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

2024-09-23

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精选10篇)

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 第1篇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麻木的学习习惯, 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 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在教学内容上, 传统教学更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 而忽略了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学生往往做的少、听的多, 因此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传统教学由于缺乏相互之间的协作以及课堂交往的单向性, 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往往也较差。

通过对省内几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调研, 同时对全国开设本课程的同类院校进行课程网站查询可以得知, 国内同类课程虽进行了相应改革, 但从改革的取向上尚未完全脱离学科体系, 尚未真正做到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教学, 而且查询到相关领域的同类课程改革成果也很少。因此, 有必要对本课程的所有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改革, 同时在改革取向、改革深度、改革的系统性上都应作较大突破。与国内外开设的同类课程相比, 更加突出职业特点, 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突出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改变目前同类课程所带有的学科课程的特点, 变为与操作型职业相符的活动型模块课程, 将素质、态度、知识、技能四个能力要素进行有效融合。

课程改革的理念、思路及目标

1.课程改革理念

在我院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指导下, 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商品检验与养护》课程, 并选择“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 加强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基于工作的学习模式中掌握本课程所需的技能、知识和素质。

2.课程改革思路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基本思路如下: (1) 工作任务分析。根据专业对应的各工作岗位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给出一个学习性任务, 学生在接到任务以后, 教学过程就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工作法组织实施完成。 (2) 行动领域归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 形成综合能力领域, 综合考虑知识、技能、态度、素质四个能力要素的融合。 (3) 学习领域转换。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及职业成长规律, 重构行动领域并依次转换为课程体系。 (4) 学习情境设计。根据完整的思维及职业特征, 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主题学习单元, 并从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实践四个环节进行课程的改革设计。

3.课程改革目标

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五个方面不断完善。教师队伍上, 通过培训、下厂实习、企业调研、企业外聘等方式, 构建一个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在教学内容上, 通过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紧随物流企业的发展, 不断进行课程内容完善;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 注重养成教育, 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开发更为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项目, 力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和显著的教学效果;教材建设上, 结合教学实际, 先固定一本比较符合现有学生整体实际的教材, 比如王力平主编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物流商品检验与养护》这本书。接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 着手编写一本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内容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的教材, 努力达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领先水平。

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1.教学情境的改革

教学情境的设计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宗旨, “以有效维护商品在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组织教学内容, 进行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的有效融合, 共分为五个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学习情境1:仓库温湿度控制与调节;学习情境2:仓库商品防霉;学习情境3:仓库虫害的防治;学习情境4:仓库鼠害、蚁害的防治;学习情境5:金属商品和化学危险品的安全储存。因为课程内容主要针对物流过程中具体的商品养护任务, 因此, 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和确定的目标, 具有较强的过程针对性。

2.教学过程的设计

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工作法组织实施。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商品检验与养护》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将态度、素质、知识和技能进行全方位融合,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采用案例分析法、任务教学法、仿真实验法和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法:不仅让学生学习借鉴最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和一些企业失败的教训, 而且还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作出分析判断,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教学法:针对教材所设置的五个学习情境, 提炼出相应的工作岗位上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并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提高综合素质。

仿真实验法:通过在校内实训室进行仿真训练, 缩短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

现场教学法:通过到企业参观和在校外实习基地的现场指导, 便于学生直观了解商品的养护技术, 理论要点讲解完毕后,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启发学生自已发现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相结合, 把知识吃透。实现了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4.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训实习教学环节分为两种形式:形式一, 将实训实习任务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 运用现场教学法, 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中完成各工作任务的基本实际操作;形式二, 综合实训实习, 在校内课程结束之后, 进行30学时的校外企业的综合实训实习, 提高技能,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改革内容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教学目标以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内容以操作技能和知识结构为导向;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以工作情境为导向。

2.在教学模式上选择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 根据实际需要以其他教学模式为辅。并根据本课程的内容, 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模块, 每个模块都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教学过程通过任务引入-->任务分析-->相关知识提要-->任务实施-->归纳总结-->知识链接六步走的模式, 完成教学过程。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教学的弊端, 对比省内外院校目前同类课程的开设情况, 提出了我院进行《商品检验与养护》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并阐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思路、目标, 指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最后总结出我院本课程改革内容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关键词:商品检验与养护,教学改革,理念,思路,目标

参考文献

[6]王长远、马骁驰、刘克辛:《高校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第20期, 第192-193页。

[7]鲁力群、谭德荣:《物流技术装备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物流技术》2013年第32期 (4) , 第278-282页。

商品质量管理办法 第2篇

一、目的: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杜绝无证照厂商及假冒伪劣商品进入我商场销售,保证公司上柜商品的质量和保护顾客的权益。

二、管理范围:凡在本公司所有上柜商品。

三、管理办法

1、凡进场厂商(家)商品上柜,商品部和顾客服务部应做好相应的资格审查及合同文件资料的审查工作。厂商(家)进场以各种方式销售其商品,必须按下列要求提供证件:

1、1国产商品

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产品质量检测报告或免检证书、银行开户许可证、商标注册证明或商标使用授权证明、卫生许可证(食品类及化妆品类),如属代理商则需提供代理授权书。

1、2进口商品

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银行开户许可证、商标注册证明或商标使用授权证明、海关关税证或报关单、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化妆品类),进口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进口特殊化妆品),如属代理商则需提供代理授权书。

2、各部须对进场厂商(家)资格及相关手续必须严格按公司规定加以审查,各种证照资料必须齐全,否则不得进场上柜。

3、证照资料随合同送总经理审签之前,须经顾客服务部主管审核签字。因对进场厂商(家)资格审查及合同文件资料审查不严,造成无证无照厂商进场,以及相关手续不全商品上柜销售的,一经查出,公司将对该部门主管及有关人员予以扣除当月奖金的处罚。

4、证照资料审查要求。

4.1 审查证照原件与复印件一致,复印件须加盖公章鲜印。

4.2 证照资料审查通过后,资料复印件统一交总经办存档备

查。

5、厂商(家)专柜新补货品的监督检查工作。

6.1 专柜经营合同规定以外的品牌必须提供相应的证照资料

重新签合同或签促销协议。

6.2 凡因对新补货品之相关资料把关不严造成手续不全商品

上柜销售的,经查出,公司将对有关部门主管、班组长予以扣除当月奖金的处罚。

7、商品的标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正确齐全地标注:

电话机等电信终端产品:须具备邮电部有关批文,并在产品上加贴邮电部进网标志

7.1 一切商品必须使用中文标识标注相关内容,对须提供使

用说明书的必须提供。

7.2 凡国家规定具备生产许可证方可生产的产品必须在包装

上标明生产许可证编号。

7.3 进口商品必须使用中文标识标注相关内容,进口商品说

明书使用外文的,必须用中文或中英文对照说明,一货一书。

7.4化妆品:严格执行《GB 5296.3—2008消费品使用说明化

妆品通用标签》。

7.4.1标签必须标注:

产品名称、制造者名称和地址、净含量、化妆品成分表、保

质期(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或生产批号和限期使用日期、生产许可证号、卫生许可证号和产品标准号、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应标注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备案文号、特殊用途化妆品应标注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

进口化妆品应标明原产国名、地区名(指台湾、香港、澳门)、制造者名称、地址或经销商、进口商、在华代理商在国内依法登记注册的名称和地址;标签所用文字应是规范的汉字,可以同时使用汉语拼音或外文,但必须拼写正确;进口化妆品最小销售单元(包装)需贴“CIQ”标志。

7.4.2标签宜标注:

必要时,应标注化妆品的使用指南或使用指南的图示;必要

时,应标注满足保质期或限期使用日期的储存条件。

7.5食品:严格执行《食品标签通用标准》、《饮料酒类标签

标准》、《特殊营养食品标签标准》。

7.5.1国产预包装食品标签必须标注:

