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工艺范文

2024-05-05

民间传统工艺范文(精选12篇)

民间传统工艺 第1篇

一、存在的现实性

杭间认为:“传统手工艺是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产物, 以工业革命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终究会使它消失, 成为博物馆里的研究和保护。”[2]这种看法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之上的, 强调生产力和人类对于物质层面的要求, 更倾向于让其在精神层面作为历史的见证。它的合理性在于其看到了传统手工艺对于历史精髓的传承作用, 肯定了传统手工艺的稳定性。

卢辅圣认为:“某种事物一旦在人的主观努力中变成了客观存在, 它本身就具备了自在的本体方式, 而不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目的自由与规律限制之间再次平添了一层随时间增长而加厚的隔膜, 这层隔膜, 就是人们需要解的题, 同时也使人们为之莫衷一是, 随时而异的解所构成的难解之谜。”[3]在手工艺基础向现代工业基础转换的历史转型当中, 传统手工艺的基础必定会被渐渐压缩, 在单纯的手工艺难以满足时代需要的时候, 角色的历史性转换在所难免。例如电灯的发明使用取代了蜡烛照明, 但是蜡烛并没有因为电灯的出现而消失, 反而有了比以前更“尊贵”的身份, 除了照明的功能之外, 更增添了烘托渲染气氛的特殊功用。所以, 一种事物的产生与消失不是一个简单的定论。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 就会追求更高、更优的精神生活。传统手工艺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它的实用性在降低的同时艺术性则会更加凸显。

传统手工艺相对于机器生产的独特性在于以手工劳动为主要制作方式, 是设计的扩展与完善。有研究表明, 人类手的活动与灵巧性可以促使人类大脑的发育, 同时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形成也至关重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手与脑的互相促进、转化。当今手工劳动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拥有的无限的创造性上。手工劳动可以说是人类创造性实现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 手工劳动能够使人类创造性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能够使人类创造性的生活在一种区别于机器的方式之外显得更为多姿多彩, 也能够使人类生活充满生机和新意, 而这都是机械化的工业所无法替代的。

体现在手工艺制作中的灵活性来源于民间艺人的内在品质、气质, 以及过去和当前的经验,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和教育背景, 因而每个人也都会受到一些内在气质或外在环境的影响, 这些影响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个性, 并且都会在自己创造艺术的时候通过手的操作自然地传达给艺术品, 那么传统手工艺通过手工制作毋庸置疑也会留下艺术制作者个人与众不同的痕迹, 这种鲜明的引人注目的个人风格, 充分体现出了艺术的那种不可重复的意味性, 这些灵魂似的个人效果是在机器生产模式下难以达到的。从此“手工劳动作为一种机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的补充, 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富有朝气的活力”。[4]另外, 分散经营、较低的成本投入、较低的能源消耗、高效的环保质量, 是传统手工艺对现代机器生产形式的又一个有效的补充, 同时也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发展。

二、转型中蜕变

持“传统文化语境的缺失”观点的人, 其实突破了仅仅从产业的视角看问题的局限, 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探讨, 或者说从人的多样性需要出发寻求传统手工艺的出路, 认为传统手工艺的最大困境在于没有市场, 即精神层面的市场。有学者认为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失去了“传统文化语境的多层次蕴涵, 只剩下了简单的传统符号了”。其实谈到“传统文化语境多层次蕴含”, 不应该只认为是艺术品没有了多层次的蕴含, 而应该看到当前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传统手工艺需要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寻找自己的表现形式, 必然会经历一个困惑的时期, 因此, 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很难界定传统手工艺就是失去了传统文化语境。

当下, 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生活节奏愈来愈快, 精神追求越来越丰富, 但这并不表明精神文明已经很发达。虽然很多人不屑于传统手工艺术, 更多的人已无暇顾及传统手工艺术品的存在, 但这不能说明传统手工艺因为缺少内涵就应该消亡;虽然人们执迷于机器大生产带来的艺术品, 也被图像时代批量生产的艺术快速充斥着审美的双眸, 但这同样不能说明传统手工艺就要退出历史的舞台。精神是无止境的, 没有什么能比精神更具有发展潜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传统手工艺也会在短暂的困惑之后迎来一个转型的新时期。

目前我国出口传统手工艺品也是为了赢得更多的市场, 这些都在不经意间促使传统手工艺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位当代艺术批评家在评论中国当代艺术时说:“中国人喜欢做‘样板戏’, 西方对于中国的艺术标准就是一个样板戏, 一有深刻的东西西方人马上就看不懂了, 他也不需要看懂, 他来中国转一圈, 就把他原来认为的中国符号当作中国当代艺术带到西方去就行了。”所以传统手工艺的所谓符号化也应该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 中国文化的不断推广, 这个符号也自然会深入。

在当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之下, 传统手工艺需要肯定自己的身份, 把握自我话语权, 将现代化与民族性的融合统一作为自己的唯一选择, 重建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 通过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和谐交流, 在葆有中国文化鲜明的民族个性的同时, 真正承担承传民族文化精神的使命。不以消解文化的民族性为代价, 而以尊重和强调文化艺术的民族性为前提, 使传统手工艺超越单一的西方中心主义或中华民族的本位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标志之一, 传统手工艺在经历短暂的迷惘后, 定将重获生机。

三、蜕变中发展

古人曰:“日方中方睨, 物方生方死。”现实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变的, 都是在变的, 所以传统手工艺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变革适时地转换, 其价值也应发生转移。当前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内涵的精神层面, 我们应该认识到它的这一文化传承价值。

首先, 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精髓传承的一种重要艺术方式。艺术对社会的整合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因此, “通过艺术形式不仅能够把一个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等表现出来, 而且能够将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统一起来”。[5]传统手工艺是历史的见证, 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 它的现实意义与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增强, 其精神意味也愈发凸显。叶朗先生曾说:“民间工艺传统手可以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 中华文化的内在意味,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6]可见, 传统手工艺历史的、文化的内涵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它需要人们对其进行实时地保护或者推广。日本著名民艺学家柳宗悦提出:“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就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因此, 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是空虚的……如果工艺的文化不繁荣, 整个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 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7]

其次, 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 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生产方式。文化保护的重点是对“文化生产方式”的保护, 只有保护这种文化生存途径, 才能永葆文化的“生命”, 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 建立起不断发展的生态文化。

最后, “在消费社会中, 想要促使人们以更新为目标去消费, 而不是以功用为原则去购买产品, 产品的文化含量及其他的附加价值就受到了重视, 需要不断的提供新的消费点和切入点”。[8]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手工艺创作者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和支配, 那么这种影响和支配也应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作品中去, 成为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取向。立足当代, 我们应该透过别人的经验, 参悟创作和演变的实质, 改变对传统简单、被动式的接纳习惯, 主动地满足人们需要的多样性, 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手工劳作的关注与尊崇。公众熟悉了传统手工艺, 感受、体验和理解了手工技艺的细微和精妙之处, 才有可能构建传统手工艺品的高层次符号消费品市场。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在扬长避短中共同发展。传统手工艺可以借助高科技的新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质量, 如奥运会开幕式时用烟花打出的大脚印, 同时科研人员也可以挖掘传统手工艺的科技基因, 研制出新的科技成果, 如我国传统铸造工艺中的失蜡法, 德国人就用此原理制作假牙、齿轮等精细物件。高科技与传统手工艺相融合, 会产生许多新工艺, 而这些新工艺产品也必将成为时尚消费市场的宠儿。随着传统和科技结合的深入开展, 新工艺将层出不穷, 并且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市场将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手工艺应该在蜕变中发展, 人们也应该对它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引导, 如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同时建立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长效机制, 以便于传承人的利益得到保障, 从而使传统手工艺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2][7]杭间.手艺的思想[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05, (1) :1, 18-19.

[3]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M].朵云编辑部上海出版社, 1992.9:38.

[4]手工劳动在当代的祈求[J].美术观察, 2004.2.

[5]马广海.文化人类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3, (1) :336.

[6]叶朗, 使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艺术追求, 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 2009.02.12.

民间传统工艺 第2篇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名称: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实践地点: 江苏省无锡惠山泥人厂 实践主题:传统民间工艺的生存现状调查

实践时间:2009 年8月9日 至 2009 年8月15日 队

长: 马悦

员: 倪郁佳

蔡添华

曹智丽

邵洁

吕华荣

倪佳

陈璞阳

朱煜

周建玮

传统民间工艺

——人未亡艺将绝

背景:近年来,随着江苏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新的生产力与传统文化差异,城市化、全球化迅猛推进,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价值取向的变化,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迫切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面临艺绝人亡的窘境,有的甚至濒临失传。

实践目的:此次活动将围绕“无锡传统工艺”为主题,主要调查研究无锡传统工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以及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有各种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更加深入的了解无锡传统文化的内涵建设。透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找出民间工艺陷入“人未亡,艺将绝”尴尬境地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民间工艺现状调查

之惠山泥人篇

惠山泥人

软件工程(动画)1班 邵洁

蜚声中外的惠山泥人,始于南朝,盛于明代,无锡是著名的泥人之乡,自明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数艺术大师倾其精力和心血,精心探索,使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得到传承和弘扬。清代开始出现专业化的惠山泥人手工作坊,五里长街、上下河塘开设了数十家泥人店、两百多家泥人作坊,形成有名的“泥人街”。20世纪初,惠山镇的泥人店不少于120家,这一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惠山泥人是用惠山地区一米以下的土为材料,经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分“粗货”与“细货”两类,“粗货”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表现内容,如大阿福、蚕猫、老寿星、渔翁等,寄托着民间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细货”即手捏泥人,这类作品主要取材于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民风民俗,人物塑画生动传神,色彩色调秀丽明隽。

从清代中叶开始,惠山泥人已进入了兴盛时期,其艺术发展也渐趋成熟。无锡泥塑以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民族民间色彩和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而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被誉为“无锡三宝”之一,其“手捏戏文”和“大阿福”名满天下,广为人知,被视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彩塑。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无锡泥人精品迭出,许多精品为国家级博物馆和专家收藏,不少作品还获得“山花奖”等多项全国性大奖。但是目前,无锡手捏泥人面临着知识产权受侵害、手工制作成本飙升、人才大量流失、惠山泥日益稀少等严重的问题,亟待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遇到这么一位热心的先生。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他还是相当的年轻,原本有份稳定的工作,工资也不低,但是他却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学习泥人的制作,然而他们从事泥人的制作的工资并不多,而他这么做纯粹是兴趣使然。结合当下的形势,人才的流失无疑是造成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一重要原因。但就这一方面,我们的实践小组得出结论就是要培养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传统工艺的兴趣,同时要适当的提高工资,从另一方面来诱惑人才的流入。

当然在采访中也有长辈给我们分析,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是因为政府部门不够关心,缺少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必要的宣传作用。所以我们呼吁当地政府要尽到自己的职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寻找工艺的足迹

