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多金属范文

2024-07-25

铁多金属范文(精选12篇)

铁多金属 第1篇

沙丘地区处于柴达木准地台之南缘,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青海省东昆仑祁漫塔格早古生代裂陷槽,该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元古代古陆形成、早古生代(加里东期)裂解及造山、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华力西-印支期)造山和晚中生代-新生代造山四个构造旋回,成矿带隶属于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铁、钴、铜、铅、锌、锡、硅灰石(锑、铋)成矿带的最西端,区内具有形成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的有利条件。

1 矿区地质

1.1 地层

沙丘地区处于荒漠戈壁地带,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厚度一般在150-300m之间。根据沙丘地区及周边矿区钻孔中出露岩性,地层由老到新大致有:寒武-奥陶系滩间山群下岩组(∈OTa)、寒武-奥陶系滩间山群上岩组(∈OTC)、上泥盆统牦牛山组(D3m)、新近纪油沙山组(N2y)及第四纪(Q4)。

1.1.1 寒武-奥陶系滩间山群下岩组(∈OTa)

寒武-奥陶系滩间山群下岩组(∈OTa)与上岩组呈断层接触,为一套浅变质碎屑岩、火山岩、大理岩组成的地层序列。该套地层呈孤岛状残留体被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燕山期钾长花岗岩等岩浆岩体侵入包围。

1.1.2 寒武-奥陶系滩间山群上岩组(∈OTC)

该地层是本区主要地层,地表零星出露于M14异常区、M10磁异常区、M11磁异常区及M12异常区,在M11、M16、M18异常正值区等钻孔中均有出露。属一套浅变质的碳酸盐岩建造,是主要的赋矿层位。主要岩性为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结晶灰岩等。大理岩是本区分布最广的岩石类型,一般分布于矽卡岩或矿层之上,并与成矿关系密切。

1.1.3 上泥盆统牦牛山组(D3m)

零星出露于M17异常区钻孔中,主要是一套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组,岩性主要以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为主。

1.1.4 新近纪油沙山组(N2y)

零星分布于西侧,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局部夹石膏泥岩,依水源地附近钻孔资料,厚度约为37-156m,沙丘钻孔中均为紫红色中粗粒砂岩,厚度3.20-26.90m。

1.1.5 第四纪(Q4)

区内第四纪覆盖较普遍,大面积为近代风成砂,另有少量坡积、残积砂、砾石。形成缓倾斜之砂滩、丛草砂丘,在那陵郭勒河西地区形成大面积砂梁,高数米至几十余米。依钻孔数据,厚度为210m (M16ZK101)-312.9m (M16ZK131)。

1.2 构造

由于普查区大面积为第四系风成砂覆盖,所有构造形迹都已被掩没。据邻区它温查汉矿区的资料来看,区内构造线方向为北西西向,地层展布沿北西西向呈长条带状断续延伸,断裂走向也是如此,基本为一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层。有一些层间小断裂,长度不超过200m,对矿体影响不大。

1.3 岩浆岩

沙丘地区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岩浆岩分布较广,主要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南侧主要以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及闪长岩和印支期含斑细粒花岗闪长岩、细粒二长花岗岩为主,燕山期钾长花岗岩零星出露,其中印支期侵入岩在普查区各异常中均有出现,分布面积也最为广泛,是沙丘地区主要成矿岩浆岩。其次为中酸性喷出岩,主要有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沙丘地区脉岩不发育,仅在一些钻孔中见到辉绿岩脉。受断裂构造影响断层附近岩体具碎裂或压碎结构。侵入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带上多具同化混染现象。各侵入体与大理岩、灰岩接触带上常形成矽卡岩接触变质带,并有矽卡岩型铁矿、多金属矿生成,与碎屑岩接触部位多形成磁铁矿化角岩。

1.4 变质作用

本区变质岩主要是区域变质岩、接触交代变质岩,动力变质岩不显著,规律性不明显。其中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分布广泛、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主要的变质岩石有:

1.4.1 矽卡岩化大理岩:

白-灰白色,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其它见有少量蛇纹石、透辉石、石榴石等。主要分布于矿体的上接触带和脉岩的两侧,多为气液型矽卡岩化岩石。

1.4.2 矽卡岩:

主要类型有透辉石石榴石符山石矽卡岩、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等,其中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是主要的含矿岩石。主要分布于印支期-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与寒武-奥陶纪滩涧山群上岩组的碳酸盐岩接触带内。

1.4.3 矽卡岩化灰岩:

出露范围较小,灰绿-灰黑色,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透辉石、绿泥石等,与铜矿化关系密切。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普查区矿产以接触交代型的铁多金属矿(化)为主,次为气液充填型细脉状黄铜矿化。发现的矿体基本呈似层状、透镜状、囊状或不规则状产于接触带的矽卡岩中,主要受接触带、断裂及层间破碎带、捕虏体等构造控制,与围岩多呈渐变关系,而且与地磁异常具有较好的对应性。

沙丘地区共圈定12条铁多金属矿体,矿体总体走向东西,倾向北,倾角25-40°左右,矿体多呈透镜状,规模大小不一致,厚度变化大,平均厚度变化范围在1.41-28.86m,而且品位变化大,主要矿体的详细特征如表1所示。

2.2 矿石结构构造

矿区内主要包括五种矿石类型:磁铁矿矿石、方铅闪锌磁铁矿石、黄铜矿矿石、方铅矿闪锌矿矿石、黄铜闪锌矿石。矿石矿物相对简单,主要有磁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其中磁铁矿可占大约25-70%,黄铜矿1-5%,闪锌矿1-3%。脉石矿物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石榴石、橄榄石、绿帘石、透闪石、方解石等。在镜下观察磁铁矿以不等粒粒状变晶结构、细粒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为主。大小一般0.05-0.1mm,部分0.1-0.2mm,少部分0.2-0.5mm,次为似斑状构造,呈星散状分布,为矿石之主体部分,局部可见环带。闪锌矿它形粒状,大小一般0.05-0.1mm,部分0.1-0.2mm,常交代磁铁矿,呈假象产出。不透明矿物为方铅矿、黄铜矿、白铁矿、磁黄铁矿。白铁矿为隐晶-微晶状,常沿闪锌矿边部交代。磁黄铁矿它形粒状,尖角状交代闪锌矿。方铅矿它形粒状,大小一般0.01-0.03mm,部分0.03-0.05mm,少部分0.05-0.3mm,常尖角状交代闪锌矿、磁铁矿。黄铜矿它形粒状,大小一般0.001-0.01mm,部分0.01-0.02mm,尖角状交代闪锌矿。白铁矿为隐晶-微晶状,常沿闪锌矿边部交代。

2.3 围岩蚀变

区内围岩裂隙发育,局部破碎不完整,围岩蚀变非常明显,主要的蚀变类型有矽卡岩化和硅化。其中矽卡岩化发育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附近,一般呈脉带状、似层状及团块分布,具有一定规模,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硅化在围岩裂隙面处受热液持续叠加作用的强弱而显示出硅化的强度,偶见角岩化现象。另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及蛇纹石化等往往呈共生组合状在同一地段产出,其蚀变的强度与岩性本身的矿物结构密切相关。

3 矿床成因初步分析

3.1 控矿因素

据现有资料分析,普查区控矿因素主要为地层控制因素,成矿母岩因素及接触带构造因素等。

3.1.1 控制成矿的地层因素

普查区的成矿地层主要是下古生界滩间山群上岩组的碳酸盐岩夹薄层碎屑岩,从铁矿体的分布情况看,对成矿最为有利的是大理岩,由于碳酸盐岩化学性质的高度活拨性,致使交代作用得以彻底与充分。

3.1.2 控制成矿的母岩因素

在普查区底部所见的印支期花岗闪长岩,具有较强的蚀变现象,在其与大理岩的接触带往往具有较富集的铁多金属矿(化)体,与普查区磁铁矿及多金属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应是矿源物质最直接的基础,是本区铁及多金属成矿最直接的因素。

3.1.3 控制成矿的围岩蚀变因素

本区铁矿的形成与分布,主要与矽卡岩化有关,工业磁铁矿的分布为矽卡岩带所控制。局部黄铜矿化磁铁矿化与晚期热液有关。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带)主要分布于下古生界滩间山群碳酸盐岩中,应是与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的控矿蚀变因素。

3.2 矿床成因

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认为沙丘地区发现的铁多金属矿体以矽卡岩型矿床为主,有部分为热液型矿体。初步分析矽卡岩型矿体其形成过程大致分两个期,即矽卡岩期和中低温硫化物期。

3.2.1 矽卡岩期:

当印支期中酸性岩浆侵入于下古生界滩间山群的碳酸盐岩中,在高温的超临界条件下形成硅灰石、钙铝-钙铁石榴石、透辉石-钙铁辉石和方柱石等无水硅酸盐和少量符山石等含水硅酸盐,组成矽卡岩的主体,这一阶段形成少量磁铁矿,随着温度的降低,在接近超临界状态条件下,当上升的汽化热液沿着碳酸盐岩的接触面流动时,溶液和围岩发生反应、溶解和吸取围岩中的组份,并将其带至上覆围岩,与之交代反应形成矽卡岩。交代早期矽卡岩矿物形成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等含水硅酸盐,且形成大量的磁铁矿,甚至构成富集的磁铁矿矿体。

3.2.2 石英-硫化物期:

在这一成矿早期,即在高-中温热液条件下矽卡岩矿物被大量交代,开始形成绿泥石、绢云母等,这一阶段中出现大量石英和萤石,成为矿石的主要脉石矿物。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毒砂和部分辉钼矿等。之后,在中温热液条件下,汽水热液除交代早期形成的硅酸盐矿物如绿泥石和绢云母等外,石英和萤石的数量继续增加,开始出现大量方解石,同时形成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矿物,在金属矿物富集地带形成矿体。

通过已验证的钻孔发现,矿体赋存于矽卡岩带中,多金属矿体产于矽卡岩带的上部。据此,铁多金属矿床主要产于侵入岩接触带附近, 属于典型的与酸性岩浆有关的矽卡岩型铁、铜、铅、锌、银矿床。因此,认为本区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

3.3 找矿标志

根据往年工作资料和本次工作情况,初步建立如下找矿标志:

3.3.1 物探磁异常,对找寻磁铁矿,尤其对隐伏磁铁矿来说,是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3.3.2 具有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的分布,同时,具多期以印支-燕山期为主的侵入岩和脉岩的分布地区以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与印支-燕山期为主的侵入岩和岩脉的接触面是本区寻找矽卡岩-热液型矿床最为有利的地带。

3.3.3 本区矽卡岩与磁铁矿及多金属矿体在空间分布紧密共生,因此矽卡岩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3.3.4 从各钻孔编录情况来看,见矿部位顶部大理岩呈现白色细粒状、冰糖状,具有较强的绿泥石化和蛇蚊石化,因此,具有这种蚀变的大理岩也是一种较为明显的找矿标志。

摘要:沙丘地区铁多金属矿床位于祁漫塔格成矿带中, 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通过对沙丘地区铁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及对矿床含矿特征的研究, 探讨了矿床的成因。

关键词:铁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沙丘地区

参考文献

[1]张培青, 白生龙等.青海省格尔木市那陵郭勒河沙丘地区铁多金属矿普查报告[R].青海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2012.

[2]李光明, 沈远超, 刘铁兵.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华力西期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与勘探, 2001, (01) .

[3]王濮, 潘兆橹, 翁玲宝等.系统矿物学[M].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4.

台山市某铅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第2篇

台山市某铅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台山市某铅多金属矿位于台开恩盆地南东缘,区内金属矿点及多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颇多,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床类型好,有较好的找矿远景.经普查工作,发现有多条矿化蚀变破碎带.

