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概念范文

2024-07-11

内部控制概念范文(精选10篇)

内部控制概念 第1篇

内部控制的概念由来已久。在古代埃及的税收行政部门中, 就存在着双头管理 (dual administration) 的现象, 即一部分工作人员负责税收的征收, 而另外一部分人负责监督。 (张砚, 2005) 认为内部控制具有两项功能:权力制衡和目标引导。《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伊尹放逐太甲于桐的典故;《汉书·霍光传》亦有关于霍光废昌邑王立汉宣王的故事, 并有“臣宁负王, 不敢负社稷”的记载。可见, 无论是作为权力制衡还是目标引导, 有关内部控制朴素的思想在人类历史上是早已存在的。

以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为特征的现代公司制度的确立, 可以被视为是包括了股东和管理者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的结合。内部控制在协调这些利益相关者实现共同的目标以及制衡彼此的权利方面,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张砚, 2005) 。什么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这一概念的演进脉络如何?

二、内部控制演进分析

本研究从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对内部控制的内涵进行了总结和对比。

1. 内部牵制阶段

一般认为, 上世纪40年代以前是内部牵制阶段。那时仅仅是有一些内部牵制的实践活动和制度的产生, 其目的在于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 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这一阶段并未出现关于内部控制理论性的内容。

2.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 被称为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在这一阶段, 逐渐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概念。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 使得企业对完善、有效的管理控制方法的需求更紧迫、强烈。此外, 各界也纷纷要求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制约作用, 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报告中第一次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 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 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这里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制订的政策, 处理经济业务事项的程序、方法和措施。这一概念已突破了与财务会计部门直接有关的控制的局限, 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中, 又将内部控制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并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前者是指与财产安全和会计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有直接联系的方法和程序, 后者主要是与贯彻管理方针和提高经营效率有关的方法和程序。将内部控制一分为二使得审计人员在研究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方式成为可能。在29号公告中,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概括为企业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建立的组织规划、程序和记录。

3.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 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在这一阶段, 内部控制从一般涵义向具体内容深化, 学者们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是不可分割的, 是相互联系的。同时, 控制环境逐步被纳入内部控制范畴。1988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概念。1996年, 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提出了内部监督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规定了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经济活动享有监督的权利, 其中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体现了岗位责任制度的建立和权利制衡的思想并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建立稽核制度。1997年1月1日, 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在该准则中, 内部控制被界定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的三要素一说被首次提出, 即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4.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

安然事件引起了利益相关者对内部控制的关注, 内部控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PCAOB) 发布的《第五号审计准则》认为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编制对外报表时遵循了公认会计准则 (GAAP) 。2002年, 美国政府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简称《法案》) , 其404条款要求审计师必须对上市公司针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鉴证意见。《法案》界定的内部控制概念的内涵严格参照了《第五号审计准则》的定义。而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简称《整合框架》) 将内部控制的内涵进行了扩展, 将其界定为能够帮助组织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 该过程是由组织结构、组织工作和权力分配、人员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一起生效的。在组织层面, 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运营的有效性以及合规性。COSO将内部控制分为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以及监督。COSO报告是目前国内外最为权威的内部控制理论, 其内涵和外延比以往任何一个内部控制概念都要深刻和宽泛。

2008年6月, 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借鉴《整合框架》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简称《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中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完全参照了COSO三目标以及五要素的这一体系, 并要求管理层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 并可聘请具有相应资格的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鉴证意见。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简称《1211号准则》) 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与《基本规范》完全相同, 但是第二节第五十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一项控制单独或连同其他控制是否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 针对评估的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有关”, 可以看出在实际业务当中, 注册会计师所应该重视的还是和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 (1211号准则第四十五条) 。

三、结论

在西方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路径中,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者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并跟随了这一嬗变的过程,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经历了最初的内部牵制到现如今三目标五要素的体系。这一广义的内部控制概念界定对后续研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然而, 无论是《第五号审计准则》还是《法案》相关条款的要求, 在美国资本市场上, 审计师出具鉴证意见的对象只能是针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在我国, 《基本规范》没有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公司发布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具体的鉴证对象, 但是从《1211号准则》的相关规定以及, 注册会计师执业的过程可以合理推断:在我国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广义的内部控制发表鉴证意见缺乏法律依据;此外, 由于广义内部控制概念中一些概念的无法验证性 (如控制环境) , 又使得注册会计师评价广义内部控制变得并不可行。因此, 后续相关研究应当将内部控制的概念限定为《第五号审计准则》和《法案》404条款所提及的狭义内部控制。

摘要:本文从四个阶段对内部控制概念的演进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结论认为由于广义内部控制中部分要素的不可验证性, 后续相关研究应当将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为针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

关键词:内部控制,目标,要素

参考文献

[1]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 2005, 2:75-81

[2]周勤业王啸: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 2005, (2) :24-31

[3]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 2007, 10:37-45

法律监督内部关系的概念论文 第2篇

操纵市场与内幕交易、虚假陈述等均为证券法明令禁止的证券交易行为。由于此类行为对证券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造成了破坏,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法律监督内部关系的概念。

传统上多从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角度对其加以规制,对于行为人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法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操纵市场行为在扰乱市场秩序的同时,也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普通投资者的财产权益,为使受害投资者的损失得到补偿,行为人在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之余,还必须承担民事责任。为了弥补我国操纵市场行为民事责任的空白,扩大受害投资者的民事救济途径,10月27日我国《证券法(修订案)》,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但是,该法对于操纵市场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过于原则,法院如何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对于操纵市场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作出认定,尚待司法解释的进一步出台。因此,在学理上研究操纵市场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仍有必要。

