信用库, 四库互联互通, 实现全国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资质改革, 推行五方责任制;去政府化以及推进PPP模式, 合作发展, 互利共赢。

3) 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新理念应该更加关注产业化发展装配式集成房屋、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可再生能源利用、健康舒适建造理念、建筑废弃物资资源化利用等方面。

4) 构建区域大联通, 促进协调发展持续关注几个比较热的板块如“一带一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等, 寻找契机, 共谋发展。

5) 智慧城市建设进入2.0时代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 有数据显示, “十二五”期间, 我国已有85%以上的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加快解决城市病、打破政府各部门之间信息孤岛、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平台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等, 将成为政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结合提升城市建设质量, 树立城市规划权威,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等新举措, 在“十三五”期间, 智慧城市建设将全面升级, 迎来2.0新时代。

3.2 现有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原有业务模式不能支撑现在的发展

目前设计行业的市场供需关系由于业务板块分割、行业资源割裂、固化任务导向等, 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设计行业能提供的一直是片断式成果, 而市场越来越需求的是专业化、一体化、综合化的系统解决方案。传统设计仅提供阶段性成果服务, 导致在最终产品形成中价值无法衡量, 这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设计费不涨反降, 行业恶性竞争不断的原因, 固化的任务导向、狭隘的边界意识让设计行业无法体现价值。行业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市场的周期调整, 而是对传统服务模式、价值创造模式的终结。设计者必须大胆尝试从单一的创作作品转向制造产品的思维模式, 未来的方向应该由提供阶段性不完整的作品到提供最终产品的转变。追求价值可衡量化, 在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确定具有开放、包容、整合、决策的主导地位。

3.3 行业创新发展新途径

首先在经营理念上实现从关注客户到关注用户, 锁定用户侧;其次主动积累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 主动模糊边界, 建立大数据资源库, 构建伙伴共生的合作模式;三是通过跨界融合实现产业的重组, 最终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 围绕产业链布署创新链, 提高创新活动有效性, 同时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 提高资源投放精准性, 从而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协同发展;四是集群化发展将起主导作用, 通过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 促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

总之, 谁拥有资源整合能力及平台式运作模式, 谁将继续生存。

参考文献

[1]李昕, 马海英.上海中森建筑工业化实践[J].城市住宅, 2015 (10) :95-100.

百年潮中国梦百年追梦观后感 第2篇

该片从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切入,从“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五个方面,很好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对中国的意义、中国梦对世界的意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整部片子大气磅礴、雄浑深厚,既有政治与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又有文学与艺术的精度和力度,堪称中国梦宣传的精品力作。

中国梦是要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

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只有自强不息坚定梦想的奋斗才会有当今强大的中国。

总书记说过“让每个人人生出彩之梦,是每个人和祖国一起成长的梦。

”年轻人的未来决定国家的未来,年轻人的“中国梦”汇成整个国家的“中国梦”。

所以我们更应该坚定梦想,自强不息的去奋斗去拼搏,完成自己的中国梦。

人因梦想而勇敢,我们因梦想而成长。

在如今梦想又被提及,并且成为一个很真实的话题,将我们原本谈论的话题一下拉到现实,并且鼓励我们前进。

在《百年潮·中国梦》这档节目播出之际,老师们积极组织同学们观看了《百年潮·中国梦》,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国家,乃至了解整个国家的中国梦。

也使学生加深了对“中国梦”的理解。

梦想是太阳,不像一个世纪那样遥远,甚至也不像甲子前可望而不可即,它已经从地平线上蹦出,万道朝霞正照耀在我们的眼前,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中国奥运 百年梦圆 第3篇

2008年8月8日晚8点,这个千年一瞬的时间刻度记载了中国百年奥运梦想的实现。当夜幕渐渐垂帘,天空变得沉寂而深远,第29届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在北京绽放,超过40亿双眼睛注视着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主会场鸟巢灯火熄暗的一瞬间,全世界的分贝骤然减小,颗颗期盼的心等待淋漓的释放。当东方巨龙积蓄起百年的力量,带着荣誉和梦想腾飞起来,身后溅起无数璀璨的金光;奥林匹克的巨大脚印追寻古老的北京磅礴走来;2008面缶闪烁银色的光,排山倒海之势将时间陈列在大家面前的时候,中国奥运百年梦圆。

在很多外国人眼里,中国是神秘的,这种神秘中透出向往又些许疑惑,而当中国的古典文化以现代手法展现给全人类,那一张张中国人微笑的脸庞托衬出宽广而容纳的心,从这一刻开始,谁都能感受到一位必须尊重的对手和值得信赖的朋友已经来到身边。

一幅气势恢弘的书画横轴徐徐舒展在鸟巢中央,金光流丽幻影斑斓。与大屏幕中显现出中国古典文化代表的文房四宝相得益彰,那种沉淀了几千年的、中国特有的、弥漫着书卷沉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身着墨渍的舞者舞动妩媚的线条,柔软的曲线蕴涵内敛苍劲的笔锋,一幅写意山水跃然“纸”上。一版巨大的活字印刷,水晕涟漪般的几经衍变排列出的“和”字,向世界诏告中国式的宽广。

中国古典文化的载体何止万千,具有代表性的也不胜枚举。而开幕式上呈现的笔、墨、纸、砚、缶、茶、日晷、司南、古文、瓷器、礼乐、京剧、太极、民乐等等无不是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当它们被一种更易于接受的、现代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曾经疑惑的外国人都能够感觉到它们的出现和演变皆是一个民族勤劳与智慧的凝结,而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物也应该是地球村上世界人民共有的文明。

鸟巢中央升起一个蔚蓝的“地球”,灯影流离间显现出郁郁葱葱的五大洲版图成为又一次现场高潮的焦点。当人们沉浸在这美轮美奂之中时,让人期待已久的主题曲旋律悠然响起,刘欢的一句“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现场响彻雷鸣般的掌声。富有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双料歌后之称的“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担纲主题曲的女声部分,这位在舞台剧领域也有着辉煌成就的英国女歌手,凭借她圆润灵透的歌喉曾经在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上征服过全球观众。二人的合作浑然天成,中国元素与西方文化的碰撞,此刻完全呈现在眼前。这琴瑟般的和谐和悠长久远的韵味必将是又一个经典。

百年中国梦论文 第4篇

一、叙事结构

从本质上讲, 纪录片是一种叙事的片子, 而叙事需要通过特定的叙事结构进行表达, 以完成叙事者和倾听者之间的交流。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简单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片子的线索、情感、逻辑等内部因素构成了纪录片的内部结构;而外部结构指层次、照应、开头、结尾等外部因素。《百年潮·中国梦》具有完备的内部和外部结构, 整部片子形式统一、平和流畅, 时而气定神闲、时而铿锵有力, 同时在片中穿插中国古代诗词和现代动画特效, 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 增加节目内涵。

二、叙事艺术

纪录片的叙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 需要艺术性的表达方式。优秀的纪录片必须具备叙事的艺术、叙述者解读故事的方式和视角、搭配叙事语言的方式, 即如何将画面、解说、音乐、 同期声以及字幕和谐地搭配在一起, 这直接影响观众对作品的感知和印象。

(一) 叙事视角

关于叙事视角流传较广的学说是法国学者茨维坦·托多罗夫的三分法: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百年潮·中国梦》 是典型的政论片, 它采用了全知视角, 目的在于清晰明了地向观众阐释“中国梦”这一内涵深刻、意义深远的政治概念。

在第三集《中国精神》的影片开头, 叙述者铿锵有力地道出毛泽东对于中国人民的评价:“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接着发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为什么能够持续不断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新的活力”;紧随的是对于前文的解答:“当我们徜徉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蓦然发现, 有一种特殊的基因, 在支撑着这个民族一次又一次从灾难中奋起, 这种基因就是伟大的中国精神”。

叙述者就像一个长者, 将千百年前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古老故事娓娓道来。身为中国人, 在观看影片时, 无疑会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而外国观众观看时, 会产生想要了解中国精神到底是一种怎样坚韧不拔的伟大的精神的好奇心, 这些情感都利于保持观众的观影兴趣。

(二) 画面语言

画面语言是用纪实拍摄与画面编辑手段传递最直接、有效信息的语言方式, 是观众能迅速接收和掌握的电视语言, 根据作用方式可将画面语言分为三类, 分别为:叙事性画面语言、描述性画面语言和表现性画面语言。

