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

2024-05-08

内蒙古锡林郭勒(精选6篇)

内蒙古锡林郭勒 第1篇

1 自然概况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东, 包括锡林浩特、阿巴嘎、东乌珠穆沁、乌拉盖、镶黄、西乌珠穆沁、苏尼特左、苏尼特右、二连浩特9个纯牧业旗 (市、区) 和正镶白、正蓝、太仆寺、多伦4个旗县的纯牧业苏木及半农半牧苏木 (乡) , 共21个牧业苏木, 564个嘎查, 58 308户牧业户, 牧业人口26.56万人。锡林郭勒盟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处北纬41°35′~46°46′, 东经111°9′~119°58′, 总面积19.14万km2, 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17.77万km2, 天然草地面积是我国重点牧区中面积最大的。海拔800~1 400 m;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0~4.8℃, 极端最高气温39.9℃, 极端最低气温-42.4℃;无霜期100~136 d, 年降水量150~400 mm, 而且年内分布不均, 年际变化较大;日照时数为2 900~3 200 h;年蒸发量, 大部分地区在1 500~2 000 mm, 西北部可达2 500~3 000 mm;全年平均风速为3.5~5.6 m/s。土壤以栗钙土为主, 植被主要分为3个草原亚带和1个半隐域性沙地植被类型, 即东部草甸草原亚带、中部典型草原亚带、西部荒漠草原亚带和沙地, 分别占草地面积的15.9%、34.5%、15.8%和33.8%。水资源非常贫乏, 严重缺水区域的面积达到了5.3万km2, 占全盟土地总面积的26%。

2 退化与沙化草地现状

自从20世纪50—60年代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开始加快, 到20世纪80年代时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已经非常严重, 其退化面积惊人的达到了锡林郭勒草原面积的48.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的分级指标 (GB 19377-2003) 》。2009年锡盟草地资源普查结果表明, 全盟退化草地面积1 119.54万hm2, 占草地总面积的57.94%;沙化草地面积193.65万hm2, 占草地总面积的10.02%;退化草地中, 轻度退化草地621.96万hm2, 占32.19%, 中度退化草地437.13万hm2, 占22.62%, 重度退化草地60.45万hm2, 占3.13%。沙化草地中, 轻度沙化草地78.66万hm2, 占4.07%, 中度沙化草地83.37万hm2, 占4.31%, 重度沙化草地31.61万hm2, 占1.64%。

3 草地退化与沙化的成因

3.1 自然因素

一是干旱。锡盟处于典型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 十年九旱, 年降雨量低, 牧草生长受到抑制, 对草地影响很大。二是风大。锡盟盛行偏西风, 尤以春季风最大, 1—5月≥10 m/s的风占全年的70%, 与枯草期及周期性干旱相吻合, 风蚀作用强, 影响牧草的生长发育。三是土壤基质沙性。锡盟草原明沙和下伏沙带较广, 沙源丰富, 草原生态系统较脆弱, 稍不注意即可造成草场退化和沙化[7]。

3.2 放牧因素

一是超载过牧。锡盟1999年牲畜头数达到1 823万头 (只) , 比1949年增加了近11倍, 畜均占有草场由11.33 hm2减少到0.97 hm2, 严重超出草原负荷。加之, 世纪之交以干旱为主要特征的多种自然灾害, 加速了草原生态的退化、沙漠化。二是草地使用和放牧管理不合理[8]。由于“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经营方式, 使锡盟河流沿岸普遍退化, 草地退化以同心圆或平行于道路、河流, 逐步向外扩展, 离基点、水源越近, 路道、退化愈严重。1981年对西乌珠穆沁旗大吉林河两岸草地生产力调查, 距河1.3 km处草高10 cm, 平均产草1 748.25 kg/hm2, 3.6 km处草高14 cm, 平均产草1 797.75kg/hm2, 5 km处草高22 cm, 平均产草2 747.25 kg/hm2;季节营地划分不均, 草地压力不均等。1982年对正蓝旗调查, 查干淖尔嘎查草地面积8 466.67 hm2, 夏季营地仅占1 066.67hm2, 约有8 000只牲畜放牧, 由于草场轮换放牧的面积小, 不能有效轮换, 导致抢牧、乱牧现象严重, 同时由于饮水点、定居点等布局时考虑不周全, 布局极不合理, 导致草地出现片状流沙, 发生退化[8,9]。三是草地开垦。锡盟大规模开垦草原开始于19世纪初。1949年后, 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及文革期间锡盟出现3次开垦草地高潮, 开垦了大量的草地, 同时由于其他人为因素也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这样被破坏的草场生草层至少要经过50~100年的时间, 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3.3 制度因素

