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计量基础范文

2024-05-23

会计计量基础范文(精选10篇)

会计计量基础 第1篇

一、会计计量基础与会计计量属性的使用概况

1. 在会计文献中使用“会计计量基础”这一专业术语的典型代表主要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ICA)。

例如,IASC在1989年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第99 ~ 101段阐述财务报表要素的计量问题时就使用了measurement basis和measurement bases的术语。结合此处measurement basis/bases所运用的语境查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可知此处的bases是抽象名词basis的复数形式,basis在此处的含义为:the important facts,ideas,or events that support sth and that it can develop from基础,要素,基点。

所以,我国会计界普遍把此处的measurement basis/bases翻译为中文的“计量基础”。

2001年IASC改组为IASB,IASB继承了IASC 1989年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该框架中关于“measurement basis/bases(计量基础)”的称谓继续保留。

2004年10月IASB和美国FASB决定在改进各自现有的概念框架(CF)的基础上联合制定一份完整的、内在一致的、趋同的CF,以取代各自的CF。联合趋同的CF将分为八个阶段、完成八个项目。2010年9月IASB和美国FASB联合发布了第一阶段的最终成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第一章《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和第三章《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IASB用这两章新成果取代了IASC在1989年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的相应部分;美国FASB把这两章新成果作为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取代了原来的《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和《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截至目前,该联合概念框架的C阶段(也就是第三个阶段,内容为会计计量)还未取得最终的研究成果,所以在IASB 2010年9月修订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2010》中仍然沿用了“measurement bases(计量基础)”的称谓,具体如下:

The IFRS Framework acknowledges that a variety of measurement bases are used today to different degrees and in vary combinations in financial statements,including:historical cost,current cost,net realisable(settlement)value,present value(discounted)。

2. 在会计文献中使用“会计计量属性”这一专业术语的典型代表主要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韩国。

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4年12月发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的第66 ~ 70段讨论了“measurement attributes”问题,统一使用了attribute这个词。

比如第67段写道 :Five different attributes of assets(and liabilities)are used in present practice:historical cost(historical proceeds),current cost,current market value,net realizable(settlement)value,present(or discounted)value of future cash flows。

查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可知,attribute作为名词只有以下的释义:a quality or feature of sb/sth属性,性质,特征。

所以,我国会计界普遍把此处的measurement attributes翻译为中文的“计量属性”。

3. 在运用会计计量基础和会计计量属性这两个专业术语方面,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做法比较特别。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九章会计计量”中专门规范了会计计量属性问题,这也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会计计量属性问题。比较特别的是,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九章会计计量”的中文版使用的是“会计计量属性”的措辞,而在英文版中使用的却是“accounting measurement basis”及其复数形式“accounting measurement bases”。

如前所述,按照我国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翻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89年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1989》的方式,“measurement bases”翻译为中文应当是“计量基础”,而不应当是“计量属性”。按照我国会计界普遍的做法,“会计计量属性”翻译为英文应当是“accounting measurement attributes”。

可见,我国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2006)——基本准则》的官方中文版中表述“会计计量属性”时实际上是使用了以美国FASB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表达方式(即:accounting measurement attributes);而在官方英文版中又使用了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及其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表达方式(即:accounting measurement basis bases )。本文由此推测,我国财政部采用这种处理方式的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兼顾IASB和美国FASB这两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感受,并尽量和IASB保持一致。在当前IASB和美国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还未实现趋同的情况下,前者和后者分别使用了“measurement basis bases”和“measurement attributes”的措辞,而这两个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制定的会计准则都是高质量的,都具有高度的合理性。但是,毕竟我国选择了与IASB制定的会计准则趋同,而IASB的官方工作语言(包括其发布规范性文件的语言)是英语,所以我国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2006)——基本准则》的官方英文版中使用了“accounting measurement basis bases”的措辞。

第二,尊重了我国会计界的习惯称谓。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习惯了“会计计量属性”这一称谓,相比较而言,“会计计量基础”这一称谓较少使用。

第三,可能反映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我国财政部)的一致观点:“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基础”是同一事物。

二、关于会计计量基础和会计计量属性之间关系的多种观点

目前,会计学界对于会计计量基础和会计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不同的认识。

第一种观点:会计计量基础就是指会计计量属性。

第二种观点:会计计量基础和会计计量属性在内容上完全相同,但在名称上称为会计计量基础更恰当。因为会计计量属性的内涵较窄,而会计计量基础比会计计量属性更能准确地概括会计计量的特征。

第三种观点:在多种会计计量属性中有一种会计计量属性能更好地实现会计目标,选用这一种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一被选用的基本会计计量属性就是会计计量基础。

第四种观点:会计计量基础和会计计量属性是不同的事物,会计计量基础仅仅指资产的计价基础。

三、IASB/FASB 联合《概念框架》对二者的关系可能持有的态度

事实上,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

IASB和美国FASB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会计标准制定机构,二者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会成为会计标准国际趋同最主要的参考标准。所以,展望会计计量基础和会计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就很有必要关注IASB和美国FASB的研究动向。

自2004年10月起,IASB和美国FASB开启了联合制定一份完整的、内在一致的、趋同的概念框架(CF)的历程,以取代各自的CF。

2013年7月IASB发表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复审与评论〉的讨论稿》(以下简称《概念框架(讨论稿)》),广泛征求意见,要求在2014年1月14日之前以书面形式提交反馈的意见。IASB计划在2015年最终完成修订的概念框架。由IASB和美国FASB联合制定概念框架的初衷可以推测:IASB计划在2015年最终完成修订的概念框架的内容也将成为美国概念框架的内容。

在该《概念框架(讨论稿)》中,IASB讨论计量问题时既没有使用“measurement basis bases”这个术语,也没有使用“measurement attribute”这个术语,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measurement categories(计量种类)”。

IASB在该《概念框架(讨论稿)》的第6部分——计量中讨论了measurement categories(计量种类)问题,提出把计量分为三个种类:第一类,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costbased measurements);第二类,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现行市价(current market prices including fair value);第三类,其他以现金流为基础的计量(other cash-flow-based measurements)。上述每一个计量种类又包括若干个小的计量种类,例如: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cost-based measurements)又包括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历史成本(historical cost)等。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IASB提出的上述三个计量的种类其实就是对以往和当前流行的几个计量基础(measurement bases)或者计量属性(measurement attributes)的重新分类,所讨论的measurement categories(计量种类)问题实际上是指“categories of measurement basis(计量基础的种类)”问题或者“categories of measurement attribute(计量属性的种类)”问题。例如:

在IASC 1989年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IASB2010年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historical cost(历史成本)被称为“measurement basis(计量基础)”。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84年12月发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historicalcost(历史成本)和replacement cost(重置成本)被称为“measurement attribute(计量属性)”。

在IASC 1989年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第101段中,market value(市价)被界定为“measurement bases(计量基础)”之一。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84年12月发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current market value(现行市价)被界定为“measurement attributes(计量属性)”之一。fair value(公允价值)早已被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界定为一种计量属性,也被IASB确定为一种计量基础。

但是,在2013年IASB发表的《概念框架(讨论稿)》中却通篇见不到“measurement basis bases”和“measurement attribute”的踪影。IASB作出上述处理的原因或许如下:

人们对measurement basis bases(计量基础)和measurement attribute(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认识,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取得一致的看法,以IASB为代表的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坚持采用“measurement basis bases(计量基础)”的提法,以美国FASB为代表的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坚持采用“measurement attribute(计量属性)”的称谓。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推进联合概念框架的运用,只好在联合概念框架中暂时回避“measurement basis bases(计量基础)”和“measurement attribute(计量属性)”这两个术语。

四、结束语

计量基础(measurement basis bases)和计量属 性(measurement attribute)是会计计量领域的重要内容,是会计计量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未能对这两个术语的关系取得一致的看法,使用也比较混乱,在IASB和美国FASB目前提出的联合概念框架的讨论稿中甚至回避了这一问题。这种不一致、混乱的状况和回避的态度不利于会计计量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也不利于会计实务的开展。所以,必须尽快明确这两个术语的含义、厘清二者的关系。

如果研究各种相关文献的表述,可以认为,会计计量基础和会计计量属性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同的。例如:

IASC在1989年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出财务报表采用的计量基础(measurement bases)包括历史成本(historical cost)、现行成本(current cost)、可变现价值(结算价值)[realisable(settlement)value]、现值(present value)、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the lower of cost and netrealisable value)、市价(market value)等等 ;2010年9月IASB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2010》又补充提出了可变现(结算)净值[net realisable(settlement)value];2011年5月IA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IFRS13)又把公允价值(fair value)补充为一种计量基础。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4年12月发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提出,在实务中有如下五种不同的计量属性(measurement attributes)被使用:历史成本(历史收入)[historical cost(historical proceeds)]、现行成本(current cost)、现行市价(current market value)、可实现(清偿)净值[net realizable(settlement)value]、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贴现值 )[present(or discounted)value of future cash flows]。

后来,FASB分别在1991年、1993年、1998年、2006年发布第107号、第115号、第133号、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即SFAS107、SFAS115、SFAS133、SFAS157),把公允价值(fair value)逐步确立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

由上可知,IASCIASB提出的会计计量基础(measurement bases)所包含的内容和美国FASB提出的会计计量属性(measurement attributes)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同的。

所以,另外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人们的使用习惯、简化会计理论研究、利于开展会计实务、利于推进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等方面的考虑,得出以下结论似乎较为妥当:会计计量基础(accounting measurement basis bases)应当就是会计计量属性(accounting measurement attribute),这两个术语应当是同一事物。

摘要:在会计理论中,会计计量基础与会计计量属性是两个重要的术语。本文首先考察了这两个术语的使用概况,然后归纳了关于会计计量基础与会计计量属性之间关系的几种不同观点,进而基于联合概念框架的进展分析了IASB和美国FASB就这两个术语的关系问题将来可能持有的态度,最后提出以下观点:会计计量基础与会计计量属性应当是同一事物。

计量检定人员计量基础知识答卷 第2篇

单位: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我国《计量法》规定,使用计量器具不得消费者的利益。

2、检定证书、检定结果通知书必须,有检定核验、主管人员签字,并加盖检定单位印章。

3、强制检定的,统称为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

4、我国《计量法实施细则》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在工作岗位上使用合格印、证 或者超过周期检定以及经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

5、我国《计量法》规定,处理计量器具准确度所引起的纠纷,以者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检定的数据为准。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对计量违法行为具有现场处罚权的是。

⑴ 计量监督员⑵ 计量检定人员⑶ 计量管理人员

2、使用实行强制检定的计量标准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⑴ 省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⑶ 主持考核该项计量标准的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3、计量检定应遵循的原则是。

⑴ 统一准确⑵ 经济合理、就地就近

⑶ 严格执行计量检定规程

4、伪造、盗用、倒卖强制检定印、证的,没收其非法检定印、证和全部违法所得,可并处⑵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⑴ 3000元⑵ 2000元⑶ 1000元

5、对计量标准考核的目的是。⑴ 确定其准确度⑵ 评定其计量性能⑶ 确认其是否具有开展量值传递的资格

6、强制检定的计量标准是指。

⑴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⑵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⑶ 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

7、经考核合格投入使用的计量标准,由负责监督检查。⑴ 主持考核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⑵ 省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⑶ 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

8、已知测量结果为L±3,含真值的概率为99.73%,则其标准不确定度为。⑴ 3⑵ 2⑶

19、恒为正值

⑴ 随机误差⑵ 系统误差⑶ 不确定度

10、下述测量结果表述正确的是。

g,k2⑴ m75.022490.0008

32⑵ m75.022490.00083g,k2⑶ m75.02250.00083g,k2

三、是非题:(和题2分,共20分。正确画√,错误画×)

1、计量标准器具是指准确度低于计量基准的计量器具。(×)

2、实行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由执行强制检定的计量机构根据计量检定

规程确定。

(√)

3、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不属于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

4、使用超过检定周期的计量器具,视为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

5、无量纲的量就是量纲为零的量。(×)

6、法定计量单位的速度单位名称是每秒米。(×)

7、法定计量单位词头由10-6到106的名称是:微、毫、厘、分、十、百、千、兆。(√)

8、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中,物质的量计量单位名称是千克。(√)

9、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差是偏差。(×)

10、在一个测量列中,测量值与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之差叫残差。(√)

四、问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计量检定规程有几种?各自适用什么范围?

答:计量检定规程有三种,即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部门计量检定规程,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在本部门内施行。地方计量检定规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在本地行政区域内施行。部门和地方计量检定规程须向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备案。

2、计量检定人员的职责是什么?

答:(1)正确使用计量基准或计量标准并负责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

(2)执行计量技术法规,进行计量检定工作;

(3)保证计量检定的原始数据和有关技术资料的完整;(4)承办政府计量部门委托的有关任务。

3、计量检定为什么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

答:计量检定规程属于计量技术规范,它是进行检定、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判断计量器具是否合格而制定的技术文件,是计量检定人员执行检定任务的重要法定依据;在计量检定中执行计量检定规程,可以确保测量方法的统一,计量器具的量值准确一致,使全国的计量器具的量值都能在一定的允差范围内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

4、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包括哪些内容?

答: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由词头和以上单位所构成的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

5、服从正态分布偶然误差的四大特性指什么?

答:⑴对称性: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误差数目相等;⑵单峰性: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数目多;⑶有界性:绝对值很大的误差数目很少;⑷抵偿性:误差的平均值趋于零。

五、计算题:(第1题6分,第2题9分,共15分)

1、写出下列运算结果(写出运算过程)(每小题2分)4π/0.16=4×3.14/0.16=12.56/0.16=78.5≈78

0.16×104×0.2351=0.16×104×0.235=376≈3.8×10

21.5×104+160000×3.8=1.5×104+1.6×105×3.8=1.5×104+6.08×105=62.3×104≈6.2×1052、对某量独立测量8次,得到:2.40,2.50,2.38,2.48,2.42,2.46,2.45,2.43,求单次测量方差、标准差及平均值的标准差。(9分)

解答:列表计算有关数据

a 单次测量的方差

1n21

Vi70.01140.0016

n1i1

b 单次测量的标准差

1n2

Vin1i1

0.01140.00160.040 7

c平均值的标准差

X

n

0.0408

0.040

夯实计量基础,促进节能减排 第3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 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梦”,什么叫做中国梦,相信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而作为计量人,我们的答案就是一个,那就是“做好百姓的质量‘把关人’,将优质的生活带给我们服务的每一个人”。如何做到这点,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能源计量、民生计量”为核心,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主线,全面履行职责,不断提升计量工作服务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为建设和谐淮安、能源淮安做出了新的贡献。

1 能源计量是节能减排的基础

能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是我国工业典型现状,能源的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效率不高,已经严重限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针对我国工业生产现状以及为了应对我国能源紧张形势,加强能源管理,推进节能显得尤其重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加强能源计量。能源计量是企业经营活动中量化的“标尺”、工业的“眼睛”,在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少排放、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过程中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发挥能源计量在节能管理中的作用,我国颁布了一系列能源计量监督管理的法律和法规,包括《计量法》、《节约能源法》以及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有关的部门规章,对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 在专项管理工作方面

2.1 强化电机行业管理。据国内外的权威统计,电动机系统使用的电能占总发电量的60%以上。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小型电动机生产、使用和出口大国,电动机系统节能对推行节能降耗战略的国策影响巨大。我们要加强对电动机节能技术的学习研究,电动机节能概念,主要包括更新淘汰低效电动机及高耗电设备;节能电动机概念和技术,合理匹配电动机系统,提高电动机效率。

2.2 增加水泵节能工作。水泵在工厂用电设备中量大、面广,同时也是管理较薄弱的设备。水泵负荷在额定功率(负载率在70%左右)附近时效率最高。但大部分风机水泵的运行负荷都较小或负荷频繁变化,所以运行效率一般都低于50%,还有一种情况是配置水泵时,选择功率就偏大,即“大马拉小车”现象,使其一直在低效区运行。上述情形在工厂中普遍存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泵节能监测工作的必要性,学习水泵节能减排技术,研究水泵节能减排措施,做好水泵能源计量工作。

3 淮安市能源计量发现的不足

目前针对冶金、化工、纺织、电力等重点用能行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能源专项检查工作,发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大中型企业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计量检测保证体系,但没有把计量数据作为企业能源量化管理、实现真实成本核算的基础,存在“各自为政、数出多门”的现象。

3.2 中小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基础薄弱,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落后,没有资金进行节能设备改造,耗能高、污染重、效益低。

