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与对策范文

2024-06-08

规划与对策范文(精选12篇)

规划与对策 第1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绿地,规划

1 引言

城市是经济中心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人口高度集中居住的地方。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蓬勃发展, 城市居民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高楼大厦, 也需要景观绿地来点缀。城市景观绿地作为城市印象的重要标签, 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载体之一, 在维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良好的景观绿地规划可以给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更能从中体现出城市的特色和实力。

2 城市景观绿地概述

2.1 城市景观绿地的概念

城市景观绿地泛指城市区域内基本由绿色植物所覆盖的具有较强装饰性和观赏性的城市公共绿地。它是城市居民日常接触最多的绿地形式, 以栽植树木花草和设置一定的配套设施来改善城市的环境和塑造城市形象。

2.2 城市景观绿地的分类

城市景观绿地可以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等[1]。不同的景观绿地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如公园绿地是向公众开放的, 主要以观赏、休息为主, 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 而生产绿地主要为城市绿地提供苗木、种子等。

2.3 城市景观绿地的作用

城市景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承载体, 是城市中人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标志, 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在很多地方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城市景观绿地有助于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 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绿色植物能大量吸收CO2并放出O2, 是天然的造氧工厂。绿色植物还可以吸收有害气体, 吸滞粉尘, 对改善空气有很好的效果。此外, 绿地具有蓄水保土、防震防火等多种防护作用。

(2) 城市绿化的景观功能。城市景观绿地也是城市景观系统中的一部分, 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空间, 可以改善城市的景观形象。

(3) 城市景观绿地有助于提高居民城市生活的质量。城市景观绿地是城市居民日常接触最多的一种绿地形式, 以绿色为主、十分养眼。如果辅以石桌石椅等, 可供城市居民游玩休憩, 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另外, 城市景观绿地还有助于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城市景观绿地的建设可以带动周边土地的开发, 增加了城市商业的机会。

3 城市景观绿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近几年来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 景观绿地越来越大, 每个城市的景观绿地规划也不一样, 但是总体来说, 它们都遵循着一些基本原则, 具体如下。

3.1 自然优先原则

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山体、坡地、森林、湖泊等, 在城市景观绿地规划时, 设计者应优先考虑保护自然景观[2],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把握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

3.2 以人为本原则

在进行城市景观绿地规划时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必须坚持充分考虑人自身的需要, 包括人的情感、心理及生理需要, 方便人的活动。

3.3 整体性原则

一个城市的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整体, 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面积和形状的绿色植物形成的斑块和廊道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生态景观功能的亚系统[3]。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绿地规划时要全局考虑, 而不应该分散对待。

3.4 多样性原则

应考虑多样性原则, 避免单一物种。通过规划建立植物复合生态群落结构, 提供尽可能多的植物绿量, 采用乔、灌、草、地被植物群落式立体配置的手法, 从而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4]。

3.5 功能性原则

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一个好的城市景观绿地可作为城市的名片。因此, 在进行景观绿地规划时, 应该充分了解地方文化和自然历史。在此基础上, 通过绿化充分展现其效果, 这样一方面可以展示城市的特色和文化, 另一方面可以让人们亲身去感受和体验城市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

3.6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即在考虑近期目标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到远期的建设发展。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力求构建平衡的城市绿地系统, 使生态、经济、社会相统一协调,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5]。如果绿地在规划完成后没几年便失去其生态价值, 那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就会产生经济上的严重浪费。

4 城市景观绿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城市景观绿地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色的景观绿地, 效果也越来越美。但是, 目前一些城市的景观绿地的规划还存着一些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城市景观绿地结构单一

在很多的城市景观绿地建设中, 片面强调常绿, 忽视了物种选择的多样性, 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种植, 层次性较差。

4.2 缺乏自然性的规划设计

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旧城改造, 但是在建设新城的时候没有考虑好之前旧城的景观绿地, 导致在建设新城时, 旧的景观绿地与新城显得格格不入, 如果全部更改又太过于浪费。因此, 在对新城进行景观绿地规划时, 应充分考虑之前符合旧城的景观绿地, 适当增减或更改之前的绿地, 避免浪费。

4.3 与历史文化脱节

好的城市景观绿地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城市的名片, 可以展示城市的特色和文化, 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 体现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但是在一些城市建设发展中, 一些具有历史特色的景观被摧毁。那些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宝贵景观, 仅存在于人民的记忆中或照片中, 这种与历史文化脱节的情景比比皆是。

5 当前环境下的城市景观绿地规划对策

城市景观绿地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 以丰富的园林植物、优美的景观和完备的设施来美化城市环境, 凸显城市的文化和特色,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休息和游览的场所。在我国的很多城市, 景观绿地规划一直遵循着传统模式, 只注重景观的经济价值, 而忽视了景观的美观;或只强调景观功能, 而忽视景观功能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或由于城市环境的变化, 而没有积极的应对措施, 因而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

因此, 一个合理的城市景观绿地规划应该考虑到:如何突出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哪些景观应该被体现?整体性、多样性原则该如何实现?怎样使人在景观绿地中摆在重要的位置?多重景观植物之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取得平衡?对于城市景观绿地规划中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尤其要注意。

5.1 构建和谐的城市景观

目前在我国, 不管是经济发展和还是社会发展, 和谐都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和谐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社会的和谐, 还体现在城市景观的和谐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因此, 我们在规划城市景观绿地时, 要遵循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尽力构建生态平衡的城市景观绿地。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景观绿地规划就充分考虑到和谐因素, 首先展现的是和谐城市, 其次是历史与未来的和谐, 最后是人与人的和谐[6]。

5.2 突出主题, 特色鲜明

城市景观绿地是城市的第一印象, 能体现出城市的特色和实力。因此, 我们的景观绿地规划要突出主题, 特色鲜明, 才具有吸引力。如重庆有特色的“巴渝精神”和“三峡文化”。通过对景观绿地的规划, 通过一些独有特色的活动的参与, 让人们亲身去感受和体验这种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的魅力[7]。

另外, 景观绿地的规划设计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 必然受到时代变迁的各种影响, 不同时期的绿地规划, 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因此, 现阶段的规划工作者除了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方法, 汲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还要注意切合实际, 因地制宜, 充分发掘当地历史人文景观, 突出自己城市的主题。

5.3 建立多物种生态平衡的城市绿地空间

首先, 根据自然优先原则, 优先考虑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山体、坡地、森林、湖泊等。其次, 根据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城市景观绿地规划时要对城市进行全局考虑。可依据面积大小, 把绿地斑块分为大、中、小型等。大、中型绿地斑块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承担着城市“绿肺”的作用, 而小型绿地斑块有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 改善城市景观视觉效果的作用, 二者之间互为补充[8]。最后, 还要坚持多样性的原则, 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尽量实现绿色植物多层次立体组合。因此, 在绿地系统规划时应按照整体性原则合理布局, 根据多样性原则合体布置绿色植物,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建立多物种生态平衡的城市绿地空间, 以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

5.4 注重以人为本

城市是人们长期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任何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具体来说, 就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使城市建设与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 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体现人文精神。比如在景观绿地中设计一些健身器材、水景等设计, 营造既适合观赏又适合休息的人性化场所。另外, 人们都希望看到美好的事物, 所以景观的视觉和谐也非常重要, 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必须尽量使城市景观在各个方面的不同方向和不同视角下都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9]。

6 结语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景观绿地在城市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景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已成为城市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绿地是城市居民日常接触最多的绿地形式, 并且能展示出一个城市的绿地形象。这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 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 具有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等多种生态功能。独具匠心的城市景观绿地, 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突出城市的个性, 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实力和文化特色, 对常住居民和旅游者都有持久不衰的魅力。因此, 在当前环境下一个良好的景观绿地规划显得更为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城市景观绿地规划方面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 如何将景观绿地系统地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贯彻实施, 达到预期目标, 并可持续发展, 这是城市绿地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和创新, 为共建和谐人居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促进城市建设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春霞.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技术.园林绿化, 2010 (6) :35~36.

[2]王浩, 汪辉, 李崇富, 等.城市绿地景观体系规划初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 (3) :69~72.

[3]祝宁, 周洪泽, 刘晓丹.哈尔滨城市绿地景观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 2002 (28) :39~42.

[4]姜大钊, 刘帅.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与施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2) :171~172.

[5]肖亮.浅谈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J].防护林科技, 2014 (12) :44~45.

[6]李兴.2010上海世博会景观绿地规划浅析[J].园林, 2006 (12) :32~33.

[7]黄建军, 秦华.城市CBD绿地景观规划初探[J].广东园林, 2006 (28) :12~15.