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制造者、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必须标明食品制造、包装、分装或销售单位经依法登记注册的名称和地址、日期标志和贮藏指南、质量(品质)等级、产品标准号、特殊标注(如辅射食品等)、保健字食品应具有国家规定健字批号、婴儿奶粉应标注年龄段、QS标志及QS号(需取得生产许可证方可生产的食品)。

7.5.2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必须标注:

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食品原产国或地

区(指香港、澳门、台湾)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或保存期、经销商名称和地址(“经销商”包括依法注册登记的进口商、代理商和在华联络商或办事处)。

7.6纺织品和服装类必须标注:

产品名称、制造者名称和地址、产品号型和规格、洗涤方法、采用原料的成分和含量、使用和贮藏条件的注意事项、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产品质量等级、产品标准编号、国家安全类别标识(A、B、C类)、产品使用期限(需限期使用的产品,应标明生产日期和使用期限,按年、月、日顺序标注)。

7.7玩具类必须标注:

产品名称、产品型号、安全警示、主要成分或材质、年龄范

围、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使用方法、组装程序图(拼插和组装玩具)、维护和保养、产品标准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安全使用期限。

童车,电玩具,弹射玩具,金属玩具,娃娃玩具,塑胶玩具

等六种玩具需3C标志。进口玩具需CIQ标志。

7.7 皮革制品类(皮鞋、皮衣、箱包等)

7.7.1皮革制品应标注:

产品号型和规格、采用原料的成份和含量、洗涤方法、产品

质量等级、使用和贮藏条件的注意事项、保修期限标志

7.7.2每双皮鞋应有下列标志:

商标,鞋号,型号。内包装应有下列标志:

制造厂名,厂址和标识,产品名称(代号),色别,鞋号,型号,产品等级。外包装应有下列标志:制造厂名,商标,产品名称,鞋号,数量,色别,等级,箱号,重量,体积,装箱日期。

7.8 家用电器类必须标注:

中文的品名、厂名、厂址、使用说明书、警示标志等,属实

施许可证管理、产品质量认证管理的产品应有生产许可证、“3C”安全认证标志及标志的有效期,国内产品还须有标准号及检验合格证。进口商品除必须具备相应手续外,对纳入国家《实施安全质量许可制度的进口商品目录》的47种商品,必须经过国家商检部门的检验,出具相关文书,并在商品上加贴CCIB中国商检标志,证明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可靠。

8、各部门在填写商品标价签或制作电脑扫描用价签时,对

于某些国际知名品牌异地组装的商品,应仔细对照商品内外包装及所附使用说明书,并标明主要部件产地和最后组装地,以杜绝产地标注不明而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9、在标识管理的日常工作中,须注意商品上使用的条形码

与其文字标注的产地一致。如不一致,则必须提供相应的授权使用证明或授权生产证明(或能提供该企业是境外公司的子公司,可以使用母公司的制造商代码的证明)。

10、各部门班长须担负起商品产地标注的审核责任,对各种

价签填写及打印进行严格审核,把好产地标注关。凡出现此类错误的,一律严格执行扣分扣奖金的规定。

11、加强价格监控及计量监督工作。

11.1 依据《反价格欺诈和牟取暴利例》及《实施细则》,超

市部在审查合同资料时也必须把好商品价格关,签订合同时须要求供应商提供价格清单。已进场销售的商品若需调价,必须书面通知我公司。价格清单和调价通知与合同资料一同存档,价格资料不齐的商品一律不准许上柜销售。

11.2 根据《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各部门

在商品销售活动中,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对销售所用的各种计量器必须按时送检,并将检定合格证妥善保管,定期核查,对未取得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或未由计量测试部门测试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得上柜销售,已经上柜销售的应立即撤下,待完备手续后才能上柜销售。

11.3顾客服务部负责组织每月的市场商品价格调查工作,各

部门应高度重视,及时准确地反馈回市场信息,以便更好地搞好价格监控工作。凡不认真执行本项者,将按公司有关规定对相关人员予以处罚。

12、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消费者

权益保护条例》《产品质量法》及《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司作为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负有修理、更换、退货及其它责任,特别是列入《实施三包的部分商品目录》的商品。

13、凡经营“三包”商品的厂家撤柜时,商品各部及财务部

要根据其销售记录,缓结其部分货款,待其所有“三包”商品的“三包期”到期后,方可将余款结清。

14、本管理办法在2005年8月10日的版本上修改,报总经

理审批后颁布执行,修改亦同。

浅谈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与检测 第3篇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质量检测

商品混凝土是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只有加强对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与检测,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商品混凝土的质量。

一、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

(一)科学进行配合比设计

合理的配合比是确保商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前提。在进行混凝土拌制时,必须要满足其和易性、均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此外,还要根据配合比做好相关设计、试验及调整。在配制之前,要对工程情况、气候、输送方式等多种因素进行充分地考虑,充分了解施工工艺特点,以设计好混凝土的坍落度,对水泥品牌、标号、砂、石、含泥量等指标进行了解,确保外加剂、掺合料选用的合理性。在设计配合比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工程、不同性能、施工环境变化等进行调整。要确保出厂时强度高于人模时的强度,因此要控制好其间的强度损失。故此,在出厂前,要适当地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同时,要确保商品混凝土的配合比满足其耐久性的要求,从而设计出水灰比的最大值和水泥用量的最大值,与经济性原则相符合,从而最大可能地减少混凝土成本。

(二)对减水剂掺量进行有效地控制

混凝土拌合物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可塑性、粘聚性、保水性,能够减少离析、泌水。减水剂的有效掺入,能够增强混凝土的流动性,普通减水剂能够明显地增大坍落度,高效的减水剂具有更强的流动性,能够极大地增强混凝土的流动性,同时,混凝土拌合物具有很强的粘聚性、保水性,不会发生离析、泌水,运输起来非常方便。在进行混凝土结构浇筑过程中,对于比较复杂混凝土结构,同样能够获得良好的成型质量。但是,在使用减水剂时,能够增加混凝土含量。如果掺入的减水剂掺量过大,就会增加其泌水性,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因此,应对减水剂的掺量进行严格地控制。

从当前来看,主要有四种掺入减水剂的方式:滞水法、先掺法、同掺法、后掺法。其中,最不常用的就是滞水法及先掺法。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后掺法。在进行混凝土搅拌时,不能够加入减水剂,而是在混凝土运到后分几次加入,再经过二次或多次搅拌。采用后掺法,优点是能够有效地减少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的离析,降低坍落度的损失,使减水剂获得良好的使用效果,从而最大可能地减少减水剂的使用量,增强减水剂适应水泥的能力。

(三)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一是确保砂率、砂石级配的合理性,要尽可能地使用粗骨料。尽可能地掺入减水剂等外加剂。如果坍落度变大,就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作为衡量混凝土重要质量指标的坍落度,是最容易进行质量判断的指标。作为搅拌站,必须经常对坍落度进行检查,确保水灰比不变,水泥浆就是适量的增加。如果坍落度太大,为了确保砂率不变,就是适当地增加砂石。

(四)施工现场技术操作

商品混凝土的质量与原材料、配合比、浇筑等过程都有直接的关系。在进行振捣成型的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监理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振捣过程,以免出现气孔、蜂窝、麻面等问题。在进行振捣过程中,必须确保振捣的密实性,不能够少振或漏振,但也不能够过振,以免导致离析问题的出现。为了确保质量,就必须确保以振实工艺为出发点,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二、商品混凝土质量检测