一是草场承包滞后于畜群承包, 加速了公共草场的退化沙化。1982年开始, 把集体的牲畜以“作价归户, 分期偿还”、“作价归户, 保本经营”、“无偿归户, 户有户养”3种形式承包给牧户。阿巴嘎旗和镶黄旗以无偿归户、户有户养为主, 苏尼特左旗采取了60%的牲畜作价归户, 分期偿还, 40%的牲畜留嘎查所有, 牧户包放, 保本经营, 仔畜分成。1983年牲畜承包在全盟牧区推行, 到1984年末, 全盟实行牧业大包干 (分畜到户) 责任制的队有455个, 占全盟牧业生产队总数的85%。1984年根据草畜统一经营的原则, 对草场也进行承包改革, 应该说草场承包和畜群承包的时间起点基本上是同步的。但是在实践中其进程却不同步, 家畜作价归户1985年就基本结束了, 而草场承包却到1997年才基本结束。在这期间, 草场处于无人管理的公共草场状态, 牧户随意使用他人草场, 一味追求牲畜头数。其结果, 牲畜头数激增, 草场严重退化沙化。二是草场有偿使用流转制度存在弊端, 草原出租费是按出租的草原面积收取的, 而不是按饲养的牲畜头数收取, 作为承租者为了降低饲养成本, 追求经济利益, 尽可能地增加养畜数量, 草原必然要退化沙化。

4 退化与沙化草地治理对策

4.1 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

一是政府部门要依法统一制定草牧场流转合同, 草原执法部门对要求草牧场流转的双方当事人, 进行调查核实、审批备案。并在租赁期间对承租方实施跟踪监测, 如果发现经营不善、超载过牧、非法开垦等导致草场等级下降, 按草牧场流转合同约定事项终止合同。二是坚持牧户经营原则。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非牧户占用牧民草场问题, 扎实开展清理非牧户工作。三是草原承包经营权的物化, 让农牧民成为真正的主人, 从维护自身物权的角度, 有效对抗越权审批、非法占用草场等行为[10]。

4.2 落实补偿机制和扶持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工作的各项措施, 根据禁牧区不同年龄段人群需求制定养老、助学、创业、就业4项配套扶持措施, 在阶段性禁牧区, 抓好舍饲育肥工作, 在草畜平衡项目区, 实行春季休牧, 严格限量养殖;引导和支持大户或联户开展划区轮牧;打草场封育休闲、定期进行轮刈[11,12]。

4.3 加强建设, 提高效益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总结经验, 继续做好第二轮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根据不同的退化原因和强度, 采取封育、补播、松土、施肥等措施。种树种草, 提高植被覆盖度, 防止水土流失, 控制风蚀、水蚀。依托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土地治理建设等项目,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与农牧业生产需求, 进行因地制宜的科学技术示范推广, 如测土配方施肥和风力提水等新型农牧业技术应用解决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提高农牧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 节约劳动力, 增加农牧民收入, 加快农牧区实现现代化步伐。

4.4 科学规划, 合理利用

政府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草业开发利用保护规划, 把草地资源的保护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绩效评价内容之一。应根据内蒙古地区《天然草地适宜载畜量计算标准》和草地资源调查提供的适宜载畜量数据和调整畜群结构和牲畜的布局, 规划要有科学性、连续性和前瞻性。建立合理的草地利用制度, 加快畜群周转, 以草定畜, 适度放牧, 控制越冬牲畜的存栏头数。

4.5 群防群治, 灭治草原“三害”

建立和完善鼠、虫和毒草草原三害监测预警体系, 培养基层干部农牧民测报员, 积极配合各级专业部门技术人员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对草原“三害”严重地区由国家投放专项资金重点治理。

4.6 加大对牧草种子的建设及监管力度

内蒙古锡林郭勒 第2篇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生态建设必须提高机械化水平

锡林郭勒盟草原总面积为2.95亿亩,从东向西依次分布着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半荒漠草原,还有沙地草原等类型,得天独厚的.绿色植被,不仅是锡盟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华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然而,时至今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退化、沙化面积已达1.5亿亩,占草场面积的50%以上,天然草地的生产力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如何用机械化手段推进锡盟生态建设步伐,笔者讲几点建议.

作 者:王丽萍 建原  作者单位:王丽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农牧业机械化研究所,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建原(内蒙古畜牧科学院草原勘察设计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刊 名:内蒙古畜牧科学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 AND PRODUCTION 年,卷(期):2001 22(3) 分类号:F3 关键词: 

内蒙古锡林郭勒 第3篇

1 锡盟沙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基础相对脆弱

草原生态环境是草业发展的先决条件。锡盟处于中纬度, 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1-4℃, 降水量150-400mm, 而且降水年际不均、水热不同期较为明显;草地分布东西不均衡, 由西向东依次为荒漠半荒漠草原 (16%) 、沙地植被 (33.6%) 、典型草原 (34.5%) 、草甸草原 (15.9%) 。受气温和降雨量等因素影响, 几乎每年都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 退化沙化的局面在一定区域内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草地超载过牧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大户超载、流转草牧场掠夺式经营等问题仍然严重, 对草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1.2 各类投入较少

就天然草地而言, 长期只利用、欠投入, 几十年来每公顷草地年产出15-20元, 投入仅为0.3-0.4元, 入不敷出的掠夺式经营方式很难保持草产业良性健康发展。先进、大型的饲草饲料生产加工设备和一定规模的草原配置以及先进、成熟的高科技生产技术配置相对滞后。

