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结构风格范文

2024-07-19

体系结构风格范文(精选9篇)

体系结构风格 第1篇

1. 管道和过滤器风格

在一个管道和过滤器风格中每个部件都有一组输入和输出。每个部件从各自的输入读取数据流, 并在各自的输出产生数据流, 以此按照一个标准顺序来传送一个完整的结果。通常来说, 完成这些操作需要在输入流上应用一个逻辑的转换过程和递进的计算过程, 所以, 在输入被消费之前输出就已经开始了。因此, 部件被称为“过滤器”。这种风格的连接器就象是数据流传输的管道, 将一个过滤器的输出传到另一过滤器的输入。因此, 连接器被称为“管道”。此风格特别重要的过滤器必须是独立的实体, 它不能与其它的过滤器共享数据, 而且一个过滤器不知道它上游和下游的标识。

2. 黑板风格的体系结构

黑板结构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知识源、黑板数据结构和状态控制机制。

(1) 知识源:是按问题求解方法来组织应用模型的知识体系集。知识源的分离的, 独立的, 依赖于应用的知识包。知识源之间不直接发生交互, 只能通过对黑板数据的读写操作和状态转换来实现。知识源通过写入操作访问黑板, 获取状态显示信息, 发出调用相关知识源或黑板共享数据的请求。

(2) 黑板数据结构:问题求解状态数据, 被组织成依赖于应用的层次结构。知识源不断修改黑板中的数据, 直到问题得解。黑板数据结构是存放数据输入、问题求解状态和求解结果的共享数据集。它为知识源访问黑板数据提供读/写操作和状态显示服务, 即为公共信息交互提供一个“写入/观察”机制。

(3) 控制器:完全由黑板的状态驱动。用于监视黑板上的当前信息和状态的变化, 并根据变化决定控制行为, 形成循环监控, 一旦黑板的状态使某个知识源可用, 知识源就会适实地响应。

3. 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

C/S软件体系结构, 是基于资源不对等, 且为实现共享而提出来的, 是具有主从分布与协作处理特征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客户机:前端用户, 用于产生请求, 处理用户事务和服务结果;服务器:后端服务, 为多个客户提供高效的执行服务, 如响应请求、调用方法、共享数据/设备、返回结果等。

三层C/S结构是在传统的C/S体系结构发展起来的, 它将应用功能分成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三个部分。表示层是应用的用户接口部分, 它承担系统与用户间的对话功能, 用于简单检查 (不涉及有关业务本身的处理逻辑) 用户输入的数据, 显示应用的输出数据。在变更用户接口时, 只需改写显示控制和数据检查程序, 而不影响其他两层。功能层又称业务逻辑层, 它将具体的业务处理逻辑编入程序中。表示层和功能层之间的数据传输要尽可能简洁。数据层就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负责管理对数据库数据的读写, 它必须能迅速执行大量数据的更新和检索。

与传统的二层结构相比, 三层C/S软件体系结构具有结构清晰、良好的可升级性和开放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强等优点。

4. B/S体系结构

B/S模式是C/S模式在Internet上基于Web应用的实现方式。B/S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 在这种结构下, 大部分主要业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 少量在前端实现, 而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网页浏览器来实现, 形成所谓三层结构。这种结构的好处是, 系统安装和维护全在服务端解决。用户在使用系统时, 仅需要一个浏览器即可运行全部模块, 真正达到了“零客户端”, 大大方便了系统的开发、部署和维护。

在B/S体系结构系统中, 用户通过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发出请求, 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 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到浏览器。B/S结构简化了客户机的工作, 客户机上只需配置少量的客户端软件。服务器将担负更多的工作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应用程序的执行将在服务器上完成。

5. C/S与B/S混合软件体系结构

B/S与C/S混合软件体系结构是C/S与B/S有机结合的一种典型的异构体系结构。它集B/S软件体系结构和C/S软件体系结构的优点于一身, 同时又适当克服了它们的缺点。

C/S结构和B/S结构是两种常见的体系结构风格, 现行的很多软件系统都是架构这两种风格之上的。然而由于这两种风格自身的特点, 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下, 纯粹的C/S或B/S都不能完全适应需求, 于是, C/S、B/S混合软件体系结构就应运而生了。

摘要:软件体系结构是一个系统的基本组织, 它体现在构件、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构件与环境的关系中。本文对常用的C/S结构、B/S结构、管道/过滤器结构和黑板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软件体系结构,C/S结构,B/S结构

参考文献

[1]张友生.软件体系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霞等.软件体系结构分析与评价方法评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5.

[3]万建成, 卢雷.软件体系结构的原理、组成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体系结构风格 第2篇

“凡一代又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者焉。”[1]非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地也有一地之文学,很多文学流派就以地域命名,比如江西诗派、桐城派、竟陵派、阳湖派以及现当代的荷花淀派等等。以地域命名的文学流派颇为繁多,但是宋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大代表,虽然出现了众多的词派,比如花间派、豪放派、婉约派以及柳永的俚俗派[2],但并没有出现以地域命名的词派,却形成了一个个地域性的词人群体,而福建词人群在南宋词史上显得尤为突出。“而南宋词人也较北方词人为多。两宋词家中,尤以江、浙、闽、赣为特多。属于江苏的八七人,福建的一二三人,江西一六三人,浙江二零九人。”[3]

纵观文学史我们又可以发现,闽地词坛虽然出现了柳永、刘克庄这样的大家,甚至辛弃疾在闽地为官期间也有三十余首作品传世,但是闽地词人作为一个群体而言,其影响极为有限,结构颇为复杂,创作风格迥异,甚至地域色彩也非常不明显,显得较为松散。文章以下将从词人结构、创作风格和地域色彩方面对两宋闽地词坛的松散性进行论析。

一、词人结构的复杂性

应当看到,福建词人这一群体人数较为庞大,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看,都呈现出一种不平衡性,词人结构较为复杂。

首先,从时间上看,很多闽地词人在福建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因其各方面成就较大,往往被视为闽地词人的代表。尤其是北宋的一些闽籍词人,其活动范围大多围绕汴京,比如柳永、蔡襄、蔡京等等,最具代表性的柳永,仅仅少年时在福建崇安苦读,此后一生或流连都市或天涯羁旅,传世词二百余首,与福建相关联的并不多,《巫山一段云》寥寥数首而已。一直到宋室南渡,很多闽籍词人由北向南,返回故乡,福建安抚使程迈约请李纲、张元干等人,编《止戈集》,这些闽籍词人在闽地互相唱和,福建词学开始发展,到了南宋后期,闽籍词人真正形成气候,尤其是以黄昇为代表的一批词人,不仅往来密切,互相唱和,乃至结成社团,真正形成词人群体。[4]