作 者:张小龙 作者单位:广东省地质勘查局七五七地质大队,广东,江门,529040刊 名:大众科技英文刊名: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P618.2关键词:铅多金属矿 地质特征 台山市

铁多金属 第3篇

中国铝业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国家授权的投资管理机构和控股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有色金属企业。成立8年多来,公司坚持突出主业、抢抓机遇,防控风险、科学发展,成员单位从原来的12家扩大到了34家,职工总数22.32万人;资产规模由成立之初的358亿元增至2900多亿元;主营业务由单一的铝扩大到了铝、铜、稀有稀土及相关有色金属;海外开发取得重大成果,向国际化迈出了坚实步伐。公司成功跨入世界企业500强,在有色金属行业和国内外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坚持科学发展,不断调整完善公司发展战略。公司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注重战略制胜,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充实调整公司发展战略,从实施“优先发展氧化铝、有条件发展电解铝、跨越式发展铝加工”的战略,到“坚持做大做强铝业、加快创建一流铜业、积极发展稀有稀土”,公司坚持突出主业,通过新建、扩建、技术改造及资产重组等方式,不断完善产业链。2008年生产氧化铝340万吨、电解铝340万吨、铝加工材93万吨,铝板块产业链更趋完善;生产精铜39万吨、铜加工材15万吨,铜产业迅速发展;稀有稀土实现从无到有,三大主业初步形成。

面对国内国际激烈的资源竞争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按照党的十七大“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新要求,公司提出了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的战略定位,并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思路,在大力实施资源战略和科技战略的同时,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做强做精主业,向着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目标迈进。

加快实施资源战略,海外开发成效显著。公司坚持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并举的方针,在国内加大了风险探矿和资源获取力度,与内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开展地质找矿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立足全球配置资源,取得了显著成效。投资8.6亿美元收购秘鲁铜业,获得铜当量金属资源量达1200万吨的“特罗莫克”铜矿,相当于我国铜资源量的19%。成功中标拥有4.3亿吨氧化铝资源量的澳大利亚奥鲁昆项目,目前已完成开发协议和土地租用协议的签署并获得矿产开发证。在沙特建设100万吨电解铝项目,已获得建设许可证并签署了《合资公司安排协议》等文件。与英国Aricom公司合资,2008年9月开工建设年产1.5万吨的海绵钛生产线。联合美铝公司投资140.5亿美元,购买力拓英国上市公司12%的股份,成为力拓单一最大股东,对公司下一步加大资本运作和资源控制力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企业改革持续深化,基础管理不断夯实。2001年12月,公司重组设立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纽约上市。2007年4月30日,中国铝业回归A股市场,成功实现了三地上市。以中国铝业改制上市为契机,公司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相应机构,外部独立董事超过1/3,对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同时借鉴国外成熟的管理经验和运营手段,对财务、投资、营销、研发、人事实行集中管理,形成了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实行严格的财务预算制度,组成严密的投资控制体系,建立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采购销售网络,形成资源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和绩效考核办法。推行标准量化、ERP项目、GCC项目、HSE体系认证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夯实集中管理体制的运行基础,力求与国际接轨,同时体现了中铝自身特色。

抢抓发展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公司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关闭、技术改造、产能置换等方式,逐步淘汰了所有的自焙槽电解铝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并购、整合了国内一批具有产业优势的电解铝企业,使铝板块产业链更加均衡协调,并提高了产业集中度。近两年,公司重组东轻公司等铝加工企业,进一步完善了产品结构和铝加工战略布局;重组云铜集团,向创办一流铜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注重科技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改革科技运行机制,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开发并实施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成果和专有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公司和有色金属行业的快速发展及技术进步,2008年公司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几年来,公司科技投入近90亿元,取得科技成果48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申请专利4192件,已授权专利1916件。在铝冶炼领域成功开发和应用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工艺、新技术,多项技术已走出国门,在材料加工领域成功研发出【下转第49页】【上接第52页】一批高精铜、铝加工材,完成了多项国防军工配套科研项目。

落实科学发展观,做节能减排的排头兵。公司始终把节能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构建清洁生产体系,在资源的有效利用、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上狠下功夫。完成了选矿拜尔法生产氧化铝系统、350KA以上大型铝电解槽生产工艺以及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矿山采空区复垦技术、铝电解槽三度寻优控制技术等多项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攻关或产业化试验,大幅提升了节能减排整体水平。与公司成立时相比,2008年氧化铝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了5.17%,电解铝综合交流电耗下降了0.26%,铝加工材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了2.27%,铜加工材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了4.71%。

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创建一流企业、构建和谐中铝、打造百年老店的进程中,把承担社会责任当作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让更多的人享受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公司成立以来,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援藏援疆、支援老区、救灾抢险等社会公益活动,累计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希望工程、“母亲水窖”工程、三峡库区移民、灾区捐款达数亿元。树立了顾全大局、勇于负责、努力回报社会的良好风范。在继续履行各项社会责任的同时,公司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7000余万元,表现出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良好风貌和卓越品质。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公司积极探索党建工作和企业经营管理有机结合的工作方式,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和员工队伍建设。在认真总结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大员工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各类、各层次人才的培养。大力弘扬“励精图治、创新求强”的企业精神,开展爱心活动,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促进员工和企业和谐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铁多金属 第4篇

铁矿是中国的紧缺资源, 铁矿资源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伊春市翠宏山地区发现了多处矽卡岩型-斑岩型铁多金属矿床, 文章的目的是系统分析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 探讨矿床的成因, 为在整个翠宏山矿田找到大而富的铁矿床提供参考。

1 区域地质概况

翠宏山铁多金属矿田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弧盆系 (Pt3-Pz) 、伊春-延寿岩浆弧 (Pz1) 之伊春陆表海盆 (∈1) 北段、乌云-结雅火山沉积盆地 (K1-E) 边缘隆起区。结晶基底为东风山岩群 (Pt1D) 含硅铁建造的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岩系。西林群 (∈1X) 浅海相碳、泥、硅、灰成矿建造是早期盖层。加里东中期、印支晚期、燕山中期构造-岩浆侵入活动强烈, 多旋回、多期、多阶段的铁多金属成矿作用显著, 形成了以矽卡岩-斑岩型为主的矿床成矿系列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翠宏山矿田出露的地层主要分布于南部及东南部。

2.1.1 铅山组 (∈1q)

出露于翠宏山-翠中、翠北铁矿、反修山、库滨地, 面积不大, 呈岩块或悬垂体状分布于中-晚奥陶世碎裂钾长花岗岩及晚三叠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下部主要为斑点板岩、粉砂质板岩、钙圭角岩;中部主要为结晶灰岩、白云质结晶灰岩、结晶白云岩;上部主要为结晶灰岩夹砂岩、板岩。其内紧闭至同斜褶皱构造发育, 岩层陡倾、走向NNW, 是重要成矿要素之一。

2.1.2 宏川组 (D2h)

主要分布在库滨铅锌矿西侧及对宏山南部, 岩层走向北北东, 倾角68°±。主要岩性为灰绿、黄褐色凝灰砂砾岩、角砾岩、砂岩、板岩及结晶灰岩。在对翠宏山南部发育矽卡岩, 铅、铜矿体赋存于矽卡岩与深灰色石英砂岩的接触部位。

2.1.3 五道岭组 (P3T1w)

分布于翠中铁多金属矿床的西部和南部, 被多组断裂所截。大致呈北东向展布, 倾角40-60°。其下部由安山岩及其凝灰岩、角砾凝灰岩、细凝灰岩, 英安质熔凝灰岩夹粉砂岩、泥质板岩组成, 上部为流纹斑岩。由于构造及岩浆活动, 岩石普遍具有轻微变质和片理化现象。

2.1.4 板子房组 (K1b)

出露于乌云-结雅火山沉积盆地 (K1-E) 东缘, 大面积分布于矿田环状构造的西南外环。主要为安山岩、安山质凝灰熔岩。

2.1.5 孙吴组 (E3N2s)

出露于乌云-结雅火山沉积盆地 (K1-E) 东缘, 大面积分布于矿田环状构造的西南外环。主要岩性为半胶结砂质砾岩、中细-中粗粒砂岩, 岩层近水平产出, 局部呈斜层理和交错层理, 倾角一般不超过10°。

2.1.6 第四系 (Q4)

为分布于河谷中的高漫滩堆积层 (Q41) 和河流冲积层 (Q42) 。

2.2 构造特征

翠宏山铁多金属矿田位于逊克-铁力-尚志岩石圈断裂东侧、乌云-结雅火山沉积盆地 (K1-E) 边缘隆起处, 近南北向复式褶皱及配套断裂发育, 控制着区域铁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和分布。

2.2.1 翠北-翠南北北西向复式褶皱:

由铅山组 (∈1q) 碳泥硅灰建造陡倾岩层构成, 走向NNW, 长约7km, 宽约5km, 被加里东中期、印支晚期花岗岩侵入破坏得支离破碎。内部恢复出翠中紧闭向斜、翠宏山紧闭倒转 (西翼) 同斜背斜, 均向南东方向倾伏, 控制着翠宏山、翠中、库南、翠北等铁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和分布。

2.2.2 断裂构造:

区域上, 南北向、东西向断裂发育, 是基地断裂构造格架的体现。与复式褶皱配套的断裂构造体系[纵向断裂 (NNW、NNE) 、横向断裂 (NEE、NWW) 、共轭扭性断裂 (NE、NW) ], 具有多期多阶段继承性活动的特点, 而纵向断裂的控矿、容矿作用最明显, 其次是共轭扭性断裂。

2.3 侵入岩

矿田内加里东中期、印支晚期、燕山中期的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强烈, 前两期花岗岩多呈岩基状、个别呈岩株状, 并产生大规模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斑岩型钼矿的成矿作用;燕山中期侵入岩规模小, 多呈岩株、岩枝或小侵入体产出。

加里东中期碎裂钾长-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反帝-反修山、翠宏山-翠中、库滨铅锌矿等地。岩石碎裂现象普遍, 硅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普遍发育, 侵入铅山组碳泥硅灰建造形成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

印支晚期碱长-二长花岗岩广泛分布, 岩石碎裂现象普遍, 硅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登蚀变发育, 侵入到铅山组可形成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

燕山中期花岗闪长 (斑) 岩、英云闪长 (斑) 岩、碱长花岗岩、花岗正长 (斑) 岩、花岗斑岩、闪长 (玢) 岩、细晶岩等小岩体沿北东、北西东向断裂侵入到上述地质体中, 多属成矿后期小规模岩浆活动, 对矿体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

3 矿床地质特征

翠宏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为加里东中期和印支晚期形成的多旋回复式岩体, 侵入铅山组 (∈1q) 碳泥硅灰建造。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99±3Ma、194±2Ma、193±3Ma;二长花岗岩具有锶初始比值 (0.7056) 和钙指数 (0.25) 较低、铝指数 (1.05) 较高、酸度和碱度高的特征。

矿体类型复杂, 有铁锌、钨钼、铁钨钼铜、铁、铅锌、铁铅锌铜、铜铅锌、铁铅等矿体。矿体分布及形态、产状均受围岩的岩性、产状、侵入接触带产状、侵入体中围岩捕掳体的分布等因素影响。

矿体产出主要有6种情况:产于碎裂二长花岗岩与白云质结晶灰岩接触带中的陡倾及缓倾矿体;产于内矽卡岩带及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中的细脉-浸染状钨钼矿体;产于外矽卡岩带中的铁和铁锌矿体;产于内、外矽卡岩过渡带的铁钼钨矿体;产于矽卡岩化砂岩层中的浸染状钨钼矿体;产于白云质结晶灰岩或变质砂岩层间破碎带中的似层状铁铜铅锌矿体。

