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

2024-08-04

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精选8篇)

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4年2月BEN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4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1995年) 的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及家属意见均同意进行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瘫, 但还未形成脑疝, 入院时平均血压为171/110mm Hg。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各120例, 其中试验组患者男65例, 女55例, 年龄45~77 (68.1±3.4) 岁, 对照组患者男62例, 女58例, 年龄44~78 (67.2±3.8)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行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具体方法为:CT扫描确定血肿的部位后行气管插管加全身麻醉, 根据CT影像, 于额颞部开7~8cm切口, 直视下操作, 6~8cm成骨瓣开颅, 沿马蹄将硬脑膜剪开, 皮质开4~5cm切口, 打开皮质并止血, 保护脑组织。血肿腔暴露后直视下将血肿完整清除, 并妥善止血出血责任血管, 以止血海绵覆盖, 留置引流管, 缝合硬脑膜[3,4]。术后给予抗炎、抗感染、脱水等常规治疗。

1.2.2 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采取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 具体方法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根据CT扫描确定血肿的体表投影, 多于颞部耳前1cm行“S”形切口或直切口, 切开颞肌和头皮, 用撑开器撑开将颅骨暴露, 颅骨钻孔并扩大形成3~4cm大小骨窗, 十字型打开硬膜, 于显微镜下进行操作。经外侧裂入路, 于额侧切开蛛网膜, 应用水解剖分离侧裂, 用5ml注射器 (钝针头) 于侧裂蛛网膜下腔缓慢注入生理盐水, 切开蛛网膜, 将浅静脉向颞侧拉引, 暴露大脑中动脉及岛叶, 无血管区切开岛叶, 深入血肿腔并清除血块及液态血肿, 注意不可对血肿壁粘连牢固的小血块强行清除, 以免造成脑组织损伤, 可用生理盐水反复对血肿腔进行冲洗[5]。彻底止血后即缝合硬膜, 留置引流管, 术后抗感染、脱水等常规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

(1) 显效:复查CT显示血肿已彻底清除, 术后无明显不适; (2) 有效:复查CT显示血肿基本清除, 神经功能偶有障碍, 但对工作和生活影响不大; (3) 无效:复查CT显示血肿清除率低于30%, 变为植物人、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死亡[6]。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表示, 计数资料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 (111/120)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7% (110/120)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 (6/120) , 远低于对照组的10.8% (13/12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综上所述, 本次研究为分析探讨应用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特进行了相关研究, 结果显示该手术方式临床疗效高,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应用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突出, 可有效降低患者再出血机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死亡率,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686-689.

[2]肖宗健.微创与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的疗效对比分析[J].微创医学, 2011, 6 (3) :232-233.

[3]樊连国, 海龙.经颞下微骨窗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4) :135-136.

[4]谢海峰, 彭文益.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 (21) :135-136.

[5]王德重.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老年人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6) :21.

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 第2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开颅;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87-01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神经外科急重症,其发病突然、迅速,有着非常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1]。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主要依靠外科手术,如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脑室穿刺引流术等,逐渐向着微创发展,小骨窗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2],在臨床上应用广泛,其围手术期的护理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现将我院收治的23例采用小骨窗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85例支原体感染肺炎小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为(56.4±3.7)岁,所有患者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CT示出血部位为基底节,12例壳核型、11例丘脑型,4例出血破入脑室;根据公式计算出血量在30~70ml,平均出血量为(36.4±2.5)ml,除外破入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的血液。

1.2 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1.2.1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患者一般起病紧急,很多患者在来到医院后意识仍然清晰,这时应向其及家属讲解一定的手术知识,告诉其开颅清除血肿的意义及预后,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降低再次出血的风险;在明确需要性小骨窗手术后,向患者介绍相关的手术知识、手术过程、手术的优点,同时介绍在床的其他脑出血患者,帮助家属树立信心[3];同时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性,术中、术后会出现的情况,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术前准备:良好的配合医师进行各项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四项、血糖、颅脑CT等,并在检查结束后进行头部备皮、导尿,并根据医嘱注射术前针,备好术中需要应用的药品。