而且,有一批词人虽然并非闽籍,但却曾在闽地为官,同时进行了文学创作,辛弃疾、叶少蕴、蔡行之、魏了翁等人都是如此,辛弃疾宦闽期间,有三十六首词传世[5],虽不多,但在对于闽词的探究过程中,仍应当引起重视。其次,从空间上看,福建词人群的分布也是非常不均匀的。福建古称“闽”,地处东南,东海阻隔,武夷、仙霞岭屏障,使其与外界沟通困难,在中国文化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近乎孤立的存在,被视为化外蛮夷之地,骆宾王曾有“闽俗本殊华”之语,可见一斑,北宋初年,划福建为“八闽”--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兴化军,宋室南渡,福建离京都较近,且远离战乱,导致大量外来人口迁入福建,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输血,福建遂成为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建阳版本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6].而这种文化上的骤然发达,直接导致了八闽地区各地宋词发展的极度不平衡。

建州词人数量为最,在宋人词选中出现频率也最高,最早的福建词人譬如柳永、杨亿都是建州人,其余的刘次公、真德秀、刘清夫等人都出自建州,约有四十人左右,站了福建词人群的三分之一。福州词人次之,约有三十余人,其代表人物张元干、潘昉、黄孝迈等人。泉州、邵武、兴化三地词人数量大致相等,但以兴化军词人质量为优,刘克庄、黄公度、王迈等词人均出自此地,南剑州词人数量再次之,至于漳州、汀州在南宋时仍然相对落后,二地词人寥寥几人而已。

二、福建词人群词风的极大差异

宋词词风多样化,“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7]

婉约与豪放大致为宋词的两种基本风格,此外还有艳丽、俚俗、清空骚雅等诸多风格,不一而足。

而对于福建词人词风的研究也早就开始,大致结论是“闽地词坛始终回旋着爱国主题、豪壮之风。”[8]并且多将闽地词风与理学兴盛相关联,应当承认,尤其是宋室南渡之后,非但闽地,整个词坛都偏重于豪放、爱国的主旋律,即便婉约大家李清照,也有“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心念故国之语。但这种豪放、爱国主旋律背后,仍然掩盖不住闽地词人词风多样化的特点。

闽地词人,其中最杰出之辈,莫过于柳永、刘克庄、张元干、黄昇、黄孝迈等人,其中柳永影响最大,被奉为俚俗派创始人,自不必赘述。其次当属刘克庄,“吾闽词家,宋元极盛,要以柳屯田、刘后村为眉目。”[9]刘克庄的豪放词堪称一绝,辛派词人除稼轩外一大健将,而张元干豪放、婉约兼擅,黄公度与张元干类似,风格并不拘泥于一个流派,赵以夫、黄昇、严仁等人被刘扬忠先生认为颇得姜夔遗风,尹焕、黄孝迈与吴文英一脉相承,余者如真德秀以清丽为上,章楶以描摹景物着称,蔡伸则绝类贺铸。而对于此时闽地词坛出现的爱国豪放之作,我们也应看到,除刘克庄豪放、爱国词成就较高之外,更多的闽地词人所做豪放之词,虽为后代敬仰,更多原因在于其人格、情操、境界,而非其真实文学水平,譬如李纲、陈德武等豪放词人,其词并没有被《花庵词选》、《草堂诗余》、《乐府雅词》、《绝妙好词》等重要宋词选本选中,由此可见一斑。

从上述探讨可以看出,闽地词风虽以豪放而着称于后代,实则婉约、豪放并存,甚至豪放派的文学成就较低,婉约派也并非呈现一种风格,雅正、俚俗、清空骚雅等等风格并存,并未体现出一致的继承性,即便是成就最大的柳永与刘克庄,其词风在闽地也同样后继乏人。

三、地域色彩的淡化

“词贵得本地风光”[10],但在闽地词人群体的词作中,我们很难发现福建地域文化的特征,譬如柳永、刘克庄等人,从其成名作探究,甚至很难感觉除其人与闽地的关系。

在今人常见的一些闽地词人中,也有一些反应闽地地域色彩的佳作名句,譬如张元斡《采桑子·奉和秦楚材使君荔枝词》、《风流子。政和间过延平双溪阁落成席上赋》、黄裳写有《桂枝香·延平阁闲望》等等,但大多影响不大,福建本地的无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乃至于民风民俗并没有如同柳永笔下的京都风物、苏轼的赤壁、辛弃疾的北固楼一样在词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也是多样的,首先,很多闽地词仁在闽地生活时间并不长,渊源不深,譬如柳永、黄裳、真德秀、刘克庄、张元干等等闽地词坛主将,常年京都生活,此外还有很多词人如黄简、尹焕、黄师参等人,又长期在浙江、江西两省生活,可以说,除以黄昇为代表的寥寥数人,堪称闽地的本地词人之外,大多数优秀词人与闽地瓜葛有限,而且平生到处游学,各地为官,受到诸多地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笔下,籍贯福建本地的地域色彩反倒被淡化。其次,福建词坛,直到南宋方才兴盛,而此时国家危如累卵,世事变迁,文人大多将眼光置于国家的高度以及历史的`变迁之中,词人创作中的爱国思想空前高涨,他们很难或者不愿被一乡一地所局限,风物、民俗等等地域文化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限制,他们心系国家,关心时局,因此,这种地域色彩无意识的被淡化。

最后一点原因,则是闽地本身的原因,虽然说“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但地域与文人是一个相互的关系,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譬如赤壁、黄鹤楼、西湖、泰山、长江等等虽然是自然景观,但已经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描绘,形成了一个文化象征,具有广泛影响,乃至成为一个区域的文化符号,一个代表。而福建显然缺乏这种先天的文化的土壤,直到宋初,方才进入世人的文化视野,其积淀相对浅薄,自然难以引起文人的共鸣,在作者和读者的眼光中,似乎除了福建荔枝别无他物能引起人的文化共鸣了。

纵观全文,两宋时期,尤其宋室南渡之后,闽地词坛颇为兴盛,但闽地词人结构的不平衡,很多词人虽为闽籍,不在闽地,而闽地本身,八闽之间差距极大,这种词人本身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其词作风格的各异,虽然有大量符合时代旋律的爱国词作,但成就有限,婉约词虽多,但依然风格各异,不具备继承性,同时,很难从闽词中看到闽地的地域文化,这一现象,又与词人人生经历、时局变化和闽地本身发展息息相关了。

虽不乏如柳永、刘克庄等两宋词坛之佼佼者,但总体而言,其相对松散、各自为战,就福建词人群体而言,其成就有限。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周笃文。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5]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张綖。增正诗余图谱。凡例,明万历刊本。

