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技术和管理

2024-07-24

计量技术和管理(精选12篇)

计量技术和管理 第1篇

辽河油田公司设立计量管理科、计量检测站、流量检测站, 各采油厂分别设立技术监督中心, 各作业区设立计量点,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网络式计量管理体系。计量检测设备的种类涉及到长度、热工、力学、电学、化学、时频、石油专用计量设备等各个方面, 数量有几万台之多。辽河油田经过多年的探讨和总结, 在计量设备和计量器具的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和成绩。

1 建立新检测设备使用前检定制度, 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可靠

新购置的计量检测设备和计量器具的检定, 是为严把质量关而设置的第一道程序。新购置的计量检测设备和计量器具必须送到相应的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后才能使用, 比如各采油厂每年更新的电子天平和分光光度计, 虽然出厂时有合格证, 但经过多次搬动, 示值已经变化, 必须经过公司计量站检定员调试检定合格后才能使用。新购进的计量器具也必须如此, 有时候一个单位往往同时送检几百只计量器具, 需要检定员加班加点完成检定, 确保计量器具合格后使用。

2 制订计量检测设备和计量器具的年度检定计划, 实施计量设备和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

计量检测设备和计量器具的管理是计量管理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计量管理的目的, 归根到底是确保计量检测设备和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 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可靠。辽河油田公司计量管理科要求各二级单位年初制订年度检定计划, 定期送检计量器具, 确保计量器具在有效的周期内使用。

3 执行计量器具检定情况统计、计量器具ABC分类管理制度和彩色标志管理制度

强化A类计量器具检定和标志管理。首先, 做好油田分公司A类计量器具检定计划的制订, 并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其中A类计量器具的检定实行“两个不超过10%”, 即对检定计划的季度调整不超过10%, 实际检定数与计划对比偏离程度不超过10%;其次, 认真落实计量器具彩色标志管理规定, 明确管理、使用方法, 同时加强计量器具彩色标志使用情况的现场考核;第三, 坚持按季度发布《计量公报》, 及时反映计量工作动态。

4 全面推进检测体系建设工作, 提高油田公司计量器具检定能力

计量检测体系的建立是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强企事业单位计量管理, 以及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降低物耗、节约能源、搞好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基础工作。根据油田公司计量检测体系现状, 按照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和计量检定系统表的要求, 首先做好现有计量技术机构检定范围的调整工作, 使油田公司计量检定系统符合量值传递的要求;其次重点做好二级计量标准的建设工作, 合理布局二级计量标准, 有效解决常用计量器具按照检定周期实施检定问题。为使建标工作落实到实处, 重点采取3项措施:第一, 根据油田公司计量检测体系现状, 照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和计量检定系统表的要求, 明确建标工作任务, 提出工作要求;第二, 二级计量标准建设工作作为计量达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对各单位进行考核;第三, 搞好调查研究, 加强建标过程指导, 使二级计量标准建设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各二级单位要根据油田公司建标工作的总体思路, 结合本单位实际, 按照工作需求作好本单位的二级标准的筹建工作。凡是符合条件的, 拟开展检定工作的二级标准, 要积极组织申报计量认证工作, 没有通过计量认证的技术机构不得开展计量器具检定工作。

5 实施石油专用计量器具的管理

计量技术和管理 第2篇

一、技术评审的种类

从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形式上来区分,现场评审可分为计量认证评审、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审查认可(授权)评审;从评审的形式区分,可分为首次评审、复查评审、扩项评审、监督评审、标准变更评审、授权签字人变更评审、名称变更评审、组织变更评审等多种形式。不同的评审形式适用于不同的认定需求。

计量认证评审:评审组主要是接受委托对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现场评审。

审查认可(授权)评审:评审组接受委托对依法授权的承担产品是否符合标准的检验任务和承担其他标准实施监督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的一个现场评审。

首次评审:对未获得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证书的实验室,在建立和运行管理体系后的评审。

复查评审:已获得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证书的实验室,在证书有效期前6个月申请办理复查评审。

监督评审:对已获得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证书的实验室,在证书有效期内,按发证机关规定的计划和指定的内容,对其是否持续符合发证条件的检查性评审。

扩项评审:对已获得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证书的实验室,在证书有效期内增加检测能力的,办理扩项评审。

标准变更评审:对已获得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证书的实验室,在证书有效期内,已经批准获证的检测标准发生变更时的评审。

授权签字人变更评审:对已获得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证书的实验室,在证书有效期内检测能力无变化,发生授权签字人变更的评审。

名称变更评审:对已经获得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证书的实验室,在证书有效期内检测能力无变化,只有实验室名称变更的评审。

组织变更评审:对已获得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证书的实验室,在证书有效期内检测能力无变化,只有实验室法律地位、管理体制、隶属关系、法人代表、技术主管变更的评审。

二、技术评审的时限

参照行政许可的承诺期限,评审组长的文件评审应当自接受评审任务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技术现场评审(含整改期)应在2个月内完成。对评审整改跟踪验证应在接到整改报告后10日内完成。

复查评审的现场评审

一、评审准备

1、评审任务的下达与领取

发证机关受理实验室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的申请后,10日内评审机构下达《计

量认证评审组成员建议/批准名单》,向评组长递交如下资料:

(1)《申请书》及相应的附件;

(2)评审工作表;(可从认监委网站上下载)

(3)《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4)《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记录》、《管理评审记录》等管理体系运行记录;

2、评审组长对《申请书》的了解

由于实验室的申请已被受理,其《申请书》已被受理机关接受。评审组长通过

《申请书》对实验室的工作类型、工作范围、工作量及检测/校准资料的配置、管理体系运作所覆盖的范围以及申请认定的项目、涉及的标准等技术内容进行

了解,以便于现场评审的进行:

(1)申请的检测能力应按申请领域名称、类别名称、产品名称(如食品,调味品,味素)的顺序,或领域名称、产品名称。参数名称(如黑色冶金矿,铁矿石,水分)等型式表述清晰、准确填写。

(2)《申请书》中的《仪器设备(标准物质)及其鉴定/校准一览表》应与

《申请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项目表》内容相符并能证明其检验能力。

3、组长文件评审

评审组长依据《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相应的技术标准,对申请人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进行文件符合性审查,对管理体系的运行予以初步评价,10日内完成实验室体系文件的评审。

(1)对《质量手册》的评审要点:

① 《质量手册》的条款与《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相对应;

② 质量方针明确,质量目标可测量、具有可操作性;

③ 质量职能明确;

④ 管理体系描述清楚,要素阐述简明、切实,文件之间接口关系明

确;

⑤ 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并进行自我改进。

(2)对《程序文件》的评审要点:

① 需要有程序文件描述的要素,均被恰当地编制成了程序文件

② 程序文件结合实验室的特点,具有可操控性;

③ 程序与相关程序文件、质量手册有清晰明确的接口。

(3)对《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记录》的评审要点:

① 有详细的内部审核计划:

② 内部审核记录覆盖全部要素、部门、过程;

③ 内部审核结论准确;

④ 内部审核中所发现的不符合项已有效整改。

(4)对《管理评审记录》的评审要点:

① 有详细的管理评审计划;

② 管理评审具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

③ 管理评审结论准确。

(5)文件评审结果的处理

评审组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文件进行审查后,将审查意见返回发证机关资质认定负责人,说明文件审查的结果,做出是否可以实施现场评审的建议。

当管理体系文件不符合要求时,评审组长应通过发证机关通知申请单位增补或更改。只有在管理体系文件涵盖管理体系要素,管理体系要素已被充分描述并有相应程序文件时,评审组长方可建议安排现场评审。

管理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中的不符合内容,可以在现场评审中一并提出。未进行管理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或管理体系不能正常运行的,不能转入现场评审。

4、下发评审通知

发证机关在文件评审合格后,向实验室下发《现场评审通知书》,责成评审组对申请人实施现场评审。

5、编制评审计划,与被评审实验室沟通

评审组长接到《现场评审通知书》后,编写《计量认证现场评审日程计划表》。对评审的日期、时间、工作内容、评审组分工等进行策划安排。并就以下问题与被评审的实验室进行沟通:

