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2024-06-06

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精选12篇)

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第1篇

一、运用好奇心理,诱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时间是一定的,想要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就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预留出感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空间. 然而,很多学生由于对数学知识还存在陌生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感知机会,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学习自主性不足.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 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了.

例如, 在带领学生们学习去根号的规则之前, 我先将这一性质呈现给学生, 并且向学生们描述,在这里,去根号的过程就像是a2要走出家门,在出门之前必须要考虑一下, 外面会不会下雨. 所以, 不能直接走出去,要先带着绝对值看一下. 如果外面是晴天,便可以放心出门了. 如果外面正在阴天,就要戴上“-”这把伞. 这个简单却富有趣味性的描述,立刻引发了学生们对于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好奇心. 大家很惊奇地发现,原来,在数学学习当中,还蕴藏着如此生动的内容. 也是在这种好奇心理的驱使之下,学生们对于去根号方法的学习更加期待了.

经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学习兴趣往往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强劲动力. 诱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其实并不复杂, 有时只需要一个细节的作用便可实现. 上文所述就是笔者通过一个课前小例子,调动起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兴趣,为接下来的有效教学埋下伏笔.

二、合理安排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并不少,但重点内容只占其中的一部分. 分清轻重主次并不只是针对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来讲的, 它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同样适用. 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知识比重毫无区分,一概而论地进行展开,将会大大增加学生们的接受负担,教学效率自然也不会高. 因此,合理安排,突出重点,是初中数学教学艺术的重要一环.

例如, 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过角平分线的知识内容后,我向学生提出如下一系列问题: 已知,AC是∠MAN的角平分线, 请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 如下图1,∠MAN为120°, ∠ABC与∠CDA同为90°,那么,BA与DA的长度之和同CA长度之间是怎样的大小关系? (2) 如下图2,∠MAN仍为120°,∠ABC与∠CDA之和为180°,那么,问题(1)中的大小关系结论还成立吗? (3)如下图3,如果∠MAN为60°,∠ABC与∠CDA之和为180°,BA+DA同CA的大小关系如何? 在此基础上,当∠MAN大小为0°~180°之间的 α 时,上述问题的结论该怎样表示? 这样几个问题的出现,直接将学生们的注意力牵引到了角平分线知识最为核心的部分. 成功理解了这些问题,学生们也就无需再花费多余的时间了.

通过对教学重点进行提炼和突出,学生们得以在每一次课堂教学当中找到知识精华所在. 一整堂课程当中, 也许只有十分钟是最为精华的部分. 学生们抓住这十分钟进行重点关注和消化,不仅明显节约了学习时间,更能够将精力放在对于知识的消化和应用上. 有效的数学学习,就是在“用巧劲儿”中实现的.

三、优化评价方式,转移关注主体

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虎头蛇尾. 如果只为之设计了一个完美的开头和过程,而以一个匆忙的结束来收尾,便无法将本次有效教学完整落实. 作为课堂教学结束时的重要部分,评价环节必须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 然而,以往的评价活动,总是将关注的主体放在判别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如何上. 为了提升实际教学的有效性, 这个关注主体也应当随之进行转移.

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曾要求学生们完成过这样一个应用问题的解答:电缆夹在空中,由于重力作用,都会略微下垂, 其下垂后的形状可以被视为一段y =1/100 x2的抛物线. 为了安全起见, 电缆下垂的最低点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至少为6m. 图1中,两个塔柱之间相距80 m,那么,两个固定点A、B距离地面至少多高? 图2中,两个塔柱建在1:5的斜坡上,水平距离50 m,距离地面高度20 m. 这时,电缆的下垂部分在竖直方向上,距离地面的最近距离是多少? 在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进行评价时,我有意识地将重点放在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上. 在类似问题中, 坐标系建立位置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接下来计算的复杂程度. 因此,无论从解题技巧还是思维顺序上,这个内容都应当得到强调.

不难发现,笔者在课堂评价当中,将关注主体向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进行了转移. 这使得评价活动, 不仅仅只是对于教师与学生失误不足的指正, 更是推动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了一次升华. 教师要抓住开展评价的机会, 对本次教学重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并在及时、充分肯定学生课堂表现的同时,向其强调有效的数学思维.

浅谈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第2篇

从教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感觉现在学生的整体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很浓。我也曾经做过调查:一节数学新授课完后,只有30%的 学生全部掌握,50%的 学生对新知识一 知半解,10%的 学生对一 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都不知道。给我的感觉是:教师辛辛苦苦教,学生辛辛苦苦学,但不知学习的乐趣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我觉得既有教育体制问题,也有课程设置及标准问题,更有教师本身素质和能力问题。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并作深刻的反思。我认为,应该从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着手。下面,我从有效教学理念出发,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来谈几点自己看法。

所谓“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二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到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学了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去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节课开始,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特殊的情境中,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动脑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所以情境性学习应得到重视,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实现学习对象的情境化、活动化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亲自调查作决策”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虚拟的现实情境 ——个需要购买电视机的教室,并配以语言描述: “好多品牌的电视机,我们都挑了”,“我们该买哪种品牌呢”,“让我们上网查查吧”,“那就到甲、乙、丙三个畅销的国产品牌中选一个吧”,然后,让学生在虚构的情境中来到国产品牌电视机大商场作亲自调查,又配有一段语音:“我一台都没有卖出去”,“我今天卖了两台”,“哈哈,我也卖了两台”,在这个虚拟的情景----电视机商场真过瘾,有不同款式、不同产地、不同品牌的电视机,学生可以根据亲自调查的结果,来选择买哪一种品牌的电视机。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为学生虚拟了现实情景,以资源为依托,通过查找、交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习者沉浸其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

