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的经济管理

2024-08-16

建筑行业的经济管理(精选12篇)

建筑行业的经济管理 第1篇

医院是向病人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离不开医疗设备,而医疗设备的运行需要连续、可靠和安全的医院供配电系统。医院电气行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1 供电可靠性

医院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较高,供电的中断将会导致病人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医院的供配电系统中主要保障的是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一级负荷和二级负荷的供电,如手术室、血液透析室、ICU病房等场所供电。在市电全部故障的情况下,医院的保障性负荷能够持续工作,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生命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并能使医院在最低状态下维持运转。

因此,提高医院的电能管理和供电水平,结合自动化手段对医院供配电系统进行故障诊断、故障切除、供电方式快速转换,用智能化手段进行供配电系统的实时监测、异常报警、远程操作等,对严密掌握系统的运行状态和保证重要负荷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1.2 供电质量及诊断定位

医院内各种精密的医疗设备需要提供高质量的电能,其对供电可靠性要求非常高,仅几个周波的电力系统故障就可能造成医疗设备故障,甚至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同时医疗设备自身也会对供电环境造成影响,如大型医疗设备(MRI、CT、DSA等)的瞬时投入造成电压波动、UPS内部整流元件中非线性负荷产生的谐波等,因此良好的电源环境是确保医疗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

另外,准确判别医院供用电系统局部故障和异常,对潜在性、瞬时性、持续性的危及医疗设备及医院供电安全的问题类型能够进行快速识别并定位发生源方向,这对诊断医院供用电系统故障或异常问题、提高的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大有裨益。

1.3 能源消耗

医院能源中按能源种类分类主要有电、燃料(固体、液体和气体)、水、集中供热、集中供冷、蒸汽等,由于医院行业对环境舒适度、空气净洁度、通风要求高,医院供热供暖、蒸汽、热水、医疗气体连续供应等复杂能耗需求,医院建筑全年的能耗用量通常是普通公共建筑的2倍以上,其中主要以电能消耗为主,如24小时急诊和住院部、大型医疗诊疗和治疗专用设备、中央空调、电梯、照明系统用能等,因此医院建筑节能的潜力十分巨大。

1.4 电气安全

电气火灾是影响医院中用电安全的原因之一,医院内的医疗设备、供电线路、电源、各种开关设备等,由于其分布广泛、长期持续运行,且电气线路通常敷设在隐蔽处(如吊顶、电缆沟内),火灾初期时不易被火灾报警系统发现,也不易为肉眼所观察到,一些患者在电气火灾发生时无逃脱能力,甚至无法摆脱电击,因此保障医院电气安全性就是保障人身安全,由此显得至关重要。

1.5 消防安全

医院为人员密集的场所,一旦消防设备电源失控导致消防设备失灵,将导致火灾蔓延,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为了保证消防设备在火情发生时能正常工作,有效预防火灾和减少危害,还需设立对消防设备供电电源的实时监控系统,避免火灾发生时消防设备无电可用。通常,导致消防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的主要原因为消防设备电源的状态,如发生过压、欠压、过流、缺相、错相、中断等故障。

2 医院建筑相关标准

我国医疗建筑相关标准和规范有GB 50333-2002《医院净洁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16895.24-2005《建筑物电气装置第7-710部分: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JGJ 312-2013《医疗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49-2007《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B 19212-16《电力变压器、电源装置和类似产品的安全第16部分:医疗场所供电用隔离变压器的特殊要求》等。

3 医院电气的综合监控管理

结合医院电气行业的特点以及相关标准规范,深圳中电技术公司提供了专门针对医院建筑电气行业的综合监控管理方案:集成化医院电气监控系统IHEMS (Integrated Hospital Electrical Management System)。对于医院建筑电气的用电特点,IHEMS提供了医院EEMsys能耗监管系统、EFsys电气火灾监控系统、FPM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三大功能系统,以分别实现对医院建筑能耗和电能的监控与管理、对医院建筑电气安全以及医患人员人身安全的预警防护、医院消防设备电源的实时监控等。三大功能系统保障范围各不相同,系统各自独立运行、互不影响。

3.1 医院能耗监管

如图2所示,EEMsys医院能耗监管系统是集医院能耗监测和管理、电能质量监测和管理、故障诊断与定位于一体的电气管理系统,以CET IEEM能耗管理软件为平台,以iMeter系列、PMC系分类计量表计、中高压保护测控装置、能耗数据采集器为硬件核心,为医院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开放、透明、节能、高效的能耗管理和电能管理平台,实现对医院分类建筑能耗采集和供配电系统的电量采集、其他能源数据采集(含水、气、燃料等非电量)、电能质量监测、分时计费、故障快速诊断、波形捕捉、故障录波、继电保护、备用电源自投自复等功能。通过对用能设备最优运行管理、医院能耗构成和成本分析以及电能质量监测、微机保护、自动控制等方式提高医院建筑能效水平和供用电可靠性,此外还提供能源审计、节能诊断分析、节能效果评估、决策支持等功能,帮助用户实现节能增效的目标,创建绿色节能型医院,并以遥测、遥信、遥控等远程监控功能实现对医院供配电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1)能耗监管

医院EEMsys能耗监管系统是针对医院能耗特点,应用信息化技术搭建的面向管理层的节能管理平台,通过对分类、分项能耗数据的合理采集,准确地掌握不同医疗功能建筑、核算单元、特殊区域和重点设备的能耗,有效指导医院能源管理,同时为医院建筑诊断、节能改造提供依据。

医院EEMsys能耗监管系统由计量装置、数据网关、数据传输网络、数据中转站、数据服务器、管理软件等组成。系统基于互联网技术,具备能耗数据的实时采集和通讯、远程传输、自动分类统计、数据分析、指标对比、图表显示、报表管理、数据储存、数据上传等功能。

需要详细掌握医院内部各环节、各重点耗能设备和不同功能建筑的分类能源消耗情况,则需依据《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进行分类、分项计量布点。

例如分项用电的采集,可便于医院EMMsys能耗监管系统对医院总用电各分项所占比重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医院用电规律和特点,细致挖掘耗电原因和节能潜力。

对于冷、热量的采集应为供暖空调用冷、热量、生活热水用热量。供暖空调用冷、热量、生活热水用热量分项采集,可以清晰了解各个核算单元能耗现状,并进行诊断分析。还可以对同类型建筑能耗进行横向对比,寻找差距,促使改进。根据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节能评估、发现各建筑的真正耗能问题,并取得节能效果。

医院EEMsys能耗管理系统遵循国标相关要求,对医院各分类能耗(电量、水量、燃气量、集中供热耗热量、集中供冷耗冷量)建立在线能耗数据计量监测系统,提供能耗统计分析和日常运行监控应用,从而建立建筑能效评估指标体系,实施科学量化的管理。

(2)电能管理

对于电能管理,医院EEMsys系统为遵循配电系统的标准规范而开发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并适用于医院高低压配电监测和控制管理的系统,采用通信技术与带通信接口的智能设备进行通信,从而实现遥信、遥测、遥控和遥调的功能,其开放式的通信接口也可与第三方系统如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等进行互联通信。

医院EEMsys系统可对医院内变配电室、高低压配电回路、楼层配电回路以及用电设备进行全面的监测和保护;为了更好地保障医院内用电负荷安全、提高其用电连续性,可对医院配电室内的高、低压配电系统安装电量监测、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微机智能切换装置等,对市电馈线、柴发电源、各用电负荷等用电回路的电量参数和用电状态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全面掌握电量信息、记录和统计用电负荷的用电情况并进行事前预防和事后分析,当出现故障时保护装置及时动作以保障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当双路电源出现主电源失电则及时投入备用电源以保障医院重要负荷的运行。其针对供电可靠性、自动化监控和保护、节能等各种需求,还具有电量与非电量监测采集、分时计费、需量计算、波形采样、定时记录等多种功能,可显著提高医院建筑电气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节能水平。该监控系统可以采集到比较齐全的电力负荷运行(如电压、电流、功率、频率、温度等模拟量、开关运行等状态量)、故障(如开关故障、保护动作等故障量)等数据信息,实现对各智能设备和用电回路的监视和控制,尤其是配电所设备的运行和操作,来提高医院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对日后供电的连续性运行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3)电能质量及诊断定位

医院供电系统电能质量问题不容忽视,医院内各种精密的医疗设备需要高质量的电能,其对供电可靠性要求非常高,仅几个周波的电能质量问题就可能造成医疗设备故障,甚至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医院的电能质量问题主要为电压波动与浪涌电压、谐波等。在多种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大量不同步启、停电的情况,容易造成电网电压产生异常情况,导致出现畸变的电压波动;大型放射类医技设备如CT、MRI、DSA等为医院中主要的谐波源,整流设备、变频器、恒温设备、变压器、通讯系统基站、电梯、UPS、中央空调、荧光灯、节能灯、微波炉、复印机、电脑等设备均可产生谐波和高次谐波。谐波含量的增加,不仅会增加供配电系统的损耗,还会导致医疗设备寿命的缩短,图像质量降低、监测结果不准确,干扰医疗数据的正常传输。其中高次谐波还会加速电容器老化,导致继电保护误动作、影响电动机效率和正常运行、缩短电动机寿命、增加变压器和线路损耗、影响和干扰测量控制仪器等,特别是医疗仪器,通讯系统工作、三次谐波导致中性线电流过大,引起电缆发热甚至火灾。

为了对医院供配电系统的电能质量进行监测,可在高低压配电回路中主要监测点处安装PM C-68X系列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或iMeter系列高端智能电表,可对稳态如电压波动与闪变、谐波、不平衡等以及暂态如电压暂升、电压暂降、电压瞬态等电能质量现象进行严密的监视和分析。

此外,iMeter系列高端智能电表实现了高密度、高精度监测电压、电流的动态特性,能针对医院供用电系统局部异常或局部故障,准确地记录大量波形信息及事件信息,对潜在的、瞬时的或者持续性的局部故障进行灵敏识别和准确判断,快速诊断事故发生源方向、故障源的位置,保障医院供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2 医院电气火灾监控

EFsys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严格参考国家相关标准规范:GB 14287《电气火灾监控系统》、GB5004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以满足医院用户的各方面管理需求,显著提高医院电气安全性、可靠性。

电气火灾监控装置包含监控设备、监控探测器、剩余电流互感器、温度探头等。医院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与位于低压配电室和楼层配电箱中的智能电气火灾探测器通信,监控设备采集探测器的报警信号,发生声光报警、控制信号等,并可记录、保存报警信息,实现对医院用电电气火灾隐患的实时监控;监控探测器则与剩余电流互感器和温度探头配合使用,对剩余电流和温度量进行实时监测,发出声光报警及联动消防系统,消除电气火灾隐患,通过通信网络上传到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中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和处理。

医院EFsys电气火灾监控系统针对医院内由于有短路、过负荷、接触不良、电气设备选择不当或使用伪劣产品、摩擦、雷电、静电等能引起电气火灾的现象,监测到剩余电流超过预定标准及时预警或动作,作为火灾发生前期的安全性预警系统。