[8]夏敦柏.城市绿地景观规划[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15) :40~42.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对策浅析 第2篇

摘要:本文以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与此相关的内容。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目标,然后分析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最后总结了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要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同时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对于员工来说,职业生涯的设计与管理是一件大事,在其工作期间,如果企业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出良好的规划和妥善的管理,不仅能解决员工内职业发展技能素质提高的要求,还能满足员工对其外职业发展晋升的需要。这样员工会将更多心思放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激励员工更加努力提高自已的工作绩效,而且还会体会企业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关心,从而更有利于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对于拥有众多员工的企业来说更是这样。然而,怎么样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落实到实处,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目标

企业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工作主要就是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凝聚力,留住有价值的员工,而且要能使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不足,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发展计划,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达到企业和员工共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共同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其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

1.员工的企业化

一般来说,员工的企业化即员工在一个企业中完成其社会化、成为合格员工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学者对于个人初入一个组织的被接纳与塑造成为合格员工的过程即组织化过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这一过程中,个人要实现对职业的适应、企业文化的适应和职业心理的转换,企业则要把没有职业阅历或者有其他单位职业经历的新招聘人员,塑造成为基本符合本企业需要的员工,即在本企业中被认同,能够完成企业工作,具有职业特征的合格员工。

2.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任何企业,都是由从上到下各层级的一个个员工所组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协调至关重要。协调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一般说即是承认员工个人对利益和目标追求,这能够使员工的个人能力和潜能得到较大的发挥,使他们努力为企业完成生产经营任务,达到“双赢”的目标。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正是协调企业与员工关系,对员工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并使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达到统一的重要途径。

3.提供员工发展机会

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性的资源,发挥其能力和潜能至关重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企业更加了解员工的职业素质,从而“人尽其才”发挥其作用。尊重员工、尊重员工的利益诉求,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在企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实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措施,尽量考虑员工的个人意愿,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也是企业发挥员工工作能动性的重要手段。

4.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企业实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根本目的,当然是要促进企业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靠企业中各方面人员的努力:首先、好的领导者,要以领导者的真知灼见规划企业的未来,并制定方案去实现。实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本身,也有利于从现有企业成员中选拔出最优秀的领导者。其次、各层次的管理者,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各层次的管理者有了明晰的升迁渠道、路径,也有了较多的培训和其他个人能力发展的机会,因而他们会以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和创造性的热情去从事管理活动,解决各种问题,这有利于保证企业工作的有效运行。最后、每一个员工的团结协作,对广大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有利于一般员工主人翁精神的形成,有利于他们执行企业决策,提高执行力,自觉地为企业的愿景目标努力。此外,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创建学习型组织,进而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二、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1.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原则

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既需要自身条件,也需要环境条件。国外许多学者都非常重视职业生涯发展中企业和员工个人的关系。一方面,员工是在企业的组织环境中学习和发挥才干的,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应用都离不开组织;员工必须接受组织的现实,认同组织的愿景和价值观念,并把个人的价值观念、知识和努力集中于组织的需要和发展上,否则,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另一方面,企业将员工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可以以此帮助员工更好的处理其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关系,使员工能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愿景目标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双赢的结果可以为企业和员工带来重大的收益。而企业一直以来忽视了员工自我发展的要求,从而造成不少人才跳槽到其他慧眼识才的企业去谋求职业的发展。因此,这一原则是企业导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基点。

2.公平竞争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是人格价值与人人平等的体现,是维护员工整体积极性的重要保证。企业在开展职业生涯发展工作中,例如提供岗位信息、教育培训机会和任职机会时,都应该公开条件与标准,保持高度的透明度,使每位员工都有均等的机会接受组织的职业生涯发展活动。这一原则有利于打破企业用人机制中存在的“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

3.互信协作原则

协作进行原则,即职业生涯规划的各项工作,要由企业与员工双方本着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共同参与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有利于企业与员工双方,但如果缺乏沟通,就可能造成双方的不理解、不配合。因此,必须在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战略开始前和进行中,建立相互信任的上下级关系。建立互信关系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始终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如果不能使员工参与制定和实施其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规划职业发展,这将挫伤员工积极性,企业也因没能培养出自己所期望的员工而蒙受损失。

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要点

企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下,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工作。

1.聘请专业的咨询师进行员工评估

由于专业的职业咨询师要懂得心理学和职业生涯管理科学,优秀的职业顾问还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专业背景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因此,他们的咨询服务以及意见和建议更客观、科学、真实。另外专业的职业咨询师对员工单独做出评价时,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往往会比较客观地评价与员工的职业状况和走势。

另外,组织应根据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不同的岗位要求,选择适宜的测评方法与工具。这同样应该征询专业的职业顾问,从他们那可以得到合理的建议,不能盲目做一两个测试,而没有仔细的分析评估报告和跟踪改进措施。

2.合理设计双重的职业发展通道

科学合理地设置职位结构,建立适合员工成长的职业发展通道,是企业开展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首要工作。根据当前国内外不同组织职业通道设置的实践,可以发现目前职业通道模式主要分单通道模式、双通道模式和多通道模式三类。目前,企业员工概括起来主要为管理型员工和专业技术型员工两大类,因此在设计发展通道时,应分别针对这两类员工设计双重的发展通道,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为员工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3.引入导师制轮岗制度

员工轮岗是实现其内职业发展、拓宽职业发展通道的重要途径。职位晋升一直是员工工作的动力之一。但是随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内部晋升的路线越来越短,高级职位的数目越来越少,员工晋升的机会也相应地减小,那么如何才能激励和留住人才呢?在企业内部进行横向调动的内部轮岗制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可以用来取代阶梯式的晋升制度,因为对员工来讲,不同的工作经历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得到对职业生涯发展更有帮助的培训机会。轮换到更有前景或是更具有吸引力的岗位上的机会,获得工作的新鲜感和挑战性等,都成为激励和保留人才非常有效的手段。在该员工进入新的岗位之后,企业要及时给其安排一位有经验的导师,负责其在轮岗期间的工作安排。保证员工在新的岗位能得到实际的锻练机会。

参考文献: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第3篇

城市规划包括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又分为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管理是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已批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实施行政审查、批准、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否符合已批准的规划,以及城市内的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行政管理活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年加快,城市的规划逐渐偏离了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转而趋向于科技和经济两个方向,城市中发展着的群体开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完全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必须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才能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监督和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遇到的问题

城市用地功能结构不合理,土地使用效率低。目前大多城市建设过度注重城市形象和经济效益,将大部分财力投向了可获得较大收益的工业项目和注重本城发展的形象工程,而公共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所占金额投入比例却相对偏低,忽略了各项基础环境设施的合理布局、均衡发展。同时,由于城市和镇村的各自为政,土地开发呈粗放式经营状态,土地利用率低,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城市规划依法审批和管理不到位。特别是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有审批权限的机关部门不能及时履行法定审批,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影响。规划实施管理依据不充分,致使行政领导“自由裁量权”偏大,极易造成决策失误。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随意改变规划,扩边展沿、穿靴戴帽的违法超建现象时有发生。

城市规划水平有待提高。城市规划,本来是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方兴未艾,房地产开发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高潮,规划设计市场可谓百花齐放,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公司等层出不穷,但随之设计市场混乱、设计质量低下的现象也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城市规划的水平和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城市规划体系不能及时完善。在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审批后,由于受资金和规划力量的限制,组织编制或动态维护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跟不上,使城市规划体系不能及时完善。这不仅给有计划地安排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且无法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许多建设项目的审批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审批依据。

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缺乏公众监督。审批工程项目,是落实城市规划的一个过程。我国有些城市管理的规划决策,往往只有领导者才是规划的决策者规划师和公众反而只是决策的执行人和贯彻人。因此地方政府和部门规划的决策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乏约束制度和监督机制,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也造成了城市规划管理的薄弱。

城市规划管理的对策

加强规划设计市场管理、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加强规划设计市场管理方面,要加强规划设计单位的专业设计人员、资金注册、资质审批,打造切实专业的设计队伍,为更好编制城市规划打下良好基础。在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方面,实现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两者的总体规划,使两者合一,尽快实现“一张规划图、城乡全覆盖”的目标。

合理制定城市规划编制,依法审批城市规划。继续加快各层次城市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深化、细化各专业规划的同时,研究制定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依法履行审查、审批程序,使规划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减少领导决策的随意性。

更新规划观念,改进规划管理方式。使规划起到既能保护公共利益,又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作用,根据不同时期的目标特点,区分强制性和指导性两方面内容。规划管理的重点是对强制性的管制,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强制性指标,非强制性指标作为政策导向,应具有适应市场弹性。进一步放开规划编制和规划设计市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规划编制水平的提高。

要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完善配套措施。应依照法定程序组织编制、审批、实施和变更规划,完善规划管理行政执法程序,落实规划强制性内容贯彻实施的法律责任,明确规定详细规划在建设项目立项管理中的先决地位,建立健全规划管理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依法处罚违反规划强制性内容、干预规划管理实施的行为。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规划管理的社会监督制约机制,推行规划审批前的公示制度。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切实保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规划方案建立在各方利益充分协商的基础上。

健全规划决策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为了实现科学有效的城市区域管治,实现对城市的科学治理。体现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原则, 成立规委会的同时,应由政府设立由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组成,其中非公务员人数应多于公务员人数,总人数应为单数的城市规划决策机构。建立有效的城市规划监督机制,通过上级政府派出城市规划督察员,依据法律法规对规划项目实施事前、事中监督,及时发现、制止违法违规行为。这样有利于强化层级监督,防止由于权力集中导致错误决策的发生。

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同时,当前城市规划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城市发展的龙头。我国正处于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虽然现在城市规划管理还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只要通过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等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对城市规划的制度和方法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努力完善和创新,就有可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村镇土地规划存在问题与对策 第4篇

