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学教育类型

2024-06-23

大学国学教育类型(精选4篇)

大学国学教育类型 第1篇

综合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或文科大学可开展专业型国学教育, 重点培养从事国学研究与教育工作的专业型人才, 成为传承与弘扬国学的重要教育基地。在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做了有益的尝试, 目前运行良好, 为大学开展专业型国学教育将起到示范作用。这种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精英式的国学教育。 (1) 教育教学机构的建立。人大国学院采取新建与共享相结合的形式, 设立了国学基础教研室、国学经典教研室、国际汉学教研室等相关教研室, 为国学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 招生制度的制定。在招生原则、专业、规模、方式、学制及学位的授予等方面应有明确的说明和规定, 使考生一目了然。 (3) 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设系列课程, 先打基础, 然后向高、精、深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课程结构要合理, 既要有公共课程, 也要有专业课程, 其中专业课程还要设有基础课、必修课和更多的选修课, 并设有相应的学分, 为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4) 教材体系的建设。应以古今结合、中西结合的原则来开发教材。根据国学的基本内容可分为四个系列来建设:第一个系列是古典名著, 比如四书五经等;第二个系列是各类专业的通史, 比如哲学史、中国通史、世界史等;第三个系列是专题性研究, 比如先秦诸子研究、李白研究、宋词研究等;第四个系列是工具书, 比如文字、音韵、训诂, 版本、目录、校勘等。 (5) 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是指学校参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评估方案, 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校内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这是学校自评的重要依据。其中核心内容是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整体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三是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四是动态评估与静态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五是全面评估与鼓励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确定评估指标各项因素及权重时, 要侧重对学生推陈出新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及求异性、批判性等创造性思维及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的考查, 以突出国学专业的特点。 (6) 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文化素养、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及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 因此建设一支精干的国学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应确定国学教师聘任的基本标准。这个标准不但有异与其他专业教师的聘任, 还应因校而宜。其次, 采取相应措施来聘任。中国人民大学除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教学行政管理队伍外, 师资力量主要采取教师岗位专聘、在职教师双聘、退休教师返聘和对外招聘等四种形式组建, 同时面向海内外招聘部分国学专家教授。

2.普及型国学教育。

普及型国学教育是指各级各类的高等院校可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国学教育, 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素养、民族意识、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 为其专业学习奠定重要的文化基础。这种类型的国学教育总的特点是求异而不是求同, 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可以说是一种各具特色的大众化的国学教育。 (1) 国学教研室的建立。一般高校都要开展基本的国学教育, 并增设国学必修课程, 这就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作保证, 即建立教研室负责国学教育工作及相关事宜。 (2) 课程体系的重构。主要是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的修改和完善, 不是另建一套课程体系, 而是使新增设的一些国学课程与其他科类的课程相互照应、融于同一个大的课程体系中, 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 使课程结构更合理、更科学。 (3) 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重构。学校参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评估方案, 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校内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这是学校自评的重要依据。即在原有的校内评估体系中加入有关国学教学的内容, 使其与其他学科一样占有一定的比例。其核心内容是重构评估指标体系。 (4) 教材体系的重构。在现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 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发有关国学基本知识及专业知识方面的教材, 使其与原有的学科教材相互照应,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 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国学教育,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师资来源问题, 尽量从本校现有的授课教师中挑选, 个别的可外聘。二是培训问题, 可采取校内、校外两种培训方式。

3.陶冶型国学教育。

大学国学教育类型 第2篇

——我看国学教育对当代大学成人教育的作用

说起国学,大部分人都会有个第一印象,明白像《论语》《周易》之流就是国学了,但是要是被刨根问底问起什么是国学来,就有些没了头绪,感觉说出去总是似是而非。其实,从字面上读出的表象意思最直接:国者,国家;学者,学术。联合起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学术,这还得加上点限制词了,不能说美国的学术也是我们的国学,国学,得是一个国家所固有的学术。提起诸子百家,大部分人应该知道的,固有的学术就得追本溯源来看,中国古时有的哲学、史学、文学等等诸多方面,都是国学的范畴。国学大师季羡林季老说过:“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的剧烈冲击,很多人,可以说是大部分人都已经忽略了对于国学的学习和思考。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去想房价的升降问题、人民币的升贬值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或许更喜欢考虑就业问题、恋爱问题或者是游戏问题、考研问题。也许其中还是有一部分人想去学国学,但是大势所趋,时间毕竟有限,空间也很有限。

但是国学的作用使我们不能否认的,可以说是指导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学是我们无法割舍的民族根,是由我们的祖先历经上下五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我们不能也无法忽视它。《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经,就是道义,就是我们的国粹了。