(1)确定评审的日程

(2)确定现场操作考核的项目

(3)商定交通、住宿等安排

现场评审

1、首次会议

(1)参加会议成员评审组长主持召开首次会议;评审组全体成员,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部门

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首次会议;

(2)首次会议内容:

① 组长宣布开会,介绍评审组成员;实验室介绍与会人员;

② 评审组长宣读国家认监委或地方质检部门的评审通知,说明评审的目的、依据和范围,明确评审将涉及的部门、人员;

③ 确认评审日程表

④ 宣布评审组成员分工;

⑤ 强调评审的判定原则及评审采用的方法和程序;

⑥ 强调公正客观原则,说明评审是一个抽样过程,有一定

局限性,但评审将尽可能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并以事

实、数据为依据,使评审结论客观;

⑦ 向实验室做出保密的承诺;

⑧ 澄清有关问题,明确限制条件(如洁净区、危险品、限

制交谈人员等);

⑨ 实验室为评审组配备陪同人员,确定评审组的工作场所

及评审工作所需资源;

⑩ 实验室负责人介绍实验概况,介绍实验室评审准备工作

计量技术和管理 第3篇

关键词:集中供热系统 多级计量模式 各级热计量

某区域集中供热系统总供热面积为110万平方,拥有六个换热站,主要提供给所属小区以及住宅区为主,以散热器为主要的室内采暖方式。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在同一区域中,由于各个住宅建筑使用年限不同,其中有相差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不同,此外,还存在着低层,高层,多层建筑等复杂交错的限制,从而目前集中供热系统存在非常严重的冷热不均等现象,热量不必要的浪费也是主要的问题之一。

一、某区域集中供暖现状分析

1.冷热不均问题

冷热不均问题主要是因为供热区域内住宅建筑因为使用年限不同,是的保温查的效果相差很大,为了是的供热集中系统末端的建筑能够达到建筑的室温标准,导致保温性能好的新建筑与供热系统近端建筑温度过高,其中室内温度相差最高达到十摄氏度,从而导致冷热不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二次网供热面积较大的换热站。

2.热量浪费问题

由于集中供热系统的冷热不均的问题,就会导致出现热量浪费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冬季室内温度就会非常的高,但是,在保温性能不好的的旧建筑以及时在集中供热系统的末端建筑,室内温度长期处于不达标的问题,使得相应的换热站工作人员就会接受到不真实的数据信息,从而为了保障供热系统末端的建筑室内温度达标,换热站会通过增大系统流量或者是提高恭喜温度等措施,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热量浪费的问题,从而出现严重浪费的恶性循环

换热站如果得到不真实的参考数据或者反馈,那么将会影响整个集中供热系统的稳定性,通过调查分析得到,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住宅建筑是目前该区域中使用年限最长,主要缺陷表现在管线已经严重老化,承受的压力能力也是逐渐减弱,在进入冬季的时候,由于换热站没有接收到真实的反馈,但是又为了保证集中供热系统能够在所属的区域中达到温度标准,供水温度和系统压力都会有所增加,老管出现爆裂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加剧,特别是在维修期间也不得不暂停相关联区域的供暖,为整个住在区域用户带来没必要的麻烦和影响。

为了避免因为只强调用户处的热计量而忽视整个供热系统的节能,下文首先提出了多级供热计量模式和多级供热计量模式的实施,并且介绍了各级热计量的装置和安装位置要求。

二、集中供热系统多级热计量模式及实施

1.多级供热系统计量模式

集中供热系统的法师不同,导致多级供热计量模式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间接式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和用户之间设热力站,热源的高温水通过换热站加热热用户的供暖回收,那么供热住宅建筑区域内的居民需要各自分摊热费,连接住宅小区的间接式集中供热系统可分多级热计量模式。其中分为热源热计量,热力入口热计量,热力站热计量以及居民户内热计量。而对于一些连接公共建筑或者不需要分摊供暖费的建筑可以取消户内热计量,只需要实施其他的三级热计量。

直接式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和热用户之间是不需要设立换热站进行换热,可以取消热力站热计量,连接住宅建筑区域的集中供热系统可以分为三级热计量,同样,如果实在连接公共区域或者不需要分摊暖费的住宅建筑可以取消用户分摊热费,直接实施其他热计量模式的二级热计量。

2.多级热计量的实施

集中供热系统多级热计量模式的实施想要做到一步到位是非常困难,所以应该采取分步骤,分区域,分面,分线,分点进行实施,热计量设施的安装和设置以及改进都应该从热源開始出发,服务到区域内的每个用户中去。第一步应该实现热源和热力站的计量,并且通过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合理有效的制定出统一的热费,其次要保证推进热力入户和户内热计量。而热计量收费有热力入口到热源逐步的实施,直到普及到整个建筑住宅区域。

三、各级热计量

热源热计量通过热源出口处安装热计量装置来计量热源对整个供热行输出的总热量,主要依据集中供热系统中的热量消耗,完成供热系统的成本核算,作为热价制定的参考数据,并且还要通过热计量装置检测记录供热系统的运行参数,保证集中供热系统的热量不流失。

热力站热计量是在换热站二次网出口出安装热计量设备,从而计量处热力站所提供建筑住宅区域的总热量,并且作为热原单位和热力站用户以及热力站自身的热量结算参考数据,同事还要做到检测和记录二次网热媒的运行参数,掌握供热系统的运行状况。

住宅建筑内用户不管采用何种的分摊计量的方式,都应该在热力入口出设置热计量装置,并且在向住宅用户缴纳热费的时候采用计量数据作为重要的参考数据,建筑用途,建筑结构和类型相同或者建筑内热量分摊方式相同的建筑区域内可以采取集中设置热计量装置。

集中供热系统的回水温度较高,并且管道口径较大,为了方便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的可靠性,热源和热计量装置应该采用比较大的口径,并且装置应该还要具有耐高温,安装分体式的超声波热量表。为了保证热量表的使用,热力源和换热站处的热量表应该分别安装,应该安装在热源二次网和热源一次网的回水总管上,热量表的安装位置应该需要保证读书和维护管理,而且也要保证热量表安装的直管段要求。

总结:

集中供热系统的热计量是系统工程,热计量模式技术的实施应该从热源到热力站,到热力入口再到建筑住宅用户逐渐入手,逐渐的实施,应该做到从区到面,到线,在到点分层实施。2.热源,热力站和热计量设备的安装应该选择较大口径,并且要耐高温,分体式的超声波热量表,热量表安装的位置应该保证热量表安装要求的直管段,并且能够有利于准确的读数和维修管理。此外,多个热力入口的建筑住宅热计量装置最好设在总热力入口内,同时还要保证热量表计算器的工作环境的稳定。3、实行供热计量收费的主要根本是在住宅户内热计量方式的选择,而选择户内热计量就必须要从研发成本和技术方面考虑,在保证计量精确度的要求下应该考虑供热系统计量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

[1]赵书兴.多级热计量与多种供热收费模式[J].煤气与热力,2010(2)

[2]张小勇,热水供热系统设备安装问题[J].节能技术,2011(5)

加强计量档案的管理和保护 第4篇

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就必须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经验, 不断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形势, 逐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 使档案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

上世纪80年代, 虎林市质监局档案工作无章可循, 业务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大, 标准不一, 做法各异, 没有用规范性的文件统管档案工作的实际。现在, 依据国家和档案局的有关规定, 制订出台了我市第一个规范性文件《虎林市文书立卷方法和要求》, 体验到了制定规范性文件对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管理体制

1.1 管理职能。

我局办公室经常组织学习《档案法》及其它实施办法和《黑龙江省档案条例》, 开展档案宣传活动, 未出现违法行为。档案室统一保管本局全部档案, 确保档案的完整、安全, 对本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确保归档质量。

1.2 管理计划。

档案工作纳入了系统的发展规划并按计划部署落实。局档案纳入了相关人员岗位职责或目标管理责任制。单位领导关心重视档案工作, 经常过问和检查档案工作, 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帮助解决局档案工作所需经费。