课堂上要注重教学生怎样学。

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指出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 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角色已发生变化。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老师会讲解,更注重的是帮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八年级人教版上册的课题学习《选择方案》一章的调水问题:从A,B两水库向甲乙两地调水,其中甲地需水15万吨,乙地需水13万吨。A,B两水库各可调出水14万吨。从A地到甲地50千米,到乙地30千米;从B地到甲地60千米,到乙地45千米。设计一个调水方案使水的调运量尽可能小。这道题是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题,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非常复杂,学生很难掌握,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很多老师在讲解这个例题时都感到很刺手,一节课之后,听懂的同学没有几个。我是这样指导学生学习的:先要求学生画出四条路线,设从A地调到甲地的水量为X吨,则另外三条路线的调水量分别能够用含X的代数式来表示。根据调运量等与调水量乘以路程,进一步把每一条路线的调运量用式子表示出来。然后把没一条路线的调运量加起来,就得到总的调运量,得出函数关系式。这样设计,结合图形,帮助学生进一步来分析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学生易懂,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我觉得要上好一节数,使一节课堂效果好,并不是教师如何会讲,学生认真听,讲课时即使能做到如行云流水一样畅通,尽力处处讲到,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虽然学生听懂了,但题目一变换,学生又是束手无策。其实,要真正达到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如何讲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学,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才是有 效的。

三、通过培优辅潜,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

有效课堂教学中,我们可能关注得多的是优等生,潜能生关注的很少。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得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所学的新知识。课余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补习就成了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老师单一地指责学生不努力,长期这样下去,学生也会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不是学习的料,只好破罐子破摔,学生越学越糟。在课堂上、作业方面,我总是对这些“潜能生”降低要求,只要他们敢于回答问题,我都会找一个借口来表扬他们,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另外我通过课堂小测验和作业来了解他们,同时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和困惑来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做到持之以恒,并及时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考虑他们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小灶式指导。在批改这些学生的作业时侯,经常写一些激励性的评语。我相信如果教师长期热情鼓励他们不断进取,使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样一定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努力方向,然后才会有他们的自觉行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另外,在课堂上还要注意精讲多练。每节课我基本做到了:学生知道的我尽量不讲,即使讲了学生也不知道的我也不讲。课堂上要做到这一点,我必然要先了解学生,了解教材,认真被好每一节课。

四、在数学教学中多使用激励性语言

一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 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成绩一般或不太好的学生,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而丧失进取心;对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同时激励要做到奖惩适度、公平合理。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讨 第3篇

一、构建合作学习模式,是山区初中数学课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途径

当前山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隐性的问题不好解决,就是班级学生人数多,在45分钟的课堂中,要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展示的机会,是很难做到的,但做不到这一点,又违背新课程要求。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方法,也是提高山区初中数学课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途径。

我的具体做法是:1.科学分组,优化组合。我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每6人分一组,选出组长。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交流、记录、汇报、检查作业等工作,课后充当“小老师”,帮助教师指导组员改错,为他们讲解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各个小组比学习、比纪律,这样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2.保证学生合作交流的次数和时间,营造宽松的合作学习氛围。教师精心筛选有合作价值的问题,控制合作次数(一节课2-3次),保证合作时间(一节课10-15分钟),让学生自由沟通,注重合作实效。这种学习方式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发言机会,使他们得以面对面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能对照自己的练习情况或纠正别人,或优化自己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引向深入。3.在合作学习中,把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技能,当作一个重要目标加以培养。教师首先通过讲解教给学生合作技能,并理解这些技能的确切含义,如:怎样听课?如何表达?然后教师深入学习小组,示范引路,或加入某个小组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究,让学生耳濡目染,通过模仿形成合作技能,使山区数学有效性教学顺利开展。

二、抓住山区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山区初中数学课有效性教学的关键

与城市学生相比,山区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探究等能力相对较弱,这些可能是山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不利因素。但山区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好奇心强、点子多,这些个性特点给山区初中数学课有效性教学创造很多有利条件。教学时如果“一刀切”或“满堂灌”,极易养成学生随大流或不动脑的坏习惯,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山区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多方面假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让教学内容情境化、学生的学习活动丰富化,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我针对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的个性特点,设计了足球比赛上下半场入球和失球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多场比赛情景,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算出结果,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热烈地投入讨论,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主动进行了有理数的加法练习。在类似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从熟悉的情境直接过渡到新课,使已有经验进一步升华,提升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山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组建学习帮扶对子,是山区初中数学课有效性教学的有效办法

山区的学生差异尤其明显,学困生相对较多,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教师要是一一对他们进行查漏补缺是不现实的,但要是放手不管,这些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差,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组建学习帮扶对子,是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的有效办法。这样做比家长为孩子请家教、老师隔三差五地辅导一下效果更好。我的具体做法是:一个优等生帮扶一个学困生,把他们安排在同桌,这样便于优等生检查学困生的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请求老师给予辅导。帮扶工作做得好既能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使优等生在讲解数学习题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优等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既可以帮助学困生进步,又可以让优等生收获成就感,一举两得,使山区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绽放出更多的鲜花。

责任编辑 罗峰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第4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 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 去探索。学生若是对数学有浓密的乐趣, 就会发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作为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和激发学生的乐趣。若是学生对数学发生了乐趣, 他就会自动地学, 效率将会获得很大的提高。在乐趣中学习数学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将学习算作一种兴奋的享受, 从而发生积极自动的学习念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那么就在于你的导学案的设计是否新颖, 是否接近生活, 是否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备课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是当下教育者追求的目标, 如何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呢, 个人以为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关键。因为备课是教师最基本的教研工作, 备课能力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业务能力。从某种角度看, 教师为教学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都是“备课”, 教师围绕教学进行知识积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技能、培养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等, 都是很重要的“备课”。教师在上课前应尽可能地做好充分的准备,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 这样在时间的支配和知识上的引导, 我们都能尽在掌握中。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重视启发学生思维, 我经常让学生做到“三动”即多动脑、动口、动笔, 拿着笔上课, 改掉部分学生把手放在口袋里上课的不良习惯。