3.3 大部分企业缺乏熟悉能源计量工作的专业人员,特别是许多中小型企业的能源管理人员多是人力市场聘用的临时工,文化水平不高,缺少系统的能源计量知识和专业化的管理经验。

3.4 一些企业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符合国家计量法律法规的标准和要求,有些能源计量器具老化、落后,导致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对器具抱着能用就用,只要不出现重大安全问题就行。

3.5 企业节能意识淡薄,给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一些企业、地方领导重发展、轻节能, 对节能法律、法规、政策的宣贯及节能知识学习不够,缺乏对员工进行广泛的、系统性的节能培训,对节能工作认识不到位,意识淡薄,给我所节能测试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难度。

3.6 有的企业对节能降耗在技术、信息、人才培养、检测评价方面有需求,没有快捷、有效的渠道。而作为能源计量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计量部门,也缺乏熟悉能源计量工作的人员及开展能源平衡检测的技术与设备。

4 应采取的策略

4.1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职工业务水平。能源计量工作任重道远,我所为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加强人员培训,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加强内部工作检查和考核。制定工作计划,针对计划按照人员进行分解落实,并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从而确保工作质量和进度。积極组织业务人员参加岗位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同时为了拓展业务范围,增加资源综合利用化验项目,对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

4.2 对于能源计量工作,需要企业领导给予高度重视,无论是政策方面,还是资金方面,企业领导都要给予大力支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完善公司计量管理建设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对于国家的能源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同时熟悉有关计量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和协调能源计量工作。

4.3 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和完善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完善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通常情况下能够确保企业的能源统计报表数据资料的准确性,进而在实际应用中,对数据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通过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不理想的地方进行相应的改造。

4.4 要加强企业能源计量人才队伍的建设,能源计量工作呼唤高级能源计量人才。对于重点用能单位来说,为了满足现代化能源计量管理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只能切实提高能源计量人员的素质。

4.5 按照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对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仪器仪表的监督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节能监测,以及能源计量仪器仪表设备的质量,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仪表设备来说,需要对其进行更换,同时在周期内对仪器、仪表进行溯源。

4.6 加大能源计量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对能源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对于能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提高社会对能源重要性的正确认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资源环境意识和节约意识。加强能源与计量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公众和企业的能源意识和能源计量工作的法制意识。

计量事业关系到百姓生活每个方面,它的重要值得我们用生命去捍卫。我们将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宽视野,求真务实,不断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寻求突破,将百姓的需求当成我们的追求,将百姓的希望当成我们的渴望,始终做好百姓生活质量的“把关人”,将淮安市的计量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崔体运,任学弟.做好能源计量 服务节能减排[J].中国计量,2011(07).

[2]武德俊.节能,从能源计量开始——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钟华先生[J].节能与环保,2006(09).

会计计量基础 第4篇

一、我国政府会计的计量基础

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无严格意义上的政府会计,一直以来,我国对政府财务状况及运营结果的核算统称为预算会计,其主要包括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不论是执行总预算会计制度还是执行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报告的根本目的都在于反映各会计主体预算的执行情况,也就是现金的流入、流出及结余情况,因此预算会计对经济业务的核算主要是采用收付实现制。

在我国传统的财政管理体制下,收付实现制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安排预算拨款、加强预算管理。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应按实际收到数确认本期的预算收入,按实际支出数确认本期的预算支出,这样处理有利于对本期预算收支作出合理的安排。第二,操作简单,便于会计人员掌握。采用权责发生制需要对经济事项作出较多的职业判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较高,而收付实现制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较低,便于会计人员理解和掌握,使得会计处理的成本相对较低。

无可置疑,收付实现制计量基础在政府会计中的应用对于加强预算管理、规范政府收支、促进国家宏观调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近年来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政府采购等财政管理制度的出台,原有的预算会计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收付实现制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显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难以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

目前的预算会计体系以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一方面,使得由现金支出所形成的资产不能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体现出来,形成了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体外循环,难以反映政府整体层面所拥有的资产状况;另一方面,负债的披露不够全面。对于政府的隐性负债,如社保基金、政府担保及银行不良贷款等,都没有在报告上进行充分披露。

2.难以对资产、成本和费用进行合理的计量和分摊。

其一,将政府有关部门购买固定资产的支出直接作为费用来处理,混淆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直接导致长期资产价值信息失真,不利于加强资产监管。其二,对政府部门现有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无法确知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也就无法真实地核算政府公共服务成本,难以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作出合理评价,不利于提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3.难以提供全面的财务信息,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相对于企业而言要复杂和广泛得多。近年来随着政府外债及接受国际组织捐赠款及贷款金额的日益增加,政府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不断增多,其对政府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政府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计量基础,使得其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很大限制,简而言之,就是仅提供现金流量信息,只关注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的现金收支平衡,而忽视对非现金资源的反映。因此,要降低政府的财政风险,使其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必须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二、双基础模式:一种现实选择

双基础模式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辅之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旨在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较为全面的核算。双基础模式并不是对收付实现制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续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对一些特定的经济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也即是同时运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双基础模式至少可以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可以较全面地提供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方面的信息,能较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2) 能大大降低政府会计改革的实施及运行成本,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基于以上分析,双基础模式无疑是目前我国政府会计计量基础最现实的选择,但是要在实务中运用这种模式,需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权责发生制实施的范围。

在多大范围内实施权责发生制,取决于政府机构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而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主要取决于计量重点,也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范围。要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机构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结果,必须统一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范围,也即对称地实行权责发生制(陈小悦,2006)。笔者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对以下两项特定经济事项实行权责发生制: (1) 固定资产核算。应全面、连续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变动及成本摊销情况。政府机构运用上级有关部门拨付的预算款购买固定资产,所形成的实物资产只在购买部门反映,政府难以全面地了解其所控制的经济资源,这直接导致了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此外,政府机构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难以真实地反映出资产的新旧程度,也不利于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监控。因此,对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既要在政府机构层面反映,也要在政府整体层面反映,同时还要采用一定的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 (2) 负债核算。应对显性负债和隐性负债进行充分的报告与披露。以收付实现制为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仅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当期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需要,而不能提供政府未来偿债能力的相关信息。因此,在政府会计改革的过程中要重新界定负债的含义及确认标准。对于显性负债,只要符合负债的定义,就应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而对于隐性负债,则要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以反映潜在的财政风险。

2. 权责发生制实施的层面。

权责发生制实施的层面包括政府整体层面和机构(单位)层面。笔者认为,必须在这两个层面同时实行权责发生制,原因如下: (1) 在政府整体层面和机构层面同时进行计量基础改革,有利于两者报告内容与方式的统一,可以降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成本,也弥补了我国预算会计报告体系存在的不足。 (2) 在实施政府会计改革的过程中,政府整体层面和机构层面对相同的经济事项都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可以产生良好的政治效应,有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是应注意的是,政府整体层面和机构层面的经济事项并不完全相同,而不同层级的政府发生的经济业务也有区别,如中央政府与市级政府的经济业务就存在差别,但是只有在各个层面对相同的经济事项采用同一计量基础,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3. 权责发生制实施的方式。

在政府会计改革过程中以权责发生制代替收付实现制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不管实施权责发生制的程度如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施权责发生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采取渐进式的实施方式。总结这些国家实施权责发生制的程序和步骤,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 很少有国家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或完全的收付实现制,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政府会计计量基础都是综合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双基础模式。 (2) 政府不同层面实施权责发生制的步骤也有所不同。如德国和意大利的中央政府至今仍没有实施权责发生制,其中央政府财务报表体系由一份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报表和一份资产负债表组成。而法国中央政府从1999年起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来核算经济事项。新西兰政府在1989年引入权责发生制,其首先在部分部门试点,而后推广到所有政府部门(张雪芬,2006)。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政治体制有别于西方一些主要国家,政府会计改革涉及面比较广,政府整体层面及机构层面的经济业务有所不同,借鉴其他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采取渐进的方式推进我国政府会计计量基础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总体来说,应遵循“明确内容、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统筹兼顾”的实施原则: (1) 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确定我国政府会计实施权责发生制的范围和程度,明确规定需要实施权责发生制的项目或事项,以便在各个层面实施时有据可依。 (2) 有步骤地选择部分机构或部门作为实施权责发生制的试点单位,选择试点单位时务必要考虑其代表性以及对权责发生制的内在要求等问题。 (3) 正确看待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优缺点,摈弃“非此即彼”的观念,权衡两种计量基础的应用广度、深度和结合度,以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结果。