1.3 政策扶持不足

与农业相比, 草产业得到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小, 覆盖面不广。国家目前在草原牧区开展的涉农项目多集中在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围栏封育和建立禁牧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措施上, 表现为治标项目多、治本项目少, 多为一次性投入, 缺乏连续性政策保障。

1.4 打草方法不科学

科学的打草方法是提高草原利用率, 保证草原可持续利用。目前很多牧区打草未推行带状轮刈轮割制, 草场得不到修养生息。同时违背牧草自然生长规律, 打草期不断提前, 致使草场退化, 打草成本逐年增加, 产量日益下降。

1.5 储草方法不当, 饲草浪费较为严重

牧户存在丰年牧草浪费, 欠年花钱买草的现象。丰年剩余牧草因交通、信息等原因难以销售且无法储存而浪费。大部分是露天储存, 损失量占到10%以上。据统计, 全盟丰年剩余饲草在2亿公斤左右, 折合经济损失500万元。另外牧民普遍缺乏长草短喂、饲料粉碎、草料搭配的科学饲养经验, 造成很大的饲草料浪费。据测算, 全盟不合理利用饲草而造成的浪费在总量的5%-10%之间。

1.6 产业化水平偏低

锡盟草产业虽已逐渐起步发展, 但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龙头企业, 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仅仅是打成草捆销售, 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经营和专业化生产, 加工转化率低。饲草企业草产品生产加工相对滞后, 技术含量偏低, 以干草为原料进行的草粉、草颗粒、草块深加工以及添加各类营养元素的科学配方饲草料生产仍然较少;饲草企业储存条件较差, 经常出现漏水发霉现象, 造成饲草质量下降;草产品生产者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 造成刈割时间不佳、晾晒时间过长、柔嫩茎叶脱落, 使草产品质量和产量降低。

2 锡盟沙草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2.1 发展草产业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锡盟是天然草地资源大盟, 同时又是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锡盟的发展都会与草原、草产业息息相关, 加快发展草产业势在必行。草原畜牧业作为全盟的传统支柱产业, 其生产方式正由自由放牧向舍饲半舍饲和划区轮牧转变,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由单一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对于草产品的需求势必会逐年大幅增加。加快发展草产业, 逐步提高天然草场生产能力, 大力建设人工草地和高产饲料地, 能够提供量多质优的草产品, 有利于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推动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2.2 发展沙草产业是构筑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保障

锡盟区位相对特殊, 位于首都北京的正北方, 与北京地区海拔相差1000多米, 是首都和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发展草产业有利于巩固草原生态建设成果, 不但可以使天然植被得到恢复, 提高草地生产力, 而且可以通过人工草地建设和草产品加工, 提供足量优质牧草, 减轻天然草地的载畜压力, 促进天然草地低成本的自然恢复, 最终使草原生态得到根本好转, 真正发挥北方生态屏障的作用。

2.3 发展沙草产业是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锡盟虽是畜牧业大盟, 但目前还没有真正成为畜牧业强盟, 畜牧业生产总值和能够提供的畜产品种类、数量仍然不多。加快发展草产业, 能够进一步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 提升全盟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 推动农牧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草产品的生产、加工和经营, 可以带动种植、加工和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从而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就业渠道, 促进农牧民增收。

3 锡盟沙草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3.1 优越的自然环境

一是拥有广袤的草原。锡林郭勒草原面积辽阔, 天然草原面积达2.9亿亩, 占全盟土地总面积的97.2%。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2.7亿亩, 占天然草原的90.6%, 占全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4。

二是草原生态逐步恢复。上世纪70年代以来, 受气候、自然灾害以及落后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锡盟草原退化、沙化日趋严重, 但随着近年来全盟推进“围封转移”、“两转双赢”战略实施, 实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草原沙化、退化整体得到遏制, 局部明显好转。据卫星遥感测定, 与2002年相比, 牧草高度增加约1.8cm、盖度提高约15%, 产量 (干重) 增加约3.1kg/亩。截止2008年底, 全盟天然打草场面积已达到2800万亩, 人工种草保有面积100万亩, 高产饲草料基地90万亩, 改良草场500万亩, 牧草采种基地13.1万亩。

三是牧草品种优良。锡林郭勒草原植被类型多样, 牧草品种丰富。有野生种子植物1248种、栽培植物60种。其中饲用植物671种, 优良牧草有158种, 占总种数的23.5%;中等以上337种, 占50.2%。同时饲用植物中还有黄芩、知母、枸杞等药用植物400多种。

3.2 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全盟情况来看, 2009年牧业年度全盟大小畜存栏1275.41万头 (只) , 日历年度大小畜存栏698.10万头 (只) , 平年和欠年的饲草料缺口仍有约1.5亿公斤和2.5亿公斤。同时随着全盟舍饲半舍饲、规范化集约型畜牧业的发展和肉牛、肉羊、奶牛规模化养殖的不断扩大, 草产品需求量会快速上升, 将为草产业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