4 矿石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铁矿、辉钼矿、白钨矿、锡石、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金云母、石榴子石、阳起石、绿帘石、透闪石等。矿石结构以他形和自形粒状为主, 其次有叶片状和乳滴状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为致密块状、细脉浸染状、角砾状、团块状及网脉状。

5 控矿因素

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主要的成矿控制因素为以下三个方面。

5.1 构造因素

成矿活动发生在细晶二长花岗岩株侵入铅山组紧闭同斜倒转背斜形成向形侵入接触带附近, 受接触带的形态、产状及断裂、裂隙构造控制。控制岩体侵位和成矿作用的北北西、北东东向断裂具多期继承性活动特征, 矽卡岩化之后的继续活动为矿液上升提供了通道。

5.2 岩性因素

岩体以碱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正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细晶岩等。岩石碎裂现象普遍, 局部出现靡棱岩。岩体侵入西林群 (∈1X) 、玉泉组 (P2y) 、土门岭组 (P2t) 的碳酸盐岩建造, 形成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斑岩型钼矿的成矿系列。

5.3 多旋回、多期、多阶段成矿

主要分为:热接触变质期:铅山组产生角岩化和大理岩化, 成矿作用不明显;接触交代变质期:先后有早期矽卡岩化 (铁、钼、钨矿化) 阶段、白钨矿化阶段和磁铁矿化阶段;热液成矿期:先后有辉钼矿化阶段和铅锌 (铜) 矿化阶段;成矿后热液蚀变期:形成黄铁矿-碳酸盐 (网) 脉和其它热液蚀变矿物。

从成矿岩体到围岩可分出4个矿化蚀变带。即, 钨锡钼-萤石绿帘石阳起石化带、磁铁矿-透闪石阳起石化带、磁铁矿-蛇纹石化带、铜铅锌-阳起石带, 它们相互间时有交叉和叠加。矽卡岩沿侵入接触带及其近侧连续分布。按矿物组合可分为七种类型, 即从接触内带到围岩为矽卡岩化钾长花岗岩、黑云母透辉石矽卡岩、透辉石斜长石石榴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黑云母透辉石矽卡岩、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透辉石石榴石黑柱石矽卡岩等。与钼钨矿化有关的主要是矽卡岩化钾长花岗岩和透辉矽卡岩。

各类矿石中不同金属硫同位素组成差别不大, δ34S‰值+2.0~+4.5, 均值+3.61。结合矿床地质特征, 认为该矿床是加里东中期和印支晚期岩浆热液活动所形成的接触交代-热液充填型矿床。

综上所述, 翠宏山矿田具备形成大型铁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 通过进一步的地质工作有可能在这一地区找到超大型铁多金属矿床。

摘要:翠宏山铁多金属矿田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弧盆系 (Pt3-Pz) 、伊春-延寿岩浆弧 (Pz1) 之伊春陆表海盆 (∈1) 北段、乌云-结雅火山沉积盆地 (K1-E) 边缘隆起区。加里东中期、印支晚期、燕山中期构造-岩浆侵入活动强烈, 多旋回、多期、多阶段的铁多金属成矿作用显著, 形成了以矽卡岩-斑岩型为主的矿床成矿系列。

关键词:磁铁矿,热液,接触交代

参考文献

[1]谭成印, 杨乃峰, 刘万民, 等.黑龙江省逊克县翠宏山铜铅锌铁多金属勘查设计[J].2012.

[2]陈洪冶, 李立志, 李雪梅.矿床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7.

铁多金属 第5篇

大埠河银多金属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远景预测

通过对大埠河银多金属矿区地质、矿床特征、控矿因素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该区具有良好的大地背景、有利的.区域地质条件、有利的区域遥感以及地球化学场等地质特征,预测该区具有较大的可拓展找矿空间.

作 者:王英超 王晓辉 余惠兰 WANG Ying-chao WANG Xiao-hui YU Hui-lan  作者单位: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总院,河南郑州,450052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09 35(31) 分类号:P640 关键词:控矿因素   地质特征   找矿空间  

铁多金属 第6篇

关键词:钼多金属-稀有金属矿床 斑岩型 地质特征 地质意义 北山地区

小狐狸山钼铅锌多金属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赛汗桃来苏木(建国营子镇)北西75公里的小狐狸山东。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区调队于1975年——1979年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时发现。其后,原内蒙古第一物化探队于90年代初在该区开展了1:20 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圈出Au、Cu、Ag、Sb、Pb、Zn等多金属元素综合异常多处,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于2005年在该区开展了1:5万矿调工作,进行了地质矿产调查、高精度磁法测量、激电中梯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矿化蚀变信息的遥感提取等较全面的工作;2007年,经内蒙古地质勘查院详细的地质勘查工作,探明了小狐狸山矿床是一个具有中到大型规模的隐伏斑岩型钼矿床。矿区外围及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资源储量有可能扩大,初步确定达到中到大型(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院,2008)。

1. 區域地质特征

该矿区位于内蒙古北山地区,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北山板块和塔里木——中朝板块三大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构造区。所处北纬42°的骆驼山——红石山——黑鹰山断裂带以北地区(聂凤军等2002a,刘雪亚等, 1995)(图1)。

构造形态为一系列总体东西向并向北突出的弧形大断裂分割的断块,断块内褶皱强烈(左国朝等,1990;龚全胜等,2002;杨合群等,2006)。古生代时期(华力西期) ,受西伯利亚板块和南侧古蒙古洋壳俯冲以及之后与塔里木——中朝板块碰撞对接作用,本区为陆缘岛弧环境,表现为岛弧型的火山成矿组合;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早期(印支期) ,随着古亚洲洋的消失, 塔里木——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闭合为一整体,全区进入了一个板块内伸展变形环境,表现为与偏碱性岩、中酸性岩脉、岩株有关的成矿组合(王荃等,1991;李述靖等,1998;邵济安等,1999;李俊建,2006)。区域上出露的岩层(体) 主要为奥陶系和志留系火山——沉积岩以及海西期、印支期花岗岩类侵入岩,局部地段见有泥盆系沉积岩,属活动陆缘岛弧构造环境。区域地壳结构有基底结晶岩系(新太古界)和褶皱岩系(中新元古界),盖层为古生界。中生界盖层以下白垩统陆相碎屑岩为主,少量的侏罗系碎屑岩系。新生界约占该区域面积的30%,分布于额济纳旗一带,成因类型为冲洪积和风积。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奥陶系咸水湖组主要分布于含矿岩体周边,另在岩体内部呈残留体,其岩性主要为一套。

灰黑色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和蚀变安山岩。在深部经钻探确定,多为灰黑色蚀变安山岩,厚度1320m,其产状总体呈NW倾斜,倾角变化在38-60°之间,在岩体的边部产状NE倾斜,倾角变化在50-64°之间。

石炭系绿条山组主要出露于岩体南端,岩性为灰黑色——褐色砂岩、长石砂岩夹少量安山岩,向NE方向倾斜,倾角58-65°,与奥陶系咸水湖组呈断层接触。

2.2 构造

该区位于骆驼山——红石山——黑鹰山构造带北侧古生代陆缘岛弧火山活动带上,主要断裂为从成矿岩体北约1公理处通过的呈东西向展布的大狐狸山——小狐狸山大断裂构造带,次一级断裂为北西向压扭性及北东向扭性以及南北向的张性断裂。早三叠世中细粒正长花岗岩小岩珠就产在这三组次级断裂交汇部位。另外,该区总体为一个呈向南凸出的弧形构造,表现在各时代地层、各类断层,均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展布。区内褶皱构造为一轴向近EW向的背斜,核部为奥陶系咸水湖组,并有岩体侵入。

2.3 岩浆岩

矿区内深成侵入岩主要为早三叠世酸性一超酸性铝过饱和花岗岩;也是本区的含矿岩体,该岩体受控于NW向和NE向两组断裂,南北长2.7km,东西宽1.5km,分布面积约4.05km2(图2)。岩体呈岩株状产出;在其南端呈岩舌超覆侵入奥陶系地层,接触面产状内倾,倾角变化在70-80°间。经钻探验证在深部呈阶梯状明显受当时古地形制约,岩体厚度在200~400m之间。

小狐狸山矿区含矿花岗岩岩体内部分异明显,将花岗岩按其蚀变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相带,即边缘相、过渡相和中心相,其特征比较典型(图2)。

2.4 变质作用

本区变质作用包括区域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其中,区域变质作用主指石炭纪及其以前的古生代地层,其变质岩石组合有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结晶灰岩和变安山岩、变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等,其变质相属低绿片岩相范畴。接触变质作用主要是围绕早三叠世花岗岩与古生代地层相接触的外带,地表多为角岩化、褐铁矿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宽度变化在200~260m之间,局部可见方铅矿化。

3. 矿床地质特征

3.1钼矿体特征

该钼矿体主要赋存于早三叠世花岗岩南部边缘相及过渡相内,总体呈NW-SE向带状展布,其长度大于1000m,宽度在100~300m之间。赋矿花岗岩由北向南呈“岩舌”超覆侵入古生代地层。经钻孔证实,岩体从地表向下200~400m均见有古生代地层,即:岩浆侵入随当初古地形的凸凹不平,其厚度也在发生变化。经南部ZK201号钻孔揭示,地面覆盖3.5m便为云英岩化斑状花岗岩,随着钻探的加深自地表向下40m,花岗岩内具有大量的黄铁矿化、硅化、云英岩化、绿帘石化,局部萤石矿化并见辉钼矿。

随着钻探向下直至古生代地层基底辉钼矿与硅化、黄铁矿化和萤石化更显密切,且就辉钼矿的厚度明显增加,品位增高。该孔见工业矿体7层,累计总厚36.15m,单层矿体厚度变化在1.96~9.80m之间。Mo品位在0.061~0.326%,另见低品位矿体3层,累计厚度6.98m。Mo品位在0.030-0.039%,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钼矿、黄铁矿,其中辉钼矿呈星点状,细脉状、网脉状,浸染状及团块状,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黄玉、萤石、和少量白云母。根据钻孔共圈定钼矿体18个,其中工业矿体10个,低品位矿体8个(王继春等, 2011)。

4. 矿床成矿规律

4.1 成矿条件

(1)成矿物质条件:富含大量稀有元素的酸性铝过饱和岩浆为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区域稀有金属地球化学背景值高也证明了这一点。

(2)控矿构造条件:主要受控于NW、EW、NE向断裂,这些断裂的存在,为花岗岩浆向地表移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3)成矿熔融体溶液的性质:含矿岩石具有大量的晶洞和萤石,方解石细脉,说明熔体溶液含有大量的挥发份。

4.2 成矿作用

本区钼矿与岩浆同源,而与围岩地层无关,钼矿化与地壳物质组份高度集中的晚期偏酸性斑岩在成因上有必然的联系,并为岩浆期后含矿热液直接作用的产物。其成矿过程是,在深断裂作用下,构造带上上地幔的硅铝质块体,当其与下地幔组份一道混熔时,其中赋含的原始钼矿质一同转入混熔岩浆,随着岩浆深部的多次分异,矿物质逐渐向晚期偏酸性富碱岩浆集中,最后在岩浆期后热液阶段富集成为含矿溶液,由于钼矿属于上迁元素,在花岗岩的边缘及与地层的内接触带,矿液沿岩体内的网络微裂隙及孔隙充填,浸染交代形成斑岩型钼矿床。

4.3 成矿时代

对该矿床中6个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分析,获得模式年龄为216.3~220.1Ma,等时线年龄为(220.0±2.2)Ma,MSWD值为0.54,187Os 初始值为(0.23±0.30)ng/g(彭振安,2010)。表明钼成矿时代为三叠纪,属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王继春等,2011)。

5. 地质意义

小狐狸山铅锌钼多金属——稀有金属矿床在空间、时间和成因上与花岗斑岩体密不可分,同斑岩岩浆的侵位演化紧密相关,属于同一个构造——岩浆——成矿系统的产物。根据成矿系统或成矿系列理论 (程裕淇等,1983;翟裕生等,1999;陈毓川等, 2006),含矿岩浆侵位以后,在同一能量驱动机制下,岩浆热压力和流体内压力可能驱动含矿流體在不同的位置上堆积不同种类的金属,从而在含矿流体通过的路径上发生不同性质的成矿作用,并形成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矿床。尽管其作用机制有所不同,这些成矿作用都是在同一动力驱动下发生的,只是成矿物质沉淀的边界条件有所不同,成矿作用发生在混沌边缘(於崇文,2006),属于同一个构造——岩浆——流体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

从区域上已发现的金属矿床时空分布特征上看,在矿区及其外围,存在某些类似之处,故也有找到小狐狸山式铅锌钼多金属——稀有金属矿床的可能。

参考文献:

陈毓川.裴荣富.王登红.三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J].地质学报.2006.80(10):1501-1508

程裕淇.陈毓川.赵一鸣.再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3.(06):1-63

龚全胜.刘明强.李海林.甘肃北山造山带类型及基本特征[J].西北地质, 2002.35(3):28-34.