通过多年来的调查和对村镇建设用地管理问题的研究, 我认为目前我国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中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村镇建设规划起点不高, 执行规划缺乏严肃性,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相衔接, 影响了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村镇建设的发展。有的城镇虽有规划但起点不高, 有的则是不依规划随意性强, 造成了城镇建设一层皮、跨度大、基础设施难配套的现状。有许多村镇建成长条状, 沿公路两侧接“长龙”, 有的长达三、四公里之多, 不但影响交通安全, 而且造成了基础设施难配套, 污水、垃圾难处理, 更主要的是一些工业污水和废渣对基本农田产生污染, 妨碍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2土地有偿使用运作不规范, 村镇建设资金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近几年, 一些乡镇搞村镇建设也想到了以地生财的路子, 但运作很不规范。一般是由乡镇财政出资, 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把土地征用过来, 然后再租赁给建设者。由于招商引资政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出租土地的价格都比较低, 造成政府土地收益率低, 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缺乏资金, 形成风尘土飞扬, 雨天路上水汪汪, 夜晚不见路灯亮的凄惨景象, 村镇建设搞的无声无色。

1.3政府对加快村镇建设的用地管理政策不够明确。村镇建设涉及面较广, 各级政府应制定村镇建设用地的优惠性政策。目前这项工作明显滞后于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为有的地方尚未制定这方面政策, 有的虽已制定了相关政策但不够具体、明确, 操作中弹性太大, 过于务虚。这使的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中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起不鼓励作用, 影响了村镇建设的进程。

2搞好村镇建设用地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 要认真调查研究, 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村镇建设发展的用地管理模式。为进一步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 我认为应主要采取以下骊策:

2.1高起点做好村镇建设规划, 为村镇协调发展打好基础。要搞好村镇建设, 关键是高起点做好小镇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中, 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 合理确定人口规模, 既要坚持建设标准, 又要防止贪大求洋和乱铺摊子。应有效地作到“三个集中”, 即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工业企业向小区集中。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要做好县城城镇体系规划, 明确村镇发展重点, 合理确定空间布局。二是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合理确定村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划。三是高水平做好村镇建设规划的修编。在规划中对农民建住宅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集镇独门独院的居民建筑模式, 搞好住宅小区规划, 注重城市化、社会化, 提供统建联建, 向公寓式多层住宅拓展, 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2.2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用活用好闲置和低效利用存量土地, 对解决小城建设用地紧张问题有较大的作用, 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第一, 落实土地储备政策, 统一调配使用闲置存量土地现有类型比较多, 由于信息不灵, 自发调剂难度比较大, 也不利于国家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因此可以由各级政府设立的土地储备机构, 对闲置存量土地实行政府统一调控。按照省政府《土地储备办法》对城镇范围内的无主地、产业结构调整或其他原因调整出的原国有划拨土地,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又无力继续开发和不具备转让条件的土地, 因实施城镇规划和土地整理政府全收购的土地;依法收回的荒芜、闲置的国有土地等, 实施收购储备, 定期发布储备土地信息, 供用地单位选择。通过储备中心调剂, 促进和加快闲置土地的盘活, 同时也可增加政府土地收益。第二, 制定鼓励使用闲置存量土地的有关优惠政策。一是鼓励城镇内未入工业小 (园) 区的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 原行政划拨土地, 企业原址由国土资源部门收回后出让, 出让金75%由政府投入搬迁的改造企业使用;已办理过土地出让手续的, 原址企业可以转让, 按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改变用途的补交出让金, 补交的出让金75%由政府投入给搬迁改造企业使用。二是鼓励将停产企业、批多建少及其它的闲置企业用地, 进行转让、出租、开发利用。三是对利用闲散土地的, 按征用非耕地收缴税费。同时, 根据用地项目性质、用地年期, 可以进行划拨和出让、出租方式供地, 政府收益给予适当优惠。四是鼓励进行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供地的出让金应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涉及拆迁安置, 用地指标优先给予安排。四是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 允许乡镇村办集体企业用地、个体工商业户生产经营性用地、民营和联户企业用地、私人住宅用地流转, 其流转范围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并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2.3加大村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力度, 为村镇建设筹措资金。城市化建设, 关键是资金。村镇投资的主要渠道应该是乡镇、民营企业的积累, 但是在目前的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下, 通过土地的有偿使用, 提高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和租赁国有土地的比例, 增加政府土地收益, 为村镇建设筹措资金仍是主要选择。现阶段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2.3.1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 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在实现村镇规划中, 国有土地使用权要严格控制在市、县政府手中,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转让、非法交易。政府要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和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 有计划地调节土地供应量, 保持适度的土地出让、租赁规模, 从而使城镇出让地价总水平持在较高的价位。

2.3.2规范土地出让行为, 合理确定基准地价。政府要制定土地征用、土地交易、地价管理、有偿使用和出让金使用管理一系列规范政策, 建立以标定地价为核心的城镇地价评估体系。

2.3.3政府要加大村镇建设中违法用地的打击力度, 严厉查处各类违法用地行为, 使原来一些地价不高的城镇恢复土地应有的价位。严格实行土地证年检制度, 结合村镇二、三级市场的清理整顿, 在规范土地一级市场的同时, 严厉打击土地隐形市场, 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 从而促使村镇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2.4积极为村镇建设解决用地计划不足的矛盾。首先国土资源部门在年度非农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时, 在保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情况下, 对村镇建设用地要适当倾斜;其次, 充分利用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 用于村镇建设;再次, 积极推行原非农用地复垦为耕地后置换村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办法, 将已闲置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非农业建设用地, 经有批准权的部门批准后, 有计划地复垦为耕地, 复垦后新增耕地面积被确认后, 可用于置换村镇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3结束语

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国家法律、法规, 认真地调查研究, 积极开拓小城建设用地管理的新思路, 真正把村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功能齐全、新型的县、乡“两面三刀”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的基本国情的选择对加快城市化进程, 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一些搞好村镇建设用地管理的方法和思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村镇,土地,规划

参考文献

[1]刘允洲.制度创新之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实践与理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08.

员工职业规划方案实施问题与对策 第5篇

一、管理层不重视,不愿意开展!职业规划方案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得不到管理层的重视,管理层不愿意开展,使方案“难产”。管理层为什么不愿意开展?就我们单位来看,主要是管理层太忙,特别是一把手太忙,他全部心思放在发展上呢!方案都没时间细看呢!我们的对策是:

1、隔三差五地把方案打印给他,提醒他抽时间看看!

2、利用每年两次职代会提案的机会,从代表中收集这方面的提案,让领导批转我们,我们把方案完善后再上报。

3、召开大学生和技术人员座谈会,每次会上他们都会提出实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迫切需求,用一线技术人员的力量向上面施压!

4、在管理层“拖”的过程中,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最后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我们就是先岗位分析、完善岗位说明书、建立素质模型,然后就实职的后备人才进行培训、入库、从后备人才库里选拔目标岗位人员…就这么慢慢地把“生米”逐步煮成“熟饭”!如果有其它原因,就要通过不断地沟通,了解管理层真实想法,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之!

二、管理层担心员工职业规划目标不能兑现,而犹豫不决!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策划与制订过程中,管理层最大的担心是员工的中高层职业目标不能兑现,怕员工议论,而犹豫不决!解决起来,其实也容易!

1、高层的职业目标先不设计,到中层副职就可以了!重点是从普通员工到中层副职的那个临界岗位,规划方案《员工职业规划方案实施问题与对策》。

2、以新入职不久的大学生作为试点,一边摸索开展一边积累信心!因为大学生刚入职不久,要混到中高层岗位,还有不短时间呢!以他们为试点开展,可以有较长的时间缓冲来总结、完善和树立开展这项工作的信心。

3、说服管理层要舍得投入,中层实职不好兑现的时候,先让他享受与中层同等的“虚职”的待遇!

三、员工不信任,不愿意参加职业规划!国有企业,潜规划太多,有时管理上的新东西出来,阻力都会大,员工不太相信会得到很好的贯彻!因而参与热情不高,或者干脆不愿意参加!对此,我们的方法是:

1、先动员愿意参加的人参与!

2、尽快帮助先参与的人早点达成初步的生涯规划目标。

3、大力宣传,用事实让怀疑的人相信这是玩真格的,不是走过场,吸引更多人参与。

四、职业规划程序不被尊重,执行走样!最重要的程序,就是从后备人才库中选拔人!有时候,有些领导出于私心,见后备人才库中没有自己心仪的人,就想从库外另选,挫伤了先行入库的人的积极性!对此,必须通过沟通,必要时请高层出面,最终实现近程序和制度规定的程序进行,维护了制度的严肃性!