三、结论

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基础,其服从于不同的财务目标,不能绝对地说孰优孰劣。对于政府及其机构发生的经济事项,以收付实现制核算可以使政府了解现金流量状况,达到预算管理的目的,而运用权责发生制则有利于完整地核算政府运营的成本和费用,加强资产监督和管理,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尤其是对显性负债和隐性负债的充分披露,可以大大降低政府所面临的财政风险,对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核算中都曾经或正在采用收付实现制,这种计量基础加强了政府对现金收支合规性和合法性的管理。而近年来一些主要国家进行的政府会计计量基础改革经验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弥补收付实现制在政府会计核算方面的不足。因此,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为了增大财政透明度,使我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我们必须结合国情,充分考虑政府会计改革的成本,实施双基础计量模式,坚持以收付实现制计量基础为主,逐步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以便能更真实地反映我国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结果,使政府能更好地履行其受托责任。

摘要:政府会计计量基础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借鉴世界主要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我国政府会计的计量基础应采用双基础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结果。

关键词:政府会计,计量基础,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参考文献

[1].王敏.中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论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9

[2].白彦锋.基金会计理论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9

论计量工作在生产中的基础作用 第5篇

【关键词】计量工作;计量管理;生产;技术基础;作用

计量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计量本身而言,其应该是一种科学技术,计量工作中所采用的一切计量手段都是用来探究和分析客观事物规律的,而一切事物都是由“量”组成的。因此,在分析事物的客观规律时就必须对事物的“量”有所认识,而想要获得事物的量值,就必须采用计量这一方式。

1.计量工作的重要性

计量工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等管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企业计量工作开展的好坏对企业产品质量有着有着重要影响。就企业产品的生产来讲,其生产所得产品的质量需要计量工作作高度保证,从产品原材料的筛选到定额投料阶段,都需要通过计量来完成。比如:某各生产汽车的企业,其在生产一辆载重汽车时,需要对汽车的零件进行计量,载重汽车的构成共9000多个零件,由上百个工厂生产,若没有一定的计量保证,就无法装配成功。

计量是企业现代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计量测试工作是整个工业企业素质和管理现代化最基本的条件。凭数据指导生产,监控工艺,检测成品,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证。没有准确的计量,就没有可靠的数据,就无法正常控制工艺过程,也就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计量检测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水平,计量工作的好坏也反映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当前我国产品质量不尽人意和企业管理滑坡的情况,应该说与企业计量工作薄弱有很大的关系。

2.计量工作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加强计量工作是当前企业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是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迫切需要。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把好物料进出厂计量这一关,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此,某钢厂在搞好计量基础工作的同时,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加强进出厂物料和能源物料的计量管理上。加强了计量数据的溯源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能够免除企业的经济损失。

以往的事实充分表明,现代企业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革新都离不开计量工作,企业在生产以及经营活动中加强计量管理必然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产量,并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一,计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的实物质量大都是可测量的物理量和化学量,对于那些因科技水平限制暂时还不能直接测量的特性,一般也尽可能用这些特性的转化量、模拟量、导出量来代替,从而能科学地用测量手段定性地分析和评价质量的好坏。

第二,计量与生产降耗关系密切。利用测量设备来监测、分析和掌握能源、物料的消耗规律,探索最佳控制点,指导节能降耗。

第三,经济核算离不开计量工作。因科学合理的定额,要以计量数据为依据。只有加强计量,保证计量的数据准确有效,再经过长期数据积累和统计分析,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定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模拟市场核算,为实现成本否决权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打好基础。

3.新生产经营形势下如何提高企业的计量工作

加强计量管理,提高计量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和责任心。

3.1加强员工对计量工作的重视度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运行中,企业员工对计量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甚至认为计量工作只是相关计量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这种负面想法的存在使得企业的计量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造成计量工作中出现资料录取不仔细,数据误差较大,相关计量仪器和装置发生故障后无法得到及时修正和校验等问题。而对于计量工作来说,其工作性质是比较严谨、严肃的,对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极高,如果计量工作中的数据误差过大,必然会给企业的生产运营工作造成极大影响,严重者还会导致企业出现经济危机,甚至破产。由此看来,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今天,计量工作在企业生产以及运营活动中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章针对企业员工对计量工作认识不足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一,建立健全的计量管理制度和其他相关的规章制度,其实加强对企业计量工作的管理,比如建立计量管理制度,增加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和质量验收制度等等,利用规章制度的强制性手段,切实提高企业的计量质量;二,抓好相关计量人员的思想素质教育,从加大计量知识的培训力度入手,一方面提高其相关的计量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其心理素质建设,以期培养一批既具备专业计量知识,又具备较强心理素质的计量工作人员;三,加大对计量器具的巡视和观察力度,以便随时掌握计量器具的运行状况,有效排除各种故障隐患,保证企业生产以及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3.2加强计量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其次,要对专职资料录取岗位、仪表校验岗位、技术监督人员定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术语,规范计量方法;强化计量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此提高计量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工作水平,增强责任心和标准操作的落实,保证重点岗位的计量工作达到标准要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来说,做好计量工作是保证企业科学生产的关键,企业内部相关的生产设备、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收益的核算都离不开计量工作,企业所有的生产运营活动的开展都要以计量数据作为参考资料。因此,在企业生产管理活动中,只有将计量工作放到生产活动的重要位置,加强对计量工作的管理,才能保证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帮助企业领导作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企业良性、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玛依努尔·卡地尔.计量管理在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J].科技信息,2011(11).

[2]刘继勋.如何保证计量工作的质量[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7(01).

[3]姚艳杰.浅谈计量工作在煤炭企业中的作用[J].煤炭技术,2002(03).

会计计量基础 第6篇

关键词:股票期权,内在价值法,最小价值法,公允价值法

股票期权, 又称为经理人员股票期权, 是指公司股东授予经理人员在约定的未来期限内以某一预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利, 是公司对管理者实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股票期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了股票期权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对股票期权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作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股票期权的确认问题已形成共识, 即将其作为企业费用纳入相关成本, 但对于股票期权的计量问题还存在争议。本文将结合现行会计准则对股票期权的计量基础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股票期权的计量基础

1. 内在价值法。

所谓内在价值是指股票期权存续期间任何时点期权的行权价格与股票市场价格的差额。差额越大, 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越高;差额越小, 其内在价值就越低。根据计量日的不同, 股票期权可以分为确定的股票期权和不确定的股票期权。确定的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和员工有权获得的股份数在期权授予日都是确定的, 计量日就是授予日, 补偿成本等于股票期权市场价格与行权价格之间的差额。不确定的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和员工有权获得的股份数在期权授予日是不确定的, 它取决于员工将来的服务或业绩状况, 因而计量日是指员工有权获得的股份数和行权价格都确定的日期。在授予日如果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等于公司当时股票的市场价格, 则股票期权的价值为零, 不存在补偿, 所以不用进行会计处理, 公司利润表项目也不会因为未来公司股价的变化而需作相应调整。在授予日如果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低于公司当时股票的市场价格, 则需要按内在价值法计算股票期权的价值, 其差额应在授予日确认补偿费用并同时确认所有者权益, 在期权有效期内的各会计期末摊销期权补偿费用。待行权后, 将期权转为股本。如果是不确定的股票期权, 由于在授予日行权价格不确定, 所以授予日不必进行会计处理。但在资产负债表日, 应以股价为基础, 估计费用并记录期权, 以后逐期进行摊销, 直到计量日才能调整确认预提费用, 将余额在剩下的服务期内摊销, 并在行权后将期权转为股本。1972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 (APB) 在其第25号意见书 (APB25) 中明确规定经理人股票期权采用内在价值法进行计量。

2. 最小价值法。

198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与股票期权相关的报酬费用应该在授予日按照最小价值模型进行计量, 得出经理人股票期权的最小价值。这里的最小价值在忽视股价的波动性即假定股价的波动性为零的情况下获得。在不考虑利息因素的情况下期权的最小价值就是其内在价值;在考虑利息因素的情况下期权的最小价值可以用现值计算, 即:期权价值=股份的现行价格-期权有效期内股份预计股利的现值-行权价格的现值。最小价值实质上是买入期权的人愿意至少支付 (期权签出人至少要求取得) 拥有推迟至期权期末支付行权的价值。最小价值也可以用预计股价波动率为零的期权定价模型加以计算。

