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社会作用

2024-07-17

舞蹈的社会作用(精选11篇)

舞蹈的社会作用 第1篇

一、抒发情怀, 培养情操

舞蹈的社会作用中的一点就是, 舞蹈能抒发人的情怀, 培养人的情操。练习舞蹈的人, 内涵修养都特别好。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 有节奏的动听旋律会把舞者和观者完全带入所跳舞蹈的情境中, 与舞蹈中的美好情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 观众和舞者都很好地陶冶了情操。另外, 每支舞蹈的意境也不尽相同, 有的舞蹈内容较欢快, 有的舞蹈内容较悲伤, 有的具有现代感, 有的具有古典感, 但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舞蹈都是舞者心血的结晶, 都是舞者向观众抒发情怀的渠道。闻一多先生说:“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单纯、最充足的表现。”无论是练习舞蹈的人还是观看舞蹈的人, 都是用生命在欣赏舞蹈, 他们都把舞蹈融入到血液中, 热爱到骨髓里。在表演的过程中, 观众和演员都得到了思想的升华, 情操的陶冶。他们之所以热爱舞蹈深入骨髓, 正是由于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二、交流情感, 团结互助

舞蹈的社会作用还表现在它能交流情感, 团结互助。很多的团队舞蹈都是很多人在一起练习的, 在练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很好地与其他舞者去交流, 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 舞者之间的感情就得到了升华;练习舞蹈时为了把效果更好地展现给观众, 舞者之间都会相互谦让, 相互关照, 这也大大促进了舞者之间的团结互助。每个练习舞蹈的人都富有团队荣誉感, 这正是由于他们在练习舞蹈时就已经学会了顾及他人, 顾及整个团队利益。舞蹈是人的内心世界和身体语言的结合, 优秀的舞者跳出的舞蹈往往能在开头就紧紧地抓住观众的眼球, 把观众带入舞蹈之中, 让观众去领会舞蹈的内涵, 去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也大大增进了舞者和观众之间的感情。

三、增强体质, 提升素质

舞蹈能增强人的体质, 提升人的素质。舞蹈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 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每一个关节都得到了锻炼。如果能持之以恒地练习舞蹈, 舞者的体质就会日渐增强。舞蹈还能提升人的整体素质, 练习舞蹈的人浑身都散发着艺术气息, 他们所拥有的独特魅力是从事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锻炼不出来的。舞蹈还能延长人的青春, 因为运动是最好的保养方式, 尤其是有规律的运动更能提高肺活量, 使整个人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化的体育运动, 能让肢体得到调节, 身心得到愉悦。舞蹈的好处真是说不完, 道不尽。

四、了解社会, 开阔眼光

很多的舞蹈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这些舞蹈的创造是与社会现象、社会经济紧紧相连的, 我们能从舞者的舞姿和服饰看出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一般来讲, 舞姿专业优美、舞服华丽的舞者大多都是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因为经济发展得好, 才更有能力培养优秀的舞蹈家, 更有能力负担华丽的舞服费用;而一些舞姿不是特别专业优美的, 舞服也比较普通的舞者通常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这些地区经济欠发达, 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打造优秀的舞者, 舞者的训练有可能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有一些舞蹈又是根据新兴的行业而编制的, 这类舞蹈就会更好地展现这个行业的发展情况, 比如北京歌舞团的《盛世行》就是立足于旅游业而创作演出的。

五、继承传统, 发扬光大

现代舞蹈的很多精髓都是从传统舞蹈中汲取的, 传统舞蹈历经千年而不衰, 它本身的艺术性早已毋庸置疑。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 人们都很重视舞蹈的宣传工作, 因为一支好的舞蹈不仅是舞者的心血, 更是传统舞蹈精华的继承。每支舞蹈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 所结合的古典舞蹈因素也不尽不同, 但无论是哪种舞蹈, 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染, 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完美展现。

六、结语

舞蹈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人们健康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它不仅能陶冶情操, 还能锻炼身体,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舞蹈, 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就开始练习舞蹈。要想很好地发挥舞蹈的社会作用, 需要舞者和舞蹈机构不断研究和创新, 脚踏实地去努力练习, 终有一天, 舞蹈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舞蹈的社会作用也会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也在培养自己的艺术情操,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舞蹈。动听的旋律, 优美的舞姿, 每一样都吸引着观众的眼球。随着舞蹈的日益发展, 它所展现的社会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今天, 我们就这篇文章探讨一下舞蹈的社会作用。

关键词:舞蹈,社会作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杨.浅谈群众舞蹈的社会作用与发展对策[J].现代交际, 2014 (08) :64.

[2]赵容恩.群众舞蹈的社会影响及作用分析[J].黑龙江科学, 2015 (09) :133+129.

舞蹈的社会作用 第2篇

关键词:舞蹈 比赛 教学

在经济繁荣、国富民强的大好形势下,我国的舞蹈事业也迎来了灿烂辉煌的时刻。每年都有各种形式的舞蹈比赛,一批又一批体现中华民族舞蹈文化、提倡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舞蹈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如1985年由北京舞蹈学院发起的,有“中国舞蹈奥斯卡”美誉的“桃李杯”舞蹈比赛;1996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主办的全国性专业舞蹈评奖活动——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比赛;还有影响力非常大的cctv舞蹈大赛等。舞蹈比赛不仅鼓励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表彰成绩突出的舞蹈创作与表演人才,活跃舞蹈理论与舞蹈评论,推动我国舞蹈艺术事业健康发展,还能对舞蹈教学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踊跃参加到比赛的队伍中来。

一、分享各校的舞蹈教学成果、交流教学经验 比如“桃李杯”舞蹈比赛,分为单人舞和群舞,涵盖了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赛事面对专业院校和普

通院校的学生,每届有上百所院校的数千名学生参加比赛。参赛单位选派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身优越的条件,表演的作品从一定层面上代表了该单位的教学水平,也能从学生身上看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促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比赛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避免了闭门造车。比赛期间,还有一些学术交流,“桃李杯”等舞蹈比赛多次召开学术座谈会,对舞种的设置、舞蹈的发展方向及意义等学术问题进行研讨。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创作水平

想让学生参加比赛,首先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只有高质量的教学才能培养出专业颇佳的学生。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呢?备课是关键,教师应把功夫花在备课上,让本事显在课堂上,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要求不仅有知识目标,还要有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程难度,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是个艰苦的过程,在这期间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心血。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习惯的差异,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区别对待、因人施教,以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需求。制定“培优补差”计划,在课余辅导中对尖子生实行“导师制”,对“学困生”实行“会诊制”,对班级常规教学实行“责任制”,促进全体学生的协调健康发展。培养出能

力全面的学生参加比赛,这是教师工作的动力和目标之一。通过参加比赛,相互观摩,相互学习,既锻炼了学生,也使教师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来审视自身的教学水平。

其次,参加舞蹈比赛提高了教师的创作水平。教师除了要上好课,还要搞创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从学生当中、从周围的事物中去寻找感兴趣的东西,看看能不能用舞蹈的形式再现出来,也就是如何选择题材。“题材,是指舞蹈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生活现象,是舞蹈作者对其掌握的大量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概括提炼加工后作为作品内容的材料。”[1]有了题材再进行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刻画、音乐的制作、动作的编排、舞台的调度、服装的设计等。如何出新,如何去挖掘主题的深度,这常常是教师们苦思冥想的问题。创作一个优秀的作品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在创作的过程中常常是否定再否定,但当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当作品得到大家认可的时候又是无比的欣慰,这将是下次创作的最佳动力。由自己创作作品到观摩别人的作品,教师的创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三、发现、选拔优秀的舞蹈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繁荣我国的舞蹈事业