医院低压接地系统中通常有TN-S、TT和IT系统等多种接地方式,由于IT系统不适合安装电气火灾探测器,在1类和2类医疗场所采用TN-S和TT系统时可加装电气火灾探测器,如手术室患者区域外的非重要回路采用带剩余电流监测的TN-S系统,可实现剩余电流达到监测响应值(可根据需求设定6mA或10mA等)时声光报警,达到30mA时开关动作,有利于提早发现问题,保障手术室各设备正常工作。

电气火灾探测器安装在总电源进线处可作用于跳闸,及时切断故障电路,但在有人值班的重要线路,包括消防、安防、应急电源等不允许停电的重要场所则只作用于报警,避免大面积停电引发不良后果。选用剩余电流探测器的额定剩余报警电流应不少于20mA且不大于1000mA。通常安装于医院各低压配电室的各出线回路,以及医院楼层各竖井内设置的照明、配电、空调及应急照明配电箱处。

医院EFsys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

医院EFsys电气火灾监控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开放式结构设计,主要由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监控探测器组成。监控设备可连接现场PMC系列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进行电气火灾信号采集、状态的监视和控制管理等工作,是系统的管理中心。PMC-EFQ可与分布在配电室、楼层配电箱的电气火灾探测器进行实时通信,一方面作为监控中心,集中显示独立探测器监测到的各种数据与状态、控制独立探测器的继电器出口、报警等;另一方面可作为后台,存储与查看历史数据、状态与曲线等内容;现场探测器可监测线路中的剩余电流,通过报警和控制信号等方式预警电气火灾隐患。PMC-EFB可作为医院小型电气火灾监控系统,通过RS-485总线与分布的电气火灾探测器实时通信,作为监控中心,集中显示探测器监测到的各种状态;还可存储与查看剩余电流、温度等历史数据、状态与事件等内容,通过以太网接口向上一级系统转发。

3.3 FPMsys医院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

为了防止医院发生火灾时消防设备无电可用,以至消防设备不能正常投入使用而危及人身安全,应设立医院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

FPMsys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是深圳中电技术公司依据国家标准GB28184-201 1《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研制的专门针对消防设备电源的实时监控系统,通过监测消防设备电源的电压、电流、剩余电流、开关状态等信息,判断是否有过压、欠压、过流、缺相、错相、中断供电等故障,从而发出声光故障报警及控制信号,指示故障报警部位,报警能提醒相关人员消除这些隐患,防止发生火灾时,消防设备无电可用,消防设备不能正常投入使用造成的后果,此外系统能无遗漏保存故障信息。

FPMsys系统充分考虑监控的实时性、动作的可靠性、供电的不间断性,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消防设备电源状态的正常和消防联动系统的安全,为医院的消防安全保驾护航。

医院FPMsys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结构图如图4所示。

医院FPMsys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由消防设备电源状态监控器、电压、电流传感器、中继器等组成,消防设备电源状态监控器安装于医院消防控制室内,由消防专用电源提供220VAC电源;电压、电流传感器根据被监测消防设备的性质用途和供电情况配置,以导轨式安装在各区域、楼层配电箱或专用箱内;中继器则根据距离(通常500m以上时安装)选取合适供电位置安装,为传感器提供24VDC电源的同时增加通信距离。

FPMsys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底层采用PMC-S30X系列电压、电流信号传感器实现对电压、电流、剩余电流的实时监控,用于判断消防电源的运行状态,包括过压、欠压、过流、中断供电等故障监视,通过RS-485网络上传到PMC-FP2000消防设备电源状态监控器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处理。PMC-FP2000消防设备电源状态监控器一方面作为监控中心,集中显示传感器监测到的各种状态、控制传感器的继电器出口;另一方面存储历史数据、状态与事件等内容,并能通过RS-485或以太网接口向上一级系统进行转发。当所监测的消防设备距离较远或者规模较大时,则采用PMC-FP1000消防设备电源中继器进行扩展,中继器具备采集现场信号传感器监测到的各种状态数据及时转发给上级系统状态监控器,能为信号传感器提供24V DC工作电源,并能增加通信距离。

4 结束语

国内目前医院内供配电设施和电气设备参差不齐,用电管理和用电安全还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保护医院内用电负荷安全,提高其用电连续性,除加大设施改造、增强运行管理外还应对医院配电室内的高、低压配电系统各用电回路的电量参数和用电状态进行全面监测和保护,正常运行时全面掌握和统计用电负荷的用电特性并积极进行事前预防和分析,当出现故障时自动保护装置及时动作保障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此外,电能质量问题、供配电系统的故障及诊断定位、电气火灾预警、消防设备电源监控都是确保医院安全运行、与电气相关且不容忽视的方面。

本文结合医院电气行业的电气特点和相关标准规范,从能耗管理、电气火灾、消防设备电源三个方面提供专门针对医院能耗和电能管理、电气

火灾安全、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等方面的解决方案,结合现代通信技术以及智能化软件平台实现对绿色医院建筑电气的安全、有效和及时、全面的监管。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医疗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31 2-201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消防设备电源监控系统》(GB 28184-2011)

[3]葛激扬.医院供电质量对医疗设备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浦江县人民医院

建筑行业多头管理现状 第2篇

部门职责不清,存在交叉重复监管现象。建筑业的主管部门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厅、建管局或建委等一条线,然而建筑施工投资大、周期长、使用民工多、对环境影响广的行业特性,使得与许多部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导致职能交叉现象普遍。以建设系统的安全监管职责为例,建筑业主管部门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行业安全管理上存在职能交叉,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区分不明确;与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在特种设备使用监管、特种作业人员教育培训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上也存在职能交叉,重复管理。而且,在市政公用工程、村镇建设项目、拆除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及工业建设项目的安全监管方面,还存在监管部门不明确、职责不清,监管责任无法落实的问题。

行业市场垄断,存在多方插手要权现象。建筑业企业资质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但涉及铁路、交通、水利等专业资质审批,仍需由相关主管部门会同审核,为行业间的利益平衡埋下了伏笔。而且有些专业部门设置资信登记、施工许可等市场准入限制,如交通行业《公路建设市场准入规定》“交通部主管全国公路建设市场准入管理工作;一级公路工程施工单位的资信等级,由企业注册地或所在地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进行初审,报交通部审核登记”,并在《关于整顿和规范公路建设市场秩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各级交通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对从事公路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实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资信登记;交通部和各省交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审批的资信登记是从业单位进入公路建设市场的主要有效凭证。又如有些地区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实行水利工程施工单位资信登记,登记后方可进入水利建设领域施工。铁道、民航、总后、轻工等部门同样也有类似的资质审批程序和标准。对未经资信登记的建筑企业,即使持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合法的资质证书,也不得进入其相应专业部门的工程建设市场,不准参加工程招投标活动,造成市场准入制度的不统一,形成了行业垄断和部门分割。此外,从国家到地方的计划管理部门层层设立重点工程,采取封闭运行管理模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这些工程不能实施有效管理,影响对建筑市场的统一管理。

地方各自为政,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现象。许多地方领导为了维护当地企业利益,坚持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有的地方以投资渠道和专业性强为由,不让外地企业参与重大项目投标竞争,实行变相的地区封锁。有的地方在国家明文规定取消有关收费的情况下,采取各种手段,变换收费方式和收费主体,仍然对外来企业收取不合理的费用,如按注册人数征收管理基金或队伍管理费、以统筹费或调节基金等名义征收工程总价0.5~4%费用、违反税法规定按工程决算总造价的1%按月征收个人所得税等,以及名目繁多的各种保证金或押金,提高外地企业的施工成本,变相限制外地企业的进入。有的地方对外地企业施工的任务量和人数进行严格的控制。有的地方对外地企业要求配置较高规格的办公场所,内容包括营业面积、电脑设备等,并在开标时规定必须由企业法定代表人亲自到场,否则作废标处理。如此等等,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的建筑市场环境,让施工企业异地发展障碍重重,做大做强更是步履艰难。

企业受困于多头管理

目前建筑业是典型的买方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和残酷,施工企业盈利能力不高,平均利润率不足2%。政府部门、行业、地方的多头管理,不规范、少沟通、无联动,让施工企业很“受伤”,压力很大,包袱很重,非生产性管理费用居高不下,关系处理越来越复杂,成本负担越来越加重,生存发展环境越来越恶化,影响施工企业的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建筑施工业、施工企业面对的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不能说与多头行政管理无关,多头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行业与企业发展。

重复监管部门多,疲于应付。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过程涉及质量、安全、消防、环保、交通以及与周边单位和居民的协调等问题,许多部门都可以管到施工企业,甚至是居委会。据不完全统计,企业要将一个项目完成需要接洽30多个部门,包括建委、规划局、质检站、消防局、环保局以及城建、城管等部门。这些部门有的手中掌握着重要的权力,对工程建设起到审批、监督、管理职能;有的掌握着工程建设所必需的资源,可以对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制约或影响。施工企业必须招待好、服务好,对部分单位或部门的个别人员滥用权力或者以权谋私,提出的要求五花八门,如帮助其亲属解决工作、装修个人住房、推荐材料商等,一般只能违心同意,如果违背这些人的意愿就会有穿不完的小鞋和吃不完的苦头,牵涉企业大量的精力,许多项目经理都感叹“项目好做,关系难处”,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经营生产活动。

市场准入审批多,层层收费。项目从开工到竣工,需要办理或代办各种许可手续,如开工的施工许可证、食堂的卫生许可证、夜间施工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等。此外,施工企业每进入一个区域市场,都要进行资格审批和年检备案,而且各类市场市场通行证都需缴纳一定的费用。也难怪政府部门之间要争夺管理权,根本原因是利益趋动,典型的如装饰装修施工,有两个主管部门,公建装饰属于建设委员会,家庭装饰属于房管局,各定标准,各发证书,各收费用,各占一方市场。施工企业是直接受害者,为了生存和拓展业务,不得不对照各类标准办理各类证书,缴纳各类费用,而且定期不定期与这些政府部门进行“感情”交流,滋生商业贿赂腐败的温床,所以建设行业成了贪污犯罪事件的高发领域。

政策差异标准多,增加负担。在工程定额方面,地区省定额由省定额站编制颁发在全省统一执行,政府投资的市政工程又由政府颁发了市政定额,由于两部门的要求和掌握尺度不同,在执行过程中常发生矛盾,致使使用定额的施工企业无所适从。在保障民工利益方面,劳动保障部门出台推进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通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台施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实施办法,从两个参保文件的对比,两个险种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承保范围、保险期限基本一致,有重复保险现象,虽出发点都是为了保护农民工弱势群体,然而加重施工企业负担。在税收方面,按结算收入定率随征的一些税种,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执行标准不一致,如项目经理承包经营的所得税,低的地区是0.4%,高的地区是2%以上,形成各地方税收负担不平衡。对不能按结算收入定率随征的一些税种也强行定率随征,如一些地方税务机关为了方便税收征管,按工程结算收入随征0.3‰的印花税,从多数工程来看,实际结算收入往往要高于合同价,按税法规定建筑施工合同按合同价征收印花税,按定率随征无形增加施工企业的税收负担。

