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性教学计划

2024-07-25

实施性教学计划(精选12篇)

实施性教学计划 第1篇

1. 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在教学工作中, 教学目标一般是由教师课前预设的。预设性的学习目标就是对学生要掌握的知识, 以及获得这些知识所必要的能力和情感加以规定。“这种价值观不是表现在教师在写文章或理论学习时发表的言论, 而是表现在备课笔记的教学目标设定上和课堂行为中。通常, 在教学目标上, 被规定得清楚而明白的, 大部分且首先是本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 需要掌握的‘技能’、‘技巧’, 其他的方面或简单、抽象提及, 或几乎每次都用类似的空洞词语点一下, 更多的情况是干脆不写。”所以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通常是单一的、不全面的, 偏重于认知领域, 教师对发展学生的能力、形成学生特有的情感“无暇顾及”, 且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小插曲”视而不见。

2. 教学内容的“固定化”与“创生性”之间的矛盾。

教学内容的“固定化”是指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严格依照教材, 不分情境、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教学目标“一字不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叶斓认为, 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有生气的、充满乐趣和挑战的, 在此过程中也是有创新的。但目前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严格遵守”和对教案的“熟记”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超出教材内容的东西或对于学生超出范围的提问要么简单处理, 要么一带而过, 认为浪费时间或者不应该是这节课要讲的东西, 结果就错失了良好的教学时机, 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3. 教学过程的“程序化”与“动态性”之间的矛盾。

所谓教学过程, 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教学过程必然是“动态性”的过程, 即教师要对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能作简单的线性理解而要强调具体、特定教学情境下的特殊规律的呈现及作用, 应根据学生的反应以及教师的价值观和经验的判断作出调整。但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 “程序化”现象严重, 课堂基本上是“千篇一律”, 教师先进行回忆上次讲过的内容, 然后导入新课, 接着分析新内容, 然后进行做题训练, 训练后进行讲解和评定, 最后布置作业, 基本上课堂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的, 没有什么特色和新意。

4. 教学评价的“结果性”与“过程性”之间的矛盾。

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 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在目前课堂教学评价中, “重结果轻过程”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评价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在课堂教学评价中, 只重视评价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 忽略评价知识的来龙去脉, 导致教师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过程, 而让学生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重视学生学业成绩, 没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进步, 导致教师只关心学生考试得分, 成绩排名, 而没看到学生的成长曲线;只关注自己的教, 而没关注学生的学, 导致教师只要完成任务就行, 而不关心学生掌握得如何。而且这种评价的“结果性”从根本上也难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阻碍生成性教学实现的原因分析

1. 教学目标取向存在偏差。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般关注教学目标有无实现, 实现的程度如何, 学生的行为有无达到目标规定的行为变化等, 以预设的教学目标为标准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由于行为目标是以控制为本位的, 具有可测量性和操作性, 它有利于教师清楚自己的教学任务, 有效控制课堂教学, 易对课堂作出判断, 因此, 受到了教师的重视, 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可测的、明显的教学行为, 而对一些内隐的、难以量化的行为却“一掠而过”, 尤其对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产生的新的教学目标即“生成性目标”或“表现性目标”, 要么意识不到, 要么“视而不见”, 错失了良好的教育时机, 不利于人的整体性和学生个性化的实现。

2. 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工具而获得的。笔者在这里认为教学内容并不完全是纯粹的预先形成并客观呈现在师生面前的东西, 即既有的教学内容, 恰好相反, 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生成出来的东西。教学内容的生成既是一个教材发现的过程, 也是学习者主动介入教材, 对教材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这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 教学过程认识不足。

在课堂中, 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处于决定和支配其他要素的中心地位,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由教师决定, 学生处于服从的地位。最根本的原因是,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看法存在不足, 没有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充满变化的,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意义生成的过程。从教学的主体来看——教师和学生, 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 因此, 课堂上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和人为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转换教学观念, 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 认识到学生有自我发展的可能性, 他们的发展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4. 教学评价价值错位。

教学评价本应促进教学发展的, 但目前的教学评价却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仍带有一定的总结性评价色彩, 对教学活动本身的改善促进作用却有限。例如:传统的教学评价在评价功能上, 重视评价的鉴定选拔和管理功能, 忽视改进、激励和教育功能;在评价内容上, 忽视学生主动的学习和师生互动情况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 过分追求客观化和数量化, 忽视课堂教学的质性评价;在评价模式上评价主体单一, 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的价值和自我评价的价值, 评价结果没有得到交流和沟通;在课堂教学评价重心上, 以“一堂课”结果的评价, 代替课堂教学整个过程的评价, 忽视对一课堂教学整体设计的评价。

三、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学思维方式, 树立生成性教学意识。

首先, 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是动态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要关注学生的参与, 学生不仅仅是“倾听者”, 更是“发言者”, 师生只有共同参与才能推进教学活动开展。其次, 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是一个有机的过程, 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 要关注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 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健全, 人格的发展。

2. 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教学中, 由于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活动、情绪状态和认知反应, 以及不同的教学情境, 课堂不会像预期的那样一成不变, 需要教师对学生和环境的变化作出敏锐反应, 适时调整教学, 巧妙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能化矛盾为机遇, 化消极为积极, 使教学在正常、有序的轨道上进行, 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

3. 培养教师的观察力。

观察指导伴随课堂教学始终, 是课堂体现师生互动的主要环节。由于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实时性和非连续性, 教室里各种事件的发生过程不是停滞的, 师生的交流互动也是不间断的, 需要教师能够看得出迅速转换的教学过程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只有细心观察, “于细微处发现不同”, 才可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深刻理解, 才能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 教学也才能落到实处。有学者认为, 进行课堂观察的八个领域有:感受课堂氛围、聚焦课堂管理、探寻教学过程的清晰度、查证教学指导方式的多样性、明确教学目标定位、检验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评估学习的成功和培养高质量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观察来解决教学中发生的事件, 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来提高观察的广度和深度, 还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技巧和方法, 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只有这样, 教师的观察力才能培养和增强起来。

4. 处理好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预设是必要的, 但同时这种预设不应是刚性的、机械的和过分统一的, 而应是有弹性、有空白的预设。因为教学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可变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应该是粗线条的, 而不是“面面俱到”, 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并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为教学的生成提供可能, 为学生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因此, 教师需要科学而艺术地把握预设与生成, 要在对学生和教材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确定正确的教学口标, 对课堂教学方案弹性设计, 以目标引领又不为预先的目标所束缚, 在动态中实现。

5. 注重生成性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生成性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置多种教学情境, 比如, 问题情境,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跳一下能摸到”, 过难过易都不适当, 因此, 教师一定要开动脑筋, 在每个环节上都倾注自己的教学智能, 发挥其教育价值。而且, 在问题情境中要适当变换“问”的主体, 开始由“教师讲”向“教师问”变换, 最后由“教师问”向“学生问”转换, 这其中教师需采取有效的提问技巧来刺激学生思考。同时要想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有效, 教师还必须具有提出好问题的能力, 好的问题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这样学生的“问”就会增多, 这里学生的“问”就是学生对问题的质疑, 学生的质疑也是生成的“契机”,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 让学生在提问中学到了知识, 而且也体现了学生自己也可以创设情境。

参考文献

[1]叶斓.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福建论坛, 2005 (11) .