操纵市场行为本身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行为人承担的民事责任主要为侵权责任,但这并不排除特定情况下违约责任的成立,即当操纵市场的行为人与投资者之间具有合同关系时,投资者可以主张行为人实施了违约行为而要求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例如上市公司的投资者起诉其董监事参与操纵市场等。不过,在操纵市场的情形下,受害投资者与行为人之间不具有合同关系更具有常态性,为了保护受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法律允许其通过主张侵权责任的方式来追究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当行为人的行为同时成立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时,依据“请求权规范竞合说”,投资者只能从中选择一种责任予以主张。

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包括两类: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人与损害赔偿的责任人。

在操纵市场行为的情形下,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人应当是因操纵市场行为而受损害的人,即请求权人因不知存在操纵市场行为而“高价”买进或“低价”卖出有价证券而遭受损害。对于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人,其主观善意属必备要件,事前知道或应当知道操纵市场行为的投资者不能获得赔偿请求权,也不能成为操纵市场行为民事赔偿责任的请求权人。这是因为证券市场上的一切交易活动都存在较大的风险,当事人的获利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投机性,身处证券市场的当事人为了此种投机目的,极有可能明知存在操纵市场的行为仍坚持交易,此时请求权人在主观上并非善意,造成损失亦属“咎由自取”,正如于莹教授所说:“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有危害性,但明知某种行为具有危害性而同意或接受该行为,产生的损害后果应自负。”

至于损害赔偿的责任人理应是操纵市场的行为人,具体表现为:证券经营机构、证券交易场所以及其他从事证券业的机构;证券经营机构、证券交易场所、其他从事证券业的机构以外的机构;个人。可见,实施操纵市场行为的责任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机构投资者。由于操纵市场是对证券的交易和价格产生影响,因而行为人通常都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而且这些机构投资者通常拥有证券交易信息和专业方面的优势的机构,“根据这些年查处的案例来看,主要是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证券投资信托基金,他们占查处案件的绝大多数。”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机构投资者,当行为人仅有一个时,由该行为人承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而当该行为人为多个时,则各行为人之间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受害投资者有权向其中的任一行为人主张权利,部分行为人清偿了全部债务后,就其超过自己份额的部分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

新概念家居智能控制系统 第3篇

北京展厅的落成不但标志着快思聪北京办事处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亦证明了其在中国推动智能化生活的决心和承诺。杨其辉先生表示:“随着中国家居及商业等市场对智能科技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个功能齐备的展厅将让更多访客亲自尝试使用快思聪的智能控制及自动化产品,充份体验把智能科技融入现代家居及工作生活的乐趣。”

北京展厅以全新形象及概念展示快思聪的智能产品,共设六大区域,包括数字媒体区、灯光区、家居区、会议区、按键面板区及新产品区。

在数字媒体区中,访客可体验最新的集成影音系统一快思聪DigitalMediaTM数字媒体系统DM-MD16×16混合型高清矩阵,可定制及兼容仿真与高清信号源,能同时为多个房间迅速提供及转换高清视频。而DVPHD高清数字视频处理器,则能为高解像计算机及高清视频同时提供八个画面。配备了快思聪的集成影音系统,只需轻轻一触按键即可把客厅变成家庭影院。

在灯光区展出的Green LightTM控制主机、无线调光模块及动作传感器等,让访客体验快思聪不同的调光、控制温度及湿度效果,以及检视房间的占用情况。要为不同活动营造合适的环境气氛不再有难度。

家居区中的智能系统为访客提供天气预报、家庭影院、背景音乐、安防及情景调用等全面控制,让他们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优质的消闲娱乐。

会议区展出了CaptureLiveHDTM高清摄录系统,一个为客户提供控制、管理、录制、后期处理及网上发放摄录内容等的点对点解决方案,让高质素会议和讲座得以轻松实现。

按键面板区提供了快思聪目前最新的触摸屏及按键面板,让访客体验快思聪最新的用户操作界面的畅顺及便捷。而新产品区将展出最新的快思聪智能控制系统产品,为访客提供最新产品信息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快思聪的创新精神。

随着快思聪北京展厅的开幕,相信快思聪亚洲将继续为客户开拓更创新、更人性化的智能生活和工作环境,打破传统生活方式的各种界限。

内部控制缺陷概念、分类与认定 第4篇

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界定与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息息相关的, 即缺陷的存在对目标的实现构成了障碍。这些目标可以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 “内部控制的设计存在漏洞、不能有效防范错误与舞弊, 或内部控制的运行存在弱点和偏差、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的情形”。而美国界定的内部控制缺陷仅与财务报告相关, 缺陷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 (1) 内部控制是否不能阻止或监视会计账户的错报; (2) 潜在错报的程度是否由缺陷所导致。

二、内部控制缺陷分类

1. 按缺陷产生环节分类, 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当某项控制或若干项控制的设计或运行不能使管理层或员工在日常履行其职责, 及时防止或发现差错, 则说明存在着控制缺陷。当存在设计缺陷时, 表明必要的控制或控制的必要成分缺失, 无法达到控制目标或者现有的控制设计不当, 即使按设计执行后仍无法满足控制目标。运行缺陷是指设计有效 (合理且适当) 的内部控制由于运行不当 (包括由不恰当的人执行、未按设计的方式运行、运行的时间或频率不当、没有得到一贯有效运行等) 而形成的内部控制缺陷。

2. 按缺陷重要性程度分类, 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与一般缺陷。

重要性取决于控制是否存在无法避免控制目标偏离的因素和这些因素导致的缺陷与目标偏离程度的直接因果关系。重大缺陷 (也称实质性漏洞) 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的情形。