巧立名目收费多,以罚代管。代表性的“保证金”制度,名目过多,如注册保证金、工资保证金、投标保证金、质量保修金、安全保证金、诚信保证金等。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属地收取,每个地区100~500万元不等;履约保证金按合同造价的15%~20%收取,质量保修金

一般按工程总价的5%收取。地方部门划块管理,很多无法律依据,仅凭行政文件收取。有一家企业仅一年的民工工资保证金就要缴纳2800万元,回收时间越拖越长,有的十几年还未曾收回,让施工企业不堪重负。而且许多还存在重复收费问题。如项目开工办手续时要缴纳防汛费,而又对施工企业代扣缴纳所有施工人员防汛费,不能抵扣。又如价格调节基金,本地按建筑企业总收入缴纳,部分地区按工程结算收入随征的办法进行征收,而外埠工程结算收入又不能扣除。同时,施工企业由于管理水平所限,或迫于工期、成本控制压力,在环境保护、健康卫生等方面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某些监管单位或部门在检查时往往罚款了事,不但不指导工地进行整改,反而将罚款当成了创收的一种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头管理,经常会出现多方插手和处罚现象,致使施工企业在同一事件上会受到几个部门不同标准、要求的监管和处罚。

岗位管理证书多,无所适从。岗位培训与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提高施工企业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各政府部门为规范管理,都颁发了相应的专业上岗证或特种作业证书,有的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有的是劳动局职业岗位鉴定站颁发的、有的是建筑行政主管部门安监站颁发的,“多头管理”的结果是各个上级部门只认自己颁发的证书,其他部门颁发的证书均视为无效。如果企业不参加培训取证,各部门就要采取措施对企业加以处罚或限制。施工企业在各种压力之下不得不一次次重复进行培训,常常发生多家上级部门安排相同内容的培训事宜,使企业不知到底该听从哪家上级部门的安排。为了对每个上级部门都不得罪,一人多证成了普遍现象。而且,培训取证主要以收取费用为目的,对真正提高学员的业务水平意义并不大,造成施工企业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实在是苦不堪言。

建筑行业的经济管理 第3篇

关键词:激励理论;建筑管理问题;应用探讨

激励理论可以激起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更大潜力的发挥他们的劳动力,进而提高了劳动效率,使投资者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曾经提出了著名的保健因素理论。在《工作的激励因素》《工作与人性》中,开创了工作丰富化的研究。他的研究主要是阐明,对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不同行业的人的需求进行比较分析。另外,著名的学者奥德弗,提出了ERG理论,他们分别代之的是生存的需求、相互关系的需求以及成长需要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表现了人们的需要层次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兼有停滞倒退的现象,这在建筑管理行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再者,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也叫做社会比较论,从他的《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等相关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新的激励理论,该理论主要倾向于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的分析以及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与其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建筑管理行业中,建筑队工人、包工头之间就存在着极大地工资差异,因而也产生了许多的矛盾,因而在工作报酬的分配上,实行一些激励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一、建筑管理行业中,激励机制的意义表现

在建筑工程实施的前后会出现多个角度的各类问题。比如在,2000年10月,新疆边境的公路工程开始建设之中,2002年10月时,已经结算了主体工程,并且交工验收以及质量检测的一系列步骤已经完成,但就在建筑工程立项时,资金没能够及时的到位,导致该工程出现了资金不足,运行困难的局面。这样的拖工现象,在每个建筑的实施过程中频繁出现,导致建筑工人情绪低落,积极性严重降低。进而影响工程进度,同时使得生产困难,企业运营举步维艰。再者,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仍然实施老套的高度集中式的管理模式,政府对工程的干预过度,引起投资商以及包工头的强烈的反感,间接地导致了监督失灵,投资效益低下的后果。再者言,我国的建筑工程经营体制一仍然是陈旧的一包到底,层层承包的经营模式,这就导致了管理层的实力削弱,管理制度的不严谨,主要表现为权、利、责相互分离,人力物力财力不能集中的利用,极大地削弱了企业的管理机制。比如,某个建筑工程单位,在体制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独立法人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可以使用合同的专用章和资质证书还可以直接承包相关的配套设施。这在一般的建筑工程队中是绝对不会被允许的。因而,也导致了建筑质量无保障的后果。根据激励机制的表现形式,对建筑质量的要求,是最低级别的安全的需求。人们对住宿环境的安全考虑是无可厚非的,因而劣质的房屋等建筑物显然触犯了人们对激励机制要求的底线。

二、建筑管理行业中,激励机制的应用研究

在建筑行业中,激励机制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1)6月30日,市建管局下发《关于统一建筑市场准入和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从8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实行统一建筑市场准入和民II资保证金制度。凡是落户绍兴的建设项目,施工企业或项目部必须与所在地县(市、区)级以上建筑管理部门签订《民工工资保证金缴存使用协议》。”有了以上的政策保证,民工的工作变得积极、认真;保证金的发放更是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憂,继而,建筑工程的效率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也可以得到更大的保障。同时这一政策为建筑市场划定了一个准入界限,使得一些没有建筑合格证的建筑队不能非法施工,为建筑的质量提供了最起码的保障。(2)以“诚信浙江”为例,评选诚信企业为典型的激励机制的表现。优秀企业的评选,是对该企业以前的工作成果的大力肯定,与此同时也能够为企业以后的工程建设做好宣传,继而,扩大的该企业的知名度,可使得企业名利双收,为其他的同行建筑行业提供模范。近年来,“优秀建筑民工”、“文明现场,生活保障”“先进民工学校”……等荣誉称号都是激励机制有效措施得以实施的表现。(3)与激励机制相对应的即为处罚机制。处罚机制是激励机制的另一种反面的表现方式。处罚机制可以给不法的建筑工程人员提供警惕,并对他们的违法行为做出相应的惩罚,这种反激励的方法同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对待存在安全质量问题的建筑时,或是要求部分拆除或是全部拆除,对违法的业主予以行事的处罚,及时处理无证施工的个体施工单位等等。

三、结束语

论砖瓦建筑行业的“低碳经济”之道 第4篇

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逐步摆脱单纯依赖石油等传统能源、资源的局面, 降低了我国经济对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 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2008年,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受制于国际能源市场的传统产业一度陷入困顿, 但刚刚兴起的新能源经济却以其低化石能源依赖性、可持续性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亮点。

1 低碳经济带来巨大的机遇

建设低碳城市, 发展低碳经济, 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带来很多机遇, 起码有以下几条:

a.发展低碳经济与国家正在开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吻合。

b.发展低碳经济, 通过与节能减排和生态型建设相结合, 可以强化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c.可以创造国际合作的机会。通过发展低碳经济, 可以吸引来自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投资, 促进国际合作。

d.可以增强经济竞争力。低碳经济的着眼点是未来数十年以“低碳经济”为标志的新一轮全球竞争, 中国要未雨绸缪, 争取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e.低碳经济倡导的绿色生活方针, 理性消费理念与每个人的健康密切相关。

有一种观点认为, 减少碳排放会损害经济发展, 我国走低碳经济之路会有哪些困难。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潘家华认为, 这一观点并不科学, 减少碳排放关乎人类共同未来, 节能减碳, 实际上是共赢。低碳是有成本的。但是, 在未来, 碳是要计入产品成本的, 环境也是一种成本。实际上低碳生活并不遥远, 很多是可以从现在开始, 一步一步去做, 并不是一定要等到未来。例如, 我们可以少开车, 多坐公交车等, 这些简简单单、点点滴滴的改进, 都可以在日常生产中实现。

发展砖瓦低碳经济, 就是要找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原因。正如低碳经济专家、国家环保局原副局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坤民认为, 发展新能源是内在要求。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外, 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在要求:

一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不高, 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 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我国人口众多, 能源消耗巨大, 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步增大, 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 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展国家将气候变化当做一个政治问题之后,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三是“锁定效应”的影响。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 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候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 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锁定”。因此,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需要及早筹划, 把握好碳预算, 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 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四是碳排放空间不大。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CO2排放量, 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 率先减排。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 碳排放强度偏高, 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 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 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2 坚持走低碳道路

砖瓦行业应坚持走低碳的道路有三个方面, 一是开源, 就是要逐步改善我们的能源结构, 开辟新的能源;第二是节流, 大力实行建筑能源的节流, 要减少污染排放;第三,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能源资源的回收、循环及综合利用。所以开源、节流、循环就是住宅房地产低碳之道。

2.1 开源

开辟新能源, 加快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小打小闹不行, 一定要规模化应用。我国的能源状况可以从2007年的生产和消费状况得到以下基本判断。第一, 年生产能源总量折标煤23.5亿t, 消费能源为折标煤26.6亿t, 说明我们在能源消费上有缺口。生产得少, 用得多, 缺口在什么地方?在石油供应环节, 石油靠进口。第二, 在能源结构里面, 以煤为主导地位这样一个状况仍然很牢固, 煤炭在能源的生产结构占到76%。所以煤是我们的当家能源, 这一点实在太明显了。

在新能源方面, 我国总量虽然小, 但是发展的势头好, 速度比较快。2006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结构的7.2%, 2007年占8.2%, 2008年超过9%。所以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展得很快。和建筑关系最密切的是两类能源, 比如说太阳能热水器现在的年产量为2 300万m2, 比上年增长了30%, 现在总保有量是1.08亿m2集热器, 增长的速度是20%。光伏发电年产量大概1 GW, 年增幅是200%, 这个更快。地热能源年利用大概是44.6亿m3, 年增加10%。

在当今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也是住宅产业和房地产业低碳之路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实施一种政策导向, 就是加快建筑新能源的开发, 要在加大建筑新能源规模化的利用上下工夫, 一方面降低建筑的能源, 另一方面也促进整个国家能源结构的改进。

我国现在已经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 并且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的发展规模, 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要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 到2020年达到15%;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在2010年达到1.5亿m2, 2020年达到3亿m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财政部颁发了一个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实施意见, 这个意见提出, 到“十一五”末, 太阳能和浅层地能应用面积占新建筑面积的比例达25%以上, 到2020年占50%以上。

2.2 节流

节约资源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 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 节约首先是合理使用能源。比如夏天不得低于26℃, 冬天不得高于20℃, 这是一个房间舒适度的范围, 是在合理使用, 在满足舒适度的前提下去讲节约, 去讲节流。我国建筑能耗指标高是各种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是原来节能标准都比较低, 所以肯定是耗能的。另一方面关键是建筑围护结构, 建筑设备和一些比如供热空调热水系统的节能效益低, 能耗水平高, 围护结构通过墙体能耗的损失要占到建筑总能耗的50%, 通过外墙、窗等将能量散发出来。

与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外墙能耗大概要高出3.5~4.5倍, 外窗要高出2~3倍, 屋面要高出了3~6倍, 这样一个围护结构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总能耗和发达国家相比, 同样的气候条件下要高出3倍左右, 以欧盟为例, 他们的年采暖能耗平均已经降到了每平方米60升油, 相当于8.57 kg标煤, 我们的能耗仍然是12.5 kg标煤。针对这种情况建议:

第一, 能不能首先达到65%的节能?因为现在我国新建住宅、办公楼要严格实施50%的节能标准, 直辖市和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施65%的节能标准。只是这几个直辖市, 所以我们建议一步到65%, 不要50%的台阶。

第二, 要加快研发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和新型墙体体系。特别是围护结构, 具体到墙。现在作为比较成熟的外墙外保温主要技术就是SDS, 或者是EPS这种聚苯板, 然后外面加上保护层, 主要是这么一种方案, 应该说还是不错的, 但是它还是有一些通病, 如耐久性的问题等, 要集中力量研发更新型的墙体形式和高效的保温材料, 符合节能要求的墙体体系。

第三, 就是节流的技术路线。被动式节能是基本上不再耗用其他能源, 所以应该大力提供被动式节能。被动式节能的最巧妙的地方就是利用建筑体, 主要是外墙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里去把天然能吸收进来, 比如说白天有太阳光照的时间, 在一定空间里主要就是外墙, 朝阳的外墙, 而在另一些时间和空间, 比如说晚上, 早晚又需要能源了, 那么另外一些特有的空间, 比如说卧室、起居室把储存的能源释放出来, 在另外一个时间、空间加以利用, 这就是被动式最巧妙的地方。所以, 对规划空间朝向的问题、墙体吸热的功能、围护结构的保温气密性, 也包括窗户的隔热问题, 高效能的遮阳帘的问题, 还有就是在通风过程中, 怎样回收热量问题, 这些都是被动式节能技术的支持系统。

2.3 循环

在减量化有限的前提下实施再利用和资源化, 那么减量就是一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再利用资源, 就是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最大的减量化是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 节约、节能, 都是减量化必要的措施。但是建筑本身的减量化考虑了没有, 因为建筑本身的生产和使用的过程有大量的能源资源的投入, 这个很简单, 而且不到寿终正寝的时候拆除它, 就是浪费, 所以建筑寿命越短就越不可能是减量化, 肯定就是消耗的多。所以, 对于建筑寿命问题, 应该引起极大的关注。

第一, 合理使用期。建筑结构安全使用率统一标准, 规定了普通建筑要50年。

建筑行业应收账款管理办法 第5篇

(应收工程款 应收保证金 水电 土木 防水 2 4 7)

一、存在风险和问题

根据资产负债表反应,我公司应收账款占用大量资金,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达50%以上。公司之间相互拖欠账款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公司的应收账款难以收回,已成为影响公司资金流动性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各级领导人比较重视产值的增长,对应收账款管理的不够重视,使得公司存在应收账款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惩罚不分,导致存在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坏账率提高等问题,影响公司资金周转,不利于公司快速健康的发展。

应收账款过多容易引发财务危机。公司通过垫付资金承揽工程项目的背后,是不断增加的应收账款。导致公司虽然具有良好的盈利记录,却经常出现有利润、无资金,账面状况不错却资金匮乏的状况。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变现使公司的现金流入量明显不足,公司会因流动资金短缺而面临财务危机。

二、管理办法

1.投标前对开发商、建设单位信用评估,依靠信用评估选择信用程度高的开发商和建设单位,减少应收账款的形成;

公司要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给客户建立资信档案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通过对已获资料进行分析,取得分析结果后应注意或减少与信用差的客户发生赊账行为并对往来多、金额大或风险大的客户加强监督。特别是工程项目的资金到位情况,并据此决定是否承接施工任务。

2.加强合同管理,强化过程控制;

建筑公司应该高度重视合同管理,应该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加强过程控制,将工程款被拖欠的风险在合同条款上降至最低。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做好工程量的核实统计工作,及时按照合同收款进度向业主方提交按合同规定收款所具备的工程量完成情况表及收款申请计划、发票等有关材料,确保按合同进度及时收款。对业主方延期支付问题积极向公司管理部门反映,以确定正确的处理方法,达到妥善回笼资金的目的。对合同外增补项目,及时做好签证工作,以避免工程完成后因这部分工作而影响工程的及时决算。工程或项目完成验收后,应及时同开发商办理竣工交验手续,及时组织竣工决算,为项目尾款、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的回收做好准备。

3.健全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做好账龄分析,按时对账,掌握工程进度和收款情况;

按照施工项目设立应收帐款台帐,记录应收帐款的发生、增减变动、余额及其每笔账龄等财务信息。将逾期的应收账款列入账龄分析表,及时分析应收帐款管理情况,提请有关责任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公司资产损失。结合对客户资信情况的调查,据此调整公司的信用政策,努力提高应收账款收现率。

应收帐款台账应该按每项合同进行设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合同编号、客户公司性质、主营业务范围、注册资本、项目立项情况、项目土地证情况、建设用地规划情况,合同金额、开竣工时间、合同结算方式、合同付款条件,保修期限及保修金额,每月及累计对内上报进度金额、每月及累计甲方审批的进度额、每月及累计甲方付款额、每月及累计付款比例等内容

每月进行应收账款分析,根据账龄长短制定解决办法。财务部根据各事业部账龄情况分析全公司应收账款情况,据此下达清收专项计划。这种动态监控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相关的策略,避免问题扩大。

4.应收账款催收责任制,通过明确奖惩制度把催收工作分解到项目部和个人,将清欠作为考核指标;

成立专门的清欠部门,集中回收拖欠工程款,将应收款项的回收与内部绩效考核及其奖励挂钩,建立与回收欠款金额相联系的奖惩制度,并按应收账款欠款时间长短进行奖励,一般地欠款时间越长,回收难度大的工程款,奖励额度应多一些,反之则奖励少一些。同时,公司主管部门在任用和考核领导干部时,在下达各项指标的同时,把对应收账款的清收工作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对清理拖欠款纳入经济指标和政绩的考核中。应收账款责任人应每月对应收账款余额进行核对,尤其对有疑问的账项必须及时核对。

5.建立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平衡财务风险。公司由于承接工程牵涉的面广、金额大,不确定因素很多,应收款项存在的风险也大,所以建立坏账准备金十分必要,有利于均衡公司的盈利水平,减少公司财务风险。遵循稳健性原则,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检查,具体分析各应收款项的特征、金额大小、信用期限、债务人的信誉和当时的经营状况等因素,确定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预计可能产生的损失。通过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可以有效化解公司的坏账风险,积极弥补坏账损失。

三、总结

建筑行业的经济管理 第6篇

关键词:建筑行业;项目管理;工程投资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145-01

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等需要,包括厂房、剧院、旅馆、商店、学校、医院和住宅等;“附属设施”指与房屋建筑配套的水塔、自行车棚、水池等。“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指与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相配套的电气、给排水、通信、电梯等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

项目管理。即为了实现相关利益者的既定需求,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一切资源为了项目的目标服务,而项目首要其次的就是强调管理,管理是核心,其对象就是项目,管理方式采用目标管理法;而承担管理的组织机构是临时组建的,富有弹性,更具有扁平化的特征。整个管理过程融会贯通了系统工程的理念,并运用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并涵盖了多学科多领域的指示。

一般情况下,建设工程总投资指的是某个工程建设项目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生产性建设工程和非生产性建设工程,前者费用分为建设投资和铺底流动资金,后者只包括建设投资,由购买、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和其他费用组成。建设工程投资建设工程投资数额巨大、工程投资差异明显、需单独计算投资确定依据复杂等特点,因此,通过项目管理实现对工程投资的控制,使其科学化和规范化,产生最大的效益,应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项目决策管理与工程投资的关系

工程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构成部分。所谓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就是在项目投资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计划、监督、协调和限制,调整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以内,以保证项目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因此,在项目决策环节,就要全面获取项目所涉及的信息,做出科学的投资,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经济分析和市场预测,可行性研究是事前行为,是决策管理的首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项目的建设规模、环境、周期、功能作用、投资成本及效益进行全面综合的科学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被选各种方案的实际操作可能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经济分析是分析研究整个项目工程所需的财力和资金的来源,整个项目的启动需要足够的现金流保证,经济分析是保证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工作;市场分析通过分析市场经济的变动因素,明确分析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潜在空间,才能使得项目投资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收益。

2项目设计管理与工程投资的关系

工程项目设计是指工程项目在前期立项过程中所进行的全面策划,是把建设意图转化为定义明确、系统清晰、目标具体且富有策略性运作思路的高智力的系统活动。通过工程项目构思策划可以明确项目的发展纲要,构建项目的系统框架,并为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指导,为项目的运营奠定基础。工程项目设计主要任务是根据建设意图进行工程项目的定位和定义,全面构思一个拟建的工程项目系统,并确定该系统的目标和组成结构,使其形成完整配套的能力,从而把工程项目的基本构思变为具有明确内容和要求的行动方案。工程项目构思策划的最终成果是提出工程项目建议书,为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设计任务书是设计管理是投资控制的首要阶段,建筑方案的论证是设计管理是控制投资的第二阶段,建筑初步设计管理是控制投资的第三阶段,因此,在任务设计和方案制定阶段就要保证任务的科学化设置和方案的正确性,由于这些是后期的投资预算主要对象,在这个环节,就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分析其可行性,将投资因素纳入项目策划和任务分配的环节中。施工图是工程设计的最后一关,也是工程造价管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个工程项目的开始都以它为蓝本进行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和建筑施工工艺流程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因此,建筑施工图设计应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方案,把握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在满足设计规范和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做到精心设计,精心选材,精心策划,使用好每一元投资,在节约投资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功能的合理化,建筑效果的最佳化。

3项目施工管理与控制投资的关系

①规范化、科学化招标管理。规范化招标管理的首要焦点就是对项目施工企业的择取,施工企业选取是否科学,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投资。依据国家相关法规规定,必须经过一系列正式的环节,一般招标是通过政府建筑招标管理结构来执行整个项目的招标工作。同时,从整个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强项目招标工作的基础性计划管理工作,不论是年初计划的编制、实行中的调整还是年末的其他环节,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加强沟通管理,掌握整个工程的开展程度,尽早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抓好施工图技术管理。抓好施工图技术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一些不确定因素,如由施工图改变导致的改变整个工程量,以此来确保工程进度,控制工程投资,施工图施工的唯一理论衣服,施工单位以其为蓝本进行施工,这也是其职业责任之一。同时,在实际操作环节中,要规范化施工图审核等程序,保证操作过程的技术含量,减少由于改变建筑物的功能等而导致的施工图改变,造成工程量的波动,引起无谓的投资和浪费。

谈建筑行业中的农民工管理 第7篇

1 建筑行业中农民工管理的重要性

1.1 加强建筑行业中农民工管理, 是企业管理提升的需要

如今的劳务市场, 基本上从土建、钢结构、设备安装等方面, 都有专门的、成熟的劳务队伍。他们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他们的素质高低, 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他们的管理好坏, 直接关系到工期的实现和项目管理的提升。因此建筑企业, 要想实现利润最大化, 就要抛弃粗放式的管理, 重视每一个环节, 尤其是对分包队伍的管理。以往的施工单位, 针对分包队伍人员众多, 施工周期较长, 管理起来费时费力的特点, 仅仅依靠民工头的自觉行为, 来维护彼此间的合作关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由于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的变革, 企业的产值逐年增高,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农民工管理, 也提出新的要求, 要求企业必须用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去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制度的确立和执行, 逐步提升管理水平, 最终达到弥补不足, 填补漏洞, 实现盈利的目的。