侯万荣.聂凤军.徐斌.李伟.樊永伟.赵春荣.内蒙古中西部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地质与勘探,2010.45(5).0751-0764.

李俊建.内蒙古阿拉善地块区域成矿系统(博士学位论文)[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126-133.

李述靖.张维杰.耿明山.蒙古弧形地质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104:111-112.

刘雪亚.王荃.中国西部北山造山带的大地构造及其演化[M]:地学研究(28).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5.37-48.

聂凤军.江思宏.白大明等.北山地区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2a.1-499.

聂凤军.江思宏.赵月明等.内蒙古北山邻区金属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J].地质学报,2003.77:367-378.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院.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小狐狸山矿区铅锌钼矿详查报告[R].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院:2008.13-53.

彭振安.李红红.屈文俊等,内蒙古北山地区小狐狸山钼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矿床地质, 2010.29(3):510-516

邵济安.张履桥.牟保磊.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J].地学前缘, 1999.6(4):339-346.

王继春.王競繁.许永旺等.小狐狸山钼多金属-稀有金属矿床的地质意义[J].金属矿山,2011. 101-103.

王 荃.刘雪亚.李锦轶.中国华夏与安加拉古陆间的板块构造[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74-91.

於崇文.矿床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705

杨合群.李英.杨建国.叶得金.赵彦青.赵建国.李文明,杨林海,赵国斌,沈存利,王新亮,苏新旭.北山造山带的基本成矿特征[J].西北地质, 2006.39(2):78-95.

铁多金属 第7篇

该区位于广东省龙川县麻布岗镇中部, 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北东向河源深断裂带与东西向贵东九连山大断裂交汇部位的南西侧, 属华南褶皱系加里东隆起区, 具体位置则处于麻布岗火山岩盆地 (J3) 南端, 在地理位置上则位于金石嶂铁银多金属成矿区 (带) 的南侧。

区域内出露地层为上侏罗统火山喷发-沉积岩系 (J3 g j) 的流纹斑岩、凝灰岩、碳酸盐岩建造, 少量上二叠统龙潭组 (P2 l) 的页岩、细砂岩、粉砂岩, 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 中石炭统黄龙群 (C2) 的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千枚状页岩斑点板岩, 泥盆-石炭系 (D-C) 的浅变质石英砂岩、千枚状绢云母粉砂岩、页岩和下古生界震旦系云开群 (Zy kb) 混合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高基坪群地层 (J3 g j) 中, 以W、Sn、Cu、Pb、Zn (Au、Ag) 元素浓集组合为特征;震旦系云开群变质岩系中, 则以Cu、Cr (Ag、Au) 元素相对浓集, 表明该岩系成矿作用具有专属性, 在与燕山期岩浆岩接触处, 则常出现Cu、Cr浓集中心, 元素组合趋于复杂。

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其中以北北东向、北西西向断裂构造最为发育。

断裂构造控制着各类中酸性岩脉的分布, 而火山活动与岩浆侵入活动是息息相关。岩浆侵入活动的顺序如下:白云母花岗岩 (γπ52 (3) ) -安山玢岩 (dμ) -细晶闪长岩脉 (δ) -侵入流纹斑岩 (λπ) -石英斑岩 (λπ) -钾长花岗斑岩脉 (γπ) -二长斑岩 (ηπ) 。上侏罗世火山喷发活动强烈, 形成一套火山喷发岩系。

区域内矿产繁多, 已知的有铁、锰、银、铜、铅锌、钨、锡、萤石、独居石、稀土、沸石、膨润土、黑耀岩等矿产达三十余处。金石嶂银金属矿达到中型规模 (图1) 。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区内广泛分布上侏罗统火山喷发-沉积岩系 (J3 g j) 的流纹斑岩、凝灰岩、碳酸盐岩建造, 少量上二叠统龙潭组 (P2l) 的页岩、细砂岩、粉砂岩及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 中石炭统黄龙群 (C2) 的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千枚状页岩斑点板岩, 泥盆-石炭系 (D-C) 的浅变质石英砂岩、千枚状绢云母粉砂岩、页岩和下古生界震旦系云开群 (Zby k) 混合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上侏罗统高基坪群地层 (J3gj) 中, 以W、Sn、Cu、Pb、Zn (Au、Ag) 元素浓集组合为特征。

2.2 构造特征

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其中以北北东向、北西西向断裂构造最为发育。

2.3 岩浆及火山活动特征

区内岩浆及火山活动强烈、频繁, 岩浆侵入活动的顺序如下:白云母花岗岩 (γπ52 (3) ) -安山玢岩 (dμ) -细晶闪长岩脉 (δ) -侵入流纹斑岩 (λπ) -石英斑岩 (λπ) -钾长花岗斑岩脉 (γπ) -二长斑岩 (ηπ) ;上侏罗世火山喷发活动强烈, 呈现多旋回、间歇性喷发特点, 形成一套火山喷发-沉积岩系 (图2) 。

2.4 围岩蚀变特征

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透辉石化、绿帘石化、黑云母化、云英石化、绿泥石化、钠~黝帘石化、蛇纹石化、硅化、绢云母化、次闪石化、碳酸盐化和赤铁矿化等。其中以透辉石化、黑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 (主要是方解石化, 偶见菱铁矿化) 分布较广泛。云英岩化仅在某些石英斑岩中见到。蛇纹石化见于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中。而钠~黝帘石化在安山玢岩中发育。与铁或多金属关系密切的是矽卡岩化、透辉石化、绿泥石化。

矽卡岩体的产状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 其形态呈似层状和凸镜状。规模大小不一, 最大者长度大于500米, 厚度40~60米, 小者长不足100米, 厚2米多。主要矿物成份有透辉石、钙铁榴石、钙铁—钙铝榴石、磁铁矿、钙铁辉石、绿帘石、闪石、金云母、方解石、石英等。局部见到黑柱石、萤石。在粗安斑岩和粗安质火山碎屑岩中透辉石化甚普遍。从矿物的相互关系看, 透辉石是最先生成的, 常被石榴石、磁铁矿、金云母、滑石、方解石、闪石和黑柱石交代。钙铁辉石、石榴石和金云母、铁镁闪石与磁铁矿的生成关系密切。

2.5 矿床类型及其地质特征

矿区成矿地质条件良好, 已知具有工业意义的矿体15个, 根据矿体产出特点、蚀变类型及矿物组合特点该区矿床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产于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及上侏罗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b层中的矽卡岩型磁铁矿、 (2) 产于中上侏罗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b层中的矽卡岩型Zn、Sn、Cu金属矿体、 (3) 产于中上侏罗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b层破碎带中的高温热液充填型锡矿体、 (4) 产于安山玢岩中的残坡积型褐铁及磁铁矿体、 (5) 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的沉积变质型磁铁矿 (图3) 。

2.5.1 矽卡岩型磁铁矿

矽卡岩型磁铁矿为已知矿体中的主要矿体, 受一定层位控制, 产于中上侏罗统火山喷发沉积的b层及下二叠统栖霞组的矽卡岩中, 矿体多为隐伏盲矿体。已知矿体8个, 产状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 其形态呈似层状和凸镜状, 与围岩界线基本清楚;矿体规模大小不一, 长度5 0~2 0 0米, 厚度1.65~13.92米, 延伸一般50~100米。矿石品位在18.60%~65.75%之间, 平均33.50%。矿石结构较为简单, 一般为半自形晶粒状结构, 少数自形或残余自形晶粒状结构, 即磁铁矿呈自形八面体被赤铁矿交代残余。

矿石构造以块状、团块状为主, 其次为浸染状、条带状和环带状构造。

矿石矿物成份比较简单, 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 见少量赤铁矿、褐铁矿, 有的伴生有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透辉石、石榴石, 其次有钙铁辉石、透闪石、镁铁闪石、金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石英、萤石、菱铁矿、方解石等。

根据矿物共生关系, 可划分为如下矿石自然类型:

(1) 石榴石磁铁矿石; (2) 金云母磁铁矿石; (3) 钙铁辉石、石榴石磁铁矿石; (4) 镁铁闪石、透辉石磁铁矿石; (5) 金属硫化物磁铁矿石; (6) 石英磁铁矿石。

2.5.2 矽卡岩型Zn、Sn、Cu金属矿

主要产于中上统侏罗统a-2、b-1层位的矽卡岩中。

锌矿体3个, 赋存于中上侏罗统火山喷发沉积岩层的a-2、b-1层的灰岩或白云质大理岩与砂岩或凝灰岩、火山角砾岩接触处之矽卡岩中。矿体呈似层状或凸镜状, 规模小, 长度约50米, 厚度0.64~1.20米, 延深一般60米。矿石呈半自形晶粒状结构, 浸染状构造, 金属矿物为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脉石矿物为方解石、石英和金云母等。

产于矽卡岩中锡矿体, 矿石呈半自形晶粒状结构, 浸染状构造;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锡石、黄铜矿, 脉石矿物为透辉石、石榴石、方解石。

铜矿体:矿区铜矿体呈凸镜状产出于矽卡岩中, 靠近石英斑岩脉, 规模甚小, 长度约50米, 厚度0.96米。矿石呈半自形晶粒状结构, 浸染状构造。金属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黄铁矿和磁黄铁矿;脉石矿物为方解石、石英和金云母等。品位:Cu4.049%, Zn0.804%, Pb0.018%, TFe13.30。

2.5.3 高温热液充填型锡矿

高温热液充填型锡矿体产于破碎带中, 矿石呈充填结构, 浸染状构造, 主要矿物为石英、褐铁矿, 其次为锡石和微量绿泥石、方解石, 偶见黄铁矿;矿石中单样锡最高品位4.38%, 一般0.11~2.66%, 平均品位0.20~2.25%。锡矿体中除锡外, 还伴生有银0.95~212克/吨, 平均27克/吨, 金0.05~0.63克/吨, 铋0.03~0.11%。