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步骤得以实施, 是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优异的成绩呢?答案是显然的。因为上述因素仅仅是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外因。学生自己, 才是学习的主人, 才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作为教师, 还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努力追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尽力克服各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那么, 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和谐良性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成功课堂管理的关键因素, 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 才会有安全感和积极的自我观, 才会愿意接受指导和自我控制。而且, 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思想共鸣、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由教师和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所形成的课堂气氛, 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心理背景, 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初中学生有“向师性”的特性,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营造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认为, 通过师生角色反串, 即让学生当老师, 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神圣感, 同时也体会到老师课堂管理的艰难。当学生从讲台上回到自己座位以后, 他就会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 并有意识无意识地劝导同伴一起来维护课堂纪律。从这种意义上说, 和谐良性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不仅是实施低耗高效的课堂管理的必要背景条件, 而且本身就是最有力的管理。所以, 教师上课不仅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而且要大胆尝试, 让学生当老师。

四、有效的课堂导入

“好的开始, 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的导入, 都应当像磁石一样, 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或讲述科学趣闻、名人佚事, 或介绍学科的最新发展、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 或是就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背景, 提出值得探讨, 富有趣味的问题等。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高涨的学习热情, 把学习活动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 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到课堂上来, 然后适时地抓住时机进行教学活动。

五、做到适时激励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 许多老师都认识到了奖励比惩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老师往往又会将批评挂在嘴上, 将惩罚用在手脚上, 或者想用奖励的方式却不知道如何使用。本人认为, 奖励手段可以多样性, 如评选“课堂之星”, 可以细分为“课堂思考星”、“课堂练习星”、“课堂问答星”和“课堂守纪星”, 每个星期每颗星各评一次, 一个月小结并给予奖励。通过“课堂之星”评比有效地激发了同学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将课堂刚性管理无声无息地淡化掉,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作业设计研究 第5篇

内容摘要

结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现状,进行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探究作业的系统性、层次性、兴趣性、探索性、延展性、评价等,并进行一定的反思。

关键词

作业现状

课前、课中、课后作业设计

中学数学作业现状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消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设计和实施,而忽视对作业练习的系统筹划。有的在布置和完成作业的时机安排上不合理,只注重课后作业,忽视课前和课中的作业设计;有的作业内涵和知识点不够系统,片面注重大题量和高难度的练习,忽视基本知识的巩固;有的作业内容设计不科学,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层次不明,重点不突出;有的只注重“做”而忽视“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作业练习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作业练习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科学系统地设计和安排作业练习这一教学环节,致使作业练习的作用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学生因缺乏目的性而对作业练习失去动力和目标,产生了形如抄袭、重复写、应付完成数量、没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等情形,有的学生甚至因为教师的题海战术而对作业练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部分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形成严重学习障碍,致使教学低效或无效。因此,“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把课堂作为主战场认真备课精心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把作业练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来设计和把握,使教学与练习相互促进,增强教学实效。本文就这一课题从几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究。有效作业设计研究 1.作业设计原则

1.1作业设计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http:// 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动机。《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1.2系统性原则

在作业设计时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数学内容,把握知识的连惯性,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首先要加强“双基”训练,特别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培养思维提高能力的根本,在作业设计中,要求学生首先完成的就是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基础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重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的把握,充分利用学生作业的完成促使学生牢固掌握重点知识,同时把学习中的难点分解于作业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另外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一方面注意复习巩固有关的已有知识,与旧知识衔接起来,另一个方面为后续知识做好准备,把后面的内容或方法渗透到前面的知识中形成良好的知识链,保持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系统性。

1.3层次性原则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素质、智力、能力、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自然差异。对他们提出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要求,显然有些不合理,需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学生潜能的发展为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具有的潜能,创设具有层次性的数学作业,能让各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事实上,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没有足够的多样性,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蓬勃生机。设计作业时,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选课本后1-2个习题,与课中例题相仿,用以巩固提高,反馈学习情况,检测学习成绩,教师了解学生。同时可设计一道综合性强的题,供选做选用,学有余力的学生以此得到提高。

案例

《苏科版九下6.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节的第4课时,课后作业设计:

必做题(课本习题6.2)

http://

题5 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写出它们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2)y3(x3)2

4题7

通过配方,把下列函数化为ya(xm)2k 的形式,并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2)y2x25x7(4)y52x23x

2选做题

(徐州市2008年中考题----综合题),4)为顶点,且过点B(2,-5).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以A((1)求该函数的关系式;

(2)求该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3)将该函数图象向右平移,当图象经过原点时,A、B两点随图象移至A、B,求△OAB的面积.

1.4兴趣性原则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积极倾向,是一种伴随积极情感的需要形式,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力量。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先导,是推动数学学习的一种意识力量。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生就会视数学学习是一种煎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设计兴趣性作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促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开发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动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切入学生已有知识,设计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具有创造性、趣味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

如在学习了《苏科版九下8.2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一节后,布置学生设计一份对数学教师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表。学生非常认真的设计了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其中调查内容包含了数学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风格、作业设计、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这份作业深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和精力,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建议。

http:// 1.5探索性原则

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有效作业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真正有效地促进数学学习。

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理解,去构建,走进数学活动,依据情境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波利亚曾说过:一个专心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多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习题变式训练是一种极好的探索作业,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范式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之下,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迁移的变化方式。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简单的运用变式就是把题目形式换一换,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展现形式,最好的方法是能让学生看到题目后去猜一猜问题是什么,并试着自己提出问题,真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案例 《苏科版9上教材阅读材料“折纸与证明”》课后作业(泰州市2008年中考题)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折痕为AB,再以AB的中点O为顶点把平角∠AOB三等分,沿平角的三等分线折叠,将折叠后的图形剪出一个以O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那么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全部展开铺平后得到的平面图形一定是