[2]王焕芝.四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福建教育, 2004 (4) .

实训课实施性教学计划 第2篇

针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我系教研组探讨了实训、实习、设计等课程在教学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动手能力,密切结合工程实际,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并根据教育部对实践课程的教学的要求,做出了此计划。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培养理论型、设计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同于培养中级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以及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解决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工艺实训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体现高职特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建工专业)是以培养面向建筑工程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从事建筑工程相关工作所需实际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加强对学生实用技术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培养。因此,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工艺实训正是提高学生这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牢牢把握技能培训的内容和要求在建工专业工艺实训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实训中心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基本技能包括对基本工种的施工工艺、操作流程、工程项目管理验收、工程安全、工程量核算等。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应包括工程制图与识图、施工技术、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安全教育等方面。在培训中,对模板、钢筋、脚手架、砌体、混凝土等工程的各项内容,都要进行详细的个例讲解与操作示范,并要求学生收集资料、编写施工进度与流程图、编写施工计划书、列出材料用量及清单等,然后分组进行具体操作。

在工艺实训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建工专业工艺实训主要包括:

(1).在脚手架、模板工程中,学生要进行测量放线、钢管的支撑、模板搭设、拆除等内容的实训与操作。通过训练,认识模板和脚手架的类别、技术要求、模板拆除的技术要求和拆除顺序等,熟悉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的验收内容和验收要点。

(2).在钢筋工程中,通过项目训练,学生要学会钢筋配料、加工、代换、钢筋连接方法等,对于钢筋配料,要求根据构件配筋图计算构件各钢筋的直线下料长度、总根数及钢筋总重量,学会编制钢筋配料单;对钢筋加工,要求掌握钢筋调直、除锈、下料切断、接长、弯曲成型等加工工艺、掌握常用的钢筋的连接方法,对不同连接方法的要点、技术要求要熟悉,要求学会处理钢筋的构造措施与结构要求,理解钢筋锚固、钢筋搭接、钢筋焊接等的内涵与实质,掌握钢筋分项工程验收的内容和要求。

(3).在砌体工程中,学生要进行砖、砌块等的砌筑,学会不同墙体和柱的砌法,学会常用砌砖工程的施工方法,包括“三一砌砖”法和挤浆法,对于砌体的材料要求也应有所理解,熟悉砌体工程的验收内容和合格性判定。

(4).在混凝土工程中,要求学生会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能给出施工配合比,能进行混凝土的浇注、养护,熟悉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与预防措施。在上述工艺实训中,老师应当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具体项目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项目训练促进学生的敬业精神与奉献意识,树立工程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等意识。

工艺实训教学要密切结合工程实际高职建工专业要实现学生毕业后即能尽快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工作,必须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因此工艺实训教学与现场加强合作与联系是十分必要的。工艺实训教学应当体现建筑工程的最新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操作流程、管理水平等内容。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现场操作技能以及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

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和实践环节任课教师应熟练掌握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建筑测量、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及概预算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师只有具备了上述知识与技能,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混凝土、钢筋、模板等工程的学习与操作。

加强与生产一线的合作要求教师能走出校门,与建筑工程一线多联系、多合作。教师要能够解决工程生产一线的难题,增强生产一线与学校的依赖性与互补性,促进生产与教学的结合。

结合现场实践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通过现场实践,积累经验、素材,将枯燥的结构、材料等知识趣味化、生动化和具体化,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学生乐于接受。如在讲解悬臂板时,受力钢筋应布置在板的上侧(受拉一侧),若布置在下侧将会产生什么后果等,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讲解就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并使学生认识到现场施工安全的重要性。

结合工程案例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工程实例,通过编排项目单位进

行训练,将会取得好的收效。首先,将工程案例中典型问题具体化,例如对框架、框架-剪力墙等结构的模板、钢筋、脚手架工程内容的典型做法编排局部单元,如设.。计局部两层框架,将结构节点区、主次梁、柱墙、楼梯、基础等内容都予以反映。然后,在具体的项目单元中实现工程的现场模拟,营造训练内容的现场氛围,同时丰富训练内容,并使之具体化。在此基础上才能对施工技术、工艺、验收内容标准等知识点展开系统的有成效的训练和学习。

工艺实训的教学要求与改革工艺实训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既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也不同于毕业实习。建筑工程工艺实训是模拟现场工种操作要求与工艺流程,体现生产一线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预期结果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生产的初步能力与素质,使学生能更好地参加毕业实习与就业。为此,我们按照工艺实训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计划、教学内涵、软硬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加强实训中心的软硬设施建设在校内建立了土木工程实训中心,先后购置了工程器具与教学设备及配套课件。如钢筋加工、混凝土搅拌与施工、脚手架支撑等工程所需设备,各种钢模板、钢管、钢筋、水泥等器具与材料,制作或购买典型节点模型、挂图等。同时,鼓励教师开发相关课件,使工艺实训在软硬件建设方面能满足实训的具体要求与预期目标,然后结合具体项目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实践模拟。

完善教学计划充实教学内涵针对建工工艺实训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我们制定并完善了工艺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实训考核办法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实施不仅充实了教学内涵,也使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实训都能够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工艺实训与产学研和学生就业相结合学生比较关注的是自己所学能干什么,能解决那些问题,毕业后能从事哪些工作,在工作中能担任哪些角色等问题。因此,将工艺实训与产学研结合、与学生就业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及主动参与的意识,极大地促进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在研项目,寻求企业合作,将项目研发与企业生产结合,对一些新技术、工艺和成果在实践教学中予以介绍和应用,并通过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就业提供渠道和就业信息。比如钢筋混凝土梁柱中受力钢筋在节点区的相对位置、节点区箍筋的放置要求与施工顺序等问题;混凝土结构常见的一些裂缝防止措施,砌体结构中常见裂缝的处理等问题;侵蚀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要点问题等,这些在规范、规程、书本中很难找到确切答案,但却是现场施工经常遇到和需要解决的

问题。通过有目的性的介绍和训练,不但帮助生产现场解决了施工问题,获得了生产单位的认可,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思维方式,增强了就业信心。

对工艺实训教学的有关建议

充分认识工艺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参加建工工艺实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建筑施工、施工组织、概预算等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熟练掌握建筑工程各主要工种的操作工艺、施工流程、施工要点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为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生产实习与就业提供了磨炼意志、提高技能的平台。因此,工艺实训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但在实践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有利于将课程实习与生产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完善条件规范管理在这方面,建议做好以下工作:(1)建立健全工艺实训的相关文件。对于工艺实训,要求有可执行的计划,保证训练内容和项目的适当更新率,以适应现代设计、施工工艺的发展要求。(2)增加投资,完善软硬设施建设。应加强硬件建设,保证仪器设备的生均占有率,扩大生均训练空间;抓好软件配套建设,及时更新工艺技术、工艺流程和指导教师的技能水平,及时引进先进的训练方法和现代教育手段,以体现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水平。

健全工艺实训的考核方法建议采用三层次四等级的评定方法。即针对混凝土、钢筋、模板、砌体等工程,按理论、操作和答辩三个层次分项进行考核,对每一层次采用A、B、C、D四级评分,然后进行综合评定,再进行答辩,最后给出工艺实训成绩。