很多舞蹈比赛要求参赛选手除了表现一个舞蹈作品,还要跳即兴舞,以及进行技巧展示。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训练有素、表现能力丰富的肢体语言,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它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理解能力等都是一个挑战。就拿即兴舞来说,给出一个题目,听15秒的音乐,然后迅速进入即兴舞的表演。在15秒钟内选手既要捕捉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寻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口,又要感受到音乐的氛围,注意音乐的变化,在这一分钟里既要有调度,还要有空间的变化,巧妙地表现出题目的内容。在第七届“荷花奖”校园舞蹈比赛即兴舞环节中,有一个题目——逛商场的女人,抽到这个题目的是山东师范大学舞蹈系的四个小伙,这四个小伙迅速进行15秒的短暂交流,而后十分默契地完成了表演。他们有的将西服搭在手臂上,有的把道具(一个小包)挎在小臂上,扭动着腰肢就上场了。舞蹈中还设计了看见名牌打折后女人的各种表现。他们四个人动作夸张,配合默契,赢得了满堂彩。学生表演即兴舞的能力,不是一时的灵动,而是经过引导和训练的,有积累才能够在瞬间爆发出能量。比赛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很多的技能,学生也要加强艺术、文学、音乐等多方面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历届的舞蹈比赛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人才,他们如今有的活跃在舞台上,有的加入到教师的队伍,有的成为了优秀的编导,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都在为我国的舞蹈事业添砖加瓦。

四、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舞蹈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的艺术,如果只学不用,那就

是自欺欺人了。所以我们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在比赛中,既提高了学生舞蹈的意识,增强了身体的表现力,还让大家了解了很多有关舞蹈的知识,比如舞台灯光、音响、舞美设计、服装、化妆、演出组织等,这些对于一个舞蹈工作者来说,都是应掌握的,但又是课堂教学不能够给予学生的,所以参加比赛可以弥补教学的不足,真正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舞蹈比赛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自信心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比赛中专业素质可以得到非常大的提高。

五、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现在全国各地有许多院校都有舞蹈专业,谁的专业办得好,谁就会吸引更多的学生,这就需要该校有一定的知名度,而参加比赛,在大赛中脱颖而出,是一个增加学校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如东北师范大学舞蹈系,凭借《中国妈妈》《进城》《南京·亮》等作品在舞蹈比赛中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一定有一支教学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和活跃的编创队伍。笔者相信这些比赛成绩会吸引更多的优秀舞蹈爱好者踏进这所大学,继而,良好的生源又会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常说,比赛的成绩是次要的,重在参与。比赛的确很残酷,毕竟获奖的节目是极少一部分,有时候付出了很多却不一定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但只要积极参与,不懈地努力,终将有一天会站在绚丽的领奖台上。

舞蹈的社会作用 第3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 大学生 情绪 适应社会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作为一名大学生智力正常、反应适度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就从大学生情绪、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进行论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二、体育舞蹈对大学生情绪和社会适应的调节作用

(一)情绪健康的标准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情绪稳定与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有自我控制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缩恐惧,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二)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缓解精神压力的作用

1.有一定旋律、节奏的乐曲,有控制脑细胞的作用,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人体各器官活动趋于协调一致,也有助于人体潜能的发挥。体育舞蹈的音乐具有较强的节奏性,且多选择能调动人兴奋性的音乐,产生烘托气氛并激发大学生情绪的效应。体育舞蹈参与者随着音乐的意境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音乐声波作用于大脑,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热情奔放的舞蹈动作与音乐完美结合,人体通过各种音乐节奏变化塑造出优美的造型和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依次表现出不同的技艺和情感,达到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的状态,整个过程充满着乐趣与艺术享受,使体育成了有情感、有灵魂的体育艺术。内心受到艺术的熏陶,会产生一种良好的内部体验状态,生理上会处于一种非常协调的状态,心理上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绪。充分享受舞蹈带来的乐趣时,人们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依照音乐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力的转移,能使其他部分的肌体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暂时忘记生活的烦恼,心情处于愉悦的状态中,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也随之消失。研究表明,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感到充实、快乐、心情舒畅、舞伴关系融洽的占到95%以上,感到精力充沛,异性朋友增多的占到85%以上。体育舞蹈以美的动作结构和美的动作创新、人体美态获得诸多魅力而深受大学生崇拜核追求。坚持体育舞蹈训练,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使人情绪饱满。所以体育舞蹈对缓解大学生精神上的压力,调节学习、生活中所产生的紧张情绪,有着十分的作用。

随着物质需要的不断发展,日常生活中人们希望与人交流相互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并得到理解和帮助,做出成绩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誉和肯定。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性和群体特性,使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以及增进友谊的最好形式之一,会使大学生的自我封闭意识得到彻底的解脱,有效改变性格孤僻,克服腼腆、胆小等各种交往的心理障碍,会使人心胸变得更加宽阔,形成平易近人、与人为善的性格。

2.体育舞蹈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形体分为姿态和体形,体形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姿态是我们平时一举手一投足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大。体育舞蹈能有效的改善人的身体形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育舞蹈能促进的大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和正确的身体姿态的形成,牛仔舞、恰恰舞、桑巴舞培养学生欢快开朗自信的性格,伦巴、华尔兹、探戈培养学生浪漫、优雅的形象和气质。由于体育舞蹈能有效的改善人的身体形态,人们对拥有一个自我满意的身体形态,自身的满意程度会不断提高,同时,自信心也会得到提高。在学习和生活中能拥有一个积极的情绪,而积极的情绪对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和生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力,从而使自我价值感得到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经常从事体育舞蹈可以减少人体多余的脂肪,有助于形成或保持一个自我满意的身体形态,从而有利于自信心的提高。体育舞蹈主要运动的肌肉群是肩部、腹部、腰部、臀部等,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经常参加锻炼可以使身体各部位的皮下脂肪减少,三围更加标准合理,肌肉、骨骼、关节更加匀称的发展。体育舞蹈对提高身体自我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身体自我的外表和身体自我能力两个方面的影响,当掌握一定动作技能后,身体形态得到改变,这个体会以的自我反馈的反方式传递给大脑,从而产生自我欣赏的意识和情感体验,增强自信心。

3.学习体育舞蹈培养大学生尽快融入新环境

大学生毕业,在知识结构上基本上能满足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需要。在对自感适应工作时间的调查显示,70%的毕业生在半年以内就能适应工作。但也有小部分同学对从校园环境一下子过渡到社会环境适应很慢,有个别的毕业生甚至在两年以后还觉得难以融入社会。由于体育舞蹈是两人或多人的合作项目,在跳舞时候只要一方动作不娴熟或音乐节奏不合拍,都会导致动作无法完成,所以学生在练习时不仅要专心于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还要有宽容对待他人的人生态度。在集体舞的比赛中,经常更换舞伴、方向、比赛地点,要求学生要不断得学会适应,学生的自信心、合作能力、意志力以及适应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三、高校发展体育舞蹈的建议

(一)学校应大力支持开展体育舞蹈课,加强大学生体育舞蹈的健身娱乐教育,让其成为大学生娱乐、健身的一种锻炼方式。

(二)学校应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举办舞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三)培养骨干学生,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比赛,向竞技体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通识教育规划教材编写组.大学生心理健康[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05.

[2]赵川林,吴兆方.大学生心理健康[M].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11.

[3]徐建平.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化.

[4]徐贵玲.我国体育舞蹈对打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2006.4.