对于当前的校园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它的作用更易于体现。在现在的大学教育里,又划分了文科、理科、工科,教育科目的细化其实很多时候就像钻牛角尖,因为大家很少去涉猎和自己学科无关的东西。一部分原因是没什么兴趣,但是我觉得机会更重要。前阵子有人呼吁大学要开设语文作为必修课,我觉得很有道理。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动力就是来自游戏规则,或许是我们太久习惯于按规则办事吧。据很多工科学校的同学说他们其实很怀念以前学语文的日子,现在在同学间念首诗词,大家只会说你显摆而不会认真品评,如果能有一堂语文课,似乎觉得写写小诗就能够名正言顺了。所以国学教育对于当代教育有百益而无一害。

首先,国学教给我们做人道理。孔子有云: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孟子说过:仁者无敌。大贤们告诉我们人必须注重自修,注重内修。谦虚仁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对于当代大学生,在这方面缺少的只是一点点拨,对于大学生,基本的文化素质已经掌握,在世俗的洪流中,需要的只是停下来思考的机会和方向。吾日三省吾身、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些都是给我们的实际方法。而大学教育教的更多的就是在进入社会后的生存技巧,就是为人之道。因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人才,也不会永远被埋没。大家也不必担心社会上的广大黑门,那只是一帮社会渣子闹出的一些丑剧,历史前进的车轮不会理会那些螳臂当车的小小野草。真金子总会发亮,只是还需要时间。再怎么说,学习总会是不会错的。

其次,国学教给我们学习态度和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大堆耳熟能详的经典摆在那里呢,只是我们一味地在学习英语,学习技术,天天说难、说不会学,却忘记了那最初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如今的大学里,是自由,自由得大家似乎还有不自由这种想法。回忆当初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学校天天管着孩子们的学习和处事,大家反而这种想法不太多。这是因为人性本贪,得寸进尺是人类给自己量身定做的词。国学的进步其实大部分时候是靠学生推动的,毕竟大家很少,学生作为国学群众才是最有力量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说之所以那么丰盛,就是因为大家都愿意去想愿意去学喜欢去学,所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大场面,思想独立自由,连最基层的老百姓在茶余饭后谈的都是学术上的论点,张家说开卷有益,李家更推崇闭卷有益,王家觉得法制才是王道,赵家说没有人哪有法而支持人治。

第三,国学教给我们待人接物、处事方法。“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想必大家都没有忘记,当然这是我说出来大家才想起来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时时记住并且做到了。想起来和记得住其实是两码事,坦而言之,本人就没有能够做到。前几天看电影的时候记得了一句话:好人不是没有做错事的人,而是没有做坏事的人,我觉得这个定义很正确。国学教育教的是真实有用的话题。马上步入社会的我们,差的就是交往的经验和处事的方法态度。或许大家又会来说社会太黑人心不古,但是出淤泥而不染你能做到的话,我觉得也会成功啊。所有的一切,最终的归宿无非是真善美。如果你觉得自己做到了,但是还没有成功,那只能说明你还做得不够。

还有,国学涉及的东西方方面面,是所有人无法逃避的。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都隶属于国学。国学以学科分,包含有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包含了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所以我国的教育脱不开国学的大框,吃喝玩乐,衣食住行,说白了都和国学息息相关,前提是你得活得明白。这种结果只是因为大家都还没有意识到,所以对国学还抱着只是一种兴趣罢了的态度,大部分甚至觉得和自己没多大关系。处于这种原因,我觉得国学教育必须得得到重视。而要活得重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强国学教育,学生似乎更热衷于被动。

国学教育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人法道,道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这就是一种真理,教给我们应该用唯物主义思想去看待事物。如果能唤醒人们心中的国学情愫,我觉得更易于大家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本质。更多的知识,我觉得应该推荐一下大家去参详《易经》,如今的网络环境和书籍环境,可能很容易就能看到白话版的,但是我觉得原创的才是最好的,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不同,这就会导致大家的层次各不相同,一味的去看别人怎么理解只会给自己套上思想的枷锁,自己理解可能不够全面,但是会慢慢在生活中学习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感受的,当你进入高一层次的时候,会有一张格外欣喜的感觉。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远点考虑,加强国学教育,有利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如果国学能够得到重振,势必会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目前在外国人心中的形象,大多数也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创下的那么多足够宝贵的财富,就像是China还是源于我国的瓷器china,物质文明的指导者必然是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的作用又可以促进物质文明。当前社会的形势是人们有抛弃精神文明而盲目追求物质文明,这或许是那么多靠漂亮脸蛋能够昙花一现的原因。要想绿水长流,还得是二者同步。出于这点考虑,国学教育也是大学成人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大学国学教育类型 第3篇