3. 公允价值法。

公允价值法是指按照期权定价模型等方法确定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方法。鉴于内在价值法的不足,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12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股票期权。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由于股票期权并不公开交易, 确定其公平市价是很难的, 因此需要采用期权定价模型来确定股票期权在授予日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利用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公允价值时, 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计量日的股票市价、行权价格、授权期、股价的波动率、期权有效期内预期的股利以及无风险利率。把这些变量输入期权定价模型后, 就可以计算出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

二、对三种股票期权计量基础的评价

1. 对内在价值法的评价。

内在价值法计算简单, 易于理解, 并且它还可以降低企业所承担的成本, 提高企业的利润, 有利于企业参加市场竞争。但是其缺陷也很明显: (1) 如果授予日股价高于行权价格, 内在价值法就不能确认经理人股票期权, 使得企业报酬成本不能确认, 利润被虚增, 财务报表数据与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相背离, 不利于投资者据此进行决策。 (2) 内在价值法没有考虑授权期、股价的变动、无风险利率、股利等与期权价值密切相关的因素, 所得出的结果难免缺乏客观性。 (3) 如果按照内在价值法对不能即时行权的股票期权进行计量, 就忽略了时间价值的存在, 从而低估期权价值, 违背了经理人股票期权设计的初衷。

2. 对最小价值法的评价。

最小价值法忽略了股价波动率的影响, 所以仅记录了期权时间价值的一部分。期权持有者可以从股价波动中获得收益, 因此他们有权参与分配期权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利得而不必承担股价下跌所造成的损失。因此, 最小价值法估计的期权价值比公允价值法估计的期权价值要低。由于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上, 股价波动率为零这一假设不成立, 所以最小价值法不常用。但是, 对于股票没有公开上市或者股票的交易市场并不活跃及交易资料不健全的公司来说, 可以认为其股价波动率为零, 可以利用最小价值模型来估计其价值。

3. 对公允价值法的评价。

比较来看, 公允价值法具有其他计量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1) 公允价值的内涵更加全面、计量更加真实。公允价值不但包括期权的内在价值, 而且包括时间价值。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评价, 它突破了传统会计全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与只提供过去信息的局限, 提高了财务报告的质量, 能为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2) 公允价值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 保证了相关各方能够获得公允信息。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一经确定, 就不再发生变化。因此, 会计期末不必对股票期权价值进行调整, 避免了内在价值法下按照不同类型的股票期权进行不同处理的混乱状况。 (3) 从发展的角度看, 公允价值法的适用范围广泛, 它不仅适用于股票期权, 也适用于其他衍生金融工具, 符合国际资本市场的要求, 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就目前美国的现实状况而言, 运用公允价值法的企业占多数。

三、现行会计准则下股票期权计量基础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现行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股票期权并确认相关成本费用, 无疑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趋于一致。但是, 我国股票期权的发展刚刚起步, 还处于摸索阶段, 笔者认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引入股票期权的时间并不长, 其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

我国证券市场不完善, 会计信息不对称, 股票市场上还存在着上市公司操纵股价的情况, 导致股价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将股票期权授予日的股票公允价值作为企业为获得员工服务所付出的成本, 那么授予日的股票公允价值很可能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价值, 从而直接影响企业会计报告的质量。此外, 由于我国所有制结构和体制方面的原因,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大部分实行股票期权的上市公司还处于适应期, 因此股票期权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2. 现行会计准则没有规定企业可选择的估值模型, 影响了股票期权定价的可靠性。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在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应采用估值技术进行计量, 但对于采用什么估值模型并未做出明确规定, 只要求企业表外披露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估值模型种类繁多, 运用不同的模型或者选择不同的变量, 得出的期权价值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现行会计准则允许企业任意选择估值模型, 无疑会导致企业利用估值模型操纵利润。即使企业选择了适用的定价模型, 其限制条件也非常苛刻, 现实经济环境很难符合其要求。尤其对于大量未上市和虽上市但交易并不活跃的公司, 公允价值较难可靠地计量, 通常需要估计, 实务操作较困难。

3. 应用期权定价模型对股票期权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

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看, 股票期权数量无法准确估计。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在未达到企业规定的时间或条件的会计期间内, 应于资产负债表日对可行权的股票期权的数量进行估计, 如果估计的可行权的股票期权数量发生变化, 应按新估计的数量进行计算并调整企业当期的费用和相关的资本公积。如果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上的估计不正确或进行利润调整时, 很可能导致企业当期的会计信息失真。

另外, 使用公允价值法导致企业确认一大笔费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企业的业绩形成不利影响。因此, 公允价值法遭到了来自微软等大型高科技公司的强烈反对。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 虽然股票期权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法是国际发展趋势, 但是在我国股票期权刚刚起步的环境下, 不应该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而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使用公允价值法。成熟的上市公司应当采用公允价值法, 但条件不成熟的上市公司, 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 可选择内在价值法作为股票期权计量基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科技附加值较低, 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降低产品价格, 选择内在价值法来确认期权费用可降低成本, 这样更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以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对于不同的期权计量模型和参数选择之间的差异问题, 笔者认为这种差异并不能从根本上否认应用期权估值模型对股票期权公允价值计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为公允价值本身并不是绝对的, 只是一种相对的“公允”。如果会计准则能够详细规范允许企业选用的估值模型以及模型中参数的依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则能大大提高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李维友.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4].谢华伟.实物期权理论在投资中的应用.财会月刊 (综合) , 2006;8

会计计量基础 第7篇

现代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为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集合体。产权明晰是订立契约的必要前提, 未来经济事项的不确定使相关产权随着企业契约的履行发生变化, 如何随时界定已经由初始的相对明晰变成不明晰的产权关系以及如何确定并分配因为不确定性形成的风险收益和风险损失是企业各产权主体所关注的重大事项。会计活动主要是为了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会计工作的结果之所以能够使契约得到持续履行是因为它代表着各产权主体的一个博弈均衡点, 从而可使得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均衡。正如斯考特所说:“利益冲突的妥协是一个估价过程。它达成了社会组织的生成, 导致了经济利益的分配。价值和分配构成一个简单的问题, 而会计理论就是专门和具体地解决这个问题的。”

而会计计量又是会计的核心职能。这主要表现在企业契约存续的整个过程中, 会计对企业相关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缔结企业契约前, 各产权主体是否愿意缔结企业契约、与谁缔结, 都必须依赖市场上已有的会计信息做出决策。缔结企业契约时, 会计首先要对投入的资源和其在企业所享有的权益进行确认和计量, 这是企业契约安排的重要基础。在契约的履行中, 会计对契约的履行程度和履行效果进行实时的反映, 使各方随时掌握企业契约状况的动态发展, 因此, 企业契约的履行与会计计量不可分离。这一过程可用图1来表示。

二、产权理论对会计计量基础选择的启示

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将交易费用的概念引入到经济学的分析之中, 指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从合约的角度来理解企业, 为深入研究企业内部各利益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运用到会计学上, 对研究会计行为动机有着重要意义。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作为会计的两大职能, 会计的根本使命是“体现产权结构、反映产权关系、维护产权意志”, 而所有这些都要依赖于会计计量。一方面, 产权的界定、产权利益的维护, 产权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会计的基础性作用。会计计量能力的高低不同, 计量基础选择的公平与否对产权界定、产权维护, 产权收益及资源配置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 产权关系的实现、产权关系的发展又为会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并提出了要求, 企业多元产权主体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则要求会计通过改进计量能力来提供与其决策相关的信息。现代企业作为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体要求对各要素所有者的贡献与享有的权益进行界定、计量与控制, 各种契约的有效运行都要依赖于会计计量, 而会计计量基础的改进, 不仅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 而且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正确处理企业产权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历史成本对企业产权的维护评析

