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预测分析范文

2024-09-20

成矿预测分析范文(精选11篇)

成矿预测分析 第1篇

一、区域地质特征

(一)变质岩系。

辽东地区变质岩系广泛发育,辽河群、榆树砬子群、鞍山群变质岩系构成了辽东台隆的结晶基底,同位素年龄在19.5亿年以前,形成时间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之间,这一时期的变质岩系是磁铁矿形成的重要时期。

(二)构造格局。

辽东地区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依据多旋回构造发展演化观点,处于华北地台胶辽台隆(Ⅰ1)的北部,其西侧为郯庐断裂,东侧为鸭绿江断裂。

(三)岩浆岩。

一是基性、超基性岩:以小岩株产出,分布面积较小。二是中性岩:以花岗闪长岩类居多,产状以小岩基和岩株为主,分布于区内中部和中北部。三是酸性岩:规模大,分布广,以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为主,辽北晚古生代酸性岩浆活动也很强烈。四是碱性岩:以正长岩、霓霞正长岩为主,仅在赛马出露。

二、区域重、磁场特征

一是区域岩石密度及重力场特征。从1/20万区域重力测量成果可知,区内太古界鞍山群、下元古界辽河群地层密度值较大,可达2.75×103Kg/m3,为高密度体,与上覆地层之间存在有0.1~0.12×103Kg/m3的密度差。广泛分布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密度值为2.6~2.64×103Kg/m3,属低密度体,两者存在有0.14×103Kg/m3的密度差,因此老的结晶基底是引起区域重力高的主要地质因素。二是区域岩石磁性与磁场特征。从1/20万航磁异常图及部分岩石磁性参数资料看出:磁铁矿石磁性最强,可引起强大的局部磁异常。含磁铁矿的混合花岗岩类、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等,具有较强的磁性,可形成较强的磁异常。三是辽河群里尔峪组地层均具磁性,可形成局部磁异常。四是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及部分闪长玢岩具有明显的磁性,亦可形成规则的局部异常。

三、铁矿成矿预测

(一)铁矿成因类型。

根据铁矿床形成时的地质环境和主要控制因素把铁矿床分成内生和外生两大类。一是内生铁矿床分为岩浆型铁矿、热液型铁矿床、矽卡岩型铁矿床三类。二是外生铁矿床分为变质铁矿床、沉积型铁矿床、淋积型铁矿床三类。

(二)重磁异常与铁矿床的关系。

一是重力异常与铁矿床的关系。从区域重力场特征看,重力高主要反映在太古界变质岩系和辽河群里尔峪组部分变质岩系。二是航磁异常与铁矿床的关系。辽东地区1/20万航磁异常编号的共385处,已地面检查的222处,未检查的163处,检查的222处航磁异常中有97处磁异常与铁矿对应,占检查总数的44%,大多数已知磁铁矿床(点)与航磁异常有关,呈一一对应关系。综上所述,区内航磁异常与铁矿床(点)关系十分密切。

(三)铁矿成矿带划分。

威海-荣成地区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第2篇

威海-荣成地区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威海-荣成地区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金矿集中区的`东部,成矿条件有利,已发现金属、非金属矿产45种,贵金属有金、银;有色金属有铜、铅、锌、钼等,但该区工作程度较低.依据地质、物化探综合信息,与已知矿区类比,进行了金等多金属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圈定了Au、Ag及多金属矿产成矿远景预测区,并划分了类别,共圈定A类预测区9个,B类预测区4个,C类预测区4个.在此基础上,优选出 5个成矿预测区作为金矿靶区,以及下一步进行预查-勘查的靶区.

作 者:袁文花 沈少莹 杨之利 毕明光 霍光 作者单位: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招远,265400刊 名:甘肃科技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5(2)分类号:P612关键词:成矿规律 成矿预测 靶区 威海-荣成

完达山成矿带成矿预测 第3篇

1.区域成矿规律特征

该带北起饶河县境内小佳河南岸,南至虎林市小木河乡,西至宝清县蛤蚂水库,东至中俄界河乌苏里江,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

1.1成矿带的地质及矿产分布特征

该成矿带位于完达山优地槽褶皱带上,分布在褶皱带边缘的两个具有上地幔特征的超镁铁质和镁铁质超基性岩岩体,目前是黑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岩体。在该两个岩体中已发现铜、镍等矿(化)点和1/20万沉积物测量铂单元素异常。

在褶皱带还发现晚白垩世火山机制中的热泉型、浅成火山热液型四平山岩金矿床,也是黑龙江省内独特类型的金矿床。后期,又相继发现了代王砬子、先鋒北山等类似受火山机制控制的金矿,该褶皱带的南西与虎林和三江新断陷交汇部位以及褶皱带中东部的大片皮克山组火山岩分布区,与上述矿床的地质情况相似,均有广阔的找矿空间。