软件工程(动画)1班 蔡添华

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在人们对工艺品越来越忽视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前往惠山泥人厂进行了一场寻找工艺品足迹的社会实践活动。

惠山泥人产生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惠山有“江南第一山”美誉,无锡人把惠山看作是无锡人的福气,在惠山寺的山门口,就是惠山的两条主要街道;直街和横街。这里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各种泥人店。传说,从宋代开始,惠山就有泥人了。

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脚下的泥土制成的,早在北宋年间,大诗人苏东坡途经无锡时,留下了“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诗句,据说真正的惠山泥仅有十八亩半的面积,泥质细腻柔软,可塑性强,而且干而不裂,弯而不断,被称为“磁泥”。

在采访惠山泥人厂是得知惠山泥人一直在慢慢的发展。早期的惠山泥人,以儿童玩具为主,统称为“耍货”。春季,江苏地区有不少地方要举行迎神赛会活动。庙会上,艺人们用盘子托着泥玩具在人群中叫卖。这时的泥玩具大都是用模具生产的。它以质朴的彩塑语言、活泼的表现手法、优美的艺术造型和丰富多彩的题材,生动地反映了无锡地区的民俗民风和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清代晚期,惠山泥人的生产日趋专业化,涌现出大批技艺精湛的专职艺人。惠山泥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产品开始转入高档。随着市场的需求,艺人们开始强化手捏工艺的特点,着力刻画人物,形成了惠山泥人“细货”——手捏戏文。惠山泥人厂的师傅说惠山泥人在制作上有“粗货”和“细货”之分,“粗货”就是用模具生产的一些像《大阿福》、《蚕猫》这类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泥玩具。而“细货”则是以手捏为主的方法来塑造艺术形象的,由于内容大多是以戏曲为主,因为又被自然数为“手捏戏文”。手捏泥人是随着戏曲在江南流行而兴盛起来的,它塑造戏曲人物为主,也表现市民生活、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等。手捏泥人,不用模具,由艺人直接捏塑而成,造型设计以突出人物为主,特别注意把握人物的神态、动态,做到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现在的惠山泥人已经没有粗货和细货之分了,在制作上采用了许多新的工艺和技术,作品不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地方特色,而且创作出了具有现代风格的泥人作品。

在惠山泥人厂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泥人作品,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清明上河图》,那座泥人作品规模庞大,非常的有气势,而且把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惟妙惟肖,连细小的树叶都十分的逼真,这不禁让我对这门艺术产生了崇敬感。

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一位从南艺毕业的陈师傅,他年纪轻轻,当我们问之他为什么要从事这项工作时,他的答案出乎了我们的意料,陈师傅说他当年毕业后其实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薪水也很高,但他还是毅然决然的放弃了那份工作来到了他热爱的泥人制作行业,虽然现在的工资不如以前,但他还是很快乐,因为从事泥人制作一直是他的梦想。陈师傅说现在愿意从事泥人制作行业的人并不多了,因为从事泥人制作的钱不多,所以这门艺术有可能会渐渐的消亡,这是人未亡而艺将绝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泥人历史悠久,怎么能让它消亡在一个优秀进步的社会中呢。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重视起这门艺术,拨一些资金让热爱这门艺术的人更好的从事这项工作,让它继续发展壮大下去。在这次的社会实践中,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也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强大魅力,我们一定要杜绝人未亡而艺将绝这种现象,让惠山泥人为21世纪再添上光辉的一笔。

民间工艺现状调查

之无锡刺绣篇

无锡精微绣

软件工程(动画)1班 曹智丽

在这一个炎热的暑假,我们参观了无锡市的惠山泥人厂。走过热闹的站前商贸城,穿过拥挤的闹市区,我们来到了相对安静的惠山山脚下。不同于市中心的的繁华,在这里,入目的皆是像小镇上才有的一长串的矮矮的小平房,破旧、萧索,甚至有的上写了大大的“拆”字。由于是中午,没有多少人愿意在这样的大热天出来闲逛,只看到公园前还未完成的新建的壁墙,孤零零的暴晒在太阳底下。看样子,这里大概会有一次大整修。让我们安心的是,惠山泥人厂的老旧的门依然静静的矗立在这一同样老旧的街道上。

惠山泥人厂里有很多无锡传统的工艺美术,而泥人厂不过是一个总称而已。我在小队里,主要是参观无锡的精微绣。在这个安静的艺术坊里,精微绣只有占了一个小小的角落,比起苏绣,精微绣确实只是米粒之光,但就在这里,出了一个现代最有名的锡绣伊人——赵红育。

赵红育,女,生于1958年4月,汉族,江苏省无锡人,刺绣艺术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无锡市民间艺术博物馆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学会理事、无锡市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1996年江苏省政府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刺绣)。

1973年,赵红育师从无锡著名刺绣老艺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华慧贞学习刺绣,1979年调入无锡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刺绣研究和创作工作。在3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在继承锡绣传统的基础上,整理创作出戳纱针法一套87种,又有许多创新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切马鬃绣”的基础上创新品种“马鬃绣”,作品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特别是首创成功的双面精微绣,作品卷幅微小,内容丰富,构图精巧,绣技精湛,与一般双面绣相比,技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用针用线用料用色上更严谨讲究,尤其在绣刺细部时,须将一根丝线分成七十至八十分之一,局部细微之处,无法用笔勾勒,全凭手眼与心灵相通方能绣成。在全国刺绣行业中独树一帜。作品曾多次在全国、省市重大的工艺美术评比、展览中获金奖银奖。

作品双面精微绣《丝绸之路》被国家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作品,《百鸟朝凤》、《饮中八仙》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作品《百寿图》获全国旅游产品一等奖,发绣长卷作品《古运河梁溪风情图》获“中国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并获江苏省大阿福金奖。

许多作品被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著名人士收藏。许多作品曾多次在美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巴西、斯里兰卡、新加坡、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览,得到高度评价和赞赏,并为海内外收藏家所追捧。

赵红育端坐在木制的专用刺绣工作台边,一针一针,像母亲温柔的抚摸着自己的孩子一般,绣出祖国的大好江山、嫔女的一颦一笑。但可惜的是,她这一手神迹却没有后继者,其实这也是所有传统工艺师的担忧。刺绣工作需要耐心与深厚的美术功底,而现在对此有兴趣的人已经不多了。

离开泥人厂时,街上人已经多起来了,吆喝的、叫卖的、打牌的,热闹又祥和。但是中国神奇的传统工艺,能否想这街道一样,繁荣昌盛?

民间工艺现状调查

之留青竹刻篇

无锡竹刻期盼柳暗花明

软件工程(动画)1班 倪郁佳

暑假期间,我们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赴无锡复兴传统文化调查小分队十人前往无锡进行无锡传统工艺的考察。在无锡泥人厂的参观中,我们见到了著名的无锡泥人制作工艺和成品,看到了无锡另外一些不太出名的民间工艺,例如无锡刺绣、无锡竹刻。我们还遇到了竹刻大师许炎,亲眼观看了竹刻的制作工程,并对他进行了一些关于竹刻现状与将来的访问。

生于1961年的许焱,自1978年高中毕业进市工艺品厂跟师傅乔锦洪学艺至今,从事竹刻艺术创作已有27年。现在,在无锡,竹刻工艺师屈指可数,除了76岁的胡瑞康、58岁的乔锦洪外,44岁的许焱是无锡竹刻的中流砥柱。他的作品有《滕王阁》、《兰亭序》、《心经》„„他的作品曾获得工艺美术百花奖等多种奖项,被多位名人和法国、日本等地的博物馆收藏。

据许炎大师介绍留青竹刻是利用只有零点几毫米厚的竹筠进行雕刻,所以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除了在材料的准备上有采竹、蒸煮、开料、打磨等多道工序之外,刻制工序也必须有条不紊。制作时须先选定底稿,然后将底稿或描或印地复制到竹面上,再用刀沿底稿的图画或书法的边框进行勾勒圈边,将周围大块无用之皮刮去之后,底稿的细节部分再须用刀小心翼翼地修整,待修整完毕,将竹地刮平,擦拭干净,一件作品就算完成了。由于自古以来的竹刻作品多是文房用品,留青竹刻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它的题材多取自古人或名家的书画作品,而为了表现这些风格各异的书画,在刻制过程中又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手法。制作完成的无锡竹刻的确非常精致典雅,但现如今能掌握竹刻技术的人却寥寥无几,许炎大师说可能在他之后无锡竹刻将后继无人。是的,在如今这个功利的社会,还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花几个月的时间去雕刻一个不是非常值钱的竹刻工艺品呢? 吃苦不赚钱的事大家想必都不会干。就算有人不在乎名利去从事这个事业,但竹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首先竹刻师必须身强体壮,不然哪有力气去在寒冬腊月里进山里挑竹龄2-3年的毛竹,在砍下时又不能碰坏青皮,运回后,竹节要锯好,然后放进大锅煮,再趁烫把竹油擦掉,煮完后还要连续晒上半年,然后才开始绘稿、雕刻。此外,你还得有绘画的底子。最重要的当然是你对竹刻的热爱和天赋。所以,有多少人能集齐这些条件呢?这也是许炎大师迟迟不收徒弟的原因吧!遇不到好对象,怎能随随便便就收下?