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其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大缺陷, 但仍有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的情形。一般缺陷是指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控制缺陷。判断和认定内部控制缺陷是否构成重大缺陷, 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1) 影响整体控制目标实现的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是否构成重大缺陷; (2) 针对同一细化控制目标所采取的不同控制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3) 针对同一细化控制目标是否存在其他补偿性控制活动。

3. 按缺陷与财务报告呈述的关系, 分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相关的重大缺陷是指“一个单独的缺陷, 其独自或通过与其他重要缺陷的共同作用, 导致无法防止或发现年度或中期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并且该可能性大于微小 (程度)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需关注账户核算类缺陷、账户核对类缺陷、原始凭证类缺陷、期末报告类缺陷和会计政策遵从类缺陷。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通常是会计层面的, 主要表现为对特定账户余额及交易过程、收入确认类的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应用、期末报告的陈述等会计控制的缺陷, 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实质性测试来辨认, 如对或有负债的核算控制缺乏、对应收账款证券化计划的控制缺乏、对新会计准则应用或现有会计准则适用于新交易方面的控制缺乏等。

非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 可能影响公司目标如经营效率、资产安全性及合规性等, 或间接导致财务错报, 通常关注内部控制五要素的细分。需要特别关注公司层面缺陷, 指整个控制环境或财务报告过程中的缺陷, 对财务报告控制有浸入性效应, 如管理层越权、无效的控制环境、无效的审计委员会等。

三、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仅简单地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与一般缺陷, 没有明确各缺陷的认定标准, 更没有厘清各类缺陷之间的关系。事实上,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之争议, 如同会计准则应为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的争议一样。监管层之所以未能在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里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做出明确界定, 采用原则导向的认定, 仅针对基本规范及应用指引里的活动流程提出应循原则, 但并不力图回答所有问题, 而是留给企业自行抉择, 研究确定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具体认定标准。这主要是考虑到监管对象在企业规模、行业特征、经营规模、发展阶段、风险偏好等方面不尽相同, 因而不适宜采用规则导向的认定, 即包含大量的例外、大量的明线测试、详尽的解释和操作指南。但笔者认为, 对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宜采用规则导向。另外, 公司可能出于趋利避害的自身利益考虑将重大缺陷“内部消化”, 原则式的规范思路显然不适合应用到此类负面信息的认定上。此外, 现行审计准则中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也可以借鉴。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一般可以量化, 视该缺陷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错报的重要程度来确定。这种重要程度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该缺陷是否具备合理可能性导致内部控制不能及时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错报;二是该缺陷单独或连同其他缺陷可能导致的潜在错报金额的大小。在研究定量标准时, 可以参考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方法, 围绕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所使用基准及比例三项关键因素进行分析。重要性水平, 主要是基于对构成财务报表的任何一个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错报最小汇总数。在确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基准时, 需对主体的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项目以及基准的相对波动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具体见表1。

相对而言, 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具有涉及面广、认定难度大的特点, 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参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合理确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定量和定性认定标准。其中: (1) 定量标准, 既可以根据缺陷造成直接财产损失的绝对金额制定, 也可以根据缺陷的直接损失占本企业资产、销售收入或利润等的比率确定; (2) 定性标准, 可以采用控制自我评估 (CSA) 程序, 如对内部控制环境、内部信息沟通以及一些控制活动等无法使用定量标准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时, 通过集中有关专业人员和业务岗位人员就内部控制缺陷对影响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讨论, 并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评估标准, 综合考虑缺陷发生的次数、性质、风险重要性水平以及评价者对业务价值和目标的理解、工作经验等因素, 对各纬度因素进行打分。当缺陷综合评分值在一定区间时, 则该缺陷被相应认定为重大、重要或一般缺陷。

操作过程中, 关注关键控制点, 如重要的对外投资、购买和出售资产、对外担保、关联交易、募集资金使用和信息披露事务、对控股子公司管控等。定性标准主要根据缺陷潜在负面影响的性质、范围等因素确定。具体见表2。

需要强调的是, 为避免企业操纵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一经确定, 必须在不同评价期间保持一致, 不得随意变更。

参考文献

[1].杨有红, 李宇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会计研究, 2011;3

内部控制概念 第5篇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多种类型,不同利益方的项目管理(业主方和项目参与各方)的进度控制的()具有明显的不同。

a.方法b.程序

c.软件d.目标 (考试大建造师)

2.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控制以实现工程的()。

a.预测目标b.约定目标

c.进度目标d.实际目标

3.建设项目进度目标分析和论证的目的是()。

a.落实进度控制的措施b.论证进度目标是否合理

c.决定进度计划的不同功能d.确定进度计划系统内部关系

4.建设项目设计方进度控制的任务是依据()对设计工作进度的要求,控制设计工作进度。

a.可行性研究报告b.设计标准和规范

c.设计任务委托合同d.设计总进度纲要

5.在国际上,建设工程项目设计进度计划主要是各设计阶段的设计图纸(包括有关的说明)的()。

a.出图计划b.专业协调计划

c.数量计划d.交底计划

6.建设项目施工方进度控制的任务是依据()对施工进度的要求控制施工进度。

a.监理规划b.施工任务委托合同

c.施工任务单d.n施工组织设计 (考试大建造师)