[8]姚慧兰。宋南渡词人地域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9]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文章结构分析以及语言风格介绍 第3篇

文章结构分析,就是对文章的结构、脉络层次进行分析,从而明白文章结构、取材范围,逐渐进入英语思考的境界,以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运用语言的写作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达到用英语进行口头和笔头交际的目的。因此正确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有利于从篇章结构的分析上掌握文章主题, 赏析文章内容, 把握不同文体的写作风格、语言特点、主体个性, 增强阅读的逻辑性、条理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1.文章结构分析训练对理解文章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所传输的信息及其组合方式。阅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理解中心思想,只有正确剖析文章结构,抓住文章主题, 分析文章内容, 才能更好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作者的思想观点、人物的个性特征、事件的发展结局都必须从文章的整体角度去分析思考判断。为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理解文章的内涵,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应学会纵观全文, 对文章结构形成一个主框架, 然后再层层深入,对各段落进行剖析和归纳,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提纲。其次,还必须吃透弄懂文章的每段内容,在加深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细节性的归纳,以充实主框架。这种教学形式既有助于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又有助于正确分析文章,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连点成线,从而揭示主题,深化理解全文。同时也有助于增强阅读文章时的逻辑性、条理性,恰如其分地处理好文章内容的主次关系,提高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分析不同体裁文章的语篇结构,可以把握文章脉络,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增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加大信息储存量,提高对典型篇章结构标识语的识别能力,更清楚地了解课文大意,情节发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很大作用,而且非视觉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起潜在的作用。非视觉信息包括阅读者全部知识结构的总和,即:说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个人的生活经验、生活常识、逻辑知识和语言知识修养等各个方面。其中,文化背景知识是非视觉信息中最重要的。阅读的理解率和阅读的速度是与非视觉信息参与的度和量成正比的。在阅读活动中,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单位就越长,难度就越低。阅读越多,文化知识就丰富;文化知识丰富,则阅读就快。因此,文章篇章结构分析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丰富英语文化知识。

2. 文章结构分析训练对书面表达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写是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四个基本技能之一,是通过文字表达思想的交际活动。写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最高阶段,又是语言发展的必然。写既是外语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又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书面表达要求运用所学过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以书面文字的方式进行思想交流。书面表达是很强的综合性语言运用形式,能复习和巩固中学英语词汇、语法、句型、课文。教材中除记叙文、说明文以外,故事、名人传记和科普知识占较大的比例。书面表达能力是书面英语交际能力的直接反映。即使学习者有一定的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但没有驾驭语篇的能力,尤其是通过书面形式,就很难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实现交际目的。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语篇结构分析,帮助掌握课文的取材范围,掌握如何围绕中心进行取材,训练写作中由模仿课文写作逐渐过渡到自己灵活自如地表达。

我们应该知道语篇分析是帮助人们将信息解码或编码,构成语言形式的一种方法。在写作课上,分析对语篇知识起重要作用的知识,通篇了解英语文章的结构,首先要了解英语语篇的构筑特点。语篇不是一连串句子的孤立组合,而是一个语义整体,在语言形式上,篇内各句段之间存在着粘连性如连接、替代、省略、照应;在语义逻辑上全篇通常有首尾。各句所反映的概念或命题具有连贯性,而不是各不相关的。每个句子都起着一定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句与句、段与段的排列, 一般都符合逻辑顺序。应培养对英语文章的语篇分析能力,对语篇前后呼应上下连贯的连接纽带的敏感性, 利用这些信号去猜测、预测或反测未知信息。

一篇文章首先要把握主题和文章整体结构。如英语论证文章大体由三部分组成:导入(introduction),中间段(body),结尾段(conclusion)。开头点题, 引起下文, 并规定文章展开方式,结尾照应开头段概括全文。每个中间段分别是导言段内容的逐条展开,我们要了解段和段之间的形合与意合的手段,分清主题段、辅助段、总结段。并进行段内识别主题句、发展句和总结句,掌握主要论点和次要论点,总结各段主题和篇章主题, 并列出提纲,便于识别主要事实(内容) 与细节, 用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手段得出合理的结论或推论。

3. 文章结构分析训练对口语表达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离开词汇,语言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来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对词汇的掌握情况;从对语言的理解程度来看,语义关系比语法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词汇贫乏,词义含混,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一篇文章,也不能正确地听懂别人的话,更不能准确用词、恰当地进行口头表达。但是如果把词汇教学从整体语言教学中游离出来,不分阶段地选取一些重点的词,脱离语境,对词义和用法进行过多、过细的讲述,必然会造成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结构分析能克服这种缺点。通过语篇结构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利用有限的词汇,准确地进行口语训练,并在听说操练中加深理解、灵活运用。由于篇章结构分析与传统的课文分段翻译教学不同,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英语功底,必须具有熟练的语言技能及自如地驾驭课堂的能力。总之,高中课文语篇结构分析法对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感、丰富英语文化及培养交际的能力,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二、 语言风格介绍

浅谈软件体系结构风格选取方法 第4篇

随着软件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增强, 软件项目的管理难度日益突出。软件体系结构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系统地、抽象地反映了软件系统的风格、功能、特征、属性。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是影响软件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领域、不同属性的软件系统, 选取适当的风格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综述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的选取方法。论文的第二节解释了常用的一些术语, 有助于理解文中其它内容。论文的第三节介绍了两种选取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的方法。

2 术语

2.1 软件体系结构

软件体系结构 (Software Architecture, 简称SA) 这个术语, 目前业内尚无统一的定义。这是由于SA的复杂而使得它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中。现列举几种重要的定义。

软件工程协会 (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简称SEI) [1]将其定义为:“程序或计算机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是这个程序的结构或这个系统的结构, 它是由软件构件、这些构件的外部可见属性以及构件间的关系组成的”。

Shaw和Garlan认为:“程序被划分成模块, 计算机系统有结构, 程序员就得为模块间的交互和模块间组合的全局属性负责”。

Booch et al这样定义:“一个系统或系统的集合包含了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决策和组成系统的构件间的交互。这些决策决定了系统成功的条件。设计决策也指示出了开发、支持、维护系统的基本的概念性原理”。

2.2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与软件体系结构类似,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的表述也有多种。较为重要的定义有如下几种。

Shaw这样定义:“体系风格不仅决定了应用这一风格的实例所采用的组件和连接器, 还决定了这些组件和连接器合并起来所需满足的一系列限制条件”。

Clements[2]认为:“系统模型是不同成分的集合且包含了成分间交互的规则”。

Albin[3]认为:“系统模型是一个超级模型, 通过成分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定义基于这种风格的系统。总而言之, 这些成分就是参数和受限的限制, 而这些联系又决定了这些成分怎样组合起来”。