虽然无锡的民间工艺到了即将衰败的程度,但其实在社会上还是有一部分人关心着这些没落的工艺,在我们小分队去惠山泥人厂的时候,厂内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之前已经有三批大学生去那里参观实践。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很重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他们还在崇安寺附近进行了宣传活动,目的是提醒现代人注意这些工艺,防止这些文化消失。另外,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不时会看到有人来买泥人工艺品,经过询问,他们买泥人大多是为了送给外国友人,可见在国内不是很受重视的工艺品,在外国人眼中却是价值连城。前几年,无锡竹刻申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也开始关注这些民间工艺文化,即将在惠山泥人厂附近建一个惠山古镇,将无锡一些工艺搬进去。

我相信只要有社会的支持和政府的关注,无锡竹刻会“柳暗花明”。

竹刻的艺术

08环境工程 陈璞阳

8月8日下午,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人来到了惠山泥人厂,观摩无锡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

与想象中的不同,惠山泥人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规模宏大,修葺一新。相反的,厂房周围到处是写着大大拆字的旧式楼房,充斥着一种颓废和怀念,仿佛揭示着传统渐渐消失的宿命。而在惠山泥人厂中,门房的破旧电扇喘息着转动着,碧绿的爬山虎早已爬满了灰暗的水泥墙面,周围一片寂静,空无一人。我们于是直接进了泥人博物馆,很凑巧,碰上了泥人厂的厂长,他很热情介绍了泥人厂的情况,并引领我们参观了无锡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关于泥人同刺绣的制作,已经有其他队员在文章中讲述,在此我不再赘述。基于个人对竹文化的喜爱,就简单介绍下无锡竹刻的情况。

竹刻中,以刀法的特殊和精良最负盛名,其传统技艺为:“以刀代笔,以画法刻竹”,流传江南各地。竹刻艺术最早见于《南齐书》的记载,齐太祖曾赐隐士明僧绍“竹根如意”。大约最初是用来制作杖头、如意、笔斗、拂柄、抓背之类。

上世纪初,“嘉定”派的竹刻家继承和光大了“嘉定竹刻”,更多地将书画艺术结合到了竹刻中,在技法上崇尚以“浅刻”来表现韵味。50年代后,他们的后人与学生分散到了苏南的苏州、常州、无锡等城市,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留青浅刻为主要艺术特征的现代竹刻流派,世称“江南竹刻”。无锡竹刻大抵在这个时间形成。

竹子的青筠油亮滋润,经过阳光曝晒后呈黄白色。”留青“就是在雕刻的过程中根据图稿留下的青皮上刻划具有各种质感的艺术形象。通过青筠与竹肌的色泽对比、掩映烘托,中国人钟爱的植物——竹,便脱胎换骨,在艺人的手中成了竹刻,具有了一种古朴典雅、清秀素淡的特殊美感。

很有幸,我们遇到了无锡竹刻唯一传人:许焱。这是个睿智而幽默的大师,我们找到他的工作室时,他正在刮着竹板,做着后期工作,在他的工作室中,到处是雕刻精美的竹刻。在我们的先期调查工作中,我了解到许大师的作品以留青浅刻为主,擅长书法、梅兰竹菊、花鸟等,尤以蝇头小楷为其特色。他采用留青与阴刻相结合,在表现“兰”、“竹”等题材方面别具一格。

在调查中,许大师将自己的经历侃侃道来。他十五岁拜师,过了五年才学全最基本的技术,经过27年的全心钻研,经历了辛苦同寂寞,终于达到了现在的艺术成就。回忆往事的时候,许大师很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太过浮躁,没办法静心体会竹刻艺术的精华。在这种艺术中,学会在竹子上雕刻东西是远远不够的,这并不是单纯的重复劳动,而需要很高的艺术修养。雕刻者不仅手要巧,对书画,乃至于天文地理都要有所研究,竹刻是艺术创作,不是木匠活。

当我们问及竹刻的传承问题时,许大师微微一笑,说他已经是最后一个会竹刻的人了。我们很惊讶,询问他是否着急时,他无奈的说,他无能为力,需要政府的帮助。他的儿子今年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并不想学习竹刻,至于竹刻自他之后从此湮灭,他也没办法了。

一番热烈的探讨后,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离开的时候了,我看着满室的竹刻艺术品,只觉的久久不愿意离去,竹刻同许多传统工艺一样,面临着上吐下泻的尴尬。上一辈人才凋零,下一辈后继无人,也许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当我们面对逝去的艺术时,总是有种深深的依恋,也许是天性使然。我们不顾一切的想留住它,很多事情都是等到失去时才悔恨,衷心希望政府能更重视对文化的传承,当然,在这个功利的时代确实很困难,但我们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守住清贫,耐住寂寞,传承传统工艺。

离开惠山泥人厂时,已经傍晚,夕阳的掩映下,泥人厂显的更外沧桑,而大大的拆字也被夕阳照的格外刺眼,我忽然有种感觉,也许这一切并非历史的终结,在另一片新的土地上,古老的传统工艺将适时而变,顽强的传承下去,新的希望在酝酿!

民间工艺现状调查

之队员感想与小结篇

暑期社会实践小结

软件工程(动画)1班倪佳

大一结束的这个暑假,我头一次接触到了社会实践。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给了我很多的锻炼,通过亲身实践,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有助于我今后更快的融入社会生活中。

今年8月11号至16号, 我们计软院暑期实践小组在无锡市崇安区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实践活动,这次活动以“无锡传统工艺”为主题。重点关注无锡传统工艺的现状,艺人的工作前景,以及其传统工艺的未来发展前景,以此达到宣传,保护民间传统工艺的目的。这些不仅是使我们亲身体验了一些社会最真实的形态,在我个人看来,最重要的是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在无锡许许多多的传统工艺中,最有名的算是宜兴紫砂壶和惠山泥人了,我们无锡小分队选择了惠山当地的惠山泥人厂作为我们的参观对象。刚进入这座厂房,我们就感觉到了一种出奇的静谧,与当年的喧嚣繁华先比,现在的泥人厂的确是落寞了,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平时没有机会见到的大大小小的泥人工艺品,各式各样的泥人像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得不感叹工艺师们的鬼斧神工般的技艺,艺术感染力之强,之大是言语无法形容的。在无数的工艺品中,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大阿福》是我们最为金惊叹的,这件获奖多次的作品誉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我们能近距离的感受它实在是我们的荣幸。我们还参观了泥人生产车间并且与一些传统工艺艺术家惊醒了交流,他们也非常友好的接待了我们,耐心的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惠山泥人的历史,我们受益匪浅!

可是现在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惠山泥人近于消亡失传的窘境。由于工艺师的工资都很低,加上现在年轻一代价值观的改变直接导致泥人学徒越来越少。并且如今手工技艺的手工制作成本高昂。导致学徒急剧短缺,大师们的一言一语让我们对传统工艺的现状心寒.而采访结束后泥人厂厂长让我们多多宣传泥人艺术的话语更加增强了我们的社会使命感!

相信只要政府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减轻传统艺人压力,传统工艺定会走出困境!而我们也会继续宣传下去!,为无锡乃至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通过暑期实践,我们认识到了我们大学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认识不仅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我希望暑期实践作为一个跳板,将我们这样的服务延伸到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去。

当然我们还在活动中作了一些相关的调查,时间过得很快。实践的第一天我曾对自己说我们不一定做得好好的,但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做,我们一定要有所收获。事实证明,我收获良多。我们参加实践的十余人在实践过程中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并且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好的完成了任务,我也更加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在炎炎的夏日中,我们没有胆怯,没有退缩,能够参加这次“无锡传统工艺”实践活动,我自豪,我骄傲。这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

暑期社会实践思想总结

软件工程(动画)1班 吕华荣

8月11号到8月16号, 我们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暑期实践团在无锡市崇安区开展了为期五天的以“无锡传统工艺”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关注传统文化, 研究无锡传统工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情况,以及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有各种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更加深入的了解无锡传统文化的内涵建设。此行我们收获了许许多多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一生珍藏和思量的。我们无锡小分队选择了惠山当地知名的惠山泥人厂作为我们的参观对象。惠山泥人厂位于无锡市惠钱路强巷20号,四周幽谧寂静,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件件做工精致的艺术品在这里诞生,向全世界展现惠山、无锡独特的艺术魅力。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大阿福》多次获得民间艺术博览奖。“大阿福”的传说差不多无锡人家喻户晓,但由于年代较久,加上人们“锦上添花”,越传越神奇,越传情节越丰富,有的甚至加入了现代的文化内容,这次我们也有幸近距离欣赏到了这件被誉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在惠山泥人厂,我们参观了泥人生产车间,拜访了一些可能是当世传统工艺唯一传人的民间艺术家,他们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惠山泥人的发展历程,我们也感受到了民间工艺大师不凡的风采。

然而,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蜚声中外的惠山泥人竟面临着“人未亡,艺将绝”的窘境。无锡手捏泥人面临着知识产权受侵害、手工制作成本飙升、人才大量流失、惠山泥日益稀少等严重的问题,而且如今工艺师的工资都很低,每月只能拿到1000元左右,学徒更少。“手工技艺的传承不像基础学科一样有章可循,它必须以人为载体、以言传身教的独特方式传承的。可是目前的情况是大师们的生存都自身难保,徒弟又如何维持基本生活呢?”采访气氛是愉悦的,大师的一席话却让我们每名队员感到了一阵阵辛酸.只有让现代的市场接受古老的手工艺术的文化元素,才能从根本上拯救濒亡的民间工艺。采访结束后泥人厂厂长亲自送我们到门口,“希望你们多多宣传,以使更多人了解惠山泥人,了解无锡传统文化。”刹那间我们有了一种深深的使命感。每个人的眼中都写满了坚定。

走出惠山泥人厂,夕阳的余晖洒在我们身上,仿佛一瞬间感受到了一种美丽,我们会义不容辞的将她传承下去。

附录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暑期社会实践

无锡民间工艺现状调查问卷题目及分析

1.你对民间工艺感兴趣吗?()A.感兴趣

B.不感兴趣

你对民间工艺感兴趣吗?不感兴趣18%感兴趣不感兴趣感兴趣82%

分析:大多数人,至少是当地的无锡人对无锡的民间工艺还是很感兴趣的。

2.你是从什么渠道了解工艺品的?()

A.朋友介绍

B.网站

C.广告宣传

D.自己主动

你从什么渠道了解工艺品?自己主动33%朋友介绍27%朋友介绍网站广告宣传自己主动广告宣传27%网站13%

分析:由图可以看出,自己主动的了解和通过朋友介绍和广告渠道所占的比重差不多。可见人们了解工艺品的渠道还是很多样的。

3.(多选)对于无锡手工艺,你知道哪些()。

A.惠山泥人

B.宜兴紫砂

C.无锡刺绣

D.无锡纸马

E.留青竹刻 F.其他 请补充:

对于无锡手工艺,你知道哪些?留青竹刻15%无锡纸马15%其他2%惠山泥人22%无锡刺绣24%宜兴紫砂22%惠山泥人宜兴紫砂无锡刺绣无锡纸马留青竹刻其他

分析:无锡的刺绣,泥人和紫砂是最为人们熟知的无锡民间工艺。

4.你知道惠山泥人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A.100多年

B.200多年

C.300多年

D.400多年

E.不清楚

你知道惠山泥人有多少年历史了?3001002000%不清楚45%40055%100200300400不清楚

分析:一般的无锡当地人还是对惠山泥人的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但还是有一大部分的人不清楚。

5.(多选)你知道无锡手捏泥人面临的问题吗?()A.知识产权受侵害

B.手工制作成本飙升

C.人才缺乏和流失

D.惠山泥日益稀少

E.其他 请补充:

你知道惠山手捏泥人面临的问题吗?其他4%0%惠山泥日益减少15%0%人才大量流失35%知识产权受侵害19%0%手工制作成本飙升27%知识产权受侵害手工制作成本飙升人才大量流失惠山泥日益减少其他0%

分析:人才的流失是无锡泥人面临人未亡艺将绝处境的最突出的一个原因。经过本社会实践小组在无锡的考察了解到,政府的政策因素和经济的原因是造成民间工艺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

6.(多选)你觉得民间艺术濒临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A.对其价值缺乏认识

B.经费不足

C.后继无人

D.缺乏文化保护 E.其他 请补充:

你觉得民间艺术濒临灭绝的原因有哪些?其他(群众基础)9%0%缺乏法律保障26%设施落后4%对其价值缺乏认识35%对其价值缺乏认识经费不足设施落后缺乏法律保障其他(群众基础)经费不足0%26% 7.(多选)你觉得如何能够使无锡的手工艺继续传承下去()

A.国家颁布法律保护

B.政府提供资助

C.培养相关的专业人员

D.加大对手工艺的宣传

E.其他 请补充:

你觉得如何使无锡的手工艺继续传承下去?其他3%0%加大对手工艺的宣传24%0%培养相关的专业人员24%0%国家颁布一定的法律保护国家颁布一定的法律保护24%0%培养相关的专业人员政府提供一定的资助25%加大对手工艺的宣传其他政府提供一定的资助

8.你对无锡民间工艺的现状担忧吗或者说你关心无锡传统工艺的未来发展情况吗?()

A.是

B.不是

C.无所谓

D.没兴趣

你对无锡民间工艺的现状担忧吗或者说你关心无锡传统工艺的未来发展情况吗?没兴趣9%是的46%无所谓45%是的不是无所谓没兴趣不是0%

分析:有一大部分的人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的,这也间接导致了民间工艺的渐渐消亡。

9.对于无锡民间工艺难以传承的现状,下列有哪些你愿意做?()A.愿意以后多留意这方面的信息

B.愿意在适当的时候购买以支持它在市场的发展

C.愿意培养自己、孩子在这方面的兴趣

D.自己有意愿在民间工艺方面发展

E.其他 请补充: 对于无锡民间工艺难以传承的现状,下列哪些你愿意做?愿意以后多留意这方面的信息自己有意愿在民间工艺方面发展30%愿意以后多留意这方面的信息20%0%愿意在适当的时候购买以支持它在市场的发展30%0%愿意培养自己、孩子在这方面的兴趣20%0%愿意在适当的时候购买以支持它在市场的发展

10.你认为有必要保护民间工艺吗?为什么?

简析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价值力 第3篇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许多以实用为主的手工艺品已经逐渐工业制品所取代,失去了其实用价值;许多民间手工艺品的实用价值已经不再存在了,其价值力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上和艺术价值上;许多手工艺品已经逐渐和工厂生产结合了起来,走向了产业化,产业价值日渐显露;在机械的轰鸣声中,纸扎还有其它的一些传统手工艺,逐渐走向了消亡。

关键词:民间传统手工艺;现代社会;现代价值力

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是农耕时代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产物,是传统的中国民众为生活的艺术创造,是在生活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艺术。儿童戴在头上驱寒保暖的虎头帽、贴在门上驱邪纳福的门神年画、用于祭奠先人的纸人纸马、栩栩如生的面塑、精妙绝伦的皮影戏……它不仅几乎涵盖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的全部内容,还涉及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死后的“另一个世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方式的集中代表。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时代的到来,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力也随之有所改变。

一、逐渐消失的实用价值

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都是中国民众为满足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其最基础的价值必然是实用价值,然后才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许多以实用为主的手工艺品已经逐渐被制作更加简便、价格更加低廉、功能更加优越的工业制品所取代,失去了其实用价值。

中国延绵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不仅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也形成了 “男耕女织”的社会传统。“德,言,容,工”是传统礼教要求妇女必须具备的四种德行,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女子从小就要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女红活计,以便长大后缝制帽子、衣服、鞋垫、鞋子等衣物。以虎为图案做成的衣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孩童头上戴着虎头帽,脖上围着全虎围嘴,手上套着虎暖袖,肚上系着虎面肚兜,脚下穿着虎头鞋,很好的起到了防寒保暖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工业化取代了手工活,女红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传统的虎头帽、长袍马褂、棉袄、布鞋也在更为廉价和实用的棒球帽、西装、羽绒服、皮鞋的冲击下淡出人们的生活,不再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日用服饰。

二、发扬光大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我国的民间手工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卓越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就好像机器上的齿轮一样,不停地飞快转动着,人们渴望能够表达自我,满足精神需求。许多流传下来的民间手工艺,变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给了人们一片自由翱翔的精神天空。

现在许多民间手工艺品的实用价值已经不再存在了,其价值力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上。给孩子穿戴的虎头帽、虎头鞋等,是虎文化的一种延伸。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礼典》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系其爪亦能避邪。”虎不仅能吞食鬼魅、威慑敌害,还能庇佑人身、赐福示瑞。虎具备的这些特性,极大地迎合了人们借物祈福的美好愿望,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崇尚的对象。以前婴儿的成活率很低,人们寄希望于一种强大的力量的庇佑,所以我国大江南北普遍流行着这样的风俗,只要生的是男孩就免不了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着虎衣、抱虎枕。虽然现在这些物品已经不再被当做实用品,但人们依然出于庇护婴孩的心愿而购买它们,它们也因为其文化价值而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当然,许多民间手工艺品,比如泥塑、剪纸、皮影、年画等等,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而创造出来的,而是为了满足精神需要。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人们常常会贴红纸剪的“囍”字,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渲染出了一派甜蜜喜庆的节日气氛。除了“囍”字外,还有“福”字、“鹿鹤同春”、“年年有余”等许多有着丰富吉祥寓意的剪纸图案,满足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这些民间手工艺品,都飽含着中国劳动人民最淳朴的的审美需求和消灾纳福的吉祥愿望,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逐渐显露的产业价值

以前,民间手工艺品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创造,手工艺人分散在个体作坊中,独自完成从选材,到制作加工,再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过程。而现在许多手工艺品已经逐渐和工厂生产结合了起来,走向了产业化,以前那种“单打独斗”的局面基本不复存在了。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镇是“中国结之乡”,9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产业化,形成了规模,全中国80%以上的中国结产于红花镇。轩然工艺品厂是当地最大的中国结生产厂,据工厂人员介绍中国结是发放到各村的村民手中进行编织,然后再统一收购。工厂只负责把编织好的中国结再进行各种工艺加工,把简单的中国结与鞭炮串、辣椒串、“福”字、“喜”字、桃木挂件等装饰物结合起来,制作成精美的福结、喜结、桃木结等精美的工艺品,然后再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据了解,这种中国结产业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供了就业岗位,极大地促进了在当地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四、机器轰鸣声中的湮灭

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受到了机械化生产的极大冲击,纸扎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例子。纸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野蛮的人殉习俗,后来演变到用陶器等做成陪葬品,再后来就是纸质的陪葬品了。纸扎受到机械的冲击太大,其材料很便宜,主要是挣人工费,机械做比人扎快的多,机械一天能做出两千元钱的货,人二百元钱的货都扎不出来。虽然机械做的不如手工的好看,但便宜,其实同类的纸扎最多比机械的高三分之一,这也是为了竞争。有些人为了好看愿意要手扎的,但是更多的人已经没有了这种讲究,认为反正都是丧葬用品,一把火就烧了,有这些东西就行。就这样,在机械的轰鸣声中,纸扎还有其它的一些传统手工艺,逐渐走向了消亡。

【参考文献】

[1]朱怡芳.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民间传统工艺 第4篇

黄酒是我国的特产,享有“国酒”之美誉。由于它酒度适中、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目前酒类消费向低度、营养化、保健化转变的特点,黄酒具有相当的潜力和发展前景。黄酒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必须遵循黄酒生产的实际工艺和制作要领,进行科学合理的研制、试验和生产。本研究对民间一种流传久远且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产品的发酵工艺逐步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探讨黄酒的产品开发提供新路子,同时为黄酒新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是该产品发酵的第一部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糯米:市售;甜酒曲:上海浓缩甜酒曲。

1.2 仪器与设备

蒸锅、恒温培养室、酸度计、天平、酒精计、旋转蒸发仪。

1.3 实验方法

1.3.1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酒精度的测定:采用蒸馏比重法[1]。取酒样100 mL倒入圆底烧瓶中,加入50 mL水,连接冷凝装置,加热蒸馏,将馏出液承接于圆底烧瓶中,取出馏出液,加水定容至100 mL ,混匀后倒入100 mL量筒中。用酒精计测定其酒精度,同时测定温度。根据“酒精度与温度校正表”,将酒精度换算成20 ℃的酒精度。

糖度的测定:采用直接滴定法[2]。

酸度的测定:采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法[3]。

1.3.2 黄酒生产的工艺流程图

1.3.3 小曲发酵黄酒的单因素实验[4,5]

称取适量的米,经过浸泡,吸水饱和,上篦蒸煮。蒸煮完后,摊凉,拌入酒曲,进培养箱发酵。测定酒酿的糖度,酸度,酒精度,并进行综合评分。规定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酒曲用量,分别考察各因素对酒酿发酵的影响。

1.3.4 小曲发酵黄酒的正交实验

在以上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L9(34)发酵温度、发酵时间、酒曲用量、进行试验,选用正交表进行试验。并进行极差分析以确定小曲发酵酒的最佳工艺参数。试验设计见表1。

1.3.5 酒母的感官质量评分标准[6,7] ,评分细则见表2。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曲发酵黄酒的单因素实验

2.1.1 发酵温度对酒母发酵质量的影响结果

见表3。

由表3可知,随着发酵温度的降低,糖度降低,酸度提高,评分降低,但30 ℃和35 ℃两者差别不大,而且本着经济角度考虑,所以适宜选取30 ℃。

2.1.2 发酵时间对酒母发酵质量的影响结果

见表4。

由表4可知,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糖度降低,酸度变化不大,酒精度上升,评分提高,综合考虑,选取60 h。

2.1.3 酒曲用量对酒母发酵质量的影响见表5。

由表5可知:当酒曲用量为0.5%时,发酵不完全,酒精度低;当酒曲用量为0.8%、1.2%时,发酵效果的差别不大,所以选择酒曲用量为0.8%。

2.2 小曲发酵黄酒的正交实验

根据单因素的试验结果,选取L9(34)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实验结果见表6。方差分析见表7。

正交试验极差分析显示,影响小曲发酵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A>B>C,说明各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顺序依次是发酵温度、发酵时间、酒曲用量。由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出:发酵温度对黄酒的发酵影响最大,达到显著水平,因此选择在正交试验中有最大K值的水平;因素B、C均无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可得出小曲发酵黄酒的最佳参数为A2B1C1,即发酵温度30 ℃、发酵时间50h、酒曲用量0.5%。

3 结论

各因素对小曲发酵质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A>B>C,即发酵温度、发酵时间、酒曲用量。方差分析可知,发酵温度的影响达到了显著的水平。试验确定的最佳工艺参数为A2B1C1,即发酵温度30 ℃、发酵时间50h、酒曲用量0.5%。

