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2024-06-16

学习方式的最优化(精选12篇)

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第1篇

一、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英语教学设计

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 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 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总体结构、具体环节及其有关层面, 预先做出行之有效的策划, 是英语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

1. 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问题设计,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设计时要学会思考如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与交流中产生问题, 并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巩固并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因为问题对于学生来说, 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 使他们充分集中学习注意力, 诱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 培养他们独立的思维能力, 并训练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只有在洞察问题之后才会具有极大的学习动力, 也才能使其学习方式得到优化。问题始终是课堂运行的主要动力, 而且是内在的动力, 同时也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动力。因此, 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问题的设计, 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2. 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 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考虑到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 英语教师在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时, 不仅要考虑课程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还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及对要学内容的爱好程度和态度, 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尽量灵活多样, 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到营造宽松气氛, 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处处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3. 课堂教学设计要考虑课堂活动的安排,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过程, 其实质在于交流和交际, 因此, 英语课堂设计要丰富英语活动的设计, 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使学生在活动中平等、民主的交流与互动, 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英语课堂教学并非单单是教师讲, 学生学, 而是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教学活动要通过交流使学生学习英语, 掌握英语, 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 采用任务型教学思想, 注重设置有意义、生动的、真实的语言情境, 安排各种课堂教学活动。

4.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促进学生的情境学习。

新课程提倡英语教学创设真实情境, 让学生的学习身临其境, 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因此, 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需要创设学习情境, 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然而, 学习情境的创设并非盲目的、随意的, 这给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创设, 并且创设的情境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二、彰显学生自主性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组织

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个性需要出发, 精心组织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 让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中,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情境体验等方式, 完成学习任务, 感受成功, 享受学习乐趣。

1.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 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 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差异, 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 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 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实行个性化教学, 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学习风格等, 使教学方式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使其运用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

2.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英语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做自我检测和反思。然而,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英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 课堂多是教师对语法和词汇的讲解过程, 很少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因此, 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很难得以充分的发挥。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改变这一现状。这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充分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主动开放的学习空间,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多给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3.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形式有小组合作、同桌交流、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英语课堂多在情境对话、角色表演中进行合作学习, 在充满热烈气氛的合作氛围中, 学生不但对所学句型、语法有所掌握, 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都是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 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 共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三、以生为本的英语学习评价体系重构

以往的英语教学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 主要以考试为主。这种评价采用的使终结性评价方式, 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 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因此, 我们需要改变这种评价现状, 重构一个以学生为本的英语学习评价体系。以学生为本的英语学习评价体系通常是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 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调整学习策略, 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评价应能使英语教师获得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 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

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英语学习评价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和学习方式, 掌握基础知识水平及综合语言能力以及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 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 使评价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成为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情境学习的过程, 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学习, 乐于学习。英语学习评价体系要有助于学生监控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有助于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2. 让学生参与英语学习评价, 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以往的教学评价把学生这一主要的评价对象排斥在外, 并且在许多评价项目中, 评价多是来揭露学生学习怎么无效、无能等方面, 造成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关系的紧张, 不合作甚至关系对立, 这势必会影响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甚至造成评价结果失真。因此, 要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 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以自评为主, 把英语教学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此过程中英语教师要给予学生以指导, 让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第一, 自评, 它是英语教学评价追求的目标。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不仅要会如何更好地学习英语, 更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自我检验与评价, 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和评价能力。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将逐步得到优化, 学生的独立性增强。

第二, 互评, 即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此评价过程是师生学习和交流的过程, 学生能从教师和同学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更加清晰地审视自己, 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反思能力。

第三, 组评, 即以英语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由组长负责, 对该小组成员的学习状况进行共同讨论, 大家给予协商和建议, 并征求教师的认可。这样的评析方式, 有利于在英语学习中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达到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目的, 更加有利于小组成员合作学习。

3. 让英语学习评价充满人文关怀。

优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调查报告 第2篇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现状也亟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关系到教育效能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高中生的心中,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认为教师应该优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生活中,学生才会感觉到数学的重要性。

鉴于此商河县第二中学数学组进行了“优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理论学习明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素及表现形式;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题研究自2013年8月开题至今,历经二年多的时间,三年来,在不断地实践中,我们对“优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有了更深认识,我们认为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因此,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首先改变教学方式。为了遵循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探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为此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实验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探究式:以问题为载体,培养思维能力,以学生自主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因为问题是自主探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2.体验感悟式: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必须要把学习到的知识怎样应用于生活,应该让学生去体验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可以让学生面对社会生活时用数学的知识观察、分析、探究身边的问题,重视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体验、相互交流,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在自主体验中获取知识与技能。

3.实践式:在各类实验课或某些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提炼或验证相关的知识结论,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课题组经过多次调研、商讨、经过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优化,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课堂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学会自主提问,注意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开发学生提问的潜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3.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参与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去积极发现。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在同一情境中思考不同的问题以及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同的问题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问题中捕捉到主要的有价值的问题。

