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学生情感教育

2024-06-06

职校学生情感教育(精选8篇)

职校学生情感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职校,学生管理,应用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感情体验, 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 从情感入手对学生开展教育能够触动学生内心的最深处, 使学生自觉地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 积极地做一个能力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优秀学生。在职校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由于职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自身的知识储备水平较差等原因, 在与同学、与老师相处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需要我们抛弃以管教为主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传统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从情感的角度去认识、理解学生, 做到以情感人, 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地解决自身的问题, 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认知和了解后,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与学生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力, 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等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背景都与教师有很大不同, 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之下, 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情感进行了解, 从尊重学生情感的角度出发,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从而使学生从情感上转变, 达到解决学生问题的目的。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予以充分的关注, 通过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及引起学生的共鸣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其不断地主动学习, 实现学习的目标。而在职校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管教式的教育方式运用过多,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 我们需要对职校学生的管理现状进行了解, 从而根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在职校开展情感教育的策略。

二职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职校学生管理中过多运用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很多职校的学生管理手段简单粗暴, 只对学生的不良和错误行为进行制止, 而不对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改正等进行指导, 甚至以惩罚学生来达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这样的管教方式使学生对教师和校方产生畏惧心理, 学生在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 不能对错误行为产生深刻的认识也难以对正确的做法进行强化。在这样的管理和教育过程中, 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不服从管理和教育, 甚至会故意违反规章制度等。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和教育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手段的进步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需要在对职校学生的管理中加入情感教育, 努力做到从情感角度感化学生的内心, 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不断地自我完善。

2. 职校学生管理中缺乏从学生情感的角度看待和认识问题

在职校学生的管理中, 管理者 (校方或者是教师) 都缺乏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和认知问题, 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时以自己的经验和生活背景来对学生进行批判, 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这导致管理者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呈现出了相当的盲目性, 不能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全面的认知, 学生也会认为学校对其的管理不科学、不人性化, 进而产生逆反情绪,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采取敌视的态度来对待。由于职校自身的性质, 其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以及对于人际交往等认知都相对较差, 所以难以正确处理学习以及人际关系, 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有更多的情感认知, 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从而不断地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3. 职校学生管理中缺乏耐心

耐心在学生教育工作中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很多职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耐心, 不能够耐心地从情感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不能够真正改正自己的问题。学生只是将教师或学校管理者对自己的惩罚看作是自己违反了学校规章制度或课堂纪律, 而不能认识到自己“错了”。教师也不能耐心地为学生做出解释, 更不能耐心地想出各种策略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导致了学生无法认知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使得职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不高, 严重影响了职校学生的就业率和招生情况。所以, 我们必须从情感的角度出发, 以情感来慰藉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能及时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进而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做到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以情修心, 促进情感教育在职校学生中的应用

1. 职校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坚持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推进情感教育

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对于学生情感需求的理解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摒弃以教师为本位的思想以及以管理为主的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不断地了解学生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首先,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全面地了解学生, 包括学生的成长环境、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职校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素质差异较大, 学生的成长环境差异也较大等, 所以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和管理都较为困难。这要求我们在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做足功课, 通过建立学生详细情况记录册等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其次, 在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在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管理, 了解学生问题的缘由和始末,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最后, 在对学生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以及学生的性格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尊重的环境下成长、成人和成才。

2. 在职校学生管理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情感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 即情商。相对于智商而言, 情商对于人的发展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如果一个人的情商不高, 就难以在社会上良好地生存, 其较高的智商也就难以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 在职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或情商的培养。首先, 对职校学生进行感受情感的能力的培养。感受情感也是一种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不断加快, 很多人丧失了感受情感的能力, 他们不能够充分地体验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 对于自己来讲也是严重制约了自身发展的。所以, 我们需要对学生感受情感的能力进行培养, 使其能够感受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和感情。其次, 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 促使学生成为能够与人正常交往、外向、活泼、健康的学生。

3. 在职校学生的管理中, 要注重以情感为桥梁对学生施行管理和教育

传统的职校学生教育包括文化课教育和专业课教育, 在这两类教育的施行过程中, 都是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和能力训练, 而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会成为学习的机器, 不能够充分地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知识对其生活的改变, 更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知识。而以情感为桥梁则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 快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 我们要以情感为桥梁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 促使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 并且能够主动利用学习到的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