(一)坍落度的质量检测

在进行较远距离的运送时,是最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出料口混凝土坍落度的进行检测,并要检查离析及凝固过早的问题,以确保混凝土坍落度得到有效地控制。二是要根据运送距离采取措施。根据长距离的运送,要建立有效的质量检测制度,严防混凝土出现离析及过早凝固的现象。如掺入缓凝剂,或是在施工现场加水拌合,从而确保出料口混凝土的坍落度符合质量控制要求。

(二)原材料的质量检测

原材料是影响商品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只有确保原材料质量,才能够使商品混凝土质量得到保证。为此,要切实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检测。同时,还要加强对原材料的现场抽样检测及现场检测,并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取样检测。商品混凝土含砂率必须达到质量要求,确保砂石的粒径、级配等均符合质量标准。在生产过程中,要根据检测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以确保质量。

(三)外加剂的质量检测

外加剂的种类繁多,其功能也是不尽相同的,且让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过程中,因此,应该对外加剂品种、掺量比例进行全面了解,在进行使用过程中,应该对外加剂进行现场检测。从减水剂来看,很容易受到环境气温条件的影响。随着气温的变化,在夏季各个时段施工的温差较大,拌合物的坍落度很容易受到影响。故此,要对出料口的混凝土进行密切关注,在必要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减水剂的掺量。

(四)强度统计标准差

根据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有关规定,商品混凝土要按照月或季度进行强度标准差的统计。为了强化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要切实注意这一重要参数,这一才能够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达到95%以上,因此,要根据实际统计值加强对生产过程的动态化管理,以确保商品混凝土的質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商品混凝土是现代建筑业中最为重要的原材料,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到加强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与检测的重要性和积极性。在进行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切实做好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与检测。要科学确定配合比,有效控制掺水剂,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对坍落度、原材料和外加剂进行质量检测。

参考文献:

[1]卓明阳,李东广,张汉涛.浅谈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2,14:101.

[2]陈军超,张建兵,陈军磊,全卫锋.浅谈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J].工业建筑,2012,S1:550-552.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记录管理 第4篇

关键词: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计量记录

定量包装商品是指以销售为目的, 在一定限量范围内有统一的质量、体积、面积、长度技术标注等包装内容的预包装商品。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是否准确不仅关乎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而且关系到一个企业的企业形象、诚信建设及企业信誉品牌的建立。如果由于商品计量检验记录过程中的失误导致批量产品包装出现较大的短缺量或超出量, 都将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公司形象。所以确保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的合格率、实现精细计量, 是企业运行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我国现行的计量技术规范JJF1070-2005《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研究和多年实际检验工作的经验思考, 河北计量测试研究所的黄涛认为定量包装计量检验的原始记录可以分为现场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计算记录, 但是该提议只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记录的人工手续繁琐和计算误差, 关于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测记录的问题还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一、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记录现状及问题

(一) 企业计量人员专业知识匮乏、专业素养不高。

部分企业的计量人员专业知识匮乏、专业素养不高, 在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工作时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造成了商品数据统计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增大;而对于在商品计量操作过程中, 计量设施设备的使用不规范, 如计量设备配备和检验用计量器具选择不合理, 选配的计量设备的量程、检测精度和准确度等级不满足使用要求, 同样会使得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记录出现较大误差;由于专业素养的低下, 有的计量工作人员可能对于新购进的计量设备、器具检验不严格, 认为其出厂合格就无需进行检测和校准, 不计误差情况;另外, 部分企业为节省费用, 不及时更换超期使用的计量器具, 甚至有的计量器具从未经过计量测定, 很多计量设备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计量器具的使用及保养条件、操作方法、量程校准等知识了解甚少, 有的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则不屑于遵守计量器具的完美使用标准而选择自己认为方便不影响测量结果的操作方法, 这些均是导致定量包装商品检验计量不合格的重要原因。

(二) 企业计量法制意识薄弱。

在这个个性化的社会, 人们常常为了展现自己的个性而无视法律规定。对于普通人来说, 可能无关紧要, 但是对于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和计量操作人员而言, 这也许是致命的要害。据调查, 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不清楚、不了解, 某些生产企业甚至不知道《规定》中规定的产品允许正负偏差是多少, 而有的企业自行规定公司产品的负偏差标准, 所以国家监督局在企业产品检查中会发现有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已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允许负偏差。由于企业计量法律意识的薄弱, 个别企业急于牟利, 不惜铤而走险, 故意计量作弊, 甚至销售商、生产者和商品外包装生产者串通, 使商品净含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标称值, 以低价进入市场并迅速占领市场, 这一违法行为严重破坏和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三) 企业内部监管制度不到位。

企业内部缺少严格的计量监控部门和自我监督抽查机制, 缺乏有效的计量监控措施, 其表现为缺乏专业的计量检查人员, 没有科学合理的抽检制度, 对批次商品不进行商品计量检验记录抽查或仅仅为了应付只是做简单形式抽检, 这些在日常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监督检查中都出现过。一些企业对于商品的外包装重量的误差不重视, 有的以单件外包装的重量作为整批外包装的标准值称重, 有的甚至忽略外包装的质量。有些企业为扣除超过标准规定的水分等成分的含量, 在企业内部的抽样检查中往往忽略其影响, 从而造成了市场商品的净含量误差。

二、解决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记录问题的途径

(一) 基础检测, 加强计量设备器具管理。

对于列入国家强检计量器具目录的计量器具, 每年应进行执法检测检查, 对于未按强检规定要求按期送检的要加大执法力度;未列入强检目录的计量设备器具, 应该敦促企业自觉送检或进行定期检测检查。对于企业内部而言, 也要按期对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检验设备器具进行核准校对, 及时更换超期使用的计量设施设备, 以确保企业生产的商品计量检验达标准以上的合格率。

(二) 遵纪守法, 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企业高层应督促完成定量包装商品的《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的义务, 履行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并对一线计量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和素质的培训, 提高计量检测技能和专业素养;组织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开展计量法律法规和检验知识的学习, 健全组织机构、组织人员培训, 制定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管理制度, 掌握必要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记录知识。对于包装商品计量检验记录工作做得好的企业鼓励其继续高质量生产也可予以荣誉奖励, 而对于私定允许误差范围、故意忽略质量抽检结果等违法乱纪行为将依据计量法律法规, 予以严厉的行政处罚, 酌情考虑媒体曝光。

(三) 严格监督, 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要做好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检验监督工作, 任重而道远, 不仅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更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和企业单位的积极配合。为从根本上提高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质量, 需用国家计量检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计量标准作为标准, 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建立计量检验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将有效实现计量检验业务、检验数据的实时化监控和处理, 对检验操作人员、检验流程和检验进度等信息进行及时记录及传递, 相关企业单位要从长远出发, 积极构建企业内部的高新信息化管理系统, 从而在管理环节保证整个商品计量检验记录流程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提升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检验的合格率。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记录的研究, 我们不难了解, 作为定量包装商品的生产企业, 除了加强企业内相关工作人员的计量法律及规定的培训, 健全与计量检验记录相关的组织结构, 认真做好企业内部的计量监督管理的基础工作外, 还应做到:一是有力监控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检验记录工作, 计量管理人员应恪守职责, 实事求是, 不可包庇篡改记录数据, 同时要做好每日的抽查检验工作;二是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误差, 任何预包装的商品要尽量避免除机器操作误差外的人工控制误差, 操作人员要求细心负责;三是严格配备符合国家法定标准的计量设施设备。唯有做好包装商品企业的内外工作, 才能保证商品计量检验记录工作按质按量地完成, 从而实现消费者合法权益与生产销售商们经济利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辛安见, 陈润洁.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工作的现状分析[J].包装与食品机械, 2006, 24