几年的课题研究过程,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不断提高、不断进步,收获了很多。

教师行为发生了转变。从过去的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转变到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创设各种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在训练的全面性和全体性上狠下功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师生对话学习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形象和情境,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在重过程学习的多元化评价中,体现学习的价值;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知识为目标转变到了以孩子们的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研究学习方法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悟、探究中去深入学习,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在学习中求创新,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评价从过去的以学习结果的评价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中心,通过自评、学生评、教师评相结合做到评价方式多元化。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尽力展示自己的才能,表达个人的观点,抒发个人的情感,阐明个人的态度,吸引老师与同伴和自己交流、切磋。

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师的不断深入引导下、在师生和生生的合作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认识到合作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文化,学生不断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中,学生体悟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学生扬长补短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扬长补短,把自己所有的本领都拿出来,展示给同伴,同时充分吸收同伴传达的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学生亲合他人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相互接纳与交融,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彼此联合。学生主动获得老师的指导帮助,师生平等交流,相互亲合,学生虚心接受同伴的认识和看法,在合作中加强学生间的信任与亲合,形成一种其乐融融,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

我们期待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逐步认识把学生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方式,以及在自主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些可操作的实践原则、方式及手段,使教师和学生在本课题研究平台上,思考和认识如何理性地对待教与学的过程中的问题,如何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一课题的实践研究,推动已经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标准。

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第3篇

关键词:学习方式;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30-02

学习方式变革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和突破口,它改革的不是学习的某些行为性,而是整个学习的认识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此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一、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需树立全新观念

首先,树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材观。“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要为教学服务,师生应做教材的主人。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视教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是教学的中心,甚至忽视学生学习的状态,课时限制的实际等等,为教完整本教材而赶进度。这种只见“物”不见人的“教材观”,束缚了教师的才智,封杀了学生的潜能。教师上课“克隆”教材、教案选上的内容,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变成“教参”的传声筒。我们应变“教教材”、“学教材”为“用教材”,还教材的本来面目。

其次,要树立学生是主体的学生观。学生是活的生命体,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研究者。我们教师不能把他们看作“容器”,“我讲你听”、“我讲你背”、“我出题你答”地给学生“塞”。他们不喜欢空洞抽象的灌输,他们喜欢生动鲜活的东西,喜欢自己去体验、去探究。只有更新学生观,才能营造适于“树人”的良好育人环境,进而尊重个性,造就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人。我们的教学才会焕发精彩纷呈的气息。

再次,要更新课堂观。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因此课堂应严肃,应秩序井然。如果我们把学生看作主体,把教材看作例子,课堂形式也应变化了。它应该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堂”,具有自由、平等、和谐、生动、无拘无束的教育氛围,要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生理发展特点,让学生充分展示出个性。

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自由的精神,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发明创造。观念的更新,将使师生获得最大的解放。别攥着权不撒,下放点权力,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你就会惊叹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二、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必须重视学法指导

传统教学只重视研究教材,不重视研究学生,只重视研究教法,不重视研究学法,而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要真正搞好教学,不仅要重视研究教法,也要重视研究学法,而且要把教法研究立足于学法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学法,也决不只是让学生学懂、学会了事,更重要的是教师应给学生一种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方法,让学生会学,正如人们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学的实效,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

1.指导预习:预习是语文教学中必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阅读、思索、分析、解决问题打下基础的开始,而且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怎么指导预习呢?可指导学生参照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预习提示,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还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参照课文注释和预习提示,边阅读边思考,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如默读、朗读、泛读、快读、慢读等),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带着同作者一样丰富的爱憎感情去读。又如学习初中语文第四册的说明文,在讲课之前,我便告诉学生学习说明文要从这些方面入手:除了理解字词外,要弄清说明对象,作者抓住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来写,说明顺序怎样?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说明语言有何特点等等。抓住这些问题,带着学生学了几篇课文后,学生很快就会入门。这样指导,会大大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来安排学生的自读步骤。

①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让学生翻查字典、词典,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找出来并寻求它在文中的特定含义和读音,这样,不但让学生积累了生字词,而且训练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②指导学生泛读课文。指导学生初步熟悉课文,把握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进而确定阅读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情感。

③鼓励学生质疑。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只有在努力探索中积极动脑,才有可能提出问题,所以,要鼓励学生提问题。

三、激发兴趣,提供空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要注意吸引主体的参与,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的参与兴趣。其次,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增强教学效果,这也是培养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方法。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自主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传统教学观念总是担心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反复地讲,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引导启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会有学生活泼、有个性的求解经历。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归纳、去领悟,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典型性课文,我就和课代表商量:“你们自学怎么样?”课代表主动请缨,于是同学们纷纷帮忙,找资料,设计教案。“小老师”走上讲台,居然有板有眼,有条不紊。由于同学们参与了备课,又是“新”老师,积极配合,一篇课文的教学在兴趣盎然中顺利完成。作为“教导员”,我充分肯定了大家的探究精神,对精彩发言、突出表现进行了褒扬,对一些疏漏,一些挖掘不深、总结欠系统的地方进行了弥补、深究、条理。

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第4篇

一、抓住主要矛盾,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要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角度进行启发。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角度为基点, 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精神得到放松和满足,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 有必要在学生与老师之间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自由、民主的交互氛围,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 大胆探索。