国土规划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 第6篇

【关键词】:国土规划 资源环境 现状 改进措施

一、前言

国土规划是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基础,是在不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根本的大前提下,从国内各类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角度,合理配置各类资源的空间布局,使资源得到更加丰富的利用,从而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提供能量。但是国内目前有关于国土规划的相关设计,总是在实施方面具有相当的困难。一方面原因在于国土规划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在此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将会成为影响国土规划实施和发展的重要阻碍;另一方面,由于众多的国家或社会因素,使得国土规划的实施也陷入了困境。目前我国在国土规划方面的现状是国土规划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实践,使得人们在获得利益的同时极大的破坏了国内各方面资源的平衡,这样的发展是以资源环境发展的不协调和过度开发利用得到的,这明显不是我们进行国土规划的初衷。本文将对国土规划在实施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然后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意见。

二、国土规划概述

国土规划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对国家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进行合理分配和开发利用,通过对资源的调节,使得国内的人口、资源以及环境在发展中持续和谐相处,确立资源开发的方向、目标和步骤,对国土进行规划开发,使国家得以规范合理的发展[1]。

三、国土规划资源问题现状

1、资源环境缺乏法律保护

鉴于国土规划包含的范围和实践的内容比较多、广,所以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存在的很多不确定性,使得资源的重新分配和使用得到很大的限制。由此,国土规划在可操作性方面也比较差。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土规划还缺乏与有关政策的配套协调,有关的法规也不健全,管理机构还不完善,有的政府部门对规划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缺乏认识。从而使国土规划往往不能得以有效的实施,未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2]。

2、过分注重经济效益

国土规划的初衷是在不影响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追求经济利益。当前的一个现象是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得利益的大幅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显著提高。于是国家过分注重在国土规划中实现经济利益的增长,忽视了对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另外在进行国土规划时,也忽视了资源环境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对经济利益的实现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3、过分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

如今的国土规划基本上是满足对于国土规划结果的表述和预估,但是在国土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关注和进行调整,反馈分析,由此国土规划实施相对来说是一个封闭的实施系统,相较于资源环境变化的动态性,其明显不适合用于资源环境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社会资源环境参数的变化,国土规划的具体实施措施极有可能不再满足资源规划发展的进程,甚至会阻碍资源规划和发展,影响国家战略的实施,同时极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破坏人、环境和自然真正的和谐[3]。

4、时间过长,难以长期预估

国土规划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项目,其规划期限一般都比较长,基本上达到了20年以上,甚至是30年的時间。鉴于我们当前的国土规划缺乏对于过程的反馈和调整,使得我们在最初进行国土规划时,需要极强的未来预测和明显的前瞻性,鉴于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资源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资源也在不断地变化,于是要求国土规划要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以便在资源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能相应地进行规划调节。

四、如何进行改进和控制

1、提升公众参与性

国土规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国家经济的增长,使公众获得更加直观的经济利益的提升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近几年,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未来的要求和生活品质的需求也愈渐高涨,所以国土规划需要不断实现经济的增长和改善环境质量。公众参与到国土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能极大程度地发挥公众的主观能动性,使国土规划能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公众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公众在国土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利益的增长,会想方设法的推动国土规划的实施,可有效解决国土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4]。

2、结合生态效益进行规划实施

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在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深,所以在实施国土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生态效益的保护。我国对于环境的态度是先发展、后治理,随着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开始注重对于资源环境的保护。近年来,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环境的治理,但是依然收效甚微。所以在整个国土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到的整体经济利益的发展和增长,同时也要关注到保护生态系统,不能出现以牺牲环境资源为前提的经济利益的增长的情况,要注意生态的效益、保护和发展,充分实现资源环境的充分利用,要实现资源的利用深度,而不是仅仅提升环境资源的利用广度[5]。

3、规范性保护

国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协调好资源、经济、人口和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把国土建设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的整治保护密切结合起来。资源环境的保护规划要以国土规划为依据,在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综合实现保护,促进国土规划的实现。所以,目前我国在国土规划的实现和资源环境的保护方面,只是局限在几个特殊的经济发展区域,没有全方位的渗透到全国的发展区域。实现国土规划的资源环境的保护性规划,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综合利用,在不违背资源环境发展和保护的大前提下,实现资源的充分发展利用和经济利益的大幅增长[6]。

五、结束语

国土规划是充分实现国家资源的战略发展的前提,在经济利益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全方位、更全面的国土规划来实现我们资源利用和开发发展,与我们而言,完全可以充分关注国土规划计划,然后在做好规划设置,以国土规划的具体参考做法和步骤来进行计划实施,但是鉴于国土规划实施和设计的限制性,以及各种限制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土规划计划始终不能很好地实施。要不就是没有实施计划中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要不就是实现了经济的增长,达到原先规划中的指标设定,但是却极大程度上的破坏了资源环境的平衡,过度开发利用资源,使得国土规划的实施产生极大的阻碍性。所以,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应该针对以上阐述的一个改进方面和措施,进行针对性强的努力,使得国土规划得以在真正意思上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崔婷.国土规划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z] .2009

[2] 李加林.圈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理互版)》.2012,12(3)

[3] 吴次芳,潘文灿.国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 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 曹清华,杜海娥.我国国土规划的回顾与前瞻[j].《国土资源》.2014,(11).

基层免疫规划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第7篇

1 存在问题

1.1 免疫规划经费投入不足, 使用不规范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国家免疫规划有关的预防接种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对预防接种所需经费予以保障, 保证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 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但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如有的县财政按一定标准拨付了预防接种补助经费, 但尚未配套儿童接种通知预约、体检、疫苗运输、冷链保存、冷链维护、信息网络管理、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人员培训、接种异常反应处置等工作的经费[1]。还有有些地方上级财政部门给予基层工作人员的一定的预防接种补助经费和工作实施经费, 但现有的补偿机制还不能全面保障基层服务人员的薪酬及福利待遇, 也不能满足免疫规划工作的实际需要[2]。

另外, 还存在经费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自2008年-2010年, 某市县两级财政按常住人口人均 15元标准投入包括预防接种补助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由县卫生局以打捆形式统一划拨到各镇卫生院。但绝大部分镇卫生院并未按照专项经费开支之相关规定严格实行专款专用, 对于免疫规划经费根本没有用于免疫规划工作, 不同程度的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制约了全县免疫规划工作的进一步发展[3]。

1.2 免疫规划三级网网底不健全

完善的县、乡、村免疫规划三级网是保障各项免疫规划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但我国免疫规划三级网网底尚不健全, 如某县共有行政村171个, 有26个村尚未设立村卫生站;其余的145个行政村虽已设立村卫生站, 但每年政府向村医生划拨的公共卫生工作补助经费有限, 对大部分村医生不能完全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致使全县三级防保网的网底不够健全或牢固, 村级免疫规划相关职责不能完全履行到位[3]。另外, 有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辖区面积大, 服务人口多, 工作量大, 工作人员少, 尚未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辖区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无法高质量地完成。

1.3 人员配置不合理

专业队伍的建设是做好免疫规划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基层免疫规划人员配置普遍存在配置数量少、学历低、职称低、非专业人员多、身兼数职比例大、人员更换频繁等状况。如某县共有接种门诊16个, 承担着全县近4万名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工作, 专业队伍已不能完全满足免疫规划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1) 绝大部分乡镇人力资源极度紧张, 每个接种门诊仅配置免疫规划管理及接种人员平均 2~3名; (2) 绝大部分工作人员属于非专业性人员, 远不能满足免疫规划工作规范化开展的需求; (3) 多数人员身兼数职, 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免疫规划工作; (4) 部分镇公共卫生所专业人员更换频繁, 给免疫规划工作开展的连续性带来较大难度[3]。某市3区9县180个乡镇, 从事免疫规划人员1278人, 高级职称占1.7%, 中级职称占27.3% , 初级职称占53.6% , 无职称占l7.4%。大学本科学历占9.9%, 大专学历占47.5%, 中专学历占36.0%, 高中以下者占6.6%[4]。某市共有各级预防接种人员2 653人, 每万名新生儿配置625名, 2653人中, 中专及以下的占67.13%, 大专及以上的占32.87%;初级职称的占88.62%, 中级职称的占11.16%, 高级职称的占0.23%[5]。

1.4 冷链设备配置不足, 使用不规范

冷链设备配置不足:如新疆某州冷链设备基本是20世纪80-90年代由世行贷款和中央财政专款所配备的,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后, 所需疫苗种类大大增加, 冷链设备的短缺尤为突出[6]。某市2008年底40个县区疾控中心共有疫苗冷藏车8辆, 疫苗运输车32辆, 低温冷库18台, 常温冷库46台, 低温冰箱235台, 常温冰箱2470台, 冷藏箱377个, 冷藏包13 100个。按照扩大免疫后冷链的配置标准, 短缺比例分别达到76.47%、43.86%、33.33%、57.29%、48.01%、57.35%、64.70%和22.97%[7]。

冷链设施使用不规范:冷链设施不能做到专物专用, 冷藏箱 (冷藏包) 在使用过程中不装冰排或冰排数量不足、放置不规范, 疫苗不能真正在冷藏状态下运输和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免疫接种质量[8]。

1.5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滞后

2006 年卫生部印发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 要求确保东、中、西部省份分别于2008 年、2009年、2010 年底以前90%以上的县、80%以上的乡完成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实现接种信息的个案管理。各基层接种单位也按照进度要求将2005年以后出生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全部录入系统。但时至今日, 全国也没有联网, 不能实现全国范围内“一地建卡, 异地接种”的目标, 发挥客户端系统应有的功能。大部分基层接种单位仍然采用手工登记、报告和统计预防接种信息。手工管理模式操作繁琐、工作量大、信息失误和滞后等各种弊端日益显现, 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得不到保障, 各级对接种数据利用率低, 难以评价预防接种工作开展真实情况[9]。

2 政策建议

2.1 加大免疫规划保障的财政投入, 规范经费的使用

进一步明确政府投入职责,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按照《条例》规定, 省级财政应当对购买、运输第一类疫苗所需经费予以保障, 并保证本行政区域内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冷链系统建设、运转, 还应对困难地区的县级政府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预防接种所需经费, 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乡村医生和其他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

免疫规划经费要专款专用, 各乡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应规范、合理使用各级划拨的免疫规划专项经费及上级拨付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保障免疫规划工作经费和乡村两级的接种补助, 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酬, 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各级财政及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有关经费使用的监管督查制度, 并切实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将经费使用情况纳入目标考核范围, 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经费划拨的依据, 有效杜绝专项经费挪用的现象发生。

2.2 建立健全免疫规划三级网

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区域卫生规划,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要特别加强三级网的网底建设, 农村在乡卫生院下每个村庄要设立一个卫生所, 城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要设立卫生服务站, 在人员、经费等方面上予以保障, 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报酬, 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明确各级免疫规划职责, 加强对基层培训、督导、考核力度, 充分发挥三级网网底的作用。