在该褶皱带形成的同期,地槽的南西和北东边缘发生了重熔性花岗闪长岩类岩体侵入。侵入活动形成了跃进山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和斑岩型铜矿点以及258.7高地岩浆期后热液型金矿等。沿上述二个花岗闪长岩类大岩基本身和周边侵位接触带,普遍地发现1/20万沉积物测量以金、铜为主的元素异常。这对找金、铜等矿产提供了有利线索。

1.2成矿带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1.2.1物理特征

自北向南莫霍面局部凸起和凹陷相间排列,莫霍面最深处位于该带东北部饶河附近,深度33千米。区域重磁场无明显区别。据历年来找矿资料对比研究,认为幔隆拗衔接部位的幔坡处是岩浆活动、成矿作用最佳部位。本区属幔隆与隆拗变异区,这给找矿提供了间接依据。

1.2.2化学特征

经1/100万地球化学测量,该带属金、铜、镍等元素异常密集区,自北而南有金、铜、镍、锌、银等4个组合异常(HS-1、HS-2、HS-3、HS-4),其中金单元素异常有3个(Au-38、Au-90、Au-91),铜3个(Cu-38、Cu-39、Cu-41),镍4个(Ni-34、Ni-47、Ni-49、Ni-50)。上述组合异常或单元素异常经与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对比,其重合性较好。

2.成矿远景区的划分及成矿预测

2.1成矿远景区的划分原则

A级区(为最有远景的):地质成矿条件都比较有利,矿化(点)及矿化标志较广泛。区内有具工业意义的矿区。

B级区(为有远景的):地质成矿条件比较有利,有矿化标志或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所发现的化探异常集中出现在地质找矿背景有利段。

C级区(为远景较小的):有化探异常和矿化岩石分布。

按照上述三有划分成矿远景区原则,在综合了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突出了前寒武纪基底构造与成矿关系,及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并根据成矿地质背景,将本研究区划为三个成矿远景区。

2.2大顶子山-永幸贵金属及多金属成矿远景区(C级)

2.2.1成矿远景区划分依据

位于饶河县大顶子山-永幸一带,呈北东-北西弧形纺锤状分布。成积约500平方千米。主要划分依据是:

本区系围绕印支期超基性-基性岩岩体圈定的。本区位于饶河强在磁异常带内,异常最高值达8000nT,一般为数个nT。充分反映了超基性-基性岩体分布范围。

2.2.2成矿预测

本区分布的超基性-基性岩体规模位居黑龙江省前列。与岩体成矿关系密切的以铜、镍为主的矿点(化)已发现多处,从化探成果衡量对铂、钯、铜、镍等贵金属及多金属均有反映。其找矿前景很可观,找到2-3处贵金属及多金属矿普查基地是可行的。

2.3四平山-358高地金及金属成矿远景区(A级)

2.3.1成矿远景区划分依据

位于虎林市四平山至358高地一带,呈近东西方向椭圆形分布,面积约250平方千米。主要划分依据是:

本区位于早侏罗世形成的构造盆地北部边缘,区内地层主要有上三迭统大坝北山和大佳河组:上三迭统-下侏罗统大岭桥组地层。次为呈零星分布的下白垩统皮克山组,上白垩统大岭桥组和四平山组。1/20万沉积测量发现Au-12、Au-17、Au-24、Au-25、Ag-18、Ag-21、Pb-20、As-17等单元素异常。

2.3.2成矿预测

在远景区内找到具有类似四平山和代王砬子金矿火山机制尚有一定的空间。四平山与代王砬子仅达到普查级,如继续进行详查,开展深部找矿其金资源量会翻番,每个矿床均可超5吨。358高地岩金矿点已发现金矿体尚不能解释已敢现1/2万金单元素异常的规模和异常分布方向。已发现的金矿体是否属次级控造所控,有无主含矿构造控矿值得今后探讨。

2.4海音山-先锋北山贵金属及多金属成矿远景区(B)

2.4.1本远景区北起虎林市海音山,经跃进山至南界先锋北山

东至虎林市官山屯,西至蛤蚂通河面积约1400平方千米。其划分依据是:成矿区西北部为大和镇断裂所切,与三江新断陷接壤。南东为敦密岩石圈断裂截与虎林新断陷为界。远景区位于两组构造交汇的锐角内带,该区重力场表现为正突起属地幔隆起区。区内分布的与金铜等成矿有关的地层有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大岭桥组以混杂堆积为主含有外来灰岩和超基性-基性岩岩块地层。