课堂上, 在教师对学生进行问题解答, 或对某一内容进行详尽的解说、评价时, 有可能遇到学生插话, 或学生对于教师的某一观点有不同意见而进行提问, 这都是非常好的表现, 这代表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接受, 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为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土壤, 是学生从依赖学习走到自主学习的表现。作为教师, 要从当学生的角度出发, 对学生提出的好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对学生的不对的想法要表扬其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 同时以理服人对学生进行讲解, 而非强词夺理、打击污蔑。长期如此, 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其次, 在课堂上, 允许学生犯错、提倡学生“标新”、采用正面的评价语言等都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妙语点拨巧主导,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性学习将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活动, 自主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管, 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历程, 这更需要教师巧妙的指导。

(一) 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看了有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课堂纪录, 对支老师的精致构想, 感慨颇深。在讲《西门豹》这堂课时, 支老师首先安排学生全文阅读后, 然后给出以下五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阅读了这篇文章, 你是否感到痛快?你是否佩服?你心中有没有愤恨?你心中有没有同情?文章中是不是有稀奇的地方?它可以慢慢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引擎, 为学生的独立学习产生指向的作用。特别值得注重的是, 这种教学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感悟的空间, 给学生自主发展留下了情感、思维发挥的余地。

(二) 优化合作学习过程, 创造学生相互探讨机会

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 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互相交流,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在合作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彼此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首先, 指导学生独立思考, 为小组学习打下根基。其次, 引导学生互相合作, 确保小组学习到位。最后, 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三、拓延时空融课外, 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语文探究学习不应局限在教室, 囿于教材, 闭门造车, 而应增强和教室外的联系融合, 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交汇”。融入课外广阔的实践天地、千姿百态的社会活动, 拓展探究学习的立体空间。

(一) 向课后读写开放

课后延伸阅读, 凭借课内“例子”, 要大力进行联想拓展,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语文领域。如学习完《少年闰土》以后, 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另一篇文章《故乡》;读完《飞夺泸定桥》后, 可阅读反映红军战士看淡个人得失和不畏牺牲的故事等等。同时, 要适当安排课外的作业, 如:仿写和扩写、见后闻、读后感等

(二) 向各科教学开放

语文课内容体系非常广大, 和其他课程的联系非常密切, 我们充分认识语文课基础性这个点上, 以课文语言为凭借, 将各学科有机地融入大语文的学习教育中, 实现相互提高,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成才的目的。

(三) 向校外世界开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 这类看法是非常有见地的。教师鼓励学生不要拘泥教材, 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中去体味语文:带学生野外体验生活, 在野外学习语文, 参观访问, 开阔视野;调查考察、了解实情;体验生活、丰富知识等。其次鼓励家长带学生出去看看, 增加学生感悟生活的途径。

四、注重发展优选择, 提高学生独立探究

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是一个渐变、长期的过程。让学生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自主探究, 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体现。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 从自身的情况出发, 选择和自身条件相适应的学习内容、方法、进度等方面的自觉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可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

(一) 鼓励学生选择“内容”主动阅读

在通常的语文课本中, 有许多内容的结构是很固定的, 而且内容的理解难度也不大。在这种类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放开手脚, 让学生从自身的语文理解知识水平和对内容的兴趣出发, 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

(二) 鼓励学生选择“理解”主动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因为一些文章的特定内容、表现的意思是模糊性的, 学生可以对这部分进行多维度的理解、阐述。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相同的语句有差异的理解, 支持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感悟文章, 在文章的各处关键点, 用自己的逻辑串起来, 将书的化为我的, 实现个性色彩的阅读。

(三) 鼓励学生选择“学法”主动思考

学习心理学认为, 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各有特色的。这本质上存在着一个学法选择的系统问题。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 在学习中不断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 提高学习效率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 鼓励学生选择“练习”主动适应

学生之间存在差别是不容教师忽视的, 在课堂练习时, 一概而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要因材施教。在把握教学要求中“底线”的同时, 又追求教学要求的更高要求, 使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同一次练习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将过程、实践、感悟都融洽统一的方式, 它既要求有丰富的内容, 又要求有趣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探究性学习,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能动意识, 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主体,主导,拓延,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国家教委颁布.

[3]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8.

轴瓦检修方式优化的作用论文 第5篇

轴瓦浇筑过程当中的检修策略分析:为避免轴瓦在浇筑过程当中出现轴承衬壳与巴氏合金之间出现衔接不牢固问题,检修过程当中应当针对轴瓦作为检修准备工作,确保轴承衬部位的彻底清理。一般情况下,检修作业人员应当选用碱水对其进行清洁,杜绝轴承衬位置存在任何形式的油渍痕迹。在烘干轴承衬部位残余水分之后应当选用ZnCl2饱和溶液对轴瓦进行二次清理。清理的关键在于确保轧钢机械轴瓦浇筑过程当中轴承衬与锡之间衔接的密和性。与此同时,检修过程当中应当对浇筑的速率进行合理控制,以均匀的浇筑方式避免轴承在挂锡的过程当中存在任何形式的空缺质量问题。