2.5.4 残坡积型褐铁、磁铁矿体

残坡积型褐铁、磁铁矿体似层状产出于安山玢岩中, 最厚约30米, 最薄者约1米左右。主要为残积, 少数属坡积。以磁铁矿为主, 少部分褐铁矿。在残积层中含矿率甚高, 几乎均是铁矿石。坡积层中含矿率与离残积层的远近及地形有关, 靠近残积含矿率越高, 远离残积含矿率愈低, 一般地形低凹处厚度大含矿率也愈高, 远离残积含矿率愈低, 一般地形低凹处厚度大含矿率也愈高, 坡积层中一般含矿率25~40%, 平均30%。矿石块度大小不一, 大者达数米, 小者2~3厘米。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磁铁矿, 少量褐铁矿和赤铁矿、石英、黄铁矿及微量黄铜矿、锡石等。

2.5.5 沉积变质型磁铁矿

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主要是中部一层含矿砂岩, 长650余米, 厚20~30米。磁铁矿产于底部断续出现, 呈扁豆状、团包状和似层状, 厚度薄者几厘米至20~30厘米, 厚者2米左右, 单体最长约100米, 磁铁矿在砂岩的胶结物中保留了残余鲕状构造。

3 找矿方向分析

3.1 控矿因素分析

矿区控矿因素如下: (1) 地层控矿——矿区矿体的产出受地层控制明显。上二叠统龙潭组中部一层含矿砂岩控制着沉积变质型磁铁矿的产出;二叠系栖霞组及上侏罗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层作为活性岩严格控制矽卡岩型矿体的分布。 (2) 岩浆岩控矿——安山玢岩与残坡积型褐铁、磁铁矿体的产出关系密切, 直接控制其产出;安山玢岩的侵入为成矿物质的活化富集提供动力及成矿物质, 矽卡岩型矿体分布于安山玢岩体的外接触带中。 (3) 构造控矿——构造破碎带控制高温热液充填型锡矿体的产出, 褶皱的核部为矿体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空间。

3.2 矿床成因分析

根据矿区的矿体地质特征、矿体分布规律、矿石矿物组合分析认为:矿区已知矿体以矽卡岩型金属矿体为主, 矽卡岩型金属矿体具有接触交代矿床的成因特征, 而高温热液充填型锡矿及残坡积型褐铁、磁铁矿体在成因上与矽卡岩型金属矿体有亲缘关系。沉积变质型磁铁矿与前者关系不密切, 且矿床规模小, 在此不作主要分析。

3.2.1 矽卡岩型金属矿床及高温热液充填型锡矿成因分析

矿区内矽卡岩型金属矿床及高温热液充填型锡矿成矿机理为: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及上侏罗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层中的灰岩、白云质大理岩或沉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作为化学性质活泼、易溶、较脆, 是对成矿有利的围岩 (上侏罗统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层中的灰岩或白云质大理岩或沉凝灰岩、火山角砾岩还作为重要的矿源层) , 受后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 (岩浆热液还带来深源成矿物质) , 围岩中的成矿物质被活化, 补充到热液中, 成矿物质随热液迁移到接触带的薄弱界面, 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富集形成矽卡岩型金属矿;而锡石还析出充填于破碎带的裂隙中形成高温热液充填型锡矿。

(1) 上侏罗统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层中的灰岩或白云质大理岩或沉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作为重要的矿源层的依据:根据1969年区测资料和1990年940队1:5万分散流测量成果麻布岗火山岩盆地及其周边为Pb、Zn、Cu高含量区, 其中W、S n、C u、P b、Z n (A u、A g) 元素组合以较高含量分布于上侏罗统高基坪群地层中, 与火山热液作用关系密切。 (2) 侵入活动的安山玢岩浆富含成矿物质, 于安山玢岩产出的残坡积型褐铁、磁铁矿体即是证据。

3.2.2 残坡积型褐铁、磁铁矿体的成因分析

富含成矿物质的安山玢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 由于温度、压力、挥发组分等物化条件的变化, 成矿物质析出成玢岩型铁矿, 矿体靠近或出露地表后, 经表生作用再次富集成残坡积型褐铁、磁铁矿。

3.3 找矿标志

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综合研究, 归纳矿区的找矿标志如下:

(1) 地层标志:上二叠统龙潭组中部一层含矿砂岩是沉积变质型磁铁矿的产出层位;二叠系栖霞组及上侏罗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层则为矽卡岩型矿体及热液充填型锡矿体的产出层位。

(2) 岩浆岩标志:安山玢岩的周围或内外接触带。出露地表的安山玢岩是残坡积型褐铁、磁铁矿体或玢岩型铁矿的产出层位;安山玢岩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是矽卡岩型矿体及热液充填型矿体有利成矿部位。

(3) 构造标志: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及褶皱的核部。

(4) 围岩蚀变和矿化标志:矽卡岩化及褐铁矿化。矽卡岩型矿体与矽卡岩成依存关系;褐铁矿化是残坡积型褐铁、磁铁矿或玢岩型铁矿的找矿标志。

(5) 物探标志:物探磁异常带。用地面磁测法所圈定的磁异常, 能够指示磁性体的大致分布范围和走向, 对找矿具有标志意义。

(6) 化探标志:1:5万分散流异常是确定找矿靶区的重要标志, 与本区矿床关系密切的是W、Sn、Cu、Pb、Zn (Au、A g) 元素组合异常。

3.4 找矿方向分析

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综合分析, 在矿区应以寻找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为主, 残坡积型褐铁、磁铁矿为补。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一般规模较大, 品位较高, 有较大的工业价值;矿区已知残坡积型褐铁、磁铁矿规模虽然不大, 但通过寻找残坡积型褐铁、磁铁矿很可能找到玢岩型铁矿。

(1) 由于矿区已有勘探程度较低, 矿产多为单线单工程见矿, 普遍缺乏必要的沿走向和倾向的追索, 工程控制不系统, 特别是在矿区西南部12号勘探线见矿钻孔ZK13一带, 其北东向尚有600m、西南方向尚有1500m空白地段, 是扩大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最为有利的找矿潜力地段。

(2) 地表出露的残坡积型褐铁、磁铁矿, 成因与矽卡岩型磁铁矿不同, 研究程度不足, 但其产出于安山玢岩中, 说明其很可能是从玢岩型铁矿进一步富集成矿, 矿区内寻找玢岩型铁矿应是一个重要方向。

摘要:广东省龙川县麻布岗小长沙铁多金属矿区位于麻布岗火山岩盆地 (J3) 南端, 麻布岗火山岩盆地及其周边地带相继发现金石嶂铁银多金属矿、贝岭铁矿、岗头里铅锌矿等多个矿床。本文通过对广东省龙川县麻布岗小长沙铁多金属矿区矿床类型、成矿特征、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的综合分析探讨, 指出在该区应以寻找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为主, 并指出在该区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关键词:小长沙,铁多金属,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找矿方向

参考文献

[1]何大伦.论火山型铁矿床的成矿机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8年03期

[2]赵一鸣, 林文蔚, 毕承思, 李大新.中国矽卡岩矿床基本地质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 (14) [C].1986年

[3]许晓峰.从交代蚀变矿物标型特征研究冀南矽卡岩型铁矿床的形成[J].地质找矿论丛.1986年01期;56-62

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浅析 第8篇

贵州大部分地区都有铅锌矿床 (点) 分布, 总计已达数百个, 但其分布相对集中于黔东及黔西北两个成矿区上。黔东成矿区从松桃经铜仁、江口、三穗、镇远、台江、凯里、雷山而止于都匀、三都的一个NNE向的狭长地带[1];黔西北成矿区包含威宁经赫章、水城, 到盘县、普安、晴隆、纳雍、织金的一个NW向地区[1]。

威宁县铅锌矿位于黔西北成矿区中NW向黔西北冲断褶皱带北西端。黔西北冲断褶皱带是由一系列NW走向, 倾向SW的叠瓦状逆冲断层, 以及有关的逆冲岩席内褶皱和撕裂断层构成[1], 是黔西北铅锌多金属的成、控矿构造之一。

1 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威宁县铅锌矿区内及其周边地区岩浆活动频繁、构造活动强烈且具多期性、含矿地质体: (1) 泥盆系独山组~二叠系栖霞组的一套厚度>5000m沉积岩, 矿化多集中于摆佐组~马坪组, 铅锌矿体多分布于摆佐组下部及马坪组上部; (2) 深部火成岩体。区内矿床分内生及外生两类。内生矿床主要分为火成岩型和碳酸盐岩型两类;外生矿床主要为古人炼银遗留的高铅炉渣、冲洪积形成的砂泥铅及古人采矿抛弃的碳酸盐岩型贫矿石。图1为威宁县某地区地质略图。

1-二叠系下统;2-石炭系下统上司组至上统马平组;3-石炭系下统岩关组至旧司组;4-泥盆统上统革老河组:5-泥盆统上统尧梭组;6-泥盆统上统望城坡组:7-铅锌矿床 (点) ;8-逆断层;9-正断层;10-性质不明断层;11-地层界线;12-铅锌异常界线;13-背斜轴。

目前矿山主要开采的铅锌矿赋存于火成岩中, 前人主要开采的是浅部灰岩型矿体。从前人开采之盛可见灰岩型铅锌矿也是矿区的含矿主体之一。

目前矿区已发现138个原生矿体, 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矿床按其成矿作用、矿化类型、产出层位和控矿构造等分为六个矿体群 (表1) 。

矿区围岩蚀变强烈, 类型复杂, 具有多期叠加, 多成因、垂直分带等特点。主要蚀变类型有:铁锰碳酸盐化、青磐岩化、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雄雌黄化、绿泥石化、角岩化、矽片岩化、钾化、钠化等。从地表至深部的主要蚀变类型为:铁锰碳酸盐化带、青磐岩化与铁矿化带、石英云母化带、矽片岩化带、花岗质细脉带、钾化带。金属矿物亦呈对应的垂直分带性:上部为“黑矿” (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 次为毒砂、雄黄、雌黄) , 下部为“黄矿” (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 。另外, 平面上铅锌矿体分布也显示出围绕火山口呈环带特征。图2为矿区矿体与沉积岩和火成岩关系剖面图。

2 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2.1 成矿时代的确定

虽然之前的地质工作者们对该矿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但由于他们各自获得了不同的模式年龄, 因此矿床成矿时代尚未统一, 主要有以下认识:矿床年龄数据纷繁复杂, 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矿区深部的花岗斑岩为喜山早期, 而上部的火山沉积岩属石炭纪。

从矿石铅同位素成果来看, 异常铅同位素测试的年龄不能反映其成矿年龄, 仅采用正常铅的同位素年代 (表2) 。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全岩钾氢法得到的喜山期年龄可能与后期多次地质作用的影响有关, 矿区广泛存在的围岩蚀变、交代作用影响了其真实的年龄, 使其偏低。因此通过归纳总结, 可信的成矿时代就有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及燕山晚期共喜山早期三个期次。

2.2 成矿物质来源的确定

目前对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分歧。根据矿床铅同位素特征均在零值附近, 大家一致认为铅主要为壳幔混合来源, 硫是岩浆来源, 二是来至地层中的硫酸盐。但硫主要是来自火山岩地层还是隐伏岩体热液活动还存在较大争议。而碳酸盐矿物碳、氢、氧同位素的测试结果较一致, 认为成矿流体以初始岩浆水为主, 有大气降水的参与。矿区具有共同的矿化特征, 共同的浓集中心, 从内向外具有分带性;Cu与Pb, Zn的趋势面截然不同, 属不同成矿作用或成矿期次的产物。