参考文献

[1]程丽娟.微生物学试验技术.西安:天则出版社,1999:329—333

[2]王润玲,应荣多.人工栽培赤芝的总多糖含量测定.天津药学,1994;(6):48—51

[3]杨白荣.淋饭酒母的质量控制.酿酒科技,2002;(6):73—74

[4]李魁,王梅玉,等.泽泻降脂米酒及降脂效果研究.食品与发酵业,2000;(1):77—78

[5]范怀德.黍米黄酒的生产工艺.酿酒科技,2000;(3):65—66

[6]朱奇,陈彦,等.仙人掌酸乳的研制.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2):144—145

小年民间传统美食 第5篇

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3.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

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4.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5.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6.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7.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8.爆米花糖

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9.面食

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10.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

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11.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12.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返回目录

小年的由来传说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

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返回目录

腊月二十三小年为什么要吃饴糖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饴糖是以高粱、米、大麦、粟、玉米等淀粉质的粮食为原料,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又称饧、胶饴。市场上,高粱饴,山楂饴等其他口味饴糖,让人喜爱。主要含麦芽糖,并含维生素B和铁等。

饴糖是以大米等谷类为原料,用麦芽糖化酶作用而制成的一种甜味品。后来,逐步以淀粉代替大米生产饴糖,大正时代开始用活性炭脱色生产精制饴糖。以后欧美开发用酸糖化法生产饴糖,其风味和耐热(熬煮温度)性比麦芽法好。日本还有一种粉末饴糖生产,工艺方法是将饴糖用喷雾干燥法脱水成粉状。

饴糖主要用于加工焦糖酱色及糖果、果汁饮料、造酒、罐头、豆酱、酱油、药用等方面。

民间工艺美术 第6篇

陕西户县农民画,是中国民间美术园地的一枝奇葩。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陕西户县的农民画家们已经用他们有目共睹的艺术成就取得了社会的公认。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开放与发展,户县农民画在创作思想、题材挖掘、艺术表现力上又展现了新的风姿。

户县农民画至今仍然有着生气勃勃的旺盛生命力,这是由于它的艺术之根深深扎在生活的沃土之中,汲取着民间艺术的营养,不断地充实、发展。它的作者都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没有进过美术院校。他们在表达、抒发自己的感情时,不受学院绘画理论的束缚,而是随心所欲,怎么想就怎么画,在洞察物象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与专业画家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他们在构图上打破透视、打破空间,在造型上有着超出一般画家的装饰与变形的奇特表现手法。虽然看来有失法度,但给人的艺术视觉感受却真实、自然、亲切,散发着稚拙、清新、烂漫、明快的浓香。

户县农民画的另一个特点是作品总紧紧跟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同时也是祖国历史发展的艺术记录。户县农民画中那些崛起的新村、丰收的田野、欢跃的畜群、幸福的家庭等,使观众能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民的现实生活。

合阳面花

民间面塑艺术品。陕西合阳县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合阳面花种类繁多,大多和节日及民俗有关。比如端午节蒸“花花”,中秋节蒸枣糕,嫁女时蒸“老虎头馄饨”,人们只要一看样式就知道派什么用场。

在造型上,合阳面花一种是模仿生活中的原型,稍加装饰;另一种是贴花,类似浮雕和高浮雕;还有一种是立体的,做成“几层楼”。面花既是赠亲送友的礼品,又是精巧的艺术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如“鱼儿变娃”面花,娃头鱼身,鱼身上不贴鳞片,却贴上荷花之类的花朵,寓意深刻。再如“老虎头馄饨”,作为底座的大馍前方做成呲牙咧嘴、双目圆睁的虎头,上方却插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和小动物,让人感到老虎这个“百兽之王”,此刻变得和善温顺,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充分体现了农村妇女美好的心灵和丰富的想象力。

1984年,合阳面花在北京展出,载誉而归,并引起了专家们的重视,此后多次参加省、地展览。1987年,70多对做工精细的面花到法国参加了巴黎艺术节“中国月”的展出,昔日不被人注意的民间美术登上了大雅之堂,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凤翔泥偶

民间玩具。是产于陕西凤翔县的民间泥塑工艺品。

凤翔人喜爱各种各样的彩绘泥偶。有个远近闻名的六营村,几乎集中了全县乃至全省的泥偶行家。村里的老百姓几乎人人会做泥偶,家家都开作坊,成了名副其实的泥偶专业村。泥偶艺术相传起于明朝,代代相传,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创作经验。泥偶生产工艺简单,艺人们只取当地的一种“班班土”和泥成形,用当地出产的白土敷胎打底,然后在白底上描绘、勾墨线、染色,再刷胶水。由于凤翔地处西北,交通不便,与外界来往不畅,故很少受到外界的影响,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和艺术,并基本上保持着昔日的风貌。

泥偶的品种很多,有人物、动物、神像等。其中“挂虎”最有名气,作为凤翔泥偶的一种代表性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挂虎”主要是为人们镇宅驱邪、保佑平安而设计的,是一个绉眉大眼的虎头形象。虎面上画着石榴、荷花等吉祥物,双耳上不是落鸟就是插花,双颊还各飞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鼻尖上顶的是鲜红的辣椒,乡土气息极浓。

农民艺术家们本着为乡邻故土服务的宗旨,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把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寄托都凝聚在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泥偶上。每年3月15日,岐山县的周公庙会,是出售泥偶的最好时机。届时,人头攒动,争相购买。

鱼化寨泥叫叫

民间玩具。产于陕西省西安南郊鱼化寨。

泥叫叫的生产始于清代。它以当地出产的一种灰黄色胶泥为原料,用水揉和均匀以后,按在一个特制的模子里,用力按匀,然后在背面留一哨孔,倒出阴干后烧制。烧的过程中,泥坯会渐渐熏黑,成为黑色底坯。烧成冷却后才能彩绘罩油。

为了便于大批制作,泥叫叫各种人物造型的轮廓、大小虽然有些差别,但一般不大,艺人们主要是在彩绘的过程中,通过脸谱、服饰、动态等方面的刻画,抓住不同人物的突出特征,表现出不同的性格。所以,高不及寸的泥叫叫远看似千篇一律,近观却神态各异,形象生动。

泥叫叫的造型主要以各种戏曲人物为主。群众熟悉的许多秦腔剧目中的角色,泥叫叫里都有他们的身影。泥叫叫还有一绝,就是它虽然很小,却能吹出像秦腔声腔那种宽音大嗓和直起直落的气势,因此更受人们喜爱。

秦地社火脸谱

民间脸谱艺术。流行于陕西民间。

社火脸谱是人们为适合扮演杂戏中的人物形象在面部所进行的彩绘、勾画、修饰。民间社火活动的目的不同,于是便产生了相异的角色,就要求艺人在化妆时力求通过形象造型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久而久之逐渐产生出有着固定程式的脸谱。社火脸谱从人物的秉性品格和容貌特点出发,融以奇妙丰富的想象,运用诸种色彩,施以各种纹样来表达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勇敢、懦弱及其各自的性格特点。社火脸谱中色彩的运用是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法,诸如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黄为残暴、蓝为草莽、绿为义侠、金银为神妖等。社火脸谱的谱式分为对脸、破脸、悬脸、转脸、定脸六种。对脸就是用相对应的色块、花纹组成,这是脸谱中的主要程式,多表现人物的忠勇、正直性格,例如徐彦昭、廉颇等;破脸则是打破相对峙的结构,表现凶猛、刚强的人物,如单雄信、杨七郎等;悬脸超出了其他脸谱的格调,表现罕见的凶恶、神奇形象,如李元霸等;转脸是指重点脸谱之外一般可以代替的脸谱,变化不甚大,如金兀术、晋槐王、庞涓等,都是红花脸;定脸是指重点脸谱,其花纹、色彩皆固定,不能相互替代,如包公、张飞、杨任等。社火脸谱中的眼也各有差异,分平眼、忠眼、残眼三种。关云长、姜太公是平眼;焦赞、孟良、敬德是忠眼;黄巢、周通、窦尔敦是残眼。其他的眼形基本上都是由这三种眼形变化而来的。此外,不知始于哪位民间艺术家,在化妆时,额头、眉弓、脸颊下颌等处粘装鸡蛋壳,造成面部隆起许多“疙瘩”,并加以彩绘,使脸谱增异添彩,更加显示出艺术形象的狰狞美。

社火脸谱早已形成了一套固有的传统规律,然而当今流行在秦地的社火脸谱时有新奇、新异的造型出现,这是民间艺人们不被传统的脸谱所约束,在艺术形象面前仍依据自己的审美想象随心变化、创造的结果。

扶风手织花布

陕西扶风民间纺织工艺品。

扶风民间手织花布皆出于乡间能巧妇女之手。色彩鲜艳,花纹美丽,图案多样,工艺精巧,织做精细。花布图案多以宽、细不同的黑与白或蓝与白棉线组合织成“条纹式”。工艺水平较高的,是由多色线组合成的“花格式”、“席纹式”。

这些精美的手织花布,是民间女子婚嫁时的配送之物,也是女子才能智慧的体现。出嫁女子要配送的花布单、花枕巾、花包袱、花手帕等多由妈妈或亲友协助精心织做。她们先将纺好的棉线根据所织图案的需要染成彩线,再请有经验、有技术的妇女织出布样,最后才依据图案设计进行配线(色线)织做。

民间传统工艺 第7篇

近几年来,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 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工作也被提到了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要议程上。玉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自古以来, 中国人就有着一种独特的爱玉、赏玉的民族情怀。在2008年广州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使得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社会中有了新的希望。

一、广州玉雕的渊源

岭南玉雕源远流长, 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广州飞鹅岭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中, 就发现不少玉制品。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玉器不单单作为工具和装饰品, 还成为宗教祭品和礼器。而南越王时期玉器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南越王墓出土玉器达到200多件, 这些玉器富有岭南地方特色, 而且玉器的雕工精细。到明、清两代, 民间玉器蓬勃发展, 出现行会组织, 并制定了一些制度和行规。进入新中国后, 广州玉雕可谓是一波三折, 最鼎盛时期就是南方玉雕工艺厂的成立, 但随后也由于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最终倒闭了。目前, 虽然玉器市场仍然吐火如荼的发展壮大着, 但是玉雕工艺却慢慢走向衰落。

二、商业市场繁荣, 艺术进步迟缓

(一) 重利轻艺, 举步维艰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在市场强有力的推动下, 玉雕产品的市场已经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 据笔者调查估计, 目前仅广州市就有数万人从事玉雕行业, 玉器的生产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在平洲玉器街、华林玉器城等地方。但是商业的兴旺并没有带来艺术的繁荣, 玉雕产品更多成为一种商品在流通和交易, 大多数买家关心的只是商品的价值, 而对于真正的玉雕艺术缺乏明确的欣赏和认知水平, 整个玉器市场过于商业化, 缺少真正意义的引导, 那种文化的、艺术的引导,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和挤压下, 玉雕艺术成长的空间逐渐变得狭小和单一化。据笔者到不同地区的玉器街进行调查和访问了一些玉器作坊, 发现档口很多, 但是认真看后会发现各地的玉雕作品都大同小异, 都以如意, 佛像, 观音等为主。玉雕产品绝大部分在题材选择和设计都泛泛地表现“福、禄、寿”的玉文化, 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和与优秀艺术门类的优化嫁接。