3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的选取

软件体系结构的风格有多种, 如管道-过滤器风格、客户-服务器风格等。不同的软件系统需选取不同的风格, 可能选取一种风格, 也可能选取几种风格的集合体。虽然每种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的优势和劣势在一些文献中有详细的探讨, 但是这些优势或劣势在特定领域的软件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也没有确切的数据, 而且随着软件架构者的实验研究的逐步深入, 某些软件体系结构风格也需要修正。所以, 软件架构者们往往会依靠直觉来选取软件的某一种风格。

为了让软件架构者作出准确的决定, Shahrouz Moaven、Jafar Harbibi[4]等人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积分理论的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简称DSS) 方法, 更科学、更有效地选取特定软件系统适合的风格。其具体选取过程如下:DSS主要由6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领域仓库。存储了不同领域下各种质量属性的重要性程度。此外, 在应用DSS进行决策分析后, 该仓库中的信息也可被更新。

第二部分:风格仓库。存储了项目所采用的风格和模式以及不同风格中的质量属性所处的级别。此外, 该仓库也包含了存储、查询、更新软件系统采用的并且是经过实验证实的体系风格的方法。与领域仓库一样, 在DSS过程分析后, 其中的风格信息也可被更新。

第三部分:规则库。其中包含了软件所采用的风格中的质量属性彼此间的联系。规则库里的规则是由前两部分抽取出来的。

第四部分:工具。这部分应用了模糊积分理论。把软件系统中的风格、质量属性、重要程度分别映射成模糊积分定义中对应的部分, 并加以计算。计算所得结果作为Choquet积分的系数, 应用到特定的风格中, 最终通过积分工具可以得出每种软件体系结构风格对于某个项目需求, 所能够满足的程度。

第五部分:决策制定者。这部分的功能是收发DSS内各部分的信息, 根据工具计算出的结果, 决定选取某一种风格或某几种风格的结合体来解决当前问题。这部分的另一功能是如果某个问题选取的是几种风格的结合体, 则把这种“结合体”放到风格仓库中。

第六部分:用户界面。这部分从用户接收有关质量属性重要性的信息, 向用户显示DSS分析后采用的风格。

上述这种选取方法取决于组织的经验, 把以往的一些项目经验分类存储到不同的仓库里, 进行模糊积分处理, 最终选取出某种风格。

还有其他选取方法, 比如M.Galster等人提出的一种SYSAS方法 (即Systematic Selection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 Styles) 。他们选取五种特定系统常用的风格作比较, 把体系结构分解成四种不同的组件--数据组件、过程处理组件、连接器、子系统, 每种组件有对应的属性, 然后在总表中列出每种组件在作者选取的五种风格中重要性的量化的数据。再用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对组件的属性进行成对比较。由AHP方法计算机四种组件的优先级向量。再用加权分数法 (Weighted Scored Method, 简称WSM) 算出每种组件属性的总分, 最终选取适当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4 结论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与软件系统的质量密切相关。但是对风格的选取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不同风格的集成的方法也处于起步阶段, 这也加大了风格选取的难度。

参考文献

[1]Bass, L., Clements, P., Kazan R.Software Architecture in Practice[M].Addison-Welsey, 1998.

[2]Clements, P.Bass, L.Garlan等.documenting Software Architectures:Views and Beyond.Addison Wesley, 2002.

[3]Albin, S.T..The Art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Design Methods andTechniques[M].John Wiley&Sons, 2003.

体系结构风格 第5篇

关键词:格里格;协奏曲;民族乐派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60-1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

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是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1843年生于卑尔根。母亲是格里格的钢琴启蒙,父亲代理过英国驻卑尔根的领事。在小提琴家布尔的帮助下,格里格1858—1862年间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深造。1964年结识同辈作曲家诺尔德拉克,两人志同道合,并共同以挪威民间音乐为基础,开辟了挪威民族音乐的道路。

格里格是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挪威近代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民族音乐家,也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民族主义浪漫派作曲家的典型代表。他的音乐作品体现了浓厚的挪威民族特色,其音乐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格里格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和自己的祖国联系在一起。他说过:“无论祖国的前途如何,要是把我和挪威分开,那就等于割掉我的手臂和双腿。”可见格里格的创作与挪威这个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格里格1868年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他唯一的一部钢琴协奏曲,也是他极为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作品是格里格25岁那年的夏天,被好友邀请去度假,刚刚新婚一年的他喜得爱女,心中充满喜悦和爱,同时,他强烈地想写一部大型的作品,在远离喧闹的度假期间,格里格创作出了他不朽的钢琴作品——《a小调钢琴协奏曲》。

三、结构分析

这一乐章的结构由奏鸣曲式写成,a小调,4/4拍,快板。

(一)呈示部(1—88小节)

引子(1—6小节):第一小节由定音鼓奏响了主音a,钢琴从第二小节开始,双手八度和弦的下行,表现了挪威民族舞曲雄壮、奔放的风格。

主部(7—30小节):对比性主题,在由钢琴奏出的引子之后,第7小节乐队开始奏出了8小节美妙动听的主旋律,之后又由钢琴重复了一遍,乐队的绵柔与钢琴晶莹、清澈的音色形成了性格相异的两种音乐形象。

连接部(31—48小节):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调性不稳定,从第31小节开始,钢琴织体变成了三十二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交替,伶俐、俏皮,仿佛挪威人民在跟着欢快的节奏跳舞;第43小节是连接部的第二阶段,这部分音乐忽然变得缓和,预示着副部,为副部的开始作了充分的准备。

副部(49—73小节):调性转入关系大调,C大调,副部主题抒情、歌唱,与主部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左手的伴奏音型与连接部的第二阶段相似,到了第64小节时,双手和弦越来越密集、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将音乐壮观、磅礴的气势呈现了出来。

结束部(74—88小节):这一部分完全由乐队奏出,动机式的重复,为展开部的进入做了准备。

(二)展开部(89—116小节)这部分主要是展开主部主题。导入部分(89—100小节):钢琴作伴奏,乐队奏出主旋律,音乐材料来自呈示部中的主部;

中心部分(101—109小节):是对呈示部中主部材料的分裂、展开;

结束部分(110—116)小节):7小节的准备句,运用了引子中的音乐材料,为再现部作了充分的准备。(三)再现部(117—176小节)主部(117—128小节);

连接部(129—146小节):调性由a小调转入了A大调;

副部(147—171小节):调性正式转入到a小调的同名大调——A大调上;

结束部(172—176小节):这一部分主要是主部主题动机的不断重复,其中第176小节是一个华彩段落。

(四)尾声(177—223小节)