叙事性画面语言是纪录片的本体语言, 是在事件发生现场直接拍摄的现场画面, 以最真实的画面场景向观众讲述故事的电视语言。第三集《中国精神》就大量地利用叙事性画面语言来表现中国精神的实质。在讲述农民科学家沈克泉的事迹时, 利用沈克泉的笔记本、一家三口耕地画面、沈克泉在田地研究杂交油菜和沈昌建领取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奖杯等真实画面, 讲述了原是养蜂人的沈克泉在没有专家指导和测量仪器的情况下, 凭借坚忍不拔的精神, 利用多本笔记本记录和儿子沈昌建一起研究野生油菜的过程, 最终获得巨大成功的感人事迹。

表现性的画面语言, 指拍摄者利用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关系, 通过剪辑与作者意图相符合的画面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表现手法, 具有煽情和表意的作用。此纪录片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色, 所以充斥着大量表现性画面语言。在《中国精神》 中频繁出现初升的朝阳, 表现了中华民族似太阳一样冉冉升起, 俯拍的长城、故宫以及大山河流展现出中国的悠久历史和大好河山, 人民解放纪念币和英雄纪念碑表现了战争时期中华儿女英勇抗战、不屈不挠的精神, 北京街头游客、行人满面春风, 摩肩接踵表现出中国城市兴盛繁荣的景象。

描述性画面语言是叙事的依托, 指用电视画面语言对事物的背景、环境状态进行交代说明, 具有铺垫和说明的作用。 《百年潮·中国梦》不是故事类纪录片, 鲜有描述性画面语言出现, 但是在第一集《百年追梦》的片头就恰到好处地使用了描述性语言。首先出现的是天安门广场全景, 飘扬的五星红旗、 长安街街景、毛主席肖像特写、游人如织的天安门广场;然后镜头转向国家博物馆的方向, 首先出现的是国家博物馆全景、 接着是习近平等领导从缓缓驶来的中巴车上下车进入国家博物馆。解说词为:2012年11月29日。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北京风和日丽, 长安街车水马龙, 天安门广场游人如织……上午10点, 中巴车缓缓驶入巍峨矗立的国家博物馆, 历史在这一刻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憧憬与期待呢?

接着镜头进入国家博物馆内, 首先出现的是刻画了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浮雕, 然后众领导参观《复兴之路》长廊, 展厅里是历代领袖的肖像照, 最后习近平在博物馆内宣告“中国梦”。

此纪录片的开头有两个拍摄主体-- 天安门和国家博物馆。天安门表面看来与片子主题“中国梦”没有直接联系, 但是由于天安门与国家博物馆具有地理上的接近性, 而“中国梦”的宣告是发生在国家博物馆的, 通过解说词的详细叙述和串联, 巧妙清晰地向观众还原“中国梦”最初产生的场景。 天安门是我国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物, 将天安门囊括进画面, 增强了文化内涵。

(三) 解说词

解说词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约定俗成的叫法。 电视媒介声画俱全的特点决定了电视解说词具有非独立性, 它是对电视画面意义缺失的补充, 不能脱离电视画面独立存在。解说词在《中国精神》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尤其是当画面是科技合成的动画时, 解说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 在谈到历代我国宝贵的中国精神时, 由于无法原本地展示古人的风貌, 所以选择以动画的方式来代表古人, 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趣味性。此时, 解说词为观众解答了动画所代表的含义:《史记》中有“舜耕历山”的记载, 颂扬了古代圣贤身体力行、勤于劳作的高尚品德;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体现了勤勉奉公、刻苦耐劳的精神……

(四) 音乐

纪录片音乐是电视语言中的一个元素, 为画面服务, 受画面风格的制约, 要保证其在音画组合上的统一性。主题歌对于全片艺术风格的统一, 主题的概括、揭示和深化都起着重要作用。《百年潮·中国梦》是一部多集纪录片, 除了同期声和采访, 均配了低缓轻柔的背景音乐, 烘托出轻松又不失沉稳的氛围, 符合中华民族内敛中庸的气质。片尾曲《这条路》是专门为此纪录片编写的, 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歌曲, 此歌歌词简短易懂、节奏平缓, 意识形态气息弱和贯穿于纪录片始终的配乐相得益彰。

(五) 同期声

电视纪录片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 纪录片不仅要有真实的电视画面, 还要记录同期声以完善真实性。同期声记录现场的真实声音, 最大限度还原了现场的真实感, 相较于后期的配音, 要更加自然、逼真。在写意的场景中, 加入同期声, 会使人对场景的感受更加细致, 由此增加对影片的情感认同度。比如在《中国精神》中, 森林中潺潺流水声、故宫内低沉的钟声、 北京街头车流声等, 都对纪录片沉稳严肃的氛围进行渲染。此外, 同期声也包括现场人物的采访录音, 此纪录片中最大的亮点是频繁地适时地插入习近平讲话的同期声。“中国梦”是习近平提出的意义深刻的民族梦想, 他的讲话可以提高影片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三、结语

《百年潮·中国梦》肩负着宣扬民族精神、宣传“中国梦” 理念、教化国民的重要使命。该片将电影叙事艺术全面融入影片中, 让观众获得关于纪录片的美学感受。该片利用电影拍摄技巧, 让思想教化化于无形,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获得了爱国主义教育。总的来说, 《百年潮·中国梦》是历史上鲜有的拍摄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有趣、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的政论纪录片。

摘要:《百年潮·中国梦》是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大型电视政论性纪录片, 从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这些层面对“中国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和论述。本文以《百年潮·中国梦》的叙事艺术作为切入点, 分析该纪录片如何利用电影叙事手法宣传“中国梦”这一宏大的愿景。

关键词:《百年潮·中国梦》,中国梦,叙事艺术,纪录片

参考文献

[1]王雪晴.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策略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 2013:5.

[2]秦启先.试论画面语言在纪录片中的作用[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6) :13.

[3]李林彦.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6) :8.

[4]张晓梅.漫谈电视音乐[J].电影评介, 2008 (23) :2-4.

百年潮 中国梦 第5篇

申请入党后,为了学习我党先进知识,向党组织靠拢,我观看了百年潮中国梦节目,该片气势恢宏,贯彻了党中央先进的指导思想,颇有感触,同时观看《百年潮·中国梦》也使我对“中国梦”的理解更为深刻。

该片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切入,从“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五个方面,很好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对中国的意义、中国梦对世界的意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梦是要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百年崎岖再起路,世纪沧桑强国梦。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心灵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只要自强不息坚定梦想的奋斗才会有当今强盛的中国。

这部影片深深地反映了总书记指出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伟大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勤劳的华夏子孙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历史已经给予了我们深刻的教训。更不能只沉迷当下不进取,不奋斗,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会有发展,才会有进步。要知道,我们取得的成就,与老一辈革命工作者的艰苦奋斗是分不开的,为了不让老一辈的努力付诸东流,我们也应加被努力。

中国梦是中国的梦,更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无数国人的梦汇聚在一起,凝聚成的就是中国梦,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也许有艰辛,也许会遇到阻隔,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中国梦这个信念,我们必定可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以万人同心,其利断金的气魄,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有梦想却不为之奋斗更是可悲,中国梦的提出,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自身价值,都有极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个人梦只有融入强国梦、强军梦,追梦的空 间才会更广阔,圆梦的实践才会更踏实。看了这部影片后,我明白了中国梦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梦想成真,所以我们要追随党的脚步,宣传党的建设,听党指挥,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一个梦连接历史与未来,个人与国家。家门即国门,只要我们实事求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的出彩人生。

百年施坦威,十年中国梦 第6篇

正因肩负着这种使命,施坦威从不吝啬对最高品质木材的追求和对手工打造的坚持。好的木材要经历长久的生长过程和耐心的等待。即使如此,施坦威也没有放弃过对最好的木材的追求,好的材质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首要条件,经过了岁月和风吹日晒成长起来的树木,在建造钢琴时,表现出来的音色是与众不同的。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施坦威依然坚持手工生产,用人特有的感知去细心地打磨和调整,每一架独特的音色就体现在一道道木质的纹理中。

施坦威与中国也有着百年的琴缘,早在1880年,第一架施坦威钢琴就已进入中国。2004年,施坦威钢琴(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直至2014年,施坦威已经在中国走过了十年,十年间中国的发展对施坦威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为表达这十年来在中国所取得成就,以及施坦威对用户和社会各界支持的感激和感恩之情,施坦威不仅举办了“施坦威中国十周年庆典音乐会”、“施坦威中国十周年系列庆典活动之施坦威艺术家系列音乐会”等活动,还推出了10款“施坦威中国十周年”特别珍藏版钢琴,其中施坦威公司历时两年、全手工打造的“中国一号”钢琴尤为珍贵,它以1880年第一架进入中国的钢琴为灵感而打造。其余九款钢琴则以“黑檀玛瑙”“黄檀珍珠”“金檀黑钻”“紫檀珊瑚”等七种世界珍稀饰面打造而成,配以施坦威制琴师精湛的手工工艺,满足中国音乐爱好者对个性化、高品质乐器的极致追求。