1.2 加强对建筑行业农民工的管理, 是重要的社会问题

全国每年有数千万的农民工进城务工, 他们背井离乡, 一年到头, 能否赚到辛苦钱, 不单单是个人问题, 已经发展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关于农民工的讨薪事件。有关机构每年都组织联合大检查, 查处在农民工管理中, 存在各种欠薪行为的企业, 并采取限期整改、罚款、行业通报, 以及降低企业资质等级的手段, 予以警示和惩罚。甚至动用农民工保证金, 第一时间保证农民工的利益不受侵犯, 积极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同时, 国家通过立法的手段, 明确欠薪属于犯罪行为, 为相关机构开展查处行动, 追究包工头、总包单位的相关责任, 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当发生农民工上访事件时, 各执法机构通过了解、落实、沟通, 本着保护农民工利益的原则, 基本上采取协商解决或强制执行的方式, 达到缓和群体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2 建筑行业农民工管理的措施

2.1 加大建筑行业农民工队伍入场资质的审查力度

建筑工程是一项施工周期长、涉及人员众多的特殊产品。因此, 在开工之时分包队伍的选择上, 一定要严格执行劳务分包合同的签订、审核和备案工作, 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所谓“过得去、无所谓、凑合吧”的想法千万要不得, 更不能徇私舞弊, 以次充好。因为民工队伍的素质高低, 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优劣。如果不坚守底线, 让任何无资质或资质不全的队伍浑水摸鱼, 到头来施工企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样既不利于工程的管理, 也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

2.2 加强建筑行业对农民工队伍的日常管理力度

农民工的日常管理, 以往很少关注, 只要包工头负责, 项目基本上很少介入, 但现在有些包工头变质了, 常常拿着钱跑路, 导致民工没有拿到应有的工资, 常常发生二次讨薪事件, 让企业有苦难言, 打掉牙往肚子里吞。因此, 今后每个项目部都应该设民管员一职 (专职或兼职都可以) , 加强对农民工队伍的日常管理力度。做好农民工的入场登记, 在具备条件的项目, 实行视频监控和指纹考勤, 在不具备条件的项目, 要有上下班的纸质考勤签到记录。每三天清查一次现场农民工人数, 核实考勤记录及人员变化情况, 做好动态管理和控制。每月初, 在项目工地显著位置, 公示上月现场农民工出勤记录。当月底, 给分包队伍结算的时候, 由项目部从应付工程款中, 扣除农民工的工资, 然后根据考勤记录, 编制工资支付表发放记录名册, 并将工资发放给农民工本人, 如实记录支付单位、支付时间、支付对象、支付数额等工资支付情况, 严防包工头临时找人顶替或冒领工资的现象发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 可以在发放现场采取即时拍照或摄像的手段, 留存必备资料, 至少保存一年以上, 防止日后恶意讨薪事件发生时, 项目能拿出最直接、有效的证据, 保护公司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如果项目部暂时不能支付工资, 须向公司领导及时汇报不能按时发放农民工工资的特殊原因与承诺。当工程竣工的时候, 不仅要做好农民工工资结算工作, 还要清点撤场人数, 留有记录, 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员, 日后无事生非, 拿企业的管理漏洞滋事, 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3 加强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培训力度

建筑行业的经济管理 第8篇

应收账款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 但却被销售对象和接受劳务单位暂时占用的资金。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 应收账款是指工程已验收结算, 并经发包方签认, 应向发包方收取的工程价款。按照当下对风险概念的定义, 可以将应收账款的风险概括为:由于市场因素的不稳定性和债权、债务关系在清偿时具有不确定性, 从而导致赊销企业的应收账款在回收时间和回收数额上具有不确定性。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 应收账款风险的识别分析

应收账款的风险识别, 就是分析和发现债务方不能及时偿还债务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大致分为:交易双方产生的纠纷;债务方的现金流量不足;债务方已资不抵债或濒临破产;债务方经营管理不善, 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债务方暂时性的资金紧张而意向拖延付款;交易对象蓄意的商业欺诈等。将这些因素同企业销售业务与收款业务流程联系起来, 以便及时发现各种潜在的风险。

(二) 应收账款风险的评估方法

实际工作中很多损失是难以估计的, 要做到较为准确的评估应收账款的风险, 需要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客户信息。一般可以通过查阅客户的财务报告、实地访问或电话联络、运用以往与客户的交易经验、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或专业的信用中介机构等手段, 详细地获取交易对象的真实信息后, 通过“五C”系统对客户进行评估。即通过对目标客户的品德 (character) 、资本 (capital) 、能力 (capacity) 、贷款担保 (collateral) 和经营状况 (condition of business) 的分析来判断企业的信用状况, 确定是否进行赊账交易。

二、我国建筑类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现状分析

(一) 建筑类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现状

根据沪深两市共1624家上市公司披露的2009年年报资料显示, 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在20%以上的公司共有190家, 占比11.69%。据当时有关数据显示, 建筑类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76.03%, 其中资产负债率低于60%的只有14家, 超过80%的多达6家, 这表明我国建筑类上市企业财务状况普遍存在问题, 风险过高, 抗风险能力不强。高负债带来的显性影响是财务成本上升, 而更大的隐患是影响到企业的贷款、兼并等一系列资本运营活动。

(二) 建筑类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原因分析

按照“菲迪克”条款要求, 在项目履约期间及竣工验收前, 业主按工程结算额一定比例 (5-10%) 扣留的质保金而形成的应收账款, 属于建筑企业合理和正常的应收账款, 除此之外而形成的则属于拖欠工程款范畴, 究其原因, 主要来自于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管理两大方面。

1. 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 各地房屋限购令的出台, 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造成房地产的大量积压。房地产开发商由于成品房卖不出去, 占用大量资金, 又要负担银行贷款利息。这种负担必然部分转嫁到施工企业, 造成工程款被大量拖欠。

2. 建筑市场的不规范竞争。

我国的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施工企业也在不断增加, 其生产能力不断过剩, 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 施工企业只能相互打价格战, 在承揽工程过程中竞相压低标价。同时, 建筑行业中的“潜规则”决定了施工企业必须垫资施工。几乎所有开发商都将“施工企业先行垫付工程款”作为招标的一个必要条件。施工企业的垫资能力和资金实力是其能否承揽到工程的重要因素, 施工企业为了生存, 不得不接受开发商苛刻的条件, 这是造成开发商赊账的主要原因。

3. 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 资金回收意识薄弱。许多施工企业负责人只重视建筑施工产值的增长, 忽视了将能否收回所欠工程款及回收应收账款的质量纳入项目管理的相应绩效考核中。其次, 责任不清, 考核奖惩机制不健全。部分建筑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管理办法和催收政策, 没有建立或缺乏完善的应收账款回收考核奖惩机制, 以及落实资金回收责任追究制度。再次, 盲目抢占市场。由于市场竞争激烈, 很多施工企业片面追求市场份额, 较少考虑资金风险因素, 在对开发商资信情况缺乏充分了解的条件下, 冒然签约, 导致应收账款的数量和风险都大幅度的上升。

三、加强建筑行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 工程前期建立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体系

1. 建立专门信用管理机构, 制定合理有效信用政策。

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 企业应培养专业人员对赊销进行管理。另外, 应收账款赊销的效果好坏, 依赖于企业的信用政策。所以, 企业应确定科学合理的信用标准;采用科学合理的信用条件;制订恰当的信用额度等完善信用政策。

2. 加强客户信息管理及合同管理。

企业要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 给客户建立资信档案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通过对已获资料进行分析, 取得分析结果后应注意或减少与信用差的客户发生赊账行为并对往来多、金额大或风险大的客户加强监督。特别是工程项目的资金到位情况, 并据此决定是否承接施工任务。

3. 明确账务管理职责。

企业的账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 作为建筑行业企业, 不仅要配备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 而且要明确账务管理的责任人, 必要时成立相应的管理组织。账务管理组织内部职责要明确划分, 要对账务实行全程管理。

(二) 强化工程中期应收账款的控制

1. 进行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

工程进入中期施工, 是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最集中的阶段。企业应收账款产生后, 不能机械地等待客户到期付款, 而应该经常对所持有的应收账款进行跟踪、分析, 加强日常监督。此期间, 企业应抓紧向建设单位报量, 按进度结算, 即时取得工程款, 维持工程的正常运行。

2. 加强预测, 防止坏账发生。

产生坏账往往是由于企业账务管理不善, 应收账款长时间无人问津, 最后形成呆账、死账。在应收账款已经形成的情况下, 企业就应想尽办法防止坏账的发生, 或将坏账损失降至最低。第一, 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检查, 具体分析各应收款项的特征、金额大小、信用期限、债务人的信誉和当时的经营状况等因素, 确定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 预计可能产生的损失。第二, 组织专业人员定期提醒客户还款, 并适时推出能够激励其还款的信用政策。

3. 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检查有无异常应收账款现象, 有无重大差错, 玩忽职守, 内部舞弊, 故意不收回账款等情况, 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措施和建议, 从而确保应收账款的回收。

(三) 完善工程后期应收账款的回收管理

1. 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

企业对已经到期的应收账款应交由应收账款清收小组进行催讨。清收小组成员按客户分工, 分解落实清理回收目标任务。并严格考核, 奖罚分明, 提高催讨人员的积极性和效果。清收小组要制定适当的收账方式, 如属于工程质量问题应积极与对方有关部门联系, 争取能解决双方纠纷;如属于对方短期资金困难, 应最大限度地争取顾客, 保持市场份额, 为下次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危险债权和实际破产债权, 清收小组要加大催讨力度, 争取在债务人进行破产程序前收回债权, 并寻求债务重组的可能性;对于已破产债权清收小组应积极进行司法程序, 尽可能收回部分债权。

2. 利用法律法规维护权益。

对业主单方违约, 不按时支付工程款, 经协商仍不纠正, 则属于上述方法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 企业只有求助于司法程序, 如法律诉讼进行维权。

3. 及时处理坏账准备。

施工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 积极建立弥补损失的坏账准备金制度。由于债务人死亡或者破产或预期未履行偿还义务形成的死账, 企业要按提取坏账准备, 发现问题及时核销, 防止产生包袱。

四、结论

通过上述对建筑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分析讨论, 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出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表现出来的对企业经营的风险。由此进一步提出了在这特殊的行业背景情况下, 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除了企业采取积极的应收账款管理措施, 加强自身管理外, 还有待于我国建筑市场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以及社会监控的逐步到位。这样, 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环境必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应收账款长期拖欠问题也必将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王颖.国内建筑业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及策略选择[J].工程项目管理, 2009 (5) :119-122

[2]苗娟.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5) :137-138

[3]赵敏.企业演绎发展战略之争——建筑业现状剖析及未来预测[J].施工企业管理, 2006 (12) :2-6

建筑行业的经济管理 第9篇

1.1 规章规范多, 标准不统一

建筑行业在法律及行政法规层面总体上讲基本完备, 但是在部门规章、地方性政府规范性文件层面显得较混乱, 导致各地方标准不一、签批式运行、腐败滋生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比如《招标投标法》规定允许不超过一定比例的招标单位代表进入评标委员会, 但到了地方却成了选择性的同意, 需要部门认可, 领导签字等等。类似的例子繁多, 这些势必造成办事程序复杂化, 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及领导滥用权力等问题的产生。