(二) 有技乏艺, 青黄不接

艺术发展迟缓还有一方面原因, 就是目前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 没有玉雕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大部分地方仍然沿袭着“师带徒”“父带子”的“心授”传统方式。有些为了所谓的“独家绝技”, 只传授自家子女, 无子女的雕刻大师就使得绝技失传, 也严重制约了从业人员的技艺切磋交流和水平的提高。目前所从事玉雕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通过日积夜累的重复着祖先的东西, 甚至有的只会其中某一步骤的工作。这种工作方式虽然潜移默化得熏陶人的美感和培养民间艺术家, 但是却限制和阻碍了艺术的发展, 把潜在的艺术家变成了匠人。因此现在必须提高和培养玉雕从业者的设计审美和制作技巧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使他们即通晓艺术, 又懂得技术;既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水平, 又具有较全面的操作技能。玉雕作品不仅仅是通过对玉形体的塑造来感染人的视觉, 而要通过造型中蕴涵的韵味和思想来影响人们的心灵, 观赏者在看的时候能够产生共鸣, 才是真正的好的作品。

三、化危为机, 活态传承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好比种一颗果树, 我们一方面必须改良土壤, 另一方面也得改善种子本身, 只有从两方面都付诸努力, 才能将玉雕艺术更好的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的传承和创新。

(一) 改良土壤, 孕育新生。

只有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生长出丰硕的果实, 所以首先要让土壤肥沃起来。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对某一个非遗项目进行保护, 而是让要其生存的环境变成丰富而肥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生, 是由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综合环境形成的, 将岭南的广彩、端砚、广绣等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起来, 在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过程中进行保护和传承。

1. 民乐于艺, 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

政府可以加强文化建设, 扩大对非遗的宣传, 加大民众对民间工艺美术价值的认识。如在中小学普及工艺美术鉴赏知识, 让人们从青少年就开始了解、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从而带动行业的发展。也可以将玉雕艺术与本土的其他特色民间艺术一起, 成为旅游展示的名片, 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借助国内外的交流合作活动永葆青春。不断提高市场的整体艺术水平, 反过来也有利于促进玉雕产业整体水平的发展。

2. 利艺兼顾, 加强玉雕市场的规范和指引。

应当值的肯定的是, 玉雕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就业和经济的增长, 但是应当在行业规范和政策法规上引导市场的发展, 将商业性生产和艺术性创作予以区分, 破除当前的为牟利而创作的不良习气, 还应当鼓励和扶持玉雕艺术板块的发展, 实现商业和艺术的良性循环, 争取做到双赢, 使得商业的繁荣与艺术的进步同步发展。

(二) 汲古更新, 续写广州玉雕的辉煌。

1. 师法传统, 保持良好的本土精神。

种子要深埋在土壤里, 才能够吸收到养分, 才能成长为一颗大树。我们可以着眼于如何更深入地发掘出传统玉石文化的美学内涵。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玉石文化必须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上才能生根、发芽、结果。中国博大精深的玉文化给了我们足够大的舞台去演绎玉石的美, 那是一种由民族深处透出的内涵美, 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精神的凝结。

2. 与时俱进, 反应时代精神

广州玉雕作为广州传统艺术, 自然具备了广州艺术兼容并包的传统精神, 无论是岭南画派的作品, 还是广州传统的民居建筑, 无不都是在吸收了外来文化基础上有所成就, 形成了岭南风格。在内部来说, 广州玉雕可以在技法、题材等方面吸取牙雕、广绣、广彩等本地艺术的长处, 并做出一定的探索, 形成多种艺术形式的交融, 进一步加强玉雕艺术的本土精神的结合。在外部则可以广泛吸收国内其他地方, 甚至国外的艺术形式进行良性的改进和融合。

3. 薪火相传, 保护濒危的文化遗存。

政府可以提高对广州当代玉雕代表性传承人的重视与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传承人, 无论是英雄史诗、民间传说的讲述者, 还是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大师, 技艺就在他们身上, 没有他们, 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这些传承人, 政府不仅可以给予他们荣誉, 也给予他们资金扶持, 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同时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如在高校开设课程等。

文化的保护和延续迫在眉睫, 只有在多方的努力下, 才能让中国传统的文化得以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王海霞、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M]、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

[2].张荣芳.黄淼章、南越国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民间传统工艺 第8篇

一、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现状

民间传统手工艺是富有高超技巧性、艺术性的手工制品, 如草编、刺绣、剪纸等。[1]胡爵勋以薄松年根据传统民间美术所进行的分类为参照, 对比博物馆一般典藏划分标准, 将传统手工艺分为绘画、雕塑、剪纸、染织刺绣、服装、生活器用、戏具、编制、纸扎灯彩、玩具、食品等11 类。[2]民间传统手工艺种类虽然丰富, 然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经漫长的岁月后, 不少民间传统手工艺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具部分统计:九个流派的皮影戏面临失传、国家级水晶雕刻的继承人不到十人、仅存极少数的古琴大家、不足十人户撒刀锻造名家和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人、需多年才能掌握的宣纸刺绣工艺、多种技法已失传的花丝镶嵌、多种青田石雕面临失传等。由于传统手工艺品流通程度低、工艺人的断层及流失、工艺品消费量低且品种较单一、传统工艺技法缺乏创新不前等诸多原因, 使我国当前民间手工艺传统已陷入困境。

民间传统手工艺是中国渊源流长的民间文化核心部分, 然而传统手工艺在当今时信息化、产业化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 似乎其必须磨练与专注, 都与人民当下生活并不协调, 其传统审美观念似乎也显得有些过时, 怎样在传统民间工艺与现代生活之间搭建一条纽带, 将民间传统手工艺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的运用为此提出了新的思路。

二、互联网+ 传统手工业, 促进传统手工艺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思路为我国传统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互联网+ 民间传统手工业不简单的使二者相加, 而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信息平台, 将传统民间手工业与网络进行深度融合, 衍生出一种发展模式。这种新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整合作用, 将网络信息的特点整合于传统手工业的发展需求之中, 进而谋求其产业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提升。

1、互联网为传统手工艺提供营销入口

流通范围小是传统手工业发展的一大制约, 某一地的传统手工业产业集群往往智能辐射周边地区, 而互联网这一媒介的介入, 将传统手工业卖周边的特点变成了卖全球。以往一些知名的传统手工业通过与西方一些中间商合作实现跨境营销, 从而进入欧美市场, 并且因自身在欧美市场没有设立渠道而对中间商产生极度的依赖, 借助中间商的力量进入市场。这种情况下, 传统手工者的只能获得较低的利润, 另外传统手工业者没有在欧美市场创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物流和售后服务依然依赖于中间商, 传统手工业者就显得非常被动, 若是出现一些问题将对品牌带来许多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传统手工业者必须尝试探索销售模式转型, 借用互联网通道绕过中间商的路径。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做市场营销, 利用国内大型电子上午平台的海外网站接收订单, 进行销售。在获取网络营销巨大的收益后, 就会更加坚定的摆脱中间商的束缚, 例如直接同亚马逊平台达成合作, 直接将亚马逊作为跳板直接进入欧美市场, 又比如同其他线上平台如沃尔玛的网络平台合作, 避开中间商, 直接连接消费者。这种新型营销模式, 消除了中间利润夹层, 因此利润也会大大增加, 更低的价格, 也更有利于传统手工艺品的推广。

2、在线展示, 宣传推广

许多极富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 往往受制于地理因素的制约, 虽然久经传承, 却依然是少人问津,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各种各样的传统手工艺品, 才有可能促进传统手工艺品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互联网即时, 海量, 视频、图片、声音、文字等多类型资源的发布, 使得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可以充分向世人展现自己的魅力。

3、互联网改变传统工艺的制作工艺及商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力的发展,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元素产生了融合发展的趋势。例如当前旅游手工艺品市场雷同现象普遍, 大江南北的旅游工艺品雷同度很高。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被市场所需要。河南华冠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和一位国家级捏泥猴传统手工艺者进行合作, 利用手工艺人所捏制的泥猴表情的丰富逼真, 非常适合同动漫产业设计相结合, 公司专业团队将泥猴的创意设计与卡通时尚相互结合, 塑造新的泥猴品种。新式的泥猴具有许多新工艺特色, 首先, 针对传统泥塑很难自然风干、很难长途运输和保存、容易破碎等问题, 融入钧瓷的烧制技法, 提升保存性;其次, 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面对更多中青年消费群体, 部分传统泥塑作品已无法满足他们的现代审美需求, 因此, 造型上要综合考虑这部分群体的的审美观。传统泥塑要进行大胆创新, 一是改变传统工艺的商业模式, 试着将传统泥猴变为创意元素的一种, 从而将传统手工技艺与创意设计相结合, 进而形成两个品牌, 一个是福猴, 作为传统手工艺 (非遗) 大师利用纯手工技艺制作而成, 但是这类福猴作品无法满足青少年热爱时尚以及追求个性化的需求。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出现了第二个品牌——嘻多猴, 在传统泥塑手工技艺的基础上, 融入卡通的元素, 从而创作出具有“萌”等特质的并且神兽互联网用户喜欢的嘻多猴。

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 能够及时将意见反馈给生产部门, 进而优化手工艺品创作。许多制作景泰蓝的手工艺人也结合了年轻消费者的反馈建议, 在景泰蓝的器型和风格设计上加入了一些更为清新、现代的元素, 制作出的产品深得年轻顾客的喜爱。由于互联网的介入使得传统手工艺品的买卖双方在不断进行交流, 对于传统手工艺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4、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思维变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陈旧保守的思想将逐步淘汰。作为相对传统的手工艺行业, 手艺、技术一般不外传。但如今在信息开放性的社会背景下, 选合伙人的心态来培养人才成为了技术开源或共享的途径。

因此一批有战略眼光的手工艺者打破了传统的手艺传承制度, 甚至采用同高校合作办学的发展路线。闽东乃银雕界的著名百年老字号“珍华堂”, 就是其最显著的代表。林伟星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率先在福安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银雕工艺专业班, 如今已培养了百余名技艺人才。只有思维与理念的方式改变, 才能使传统民间手工艺在当前社会继承传承发展下去。

5、降低交流成本, 实现快速交易。

一般来讲, 交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交流产生信息流, 商品交换的发生产生商流, 资金收付产生资金流, 商品运输形成物流。互联网降低交流成本主要体现在前三个方面。降低了交流成本, 促进传统手工艺品交易量的增长, 进而促进了传统手工业的蓬勃发展。