1.2.2 术后护理 引流管护理:患者术后采取仰卧头高脚低位,头部抬高约15~30°,将引流管自然防止在床头,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内液体的颜色、容量、性质等,并及时进行记录、汇报,如果患者引流管内有颜色先后的液体出现,需要考虑是否有再出血可能,随时报告医师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术后4~6h内及时复查颅脑CT,当残留血肿超过10ml者,按照医嘱在24h内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患者术后意识不清,会有躁动不安的表现,应防止其拉扯引流管,必要时束带约束其双手。基础护理:注意患者的身下的皮肤,每2小时进行翻身,并进行皮肤按摩,防止压疮的发生,定时清洗、更换患者的床单被褥,保持患者的清洁,定期做口腔及会阴部护理,减少卧床合并细菌感染的发生。病情变化观察:术后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血压等,脑出血患者术后体温会不同程度的增高,应当给予冰毯、温水擦浴、或者药物控制体温,如出现血压、心率过快,应当适当调整药物,使血压控制在150~165~85~95mmHg范围内,避免出现心脑关注不足亦或是再出血;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氧饱和度,术后6h内1次/h,6~24h内1~2次/2h,如患者意识障碍情况加深,或者无昏迷患者出现躁动或由躁动变安静,瞳孔出现缩小、双侧不等大等及时报告医师,进行降颅压治疗。心理护理:当患者术后意识逐渐恢复清楚时,其渐渐会发现伴有的肢体瘫痪、失语、生活不能自理等并发症,这时患者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急躁、恐惧的心理,同时在顾虑医疗费用,产生心灰意冷的感觉,不配合治疗,因此应当给予患者适当的安慰及指导,使其学会放松、放下,并告知其通过康复治疗能够恢复一定的生活能力,使其重新建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

2 结果

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h~3d内再次脑出血,出血严重导致急性脑疝抢救无效后死亡,2例呈植物人状态,剩下18例患者均好转出院,在医院及院外进行康复锻炼后不同程度的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凶险,积极采取治疗是与死神展开的搏斗,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是创伤小、恢复快的一种手术方法,但是在围手术期的护理则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4]。

本组实验表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在术前给予心理护理及迅速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加强基础护理、引流管护理、病情观察等,可以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配合术后的心理疏导,更助于患者的身心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阳.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9):179-180.

[2]方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9例护理体会[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3,21(8):771.

[3]张月姣.138例高血压脑出血实施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治疗的护理[J]. 黑龙江医学,2013,8(11).

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2]; (2) 无凝血系统疾病; (3) 发病时间≤72h; (4) 自发性脑出血; (5) 出血部位在脑叶、基底核。排除标准: (1) 伴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患者; (2) 合并全身性严重疾病患者; (3) 脑干出血患者; (4) 脑动静脉畸形患者; (5) 合并动脉瘤患者; (6) 无法配合随访患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3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29) 和观察组 (n=34) 。对照组中男13例, 女16例;年龄48~76岁, 平均年龄 (57.8±6.7) 岁;病程5~65h, 平均病程 (31.8±10.6) h;体质量53~75kg, 平均体质量 (63.2±7.1) kg。观察组中男16例, 女18例;年龄48~75岁, 平均年龄 (57.7±6.7) 岁;病程5~66h, 平均病程 (31.8±10.6) h;体质量53~74kg, 平均体质量 (63.2±7.3) 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且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取侧卧位, 使头部倾向健侧, 全身麻醉后行气管插管, 在影像学检查下明确血肿部位并以其为中心, 取患侧倒“U”型皮瓣作一切口, 向远端翻转皮瓣使颅骨充分暴露, 注意给予头皮止血处理;而后采用电钻钻孔, 开骨窗大小约2.8cm, 硬膜以“十”字形切开;采用脑穿针进入血肿腔进一步明确血肿部位和入路方向, 注意避开血管部位, 若脑表面张力较大时, 可抽吸部分血肿, 待其降低后辅以冷光源, 再于直视下使用双极电凝切开脑皮质白质, 吸除血肿并探查出血点;对于波及血肿壁周围的血肿, 不必过于强行清除干净, 对于出血点及时给予双极电凝止血;最后, 采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血肿腔, 并常规留置引流管, 再逐层缝合。