()

A.正三角形

B.正方形

C.正五边形

D.正六边形

本题属于操作性试题,能够较好的来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题目的解答不难,特别是动手做一做即可。

如果教学中,老师注重让学生进行操作,注重动手实践,那么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空间观念,就是说,本题也可以不操作而直接解答,当然节约解答时间。这也是符合新课标理念

http:// 的----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1.6作业设计的延展性

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巩固延伸知识,培养、发展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打破那种单

一、枯燥的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作业模式,设置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的作业,让学生融入学校、家庭、社会,从封闭的数学学习中解放出来,实现数学学科的课内外联系,与其它学科间融合,全面提高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如设计观察作业、调查作业、实验操作、课题探究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增强了用数学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作业的延展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可设计节假日自主作业、自行总结、自找习题、自编试题等。2.作业设计 2.1课前作业设计

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初步解决课题,提出深入研究的问题,交流。这一作业往往在上课的前5分钟检查落实。先是由个别学生把预习的本节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不全面的,由其它同学补充),这样一部分基本的简单的知识,学生会自主学习完成,不需要教师再作讲解。同时,展示的同学提出预习中的疑惑先由其它同学解答,同学之间交流,不能完成的,由教师解答。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让学生养成自学自练的习惯,每节课课前要求学生在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坚持进行预习,明确重点、难点、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课本上的小练习或教师编写的“学案”、看懂课本上的例题,同时把自己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和全班或小组同学交流问题,带着问题再在课堂进行学习,学习效益会大大提高。

2.2课中作业设计

这部分作业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自行小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本节简单知识点的情况下,对重点知识加以强调,对难点知识进一步解析,特别是对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进行点拨;组织部分随堂巩固练习,由学生自行反思归纳总结,畅谈感想分享收获交流经验,让学生通过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强调提炼;必要时组织课堂小检测。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在同一个作业本的上面体现出来。2.3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练习的主体内容发挥着巩固知识,提炼方法,训练技巧的关键作用。为了巩固

http:// 本节课的知识,应精心选课本或辅导书上的配套习题2-3个,在课后做,同时这几个题要有层次性,甚至最后一个题有些综合性,有点难度,是选做的,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同时,课后作业设计注意与下一节的课前作业设计的衔接,形成良性循环的闭合回路,还应注意到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如在作业本上完成的、动手操作完成的、在网络等媒体查找信息了解与本课有关知识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等等。

从课前到课后,学生从预习到复习,逐渐掌握知识、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训练去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并通过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去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进而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3.作业布置时机规划

课堂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际上始终在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学习。课中作业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一载体进行独立思考、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一节课40分钟,紧张而有序。在课外,每天的作业时间安排20--30分钟为宜,其中10--15分钟的课前预习作业时间,10--15分钟的课后作业时间,如果对数学有特别兴趣和爱好的学生,还可以自主进行拓展,这个时间将由自己调控支配。由于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多样而有趣,学生做作业将不再感觉枯燥,从而完成作业的效率也随之提高,作业时间进一步缩短。4.作业目标

4.1 课前作业----“预习”

课前作业内容以预习为主,是下一节数学课课堂内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明确

学习目标和重点,提前自学,并能在作业本上作出简单的体现,同时,学习中的疑问和困惑也记录下来,能主动思考,能主动提出问题。一般地课本上直接的基础知识,大多数学生都能自主学会。通过必要的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2课中作业----互动

课中作业内容主要是课本上的例习题,有的由教师引导规范完成;有的由教师点拨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互动交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有的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在课堂新知识学习完成后,学生在作业本中自主进行反思小结,谈收获谈疑惑等,归纳提高。另外配以当堂小检测(小试卷的设计仅是当堂课的简单运用,量少而直观),师生都能看到本节课掌握的收获和差距。普遍发现学生喜欢发挥班集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中的不同反应能激发各自的好奇心,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作用则在于一个“导”字----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提供信息、作出结论、提炼方法技巧。

http://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通过课中作业本的内容,看到孩子的课堂学习表现,能及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调整和纠正。4.3课后作业----巩固拓展

由于初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还不高,也缺乏自觉的意志锻炼,课后的巩固拓展还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发挥教材配置的部分习题的作用,并与部分教辅材料整合。通过课后作业练习达到巩固提高、反馈学习情况、检测学习成绩、教师了解学生的目的。

课后作业的内容呈多样化,有课本习题原题及变式,有其它辅助材料的综合性题,有针对以往作业中的错例而设计的改错题等。特别是在复习课中,设计一部分改错题从而进一步厘清思路,巩固知识。

案例 复习“幂的运算”时,课后作业是摘录了以前部分学生的错题示例:

(1)(ab)ab

(2)(2xyz)2xyz

(3)(3abc)3abc

(4)(3ab2c3)39a6b6c9

(5)(3x)(3x)3x

(6)(x)x(7)[(m)]m***3241282242x10

m10

(8)

(9)(3ab2c3)

3(x2)3x43(3a2)3(b3)3c33abc69

(x)6x4(x)x22

(10)

(11)

1314()7911314()7314[()2]7931197()7

314()14

93117(3)14311(12)

(13)7

http:// 1n22nn222004()2004(x)(x)xx212004x2nx2nx2n [22()]

2n2n22xx2004(2)xn2

(14)

(15)(2a)3(a)(3a)22a3a122aaa3

… … … … … … … … 33(3mn2)3(n5)3

33m3n6n15

27m3n6n15以上错误主要包含了以下问题:一是对于“-”号的处理不正确,二是对于积的乘方中某些因式(主要是首个因式)漏了乘方运算,三是对于合并同类项法则遗忘,四是运算混乱。作业中让学生找错纠错,同时针对以上错题设计了如下一组练习题:

(1)(x)x

(2)(b)(b)b(3)(a)(a)