3.3 区位优势

锡盟处于华北、东北、西北的交汇处, 是距离首都经济圈最近的草原地区, 东距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西距内蒙古呼包鄂地区均在500km半径以内;北与蒙古国接壤, 有1098km国境线, 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陆路口岸, 是我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及东欧各国的重要大陆桥。同时随着铁路、公路建设的加快, 草产业发展将具备更加便利的运输条件。

3.4 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有政策保障。近年来锡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草原畜牧业初步走出一条科学利用天然草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9年盟委1号文件中对草产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 为草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在草牧场利用上, 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场三牧制度, 鼓励草场合理流转,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在技术支撑上, 鼓励引进新技术, 促进畜产品、牧草、饲料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 重点培育饲草料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农牧民意识转变, 通过深入实施休牧、禁牧、轮牧制度,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农牧民秋季打储草的意识普遍提高。三是产业化开始起步。全盟现有饲草加工销售百万元以上企业3家, 以经营饲草为主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0个, 同时在锡市、东乌旗、西乌旗、乌拉盖等地区, 以市场引导为主的大型储草基地和饲草料交易市场已开始出现, 并在逐步发展壮大。

3.5 已有成功的范例

多伦县已经迈出了沙草产业发展的可喜一步, 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实施沙地围封、飞播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 沙化状况整体得到遏制, 片、散、带、网结合的林草绿色植被覆盖了大部分面积土地。林业生态工程使森林资源大幅度增加, 林地占土地面积的32%, 林业总产值达到2849万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人均林业收入1235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林木资源为农民储备了丰富的财源, 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全县已建成杨柴、沙蒿、山杏、黄柳条、优质牧草基地80万亩, 年采杨柴种子3万公斤、沙蒿种子5万公斤、山杏核50万公斤、优质草仔400万公斤、黄柳4600万条, 年产值可达3175万元, 农民人均460元。生态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带动以“山、水、沙、林”为主的生态旅游业。近几年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 直接经济收入近亿元。

4 发展沙草产业采取的措施

4.1 加强沙草产业基地建设

把治沙与发展沙草产业的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片、带、网灌草结合, 建设优势植物群的沙地柏、黄柳、沙棘、沙柳、甘草、苁蓉等特色经济植物。

在浑善达可腹地建立沙产业实验示范区, 集中连片建成中草药和经济价值高的沙生植物高效种植示范区, 逐步形成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机制。

各地在保护天然草原的同时, 应结合地方实际, 通过人工种草、飞播牧草、改良打草场等多种途径, 加强人工草地建设, 不断提高饲草料供给能力, 进一步缓解草畜矛盾, 促进畜牧业发展。强化高产饲料基地建设, 完善各类配套设施, 不断提高产量。

4.2 提高草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草产业发展步伐

采取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进行开发建设。要立足资源优势, 结合畜牧业发展情况, 积极引导草业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迈进。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 鼓励和支持个人、企事业单位组建各种形式的草业公司, 从事牧草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走公司加农户或者协会加农户的发展道路;通过招商引资发展草业, 引进一些集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信息服务等一体化的草业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提升草业开发水平。提高草业生产科技含量, 大力推行草产品深加工、科学储存技术, 提高草产品中添加科学配方草产品的比重, 推广科学合理的草产品利用方式, 实行长草短喂、营养搭配, 不断提高饲草利用率, 提升草产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强草业的市场建设, 在不断满足盟内饲草需求的同时, 积极发展外向型草产业, 培育大型饲草交易市场, 形成区域性集散地, 把锡盟建设成为国家级优质饲草产业基地。

4.3 建立健全饲草料储备体系

依托集中连片的打储草基地, 建设盟、旗县市、苏木镇、嘎查四级饲草储备体系。参照国家粮食储备库建设的政策措施, 在锡市、东乌旗、西乌旗、正蓝旗各建一个上规模、上档次、高密度捆草、封闭式储存的饲草储备库。有条件的苏木镇、嘎查要通过牧民合作经济组织, 建设饲草储备库, 做到丰年储备, 欠年备用。饲草储备库实行公司化经营, 政府可通过饲草风险基金给予一定的补助, 促进饲草料调剂、调购和外销。实行市场化运作, 尽快形成新的饲草订单种植、收购、加工、储备、销售等完整的草产业链条, 使草业向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4.4 结合草原生态功能区划定位划分, 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措施

遵循自然客观规律, 坚持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适草的技术路线, 灌草片、散、带、网结合, 分区施治, 达到效益最大最优化。

5 对发展沙草产业的几点建议

5.1 大力推进草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加快草产业进程

加大政策、项目扶持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 引进扶持草产业龙头企业和规模种植户, 尽快形成产、销、储、运一条龙发展格局, 进一步提升产业化水平。大力增加草粒、草粉、草饼以及配方草等草产品的生产加工, 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畜种的饲养需求, 进一步降低储存、运输成本。

5.2 大力推进饲草饲料储备体系建设, 尽快建立饲草储备制度

参考国家“粮棉油”储备方式, 选择适宜地区建立饲草饲料储备库, 提高全盟饲草饲料统筹利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 确保畜牧业安全生产。