1.2 细则不明确, 自由裁量权大

建筑行业过程管理复杂, 包含的门类专业多, 其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也多, 就同一个问题会在多个文件中有规定, 但每个文件对同一个问题的规定却不一样, 较多的就体现在法律责任条款, 其罚则标准、轻重、幅度往往存在很大差异, 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 这给严格执法、透明执法及执法监督都带来难度。

1.3 特事特办多, 政府自身违规多

政府作为建筑行业的管理者, 有时也代表部分工程项目的建设者, 往往会为了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或者完成某一既定目标任务, 主动建立一些所谓的“绿色通道”“特事特办”等渠道和方式。据不完全统计, 政府项目未办理施工许可手续擅自施工项目的比例远远高于企业实施的项目。

1.4“闹”事不断, 有法不依也难依

近年来, 各地农民工堵路、静坐政府, 小业主打砸售楼部等过激事件不时见诸报端。“闹”已成为个人以及单位维权或者无理要求的捷径, 他们认为“闹”比依法反应、投诉或者走司法程序来的更快, 成本更低, 而且可能取得他们想要的更好结果, 这已成为众多政府部门一大头痛的问题, 建筑行业的农民工讨薪、小业主无理取闹等尤为突出。

2 建筑行业的法治难点

2.1 全民法治观点难以形成

中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建筑业产值惊人, 从业单位及人员数量庞大, 而且绝大部分一线作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要想在建筑行业形成较好的法治环境和氛围, 让大家从主观意识上学法、懂法、用法十分困难, 这势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2 人治的固有观点难以改变

从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成果不难看出, 我国政府机关对公共权力的运用缺乏有效的监督, 部分高层官员及基层工作人员对法律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 他们有时看起来懂法、重法, 但头脑中的法律却是管老百姓的, 是约束别人的, 自己不愿把权力置于法律约束范围之内, 长期的工作形成了一套大家心照不宣的人治、情治模式, 即所谓的“潜规则”, 要想从根源破除, 建立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格局也必将是个较长的过程。

2.3 发展与法治的矛盾难以调和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社会及经济建设仍需加快, 建筑行业作为国民支柱产业, 与民生息息相关, 更是全民关注的重点, 各级政府都有不同的月、季度、年度目标任务, 甚至要限时完成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而且完成的好坏与单位考核、个人升迁等紧密相连, 这势必导致政府官员、建设者都不能依法按照规定动作来做, 只有打法律的擦边球, 甚至突破红线, 违规违法, 如何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依法治建之间的矛盾成为一大难题。

3 建筑行业的法治对策

3.1 严谨立法, 规范用法

建筑行业是一个管理复杂的行业, 其所需要较多的法律、行政法规等方能做到有法可依, 但我们的立法机构在立法过程必须坚持科学性、民主性、适时性等基本原则, 要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 尽可能减少模糊概念的产生, 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及需要按程序予以修订或释义, 加强对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及政府规范性文件的管理, 有法可依的尽可能少出地方性文件, 有需要出时要减少有冲突、有矛盾条款的产生, 加强对立法用法的规范管理。

3.2 加强宣传, 法治帮扶

人民是法治的主体, 法治观念是法治社会的基础, 在我国这样一个建筑业大国, 如何形成全民的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建的重点和难点。一是要开展法治宣传和教育, 首先从企业入手, 再深入个人, 提高全社会法治认知水平、培养正确的法律情感;二是完善法治运行机制, 健全执法司法机制, 加强法律监督, 形成公平正义的法治格局;三是营造依法办事的法治氛围, 使全社会在耳濡目染中对法治产生亲切感和自觉性;四是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解决群众“诉讼难”、“找律师难”等问题, 要让群众会用法、用得起法。

3.3 信息公开, 强化监督

当前, 我国百姓对政府的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等存在一种不信任的状态, 这其中就有信息不透明, 只能让群众自己猜, 自由发挥想象力的原因, 也有某些政府工作人员乱作为、乱行政给群众造成的不好的印象和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健全法治监督体系, 做到应公开尽公开, 主动多公开, 把民主监督与各类专业监督有机结合, 实现专门机构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的统一。

3.4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执法是守法的保障, 而司法公正则是法治的生命线, 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因此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规范司法行为, 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让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4 结论

论标准化管理对建筑行业的深远影响 第10篇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劳动力,建筑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速较快的时期, 同时也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加大、建设市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建筑业顺应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态势, 保持了产业的继续增长, 规模达到历史新高。这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然, 机遇与挑战并存。谁能抓住机会, 创造企业辉煌, 恐怕要统筹的方方面面很多。但对企业来讲, 企业冲锋陷阵稳定的大后方靠什么来保障?管理改革以标准管理是人治转为法治的必然选择。

标准化管理是通过高效的管理系统工程建设, 实现对企业的标准化管理, 最终使得企业的决策程序化、考核定量化、组织系统化、权责明晰化、奖惩有据化、目标计划化、业务流程化、措施具体化、行为标准化、控制过程化, 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实施标准化管理要突破人们一直以来所习惯的“不规范”, 费心费时, 规范本身也会使人本能地感受到约束和反感。要变成生活中的自然和下意识, 就要克服重重障碍和阻难, 这还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团队和良好的监督执行系统作保证。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团队和良好的监督执行系统, 再规范再明细的流程和标准也难以实施。

组织结构是关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目标、任务、权力、操作以及相互关系的系统。施工企业人员众多, 机构繁杂。要想实现高效管理, 在合同履行中出现问题时做出快速反应, 需要各部门的配合, 这就要确定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结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以及岗位描述等。目的在于协调好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任务之间的关系, 使员工明确自己在公司中应有的权、责、利, 以及工作形式、考核标准等。有效地保证组织活动开展, 最终保证组织目标实现。

法务及信息的综合产生效果大于单独的成效。规章制度的规范化, 管理制度是规范化管理的有效工具。由于施工企业施工地点及人员流动性大, 作为贯穿合同全过程的索赔管理工作容易被忽视, 索赔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么通过规章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对各个部门、岗位和员工的运行准则进行很好的界定, 使整个企业的管理体系更加规范, 使每个员工的行为受到合理的约束与激励, 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有据、违规可纠、守规可奖”。

信息时代中, 资料信息体系规范化, 完善内部共享资料数据库, 推进工程资料信息化管理, 推进流程关键点的过程控制, 为量化考核、追溯责任和绩效考核提供依据。索赔作为合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仍未被国内一些企业所重视。就是因为企业忽视收集索赔证据和准备索赔证明文件, 使施工索赔没有可靠的基础和依据。资料信息体系规范化的建设将很好地弥补这一点, 大大增加索赔的成功机会。我国工程实践中, 有时索赔难以成功就是因为承包商没有及时提出索赔要求, 累积后才提, 业主方会因为涉及关系复杂, 金额巨大而消极反应。资料信息体系规范化的建设也将为出现索赔事件时, 承包企业面临快速做出反应提供有力保证, 这就形成了法务与信息的贯通。

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使得管理方面相对落后, 加之政策性的制约使建筑行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很多弊端。但弊端如何解决, 只有制定相关的管理模式, 使管理精细化, 达到初期目标。相对其他行业而言, 建筑行业所接触的人群流动性大、用工体量大。同时培训受到很大制约, 并且现无对建筑工人进行综合培训机构, 现劳动力问题已经对建筑行业产生很大的本质性影响。同时存在建筑行业中的人口流动性大。使一个项目下来务工人员会更换很多次, 这与工厂式生产的人力资源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工厂中, 每个工人经历培训后会对本岗位职责的掌握达到企业标准。各种规章制度就在一个圈子里执行, 随时都可以看到其行为方式, 并能真正的指导其行为。但建筑行业就无此条件, 随意性大, 管理上似乎无从下手。只有在现场的一些安全基本常识的教育和简单的技术交底, 基本上是靠经验摸索工作, 这就是与其他行业的一种本质上的区别。举个简单例子, 在工厂车间中, 每个技术工人均会安厂规要求和技能要求进行工作。同时工作服装统一, 并能保持其整洁。但建筑行业, 今天是这工种明天可能就做其他工种的人了。同时即使统一服装却无法达到其应用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制度性和规范性, 这样对务工人员就无制约性。

劳动力资源对建筑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行业作为支柱产业, 但每个建筑企业均无固有劳动力, 对此造成更不容易管理的同时技术水平日益低下。但中国的建筑市场之大, 劳动力已经出现严重不足。人工费飞涨, 但却缺乏保障, 无社保、无技能认证、无企业对其所应该的福利保障。但作为一种行业,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有其发展优势。但工人的优势仅仅是基本无认证的技能, 社会缺乏的建筑工人。长此下去, 将会发展成为建筑行业与工人间的矛盾。

建筑业的暂时优势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兴土木所带来的机遇, 但劳动力日益减少。作为建筑业不得不面对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建筑行业更应该学习其他行业的规范性。虽然现国家提倡使用成建制劳务公司, 但针对劳务公司的现状也是东拼西凑, 再分包给小班组直至分配给个人。归根结底只体现出个承包性, 这与改革开放正好符合, 但现发展阶段利益至上的驱动造成施工质量保障性低。同时现务工人员观念的改变与跃进性的劳作使得师带徒, 徒带徒的状况愈加严重, 更造成技术水平日剧下落。建筑行业的不规范性致使管理的滞后与基层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教育有很大关系。建筑类的务工人员所从事的不是高端工作, 但其工作需要规范性, 否则是无法达到行业进步的目的。相比80年代而言, 建筑工人工资提高了基本也不拖欠工资了, 但技术水平下降了, 工人受企业管理的制约越来越少了。这也就造成了紧抓文明施工、加强安全保障措施的情况下, 安全事故的出事概率居高不下, 问题的出现原因就是培训体制问题。

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企业和建筑工人的关系最为紧密, 各有对错, 但真正应该解决的应该是培训体制问题。说建筑工人教育问题似乎有些勉强, 现社会发展整体素质均在提高, 工人最低也是初中毕业, 但为什么对自身约束力那么差, 其主要原因是对工人的培训不够。现发展阶段, 建筑行业更应该增加培训机构, 对各工种的技能给予技能上的认可, 上岗时均有认证机构所发放的技能认证。其认证机构对这工人需要负责, 其社保在施工单位发放工资时直接进入其社保账户。这不仅仅是对工人的保护, 同时也是一种进步的体现。既保障了行业的进步性, 同时也保障了工人的权益。这不仅仅提高的是个人, 而是提高的行业乃至全国的管理标准和社会的进步性。如果建筑行业技术工人像考驾照一样, 路考时出一点操作失误或违规那么就直接下车, 从新培训, 那建筑行业的将会是一次升华的提高。