7.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方应尽可能使设计工作的进度与()等工作进度相协调。

a.项目选址b.可行性研究

c.物资采购d.竣工验收

8.建设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系统是由多个()的进度计划组成的,它是项目进度控制的依据。

a.相互独立b.相互平行

c.相互搭接d.相互关联

9.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形成的。

a.一次b.反复

c.逐步d.最后

10.根据项目进度控制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用途,一个建设项目可以由()等构成不同深度的进度计划系统。

a.项目动用准备工作进度计划

b.项目子系统进度计划

c.年度计划

d.业主方进度计划

11.在建设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系统中,业主方、设计方、施工和设备安装方与()等的进度计划编制和调整时,必须注意其相互间的联系和协调。

a.采购和供货方b.监理方

c.物业管理方d.总承包方

12.供货方进度计划应包括供货的()等所有环节。

a.加工制造b.保险

c.投标d.仓储 (考试大建造师)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代表不同利益方的进度控制目标和时间范畴是不相同的,()等承担了进度控制的任务。

a.业主方b.设计方

c.担保方d.施工方

e.营运方

2.建设项目进度控制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动态循环,主要包括()等内容。

a.进度计划的跟踪检查与调整

b.工期索赔条件的分析与比较

c.进度目标分析和论证

d.建立辅助进度控制的信息处理平台

e.进度计划的编制

3.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的跟踪检查与调整主要包括()等内容。

a.必要时调整进度计划

b.价值工程分析(考试大建造师)

c.定期跟踪检查进度计划执行情况

d.对发现的进度偏差采取纠偏措施

e.确定项目的工作编码系统

4.业主方进度控制的任务是控制整个项目实施阶段的进度,包括控制()。

a.设计准备阶段的工作进度

b.物资采购工作进度

c.征地拆迁工作进度

d.项目动用前准备阶段工作进度

e.设计工作进度

5.根据项目进度控制不同的需要和用途,业主方和项目参与方可以按()构建多个不同的建设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系统。

a.不同计划深度b.不同项目参与方

c.不同计划功能d.不同计划方法

巳不同计划周期

6.一个建设项目可以由下列()不同项目参与方的计划构成进度计划系统。

a.施工进度计划b.设计进度计划

c.年度进度计划d.业主方的进度计划

e.采购和供货进度计划 (考试大建造师)

3.1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b;4.c;5.a;6.b;7.c;8.d;9.c;10.b;11.a;12.a

[解析]

2.答案c:

进度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控制以实现工程的进度目标。当然,合同目标也是一个方面,只不过该目标有时和进度目标不完全相同;而工期目标的说法不确切,因为进度目标里还包含资源的调配等。

9.答案c:

由于人们的主观认识能力和项目客观基础条件的限制,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系统是由粗到细,由浅人深逐步形成,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形成。而答案b、d不确切。

二、多项选择题

1.a、b、d;2.a、c、e;3.a、c、d;4.a、b、d、e;5.a、b、c、e;6.a、b、d、e

3.答案a、c、d:

内部控制概念 第6篇

奔驰IAA(智能空气动力车)亮相,它能依据路面条件变换行驶模式,以提高燃油效率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法拉第未来公司开发的首款电动车FFZERO1首次亮相

宝马未来愿景概念车,它使用了“空气连接”技术,可以让驾驶者通过手势对车系统发出指令

丰田FCV Plus是一部氢燃料电池概念车

宝马公司负责人沃拉特科·卡林尼克在一部宝马750i车中展示了手势控制收听电台音量的功能。在未来,免触碰式控制汽车系统将成为主流,喜欢保持车内整洁的车主再也不用担心中控台上留下的一堆指纹印记。目前,宝马公司展示的手势控制技术包括了提高和降低音乐音量和接听或拒绝来电的功能

福特公司的福逊混合动力版本使用了激光雷达传感技术,它能够对行驶时,车身周围的环境勾绘出实时三维图

德尔福汽车公司的概念车能够在中控控制屏幕上显示行驶周边路况,还能够通过精密的测算提醒驾驶者安全行驶

实时三维地图通过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感应显示在屏幕上?(宁良凌编译自美国路透社新闻网)

内部控制概念 第7篇

一、《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概念的口径解读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 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怎样理解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 (合称“规范体系”) 中内部控制的口径是一个看似明确而实际上很容易迷失方向的问题。张宜霞 (2006) 认为, 内部控制可以根据范围、目标、内容的不同而划分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管理控制、公司治理控制和企业内部控制等四个口径;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 (简称“南大课题组”, 2010) 认为, 国际上有关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有两大口径, 一是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口径, 二是全面内部控制口径;王惠芳 (2011) 认为, 理论界内部控制概念模糊化, 并在进行内部控制缺陷分类时明确定义和区分了“会计层面”和“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缺陷。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同时又容易使人产生疑惑:内部控制有多个口径吗?如果有, 各自适用什么情况?

本文认为,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内部控制概念只有一种理解, 即中国式的、企业层面的、“全口径”内部控制概念;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配套的内容 (包括已经发布和拟发布的配套指引、制度等) 实施中可以根据需要分别选用“全口径”或个别“非全口径”内部控制概念。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内部控制概念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 设计寓意深长, 但是其口径是唯一的, 就是指企业层面、“全口径”内部控制。

从内部控制不太规则的演进过程来看, 对内部控制的解释和描述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着调整和改进, 内部控制经历了一个从部分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目标到多个目标、从零散到系统的变化过程。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今天, 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内部控制概念的认识已经基本趋于一致, 并不存在实质性重大差异 (王宏, 2008) , 所谓的不同口径主要是因为发布者自身代表不同群体、关注的主要目标有所不同从而赋予了内部控制不同的内涵而引起的。所以, 如果论及一般性的、通用的内部控制概念, 则一定是“全口径”的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一个在法律效力上仅次于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内部控制领域的“母法” (王宏, 2008) , 它规定了内部控制中根本性、原则性问题, 是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根基和权威。其中内部控制的概念摒弃了从单一视角看内部控制的弊端, 而是考虑了投资者、审计人员、企业管理层、外部监管等主要方面对内部控制的要求, 把内部控制的不同概念整合到一个框架中, 试图建立一个适用于各种企业 (从规模上而言尤其是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 的、通用的企业内部控制定义, 使各方能够在一个内部控制平台上进行交流、探讨理论和开展实践。这样的内部控制概念必定是一个综合性的定义, 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适用性, 是一个“全口径”的内部控制概念。