5.3 制定沙草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

草产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 需要正确引导、保护和扶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草产业的发展, 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实际, 及早制定当地草业发展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并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规划要科学合理, 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重, 把长远效益和近期效益, 治沙与致富结合起来, 科学有效引导沙草产业的发展。要加大对沙草产业的扶持力度, 特别是要扶持和保护草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和规模种植户, 加快人工草地建设, 大力发展优质牧草。沙产业重点开发沙棘、黄柳、山杏、麻黄、苁蓉等深加工和沙漠旅游等后续产业。今后要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地区坚持集中连片, 栽植生态兼经济树种, 建设万亩或十万亩中草药、沙棘、文冠果高效种植示范区。可以通过地方财政支持和草原生态建设项目捆绑使用等措施建立草业发展资金。以贴息的形式对带动作用强的草产品龙头企业进行有效的保护, 对规模种植户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补助;在草业项目审批、征占土地、物资供应、产品购销、交通运输、税收等方面实行倾斜和优惠;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加大产品宣传力度, 广辟销售渠道。

5.4 实施积极的生态补偿机制, 把发展沙草产业纳入“生态补偿”范畴

贯彻落实生态保护建设的方针政策, 谁建设治理谁受益, 做到“责、权、利”有效统一。调动草原建设者的积极性, 对治沙种草大户投资商以奖代补予以奖励补偿, 使其成为绿色建造者的主力军。

5.5 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

要大力宣传发展沙草产业是改造沙地、有效阻止沙地蔓延最有效的措施。各级政府要强化引导和服务职能, 认真做好政策引导、典型示范、提供市场信息、科技和金融服务。农牧民是发展沙草产业的主体, 企业是发展的带动力, 要动员广大人民和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 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 全社会共同投入力量进行建设, 使草原、沙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 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

6 结论

发展沙草产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创新体制机制才能奏效。要强化建设和保护的措施, 继续执行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 并且允许继承的政策, 把项目的投入和建设、管理、保护的责任落实到户, 使产权明晰, 责、权、利统一, 形成建设、管理、保护为一体的运行机制。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大力推广国内外先进的适用技术和优质品种, 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 使他们学到更先进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 增强科技含量, 使沙草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实现“双赢”目标。

摘要:为把沙草产业最终整合为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的经济新优势, 实现沙地增绿、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标, 结合当地实际, 在发展沙草产业方面提出见解。

内蒙古锡林郭勒 第4篇

内蒙古草原植被是一个极脆弱的`生态系统,易受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自以来,全区大部分地区连续三年干旱和虫害(蝗灾),造成严重的草原退化和沙化.后,内蒙古天然植被整体上有不同程度好转,草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本文以锡林郭勒至MODIS和TM影象数据和地面样点数据为依据,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揭示了锡林郭勒草地植被动态规律和变化趋势,并系统分析了草地植被发生的变化原因、驱动因素和机理,阐明了锡林郭勒盟典型区草地所面临的问题,以期为我区草原植被恢复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作 者:张连义 刘爱军 邢旗 刘德福 高娃 ZHANG Lian-yi LIU Ai-jun XIN Qi LIU De-fu GAN Wa 作者单位:张连义,ZHANG Lian-yi(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自治区牧草种子检验站)

刘爱军,邢旗,高娃,LIU Ai-jun,XIN Qi,GAN Wa(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院,呼和浩特,010051)

刘德福,LIU De-fu(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9)

内蒙古锡林郭勒 第5篇

1 数据来源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利用暑假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涉及锡林郭勒盟1个市( 锡林浩特市) 6个旗( 阿巴嘎旗、西乌珠穆沁旗、镶黄旗、正蓝旗、太仆寺旗、东乌珠穆 沁旗) 的10个村。共发放 问卷117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达95. 7% 。

2 样本特征分析

2. 1 人口统计学特征

包括受访牧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等信息,具体如下: 1) 性别。调查的112位牧民中,有男性95人,占样本总量的84. 8% ; 女性17人,占样本总量的15. 2% 。2) 年龄。调查中,牧民的年龄分布范围较大,从24岁到71岁; 但总体集中程度较高,平均年龄为49岁,且大部分牧民的年龄集中在40 ~ 60岁之间,约占样本总量的62. 3% 。3 ) 受教育程度。调查中,牧民受教育程度比重最大的是初中水平,占总量的44. 3% ,其次是小学水平、高中或中专水平,分别占27. 6% 和14. 3% ,接受大专或本科教育的仅有5. 7% 。4) 家庭人口数量。调查对象的家庭人口数量从2人到8人不等,平均家庭 规模为4人 / 户。从家庭人口的频数分布来看,目前家庭规模主要是4 ~ 5人/户,占总量的75. 3% 。5) 外出务工人数。受语言和生活习惯影响,绝大多数家庭没有外出务工人口,即便有外出,也以临时性和季节性为主。

2. 2 牧民家庭经营情况

牧民家庭经营情况主要包括畜牧业经营规模和收入两方面。被调查牧民畜牧业经营规模和收入情况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表2。