结 语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而要突出这个特色,就要花大力气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工作。工艺实训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性教学中起着码头作用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多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土木工程实训中心的资源,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在培养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与创新意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实践意识,提高了从事一线服务、一线生产、一线指导的能力和素质。

实训课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训练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学生动手,采用认识见习、多媒体教学、模型制作、实践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展开,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得到发展,适应现代企业提出的要求。

职业教育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国家也明确提出实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学更应以技能培养为中心,无论从教学目标或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包括教学方法都应注重实训课的教学,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所谓的实训就是模拟现场工作实际情景(设备、人员、环境、工作对象)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但由于体积庞大,不能和其它工业产品一样可搬到课堂,而教学上要求学生要深入施工现场,又难于在课堂按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模拟实践,从实训项目的确立到完成,其直观性、真实性、操作性、学习性是重要的环节,使学生在实训教学中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得发展是实训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实训室的硬件环境建设。实训室的建设中,除了必要的实训项目,应重视环境的育人,培养学生的建筑企业员工意识。实训室空间划分为实训工位、教师示范讲解、讨论两个部份。车间内应张挂各种制度要求和实训项目的操作过程图解,有条件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教师采用模像直观教学模式,演示建筑现场拍摄的录像和教学课件,与学生的作业成果和操作准确性进行直观比较。同时应根据建筑施工安全要求配置必要的防护设施和用品,确保实训的安全进行,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到符合教学需要、符合学校发展需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二、实训课的教学设计。

实训课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训练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学生动手,以项目教学法展开。

1、认识建筑的基本构造。初中生的生活经验较少,不具备基本专业知识,没到过工地,刚接触建筑专业,直接灌输理论或要求学生动手是非常难的。上课之前可带学生参观学校的建筑物、实验室、实训场,或结合课程内容到工地进行见习,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也应购建各种建筑构造、结构构件实际模型,以便学生在教学中学。参观见习应由专业教师带队并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对部份参观内容以图形予以表述,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前面已谈到,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在口头上讲述清楚是不可能的,或是依靠黑板去描绘 也是非难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教师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制作的各种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现场施工环境,为专业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

效地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实验、试验过程和现场才能看到的操作过程更好地理解,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单调模式,使学习落到实处。在建筑专业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图纸、详图,也可把一些施工操作过程拍摄成录像在课堂上播放,或者用动画的方式演示一些构件的破坏过程,则在课堂讲解时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多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学生也能在教学中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应用,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3、模型制作。建筑是创造空间的专业,其产品是三维立体的,各种构件也是三维的,且有多种层次,结构构件或材料组成往往是被隐蔽的,在实际建筑成品是不能直接观察,学生在教学中接触的教学内容多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现,这大多是二维平面形式,不容易形成立体形像,空间想象能力难于得到煅炼,模型制作恰可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可把教学中的各种构件、系统要求学生画出图纸,制成立体模型。材料可用硬纸板、铁丝、线、软木条、薄胶合板,经济且利用剪刀、美工刀、钢尺、大头针容易制作。如建筑制图中的三维空间、基本形体、组合形体可用硬纸板制作,建筑结构中桁架用软木条制作,梁、板、柱用铁丝作钢筋、纸板作为模板,甚至整个结构体系也可制作模型。施工技术、技能操作前要求学生用模型进行预演。在模型制过程中,学生通过材料预算、决算,构件合理选取、连接,充分理解建筑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经济性。

4、实践训练。模型只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论证,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还须在实操中进行。教师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和技能应设计成若干项目,由学生动手操作。包括以下基本过程。

A、提出实训项目: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工程实况设计一实训案例,例如《装饰工程》中墙面砖镶贴教学,可设计一卫生间墙面的磁砖的镶贴。提供本节教学所需的资料,包括构造做法、施工用料、施工工具、班组配备、作业条件、工艺流程、操作要求、安全规程、质量标准等,资料可采用书面、图片、影像等形式展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并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一般以4—6人为一组,教师同时介绍施工组织设计中本分部分项工程的编制内容、方法。

B、计划制定。学生在学习教师提供背景资料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实训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写出施工计划。计划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实际的总体图形尺寸、材料形状规格、用料计划、施工操作要点、小组成员分工要求等。如卫生间墙面的磁砖的镶贴施工计划应括根据所给的条件,确定卫生平面图和四面墙面砖具体几何形状与尺寸并画出

图纸,选定磁砖规格并进行材料用量预算、施工顺序、工艺要求,小组分工。

C、讨论计划,确定各小组施工计划。首先由各小组推荐一人介绍本组施工方案,要求以图表或板书形式展现方案,便于讨论。然后其他小组对该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从方案的可操作性、经济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存在的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方法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评点或引伸相关专业知识。

D、模型制作演示论证。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操作能力较低,直接进行实际工程训练容易损坏工具、浪费材料,故可利用硬纸板、铁丝等材料制作模型进行论证施工方案。如上述卫生间贴面砖项目要求学生根据施工图用纸板制作四个墙面,根据磁砖规格用不同颜色纸板裁出,用胶水粘上,确认所用材料与施工顺序是否正确,对施工成品有初步感性认识,完成从二维图纸到三维模型的思维训练。若模型与方案存在不一致,则进行检查模型与方案,找出问题,分别进行修改,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E、实训操作。实训是中职学生技能培养的重点环节,只有通过一定课时训练学生才能形成熟练的技能。课堂中的实训以形成技能为主要目的,不能强调工程内容的复杂性、真实性,考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考虑到案例的可实践性,分解成若干阶段进行教学时,对于单构件、施工工序、分项工程和分部工程可利用模型和图纸、实物讲解,然后让学生采用看、画、算、练的方式进行,看即观察身边的建筑物或深入施工现场参观,画指利用制图技术对建筑细部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每一个细部构造,算为对建筑工程量进行计算,掌握诸如工期、材料清单、造价、内力、结构计算,对整个建筑工程可设计一个简化的、缩小的或小比例建筑物为例进行讲解练习,如以一间房间就可模拟完成一幢建筑物从设计、工程预算、招投标、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放样、建造全过程。在砌筑工程中采用粘土砂浆代替水泥砂浆,地板砖铺贴采用砂子代替水泥膏等粘结材料,竖立面用水平面模拟。选取一面墙在地面上进行实际训练。如卫生间内墙面贴磁砖采用在地面上用石灰膏代替水泥膏进行实训。其过程包括:1)、放样弹线;2)、切磁砖;3)、上浆4)铺磁砖;5)、场地清理;6)、计算实际用料;7)、小组自检。通过各种形式的案例实践练习,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增加实践操作能力。

F、评价、小结。实训成果的评价是对学生自主学习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小结可使学生认识、发现学习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训练中进行改进并不断提高水平。评价方式有各组互检、教师评定,内容包括施工方案评定、纸模型制作评定、施

工质量评定、材料消耗量与用工效率评定(经济性)。依据主要为《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并根据验收结果填写相应的质量验收记录表。

G、报告。学生完成一个实训项目后,应写出实训报告,可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是今后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技能。一个完整的实训报告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项目或任务要求。2)、小组成员分工。3)、施工方案或计划。4)、实施过程。5)、质量控制措施。6)、成果评定。7)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如何实施生成性课堂教学 第3篇

因此,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应成为所有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一堂语文课是否高效,就要看教学中有无“非预设性生成”教学。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动态生成性教学,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呢?