2. 配套指引、制度或其他内容实施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的某些方面, 即选择性使用“全口径”或“非全口径”内部控制概念。“

“全口径”内部控制概念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其中的目标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设定了五个目标) , 可以用于多种目的 (如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监督等) 。所以, 在相应的具体实施中并不是每个环节、每一种操作都需要涉及整个内部控制的庞大体系, 或者至少是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因此有必要对“非全口径”的内部控制概念进行梳理。

典型的“非全口径”内部控制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这是财务审计视角的内部控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从财务审计视角审视、完善内部控制, 其典型的目标是资产的完整性、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合规性。这一口径的内部控制被认为是最具体、最基本的 (内部) 控制。 (2) 管理控制。管理控制可以看做是企业管理层视角的内部控制。这一视角的内部控制是管理层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各种资源的运用进行管理、控制和监督, 直接影响到企业利用资源的效率和效益。这个意义上的管理控制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关于“非全口径”内部控制概念, 本文认为: (1) “非全口径”内部控制概念不能仅仅说只有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管理控制 (实质上是一种管理运作控制) 不能就此被舍弃。从目前发布的配套指引来看, 只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单独提及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这一个“非全口径”内部控制, 而没有再出现其他“非全口径”内部控制, 但是, 这不是意味着管理控制的概念不再有生命力。事实上,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主要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外部监管和审计人员的要求, 企业管理层视角的内部控制虽然可能不再需要有单独的配套指引来进行指导和规范, 但是就企业内部管理而言, 管理控制依然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比单独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更加受到重视。 (2) 有学者认为, 宽泛意义上的管理控制就是内部控制。这个观点在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未发布之前作为学术观点是可行的, 但目前在已经达成基本一致的、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内部控制概念确定之后, 就不应该再把管理控制向内部控制概念靠拢, 而只能作为全面内部控制的下一级概念。 (3) 其他的“非全口径”内部控制概念不必再单独提及。对内部控制划分口径有不同的标准, 而目前的主流标准是对“全口径”内部控制设定的多个目标划分后进行联系并形成习惯性称呼。按照这样的标准, 不宜再使用其他的“非全口径”内部控制概念。

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说明了评价的依据、适用范围、遵循的原则、评价的内容、评价的程序、缺陷认定和评价报告等, 但是, 就指导实际工作来说, 其详细程度还有一定距离。鉴于我国内部控制实践的现状, 借鉴以往我国规范、准则类文件执行中积累的经验, 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具有示范模板作用的制度或指引讲解, 以保证内部控制评价的顺利实施以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信息含量。评价指标框架是需要构建模板来进行示范的内容之一。

就如何构建全面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框架, 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南大课题组 (2010) 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总结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所在及其领域, 对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要点和方法提出了务实性建议;陈汉文、张宜霞 (2008) 探讨了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详细评价法和风险基础评价法;王保平等 (2010) 从如何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细节问题上运用案例进行了指导;戴彦 (2006) 、于增彪等 (2007) 、俞雪花等 (2011) 从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方面进行了探讨。

本文认为, 借鉴国际上内部控制取得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开展内部控制实践的进程, 按照规则式结合问题式思路构建评价指标框架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按照这种指导思想构建的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框架如右上表所示:

对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框架构建的说明:

1. 第一、二层项目、子项目根据规则式思路制定。

鉴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全口径”基础, 考虑到我国全面内部控制的理念亟需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建立亟需引导的现状, 框架第一层直接采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五要素, 第二层子项目是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描述的项目基础上直接采用或补充细化后采用。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内部控制再回到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上, 避免再回到众说纷纭、缺乏统一内部控制平台的状态, 便于企业尽快自行建立完善的、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

2. 第三层次指标 (亦可称为具体项目) 根据问题式思路制定。

用阶段性的共性重点问题提示与企业个性化突出问题两者相结合构成第三层次子项目。这种思路的优点是:一来可以在具体项目上有基本参照 (而且是一个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参照) , 不至于茫然无措;二来可以反映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存在的个性化的问题。

3. 重点问题提示的内容。

南大课题组 (2010) 通过对112家存在问题的案例企业的研究, 总结出28个 (类) 比较有共性、有中国特色的突出问题, 可以作为重点问题的参考之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对“内部控制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迹象”中所列举的四方面 (类) 问题, 亦可作为参考之一。

摘要:本文首先从解读内部控制口径入手, 阐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内部控制口径的选用,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内部控制评价三层次指标框架。

关键词:内部控制,口径,评价

参考文献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刚度的控制 第8篇

在结构设计中往往存在着以下两个误区, 有部分设计人员只重点注意荷载的数值大小和结构或构件的承载能力, 而往往忽视变形能力, 造成结构或构件的变形过大;另一个误区是提出过分保守的刚度设计目标,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甚至使设计目标在技术上无法实现。这两个方面都是由于在设计阶段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荷载、内力与刚度的关系, 将承载能力要求和正常使用要求人为分割, 造成设计不当。

2刚度对荷载、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2.1 刚度对荷载和作用的影响

结构和构件的刚度可能对荷载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 如果构件刚度设计目标定的高, 一般材料用量也会较多, 从而自重荷载较大;其次, 结构和构件的刚度对土压力、风荷载以及地震、温差、地基变形、混凝上收缩等间接作用都有直接的影响。现分述如下:

2.1.1 刚度对土压力影响

基坑支护和地下室外墙都承受土压力作用, 尤其是基坑支护结构, 土压力往往是设计时的控制荷载。适当增加围护墙体和支撑刚度可以有效减小墙体的水平位移。但随着刚度的增加, 土压力逐渐由主动土压力向静止土压力发展, 将使支护墙上的土压力显著增大。

此外, 大量的有限元分析和工程实践表明, 当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再通过增加墙体和支撑刚度来减小位移作用不大, 但土压力和支护墙内力的增大却更加显著。

2.1.2 刚度对风荷载的影响

风荷载是一种随时间而波动的动力荷载, 风作用在结构上, 使结构受到双重作用:一方面, 风力使房屋受到一个基本稳定的风压力;另一方面又使房屋产生风振。因此, 高度较大和比较柔软的高层建筑, 要考虑由风振产生的动力效应的影响。我国现行的《荷载规范》和《高层建筑规程》均提出了风振系数的概念, 即柔度越大, 风振系数越大, 计算所得的风荷载标准值也就越大。因此结构的刚度会对风荷载的大小产生影响, 刚度越大, 风荷载越小。

2.1.3 刚度对地震作用的影响

地震作用是由质点受迫震动而引发的惯性力, 因此, 地震作用的大小和建筑物的质量、动力性能都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 如前所述, 刚度越大, 往往要求用比较多的材料, 使建筑物的质量越大;另一方面, 刚度越大, 结构自振周期越小, 地震影响系数往往会较大。

因此, 结构刚度会影响到地震作用的大小。通常情况下, 刚度越大, 地震作用也就越大。

2.1.4 刚度对其它作用的影响

绝大多数建筑物都是属于超静定结构, 温度变化、地基变形、混凝土收缩等因素作用在超静定结构上会引起内力, 这主要是由上述变形被约束, 从而引起内力。刚度越大, 约束也就越强, 上述作用也就会越大。综上所述, 结构或构件刚度会对很多荷载、作用的大小产生影响。一般来说, 除风荷载外, 刚度越大, 荷载和作用也就越大;而风荷载通常是刚度越大, 荷载越小。

2.2 刚度对内力的影响

一方面, 刚度对荷载和作用产生影响, 也必然会对构件的内力产生影响;另一方面, 结构中力的平衡、变形的协调以及由此产生的构件内力都是通过构件自身的刚度以及连接构件之间的相对刚度的大小来体现的。换言之, 结构和构件的刚度都会直接影响到构件的内力大小和分布情况。

2.2.1 结构整体刚度对内力的影响

结构的整体刚度会对内力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建筑物基础的刚度大小会影响到是否满足嵌固端假定, 从而影响到基础自身和上部结构的内力分布;上部结构平面布置时, 刚度是否均匀会影响到是否产生扭转效应;上部结构沿高度的刚度分布情况会影响到是否有薄弱层的存在;楼盖的刚度会影响到各抗侧力构件的内力分配等等。

2.2.2 构件刚度对内力的影响

在板式构件中, 荷载的传递方式取决于板的两个方向刚度比值, 即两方向的刚度相等或相近, 荷载沿双向传递, 相差悬殊时则为单向传递, 且沿着刚度大的方向传递,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 以板的长短边比例作为界限, 将矩形平面的楼板划分为单向板和双向板。这表面上是以平面尺寸区分, 实质上却是体现了刚度对荷载传递方式和内力分布的影响。另外, 交叉梁系的传力关系也是遵循类似的刚度理论:交叉梁系的荷载传递方式取决于两个方向梁的线刚度比值, 当两向梁的线刚度接近时, 荷载由两向梁共同承担, 形成井式楼盖;当两向梁的其线刚度相差较大时, 荷载为单向传递, 结构变成主次梁体系。

2.2.3 构件间相对刚度对内力的影响

相互连接的构件间相对刚度对内力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现浇楼盖中, 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梁和板, 如果梁的线刚度较大, 则会使板的跨中弯矩减小;反之, 如果采用较厚 (线刚度较大) 的板, 则可能使梁产生较大的扭矩, 梁和柱的线刚度比值更会直接影响到内力分布一般情况下, 相互连接的构件中, 内力的分配是遵循“能者多劳”原则的, 即刚度越大, 分配的内力也就越大。至于刚度对变形的影响, 一般来说, 刚度越大, 变性也就越小, 增大刚度对减小变形是有利的。

3刚度控制在概念设计中的应用

在某基坑工程中开挖深度15 m, 土体主要为粉质粘土, 含水量30.5%, 天然重度19.4, 孔隙比0.871, 内聚力C=23.8kPa, 内摩擦角17.0。考虑地质情况和施工技术条件, 拟采用桩顶设一道支撑的人工挖孔桩支护。常规方法设计时, 将桩顶和底部简化为固定铰支座, 按静止土压力计算荷载, 设计桩径需1 800 mm, 净间距850 mm。如此大的材料用量主要是由于设计时假定墙后土压力为静止土压力。而采用刚度控制方法时, 通过一个简单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挡土墙厚度对荷载、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最终, 设计柱截面为翼缘尺寸225×12, 腹板尺寸750×8, STS分析满足要求。

4刚度控制在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高层结构设计中, 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往往成为控制因素。此时刚度控制的难点是如果刚度大, 则地震作用大;而降低刚度, 虽然可以减小地震作用, 但又会造成风荷载的增大。