互联网时代之前信息的交流主要靠纸媒介与电视媒体, 不论是报纸杂志、展板广告牌, 还是各大卫视黄金时间段的广告宣传, 这样的信息推送无疑是成本巨大的, 一般只是大中型公司之间的游戏, 传统手工艺人通常无法借此推广自己的工艺品。而在互联网时代, 传统手工艺人就可以自建平台或者在第三方平台建立企业窗口, 从而实现较低成本的信息交流。无互联网时代商流主要发生在面对面买卖情境之下, 这样的商流产生效率比较低、成本比较高, 但是和互联网时代的商流产生在世界的各个地方都能发生, 只要有网络覆盖, 再加上一部移动智能终端或者一台PC机, 效率十分高, 这在面对面的买卖之中无疑是很难发生的。资金的交流在商品交换之中至关重要, 无互联网的时代资金支付往往通过现金、支票、信用卡, 第一种要求买卖双方必须面对面, 效率低, 成本高;第二种在中国不是十分普遍, 通常情况下也得面对面或者通过邮寄, 面对面难度大, 邮寄又会产生时间延迟, 对于商家来说不仅不方便, 而且效率低, 甚至安全风险较大;第三种效率相对来说比较高, 也比较方便, 但是由于在中国信用卡体系不完善, 信用卡服务不成熟, 因此并没有获得大的用户群体, 支付效果并不理想。然而, 在互联网时代, 由于网上支付平台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大行其道, 支付变得非常快捷有效, 并且相对安全性也有所保障。快速交易在此基础之上, 迅速发挥作用, 获得了很多忠实的用户。

这一系列的转变, 无不在预示, 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下, 传统手工艺可以得到更好的推广、宣传以及更便捷的交易。

三、互联网+ 传统手工业= 创新创业

河北省平乡县, 曾经一度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然而最近几年这个昔日的贫困县依托本地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带动当地留守妇女创业, 数万名农村妇女实现在家就业, 曾经的贫困县如今实现年收入过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河北省平乡县充分运用县域特色产业优势, 将脱贫重点放到家庭传统手工业和电子商务相结合, 让众多乡民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当地村民不仅成了自己村子企业的员工, 每月能收入两千多元, 每年分红还能得到股份分红两千元。由此可见, 传统手工业发展不仅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推广, 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展望:融合发展, 协同并进

华夏历来被称作礼仪之邦, 我国传统手工艺发展历经数千多年的洗礼, 其文化内涵在人们心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且在整个市场中占据的比重不断攀升, 快速的席卷了全球各个区域。因此民间传统手工艺行业也必须顺应当前发展趋势, 走进电子商务市场。要发扬传统手工艺文化, 使其顺应社会的发展, 应在一些领域下大力气, 做大文章:

1、搭建平台, 宣传手工艺魅力

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些平台, 作为窗口对某一类传统手工艺品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展示, 吸纳一些感兴趣的人进行交流, 进而使此种传统手工艺品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2、将创新融入传统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 以往的传统手工艺仍然固步自封, 采用墨守成规的态度已经不适宜当前的社会需求, 在传统手工艺品钟结合互联网上客户群的需求, 已经时代的审美发展倾向, 在传统工艺制作的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融入创新的元素, 才能使其符合社会需求, 使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活力。

3、利用政府文化扶助政策, 积极扩大影响

借助政府文化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东风, 将传统手工艺个别继承的方式转变为对面向社会的展演及参与性的表演性制作, 逐步发展成文化产业链上的一个新的部分, 加强面向学生参观及教育, 逐步培养民众的欣赏意识与鉴别力。因此, 要使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就要在了解公众真切感受的基础之上, 培育出真正有价值的传统工艺的消费市场。[3]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1254.

[2]胡懿勋.传统手工艺的活化策略艺术价值与文化的效益[J].设计艺术, 2009, (5) .

民间传统工艺 第9篇

一、抽离·图像的转载

图像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常见的信息载体。据统计,一个人获取的信息大约有75%来自视觉,图像也成为我们认知事物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民间工艺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或是喜闻乐见,或是寓教于娱,而图像作为最直接的信息载体,便成为了民间艺术家最常用的表现方式。

梁平木版年画作为西南地区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的民艺,被誉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至今约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在刻板、印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工艺价值,在造型、色彩等图像元素上,也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纯手工制作的梁平木版年画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加上传承后继无人,以及社会需求降低,年画原有的实用价值已经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其原本得以存续的文化生态亦不复存在。[1]

在上百年的技艺延续中,年画图像已经程式化固定下来,并带有很强的艺术识别性,除去工艺的流程,图像成为年画生命延续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护工作可以转换思路,剥离传统手工技艺原有的实用价值,而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浓缩在一笔一画的图像之中。取其形、用其意,将图像抽离开木版、纸张等传统载体,转载到装饰画、文化创意产品等新的载体上。在载体创新的基础上,立足当下的社会审美,通过设计的创新,对传统图像进行元素化、卡通化、抽象化处理,以便用于衍生品的复制和转载。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图形作为媒介,实现传统民间艺术向现实大众文化的嬗变,帮助此类传统民间工艺在“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实现再生。

二、重构·物性的延伸

对于特定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核心在于手艺人日复一日“心”与“手”的配合中所承载的文化观念以及直观的知识经验,这是现代机械无法替代的精神内核,是保护和传承中不可改变的部分。而对于成品的应用功能,则是可以从“新”的角度进一步开发,利用设计的手段进行“再设计”,使其与现代生活发生关联。

古法二元纸在过去往往是作为祭祀用的火纸或印刷用纸,特别是作为年画的画纸存在。用途的高度局限带来的是生存能力的下降,一旦社会背景发生变化,或者新式的替代物出现,机械化所带来的高速高效高标准,以及对手工化的费工费时不确定的淘汰,传统手工产品的命运往往多舛。若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保护,它们很可能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既然用途的局限是古法二元纸技艺传承的软肋,那通过设计的手段,拓展它的用途是否可行呢?设计师们抛弃纸作为书画材料的单一认知,将纸张视作一类“物”来对待,对“物”的属性进行探讨,则会改变其在物化及设计生成过程中的全部认知。纸张是具备丰富的视觉和触感的材料属性。其适宜的软硬度造就可围裹、可折叠等特点的造型属性,造型过程中,某些功能属性也适时产生,而在这三种基本属性之外,可以超越纸张本身去开发设计产品。视觉传达系学生对于宣纸新的应用和探索,可以作为二元纸很好的借鉴。设计在保留了纸张原本的属性和质感的基础上,通过重构纸张的造型形态,从单页平面变成三维的灯具、包装和书籍,实现古法造纸的“物”性的延伸,在切实的“使用”过程中,表达出传统文化的意义。如同斯科特·克林克所言:创新可以是在功能上、使用上、视觉上的改进,也可以是体验上、情感上的改变。

三、再现·技艺的运用

花丝镶嵌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通过将金银等贵重金属加工成细丝,以推垒、掐丝、编织等技艺造型,并在金银丝上錾出花纹,再镶嵌上色泽美丽的珍珠、宝石、玉,配以优质木、琉璃等高档材料制作而成。[2]因花丝和镶嵌这两种独立工艺常一起使用,故逐渐合称“花丝镶嵌”。重庆花丝镶嵌最辉煌的时候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重庆金属工艺厂(原金银饰品厂)里拥有大批银楼艺人,他们熟练技工,加之雄厚的研发力量,当时生产出的产品精致丰富,远销东南亚、欧洲各国。在那段时间里,重庆花丝工艺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一度被评为中国三大花丝工艺之一。

传统花丝镶嵌主要用于传统民族服装的装饰,大多为模仿现实中的花草与动物,或一些传统吉祥纹样,放在当下的社会,与大众的审美需求严重脱节。精湛的手工技艺是花丝镶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核,对其进行活态传承才是技艺焕发新生的根本。

“花丝镶嵌”作为传统手工艺,制作繁杂,工序较多,具有稀缺性,手工制作带来的独有性使其符号价值远大于其有形价值,具备成为奢侈品的基本条件。但是奢侈品贵在手工与原创精致设计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纹样的复制,或简单粗暴地使用贵金属和宝石,设计师如果能把握当下潮流与传统技艺的结合平衡点,相信这样的技艺不难在以手工为贵的市场经济中站住脚。另一方面,花丝镶嵌可以通过与服饰设计的结合,或在小件家居用品上进行局部的装饰和点缀,不局限于大型、高难度、价格昂贵的工艺摆件或首饰,从而将传统技艺融入日常生活中来,这也是为其注入“新生命”的必然选择。

四、新生·新民艺时代

在固有印象中,传统民艺往往属于工业革命之前的时代,已经被机械化批量生产和市场经济所抛弃,与现代社会生活发生隔离。那是不是手工艺会就此消失呢?在西方19世纪50年代,因为机械化生产对手工艺的冲击而酝酿了工艺美术运动,[3]如今,面对同样的矛盾,我们能否从中有所借鉴呢?

工艺美术大师柯愈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答案。号称“二刀”的他,白天作为医科大学的教师,用手术刀解剖青蛙,晚上作为一名木雕工,用雕刻刀创造青蛙,这是他生活中医术与艺术的映衬。2007年,柯愈勄成为重庆唯一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民间艺人,可以说,他是新时代的民艺代表人。透过他的雕刀,我们看到了如今已十分难得的工匠精神,看到了手工艺复兴的一丝痕迹,也看到了现代艺术家是如何创造出新的工艺。他们不是传承人,他们是新生的民艺人,柯愈勄用自己的创造力使传统的木雕技艺焕发了新的生机。

老手艺可能会被淘汰,但工匠精神从来不会过时,或许我们是时候抛弃对传统民艺古老陈旧的偏见。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背景,只要工匠精神永存,新的民艺总会找到合适的土壤破壳而出。这也提示我们,用当下的视野和眼光去看待和发展过去的传统的民间工艺,为它们提供合适的利于创新的环境,未尝不是一种更为现实和可行的方法。

五、结语

传统手工技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存在。工艺美术的价值也被学术界充分认可,但是仅仅依靠学术的保护,民艺会失去生气和活力。民间艺术需要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才能实现生命的活力,而延续生命活力的活态化传承才是保护的根本目的所在。回复到原生的文化生态中,民艺终归要回到民间,需要被制作、被观看、被触摸和被使用,只有这样,民艺才算真正的复兴。以上四个案例只是冰山一角,但我们以期一斑窥豹,透过这些鲜活的个例,窥探民艺复兴的可能性和新途径,也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人的参与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秦臻,张习文.梁平木板年画艺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60.

[2]吴山.工艺美术大辞典[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687.