1.3 机构人员。

成立局档案室, 实现了各种门类、载体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并能正常开展档案业务活动。明确有负责局档案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 档案工作人员保持相对稳定, 档案人员执有档案人员资格证, 并取得上岗资格。

1.4 管理制度。

我局制定并落实了公文处理、文件收集、整理、归档、各类档案保管、鉴定销毁、档案保密、档案利用、库房管理、档案统计、局外出人员带回文件材料统一交局档案室、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和电子文件归档等基础档案工作制度。有控制措施和手段保证档案的完整、安全、准确。

1.5 业务联系。

主动与市档案局建立档案业务联系, 按时完成市档案局布置的工作任务并接受监督指导。及时向市档案局和专业主管部门反映本局档案工作情况, 按时参加协作组活动。定期组织本系统和所属部门开展档案业务检查、交流活动, 开展对本系统和所属部门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

2 加强档案保护

档案保护有延长档案使用寿命和保护国家重要史料的作用, 特别是档案开放以后, 档案的保护显得更加重要, 所以, 必须加强档案保护。

2.1 危害档案质量持久性的因素

档案的制度材料是指档案的载体, 即物质材料, 物质材料总是不断地在运动和变化着, 它的变化有内在的因素, 也有外在的因素。

2.1.1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就是档案制成材料的本身, 如纸张、字迹材料, 胶片、磁带物质的物理、化学、生物的物性。我国档案纸质材料多半采用具有酸性的机制纸, 字迹材料大量地被不耐久的墨水、复写纸、圆珠笔所代替。根据许多档案馆的调查, 字迹褪变最严重的已占字迹材料近30%左右。因此, 必须使档案制成材料的质量逐步符合档案保护的要求。

2.1.2 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就是保护档案的外部环境中对档案发生影响的各种自然因素如温度、光线、有害气体、灰尘、虫霉、水、火以及对档案造成磨损的机械作用等。以纸张为例, 在光、热、水分微生物和有害气体等的作用下, 会发生水解、氧化、光解、光氧化等多种化学反应而老化, 强度。适宜的温度还可造成细菌、霉菌的生物伤害。灰尘可污染档案, 加重档案的褪化和磨损。

此外, 规章制度不完善也易造成档案毁损, 以往制定的查阅档案规定中主要强调批准权限、查阅范围、方式、时限和保密等内容, 没有就防止因素对档案制成材料的危害提出要求, 如禁止阳光和人工光源中的紫外光直接照射档案, 不准在潮湿、高温条件下使用和存放档案, 防止灰生的有害气体污染和侵害档案等, 影响了档案的存储寿命。

2.2 在档案使用中做好档案保护工作

在档案开放过程中, 必然产生一些新的矛盾。为了既利用好档案, 又保护好档案, 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2.2.1 要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重点保护的档案一般都是档案管藏年代较久远的部分, 大多数均为纸质载体档案。这些档案经历了各种自然和社会的条件变迁, 档案载体材料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字迹褪变, 因此要重点保护这部份档案。保护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 在管理档案过程中, 绝不能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片面追求档案数量, 而不顾档案的长远利益, 将破损和字迹褪变的档案不经任何技术处理, 或反复使用珍贵的历史档案原件阅览复印等, 这样做的结果, 必然给档案造成严重的破坏, 给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带来威胁, 这是国法所不容的。

2.2.2 要正确处理鉴定与保护的关系。

在鉴定保存档案工作的同时, 一定要为保护和抢救档案工作做好准备。保护档案务必要对每一本案卷进行严肃和慎重的鉴定, 其目的不仅在于确定哪些档案可以保存, 哪些档案不易保存, 同时, 对其中的破损档案材料进行登记, 为日后抢救和技术处理打下基础。破损档案必须经过保护技术处理, 不能采取消极态度, 已不掌握修复技术、无资金、少设备为由, 将破损档案暂缓保存, 这就会严重影响档案的社会化发展和管理。

2.2.3 要正确处理管理与保护的关系, 防止片面夸大档案保护

的重要性, 以档案破损为理由, , 缩小管理档案的工作量, 保护档案应立足长远。有的档案从内容上看应当保存, 但从制作材料上看又属于破损档案, 要做好管理保护工作有一定难度, 根据具体情况暂缓, 是有一定道理的。广大档案工作者都应积极自觉的依法行事, 同时, 管理档案与保护档案应该同步进行, 管理档案在发展的同时又要充分的做好档案的保护工作, 特别是一些利用价值很高的档案。档案管理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保护档案的绝对安全, 如对珍贵档案的原件应尽行缩微复制、计算机储存、停止使用原件, 利用复制件为社会各界朋友服务。这样, 既保护了原件, 又方便了利用, 可以说是两全其美。因此, 管理档案需要以保护工作做保护, 应把保护工作贯穿档案管理的始终。

摘要:阐述了加强计量档案管理和保护的作用及重要性。

检验试验和计量设备管理制度 第5篇

批准: 审核: 编制:

检验试验和计量设备管理制度

1、目的

对检验试验和计量设备(以下简检测设备)进行控制,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并为产品制造符合规定要求提供证据。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产品制造过程中与质量有影响的所有检测设备的控制,包括过程及成品的检测设备。

3、职责

3.1质检科负责检测设备的归口管理与控制。3.2总经理负责设备的审批。

3.3质检科负责设备的验收、日常监督管理、周期检定、标准器档案的建立。

3.4车间等其他部门负责本部门的计量设备的使用、保管和维护。

4、工作程序 4.1检验设备的采购

使用部门根据维修技术标准、工艺及竣工验收标准及产品的检验确定的监视和测量要求配备所需的监视量装置,并使这些装置的精度与被测对象的测量要求相匹配,从而使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为产品制造符合规定的要求提供证据。使用部门填写《生产设施配置申请单》经质量审核,公司总经理批准后由供销科负责购买。

4.2检测设备的验收

4.2.1验收和安装调试质检科组织,检验室有关人员参加。4.2.2进行开箱验收,验收内容包括:包装有效性、整机完整性、零备件数量、随机附件、使用说明书、图纸、合格证、装箱单及有关资料和外观检查。

4.2.3品质验收,即全部性能指标的检测,计量器具由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以检定结果做为验收依据。

4.2.4认真做好验收记录,并填写《设备设施验收单》,由相关人员签字。

4.2.5验收完毕后,将随机资料、验收报告、购货合同等有关资料质检科存档。

4.2.6购置的测量设备经验收合格进行登记建帐。

4.2.7验收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由相关工作室负责与供方联系,决定处置方式,直至符合要求。

4.3检测设备的校准、检定

4.3.1各部门使用的检测设备,由质检科负责建立《检验设备台帐》,每年十二月份进行一次全面清点,做到帐物一致。

4.3.2质检科依据以下情况合理制定检准周期并进行校准、检定:

(a)凡属国家强制检定的检测设备依据国家检定规程中规定的周期;

(b)非强制检定的检测设备由质检科依据国家检定规程中规定的周期;

(c)质检科负责制定《检测设备周期校准、检定计划》并定期关往国家法定计量机构检定;

4.3.3检测设备购进后,进行验收和计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4.4领用检验设备器具时,由工具室人员填写收发记录,使用人员签名,经质检科批准后领用。

4.5测量设备的运输、搬动。

4.5.1测量设备在送检或固定实验室之外的场外进行检测工作时,要轻搬轻放,确保亏无一失,运关距离较远的检测进行防震、防冲击措施,般动时注意防倒置。

4.5.2检测设备在搬运前将可活动的部件拧紧,并采取相应的防护、固定措施。搬运过程中重要保护好检定标识、防止丢失、破损。

4.6检验设备的贮存和使用环境。

4.6.1测量工作现场使用人应保持检测设备的清洁卫生、干燥、无积尘、积水、油污。

4.6.2检验设备贮存场所应保持干燥、通风、无积尘。4.7检验设备使用

4.7.1检测量设备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严格捃行操作规程,不准超功能,超范围、超检定周期使用。