区内侵入岩发育,占全区面积65%以上,按其岩性、成因联系、空间位置,划分为:印支-燕山花岗闪长岩类侵入体(5)远景区内矿床(点)往往成集中或线形展布。

2.4.2成矿预测

跃进山铜金矿床据前期普查异常检查成果,如继续对Ⅰ号带北段深部,南段地表及浅深部进行详查,探求铜金属量5万吨伴生金2000千克依据较为充分。对曙光-日照山呈线形展布的铜矿化点(化)及矿床,加大普查找矿力度找到含矿主构造,找到中等规模以下铜矿床有一定依据。对跃进山外围已发现有铜异常进行大比例尺沉积物测量及异常查证,找到二个以上普查基地有其可能性。在超基性-基性岩体中或大岭桥组中的超基性-基性岩块中,有可能找到与超基性-基性岩有关的铂、钯、铜、镍、钴矿。其依据是1/20万沉积物测量已在跃进山东南外围超基性-基性岩块中发现区域一带第二个Pt-2异常,该异常与Pb-26、Zn-13套合。

3.结论

完达山成矿带系黑龙江省东南部重要的金、铜、铂、钯矿种为主的重要成矿带。本次较为全面、系统收集了区内有关大小比例尺地质填图、物化探、遥感及矿产资料。通过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大地构造域与金属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金及多金属矿综合找矿模型等研究,在成矿带内,按成矿地质条件、矿床类型、矿种及其矿床特征、找矿标志等划分出三个V级成矿远景区(A级1个、B级1个、C级1个)。为使本研究成果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其在地质找矿中超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成矿预测分析 第4篇

西华山-南华山地区位于西华山-南华山-六盘山推覆体的前缘, 北东侧紧靠西华山-南华山-六盘山深大断裂, 西南缘有犁式反转断裂通过, 本身属无根断块山体, 由中元古代海原群中一浅变质岩系构成。该变质岩系主要由云母石英片岩、云母钠长石英片岩、大理岩、石英岩 (或变粒岩) 及绿泥阳起钠长片岩、石墨片岩组成。其中云母钠长石英片岩和绿泥阳起钠长片岩原岩分别属中酸性火山碎屑、火山熔岩和基性火山熔岩;石英岩、云母石英片岩、大理岩构成硅质一泥质一碳酸盐的沉积韵律。岩浆岩有两期, 早期属元古代火山喷发岩和小型次火山岩, 分中酸性岩和基性岩两类, 岩石多已片理化, 变质为云母钠长石英片岩和绿泥阳起钠长片岩;晚期为加里东末期产物, 由花岗闪长岩、煌斑岩和钠长岩、斜长岩等脉岩构成。花岗闪长岩分布在南华山地区;煌斑岩脉零星散布在西华山地区, 以西南部马场一黑泉一带最为集中, 其次是北部柳沟哨马营一带, 宽一般小于2m, 长数十米至百米以上, 常呈北西向断续延伸, 尖灭再现。岩石热液蚀变强烈, 往往有强烈的碳酸盐化和硅化、钠化, 原岩结构和矿物成份多被改变得已很难辨认。煌斑岩脉富含Au元素, 形成金、银矿化, 部分地段形成矿体。斜长岩脉集中分布于簸箕掌一窝宝沟一带, 呈北东向延伸, 长数米至数十米, 宽一般小于2m, 有的呈透镜状, 主要成分为钠长石, 常伴有孔雀石化。区内构造复杂, 主要褶皱有背斜和向斜, 其轴面大致为320°∠140°。其中向斜褶皱轴从西华山和南华山主峰通过, 贯穿全区, 枢纽向北西倾斜, 东南端仰起;背斜斜列于向斜抑起端的东侧, 枢纽呈高角度向北西倾伏, 东翼被南、西华山深大断裂所破坏, 轮廓已不甚完整, 近转折端为轴向北北西的次级背斜褶曲复杂化。另外, 区内鞘状、香肠状构造以及小型揉皱、滑劈理比较发育, 尤其东部邻近深大断裂地区比较突出。这里岩石普遍遭受明显的动力作用, 广泛出现片状矿物的“S型”弯曲或“雪球”构造, 韧性剪切作用十分典型, 总体构成一条长数十公里的北西向韧性剪切带。区内岩浆热液活动比较强烈, 南华山地区的花岗闪长岩伴随有铜矿化;西华山地区除了有煌斑岩脉和斜长岩脉发育外, 还广布有石英脉、石英方解石脉。石英脉大体分两期, 早期沿片理产出, 与围岩过渡, 形态不规则, 基本上属变质分泌成因;晚期与煌斑岩脉空间关系密切, 常常相伴而生, 斜切或横切围岩片理, 产状陡峻, 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2 地球物理异常信息特征