3 矿床成因讨论

综上所述, 威宁县铅锌多金属矿床属多期同位成矿, 主要经历了海西早期的火山喷流作用, 海西晚期的火山热液作用及燕山晚期共喜山早期的隐伏花岗斑岩向上侵入的叠加改造作用。但其成矿主要以海西晚期的火山热液作用及燕山晚期共喜山早期的隐伏花岗斑岩叠加改造作用为主, 证据如下:

(1) 自晚古生代拉张以来, 在早石炭时期拉张作用最为强烈, 并引发上地幔的橄榄玄武岩浆大规模喷发。海底火山喷发期间带来了大量的黄铁矿及Pb, Zn, Ag等, 形成部分黄铁矿矿体及铅锌银矿化。这与区域上的石炭纪地层普遍具有较高的铅锌银含量背景值, 却少发现火山喷流沉积型的铅锌银矿床相对应。火山的第二次喷发旋回带来的成矿元素较第一次喷发旋回带来的成矿元素增多, 因此成矿元素也相对富集于第一旋回末期和第二旋回的中期。

(2) 随着裂谷收缩封闭, 矿床地区开始抬升, 于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沉积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受裂谷收缩挤压的影响, 深部富含铅锌银的岩浆热液再次沿原火山喷发的通道上涌。热液上涌过程中萃取深部的含矿元素, 叠加并改造了原矿化部位, 于浅部及顶部形成了层状似层状矿体, 这也造成了过去所测的同位素年龄跨度较大的现象。同时含矿热液沿断裂或节理裂隙运移, 因物化环境的改变及场域压力的减小矿质淀积形成脉状、囊状铅锌矿体, 穿插于各个层位和岩体中, 也是火山沉积岩中经常见到的零散的细脉状矿体的原因。

(3) 含矿热液上涌但并未喷发, 而是最终被灌入在岩溶中形成了不规则状、囊状的铅锌 (银) 矿体。由于碳酸盐岩活性较好, 亦是较好的容矿层位, 热液冷却后形成了数量庞大、品位较高的矿体群。而上涌热液未喷发也造成了在岩浆通道中的含矿热液在部分地段就地冷却, 形成了位于断裂中的陡倾大脉状的矿体群。因此, 海西晚期是矿体群的主要形成时期。

(4) 喜山早期, 隐伏花岗斑岩同位侵入, 把深部丰富的Cu, Fe, Sn, Mo等成矿物质再次沿断裂带到浅部, 并与矿体群发生强烈的叠加改造, 使矿体变富、矿石矿物粒度变粗、矿石组分、结构、构造复杂化, 并在原矿体中叠加了Cu, Fe, Sn, Mo等元素的矿化。矿区浅部的矿体中获得的成矿年龄与深部花岗斑岩的形成年龄一致也就说明了该问题。

(5) 由于矿区成矿元素出现Pb, Zn, Ag相关联、Cu与Pb, Zn不相关、Fe由于其多期次性, 显示难与Pb, Zn, Ag, Cu相关联等特征, 判断矿床经历了海西早期的火山喷流作用, 海西晚期的火山热液作用及燕山晚期喜山早期的隐伏花岗斑岩向上侵入的叠加改造作用, 属多期同位成矿。

4 找矿前景研究

4.1 找矿模型和找矿方向

找矿模型和找矿方向对本区深部、外围以及区域找矿预测均具有重要意义。前人通过该区浅部矿体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研究, 总结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围岩蚀变等方面的找矿标志, 初步建立了找矿模型, 找矿方向为下石炭统火山沉积岩和中上石炭统碳酸盐中的层状矿体。矿山地质工作者根据这些找矿标志, 在本区下石炭统火山一沉积岩和中上石炭统碳酸盐中也找到一些矿体, 但总体找矿效果不太理想。近年在矿区深部发现的花岗斑岩与成矿有关, Cu、Mo也取得很大找矿突破, 表明前人总结找矿标志需要补充和进一步提炼、建立的找矿模型需要修改和完善、确定的找矿方向也需要重新修订。

4.2 资源综合利用

矿床矿化元素极为丰富, 其Pb, Zn, Ag和S均达大型规模、Cu大中型规模、深部发现巨厚Mo矿体、Au也圈出了独立矿体, 伴生可综合利用的元素有Mn, Ga, Cd, In, Sn, Bi, Te, Re等。这些伴生元素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同时在确定矿床成因类型、指示矿床成因信息和找矿方向也有重要作用。前人对本区伴生元素分布规律、赋存状态、资源评价以及提供的矿床成因信息和找矿方向等方面研究程度很低, 严重影响了企业对资源综合利用的决策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同时也制约了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的研究。

5 结语

威宁县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很具代表性的铅锌矿床之一, 目前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 急需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矿山深部及外围寻找新的资源, 取得找矿的新突破。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构造活动强烈且具多期性、赋矿地层多种多样、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广泛分布, 具有十分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 以正确的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为指导、结合先进的成矿预测方法, 在矿区深部及外围有望找到新的资源, 对丰富和完善贵州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矿山增储、企业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威宁县铅锌矿开采历史悠久, 但多年来的开采, 资源已面临枯竭, 要解决矿山生存问题, 急需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矿山深部及外围周边通过找矿的新突破才能得以实现。本文从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因、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等方面对威宁县铅锌矿进行了阐述, 为下一步矿山及相似地区找矿工作拓宽了思路。

关键词:铅锌,矿床,特征,找矿

参考文献

[1]杨剑, 易发成, 刘涛, 李虎杰.黔北黑色岩系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J].地质科学, 2005 (01) .

[2]裴荣富, 梅燕雄, 瞿泓滢, 王浩琳.矿床类型模型的地质构造背景、成矿环境和容矿岩石组合[J].中国地质, 2013 (01) .

[3]王登红, 陈毓川, 徐志刚, 陈郑辉, 沈保丰, 汤中立, 裴荣富.成矿体系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J].地球学报, 2011 (04) .

大洋多金属结核的形成机理研究概述 第9篇

大洋多金属结核 (polymetallic nodule) 又称锰结核, 是一种以铁锰水合氧化物为主的海洋自生沉积型矿物。它外表多为暗褐色或黑色, 呈结核状、板状、皮壳状构造, 由核心和绕核心而生的Fe-Mn氧化物壳层两部分组成。生长核心主要有微化石 (放射虫或有孔虫) 介壳、磷化鲨鱼牙齿、玄武岩碎屑等, 甚至可能是先前结核的碎片。结核外壳的组分主要有铁锰矿物、粘土类和沸石类矿物、碎屑物质及其他自生矿物等。结核在洋底分布范围广, 据已有调查资料, 世界各大洋中约有15%的海底被金属结核所覆盖, 其中太平洋分布最广约有2300万km2, 印度洋约有1500万km2, 大西洋分布最少, 约有850万km2[1]。太平洋的多金属结核主要富集在东太平洋克拉利昂 (Clarion) 和克利帕顿 (Clipperton) 两断裂带间, 又称C-C区。结核中蕴藏着丰富的锰、铁、铜、镍、钴等金属资源, 据估计, 大洋锰结核中所含锰、铜、镍、钴等的储量, 即相当于陆地储量的几十至几千倍, 太平洋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达1.7万亿吨, 其中含锰4 000亿吨、铜88亿吨、钴58亿吨、镍164亿吨, 是很有远景的潜在海底矿产资源[2]。

关于多金属结核的形成机理问题的研究, 一直以来都受到科学家们的重视。这是因为通过形成机理的研究可以探索多金属结核的成矿过程, 重建其形成的古海洋环境, 预测结核的区域分布和丰度等, 进而为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评价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从多金属结核成矿物质来源、生长环境、生长机理和成矿模式等方面来对多金属结核的形成机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 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物质主要是指Fe、Mn、Cu、Ni和Co等金属元素, 它们是结核能否生长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关于多金属结核成矿的物质来源问题, 早有科学家提出了四种主要方式:一是大陆或岛弧上的岩石风化产物, 经风或是河流的搬运运动带入海洋;二是海底火山喷发、海底风化、洋底热液活动以及火山物质的海解作用为结核提供了成矿物质;三是来自于海洋生物的供给, 它们代谢作用的参与为结核的形成提供大量成矿物质;四是海水本身是盐类溶液, 它可能是结核最重要的矿物质供应源[3]。结核成矿物质也是多源的, 经过对成矿物质在海水中迁移富集过程的研究表明, 底层海水和孔隙水是铁锰结核成矿物质的直接来源[4]。

2 生长环境及主控因素

多金属结核是海洋各种地质过程综合作用的产物, 结核各壳层的形成与古海洋事件及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影响多金属结核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水深、地形、沉积速率、生物作用和南极底层流等。

2.1 水深地形对多金属结核形成的影响

水深对结核形成的影响主要是跟大洋碳酸钙补偿深度 (CCD) 有关, CCD之下是底层水活动较强的层段, 大量的钙质生物经过CCD界面时遭到溶解释放出Fe、Mn等金属元素 (Martin and Knauer, 1983) 供给结核生长, 所以海底深度大于CCD时, 海底产结核多, 而当海底深度在CCD之上时则少。

地形的不同, 不仅海水化学性质有差别, 沉积物类型及其发育程度也不同:海山和丘陵顶部容易受到溶蚀和侵蚀, 沉积物为很少的钙质生物沉积物, 结核成矿物质主要用上覆海水供应, 形成光滑的水成-沉积型结核;平原和丘陵间凹地一般发育有一定厚度的沉积物, 主要是Cu、Ni和Mn等含量较高的硅质软泥, 硅质粘土, 这些沉积物经过成岩作用以孔隙水给结核的生长提供成矿元素, 因而深水平原、丘陵地区主要发育有粗糙的成岩型和水成-成岩型结核。

2.2 生物作用对多金属结核形成的影响

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生物生产力是影响多金属结核生长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5], 高生物生产力的海域, 放射虫、硅藻及有孔虫等生物活动积极, 这些生物死亡后随碎屑沉积进入洋底沉积物, 为结核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成矿环境。远离高生物生产力带, 结核的生长速率逐渐减小, 直接影响成矿物质的供应量。

2.3 南极底层流对多金属结核形成的影响

自新生代以来南极冰盖形成并扩大, 在结冰过程中释放的盐分导致洋水盐分增高, 密度增大。由南极形成的富氧低温、高密度洋水沉入底层, 在水平压力驱动下朝向密度低、温度高的方向作水平运动。在其流经的海域水温降低, 溶解氧和养分增多, 南极底层流营造了洋底氧化环境, CO2含量高, CCD界面上升, 大量生物溶解, 促使生物中吸附的大量成矿金属组分释放, 为多金属结核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源。

3 生长机理和成矿模式

结核的生长是极为缓慢的一种地质现象, 其生长机制主要是由Fe、Mn等成矿物质的沉析机制决定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模式:沉积动力学机制和微生物成矿机制。

3.1 沉积动力学机制

沉积动力学机制是以胶体化学作用为主导, 氧化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叠加的外生成因水下沉析的结核成矿模式。

3.1.1 氧化作用

结核中的Mn、Fe矿层是由高价态Mn、Fe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组成, 因此成矿溶液中低价态的Mn (Fe) 必须经过氧化作用转化为高价态, 才能生成结核中的Mn (Fe) 矿物。氧化作用是结核生长的起始作用。

3.1.2 生物化学作用

生物的化学作用对结核生长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直接参与Fe、Mn的氧化还原反应;二是间接通过代谢活动, 改变介质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 以及生物分解等, 促使成矿物质富集而成矿。

3.1.3 胶体化学作用

胶体凝聚方式沉淀是多金属结核中Fe、Mn沉淀的一种重要方式, 海水中不同电性的Fe、Mn胶体粒子相互作用产生共沉淀形成Fe、Mn凝胶。分布于海底表面的固态成核物质能不同程度的吸附周围介质的分子。这些成核物质优先将底层水和间隙水中Fe、Mn凝胶吸附沉着在其表面, 吸附之后引力场达到平衡状态, 但胶粒的表面又产生了新的分子非平衡引力场, 且比原来的核心物质更大的比表面和分子引力, 使得溶液中的胶粒围绕核心物质凝胶聚集起来, 使多金属结核得以形成[6]。

3.2 微生物成矿机制

微生物凝聚和富集多种金属元素, 它们不仅可以在各种不同固体附着物上建造锰质核形石 (锰结核) , 而且还在其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直接富集金属元素堆积成矿。另一方面由于海底的锰氧化菌和锰还原菌的活动, 可改变或影响介质中的p H, Eh值的升高或降低, 促进氧化-还原作用的进行, 造成Fe、Mn化合物的溶解, 元素的迁移或氧化低价态Fe、Mn成高价态化合物沉淀, 使得结核中不仅赋存有丰富的Fe、Mn元素, 也导致铁锰矿物的形成[7]。

4 结论

多金属结核是海洋各种地质过程综合作用的产物, 成矿物质是结核能否生长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 适当的成矿环境是影响结核生长的关键性因素, 这是结核形成的两个前提。结核的生长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探索多金属结核的生长机制和成矿模式, 可以重建其形成的古海洋环境, 预测结核的区域分布和丰度等, 为多金属结核资源评价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对大力开发与利用洋底多金属矿产资源,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克超, 李振韶, 何高文, 等.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产[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1.