[2] .黄涛.关于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计量的探讨[J].计量与检测技术, 2011, 7

[3] .肖贺.对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检验问题探讨[J].科技论坛, 2013

[4] .齐蒙.定量包装商品中的计量检验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8

学习商品质量管理的感想 第5篇

班级:09质检631班姓名: 倪爱娟学号: 32

这学期学习了商品质量管理这门课程,我觉得自己的收获蛮大的。上了这门课,我觉得自己学到很多知识,我学的是化工专业,平时上的都是专业课,上了商品质量管理接触到的是离我们实际生活比较近的,老师的讲课方式也很好,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还要我们进行了研讨,找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商品质量出问题的,一些好的公司的管理的实例,让我更好的理解了课本上的知识,对一些问题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对一些事情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经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学习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质量管理体系、商品质量标准,监督,认证,计量管理、顾客满意管理、采购与供货管理、商品的储运管理、商品的销售与售后管理等,还了解了一些和商品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美国的朱兰博士指出:“质量管理就是为了达到世界级质量的领导地位,你所要做的一切事情”。可见,推行质量管理就是永无止境的质量改进过程,就是不断地攀登质量经营新高峰。我国《质量振兴纲要》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思想体系、通用的管理哲学、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原则。

商品的定义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商品质量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商品质量是指产品与其规定标准技术条件的符合程度,它是以国家或国际有关法规,商品标准或订购合同中的有关规定作为最低技术条件,是商品质量的最低要求和合格的依据。广义的商品质量是指商品适合其用途所需的各种特性的综合及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是市场商品质量的反映。全面质量管理,即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菲根堡姆对TQM的定义为:“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其基本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全面”(即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全面综合管理)和“四个一切”(即一切为用户;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依据事实与数据;一切按规范办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改善产品设计,加速生产流程,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改进产品售后服务,提高市场的接受程度,降低经营质量成本,减少经营亏损,降低现场维修成本,减少责任事故,追求企业利益和成功、使顾客完全满意、最大限度获取利润。质量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和质量。

商品质量管理: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对商品质量依法进行管理的活动。提高全员的全面质量意识。意识决定行动,任何管理措施的实施都要统一思想,首先企业领导者的认知程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员工的质量意识。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带领全员深入持久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其次要提高每个员工的质量意识,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宣传和培

训,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增强对企业的使命感。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岗位教育,真正提高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体系。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人、财、物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涉及企业中的所有部门和人员,为分清质量工作的责任。必须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落实、凡事有人考核,建立与健全质量责任制,形成一个完整、严密、高效的质量责任体系,保证全过程质量的可控、在控。做好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既然质量管理涉及部门多、人员多,在流程衔接上就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必须注意做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首先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质量职能,并建立健全严格质量责任制,只有各部门各自承担的质量职责明确,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其次,必须明确一个综合性的职能管理机构,从总体上协调和控制上述各方面的职能,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从而以最小的摩擦、最高的效率、最好的质量获得最好的管理效果。质量管理领域新思想——顾客完全满意

顾客可以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是指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基层员工、主管、经理乃至股东;外部顾客分为显著型和隐蔽型两种。显著型:具有消费能力对某商品有购买需求,了解商品信息和购买渠道,能立即为企业带来收入。隐蔽型(潜在):预算不足或没有购买该商品的需求,缺乏信息和购买渠道,可能随环境、条件、需要变化,成为显著顾客。顾客最关注的是卓越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货真价实,以及按时交货。顾客眼中的价值是从产品或劳务中得到的收益减去商业成本所得的利益。收益主要包括:所获效用;实用性,购物享受等;成本主要包括:金钱支出;为获得满足所花时间、精力、获取信息和实物时所经历的种种不便等。而顾客所获得产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产品效用、利益,以及隐含的个性化需求。而“顾客完全满意”就是倡导的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文化。企业把顾客放在经营的中心位置,让顾客需求引导企业的决策。在那些建立“顾客完全满意”管理模式的企业当中,企业需要了解顾客及其业务,了解他们使用产品的目的、时间、方式、周期;企业需要以顾客的角度进行思考,即“用顾客的眼睛看世界”。

质量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实施应该而且必须追随目的而变。偏重于内向型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要转变成适合于外向型经营管理的更系统化的质量经营。一个企业的质量体系应追随它的方针、目标和相应的策略而做调整,这是一种发展趋势。系统化的思想和技术以及规范化、标准化将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得到加强。ISO9000系列标准的推广,美国国家质量奖的颁布,所有这些标准,已经并将有利于全面质量管理在科学方法论的帮助下,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更广泛的实施,并产生更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

商品质量管理的应用领域将迅速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普遍通用性和有效性,商品质量管理不仅在第二产业得到公认,而且很快扩展到了第三产业领域和事业领域。甚至在一些政府行政管理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高层对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视。高层领导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和责任空前提高,因此,要实现“以质量为中心”、“以顾客满意为中心”,就必须由领导层亲自挂帅。

战略策划与质量管理的结合。

如果说商品质量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确的话,那么质量战略策划是做正确的事情。前者是方法问题,技术、战术问题,后者是方向问题、战略问题。方向错了,战略不正确,那

么方法和技术战术再好,也是徒劳。质量战略以及策划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结合,可以使整个企业的各个子系统围绕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协调一致地展开工作,从而求得全局最优的整体效应。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刘源张指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莫过于全面质量管理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如此激励的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的内部资源。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随着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提出的质量挑战,人们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必将会更加丰富和完善,质量管理也将发展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商品房精装修质量管理 第6篇

关键词:商品房,精装修,质量管理

1 研究背景

我国每年销售的商品房中有80%都是毛坯房,需要进行二次装修才能居住。这种毛坯房不符合环保的要求,所以进行房屋精装修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因为对房屋精装修符合绿色、环保、节能的时代潮流。这些年来政府大力支持房屋进行精装修后再交付使用,但是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为始终人们不相信房屋制造商会按照标准规定来对房屋进行装修,对房屋的装修质量不信任,所以人们不愿意购买精装修房屋。大多数开发商还是愿意出售毛坯房。如果实行精装修,那么为了规避装修时开发商有偷工减料,使用劣质材料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委托的质量监督机构从行业整体的要求和购房者的利益出发,做好质量监督工作,确保精装修房屋的装修质量问题。

2 两种住宅交付模式的差别

2.1 精装修房屋的交付模式

这种交付模式是指由建筑施工单位同一对房屋进行装修后,交付业主使用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在交付给业主时,房屋已经具备了居住条件,包括墙面、地面、吊顶、给排水、电路等都已经安装完成,省去了后期装修的麻烦和污染。这种交付模式一般在大城市中使得率更高。

2.2 毛坯房的交付模式

这种交付模式是指在交付时房屋没有经过任何的装修,只是完成了主体建设,简单的进行了砂浆抹面工作和管道的安装。之后的精装修需要业主自己进行,在交付时不具备居住功能。

2.3 判定精装修房屋或毛坯房的主要依据是由谁进行装修

让业主来进行自主装修虽然有利于房屋装修的个性化,业主可根据自身的喜好来对房屋的装修风格进行确定,但是很多业主在装修方面不是很精通,所以现在很多开发商打出辅助装修息的销售策略。但是在装修过程中开发商和业主之间需要签订明确的合同来规定双方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免在出现问题时责任落实不明确,引起纷争。

3 毛坯房作为房地产发展的过度阶段,具有时效性

3.1 毛坯房不符合环保的要求

毛坯房逐渐被淘汰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因为毛坯房的二次装修会带来大量的建筑垃圾,同时会制造扰民的噪音和灰尘,给其他业主带来困扰,同时业主自己进行装修可能会造成装修材料的浪费,不符合环保的要求。