一、教学前做好预设

有些教师认为,生成性课堂是无须准备的,它是考查教师在无准备前提下的临场反应能力和教学机智。其实,非也。想想看,如果事先没有充分的预设,可能会在课堂上出现新的问题。如: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验是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在语文教学中尊重的,而在实践中教师只肯花力气去寻找不同的答案,忽略了语文教授内容的价值方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推进新课程的一种非常流行的教学方式,所以完全依赖学生提出的问题来教学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法宝,学生问教师就回答,课堂很随意,根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假如课堂没有预设或预设不足,生成难以控制,怎么获得“成功”呢?

1打有准备之仗,夯实预设

“落一子想十着,才能超越对手。”确实,要想打有备之仗,我们教师必须在上课之前,了解新课标理念,吃透教材教法,设定好教学目标。一段录音、几张图片加上互动的课件……足以告诉我们充分准备的预设就能使课堂教学预设好、生成好。否则就达不到预设的目标。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我们备课的根本是全面了解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提升学生素质。

如在讲《将进酒》时,我们可以先行收集许多李白的资料;在教《项链》一课时,我们可以事先备好各种对这篇小说理解的不同声音,当课堂上学生思辨对话之时,便可信手拈来,学生也可据此展开,这样课堂生成便水到渠成了。因此,尽可能吃透教材,夯实预设,从学生出发,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2把握突破口,灵活预设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所以我们的预设最好把握突破口,“形散而神聚”,铺陈展开,必将使预设更有针对性、更富灵活性。我们知道文本的突破口是教学整体滚动的主轴,是课前预设的主线。只有把握突破口,灵活预设,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重点突出。

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我们可以把“文中有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与蔺相如进行比较”这个突破口抛给学生研究,让学生提出的疑惑、创建的新情境来生成我们的课堂,这种预设能使课堂更易于调控。

3体验入情境,淡化预设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学是一种体验,一种阅历,一种感知,而不是单向的教授。”我们的语文教科书既有文学的高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都包含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有让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淡化预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更深刻。

如讲《项脊轩志》时,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了项脊轩整修前后的不同特点,又通过角色的模拟感受归有光。此刻,预设已淡化,经过细细品读,学生对归有光对自己已故亲人的思念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体验美领悟情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们都知道,教师先要有一大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但在实践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要比“杯”和“桶”的关系复杂得多。学生不只在情感的体验上与教师有所不同,他们得到的知识和体验也不只在课内,学生得到的教师未必会得到。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观念,才能和学生在“对话”和“互动”的沟通中产生灵魂的共鸣,成为有效的“学习团体”。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角色,起到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创造一个自主、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敏度,让学生能快速地消化知识并把它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使动态生成变成现实。

1创设对话平台

传统的课堂是进行一种单向封闭的教学活动,即“填鸭式”教学,教师仅仅是一味地传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是“知识的容器”。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但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引领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进步,和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新型的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教师可成为学习者,学生可成为教授者。对学生而言,互动体现了主体性,发展了个性,解放了创造力。对教师来说,教师和学生能真诚地交流,互相沟通,分享忧喜,一同成长进步。

2倡导多元感悟

学生在课堂中,解读文本的过程不是静态的、简单的再现,常常是融合了自我的体验后的重新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验要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身份向学生宣布课文的意思和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明“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个体的阅读经验不能由教师分析来替代。要重视、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领悟”。如讲授《项链》一课时,玛蒂尔德的形象十分动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有学生认为她咎由自取,虚荣心害了她。有的认为她的勇气和诚信值得学习。在诚信与破产之间,她选择了诚信,体现了高尚的人性美。正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学习方法存在差异,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应承认并尊重学生对课文的多元理解。

3发展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是能依据具体的情况,在课堂中不知不觉中做出变动,而不是预见课堂中的一切细节。教学机智是一种转化教师和学生矛盾的艺术,它建立在对教育理论的深刻领悟上,是一种能正确处理教学冲突的技巧,是一种有效地启发学生、沟通师生,灵活应变地处理教学中呈现的问题的能力。形成教学机智是靠日积月累的努力,我们教师必须要读更多书,继续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反思和总结我们的课堂经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日趋成熟。

为了学生在每堂课上能愉悦、热烈、有效地学习,我们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思考问题要多角度,教学设计要创新,动态生成资源要把握住,以实现最大效率的生成。

如何实施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 第4篇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策略

在当今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校都提倡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的渠道,尤其是进行“语文阅读”的理念之下,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并且教师们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过程中,应该把学校、家庭与社会上的语文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尤其是作为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加强语文的学习能力,并且教师们还需要善于利用大自然的有力条件,全面汲取学习学习的营养。但是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语文教材的偏重于面面俱到的分析教材,完全脱离了学生们生活的实际和每个学生们的具体的实际情况,并且还缺乏现代化的信息。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采取的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们受到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的影响,从而严重的剥夺了学生们的自己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阅读和感知能力,因此限制了学生们的思维,导致很多小学生们在面对语文文本的时候,视野都不够开阔,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受到制约。

1. 以文本为基础,丰富学习内容

课本中的文本就是一种视野的角度,而仅仅依靠书本的内容往往会限制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因此,我们应该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全方面的拓展新的课程资源,扩大学生们的视野。那么就会更加利于学生们进行全面广泛的文本阅读,就能够更加灵活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创新。阅读是孩子们学习的基础,只有孩子们全面扩大了阅读范围,才能自如的进行自我表达,提高思维的敏捷度。同时也会提高学生们的道德意识,因此,阅读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从质变到量变发展的过程。

2. 在培养学生们创造力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小学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里总是有大量的文字“空白”地带,这些区域是培养学生们进行创新性阅读的良好条件。教师们在通过设置一定悬念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有兴趣的利用在课后储备的知识,对这些知识加上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合理的填充。充分开拓与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全面激发学生们的思维的火花,使孩子们对索要学习的文本内容形成自己的新的体验与感悟,因此,进行小学语文的文本阅读能有效的激发孩子们的传造型思维的能力,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灵活性。

3. 克服困难进行阅读拓展

由于小学生们的年龄普遍都很偏小,生活经验与阅历都十分浅显,并且小学生们还并不具备十分丰富的知识底蕴。因此,小学生们在进行语文的文本的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一旦学生们在阅读上产生了困难,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发生,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进行耐心详细的讲解,或者是强行的教给学生们并不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并不能给予孩子们正确的引导,也不能够拓展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因此,最关键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们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深化理解,同时还要进行自我的理解与感悟,全面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因此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的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在最大的程度上拓展与扩大孩子们的阅读范围,要学生们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加深学生们掌握好背景材料,只有加强对背景材料的理解,那么学生们在面对一篇新的文本内容的时候,才能够更加深刻得分进行领悟,能够巧妙的结合所学习的知识来指导学生们的活动。当孩子们重新回到语文文本的学习当中的时候,就能把已经学习到的知识与学生们原先已经具备的知识进行巧妙的连接,就能促使学生们更快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并且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还应该尽可能的丰富客场资源,突破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使更多孩子们在进行大量的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尽量的要把新的知识与学生们原来积累的经验有效的结合,能够促使学生们更快更好的学习全新的知识。教师们通过深化课程的内容,帮助学生们体悟与感受优美的语言,深入实际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学生们把这些情感上升升华到自己对生活的体悟与理解。