4.7.2使用人发现检测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应及时报质检部,并重新用经确认合格的检测设备(器具)评价已补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并对该设备时行重新校准,上述评价、校准、重新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记录在《测量设备偏离处理记录》中。

4.7.3检测设备上都应在明显部位作明确标识,用三种颜色标识表明仪器设备的校准状态,并注明有效期;

(a)合格证(绿色): 计量检定合格者;

不必检定,经检查功能正常者(如计算机、打印机)无法检定,经比对或监定知用者。(b)准用证(黄色):

多功能仪器设备,丧失非检测功能;但检测所用功能校准合格者:非检测所用量程度不合格:但检测用量程精度合格者:降级使用者

(c)停用证(红色); 损坏和检定不合格者; 性能无法确定者。

4.7.4检测设备的调整和再调整

根据检测设备的使用要求及实际状况对设备进行调整和再调整;调整和再调整由具备资格的指定人员进行,并按设备本身的操作要求进行调整。4.8操作人员培训及资格

4.8.1检测量设备由指定专人保管、使用。使用人员要熟悉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技术条件,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并经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

4.8.2质检员须经国家认可的省级或国家级质检机构培训合格,取得相应资质后,方可进行检测。

4.9检测设备防护

4.9.1由使用部门按检测设备的精密度和防护要求,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或定期维护。

4.9.2检查中发现锈蚀,失灵或其它故障,应由生产技术部管理员进行排除,其他人员不得自行折卸和修理,检测设备重新送检。

4.10检测设备的维修和报废

检测设备由质检科负责,需要修理的检测设备由质检部安排进行检修,填写《设备检修记录》。检修后经检定不合格,且不能继续使用的,由质检科填写《设备报废申请单》经分管副经理审核,公司批准后报废。

4.11检测设备的档案

4.11.1质检部建立检测设备档案并长期保存,内容包括:(a)检测设备名称、型号规格、编号:

(b)制造厂名称:

(c)设备收货日期和投入使用日期:(d)目前存放地点:(e)设备保管人:(f)准确度、量程:

(g)说明书、产品合格证、保修单其它:(h)检定证书或测试报告:

(i)迄今所进行的维护记录和今后的维护计划(j)损坏、故障、改型(改装)或修理的历史情况

5、相关文件

6、质量记录

计量技术和管理 第6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计量检定;管理评审;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81-0186-0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目前我国县级以上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依法设置的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2335个。此外,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授权建立了专业计量站1499个,其中国家级52个,省级及省级以下1447个。现本人谈谈县级计量所如何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1完善组织建设,保证机构相对独立

根据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规范的要求,要办理事业法人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机构负责人要经过主管部门下文任命,要开设机构结算帐户,保证财务相对独立;机构要任命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指定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的代理人,由熟悉检定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担任质量监督员,各类人员职责明确,做到有职有权,所有工作都有人管理、有人执行、有人核查;机构要遵守国家有关的计量法律、法规,履行计量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全面完成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自觉接受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2建立并持续运行质量体系

依据考核规范要求对质量体系进行策划,识别并建立质量体系所需要的过程、方法和资源,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实施质量改进措施,并将政策、制度、计划、程序制定成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组织职工对计量法律、法规、体系文件进行学习,确保职工明白满足法律、法规、规范和顾客要求的重要性,并理解、执行计量法律、法规、体系文件;公布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明确机构对顾客提供检定服务的质量和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承诺;对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审批、修改、作废等进行严格管理,确保使用的文件是有效版本;建立记录保护和保密程序,保护顾客的切身利益。

认真组织管理评审。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每年年初要制定管理评审计划,定期对机构的质量体系进行评审,及时输入相关信息,根据评审结果确定改进措施,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得到实施。

3加强资源管理,满足检定工作的需要

根据工作的需要配备足够的管理、监督、检定人员,所有与检定有关的人员都经过培训、考核,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并持有计量检定员证;制定人员的教育、培训计划,组织人员学习计量法律、法规、检定规程等专业知识,开展技能竞赛,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制定人员比对计划,组织开展人员比对,提高检验人员实际操作水平。

配备空调、温湿度计等设备,为检定工作提供满足规范要求的环境条件;对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防止交叉污染;对影响检定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保持良好的内务。

按照规程的要求,配备开展检定所需要的计量标准设备;制定计量标准设备周期检定计划,按时将计量标准设备送检,保证所使用的计量标准设备具有有效期内的计量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制定计量标准设备期间核查计划,组织开展计量标准期间核查,保证计量标准各项性能、指标处于满足规范要求的状态;建立计量标准技术档案,保存计量标准相关资料;制定计量标准使用、维护程序,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检定结果质量。

4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开展检定工作

遵守计量法律、法规的规定,按时、按质完成检定工作,依据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并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严格按照检定规程要求开展检定,依法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数据传送,保证数据传送安全。

建立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按照规范要求对服务和供应品的提供者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并建立服务和供应商档案。

建立检定物品的运输、接受、处置、保护、存储、保留和清理程序,检定物品标识程序,详细记录检定物品状况,加强与顾客的沟通,采用适当的方法保护检定物品,以防止检定物品性能退化、丢失或损坏。

严格按照检定规程进行检定,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形成标准装置比对、人员比对材料,不断提高实验室检定能力,力争做到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如实记录检定过程所产生数据,形成检定原始记录,按照规定要求进行签名。如记录发生错误时,对错误事项进行划改,把正确数值填写在旁边,并有改动人的签名或盖章。

按照规范要求出具检定证书,做到信息充分、结论准确、格式规范,并加盖检定专用钢印;定期对证书质量进行评价,把出具证书差错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保存证书电子版本,对存放检定证书的电脑设置密码保护程序,防止无关人员的随意进入。

5积极推动质量改进

根据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发现和顾客提出的不合格工作,分析产生不合格的原因,确定采取的纠正措施,限时进行整改,记录整改的情况,评价整改的效果,促进检定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邓于仁.质量技术监督概论.

[2]JJF1069-2007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

计量标准的考核要求和日常管理 第7篇

1 计量标准的管理

世界各国对计量标准的管理机关和方式不完全相同。例如:日本政府规定由东京工业试验所和计量研究院负责提供一级标准, 化学产品协会、各级检定所再向各厂家和用户进行量值传递。美国则由美国国家计量院 (NIST) 管理计量基准, 国家授权的各大著名实验室负责据此制造二级标准, 各生产厂家再根据二级标准生产各种实用标准向用户出售。同样, 荷兰由国家计量研究院 (NMI) 负责计量基准, 其它计量标准与NMI的基准进行比对, 继而实现量值传递。

我国计量工作实行“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即“以保证计量单位制统一、量值准确可靠”为中心, 以“监督好计量数据, 管理好计量器具”为基本点, 计量工作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按照《计量法》的规定, 计量基准和有证标准物质由国家质监总局负责鉴定、审批、管理, 计量标准则以考核的方式进行管理, 并纳入行政许可的管理范畴, 由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实施。

各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一般计量检定机构和授权计量机构按照计量检定系统表开展计量检定工作, 从计量基准到计量标准直至工作计量器具。

2 计量标准的考核

计量工作是一项使工作严谨化精密化的手段之一, 将实际工作的科学性提升到一个极为有效的位置。计量工作的普及能够带来行业的规范化, 为数据的流通带来可能性, 为了保证计量工作地位和程序的持续化, 进行《计量法》工作的开展。

2.1 考核方式、制度及依据

2.1.1 考核方式

计量标准的考核始于1986年, 从环境、人员、设施、设备等四方面实行打分制考核。1992年出台《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2001年对其进行了修订, 2008年再次进行了修订、完善和补充, 新的《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l033-2008自2008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

2.1.2 考核制度

实行考评员考评制度, 遵循《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2.1.3 考核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计量标准考核办法》、《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计量检定系统表以及相应的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

2.2 计量标准考核内容

计量标准考核内容包括计量标准器及其配套设备、计量标准的主要计量特性、环境条件及设施、人员、文件集、测量能力的确认等6部分。

2.2.1 计量标准器及其配套设备

设备必须准备得当并保证质量和数量。质量的保证体现在对于设备必须有权威机构进行检定并发送有关文件进行标准的认可。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 根据已经认可的机器来调配现在的机器。