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的尾声非常庞大,像是被再现部隔开的第二展开部,主部主题隐藏在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当中,将全曲推向高潮。

三、从《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看格里格的音乐风格特征

格里格的作品具有浓烈的北欧民族气息,他的创作和思想鲜明地体现了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的风格和特点,并与挪威有着紧密的联系。作曲家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山川河流的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渴望,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这首《a小调钢琴协奏曲》当中。

《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格里格唯一一首钢琴协奏曲,他把内心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表达在了这首作品之中,是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的完美结合。在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当中,呈示部沿袭了莫扎特确立的协奏曲模式——双呈示部,即7—18小节由乐队单独演奏,19—30小节由独奏乐器钢琴奏出,并在尾声之前有一个“华彩段落”,体现了格里格依然采用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的作曲特点。

这首作品的尾声处的创作手法跟肖邦的《c小调夜曲》(Op.48No.1)非常相似,可见肖邦对格里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看出格里格音乐中运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技法。

作者简介:

设计不同风格的BST指令实现结构 第6篇

BST代表边界扫描测试,其应用包括检测和调试两个大方面。

IC器件本身的逻辑性是否正确、IC与PCB板之间是否存在的焊接短路/开路、不同的IC之间的互联检测、Flash数据下载,均需要边界扫描技术的支持。BST的复杂操作关键要借助不同的指令来辅助完成。指令的实现可以有不同的电路逻辑结构,不同的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边界扫描测试的硬件基础就是要有扫描链(至少需要一条),扫描链是由若干个CELL串接而成的[1]。一个CELL的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视CELL位于系统逻辑与系统引脚(即COMPONET PIN)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输入与输出CELL。每一个CELL可以支持四种操作模式,即正常模式、扫描模式、捕捉模式、更新模式[2]。从电路的逻辑角度来分析,复杂指令的实现是通过给Shift DR、Clock DR、Update DR、MODE_CONTROL这四个信号端送入不同的逻辑值来实现的。

2 JTAG的命令

IEEE1149.1协议分为两个层次,可配置串行I/O总线和边界扫描测试。前者分为两个数据串:指令/地址数据串、I/O数据串,实现并串转换、串并转换、一次操作同时完成读写;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应用,主要靠命令来完成。

IEEE1149.1定义了4个必须实现的指令和若干个可选的指令,其中强制必须实现的指令是BYPASS,SAMPLE,PRELOAD,EXTEST。可选的指令如IDCODE,INTEST,RUNBIST,USER-CODE。

BST(即JTAG)命令的语义包含执行某种操作、选择某一条数据链,有时候是上述两种含义中任意一个,有时候包含两者。协议定义了那些必须实现的强制指令的功能,但是协议并没有强制厂家按照什么结构来实现执行指令。下面探讨采用什么的结构来支持该协议,并有效地实现公有指令和厂家自己希望实现的私有指令。以下讨论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并作比较。

3 利用分级译码方式实现

采用分级译码方式实现指令的电路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其各部分分述如下。

3.1 1TAP状态机

TAP状态机的状态转换图如参考文献1中的Figure 6-1所示。

Select-DR_Scan,Exit1_DR,Exit2_DR,Pause_DR,Select-IR_Scan,Exit1_IR,Exit2_IR,Pause_IR都是中间状态。在这些状态期间,TAP状态机不发出有效的控制信号。

Shift_IR,Capture_IR,Update_IR状态发出针对IR的相应的控制信号,完成指令的置入和该数据链的完整性检查。Shift_DR,Capture_DR,Update_DR状态发出与DR有关的控制信号,实现对DR的配置操作,或者结合指令译码输出,完成BST的复杂操作。

Test_Logic_Rest指复位状态。Run_Test/Iddle是扫描操作之间的中间状态。

3.2 输入信号

TCK:TAP状态机的输入时钟,由测试的主控器给出,多个CUT共用该信号。

TMS:由测试主控器发出,影响TAP的次态。多个CUT共用该信号。

TDI:串行的数据输入,既可以作为指令数据,也可以作为测试用的向量数据。

TRST:可选的信号,强制TAP复位。

3.3 输出信号

TDO:TAP的输出值,可能是测试的结果输出,也可能是测试IR完整性的值(即对IR执行Capture_IR和Shift_IR之后的输出值)。

3.4 中间信号

reset:在TAP复位时由TAP控制器产生,将指令寄存器的内容置为默认的IDCODE指令,还将扫描链选择寄存器的内容置为默认的边界扫描链。

enable:由TAP状态机产生,控制TDO是否输出。

select:选择指令或数据输出。由TAP状态机产生。

mode_control:由指令译码产生,根据不同的指令产生适合的逻辑值。

3.5 TAP输出与IR译码输出的关系

当指令置入IR寄存器之后并没有马上产生相应的动作。实际上,指令译码输出与TAP输出相结合之后才产生控制每个CELL的控制信号,如Shift DR、Update DR、Clock DR或者Mode_conrtol。通过简单的逻辑门来实现它们的结合,如与门、或门和非门。

3.6 扫描链选择寄存器的作用

当用户的器件需要支持多条扫描链的时候,就需要由一个寄存器来指明具体是选中那一个条,这就是扫描链选择寄存器存在的意义。对于支持JTAG协议的CPU,存在多条扫描链是很常见的。分级的方式,即先由指令选中扫描链选择寄存器,然后串行地送入某扫描链的编码值,更新扫描链选择器的数据之后,它就辅助的选中该编号的扫描链,并使其挂于TDI和TDO之间。

4 采用由状态机产生全部控制信号的方式

在该方式下,指令寄存器和多个数据寄存器(含多个扫描链)的控制信息都是由状态机的输出来产生的。在IR的数据中,含有操作方式编码和扫描链、等数据寄存器的编码。在此方式下,取消IR的译码及译码输出与TAP输出的结合逻辑电路。IR的输出将作为TAP的输入的一部分。当然,TAP还接收测试主控器发出TMS、TCK和TRST的信号。其对外的接口不变。变化是内部的实现电路。