2.3 合理配置免疫规划工作人员

一是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与人事编制部门协调, 重新核定基层免疫规划机构编制人员定额标准和结构比例, 县 (区) 级疾控机构免疫规划科可按当地人口 (1~1.5) /万的比例定员;乡级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可按当地人口 (2~3) /万的比例定员;村级 (社区卫生服务站) 按当地人口1‰的比例指定专人负责免疫规划工作, 以充实基层免疫规划专业人员, 确保扩大免疫规划工作正常开展。二是要加大对免疫规划人员的培训教育, 包括学历教育、岗前和在岗培训, 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三是要公开选聘相关专业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到县、乡两级免疫规划机构工作,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和技术实力, 为开展免疫规划工作提供人才保障[10]。

2.4 切实加强冷链设备的建设, 规范冷链的使用

按照《条例》要求, 省级政府应保证本行政区域内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冷链系统建设、运转, 建议以省级财政投入为主, 中央和县级财政为辅, 按照冷链设备配置标准予以配备[11];各基层单位要建立健全冷链设备档案, 完善冷链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制度, 加强对设备供应、维修、报废各环节的管理, 及时掌握辖区冷链设备配备情况及运转状况, 保证冷链设备的充分合理利用。

各级要按照《条例》的要求规范地使用冷藏设施, 在规定的冷藏条件下运输和储存疫苗, 并认真填写“疫苗运输记录表”和“疫苗储存记录表”。要配备冷链监测设备或仪器, 对疫苗的储存、运输和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监测, 确保冷链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疫苗的储存运输质量。

2.5 加快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 实现全国联网

建议卫生部加大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建设投入, 实现全国联网, 以便动态管理免疫规划相关信息, 实现儿童接种数据共享、产科新生儿接种信息录入和管理、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免疫规划常规管理、接种数据大众查询,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地建卡、异地接种”, 有效解决流动人口儿童的管理、预防接种信息的有效利用等问题。家长只要凭借儿童预防接种证就能携带儿童到就近的接种单位接受预防接种服务, 接种单位的接种医生将把详细的接种情况记录在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里。该系统能自动进行各种报表的统计分析, 从而减少手工建卡、重复建卡、重复登记录入、手工报表统计等的工作量。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可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在线对辖区接种数据实时统计分析, 能更好掌握辖区免疫规划工作情况, 为制定免疫规划工作策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郑雪英.基层免疫规划工作常见问题与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1, 17 (4) :72-73.

[2]全永霞.武昌区基层免疫规划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0, 21 (3) :110-111.

[3]杨万英, 余林, 都芸秀, 等.郫县免疫规划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6 (3) :273.

[4]高磊.2009年某市免疫规划人力资源现状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 2009, 15 (10) :930-932.

[5]贾秀岩, 林茜.2009年大连市免疫规划管理与预防接种人员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 2011, 17 (7) :615-616.

[6]李玲, 王立新.新疆巴州地区免疫规划工作现状及对策[J].地方病通报, 2009, 24 (3) :60-62.

[7]王青, 王伟军.重庆市2008年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综合审评情况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40 (28) :2856-2858.

[8]赵丽华, 崔柏丰.白城市免疫规划工作现存问题及对策[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7, 5 (12) :86-87.

[9]李标雄.县级免疫规划工作的瓶颈及改进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 27 (5) :505-507.

[10]钟民荣.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须破“三难”[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9 (2) :146-148.

沿淮地区农村发展问题与规划对策 第8篇

1. 研究背景

安徽省沿淮地区地处安徽北部, 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市域和六安的寿县、霍邱县两县。该范围内的国土面积为4.57万平方千米, 约占全省的1/3, 总人口却占安徽全省的约一半。

近年来, 随着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和不断推进, 沿淮地区完成了大量村庄规划的编制, 并进行了一些村庄改造的尝试。但在实践中发现, 沿淮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缺乏宏观的规划引导和上位规划的支持,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对农村投资的盲目性。鉴于针对沿淮农村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 笔者试图在总结沿淮地区农村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作出相应规划策略探讨, 以期在今后沿淮地区的村庄体系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规划中, 为沿淮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宏观指导, 引导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的合理投放, 防止“就村论村”, 盲目建新村, 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规划。

2. 现状概况

沿淮地区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 有232万公顷的耕地, 沿淮地区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3亩, 农业基本上是种植水稻、小麦、棉花、油料等传统农业。但是第一产业的产值仅有480亿元左右, 每亩地的产出只有1374元。如果将第一产业中扣除养殖业和渔业等产值, 那么每亩地的产出将更少。安徽沿淮地区有2630多万农业人口, 这些农业人口在耕地上所创造的产值平均每人只有1820元, 因此, 如何让沿淮村庄得到快速可持续发展, 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是沿淮农村地区的一大难题。同时沿淮地区拥有大量农业人口, 可以说, 沿淮地区农村的发展在安徽省农村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沿淮地区农村居民点一般规模较小、布局分散, 同时, 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发展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3. 沿淮地区村庄发展村庄的问题

3.1 出于对生态环境保护, 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村庄居

住安全、村民生存和发展以及卫生条件等限制的新农村建设问题。沿淮地区已建立省级沱湖、八里河、砀山生态果林、皇藏峪、霍邱东—西湖自然保护区和县级龙山猫头鹰等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又兴建了大洪山、香涧湖、四方湖、天井湖等自然保护区, 此外已建立皇藏峪、八公山、凤阳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上窑、卧龙山、锥子山、大巩山、荆涂山、坎河溜森林公园。沿淮地区行蓄洪区主要分布在沿淮河两岸, 行蓄洪区内现有大量村庄。地质灾害危险区主要分布在有地震断裂带的地区和采矿区 (主要分布于淮北、淮南) 。

对于沿淮地区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森林管护、水源涵养、行蓄洪区、地下水超采区、重大基础设施防护区等, 这些地区村庄的发展滞后一定程度上延滞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 受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 沿淮村庄居民饮用水、医疗卫生条件令人堪忧。如何在符合地区生态承载力要求的基础上, 引导其科学合理的发展, 是沿淮地区农村发展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3.2 村庄数量多, 布局分散, 各地村庄差异大, 带来村庄发展引导困难和因分散带来的整体协调发展问题。

沿淮地区村庄数量众多, 分布广, 从空间分布上看, 有位于山地丘陵、远离城镇的平原地区和城市近郊等类型, 同时, 即使位于同一地域内, 由于村庄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区位、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不同市、县、镇之间及其内部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村庄差异的存在, 决定了沿淮地区村庄发展引导策略不应搞“一刀切”, 而是采取多样化的发展策略引导。

沿淮地区村庄点多面广, 一般一个行政村由若干小的自然村组成, 居民点分散, 给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建设造成极大浪费, 不利于各项设施利用, 如何让沿淮地区点多面广的村庄得到整体发展是沿淮地区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

3.3 沿淮地区农村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未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动力。

沿淮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但经济基础薄弱, 农村地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产业基础差。虽然沿淮地区各地存在较大差异, 但沿淮地区农村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 形成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农村发展主导动力, 农村村庄发展更多的是农业原始耕作的初始动力。

3.4 农业种植技术含量低, 农村产业引导趋同现象严重。

沿淮地区农业生产分散, 还未形成规模化农业生产, 机械化利用程度不高, 多数地区仍沿用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 远未形成良好的产业体系, 尤其城镇近郊区农业生产与城镇发展需求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城乡产业互动关系, 各地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同时各地在新农村产业发展引导上存在较大趋同现象。

3.5 配套设施不足, 缺乏整体规划引导。

沿淮地区村庄普遍存在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一方面配套设施的规模和数量不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 城乡差距较大, 对农村的需求, 尤其偏远农村考虑不足。同时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引导, 对于农村地区的公共财政投入带有盲目性, 缺乏整体规划引导。

4. 村庄发展规划策略

4.1 出于对生态环境保护, 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村庄居住安全、村民生存和发展等限制的村庄, 引导其合理发展, 分类别解决生态保护、居住安全及发展问题。

沿淮地区生态敏感地区较多, 长期以来, 出于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受行蓄洪区建设限制等因素的影响, 村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因此, 在规划中需要以市、县、镇为单位落实生态保护、行蓄洪区保护要求的同时, 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条件和空间区位特点, 引导其产业发展方向和村庄发展模式。

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和矿井采空区范围内有居住安全威胁的村庄, 应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整村搬迁, 以保证村庄和居民的生存安全。同时, 通过采取合理设置农村市政供给系统, 保障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 改善公共环境卫生, 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证农村用上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等措施来保障农村公共服务安全。

4.2 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划定“村庄集群”引导村庄发展, 解决整体发展问题。

针对沿淮村庄布局分散的特点, 规划应从各村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公众积极参与的前提下, 首先对村庄进行分类, 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村庄确定不同建设模式和发展策略, 进行分类指导, 引导村庄根据自身特点走差异化的村庄发展方向, 合理确定村庄未来发展的职能定位, 提出切实当地实际的配套设施。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持续建设、发展的过程, 因此, 政府应根据不同村庄的职能类型和发展方向进行有所侧重的投入。