在具体设计实践中, 结构师提出了很多关于刚度控制的设计理念。例如, 吉隆坡佩特纳斯大厦采用联体的双塔提高刚度;香港汇丰银行大厦采用悬挂体系减小结构整体刚度等等。但这些思想大多数没有经过地震的检验。著名的美州银行大楼可以说是高层结构设计时刚度控制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刚度对高层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更大, 刚度控制也更重要。

5结束语

结构设计时不仅仅要确保安全, 同时要满足合理和经济的要求。要达到这些目的, 必须要从事物的内部因素——刚度着手, 即通过刚度控制, 使结构体系刚度适中、刚柔相济。这样, 不仅可以消除结构隐患, 而且可以保证构件以至于整个结构在荷载作用下, 受力合理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ID:3921]

摘要:本文针对结构设计中存在的承载能力要求和变形要求分割的现象, 论述了刚度对荷载和内力的影响。提出了设计理念, 仅供同行参考。

内部控制概念 第9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设计阶段

1 工程造价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普遍使用从前苏联引进的“定额”计价模式。投资主体与施工方都是国家的主人,只需按照投资计划和定额开展估算、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等一系列工程造价管理,定额就是计算资源使用和成本核算的基本工具。

伴随我国市场建设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迫在眉睫,新的计价模式-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广东顺德试点成功,并在全国得到较好地推广和实施。工程量计价模式是真正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计价模式,它是工程造价管理新发展的转折点。在此基础上,现阶段有些地区正在积极推行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从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阶段到竣工验收,造价的控制和管理一直贯穿其中。

2 建设工程前期阶段工作的造价控制与管理是关键

建设工程的前期阶段是指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设计完成为止的工程建设阶段。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时选择和决定投资行动的全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比较选择及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都注重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因为从表象看,工程项目的合同形成于施工招标投标阶段,而占造价比重比较大的人、财、物的投入主要在施工阶段。但实际上,项目决策对工程造价以及项目建成的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项数据表明,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达到80%。大量的事实证明,工程项目前期投资估算的偏差是造成其投资效益低下、“三超”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源。由此可见,只有加强项目决策的尝试,建立项目优化评选,采用科学的估算,细致做好投资估算,形成有效的投资最高限额。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涉及的行业较多,且包括诸多数据,工作量大,具体操作时参加的人员应由经济专家、市场分析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监理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造价工程师、财会人员等组成。这些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必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从而保证造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 建设工程设计阶段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重点

3.1 工程设计阶段的重要性

工程设计就是指对建设工程实施计划和安排,决定建设工程的轮廓与功能,从我国的建设程序看,工程设计阶段在整个工程建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工程将来能否达到既安全,又满足功能要求,能否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在设计阶段就已经定型了。因此,我们把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作为一个重点来控制,在投资控制完成后,有效地控制造价就从设计阶段开始。只要在设计工作尚未完成,在设计图纸交付实施之前就可以把好工程造价管理第一关,才能为总体工程造价控制打好基础。根据西方国家的有关专家学者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包括工程造价和工程交付使用后的经常开支性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小于1%的费用对工程总投资的影响度占75%以上。另外统计资料表明,在设计阶段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为88%,而施工开始后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仅为12%。

3.2 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措施

3.2.1 建立必要的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工程设计招标

改进和完善现行的设计方案招标方法,在方案评选时要求设计者提供方案设计概算,明确概算控制指标,将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经济的权重适当提高,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又使设计方案的投资者被有效地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使其不超过估计值。改变过去只重技术指标,忽视经济指标的评标办法。改革现行的设计取费标准和造价计算设计取费的基数。我国现行的设计取费依据是按投资的百分比计算的,这样不利于设计人员主动地考虑降低造价、节约投资。可以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在保证工程安全和不降低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节约工程的投资,在具体实施中可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从而调动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控制工程投资。

3.2.2 加快推广设计监理制度

设计监理在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控制工程投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家人士称,一项工程的设计如果工程监理参与进去,一般可排除80%的错误,而施工开始后充其量只能节约投资20%。我公司某项目现场监理组在接到施工图纸后,经估算发现底板配筋不尽合理,在会同业主和设计单位多次讨论后,对设计进行了研究和复核,对底板配筋进行了修改,节约钢筋450t,既节约了投资,又缩短了工期。目前,监理工作在工程施工阶段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设计阶段明显不尽人意。主管部门在搞好政府监管的同时,一方面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引进、培训、考核工作,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职责、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推广力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市场化提供有力条件。

3.2.3 运用价值工程进行设计方案优化,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价值工程又称价值分析,是运用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着重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使之以较低的总投资,可靠地实现产品必要的功能,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通过优化方案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进行投资控制并非一味地减少投资,而是在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控制造价,把工程的功能和造价两方面结合起来分析,依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平衡和调节,既要鼓励采用先进工艺、材料和技术,又要防止投资扩大和超出。最好的方案不仅应该技术先进、功能优越,而且其投资要有最有的性能价格比。

3.2.4 尽可能减少设计变更

首先,要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和建立相应的制度,防止不合理的设计变更造成工程造价的提高,对于擅自扩大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设计变更,除非不变更影响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次,认真对待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加强图纸会审、审核、校对,及时核算有关设计变更的造价,对于有问题或者非有偏高的项目可重新考虑,进行多方案比较,好中选优,从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4 加强建设工程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实施阶段,即是把设计图纸和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是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工程造价的60%左右就是在这个阶段发生的,因此对工程造价的直接影响很大。做好建设工程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主要从招标管理、施工管理和结算管理着手。