过去的十年间,施坦威家族系列产品增加了除施坦威、波士顿之外同样拥有“施坦威基因”的产品线——艾塞克斯钢琴,以及和国际钢琴巨星、施坦威艺术家郎朗先生合作的郎朗钢琴。通过不同的产品系列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施坦威始终不遗余力地推广国内音乐教育和艺术文化,不仅为专业演奏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也通过各种音乐文化活动“滋养”学琴者和音乐鉴赏者的梦想。不仅每两年举办一次施坦威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在南京设立的国内首家施坦威钢琴展示中心Steinway Piano Gallery Nanjing,并且多年为中国音乐学院的钢琴系和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系提供施坦威和施坦威的家族产品,为培养高素质的优秀音乐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历经十年的发展,中国业务在施坦威全球业务所占比重愈加重要。“百年施坦威十年中国梦”,在中国的十年之于施坦威的百年并非沧海一粟,而是有着深远影响。正如施坦威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斯威尼先生所说:“如今,中国业务已成为全球业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发展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中国人对于音乐的极大热情和对于品质的较高追求,让我们深受鼓舞。为了加深并拓展我们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也为了满足市场对于高品质乐器的需求,我们将继续在中国加大投入。”

施坦威将继续用它特有的对高品质的追求,在中国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奏响更宏伟的乐章。

科技的发展虽然可以使产品的生产误差降到最低,但对于追求高品质的施坦威而言,手工打造却是品牌最重要的部分。钢琴的高品质不仅体现在材质上,也包含着无数手工匠人用数十年的经验和对产品的理解,花费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打造一架钢琴,用手和心赋予钢琴独特的个性,是施坦威始终坚持和引以为傲的财富。

最好的钢琴

iLOOK:施坦威一直秉承“做最好的钢琴”,如何诠释和理解“最好”?

位炜:这要从创始人施坦威先生说起,他生于1797年,从小命运多舛,家中父母亲人相继过世。后来他到德国汉森,娶妻生子,于1836年时,在自家的厨房里制作了第一架钢琴,并把它送给了妻子作为礼物。当时德国设有手工业协会,管理严格,没有加入协会不能做琴。为避开协会的检查,他偷偷地躲在厨房里做,从那时起,施坦威先生就立下了要生产最好的钢琴的理念,在德国陆陆续续地做7482架钢琴。53岁的时候,因为欧洲的政局不好,移民去了美国。施坦威钢琴也由此诞生。

说到“最好”,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1 结构上最好:施坦威共发明了128项钢琴专利,是现代钢琴制造的奠基者。

2 用最好的材料:音板是钢琴最重要的部分。施坦威在五大洲选取最好的材料。比如北美云杉木,产在阿拉斯加地区,木材生长很慢,本身就很珍贵,买来之后,还要让它自然风干两年,用天然的方式把木材的缺陷暴露出来,再进行手工挑选。大多数买来的只有40%能用,因此材料的成本很高。

3 做工:施坦威坚持手工制作,是因为钢琴是有生命力的,每架钢琴都有自己的性格。这种高品质钢琴的性格和差异是通过手工来体现的,尤其是钢琴的声音,与弹奏的手感有关。我们的每一个工人都有平均20年的手工经验,他们用数十年的时间生产同一个零部件,手工技艺十分精湛。通过对木材的了解和对钢琴部位经验的把控,使钢琴达到我们所追求的高品质。

iLOOK:在多年手工的制作中,有哪些传承的工艺和新的技术运用到钢琴上?

位炜:施坦威的专利都是在1960年以前发明的,近年钢琴在技术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和革命性的专利产生。但因为科技的发展,现在生产的误差比以前小了,钢琴有很多定位孔,现在通过数控机床来定位,精细度更强。但钢琴跟声音和手感有关的部分还是由手工来做,也是我们很宝贵的财富。同时,我们会培养自己的手工匠人,通过施坦威的培训体系,每一个手工艺人都会经过3~4年的学习和培训,在培训的同时去德国的一家学校学习钢琴制造的理论,培训之后才可以真正上岗进行操作。

iLOOK:施坦威钢琴如何平衡质量和产量的关系?

位炜:施坦威注重质量,而不追求数量,钢琴产量一年(施坦威)全球只有2000~3000台。由于人力资源紧缺和材质的限制,也无法大量生产,一架钢琴生产要至少花费一年的时间。

施坦威的中国梦

iLOOK:如何看待中国市场发展和逐渐增长的市场需求?

位炜:第一架施坦威钢琴在1880年进入中国,大众对音乐的喜好也反映出生活水平的提高,能让大家在生活之余,通过聆听音乐感到身心放松,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

但总体来说,施坦威在全世界的用户还不属于大批量的人群,近几年,中国的需求在稳步增长,但目前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在全球占比只有10%左右,我们会关注中国市场的发展,提前三年做出市场计划。

iLOOK:施坦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

位炜:1851年开始到1991年之前施坦威钢琴只有一个系列,从1991年开始战略上发生了变化,推出了波士顿钢琴,运用了多项施坦威的专利技术,因此在声音和手感上和施坦威很接近,而波士顿钢琴选择在日本OEM公司制作,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之后在2001年推出艾塞克斯钢琴系列,2006年推出郎朗钢琴系列以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

iLOOK:“中国一号”纪念钢琴有哪些特点?

位炜:“中国一号”是为了纪念1880年进入中国的第一台钢琴打造的,因此还原了第一架钢琴的原貌:大象腿、侧面雕花、镂空琴谱,这些在当时是很流行的风格,另外特别用了哑光的漆面,并定制了专门的琴凳,只生产了一架,是非常珍贵的一件作品。

iLOOK:施坦威对青少年音乐爱好者的培养上做了哪些活动,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施坦威?

位炜:施坦威每两年举办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到去年已经6届了,通过这个比赛,让青少年有展示的舞台,可以体验施坦威钢琴的魅力,从小培养青少年对钢琴的热爱。

此外,我们也会参与到很多的社会上的钢琴比赛和音乐节中,为青少年的钢琴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钢琴做好,提供好的乐器,让青少年有一个好的基础和起点,对他们的成长起到帮助。施坦威还会定期邀请艺术家巡演,举办鉴赏会、沙龙,艺术家在弹的过程中讲述乐曲的背景等等,让大家参与和了解音乐。

《百年中国长诗经典》出版 第7篇

据《文汇读书周报》消息, 由诗人海啸主编的《百年中国长诗经典》日前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该书囊括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诗发端直到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20位诗人的代表性长诗, 全书分为“故宫”与“绝唱”两卷。在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中, 如此大规模推出长诗选本尚属首次, 为读者提供璀璨、壮观的诗歌画卷, 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一部具有诗学性与客观性、权威性的诗歌史档案。同时, 对于这个诗歌备受轻视的时代, 也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宣示与回应。这本书很大程度上便是对近百年中国长诗成就的一种总结。正如批评家彭学明所说:“走在路上的这20位诗人, 是中国文学的高大背影。他们清晰而厚实的脚印, 是中国诗歌的目标与方向。他们深情而悠长的吟唱, 是中国唱片传之永远的留声。他们是诗歌的天使。他们是文学的坐标。他们是文明的图腾。”

中国味道百年张裕酿造 第8篇

见证民族产业的世纪突围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人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观念:于品位于健康而言,没有哪一种酒精饮料能与葡萄酒比肩。2011年,全国的葡萄酒消费量已达到11亿瓶,占亚洲市场的40%,继白酒、啤酒之后,中国人的餐桌上又多了一个“常驻军”。

目前中国的消费品市场,大都是洋品牌一统天下。但近年来高速成长的葡萄酒市场,却表现截然不同:国产酒占八成以上,洋酒只是跟随。经过多年经营,当下的国产葡萄酒产业已经打造出众多闪耀的本土明星:主打“历史”牌的张裕,主打“民族”牌的长城,主打“浪漫”牌的王朝。

在众多西方品牌的围剿中,国产葡萄酒缘何能做的风生水起?怎样才能做出优质的葡萄酒?葡萄酒行业的健康发展依赖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中国现代葡萄酒产业的起点—有着120年历史的烟台张裕公司,一探究竟。

百年老店的中国样本

由于中国企业发展历史并不长,制造业中的百年老店并不多。而张裕公司则是其中鲜见的成功范例之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提起葡萄酒,许多中国人都会随口念出这句耳熟能详的古诗句。

虽然,在国际葡萄酒行业,中国被归属于“新新世界”,但葡萄酒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有着千年的情缘。早在2000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关于采集和使用葡萄的记述。到了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今中亚塔什干地区)引入葡萄和葡萄酒酿造方法,至唐朝葡萄酒就已颇为盛行。有“酒仙”之名的诗人李白也留下了饮用葡萄酒的优美诗句。