四结束语

浅谈职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2篇

【关键词】职校学生;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手段

一、职校学生语文课堂现状

大多职校学生的语文基础和素养相对较弱,对书本的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积极性不高,不善于提问、思考等,他们属于被动学习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种种情感活动,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学生只有在这片“沃土”上,才能真正获得丰硕的知识。所以职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勇于钻研,培养多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职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情感教育手段

(一)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职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去聆听并参与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把学生的“心”带进课堂,激起学生饱满的情绪和求知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挖掘出课本中的情感因素,寻找文章内在的情感价值,引导学生用心走进文本。教师可通过教学导语来创设情感意境,也可以借助一定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创设情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所授内容中去。如讲授《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篇文章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常说母爱如水,温柔细腻,父爱如山,深沉严格,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感受。但你感受过不一样的父爱吗?我接着说:“有一位父亲像兄弟更像朋友一样,没有整天逼着孩子学习、读书,还想着法陪着孩子玩。当儿子早恋遇到烦心事,他帮儿子出主意,他喝酒还给儿子也倒一杯,他们的关系很铁,很哥们!你们羡慕这样的父亲吗?”有人回答:“真有这样的父亲?”“这样的父亲太少!”“太羡慕了!”我知道学生想了解这位父亲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说:“那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汪曾祺笔下的这位父亲,是不是你们心目中向往的父亲呢?”同学们怀着期待的心情打开课本,好奇又迫不及待地想认识这位父亲。当了解到父亲心灵手巧,懂音律,会园艺,懂扎纸的手艺时,学生展开讨论,发出了感触:“作者太幸福了,我也能有这样的爸爸就好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究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孩子的平等、尊重、理解和包容,这使得父亲的形象格外的亲切和与众不同,激起了学生对父爱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文章结束时,我还播放了大家熟悉的一首歌《父亲》,此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我想学生一定深刻体悟到了别样的父爱。

(二)唤醒内心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情感共鸣是教师帮助学生唤醒其潜在的、已有的内心体验,对认识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并达到配合默契的程度。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爱心,但对于一个真正博爱的人说,她的大爱境界我们普通人该如何理解?如对《仁爱一生》这篇文章情感目标的设定是理解特里萨的博爱精神,她冲破了阶层、阶级和宗教的束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圣心的崇高境界。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朗读文中对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之处并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触。文中“我是个穷修女,我只能替你包扎伤口”,引导学生用真诚的语调朗读出来,感受特里萨内心的愧疚,为人之坦率。“老奶奶是否有救的责任不在医院,但作为医院想办法给予治疗却是必须的!”要引导学生读出特里萨的义愤填膺和她的凛然正义。对特里萨的动作描写中“将她搬进大堂”、“喂他进食”、“清洁便溺”、“清除蛆虫”等,让学生讨论并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我听到了他们有感而发“太了不起了”、“真是圣人”的话语。他们很惊讶特里萨对垂死者护理的精心与细心,同时应该也在叩问自己,换成是自己会不会也有勇气去这么做呢?我想他们的心灵一定受到了很深的震撼,学生的同情心和敬佩之情自然而然迸发出来了。

(三)释放人格魅力,陶冶学生情操

教师还可以运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发掘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中蕴涵的各种积极的情感因素,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氛围,以促进他们良好情感、情操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个人魅力如教师饱满的情绪,勇敢乐观的精神,多表扬与鼓励,学生定会产生良好情绪和学习的热情。如讲授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赠言诗,教师要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教师可以边用坚强的语调朗读边握紧拳头的方式以示坚强和鼓励。坚强的语调和握紧的拳头会让学生领悟到一种力量的存在。他们能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学到一种人生态度。教师也可以用现身说法来感染学生。我曾跟学生分享自己的亲身体验:在求学的路上曾经我也迷茫过、犹豫过,当遇到挫折时也动摇过,但深谙成功的来之不易,自己美好理想的召唤,还是选择勇敢面对和努力付出,最终也算是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学生听了之后,投以敬佩的眼光并坐正了姿势,精神变得振奋了。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浅论在职校物理教学中展开情感教育 第3篇

一、情感教学的定义

1.情感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和创新的突破口。情感不仅是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手段, 而且是教学的目的之一。