二、结语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第5篇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学制:三年(弹性),修满140学分

培养层次:中级工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领域面向现代机械制造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牢固掌握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知识和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及简单零件的编程,同时能熟练的运用CAD/CAM软件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技术工人。

三、培养方案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现代机械制造领域的生产第一线从事数控加工及数控设备的简单维护和现代模具制造以及普通机械加工工作领域。

(一)知识结构

1.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中应用的基本知识;

3.掌握扎实的力学、金属材料、机械制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

5.掌握数控加工过程中程序编制的基本知识;

6.熟练运用CAD/CAM软件在数控加工方面、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应用;

7.掌握冲压工艺的应用技术知识和模具制造的应用技术知识。

(二)能力结构

1.具有操作1~2种普通机床如普通车床、普通铣床等的能力;

2.具有熟练操作数控机床中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其中一种设备的能力;

3.具有对数控机床进行日常维护、调试和检测的能力;

4.具有编制并实施模具制造工艺、编制数控加工的能力;

5.使用企业中常用的软CAD/CAM件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并绘制各种机加工零件图、装配图及产品的三维视图的能力;

6.具有熟悉一般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

1.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

2.具备从事机床数控编程与操作方面、机械与电气维修方面工作的基本业务素质; 3.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4.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职业能力要求

1.获得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中级数控车工证书、中级数控铣工证书; 2.获得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

3.获得中级CAD证书(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

※“一专多能”,可以参加第二证培训,鼓励获得中级计算机辅助制造程序员(中级CAM),中级维修电工或中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证书。

四、主要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

本专业理论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计划安排总学时3522学时,课程分为五种类型: 公共课平台:政治、语文、数学、专业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专业模块: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材料等理论课,机械测量与公差与配合、CAD与绘图技能,车工铣工工艺与技能、钳工工艺与技能、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数控车工工艺与技能、数控铣工工艺与技能等。

职业能力模块:初级办公软件、中级数控车工、中级CAD。综合实践模块:工学交替、企业顶岗实习。

选修模块:公共课程选修,一体化课程选修,以及职业资格第二证选修等。2.课时分配表

3.学分分配表

五、中级部2009级数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中级工、三年制)

六、教材选用

七、其他说明

1.毕业资格: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方可毕业:

1)学生必须修完教学进行表中的所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第二证培训等学分不低于学140分。

高校“理解性”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第6篇

为了解我国高校理解性教学实施的现状,笔者以“为理解的教学”模式为指导,从教师教学准备情况、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对学生理解情况的评估以及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情况等四个方面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江南大学的专业教师,涉及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等19个学院,共计63个本科专业。本次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为93.6%,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理解性教学实施现状

教学准备情况教学准备情况是指在教学开展之前,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兴趣以及对学生的了解等情况。

教学理念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的理论依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还是以教为主,主张以学为主的教师只有24%,而且其中大部分教师反映,虽然对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具体操作起来难以实施。主张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的教师占15%,这部分教师意识到二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应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但也表示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的“度”不好把握。

教师自身对课程的兴趣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才会积极钻研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从图2的调查数据来看,有24%的教师对所教的课程是没有兴趣的。同样,教师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而调查显示,近80%的教师对学生一般了解或者不了解。对课程不感兴趣,对学生不了解,都会阻碍理解性教学的实施。

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学习占据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课堂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们针对高校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查。

图4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教师仍然以集体讲授(占78%)的教学形式为主,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占89%)。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也会用到其他一些方法,诸如讨论法、实验法等,但是这些方法所占比例较小。所以,目前高校仍是以讲授式为主的课堂教学。

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愉快地建构知识。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高校教学基本还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居多。67%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自由度大,学生的自由度小”,这样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在理解性内容确定方面,从表1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对各学科的核心知识有较多的关注,近60%的教师会倾向选择处于核心地位的相关知识;有近一半的教师也会选用自己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部分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参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教授学生该学科的核心知识,但在选用的时候会受到师生兴趣与教学大纲的影响。

确定了需要理解的内容以后,关键是如何促进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教师还要在实现的方式方法上下工夫。调查结果显示,55%的教师试图通过设计一定的理解性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对用口头讲解、多媒体演示等方式促进理解的认可度不大。至于学生理解的程度如何就要看这些活动设计的水平以及学生参与的程度了。

对于老师设计的理解性教学活动,我们设计了表3所示的评分标准,其中,“所做的与需要理解的内容直接相关”一般都打了3~5分,而“在新的场景中使用需要理解的理论和概念”“做出理解的表现”给打的分数较低。评分结果说明,教师缺乏对理解性教学的正确把握,在教学实践中不能选择恰当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尤其对理解性表现关注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理解的要求。

对学生理解情况的评估要想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理解的水平,必须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进行评估。问卷中,我们对教师采用的评估方式和参加评估人员以及评估的时间和目的进行了调查。

从图7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已经脱离了那种单纯的试卷测试形式,实践活动、学术讨论、观察与谈话等评价方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高校采用的评估途径走向多样化的趋势。其中实践应用、学术讨论等评价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诸如此类的评价方式应该提倡。

在对教师的评估目的进行调查时发现,大多数教师进行评估的动机还是比较正确的,近80%的教师是试图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理解。同时,考查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占了67%。还有34%的教学评估是为了评分或划分等级。结果表明,高校教学已经改变了陈旧的评价观念,对促进理解的教学评价持肯定的态度。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情况调查显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满意度并不高。约70%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持否定态度,认为课堂教学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的关注度不够。

以上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教师在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结果却不理想。大部分教师反映,对理解的“度”难以把握,而且对理解性教学实施缺乏系统的认识。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教师进行理解性教学的因素还是比较现实和客观的。其中,缺乏对理解性教学系统的认识及经验不足占有相当高的比例。目前的教学环境也制约着理解性教学的开展。另外,教师的理解性教学设计能力也是影响学生理解的关键因素。所以要想使理解性教学得以切实、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问题及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教师虽然对于理解性教学有很大程度的认可,但缺少对理解性教学的系统认识,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实际操作的教学经验;学校缺乏良好的理解性教学实施氛围。学校很少有课程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是检验理解的途径;理解性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准备并不充分。而且,尽管高校评价方式走向多样化的趋势,但多流于形式,学生无法得到具体明确的反馈意见,多种评价方式也就成了新课改下的花架子。

为此,笔者以为,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理解性教学的实施。为构建促进理解的教学和学习环境,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学校教学设施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多的多媒体教室;为教研室配备计算机以便查询网络信息;进一步建设好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和网络服务中心,使之与教学更加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形式的教育信息源和方便快捷的网络使用服务,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提供最大的便利;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连上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技术文化方面受到教育;加速数据库、光盘、视听资料、网络与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建设。

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资源库的建设可以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在核心知识、师生兴趣及理解性目标之间形成更多的交叉区域,方便教师围绕核心知识,选用自己或学生感兴趣的,又符合理解性目标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学和学习都不会再仅仅局限于课本,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思维都会更加开阔,理解也会更加深入。高校的管理层要加强对校园网上的资源库建设的投入,将资源库的建设与学校的未来发展结合起来。要在学校内部组织专门的资源库建设和管理人员,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和网络建设状况,有针对性地整理和建设符合自己需要的学科资源库,并做到及时更新和维护资源库。