舞蹈的社会作用 第4篇

一、社会舞蹈的作用

娱乐作用。这是社会舞蹈最大的, 最基本的作用。目前社会舞蹈大体上被分为两种类型, 即自娱自乐型舞蹈以及在舞台上举行的非专业型舞蹈表演。因为社会舞蹈形式以及内容是多样化的, 再者它的形成以及发展很少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 它拥有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外来文化。在职业舞蹈教育中, 它自然而然成为学生业余时间娱乐, 排解学习压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赏心悦目的作用效果。近些年的时代发展呈现一片大好的局势, 在职业舞蹈教学中, 学生已经不再认为社会舞蹈只是一种可以娱乐消遣的活动了。职业舞蹈教师对社会舞蹈精心编排, 对学生科学指导, 舞蹈的外观美充分的展示出来, 学生对舞蹈的内在精神有了很深的感悟。此时社会舞蹈表演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会让学生赏心悦目, 狮子舞带给学生热烈的视觉享受, 而旱船使学生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在学生目不转睛的注视, 或者雀跃欢呼中, 社会舞蹈的观赏价值得以实现。

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在职业舞蹈教学中积极渗透社会舞蹈教学内容, 在初期教学阶段, 教师鼓励学生手足舞动, 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要跟着音乐活动起来, 这样不仅仅建立学生积极学习舞蹈课程的积极向上的情绪, 还可以使学生的上下肢体得到全方位的施展, 缓解疲劳, 达到强健体能的功效。这种建体的独特作用, 为社会舞蹈的应用打造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学院舞蹈在职业舞蹈教学中的功效

让学生开阔眼界, 领悟到舞蹈的魅力。相对于社会舞蹈的随意性而言, 学院舞蹈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严密性, 它倡导循序渐进的规律型教学方法。纵观学院舞蹈整体, 我们发现它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经过专业人员到各地区采风, 积极把那些经典性高, 舞蹈性强的素材提炼加工, 对其进行科学的编排工作, 使其以自然的形态走进职业舞蹈教学课程中。学院舞蹈因为自身具备规范, 严谨的属性特征, 学生在一次次的重复训练中可能会产生烦躁的情绪, 因而教师需要将课程内容或者是教学形式再一次进行编排和调整, 可以通过配乐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舞蹈训练的欲望, 也可以让学生欣赏洗衣舞, 孔雀舞等经典舞蹈, 此时学生的视域范围开阔了, 他们深刻感悟到学院舞蹈的艺术精髓, 也意识到基本功在各类舞蹈训练中发挥的重大意义。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学院舞蹈的训练以及表演, 需要具备统一的审美标准, 这就对舞蹈编排者在创编工作环节中时刻注重舞蹈的美感, 尽最大努力为观众提供视觉享受。从宏观角度分析, 学院舞蹈体现出来的美感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营造的意境美, 因而学院舞蹈的审美基础点, 不应该仅仅是人体运动, 我们应该积极结合人体运动的节奏, 身体的形态去感受学院舞蹈的外在美, 去深度挖掘其内在美。总之审美意境的营造使学院舞蹈成为一门意义深远的艺术, 将人生哲理淋漓尽致的呈现于观众眼前, 同时对其自身而言, 摆脱了色彩单调的抒情模式, 是对自身发展的完善。

使学生获得自学能力。学院舞蹈训练是师生双向交流, 互动的教学活动之一, 学生是训练的中心, 在舞蹈专业性强的训练中通过手眼协调等各种技巧去体会舞蹈艺术的内涵, 感受世界多彩的美丽。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拓展, 满足他们学习欲望的同时, 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 为学生以后更深程度的舞蹈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社会舞蹈和学院舞蹈结合, 在职业舞蹈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其实在职业舞蹈教学中, 学院舞蹈的规范性为社会舞蹈教学提供了方法策略, 这样的职业舞蹈教学活动具备了随意的特征, 又有规律可循, 这样有人就将职业舞蹈教学分为三类, 即东北秧歌, 胶州秧歌以及海阳秧歌, 使职业舞蹈教学开展得就更加顺利, 对职业舞蹈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此外, 社会舞蹈为学院舞蹈的教学内容提供真实的素材, 因为学院舞蹈教学内容都是通过专业人员实践,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首先要明了学生内心的需求, 依据现有的舞蹈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因此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一要素, 采取动态的教学方式, 使活动不再死板, 用生动活泼的肢体语言去熏染学生, 带动学生, 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对学院舞蹈的训练以及学习兴致得到高效的培养以后, 他们的自学能力就会显著的增强, 扎实的掌握了学院舞蹈的基本技能, 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四、结语

职业舞蹈教学的宗旨是培养一批专业技能强, 职业素质高的舞蹈人才, 为达此目标, 教师必须透彻的领会社会舞蹈和学院舞蹈的特征, 精心的为学生挑选舞蹈教学内容, 科学的开展编排工作, 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积累舞蹈素材, 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学习能力,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舞蹈这种文化艺术自身而言, 也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

摘要:社会舞蹈和学院舞蹈本质上有很大的差距, 两者在很多领域中的应用中各有千秋。传统的学校教育中, 学院舞蹈略胜一筹, 但是在职业舞蹈教育中, 它们各自发挥优势及作用。本文作者分别探讨它们各有的作用, 并提出了两者相结合, 共同推进职业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的个人观点。

关键词:社会舞蹈,学院舞蹈,作用

参考文献

[1]孙进.社会舞蹈之功能及特征[J].群文天地, 2012.

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 第5篇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育作用

健康的教育体系关系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在少儿教育中舞蹈教育又占据着孩子艺术启蒙教育较重的地位。众所周知,少儿舞蹈是孩子在艺术道路表现形势和艺术意识形态的建立上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少儿舞蹈和成人舞蹈都有着相同的艺术规律和表现形势,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和接受认知程度,通过肢体语言的方式表达其自身思想感情的行为动态艺术。少儿舞蹈的教育能够在其启蒙状态中引导孩子们的行为举止,表达方式,培养良好的道德艺术品格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作为一名从事少儿舞蹈教育多年的老师,根据多年来在本专业岗位上的研究学习和探索发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少儿舞蹈教育有利于少儿在智力和思维方式上的认知和提高

从少儿的年龄特征上来看,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好奇心浓厚为少儿的突出特点,且少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的增多,并开始具备自我意识,对各种事物都具备较高的求知欲。少儿舞蹈是形体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能很好的把孩子们爱动,爱闹,爱唱,爱跳的多方面肢体语言结合在一起,通过舞蹈作品的编排和学习启发孩子们对陌生感观世界的接触。在其教育过程中具有引导性的去触碰孩子们内心世界的东西,帮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脑力智力的开发,在思维方式上多元化多渠道的探索和认知。在一个舞蹈作品的学习中充分的发挥孩子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一个孩子的思维方式不同所面对的学习对象也不同,在不同的感受和认知下培养孩子们的思考方式,肢体表现方式,达到各自所需,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和思维的解放。

二、少儿舞蹈教育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品质

在现实世界中,社会并非只有美的一面,也并非全部是丑陋的事物,成人具备较强的人生认知社会的能力,能够依据社会中无形的约束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但少儿的认知能力比较差,道德意识、行为品质尚未形成,判断社会的美与丑时,更多的依赖于自身的主观判断,当判断错误切未能及时纠正时,会影响少儿的发展,因此,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启蒙少儿,促使少儿逐渐的认知社会中的美与丑。少儿舞蹈包含的艺术表演形式是多样化的,少儿舞蹈教育是通过行为肢体的表现方式来带动孩子们对社会现象和生活状态中“美”“丑”“善”“恶”等在启蒙阶段的第一直观判断。比如一个作品要表达的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中心思想,通过舞蹈的形式起到一定的正面教育积极性。在学习中孩子们相互会比较和模仿各种状态,这时专业的老师会通过这种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去引导和教育养成其良好的道德潜意识和纠正其不好的行为动态。在积极正面的教学和求知过程中激发孩子们的潜意识,培养其活泼可爱的个性和坚强的意志力,开阔孩子们的眼界。

三、少儿舞蹈教育有利于改观孩子身体素质和自身气质

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的表现方式之一,能够科学的,客观的帮助人们在自身协调和自身体质方面的提高,通过舞蹈的学习,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在生活及工作中以良好的行为状态、身体素质来应对。少儿舞蹈又是建立在此基础上根据特定人群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所面对的教育方式。在生活中,受到少儿懒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不难见到各种因不良习惯造成的孩子们“驼背”“扣胸”“端肩”,坐姿和站姿等等不良体态,而这些不良体态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少儿身体的发展,如不能及时的纠正,会导致这些不良身姿跟随少儿一生,导致少儿成年后心理产生负性变化。利用少儿舞蹈的动态性结合动静教育的方法去改变孩子们一系列的不良习惯,并促使少儿之间的认识正确的身体姿态的重要作用,自觉监督自身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具有大方得体的言行举止,较佳的自身气质,通过特殊的锻炼方式方法提高自身身体素质,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

四、少儿舞蹈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观

成年人爱美是基于对审美的认识度,孩子们爱美也是基于对审美的认识度;只是这个“度”的理解不同。所以从小培养孩子们对“美”的认识是很重要的!