然而近代以来,由于种植及酿造技术、手工作坊式生产的限制,中国的葡萄酒事业发展非常缓慢。直到1892年,南洋巨富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现代葡萄酒事业也由此发端。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记载了1892年中国发生的四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张裕的创立。

中国葡萄酒的工业化,起步就是国际化。自创办之初,张裕大胆起用外国酿酒师,从西方引入优良的葡萄品种,引进国外机械设备……张裕人一心要做世界最好的葡萄酒,为中国人争气。1912年,孙中山先生参观张裕,题赠“品重醴泉”,褒誉张裕葡萄酒品质。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张裕送展的“可雅白兰地”、“红萄萄”、“雷司令”、“琼瑶浆”(味美思)一举荣获最优等奖和4枚金质奖章,自此,葡萄酒这种极品酒只属于西洋的历史被永远改写。

发展至今,张裕已成为多元化并举的集团化企业,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厂家。2011年,张裕集团完成销售收入124亿元,实现利税34亿元。

时下,不少国内优秀企业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保证企业长盛不衰,做成“百年老店”。人们也常常对国外那些动辄上百年的跨国公司称羡不已。而张裕120年走来,依然坚持老本行葡萄酒生产经营不变,并不断带给世人新的惊喜,其经验和历程,不得不引人深思。

张裕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张裕曾一度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过惯了按调拨订单生产的日子,不懂销售。产品积压,经营亏损,发不下工资,没钱收购葡萄原料;贷款,银行又不给。公司副总经理孙健回忆说,他在1989年大学毕业分进工厂时,整个企业的销售人员只有10人,都坐在办公桌后面开单子,没人会跑市场。产品库存积压如山,最多时白兰地库存竟达100多万箱,经营亏损上千万元,企业近于休克状态。如今,张裕已成为一个让跨国公司都感到头疼的对手。

是什么让张裕逆境奋起,脱胎换骨?看看张裕近十年的大事记:

2002年,张裕率先在国内引进“酒庄”概念,建成中国第一座专业化酒庄—烟台张裕卡斯特酒庄,掀开中国葡萄酒高端化的序幕。

2006年,张裕走出烟台,着手开发陕西、宁夏、新疆等优质酿酒葡萄产区的葡萄基地,并在辽宁桓龙湖畔建立冰酒酒庄,做大冰酒产业。

2007年,北京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正式开业,发售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桶期酒,并开创了集酿酒、葡萄酒培训、旅游和休闲四种功能为一体的高端酒庄新模式……

如今,张裕已跻身世界葡萄酒业前四,与洋酒巨头“同台竞技”;作为国宴用酒频繁出现于外交场合与国际舞台,成为一张“国家名片”、餐桌上的中国文化“亲善大使”。

业界评价,张裕的领导团队,总是能够把握住行业发展的脉搏,对企业的每一次转型做出富有前瞻性的正确决策。为何张裕迈出的每一步,总会对整个行业产生莫大影响?对此,张裕总经理周洪江说,作为中国葡萄酒工业的奠基者,做大中国葡萄酒产业是自己的使命,张裕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既是对创下百年品牌的先人负责,也是对整个行业发展负责。

葡萄酒文化的布道者

古今中外,饮酒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氛围引导消费习惯的改变,进而直接影响到产业与市场。作为市场的领导者,张裕在传播葡萄酒文化方面有着责任感和使命感。

踏着盘旋而下的石阶,手扶天然冰凉的墙壁,一排排橡木桶安静地躺在那里,葡萄酒香氤氲在空气中—这是位于烟台海边的张裕百年地下大酒窖。张裕酒文化博物馆馆长于波介绍,酒窖建于1894年,1905年完工,历时11年建成,至今仍不渗不透,完好无损。其酒窖平面布局形似手枪,枪柄指向大海,张裕的创建者张弼士以此喻意,决心与洋酒一较高下。于波细细讲解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和照片,中国民族葡萄酒酿造产业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再现眼前。

20年来,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葡萄酒历史与文化的一扇窗。酒文化直接影响到产品市场和企业形象。以法国为例,葡萄酒年消费量为人均70多升,中国年人均却不到0.4升。除了受生活水平所限外,还与国人对葡萄酒文化了解甚少有关。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产葡萄酒的走向,啤酒行业是很好的参照。三十年前,中国啤酒生产和消费量都极其有限,而今天中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一的宝座。从消费习惯的演变来看,消费者最初对啤酒的风味口感是抵触的,但现在它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样,葡萄酒也是一种生活文化的载体。用张裕总经理周洪江的话说,消费品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内涵上。为此,公司专门聘请外籍品酒师,每年在全国要做五六百场品鉴会,讲解葡萄酒品鉴知识,培养消费者的饮酒习惯。

“中国创造”作为一个崭新的词汇,已经渐渐的代替“中国制造”而被世界广泛认知。它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更高层次的脑力创造活动。盘点葡萄酒业的“中国创造”,作为行业领袖、历经120年风雨砥砺的张裕,无疑是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民族品牌。

张裕人潜心培育的“中国造”葡萄品种,是对中国酿酒工业的最大贡献。

1931年,张裕研制出“解百纳”干红葡萄酒,这个品牌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而酿造解百纳的核心原料就是产自烟台的“蛇龙珠”葡萄,它正是张裕葡萄品种培育中的一个传奇。它是张裕创始之初几经试验,用中国东北的苦味山葡萄与外来洋葡萄成功嫁接的新品种。

1892年,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建厂之初,即从欧洲国家引进120多个酿酒优良品种。不幸的是,第一批从美国引进的两千株葡萄糖度不足,未到收获已经腐烂过半;第二批从欧洲购回的六十四万株救急葡萄只成活两三成,而且弱不禁风;之后又引进的五万株嫁接葡萄虽成活率高,但后又出现大面积枯萎。就在众人束手无策之际,张弼士提出了他超凡的见解:既然这里的土质栽不活外来葡萄,能不能在中国本土寻找?最终,他派人去东北觅回的苦味山葡萄与外来洋葡萄成功嫁接,在张裕的葡萄园里落地生根,诞下的混血儿糖度高、色素好、抗寒耐病虫,成为酿造葡萄酒的佼佼者。除了对这些引进的品种进行栽培试验、酿酒特性研究、品种推广外,张裕还从中培育出了适应中国气侯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种,其中的代表就是蛇龙珠。如今,“蛇龙珠”成为唯一被国际上广泛认可的由中国人培育的酿酒葡萄品种。目前,在国内栽培的90%以上的葡萄品种都是由张裕最初引入中国的,张裕让中国告别了缺乏优质酿酒葡萄的历史,也带来了中国酿酒葡萄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葡萄酒犹如美女,色泽就是美女的面容。上等葡萄酒不能使用色素,酿酒葡萄色泽的不足,只能靠调色葡萄来勾兑。上世纪70年代,张裕葡萄园里的传统品种严重退化,张裕公司的前总农艺师冯贻标在当时的烟台西沙旺葡萄园经过多年试验摸索,终于自行培育出两个新调色葡萄品种“烟73”、“烟74”,其葡萄果粒红得发紫,果汁色泽是常规品种的6倍以上,震惊业界。现已遍布大江南北并推广到国外,是国内葡萄酒染色的首推品种,目前仍是世界范围内自然色度最高的品种。

要酿出优质的葡萄酒,需要高品质的酿酒葡萄,糖度是葡萄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90年代起,张裕就率先在业内实施了“优质优价、以糖计价”的酿酒葡萄收购政策,促进了中国酿酒葡萄种植注重质量的提档升级。张裕总工程师李记明博士表示,“中国不缺优良的葡萄产区。张裕有责任走在‘中国创造’的前列,酿造高品质的具有‘中国风味’的葡萄酒。”

“好酒是从好葡萄开始的?”李记明说。葡萄酒品质好不好,七分在原料,三分在工艺。有些葡萄酒厂家为了节省成本,直接购买国外原酒来用于生产葡萄酒,而张裕却依然执着的发展着自己的葡萄园。近年来,张裕在山东、新疆、宁夏等六大优质酿酒葡萄产区布局拥有了25万亩葡萄原料基地,成为国内葡萄基地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企业。

张裕在吸收国外标准优点的基础上,制定了酿酒葡萄标准和葡萄种植技术规范。通过对六大产区的自然条件进行长期研究与品种适应性试验,规划出每一块葡萄园区应种什么样的葡萄,采用什么栽培技术,使得最终酿成的葡萄酒形成独有的产地特点与风格。