2.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应以人为中心, 联结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教材的枢纽不仅是人类的历史经验, 而且包括人的情感。

3.教学活动需要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 学习活动不仅促进人的认知发展, 而且促进人的情感发展;教学不仅是机械和枯燥的记忆, 而且是享乐和愉快的发现。

4.情感不仅仅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 而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人的情感发展植根于教学活动之中。

二、物理情感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 以境育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职校的学生大都对学习有抵触心理, 对学习没有多大好感, 所以教师必须让兴趣在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逐渐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多样化教育手段, 新颖活泼的形式创设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 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 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 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 触“境”生情, 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例如:在讲述“自由落体运动”时, 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整个过程, 再结合自由落体运动闪光照片视频, 让学生直接进入情境。又如, 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 教师可创设实验探索情境, 将一小滑块从斜槽上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 滑到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停止, 然后改变水平桌面的粗糙程度。如:放台布、玻璃, 比较距离, 提出问题。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 形成认知冲突, 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的情景, 激情的演绎, 使学生获得体验, 增强乐趣, 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 发挥潜力, 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 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 认识越深刻, 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 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 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 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在物理教学中, 在明确学习目标和激发学习动机后,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 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多种感官进行自主学习, 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融物理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发挥职校学生的潜在实力, 比如:在探究“电阻”的特性时, 可以利用物理学家欧姆的生平经历来激励学生,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通过实验, 自己探究电阻与环境, 温度, 自身条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师可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通过努力, 运用知识, 自己也可以解决具体问题这样可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教师可引用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 从而丰富和激活背景知识, 促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个过程既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又可以将新知识直接置于情景中进行教学, 使学生更直接、更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3.言传身教, 培养感情, 以情育情。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 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 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 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教师应当热情、具有同情心, 多采用恰当的鼓励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 建立信赖、理解型的情感人际关系。在课堂上, 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课堂气氛应融洽, 不宜拘谨、死板或严肃。职校学生自卑感较强, 害怕在课堂上出错、丢面子, 在大庭广众之下“有错必纠”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感。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积极反馈, 少给消极的反馈, 多讨论, 用自己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 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 好吗”之类的言语, 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情感教育是渗透在整个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使学生学好物理的需要, 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 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1]宋学成, 胡愈乔.论情感教育.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 .

[2]田宝凤.新课改中物理课情感教育.成材之路, 2008.

[3]马新泽.浅论物理学困生的情感教育.甘肃科技纵横, 2009.

例说职校学生逆反心理教育 第4篇

1 逆反心理

1.1 含义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 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学生个体的一种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 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 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1]。狭义的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内容或教育者的抵制和对立。逆反心理具有不同的程度。较弱的逆反心理是由暂时性的心理防御机制引起的[2]。

1.2 本质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 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 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 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 (信息) , 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 (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 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 经过比较、分析, 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 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 进而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 是中学生在长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认知信息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 其心理结构主要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心理因素构成, 中学生在一般的受教育情况下, 逆反心理的这三个要素是一致的, 当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理通情不通, 即道理想通了, 情感上却转不过弯来, 就会显示出混乱的思维。”[3]可见, 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 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2 案例聚焦

2.1 案例

小强, 男, 某职校07级学生。自从上了初中以后, 自称自己已经长大了, 似乎突然间变得不听话了, 什么事情都要与大人对着干。父母说, 做作业时不许听音乐。他反倒说这叫愉快学习法。你们不懂。吃饭时不让他看电视, 他说这是合理利用时间。老师说在学校不准穿奇装异服。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条满是洞洞的牛仔裤穿在身上。还问老师酷不酷?……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头痛, 同学们都叫他“刺头”, 他反倒更加得意了。

小蕊, 女, 某职校06级的学生。从小父母把她视为掌上明珠, 要求极高。上小学时, 每门功课都要在95分以上, 初中也必须在班里是前三名。双休日经常给小蕊另加小灶, 让她参加了三个奥赛班。并坚持学习钢琴已经八年。全家人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都围绕着她的学习, 晚上不许看电视, 不许听音乐, 连走路都要轻手轻脚的。妈妈每天晚上都要给女儿加夜宵, 常常用殷切的目光看着女儿学习。老师也经常表扬她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老师的骄傲, 同学学习的榜样。但就是这样一位好学生, 家长在她的书包里发现了许多动漫小说和她画的动漫作品, 老师和家长都很吃惊, 轮流找她谈话, 说服、教育。但一点效果也没有, 她反倒更加起劲了, 上课画, 下课画, 回家画, 到处贴的是她的作品, 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家长非常着急, 问老师:“这孩子她怎么啦?”