少儿舞蹈通过简单的舞蹈动作和队形变化调动孩子们各种姿态,表情,感觉来促进其身体和心灵多方面的表现。通过舞蹈作品自身的“故事性”“趣味性”潜移默化的使孩子们在过程中建立区分了何为“美”“丑”。通过舞蹈的表演性感同身受的体验了世间一切事物,并在体验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适合自身心理认知的审美观。

舞蹈的社会作用 第6篇

一、群文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群文舞蹈作为群众性文化的一种形式, 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也发挥着重大积极作用, 笔者将其主要作用总结如下:

1. 可构建和谐群众关系

群文舞蹈是多人参与的群众性艺术活动, 是人与人交流情感的形式, 也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途径。群众在群文舞蹈活动中不仅可学习到丰富的知识, 而且还能使得心灵得以净化, 从而构建出和谐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之间交流更顺畅、态度更诚恳, 有助于相互之间隔阂的消除, 有利于人们不良情绪的排遣。

2. 可提高群众综合素质

对参与群文舞蹈的群众来讲, 其不仅可感知到丰富的舞蹈文化, 而且还能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审美水平, 并且还能在舞蹈运动中强健体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艺术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的关系, 社会为艺术提供发展与创新的空间, 艺术可加快社会的改革与进步。群文舞蹈与专业舞蹈虽然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 但是对美的追求方面是完全一样的。由此可见, 群文舞蹈属于专业舞蹈的一种特殊形式, 受到更多普通人的喜爱。借助群文舞蹈, 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二、充分发挥群文舞蹈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

群文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大积极作用, 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 以促进其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进而有效推动和谐社会快速发展。

1. 充分重视群文舞蹈的积极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要想充分发挥群文舞蹈的积极作用, 就需要群众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群文舞蹈的作用。对舞蹈来讲, 我们不可只将目光停留在专业舞者身上, 还应对各个群体对群文舞蹈的关注度进行准确掌握, 以便全面了解社会普通群体在群文舞蹈中的社会心理及审美变化。群文舞蹈与专业舞蹈相比作用与性能更为独特, 并且内容也更为丰富, 因此群文舞蹈更易被群众接受。另一方面, 群文舞蹈可将地方文化更好地渗透到舞蹈内容中来, 这就可增加群众参与群文舞蹈的积极性, 并且还能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这就是群文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的具体作用, 而群众文化工作者还应在此基础上大力宣传群文舞蹈的积极性, 使得广大群众对群文舞蹈有更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革新群文舞蹈的基础上快速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2. 增加群众参与群文舞蹈的力度

群文舞蹈的本质是人类的群体性活动, 想要充分发挥群文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必须加大群众参与群文舞蹈的力度。这是因为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活动中, 才能使得他们在切身体验中真实感受到群文舞蹈的魅力, 才能不断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 从而逐渐提高整个社会群体的综合素质, 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快速形成与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 激励全民参与。为了提高公众参与群文舞蹈的积极性, 就需要文化工作者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不断丰富群文舞蹈的形式与内容, 使得这一活动能满足多个阶层、多种年龄人群对文化的需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虽然当前群文舞蹈得到了较大发展, 但是其实参与者主要为老年人与中年人, 普及面过窄。这就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借助一些工作方式努力将其他年龄层人群吸纳到群文舞蹈这一活动中去。比如, 可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POPPING类型的赛事, 最大限度激发青年人群参与群文舞蹈的兴趣, 从而大大提高群文舞蹈的社会影响力, 进而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2) 不断丰富群文舞蹈的文化内涵。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日益关注, 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努力丰富群文舞蹈的功能与性质, 使得广大群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不仅能锻炼出强健的体魄, 而且还能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只有做好以上两点, 才能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群文舞蹈的积极性, 才能吸引更多的群体参与到群文活动活动中来, 才能充分发挥群文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提高广大群众文化素质的的过程, 群众的综合素质大幅提升后社会环境自然就十分和谐了。而群文舞蹈作为一种群众性文化活动, 其自身的优势正好迎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因此, 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广泛宣传群文舞蹈的价值与作用, 并鼓励社会各阶层群众积极参与到群文舞蹈活动中来, 从而借助丰富多彩的舞蹈内容与形式点亮群众生活、提高群众素质, 进而促进群文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摘要:社会交往及人际交往是当前社会构成中的核心因素, 也是构建和谐和会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的问题, 而群文舞蹈自身的社交功能就可在这些方面体现出充分的积极性。借助群文舞蹈, 人们可恰当地传递与表达情感, 这对快速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积极作用。本文总结了群文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并探究了充分发挥群文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作用中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群文舞蹈,构建,和谐社会,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雅云.广场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二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 2015:1.

[2]陈华.浅析如何提高群文舞蹈创作的审美高度[J].大众文艺, 2014, 19:6-7.

舞蹈的社会作用 第7篇

一、群众舞蹈的定义、特点和发展现状

1. 舞蹈艺术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

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 历来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 我国古代的先民们早已以歌舞这种形式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寄托本民族的理想和愿望, 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 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 是社会发展中人们的生存样式和自我完善方式的不断显现, 这应当成为我们认识舞蹈艺术的一种文化观念。舞蹈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必须同社会、群众的接受联系起来才具有现实意义。改革开放3 0年来, 在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 各项艺术事业飞速发展, 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舞蹈一再显现出其独特的社会功能。

2. 群众舞蹈的特点

首先是地域性。群众舞蹈的表演大部分都是以社区为主, 由于社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 因此群众舞蹈内容也会受到该地区地理环境、居住人口、社区组织、传统精神、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如春节晚会上唐山老人表演的《俏夕阳》就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次是凝聚性。舞蹈活动在人们生活中还起着交流感情和促进团结, 维护社会秩序, 建立和谐社会, 都有相应的作用在舞蹈活动参与过程中, 由于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 也是文化活动成果的维护者、受益者。通过舞蹈这种文化活动, 既可以愉悦身心, 又可以在互相观摩和切磋中增强人际沟通, 在互帮互助中创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3. 群众舞蹈的发展现状

当前, 群众舞蹈已从相对专业而又狭小的舞台上走了出来, 延伸到社区、学校、公园等社会的各个角落, 成为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普遍、最受群众欢迎和广泛参与的一种文化现象。群众舞蹈是和谐社会人民群众渴望健康、快乐心理的大众文化活动, 是群众自娱自乐的生动反映。群众舞蹈的迅速开展, 声势浩大, 已经形成一个同专业艺术家驰骋的艺术舞台相呼应、相对应的一个更大舞台, 彰显了社会发展的崭新风貌和社会文明的程度。