沿淮村庄数量多, 布局分散。从规划发展上看, 新农村建设逐一规划、引导、投入很容易顾此失彼, 解决不了更多村庄的发展问题。因此, 应避免“撒胡椒面”似的均衡投入, 在规划中应划定村庄集群, 使在空间上分散的村庄, 通过集群发展引导, 逐步形成一个有机协调发展整体, 解决村庄分散及“各自为营”导致的村庄整体发展问题。通过村庄集群的划定, 评析村庄集群内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发展动力, 使产业相似的地区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联动发展, 制定产业发展引导, 逐步完善产业发展链条, 从而促进区域内村庄整体发展的产业合作与协调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配置。

4.3 结合各地自身发展特点, 划定规划发展引导片区, 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规划应以沿淮各地不同农村地区发展的动力差别, 分别提出影响村庄发展的主导动力因素, 以市、县、镇为单位划分不同的片区, 在此基础上对村庄分类和对发展动力进行分析、定位, 逐步引导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动力。

4.4 划定主导产业分区, 解决产业趋同问题。

针对沿淮地区产业趋同问题, 规划应在分析村庄发展动力因素的基础上, 根据各地村庄特点, 进一步分析村庄发展优势和潜力, 提出村庄主导产业分区, 确定村庄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按照主导产业分区划分, 逐步引导同一主导产业分区内的村庄在产业规模、耕作经营方式、农业生产技术等形成自身独特优势, 寻求差异化, 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道路。

4.5 统筹规划农村各项配套设施, 解决配套设施建设的盲目问题。

完善沿淮地区农村各项配套设施, 是建设宜居沿淮农村的必要条件, 但是各项配套设施需要统筹规划, 才能避免配套设施建设的盲目和投入缺乏引导的问题。

由于沿淮地区农村居民点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 同时从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倡导节约的角度出发, 沿淮地区农村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应坚持分散与集中布局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设施, 避免简单的设施覆盖导致的建设浪费, 引导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合理投放。一方面应根据村庄职能、规模、发展方向和定位确定相应的配套设施标准, 既有利于避免建设浪费问题, 也有利于引导村庄集聚发展, 节约建设用地;另一方面也要坚持立足村庄整治, 分步实施的原则, 逐步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同时, 积极倡导村庄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建设, 引导村庄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完善村庄节水体系建设。

5. 结语

浅谈规划环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9篇

关键词:规划环评,问题,对策,可持续发展

1 当前规划环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划环评是指在规划编制阶段, 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 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使环境因素在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决策过程中得到充分考虑, 促进相关规划决策的优化。规划环评是对规划范围内的环境要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人群健康、环境风险等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 综合论证规划方案的环境可行性。

1.1 对规划环评工作的认识不足

我国地方领导和政府部门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经济水平的增长是衡量政绩的主要标准, 从而忽视了发展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谋求较高的经济利益。虽然我国早就颁布实施了《环保法》, 明确提出了对环境的评价, 要求政府和企业严格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建设, 但是真正落实的项目却没有几个, 给规划环评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很大阻碍。

1.2 回顾性评价深度不足

回顾性评价需要结合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情况, 对区域内现状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目前绝大多数产业园区是扩容发展和跟踪评价, 回顾性评价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但在实际编制过程中, 回顾性评价的深度往往不足。

1.3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可信度低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是规划实施的必要支撑条件, 只有足够的承载力, 才可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关系的平衡。因此,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在规划环评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实际编制过程中, 该部分内容却显得单薄无力, 欠缺数据支撑, 导致在判定规划区域范围内资源与环境对规划实施的支撑能力时出现偏差。

2 改善规划环评工作现状的对策

2.1 政府部门要提高认识, 依法开展规划环评

规划环评工作开展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 政府在其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地方政府和官员要转变思想, 充分认识到规划环评工作的重大意义, 树立起较高的责任和环保意识, 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开展规划环评工作, 把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加强与其他部门和建设单位之间的沟通, 协助建设单位和规划环评编制单位, 提供相关上层规划和各类资源能源规划, 共同促进规划环评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回顾性评价要做到全面分析、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对规划区内现状的回顾性评价, 应在了解上一轮规划内容的前提下, 重点关注规划区范围内的开发历程、土地开发利用现状情况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分析上一轮规划环评建议的实施情况。此外, 还需关注环境质量的历年演变情况和区内现有污染源调查分析, 以及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和循环经济建设。

对于企业的现有污染源产生和排放情况, 应根据产业分类进行调查分析, 尤其关注产业相关特征污染物排放情况, 对于区内的各产业代表企业应进行清洁生产水平和资源环境绩效分析, 以便于本轮规划环评的类比分析和水平提升。

2.3 通过数据来强化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规划阶段, 对规划区内的用水量、排水量和用热量等均有提及, 但与规划环评核算结果往往偏差较大, 在规划环评编制阶段, 需进行重新核算, 确保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基础数据的可靠性。

以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为例, 通过规划用地比流量法和对现状同类行业企业类比, 预测规划范围内用水量和排水量。通过对规划区域所在的行政区水资源分布现状、水资源利用现状、区域内供水现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资料收集整理, 分析区域内供水能力、实际可供水配额是否可满足规划区供水需求。此外, 可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2]3号) , 对照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进行分析。

2.4 建设项目正、负面清单的重要性

在分析与上位规划的协调性时, 有一部分上位规划有明确限制或禁止项目建设内容的负面规定, 规划环评阶段可根据上位规划和资源承载力提出规划范围内项目建设的正、负面清单, 可简化规划区域范围内的项目环保审批工作。列入正面清单的项目, 简化审批手续、实行受理承诺即批, 在其建设过程和建成后, 环保部门会加强监管, 严把环保关。对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不予招商引资, 不予审批。

3 结语

我国政府在新一轮国家发展规划中, 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战略, 并提出了开创环境报工作新局面的号召。并指出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就发展不但无功还有过。这些言论说明环保工作将成为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在这种形势下, 做好规划环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规划环评存在的认识不到位、回顾性评价深度不足、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不科学、负面清单缺失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对于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环评有重要指导意义, 对我国社会发展有重大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红, 张景骞.规划环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0 (06) .

建筑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影响与对策 第10篇

城市景观规划是建立可持续城市、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的途径, 建筑规划建设应遵循“规划→设计→施工→维护→改造拆除”五位一体的规划模式。近年来, 随着城镇化的建设进程, 城市景观规划被提到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有关建筑规划建设和城市景观规划问题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 如张燕飞结合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和特征, 分析了建筑这个要素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具有指导意义;林海深入探讨了延吉市长白山路沿街建筑的整治方案, 充分说明了建筑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 同时为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吴若华基于建筑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关系, 研究了建筑设计的方法、要求和目标, 说明了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也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借鉴;朱曙峰从色彩的角度对建筑色彩在城市景观色彩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具有实践价值;戴晔倩就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对策, 为更好地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了帮助等。这些研究内容不仅说明了建筑设计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影响, 更激励着我们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建筑设计。为此, 笔者结合城市景观规划的具体内容, 分析了建筑设计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对策。

一、分析思路

建筑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影响和对策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 其主要涵盖城市规划、影响和对策三大方面的内容, 具体见图1。

二、城市景观规划

为了分析建筑设计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影响, 有必要首先认识一下城市景观规划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景观规划的内涵、内容、意义和原则。

1. 城市景观规划的内涵和内容

城市景观规划是基于城市的各个要素, 结合“要素分析法”理论, 从整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中的各个要素按照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城市的发展、相关规范、法律等规定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 以期使得城市景观规划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并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其组成元素来说的, 一座城市主要是由基础设施、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学校、医院、厂房等要素组成的。其中,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管道、广场、园林等要素, 这些要素成为了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 这些要素之间的有效布局和设计铸就了城市的景观规划。

2. 城市景观规划的意义

毫无疑问, 城市景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自古以来, 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尤为重要。例如, 古代的护城河为保护城市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现代的城市布局也必然有其重要的意义。

(1) 城市景观规划展现了一座城市的外在形象

城市景观规划从形式上说是平面规划和空间规划的结合体, 从技术上说主要有控制性规划和详细性规划, 不仅涵盖立面规划, 更包括俯视图规划和剖视图规划。就像一个人的外在一样, 其好坏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其印象的好坏。好的城市景观规划必然给人们特别是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必然使“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因此, 城市景观规划是一座城市的外在形象。

(2) 城市景观规划体现了地方特色

城市景观规划禁忌千篇一律, 没有特点, 否则一座城市就会失去其自身的吸引力和活力。城市景观规划要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 体现当地文化特色, 体现当地传统文化, 这样的城市才更能吸引人。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进行很好的融合, 对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的统一很有意义。

(3) 城市景观规划预示城市的建设管理

城市景观规划是在城市领导、市民和城市建设者的共同规划、设计和努力下完成的, 城市景观规划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管理建设问题。好的城市规划说明城市的管理建设比较优秀, 相应地, 这座城市就会给人舒适感和安全感。

(4) 城市景观规划代表了城市的文明程度

城市景观规划是一座城市的外在表现, 它的美观度、洁净度和有序度代表了这座城市市民的文明度。好的文明度更受人们的青睐, 直接反映了当地的教育环境和人文素养。

3. 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一定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 否则就会盲目规划、盲目建设, 造成“建了拆、拆了建”的不良局面。一般来说, 城市规划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满足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坚持历史文化和现代建设理念的统一; (3) 提高城市规划的使用年限; (4) 体现地方特色, 不能千篇一律; (5) 把整座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可以先规划再逐步实施, 但不能先局部规划再形成整体规划等。这些规划原则为很好的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提供了参考。