轴瓦刮研过程当中的检修策略分析:对于轧钢机械设备而言,要想实现轴瓦的高效运转与长时间运行就需要对轴瓦运行过程当中的润滑特性加以合理控制。从轴瓦刮研的角度上来说,合理的刮研可以确保轴瓦运行过程当中的均匀性承载与适应性受力面积,从而在轴瓦外部形成高质的油膜。为此,在检修过程当中,应优选此种刮研方式。轴瓦承载区域内的刮研接触角角度应当控制在80°左右且采取由研点向中部的方式进行刮研作业。一般情况下,轴瓦研点数基本尺寸应当在25mm×25mm以上。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轴瓦刮研过程当中,下一步骤刮刀走刀的方向应当与上一步骤刮刀走刀的方向呈交互性交叉形式,在此基础之上确保刮刀后续毛刺修理的平整性。

轴瓦合金表面缺陷的检修策略分析:要想防止轴瓦合金表面出现任何形式的气渣、气孔质量问题,而对后续轴瓦浇筑作业造成严重影响,在贾牛过程当中应当针对浇筑的温度加以合理控制。一般情况下,较高的浇注温度会使得轴瓦合金呈现出较为优越的流动性特性,受此影响,轴瓦浇筑过程中的填充效果也会表现的比较好。以往存在于轧钢机械设备轴瓦检修过程当中的夹渣质量问题也得到了有效抑制。同时,还应当注意,浇筑的温度也不能一味的过高,防治轴瓦吸气量在持续增加的过程当中受氧化反应影响而出现表面气孔质量缺陷。简单来说,轴瓦浇筑过程当中所选取的温度应当在确保液态轴瓦合金充型能力得以发挥的基础之上杜绝可能存在的表面缺陷质量问题。一般情况下,在浇筑作业之间,检修作业人员应当确保轴瓦轴承与轴芯位置以150℃作用的温度进行预热处理,浇筑过程当中的浇筑温度应当以230~250℃为宜。

轧钢机械设备轴瓦检修中的其他注意问题分析

除上述几点问题之外,在轧钢机械设备轴瓦的检修过程当中,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对轴瓦间隙的合理性进行控制与调节:在轴瓦完成刮研处理之后需要由专人参照实际工况对其缝隙参数进行一定的调节与控制。一般意义上的滑动类轴承可按照轴承极限承载作用力与转速指标进行选取(务必注意轴承两侧间隙参数的契合性),现场作业人员可采取千分表或是压铅塞尺的方式对其间隙参数进行确定,从而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对轴瓦与轴承座部件的安装进行规范:轴承座与轴瓦连接位置表面应当有着良好的基础特性,对接触点的分布情况予以测定。在选取涂色法对接触点分布情况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判定指标应当取值60%为宜。

结语

如何在课堂上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6篇

关键词:课堂; 优化; 学习;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98-001

根据课堂改革的需要,我市提出了打造“生本课堂”,今年又被列为“高效课堂”年,作为一线教师,除面临繁琐的学校管理事务外,还要带头打造“高效课堂”,颇有些压力,但是优化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势在必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理解学习方式

“學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按照学生获取知识方式可划分为: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按照思维方式可划分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思学习;按照知识来源方式可划分为:资料学习、活动学习、网络学习。

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

2.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

3.构建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

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要多给学生上讲台展示、交流的机会。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1.注重阅读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数学的学习同样必要, 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为学生阅读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初,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点。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2.大胆质疑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一个提出问题的机会。其次,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3.自主探究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4.实践活动

教师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创造力,使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完《升与毫升》后,我指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首先,学生分小组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自到家里、商店及超市收集数据。最后,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5.深入反思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特点,就学习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灵活地选择相对优化的学习策略,并能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及时矫正纠偏,以便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客观、坦然地对待学生的成功与失败,多给学生反思矫正的机会。

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是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定会坚定信念、把握时机、领会精髓、用好教材,将“生本课堂”改革进行到底,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2]孙杰远.初中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3]曹勇兵.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学数学研究,2005.5

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第7篇

一个人的学习方式决定他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甚至决定他的生存方式。试想, 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之中的学生, 如何能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如何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未来的建设者?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轮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是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1]179。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倡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 在学习中积极思考,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倡导学生在学习中合作, 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 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导向、自我激励, 学会合作, 在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中, 获得能力的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将得到张扬和提升, 他们不仅将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 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 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想办法将枯燥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 并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教师在诗歌鉴赏课上, 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背诵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 让学生浮想联翩, 急切地想了解这首诗歌, 了解诗人,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表现手法等, 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政治教师在讲国家宏观调控对经济产生的作用时, 把经济比作前进中的马, 既要用鞭打使其前进, 又要用缰绳保持控制。一句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二者的关系, 这效果是用多少语言形容都无法达到的。

(二)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将知识以多种方式呈现,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教师要多动脑筋, 使课堂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方法灵活, 创造性地设计出各个环节,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比如一位高中英语教师在介绍体育名人这一模块时首先用英语问学生业余时间都做什么, 接下来让学生说出图片中的体育明星是谁, 介绍他从事的项目、特点以及趣事等。然后让学生将搜集到的李宁的相关资料向同学介绍。最后又设计填表、判断正误、小组讨论等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参与。整堂课教师营造了轻松自如、贴近生活的英语学习氛围, 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知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唤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们畅所欲言, 兴趣倍增, 注意力集中, 参与度极高。