二、群众舞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群众舞蹈以群众为主体, 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它的基本群众是充满朝气和青春活力的年轻人, 随着人们的不断需求, 又把中老年人扩大了进来, 少年儿童也不例外。群众舞蹈这个艺术门类同时容纳各种年龄层次的人们, 这样的吸引力是其他门类可望不可及的, 因为他们似乎寻找到一种艺术形式来寄托和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他们不仅是舞蹈艺术的观赏者, 而且是群众舞蹈的积极参与者、表演者和创造者, 事实已经证明, 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综上所述, 群众舞蹈是社会舞蹈艺术事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群众舞蹈发展的历史表明, 群众舞蹈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群众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它所承载的内容不局限于舞蹈本身而是具有十分广阔的文化内涵。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一部群众舞蹈的发展史, 就是一部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史, 而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整个人类发展的历程。

三、群众舞蹈发展所面临的现状或新问题

群众舞蹈, 顾名思义, 必定与广大群众密切相关。观赏也好参与也罢, 一旦失去了群众, 也就失去了它自身存在的根基与理由。它能吸引广大群众观赏并参与的最大吸引力就是增强自身的娱乐性。这是群众舞蹈的最大特色, 也是我们编排群众舞蹈要遵循的规律。很多水平很高, 艺术性很强的舞蹈, 群众也觉得好看。虽然喜欢却并不准备参与, 因为这些舞蹈既不通俗也不好学, 群众参与不了。因此, 我们要培养一些年轻的创作骨干, 创作一些老百姓熟悉的题材作品。群众文化的舞蹈作品通常都大量地使用群舞形式, 也就是常说的“人海战术”, 这一方法虽然存在不少缺点, 但同时也避免了水平差异带来的一些作品缺陷。所以, 在合成作品时, 多考虑队形变化及音乐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

从群众舞蹈要在普及中得到提高, 只有在活动和比赛中展示, 才能促进其发展。群众舞蹈的参与者来看, 目前仍是中老年人居多, 而且大多以女性为主。青少年相对来说要少一些。而从舞蹈本身来说, 它是一个青春活力四射的艺术, 理应受到青年人欢迎, 但事实并非如此。

群众舞蹈是把静与动结合在一起, 具有大众化特征的一项文化活动。如何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特别是青少年参与进来, 还有待于有关部门进一步引导。从群众舞蹈的种类上来看, 以传统健身型的民间舞蹈居多, 而符合时代气息的带有现代创意的舞蹈较少, 这也是影响青年人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在节目的创排和选编上, 能注意一下青年人的特点, 群众舞蹈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

让群众舞蹈的内容更加丰富些, 进一步加大企业文化、商业文化、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利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更好地开展群众舞蹈, 与专业舞蹈团体加强联系, 业余与专业结合, 促进群众舞蹈艺术进一步普及。

四、如何更好地发挥群众文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提高对群众舞蹈作用的再认识

我们对群众舞蹈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舞蹈人群身上, 而且要着眼于各层次、各类型人群在参与舞蹈活动中自发的审美流向, 关注社会心理积极向上的变化走向。群众舞蹈的本质、性能、作用有其独特意义, 形式内容无所不包, 五花八门, 反映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被社会所接受。对于调整和沟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 群众舞蹈的作用显现得更为充分。别值得一提的是, 结合群众舞蹈的内容、形式并兼具各地文化特色而创作编排的舞蹈作品, 更加富有艺术激情, 展露出的社会群体各异的多元丰富的精神面貌, 又同时体现了群体相互关照、相互依存的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种力量在社会大家庭中相互作用、相互反馈、彼此交流, 人们由此发生共鸣和沟通。群众舞蹈融合社会文化性、娱乐性与各异的审美心理特质于一身, 使得人们在彼此交流互应中体验美感与激悦, 精神得以不断升华和提高。

2、创新群众舞蹈的传播方式

(1) 在喜庆节日期间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 是我国各民族进行舞蹈传播的主要方式。通过群众间的互教互学, 各民族的传统舞蹈得以继续、保存;在群众间通过舞蹈这情感和思想信息的载体所进行的交流, 很自然地就注进了新时代的气味和人们的新的精神风采, 这也就很自然地使传统的舞蹈有了新的发展。因此, 广大的群众都是通过这种舞蹈的传播手段把握了丰富的舞蹈的技能, 进步了舞蹈的文化知识水平。

(2) 口传身授的舞蹈教学是舞蹈传播的又一种方式。当前, 除舞蹈院校及舞蹈团体开设的专业舞蹈练习班外, 各种业余的舞蹈学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地成立起来。可以说这是比较系统地传播舞蹈文化的有效手段。舞蹈知识讲座、舞蹈欣赏活动等亦是向广大群众传播、普及舞蹈文化的一种有力方式。

(3) 舞台和广场的舞蹈演出, 可以说是舞蹈传播的主要方式。由于这种传播是以舞蹈直接交流的手段进行的, 可以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进行情感思想信息的交流和直接的反馈, 所以能有比较好的艺术效果, 起到比较大的社会作用。

3、增加群众舞蹈活动的公众参与度

目前, 群众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 参与人群的年龄从幼儿到老年, 全社会各层次、各职业、各类型的人都有对舞蹈的积极渴求与广泛参与。群众舞蹈的文化氛围日渐浓厚, 无论是专业舞蹈工作者, 还是群众性 (非专业) 舞蹈人员, 在群众舞蹈艺术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都无可替代。当前, 参与群众舞蹈的人群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参与者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建设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并通过舞蹈作品与训练有素的人体, 及发挥人体本身的创造力, 抒发“无声的言说”这一舞蹈特征, 推动了群众舞蹈的进步与发展, 同时, 它更好地给人以思、给人以力、给人以情, 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注入思想活力。

在社会走向全面和谐发展的今天, 党中央提出发展先进文化,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具有战略意义。对于舞蹈艺术的社会作用, 我们既不能夸大也不能随意缩小。群众舞蹈的价值, 旨在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 借其艺术功能而发挥鼓舞人、团结人、教育人、服务于人的社会作用。当群众舞蹈艺术的社会功能可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广为传播、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时, 群众舞蹈必将能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新使命。■

(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体育舞蹈是一种将体育和艺术、健身与审美相互融合的一种运动, 要求在运动中不但要遵循对称及和谐之美, 而且又要能体现健康、力量及速度。本文阐述了体育舞蹈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然后对其分类和美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 最后重点探讨了体育舞蹈的几种美学表现形式。

浅析舞蹈服饰与舞蹈的关系和作用 第8篇

作为舞蹈服饰, 它和一般的服饰大不一样。一般的服饰是指服装与装饰的总和, 它即包括对人体进行全面包装饿广义服装, 又包括对人体进行全面的修饰的广义服饰.而舞蹈服饰是专用于舞蹈表演艺术的服饰, 它是塑造整体舞蹈艺术形象相关联的广义服饰概念, 它即包括对人的首、足、躯体进行全面包装的广义概念。诸如首服:巾、帽等。足服:鞋、靴等。躯体服:各种款式的“上下分装式”衣裙, 衣裤套装和“上下连属整合式”连衣裙、连衣裤, 以及延长衣摆所形成的长款大衣、风衣、斗篷等, 也包含对人从头部到面容、到整个躯体所进行的修饰与装扮, 诸如发型、化妆、纹身及饰品佩带等。由此可见, 舞蹈服饰是从上到下全方位立体式的一种为舞蹈演员进行的包装, 它的内容以及涉及的面也是相当广泛的。

我们有时对一个舞蹈的印象, 不是来自舞蹈本身, 而是来自舞蹈比较有特点, 有代表性的服装或装饰。比如我们的民族舞蹈, 一说起藏族舞蹈, 人们首先就想起水袖;说起汉族舞蹈, 让人们想起手绢和扇子;还有维吾尔族姑娘的长辫子、傣族的孔雀裙等等。从国外说起, 提起芭蕾, 必定想到女的足尖鞋、天鹅裙, 男的紧身裤, 还有踢踏的爵士鞋……这倒不是说服饰喧宾夺主, 而是说舞蹈服饰的重要性, 它有时往往代表着一种舞蹈的风格和特点, 这就是它的演艺特点。