3.2 毛坯房不符合单位工程验收的要求

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4.0.2条的规定,单位工程应该是要具有独立施工的条件和成品应该具备独立使用的功能,但是毛坯房在交付时根本就不具有独立使用的功能,无法按照相关的规定对房屋进行验收。

4 建设施工单位和装饰单位的责任分配

4.1 精装修房的施工单位应该和主体结构的施工单位一致

在房屋的建设过程中,一般分为主体建设和施工装修两个阶段。通常情况下这两个施工阶段都是由不同的施工方来负责的,但是按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22号)的相关规定,主体结构的施工方拥有施工装修的所有权,可以自己进行施工装修,也可以将施工装修部分承包给其他的施工单位,所以主体结构施工单位应该对全部的施工质量负责。

4.2 主体结构施工单位和装修施工单位应该是总分包的关系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建筑主体施工单位将某个单位工程的施工承包给若干个施工机构,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属于违法承包,这个意思就是一个施工建筑只能有一个总承包单位,不能有两个平行的施工承包单位,所以施工主体承包单位应该向建设单位承担施工责任,同时主体承包单位可以向建设单位申请将装修施工承包给具有施工资质的装修单位,但装修单位应该对主体承包单位就装修部分负责。

4.3 建设单位应该就全部施工质量向业主负责

做为卖方,建设单位应该就全部的施工质量向业主负责,包括房屋主体工程的质量,房屋装修施工的质量,售后保修责任等。一旦出现了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建设单位应该对业主进行赔偿,同时可以向下属承包单位提出赔偿要求。所以精装修的交付方式避免了业主自己进行装修出现质量装修质量问题找不到人负责的情况,更加安全可靠。

5 毛坯房和精装修房屋的验收监督工作

5.1 业主和开发商利益不统一

由于开发商所修建的房子不是用来自己居住的,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开发商可能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可以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益,这就与业主的根本愿望所违背,业主想要的是提高质量,保障房屋的安全性。所以这就需要政府起到相关的质量监督作用,监督工作的前提就是双方约定的技术规范、销售合同等。

5.2 毛坯房需要达到规定的标准才可以竣工

在中小城市,房屋的交付基本上都是毛坯房,虽然政府目前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毛坯房交付质量标准,但是在交付的过程中,政府相关的鉴定机构还是要起到监督作用,包括房屋的给排水系统是否完善,电力系统是否通畅,主体结构是否安全等。不论怎样,符合质量安全是毛坯房交付的最基本的要求。

5.3 建设单位必须保证交付房屋符合图纸和合同约定要求

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房屋交付都必须要符合图纸和合同约定的要求,开发商不得以任何理由偷工减料,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6 竣工前后房屋装修阶段的质量监督

6.1 以图纸设计内容为质量监督范畴

要将施工图的内容作为质量监督的依据,施工质量必须达到图纸要求的标准,建筑单位和施工方都没有权利减少建筑内容,质量监督就是要求施工方必须按照图纸的设计内容来进行施工,不能有任何内容增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方都有取消内隔墙,随意减少水电管道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属于违反施工合同和设计图纸内容的行为,一旦发现应该给予严厉惩罚。

6.2 应该对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设计变更加强监控

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多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擅自改变原始设计,减少房屋建设中的一些附加设施,这些行为都是违反合同的,如果必须要进行设计变更,建设单位也必须要征得业主的同意,在业主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任何在业主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设计变更都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监督单位应该就施工后房屋的结构进行检测,确保建设单位没有随意变更设计图纸的情况。

6.3 不仅要注重结构安全,同时也要加强使用功能的监督

精装修的房屋比起毛坯房加入了大量的装修内容,所以在进行质量监督时,不能像毛坯房那样仅仅考虑房子的主体结构或附加结构是否完整,是否有变更的情况,同时也要对装修的成果和使用功能进行监督,确保装修的质量符合标准,装修的内容便于使用。

7 总结

商品房精装修是住宅发展的必经方向,为了更好的规范精装修房屋的建设和发展,保障消费者的而利益,实行透明可靠的质量监督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加强了精装修房屋的质量监督,精装修房屋的普及才能更加快速,全面。

参考文献

[1]章德君.建设工程质量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李晓春.浅议批量装修工程部品采购[J].广东科技,2010(04):50-51.

[3]袁业飞.“精装修”:房地产业转型中亟待迈过的一道坎——聚焦精装修房“质量门”事件[J].中华建设,2012(05):8-13.

[4]顾春龙.议精装修房的质量监督[J].工程质量,2016(04):22-25.

[5]苏浩,刘凤英,李玲.浅议精装修房屋市场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J].天津建设科技,2003(04):41-42.

浅析商品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 第7篇

近年来, 伴随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市场需求量的增加, 商品混凝土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但目前由于人们缺乏对混凝土行业的认识, 市场竞争的多元化以及受过去传统习惯的影响, 我国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特别是企业所有制的局限性和经营实力的局限性。管理理论现状还存在着不规范性, 即随意性、不科学。还有“淡化管理”、“无序管理”、“低效管理”、“以包代管”、“以奖代管”等等。以至于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 甚至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事故, 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因此, 必须努力加强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 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同时, 质量是企业制胜的武器与法宝。质量代表着利润也代表着生产水平, 更代表着市场占有率。市场竞争的核心是高质量的产品、高质量的服务, 而高质量的内涵不仅仅是符合企业或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 而是要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是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最有效的手段, 也是最好的竞争策略。企业的每位员工只有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市场意识, 处处严把质量关, 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升, 产品质量才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从而才能使企业不断地去适应市场、占领市场、创造市场, 从而使企业兴旺发达, 立于竞争中的不败之地。

2 如何实施商品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

2.1 严格控制质量低劣品产生的源头

任何质量低劣品的产生必然存在着某些原因, 如果能及时发现并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 就不会产生。但引起质量低劣品的原因在工作中无所不在, 防不胜防。针对影响商品混凝土质量复杂多变的诸多因素, 在实施质量管理中, 首先做到控制质量低劣品的源头。在生产前, 通过对进站原材料的检验, 将不符合企业内控指标或相应国家、行业标准的原材料拒之于门外, 并杜绝采购低劣、不合格原材料, 避免造成混凝土质量隐患。

针对混凝土这一行业的特殊性, 任何一个与生产有关的因素变动, 都将引起混凝土质量的波动, 因素变动的大小, 决定着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大小。在混凝土企业生括:人、机、法、料、环等。

(1) 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个人习惯、个人素质、是否按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2) 机器:指设备要经常维修与保养, 定期校验, 关键设备的灵敏度及计量精度要符合要求等。 (3) 方法:指有完善的、可操作的工艺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等。 (4) 材料:指对供应商所供材料质量的稳定性, 定期或不定期深入供方生产现场考察, 严格把好原材料质量关。 (5) 环境因素:指生产、试验现场 (环境) 的温度、湿度等。

2.2 加强企业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1) 建立稳定的人员队伍。人员的流动, 不可否认的将造成某些企业目前已形成的竞争优势随着人员的流动而消失, 质量管理更是如此, 一个新员工由于对生产流程的不够了解和对操作方法的不熟悉都是影响质量不稳定的因素, 企业也将为此付出血的代价。因此, 企业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 使企业的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队伍保持相对的稳定。

(2) 建立员工教育培训制度。企业需要快速稳定的发展, 其关键在于人。每一个岗位都有它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 如何将这些专业知识及理论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工作中, 这需要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来对其进行指导、培训, 以提高操作技巧与技能。因此, 企业的员工需要不断地接受培训学习, 不断地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 以适应企业更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