4.1状态机的输入信号

4.1.1协议规定的必须信号和可选信号:TCK,TMS,TDI,TRST。

4.1.2来自指令寄存器的输入信号:操作类型的编码和选择的数据寄存器编码(含扫描链)。

4.2状态机的输出信号

4.2.1用于控制IR的信号:Shift_IR,Capture_IR,Update_IR。

4.2.2用于控制DR的信号:Shift_DR,Capture_DR,Update_DR,Mode_control。

4.2.3其他信号:enbale,select,reset。

4.3参考实现电路逻辑框图(如图3)。

5应用举例

ARM7TDMI处理器的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它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BST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ARM的运行受到嵌入式ICE的控制。该CPU内部有4条扫描链,通过Scan chain 2访问嵌入式ICE的的内部寄存器,从而让ARM7TDMI进入调试状态、设置断点、设置观察点。通过Scan chain 0可以访问ARM7TDMI的外围电路,包括数据总线。通过Scan chain 1可以更快的插入指令或者数据到ARM7TDMI的内部。ARM7TDMI处理器的调试结构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支持私有指令SCAN_N,具体指令代码为B0010。其边界扫描链是利用分级译码来加以控制的。执行SCAN_N的时候则将扫描链选择寄存器挂于TDI和TDO之间,然后送入用户希望的扫描链的编码(如02),这样该扫描链就挂于TDI和TDO之间。Shift_DR,Update_DR之后,数据就送入嵌入式ICE或ARM芯核之中了。

6结论

方式一比较传统,其优点就是状态机一旦设计完成,则无论器件支持的指令怎么变化,状态机不必更改。但是存在以下的若干问题。首先,指令设计的概念不够清晰;其次,指令实现比较繁琐,比如先要执行一条SCAN_N指令(RUN-TEST/I-DLE→SELECT_DR_SCAN→SEL-CET_IR_SCAN→CPATURE_IR→SHIFT_IR→EXIT1_IR→UPDATE_IR→RUN-TEST/I-DLE),然后送值到二级译码选择器(RUN-TEST/IDLE→SELECT_DR_SCAN→CPATURE_DR→SHIFT_DR→EXIT1_DR→UPDATE_DR→RUN-TEST/IDLE),然后对选择的扫描链执行操作(RUN-TEST/IDLE→SE-LECT_DR_SCAN→CPATURE_DR→SHIFT_DR→EXIT1_DR→UPDATE_DR→RUN-TEST/IDLE)。

方式二克服了上述的不足,其实现指令的思路十分清晰。不过,在产品升级的时候,当需要更改指令(增加,减少,或者改变私有指令的操作方式),状态机则需要重建设计。

摘要:讨论不同的BST指令实现的结构,并加以比较,给出应用实例。

关键词:边界扫描测试,指令,JTAG,TAP,嵌入式

参考文献

[1]IEEE Standard1149.1-2001.Standard Test Port and Boundary-Scan Architecture.IEEE Standards Board,2001.

[2]Mark Zwolinski.翻译,李仁发,凌纯清,徐成.VHDL数字系统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225-228.

[3]ARM7DMI Datasheet.http://www.arm.com.

[4]潘松,黄继业.EDA技术实用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

体系结构风格 第7篇

一、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历史概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究竟产生于何时,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结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羌族自身就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古老民族;其历史、文化、音乐等均主要通过羌族人民口传心授而传承至今;加之,相关羌族历史的文献资料也相对较少,关于羌族多声部民歌形成、发展、传承方面的资料则更无具体的史料记载[1]。但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羌族文献以及其他音乐资料,可以初步推断:羌族多声部民歌存在已经非常久远,是羌族人民较为古老的歌唱习俗,这与羌族人民习惯用歌声来记载、传播历史与文化相关;另外,羌族自古就在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的高山地带生活,其生产方式较为原始,并在长期互助互爱的集体劳动中产生逐渐形成多声部民歌;另外,笔者通过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发现,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歌词却歌唱者即兴编创表演之余,大多为世代相传而来古老歌词,甚至一些多声部民歌的歌唱者自己都不清楚歌词的具体内涵;这也进一步说明,羌语多声部民歌仍在延用古时羌族歌词。由此可见,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产生与其发展历史较为久远。

二、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风格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风格与其历史文化、居住的恶劣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其在演唱多声部民歌时,也常常即兴地将音阶中的部分音级唱得忽高忽低,使多声部民歌的演唱时多见一个音向另一个音自然滑动;该演唱风格也正是羌族多声部民歌所特有的——“摇声”。我们立足于声乐学的角度而言,羌族多声部民歌的这种演唱技巧非常人所能驾驭;该技巧的运用既需要演唱者具备一副好嗓子的同时,演唱者还要拥有丰富的演唱经验,使之在“摇声”的处理中,将长音处运用慢速、大幅度颤音并结合高亢的假声方能达到演唱的效果。另外,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过程中,无论参与合唱人数的多与寡,但均由拥有“摇声”演唱技巧的人来担任高声部的主演,而其他人则只能演唱低声部。

笔者在研究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风格时发现,虽然,羌族人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其音乐的传播却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究其原因,主要是羌族人民热爱音乐,在保持其原始、古朴的民俗民风过程中,更将民歌融入到生活之中,无论是吃饭喝酒、结婚丧葬、祭奠山神、春耕秋收等均伴有民歌的演唱;且每一种类型的民歌均是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演唱的。因此,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另外,羌族民歌的种类繁多,旋律起伏较大、音乐结构较为复杂,尤其是多声部民族中特殊的颤音演唱更是羌族民歌中的一大特色。如羌族多声部民歌既有大起大落的旋律,又情歌的含蓄、又高兴时的高亢唱腔、又有祭山时的幽怨等。我们在进行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风格研究时,既要了解羌族人民的风土人情,还要对其历史文化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如羌族的传统多声部民族“祖惹木”,最能够体现出羌族多声部民族的演唱风格的;该民歌是羌族人民在祭祀、婚丧嫁娶以及各大喜庆节日中演唱最多的多声部歌曲;其也集中体现出羌族多声部民歌的高亢的音调,宽阔的音域以及自由的节奏[2]。

三、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结构特征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我国羌族音乐中独具代表的音乐形式;其演唱与流传始终与羌族历史、风土民情以及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羌族多声部民歌也映衬着羌族先民音乐艺术的创造力与辉煌历史。笔者研究发现,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结构特征,尤以其民族传统多声部民歌《酒歌》最具代表性,《酒歌》的多声部构成是由领唱与合唱两个声部来实现的,但有时也会出现多人来演唱二声部的情况。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声部领唱者(即先演唱的声部),主要担任的是旋律声部的演唱,随后出现的合唱声部则多相隔一拍或数拍后再进行演唱,进而与领唱声部共同构成一种音效的“重叠”;同时,还会重复领唱的起音,以此来给听众一种分声部式(低声部与高声部)的支声合唱或重唱的效果。而羌族多声部民歌中这种支声式合唱多为横向与纵向不同的发展形式来体现。横向多表现为同节奏、同词的特征(也有少数多声部民歌中的合唱声部采用的是压缩模仿领唱声部的方式来体现),从而令听众产生一种对比式的听觉效果;纵向多表现为羌族多声部民歌的自由、灵活、多变的特点,其旋律特征也多以二度级进的方式为其重要特征,但其间偶尔混入纯四度、纯五度的大跳音程[3]。另外,在羌族多声部民族的结尾处,多会采用同音结束,或慢速颤音唱法的长音来进行“收尾”。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羌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古老民族;其音乐的发展、流传主要是通过羌族人民口传心授来完成。但是,受社会发展、现代音乐及其文化影响,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羌族人民会演唱羌族多声部民歌了;若长此以往,传统的羌族多声部民歌则有消亡的危险。因此,加强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系统研究,也是音乐学习与研究者的重任;将逐渐走向消亡的羌族民间音乐进行整理、研究,以期为抢救、保护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志权.羌族民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茂县黑虎寨民歌《逮鸟》赏析[J].大舞台,2011,08.