2.2 分析

在以上的案例中, 学生小强和小蕊正处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中学阶段。这个阶段是自我意识第二次觉醒与高涨的时期, 学生对于自我的认识充满了兴趣和紧迫感。主观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抗拒性, 在家中他们会用“真啰嗦”、“别管我”, 或者用力关门来回答父母的关心。在学校他们不再像小学时把老师视若神明, 会背地里议论老师甚至和教师顶嘴。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自己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不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考虑问题大多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 很难顾及到他人的心情和想法, 更不会轻易地接受老师与家长的观点。出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 希望有权力独立思考与处理自己的事情, 迫切希望得到成人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但是由于中学生的整个心理过程还不够成熟, 这种独立意识缺乏全面的、辩证的自我认识的基础, 所以他们在表达自己独立的意向时, 很容易产生盲目的、对一切都给予否定的反抗行为。另一方面, 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 希望他们既要学习优异, 又要多才多艺, 将来考上名牌大学。但是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往往与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并不一致。老师和家长不针对学生的实际而一味提出过高的要求.根本不顾学生的感受与需要, 这就使得他们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屈从的地位, 他们渴望获得行动的自由和自主选择的权力.因此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反抗的态度.来对待老师与家长的一切要求。以上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学生“逆反心理现象”。

2.3 启示

“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现象, 许多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危险期”, 也就是说他们的心理进入了动荡不定的时期。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这一时期所发生的种种心理问题, 就会出现一些令人沮丧的麻烦.甚至会形成逆反人格, 使个体与社会格格不入, 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学校老师与家长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自尊是人的重要情绪体验之一。中学生的自尊心较之小学生强烈而且敏感。他们强烈要求人们既要尊重他们的言行又要积极维护他们的荣誉, 好强好胜的心理状态十分突出。真诚的赞扬、尊重会使他们激动, 从而积极向上。单独地进行和颜悦色的批评, 他们较为乐意接受。切忌当众厉声斥责, 不负责任的冷嘲热讽。尊重学生还意味着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给他们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 并认真地考虑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已经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一些事情, 这不仅有助于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还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的能力。

其次, 调整过高的期望,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给学生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学校、老师和家长期望学生成才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于制定的目标过高, 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带来了过重的心理负担。过高的目标, 导致目标难以实现, 就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学校、老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 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奋斗目标, 并对目标进行恰当的分解, 使学生相当容易地达到每一个目标, 增加成功的机会, 品尝成功的喜悦。如此良性循环, 既可以减少由于压力过大而产生的逆反心理, 也可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并逐步接近老师和家长对于学生的期望, 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目的。

谈职校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 第5篇

一、认识自我,重塑信心

教者的职责就是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但教师不能仅仅盯着学生的短处。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必然有优于他人的地方, 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多加鼓励 ,善于引导 , 放大优点,彰显其长处,那么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就 得到了保 护 ,他就会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发挥主动性,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离异家庭学生同样如此。我们告诉学生, 过去考试成绩不理想, 仅仅是你再现知识的方法出现了偏差,其实你有许多优点,你善于与人交流,讲话有条不紊,有很好的口才; 具有非凡的组织能力,善于团结他人;对排除机械故障情有独钟,动手能力较强;能歌善舞,具有艺术天赋。我们教给学生的,就是重新认识自己,一切从头开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书写自己人生美丽的乐章。我们鼓励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坚信自己是最强的,最棒的,最有才华的。我们的口号是, 与高中学生不比成绩比才艺, 与普通中学不比升学比就业, 与大专院校不比学历比素质, 与大型企业不比年薪比创新。