1.3.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取侧卧位, 头部倾向健侧, 局部麻醉后行气管插管, 在CT检查指引下明确血肿部位并选取穿刺点;把握进针方向, 注意避开神经和血管, 将合适的穿刺针尾部固定于电钻上, 采用低速驱动, 使碎吸针穿过头皮、颅骨至硬脑膜, 停止进针, 拧下碎吸针钻头, 连接引流管, 而后采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血肿腔, 待冲洗液清亮后缓慢抽吸并清除血肿, 拔去穿刺针, 引流7d左右, 残余血肿于14d内吸收。

1.4 观察指标

随访3周, (1) 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 术后1、3、7d的血肿量。 (2)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NIHSS评分越高, 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3)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 (ADL) 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以ADL评分≥75分为可自理;50~74分为需要帮助;30~49分为需要较大帮助;<30分为无自理能力[3]。 (4)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肿量变化情况

术前, 两组患者血肿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1、3d时, 观察组患者血肿量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7d时, 两组患者血肿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NIHSS评分

术前,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 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日常生活能力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033, P<0.05, 见表3) 。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出现感染2例、再出血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8.8% (3/34) ;对照组患者出现感染5例、再出血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1.0% (9/29)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07,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患者血压升高导致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发的一种疾病[4]。目前, 我国脑出血占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20%~50%, 其中高血压脑出血占70%[5]。高血压脑出血多发于中老年人群, 其病变部位多位于丘脑、小脑、内囊、基底核及脑桥, 病死率高达65%, 且多伴神经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压迫机体脑组织, 影响脑组织的血液循环, 易诱发脑水肿、炎性反应, 进一步加重病情, 因此及时安全有效的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是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治疗原则[6,7]。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观察组患者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结果显示, 术后1、3d时, 观察组患者血肿量高于对照组, 表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可在短时间内较快的减少血肿量;术后7d两组患者血肿量间无差异, 表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术后7d清除血肿疗效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 提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可在直视下清除颅内血肿, 对可见的血管破裂及时给予止血处理, 从而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但手术中需将血肿周围正常、坏死组织切开以避免医源性创伤。对于并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慢性支气管炎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在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中尽量避免牵拉脑实质, 减少全身麻醉下气管插管开颅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8]。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 手术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操作, 减少麻醉剂不良反应发生; (2) 对血肿周围正常组织创伤较小; (3) 该手术对医疗设备硬性条件要求不高, 可在基础医院推广应用; (4) 无需开颅, 易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 (5) 手术费用较低, 可节约医疗资源[9]。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表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安全性较高。另外, 对于幕下出血>10ml的小脑出血及幕上出血>30ml的基底核、皮质出血患者, 临床常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且于发病24h内进行, 同时给予防治并发症治疗, 如术前给予奥美拉唑静脉滴注, 预防应激性溃疡发生;给予吸痰或敏感性抗生素类药物, 预防肺部感染;加强抗感染治疗, 预防颅内感染;分次给予补钾,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10]。

综上所述,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有效清除血肿, 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且安全性好, 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3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29) 和观察组 (n=34)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 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 术后1、3、7d的血肿量, 并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 两组患者血肿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1、3d时, 观察组患者血肿量高于对照组 (P<0.05) ;术后7d时, 两组患者血肿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前,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 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有效清除血肿, 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且安全性好。

关键词: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赵宏祥, 马越捷, 赵青军.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比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中等量出血的疗效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4, 28 (10) :1043-1045.