[2]崔善子,金艺风.岷江上游羌族传统多声部民歌的音乐形态研究——以松潘县镇坪乡传唱为例[J].陈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1.

体系结构风格 第8篇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个性化和一贯的方式、方法。[1]教学风格有别于一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 关键的差别在于教学风格是个性化的, 是基于个体原有的心理品质而形成的。近些年, 教学风格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 其原因在于教学风格是影响教学效果重要变量。Sternberg和Grigorenko指出研究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动因是教学风格能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作出预测。[2]多项研究表明, 教师的教学风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适应, 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师生关系等方面。[3~4]

在教学实践中, 不少教师往往可以形成多种教学风格, 而并非只有一种。多项研究表明, 同时具有多种教学风格并能加以灵活运用的教师教学效果比教学风格单一、缺乏灵活性的教师教学效果明显要好。[5~6]Sternberg等人认为一名高效能教师不仅具有相对复杂、有创造性、效率更高的教学风格, 而且往往具有灵活、多样的教学风格, 他们可以根据不同教学情境采用不同的风格。[7~8]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多样灵活的教学风格还将有助于包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 以便使每一类学生都有机会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风格来学习, 发挥自己的长处, 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有所收益。但一些低效能的教师教学风格往往相对单一、简单, 因而不能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风格, 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 这些教学风格应该如何分类?迄今为止, 对于教学风格的分类繁复多样, 多达几十种, 但大致有两种分类标准。一是以教学活动为核心的分类, 诸如Henso和Borthwick将教学风格分为六类:任务导向型、合作计划型、儿童中心型、学习中心型、学科中心型和情绪兴奋型;[9]二是以教师某种心理品质为核心的分类, 诸如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等人将教学风格从认知风格的维度加以划分, 分为立法型、执行型、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激进型和保守型等七种。[8,10~11]然而, 我们不难发现, 以教学活动为核心的分类难以体现出教学风格个性化的特点, 而以某种心理品质为核心的分类则不够全面, 正如Sternberg的分类, 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认知特征, 却忽略了情感等方面的特征。

教学风格有积极、高效和消极、低效之分, 而区分教学风格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应是教学风格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风格的诸多分类中究竟哪些教学风格是积极、高效的, 哪些是消极、低效的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研究发现, Sternberg等人提出的七种教学风格中, 执行型、局部型和保守型是相对简单、效率低和不受欢迎的教学风格, 而立法型、评判型、激进型是相对复杂、有创造性、效率更高的教学风格。[12~13]然而以往考察有效教学风格大多是依据教师的自评, 那么在学生的眼中怎样的教学风格才是有效的呢?近几年一些学者开始从学生的视角探讨有效的教学风格, 并且编制了学生偏好的教学风格问卷, [14]研究发现, 学生所偏爱的教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类似的, 最喜欢创新型的教学风格, 最不喜欢遵循规则的教学风格。[5,15~16]

本研究将以大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从学生的角度探索教师有效的教学风格。研究首先要确定有效教学风格的维度, 我们认为有效教学风格由多个维度构成, 但不预设维度, 具体构成由访谈、开放式问卷和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 最后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行验证。

二、有效教学风格问卷的初步编制

(一) 形容词评定问卷初步形成

从两种途径收集有效教学风格表现的形容词:一是从以往的教学风格分类[8,10,17]和教学风格问卷[11,18]中收集有效教学风格的形容词;二是采用开放式问卷了解大中学生对教师有效教学风格的看法, 并用形容词加以表述。我们首先向学生解释有效教学风格的概念, 并要求学生回答:你认为积极有效的教学风格是怎样的? (请尽可能多地用形容词表述) 。向大中学生共发放问卷120份, 收回120份。其中, 大学生60人, 中学生60人。两种方法共收集78个描写有效教学风格的形容词。请6名心理学专家对78个形容词进行合并、调整, 最后形成的初始形容词评定问卷包括54个形容词。评定问卷采用李克特 (Likert) 7级评定法, 从1到7表示由最不重要到最重要, 让学生就形容词对于描述教师有效教学风格的重要性进行评价。

(二) 形容词评定问卷初步施测

被试来自上海市和江苏南通市6所学校 (初中、高中、大学各2所) 学生782人, 得到有效样本761人, 其中, 初中生256人, 高中生243人, 大学生262人。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匿名施测。

(三) 结果与问卷的形成

1. 项目分析

首先, 考查各题项与总分之间的相关, 54个题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522~0.713之间, 且达到极其显著水平 (p<0.001) 。然后, 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 通过正交旋转删除对任何一个因素的负荷量均不够0.4的项目, 以及在两个因子上的负荷均过高且负荷值近似的题项删除, 结果有36个项目被删除。最后的问卷包括18个题目。

2. 探索性因素分析

经检验, 问卷的KMO抽样适当性参数0.887, 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4059.44, p<0.001, 说明问卷十分适合做因素分析。对18个问卷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以确定问卷的因子数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共同因子, 再用斜交旋转法求出旋转因子负荷矩阵, 选取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 最后确定了4个因子 (见表1)

因素分析得到4个因子, 根据项目的内容分别命名为:幽默活跃型 (因素1, 共6题) 、严谨逻辑型 (因素2, 共5题) 、关爱分享型 (因素3, 共4题) 、创新探索型 (因素4, 共3题) 。4因子对方差的总解释量为56.72%。

三、正式研究

为了确定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并对信度、效度进行检验, 我们又对问卷进行了正式测试。

(一) 被试

被试为上海市和江苏南通市6所学校 (初中、高中、大学各2所) 学生720人, 得到有效样本685人, 其中, 初中生239人, 高中生201人, 大学生245人。其中男生311人, 女生374人。

(二) 研究工具和施测

自编的“教师有效教学风格问卷”, 该问卷包含4个维度, 共18个项目。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匿名施测。

(三) 数据处理

用SPSS11.5进行数据的录入和部分统计分析, 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四) 结果与分析