(3) 建立标准化。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业内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管理经验运用文件的形式进行储存或落实。有了标准化, 每一个岗位即使换了不同人员来操作, 也不会因为不同的人而出现太大的差异与波动, 使人机磨合期大大缩短。因此, 建立工作标准、操作标准和技术标准, 才是确保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稳定的最科学的管理办法。

(4) 要选择相对稳定的供应商。再好的管理, 再好的设备, 再好的技术, 如果缺乏良好的原材料, 也生产不出好的产品。劣质的材料除了产出不稳定或低质量的产品外, 生产成本也会大幅度增加外, 对产品形象及企业声誉也会带来更大的损害, 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 对价廉物优的供应商的选择要保持相对稳定。否则, 为了达到生产质量要求而采取的种种技术措施, 最终还是造成企业利润的减少, 成本的增

(5) 加强合同的评审管理。合同又称契约, 它是当事人双方或数方确立、变更和终止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混凝土搅拌站将混凝土作为一种商品销售, 具有商品的属性。在签订协议时, 当然以经济活动为主体, 以经济合同法为依据, 但预拌混凝土是一种特殊商品, 还有诸多的国家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所以在洽谈合同时, 技术指标的要求也不能忽视。对企业所签订的合同进行严格的评审, 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 以及混凝土生产、运输、泵送、质量技术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把不该发生的技术问题解决在合同签订之前。

(6) 完善设备保养制度。混凝土的生产主要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 而机器设备是有其精度、保养、维护制度要求的, 如果员工不注意机器设备的保养与维护, 其精度和使用寿命将会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混凝土生产质量的稳定和导致作业效率的降低。

(7) 充分发挥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运用。应用统计技术对材料、成品进行分析, 发现潜在隐患, 以利及时处理排除, 严防不合格品的产生, 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从而完善和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3 结语

商品混凝土行业在我国兴起较晚, 在各地区发展也不均衡, 其质量管理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很大。然而在新兴技术不断出现, 现代管理和信息飞速发展, 国际经济越来越趋向一体化的今天, 产品质量的竞争已经成为贸易竞争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只有高质量的产品,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质量低劣的产品必将在竞争中被淘汰。产品的质量越来越成为关系到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命运攸关的问题。因此, 不断提高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美) 戴维.I.克利兰.项目管理——战略设计与实施[M].杨爱华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1.

商品混凝土质量监督管理措施探讨 第8篇

随着城市建设、房地产产业的不断发展, 各个地区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出现在我们视线之中, 但是商品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 开展商品混凝土质量监督管理就成为关键所在。

1 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质量行为监督

监督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主要包含了生产、设备、销售等方面, 最关键之点在于配合比是否能够按照生产实际要求进行, 有无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一旦在检查当中发现了个别的商品混凝土出现了质量问题, 就应该在网上进行相应的公示, 并且对其不良行为加以记录, 做出相应的处罚, 然后在相关监督部门的监管下, 由总监理工程师牵头, 由相关的责任单位对相应的责任加以落实。如果出现了总监理工程师或者是相关的项目经理违规的行为, 也要一并的处罚[1]。

2 商品混凝土运输环节中的质量监督

对于商品混凝土而言, 运输环节同样不可忽视。由于商品混凝土都是在搅拌站搅拌之后, 通过车辆运输到施工现场, 因此, 在道路运行环节的混凝土质量控制也很重要, 避免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同时, 在现场施工环节, 也要注意泵送对混凝土产生的影响。

3 商品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监督

3.1 施工单位行为规范

作为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需要对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的合理性加以判断,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 应该检查配合比具体的执行情况, 测试其塌落度, 确保其满足混凝土的浇筑要求。在商品混凝土应用时, 施工单位还应该逐一检查商品混凝土。如果发现运送到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无法满足施工要求, 比如和易性、塌落度等不满足施工标准, 则不能使用这一类混凝土。在运送到现场时, 不能够因为为了增加流动性, 而随意地改变混凝土的塌落度。

3.2 做好浇筑和振捣工作

根据工程的实际结构特点, 施工企业还需要做好分段、分层的流水施工, 根据每一层次、每一段落的具体要求来制定每一次所需要浇筑的混凝土量, 编制出相应的专项浇筑方案, 确保混凝土质量不受影响。在混凝土浇筑之前, 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 检查钢筋品种、位置、数量, 模板的标高、尺寸等。在浇筑地点还应该随即地抽样进行混凝土强度测试, 并且试块的取样应该满足要求, 再配合上妥善养护[2]。

在混凝土浇筑入模之后, 考虑到模板与拌合物之间的摩擦力、混凝土内部骨料的摩擦力以及水泥静浆本身存在的粘结力等, 使得混凝土无法自动充满模板的每一处, 导致混凝土的耐久性、强度以及抗冻性等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在混凝土初凝之前, 就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分层振捣, 确保混凝土硬化自后的外观质量和强度不会受到影响。在振捣中, 一般都选择的插入式振动器, 保持垂直的插入到混凝土, 并且把握“快插慢拔、上下抽动、掌握时间、层层扣搭”等操作要领, 避免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3.3 浇筑混凝土之后的养护

在水泥水化作用下, 混凝土就会逐渐凝结硬化, 而水化作用需要在一定的湿度与温度条件之下才能够进行, 所以, 混凝土养护离不开养护的时间、养护的温度以及养护的湿度这三个要求。为了满足混凝土硬化条件, 就应该增强其强度, 做好合理养护。在养护中, 应该避免风吹日晒, 尽可能降低内外的温差, 将混凝土整体的温度应力降低, 这样才能够避免干缩裂缝的出现。

4 采用现代化的监控手段

作为监督管理人员, 还可以建立出相应的“网上视频监控系统”, 如此, 监督人员就可以在办公室内对于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以及建筑工地的实际质量进行远程的监督控制, 一旦发现问题, 就可以第一时间在网站上公示, 也可以立刻告诉商品混凝土的生产企业或者是现场施工的负责人员。另外, “网上视频监控系统”的设置, 也可以震慑到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以及现场施工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行为。

5 做好商品混凝土价格信息指导工作, 确保合理竞争

对于市场中的商品混凝土价格信息应该科学合理地进行采集, 并且定期发布指导价格, 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 将市场预警价格发布出来, 如此才能够确保市场进行理性的竞争[3]。另外, 在供应招投标制度上也应该本着稳妥、积极的原则, 进行实践探索, 如此, 也能够为商品混凝土的价格信息提供一个公平性更高、安全性更高的“场所”。

6 结语

混凝土结构工程本身质量的保证前提在于优质的商品混凝土, 再配合上强而有力的管理技术与施工技术。做好商品混凝土质量的严格控制, 需要各个主体方共同努力, 才能够满足实际的要求, 也能够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有一个整体性的提高。所以, 在使用商品混凝土时, 要注意各个方面的因素, 力求对商品混凝土的监督管理达到最佳化的状态, 满足市场、社会对混凝土结构工程提出的整体性要求。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现场进行混凝土搅拌已经无法满足多功能化、大型化的混凝土工程的需求。因此, 做好商品混凝土质量的监督管理对于21世纪的混凝土工程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质量,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温静, 童彩艳.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控制途径[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4) :25-26.

[2]方霞珍, 苗春, 王雄, 李玉琦.混凝土质量的风险管理及应用研究[J].粉煤灰, 2011 (04) :77-78.