二、走出阴影,阳光心态

1.学会放下。人生在世 ,难免会遇到很多不如意, 不要心怀不满、怨气冲天 ,也不必耿 耿于怀、 一蹶不振。与其背着包袱前行,不如放下包袱享受生活, 与其烦恼地抱怨命运不公, 还不如从容淡定地笑对人生。只有放下心中的欲望,才能心平气和地生活;只有放下心中的怒气, 才能看到人性的美丽;只有放下心中的失衡,心才能够自由呼吸。离异家庭的孩子只有学会放下, 才能摆脱家庭的阴影,健康成长。

2.融入集体。离异家庭的孩子往 往具有较 强的独立 生活的能 力,放大优点,放手让他们承担某项需要独立完成的工作, 比如管理图书角、保管教室钥匙,在扬长教育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同时,认真观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 有较强的节奏感的, 不妨让其在合唱中击打节拍;有绘画天赋的,不妨让他承担黑板报的编辑工作; 观察能力强的, 不妨让他用手中的照相机捕捉生活中的美和丑;普通话好的, 可以在晨读中担任领读。通过这样的努力, 使学生逐步改变独来独往的习惯,慢慢融入集体中。

3. 体验成功。心理学告诉我 们, 任何一个学生在完成某项工作时, 潜意识中都会有一种成功的愉快,教师应加以鼓励,趁热打铁,培育其自信力、自尊心和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使成就欲望得到满足。我们可以举办书画、歌咏、演讲、体 育、技能大 赛等各种 形式的竞赛, 激发学生比平时更为强烈的成就欲望, 体验更甜蜜的成功喜悦, 从而加大对这些学生人格特质培养的强度和力度。

三、心理矫正,完善人格

1.追求精神境界 ,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一个人在一生的活动中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什么危难, 都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都要有一种“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 丈夫品格 , 对于外在的一切压力, 应当不屈不挠, 努力保持一个人的不受屈辱的、独立的、高尚的人格。这是一种对于人格尊严的自觉, 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脊梁骨, 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一个重要优良传统。家庭不能选择,父母不能选择, 但人生的道路完全可以自己选择。学校要通过励志教育、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获得较高的精神层次。

2.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从良好的社会环境来讲, 整洁、美观、健康、充满 朝气的校 园, 会使学生保持更加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和减少人格发展缺陷的产生。文化长廊、精品书屋、电子阅览、芳草绿树、假山鱼池等 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无不对陶冶情操、培养爱好、激发热情产生积极影响。从良好的心理环境的 创造来讲, 学校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热爱、尊重、信任学生,尽力创造 让学生表 现自己能 力、才智和闪光心灵的机会, 这是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心理的基 础。创造良好的教育情景和心理氛围, 特别是良好的集体生活情景和富 有教育意 义的活动 与交往, 也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重要手段和条件。

论职校师生情感关系 第6篇

一、师生情感关系现状的分析

1. 职校学生的特点。

(1)多数学生学习上自信心不足,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不强,不够踏实。(2)心理较脆弱,自尊心强,情绪易波动,偏激易冲动。(3)个性强,有一定的表现欲。(4)有上进心。(5)是非观念强,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一定的是非鉴别观点。(6)思想不成熟,有危机意识,能预感到生存压力,表现为苦闷、焦虑和无助,寻求理解与开导。(7)精力充沛,活动表现积极。

2.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期望。

(1)严格: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对自己严格要求,但自控能力较弱,寻求教师的督促,然而没有学生期望教师是严厉型的,说明学生期望教师的“严”是有情感色彩的。

(2)和善:学生期望教师平易近人, 耐心细致, 感情上易接近。在许多情况下学生有与老师沟通的动机,但常因教师不经意的不当言行打消了学生与之接近的念头。

(3)真诚:学生期望教师成为自己的真诚朋友。教师工作中与学生有没有真诚的情感交流,学生是能感觉到的,这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效果。

(4)正直:学生期望教师是一个品德高尚、正直无私的人,良好的品行是一种人格魅力,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信赖。

(5)公平与信用:教师处理问题是否公平,言行是否讲信用,学生都会用内心的天平来衡量。教师处理问题不当,往往会在一部分学生内心激起强烈的反感情绪。

(6)才能:学生期望教师是才华横溢的,教师有才能,学生才会信服与崇拜教师,教师才能赢得应有的尊敬与威信。

(7)理解与宽容:学生期望教师有宽广的心胸,能理解与宽容学生,有时候学生犯错误,可能只是因为心情不好发泄一下情绪,或者不经意地失误,可是让老师抓到了就是一通狠批,上纲上线,简单粗暴地用强力打压,反而造成了对立情绪,拉大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8)平等与尊重:学生虽然明白师生角色的差异,但同时又期望教师能给予起码的平等与尊重。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即使是对犯错误的学生,也要在“尊重一个人”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