关键词: 国学教育 思政教育 契合

【中图分类号】G641

“国学”一词,始见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邓实发表在他与刘师培、章太炎等人主办的《国粹学报》上的《国学精论》一文中。在文章中,他以“国学”区分“西学”,是“国学”一词的滥觞。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教授认为:“‘国学及中国固有的学术,以及研究中国传统的典籍、学术与文化的学问。” 汉语同韵大词典将国学用一句话定义为“中国传统的固有的学术。”本文所谓 “国学教育”, 就是指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去教育、影响受教育者, 使之更好地了解我国国学, 感受国学的魅力, 增强民族意识, 培养民族凝聚力、 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国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点

(一)以人为本与人才培养,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契合。

无论是国学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对象都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具体到大学教育中即大学生作为根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其全面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理想信念与修身治国,二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契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中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作出了详细说明,即“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对于高校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梳理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正确引导,通过传授知识、校园文化熏陶以及社会实践感悟等方式,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成为大学生自身相对固定的人格修养和行为方式,能够更加科学正确地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以人为本”的实际受益者和坚定践行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精神的时代精神,这就决定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从广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中寻找内容和灵感。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曾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仍立者也。” 国学大师将国学提高到影响国家兴亡的重要高度。可见,国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四书五经”中为人处世的理念和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路径等,都可以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借鉴。

二、国学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践行体系

将国学教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契合,并不是说在现有的思政教育体系之外,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体系,而是在现有的体系之上,通过梳理和整合,将国学教育的有益部分进行消化,从而形成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也更加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体系。在具体的契合过程中,也应该坚持“科学化、精致化”的原则,即一方面始终坚持契合的科学化方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与学生思政教育的各个具体环节相联系,做到“分时点、分年级、分层次、分类型”。

(一)完善国学教育课程群建设,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将国学教育课程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中。但据研究,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将其列为必修课程,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不深入,大多是概论性内容。因此,应以增强学生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为宗旨,建立由浅及深、由点及面的国学教育课程群,有助于帮助学生不仅仅了解国学内容,而且反思国学精神,提升文化素养。郭齐勇先生曾提到,傅斯年先生当台湾大学校长是,全校学生在大一时必上一个学期的《孟子》,一个学期的《史记》(选),增强历史感,培育健全人格与浩然正气。 因此,国学教育不应该是几门课程或者几学期课程的堆砌,而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循序渐进的开展课程群的建设。国学教育也不应该是面向几类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国学应该深入每一个学科、专业教学之中,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

(二)将国学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的文化元素中,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

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处理与自身、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这方面国学教育具有丰富的资源可供挖掘。思政教育一方面是言传身教,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则是在特殊时点,开展专项活动。比如在传统的中秋节,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过中秋。在活动中,不断融入中秋的传统文化元素,寓教于乐。既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学校、专业的认同感。

(三)将国学教育融入到党团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国学教育类型 第4篇

本次调查共发放回收问卷168份:其中理科生59位, 工科生80位, 文科生28位, 其他1位;男生87位, 女生81位。从专业及性别分布看, 都较为平均,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表的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 (1) 学习的积极性, 对该课程的态度; (2) 对该课程的意义及作用的认识; (3) 对教学方式方法的认可度。以下就调查表所反馈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一学习有相当的积极性, 对国学的关注度较高

调查显示, 大学生对于国学教育有着较为良好的认可度。喜欢或认为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的人数占到79.1%, 这足以说明国学课程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和欢迎。在学习的过程中, 从未逃过该课的学生达到了75.6%, 因为是不记名的调查, 这个结果应是可信的, 这也说明, 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在学习的态度上, 选择“认真学习”的达到48.8%, 近乎过半, 作为一门公共课是非常难得。加上选择“没有态度”的33人, 共计68.4%, 这类学生可看做中间派, 比较容易摇摆, 这类学生推一下, 国学的认可度便会有较大提升。以认真学习的学生作基础, 同时督促“没有态度”的学生, 形成一种比较好的学风, 促进其他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外, 调查中本来就喜欢国学, 愿意自己去了解的学生占17.9%, 偶尔关注国学知识的人数更是达到了66.1%, 两者相加, 就有84%的学生有接触了解国学的意愿, 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表明:虽然国学教育经过长期的荒芜, 即便在今天也还有出自各种原因的诋毁、质疑, 但在青年中依然保留着一些希望。

二对该课程的意义及作用有较清晰的认识

国学课程对于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养有无重要作用的问题上, 认为有很重要作用或有一定作用、比较重要的共计116人, 占69%, 说明学生对国学课程的意义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同时, 认为国学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进行的一项教育的学生也高达115个, 占68.5%。表明在当前浮躁的社会背景下, 希望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 涵养内心的学生还是占绝大多数, 充分说明国学教育在当前高等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应被忽视的。

总之, 国学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 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提升个人的修养, 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熟悉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对教学方式、方法基本认可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 国学课程实行小组教学模式, 小组中的教师共同担任一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它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该章节内容, 但也存在教师流动性大的问题。以本次调查情况看, 有97个学生表示喜欢这样的方式, 占57.7%, 说明这种授课模式基本得到认可。但也有43个学生认为可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授课, 表明教学方式还存有完善的空间。