2.2.2 计量标准的主要计量特性

计量标准的主要计量特性包括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度或准确度或者最大允许误差、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计量标准的其他计量特性 (如:灵敏度、鉴别力、分辨力、漂移、响应特性等) , 计量标准的主要计量特性应当满足所开展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

2.2.3 环境条件及设施

客观环境, 包括空气密度;电能供给;日照等, 设备机器方面, 包括温度调控装置, 降噪装置, 防过电, 减少晃动, 减少辐射装置等, 对温度和湿度控制得当的同时将会引起干扰的工作和关联性小的地区进行隔离。只有这些装置齐全才能保证工作的稳定开展, 并得到有效而准确的数据。

2.2.4 人员

人员必须有认可证件, 经过相当的时间和理论准备, 上岗之前经过单位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受到认可之后上岗, 杜绝人员的冗杂。

2.2.5 文件集

文件集应完整、真实、正确、有效, 以满足计量标准选择、使用、保存、考核及管理的需要。包括18个文件,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9项:1)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2) 计量标准考核 (复查) 申请书;3) 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记录;4) 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记录;5) 计量标准履历书;6) 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7) 计量标准器及其主要配套设备的检定或校准证书;8) 实验室的相关管理制度;9) 开展计量检定或校准工作的原始记录及相应的检定或校准证书副本等。

2.2.6 测量能力的确认

确认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个是后期审查确认, 另一种属于现场监工。前一种方法比较间接, 是根据审核单位交付的数据和报告等书面的文件进行材料合理性的论证, 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处, 检查是不是在标准内的工作。

后一种工作有通过亲眼所见以及与工作人员的交流来检查工作的水平和使用效果。来判断有无必要进行检定工作, 以及完善当前工作所欠缺之处的需要。推荐使用盲样, 如果这一点无法满足, 也可用考核单位的资料参数来作为标准, 如果仍不可得, 就以已经成型的工作来作为样本, 进行对比性的工作。

3 计量标准日常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考核证书一般在4年之内是有效的。但是4年之内不能保证工作就已经没有纰漏, 而过期后的证书更不可以继续使用。问题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

1) 计量技术准则的填写和使用没有按照正规文件来进行。对于标准参数的选择和利用不到位。具有随意性, 对于某些数据的加工原因不明, 验证方法错用和滥用。各种资源的利用相互占用, 没有规划。2) 对于记录方面做得不到位。变动性和随意性太大。3) 对于该考查的对象不明确或出错。4) 对于表格的掌握和填写都不够快速准确, 一些设备的整修记录, 人的更换记录更新不够快甚至不更新, 不全面甚至不到位。5) 一些过期和已经不允许使用的规范和程序仍然用于作业。使得工作的效率低下, 没法达到规定的时间和程度。6) 检定的范围把握不好, 缺少和超过的情况时有发生。7) 过去的记录不充分, 没有办法根据记录得到想要的数据。缺少必要的准备数据。8) 计量工作不能稳定持续, 常有间断出现。9) 对于周围环境没有做出规划和记录。一些温度和湿度方面的要求都不过关, 甚至缺少这些因素的规定。

以上问题都不能轻易放过, 应当提升到一个相当的水平。加大各种资金和能源的利用力度。

结语

无论计量单位是何种形式的机构, 都不能放松计量工作的管理。计量工作要遵循一定的法律规章制度, 从总值的计算上, 人员的流动性上, 文件处理方面提升公司的整体素质, 为计量事业的准确和细致作出努力。通过加派人手, 分化工作能力使得工作有序进行, 不能由于工作的量度大和平日里的疏忽而导致工作的水准下降。要明白这类工作有着历史性的意义, 对未来的工作有铺垫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国家计量局, 1987.

[2]JJFl069-2007, 计量技术机构考核规范[S].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8.

浅谈企业计量管理和监督 第8篇

一、提高对计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计量管理工作是利用计量手段 (包括检测仪器、仪表) 获取计量数据并对计量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的活动, 它包括计量人员、仪器设施、数据统计等环节的管理, 对原材料检测、物料消耗、安全生产、环境监测、推行经济责任制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眼睛”和把守经济效益的关口。计量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综合效益与信誉, 更是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高低的综合反映。

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些企业领导依然会忽视计量工作的重要性, 在企业结构改革过程中, 对计量管理部门和人员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和调整, 导致计量工作出现不同程度地滑坡。主要表现在:计量管理机构不稳定, 主管领导变化频繁, 管理制度的修订赶不上机构的变化;企业没有设置主管计量工作的部门和专职人员, 把计量管理工作分散在别的职能部门;没有对计量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有的只管计量器具, 有的只管数据统计, 有的只管出厂计量, 有的只管进厂计量, 数出多门, 量出多家, 互不认可。更有甚者, 有的单位干脆撤消了计量管理机构, 计量管理工作呈现瘫痪状态, 如此深化计量管理工作, 显而易见成了一句空话。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 计量工作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性基础工作, 能够起到质量和数量、效益和损耗的双向检测衡量作用, 有助于管理者制定正确决策, 实现企业良性发展。我们只有提高对计量工作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理顺计量管理机制, 严格计量管理和监督, 才能实现向计量要效益,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终目的。

二、健全企业计量管理机制

企业计量管理包括计量信息管理和量值传递管理。从企业申请采购计量器具, 按国家检定规程或在没有国家检定规程时按地方检定规程进行检定;没有国家检定规程和地方检定规程时, 按企业校验方法进行校队、修理, 直至报废。由计量部门实行统一管理, 保证计量器具处于正常状态, 使企业量值准确、一致、有效。要实现这一系列计量管理, 就要求企业领导充分地重视、合理的计量机构以及满足管理、生产需要的人员配备、完善的计量管理制度和齐全的原始记录与技术档案作保证等。各机构按照本企业当前计量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机构的《计量管理办法》及《计量管理实施细则》, 提高全员计量意识。各种能源、工艺、质量、安全环保等检验规范。对标准器、计量器具进行全面检定, 原始记录齐全、可靠。做到底数清, 帐、卡明, 计量技术档案齐全。这样健全了计量管理机制, 同时明确了分工、责任, 保证了计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计量检测体系

(一) 完善计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近几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认证热潮。ISO 9001的问世, 为众多企业寻求与国际先进管理标准接轨搭建了平台。ISO9001标准对计量设备的检定、维护和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2000年12月28日颁布的ISO 9000族标准中, ISO 19011-2000计量检测标准作为质量保证标准的子体系, 对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要求与ISO9001-2000标准是一致的, 只不过计量检测体系是对质量保证体系中计量检测设备管理要求的深化。同时, 计量检测体系不仅要加强用于质量控制和检测的计量检测设备的管理, 而且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节能降耗、安全检测、环境检测等方面计量检测设备也提出了严格的质量管理要求。因此, 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是企业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其它各项体系的深化和发展。

(二) 遵循PDCA循环完善计量管理体系。

在企业内部, 均存在着一个或简单或复杂的计量体系。生产规模的不同, 直接决定了计量体系的完善程度。简单的计量体系, 计量资源正在配置完善过程中, 计量目标的制定和监督检查都没有提上管理日程, 计量意识的淡漠直接影响着计量工作的开展, 计量人员素质不高, 工作随意性强, 检测结果误差偏大, 不足以采信。由于没有可靠的计量检测手段作后盾, 产品质量的判断就没有依据, 质量管理水平也就难以提高。而计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若遵循PDCA循环, 则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就构成了计量管理模式, 计划、实施、检查、监督四个环节, 一环扣一环, 企业计量管理机构对四大环节的严格控制确保了计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探讨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其应用 第9篇