注: 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整理所得。观测数为 108 户。

从表1可以看出,牧民承包草场规模和牲畜饲养规模相对较大,被调查牧民的户均草场承包面积为267. 80 hm2,户均牲畜头数为356. 1头,这与锡林郭勒盟有着丰富的天然草地资源及发展草地畜牧业是密切相关的。

万元

注: 观测数为 110 户。

关于牧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共有110位牧户报告了相关数据,包括2011年家庭总收入、畜牧业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通过表2可知,牧民年均家庭总收入为7. 82万元,年均畜牧业收入为7. 45万元,年均外出务工收入为1. 20万元。由此可以看出,畜牧业收入依然是牧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3 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现状———基于牧民视角

3. 1牧民对畜牧业技术的认知

调查显示,科学饲养新技术、动物疫病防治和良种引繁是目前牧民最希望获取的三大畜牧业技术。调查中,38. 7% 的牧民迫切需要科学饲养新技术,牧民对于牲畜疫病防治和良种引繁的需求比例分别为22. 3% 和12. 5% 。调查中有63. 0% 的牧民将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列为获得指导最多的技术; 55. 0% 以上的牧民表示进行了良种引繁,如养殖西门塔尔牛、引进优质种羊等; 43. 0% 的牧民学习并运用了科学饲养新技术,如冷配技术、羔羊育肥技术。由此可见,基层推广部门的畜牧业技术供给与牧民的总体需求较吻合。

在调查中,牧民对于畜牧业行业信息及畜产品相关市场信息等的需求较大,反映了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在牧民技术信息需求及提高牧民自身科学素质方面还未发挥作用。实地访谈中牧民普遍反映种植青贮成本较高,加之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及机井等基础设施的限制,青贮饲料地的灌溉成为突出问题。很多牧民不得不放弃青贮饲料的种植,靠天养畜现象对畜牧业技术推广,了解牧区实际情况,满足牧民技术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调查牧民“畜牧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推广对您的畜牧业生产有无帮助”时,20. 7% 的牧民表示非常有帮助,表示完全没有帮助的牧民只占4. 6% 。调查“畜牧业技术推广对您畜牧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帮助”时,回答“非常有帮助”和“较有帮助”的牧民比例分别为11. 4% 和26. 9% 。畜牧业技术推广对牧民畜牧业生产和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2 牧民对农技员推广工作的评价

3. 2. 1牧民对农技员推广方法的评价目前,农技员在畜牧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采用各类推广方法。最主要的方法为发放技术资料,占90. 2% ,排在第一位; 其次为电话指导、集中培训。调研发现,牧民非常喜欢农技员采用现场示范、入户指导的技术推广方法,但由于基层农技员数量有限,加之牧民居住较为分散,交通不便,因此在实际中现场示范的方式相对较少。此外,由于牧区广播电视事业还有待改善,因此运用现代化媒介技术的推广方法尚不足或空白,见图1。

3. 2. 2牧民对农技员工作态度的评价调研中采用“农技员的指导态度”及“指导过程中是否尊重牧民”2项内容来衡量农技员的工作态度,并采用李克特5分制量表( 非常、较、一般、不太、完全不) 让牧民进行评价。对农技 员态度表 示一般的 牧民人数 占3. 8% ,较好占50% ,态度非常好的占46. 2% ; 在农技员是否尊重牧民的调查中,一般尊重的牧民占2. 1% ,较尊重的占49. 3% ,非常尊重的占48. 6% 。由此可见,基层农技员在平时的技术推广中,工作态度基本得到了牧民的肯定。

3. 2. 3牧民对农技员答疑解惑能力的评价在“农技员对您提出的技术疑问和咨询的问题进行解答的及时性”和“农技员在进行解答时您能否听懂”两个问题的调查统计显示,农技员对牧民的解答是较为及时的,选择非常及时的牧民数量占30. 9% 。此外,牧民对于农技员技术讲解和疑问解答的理解程度也普遍较高,选择较易懂的牧民占40. 0% ,非常易懂的占44. 4% ,这反映出农技员的沟通能力和推广技巧受到了牧民的认可,见表3。

%

3. 3 牧民参加培训的情况

畜牧业技术培训是提高牧民生产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调查中,64. 5% 的牧民近3年接受了畜牧业技术推广部门组织的各类技术培训,接受技术培训的牧民对于培训效果的评价,见表4。

%

从表4可以看出,57. 9% 的牧民认为畜牧业技术培训的效果较好,对于自身生产能力和综合素质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有29. 0% 和7. 9% 的牧民认为技术培训效果一般,甚至较差。这说明目前畜牧业技术培训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能是由于技术培训供给不足、培训内容或形式不符合实际需求及牧民对于技术培训的有效需求不足。

3. 4 牧民解决技术难题的主要方式

为了掌握目前牧民解决畜牧业生产技术难题的主要方式,调查中列举了农技员指导、科技示范户、自己摸索、畜牧业协会、亲戚朋友以及电视、书刊几个主要的方式,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目前牧民解决畜牧业技术难题的第一渠道还是内部渠道,即依靠经验和摸索,其中畜牧业协会传授相关技术约占34. 9% ; 畜牧业技术推广部门农技员指导的占31. 9% 。相比之下,电视、书刊仅为4. 1% 。这说明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和深度还有待提高,广大牧民依然缺乏有效和充足的技术指导,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推广服务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3. 5 牧民对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整体效果的评价