(三) 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过去习惯于听老师讲, 老师说做哪道题学生就做哪道题, 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依赖心理严重。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在有自我发展意识和内在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克服和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心理, 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比如一位英语教师在定语从句的语法课上, 先让学生做了一组选择关系词的填空题, 之后由学生归纳关系词的几种用法, 然后让学生在无序排列的题目中自己去寻找可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找到一个后还想再找一个, 不再等着老师出题了, 不知不觉中已经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 摆脱了等靠心理, 愿意并且能够独立地去解决问题了, 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成积极地思考。

(四)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想让学生自主学习, 就必须让学生有学习的能力。结构化的知识是基础知识存在的主要形态, 是能力形成的基础, 它有较强的黏合力, 较严密的逻辑性, 较丰富的关联度, 同时也强化了知识的整体性[2]。因此, 教师要经常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类比、猜想、归纳总结, 使学生善于去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善于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形成知识结构, 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比如引导学生在学习等比数列性质时类比等差数列学习, 学习空间向量基本定理时类比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来学习, 经常性的引导学生类比观察归纳猜想, 方法就内化为能力, 等到研究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时自然而然想到类比椭圆来研究, 这就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表现。

(五)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实践,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情境中展开,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 遇到问题平等协商, 使学生能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追求, 自我创新。教学设计时在知识上留有余地, 适当地自主支配时间, 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 并逐步达到自觉,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合作, 在合作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团队中, 为了完成共同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从学习社会学角度来讲, 学生的学习存在竞争与合作两种形式。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一直成长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之中, 很容易滋生扭曲的竞争意识, 而缺乏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养成。排除竞争是不现实的, 重要的是抑制、排除恶性竞争, 把恶性竞争转化为良性竞争, 使竞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促进学生个性积极向上的手段。

教师要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 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积分或奖励的依据, 形成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 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1]。

有效的合作学习中, 小组成员相互支持和配合, 有效沟通;积极地承担责任并对成果进行小组加工;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和调适。在合作学习中, 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 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利用合作学习, 在班级内形成合作学习的机制。安排的学习任务要明确,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索性。分工适当,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可行的任务。组织好汇报交流, 发挥好评价的导向作用, 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实现由“我能学”到“我会学”转变

探究学习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整、信息搜寻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发展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亲历探究过程, 可以获得能力发展和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并掌握知识和方法。

(一) 营造问题空间,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探究教学中, 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矛盾引发认知冲突, 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欲罢不能, 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因此设计问题是关键。问题要具有挑战性, 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要切中要害。浮于表面的频繁提问常会导致学生不求甚解。

(二) 强化亲身体验, 把探究的主体真正让位给学生

学习是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体验, 用自己的心灵去思考、感悟, 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比如等差数列概念的学习, 概念很简单, 似乎讲一遍学生就应该听懂了, 但是知识体系必须是学生自己去建构, 一定要让学生参与举例, 参与概括, 参与定义, 参与对原理的理解, 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 设法使学生卷入其中, 强化亲身体验, 启发内心感悟, 引发心理共鸣, 才能真正学会。另外, 探究过程中允许学生表述的不准确, 探究的不全面, 但一定把机会留给学生亲自做, 亲自说。教师要学会倾听, 让学生习惯于完整的表达。

(三)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发问和表达意见的机会, 更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教师要做到诚心请学生发问, 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发问。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探究、实践、思考的过程。

(四) 恰当及时地评价, 以成功激励学生

如何设计问题, 怎么提问, 何时提问, 无疑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但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则更考验教师的能力。评价不是要给出答案正确与否, 答案应当是学生之间讨论研究的最后定论。教师要评价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式, 评价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评出自信, 产生激励效应。比如一位数学教师在提问如何由y=sinx得到y=sin (2x+π/3) 的图像时, 一位学生没有直接回答问题, 而是通过别的方式得到y=sin (2x+π/3) 的图像。遇到这样的情况, 一般的教师可能就说, 我们现在是在研究怎样由y=sinx的图像得到, 你坐下再想想。如果这样说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没了, 会很沮丧, 很没面子。但是这位老师却肯定了他的探究热情, 并顺势引导说, 虽然不是通过y=sinx的图像得到, 但是也得到了y=sin (2x+π/3) 的正确图像, 大家可以用他画的图像检验你设计方案的正确性。教师恰当及时的评价, 激励了学生, 使学生有愿望再去探究、再去改进。与此同时, 教师有效地把握了课堂生成, 为课堂所用, 显示了教师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

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将是我们深化课堂改革的一项长期任务, 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提高对转变学习方式意义的认识, 并把认识上升为理念, 理念内化为行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谌启标.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转变学习方式优化教学效果 第8篇