[2]邵鸿飞, 杨维明, 曹英肖, 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1) :41-43.

[3]苑亚东, 孟阳, 靖明.微创颅内血肿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2) :71-73.

[4]黄建荣.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 2015, 23 (10) :3-4.

[5]王志恒.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4, 35 (1) :16-19.

[6]赵展, 张威, 卓礼霞, 等.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4, 35 (2) :96-100.

[7]韩树生.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IL-2、IL-6、TNF-α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4, 39 (2) :231-232, 236.

[8]黄奇武, 文擘斌, 戴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小量脑出血140例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9) :72-73.

[9]李健, 刘玮, 陆海, 等.小骨窗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14 (10) :1210-1217.

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龙岩市第二医院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 以上患者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以上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例, 男32例, 女28例, 年龄为48~72岁, 平均年龄为 (64.2±6.4) 岁, 血肿所在部位:基底节区血肿36例, 脑叶血肿16例, 丘脑血肿8例。对照组患者60例, 男31例, 女29例, 年龄为47~73岁, 平均年龄为 (63.1±5.7) 岁, 血肿所在部位:基底节区血肿35例, 脑叶血肿18例, 丘脑血肿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肿部位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头颅CT确定血肿部位, 根据CT检查结果确定切口位置, 选择切口时要距血肿部位最近, 避免伤及主要血管和重要脑功能区。全麻成功后, 在标记位置做长约4cm切口, 头皮切开后, 采用颅骨钻孔并扩大到3×3cm2, 在硬脑膜上做十字切口, 采用探针穿刺到达血肿腔内, 缓慢抽吸, 活动性出血采用电灼止血, 血肿清除后, 在血肿壁采用明胶海绵贴覆, 留置硅胶管引流。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患者血肿清除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死亡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CT检查显示颅内血肿清除彻底, 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达到自理状态, 为显效;术后CT显示颅内血肿基本清除, 有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生活活动能力基本自理, 为有效;患者术后血肿清除小于30%, 生活不能自理, 病情恶化或者死亡, 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两组患者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死亡情况比较

观察组死亡1例, 病死率为1.6%;对照组死亡6例, 病死率为10%;两组病死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定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 除了血肿导致的直接占位效应直接破坏脑组织, 血肿能够膨胀性引起脑疝, 同时血肿周围会发生脑组织缺血;再者, 血肿在凝结及液化过程中产生的毒性物质对脑组织产生继发性损害。所以能够有效及时的清除血肿, 能够改善患者预后[1,2,3]。

目前手术治疗措施中, 主要有大骨瓣开颅、小骨窗开颅、微创穿刺等。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创伤较大, 术中对脑功能区及主要血管损伤较大, 术后遗留的神经功能障碍较多, 相对来说缺点较多。小骨窗开颅避免了骨瓣大量去除, 对外观影响小, 患者容易接受这种术式;小骨窗开颅能够有效的避开重要功能区和重要血管, 手术造成的额外损伤小, 术后遗留的神经功能障碍少[4,5];其次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较小, 术后水肿反应轻;所以小骨窗开颅手术具有简单、安全、有效特点, 能够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

在本文中, 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够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死率, 临床效果显著, 优于传统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参考文献

[1]江枫林.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4) :159-160.

[2]盛英武, 韩德清, 陈玉光.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治疗方法比较研究[J].医学信息, 2011, 24 (1) :52-53.

[3]左春生, 许晓波, 施小龙.超早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6) :51-52.

[4]黄敬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4) :97-98.