牧民对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整体效果评价表示非常满意的占34. 4% ,较为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占48. 9% 和12. 2% 。由此可见,大部分牧民对于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整体效果较为认可。调查中有4. 5% 的牧民对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整体效果给出不太满意的评价,尽管比例不大,但从畜牧业推广工作的角度来看,需要改进和进步的空间较大。

%

4 结论与启示

牧民作为畜牧业技术的最终“消费者”,其需求决定着畜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牧民对于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知和评价是推动畜牧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的源动力。

1) 牧民特征中受教育程度和经营规模对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有特殊要求。从受教育程度来看,目前牧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充分考虑牧民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精心设计和准备推广内容,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推广,才能在牧民中得到传播并收到成效; 从牧民畜牧业经营规模来看,牧民承包草场规模和牲畜饲养规模相对较大而且外出务工人员较少,牧民家庭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说明畜牧业在牧民家庭经济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折射出畜牧业技术对于牧民家庭发展畜牧业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牧民居住分散,畜牧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实际情况也对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增加推广的覆盖度和深度,更及时更好地提供技术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2) 牧民的技术需求得到了较好满足。调查地农技员推广的畜牧业技术与牧民的总体需求较为吻合,但牧民对于畜牧业行业信息及畜产品相关市场信息需求较为缺乏,需要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加快产业化和市场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引导牧民增强市场意识,了解市场信息,重视市场元素。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在技术推广上“因地制宜”,形成推广机构深入牧区,切实了解基层牧民实际需求。

3) 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推广过程中的推广方法、工作态度及帮助牧民答疑解惑的能力均得到牧民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但由于基层农技员数量有限,加之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农技员在实际推广中受到诸多限制。因此,需要推广部门大力推进科技示范户的培养,解决当前推广部门人少、负责区域分散的现状。当然,如何增强基层推广部门的工作能力,调动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广泛运用现代化媒介技术进行推广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内蒙古锡林郭勒 第6篇

1 内蒙古发展运动马产业的基础

我国的马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对马有着深厚的感情,也积淀着浓厚的马文化。蒙古族素来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据史料记载, 蒙古族先民早在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就有养马的文化遗迹。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在大同附近以40万骑兵围困汉高祖刘邦,曾以马的颜色分类编队,“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龙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卒马[3]。”马文化分为马的行为文化、马的物质文化、马的精神文化和马的制度文化四个方面,内蒙古马文化的传承途径为家庭和社区、各类各级赛马比赛、马术俱乐部和马术学校[4]。

赛马活动作为马文化的一个分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现代赛马起源于英国,是为了选育出优良的品种而进行的,速度作为其性能指标。如今它作为一种休闲文化,兼具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从赛马本身的内容来看,赛马是驾驭马匹所进行的一种竞技和娱乐项目,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活动之一[5]。赛马运动则是指骑手通过驾驭马匹的技巧和能力,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马匹奔跑速度,从而战胜对手最终获得胜利的竞技项目。

锡林郭勒盟被中国马协誉为“中国马都”以后,当地运动马产业发展快速[6]。现在全盟大中型赛马场12个,修建全国首家蒙古马文化博物馆,另有正镶白旗千马部落、东乌旗乃林高勒牧马部落、太仆寺旗御马苑等马文化传承基地。全盟马匹数量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马匹总数已达到10万匹,据不完全统计,当地与旅游相关的马业从业人数近万人,带动相关就业近5万人,人均增收5000余元[7]。

2 历届锡林郭勒国际马术耐力赛

2009年8月,在锡林郭勒大草原,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马术耐力赛国际马联新规则举办一星级赛事,即中国·锡林郭勒盟首届国际马术耐力赛,参赛40匹马是由锡林郭勒盟选送的当地纯血蒙古马及改良选育的蒙古马。期间,锡林郭勒盟马术协会以及亚洲马术联合会对参赛的蒙古马耐力性能进行国际标准的综合鉴定。赛后的蒙古马未出现伤亡,表现出了良好的耐力和品质。同年,中国马术协会及亚洲马术联合会颁发了《锡林郭勒蒙古马耐力性能认定书》,标志着蒙古马从那达慕奔向国际耐力马赛场。随后在2010~ 2012年相继举行第二届、第三届锡林郭勒国际马术耐力赛,随着赛事组织规模的扩大,以及参赛马匹和队伍的增多,赛事准备更加完备,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平。

3 本届比赛的规模及组织情况

据中国马术网统计,2013年第四届中国锡林郭勒—多伦淖尔国际马术耐力赛集中了目前国内最强参赛队,代表了国内耐力赛竞技的最高水平,比赛规模超越了以往三届。来自法国、匈牙利、摩洛哥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7个省市区的一百余名骑手参赛, 其中年龄最小的10岁,年龄最大的75岁。最终,来自北京的选手程文增以5小时55分05秒获得个人第一名,而来自锡林浩特的奔驰牛仔牧场队以18小时44分08秒获得团体第一名。