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协作的空间。一方面,教师通过这个空間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有效选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协作技能,从而促进理解。

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强交互性和非同步性等特征,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观点的权利和机会。围绕学生的有效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用户信息库、公告栏、作业专区、站内邮件及E-mail的通信方式、数字图书馆、BBS、查询功能等。平台应该能够方便、高效地进行信息的统计和查询浏览,方便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通过管理者的组织,给学习者一个共同交流、学习的空间,能够使学习者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

开展灵活多样的理解性教学培训由于“理解”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理解性教学还没有固定的模式。很多教师也知道让学生理解知识很重要,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没有较好的办法促进学生理解,更不知如何去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以,学校要定期开展“为理解而教”的学习模式培训。目前,高校中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他们在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等方面存在不足,也不能灵活使用多媒体设备,这种状况限制了理解性教学的实施;而且这些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参加定期培训。据此,学校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各种情况,设计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理解性教学设计美国课程专家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Jay McTighe)指出,只有教学方式具有灵活变通性,关于理解的目标才会实现。对于教师的挑战在于,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保证大多数课堂上超越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多样的学习指导来促成学生的理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社会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有讨论会、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切块拼接、支架等活动方式。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和学生一起为预期的学习目标而制定相应的教学活动方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多媒体形式把理解性的课题及要求首先展示给学生,围绕核心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实施性教学计划 第7篇

以能力考查为主导, 是高考的永恒主题, 但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重温学过的知识, 再现记忆中的知识是学生高三复习的主要内容。复习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 直接关系到学生回忆、再现知识内容的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面对的是已经学过的知识, 复习中机械、单调地重复同一知识, 往往使学生厌烦, 也不易激活旧知识;教师讲授或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回答, 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会很高, 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就不能很好地维持, 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也容易疲劳。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注意教学形式的新颖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需要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往往由于时间的限制, 在课堂中进行演示或动手实验开展探究是不大现实的。教师如果对于探究实验进行变通, 采用模拟探究, 即让学生在模拟探究的过程中回忆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串联知识, 引导学生进入实际问题的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串联知识点, 不失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例如, 对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的复习, 我采用了模拟探究的教学形式。

师:什么实验可以证明植物细胞具有渗透作用条件?

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复原实验。

师:如果我把一个细胞放入蔗糖溶液中, 却没有发生质壁分离, 这是怎么回事?

生:这个细胞是死的。

师:这个细胞是活的, 为什么?

生:是动物细胞。

师:对, 动物细胞因为没有细胞壁, 不发生质壁分离。如果我再告诉你, 这个细胞不是动物细胞而是植物细胞呢?

生:它可能是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师:对, 所以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必须是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果在一种溶液中放入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 质壁分离后又复原了, 是什么原因呢?

生:略。

(学生讨论:具有什么特点的溶液可以使植物细胞出现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呢?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可以用来证明哪些问题呢?)

二、设计问题探究, 构建知识网络

高三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启发学生自我构建学科知识的体系、框架和网络, 做到纵向成一线, 横向成一片, 纵横成一体。因此,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利用问题讨论探究的方式将节与节、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比如, 在复习“光合作用”一节时可选择这道题进行探究讨论。如右图, 表示在20℃时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 正确的是:

A.当植物缺镁时, B点向左移

B.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C.其他条件不变, 随着环境温度升高, A点位置下移

D.B点植物既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又没有进行呼吸作用

这虽然是一道选择题, 但很多学生错选为D, 认为此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实从本质上看, B点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 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缺镁时由于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B点应向右移, 所以, 此题的答案是C。

由这道题思考得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光合作用强度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是怎样的?图中各点的移动是哪些因素变化的结果?怎样才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光合作用效率与光能利用率是一回事吗?可以看出, 由这道题可以挖掘一大片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和起点, 为了保证问题的“探究性”, 要注意以下“四度”:选好角度,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难度, 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达到“跳一跳, 摘桃子”的效果;体现广度, 以面向全体学生;控制密度, 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把握好这四个“度”创设教学中的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 在学习遗传规律时, 可以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思考回答。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1) 图中哪些是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2) 哪些是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3) 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应在何位置? (4)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可形成几个四分体?哪些染色体分离?哪些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各形成哪些配子? (5) 如果具有此细胞的生物体为雄性, 它可以形成几种精子?若其中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可形成几种次级精母细胞?几种精子?若其为雌性, 情况又如何? (6) 如果具有此细胞的生物体自交, 问其后代中表现型有几种?比例多少?基因型有几种?其中纯合子有几种?每种纯合子占自交后代个体总数的比例是多少?

从这些问题看, 第一个问题难度较低, 随后难度逐渐加大。这样就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去认真思考分析, 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全部或部分回答这些问题, 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希望和成功。

综上所述, 在高三生物教学中要开展探究性教学, 运用模拟探究串联知识, 设计问题构建知识网络, 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以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为出发点,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摘要: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反映在高考政策上就是“升学导向”向“素质教育导向”的发展。生物学高考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强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要求学生能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其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离不开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因此,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 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谈高中数学如何实施探究性教学 第8篇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在数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情境,营造一种宽松的探究环境,使问题呈现巧而生趣,准而能思,找准创新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

教师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通过情境的探索,不断产生新问题,已解决的问题又成为提出新问题的情境,从而引发在深一层次上去提出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问题解决.

二、搭建认知脚手架,促进问题解决

教学应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认知脚手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脚手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例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可以有如下设计:

问题1: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解过一道题:1+2+3+…+100=?你们知道怎么解吗?

问题2:1+2+3+…+n=?

在探求中有学生问:n是偶数还是奇数?教师反问:能否避免奇偶讨论呢?并引导学生从问题1感悟问题的实质:大小搭配,以求平衡.

设Sn=1+2+3+…+n,又有Sn=n+(n-1)+(n-2)+…+1,

∴2Sn=(1+n)+[2+(n-1)]+[3+(n-2)]+…+(n+1),得Sn=n(n+1)/2.

问题3:怎样用“+”和“-”连接,使等式1 2 3 4…99 100=0成立?

问题4:怎样用“+”和“-”连接,使等式1 2 3 4…n-1 n=0成立?

问题5:等差数列Sn=a1+a2+a3+…+an=n(a1+an)/2?

学生容易从问题2中获得方法(倒序相加法).但遇到a1+an=a2+an-1=a3+an-2=…=an+a1呢?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容易理解这层等量关系,进一步推广可得重要结论:m+n=p+qam+an=ap+aq.