二、师生情感的培育与发展

师生情感的培育与发展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学生对于教师的情感期望是朴素的,潜意识的;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取向则是发自于教师的教育觉悟,蕴含了情感培育的教育目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利于发展师生情感的活动,创造良好的师生之间情感氛围。

1. 开好主题班会。

新生入校组班后,开一次师生交流主题班会,班主任主持,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参与,来个“合家欢”。请同学们谈入学体会、当前打算、未来设想,以及对各任课教师的期望。教师介绍学校情况,做自我介绍,提出期望和要求,尽快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此后,在恰当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开好类似的主题班会,建立一条固定的师生交流渠道,不断巩固与发展良好的师生情感。

2. 组织各类师生共同参与活动,融洽师生关系。

中等职校没有沉重的升学压力,有更多的开展课外活动的时间与条件。开展各类师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从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 改变相处方式,体现民主平等。

要做到民主平等,必须认识到传统的师生相处方式的缺点与不足,然后加以改进。比如找学生谈心,常规是将学生请到办公室,如果换一个谈话环境,如班上、在操场边、学生宿舍,或放学路上,其结果往往可能就大不相同。由于是私下的性质,心理感受更平等可近,感情培养效果更佳。

4. 尊重与理解学生,合理处理师生矛盾。

当师生相处发生矛盾与冲突时,教师若站在管教者的位置上看待,矛盾被认为是学生对教师的违抗、挑衅与冒犯,教师往往怒不可遏,必欲对学生施以严厉惩罚而后快,结果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自尊,以后教师对他的教育将遭到其心理上的拒斥,形成难以挽回的情感损失。事实上,许多情况下学生犯错误、冒犯教师,其出发点也许仅仅是因为不小心,或是情绪控制力差而一时渲泻。教师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先不与学生争执,待其冷静下来之后再接触。从尊重、理解的角度出发,先自我批评,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来折服学生。在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换位的体会与讨论,教学生学会体谅他人的感受,从而学会为自己的行为与情绪负责。通过这样的角色变换,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重新拉近师生感情,并使学生更加趋于成熟与理智。

5. 进行心理引导,维护学生的自尊。

职校学生情感教育 第7篇

1 心理教育的方式

1.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着眼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心理素质优化和心理潜能开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 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讲授心理科学的实用知识, 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 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自我心理训练的方法,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 更自觉的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1.2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通过观察和一系列的心理测试,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记录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成长情况。为班主任管理班级、各科教师教学提供依据。

1.3 各班级选派心理健康的学生参与到心理教育工作中

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委员会, 各班选派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有进取心的学生参加。每个班选两名 (男、女生各一名) 。这些学生要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及时向专门从事心理教育老师反映相关情况。

1.4 成立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

为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提供活动场所, 也是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

1.5 成立心理咨询室

为学生提供一个化解心理疑惑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 要鼓励有问题和困惑的学生, 要向心理老师请求帮助。清楚接受心理咨询不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情, 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1.6 营造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

1.6.1

开通校园心理专栏广播;

1.6.2

增设心理知识宣传墙报、板报以及心理小报;

1.6.3

设立心理健康网页;

1.6.4

设立知心信箱和心语电话专线;

1.6.5

引导学生记心理日记和画心理漫画;

1.6.6

构建校园系统教育网络, 结合实际情况, 通过开展“感恩教育”, 渗透“感恩心理”进行情感教育。

2 心理教育实施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 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2.1 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我们在实际操作中, 在制定教育计划时, 要着眼于全体学生, 在确定教育内容时, 必须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个性差异较大的学生。

2.2 预防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扰, 在问题初露端倪时, 及时的、有效的予以疏导。要用发展的眼光, 对待心理健康教育。

2.3 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成功在于师生双方的真诚合作。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 才会敞开心扉, 才会尊重自己, 才会关心自己的成绩和进步, 从而建立起真诚的师生合作关系。