(4)a(a)(a)

3120

(5)[()](2)

(6)[28(1)]()7 ***33321

2从而学生在辩错纠错中复习了幂的运算法则,提高了运算技能。5.作业评价

在学生作业本上,每次作业教师都应认真批改和评价,纠批错漏,划定等第:优、良、中、差、优+、优,并附有鼓励性的评语。

研究发现,情绪、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变量,及时的、中肯的评价,鼓励性的语言能给予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愉悦。早在1993年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要》这本著述中,就以全部热情向全社会发出了注重情感教育的呼吁。作业本上一种无声的交流有时作用远远大于与学生的一次面谈。同时,每次作业的评价等第,也是对学生作业劳动的一种肯定,学生因此会产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意向和内驱力。6.实验研究结果

实施作业设计改革后的几次成绩表 _ 8

http://

考试分数仅是一个方面的指标体现,其它指标不好量化,但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班级学习数学的气氛明显优于对照班,特别是课堂上学生的展示交流,争先恐后,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7.研究反思

7.1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深入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7.2数学教师要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质,加强专业化发展。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最根本的素质,不在于能讲授数学知识,而是极好的调控班级氛围,做一个真正的组织者。教师主要承担着指点、激活的角色,教师要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应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7.3牢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数学。

浅谈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第6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思考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有效是我们每个教师所极力追求和研究的话题,人们都在一定的角度构建适应所教学生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笔者以为无论怎样的教学模式,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根本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关注到全人的发展,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一切数学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接受了义务教育一二三个学段的数学教育的,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想,不少学生业已开始能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且有较快的速度。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在数学课堂上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初中学生已经开始不太乐意接受屡屡失败的现实,经不住打击。形成了主动参与一切数学学习活动的缺失性,现实一点说不去正视和妥善解决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是永远不可能去实现有效的,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智育。新教育积极倡导者、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所阐述的理想智育其中有这样一点:“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这一点应当是实现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如何让我们初中学生的学习数学“没有失败”,那肯定得努力“因材施教”,就必须营造初中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氛围,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严格意义上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这氛围可以是学生生活资源挖掘基础上的数学内容的高度配合。学习函数时,为了让学生去比较理想地发现函数是来源于生活客观实际的,但函数又是服务于生活客观实际的;函数是研究运动变化的。学生所摄取的生活函数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学生围绕订购一些商品和票据就发现了好多关于生活函数的现象,如中午吃饭,假设每份盒饭10元,若用y(元)表示餐费,填写下表,并求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盒饭的钱数与订购人数之比应该恒等10元,学生还发现假如用y表示盒饭费,而x表示订餐人数,那么y与x之间的关系式就应当是:y=10x。学生还从这个关系式中发现x和y是两个变量,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等等。这里比较简单地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凭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扩大了自己的眼界,增加了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时空。

二、让学生乐于探究一切数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桥梁

数学教学有效性主要体现课堂教学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且人人都得到发展。这必须建筑在初中学生积极而又乐于探究数学内容的基础上。但我们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平时的课堂教学往往还是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SMART技术去用些填空和选择判断的形式,但有时也显得是在做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的事情。教育教学实践比较有意思地让我们去惊醒:探究中过多帮、扶或者说就是不恰当的帮扶,使学生缺乏应有的自主探求心理,形成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去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因为这样的课堂里大部分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作为我们数学教学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让学生真正乐于去探究数学内容。形成初中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可以说是形势多样,时空比较广博,真正实施起来总是可以获取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平时的数学概念的推导中,总会经常看到一些学生会是那样的愁眉苦脸,这是因为学生们已经是山穷水尽的时候,简单给其方法,学生也可以是柳暗花明的。但那样学生则缺乏了意义性学习的可能,尤其是学生缺失了发展的可能。在让学生去探索并了解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切线长相等的内容时,就通过古今中外数学家为了探究数学王宫的秘密的故事去激励我们学生不懈地进行探究,这样也就立马获取意想不到的探求效果。因为学生从中今古外的诸多数学名人身上得到了启示:数学王国里的奥秘是无穷的,但深浅程度不同,探究的意义价值也不一样,如果遇到问题就绕道走或者是停滞不前,那是毫无意义的。

三、让学生合作解决一切数学问题是有效教学的结晶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艺和策略,而且应当是比较完整和科学艺术的操作策略。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应该进行全面教育,开发每个人身上的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笔者在这里所推崇的是博士所讲的人际智能,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是否也比较过多的发现,因为学生人际智能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现象则还是比较普遍的。作为数学老师有必要形成学生良好的人际智能,学生良好人际智能的形成必须赖于数学探究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友好合作。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得友好尤其是有序,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肯定就会高。初中阶段的数学无论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还是“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都是可以去让学生进行友好合作探究的。如果我们做了有心人甚至是热心人,那么学生则完全可以从诸多的生活问题的合作探究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譬如在让学生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数学问题时,我就告诉学生废旧电池污染环境严重性,然后让学生去自我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小组,专题调查废旧电池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学生则在比较充分而又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增强了相互之间合作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相应地提高了应有二元一次方程组对相关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其利用的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人一生需用的600吨水受到污染。学生便从这些具体的现象中看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M].教育研究.1997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3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有效方法 第7篇

一、重视对现实实例的运用

初中函数教学是中学教学工作当中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 导致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保证初中数学教学能够为高中函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采取合理可行的教学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讲一讲重视对现实实例的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经验。

函数主要是研究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概念, 加强对函数发展规律的研究, 是掌握良好函数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变量之间是一种相互限制、相互约束的关系, 函数中的变量具有共同变化的特点, 且变量变化过程中需要遵从一种固定的秩序, 看似静止的函数概念中存在着非常微妙的运动关系。在初中函数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应当带领学生加强对函数发展规律的研究, 而不是直接进行函数问题的解答, 否则学生只能够掌握固定的函数解答方法, 却不能触类旁通, 无法进行知识的迁移。