一、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真正的数学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 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所以,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 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 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数学, 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兀的陌生感, 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 教学“统计”一章的知识时, 我由学生熟悉的过生日导入动物生日会,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提出“我想知道来了哪些客人”等问题。在放手让学生统计客人的过程中, 有些学生能联系生活经验想到“排排队”、“分一分”、“理一理”等统计方法。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生活情境, 可以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数学。

二、在竞赛活动中学习数学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度地创设竞赛活动, 营造氛围,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 在“笔算加法”练习课中, 我组织了“看谁最细心”的比赛, 对细心做题的同学进行表扬, 评他们为细心标兵, 奖给他们小礼物。比赛的效果很好, 做错题的只是个别学生。又如, 对于“笔算除法:商多位数”的练习, 我设计了这样的比赛:比赛内容是四道除法笔算题, 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完成最快的小组得10分, 第二名得8分, 第三名得6分, 第四名得4分, 然后同桌互相批改, 每一位全对的同学能为小组挣得5分, 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这个比赛不仅要比速度, 而且要比正确率。这促使全体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比赛, 教学效果极好。

三、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 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 不管年龄性别, 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 假如在读书的时代, 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 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 更快乐, 更有进步了吗?”因此, 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经常组织游戏, 寓教于乐, 乐中求教, 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活动的枯燥乏味往往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贯穿其中,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师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学生就会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 在教学“加和减”时, 我在课尾设置了“对口令”、“钻山洞”、“白兔搬家”、“蚂蚁找窝”等游戏活动, 寓知于趣, 使学生没有了重复练习的单调感。这样, 既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在应用中学习数学

现实生活不但是学习数学的起点, 又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知识的乐趣, 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 才会显示其价值, 展示其魅力, 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 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 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第9篇

传统的作业评价方式都是学生做作业, 老师批改。 数学老师面对各种类型的作业, 评价的方式总是打个钩或叉, 写个日期, 然后在班上统一评讲, 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 而不是告诉学生他错在哪里, 什么原因错了。 对理解力好的学生, 作业就是任务, 而对理解力差的学生, 作业就会变成应付, 用抄来应付老师的检查, 而且很容易, 因为老师只检查你做了没有, 而不是做得怎么样。 自然而然, 作业变成了无用功, 加上作业量大, 就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 因而, 要优化评价方式, 建立数学作业的幸福坐标系, 让学生学数学和完成数学作业的幸福感永远在第一象限呈上升趋势。

一、布置有效作业, 制定评价标准

所谓有效作业就是能真正检测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作业, 这就要求教师布置精当的作业, 精在量身定做作业, 分层设计作业, 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如下面这道题有三个评价标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椭圆C:x (a>b>0) 的离心率为, 直线y=x被椭圆C截得的线段长为

(1) 求椭圆C的方程.

(2) 过原点的直线与椭圆C交于A, B两点 (A, B不是椭圆C顶点) , 点D在椭圆C上, 且AD⊥AB, 直线BD与x轴、y轴分别交于M, N两点.

(i) 设直线BD, AM的斜率分别为k1, k2, 证明:存在常数λ使得λk1=λk2, 并求出λ的值;

(ii) 求△OMN面积的最大值.

评价标准是:做 (1) 题为C等级, 做 (2) 中的 (i) 为B等级, 都做出来的是A等级。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题目完成。

划分评价标准是能够分层次要求, 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找到学习数学的信心。 老师不要强求学生, 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利, 也有提高自己能力的欲望, 就能成为作业的主人翁, 调动完成作业的主观能动性, 幸福感渐由心生。

二、监督完成过程, 丰富评价主体

由家长或同桌监督完成过程, 由自己、同桌或小组其看他成员进行评价, 评价作业完成的态度和质量。 且看下面这组同学的评价:

A同学:我同桌在完成作业前, 没有巩固老师的笔记, 在做的过程中才去翻看老师上课的内容, 造成用时过多, 尽管结果是对的, 但是是无效作业, 希望他能改进。

B同学:我的前桌只用了别人一半时间就完成了这道题, 而且准确, 我应该向他学习。

C同学:我在做这道题时, 卡在第三小题, 我很想都完成, 但是就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是不是我的思路不正确还是概念混淆呢? 希望老师为我指点迷津。

或许有人质疑, 进行评价似乎本末倒置, 把做题时间放在了评价上, 导致题做得不够, 影响成绩。 这样的疑问是没有意识到数学题要重视完成质量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高一高二阶段, 如果没有培养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过程的严谨认真的习惯, 就无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维能力, 也就无法掌握学习数学方法, 自然导致数学成绩不理想, 这就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对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最终厌恶而放弃。

学习过程的习惯养成需要自律, 更需要他人的帮助和监督。 强化数学作业完成的评价有助于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在被批评中及时改正学习方法, 又能在被肯定中增强学习信心。 在慢慢掌握数学方法的过程中提升幸福感。

三、优化评讲方式, 增强评价效用

在学生看来, 数学课是没有缝隙的课。 在数学作业或练习评讲上, 数学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令人惊叹, 学生抄得马不停蹄, 看得目不暇接, 能力差的学生最后只好“南柯一梦”。 可见, 数学作业或练习评讲方式的优化对学生数学学习幸福感的提升, 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评讲课, 应该是评学生、讲知识的课。 “评”要放在首位, 评得准确, 讲得才有效。 我认为评讲课要具备以下几个幸福指征。