2.4 渐进性原则。

学生心理成长过程是逐步提高, 要针对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连续不断提升心理品质。要立足于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进行辅导, 要结合学生各阶段的情况, 采取灵活的方式逐步深化教育效果。老师在辅导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 而要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实施。

2.5 针对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对学生区别对待, 针对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策略, 因势利导, 做好辅导工作。

2.6 活动性原则。

心理素质在活动中形成, 在活动中体现, 活动是基础。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认识, 通过活动促进发展。

2.7 整体性原则。

在辅导过程中运用系统论的观点, 注意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 善于抓住学生所存在的主要矛盾, 使辅导工作更加迅速、准确和有效。

3 心理教育实施途径

3.1 多学科教学渗透。

在学科教学以及其他各项教育活动中, 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3.2 班级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相应的氛围。

通过班级和校园环境建设, 文化建设等方面, 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 要努力营造多种途径,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3.3 与专业教育、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专业学习, 思想品德的养成等相关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心理教育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 德育教育注重学生发展过程心理变化的引导, 确保学生的心理发展符合培养目标的需求。

3.4 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由专门心理辅导教师为班主任、任课教师举办专题讲座;由德育教师结合学生各阶段心理状况, 为学生举办专题知识讲座, 增长学生提高心理保健、心理调适知识和方法,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5 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等,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对全体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

4 强化心理教育需要的条件

4.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所有教育教学人员的工作, 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 德育教师、班主任教师为辅, 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选送对心理健康教育热心, 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外出学习, 取得相应资质, 全面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4.2 成立心理咨询室

4.2.1

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2.2 对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由德育教师, 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结合培养目标设定专题, 对全体学生进行辅导。德育教育和团委还要结合重要假日、假期和新学期开学, 有侧重进行学生心理专题辅导。由班主任老师按教育计划, 对学生进行专题知识讲座,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4.2.3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开展咨询。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 固定的开放时间, 固定的场所, 配备相应的教育设施。

4.2.4 开展心理教育研究。

成立以专门教学人员、德育教育、学生管理人员组成的研究机构。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象, 以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两种方式研究。采用跟踪研究, 合作的方式进行。

4.3 完善心理教育教学设施

心理咨询室整体环境建设、心理咨询系统建立、校园文化、心理咨询专线、信箱、广播、报纸等。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对职校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所占的比例很高, 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也很复杂。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运用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 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采取灵活的方式, 确定有效的原则和途径, 对学生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愉快成长;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引导, 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

职校学生情感教育 第8篇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的规模化经营, 各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重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而职业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员工的后备基地, 如何培养大批既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又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后备人才, 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 通过平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调查, 我们发现, 由于种种原因, 如今的中职学生对职业精神缺乏足够的重视, 有些现象甚至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诚信精神缺失

众所周知, 诚信是立国之本, 做人之道, 是成才的根基。然而在如今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守诺言, 漠视诚信的现象, 如考试作弊, 对承诺的事情食言, 说话出尔反尔, 欺骗他人, 拾到东西不上交, 借钱物不还, 抄袭作业等。至于网络欺骗更为严重。据调查, 现在有95%以上的中职生拥有自己的QQ, 在这中间有超过60%的学生并不把网友当成真正的朋友看待, 有72%的学生承认在QQ聊天时说过谎言。

2. 负责精神淡薄

是否具有负责精神是决定一个人健康发展的核心品质之一, 因为它可以派生出其他很多健康的人格特质, 一个拥有责任感的人, 往往能激发自身的潜能。而一个人如果缺乏责任感, 则容易成为周围环境的臣服者, 自我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而我们发现, 缺乏责任意识的中职生比比皆是。这些在父母呵护中成长起来的90后, 从小只知道什么是索取, 恰恰不知道什么是付出, 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负起责任来, 更谈不上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了。平日在学校里, 就有那么一部分中职学生整天无所事事, 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看到他们每天在学校混日子, 把课堂当作一片宽阔的牧场, 不少学生在里面来去自由, 才不管你是上课还是下课, 讲话的, 看小说的, 发短信的, 睡觉的, 吃东西的, 恋爱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他们不再躲躲藏藏,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他们对学校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晚自习下课离开教室不关灯, 刷牙洗衣物后细水长流, 把公物作为打架斗殴的工具。