张裕除首创“以糖计价、优质优价”收购模式外,还率先在行业内实行了葡萄的“分类收购、分类加工”,首次引进自动在线测糖系统,以20度的含糖量为基数,每高出一个等级的含糖量将获得高一等级的收购价格,改变了酿酒葡萄种植户“通过追求高产量来获得高收益”的传统观念。

张裕建立了葡萄基地信息化系统,涉及1万多个农户,包括基地基本信息、过程管理信息、葡萄收购信息。用IC卡对种植户建档,对葡萄园的标准化管理过程进行追踪,确保葡萄原料质量和原料来源的可追溯;建立了原酒管理信息化系统和国家级质量检测平台。并早在2006年,在业内率先提出与国际接轨的葡萄酒综合分级标准,通过对葡萄园、葡萄原料、酿造工艺、橡木桶陈酿、调配和瓶贮六个环节为一瓶好酒的诞生设下六道关卡,同时,在葡萄酒业率先引进发达国家应用成熟的先进RFID电子标签,以此构建了张裕高端产品从葡萄园到消费者的全程质量安全系统。

经过10年时间的实践摸索,这套葡萄酒质量控制的“张裕模式”社会效益日益显现。特别是近年来对西部基地的规模化布局和配套酒庄建设,点燃了西部各省区葡萄酒产业大发展的战略引擎。

同世界葡萄酒行业相比,中国的葡萄酒企业属于后来者。传统的发展模式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弊端频现,根据行业发展规律及企业自身情况,创新性的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成为企业前行的必然。

张裕副总经理孙健向记者介绍说,张裕的120年发展,最有作为的应该在后面这20年。这期间,张裕建立了最具活力的多元化股权结构、业内最先进的市场网络体系、完善的全产业链。这些要素合成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张裕快速发展和向世界老大地位冲刺的基础。

在全球迈入整合营销时代的背景下,张裕确立了“营销兴企,终端制胜”的发展战略,在同行业中率先构筑起一个全国性、多品牌共享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这张巨大的销售网,业内至今无出其右。谈到张裕独创的三级营销体系:销售公司(决策中心)—省营销管理公司(指挥中心)—城市营销部(执行中心),张裕总经理周洪江笑言:十年前还被同行业笑话,说是“人海战术”。可时至今天,这一体系已成为张裕开拓市场的利器。

与狼共舞葡萄酒的中国时代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葡萄酒市场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专家预测,五十年之内,中国将成为世界头号葡萄酒生产国与消费国。

面对这巨大的市场,世界各葡萄酒巨头纷纷杀入中国市场。自2008年1月1日起,国内葡萄酒开始执行新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中国葡萄酒市场步入行业调整期。随着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国产品牌在世界葡萄酒大赛上不断有出色表现,消费者对“中国造”有了更多的信心。

世界葡萄酒步入“中国时代”,中国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专家分析,面对洋酒大举进军中国,中国亟需解决的是壮大葡萄种植业。这是葡萄酒产业的基础,恰恰也是国产葡萄酒最大的“软肋”。不少国内葡萄酒企业,拥有连国外厂家都感到惊讶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却不重视发展自有优质葡萄种植基地,宁愿从国外大批量地购买原料或是原酒。但钱是买不来时间的,优质顶级葡萄酒一般都是用十年、十五年以上树龄的葡萄做成的。立足自身种好葡萄、建好基地,才是国产葡萄酒长远发展的根本出路。

对于大力发展酿酒葡萄种植,专家呼吁,中国政府应该扮演重要角色,防止国外葡萄酒倾销,对国内葡萄种植业给予政策扶持,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如补贴政策,推动机械化与科技创新,逐步缩小与国外葡萄种植业的差距。专家还建议,中国葡萄酒企业发展到现阶段,需要有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走出去”、“引进来”,与狼共舞。

张裕总经理周洪江认为:目前洋酒进口混乱,监管不力,泥沙俱下,既扰乱了中国葡萄酒市场秩序,也损害了洋酒形象。如果,中国能借鉴国外的做法,像管烟草一样管好葡萄酒,就能减少市场乱象。

采访中,周洪江特别强调:酿酒葡萄基地均为薄地,不占用良田。另一方面,葡萄酒代表着“时尚、健康、高雅”消费,符合全球消费导向,且对国家税收贡献较大。因此,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来说,中国都应把葡萄酒产业做大做强。

谈到张裕120年的成功秘诀,张裕董事长孙利强告诉记者,“民族存亡,企业兴衰,非关它事,唯人而已,张裕人牢记创立之初的厂训,靠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专心做事的精神,才一步步走到现在”,同时孙利强强调:“企业对外一定要能对消费者的需求保持敏锐的嗅觉,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水平有多高,你的市场就会做到多大;对内一定要练好内功,企业的内部管理、产品质量、市场体系等都要做好,这些东西平时你都不大看得出来,一旦与人竞争时威力就从中表现出来了。”

从百年鞋履设计评中国女性 第9篇

一、金莲———束缚中国女性的枷锁

20世纪初, 中国女子缠足之风仍未废除。所谓“瘦欲无形, 越看越生怜惜” (明清时代的文人有许多咏小脚的浓词艳句) 的“三寸金莲”被认为是文明、教养、礼法和美的象征。而拥有自然而然的是“天足”的女性反被认为是“大脚婆”, 是野蛮丑恶、伤风败俗、大逆不道的女人, 她们不仅嫁不出去, 而且无地自容。

女子缠足始于何时, 说法不一, 历史上也找不到确凿的证据。有人认为缠足始于南齐, 也有人认为缠足始于南唐李后主。相传, 李煜命工匠用黄金筑成高六尺的金莲台, 令一宫女用帛裹脚成新月状, 在台上翩然起舞, “金莲”从此而得名。虽对于女子缠足习俗的起源和废止时间众说纷纭, 但大多数人的认识是缠足从五代十国开始, 至民国建立宣告废止。

缠足的初始目的, 本是借以表现凌空回旋、如仙如幻的特殊舞蹈, 没想日后却成为了剥夺中国女性舞蹈和跳跃的罪魁祸首。缠足之风使得女性的审美观念发生了转变, 从以往的健康、丰满、活泼之美, 逐渐被弱柳扶风般的病态美所取代。缠足强化了女性的附庸地位, 剥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 使女性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相脱离, 减少了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各种机会, 严重削弱了女性作为个体而存在的独立性。

男性则直接把女子缠足视为一种“性”的标志, 以至认为女人最性感的地方是一双“三寸金莲”。女人小脚成为女性身体中最隐秘的地方, 良家妇女大多长裙坠地, 将“三寸金莲”像保护贞操般遮掩得严严实实, 绝不给丈夫以外的男人看。当女性在某个男人面前将裹布解开时, 便有甘愿为其献身的意思。

废缠足无疑是女性地位提高的一种表现, 是“女权”向“父权”大胆挑战的开始, 是居于“边缘”位置的“女性话语”向居于“中心”位置的“男性话语”的勇敢进攻, 是对几千年来无处不在的男性统治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反抗。

二、高跟鞋———中国女性的觉醒和解放

时尚的高跟鞋, 最初于法国面世, 男性最早穿用, 当时他们穿的裙子长及地面, 鞋跟是高是低, 根本没有人看得见。高跟鞋鞋跟稍高, 鞋跟就可以紧紧抵着马镫, 使骑马十分方便, 因此马靴是最早有跟或说是有高跟的鞋子。之后这种时尚传到女鞋设计中, 风靡了整个美国和欧洲。

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而且也使中国人从头到脚面目全新。中国女性开始模仿西方女子束腰凸胸, 连在中国流行了几百年的三寸金莲也开始被高跟鞋所取代。高跟鞋开始成为女人性感的表现, 这对于改良旗袍成为中国女性展示美的首选服装, 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旗袍是时尚中的时尚, 中国女人将旗袍穿得风华绝代, 无与伦比。高跟鞋在中国的普及是随着改良旗袍的隆重登场而登场的。当时高跟鞋的款式设计以船型为主, 鞋头圆圆的, 鞋口很浅, 鞋跟高度低至一寸高达几寸, 鞋跟越高就越细。随后衣服和鞋子的搭配更夸张而大胆, 除了流行外, 还可以张扬个性。旗袍使女性的身材一览无遗, 穿上高跟鞋, 女人自然挺胸翘臀, 胸部和臀部两个性感部位得到充分展露;不光是展现性感的美脚, 更充分展现了全身每个性感部位的魅力。

女性喜穿旗袍, 因为在中国的服装里唯有它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女性的曲线美。而高跟鞋的功用远远不止是“性别”的象征, 它还可以拓展女性魅力的领域。高跟鞋充分展示了女性颀长性感的风姿, 增加了女性富含柔情的独特美感, 使其举止绰约, 风情万种, 使具有骑士气概的男子汉顿生怜香惜玉之心。同时也使女性获得了某种心理和情感的提升, 意气风发, 更显女性的魅力。