管理体质对利润的取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利润的获得键在于管理。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具有时间控制性, 也就是施工项目的运作周期, 项目管理的内容是在一个长时间进行的有序过程中。根据阶段及要求的变化, 管理内容也发生变化。为更好控制其过程管理, 对制定系统化管理是有必要的。

针对以上所述, 现建筑业就是存在管理混乱, 在管理上原地踏步。国外百年企业能延续至今兴旺不衰, 其主要还是取决于其管理模式的改进与新思想理念的融入, 对建筑行业来说也是如此。现建筑基层管理最薄弱的是针对目前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分工不清、责权不明、流程不畅、基础管理工作混乱等问题, 通过标准化管理制定严谨的措施使其贯穿企业经营的全过程。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职位管理, 使项目理顺组织结构, 重新规划管理体制, 明确各部门职能, 清晰职位职责, 使责权相互匹配, 形成最佳的业务组合和协作模式, 解决组织僵化并无据可依、职能缺乏无执行力、职责不清、责权不等、权限过于集中或分散、分工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要使建筑行业有持续性发展必通过建立科学的业务流程和完善的规章制度, 使企业拥有一套法人治理的现代科学管理体系。明确行为规范和协调关系, 解决人治管理、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缺乏协调、相互推诿等方面的问题, 确保行业健康、长期、稳定地发展。标准化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起一套环环相扣的运行机制, 解决目标不明确、目标不落实、考核靠感觉、奖惩靠感情、责权利不对等等问题, 使行业能够适应环境和员工需求的双重需要, 形成稳健有效的市场扩张能力。有这样一个比喻:企业的管理系统是赛车, 管理人员是赛车手, 车手的技术水平跟车的好坏要同步。比如在高速公路上跑, 虽然你的车技很高。但是如果开的是一辆夏利, 那你怎么也还是赛不过奔驰。管理的变革就等于换一部车, 换一部更现代化的车。规范化体系就是一部现代化的车, 推行规范化管理就是要你在管理系统上升级换代, 就是把你原来那种比较保守的管理模式, 或者家族式的、或者随意性的管理模式换掉。换上“规范化管理”的新车, 立足于通过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来解决前述的那些问题。

21世纪是以急剧变革和激烈竞争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 机遇与挑战共存, 威胁与发展共存。如何有效应对变革、寻求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 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建筑行业的密集劳动力行业面临着具有先进管理水平的外国企业的竞争压力。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体系、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规范化管理的战略转型、缩短同国外企业的管理差距确实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 就能够使企业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支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管理模式和一种有效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外部竞争环境的运行机制, 并形成良性循环, 促使企业稳定地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 决胜与行业之中。

参考文献

[1]周坤编.企业规范化管理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李国庆:建筑行业的“发明大王” 第11篇

作为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党委书记,李国庆在业内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名人,但李国庆的名气并非缘于他的职位,而是由于他在通风空调系统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设置屏蔽门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通风空调集成系统、地铁车站设置可开闭的新型屏蔽门的通风空调系统、城市轨道交通风机并联式通风集成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无冷却塔冷水式通风空调系统、可开启门式直接蒸发式表冷器装置……十多年来,几十项专利技术和发明一个个在李国庆手中诞生,以前沿的科技水平和创新的思维理念一次次引起了业界的赞誉与推崇,在为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发展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我国政府节省了大笔的财政开支,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从清华学子到通风空调领域专家,从普通设计员到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党委书记,李国庆究竟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如果说每种成功都必有其轨迹可循,那么,让我们一起追随着李国庆的脚印去探寻他成功背后的人生密码。

求学篇

1966年,李国庆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6岁时,年幼的李国庆便离开父母只身来到河北徐水县的一个小村庄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回忆起长达十数年的艰辛求学岁月,李国庆的语气中充满了感激与怀念,“我很幸运地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他们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以及鼓励学生勇敢提问,并乐于和学生平等交流的教育方式,都令我受益终身。”

在这种启发引导式的教育方式下,李国庆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但是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无论学习环境和师资条件都与大城市的孩子有着天壤之别,从高中才开始系统学习英语的李国庆又是如何以当地理科状元的身份一举跻身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呢?这就不得不归功于他自己总结出的一个最大心得,“每个人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由于从小就梦想能当个建筑师,所以在填报志愿时,李国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大学第一天的经历就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刚进大学的第一晚,我们全体2000多名新生就参加了一次学校组织的英语小测试,当时大家还感觉很纳闷儿:怎么一进学校又考试呢?后来才发现,学校根据那次测验的结果对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行了考查,然后依据程度的高低采取分班式教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最好的学习环境里确实人才济济,李国庆却有自己的法则:“我从小就建立起了一种坚定的自信心,所以即使身边有很多比自己更优秀的同学,我也从不会感到自卑或沮丧。我明白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也懂得如何缩小差距。为了让自己能在毫无压力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我当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正是在这种轻松而自省的心态下,李国庆在清华度过了宝贵的五年时光,这五年不仅为他日后的事业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他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清华大学这片精英荟萃、思潮迭起的精神沃土中,当大多数同学都以各种形式尽情挥洒着青春的热情时,李国庆却选择了一种看似乏味单调的生活——把自己“关”进了实验室和课堂。“清华为学生们提供了最好的实验条件,比如学校有一台暖气片测试台,当时同类设备全国都只有两台。我珍惜这些寶贵的实践机会,并发自内心地享受着实验带来的乐趣”。

除了做实验,李国庆还选修了很多文科课程,“我喜欢中国古代哲学和诗歌,最开始只是出于个人兴趣,多年之后我才体会到,这个兴趣其实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渊博的学识确实是成功的基石,但良好的修养和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是成功的要素。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客观环境和条件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种高情商。‘个体最优服从于总体最优’,这句话正可以总结我从中国古代典籍里获得的丰富感悟”。

探索篇

1990年,走出清华校门的李国庆被分配到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工作,此时的他刚刚24岁。由于在清华所学的是通风、空调与采暖专业,所以刚毕业不久,他便给自己确立了通风空调系统的研究方向。同年,李国庆有幸参与了北京西单地铁站的建设项目,从此开启了自己与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不解之缘。

“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恶劣,没有空调,更没有电脑,我们技术人员每天趴在一张大图板上辛勤工作,炎夏时为防止汗水打湿图纸,每个人都在胳膊底下垫上几层厚报纸和一条毛巾,不分昼夜挥汗如雨地写写画画。”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尽管努力勤奋,李国庆的工作成绩却不尽人意,“当我把辛苦完成的8个机房的图纸交到专业总工手中后,却被告知有四个需要重做,另外四个需要修改。”这件事给了李国庆很深刻的教训,也激励了他更刻苦地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勤奋的付出最终有了回报:自那次返工事件之后,李国庆画的图纸就再也没被退回来过,而他的专业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日益增强。

1995年,在经过了与法国、日本等国长达几年的激烈竞争之后,中国的公司最终成为了德黑兰地铁一、二号线工程建设的中标者,并由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担起了设计总体单位的重任。那一年,李国庆已开始担任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的团委书记,本可不必亲自参与该项目的具体施工,但醉心技术研究的李国庆认为,此次的德黑兰地铁项目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极佳的实践机会,于是主动请缨与同事们一起赶赴德黑兰。

在对德黑兰地铁工地进行了详细的勘察之后,李国庆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巨大挑战:由于德黑兰地铁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根据法国技术修建完成了地铁全部的土建工程,所以现有的隧道和车站都是按照法国设备的型号设计和预留的,这就给日后的继续施工留下了很多难题。空前的困难反而激发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斗志。没有竣工图纸怎么办?李国庆与同事们拉着尺子一处处逐个测量,终于搜集到了设计所需的第一手材料;中国的设备不适合已有的隧道和车站怎么办?李国庆早有准备,他事先带上了国内厂家的详细产品资料,根据德黑兰地铁的实际情况,他不厌其烦地与国内厂家进行沟通探讨,终于拿出了符合要求的产品。就这样,一个个拦路虎逐个被李国庆攻克,2000年2月21日,德黑兰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建成。

如今,这条被伊朗政府命名为“总统

一号工程”的德黑兰地铁已成为了伊朗人的骄傲,每每看到中国人时,热情的伊朗人总要问上一句,“你是来建地铁的工程师吗?”在这份光荣的背后,却不知倾注着李国庆与同事们多少汗水与心血。

1997年,广州地铁二号线开始研究和建设,李国庆担任了该地铁项目的设备总体一职。由于该地铁线是国内第一条实际应用屏蔽门的线路,技术水准要求高,在设备系统上存在众多的技术难关,而在接下来的车站施工建设中,李国庆又遭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当时,由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承担的工点项目“江南西站”经过各方面的技术经济比选后,决定采用“暗挖法”施工,虽然“暗挖法”施工占地面积小,对道路交通的影响也小,但采用传统的地铁通风空调技术,将不可避免地占用硕大的地下空间,导致造价高昂;同时,由于暗挖空间很大,带来极大的施工风险。所以,如何实现在暗挖的前提下,为地铁合理设计和安装空调系统,并最大限度地降低造价,减少运行费用,降低暗挖空间,减小施工风险,同时兼顾解决地铁内发生火情时的排烟,保证乘客安全疏散所需要的内部空气条件,成为了摆在李国庆面前的一道巨大难题。

面对新的挑战,李国庆再次显示出了一贯的沉着冷静。他白天在现场参与施工,分析研究项目环境,晚上则利用休息时间苦苦思考解决之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几个月之后,李国庆终于设计出一套堪称完美的解决方案一“地铁暗挖车站新型通风空调系统”,该系统不仅最大限度降低了项目造价,同时大大降低了地铁运行费用和能耗,并将暗挖车站空间横断面面积减小了三分之一,极大降低了施工风险。

2002年6月,“江南西站”顺利通车运营。多年来,“地铁暗挖车站新型通风空调系统”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效果显著,其后,该系统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与广州地铁二号线其它项目技术共同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地铁一、二号线车站加装空调时也正是运用了该项专利成果,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创新篇

伴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成功实施,李国庆在通风空调系统领域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如果说西单地铁项目是李国庆在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启蒙阶段,沈阳地铁、重庆地铁、德黑兰地铁和南京地铁一号线则使李国庆得以广泛深入到技术实践中,而自广州地铁二号线项目起,李国庆开始担任设备总体一职,这也标志着他在通风空调系统方面的专业水平逐渐走向了成熟。但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能让李国庆感到满足,他心中还有一个更宏伟的梦想。

“中国的地铁建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但相对于世界上第一条地铁——1863年建成的伦敦地铁来说,这个时间是很短暂的。而在这40年中,中国地铁通风空调技术总体来说只是同一个模式基础上的不断重复,问题积累了很多,创新却很少。中国地铁的空调则是从上海地铁一号线开始起步,到现在也已经20年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了,该是我们求新求变的时候了!”