变量之间是相互相应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由于理解能力有限, 可能无法很好地理解这种关系。老师在实际教学时, 应该在“变量相互影响”的基础之上, 利用生活中的鲜活实例来帮助学生去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 老师可以告诉学生, 变量间的关系跟气温和衣服的关系是一样的, 在夏天, 气温升高, 发生量的变化, 随之我们穿衣也会相应地减少, 然而在冬天, 气温降低, 我们就会往身上添加衣服, 这种现象就是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两者同样是一种牵制的关系。通过这种现实中接触最为频繁的实例, 相信学生会对函数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样对于我们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将起到很好的影响。同时, 利用这样简单而熟悉的例子进行函数的讲解, 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也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 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数学更加体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二、重视对函数图像效果的应用

图像是表现数学知识最为直观的方法, 同抽象的数据相比, 图像是一种更为清晰的表达形式,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重视对函数图像效果的应用,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函数知识。函数图像中, 会对变量进行直观的呈现, 相互限制、相互约束的关系能够比较清楚的表现出来, 对于思维理解能力稍有不足的学生来说, 直观的表达方法是再好不过的了, 更能够使学生牢固记忆。在课堂上, 老师应该时常带领学生进行作图, 挑选代表性比较强的函数问题, 亲自动手画函数的图像, 虽然在函数图像的绘制过程中, 消耗一定的时间, 但是这样不但能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 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函数的印象。根据许多初中函数老师的反映, 无法画出函数图像的学生一般都很难学好函数, 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函数, 不能够理解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因此, 对于初中函数教学来说, 重视对函数图像效果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绘制函数效果图更是一种提高函数教学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重视师生交流和提问

交流和提问, 是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来强调和关注的问题, 加强同学生的交流, 保证课堂提问的效率, 才是保证函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部分初中数学课堂上, 课堂教学往往都是以老师的单方面讲解为主, 学生则单纯地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老师对问题解答完毕或是知识讲解结束之后, 并不去对学生的看法和认知进行有效的了解, 这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所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重视同学生的交流工作, 多去问问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看法, 多去听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同时, 我们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创新, 将一个封闭式和传统的教学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课堂, 让学生多去讨论, 多去互动, 从而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和掌握函数知识。在课堂提问环节, 老师应该注意消极提问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提问, 不要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影响, 以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 在教学提问环节, 一定要重视提问的质量和效果, 避免无目的性的提问, 导致课堂时间的浪费, 也不会对学生学习成效带来促进。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间的讨论来解决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思维得到解放。学生有了课前和课后的准备, 再通过课堂讨论叙述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理解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散思维, 进行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第8篇

方法是什么?方法就是一个中介结构.

课堂教学就目的而言, 就是掌握“真”而实现“善”.何为“真”?课堂教学有着自身的规律, 包括教材、学生、教师、教学活动都如此, 这就是真;何为“善”?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人, 这就是善.前者合规律, 后者合目的.然而, 合规律的不一定合目的, 合目的的也不一定合规律.掌握“真”是技术, 实现“善”是价值.掌握“真”而实现善, 需要一个中介结构, 这中介结构就是教学方法 (或称教学模式) .

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有目标、内容、学生、教师、资源等.这里我主要选择内容、学生来谈, 即如何根据内容、学生选择方法.

一、求“真”务实, 尽“善”尽美

要实现“善”, 就必须掌握“真”, 即教之目的“善”来源于教之艺术“真”, 而教之艺术“真”又来之务实, 才能使教之目的“善”来得更美, 更具价值.

1. 注重思维诱导, 培养思维探索性

例如, 3÷11的小数点后100位上的数字是 () .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很难的问题, 此时, 我们就得为其构建脚手架, 分散难点, 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 注重思维诱导, 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让他们亲手算算, 它是个什么样的数, 当发现为循环小数时, 我们试着先提出下列问题: (1) 求第10位上的数字是几; (2) 求第17位上的数字是几; (3) 求第20位上的数字是几.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到数字的排列规律, 即按各自的循环节循环, 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 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地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而且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2. 注重知识的理解, 体会知识间的关联

例如, 教师用书上对“锐角三角函数”这一章的教学目标的阐述中有这样一句话:“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 进一步认识函数, 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人教社九年级数学下教学参考书第124页) , 可是在教学锐角三角函数时, 往往就忘了这是学一种特殊的函数, 从而也就忘记了与前面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进行联系.

为了突出这种联系, 在教学三角函数时, 就要从“平铺直叙”的教材中概括出函数所具有的三个特征:

(1)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A, 比值;

(2) ∠A变化时, 比值也随着变化;

(3) 对于∠A的某个确定的值, 比值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所以, 我们就把比值叫做锐角∠A的函数.这样就把三角函数与过去学过的函数联系起来.也就加深了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既使学生掌握了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 又使学生理解了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又如,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代入法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最基本的方法, 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代入法的产生源于学生用一元方程与二元方程组解同一问题时解法的对照过程.这两种方法一对照, 学生就发现, 在列出的一元方程中, 有一个代数式, 这个代数式正好表达的是另一个字母, 就想到用等量代换, 于是就有了代入法.所以代入法的依据是等量代换, 而等量代换恰好是逻辑推理的重要基础.