1.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信心的课堂

以上述题目为例, 这道题的知识点是有椭圆、双曲线等多元知识, 这些必然会在讲评课上强化, 同时也要适时鼓励学生, 给足信心。

2.是引导学生明白错因和改法的课堂

不能一味地展示答案, 告诉学生怎么做, 忽视学生对这道题错误的原因。 比如概念不清, 不够规范等, 最后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和学习态度是否端正。

3.是注重学生个性和共性问题的课堂

学生的问题不尽一致, 老师如果在评讲课上关注这些个别问题, 收集这些问题针对性地讲, 效果就会好很多;另外, 在课堂上可以点名中肯地评价某个学生, 相信这个学生便不会再犯同类错误。

4.是允许出现学生质疑和争议的课堂

数学是理性的学科, 很少存在争议, 但会有解题方法的不同和对题目的不同理解, 数学老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 不要一言论, 全盘否定学生。

因此, 数学老师在评讲课之前要重视评价内容的收集, 重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作业完成过程进行评价, 缩短课堂讲答案的时间, 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评讲课成为学生接受知识、解决疑问的课堂, 而不是老师抄写答案和卖弄自己的地方。这样数学作业评讲课才能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幸福课堂。

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第10篇

关键词:数学学习,学习方式,问题情境,合作探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制定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计划时, 用整体和发展的观点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性质定位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 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经验,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展开。只有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去研究、去探索, 才能真正达到乐学、会学、勤学的目的, 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 老师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并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 设计丰富多彩的内容,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学习, 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 真正活化教学的全过程。

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探索、去创造。“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起自我创造和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体验创造的成功, 享受创造的愉悦, 在创造性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引发更深入思考。

二、改变学习方式, 鼓励实践与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必须改变“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 要通过知识这个载体, 引导学生去经历操作、猜想、交流等过程, 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 尽量提供尽量多的自主探索的机会, 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思考空间, 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 培养和发展全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 要适当改变教学内容, 注重联系实际。数学从实践中来, 并最终用于社会实践。在教学中, 教师可广泛采用学生熟知的事和物, 提炼成数学问题, 作为学习的材料。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所以,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应努力创设使学生轻松愉快、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愉悦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去主动探究。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新教材中设置了许多新内容, 图文并茂, 增加了趣味性。同时, 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 很多内容老师是以艺术化的形式, 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特点, 对问题情境进行开发, 变静态为动态。

四、合理地进行分组, 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一些数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 自主探索, 大胆猜测, 合作交流, 积极思考, 在教育帮助下, 自己动手动脑, “玩”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该主动探究、主动交流与合作, 通过交流与合作,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 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但通过交流, 学生可以倾听其他的不同解释, 从而激发自己的灵感, 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数学教学活动, 必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最好形式是小组学习。

在教学中, 我将班级的学生根据前后座位编排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中有4~5人, 每组中既有优生, 也有学困生, 既有善于动脑的, 也有善于动手操作的。同时每一级中, 有组长、记录员, 并且组长和记录员经常轮换。每节课中如有需要学生共同探讨的问题, 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共同研究并由记录员将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同时让各组之间开展竞赛, 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每组中的学生轮换发言, 让全体同学都动起来, 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实践证明, 小组学习是处理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小组学习, 老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机会, 学生会在不断交往中逐步学会尊重、接纳、争辩、合作、关心与互助。小组学习提供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机会,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知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五、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的问题的过程,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变换的过程, 经历提出问题, 收集和处理数据, 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等。以往的教学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 即缩短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通过大量的模仿、记忆和练习让学生快速地熟悉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实际上, 数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一些现成的结果, 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 对于每一节课, 我都采用“设置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 效果非常明显。

六、注重数学知识的运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 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不断地应用, 数学学科才能获得发展和创新的动力。在教学中, 我有意识、有计划的设计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 使学生经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过程。这样, 每一个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都变得非常能“干”, 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 新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得到体现, 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又使学生养成了勤于动手, 勇于实践的习惯, 切实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优化学习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第11篇

一、激发情感,促进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民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上,教师要注重营造自然、和谐的气氛,保持师生双方平等的关系。不要给学生“权威”的感觉,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他们的思维得以自由释放,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在自由的环境中勇于发表见解。

比如,教《变色龙》这篇课文时,巧妙地制作了变色龙随周围环境变化改变身体颜色保护自己的卡通故事视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纷纷联系文本,或者查阅资料,说出新颖、有创造的见解。这比直接告诉学生“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怎样变色?”轻松得多,效果好得多。其次,通过一些激励性语言,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以商量或肯定的口吻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如“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认为的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说得已经很好了,如果能再仔细想一想,说得全面一些更好!”“你的这个见解很有创意!”这些尊重性语言有利于学生情感激发,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产生获得新知的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体悟文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十分精美,情感性很强,极富感染力,在这类课文教学中,教学重点要激起学生运用自身情感,通过朗读、感悟等体悟文本情感,与文本产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倾情融合,才能让学生自主发现、情动辞发。