高跟鞋使民国时期中国女性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压抑的心灵得到了解放。

三、解放鞋———中国女性的“革命”

1949年新中国初建, 随着欧美货在中国大陆的全面退出, 往昔的灿烂归于平淡, 一切用品也都国产化了, 人们的衣着开始变得朴素下来。少了资产阶级情调的熏染, 缺了西方潮流的引导, 那些追求时尚的心似乎也慢慢平和了。女性走出家园, 参加工作。政治影响民风, 风气左右时尚, 在一片“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欢呼声中, 那些所谓的“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时髦玩意必将无所遁形。而鞋子的变化倒是开始从未有过的丰富起来。皮鞋、搭扣布鞋、船型布鞋和无性别的橡胶球鞋, 在街上随处可见。“文革”前有一个时期, 因配合窄脚裤的款式, 流行过一种尖头皮鞋。之后, 随着“文革”“扫四旧”的到来, 不仅尖头皮鞋被取缔, 连高跟鞋也不再有人敢穿了。高跟鞋从此彻底离开了中国女性。

这时期, 美在人们心中有了另一种标准, 柔情似水成了女性的耻辱, 高大坚强才是美的形象, “铁姑娘”成了当时对女孩子的最高褒奖。那个时期的女性把长辫子剪成短发, 戴上军帽, 穿上军装, 腰扎皮带, 足蹬解放鞋, 几乎和男生一样, 一律武装打扮, 正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出自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一诗) 。

“男女不分”成为时尚后, 女人不仅要和男人干得一样, 而且两性之间的生理和心理差别也被一概抹杀, “爱人同志”正是那个时代对夫妻称谓最经典的表述。女孩们用的化妆品只有雪花膏和润肤油, 身上饰品是徽章, 穿着宽大的军装, 女性的躯体被掩饰得严严实实。平跟、大头、宽松、全棉、塑胶底的解放鞋, 十几年不变的样式, 是青年男女的最爱。穿上一双解放鞋, 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解放鞋, 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区别开来, 它显示了人物的身份、背景等很多内容。

中国女性撑起了世界的“大半边天”。她们完全进入了忘我的激情世界去力争与男性一样的“平等地位”。这种平等以男性地位为标准, 以忽视女性与男性的生理差别为前提, 让女性努力去做“男同志能办到的事”, 去争取形式上的平等, 女性为此付出了许多代价。

当“女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提出来的时候, 中国女性依然没有觉得所有的女人都穿同样颜色和式样的服装、解放鞋有什么不妥。那是一个没有性别特征的时代, 也是一个不尊重个性自由和选择的时代, 女性获得了某些作为人的基本的权利和尊严, 中国女性进行了心灵革命, 却失去了对美的感知能力。

那个时代的畸形时尚, 虽让现在的人反感, 觉得不可理喻, 但它毕竟真实地存在过, 并存在得理直气壮, 且影响深远。

四、时装鞋———中国女性的自我演绎

1976年出现的历史转折, 使中国女性的生活美学起了很大的变化, 她们重新获得了服饰穿戴的自由。这种新鲜气息是以循序渐进的形态出现的。先是一点弯曲的发梢、鞋带上的小花头, 然后, 电烫发成了时髦, 喇叭裤开始流行, 牛仔裤逐渐涌现, 高跟鞋和旗袍也重新登上流行舞台。

名牌的概念在当时还没有建立起来, 追求时尚是一窝蜂上的, 也不管流行物品是否适合自身, 只求别落后于潮流就好。皮鞋的后跟设计高得不顾力学的原则, 浓妆化得吓人……虽缺少一种优雅, 但也是迈进成熟美的过程。此时的女性, 集回顾与展望于一身, 经历过被扭曲和压抑的时代, 思想一得解放, 流行色彩就被她们演绎得淋漓尽致, 好似想在一夜之间把从前所失去的都弥补回来, 但当所有的喧哗慢慢地恢复平静, 懂得时尚的要领之后, 女性开始变得从容自信, 她们把梦想的新潮和现实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

步入21世纪, 女性更深刻地诠释着对时尚的全新理念。“鞋子是帮女人踏上人生坦途的必需品, 也是优雅造型最重要的一部分。”设计师香奈儿所说一个懂得穿鞋的女人便是一个懂得爱自己、懂得经营自己的女人。追逐时尚的女性更是加倍讨好双脚, 让自己足下生辉。因此, 如今的女鞋设计充满“妖气”, 女性味十足。

在女性风格大行其道的今天, 张扬女性之美的时尚比比皆是。花哨、华丽、女性韵味十足是当前女装鞋的流行走向。时尚女鞋的设计重点主要集中在鞋头和鞋跟, 细节设计显得特别浪漫奢华, 更突出了女性前卫、个性强烈的特点。在鞋跟造型方面更加趋于流畅的大线条, 通过细长的高跟或幼跟来展现女性足部的纤细与柔美。修长的鞋掌和鞋面使女性在柔美之外又多了几分干练的味道, 各种缠绕的细带款式, 更是适时地展现出她们的活泼、自在与潇洒。缠绕的手法可以一天一变, 因人而异, 从而留下女性腿部的美好曲线, 更将无限的创意留给了服饰。女鞋每一处细节的设计都在强调女性化时代的到来。穿着这样的鞋可使许多女性变得空前的“淑女”, 走在街上一个个袅袅婷婷, 极富观赏性。

现代女性拥有几种不同风格的鞋, 如:有成熟女性的摩登鞋, 有让自己恢复少女心境的小圆头鞋, 还有使人看起来悠闲自在的帆布鞋、运动鞋……拥有它们不仅是为了服饰配合上的需要, 或者社交场合的礼仪要求, 其实也是为了给自己多营造几种心境。心境不同了, 性格仿佛也随之改变, 如此, 女性的心情便多变了。也许这样的女人才能给男人以新鲜感, 百看不厌。

在新旧世纪的交替中, 女性的着装观念逐渐趋向个性化, 对新事物的态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宽容, 时尚潮流与世界范围接轨, 使得中国女性感性而明确, 真正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从缠足到“天足”, 从“金莲”到“尖头鞋”, 从掩饰、压抑到展示自我品位, 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加强, 女性作为区别于男性的一种自然存在, 其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女为悦己者容”不再是女性打扮的唯一理由, 她们可以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 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悦, 宣泄着中国女性在个性解放和主体实现上的成就, 尽情地张扬女性之美。

摘要:本文对百年来中国女鞋设计样式进行了分析, 从金莲、高跟鞋、解放鞋和时尚女鞋入手, 探究了女鞋从对中国女性的身心束缚到唤起女性心理的觉醒和解放, 从掩盖、压抑女性美到展示自我品位、张扬女性之美的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 表明了女鞋的设计发展过程是中国女性心理成熟和女性地位提高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金莲,高跟鞋,解放鞋,时尚鞋,女性心理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三寸金莲[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86.

[2]宋别离.品评中国百年时尚女性的化妆和造型[DB/OL].http://culture.163.com editor/news/040602/040602_87583.htm

百年中国影像中女性意识的显隐 第10篇

自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开始, 已开始体现出电影的叙事潜能。这一时期, 张石川、郑正秋组建的新民公司已创作出《脚踏车闯祸》、《一夜不安》、《店伙失票》等二十几部故事片。这些长度大部分为2本的短片取材于新剧、民间传说, 对场景的布置、镜头的分割、组接、景别的变化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但是都显然没有对人物性格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挖掘。

二十世纪30年代的影片中塑造了处于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 他们或者各自在人生道路上作出不同的选择, 或者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吴永刚编导的《神女》描述了一位处于都市生活最底层的妓女———阮嫂的悲剧命运。她在血与泪的生活中苦苦挣扎, 到最后却仍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无奈和愁苦。正如编导吴永刚所描述的那样“在上海, 尤其可以见到这种现象, 她们被人蹂躏, 被人唾弃被那些流氓鸨妇们当榨取金钱的工具, 过着非人的生活。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这是社会经济制度的病态。”[1]尽管是这样, 影片创作者们更加赋予这些可怜的女性们一种深切的人道主义同情, 并尽量发掘出她们身上的善良、无私、任劳任怨以及面对黑暗恶势力的一种无声的反抗意识。