舞蹈服饰是演艺服饰的一种, 具有着一般演艺服饰所共有的演艺特点, 这帮助演员扮演角色, 塑造艺术形象;经过对演员的现实外型的特定艺术包装和艺术塑形, 使得演员从现实的时空转换到作品的艺术时空, 从生活的自我状态跨越到作品的角色状态, 有时还可以交代剧情。因此, 它适应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和帮助演员换形的艺术要求。

舞蹈服饰也必须携带着和显现着与艺术作品形象相应的诸多精神信息。如《白毛女》第四场能以几分钟的舞蹈将喜儿逃进深山、饱经风霜的漫长岁月清晰地展示出来的秘密即依靠四款服饰语言的调动。从黑长辫和红衣绿裤, 依岁月逻辑逐步变为黑披发和褪色红衣绿裤、灰披发和袖裤口褴褛的灰色衣裤、白披发和袖、裤口褴褛的灰白色衣裤, 岁月变化在进行时态的舞蹈中的切入切出体现出来。舞动面料丰满的衣摆来创造汹涌的波涛形象, 是舞蹈《小溪·江河·大海》和彝族舞剧《阿诗玛》“恶浪涛涛”舞段共有的舞蹈特点, 但它们的服装在款式、色彩、装饰和面料质地的设计风格上却迥然不同。《小溪·江河·大海》用与浪花视效相似的透明白纱, 设计成有多层硕大裙摆、饰有似波光闪烁的点点银片和无鲜明民族特征的吊带连衣裙, 协同舞蹈创造出从小溪、到江河、到咆哮的大海的生动形象, 来寓意奔流不息、历经曲折、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人生哲理境界。《阿诗玛》将饰有白边的蓝色绸缎设计成比彝族服饰肥口裤原型更加肥大的舞裤样式, 既方便了舞者挥舞裤摆来营造具有彝族气派的恶浪涛涛形象, 也精彩地表达出阿诗玛对强暴逼婚不从而遭洪水淹没的剧情。再比如舞蹈《昭君出塞》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昭君的斗篷和“深衣”的长袖所制造的“衣装之舞”来塑造昭君形象的。所以动感良好的悬垂面料是这两款服饰的首选, 但在面料色彩和质地轻重上, 它们因融入了与各自舞段动作特点相匹配的设计理念而呈现出细腻差异。昭君出场舞段, 昭君身披的斗篷, 其艳丽的玫红色是对昭君倾国美貌的渲染, 其轻飘的面料质地随昭君虚拟乘车和旋转动作而起伏飞旋, 来表现出路途的颠簸与风沙。脱去斗篷的深衣, 白与淡粉红色是对昭君青春和高洁品质的象征。富有重量感的面料使抛向空间的长袖舞蹈充满激情与张力, 而具象了出昭君出塞的种种复杂心态。《顶碗舞》有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两个版本, 它们都有因顶碗而相对静止的头部动作与变化多端的身体动作, 形成动作对比的舞风。针对这种情况, 舞服都使用了金色流苏来强化身体动作的动感, 反衬头部的稳重。但不同的舞蹈动作, 使它们的流苏运用在细节上又各具匠心。维族版《顶碗舞》在耳环、裙腰、内外裙摆有规律地饰以金质流苏亮片。它们在演员细碎舞步和身体旋转为主体的动作带动下闪烁不已, 使舞蹈散发出优雅、多情和神秘的情调。蒙古族版《顶碗舞》除细碎舞步外, 更有蒙古舞风格的揉肩和碎抖肩技巧, 所以除饰以金色流苏亮片外, 还特意在舞衣背部装饰数串球形金色流苏。由碎抖肩带动球形流苏所形成的激烈滚动, 使热情豪爽的蒙古族气质尽显无遗, 这些不可缺少的小亮片、流苏, 它们在舞动时是灵活的、动感的, 和头上顶的碗刚好形成了动与静的对比, 增强了舞蹈的感染力。这就是适应以身体动作为主体话语的艺术特征, 舞蹈服饰能够充分调动服饰各种元素, 以它们来交代情节、来转换舞蹈艺术时空、来协助舞蹈动作的表达丰富舞蹈动态的意象、来参与舞蹈形象的改造、来强化和延伸舞蹈动作, 使之成为舞蹈动态形象创造本身, 并且适应舞蹈艺术擅长表现人的精神情感与灵魂轨迹的艺术特征, 还造就了舞蹈服饰的浪漫演艺风格的特点。

浅析舞蹈教学中舞蹈鉴赏的渗透作用 第9篇

一、舞蹈鉴赏能优化基本的训练成果

目前, 舞蹈教学的基本训练都是以动作训练作为出发点, 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口传身教”, 老师对学生进行示范, 学生模仿。授课老师动作的标准性对学生舞蹈动作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与此同时学生观察动作的能力也影响自己的舞蹈能力。然而, 在舞蹈教学领域中, 每位老师都具备不同的舞蹈规范性, 相应的学生观察动作的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对经典的素材进行选取, 会使这一问题得到迎刃而解。一方面, 能促进理解的规范性, 另一方面, 还能使舞蹈的鉴赏能力进一步提高。

舞蹈的基本练习不仅仅是局限在学习, 以及对动作的掌握和理解上, 以更好的展现舞蹈精粹的风格。在舞蹈鉴赏中, 最关键的要素就是精粹。通过对相关素材的鉴赏, 能促进学生对动作形态的成因更深入的了解, 进而对于舞蹈的风格更准确的把握。有利于增强舞蹈体现的美感及押韵, 与此同时, 还能对课堂上“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缺陷得到有效的弥补。

二、舞蹈鉴赏在剧目排演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舞蹈鉴赏规避说教及空谈的形式, 应关注事功融合、知行统一, 这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学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价值分享的过程, 能够真正实现学和教二者的统一。保留剧目或经典剧目的排练可以实现舞蹈教学的效果。类似于绘画教学, 通过排练传统剧目, 可使舞蹈教学的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经典剧目内容丰富、内涵深刻, 能够紧密的融合多种艺术元素, 还能有机的联系单一联系中的不同元素, 从而实现一种综合性的舞蹈表现形式, 具有充实的的色彩和丰富的内容。通过排练经典剧目, 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舞种。这样, 就必然要经历前期的鉴赏过程。

在舞蹈教学中, 一个重要的环节, 就是展示作品。首先, 它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的吸收。其次, 它能对教学成果进行巩固。再次, 能使人员在排练舞蹈的过程中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使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活学活用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排练剧目时, 对于武大作品的鉴别, 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从动作出发, 对作品的结构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舞蹈的词汇更好的掌握。同时, 对于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更深刻的体会, 从而实现表演的情景交融及声情并茂。所有以上这些, 都需要不断的鉴赏分析作品, 在对动作进行记忆的过程中, 不断的对舞蹈意境的表现方法及情感取向进行归纳及揣摩。

三、舞蹈鉴赏是产生优秀舞种的摇篮

视频赏析及现场表演并非是舞蹈鉴赏的全部内容, 其实, 鉴赏的组成部分还包括:民间原生态舞蹈风采、舞蹈壁画、舞动文物等。敦煌舞学是在民国时期产生, 在50年代的时候创作出了《匕天》, 演出效果良好, 并获得了周总理的称赞。在作品推向世界后, 各国的艺术家都对其给予高度的赞赏, 之后很多舞蹈工作者开始进一步的深入整理及考察敦煌壁画, 在1979年创作出了《妊路花雨》, 此作品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敦煌舞独具特色的运动规律, 并在古典舞蹈的韵律节奏中很好的融入, 将类似于其风格的动作和静止的舞姿紧密联系到一起, 创作出了较合理的造型体系及舞蹈动作。