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84例,女46例,年龄36岁~78岁,平均年龄60.2岁。既往均有高血压史,发病时间1 h~24 h,平均3.5 h。

1.2 临床表现

深昏迷6例,中度昏迷35例,浅昏迷40例,嗜睡44例,清醒5例。双侧瞳孔不等大者5例,肢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瘫痪,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分6例,6~8分35例,9~12分40例,>12分49例。均行头颅CT检查,血肿位于基底节区101例,脑叶皮质下29例,其中破入脑室20例,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30~50 m L 71例,51~70 m L 46例,>70 m L 13例,平均61.2 m L,所有患者都在入院2 h内手术。

1.3 方法

手术定位依据头颅CT,选择头颅CT血肿最大层面,在头皮上做出血肿中心投影标记,据此设计直切口。钻孔后扩大咬除骨窗直径3 cm,切开硬膜,脑穿针仔细穿刺入血肿腔,吸出积血减压,切开皮层,向内达血肿腔清除血肿。手术过程直视,借助显微镜放大作用和良好的光照作用,提高手术效果,冲洗、止血,残腔留置引流管,引流3 d~5 d拔除。

2 结果

本组130例全部急诊手术,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死亡6例(其中自动出院后死亡3例),生存者6个月后随访,按GOS评级:恢复正常生活20例,轻残92例,重残10例,植物状态生存2例。

3 讨论

HICH是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一种疾病,手术目的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微创小骨窗法,清除血肿快,止血满意,能达到迅速减压目的[1]。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体会: (1) 手术切口选择部位距离血肿最近,近平行于侧裂切口,避免骚扰侧裂血管,经血肿最近的皮层入血肿腔,对脑组织的损伤最小。 (2) 手术伤口最小,操作快,缩短了暴露脑组织时间,术后脑组织膨出范围小,无需颅骨修补。 (3) 血肿清除时,吸引器采取控制多变小压力,小棉片敷在残腔脑组织轻柔暴露血肿,起到脑压板作用。尽量清除血肿,无需强调彻底清除,达到减压目的即可,特别强调不要清除与血肿壁粘连紧密的凝血块,以免再出血及止血时的副损伤。 (4) 直视下清除血肿、止血,避免盲目性反复止血,辅以神外显微镜,扩大视野,光照充足,找到责任血管,轻柔操作止血彻底,敷用明胶海绵止血,减少了术后脑梗死、脑水肿发生的风险。 (5) 术毕血肿腔常规留置引流管,有利于血性脑脊液流出,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再出血形成血块,可避免再次血肿清除手术;另可注射尿激酶,以利残余血块引流[2]。 (6) 在发病后6 h~7 h,应强调超早期手术,尽快解除血肿占位效应,减轻后期脑水肿,尽可能避免神经功能的不可逆损害及脑疝发生。手术显示出明显的优势[3]。

手术治疗HICH是关键,术后管理也对预后起重要作用。综合治疗措施: (1) 控制血压至关重要,血压不稳定是引起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我们用硝普钠微量泵注射控制血压,监测血压在基础血压略低为宜; (2) 对心、肺、肾等重要功能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 监测控制血糖; (4) 常规给脱水降颅压、神经细胞保护药; (5) 适当镇静、物理降温、抗癫痫、防治并发症; (6) 病情平稳后功能训练,针灸理疗。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是HICH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直视下进行操作,创伤小,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止血彻底,无需颅骨修补,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疗效佳,符合现代神经外科微创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64-868.

[2]金凡, 侯博儒, 任海军, 等.超早期小骨窗显微手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 15 (11) :691-693.

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其中男45例,女19例,年龄45~82岁,既往有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病史,其平均患病时间为8年。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意识状态清醒的患者16例,浅昏迷21例,昏迷6例,深昏迷2例,嗜睡或朦胧19例。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并确诊。GCS评分≤5分14例,6~9分24例,10~12分19例,>12分7例。从发病至进行手术间隔时间<7h15例,7~12h24例,>12h25例。

1.3 影像学检查

入院后,对所有患者及时进行CT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血肿位于幕上51例,其中包括位于内囊及壳核出血28例,颞叶出血8例,额叶出血5例,枕叶6例,顶叶4例;血肿位于幕下13例,分别为位于一侧小脑患者11例,蚓部出血患者2例。根据CT影像计算,出血量<30m L共计11例,30~49m L32例,50~69m L16例,≥70m L5例。