战后电影相对于战时电影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对英雄人物的赞颂到普通小人物的抒写。从普通人物人生经历的镜像中去透视历史、剖析灵魂。这一时期影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增加了心理内容、心理层面地展示, 通过象征、隐喻等方法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外化, 一方面将影片创作者们对人生以及一些文化心理命题的思索更加深入, 另一方面也使人物性格、人物的塑造更加立体和饱满。大批活生生的女性形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战后电影将女性角色多摄制成为被折磨被损害的对象如:《新闺怨》中的何绿音、《巫山梦回》中的张鸿雁等, 她们无一不是在梦想败落之后屈从于社会现实。对于她们来说, 无论心有多高、梦有多美, 无奈现实如此。故而, 这一时期不能说其具有明确的女性意识, 而只是呈现出一种萌芽, 表现为一种混沌状态。

二、女性失语

新中国的成立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昭示了一个新的发展前景, 然而女性题材电影却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后, 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旨在实现社会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当我们惊喜于这种变化时, “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崇高呼声将女性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却是以女性们混淆乃至失去了自身的性别为代价。十七年中大量的“革命抒情正剧”写觉悟、写反抗、写革命、写奋斗, 抹去了一切儿女情长, 而在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展示复杂人物的复杂人性方面相当欠缺。

现实生活中女性丧失其真正的性别身份、话语身份。这一时期的经典叙事模式使原本萌发的女性意识让位于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女性形象模糊于历史的印记之中。伴随着一场长达十年的社会变革, 女性角色完全被模糊化、概念化或者消失或者完全被消解了女性特质, 人性、人类的血肉之躯遭到了历史性的放逐, 又何谈女性意识?

三、女性意识的挖掘与彰显

新时期以来, 我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女性导演阵容, 打破了以往由男性导演一统天下的局面, 诸如黄蜀芹、李少红、胡玫、宁瀛、张君正、王好为、广春兰、董克娜、秦玉珏、陆小雅、徐静蕾等等。这些中青年的女导演们凭借其敏锐的观察视角和独特的心灵感悟, 以艺术家和女性的双重身份将女性意识注入到艺术创作之中, 以无可避讳的勇气抒写女性的欢乐和苦痛、挣扎与迷茫、探索与失望。

此时女导演们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对于女性意识的忽视或漠视。经典的叙事模式、主流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时代精神的颂扬和社会集体意识的强有力的传达使得女性创作者堪与男性导演比肩。这些作品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主旋律电影的范本, 然而正如女权主义电影理论家卡普兰所说得那样:“中国妇女的根本问题似乎不是走进社会生活———工作的权力、同工同酬, 而是作为一个新的、没有充分表述过的问题, 那就是对于主体性的意识。”[2]如姜树森的《花园街五号》、王好为的《迷人的乐队》等, 这些作品中女性仅被视为与生存真实无涉的女性“空洞的能指”。

第二类影片显然具备更进步的价值, 它们源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批女导演们引发了一场“女性电影”创作潮流, 代表作品有:董克娜的《谁是第三者》、王君正的《山林中头一个女人》、王好为的《村路带我回家》、《哦, 香雪》等。这些作品大都以一个貌似反秩序、反主流的女性题材的故事开始, 而最终仅仅是在一个新的外形式下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伦理道德俯首称臣。故事以反叛开始, 以归顺终止。其落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影片的创作者们没有形成真正的自觉的女性立场, 她们所着力表现的女性意识与自身的女性观发生混乱的碰撞。

中国女性电影的第三种类型即:第四代女导演张暖忻、黄蜀芹至新生代玉女导演李玉、徐静蕾等导演的影片, 以其细腻、抒情的艺术风格、委婉优雅的意境成为历史性的进步与开端。

徐静蕾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平为故事背景, 然其故事内核却可称之为一个极富现代内涵和意义的故事。“用女人的一夜, 女人的一生”诠释了歌德的“我爱男人但于男人无关”的经典名言, 以对男性审视的姿态传达出女性的观点、女性的感情与欲望。诚然, 在这几部影片中女性的自觉突围意识还比较淡薄。在导演对女性命运进行关注和理解的同时似乎还能听到那一声声无奈的喟叹, 但是, 她们终是在把握社会问题, 挖掘女性意识上有了进一步突破。中国女性电影一定是在直面女性自身弱点的痛楚和在突围男权中心文化的迷惑中日益成长成熟起来的。

参考文献

[1]陆弘石、钟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百年房车:另一个美国梦 第11篇

2000年5月的一天,已经快60岁的艾妮塔•何娜汉(Anita S. Henehan)走进美国圣路易斯的一家房车用品店,准备买一只灯泡。她的拖挂式房车浴室里的灯泡坏了。后来她回忆起那一天时,认为这一次小小的购物改变了她的生活:“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贵的灯泡了。”

她看上了店里的一台更大的房车:假日漫步者(Holiday Rambler)的航海家(Navigator)房车,这是一辆十几米长的客车型房车。她迅速说服了自己的丈夫,一起卖掉了家里带游泳池和一公顷土地的房子买下了这辆房车。接下来他们一家人足不沾地的在房车上度过了四年,像候鸟一样每年多次纵横跨越北美大陆。过了4年之后只是为了有一个邮寄地址才买下一栋乡间小屋。

何娜汉以自己的经历已经写成了两本畅销书书:《如何在五十岁以后逃离家庭》(How to Run Away from Home After 50)和2010年新出的《路上的故事:中年亡命历险记》(Tales from the Road: Adventures of Mid-Life Runaways),在书中回顾了她一生的经历,以及为何会在快要知天命之年却选择了房车的生活方式。1979年,她的第一个丈夫在一次水上事故中去世,她也受了伤,10年后她的三个孩子之一自杀。这一连串打击之后,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为什么活着。不久她再婚了,他们夫妻在1995年买了一辆拖挂式房车,用于偶尔的外出旅行。这一个决定让他们后来彻底地迷上了房车,在这个流浪的家里重新找到了自己所属的生活。

她的经历在美国并不是孤立的。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似乎违背了旧式的美国梦,放弃了工作、努力、成功、土地与房屋,并且把这种生活方式扩展到世界范围,包括中国。事实上,房车生活更接近另一种美国传统:从西部小说、《在路上》以来的另一种公路传统,美国式的流浪传统。何娜汉的房车生活,正是一种带有新的流浪和冒险精神的美国梦。房车虽然诞生于欧洲,它的迅速成长却是在美国这片新大陆上。

■ 从欧洲托生到美国

如果和一个法国人谈论房车,他不一定能听懂法语的“véhicule récréatif”。法语里面通常是用camping-car这样的生造英语词来表示房车的(顺便说一下,日文里的房车也是这个),这在以自己语言为傲的法国是很少见的。房车最初起源是在欧洲,但是将这个产业一手扶持壮大的却是美国人,也正是美国人,把房车的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地铺展开来。

如果要谈房车的历史,一般会追溯到19世纪。但是在100多年前,住在车上,特别是马车上流徙,绝非浪漫的美好生活,而是意味着丧失保护以及恶劣的生活条件。所以住在房车的前身,也就是被改造成可供人居住的马车上的,是那些四处迁徙的马戏团和吉普赛人他们所居住的也就称作大篷车(caravan)。按照历史的顺序,十九世纪初期法国人造出“可以居住的马车”,接下来被英国的马戏团采用,直到十九世纪中期吉普赛人才住进去。甚至在今天,在印度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马戏团们仍然会住着自己搭建的“房车”四处巡游。在今天的中国也能见到这样原初形式的“房车”:农民用木板自己搭建“房车”上路,被交警拦下的新闻,仍然时常能听到。

但是大篷车的确是今天房车的鼻祖,不仅从车体改造的技术上,也是从生活方式的建立上。和游牧民族的迁徙不一样,大篷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把所有的家当统统放在车上。即使在宿营区,人们也可以睡在车上,省去了搭建帐篷的麻烦和危险,而今天宿营区成为房车生活的重要部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房车,还是美国人在20世纪初的发明。现代内燃机和汽车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果这一点在古老的欧洲还不是太明显的话,那么在广阔的美国就能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了。现代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汽车造就的国度,也孕育了房车这样奇妙的生活方式。

最初的房车并非为了提供奢华的居住,而更像是一个玩具。20世纪初的汽车本身就是一个大玩具,与其说是一种高级代步工具,倒不如说是一项冒险运动。1907年北京到巴黎的汽车拉力赛就历经了70多天,被看作一项几乎不可能的壮举。

要将居住在汽车里作为一种旅行方式,还是只有新大陆人,这些欧洲人有些不屑的美国人才能想出来。因为他们有着欧洲所没有的辽阔的国土。在自然壮美的西部疆土,这种新机械可以自由驰骋摆脱铁路线的束缚,穿越大片无人居住的原野。早在美国国家公路网建立之前,最初的房车就诞生于人们露营的需要。

在20世纪初,热爱自然的热潮已经波及了的普通民众,新出现的露营装备造就了早期的美国公路一族,帐篷、睡袋、汽油炉、罐头食品让他们在风餐露宿时,不至于像早期西部移民一样带着沉重的辎重。但是与其让汽车搭载帐篷到处跑,不如把汽车本身改造成一个家,岂不更舒适?