∵x+y=5 (大前提)

又∵y=4 (等量代换) (小前提)

∴x=1 (结论)

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 应当是个体在经历认知事物,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 逐渐提炼而成的.而且这种经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只能靠学生的感悟才能获得, 并不能通过单纯的告知而得到.而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精心地设计并引导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二、分层教学, 整体优化

无论是哪个中学生, 他的能力、品德与体能状态总是应该处于同一个层次状态上的.所以, 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 分层提高, 让尖子生冒出来, 引导大多数人进步, 叫后进生不落伍, 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 应使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1. 学生层次的划分

1988年开始我在檀树湾中学的47, 48;57, 58;69, 70;65, 66;69, 70班进行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验研究, 沿用至今, 从不在乎别人怎么着, 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 在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 因材施教的前提下, 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 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 保持原班级组织和学生原区域分布 (即各层次的座位不变) 的同时, 采用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愿报名, 教师稍加调整的办法, 把班内学生分成低 (A) 、中 (B) 、高 (C) 三个组.尽量做好思想工作, 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 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 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2. 教学目标层次的划分

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 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由浅入深, 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 形成一个大飞跃;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 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 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大的提升.题与题之间, 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 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解每组题时, 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 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 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同步进行, 使教学目标逐步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 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 后进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 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浅谈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第9篇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一切数学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 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接受了义务教育一二三个学段的数学教育的,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想, 不少学生业已开始能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 且有较快的速度。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在数学课堂上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 初中学生已经开始不太乐意接受屡屡失败的现实, 经不住打击。形成了主动参与一切数学学习活动的缺失性, 现实一点说不去正视和妥善解决这样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永远不可能去实现有效的, 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智育。新教育积极倡导者、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所阐述的理想智育其中有这样一点:“应该面对个性, 没有失败,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享受学习的快乐。”这一点应当是实现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 如何让我们初中学生的学习数学“没有失败”, 那肯定得努力“因材施教”, 就必须营造初中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氛围,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严格意义上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这氛围可以是学生生活资源挖掘基础上的数学内容的高度配合。学习函数时, 为了让学生去比较理想地发现函数是来源于生活客观实际的, 但函数又是服务于生活客观实际的;函数是研究运动变化的。学生所摄取的生活函数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 有学生围绕订购一些商品和票据就发现了好多关于生活函数的现象, 如中午吃饭, 假设每份盒饭10元, 若用y (元) 表示餐费, 填写下表, 并求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学生通过探究发现: 盒饭的钱数与订购人数之比应该恒等10元, 学生还发现假如用y表示盒饭费, 而x表示订餐人数, 那么y与x之间的关系式就应当是:y=10x。学生还从这个关系式中发现x和y是两个变量, 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等等。这里比较简单地说明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凭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扩大了自己的眼界, 增加了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时空。

二、让学生乐于探究一切数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桥梁

数学教学有效性主要体现课堂教学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 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让每个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且人人都得到发展。这必须建筑在初中学生积极而又乐于探究数学内容的基础上。但我们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平时的课堂教学往往还是教师讲的多, 包办的多;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SMART技术去用些填空和选择判断的形式, 但有时也显得是在做表面上像探究, 实际上是讲解的事情。教育教学实践比较有意思地让我们去惊醒:探究中过多帮、扶或者说就是不恰当的帮扶, 使学生缺乏应有的自主探求心理, 形成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去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因为这样的课堂里大部分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作为我们数学教学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 让学生真正乐于去探究数学内容。形成初中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可以说是形势多样, 时空比较广博, 真正实施起来总是可以获取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平时的数学概念的推导中, 总会经常看到一些学生会是那样的愁眉苦脸, 这是因为学生们已经是山穷水尽的时候, 简单给其方法, 学生也可以是柳暗花明的。但那样学生则缺乏了意义性学习的可能, 尤其是学生缺失了发展的可能。在让学生去探索并了解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切线长相等的内容时, 就通过古今中外数学家为了探究数学王宫的秘密的故事去激励我们学生不懈地进行探究, 这样也就立马获取意想不到的探求效果。因为学生从中今古外的诸多数学名人身上得到了启示:数学王国里的奥秘是无穷的, 但深浅程度不同, 探究的意义价值也不一样, 如果遇到问题就绕道走或者是停滞不前, 那是毫无意义的。

三、让学生合作解决一切数学问题是有效教学的结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艺和策略, 而且应当是比较完整和科学艺术的操作策略。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 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 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应该进行全面教育, 开发每个人身上的智能, 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笔者在这里所推崇的是博士所讲的人际智能,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是否也比较过多的发现, 因为学生人际智能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现象则还是比较普遍的。作为数学老师有必要形成学生良好的人际智能, 学生良好人际智能的形成必须赖于数学探究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友好合作。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得友好尤其是有序, 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肯定就会高。初中阶段的数学无论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还是“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都是可以去让学生进行友好合作探究的。如果我们做了有心人甚至是热心人, 那么学生则完全可以从诸多的生活问题的合作探究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譬如在让学生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数学问题时, 我就告诉学生废旧电池污染环境严重性, 然后让学生去自我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小组, 专题调查废旧电池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学生则在比较充分而又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增强了相互之间合作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相应地提高了应有二元一次方程组对相关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 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其利用的价值, 一粒纽扣电池可使人一生需用的600吨水受到污染。学生便从这些具体的现象中看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M].教育研究.1997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10篇

一、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学生是生动的独立的主体, 教师是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设计要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 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 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 周密布置,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 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二、营造课堂氛围, 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就要转变传统观念, 打破正统的教学方式,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 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 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 让学生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一个好的课堂, 就好像一个厨师做一道色香味俱全可口的菜, 我们知道, 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 还必须添加适量的佐料, 佐料放多了, 失去了主料的原味, 不放佐料也不行, 虽然有营养, 但难以下咽。在数学课堂上教学也是如此, 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 就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中来。

三、适用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 要用在该用之处, 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 屏幕上的图像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例如教学“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时,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 可以形象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四、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要围绕教学重点, 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 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 问点准确, 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2. 难度适宜, 即提出的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或经教师的引导能答出来, 防止过易或过难。

3. 问面要大, 即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照顾到各类学习水平的学生。

4. 问机得当, 提出的问题要与知识学习的进程一致, 提问的时机应在学生似懂非懂、欲说难说之时。

5. 问法灵活, 发问要多种形式, 多种角度。

五、适时全面评价, 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 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质疑;总结;情境;复习;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98-01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教学任务是广而繁的,落实到学生身上,学生就是一个字:难!难!要掌握的内容太多了,目不暇接,心力交瘁!初中数学的繁难导致了初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和厌学心理,我们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都有一种感概:哎,我是尽力教了的,可学生成绩却老是提不上来?教师下了苦功夫,教学效果不理想,事倍功半,这就是有效教学的问题,即教学手段的充沛和更新等!