为期两天的2013年第四届中国锡林郭勒-多伦淖尔国际马术耐力赛是由锡林郭勒盟旅游局和多伦县人民政府主办,多伦县旅游局和文体局承办,多伦马文化博物馆和鞍马文化产业园协办,并由中国马术网提供技术支持和行业推广。期间参赛马匹之优,参赛选手和队伍之多,在中国国际马术耐力赛中实属罕见。

本次比赛的级别属于国际马术联合会(FEI)设置的国际规则中一星级马术耐力赛标准,60km资格赛,并采用马术联合会(FEI)马术耐力赛规则(第八版)。赛道以多伦鞍马文化产业园为中央场地, 总距离100km,共5个赛段,分别穿越元上都遗址、浑善达克沙地、草原、湖泊、森林和河流。

参赛选手必须身体健康,马匹必须年满5岁,并且选手或者马匹曾经成功完成历届FEI规则的耐力赛,并取得证书的方可参加本次比赛。为了更好的执行和贯彻马的福利,现场报到时,除了要进行缴费之外还要按照严格规定验马。验马项目包括马匹的脉搏心音、步态、鞍伤等健康状况检查,然后再马匹上喷写马号,植入芯片,需要配重的选手人马拍照。

与其他以往比赛不同的是,开幕式欢迎酒会隆重而盛大,具有民族风情的歌舞和蒙古族特有的马术表演更是让观众叹为观止。此外,期间还举办乌兰牧骑歌舞文化演出晚会、马术骑射表演、马背摄影大赛、马术音乐营地评选、首届踏寻忽必烈的足迹“多伦—元上都—锡林浩特”三日马背穿越、参观多伦马具博物馆等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4 马产业发展的影响和策略

4 . 1政府大力支持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锡林郭勒盟旅游局,多伦县人民政府、旅游局、文体局联合举办此次盛会。县领导代表当地政府在开幕式上致辞,言辞诚恳,热烈欢迎来自不同地区的参赛选手和队伍,希望各位选手取得优异的成绩。

4 . 2地理优势

多伦已经规划为内蒙古南部中心城市,距北京180km,是自治区内距首都最近的旗县。紧邻丰宁坝上草原,交通极其便利,有效的避免马匹运输以及选手路途的劳顿带来的困扰。

4 . 3风景优美

多伦也是锡盟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旗县,占有不足2%的锡盟土地资源却蓄积了50%以上的水资源。境内的多伦湖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景区建设了塞外长城、厄莫山凉亭、观音洞等多个景点,另内有骑马、垂钓、漂流、游泳、划船等多个娱乐项目。景区内有一条依山傍湖的环湖路,环湖一周便可将多伦湖所有美景尽收眼底。每年旅游黄金季节,这里举办的全区环多伦湖自行车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自行车爱好者前来参赛, 成为多伦县精神文化活动的盛宴。多伦湖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年四季来自各地的游人络绎不绝。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是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兼容森林、沙丘和草原景观。那里水草丰美,景观奇特,风光秀丽,有人称它为“塞外江南”, 也有人将它称为“花园沙漠”。那里野生动植物资源较多,是候鸟的产卵繁育地,还有长有许多珍稀的植物及药材。

多伦虽不具名山大川的雄浑,却多了些小家碧玉的秀美,比赛之余策马踏青,体验草原的静美和辽阔,让选手放松身心,带来赏心悦目之感。

4 . 4历史文化遗产

元上都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km处,闪电河北岸。我国北方骑马民族创建的这座草原都城,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史学家称誉它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相媲美。2012年6月,经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议案。

多伦县有中国唯一的马具博物馆,收藏了辽代以来的数千件马鞍马具藏品,成为中国马文化遗产的守护者。马鞍对蒙古族来说不仅是骑马的必备之物,而且是骑手和马的重要装饰物,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装饰艺术。马鞍的制作和装饰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马东升开这个博物馆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草原文化、马具文化,使草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5 结语

兼具以上优势,多伦县借本次国际马术耐力赛不仅推动草原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还进行旅游业和马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与此同时,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全面发展的典范。不难看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举办耐力赛马的比赛是一项集娱乐性、文化性、竞技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社会文化活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应积极响应,重点扶植,从而带动和促进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就2013第四届中国锡林郭勒-多伦淖尔国际马术耐力赛,对内蒙古自治区的马产业和马文化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提出了该地区在马产业和马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议,以期为今后耐力马竞赛的组织、开展,及马文化和旅游业的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内蒙古锡林郭勒】相关文章:

内蒙古西部05-19

内蒙古地域05-19

内蒙古电网06-29

内蒙古讲话心得07-05

内蒙古宁城范文05-23

内蒙古民俗范文05-23

内蒙古铁路范文05-23

内蒙古资料范文05-24

内蒙古包头市05-18

内蒙古西部高职院校05-23

上一篇:核心阵地下一篇: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