问题6:还有新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利用问题2的结论)经过讨论有学生有解法: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则a1+a2+a3+…+an=a1+(a1+d)+(a1+2d)+…+[a1+(n-1)d]=na1+[1+2+3+…+(n-1)]d=na1+n(n-1)/2d(这里应用了问题2的结论)

问题7:

学生容易从问题6中得到联想:Sn=an+(an-d)+(an-2d)+…+[an-(n-1)d]=nan-[1+2+3+…+(n-1)d]=nan-n(n-1)/2d.显然,这又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求和对初学数列求和的学生来说离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较远,教师通过“弱化”的问题1和问题2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由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解决了问题2,就说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3,学生解决了问题3,在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5,学生解决了问题5,他们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6,这个案例的设计体现教师搭“脚手架”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自始至终都应坚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诱导学生自己探究数学结论,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

三、利用挖掘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提高探究的水平

高中课标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例题和习题都反映了相关数学本质,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这类问题,通过类比、引申、推广,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时,我通过变式对典型例习题加以类比、引申、拓展延伸,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深切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体会数学学科严谨、求实、继承、创新的理性思维特征,在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问题、新体验中得到动力,同时也深深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学科整合,培育探究精神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两者的整合不但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而且有利于培育学生求知、求实、进取的探究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学实验室”,对某一数学问题或现象,主动探索,通过实验研究构建新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探究性阅读策略 第9篇

一、“探究”的内涵

探究, 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从字面上看, 就是探讨追究。探究, 亦称发现学习, 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 搜集数据, 形成解释, 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inquiry learning) 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 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 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 他就要作出各种猜测, 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 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 (如查阅文献资料、检索等) 得到第二手的资料, 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 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 进一步澄清事实, 发现新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探究性阅读策略

长期以来, “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学生的读写出发, 以模仿范文为导向对范文进行解析, 通过这样以达到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目的;二是从范文的结构出发, 把文章重点段落、写作特点以及段落大意按照标准模式强加给学生强记。事实上, 阅读并不是去追求标准答案, 是为了准确、具体地获得有用信息为目的阅读过程, 以培养学生准确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一个很成功的尝试。其基本流程大致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1. 自由朗读, 自由感知

“问”和“悟”的基础, 因此, 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文章, 必须让学生反复地阅读, 读通, 读懂, 读熟。读出重点, 读出情感, 才能发现问题。通常我们习惯在阅读前布置学生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但是这种做法妨碍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阅读教学有时应该返璞归真, 追求本色的东西。学生自由感知, 一般情况下, 学生能充分挖掘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但有时由于各种因素, 学生自主阅读抓住的信息有限, 这时教师就要在适当的时候引导, 抛砖引玉的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倘若学生阅读的观点有明显的错误, 教师也必须及时纠正。

2. 欣赏品味, 合作探究

读书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 方觉兴味无穷。诵读是最好的感受语言情感的方法。我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把握朗读的技巧, 创设意境, 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自然地获得语感。这个流程要注重和发掘学生的体验,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思维在碰撞中会引爆灿烂的火花, 学生的许多灵感和顿悟就是在讨论中孕育的。

3. 小组探疑, 教师点拨

教学环节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 教学中, 我通过让学生读、画句子、质疑、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来理解文章内容,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读中积累, 体现了以读代讲的特点,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阅读后, 若对课文还有难点, 这时候鼓励学生积极探讨,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甚至全班同学共同研究探究, 教师适时点拨。

总之, 初中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不是小小的一篇论文所能阐述的, 探究性教学方法应是多元的, 是丰富多彩的, 建立探究性教学模式更非一朝一夕之功, 首先要活跃学校语文教学环境, 促进教师角色转换。语文课堂的课型由单一转化为多元, 由教范文变为学生阅读范文, 在读中领悟, 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其次, 坚持“以读为本”。语言是学来的, 不是教出来的。学生是语文教学中阅读的主体, 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发现、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要坚持“以读为中心”,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会在阅读中探究, 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最后, 提升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探究性阅读, 带动学生“写作”, 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 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一环, 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必备基础, 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 是学生个体生活的必备能力, 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领略语言之美、感悟语文魅力的主渠道。初中生由于阅读技巧、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误解文本、产生偏差或理解不够深刻的情况,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 需要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 探究性阅读教学首先要遵守阅读教学的规律, 符合阅读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探究性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1].陶永彬,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J], 《考试周刊》, 2009

[2].赵辉,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J], 《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09

[3].李小彩,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导入方法》[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8

生物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第10篇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实践,创新精神

探究性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以“ 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探究性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 质疑, 探究, 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1 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倡导探究性学习,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 学会在实践中和合作中学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 更要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 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探究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 获得科学观念, 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 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疑惑、自主意识、方法论和反思。 探究活动的模式是指课堂上学生从事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大致分为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和评价等阶段。 探究性学习具有清晰的探究目标和明确的活动指向, 其教学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2 运用探究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任何创新性活动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 其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 求新求变, 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思”以疑为起点, 有疑才有思。著名科学方法论学波普尔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如以“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比苔藓植物长得高大”为主题,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发现问题, 在学习中探究和怀疑,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使其在看起来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 也就是“于无思处更多思”, 保证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注意设置教学情境, 如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等, 将不同的对象或现象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分析其异同, 突出矛盾的特殊性, 通过比较、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 发现问题。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校园的后山自然环境中观察蕨类和苔藓的生长区域特点并采集这两类新鲜植物作为实验标本, 学生发现蕨类不仅高大而且生活环境比较干燥, 苔藓植物不仅矮小还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同时还极大地激起了学生想一探“蕨类叶片背面的小黑点到底是什么”的兴趣, 学生提出了“蕨类叶片背面的小黑点是虫卵还是蕨类的繁殖孢子?”问题, 诱发学生探究蕨类生殖的生理过程;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 动手做实验, 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查找有关资料, 解决问题;得出了蕨类叶片背面的小黑点是孢子囊群, 里面包含着无数个孢子, 这是和植物体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论。好奇心强是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表现, 探究教学可充分的发展求知欲和好奇心, 善于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 从而进一步探索事物的本质, 掌握事物的规律性知识。古人云:“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问题意识就是好奇心理, 是诱发学生不断观察、分析、综合、发现和创造新奇迹的动因。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他们深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 为今后的创新发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利用生物学科的优势, 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培养探究能力

生物学中的实验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直接接触物质世界的机会, 对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其它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实践表明, 实验教学在促进科学知识理解及应用、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实验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载体, 实验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探究的条件, 让学生敢于实验, 乐于探究, 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学生在观察探究实验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 在探究“蜗牛的生活习性”一课时, 我提前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 采集蜗牛并进行饲养、做好实验记录,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下列探究实验:“蜗牛有没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蜗牛是怎样运动的?”“蜗牛爬行时能拉多重的物体?”等等。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收集和处理事实→得出结论, 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学会提出假设控制实验条件、设置等设计实验方法。在此探究阶段, 教师只提供使观察得以发生的情境和材料, 不干预学生的观察, 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老师可参与学生的观察,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加工, 帮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观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蜗牛的外部形态结、各结构的功能, 引导学生得出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 没有听觉的结论。知道蜗牛是如何运动的、蜗牛为何要四处爬行、蜗牛力气有多大等。通过训练实验技能、尝试实验评价、体验实验探究等途径,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科学能力的提升、科学方法和过程的体验、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在探究教学法教学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停留在“ 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递方式, 而生物实验, 基本上是教师示范, 然后让学生重复。 探究教学法教学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变为“ 多向”, 即同学———教师、同学———同学、同学———社会, 将学习过程中的“ 吸收———储存———再现”转向“ 探究———讨论———创新”, 教师隐退为导演, 注重“ 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新、注重内化、求精求活”, 把活跃在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 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探究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主探究的时机, 学生在探究中排难除险, 累中得乐, 苦中知甜, 锲而不舍, 初步有了创新必要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对学生回答不出、回答不完整或不对的问题, 教师要相机诱导, 拓宽思路, 将讨论引向深入, 尽量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如:学生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衣藻和水绵时往往认为看到图像就可以了, 其实还有很多误区, 如看到的是超出标本焦距的其他物质图像, 还有标本的内部结构怎样都还没弄清等等, 这时教师就要进一步诱导, 让学生利用手上的手机进行显微摄像, 然后个小组利用拍到的图像进行比较、讨论, 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讨论可互相补充思想, 发现自己的不足, 修正别人的意见, 看到别人有价值的观点, 进而产生新观点,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