1 必要性分析

我国电力计量技术大致可以分为3类: (1) 人工抄表技术。这种技术是由抄表人员上门抄表, 不仅工作量大, 而且在抄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 进而降低了电费核算的精准性。 (2) 远程抄表技术。该技术以远程抄表系统为载体, 利用其中的前段采集系统、通讯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完成抄表工作。但是, 它主要适用于载波计量装置, 要想使用普通的计量装置就要进行改造。 (3) 智能抄表技术。该技术在远程抄表技术的基础上, 还包括了IC卡预付费抄表模式和远程无线抄表技术。它集现代网络技术、仪表测量和通信技术为一体, 是我国电力计量技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目前, 该技术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但是, 在此过程中, 要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电力计量技术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尤其是在窃电技术日益高科技化和隐蔽化的今天。我国现有的电力计量技术在防窃电方面的成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即便是智能电表, 它也面临着被窃电的情况。所以, 只有加强对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 才能促进电力计量技术水平的提升, 从而提高电力服务水平, 推动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和应用

2.1 完善管理体系, 强化管理责任

为了有效提升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水平, 作为电力企业, 必须要不断完善现有的电力计量技术管理体系, 并设置专业的管理机构, 有效落实岗位责任制度。在此过程中, 要加强对全员的教育, 不断强化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 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和监督, 不断强化管理成效,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和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例如, 要不断完善和落实电力计量设备的定期管理、维护、检修等标准, 建立健全具有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的奖惩机制、体系, 有效强化电力计量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2 加强专业培训, 夯实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 电力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尤其是在自动化的大环境下, 极大地推动了电力计量技术的发展, 不断地将各种新型智能计量设备应用在电力工程中。作为电力企业, 只有切实掌握各种新型智能计量装置的工作原理,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电力技术人员的培训, 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从而更好地利用它。在日常工作中, 只有切实加强对其的维护和检查力度, 才能不断地强化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水平。

2.3 注重综合管理, 提高创新能力

在整个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中, 设备管理是不容忽视的环节。作为电力企业, 必须要不断完善设备档案, 及时排除设备故障, 确保各种设备安全高效地运行。鉴于此, 相关部门要制订相应的设备管理制度, 健全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电力计量设备综合管理体系, 科学调配管理人员, 加大对电力计量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力度, 引入先进的技术。与此同时, 要结合实际情况, 切实加强对相关设备的改进, 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其性能, 全面提高其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确保设备能够安全高效地运行。

2.4 应用电力计量技术, 夯实应用成效

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离不开有效的应用, 所以,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电力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加强对其应用的重要性, 并结合实际需要, 有针对性地确定计量技术的应用范围, 以便提高计量的科学性。鉴于此, 要准确估算电力线路的负荷, 尤其是其极限负荷值, 同时, 还要考虑用户的用电情况, 结合实际需要制订技术措施, 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窃电行为。针对窃电行为, 要认真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不断改进计量装置。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电力服务水平,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计量管理水平, 显示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成效。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探讨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其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电力计量技术管理人员, 必须要充分意识到加强电力计量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不断完善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体系, 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 加强专业培训, 夯实管理水平, 注重综合管理, 提高创新能力, 切实加强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 着力夯实应用成效, 这样才能提高电力计量的管理水平。所以, 为了这个目标, 工作人员要不懈地努力, 在不断提升电力计量技术水平的同时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克武.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现状及应用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 2013 (05) :82.

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探讨 第10篇

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信息网络等技术的普及, 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 电力计量技术的地位日益突出, 电力计量技术的核心支持元件为电力计量设备, 电力计量设备的效度和精准度与用户和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 本文意在说明加强电力计量技术的自动化、规范化, 完善相关的体制制度, 对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 电力计量技术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技术的不断创新, 我国电力计量技术管理也日趋完善。目前, 电力计量技术管理表现出的比较突出的特点在于人性化、价值化、系统化和体制化, 这些突出的优势稳定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提高了工作效率, 并进一步推动了电力计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1]。

电力计量技术之所以得到了发展, 其根本原因在于自动化控制的实现, 以及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特征, 在实现这一系列目标以后, 使得电力计量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得到提高, 从而与时代的发展相呼应, 满足了社会群众的需求。

电力计量技术本身既是独立的分支, 也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随着电力技术管理不断完善, 电力计量技术与电力系统的衔接越来越紧密, 二者实现了有效的融合, 电力计量技术的功能也表达的越来越综合, 例如其可以加强电力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能力, 提高电力客户的满意度, 这些均为电力计量技术实现一体化应用与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

2 加强电力计量技术管理水平的策略

2.1 提高用电效率, 加强电力计量技术的文明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电力系统在管理控制等环节均引入了具有高级系统的计算机设备, 通过结合现代前沿的信息技术, 例如大数据, 云计算等, 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电力计量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的重要功能在于收集、分析和处理各种计量数据, 计量数据的来源不仅包括电力系统本身, 还包括变电站以及用户终端, 可见电力计量技术是构建电力数据库的基础。现阶段, 我国用电量的需求日益加大, 如表1所示, 其为近几年我国用电量的统计情况[3]。

在用电需求日益增大的同时, 电力计量技术的工作量也日益加重, 电力企业应该着重分析电力计量系统本身的容载量, 结合现代科技实现对其系统容量的优化, 尽可能扩大电力计量设备的应用范围, 降低经济成本。提高用电效率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同时还可以实现电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2.2 提高电力计量设备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建设

电力计量设备的信息化建设是保证其使用性和时代性的基础, 电力计量设备随着用户数目和需求的不断提高, 其设计要求以及功能要求等均会发生显著的变化。现阶段, 电力系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网络模式, 即电网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智能电网的构建, 这不仅要求系统本身智能化, 更需要内部系统组成的智能化。由此可见, 加强电力计量设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大势所趋, 社会所需[4]。

在实现电力计量设备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 有助于提高电力计量设备的自动化水平。现阶段电费的收取方式都演变成了网上付费, 扫码付费等, 计量设备在实现数据统计时会不会也可以通过一些终端设备的连接, 使其实现与用户本身的直接通信, 这一思路的实现还需要是关技术人员的努力探究。

3 电力计量技术应用措施

3.1 完善电力计量技术管理体系

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基础在于具备完善的电力计量技术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决定了其应用过程中的标准化, 也是应用领域得以扩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完善电力计量技术管理体系, 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1 电力计量技术管理组织机构的标准化建设

设置专业的管理机构是实现电力计量技术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前提, 其从不同程度表现出了电力计量技术管理的地位。为了保证专业管理机构建设的效度, 需要在组织机构的划分以及职务职能分级等方面作出努力, 使其形成树状分级管控的局势, 从而完成对电力计量技术管理的全程监控[5]。

3.1.2 电力计量技术管理的流程化建设

电力计量技术本身是运行于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技术本身分析, 其又是一个微型系统, 因此在实现电力计量技术管理过程中要加强流程化建设。流程化建设的实质是为了使得电力计量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符合电力计量技术基本规范, 关注注意要点, 从而寻求新的突破。

为了保证流程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需要从相关技术人员入手, 首先强化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使其具备掌控电力计量技术实施流程的能力。其次要从电力计量设备出发, 完善其从工作原理到功能表达的完整过程。

3.2 加强对电力计量设备的管理

在实施电力计量设备管理之前, 首先要明确电力计量设备工作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其为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智能防控电力计量箱的基本组成示意图。

由图1可见, 随着智能化的推进, 电力计量设备在内部组成上与传统设备相比, 其向着更加简易化的方向迈进,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也会表现出较大的便易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电力计量设备从整体上分析, 其表现出了简易化, 但是从每一个模块的内部构造上却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这主要取决于技术特性。

电力计量设备的多样性决定了电力计量设备管理的多元化特征, 在实施电力计量设备管理过程中, 要针对不同的设备类型和工作原理, 设计相应的管理规范。在注重其运行准确性的同时, 还要兼顾对其的维护与保养, 关注电力计量设备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态特征, 并适时记录与调整, 从而保证设备的稳定性。

其次, 设备管理要形成基于电力计量技术管理体制以外的特殊管理机制, 从而增加相关维护人员对其的重视程度。此外, 提高相关维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责任意识等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6]。

3.3 应用新的电力计量技术及新产品

随着现代技术以及电力系统的发展, 电力计量技术的创新也逐渐活跃起来, 各种新型多功能的电力计量技术设备不断的出现在电力市场, 可见人们对电力计量技术的关注度处于持续增高的状态。因此, 相关电力企业应该不断尝试新产品, 并且实现对现有产品的技术革新, 从而保证一定的经济成本, 这与我国相关的创新政策相呼应。

4 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现状, 说明了我国电力发展正处于稳定的上升阶段, 电力计量技术管理正向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迈进。为了保证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完善, 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就其体制、设备以及相关人员等多个方面采取策略, 从而加快我国电力计量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强兴.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现状及应用对策[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4, 03:29~30.