1.4 治疗方法

依据影像学定位全麻下常规开颅,颅骨钻孔,扩大形成2cm×2cm骨窗,电凝止血后剪开硬脑膜,选择无血管处进针,通过穿刺血肿,抽出血肿液。用细窄脑压板小心分离脑组织直达血肿腔,注意不要损伤头部功能区和重要大血管。清除凝血块,如果引发出血,用双极电凝止血,血肿处理完毕后用明胶海绵填充血肿,对于破入脑室的血肿,在血肿腔上放置引流管,手术结束时,膜缝合硬脑,防止头皮渗血进入硬脑膜下。2d后对其进行CT复查,对脑室无积血症状的患者实施拔除操作;对有残留血液的患者,可以通过引流管注入药液冲洗,所选试剂为尿激酶1万U+生理盐水5m L,夹管2h后即可放出。通常每日重复冲洗1~2次,密切观察血肿情况,直至血肿完全吸收,一般不超过1周。

2 结果

本组6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术后死亡11例,死亡率17.2%,其中,有5例血肿破入脑室死亡,2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2例,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于肺部感染1例,共11例。另对存活的53例患者,2~3d后进行CT复查,发现:血肿基本消失的为46例(86.8%),小部分残留7例(13.2%),经过冲洗引流后1周左右血肿消失。住院时间7~50d,平均住院时间12.5d。术后6个月时随访按ADL分级Ⅰ级11例,Ⅱ级19例,Ⅲ级15例,Ⅳ级7例,Ⅴ级1例。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残率、死亡率高的特点。患者病后30d内病死率可达35%~52%,病死率之所以居高不下,分析认为与内科医生的保守治疗方案有关,因此多数医生更倾向于实施手术治疗方案。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最大限度恢复受压的神经元的生理功能,防止或减轻出血后引起的继发性病理变化。其预后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诸如是否破入脑室、手术时机、出血部位、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要求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和术后应对措施。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有2种,(1)经皮颅骨钻孔血肿穿刺抽吸术;(2)皮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经皮颅骨钻孔血肿穿刺抽吸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方便、迅速、只需局部麻醉,对年老危重症患者的急诊抢救有重要意义。不足之处有:(1)无法直视,易损伤血肿周围脑血管,引起新的出血灶;(2)单纯抽吸只能抽出液态血液,仅占总量的20%,血凝块等不易吸出,不能有效解决占位效应;(3)对于再出血的患者,穿刺无法及时止血。而开颅血肿清除术,虽然具有视野开阔,止血彻底优点,但手术创伤大,花费高。本研究使用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切口适中,损伤小,术中视野清晰,止血可靠,血肿清除好的优点。

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此类手术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文献报道指出,在血肿形成30min后,血肿周围的脑实质即出现水肿,6h后出血灶周围开始坏死,接着出现以静脉小血管为主的周围环状或片状出血坏死,12h后坏死灶可融合成片。超早期(<6h)手术再出血率高;手术过晚术后致残率高。我们认为出血后(6~12h)是最佳手术时机,此时实施手术的优点有:(1)有效降低再出血率;(2)有助于缓解血肿后的继发性血肿;(3)有助于缓解血肿后的周围缺血水肿,从而降低手术后病残率。因此对于发病后对自身病情了解不足导致逐渐加深的患者,以及来院时意识中度障碍者,对这两类病人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实施早期(6~12h)手术,不延误病情。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止血彻底,清除血肿满意,有助于促进神经机能恢复。既避免了颅骨钻孔引流术不能一次清除大部分血肿、无法止血和血肿清除不佳的缺点,又避免了由骨瓣开颅引起的创伤大的缺点。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2~148.