中学物理探究性教学实施建议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物理探究性教学  教学问题  实施手段

一、探究性教学在物理学科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讲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相关知识、经验以及技能,是当前我国教育着重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性教学能有效培养出兼备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在中学实施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为学生进一步的研究学习作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探究性教学表现为演示物理现象揭示其规律或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等,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主要还是针对教材内容,而教材以外的内容或是其他专题内容所占的分量远远不及课内实验。

针对中学所学的物理现象大多数能够进行演示的特性,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中学物理学科能够满足探究性教学中需要进行模拟的条件。其次是物理探究性教学必须有完整的流程,假设——提出问题——实验——得出结论,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最后,探究性教学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易于学生进行操作的优势,让学生自主探究。

二、中学开展物理探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思维上的问题

开展物理探究性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有效提高物理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但实际上在开展过程中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存在消极情绪,对实验内容不关心、操作不认真等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因于两类:一是学生无法理解探究性教学的模式,他们的思维固化于课堂白纸黑字的教学方法,不能将书面内容与实际操作进行挂钩,并且往往无法成功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因而产生挫败感。二是学生轻视探究性教学,不少学生认为探究性教学的内容并非在考试范围之内,应试心态严重,认为只要学习好考试的内容就可以了。这种想法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发展与培养,需要更多的改革与政策转变才能消除。

2.教师专业素质与教育创新上的问题

自2004年大力提倡探究性教学以来,全国各中学都十分注重,并积极开展实验课程,努力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尽管如此,还是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一个是教师知识储备没有及时扩充更新,教育学提出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的专业素养,但实际上由于教材不改变,许多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局限于教材之内。二是有的教师没能很好地实行角色转变,无论讲课还是指导探究,都只顾自己在讲而不考虑学生的反馈情况,以至于教育方法落后导致探究性教学难以开展。

3.学校环境设备的问题

学校作为提供学生学习场所的单位,一切应以学生为主,尽可能保障学生实验器材与实验环境的完备。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做不到这一点,有的学校是因为经费不足,而有的学校则是因为经费投入不当,过分着重外观上的修葺而忽视内部设备器材的置备,这是阻碍物理探究性教学开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三、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方法手段

1.从思想上重视探究性教学

重视探究性教学不是单个人群的需要,而是要从学生、教育工作者、社会、政府等等相关人群中引起重视。首先是学生,学校应对其灌输正确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态度,在对待物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严谨、细心以及不轻易言弃的态度,最重要的是摆脱应试思维,在自主探究中逐渐爱上物理,真正领会到物理学习的趣味;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只有明白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性并真正排除困难落到实处,才是为国家培育人才的正确途径,对其自身而言首要的是扩充知识面,建立终身学习、求知不倦的观念,继而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或指导学生实验来进行知识的传授,注意创新教学方法等;对社会来说,是为摆脱应试观念提供一个大环境,如果社会依然忽视实际能力,如何能使教育工作者摆脱来自考试选拔人才的巨大压力?只有需求发生转变,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转变;对于政府而言,除了提出探究性教学并强调其重要性以外,是否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以示激励?用实际行动表明国家支持探究性教学的态度,在对学校工作者进行管理或考评中适当增加开展探究性教学的评估或奖惩,引导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

2.具体落实到物理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注意事项

教师开展物理探究性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做到这一点与教师平时为人处事有莫大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一个平等的角色,使学生“敢说、敢错”。第二,时刻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讲课不能过于“忘我”,相反要时刻留意学生的动态,请学生进行操作,不妨多让一些学生进行体验,并对其看法进行提问。第三,注重交流与合作。除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一般来说物理实验采取小组形式进行,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与讨论,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提供实验报告,让每个同学都负责一部分的内容,这样做与学生单独交报告相比,缩短了时间,增加了讨论,不会因为报告的繁琐而抹杀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达到探究性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舜卿. 浅谈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中小学教育,2012(27).

[2] 兰智高、周宏弟. 中学物理探究性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6卷第6期.

[3] 张彩珍. 研究性学习思想与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有机结合[J]. 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理解性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第12篇

一、构建科学课堂,促进理解教育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物理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从而导致教材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经验的脱节, 使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一知半解”,陷入公式化的背诵、缺乏深层次的理解的境地。理解性教学过程是以知识为主导, 以促进各个层次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学原则, 重视思维作用, 强调理解能力的运用。在高中物理教育中强调理解起到的作用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的重点, 教师在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学生的思考水平为基础。现代课程教育中蕴含着“理解思想”的课堂理念,在教育实践中“教与学”的过程就是讲解与理解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进行理解学习, 在此过程中可以先总结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然后帮助学生解决在认知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重视物理实验,辅助课堂教学

物理作为高中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实验与物理学习密不可分,实验法是研究物理的主要手段,同时是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的最佳途径。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增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实验法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总结经验,只有通过物理实验进行亲身操作才能切实理解所学内容。做物理实验的设备不仅局限于实验室的资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和生活经验,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乘坐电梯的过程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教学“打点计时器”这一内容,测量小车加速度时,就要运用打点计时器实验,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具体实验如下,平衡摩擦力后,取一条长度合适的纸带,一端与小车相连,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并靠近打点计时器,用手按住小车。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工作一会儿后释放小车,待小车运动到终点时,关闭电源,取下纸带,然后找到清晰的计数点,进而利用逐差法测得小车的加速度, 换上新纸带, 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如果不通过这个实验,就很难简单地理解和计算小车的加速度。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发现物理规律。

三、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实施理解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物理课堂中的理解性教学。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乏一些抽象的内容,有些问题涉及多个知识点,具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传统教学方法不但不能适应这些抽象内容的讲述,反而会使物理课堂变得枯燥无趣,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此时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可以将静态的物理理论知识以图像形式输出,以二维动画或三维动画的形式处理信息,调动学生多感官。例如在学习原子核的组成、布朗运动等难以用实验设备进行演示的内容时,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获得直观而鲜明的感性认识,并将复杂的过程形象化,为物理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创设教学情境,强化理解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指向性地进行创设的情境,情境的创设要充分体现理解教育的重点。教学情境的创设影响学生对课堂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将教材资料、实际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译成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学习”的氛围中。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在课堂中身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组织作用设计真实的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在理解方面的能力情况,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简化课堂任务,使课堂活动中使用的教学策略在语言方面、实验探究等方面锻炼理解能力。物理课堂进行情境创设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情境的观察和了解,在一定基础上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然后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能力。在强化理解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多注重实际问题和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理解能力的发展。

五、结语

上一篇:化学情感教学分析下一篇:草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