作为舞种编创及新舞种的建立来说, 大规模的舞蹈实践及赏析是非常关键的, 也是必要的。只有充分吸收前人的经验, 舞蹈创作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现代舞之母”的伊莎多拉·邓肯, 正是因为充分借鉴和融合了古典芭蕾的动作, 才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现代芭蕾。在前人所做的工作基础上, 不断的借鉴及创新, 探索出自己的道路。”舞蹈作为一种造型艺术, 是理解创新、再理解再创新的过程, 而其中舞蹈作品的鉴赏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反复的过程。

四、结语

舞蹈作为人体动作艺术的一种, 充分的利用人体动作, 对语言文学进行展现, 通过一种美妙的艺术形态, 而对人的精神世界更好的诠释, 这正是舞蹈创作的核心所在。舞蹈教学, 就是要练习最开始的元素, 逐步发展为保留或经典剧目的排练, 最后产生新作品的创作及新舞种的创造, 这些都与前人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 舞蹈赏析的过程指的就是这一经验取得的过程。在舞蹈教学中, 舞蹈作品的赏析是非常关键的, 它可以促进舞蹈教学体系的规范化及体系化,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与此同时, 它对新舞种的创作及舞蹈的编排具有非常关键的深远影响。

摘要:舞蹈鉴赏在舞蹈教学中是必须且必要的, 它在经典剧目排练、舞蹈基础训练、优秀舞蹈作品创作及新物种的创作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的历史时期, 舞蹈多样化的趋势, 使舞蹈鉴赏的地位更是不容小觑。另外, 它对舞蹈教学系统的规范化、体系化均有很重要的促进意义, 可以很好的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度, 更深深的影响新舞种的创作及舞蹈创作。

关键词:舞蹈鉴赏,渗透意义,舞蹈教学,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沈轶.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发展策略[J].黄河之声, 2015, 22.

[2]李志晓.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探究[J].大众文艺, 2016, 01.

[3]周佩.浅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表征及策略[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6, 01.

[4]徐静.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探讨[J].通俗歌曲, 2015, 12.

道具在舞蹈中的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舞蹈;道具;表演;编创

中图分类号:J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185-1

在今天,道具的使用在舞蹈创作中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从劳动舞蹈产生的时候,道具和舞蹈就联系在了一起,在木器时代,人们用石器和劳动工具击打而舞,从那时起,就有了原始舞蹈道具的使用。舞蹈道具的使用丰富了舞蹈的肢体语汇、人物内心活动,突出了它的历史背景、主题与它的内在含义,提高了舞台的观赏性,还可以将时空转换营造特定环境。道具的使用在某种情况下突破了人类肢体的局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舞蹈道具的种类

舞蹈道具是指在表演中的物品,比如桌椅、彩带、灯笼、花朵、书包、衣服、帽子等。编创者把生活中最为普通的物品放到舞蹈作品中使用,在舞蹈中所使用的道具与其他的表演艺术所使用的道具功能是有区别的。例如电影、歌剧、戏剧中的道具是塑造艺术环境不可缺的,是生活的原景重现,它们时常是静止的,它原有的使用意义没有被改变。而舞蹈中所使用的道具却不是这样,它不仅被改变了原有的使用意义,为其赋予了灵魂,还是流动的,是舞蹈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舞蹈《大运河》中所用的绳子,在它抖动起来的时候,被赋予了运河的形象,在它流动的过程中与舞台的静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在我看来,道具的使用是编创者在编创的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具的本身是不能单独放在舞台上的,因为它不能够作为一个艺术品让大家观赏,它需要与舞蹈演员合二为一,或被赋予新的含义,才有存在的价值。道具在跟随着舞蹈的变化,起着强调主题、塑造环境、丰富舞蹈语汇等不用的功能。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运用的道具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比如说蒙古族的盅、碗、筷,就是起源于蒙古族人民的习俗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在古代他们打仗胜利时就会击打酒盅助兴,会拍掌打出节奏,经过漫长岁月渐渐形成现在的盅碗舞。所以在不用的少数民族中所使用的道具都会有不同的产生原因。

(一)器乐类

竖笛、横笛、竹板、古筝、琵琶、笙、铃、鼓等物品都属于乐器类,其中非常特殊的乐器———鼓被大家频繁使用,主要以长鼓、太平鼓、凤阳花鼓、花灯鼓等极为频繁,用鼓作为道具使用的舞蹈都具有很浓郁的当地特色和风格,它不仅反映出了江南田园风格的生活趣味,还能反映出北方人民的豪爽。

(二)日常生活物品类

钟表、筷子、照片、米、水壶、床单等物品都是日常所需要的生活用品,这类物品作为道具被人们使用,能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氛围,并且让舞蹈有了更多可观赏的地方。如皮影舞里的扇子,可以提高它的观看效果。生活用品还能随着舞蹈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比如东北秧歌里的手绢,通过对手绢的抓、摆、抛、接、顶等不同的方式处理,可以揭示舞蹈作品人物中的娇羞、喜悦、愤怒、急躁等情绪。

二、怎样合理利用舞蹈中的道具

(一)合理地使用道具能够更好地营造氛围

舞蹈道具的使用是展示舞蹈主题和角色情感的重要方式。整个舞蹈的主题和角色情感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它们是这个舞蹈能够完成的主要核心部分,这个主要部分不仅仅需要舞蹈演员把全部情感投入进去,还要和道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整个作品的表现赢得人心。例如舞剧《运河之上》的一个片段中,编导通过绳子的拉扯表现了挖运河时的艰辛和勇敢拼搏的精神。每种道具在特定的情况下都会表现出它的特殊性,如果编导巧妙地掌握了这种特殊性,那么这样的作品就会经得起考验。

(二)合理地使用道具能够更好地帮助演员完成表演

精湛的技术、完美的表演和道具结合起来,再融入丰富的情感和坎坷的变化,如果再能够巧妙地将道具变成演员身体的一部分,那么这将会是非常优秀的舞蹈作品。很多仅靠肢体无法完成的动作,如果融入道具的配合,就都能够表现得非常优雅。

道具的合理运用还能延长舞蹈演员的线条美。道具作为舞蹈的一部分,舞蹈演员凭着自身高超的技艺,将道具在舞蹈中使用得熠熠生辉。例如舞蹈《绳上的日子》中那根绳子被运用得非常精准,营造了特定的环境,丰富了舞蹈演员内心世界的情感,在绳子抖动起来的时候,将整个舞蹈作品推向高潮。其中有很多离开道具都无法做到的动作,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舞蹈更具有观赏性。

三、结论

道具的使用没有特定的规律和模式,都是靠着我们的编创者去创造和精心设计的,它绝不是像其他影视艺术那样,只是陈列在那里,供人们观赏。合理地运用道具,能赋予道具新的生命和含义,让整个作品变得更加有感染性。

有很多人认为道具无非就是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装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有了道具的辅助,能够使舞蹈演员的线条得到更充分的拉伸,不仅点缀了舞台,整部作品的观赏性也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高科技手段也开始慢慢被使用,这样的发展给了编创人员更大的舞台去创造更多精彩的作品。

参考文献:

[1]于平.风姿流韵[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11.

[2]蒋勋.艺术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7.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

[4]刘建.试论舞蹈服饰道具的传播功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3).