李国庆认为,中国传统的通风空调系统存在三大弊端:首先,传统通风空调系统占地面积大,是导致土建造价高昂的重要因素,据统计,通风空调机房约占据地下车站所有设备及管理用房总面积的一半。其次,传统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巨大,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有数据表明,在地铁的日常运营中,我国现有的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占到了地铁系统能耗的40%左右。第三,传统通风空调系统在工艺技术上缺乏大的进步和变化,不能随着所建地区和城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调整和变化,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李国庆暗下决心,一定要占领地铁通风空调系统领域的技术优势,用全新的系列化的技术理念和设计方案,彻底改变和扭转我国传统通风空调系统的落后现状。恰逢此时,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接到了北京地铁五号线的设计任务,李国庆隐约预感到,自己潜心研发的创新成果将有望付诸实施,但他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也将因此遭遇到一次最大的考验。

多年以来,我国的地铁都长达200米,不仅占地面积大,施工造价也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李国庆研究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通风空调系统技术,可以将200米的地铁长度缩短为176米,使地铁规模更加紧凑,同时节省大笔造价费用。可以想见,该系统一旦应用实施,必将带来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一次巨大技术变革。

但是,当李国庆提出自己的方案之后,却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与质疑。“我的系统技术理念和设计方案非常大胆,国内外都没有案例可供参考,所需空调设备在国内外也都没有制造商生产,所以同事们心里都没底儿。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我不得不‘滥用’了一次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党委书记的职权,我要求大伙儿只管按照我的要求做,如果出现任何问题和责任都由我来担当”。

事實上,李国庆此举可以说是相当冒险的,“当时,土建工程按照缩小的车站规模已经开挖好了,新的通风空调系统所需的空调设备却还没影儿。如果新设备不能到位,原有的土建工程也将全部作废,造成国家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我也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尽管承受着莫大的心理压力,李国庆却始终信心十足,他相信,只要有设备制造商能按照新的技术要求生产出合格产品,整个项目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在李国庆的执着坚持下,2005年,一套全新的地铁通风空调系统一地铁通风空调多功能设备集成系统,终于在地铁五号线闪亮登场,该系统自运行以来,每年为国家节省运行费用约i200万元。

首先,李国庆设计的这套新型通风空调系统,将过去的几套大型设备集成为一套设备,大大减少了占地面积,仅此一项就为五号线地下站每个车站节省投资500多万元,在采用此项技术的北京地铁五号线和北京地铁十号线一期的地下车站中,仅土建的建设费用就节省了1.9亿元。其次,新型系统根据外界气候条件和地铁内部的客流以及热负荷的变化规律,采用了风量调节技术,可以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情况进行通风量的自动调节,使地下车站拥有四季都备感舒适的空气环境。冬季站台温度在12℃以上,夏季温度可保持在30℃以下。此外,由于该系统中采用了“电动可开启空气表冷器”,实现了通风季节能耗降低28%。

感悟篇

北京地铁五号线的成功实施,充分展示了李国庆的创新成果所带来的巨大社会价值。而自此以后,他的创新实践如同滔滔江水喷薄而出,在其后的北京地铁六号线、九号线和十四号线,沈阳地铁一、二号线以及南京地铁二号线等项目中,无不体现着李国庆创新技术理念的闪光。

如今,李国庆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权威专家,谈起自己对创新的理解,他感触良多,“当今时代,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这是正确的,因为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进步和发展。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对创新的理解并不全面。实践告诉我们,创新决不是一句口号,它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从我的专业角度而言,技术创新来源于工程实际需要,其目的也是满足工程实际需求,但有些人却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这就使得创新行为变成了一种‘玩概念’。另外,在创新过程中不能只追求速度和结果,它应该是一个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过程”。

我国目前的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水平还非常低,专利转化实施难越来越成为我国自主创新中的一个瓶颈。但令人惊叹的是,十多年来,李国庆的专利技术和发明已累计达到22项,而其中有不少专利发明已成功转化为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为多家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比如“地铁通风空调多功能设备集成系统”目前已应用于北京地铁四号线、五号线等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风机并联式通风集成系统”已应用于辽宁省沈阳市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等工程;“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空气一水通风空调系统”已应用于广东省广州市地铁二号线工程;“门式可开启的空调表冷器”目前已应用于北京地铁四号线、五号线等工程……

为什么我国有那么多的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呢?李国庆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指出:创新行为如果不是基于实际需求出发,这种创新就毫无针对性可言,自然也难以找到市场结合点,更谈不上实现经济价值。此外,如果创新行为只局限于原有技术基础上的小修小改,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就不会有重大改善,而这种“创新”顶多只能算“革新”。

建筑行业的经济管理 第12篇

1.1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现状

a.缺乏适合市场经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我国工程建设投资体制的变化使原有的建筑生产安全管理己经不适应现在的建筑生产方式, 因此一直由政府主导的安全管理出现了很多管理漏洞, 再加上有关建筑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政府监管效率低, 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 致使安全管理不到位, 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并行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尚未形成。

b.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单位主要的安全问题。勘察、设计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勘察或设计, 或改变勘察设计文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 使勘察设计成果存在缺陷, 不能保证建筑物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工程监理单位未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进行认真的审查, 在施工工程中也没有对施工单位落实安全措施的情况进行认真监理, 发现事故隐患时, 也未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整改和消除;检测单位出示虚假报告。

c.施工单位的安全问题。随着国家基建投资的不断加大, 建筑企业准入政策的调整, 使得施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施工队伍不断扩大。尤其是最近几年, 个体建筑业迅猛发展, 施工企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由于施工单位是建筑安全活动中处于的主体和核心的地位, 建筑安全问题主要出在施工单位的身上。

1.2 安全管理事故的原因分析

根据安全系统论的观点, 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四点:人———人的不安全行为, 是事故的直接原因;物———物 (设备) 的不安全状态, 也是事故的直接原因;环境———不良的生产环境会对人的行为和物的状态产生负面的影响;管理———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有时甚至是直接的因素, 因为管理对人、物和环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

1.3 项目安全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 大多数市政施工企业的项目安全管理是通过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来实施的, 安全管理人员与施工管理人员属不同的岗位, 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被认为的隔断开来, 施工进度安排、工序穿插、人员调配、物 (设备) 的状态管理等与安全由直接关系的要素, 因为安全与施工管理岗位的不同而人为的割裂, 对施工管理人员的考核与安全指标、安全职责挂钩较少, 甚至不挂钩。安全管理人员由于管理职位与其它人员的等同或较低, 造成了安全管理指令不畅通, 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及时。安全管理资源严重浪费, 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2 建筑行业转型期的安全管理模式

2.1 理论依据: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既是安全生产必须遵守的原则, 也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安全管理模式, 都必须坚持这个原则。新的项目安全管理模式从组织、流程到方法都应该体现这个原则;b.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生产必须安全, 安全是生产的前提, 因此, 做为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对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生产方法的安全性进行事先评估和过程控制, 确保生产安全。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必须防止把安全管理与施工生产分开管理的误区;c.全员参与的原则。

2.2 法律依据:

a.《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法》的实施为我国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对违背安全管理的行为提出了处罚措施。《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 并自始至终贯彻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生产必须安全”的原则;b.《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筑法》是规范我国建筑市场的第一个法律文件, 其中, 对建筑业企业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求总承包企业承担起安全管理的责任, 把所有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纳入到统一管理中。

3 新型项目安全管理模式的特点

3.1 具有新的项目安全管理理念:

市政施工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庞大,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许多相关人员对于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的错误观念由来已久, 由于大量的事件或者错误操作并未导致伤害或者财产损失事故, 而且, 同一诱因导致的事故后果差异很大, 不少人认为施工安全事故完全是由于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因而是不可避免的。

3.2 以新的安全文化为核心:

安全管理是全员全过程的管理, 因此, 安全文化应该是全员文化。塑造新的安全文化就是要培育全员安全文化。全员管理不仅包括总承包管理人员、分包管理人员和全体工人, 还应包括业主、设计、监理及社会相关方。

3.3 实现了四个转变:

新的项目安全管理模式与传统的项目安全模式相比, 有四个转变, 分别是:变单纯的安全专业人员的岗位安全管理为全员参加的体系安全管理;变单纯的安全管理为安全管理与进度、工序穿插和施工方法紧密结合的综合管理;变以点为主的间断的、静止的管理为线面结合的、连续的、动态的管理;变并行的安全与生产两条线为安全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安全生产一条线。

4 如何建立新的项目安全管理模式

4.1 建立项目安全管理组织

4.1.1 项目安全管理组织的定义:

新的项目安全管理模式下, 项目安全管理组织已经不再是单独的岗位安全管理, 而是以项目经理为首的, 以专职的岗位安全管理为核心, 以各专业工程师为骨干, 班组长及工人全员参与的, 安全监督管理层和安全管理实施层既独立设置又互相依托和紧密联系的体系安全管理, 是将生产与安全的紧密结合的组织, 是对项目安全管理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充分利用。

4.1.2 项目安全组织机构图:

a.安全管理监督层:包括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总监或安全主管、专职安全员;b.安全管理实施层:包括专业工程师、班组长和操作工人。

4.2 调整安全管理职责

4.2.1 安全管理监督层的职责:

a.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 因此, 项目经理必须负责制定项目安全管理目标, 建立项目安全管理组织, 划分安全管理责任, 制定安全管理工作流程, 对安全管理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b.安全总监或安全主管:安全总监或安全主管是项目安全管理的直接执行者, 与项目经理一样, 也是项目安全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安全总监或安全主管应主持编制安全管理方案, 参与施工方案的编制, 重点对施工方案的安全性进行审核;负责对施工员进行总体安全管理方案交底, 负责按分部工程进行安全交底;对施工员的安全技术交底进行审核;负责监督安全管理方案和技术交底的落实工作;负责对安全管理过程进行监督。

4.2.2 安全管理实施层:

a.施工员:施工员 (专业工程师) 是工程施工的中坚力量, 具有数量多、学历高、总体素质好的优势, 但由于传统的项目安全管理模式把安全与生产没有有机结合起来, 造成了施工员的安全管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因此, 调整安全管理职责的重要内容就是调整施工员的安全管理职责;b.班组长:班组长是操作工人的直接负责人, 班组长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对工人具有直接影响, 因此, 班组长的安全责任与安全生产有直接关系。作为班组长必须做到, 熟悉本工种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知识, 坚持进行班前安全教育, 塑造遵章守纪的风气, 加强自我防护和自我保护;c.操作工人:从事故伤亡人员的统计分析来看, 事故伤亡人员几乎全部是操作工人, 而从事故原因来看, 绝大多数是违章操作引起的, 因此, 操作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遵章守纪的程度是安全管理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操作工人来说, 应自觉遵守操作规程, 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别人, 不伤害自己, 不被别人伤害。

结束语

对于建筑安全管理与控制, 不仅国家要从宏观上进行建筑安全管理控制, 建筑企业自身也要从微观上进行建筑安全管理控制。并且要以国家的管理来指导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 以企业的建筑安全管理为具体实施方法。要综合运用国家和企业共同管理与控制, 以求达到建筑生产安全, 高效的目的。

摘要:建筑行业转型期安全管理控制的难点首先是避免或减少人员的伤亡及职业病;第二是使设备、工具、材料等免遭毁损以及保障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维护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是消除或减少环境危害和工业污染, 使人的生存条件免遭破坏, 促进人类整体利益的增大。下面将结合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与控制的状况, 及如何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土地评估市场亟待规范下一篇: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