谈商品混凝土企业的质量管理 第9篇

中建一局NGZH-3标段全长400km,设贵港、桂平、平南、藤县、梧州南、郁南、南江口、云浮东八个站房。由于线长点散,所用的混凝土全部是商品混凝土。

商品混凝土企业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是以生产和销售混凝土为主,同时面向建筑市场的建材机构。虽然很多企业的管理水平随着建筑市场的完善以及行业规范的更新也不断的提高,但是由于对商品混凝土行业缺少行业技术人员,加上混凝土的组分多样化,目前市场供应的混凝土存在很多的质量隐患,具体如下:

1 合同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源头

由于混凝土有销售半径范围的限制以及强大的时效性要求,因此,混凝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一般是以订单作为起点来组织生产的。销售合同中除了明确单价、数量、付款条件以及常规的质量验收条款外,还有养护方法、养护周期以及采样方法和混凝土浇注操作程序等,因此,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的源头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销售合同。

2 原材料的质量管理是获得质量合格产品的根本保证

传统的混凝土主要由砂、石、水泥和水四种组分,而现代的混凝土又添加了外加剂、粉煤灰、矿粉以及硅灰和各种激发剂等,使得混凝土有八九种或更多的组分,因此,确保混凝土合格的根本就是原材料的质量管理。对混凝土影响大的材料不应当委托中介机构购买,在充分考虑采购成本的前提下优选质量稳定的供应商,同时在采购合同中应当明确验收标准以及违约责任。从验收角度讲,卸货前应当尽量做到检验,对于不能够立即出结果的原材料应在双方共同见证下封样留存为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提供证据。接收的材料应当由授权人签字认可,分类存放并明确使用的结构部位以及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对于常规材料的入口,应当有检测、生产、材料三个岗位的人员签字确认。

3 配合比设计质量是高性能混凝土的基础

获得高性能混凝土的前提就是配合比设计的合理性。配合比除了满足规范要求外还应当根据图纸设计要求、工程结构特点以及强度验收批次等充分考虑其经济性、耐久性和施工性能,优先选择最佳品质的原材料进行尝试匹配与组合。应当提前或随第一车混凝土将质保材料发送到工地,要明确制造商、检测到的数据、外加剂制造商的使用说明、混凝土的初始和终凝时间等。

4 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理顺操作工在混凝土企业的隶属关系是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前提。一般企业为了便于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将操作工划分到生产部门管理,但是事实证明操作工归质量、技术部门管理,不仅更有利于设备管理,也更有利于质量管理,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过程管理。

5 混凝土搅拌楼的发料准确度的控制的几点注意点

首先,对称量系统的操作过程进行观察,称量过程一般分为两次,第一次称量接近目标量的80-90%,第二次再进行微调,再达到目标值。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发现发生冲量的情况一般都是由机械反应的灵敏性造成的,如果在称的闸口有夹质物、积存物,很容易引起冲量的,所以我们要求维修部人员经常对闸口处进行清理,吸尘袋也经常进行清理,传动机构做好润滑,生产时经常派配料工去检查闸口的情况。其次,在电脑中对各种原材料的误差值的设定,并不是简单地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设定,要通过不断的统计与试验,并根椐各称的最小感量,来确定各种原材料误差值在电脑的设定值。这样能保证配料时的精确度。另外,在生产过程中,要求操作员不断对发料情况作检查,比如,要求在生产前,先输入配比,打印空白的物料单看目标值是否与配比一致。在生产过程中,要求不定期填写配合比检查表,填写实际用量与目标值,看两者是否相符。除每月的固定校称以外,试验室每周做个配合比的理论用量的统计,生产部做个实际用量的统计,两者相比,检查各种原料的使用情况是否正常,如果有问题首先就进行称的临时校验,保证称的准确性。最后,教育操作员要有思想责任心,当系统提醒超差时,不能随意地按“继续”键操作,一定要在查明原因的情况下才能继续操作。当发生手动操作时一定要详细记录各种原材料的明细,确保符合配比的准确性。

6 加强技术服务和延伸工作

每一个合同签定之前,混凝土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应提出由施工部门牵头,组织并邀请由监理、施工、设计、质监(必要时请添加剂供应商)和其他部门人员参加的技术交底会议,对达成共识的方案和技术要求,形成会议纪要并请各方签署确认。施工时,现场调度要起到兼职质检员的作用,混凝土企业设置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所有人员均必须在试验室质检员岗位工作超过半年,同时具备质检员和前方调度的职责,在前方的现场服务时,随时监督施工过程的规范性操作,对违反操作规程和技术交底的行为,能及时制止和反馈信息并形成书面记录。

7 加强质量检查,以确保及时性的回访工作

混凝土浇注后必须进行的关键环节就是回访。及时回访不仅能够有效的监督执行技术交底中养护方案的情况,及时消除非结构性裂缝,更能够有效监督标养标本的规范化养护。混凝土实体的裂缝除了本身与结构设计外,一般都是因为施工和养护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回访要强调及时性,一般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大约在浇注混凝土结束后12小时内为宜。

8 加强试验室管理与建设

实验室是混凝土企业的技术核心部门,主要负责原材料的常规性能检测、为生产提供适用的经济配合比、为工地提供质保资料等,它不同于专职的检测机构,因此实验室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与检测机构不同。为了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混凝土企业必须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并且对日常的工作要充分放权,切实问责。

9 混凝土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和行业自律

9.1 引导市场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近年来混凝土发展迅猛,同时企业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竞争,混凝土企业仅仅一味的盲目的比价格与垫资已经不能够占据市场的优越性了。因此,在恶意竞争大搞价格战的情况下势必会造成混凝土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工程质量,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市场向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9.2 一定要建立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的质量管理涉及到生产、测试、供应等各个部门的各个环节,因此,质量管理是全过程的管理,质量控制也要实现过程控制。因此,为了落实质量管理的目标,必须树立人人有责的质量管理意识,进行长效管理、过程管理。

9.3 混凝土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企业形象和地位,必

须做更多提高实体质量的试验和课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创新意识,应当把不同配合比、不同混合料的混凝土性能研究透彻,以更好的服务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 0 结束语

商品混凝土拌合站是混凝土工程的第一步,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作为混凝土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有理由、也有责任抓好混凝土生产、管理的工作。一个企业,三份生产七分管理,只有重视管理、抓好管理,企业才有前景。

摘要:文章针对混凝土市场存在的质量问题,从商品混凝土企业的角度提出了确保混凝土质量的有关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预拌混凝土》GB14902-2003.

[2]《预拌混凝土实用技术》.

我国商品质量问题成因与监管对策 第10篇

关键词:商品质量,产品质量,质量监管,质量监管体系

近年来, 我国重大的质量事件频发, 暴露出来质量监管工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可以看出, 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错综复杂, 从生产到流通以及消费, 所有的环节都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监管漏洞。因此要解决目前的质量及其监管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对其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和分析。找到根本性、原因性、决定型的因素和关键过程, 进而从微观到宏观, 甚至国家层面推演出属于质量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具体职能、提高的途径和措施。

对于商品质量而言, 影响其结果的变量可以区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作为商品质量供给者的企业方面;二是作为商品质量接受者的消费者方面;三是作为商品质量供给和消费环境的规则供给者与执行者的行政管理职能方面。在约束条件方面, 则是国家整体的资源禀赋条件、国家整体的技术状态和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法制环境、企业社会文化和政治状况等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方监管力量也逐渐成长, 包括消委会等非政府机构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 对这一部分力量也要逐步重视起来。

基于上述逻辑, 分析目前我国商品质量及其监管现状, 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 从整个社会质量监管体制看:目前我国对商品质量的监管采取的是对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不同环节进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多部门监管模式。即质检部门管生产领域的质量问题, 工商部门主管流通领域质量问题, 卫生部门管消费领域质量问题。这种质量监管模式在体制和职能的划分上, 存在职责和范围的交叉、重叠、责任不明确等问题, 同时部分的职能机构“管政策”、“管数量”、“管市场”, 但无“管质量”方面的职责。造成多部门监管之间协调性差, 加上监管重复和监管盲点的存在, 容易造成责任推诿, 降低了监管效果和效率。