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 第7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60例, 其中男性39例, 女性11例, 年龄在45~78岁, 平均年龄在56.8岁, 曾出现过高血压病史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12例, 心脏病的患者有8例。患者发病至开始手术的时间为8~12h的有8例, 发病时间在24h的患者有4例, 其余的在7h内实行手术。60例患者均经过CT证实颅内出现血肿, 血肿量在40~80mL, 其中血肿在脑叶皮下层的患者有18例, 壳核内有血块的患者共有17例, 丘脑出血的有13例, 小脑出血的12例。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准备

对出现血肿症状的患者进行早期的手术治疗以便减轻血肿对脑部组织的压迫, 从而预防出现后引发的一些列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以及生存率。对出现血肿症状的患者入院后应第一时间对其实施重症监护, 并对患者的血压、脉搏、瞳孔、呼吸进行检测, 对患者实施常规的脱水、止血、降压以及控制血压上升等处理的同时, 应争取时间对患者完成术前的常规检查、准备血液、对患者进行皮试, 并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解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患者应在发病的6h内进行手术。患者的术前准备应在半小时内完成[2]。

2.2 术后的基础护理

术后应对患者进行重症监护, 患者应卧床休息, 正确安置患者的体位, 对于麻醉没清醒的患者应进行平卧, 头应偏向健侧。患者的头部抬高为15度, 患者应松解衣服, 对患者进行保暖。患者应确保有足够的氧气提供, 通过对血氧的饱和度进行检测, 对呼吸道梗阻的患者应对其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清除。出现昏迷的患者应对其实施气管切开手术, 充分吸痰, 在雾化的气管中进行滴药, 并对患者的痰进行培养, 以防止患者肺部受到感染[3]。

2.3 观察颅内血压的变化

密切留意患者瞳孔、目光、神志以、昏迷程度以及呕吐物的变化情况。高血压患者实施手术后的24h内神志以及内瞳孔有好转, 但术后3d内患者脑水肿的情况会有加重的迹象, 因此应密切留意患者是否出现脱水的情况, 患者颅内压可也可出现急速波动的现象, 因此应严密监测患者血压情况, 避免血压降得太快而引起心脏供血不足。

2.4 引流管应保持通畅

患者侧脑室里的引流装置设置的高度不应低于额角水平上方向80~100mm, 硬膜外的引流管高度与血肿腔低于切口或处于同一水平。引流管的切口应固定可靠, 防止引流管内外活动, 术后应对患者进行翻身, 更换敷料时需注意引流管逆流以及流管的扭曲、位移、粘连、压迫以及血块阻塞的情况发生。对于患者出现的血性引流液需注意其颜色的深浅以及流液量的变化, 如果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血性引流的量大、颜色深, 说明患者会再出血。对于患者出现再出血现象应及时报告医生, 以便对患者及时实施救治[4]。

2.5 对患者加强日常护理

患者的床单应保持干燥、清洁, 各种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室内的空气应进行定时消毒, 加强对患者口腔以及会阴部位的护理和清洁。患者应2h进行一次翻身, 并对患者的肌肉进行按摩, 预防褥疮的发生, 患者的大小便应保持通畅, 防止患者因用力过度排便而出现血压再度升高的情况出现, 并加强患者眼睛和皮肤的护理。

2.6 应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患者应注意会阴的清洁, 定时对尿道口进行消毒, 导尿管应及时进行更换, 应用浓度为1∶5000的呋喃西林及500mL的生理盐水冲洗膀胱。

2.7 防止消化道出血

患者麻醉清醒后, 应给与患者流质的饮食, 对于昏迷时间过长的患者, 术后第三天应给与鼻饲流质饮食, 每次进行鼻饲饮食时应抽回胃液, 并留意胃液的颜色、质量。

3 结果

患者手术后经GCS评分, 其中9~12分的有34例, 6~8分的有24例, 3~5分的有2例。恢复良好的有42例, 病情得到好转的有16例, 其中有1例患者死于器官衰竭, 1例患者成植物状态。