[2]徐脉直, 陈宗团, 姚德.大洋多金属结核开发前景[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2:1-47.

[3]张宏达, 汪珊, 武强, 等.大洋多金属结核的成矿作用和模式[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26 (2) :95-101.

[4]许东禹.多金属结核的特征及成因[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

[5]李国胜.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矿物学特征及物源[J].物探与化探, 2009, 33 (6) :613-619.

[6]杜灵通, 吕新彪.大洋多金属结核研究概况[J].地质与资源2003, 12 (3) :185-187.

铁多金属 第10篇

1 矿石性质

该矿石属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石,含铅2.76%、锌3.60%、铜0.10%、银22.1g/t,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少量铁闪锌矿及磁黄铁矿,并伴生有少量银;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大理岩、白云石、高岭石和少量云母。

方铅矿以粗粒不规则粒状集合体为主要嵌布形式,常与粗粒闪锌矿粒状集合体相嵌,少量方铅矿以不规则粒状集合体与黄铜矿、黄铁矿密切连生,以乳滴状、星点状、细脉状嵌布于脉石中。闪锌矿以细粒不规则粒状集合体为主要嵌布形式,其次以不规则粒状集合体与方铅矿、黄铁矿密切连生。原矿多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铅、锌物相分析结果见表2。

2 选矿试验研究

针对所要处理的矿石铅锌含量都比较高的特点,同时考虑到伴生铜矿物与方铅矿的可浮性相近。因此,最终确定的流程方案为:部分混合浮选,即铜铅混合浮选,然后浮锌[1]。

2.1 磨矿细度试验

试验流程为一次粗选、一次扫选的开路流程。试验所得精矿为粗选和扫选所得粗精矿的混合精矿。试验结果见表3。

*含量单位为g/t。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磨矿细度的增加,铜、铅的回收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当磨矿细度为-200目70%时,铜铅混合精矿中铜的回收率为90.61%,铅的回收率为86.68%。继续提高磨矿细度,锌在铜铅混合精矿中的损失较多。因此,综合考虑矿石性质、经济成本及工艺的可行性因素,本试验采用磨矿细度为-200目70%。同时可以看出,铜矿物的富集情况与方铅矿基本相同,因此,在铜铅混合浮选的条件试验中,将暂不考虑铜的富集情况。

2.2 硫酸锌用量试验

硫酸锌是广泛采用的抑锌药剂,通常在碱性矿浆中才有抑制作用。其用量试验结果见表4。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硫酸锌用量的增加,锌在铅精矿中的损失逐步下降,当硫酸锌的用量由600g/t增至1500g/t时,铅精矿中锌的品位由5.65%降低到5.10%,若继续增加硫酸锌的用量,锌的品位不再下降。综合比较,硫酸锌最佳用量为1500g/t。

2.3 NSF用量试验

硫酸锌单独使用时,其抑锌效果较差,因此通常与氰化物、硫酸钠、亚硫酸盐或硫代硫酸盐等配合使用。本试验采用硫酸锌与NSF作组合抑制剂,NSF用量试验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NSF与硫酸锌组合使用,可以增强对闪锌矿的抑制效果。当NSF用量由400g/t增至800g/t时,铅粗精矿中锌的品位由6.75%降至4.57%。综合考虑,NSF较适宜的用量为800g/t。

2.4 捕收剂用量试验

在探索性试验中,曾探索过用丁基黄药、乙基黄药、Z-200等多种捕收剂捕收方铅矿[2],结果表明,乙黄药对该矿石中的方铅矿有较强选择性。为确定乙黄药的最佳用量,进行了乙黄药用量试验,结果见表6。

试验结果表明,捕收剂的用量在140~160g/t为宜,如果继续增加捕收剂的用量,乙黄药就会失去其选择性,到200g/t时,粗精矿中铅的品位由48.59%下降到40.09%,锌的品位却由4.20%增加到5.65%。综合考虑,本试验采用捕收剂用量为140g/t。

2.5 选锌药剂及用量试验

受硫酸锌抑制的闪锌矿易受到铜离子的活化,一般采用硫酸铜作为活化剂,采用丁基钠黄药作为捕收剂。经药剂用量条件试验,最终确定:石灰用量为1000g/t,硫酸铜用量粗选+扫选1+扫选2为150+50+50g/t,丁基钠黄药用量粗选+扫选1+扫选2为100+40+20g/t,起泡剂为2#油。

2.6 闭路试验

闭路试验采用图1所示的“铜铅混浮,尾矿选锌”工艺流程,其试验结果见表7。

从表7可知,原矿经过一次粗选、一次扫选、三次精选,所得铜铅混合精矿中铜品位为2.74%,铅品位为68.47%,铅回收率为88.01%,铜回收率为90.66%;铜铅混选的尾矿经过一次粗选、两次扫选、三次精选,所得锌精矿品位为47.28%,回收率为90.91%。

注:Ag品位为g/t。

3 结 语

1.该矿石中方铅矿、闪锌矿的嵌布粒度较粗,较易达到单体解离。但由于含有铜矿物,易产生铜离子对闪锌矿的活化,导致闪锌矿较难抑制。

2.该矿石中的铅矿物可浮性差异大,绝大部分可浮性好,少量的乙黄药就能浮选,部分铅矿物可浮性较差,因而造成锌精矿中含铅较高,这也是铅回收率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

3.混合精矿中铜的品位为2.74%,有较高的回收价值,但委托方由于投资成本等方面的因素,暂未进行铜铅分离试验。

参考文献

[1]刘志彬,等.提高云南某铅锌矿回收率的选矿工艺研究[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4(3):5~8.

铁多金属 第11篇

关键词:木吉村铜钼矿床;闪长玢岩;蚀变分带;成矿模式

1 区域地质背景

木吉村铜(钼)矿床位于太行山脉中段,阜平幔枝构造的西北缘,整体受紫荆关断裂带北支上黄旗-乌龙沟断裂控制。区内地层主要有上太古界石咀岩群片麻岩,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蓟县系迷雾山组和铁岭组碳酸盐岩,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碎屑岩,下古生界下寒武系馒头组、中寒武系张夏组、上寒武系崮山组和炒米店组碳酸盐岩,中古生界奥陶系冶里组,中生界中侏罗统髫髻山组。

矿田位于浮图峪——王安镇火山断陷盆地西部,断裂构造及古火山构造发育。断裂构造有NNE、NE、NEE近SN, NW向等多组,以NNE-NE向乌龙沟断裂系为主(图Ⅰ)。

2 蚀变特征及分带

区内铜钼矿主要为热液蚀变型矿床。矿区内蚀变作用分布范围广,蚀变强度比较大,蚀变作用主要与闪长玢岩岩体有关。本项目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采集了大量岩矿样品和岩心样品,系统进行了镜下光、薄片鉴定研究工作,根据其蚀变类型自岩体内部到围岩,划分出内、外两个蚀变带(图Ⅱ)。

2.1 内蚀变带

内蚀变带为典型的斑岩热液蚀变带,将玢岩体由岩颈中心深部向地表依次划分出强硅化、钾长石化、硬石膏化、石英-绢云母化、强绢云母化、青盘岩化蚀变带。

强硅化带 分布在地表700m以下岩颈部位岩体的深处,硅化由北向南、由浅到深增强。蚀变岩石主要由密集的石英脉组成,残留有部分钾长石或由石英和钾长石组成的微晶集合体团块。石英主要为微晶-细粒镶嵌结构或碎裂结构,呈蚕食状交代钾长石,微晶石英中也有交代残留物质碎裂结构(如图Ⅲ-1)。金属矿物有黄铁矿和辉钼矿。

钾长石化带 主要发育在600m深度以下强硅化带的外围。蚀变岩石以钾长石和石英为主,少量绢云母,部分钾长石形成很不规则的交代斑晶,部分样品中保留有交代残余的斜长石斑晶(如图Ⅲ-2)。金属矿物有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是钼矿体形成的主要地段。

石英-绢云母化带 多分布在岩颈的中上部及靠近颈部的舌状体中,地表下200~600m范围内最为发育。蚀变岩石中闪长玢岩的结构特征基本保留,斜长石斑晶发育绢云母化,基质主要为微晶石英、钾长石。石英呈不规则团块状与金属矿物和部分残酸盐矿物一起出现,长石碎粒化,并被绢云母、钾长石和石英逐渐取代(如图Ⅲ-3)。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和黄铁矿,是形成工业铜矿体的主要矿化带。

强绢云母化带 在石英绢云母化带上部和地表青盘岩化闪长玢岩的下部。蚀变矿物主要为绢云母,少量石英。显微镜下斜长石斑晶全部变为微晶绢云母,但外形保留原来板状晶形,基质由绢云母和石英组成,基质中常见比较自形的黄铁矿颗粒(如图Ⅲ-4)。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

青盘岩化带 在矿区地表闪长玢岩“半蘑菇状”顶盖出露的地方广泛发育。蚀变矿物包括有绿帘石、绿泥石、石英、钠长石、绢云母、方解石。岩石外表为灰绿色,斑状结构。显微镜下斑晶斜长石为自形-半自形板状,聚片双晶较清楚,暗色矿物全部绿帘石化,基质主要为微晶长英质和绿帘石(如图Ⅲ-5)。金属硫化物矿物主要为黄铁矿,侵染状为主。

硬石膏化带 出现在-450m到350m标高的深度范围内,分布范围较广,但不连续。硬石膏化叠加在其他几个带上,蚀变闪长玢岩和矽卡岩中既有侵染状硬石膏,也有脉状硬石膏,在石英绢云母化闪长玢岩中的硬石膏石英脉中常见金属硫化物矿物,强均匀硅化岩石中岩石的粒度比较细,硬石膏在其中均匀分散分布(如图Ⅲ-6)。

2.2 外蚀变带

外蚀变带可以分矽卡岩化带、矽卡岩化大理岩带和大理岩化碳酸盐岩带,与闪长玢岩直接接触的围岩主要是下古生界石灰岩和中元古界白云质碳酸盐岩。在古生宇石灰岩中形成钙质矽卡岩带、元古宇白云岩中形成镁质矽卡岩带,对应的矿化为铁铜锌矿化和铁铜-锌矿化。