3. 合作精神淡化

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现代人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 它关系到中职生今后工作的成效和企业的生存。在现代社会,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 人际沟通与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在长辈的宠爱中长大。到学校后, 就自然而然地把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论表现出来了。平时在值班过程中, 经常可以观察到他们只关心自己, 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根本不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学校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中有超过50%的人承认自己在工作中, 缺乏与客户沟通和打交道的能力。

同时, 中职生大多是中考的“失败”者, 长期遭遇学习上的挫折造成了他们情感上的冷漠。相对于同龄优势群体来说, 他们对他人怀有更多的戒心和不信任, 由此一些中职生一旦在现实交往中难以得到他们需要的满足感, 便试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 在那个虚拟世界中去得到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满足, 造成了很多中职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所以在中职学校通宵上网的学生是比较多的。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泡在网上, 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如果这种特征不改变, 走上工作岗位后, 将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沟通造成很大的障碍, 并成为开创事业的绊脚石。

二、中职生职业精神匮乏的教育反思

作为我们职业学校来说, 它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主要场所, 而我们的德育课则是修炼职业精神的主渠道, 这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精神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德育课教师对职业道德课堂教学的反思。

1. 教学内容千篇一律, 缺少个体适应性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是《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一书, 包括职业介绍、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等方面的内容, 内容可谓丰富, 基本上照顾到了中职生共同的职业素质要求。然而每所职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开设的专业也各不相同, 涉及具体的学生更是千变万化, 如果我们的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不充分正视这一点,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学生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个性化需求, 只知道把好高骛远的德育总目标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圣旨, 还是按照老一套教学模式机械地把学科知识的基本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 就很难保证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是隔靴搔痒, 很难避免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课不落入内容空洞、脱离实际、虚而不实的怪圈。据我们对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 (以下简称“我校”) 近半数学生的调查, 有超过50%的学生对德育课的感觉是“没有抓住我们的兴趣点”“内容脱离实际太远”等。这样的职业道德教学无疑是对学生心理需要和个性特点的无视, 也无法对他们产生真正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所以我们德育教师当务之急应该是想办法在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多地赋予学生强烈情绪体验的真情实事, 积极探索出一种适合于本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有特色的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模式。

2. 教学活动僵化, 缺乏创造性

纵观这些年来我校的职业道德课堂教学, 教师们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课, 对备课环节中的备教材一环还做得很不够, 包括对教材的再处理, 主动调整教材的相关内容及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等。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单一的国家课程体制, 教师只需执行国家既有的课程计划及教学大纲造成的。在这样的模式下, 久而久之, 广大教师就产生了对教材的依赖性, 而不需要具备课程的开发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试想, 当我们不清楚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的时候, 当我们要对培养的学生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时候, 当我们不能把握面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时候, 职业道德教学的实效性从何谈起呢, 又怎能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呢?如果我们的教学工作仅仅是唯上唯书, 脱离实际, 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创造力和批判力, 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怎能不乏力?

3. 教学方法单调, 缺少主体参与性

职业精神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实需要, 应该是来自学生品格的自觉修养。在职业道德教学应该自始至终贯彻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 激励他们的主体参与, 而不是被动地来执行教师的指令。所以在教学方法上缺少灵活性和主体参与性也是职业道德课堂教学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我们平时的调查显示, 有高达71%的学生最不喜欢“老师讲, 我们听”的教学模式, 而最喜欢老师通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形成对观念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 在近几年, 我校德育课教师也在不断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 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适合学生特点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是集中灌输多, 启发引导少;理论讲解多, 自身实践参与少;学科教条多, 体验感悟少。这样就导致了我们的职业道德课堂教学功能削弱, 职业精神的塑造收效甚微。

综上所述, 反思过去几年我校职业道德课堂教学, 教学行为缺少主动性, 教学内容缺少适应性, 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 而这就是影响学生职业精神匮乏的深层次原因。

摘要:职业精神是成就个人发展、成功与快乐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的中职生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职业道德缺失, 职业精神匮乏,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前途, 这不能不引起学校的关注。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精神,匮乏,反思

参考文献

[1]唐爱军.技能培训与人文素质的关系[J].职教论坛, 2002 ( 7 ) .

上一篇:地质灾害问题下一篇:企业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