三、建筑物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影响

上文阐述了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性和规划内容, 提到了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和厂房是城市规划的组成要素。因此, 分析建筑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并提出好的对策建议很有实际应用价值。下面, 从建筑规划对城市规划的引领、促进和阻碍三个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

1. 建筑规划引领城市规划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标志, 近些年来, 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亮点。就建筑自身来说, 无论从基地面积比例或高度上, 都是一座城市的第一要素。其规划建设在城市景观规划建设中起主要作用, 引领着其他要素的逐步规划建设。因此, 一座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应以建筑为中心, 采用辐射式设计进行。

2. 建筑规划促进城市规划

建筑规划不仅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很大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实施。标志性建筑、高水平大学、高星级酒店、完善的医疗设施等必然为市民和游客带来归属感,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方收入, 为城市规划的经济保障奠定了基础。

3. 建筑规划阻碍城市规划

我们说, 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 都是有寿命的, 城市规划会因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既有的规划也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那么, 作为建筑这个实体, 在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过程中, 其材料强度会降低、出现风化污染、颜色颓废等问题, 必然会影响到建筑的形象, 阻碍城市景观规划的步伐。因此, 规划的时间效应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建筑规划建设的对策

上文分析了建筑规划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正作用和逆作用, 说明了建筑规划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另外, 现代建筑的使用寿命为50年, 也即建筑规划的有效年限仅为50年。鉴于此, 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提升建筑规划的正作用, 减弱或消除其逆作用。

1. 建筑规划和设计

建筑规划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首要工作, 建筑规划要在对建筑进行分类和考虑城市等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娱乐建筑等的布局要符合城市的特点, 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 城市规划部门应做好控制性规划和详细性规划工作。建筑设计是把建筑从立体放到平面的过程, 包含建筑的形式、构造、色彩、材料等, 并直接用于指导施工建设。建筑设计是建筑规划的具体实施, 我们常说, 初始质量决定最终质量。在建筑设计阶段, 一定要确保控制性规划设计和详细性规划设计的实施。特别是建筑外表的材料和颜色, 要保证其抗老化、抗污染、抗褪色的能力。

2. 建筑施工和围护

建筑施工是建筑设计的实施建设, 也是决定建筑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施工阶段,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建筑设计的意图、方法、图纸和相关规范进行, 以确保施工质量。保证建筑在使用寿命内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抗老化、抗污染、抗褪色问题。建筑维护属于建筑使用期间的环节, 建筑物从使用开始, 其结构特别是外表在自然环境下, 不可避免的存在风吹日晒、雨淋霜冻等问题, 必然造成建筑外在的不美观。因此, 我们要定期或有针对性的进行建筑的外表清洗, 消除污染物, 保证外在的干净。

3. 建筑改造拆除

建筑改造拆除是基于建筑的再规划或建筑寿命进行的, 是不得不采取改造拆除后再使用时的措施。建筑改造拆除的过程由于建筑垃圾、灰尘、噪声等的产生, 必然会影响城市的美观度和洁净度。因此, 在建筑改造拆除时, 应做到生态改造和生态拆除, 采取措施降低灰尘、减少噪声等。

另外, 城市中的古建筑, 代表着地方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也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和亮点。可能其外表和结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且已经很破旧很脏, 我们也不能进行拆除。因为这些“破旧”和“脏”里同样蕴含着传统的味道, 同样是一种美的感受。

五、结语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规划建设作为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城市的规划设计有引领、促进和阻碍等影响。因此, 在进行建筑规划建设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按照“规划→设计→施工→维护→改造拆除”五位一体的建筑规划模式进行, 力争维护好城市景观规划。当然, 我们要时刻注意规划的时间效应问题。采取措施增加规划的有效使用时间, 降低规划建设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张燕飞.论中小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建筑设计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 2010 (21) .

[2]林海.城市沿街建筑整治方法初探——以延吉市长白山路景观整治规划为例[J].才智, 2012 (27) .

[3]吴若华, 许广.浅谈城市景观规划中建筑设计的重要性[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06) .

规划与对策 第11篇

一、高中阶段设置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1.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

全球许多国家及地区进行了教育改革,并将职业教育纳入改革范围之内。美国于2001年10月发布了以《放远我们的目光,不让一个高中生掉队》为主题的报告,报告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美国高中教育的目标和以“不让一个高中生掉队”为目标提出的各种新举措,其中尤以提高成绩(raiseachievemeni)、加强衔接(imProvealign-ment)、提供更多的选择(providemorealtemative)三大要求为代表,简称“三A计划”。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在高中阶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与职业技能,在关于21世纪初国家教育战略中也涉及到推行职业教育等方面的计划。我国香港地区于2009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的高中新课程,着重“发展学生的基础技能、思考能力、人际关系、价值观和态度以及与工作相关的能力,为他们将来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2],并在课程构架与设计理念中提到“应用学习课程为职业导向课程,涵盖了应用科学、商业、管理及法律、创意学习、工程及生产、媒体及传意、服务等6个范畴”[2]。而我国大陆地区的高中学校却未真正实现职业规划教育。

2.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了使学生能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取得成功,在高中设置职业规划课程显得尤为重要。高燕定先生在美国担任升学顾问的工作当中,对于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问题提到:“目前,很多中国学生没有理想,不知道今后做什么。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中缺少职业发展教育,没有在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对他们理性、科学、‘超前’地进行长远的职业指导。”[3]正因为这样,我国教育中缺乏规范、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承受学业和工作的压力。

3.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

学生的高中阶段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职业规划教育能有效地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融为一体,并且能将社会上相关的机构与人员也召唤到参与学生教育的一个大的环境中来,既整合了社会的教育资源,又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实施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理清人生发展与生活、学习、劳动、职业和创业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形成初步的人生规划与设计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在遵循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阶段性的、连贯性的职业生涯教育,能培养学生认识并掌握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素养,逐渐形成基本的职业向往、就业意识、职业素质与创业精神,真正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4.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职业指导是加深有关知识传授,属职业指导的提高阶段。指导重点是引导学生广泛了解专业或职业,进一步了解和剖析自己,正确处理选择专业或职业的主客观因素,提高选择志愿的决策能力。”[4]具体内容为:广泛了解专业或职业(社会进步与职业演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人才交流市场动态与职业竞争、职业分类介绍、高等学校各专业情况介绍);进一步了解自己,发展潜能(职业与人的发展、提高职业认识、培养职业兴趣增强职业能力、优化职业品质、提高决策能力);正确处理选择志愿的主客观因素(升学和就业形势和政策、社会需要各级类人才、认真评价,剖析自身条件、根据国家需要与自身条件选择专业或职业、正确对待竞争)。纲要还对开展职业教育的目的进行了说明:“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除了使学生学会读、写、算和日常生活的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和学会实践。目前我们必须考虑,怎样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为今后做长期的准备,而不是为了应付考大学。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与个体自我察觉、社会、工作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在丰富知识学习和塑造完美个性的同时增加未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4]

二、高中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国际课改趋势的引导下,我国部分学校逐渐开设类似的课程,但是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1.学生缺乏职业意识,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

职业意识是指个体对不同职业的看法和认识,职业意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而高中生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是陌生的,但是又充满好奇。现今高中阶段学生比以前心智更加早熟、个性更加鲜明,自身的潜在兴趣已逐渐形成,但在面临着未来专业选择、未来前途命运的问题上存在社会经验比较欠缺,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等诸多困难,所以在考虑专业选择和就业去向时很难做出满意的决定,很多学生必然会产生盲目跟风或无从下手的境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对自我了解程度不够,包括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与特长等。其二,学生对职业的熟悉程度不够,包括对职业的具体内容、职业前景、职业所要求的能力、素质方面的了解。其三,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不够,包括对社会经济现状、目前就业形势、人才需要等情况的认识和了解。

2.专业教师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我国普通高中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软硬件设施配备还不够完善,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很多学校连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编制都很难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在高中阶段,专业的教师总体数量少;其二,专业化程度不够,没有专业的学科背景;其三,咨询师理论不完善,实际操作技能欠佳。大多数学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课程是由各个学科老师兼任,其专业性的职业分析指导和心理咨询技能上难以达到标准。例如:在上海的高中职业指导与咨询工作就多数是由班主任同时兼任,其他老师协助参与。但是作为班主任除本来就担负有学校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关注班上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状况,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与职业指导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

3.学校领导与组织不到位

学校的教育活动仍偏重课本知识的学习,教育的目的仅为更高层次的学校输送成绩优异的学生。目前已有部分高校认识到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问题较多,举步维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实施时间与对象有限;其二,教学内容浅显;其三,高中学校与高中后教育衔接不上,造成教育脱节;其四,学校没有统一开设课程并进行管理。

4.缺乏职业规划的课程

由于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研究起步晚,高中阶段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几乎缺失,与之相应的课程呈现无系统性、课时少、专业教师缺乏等特征。学校对于如何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应有的内容、达到的目标、教学的方式等都成为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部分学校已实施类似的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我国西宁市中学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时,学校设置的职业课程被上成兴趣课或课外活动,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且课程随意性大,或上或不上,好好上或敷衍上都不影响高中教师的评价考核,对即将从事或正在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积极性造成负面的影响。课程的实施草草了事,导致学生临阵磨枪、仓促应战。

三、推动高中生职业规划主要建议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开始职业规划的最佳时期。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下面建议以推动高中生进行职业规划。