作者简介:

舞蹈的社会作用 第11篇

一、音乐素养的内涵分析

音乐素养指音乐的素质和修养。音乐素质指对音乐技能基础知识如:听力、读谱、视唱、节奏、速度、演唱、表演、创作和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音乐修养则指对音乐的听觉、欣赏、感悟、记忆、分析、表现、创造等能力。前者重在学习, 后者则是在前者基础上千锤百炼后的提升和拓展。良好的音乐素养的形成过程就像是在高雅的音乐殿堂接受洗礼、净化一般。在优美的、不同节奏、不同情绪、不同风格的音乐声中时常触动心弦, 感知生活中一个个悲喜交加的故事。时而激励, 时而悲愤、时而感动, 时而充满斗志。懂得风雨人生的不易, 越加珍惜和热爱生活。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形成更加正确的人生态度。笔者认为:音乐素养不只是一种音乐修养而更是一种人格修养。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古代教育思想家肯定了音乐的价值:“可以优化品质、提升道德修养、塑造崇高人格”。

二、高校舞蹈教师良好的音乐素养在舞蹈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现今。国家重视美育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艺术门类专业教师的艺术修养, 因为他们身上肩负着使命:“培养对社会有用的艺术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为舞蹈艺术对于接受者有着特殊的影响力, 所以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也越发严格。音乐素养作为艺术修养的基础因素之一, 更是舞蹈教师必须具备的, 如能在舞蹈教育中合理的运用, 就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及作用。

(一) 有益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熏陶,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舞蹈是视听觉艺术, 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是舞蹈动作和节奏, 舞蹈动作的完成常常是以音乐旋律为基础的。舞蹈教师在示范和讲解动作的过程中应阐明清晰的节拍, 讲清动作的点线连接, 处理好音乐的轻重缓急、刚柔快慢, 表现出音乐情绪以及抑扬顿挫的音乐情感。以饱满的热情、细腻的观察、准确的示范、清楚的语言, 分析动作、讲解动作。把握好舞蹈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的处理和音乐的情感处理。体现不同音乐风格, 不同音乐情绪, 肢体与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如中国古典舞漫步组合:音乐选自《红楼梦》插曲《葬花吟》, 4/4拍、慢板。情绪:深情、悲凉、凄美。教师讲解动作之后, 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聆听、音乐欣赏, 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以“寓教于乐”的方式, 启发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音乐感悟力, 理解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性, 用心体会舞蹈在音乐中如何贴切地表达情感, 体验肢体语言与音乐必相统一的和谐关系;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言传身教, 再通过学生反复感悟、体验、练习之后, 凄婉的葬黛玉花人形象映入眼帘:凄楚哀怨、催人泪下……当学生体会到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可以完整的、优美的表达情感、塑造人物, 甚至可以感动自己或他人时, 内心产生一种成就感, 快乐感, 就会更加热爱舞蹈艺术。舞蹈教育过程中教师内在的音乐素养会感染和带动学生, 陶冶情操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艺术熏陶, 有益于增加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有益于舞蹈教育的过程中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益于锻炼学生的音乐听觉, 提高审美能力。《美学概论》中讲道:“在艺术欣赏中感觉与理解, 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在一起的, 而且只有当感觉是伴随着理解的情感, 才能有真正的欣赏活动存在”。 (4)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需要教师用心、用行动、用巧妙的方法、用自身良好的音乐素养引导和启发学生。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艺术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 有益于增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理解力、分析力和创造力。

舞蹈教师的音乐素养无不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表现出来:舞蹈动作的示范与讲解、音乐节奏的分析与处理、肢体语言的情感表达、内心情感与音乐情绪的和谐统一、音乐内涵与舞蹈内容的紧密联系, 处处都与音乐相互关联, 需要体现出对节奏的准确把握, 对音乐的正确理解以及相关的修养与素质。不仅需要音乐素养, 更需要一种由内至外的艺术品格, 才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美的教育, 体会舞蹈艺术形式的外在与内在美。例:朝鲜族舞蹈作品《扇骨》,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罗莹表演, “塑造一位在半梦半醒中自我陶醉, 感叹世态炎凉的艺人, 但折射出内心一种百折不挠的傲骨精神”。 (3) 舞蹈作品音乐具有较强的节奏感, 风格鲜明、结构完整。表演者正是在专业教师一次次地引导启发下突破自己的。她说:“不断地一遍遍听音乐感受那铿锵有力的唱腔, 仿佛是从自己的腹腔中唱出来的。仔仔细细地琢磨每一个动作, 并赋予每一个动作特定的情感, 再加上老师的进一步启发, 就逐渐理解了如何跳自己的内心世界”。 (4) 《扇骨》跳出了一种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富有极强的生命力。舞蹈艺术具有外在结构、内在结构和深层结构。“舞蹈语言形象后面隽永而深刻的生命价值和审美意义” (2) 才是最需要探寻的。舞蹈教师良好的音乐素养好像把学生带进了广阔的舞台空间任游驰骋, 让他们一次次聆听优美的音乐, 静心品味;一次次舞动自己, 寻找真情实感;一次次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塑造全新的形象。在教师有意识的训练和无意识的感染中, 学生的舞蹈表现力、理解力、想象力、分析力、创造力都有了质的飞跃。能运用肢体语言充分地表达美、创造美, 让学生感知美的价值, 悟出生命的意义, 从而积极的获取知识, 真诚地舞蹈。

(三) 舞蹈教师良好的音乐素养在舞蹈教育过程中的自然流露, 能渗透性地传递给学生, 促进艺术品格的不断完善。

笔者认为, 音乐素养实际上是一种人格修养。教师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体现着自己的学识、专业水平、修养与品性。有的教师善于将个人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渗透在教育中, 自然流露出好的修养和艺术品质, 对接受者产生较好的影响力, 形成接受者心中的偶像, 受到尊敬和效仿。因此, 教师的个人修养好坏尤为重要。培养和塑造对社会有用的艺术人才, 教师应在舞蹈教育过程中传播美感教育, 使他们接受和懂得舞蹈运动的规律:懂得运用表情、气息、肢体动作传情达意, 塑造人物形象:懂得艺术需要真诚。在音乐中舞蹈, 在舞蹈中体现艺术的魅力, 形成具有艺术修养和艺术品格的人。这是舞蹈教师长期肩负的使命, 如果教师自身不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 何谈美育教育。正如一位当代中国美术家所说:“一个艺术家的成熟, 需要精神的准备, 情感的准备, 技巧的准备, 修养的准备和文化的准备”。 (5) 罗宋说:“艺术是人类最崇高的使命”。他呼吁艺术家们用真、善、美拨动人们的心弦, 激发人们崇高的情操, 以使更多人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和美好! (2)

结语:

舞蹈艺术充满了生命力, 需要一代又一代舞蹈艺术工作者为之奋斗。如果把学生比作种子, 那么老师就是阳光、雨露, 在不断地呵护、浇灌与照耀下, 使种子生根长叶, 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结出累累硕果, 充实大地。舞蹈教育就是美育教育, 需要教师具备:“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人品、理想的境界、崇高的艺德”。 (2) 它是艺术修养的终极因素。要达到如此的境界也许不易, 但如果把它当做一种信念, 就会产生动力。用真诚、用情感、用良好的音乐素养从事舞蹈教育。只有这样才可能塑造心灵美、人格美的学生, 培养出有音乐素养和艺术品格的舞蹈艺术人才。在高校, 面对朝气蓬勃的大学生, 面对准备迎接社会挑战的学子, 我们更不能懈怠, 更应提高各方面的修养, 做一个具有崇高人格的高校教师, 才可能站在莘莘学子面前讲述生活的真、善、美。尽情抒写人生真谛!

摘要:高校舞蹈教师的音乐素养在舞蹈教育中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它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 使学生运用肢体语言更好地表达内心情感, 表现社会美、心灵美, 创造超自然的美, 形成良好的艺术品格。

关键词:音乐素养,舞蹈教育,美育,艺术品格,人格

注释

1[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版, 第23页;

2[2]潘红《艺术概论》,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版, 第200、191页;

3[3]潘志涛主编:《大地之舞》,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年版, 第38页;

4[4]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 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第296页;

上一篇:控制糖尿病的体会下一篇:接触网改造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