2. 从流通领域监管主体看:目前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基本是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主导力量, 对流通的商品实施直接监管。但囿于政府的行政成本, 在人、财、物有限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庞大的流通领域实施监管。因此, 政府可以利用那些可以影响商品质量形成的主体, 让其转变为发挥监管作用的主体。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行业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新闻媒体等社会公众对监督和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是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选择。

3.从监管的对象看:一方面是流通领域的商品种类众多, 从老百姓的日常消费用品, 再到投入再生产的生产资料产品, 可以说商品种类数以万计;另一方面则是影响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因素错综复杂, 既有微观主体的因素 (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等) , 也有宏观因素 (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社会文化和经济体制) , 这对于监管部门而言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当前, 作为监管的主体的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优势在于工商部门主要的优势在于对商品经营者的行为 (工商登记、经营范围监管、经营管理制度) 监管, 而对商品质量的监管无论是从技术手段还是从执法经验来看都存在较大的不足。

4.从监管依靠的技术手段与法律看:一方面我国监管技术落后, 关键检测技术与设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检验检测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商品质量的保障, 特别是食品的质量安全保障, 当前我国缺乏一些对健康危害大而国际贸易中十分敏感的污染物的关键监测技术。另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商品质量监督职能过程中, 法律法规缺乏、执法依据不足, 执法过程中, 对于一些“不良商品”,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的成本”较高, 但处罚方面限于“依据”、“时间”、“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往往只能做停止销售处理, 处罚的力度不够大, 也就是企业“违法成本低”。

鉴于流通领域商品质量问题的复杂性, 加强质量的监管必须走出由一些具体的技术、管理等细枝末节问题带来的误区, 从新的视角设计和构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新模式。具体而言,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监管部门应转变观念。主要包括: (1) 全面认识商品质量形成的过程, 真正实现“从源头抓商品质量”。通过对商品质量形成分析, 商品质量的源头并不能简单理解为生产企业, 其实消费者也是商品质量的源头。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质量的商品, 所以在某种程度来说消费者的需求才是商品质量的源头。因此, 不能片面地理解, 从越接近生产领域的环节入手就越是从源头入手。 (2) 放弃政府万能的想法, 从“以政府为单一监管力量发展”向“政府推动、第三方充分发挥重要作用”的立体化监管模式发展。 (3) 整合部门职能、促进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是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措施。

2.转变监管思路。主要包括: (1) 监管部门应完成从“以商品监管为主继而推动商品经营者提高意识和规范行为”的监管方式到“行为监管与商品监管并重, 以推动商品经营者形成规范行为带动其商品质量监控”的转变。目前的现状是部分商品经营者、尤其是中小型的商品经营者严重缺乏对自我经营商品的质量监控意识和承担商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法律后果意识, 而有关法律法规的缺乏为其逃避责任提供了条件。要想商品经营者这第一道质量控制关建立起来, 必须立法, 明确商品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 这样才能建立长效机制。 (2) 以“监督管理为主要手段”转变为“监督管理与服务并重”。事实上, 由于法律手段缺乏和人员配备不足, 监督管理这一手段也不是非常有力。客观来看, 一部分商品经营者主观上并没有采购和销售不合格商品的动机, 之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商品质量问题, 与其不具备基本的商品质量甄别能力有关。大部分中小型商品经销者的文化层次不高、专业知缺乏, 而又得不到专业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的培训和教育, 对商品质量甄别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从而导致其控制不力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如果工商部门仅仅是进行事后出现一次问题处理一次,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 应树立服务意识, 商品经营者不仅仅是监管对象, 同时也是服务对象, 为经营者提供必要信息, 提升其服务水平。

3. 完善两个准入——建立商品经营者准入制度和商品准入制度。经过深入分析, 发现在准入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着改进的空间。目前的准入制度仅仅针对商品的准入 (建立了相应的商品强制性标准) , 而没有针对商品经营的主体——商品经营者制订相应的准入制度。如果通过法律法规强制性要求商品经营者具备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严格执行进货验收制度和日常巡检制度等, 可以有效地提高进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 从而真正实现“关口前移”。大型连锁超市等流通场所之所以比中小型销售场所能更好地保证商品质量, 就是例证。通过商品经营者准入制度和商品准入制度的“双保险”, 可以做到“拒绝不合格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4. 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消委会、行业协会、检测认证机构、媒体和消费者在发达国家的商品质量监管中非常活跃, 是监管主要角色。我国正在由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向契约型的市场经济发展, 非政府组织 (NGO) 将承担许多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尽管目前消委会、行业协会、检测认证机构、媒体在我国等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还不能像欧美国家的相应机构发挥同等作用, 但必须未雨绸缪, 引导、培育和利用这些机构在商品质量监督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5. 建立重点商品质量监测系统。当前市场上流通的商品种类繁多,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对每一商品质量都需要监测。在财政预算约束下, 只能选择重点商品进行监测, 并同时公布动态性重点监测商品类别和品种目录。重点监测商品类别和品种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 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根据上述选择法则及时跟踪变化, 及时调整所要监测的重点商品类别和品种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进行公布, 保证各方利益相关者能够及时得到信息。

6. 建立商品质量监管信息交换共享系统。建立工商部门与平行职能部门、商品经营者、检测机构、消委会、行业协会、媒体等机构的日常联系机制, 实现有关信息的互通共享。具体办法: (1) 建立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联席会议, 每月定期召开, 通报并磋商协调。 (2) 开发适用于以上机构可共同使用的商品质量反馈系统, 通过电脑和互联网把各个机构的信息汇总到工商局, 工商局同样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向各机构发布信息。在建立这一系统过程中, 需要得到相关机构的支持, 因而要从利益上解决这些机构的动力问题。 (3) 建立信息员队伍, 收集流通领域质量信息;委托专业研究机构处理信息。 (4) 加强与国外有关部门的联系, 充分利用对方的有效信息和监控体系。

7. 建立部分重点商品的常态化质量情况监控及预警体系——A+B+N工程。“A+B+N工程”是指选择A家有代表性、起主导作用的批发市场, B家有代表性的大型零售企业, N种 (类) 重点监管商品, 在2-3年时间内, 通过建立信息化的监控网络, 形成质量监控和预警系统, 并使之常态化。该体系将保证将生厂商的基本信息、销售量、顾客质量投诉情况等重要内容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程序化、常态化。通过对12315系统和零售企业的投诉系统以及兼职的质量情报收集系统反映出的异常情况进行快速追踪、分析与预警。

8. 建立信用监管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经济户口电子档案, 确保档案资料齐全、真实、有效, 实行一户一帐一卡, 即登记台帐和户口卡片, 将所有商品经营者实行网络化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完善信用激励机制, 使守信者得到保护, 不守信者得到严厉惩戒。

参考文献

[1]、国办发〔2015〕5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

[2]、程建山大数据时代的质量监管工作大众标准化2015 (4)

[3]、杨觅玫洪生伟变迁中的我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与模式的考察, 标准科学2001 (1)

[4]、戴昆峰黄煊煜中国香港特区政府产品质量监管规则及可借鉴经验, 上海质量2009 (12)

[5]、汤万金杨跃翔建设我国国家质量监管体系的思考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8 (6)

[6]、高晓红康键主要发达国家质量监管现状分析与经验启示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8 (10)

[7]、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途径的研究 (摘要) 》, 科技日报, 2010-06-07日 (005)

[8]、曾延光APEC成员国产品安全市场监管机制研究分析标准科学, 2009 (8)

[9]、戎素云我国食品安全复合治理机制及其完善财贸经济, 2006. (5)

上一篇:学生作文修改方法论下一篇:加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