1. 信度分析

为了检验问卷是否可靠, 我们对教师有效教学风格问卷的18题目进行了信度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 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可以接受。各因子的α系数在0.7以上, 而整个分问卷的α系数较高, 达到0.913。

2. 效度分析

邀请数位教育心理学专家对题项进行评定, 专家认为, 该问卷反映了教师有效教学风格的内容, 题项代表性较强, 能有效地对教师有效教学风格进行测定。因此, 该问卷也具有较理想的内容效度。

进一步考察教师有效教学风格问卷的结构效度, 结果显示, 教师有效教学风格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问卷假设模型的χ2/df小于5, RMSEA小于0.08, CFI、GFI、NNFI和AGFI等各项拟合度指标均大于0.90, 这些表明模型与数据拟合很好 (见表3) 。

四、讨论

(一) 教师有效教学风格的结构

本研究以查阅文献、开放式问卷和访谈入手, 从学生的角度探讨教师有效的教学风格, 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看, 教师有效的教学风格是一个多维结构, 包括幽默活跃型、关爱分享型、严谨逻辑型和创新探索型四个维度。研究发现, 在Sternberg等人提出的七种教学风格中, 立法型、评判型、激进型是相对复杂、有创造性、效率更高的教学风格。[12,13]而立法型和激进型的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喜欢创造和提出规则, 依照自己的方式教学, 喜欢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以及喜欢超越现有的规则和程序, 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教学任务, 与本研究所提出的创新探索型相一致。Zhang等人采用学生评价教师教学风格的方式也发现学生最喜欢创新型的教学风格。[5,15,16]国内不少学者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师的教学艺术, 是积极的, 并提出了相应的分类, 比如李如密把教学风格分为两种类型:科学型 (或称理智型) 和艺术型 (或称情感型) ;[17]王北生在理智型、情感型教学风格基础上又补充了两种类型:幽默型和求美型, [19]但这些分类都缺乏实证性的研究, 本研究提出的有效教学风格涉及四个维度, 其中幽默活跃型和关爱分享型属于情感因素, 严谨逻辑型和创新探索型属于认知因素, 四个维度的有效教学风格是基于教师原有心理品质的全面反映。可见, 在学生的眼中一位教师积极有效的教学风格, 既包含认知上的严谨、创新, 又包含情感上的幽默、关爱, 这对我们如何培养教师的教学风格给予了有益的启示。

(二) 教师有效教学风格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

为保证编制问卷的科学性, 我们严格遵循了心理问卷编制的科学程序:首先, 通过查阅文献、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初步提出了教师有效教学风格的形容词评定问卷;然后对初始问卷进行初测, 经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了题项和问卷结构;最后进行正式施测, 进行信效度检验, 形成正式问卷。

本研究考察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结果发现, 问卷各因子α系数在0.737~0.836之间, 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 说明问卷比较稳定可靠。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教师有效教学风格是一个包含四个因子的结构, 而后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也很理想, 从而进一步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五、结论

(一) 教师有效教学风格是一个四因子的多维度结构模型, 四因子分别为幽默活跃型、关爱分享型、严谨逻辑型和创新探索型教学风格。

(二) 教师有效教学风格形容词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 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提出了教师有效教学风格的结构和形容词评定问卷。以初一至大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表明, 教师有效的教学风格是一个多维结构, 包括幽默活跃型、关爱分享型、严谨逻辑型和创新探索型四个维度;自编的有效教学风格形容词评定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体系结构风格 第9篇

这首练习曲的结构从整体上看是一个有引子和尾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作品为E徵调式。开头的引子朴素、悠长, 用Andante的单音奏出, 像是期待, 像是感召, 从心头油然升起。

谱例1:

接着, 速度变为Allegro, 进入A部, 为一个12小节两个乐句的乐段, 分别为6—11小节和12至17小节, 右手华丽快捷的音流自上而下, 左手则是极富动力的伴奏音型。

谱例2:

之后的18—40小节为连接段, 通过和声与音型的模进, 将乐曲推向大中部B部。

谱例3:

B部是一个单二部曲式结构, 41—59小节为B部的第一个乐段B段, 由两个乐句组成, 第一个乐句是从41小节到52小节, 第二句是从53小节到59小节, 为模进乐句。

谱例4:

在B段中出现了双手交叉的技术课题, 即右手保持在键盘的中音区弹奏十六分音符, 而左手则在键盘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即右手的两边交替弹奏八分音符的跳音, 形成左手的大跳, 这令人想起多米尼克·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等西方钢琴作品中的相似段落。在此之后经过60—61两个小节的简短的连接之后, 进入B部的第二个乐段C段, 也是一个两个乐句的乐段, 62—69小节为第一句, 70—到77小节为第二句, 在C段中, 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到了左手, 而右手则是由和弦奏出一个果断刚毅的旋律。77小节同时闯入一个5个小节的经过句, 引出第82小节的A部的再现。但是这次再现并不是原样再现A部, 而是从第86小节就开始不同于之前的A部, 变为模进, 急速的音流一气呵成一泻千里地直冲到第100小节, 使A部变成了一部一句曲式, 将全曲推向最高潮, 之后渐慢渐弱引入尾声。

谱例5:

这首练习曲的尾声是由两句组成的, 第一句从101小节至105小节, 是乐曲开头悠长的引子的再现, 第二句从106小节至110小节, 则是A部Allegro主题的再现, 只是音域低了一个八度, 随着音流下行, 力度降为p, 之后的结束和弦力度陡然变为ff, 表现出力度极大的对比, 将作品势不可挡的气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谱例6:

这首练习曲一方面是手指灵活的训练, 同时又在"无穷动"的奔驰中, 体现出明快, 热情和高昂的气质, 采用了中国民族调式与西洋调式相结合的手法, 曲式在大体上保持了由车尔尼、肖邦等人在练习曲这一题材中常常采用的三部曲式结构, 但是又有所突破和创新, 十分难能可贵的是, 在手指快速跑动的技术训练上, 不仅为右手提供了训练, 同时兼顾到了左手的练习, 这体现在作品的D段中, 这使这首练习曲的训练价值更高。因此可以说, 杜先生的这首练习曲, 是首难得的优秀的中国风格《练习曲》。

参考文献

[1]缪天瑞.音乐百科辞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

[2]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体系结构风格】相关文章:

浅析服装设计风格中的结构与解构09-14

考试结构体系05-21

组合结构体系07-07

理论结构体系08-03

教学结构体系08-05

拱结构体系08-16

产权结构体系08-31

过程体系结构06-20

协议体系结构07-29

网格体系结构07-29

上一篇:医患双方下一篇:企业的管理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