4.1 规范招标投标活动,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

4.1.1 科学合理编制建设工程项目控制价

编制建设工程项目的控制价是依据施工图纸和规范要求,对每一个清单项目实体准确、详尽地进行描述项目特征,逐一套价组成综合单价,按照国家和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规定的计量、计价规定计算的分部分项工程费与相关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等组合而成为招标人接受的最高交易价格。

4.1.2 制定严密的招标文件,公平竞争,择优选取施工单位

实行公平合理的工程量清单招标投标即由招标人按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并提供工程量清单,投标人视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劳动率以及市场价格进行自主报价。招标人承担“量”的风险,投标人承担“价”的风险,这样即仅可以选择到技术、资质、经济实力强的施工企业,又可以使承担实际施工的工程造价更加合理,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4.1.3 订立科学、合理、完善的施工合同

确定合理的合同价款对工程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和结算工作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合同条款中应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合同一经签订就不得单方更改,合同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双方日后争论的焦点。在当前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合同是保障双方合法权益的最重要的法律依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一定要加强合同管理意识,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合同的确实履行,提高投资效益。

5 健全现场签证,加强设计变更审查

施工现场签证是指在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发、承包双方的现场代表(或其委托人)对发包人要求承包人完成合同内容外的额外工作及其产生的费用作出的书面签字确认凭证。现行的施工签证单是由业主代表、监理工程师、施工单位负责人共同签署的,相当于达成的补充协议,是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加强现场签证管理,保证工程签证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可操作性,由此得出合理的工程造价。

设计变更是指设计单位依据建设单位要求调整,或对原设计内容进行修改、完善、优化。设计变更应以图纸或设计变更通知单的形式发出。设计变更是实施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设计变更越早提出损失越小,如在设计阶段变更,只需修改图纸,其他费用尚未发生,损失很小。对设计变更要从其所带来的效益与现场变更增加的费用进行比较,全面考虑,权衡利弊后在决定取舍。

6 做好工程竣工结算审核

内部控制概念 第10篇

一、基本概念的教学

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说多种多样, 课堂教学中应跟据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环境等因素影响, 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手段面向主体学生。

1. 整体概念教学应抓住重点, 突出难点。

(1) 抓住重点:教材中对基本概念的描述有三种不同字体。即完全黑体字——重点概念;部分黑体字———次重点概念;印刷字体———一般概念。教学中根据字体不同, 讲解的程度不同, 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 例如“化学平衡状态”就是重点概念。教学中不要一潭死水, 所有概念都一慨而论, 重点掌握什么概念, 了解什么概念;要有层次, 有重点。让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学习中, 从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2) 突出重点:概念的描述给学生理解存在难易程度, 对于一些重要的又较难理解的概念, 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细致的分析, 对于互通或用相同的词语描述的进行归纳分析。如:“改变”影响平衡条件的“改变”, 指浓度、压强或温度等;“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中的“改变”指加速或减慢等;突出重点关键的词语“改变”。抓住难点使概念简单化、容易化。

2. 具体概念教学中的剖析法与“语法”法。

(1) 剖析法:每一个化学概念都有严密的表述, 教学中充分提示其内涵, 从对象、前提与描述方法等方法等方面想清楚, 并透彻全面剖析, 才能形成完整而正确的概念, 如“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中, 对象是“气体”, 前提是“标准状况”, 表示方法是22.4|mol运用时, 忽视任一点都是错误的。

(2) “语法”法:任何化学概念的描述都是一句完整的话, 从语法角度来说一句完整的话可分为“主语结构”和“谓语部分”例:“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其中“装置叫做原电池”为主语结构, 这是一句话的关键, 也是一个化学基本概念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语。什么装置?很自然地引发出从“化学能转化电能”的装置这样完整的全面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从另外一种格式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二、基本概念复习中的“广度”和“深度”的控制

1. 立足整体, 联系求广, 确使复习内容应有的“广度”。由于一个概念总是处于一切概念的一定联系中, 在复习中既要注重概念高度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又不能孤立地抓住单个概念, 而要立足整个教材体系, 找出概念的关系, 这样不仅可使概念系统化, 而且便于弄清概念的区别。

(1) 理清关系, 形成系统。复习中把分散的, 零散的, 有关的概念纳入某概念的体系中, 形成信息系统, 便于储存和提取。如对化学反应的分类:从物种变化的基本类型可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从有无电子转移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从反应中微粒运动可分为分子反应离子反应;从反应进行的程度可分为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从热效应可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 多方联系, 建立网络。复习中要把在内联系一些相关概念纳入某一知识编织的问题中, 有利于明确各概念的联系, 增强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如:大范围的概念划分为小范围的概念可从“建立的前提条件”和“划分的依据”两个方面归纳总结。

例:单质、化合物概念描述建立的前提条件是纯净物, 划分的依据是元素种类, 这样复习效果就更好些。

2. 紧扣课本, 及结合“大纲”进行适当“深度”的挖掘。基本概念复习中“深度”的挖掘, 必须将基本点建立在教材“大纲”、“考纲”上, 复习中注意挖掘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注意“深度”挖掘不是直接添加“深的内容”。

(1) 剖析实质, 深化内容。在复习中, 切忌原地踏步, 应居高临下。从整个知识体系方面, 从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方面, 深刻认识概念。如对“物质的变化”这一概念, 若从物质中化学键有无变化这一理论高度来认识, 就很容易分清哪些是物理变化, 哪些是化学变化。

(2) 联系实际、加强理解。各概念能用于解决哪些问题, 以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复习基本概念的根本所在。所以复习时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能提高概念的巩固和灵活运用。如从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到工业合成氨, 到农业上使用化肥, 从而明确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到实际化工生产中哪些是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等。

上一篇:音乐编辑下一篇:趣味化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