一、有效教学之一:你是否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本领?

最常见的课堂,是老师问,学生答。最难见的课堂,是整堂课,学生都在“质疑”老师。这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质疑”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有了“质疑“的课堂,将是一片生机盎然充满学习兴趣的课堂。如何教会学生“质疑”老师?首先应当强化问题意识,培养质疑兴趣和勇气,从一开始质疑同学对问题的回答,到质疑课堂上教师的表述,再到质疑书本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质疑能力。其次应引导学生学会问,在“问什么”“怎样问”上作具体指导,碰到一个命题,要习惯于问一问它是否是真命题;某个条件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从某种特殊情况中总结出的规律,推广到其他情况还能成立吗?学生了“质疑”的能力,也就加深了他们对某个数学题的理解和深知。

二、有效教学之二:你是否重视了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一堂课结束,或者一个单元结束,或者某道数学题的解题结束,都需要总结。总结是一种进步,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数学教学中,更需要学生不断地总结归纳——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整理、提炼、发展,通过这些思维活动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于其中。培养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一章内容,一节内容,一节课都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内容,找出前后联系,谈谈学习感想。在归纳总结的训练中,学生也许会出现抓不住重点,内容重复,理解认识不全面等。作为数学教师,不要怕耽搁时间,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会水到渠成提高的。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意义非凡。

三、有效教学之三:你是否课堂上大量采用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当下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基于直接经验的学习,是学生在一种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高度智力投入并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初中数学教学,由于通篇都是XY,探究式教学要多用,且要用活。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探究式教学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渐进的自主学习训练,能及时地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扪心自问”。在数学教学中,长期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班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明显高于很少使用探究式教学的班级。

四、有效教学之四:你是否在教学中进行了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化教育和情感教育?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加强情感教育:1、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激发学生产生悬念,进入欲罢不能的心里状态,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其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五、有效教学之五:你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复习”能力训练?

复习能力,也是初中数学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学生通过复习,可以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提升和整合,从而再次提高数学素养。在初中的数学复习中,学生常感杂乱无章,似乎所有的山都朝他压来而无从躲避。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教会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譬如,教会学生掌握认识的规律,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提高学生自觉复习的能力,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慰和爱抚等。学生由于有了“科学”的武装,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复习。一个可喜的方面,学生还会从复习中“发现新大陆”,书读百遍,每一遍意义都不一样,数学也是这样,每复习一遍,收获都会有所不同,都会有所创新。

六、有效教学之六:你是否注重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也需要像语文一样的阅读。在通篇的XY下,也隐藏着一些只有通过阅读才能领悟到的“玄机”。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可以这样描述:阅读是获取信息,继承文化传统,了解外部世界,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手段。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阅读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让学生把“玄机”读出来,所谓“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数学学习上,也是这样的道理。初中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数学阅读时,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切忌满包满搂,还要注意抓住阅读时机和“契机”,及时给予“迷津”指导。一个原则,只要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能化难为易的数学阅读都是可取和“值得浪费时间”的。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方法探讨 第12篇

1. 分层教学法

不同的学生个体其能力水平是不同的, 这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也是学生自身的特点。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实施教学之前, 教师就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即将不同学习特点或学习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区分开来, 做到因材施教, 最终实现消除学生之间差异的目的。

实施分层教学法, 要求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就先制订好有差异的教学计划, 根据不同的分层方法,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尤其是在布置学习任务时, 更要做到分层次进行。比如针对基础不扎实的学生, 要注重基本功的培养, 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而对基础知识较牢固的学生, 则可以布置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以开拓他们的思维。分层教学法的运用能让学生逐步进步,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成绩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分层教学法, 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进步。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列举案例的方式引出课堂所要教学的内容知识点, 再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解决的问题上, 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达到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所讲数学知识的目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由于其一般借由案例来讲授数学知识, 通常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让学生专心致志, 因此能取得教好的教学效果。

3.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中通过有意识地创设某个生活中的场景, 将所要教学的知识置于情境之中, 让师生在情境中交流互动, 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场景中, 因此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从而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 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将整个教室假设为平面直角坐标系, 将坐在教室正中央的同学作为坐标系原点, 并划分出四个象限, 这时教师可以随意叫出一位同学的名字, 并向其他学生提问该同学的坐标是多少。由于这样的情境创设就在学生周围, 学生的兴趣会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学生的参与度会明显提高,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得到激发。在这样的情境模式中, 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内容也能随着学生的参与得到落实,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就能明白、掌握知识要点, 课堂教学也就能在这样高参与的情境中顺利进行。

4. 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出现, 大部分中学课堂中都出现了多媒体。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能发挥出以往教学过程中无法发挥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能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教学选择, 还能给教师带来更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 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 在教学关于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内容时, 由于几何图形, 尤其是立体几何图形从视觉上看上去非常复杂, 而课本上的呈现并不直观, 如果要在黑板上画出来又非常费时费力, 这种情况下, 借助多媒体就能轻松解决问题。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能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有效, 学生也能通过更直观的感受,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 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只有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摘要:数学是许多学科的基础, 学好数学不仅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还能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加以利用。初中数学的学习尤为重要, 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 更关系到学生日后高中数学的学习, 因此,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及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才能使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黎钧.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探析[J].新课程学习 (社会综合) , 2013, (3) .

[2]曾宁.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7) .

上一篇:细长轴车削下一篇:营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