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是在社会化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的现象极为普遍时。此时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建立不是通过资本市场 (在资本市场中, 资源的委托与受托责任关系因资本市场而变得模糊) 进行, 而是由委托、受托双方直接往来所形成的。当时的会计是为报告和解脱资源受托者的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而发展和完善的。对于企业的债权投资者来说, 当债务到期时, 只要企业的资产价值不少于到期债务值, 债权投资者就不会遭受损失。因此, 债权投资者要防范企业高报利润和资产。这样做的结果只要资产高于债务值, 债权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就很小。从这个意义上讲, 稳健性原则有利于促进有效合约的订立, 并因而促进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自有限公司产生以来, 稳健主义一直是会计实务的一般法则。在稳健原则的影响下, 各种费用摊配方法在本质上是保守的, 费用摊配方法的保守性难免造成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符。某种意义上, 这是历史成本制度的必然结果。当时的会计计量要求不偏不倚、如实加以反映, 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历史成本是在市场交易中客观形成的, 并具有合法的依据, 可查核的凭证, 真正实现了“程序真实”。随着历史的演进, 稳健性原则已经深深植根于会计政策和实践中, 系统性地造成了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其市场价值。从损益表来看, 结果是企业盈利系统性地低于实施中性会计原则所要汇报的盈利。由此可见, 所谓历史成本的可靠性较强, 实际上是很难说通的, 程序上的真实并不能代表结果的真实。因此, 可靠性强弱并不是人们依恋历史成本的理由。历史成本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所体现稳健的倾向性, 而这种倾向性恰恰符合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从而符合了长期股东的利益需要。

四、现代企业产权结构对历史成本的挑战

股份有限公司的兴起带来的一个实质性的变化是公司股东的分散化和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由于不同的产权主体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和偏好, 所以他们在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时, 就会导致不同的产权主体获得利益或遭受损失的程度不同。于是他们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拥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权。由于契约具有不完全性以及会计计量能力本身的限制, 致使企业的一部分产权不可避免地滞留在“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范围的大小显示了会计计量对界定产权的效率, 因为未界定产权对已清晰界定的“私人领域”的产权会构成干扰, 投资者会因此受到误导。如果企业面对的是短期股东为主的产权主体, 就不会容忍这种“公共领域”的存在, 而且在目前还难以判断这种利益的大小, 乃至难以了解这种利益存在与否的状况, 因为这种会计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他们的现时利益。

复杂而系统的会计方法的形成, 使历史成本从20世纪初无可争议地成为会计计量的基础, 在当时对维护特定主体的利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 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 企业产权主体的利益多元化。历史成本由于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越来越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产与经营状况, 因而受到一些产权主体的强烈批评。

(一) 历史成本获取较为困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业务也在不断创新并且日益复杂, 产生了很多历史成本无法记录的经济事项, 比较典型的有:1.通过非货币性交易、实物投资、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交易形成的资产负债项目。2.融资租赁形成的资产负债项目。在融资租赁过程中, 固定资产及相应的长期应付款不是基于现金交易而形成的, 只能根据租入资产的租赁费的现值来计算确定。3.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只是一种双边合约或支付交换协议, 其价值是以相关基本金融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 自然无历史成本可循。4.商誉。商誉是由于企业具有超常的盈利能力等因素所带来的无形资产。目前, 企业自创的商誉尽管符合资产的定义, 但由于缺乏历史成本记录, 而只能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

(二) 会计计量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

使会计计量具有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于会计计量的间接性。“会计中大多数量度是通过一些转换而产生的间接量度”。正是这个转换程度的大小引起了直接或间接量度的明显差异, 它被认为是产生计量误差的罪魁祸首。因此, 这样加工出来的会计数据很难说能够再现企业资产的真实情况, 这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之一。

(三) 会计计量从初始计量向后续计量转移

一般来说, 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中心的传统会计计量侧重的是初始计量, 因为传统会计环境稳定少变, 资产形态单一, 大部分资产和负债在初始计量后, 其价值基本不变。新经济形势下传统的资产定义和资产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风险价值已成为资产价值的重要内容。为了迎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 会计计量的重心从初始计量向后续计量转移。

(四) 历史成本信息缺乏决策相关性

导致决策相关性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成本信息缺乏预测价值, 使历史成本失去决策相关性, 导致会计信息使用人决策失误, 从而间接影响企业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20世纪80年代, 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 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 往往还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不仅未能发出预警信号, 甚至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

可见, 历史成本的相关性不足的问题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并将成为会计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只要将历史成本计量面临的这些挑战和冲击稍加概括, 就会发现隐藏在这些表象之后的深层原因, 即对产权利益的维护。对产权的维护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面临挑战的最根本原因, 它促使人们努力去寻找新的替代计量基础, 以弥补历史成本对产权利益维护的不足。公允价值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五、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

在会计产生之初, 会计信息重点要解决企业和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因此, 外部债权人的需求决定了会计计量要稳健、保守, 从而避免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但是, 现代的经济和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会计信息又要解决的是企业和 (分散的) 股权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葛家澍认为, 重成本而轻价值、重历史而轻未来、重利润而轻现金流量是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同时, 传统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相关性和及时性不足的问题一直以来都为各界所诟病。同时, 一些资产或负债项目虽然尚未交易或使用, 但其市场价格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此情形下若不适当地予以表内确认计量而是继续以历史成本反映在账上, 可能会影响外部相关者的利益与决策, 因此选取计量结果能被各方所接受的计量基础也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公允价值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

现代社会的情况与会计产生早期有重要的差别。在股权极度分散的前提下, 股权投资者已经与企业经营者分离, 股权投资者已经没有了早期时代的信息优势。在现代的股票市场上, 一个上市公司往往有成千上万的股东。这些股东没有能力直接控制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事实上, 股东基本上只依赖于企业无成本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基础来进行投资决策。对于债权投资者来说则不同, 现代企业在借款的时候, 往往要受到银行直接的严格审查, 银行还可以派人直接到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因此, 企业和股权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要大于企业和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确定性。在新的经济和信息环境下, 需要重新考察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以及其对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对资产价值的最准确估计汇报, 不论资产价值变化是增加 (利得) 还是减少 (损失) 。这样就避免了稳健性原则下企业侧重汇报资产价值减少, 而忽略汇报资产价值增加的偏向。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近年来在公允价值计量上采取的措施基本上是基于这样一个“信息观”的依据。

公允价值计量结果与历史成本计量结果相互比较, 更能揭示企业资产可带来未来的现金流量的不同 (见表1) 。采用这种计量属性所揭示的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经济差异, 可以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计量的经济差异的作用是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 从而维护各利益主体的产权利益。公允价值计量所反映的经济差异的第二层作用是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决策依据, 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是因为公允价值可以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经济差异, 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相关资产的会计计量。

产权明晰是企业产权契约得以维持的必要前提, 企业产权的不完全性使得契约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如何有效界定不断变化中的企业产权是企业各产权主体的利益得以维护的重要前提。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成为会计的职能, 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非是两种对立的计量属性, 它们是适应不同的产权主体维护自身的利益需要而产生的, 因此, 从产权维护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会计计量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从企业产权和会计计量的关系出发, 分析会计计量基础对企业产权发展的逻辑适应性。包括:会计计量对企业产权的保障, 产权理论对会计计量基础选择的启示, 历史成本对企业产权的维护评析, 现代企业产权结构对历史成本的挑战以及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

关键词:会计计量,产权,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D.R.Scott.the basic accounting principles[J].TheAccounting Review, 1941 (11) .

[2]科斯, 阿尔钦, 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伍中信.产权与会计[M].上海:立信出版社, 1998.

[4]谢德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J].经济研究, 2000 (5) .

[5]王德礼, 杜建菊.产权视角下的会计理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6]艾哈默德·里亚希-贝可奥伊.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7]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 1997 (12) .