[2]梁勇.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J].通讯世界, 2014, 17:62~63.

[3]薛轩.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与应用探讨[J].科技与企业, 2014, 24:31.

[4]李志忠.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状况分析及应用策略[J].通讯世界, 2015, 14:90~91.

[5]黄志刚.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现状及应用对策分析[J].低碳世界, 2015, 36:73~74.

试论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 第11篇

摘  要:电力计量的主要目的在于收集、分析客户端以及变电站电力数据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对供电综合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体化技术在国内逐渐普及和应用,同时对电力计量技术应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将对电力计量技术管理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应用,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计量;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3;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6-0034-023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供电行业的不断进步,电力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商品,加强电力计量管理和应用,成为当前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电力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电费,电力计量则是电费收取的基础,关系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对建立企业、用户间的信任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加强电力计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1.1  激发和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主动性

电力计量的标准化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还是人,必须有一支高素质、懂技术的人才队伍。这是基础,也是保障。目前来看,从事电力计量的人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特点,这是影响电力计量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广大基层,部分电力计量人员还没有完全掌握本地区的电力计量特点,就被调离了电力计量岗位,新进人员又需要几年的时间适应、摸索和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由于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技能水平受限,加之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造成了电力计量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被激发出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日常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减少人员调动,随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针对性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才能使各专业技术人员在个人的岗位上踏实工作,发挥自己的潜能。

1.2  加强电力计量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于电力计量人员而言,在各自的工作流程中,基于计量系统进行各项工作,以便于对不符合标准和流程的行为进行提醒,解决因计量随意性而造成的管理问题。通过加强电力计量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可以有效提升电力企业作业差错管控水平,为企业电能计量的标准化管理,准备了条件。

实践中,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计量人员参加培训,比如部分安装人员在单相直接测量电度表按照过程中,存在着零线、相线进入不正确现象,片面地认为电度表只要能够正向转动,即大功告成;若零线、相线接反,则可能会给窃电者以可乘之机。再如,装有互感器的计量设备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因疏忽大意而分不清电流互感器极性,各相电压下的互感器二次线、电度表接线出现了问题,都会造成严重的问题;电表按错,会导致不转或者慢转,电量漏计现象非常的普遍。从这一层面来讲,应当加强电力计量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这是降低电耗的有效途径。

1.3  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生产和人们对电的需求越来越高,导致供电形势日益紧张,特别在一些工业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一问题更为突出。电力资源的紧缺已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可以说,电力生产与利用不只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电力计量工作在安全生产与提高用电效率这两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电力计量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一体化电力计量技术在电力计量设备管理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且越来越多元化、智能化,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电力计量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切实增强企业生产能力,最终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同时,随着电力计量设备信息化水平不断的提高,比如:数字化生产管理调度系统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设备、供电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设备、全数字计算机监控设备、网络管理设备等,这些设备不断实现着自动化的办公,实现各项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此外,伴随一体化电力计量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既减少了电力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实现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1.4  建立和落实规章制度

通过建立和执行科学合理的制度,对电力计量技术进行严格管控,是确保电力计量质量和效率的有效保证。实践中,应当立足实际,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执行机制,比如计量设备管理机制、计量设备检修机制、计量设备施工安装规则以及供电管理机制和系统设备定期检修机制。同时,还有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与监督管理制度,以保证管工作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

2  电力计量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供,电力计量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尤其是测量技术范围逐渐涵盖了智能化、自动化以及网络化领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2.1  电能表

电力计量过程中,最为常用的设备即为电能表。从实践来看,普通的电能表仅能进行简单计量,抗干扰能力非常的差,只是将采集的电压电流转换成脉冲信号,进而形成数字信息。相比之下,电子式电能表有其自身的应用优势,其主要是利用计数器对电量数据信息进行记录,具有计量功能强、计量精确以及抗干扰等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电子电能表的抗过载能力非常好,而且频率可以覆盖较大范围,尤其是其反偷电功能以及远程遥控设计,使其应用优势更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量逐渐增多,在分时计费制度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具有多重计费能力的电子式复费率电能表。电子电能表综合了时间、电量等,有利于分时计费模式的实现。

对于复费率电能表而言,其有时间要求,需在原电子式计量模块中按照一个时钟电路和一个CPU、通讯模块,从而为每次电量的累计做时间参考,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电量乘积因子;在此过程中,CPU将电量与时间捆绑在一切,从而为加权参数的提供准备了条件。对于通讯模块而言,其主要是用以实现远程管控的元件。功能上来看,其可作为电量采集网络化、自动化基础。

2.2  电力谐波

谐波干扰是现代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和问题,谐波源于硬件而产生,若想对谐波进行控制,改进技术是关键。通过谐波干扰,可以大幅度提高电能表功率反应速率。电能表上所显示的功率,实际上是谐波与基波的作用结果。电能表自身的抗干扰能力,能够通过过滤以及忽视谐波等方式得以实现,电能表仅完成测量基波功率的任务。

同时,应用电力谐波,可对电能表的基波、谐波分段计量功能进行尝试开发,即谐波测量方法和形式。电力谐波作为电力计量的重要推动力,特别是对非线性负荷电力网络以及高精度、高灵敏性谐波计量电表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2.3  集中抄表

通过集中抄表,可进行远程自动抄表和控制。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可自动进行电量数据信息收集与传输处理;较之传统的人工抄表方式,其工作效率更高,是电力计量管理工作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对于抄表系统而言,其主要包括集中抄表器、用户终端以及上位机主控室等几个部分,这些构成了整个通讯网络、采集系统以及中心处理系统。

其中,采集系统可进行远程集中抄表,并且实现本地自动抄表。前者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功能,即一级脉冲采集器的数据信息汇总、二级集抄器对数据信息进行既是的抄收与记录,上位机中心数据处理系统则负责监控整个过程;后者利用红外接收设备进行非接触式测量。中心处理系统,由不同的工作站以及软件程序构成,全部的用户消费信息均在此进行汇总。

事实上,集中抄表技术,主要得益于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抄表质量和效率会提高,而且读数也非常的准确。然而,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国内的电力计量仍有一定的差距,为此需深入研发设备、创新和应用抄表技术。

3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电能计量管理水平提高

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不竭的发展动力。企业不断应用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因此,电力企业电能计量管理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推动其管理水平提高。由于电子技术快速发展和成熟应用,新的管理理念得在实践中应用,特别是电量交易方式的改革、开放低谷用电市场等,以及电力企业信息网络时代来临,企业也将建设具有本企业特点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的信息网络。

因此,电能量数据及时准确收集,对电能计量装置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主要在几个方面体现:

①计量资产管理方面。由于计量工作量大、任务繁杂,尤其每天要面对各种校准/检定数据统计,其数据量都非常大,如果手工来输入和统计确实非常繁琐,不可避免出现工作失误问题,因此,在计量器具资产管理中,采用计算机条形码技术对器具进行数据输入管理,是大势所趋,应加大推广应用条形码技术范围。电能表标准装置应选用检定工作效率高且带有数据通讯接口的产品。

②电能计量管理部门及计量检定机构应建立电能计量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与用电营业及其他有关部门的联网。计量检定机构内应利用该系统并将检定装置联网运行,以监督电能表检定过程及质量,逐步实现电能计量管理现代化、计量检定自动化、人员操作无笔化、计量信息网络化。

③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及装备,实现检定过程控制自动化和各类检定、检测数据的存储、分析,并探索实现电能表自动调整的方法。

④借助电能量计费系统和远方自动抄表系统等管理系统,加强对电能计量装置的运行状况的动态分析、远程对时。

4  结 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电力计量技术以及自动化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电力计量技术管理及应用工作依然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电力企业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技术、管理制度创新,通过制度的严格落实来实现完电力计量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克武.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现状及应用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

2013,(03).