1.学生应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中生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这种职业规划的教育应该是在高中阶段来完成的。”[5]高中生首先应对职业规划有明确的认识,引起自我重视,在未来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就不会盲目随波逐流,在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让高中学生尽早对人生有个规划,可以使学习目的更明确。

2.提高对职业指导教师的要求

由于职业指导对中学生实现从学校向就业或更高层次学校的顺利过渡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显得更加重要。首先,教师任教前须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或文凭。在1963年颁布的联合国第56号建议书《教育和职业指导的组织》中对指导人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教育和职业指导中采用心理技术时,负责测试的人应是使用这些技术的合格人员并己获得过高级培训。”其次,在教师个人素质方面也应有所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如有关学校教育、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及职业结构、职业训练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合理高效的利用时间的能力等。再次,学校专业的指导教师还应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自我指导学习、校本工作、咨询、辅助网络、开设学习班和学习指导,以及短期课程和长期课程等多种途径,努力学习确定职业指导的需求、制定职业指导计划、进行职业指导、评估并不断改进职业指导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最后,职业指导人员还必须根据校内高中学生的职业选择兴趣、价值观、家庭环境及社会关系等方面情况,与校外劳动力市场信息和就业趋势两大方面结合,同学生共同制定职业生涯计划。

3.学校统一组织与管理

(1)开展年级计划

借鉴英国在普通中学的指导计划,在我国的高中可以实行相应的职业教育和指导计划。英国普通中学的职业指导工作具有明确、具体的目的。职业指导的年级计划根据发展个人的教育、发展教育和职业机会的意识、发展教育和职业的决策技能、发展一种顺利从学校到社会转变的技能这四部分目的加以实现。在我国学生高中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各年级的任务将职业指导计划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高中一年级的职业教育和指导计划。内容包括: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兴趣、技能、能力和个性;帮助学生了解高考信息和职业的课程;获得信息的技能(怎样使用职业图书馆、了解职业分类系统,哪里可以获得职业信息);指导学生填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选择指导。第二阶段:高中二年级的职业教育和指导计划。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相应的工作活动以及相应的工作类型;帮助学生认识到影响选择职业所具备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兴趣、能力和技能,工作所要求的资历,可能的工作机会等;根据学校安排制定可能的工作实习;帮助学生意识到高中毕业及升学或就业的出路。第三阶段:高中三年级的职业教育和指导计划。帮助学生制定学业和职业目标;帮助学生认识个人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识别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的需要;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计划表;了解雇佣者的雇佣要求和人员选拔过程;增强收集和使用全面的职业信息的能力。

(2)学校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

效仿澳大利亚1996年开展的VET(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chools,简称VET)计划,在我国高中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开展学校VET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①拓展相关行业所需的专属技能;②获得全国范围内皆认可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格证书,同时所修课程也为高中毕业文凭所认可;③拓展就业技能并对各类工作有一定的了解;④对各类职业有一定的了解以帮助其今后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6]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我国高中实施以上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时应当考虑培训内容的呈现方式;培训时间的选择,可以多以学生的课余时间为主;开展培训所涉及的行业,可以主要集中在零售、快餐、个人服务、商业及初级加工等行业。

4.开设选修课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学分等方面对高中开设选修课程作出明确的规定:“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7]选修课程的的开设可以多以活动实践课程为主,专业教师应为选修课做好充分准备,充分挖掘资源与必要信息,以满足高中学生的群体需求。学生选择该门课程后应获取必要的学分和相应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张明亮,方绍英.中小学职业规划教育探析.鲁东大学学报,2010(5).

[2] 彭泽平,姚琳.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背景、构架与经验.比较教育研究,2010(12).

[3] 张丽.论普通中学职业指导.山东师范大学,2002.

[4] 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人民教育,1995(1).

[5] 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从起步走向成功.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 俞婷婕.新世纪澳大利亚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10(7).

[7]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09(3).

规划与对策 第12篇

1.1“安全社区”

“安全社区”[1]的概念是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提出来的, 安全社区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制定针对所有居民、环境和条件的积极的安全预防方案;二是拥有包括政府、卫生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工作网络, 网络中各个组织之间紧密联系, 充分运用各自的资源为社区安全服务。

1.2 社区公共安全规划

社区公共安全规划是通过运用规划的方法手段满足社区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医疗、用水、食品、交通、环境和教育等的安全设计体系和原则。社区公共安全规划的目的是为社区公共安全建设和管理提供有效措施, 从而避免社区内部的损失和不利影响。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于社区安全这一概念的提出起源于1933年《雅典宪章》中居住区应该设计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西方国家关于居住区安全规划设计研究比较早, 相关理论比较系统全面。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期, 美国作者简·雅各布斯 (Jane Jacobs) 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批评了美国大城市为了快速发展而破环传统社会的生活形态, 造成了人际关系逐渐淡薄、疏离, 抑制犯罪的社会自然监控力减弱[2];20世纪70年代初期, 美国纽约大学住宅学院院长奥斯卡·纽曼 (Oscar Newman) 提出了“可防卫空间”理论;以及丹麦学者杨·盖尔在其著作《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的良好的室外空间可以促进邻里交往, 尽量消除不利因素, 提供安全舒适的社区生活。

2.2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开始大规模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 因此我国的社区安全研究也是在80年代末才发展起来的。在当时, 张济开先生曾提倡建立院落式住宅族群, 在住宅楼之间保留一些空间;随后, 还有白德懋先生提出组团规划的手法, 即居住区道路进入组团后应成为“尽端式”, 内向庭院和“尽端式”交通组织可以把组团内部空间置于居民监控之下, 从而有效的维护社区安全[3]。

在社区安全方面, 我国还颁布了一些有关居住区安全的法律法规。20世纪以来, 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也相继开始深入研究社区公共安全问题, 并为此开展了相关的课题。

3 我国社区公共安全规划现存问题

3.1 自然因素

1) 地震。近年来, 我国地震发生频繁, 受灾影响较重, 灾后重建的工程量也大 (见表1) 。

2) 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我国所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多样, 受灾区域分布点多面广, 灾害强度大, 影响范围广, 造成人员伤亡严重、房屋受损或倒塌 (见表2, 表3) 。

%

注:数据来源: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rzh/2011/index.htm#

从2011年和2012年自然灾害损失情况中可以看出洪涝和地震对人口、房屋的损失较严重, 因此在社区公共安全规划上应侧重考虑。

3.2 治安性犯罪

%

注:数据来源: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rzh/201212/index.htm

根据近几年某城市社区内发生的安全事故统计, 居住区安全事故1 280例, 按照事故类别分20类。其中治安事件占24%、火灾占21%、高处坠落占13%, 爆炸占10%、自杀占9%、恐怖事件和其他意外伤害各占7%, 管道破裂占6%、煤气泄漏和其他事故各占5%[9] (见表4) 。

4 研究对策

注:数据来源:《城市居住区的安全规划设计研究》

4.1 针对自然灾害方面

通过对我国社区公共安全现存问题的分析, 找出主要灾害源, 并针对主要灾害源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为今后的社区公共安全规划提供依据。1) 抗震。从表1中可以看出地震对房屋的破坏程度较大, 同时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也较为严重。因此抗震是建筑设计的基础, 对在地震带上的建筑设计不仅要遵循抗震规范, 还应适当提高抗震设计标准。为居住在其中的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更要为地震发生时提供更多的逃生时间, 在建筑外部合理布置社区广场, 避免从建筑中逃离的居民受到二次伤害。2) 防洪。从表2中不难看出, 洪涝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是众多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个。近几年, 城市内暴雨天气增多, 市政排水应灾能力不足, 造成的城市内涝严重。因此, 在社区公共安全规划时应着重考虑防洪、抗洪。通过社区内部排水管线规划设计, 与市政管线连通, 及时快速排出暴雨等恶劣天气所造成小区内部的积水;设置雨水回收池, 回收后的雨水可作为小区内部绿化灌溉用水, 既节约用水, 又可以缓解对市政管线的压力。

4.2 针对治安性犯罪方面

首先, 作为规划师要坚决执行和遵守规划原则和规划程序[10]。与此同时, 还要兼顾项目的具体和特殊情况, 更好的将安全性运用在规划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其次, 要注重社区归属感, 不仅要借助一些政府部门的丰富资源, 还要获取更多的群体 (比如公众参与, 或者是基层政府部门、警察和消防部门) 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无论是生活在社区里的人们, 还是服务于社区的工作者都为社区安全出一份力。从而, 达到维护社区安全的目的。

5 结语

社区作为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 社区公共安全就是城市公共安全的基本保障。目前, 我国的社区建设方兴未艾, 社区公共安全规划基础薄弱, 更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因此社区需要更为具体而翔实的防灾对策, 增强城市基层防灾能力, 构筑完整而严密的防灾体系。本文通过对我国社区公共安全现状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信会对今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金磊.社区安全减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3, 1 (2) :45-56.

[2]李毅超.城市设计中的可防卫性空间初探[J].安徽建筑, 2009 (4) :8, 21.

[3]刘雪梅.安全防范在城市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4]米宏亮.2007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国际地震动态, 2008 (2) :41-45.

[5]郑通彦.2008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灾害学, 2010, 25 (2) :112-118.

[6]郑通彦.2009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灾害学, 2010, 25 (4) :96-101.

[7]郑通彦.201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自然灾害学报, 2011, 20 (4) :107-113.

[8]郑通彦.2011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自然灾害学报, 2012, 21 (5) :88-97.

[9]常大鹏.城市居住区的安全规划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科技大学, 2007.

上一篇:中小企业投资误区规避下一篇:会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