民间传统工艺 第10篇

(一) 民间艺人后继无人, 市场拓展无路

无论是走进朱仙镇这座古朴的小镇, 还是昔日的汴梁旧都, 亦或是朱仙镇周边曾经“家家会点染, 户户善丹青”的村落, 均不见往日临近年节的热闹景象。村落里的年画作坊大多转做其他营生, 而仅存的几家年画老店亦如日薄西山。然而这仅是万象中的一瞥, 后继乏人、市场凋敝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如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郭太运老人的忧虑:“木版年画的传统功能已经改变, 出路到底在哪里?”

(二) 封建小农思想作风, 存在诋毁现象

这种古老的技艺产生于封建经济时代, 出身农民的年画艺人, 在技艺传承以及市场营销方面, 均附带着浓郁的小农经济思想。师傅总要“留一手”, 将“绝活”带进坟墓;而在市场销售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虽有政府政策扶助, 相互诋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朱仙镇年画一条街, 以及散落镇内的年画作坊, 时而闻听自称“正宗”而诋毁别家的说法。

(三)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创意相对守旧

手口相授的传承模式从历史艰难地延续至今天, 自始至终在根脉上从未得到改变。由于“传男不传女, 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模式贯穿其中, 使得今天得到保护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人才培养上显得吃力而单一。即便是当今稍稍开放的招贤纳士式的传承与培养——一如招纳高校美术类人才为技艺传承人的传承模式, 也显得后继乏人, 整体创意亦相对守旧。

二、搭建省内民间传统手工艺创业实践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一) 政府相关非遗保护的政策支持

国务院颁发的国发〔2005〕4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明确了非遗保护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年) 》文件中明确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 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 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 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这些均为国家政府对传统手工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强有力的政策保护与支持。

(二) 民间手工艺人机构的发展意愿

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与引导下, 民间手工艺人及相关机构更增强了传承下去的决心与信心。然而面对当前市场发展态势, 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功能已然不符合当前的社会功能需求, 如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就令人堪忧。民间手工艺人及相关的年画机构虽有强烈地传承与发展意愿, 但各个年画作坊和年画机构在实际运营中并未能适应当今局促逼仄的市场空间。

(三)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本土需求

随着国内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 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 存在着日益凸显的“民族与本土特色”教育之不足, 很多高校仍存在着以西式传统“包豪斯”教育理念与模式为重的现象。面对极具本土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 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对其利用与实践方面还存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高校民间传统手工艺创业实践平台构建

(一) 制定符合河南省经济与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河南地处中原, 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 有着丰厚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与文化资源, 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合理利用省内优秀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 结合高校所在地方企业单位, 制定将经济与民间传统手工艺协调发展的创业实践平台方案, 可通过深入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机构及地方相关企业进行一线调研, 分析各种数据资料, 制定符合地方经济与传统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 建立创业型民间传统手工艺实践工作室

将原有的“三段式”实践培养模式向“四段式”践培养模式跨越, 建立以创业为目的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设计与制作工作室, 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性实践、综合设计 (指导性) 实践、创新探索性实践、实用性实践四部分。通过民间艺人手把手的技艺传承和校内相关专业指导教师的辅助讲解, 在以创业为实践目的的指引下,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并掌握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绝活”的积极性, 在培养的过程中挖掘精尖人才, 以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与技艺传承。

(三) 三方合作培养师资, 灵活利用教学资源

通过灵活引进民间传统手工艺机构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专业人才, 拓展民间艺术应用教育的师资力量与实验空间, 同时通过学校——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民间手工艺术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三方努力, 联合培养一批能够既能与社会接轨又具备民族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不断完善三方合作的实施方案与细节, 为学生能够提高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资源的应用创新能力与创业技能提供保障。

(四) 构建“三位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教学模式

通过学校——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民间手工艺术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三方的紧密结合, 建立“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建立学校与民间手工艺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创业实践基地,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动手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与民族自信心;促进学校与民间手工艺机构、政府政策扶持的学术与技术交流, 构建合理可行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四、结语

河南地处中原, 孕育滋养了厚重多样的民间传统手工艺。高等院校是培养未来国家建设者的前沿阵地, 是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愿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民间传统手工艺乘借着高校的创业实践平台, 为艺术人才的培养不断注入活力, 在中华传统艺术的长河中绽放更加绚烂的溢彩。

参考文献

[1]李朝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2 (4) .

[2]陈君.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当代“再设计”[J].文艺研究, 2012 (05) .

[3]徐艺乙.手工艺的传统--对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再认识[J].装饰, 2011 (08) .

中国的民间工艺 第11篇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亭桥风景等都可以剪出来。这些人们熟悉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剪纸的素材。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眼睛滴溜溜地搜寻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它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地舔着地上的灯油,惟妙惟肖。那滑稽的样子真惹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的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儿地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剪纸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也想像民间艺人一样剪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地位 第12篇

一、远古时期的民间音乐

1. 远古时期是民间音乐:

远古时期是民间音乐的萌芽阶段。诗、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是民间音乐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在文献中, 历来把诗歌、舞蹈、音乐视为“乐”的结合体。然而, 文献中的乐舞记载多为神化传说。蒙昧时期的人们还远远没有认识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崇尚的是自然力和想象中的祖先, 认为乐舞有超自然的, 可以感动和媚悦上苍的力量。因此在乐舞中表示的是农耕猎狩、图腾崇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郑卫之声”是民间音乐的最强音, 可以说它是一种热烈奔放、生动活泼的民间音乐, 较多保留了商代音乐优美抒情、色彩华丽的特点, 比较富有浪漫气息。[1]它在内容上抒发了人们真实情感, 音乐形式不拘一格, 新颖多变, 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形成了一次新乐潮, 冲击了当时的正统雅乐, 造成了春秋末期的“礼崩乐坏”。西周的采风制度为我国的民间音乐的传承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它的提出让自然传承的民间音乐渗透着统治者的气息。

中国是世界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共同生息与繁衍、共同劳动的同时创造了文明和文化, 也创造了音乐。虽然在远古时期诗、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仍然是一种混浊的状态, 但它是我国民间音乐发展长河中最早出现的一条支流。民间音乐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进入人类的历史是从阶级社会形成后, 但此时的音乐多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是宫廷音乐一统天下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的转型、生产技术的发展为音乐文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郑卫之声的出现, 首次让民间音乐在中国音乐历史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民间音乐迎来了它的第一个春天。上古时期的民间音乐也只是传统音乐长河中一条极其细小的支流, 甚至在宫廷音乐这条强大主流的笼罩下, 不经意会忽视它的存在。

2. 秦汉时期的民间音乐

进入秦汉时期, 我国音乐的成分、形态、风格以及乐器群的组合等, 都在逐渐的发生变化, 标志着一个新音乐历史时期的到来。在西汉全盛时期中, 国家设立了重要的音乐机构——乐府, 从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 可推知当时和其前民间音乐的发展, 又已有了一个新的面貌[2]。汉时期在音乐风格上有了较大的改变, 由于宫廷音乐地位的逐渐衰退, 民间音乐在当朝的统治阶级中备受欢迎。由于统治阶级的偏爱, 使得宫廷音乐中糅杂了民间音乐的因素, 甚至出现了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密切结合的现象。这是我国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长河中一次重要转变。

汉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使得民间音乐的潮流不断壮大, 各种音乐形式不断发展。“相和歌”、“鼓吹乐”、“百戏”是汉代民间音乐的主要内容。隋唐时期, 民间音乐的欣欣向荣得益于文人直接参与, 山歌、小调、曲子的发展在城市中红极一时。承袭汉时期的百戏, 隋唐时期的歌舞戏、参军戏、说唱音乐都成为民间音乐的主流。民间音乐经过中古时期的发展, 已经成为音乐品种多、形式不拘一格的大河了。

二、宋代及近代时期的民间音乐

1. 宋代时期的民间音乐

宋代的“瓦舍”和“勾栏”的出现, 标志着我国的民间音乐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此时的中国音乐已经进入到以民间音乐的发展为主体的新时期。北方的杂剧和南方的南戏虽然形式较为简短, 但对元代杂剧和元明时期的传奇发展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 二簧与西皮借乾隆皇帝六十岁大寿的东风, 进一部的糅合, 形成了代表戏曲艺术最高水平的京剧。民间音乐中各自的音乐品种都是在一种相对开放的环境中成长, 它并不陶醉于自身的风格, 在不断与其他音乐品种的交流中, 不断地取长补短, 丰腴自身。

各类丰富多彩音乐艺术形式争奇斗艳, 标志我国民间音乐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民歌、小调、琴曲、瓦舍、勾栏、曲子、诸宫调、杂剧、说唱音乐的繁荣发展给民间音乐这条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使得民间音乐这条涓涓细流成为一条汩汩奔流的大河。

2. 近代时期的民间音乐

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并产生全国性影响的主要途径, 应以新制学堂的建立而产生的学堂乐歌为主。[5]学堂乐歌的出现, 改变了民间音乐这条河流的方向。新的民歌被谱上新词, 北方大鼓、南方弹词、城市中的时代小曲都丰富了说唱音乐的形式, 戏曲在各地繁荣发展。随着社会的转型, 近代民间音乐吸收新文化新音乐成分努力创新民歌, 传统的民间音乐也开始朝城市化发展。而农村的民间音乐发展则相对缓慢, 没有政府的参与, 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 民间艺人的参与, 使得传统的民间音乐出现职业和半职业化的趋势。在这一时期, 民间音乐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原有的民间音乐文化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 以求自身保存。因此原有的民间音乐在音乐结构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也随之不断的下降。另一特点是由于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印象以及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出现, 使中国音乐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受西方音乐影响的新的音乐文化——新音乐。新音乐的出现, 完全改变了民间音乐这条主干河流的方向, 使它出现了转折。

三、余论

民间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在传统音乐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一次次重大的变化。在结构、风格上的变迁和物质、技术性的变迁都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价值而改变。新音乐元素的不断冲击, 也使民间音乐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它涉及到许多其他非音乐的因素, 包括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心理的和自然环境的因素, 其中社会因素是个重要的推动力。任何一个朝代都会结束, 任何一个时代都在变迁, 与那些时代、文化、社会有关的音乐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民间音乐的变迁是相对的, 而它的继承和发展是绝对的。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中的地位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性都明显。虽然在音乐品种繁多的今天, 我们仍然能给民间音乐贴上相应鲜明的标签。即使在各种音乐元素繁多的今天, 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中的基石地位同样也不会改变。民间音乐的继承是绝对的, 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仍然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流, 在多种音乐元素的映衬下, 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将生生不息, 奔流不止!

摘要:民间音乐是产生于民间的音乐艺术。无论是民歌、民间器乐曲, 还是民间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等, 都属于这一艺术范畴, 它离不开人民群众, 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艺术产品。在我国丰厚的文化遗产宝库中, 民间音乐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民间音乐逐渐被人们淡漠的今天, 进一步加强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对我们音乐工作者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民间音乐,音乐形式,民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12, 58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2, 103

[3]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 [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8

[4]王耀华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M],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5

上一篇: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下一篇:非农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