会计计量基础 第8篇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凭借政治权力, 按照法律规定, 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离不开对征税所得的计量。所谓税收计量, 通俗地讲就是计算纳税个体或单位的应纳税额。通过查阅现行税收法规体系, 税收计量由一般计量和与会计计量要素对应的税收计量 (即税务会计计量) 两种类型。

根据我国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9号) 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62号) 的有关规定, 税收一般计量包括查账征收、核定征收和定额征收。税务会计计量主要是企业所涉及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税基×税率, 在我国现行开征的税种中, 税率相对简单, 所以税务会计计量主要是对各种税基的确认和计量。由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为各自的目标服务, 目前大多数企业并不设置专门的税务会计机构, 税务会计并不是要求企业在财务会计的凭证、账簿、报表之外再设一套会计账表, 而是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标准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相同的, 在进行纳税申报时直接采用会计计量的金额;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标准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不同的, 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总之, 不论是直接采用会计计量计算应纳税额还是进行有限的纳税调整, 税务会计都需要借助于会计计量, 即应用会计计量属性。

二、税务会计计量属性选择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 税务会计计量属性是现行会计计量属性在税收领域的具体应用, 是不是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都可以用于税务会计计量呢?答案是否定的。有哪些可以用, 这涉及税务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有学者认为, 税务会计计量属性源于税法, 基于对税法的理解和认识, 提炼出税务会计计量属性有四个, 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和公允价值。并且侧重点是不同的, 税务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主, 以重置成本、现行市价为补充, 在特定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笔者赞同这种观点, 由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存在过多的争议, 笔者认为, 在没有很好地界定公允价值概念的前提下, 将现行市价与公允价值并列, 作为单独的计量属性值得商榷。理由如下:

其一, 这种观点是基于我国现行税收法规, 从中提炼出税务会计计量属性, 这也只是我国税务会计计量属性, 并不具有代表性。由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所服务的目标不同, 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虽是大势所趋, 但在我国现阶段并未真正分离, 二者目前正处于一种互相依存的混合模式, 即在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环节要体现税法导向, 在会计记录环节则体现二者的“混合”, 税务会计在计量环节则是借助了会计计量属性, 换句话说, 税务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属性在企业税务领域的具体应用, 按此逻辑, 税务会计计量属性是不是不应超越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范畴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第九章介绍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会计计量属性, 其中并没有提到现行市价, 那么现行市价作为税务会计计量属性合理吗?

其二, 从现行市价与公允价值的定义来看, 如果“现行市价”可以看做是税务会计的计量属性, 那也只是通过“现行市价法”来确定当期计税基础, 即会计计量属性———现行市价在税收中的具体应用, 其定义可以参照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规定, “市价 (现行市价) ” (亦称脱手价值) 是指在正常清算的情况下, 销售各该项资产时可望获得的现金数额或其他等值 (葛家澍、林志军, 2001) 。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的解释, “公允价值是指, 在计量当天, 市场参与者在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付出的价格”, 市场价格是金融资产 (也包括非金融资产) 的最佳估计, 是最公允的输出变量 (葛家澍, 2006) , 当存在活跃市场时, 现行市价成为确定公允价值的最为直接的方法, 由此可见, 公允价值的定义中已经涵盖了现行市价的定义。现行市价这种计量属性并不存在, 况且, 多数国家的会计准则并未将“现行市价”作为独立的计量属性, 而是涵盖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内。笔者认为, “现行市价”无须作为独立的税务会计计量属性, 建议将其并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三、税务会计计量属性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

通过前面的论述, 笔者认为税务会计计量属性应当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和公允价值, 但它们在具体应用时又不同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

1. 历史成本应用的差异问题。

在税务会计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 “从始至终” (特殊规定除外) 都将采用历史成本;而在财务会计中, 初始计量采用历史成本的资产, 在后续计量中大多会采用其他计量属性 (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 进行“修正”。笔者认为, 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应结合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各自服务的目标进行讨论。税务会计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纳税信息, 纳税信息首先要保证真实可靠, 由于历史成本具有客观、真实和可验证的特性, 被广泛应用于税收计量中, 历史成本之所以具有这一特性, 与计量后账面金额保持不变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 历史成本只是反映初始确认的金额, 即进行了初始计量。财务会计称为对外报告会计, 主要是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服务的, 其目标是给他们提供决策有用信息, 决策有用信息是指能够反映未来现金流量、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信息, 显然仅通过初始计量的历史成本信息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 客观上需要对经过初始计量的历史成本信息进行修正, 即进行后续计量, 调整初始账面价值, 同时确认相关损益。

2. 公允价值应用的差异问题。

(1) 适用程度 (深度) 。如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 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这些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资产, 由于没有历史成本交易记录, 只能选择其他计量属性;而出于计税的需要, 税务会计运用公允价值时只涉及初始计量。因为税法中的计税基础是一种初始确认的概念, 即一项资产在整个寿命期内可以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产的折旧、摊销而减少, 不需要进行后续计量, 以排除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为了提高决策有用性, 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 会计上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其公允价值变动进行后续计量。通过对初始计量信息的重新修正, 所提供的是能够反映价值变动的动态信息, 这些信息能够较好地揭示外界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使会计信息更具备及时性、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这无疑将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然而, 由于在资产负债表日需要对初始计量后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后续计量, 即对期初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由此加大了纳税调整的工作量。

(2) 使用范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税务会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在没有历史成本交易记录时, 以公允价值作为取得资产的计税基础;在资产移出企业时, 为防止税收流失, 采用公允价值确定资产转让所得, 以此为基础计算相关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可见, 税务会计采用公允价值不仅计量资产, 而且计量收入。计量资产时是站在投入的角度, 计量收入时是站在产出的角度。

从目前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可以看出,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有17个, 所计量的项目中较典型的就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事实证明, 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不仅在于满足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需要一个比历史成本更相关甚至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而且在于有可能把这一计量属性的应用推广到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方面去, 从而彻底改革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会计模式 (葛家澍, 2006) 。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是计量资产还是计量负债, 财务会计都是站在投入的角度。

(3) 使用态度。税务会计以遵从税法为基本目标, 更加注重税基计算的准确性与可查核性, 由于历史成本具有客观、真实和可验证的特性,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一直受到税务会计的青睐。税务会计采用历史成本的前提是经济活动的真实发生, 并且发生的经济活动要有历史成本交易记录。如果经济活动没有历史成本交易记录, 比如在视同销售、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业务中, 历史成本无法取得, 但为了保证对资产的计量以及确保国家税收不流失, 税务会计不得已采用历史成本之外的计量属性, 因此税务会计采用公允价值是消极的、被动的。

相比而言, 财务会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却是积极的、主动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新兴经济活动与事项层出不穷, 特别是金融业务的创新, 产生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 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等。其中有些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 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由于无法取得历史成本, 传统会计计量无法对其进行确认。但这些活动对企业的经济资源已经产生了影响。为了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 在会计报表上要求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公允价值是双方在熟悉交易的情况下, 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 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 只要双方同意就会有一个价值, 因而它可以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义务进行确认与计量, 并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我国, 采用公允价值最为直接的目的就是计量金融资产, 同时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盖地, 孙雪娇.税务会计计量属性及其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会计研究, 2009;4

[2].葛家澍, 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 2006;9

对财务价值计量基础的探究 第9篇

1.1 资金时间价值的含义

一定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是不相同的。即今年的l元钱与明年的1元钱其经济价值是不同的, 或者说其经济效益不同, 今年的1元钱比明年的1元钱其经济价值要大些, 即使不存在通货膨胀也是如此。又如, 某企业打算购进一台设备, 有两种付款方式, 其一是现在付款20万元, 其二是延期至5年后付款28万元, 假设5年期存款年利率为10%, 问哪种付款方式有利?假设企业现在有现款20万元, 暂不付款, 而存入银行, 按单利计算, 5年后的本利和为20× (1+5×10%) =30万元, 同28万元比较, 企业可得到2万元的利益, 由此可见延期付款28万元比现在付款20万元更有利。这说明现在的20万元, 5年以后就提高到了30万元, 随着时间推移, 周转使用中的资金发生了增值。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资金在周转使用中由于时间因素而形成的差额价值, 即资金在周转经营中带来的增值额, 称为资金时间价值。

1.2 资金时间价值的实质

1.2.1 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原因

在既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货币的时间价值等于资金的时间价值, 如果货币资金用于原材料或固定资产的购买行为中, 时间价值就担当了主要的角色, 发挥重要的作用。原材料积压、设备闲置, 就会因延迟使用时间而失去一定的时间价值。而从市场效益看, 如果能提高资金所购买的原材料、设备的利用率, 那资金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 并最终获取利润的最大化。由此可见, 货币资金和物质形态的资金都具有时间价值。在全部生产周转中的资金, 事实上在参与经济行为的过程中, 都具备有时间价值, 这是资金运动客观规律的表现。

1.2.2 资金时间价值的真正来源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是“时间”、“耐心”创造了时间价值, 这是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 商品流通的运动形式是G—W—G′。这一运动过程的特点是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 没有质的区别, 只是量的差异。在G—W—G′这一过程中, G′=G+ΔG, 即最后从流通中收回的货币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 我们把这一增值额叫做剩余价值。从资金运动过程看,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它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因此, 时间价值不可能由“时间”、“耐心”创造, 而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 资金时间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2 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