矽卡岩化带,分布在青盘岩化带的外围,地表出露宽度比较大,可达数百米,地表所见的以钙质矽卡岩为主。主要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透辉石、透闪石及绿帘石、绿泥石、方解石、石英等。含铜磁铁矿化与透闪石化相伴,镜铁黄铜矿化与绿泥石、绿帘石化关系密切。

矽卡岩化大理岩带,主要矿物成分有方解石、白云石、蛇纹石、绿泥石、透闪石,少量滑石、绿帘石和石英。除重结晶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或白云石以外,交代形成的矽卡岩矿物主要为含水矿物。岩石中可见黄铁矿和磁铁矿化,钻孔中可见有黄铁矿和黄铜矿化。

大理岩化碳酸盐岩带,分布于最外带,主要表现为岩石的重结晶现象。根据围岩岩性的不同有白云石大理岩和方解石大理岩。没有矿化现象。

2.3 蚀变矿物的期次划分

早期的蚀变作用是岩体的青盘岩化和围岩的矽卡岩化,该期是黄铁矿和矽卡岩型含铜磁铁矿床形成的主要时期。中期的蚀变作用是岩体在深部的钾长石化和浅部的石英-绢云母化,该期是斑岩型铜钼矿形成的主要时期。晚期的蚀变主要是深部强烈的硅化,伴随有辉钼矿化。热液活动的后期随温度的降低有部分方解石、绿泥石、萤石,以及硬石膏转变为石膏。

3 成矿分析

木吉村矿田位于阜平幔枝构造的北东倾伏端位置。浮图峪-木吉村断陷受控盆韧性剪切(断裂)带的控制,盆地中强烈的火山喷发形成了本区一定范围的安山质火山岩建造。在火山喷发期后较小范围的次火山岩侵位,在木吉村一带形成“蘑菇状”、“舌状”闪长玢岩体。

岩浆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使得多次大规模溢流的含矿气液体对闪长玢岩体及其围岩进行强烈交代蚀变。受斑岩型热液蚀变系统的控制,在“岩柄”的钾质蚀变带形成细脉浸染型铜钼矿体,在“岩柄”与“岩盖”过渡部位的硅化-青盘岩化蚀变带形成脉型硫铁矿体;受接触交代系统的控制,在“岩体”接触带及层间构造系形成含铜磁铁矿体(矽卡岩期);受体系青盘岩化热液叠加,沿层间裂隙及盆地边缘断裂带(F4)形成镜铁-黄铜矿体;在矿区外围形成“远温”热液脉型铅锌矿体(化)。矿床以闪长玢岩为中心,由内向外,形成了斑岩型铜(钼)矿-矽卡岩型铁铜、热液叠加矽卡岩型铜(镜铁)矿-热液脉型铅锌(银)矿“三位一体”铜(钼)多金属矿田。

4 结论

本矿床为受岩浆作用控制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矿化以闪长玢岩岩体为中心,岩体内部为斑岩型铜钼矿化,岩体周围的碳酸盐岩围岩为矽卡岩型含铜磁铁矿化。矿体赋存的空间位置,呈独特的空心式,分为上下两个矿带。上部矿带以斑岩型铜钼矿及接触带矽卡岩型铜铁矿为主体,其中以斑岩型为主。下部矿带以矽卡岩型铜(钼)矿为主,穿插有部分斑岩型铜矿或铜钼矿。钾硅化带中钼矿化最强。

蚀变与矿化可分为闪长玢岩内的网脉状硅化、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盘岩化及对应的钼-铜矿化、铜-钼矿化、铜-钼矿化、黄铁-黄铜矿化及黄铁矿化;而碳酸盐岩围岩则以矽卡岩化为特征,并在古生宇石灰岩中形成钙质矽卡岩带、元古宇白云岩中形成镁质矽卡岩带,对应的矿化为铁铜锌矿化和铁铜-锌矿化。

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迄今为止凡有明显地表露头的金属矿床已经大部分被查明。伴随采矿工业不断进步及民间采掘遍地开花,矿床开采速度加快,已探明浅层矿床几乎难以维持国民经济发展需求,而深部找矿如雨后春笋逐渐成长,因此金属矿床的勘探应向地壳深部努力开拓。

参考文献

[1]黄崇轲等.中国铜矿床[M]. 地质出版社, 2001

[2]李建宏,申保川. 斑岩铜矿的蚀变分带及成因模型[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1(03)

[3]何永东,张善明. 对斑岩铜矿的认识[J]. 西部资源, 2012(02)

[4]彭玉旋,夏南,张玉进,夏冬. 河北省涞源县木吉村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初论[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01)

[5]马国玺.河北省涞源县木吉村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7.

[6]马国玺,陈志宽,陈立景等.木吉村铜(钼)矿床地质特征.河北地质.2009(2)

※资助项目:石家庄经济学院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D2013403018)

铁多金属 第12篇

某多金属硫化物金矿属于石英脉型矿床,矿体由黄铁矿石英脉、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及碎裂蚀变岩组成,含银、铜、铅、锌、硫等多种有价组分。目前,生产现场将该矿只作为单一的金矿进行开采利用,对其中的伴生有价组分都未曾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笔者针对该矿的矿石性质,进行了综合利用试验研究。

2 矿石性质及选矿流程方案的确定

2.1 矿石的化学成分

矿石的多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矿石中主要有价元素为Au,品位4.5g/t,在目前条件下矿石中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的元素有Ag、Cu、Pb、Zn、S。

* 单位为g/t。

2.2 矿石的矿物种类及嵌布特征

对该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矿石中发现的金属矿物有20余种,其中以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为主;其次有褐铁矿、黝铜矿、菱铁矿、菱锌矿、白铅矿、赤铁矿、辉铜矿、蓝辉铜矿、铜蓝、毒砂、白铁矿、铅矾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方解石、云母类、绿帘石、绿泥石、粘土类等。矿物含量见表2。

在该矿床中,黄铁矿作为金和硫的主要载体矿物粒度较粗、嵌布关系简单;矿石中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作为一个金属硫化物整体粒度较粗,而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各自的粒度较细、嵌布关系复杂,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之间相互包裹现象普遍,特别是闪锌矿和黄铜矿之间固溶体分离结构常见。金银在各载体矿物中的分布见表3。

2.3 工艺流程方案的确定

由工艺矿物学得知,该矿石中金、银、铜、铅、锌绝大多数分布于金属硫化物中。各金属硫化物粒度较细,相互之间嵌布复杂,单体解离比较困难;矿石中原生矿泥种类多、含量高,不利于浮选分离。由表3可知,金、银在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中的含量较高,闪锌矿中的含量相对较低,因此,试验拟从解决矿泥的影响着手,寻找适应性强的药剂,尽可能产出单独的锌精矿产品,铜、铅、银则随金、硫一起进入到金精矿中,考虑在以后的冶金工艺中进一步回收。因此,该试验确定先浮选金后浮选锌的工艺流程。

3 金、锌分离试验研究

3.1 磨矿细度试验

按图1进行磨矿细度试验,试验结果见表4。

*单位为g/t。

由表4可知,磨矿细度对选金指标影响不大。但对锌的选矿指标影响较大。当磨矿细度较细时,有利于降低粗金矿中锌的含量及损失率,提高粗锌精矿中锌的回收率;当磨矿细度达到-200目73%时,由于泥化严重、浮选环境恶化,反而不利于金、锌的浮选分离。因此,试验确定适宜的磨矿细度为-200目65%。

3.2 选金试验研究

3.2.1 硫化钠用量试验

由于原生矿中存在一部分氧化矿,所以添加硫化钠有利于加强对氧化矿的回收。按图2进行硫化钠试验,试验结果见图3。

由图3可以看出:添加适量的硫化钠有利于提高粗金精矿中金的回收率。综合考虑,确定适宜的硫化钠用量为200g/t。

3.2.2 分散剂T-721用量试验

矿石中泥含量较高,矿泥以高岭土、云母为主。矿泥导致浮选环境严重恶化,浮选分离矿物比较困难。在金、锌分离的试验中,为解决矿泥给浮选带来的影响,对水玻璃、六偏磷酸钠、CMC和自行研制的T-721等分散剂进行了探索试验。发现T-721分散剂对该矿石矿泥有较好的适应性。按图2进行T-721用量试验,结果见表5。

*单位为g/t。

由表5可知:添加分散剂T-721可明显提高粗金精矿中的金品位、降低锌的损失率。当分散剂T-721用量为190g/t时,与不加T-721比较,可提高粗金精矿金品位2.31g/t、降低锌损失率4.44%。确定T-721的适宜用量为190g/t。

3.2.3 抑制剂ZnSO4用量试验

按图2进行ZnSO4用量试验,结果见表6。

*单位为g/t。

从表6可看出:硫酸锌对金、锌矿物的分离效果明显。随着硫酸锌用量的增加,粗金精矿中锌矿物的含量明显降低,锌在粗金精矿中的损失率也明显降低。试验确定适宜的硫酸锌用量为1000g/t。

3.2.4 其他药剂用量的确定

经试验探索,其他药剂用量确定为:丁基黄药80g/t,起泡剂F351为70g/t。

3.3 选锌试验研究

3.3.1 分散剂T-721用量试验

分散剂T-721用量试验结果见图4。

从图4中可以看出:锌粗选作业添加分散剂T-721可明显提高粗锌精矿的锌品位,有利于产出合格的锌精矿。试验确定适宜的分散剂T-721用量为190g/t。

3.3.2 活化剂硫酸铜用量试验

硫酸铜用量试验结果见图5。

由图5可知:添加硫酸铜可明显提高锌的回收率,同时也可提高粗锌精矿的锌品位。确定适宜的硫酸铜用量为300g/t。

3.3.3 捕收剂用量试验

捕收剂丁基黄药用量试验结果见图6。

从图6可知:捕收剂适宜用量为60g/t。

3.3.4 闭路条件试验

在条件试验的基础上选择较优药剂组合进行闭路试验。闭路试验结果见表7,闭路试验流程见图7,产品多元素分析结果见表8。

* 单位为g/t。

* 单位为g/t。

4 结 语

1.该金矿脉石矿物主要以石英、高岭土、云母为主,矿泥对浮选的影响明显,浮选矿浆粘稠度大,不利于矿物的浮选分离。

2.该矿石中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粒度以中、粗粒为主,嵌布关系简单、可浮性好;金以自然金、银金矿为主,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铜、铅、锌、铁硫化物作为一个硫化物整体,粒度较粗、可浮性较好。但是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各自的粒度较细,嵌布关系复杂,要实现金与铜、铅、锌矿物的分离比较困难。

3.该矿石采用先浮金后浮锌的工艺流程最终可得到金品位41.51g/t,含锌0.84%,回收率为94.56%的金精矿;锌品位43.30%,回收率为66.71%的锌精矿产品。这一试验结果为该矿现场生产工艺改进提供了较好的方案。

摘要:某多金属硫化物金矿属于石英脉型矿床,矿石原生泥含量高,对选矿影响大。笔者针对该矿石性质,在保证金的回收率的前提下,采用先浮选金后浮选锌的选矿工艺,分别得到含Au41.51g/t,回收率94.56%的金精矿;含Zn 43.30%,回收率66.71%的锌精矿,同时金精矿中还回收了大部分铜、铅、银等,为该矿的综合利用提供了较好的方案。

关键词:多金属硫化物金矿,浮选,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铁多金属】相关文章:

金属氧化和硫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液相制备与性质探析09-12

上一篇:绿色机械加工下一篇:车刀几何角度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