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情感,许多课文离学生生活相距较远,不能很好地把握和理解,教师要先做足“课前功课”,找找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最近发展区”,建立起与教材之间的联系。如教《黄果树瀑布》一文时,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融形、声、情、意为一体,配上多姿多彩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再现黄果树瀑布的壮观场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这时引领学生走进画面、走进课文,他们在迷人的意境中体验深深的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内心激起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冲动,抓住文中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各种矛盾建立联系,为学生指明探究方向。

三、开展合作,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影响。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培养好学习助手,加强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达到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效果。让师生双方在以文本为媒介的对话中,带着内心感悟和情感体验,达到理解教材、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如教《祁黄羊》一课时,我这样安排小组合作学习:首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在四人合作小组内筛选问题,围绕问题讨论,通过相互比较,各人阐述理由,找出大家公认的正确、合理的答案;再参与组际之间的交流,可以有效解决组内成员学习中的困难。如要求学生写出“解狐和祁午听到祁黄羊的举荐后,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而有的学生则生搬硬套,此时的合作有利于他们互教互补、共同进步;最后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理解更到位、更富有创意的答案。

四、走向开放,强化与学科及生活联系

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语文课堂,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广泛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把课堂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学生学习在不同学科和生活上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注意开放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本身固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充分开展自主学习。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喜欢用表演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尊重个体间的差异,给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展示。这样的形式做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其次,做到课内外结合,不断优化教学资源。比如,学习《第一朵杏花》一文后,学生兴趣很浓厚,想观察第一朵杏花到底是什么时候开的,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这时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并收集相关资料,开展交流活动,同学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成果参与讨论,乐此不疲,效果十分显著。

优化地理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第12篇

一、改变知识巩固模式, 加强普及与落实

地理教材中大量基础知识的记忆是备战高考的必要条件, 单靠高三年级的复习是很难有效完成的。因此, 高一、二年级的课堂教学, 就应该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在课堂教学前复习巩固上节基础知识时, 许多教师一般都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往往是教师点名前, 大部分学生都会积极背记准备回答问题, 一旦教师点名回答之后, 其他学生就松了一口气, 不管会不会都不再思考。于是, 我把“课堂提问———回答”模式变为“课堂提问———默写”模式。这样, 不仅促使所有同学都动脑、动手共同参与, 还可以检查出学生写的错别字和答题的条理性等问题。为了节省课堂时间, 让学生只写清题号和答案, 写完后随即上交, 教师课后及时批阅和反馈。对成绩不达标的学生, 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和强化。

二、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学课的第二语言。新课程地理教材中, 图幅数量增多, 甚至许多地方采取以图代文, 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高一学生的读图能力很低, 许多学生只会死记知识点, 根本不会读图, 连最基本的经纬线的划分和经纬度的标注、地图方向等一些基本知识都不知道, 分析理解图意的能力水平也很有限。所以, 课堂教学首先要补充一些有关读图的基本知识。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图、分析图意。如, 在《水循环》的教学当中, 首先引导学生读图, 明白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基础知识, 在课本插图中是怎样读出的, 之后再通过指图、画图, 让学生发现: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物质和能量迁移过程。最后, 联系我们当地实际, 画出有关水循环示意图。这样, 不仅锻炼了学生读图、说图、指图、绘图能力, 还锻炼了学生知识迁移、比较、分析、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资源, 在教学中插入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让学生体验身边的地理知识, 并从中去探索、领悟、学习。这样, 学生既感到很亲切, 又觉得学地理也很有用。如:教学《锋面与天气》时, 我们这里正好经历冷锋过境天气, 我就先将这几天整个天气的变化过程和学生一起做了一次回忆:哪天是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相应天气状况怎样?最后以“一场秋雨一场寒”进行小结。学生兴趣浓厚, 还主动对比着“冷锋”自学了“暖锋”的天气, 也明白了“一场春雨一场暖”的道理。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 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保护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 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主流。我市槐树乡建有许多“养猪-沼气-林果”工程, 这是丘陵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通过实施这一工程, 槐树乡的水土流失减少了, 农民的收入增加了, 而且槐树乡还成为孟州市的优质苹果产区, 这一切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因“材”施教, 优选课型

讲授型:教材中“地球的运动”“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等一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 往往难度较大, 逻辑性较强。对于这些内容, 我们在课堂上仍采用讲授为主的教法, 但绝不能再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在课文中抓住教材章节的重难点进行精讲, 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适当留下一些时间, 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 融会贯通。如讲了有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后, 可引导学生通过确定城市中楼间距和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之间夹角, 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理解和应用等。

活动型:教材的每一课后都有“活动”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真正地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来分析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这有利于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有些“活动”的内容较少, 并且“活动”设计的知识还是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 就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在教室内完成。

媒体型: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 还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 达到优化课堂的效果。比如, 在学习气旋与低压的有关知识后, 就引入了2010年最大的台风凡亚比的视频, 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台风云图引导学生分析台风的形成、结构以及台风影响下的天气等知识, 并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气旋知识对台风影响下风向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大量知识,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流量测量下一篇:制定绩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