2.1 单利终值

这种计算方法的核心要义在单利方式下本金可以取得利息, 不过利息一定要在提出以后, 再以本金形式投入才能生利。简单讲, 利不再生利, 息不再生息。

2.2 单利现值

现值就是若干期后收到或付出资金的现在价值, 可以通过倒求本金的方式计算出来。如果年利率为10%, 从1~5年, 各年年末的1元钱, 其现值可表现如下:

1年年末1元的现值=l÷ (1+10%×1) =1÷1.1=0.909 (元)

2年年末1元的现值=1÷ (1+10%×2) =1÷1.2=0.833 (元)

3年年末1元的现值=1÷ (1+10%×3) =1÷1.3=0.769 (元)

4年年末1元的现值=1÷ (1+10%×4) =l÷1.4=0.714 (元)

5年年末1元的现值=1÷ (1+10%×5) =1÷1.5=0.667 (元)

因此, 根据上面的计算可以归纳单利现值的一般计算公式为:undefined

3 资金风险价值的内容及类别

3.1 资金风险价值的概念

资金时间价值是在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下的投资收益率, 在财务活动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 还必须考虑当企业冒着风险投资时能否获得额外收益的问题。资金风险价值就是指投资者由于冒着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额外收益, 又称为投资风险收益、投资风险价值。

3.2 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可能出现与人们取得收益的愿望相背离的结果, 但是, 人们在投资活动中, 由于主观自身的努力, 把握时机, 往往能有效地避免失败, 并取得较高的收益。所以, 风险不同于危险, 危险只可能出现坏的结果, 而风险则是指既可能出现坏的结果, 也可能出现好的结果。

风险在长期投资中是经常存在的。投资者讨厌风险, 不愿承受损失, 为什么还要进行风险性投资呢?这是因为有可能获得额外的收益——风险收益。人们总希望冒较小的风险而获得较多的收益, 至少要使所得的收益与所冒的风险相当, 这是对投资的基本要求。因此, 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各种风险因素, 预测风险对投资收益的影响程度, 以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4 投资风险收益的计算

投资风险程度究竟如何计量,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目前通常以能反映概率分布离散程度的标准离差来确定, 根据标准离差计算投资风险收益, 现结合实例说明如下:

4.1 计算预期收益

预期收益是表明投资项目各种可能的结果集中趋势的指标, 它是各种可能结果的数值乘以相应的概率而求得的平均值。

4.2 计算收益标准离差

以上计算的结果是在所有各种风险条件下, 期望可能得到的平均收益值为12%和14%。但是, 实际可能出现的收益往往偏离期望值。如甲方案市场销路繁荣时偏离8%, 销路一般时偏离-2%, 销路较差时偏离-7%。要知道各种收益可能值 (随机变量) 与期望值的综合偏离程度是多少, 不能用三个偏差值相加除以3的办法求得, 而只能用求解偏差平方和的方法来计算标准离差。

标准离差是由各种可能值 (随机变量) 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所决定的, 它们之间的差距越大, 说明随机变量的可变性越大, 意味着各种可能情况与期望值的差别越大;反之, 它们之间的差距越小, 说明随机变量越接近于期望值, 就意味着风险越小, 所以, 收益标准离差的大小是反映投资风险大小的具体标志。

5 结束语

论计量工作在生产中的基础作用 第10篇

1 计量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计量工作是一项测量的工作,它将直接影响企业单位的统一管理。计量虽然是一项测量工作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他的测量却具有重大的意义,主量基准是计量的基础,他依靠规定的计量系统和法规来传递信息,以保证精确的测量结果。

计量工作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的计量工作主要是为了得到准确的计量检测数据,对于精确的计量数据更是离不开精确的计量仪器,计量工作的执行离不开一个健全的计量管理体系,干好计量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计量工作人员,更离不开企业领导对于计量工作的重视。

2 计量工作在企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有的企业对于计量工作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很多的企业对于计量工作的两个根本的性质转变的方式运用的不到位置,单纯的认为,加强计量工作的投入不如直接增加人员和设备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快,抓计量工作不如抓经济效益好,他们只是重视产品的数量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只是注意任务是否完成却忽略了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当单位出现人员的变动时都是先从计量人员开始的,致使该部门的编制出现问题。认为计量工作只是单纯的计量产品的器具管理,将计量工作和企业的经济生产相互脱节,这种情况将会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济利益。

外来因素对企业计量工作额影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他的建立,我们政府的计量工作对于企业的管理由政治管理转变为力法律监督的方式,企业都实行了依法自我管理的方法。但是现在还是有少数的企业在执行着政治管理的方法,他们经常的影响企业计量工作的执行,只会硬性的要求不会灵活的变通阻碍了企业发展。对于计量工具方面企业不能时时的监控把关,致使出现了不正风气的蔓延。在管理和量传形式上,有些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或者老旧,有的更新过快导致了国家的监督部门无法正常的工作。

许多的企业没有建立满足企业发展的计量保证体系。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只要你的车间生产产品,那么你的企业必须要有一个计量部门的出现来管理产品的检测和管理。但是许多的企业高层没有认识到计量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也就没有建立或者形成一套良好的生产计量体系。随着经济的反转,改革的深化,科技的进步,以及日益增长的市场竞争,这些决定了企业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化,加快企业的现代化制度的建设,急切得到需要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注意环境的保护和能源的节约,强调安全生产,增加企业效益。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么我们的企业必将会落下。

总之,对于企业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提高我们的意识,我们应该认真的去分析出现的问题,不能放任不管造成更多的损失,对于如何解决问题我们也要去总结经验只有快速的解决好问题,计量工作的实施才会顺利完成,企业的经济效益才会有显著的提高。

3 更好的执行计量工作的措施

我们要转换管理思路,增强企业的危机感和企业的竞争意识。随着我国对于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对于企业里面的深化改革,如何把国内情况和国外科学技术的相结合是当前我们国内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这就使我们企业在新的形势下,转变领导的理念,增强自身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去跟好的适应新的形势。企业中要发挥领导部门的主观能动性,要深化只有创造才能带来高效益的新观念,把传统落后的量传、检定旧观念给抛弃,转变成计量、测试的新观念。在管理上我们放弃传统的计量单位采用现代化的计量新方法;在计量技术上由;老旧的计量单位转变为新形势下的计量单位,与企业的生产直接控制相联系,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为企业营造经济效益,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计量事业才会更加的发展迅速。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规律来看,我们应该加强计量市场经济效益的提高,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管理计量市场运营,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推动计量法的实施,加强企业员工对于计量法的学习,将企业的管理形成法律的管理形式。我们要把老的计量法与新的计量法相互的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找出不足加以改善。企业要为了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去加强科学管理计量单位的力度。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提高对计量法的认识。企业自身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机制,要依法管理自己的企业。对于新的计量方法和设备计量人员要认真学习快速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带来效率。

我们企业中的计量检测体系要不断的完善,保证产品的质量。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满足广大顾客需求,产品的质量不过关这是致命的伤,所以我们要更加把握好产品的监测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要不断完善企业计量检测体系提高计量情况管理水平。

加大力度,确保企业计量队伍建设。现代的社会下科技人员不断的增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快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的动力。所以企业中要不断的引进新型的计量人才,只有人员的富裕才会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不管是领导部门还是基层人员都必须有先进的工作经验,为我们企业的转型带来蓬勃的动力。计量人员的培养是企业产品提高的重要途径,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企业计量人员的培养工作,促进企业计量队伍素质的提高推动计量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企业的发展不止要有好的产品还要有更好的节能手段,如何利用计量的方法为企业的节能减排做出贡献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在现在的社会中一些不法企业利用品牌的效应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的出现离不开企业计量部门的监管失职的原因。企业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节约资源创造更大的效益,但是却是损害的是我们消费者的利益。我们要去管理企业产品的质量,注重企业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降低能耗增加企业效益。总之一个企业的发展要满足产品提高消耗降低的发展情况,管理人员要有环保的意识,这样我们的企业才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4 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着重的重视到计量工作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我们要努力的抓好计量工作的实施,要以科学的方法来管理计量工作。我们要主抓计量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作用这一主题,努力搞好计量工作与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我们要保持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去帮助企业的领导部门作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为了企业的明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帮助企业有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玛依努尔卡地尔.计量管理在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J].科技信息,2011,(11).

[2]刘继勋.如何保证计量工作的质量[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7,(01).

[3]姚艳杰.浅谈计量工作在煤炭企业中的作用[J].煤炭技术,2002,(03).

上一篇:公交问题下一篇: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