[2] 李志忠.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状况分析及应用策略[J]通讯世界,2015,

(07).

[3] 李武.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现状及应用对策分析[J]低碳世界,2016,

(02).

计量技术和管理 第12篇

在智能型气体分段计量系统中,生产数据的有效存储、索引及各种报表是生产企业分析生产效率、设备运行状况、能源消耗和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报表是企业管理的基本措施和途径,是企业的基本业务要求,也是实施BI战略的基础,它可以帮助企业访问、格式化数据,并把数据信息以可靠和安全的方式呈现给使用者[1]。气体分段计量能够深入洞察工业气体企业运营状况,是企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2 分段计量系统的设计背景

专业气体分离设备制造商的发展趋势是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既卖气体分离设备又卖气体,这种运营模式的出现就决定了气体供应商与使用厂家之间的结算关系。气体计量的波动性、间歇性导致计量的复杂性,我们就是针对市场的这个需求研制了智能型气体分段计量系统,它是按照单位时间内累计流量进行分段处理,每段的单价是不同的,而复杂的工艺条件决定了报表的复杂性,利用VBA和SQL技术主要目的是解决数据存储与索引、数据统计复杂、数据需要分段计算、报表需要自动生成和打印等技术难题。该分段计量系统的设计是一项集SCADA、SQL、VBA和数据库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数据信息系统。

3 利用SQL实现生产数据的存储

数据库技术的最基本的就是首先解决历史数据的存储与归档问题,本系统不单纯的是一个数据库管理软件,生产数据的存储要结合SCADA软件Wonderware I nt o u c h和数据库平台S Q L S e r v e r或A c c e ss。通过Intouch软件利用SQL语言将生产数据存储到Access数据库中。其实SCADA软件的核心技术也是实时和历史数据库的技术。下面将介绍如何从Intouch中使用SQL数据库将生产数据写入历史数据库:

3.1 设置数据源

“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简称SQL)是用来以查询的形式访问该类信息的语言。如果想在Intouch中使用SQL数据库,首先在安装应用程序时选中并安装“SQL访问管理器”组件,它是一个与ODBC兼容的应用程序,可以同应用ODBC驱动程序或OLE DB供应器的任何数据库进行通讯,让您可以使用查询来访问、修改、创建以及删除数据库表。配置数据库连接字符串有多种方法,例如使用“Microsoft ODBC管理器”程序来配置要给“SQL访问管理器”使用的ODBC驱动程序。

3.2 将Intouch标记映射到数据库列

通过“绑定列表”来完成“In Touch标记”映射到数据库列,大多数SQL Access函数都通过“绑定列表”来使得In Touch标记可以访问SQL数据库表中的数据。“绑定列表”将数据库表列与In Touch的“标记名字典”中的标记关联起来。“绑定列表”还包含一个描述数据库表格式的“表模板”。运行包含SQLInsert()、SQLSelect()或SQLUpdate()函数的脚本时,“绑定列表”更新为指定使用了哪些In Touch标记,以及同这些标记关联的是哪些表格列。系统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3.3 使用数据库应用程序

“SQL访问管理器”支持Oracle、Microsoft SQL Server以及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每种数据库都有一些独特的要求。下面分别介绍如何配置每种数据库与“SQL访问管理器”之间的连接。

3.3.1 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程序

您可以在In Touch Quick Script中使用SQLConnect()函数来连接M i c r o s o f t S Q L S e r v e r数据库。SQLConnect()函数将用户登录到SQL Server数据库并打开一个连接。SQLConnect()函数使用的连接字符串的格式如下:

Connection ID参数是包含会话编号的整型标记。几乎每个其它SQL Access函数都要使用这个会话编号来引用与SQL Server数据库的连接。每调用一次SQLConnect()函数,会话编号递增1。表一介绍M i c r o s o f t S Q L Server使用的SQLConnect()函数属性:

“SQL访问管理器”将四种类型的In Touch标记(离散、整型、实型以及消息)同其它SQL Server数据库数据类型关联起来[2]。

3.3.2 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应用程序

要与Microsoft Access通讯,必须通过在In Touch Q u i c k S c r i p t中执行S Q L C o n n e c t()函数来连接它。SQLConnect()函数用于连接到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通过运行包含SQLConnect()函数的脚本,可以登录到数据库服务器,并打开一个连接,以便运行其它SQL函数。SQLConnect()使用的连接字符串的格式如下:

DSN是Microsoft Access使用的一个独特属性,用于确定在“Microsoft ODBC管理器”中配置的数据源的名称。

“SQL访问管理器”支持的有效数据类型取决于所使用的ODBC驱动程序的版本。

3.3.3 Oracle数据库应用程序

要在SQL Access与Oracle数据库之间进行通讯,必须通过运行包含SQLConnect()函数的脚本来连接它。

要与Oracle 8.0数据库进行通讯,确认运行In Touch的计算机上是否安装了Or ac le OLEDB P ro v id er(MSDAORA.DLL)文件。此文件是由随In Touch一起安装的MDAC来安装的。通过在In Touch动作脚本中执行SQLConnect()函数连接到Oracle。

SQLConnect()函数使用的连接字符串的格式如下:

表2介绍Oracle使用的函数属性:

4 生产数据的索引

作为SCADA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人机界面,而计量系统中计量数据的索引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本系统采用Wonderware GRID数据库浏览控件,只需要将必要的配置信息配置准确,便可以实现数据的浏览。下面举例说明grid如何连接数据库:

(本例的控件命名为Grid1.)

不同的数据库类型,其连接的字符串不同,列举如下:

5 VBA技术实现报表自动化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简称VBA)是新一代标准宏语言,是基于Visual Basic for Windows发展而来的。它提供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提供了相当完整的程序设计语言[3]。由于VBA可以直接应用Office套装软件的各项强大功能,所以对于程序设计人员的程序设计和开发更加方便快捷。气体分段计量系统中的报表就是利用VBA技术与Excel相结合实现了报表的自动化。

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导入Excel数据表中做进一步分析是很普遍的用法,但是由于数据库文件与Excel工作表的格式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利用Excel来访问外部数据库时,则可以通过ODBC驱动程序,开放数据库互连(ODBC)已成为Client/Server数据库应用系统中访问远程数据库的一个标准。做为强大的前端开发工具,MS Visual Basic为开发者提供了多种访ODBC数据源的途径,如JE T数据库引擎、ODBCAP I函数、RDO接口等。比较而言,直接使用ODBC API函数的编程难度最大,但由此获得的存取数据库的性能也是最佳。诚然,VB4.0企业版提供的RDO接口的性能已经接近ODBC API,但是遗憾的是,这个接口只能在32位Windows环境中运行,而ODBC API函数则没有这个限制。

至此已经将需要索引的数据索引到相应的Excel的表格中,下面就是将索引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因为处理的方式与客户的要求有关,而且没有技术上的困难,因此本文不再赘述。最后将处理后的数据分别利用VBA指令填充的到设计好的报表模板中,便可以实现报表的自动化处理。

6 结束语

报表自动化系统是气体分段计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报表系统会给系统增添极大的方便,提高工作效率。利用SQL和VBA技术实现报表自动化系统是当前工业SCADA系统中比较常用也比较活跃的技术,其灵活性可以让编程设计人员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为SCADA系统和报表设计人员提供些参考。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气体分段计量系统中,利用SQL和VBA技术,基于Wonderware Intouch和Microsoft Excel软件来实现生产数据存储、索引以及报表自动化的关键技术和流程,对于从事SCADA系统开发和报表软件开发人员,尤其是SCADA报表开发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VBA,SQL,报表,分段计量,Intouch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9中国工业发展报告[R].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

[2]范立南,刘天惠等编著.SQL Server 2000使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发达国家和地区下一篇:绿色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