于是世纪初的房车顺理成章地诞生了,开始是以自己动手为主流:和建造一栋房屋没有区别,只不过把地基换成了底盘。直到1910年,美国开始量产第一批拖挂式房车,而加拿大蒙特利尔也出现了一辆划时代的房车,这辆3吨载重、十多米长的房车里沙发、卧室、厕所、冰箱、甚至自来水一应俱全,和现代意义上流动的家已经相距不远了。这一年一般被当做房车工业正式诞生的年份,从那时起,房车身上探险的血脉和舒适生活的寻求,两种看似矛盾却并行不悖的性格,注定了它成为现代工业枝干上一只鲜艳的果实。

■ 流动的现代化生活

2010年,美国印第安纳州埃克哈特,这一座被称作房车世界的中心、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房车博物馆和最多的房车供应商的城市里,房车工业的百年庆典在忧喜交加中落幕。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2009年的房车销售减少了30%,但是另一些人却认为,即使经济短期不能复苏,卖掉房子投身彻底房车生活的那些人也会大大推动房车的销售。

在勉强地抛出乐观论调时,不知他们是否会想起在两次大战之后的那些美好的时光,房车发展的黄金岁月。房车成为舒适的现代化流动城堡,正是在这两段经济最高涨的年代完成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那十年是房车的第一个蜜月。一家房车俱乐部达到过2万多名会员,房车历史学家大卫•武德沃斯(David Woodworth)回忆,那时候低档房车都卖得不好,人们喜欢那些带有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的高档房车,价格在1000美金以上,这在当时绝不是一笔小钱。人们驾着T型房车来到佛罗里达露营,于是很少去光顾当地的餐旅馆,因为主妇们都喜欢在自己的房车里烹调。今天房车的各种分类,那时差不多都已经出现。那时的美国正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道路上,至少相信自己是这样。房车上齐全的现代化家居用品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家庭主妇特别喜欢这样的房车,因为比起搭帐篷露营,在房车里现代化的家居用品和家用电器之间,更能找到主妇的尊严。在20世纪的头20年里,现代化的家具配置已经基本定型,虽然一开始还是奢侈品。从1885年第一个现代抽水马桶、1904年出现的电动洗衣机到1918年的家用电冰箱,这些被本雅明在半回忆录著作《驼背小人》里仔细描绘过的现代工业的辉煌成就,让安逸的高品质生活不再依赖于仆人和繁多的房间。奢华的生活也可以浓缩在一个较小的空间里,正好能被房车敞开胸怀接纳。

第二个黄金时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黄金年代,更完美的现代化房车更像卡尔维诺在《帕洛马尔》里面描述的那样,用机器满足人们精细的感官,从空调到卫星电话、连接着整个世界。拥有供电和自来水的房车露营地也成为一种季节性的城镇,人们在这里停车、居住和社交,人们在路上,同时在家里获得他们所想拥有的一切。就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已经酝酿成熟。

■ 在路上的家庭生活

喜剧电影“RV”(中译名《房车之旅》)的主角是一位已过50岁的老爸,在中产阶级中算是比较失败的那种。在一次手忙脚乱的房车旅途中,他和家人一起对付了各种艰难的经历,结果是丢掉了自己的工作,但是却让这个本来危机四伏的家庭重新团结起来。

这部2006年的美国电影,完全可以看作一部房车文化的宣传片:温暖的主调,在游历中成长的家庭,而房车就是把旅行和家庭融合在一起的胶结剂。不论是偶尔郊游露营用的拖挂式房车,还是长期在外的自行式房车,房车都能以自己独特的地位化解了家庭和冒险之间的张力。

对于不再年轻的人来说,房车可以实现它们冒险和游历的冲动。《在路上》和格瓦拉摩托日记的第一批读者们已经开始进入老年,在他们年轻时在公路上常年旅行、寻找自由的梦想虽然已经很远,但是绝不能说已经消失。每晚睡在不同的地方,每天拥有不同的庭院,成为他们心中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这一代人早已拥有稳固的家庭。带孩子长年旅行已经越来越平常,但是和想象的相反,孩子们其实并不喜欢太多的旅行。离开了熟悉的床单和玩具踏上孤单的旅途,除了会和朋友们疏远,还会错过心爱的动画片。但是房车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百年中国梦论文 第12篇

2008年5月30日, 浮尘肆虐了两天后的烟台, 迎来了一个艳阳高照的晴天。“2008斗山机床中国展览会”在斗山机床烟台工厂隆重开幕。来自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烟台市政府、斗山机床代理商、斗山机床合作伙伴以及斗山机床用户代表近350人参加了斗山机床展的开幕式。

斗山I N F R A C O R E自2003年在山东省烟台市成立机床工厂以来, 机床业务得到迅猛发展。2006年开始在中国研发相关的机型并在当年投入生产。2007年, 斗山累计在中国市场销售近4000余台机床, 创造了3.5亿美元的价值。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良好的口碑和用户的青睐。为了答谢用户的垂爱, 了解用户的需求, 同时也是让用户了解斗山机床的卓越品质, 斗山机床通过开放工厂以及产品展览的形式, 来提升客户对斗山产品的认知度和信赖度。

斗山机床中国展览会开办于2005年, 当时虽然只展出了10种型号的机床, 但是却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8年是第二次举办。本次机床展共展出了25种机床, 包括四大类:高效卧式加工中心、复合加工机床、汽车和机械零部件专用机床以及模具电子专用机床, 其中用于加工机械零部件和汽车零部件的机床达17种型号之多, 占展出机床的68%。在烟台研发生产的机床有19台, 还有六台机床是从韩国运过来。

“斗山机床烟台工厂自2003年建立以来, 以韩国本部的核心技术为基础开发了适合中国用户需求的多样的L I N E-U P产品, 并得到了顾客的一致好评。2007年斗山在中国本地实现了1600台机床的骄人业绩, 2008年计划销售2000台。斗山机床树立了2012年要在中国市场销售3500台机床这一挑战性的销售战略, 争取在中国市场实现稳定的跳跃式发展。”斗山机床烟台工厂金成乐总经理在机床展开幕式上讲道, “这一目标的实现, 将有赖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竭尽全力在营业上一往无前的代理商, 也有赖于慷慨大方地不断给我们支持的广大客户们, 借这个机会我代表斗山机床再次表示真心的感谢!”

本届斗山机床展的口号是“百年斗山, 畅想中国, 走向世界”, 斗山Infracore副社长金雄范先生在欢迎晚宴的致辞中作了如下解释:斗山机床烟台工厂将与韩国本部共同计划, 将把烟台工厂建设成为斗山占领世界机床市场的核心基地。为此, 斗山制订了长期的发展战略和投资计划, 为中国的产业发展不遗余力, 斗山机床烟台工厂将成为中国具备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机床制造企业。

在稍后的媒体见面会上, 金雄范副社长回顾了斗山机床烟台工厂建立初期的种种情形, 从员工的招聘到第一台数控机床的下线, 再到工厂的扩建。金社长分析了中国市场各行业用户的需求特点以及斗山机床的营销策略。以汽车行业为例, 斗山有不少于40%的机床主要面向汽车零部件行业。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拉动了对机床的需求。然而要提高汽车的整体质量, 一定要提高加工汽车零部件的机床质量, 而且机床价格要有竞争力, 这样用户才能买到质量有保障、价格有优势的汽车。对于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而言, 质量可靠、精度稳定, 可胜任长时间大批量生产的机床可能比最复杂、最高端的机床更加受欢迎。所以斗山在本次机床展上展出了好几款数控机床, 如CMV920立式加工中心等。

参观完展会、观众们又参观了斗山机床烟台工厂的各个车间, 在机床组装车间, M C《现代零部件》记者看到一排排待组装的机床零部件码放得整整齐齐, 熟练的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记者还注意到一些细节, 在装配的过程中, 滑动件导轨面与支撑件导轨面之间的装配工艺方法他们均使用刮研。在斗山机床烟台工厂, 他们采用了机床导轨贴塑后再刮研的工艺,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刮研的劳动强度, 同时可以满足机床对导轨的低摩擦、无爬行、高刚度的要求, 而且使机床维修变得容易。此外, 斗山还采用了气缸拖动装置, 通过气缸内活塞杆的往复运动, 实现机床工作台在机床导轨上的往复运动, 进而实现机床导轨两接触面贴合的目的, 使机床装配效率及装配质量得到显著改进。

上一篇:电视重构下一篇:贵州省林业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