对于考试方式的选择, 几乎是平均分布, 明确表示除了试卷考试, 其他方式都可以接受的有51人, 占30.4%。表现出学生对于闭卷考试的回避, 这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

学生了解国学的主要通道是课堂教学, 有68人认为他们了解国学的途径主要来源于此, 占40.5%。其次是书籍, 有66人, 占39.3%。说明课堂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了解国学知识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对于是否了解、参加过国学活动的问题, 选择“有过了解、参加过”和“没有了解, 有的话愿意去看看”的学生有98人, 占58.4%。这些同学对于国学活动有较大的兴趣, 如能开发其兴趣, 对于国学教学的发展极为有利, 尤其是选择“没有了解, 有的话愿意去看看”的学生, 人数众多, 潜力巨大, 表明国学活动宣传力度还不够。总的看来, 学生对于目前的教学方式是比较认可的, 而课堂教育是他们获得国学知识最重要的途径, 希望教学更灵活、生动也是其愿望。

通过调查, 得出一个结论:在高校中开展通识性的国学教育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在调查中还了解到, 认为非常清楚国学的只有15个学生, 有25个学生认为自己不清楚国学, 甚至没听说过, 有128个学生认为自己是大致了解。这说明国学教育在大学生中是较为生疏的一个领域, 这主要是由于长期的历史因素造成, 现在是亡羊补牢的时候。姑且不论国际国内的现实问题语境下, 国学的意义和价值, 单就文化传承而言,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应在广大的社会层面上得以继承, 这样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学者的研究。而课堂教育模式应是一种值得肯定并推行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准确的相关知识。

至于可能性而言, 成都大学在这方面有可资借鉴之处。首先是教材的选用, 直接体现出教学的理念与目的。目前使用的教材为自编教材, 共有八章, 涵盖儒、释、道三家, 并分别对孔孟、董仲舒、朱熹、老庄、释氏加以阐释, 勾勒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其次, 结合地域文化, 讲解巴蜀文化。又对现代新儒家以及古代文学鉴赏等内容加以介绍。这本教材兼顾历史与现实, 重点突出, 是一本较为全面且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再次, 国学课程采用教研小组教学模式。每个小组由3~4名教师组成, 他们分别就自己擅长的章节加以讲解。从学生来看, 绝大部分学生有学习国学的愿望, 对于国学教育有比较清晰正确的认识。因此, 继续深入开展国学教育是可行的。

四今后的国学教育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 对于大学通识性国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应有一个更清楚的认定。新时期的国学教育目前还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 各种层次都在开展, 教材也是五花八门。这是一个摸索的阶段, 大家都在探求如何让国学能健康发展下去, 因此无需太多硬性规定。但有一些理念应达成共识。

首先, 作为大学通识性国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在小学、中学都有一些零散的国学知识基础, 大学的国学教育需要着力完成知识的系统化。让学生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体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以之作为牵引, 让古典的文化走近学生, 减少疏离感, 使文化的传承有面上的基础。这可以称之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熟悉。

其次, 是知行合一。儒家强调“学而时习之”, 学了的知识一定要身体力行。我们认为国学对于当代学生而言, 最主要的意义便是修身养性。“造成正直高明之士, 转移风俗, 培养民德”, 这是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创立者吴宓的愿望, 这个思想对今日的大学国学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大学是培养合格公民、合格人才之所, 但是, “我们的一些大学, 包括北京大学, 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高智商, 世俗, 老到, 善于表演, 懂得配合, 若掌权, 比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如是发言, 反映出当前高校教育的“软肋”。人格的塑造, 道德的培养, 是树立其基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 这个任务的完成度现在看来显然不尽如人意。而另一方面, 如何做人, 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这又是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为人处世的智慧篇章。如果能通过国学教育让学生找到为人行事的正确道路, 在生活中践行, 对于破解高校培养学生道路上的困局显然是有益的。

再次, 在国学教育中, 必须注意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调查中反映出一部分学生对于国学还是有着抵触情绪, 如有46人认为自己是因为学分, 被迫学习, 占27.4%;还有33人在学习国学上选择“没有态度”, 摇摆不定。如何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国学的魅力, 同时让喜爱国学的学生能获得更大的受益, 是今后国学教育中必须努力去完成的。通过学生的反馈, 认为在这个工作上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内容必须贴近现实生活。国学能给予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怎样的指导、帮助, 应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形式可以更多样。学生不满足于仅仅是老师讲授的教学模式, 他们有很强的参与意识, 可以在教学中多安排学生活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很多学生谈到他们希望有演讲、辩论、传统游戏等课堂活动, 这也可成为今后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散杂居民族地区下一篇:小学数学游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