4 讨论

HICH一般是出血后的半小时内形成血肿, 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的死亡通常在血肿发生的6h内, 6~8h脑组织出现血水肿, 因此, 病发的6~8h内是实施手术的最佳时间, 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脑组织受损的程度, 从而有效地降低病死率以及伤残率。患入院后积极进行术前的准备, 能为患者争取手术的最佳时间, 对患者改善预后有积极的效果。对于患者处在急性期, 护理的关键是积极预防脑疝的形成, 防止中枢神经发生衰竭。对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后的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 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的发展, 以及能尽早发现患者出现的异常情况, 为下一步的救治争取时间。有效积极的护理对HICH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还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对小骨窗颅内血块清除手术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对60例需要开颅的患者采取术前认真准备、术后细致观察及护理、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等相关措施。结果 60例患者中, 恢复良好的有42例, 患者病情得到好转的有16例。结论 通过对开颅进行血肿清除术的患者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 对及时掌握患者病情, 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为患者赢得治疗的最佳时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颅内血肿,高血压,护理

参考文献

[1]丁玉田.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12 (12) :18-19.

[2]翟思田.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附80例报道) [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5 (12) :11-12.

[3]张陇平.微创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壳核出血58例[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6 (9) :141.

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76例, 其中男45例, 女31例, 患者年龄为46~81岁, 平均为 (59.3±2.4) 岁;高血压病程为1~13年, 平均为 (6.2±1.3) 年;患者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均低于12 h, 其中49例患者在发病7 h内展开手术, 27例在发病7~12 h内接受治疗。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小骨窗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患者气管插管全麻成功后, 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头皮定位, 沿设计切口开颅, 颅骨钻孔, 并将之扩大成骨窗 (2 cm×2 cm) , 剪开硬脑膜, 双极电凝烧灼大脑皮层, 脑穿针穿刺确认血肿腔。利用细窄脑压板沿脑穿针方向暴露血肿腔, 吸引器吸除凝血块, 遇有小血管活动性出血时, 应用双极电凝止血;完全或大部分清除血肿后, 明胶海绵贴敷血肿腔壁, 血肿腔留置引流管, 关颅。

1.3 疗效判定

对两组患者手术用时、住院时间进行记录;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判断。显效:患者颅内血肿完全清除, 手术治疗后未发生明显神经功能缺失障碍;有效:患者颅内血肿大部分清除, 手术治疗后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障碍, 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无效:患者颅内血肿清除率不足30%, 手术治疗后生活完全无法自理, 或为植物状态或死亡。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展开统计学分析, 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 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 当P<0.05时, 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1。

2.2 手术用时与住院时间对比

对照组手术用时为 (63.3±4.3) min, 住院时间为 (10.8±1.2) d;观察组手术用时为 (46.2±3.9) min, 住院时间为 (7.2±1.1) d;观察组手术用时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9% (6/38) ,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 (1/38) ,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 年发病率为60~80人/10万, 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 在所有脑出血患者中占比高达70%~80%[3]。已有临床实践证实, 内科保守治疗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效果有限, 患者发病后1个月病死率高达50%以上。因此, 诸多临床医师多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该类患者。

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对患者颅内血肿予以完全或大部分清除, 有效降低颅内压, 使受压神经元的正常生理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恢复, 促使出血引起的病理改变显著改善。现阶段高血压性脑出血主要手术方法包括经皮颅骨钻孔血肿穿刺抽吸术与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前者操作简便且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对患者行局麻处理即可展开手术治疗, 然而临床疗效相对有限, 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后者虽可彻底止血, 术野开阔, 但会给患者造成较大创伤, 不利于术后康复。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 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可对上述两种术式的缺陷予以有效避免, 不仅可将患者颅内血肿予以彻底清除, 而且可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缓解。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手术用时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 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显著临床疗效, 便于术后快速康复,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对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1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7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 对照组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 观察组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手术用时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 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显著临床疗效, 便于术后快速康复,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传统开颅手术

参考文献

[1]程丹莉.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2) :174.

[2]孙志扬.126例危重高血压性脑出血围术期的治疗.中国急救医学, 2009, 29 (10) :952.

上一篇:心理公共课下一篇:学校管理发展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