1) 布格重力剩余异常特征。西华山-南华山地区布格重力剩余异常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分布, 以重力高正异常为主, 重力低负异常为次。正异常主要有δg-12、δg-23、δg-30组成, 结合地质、航磁资料分析, 推断重力高正异常由前寒武系隆起引起;重力低负异常主要有δg-24, 推断重力低负异常由新生界断陷引起;2) 航磁异常特征。西华山-南华山地区航磁异常带主体呈北西走向, 西自甘肃黄家洼山, 向东向南进入宁夏境内, 经干盐池—西华山—南华山至海原县李俊, 在宁夏境内长约80km。在该异常带南西侧, 有自甘肃屈吴山、向东进入宁夏直至月亮山的断续异常分布, 总体也呈北西向。干盐池—西华山—南华山异常带中局部异常也多呈北西向条带状分布, 强度多小于200n T。对应于西华山、南华山等基岩出露区, 梯度较大, 而隐伏覆盖区异常较宽缓。该区历年来开展过多期次物化探和地质找矿工作, 并有钻探和其它地质工程的揭露, 可以确认引起磁异常的主要地质原因为元古界海原群中的含磁铁矿的绿片岩类及少量侵入岩 (花岗闪长岩等) 。

3 地球化学异常信息特征

西华山-南华山地区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受地层和断裂构造控制明显, 以铁族元素为例, 出现Cr、Ni、Co、V的高背景和元素异常, 在其两侧其它地层为低背景分布, Pb、Zn、As、Sb、Bi、Mo元素分布较为分散, 离散程度不大。西华山地区Au、Ag表现为高背景, Au、Ag、Cu组合异常发育;南华山地区Au、Ag在总体上显示为背景含量, 仅具Cu异常, 表明在西华山地区成矿地质环境好于南华山。1) 黄家洼山综合异常:编号宁-37, 异常分布于西华山西黄家洼山一带的甘宁边界一带, 面积147km2。出露地层主要为蓟县系片岩, 周边为第四系黄土, 地表未发现矿化点, 其东部发现铁矿化点, 属于北祁连成矿带。从化探异常反映主要为Cu、Mn、Co、V, 推断Co、V可能为基性火山原岩的反应, 有形成Cu矿的地质环境;2) 西华山综合异常:编号宁-38, 异常分布于西华山一带, 面积148km2。出露地层主要为蓟县系片岩, 周边为第四系黄土, 地表发现金、铜、铅及金银铜等多处矿化点, 石英脉发育, 含矿主要与煌斑岩脉有关。构造上与甘肃白银同处于北祁连成矿带上, 原岩为基性火山岩, 片岩—角闪岩相变质, 部分地区存在石墨片岩, 航磁异常发育。化探异常以Au、Cu、Ag为主, 与已发现矿点对应, 应具较好的成矿前景;3) 南华山综合异常:编号宁-39, 异常分布于南华山一带, 面积198km2。出露地层主要为蓟县系片岩, 周边为第四系黄土, 南部出露花岗闪长岩, 地表发现有铜矿化点, 石英脉发育。构造上与甘肃白银同处于北祁连成矿带上, 原岩为基性火山岩, 片岩—角闪岩相变质, 航磁异常发育。化探异常以Cu、Co、Ni、V、Cr等基性元素为主, 推断主要为与铜有关的矿化强烈, 应具较好的成矿前景。

地球化学推断隐伏岩体:依据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特征, 结合重力、航磁异常特征, 推断在西华山、南华山存基性-超基性岩体;在月亮山、李俊一带存在隐伏花岗岩体。

4 遥感地质解译信息特征

西华山-南华山地区遥感影像解译环形构造主要西华山、南华山、红羊、月亮山等地, 结合重力、航磁、化探异常, 推断环形构造与深部隐伏岩体和断裂构造关系密切。

5 多金属矿产信息特征

西华山-南华山主要为金、银、铜、铅矿化, 该区位于北祁连褶皱带北缘, 南西华山深断裂从其北东测通过。发育地层为蓟县系海原群白片岩、绿片岩, 原岩为远源碎屑岩-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建造。绿片岩含金丰度较高 (4.8×10-9) , 普遍含黄铁矿, 是金、银、铜等硫化物良好的矿源层。加里东期岩浆活动强烈, 在西华山西崛吴山等地有花岗闪长岩岩基, 南华山、月亮山等有多个花岗闪长岩岩株, 岩浆期后的煌斑岩脉, 钠长岩脉、花岗伟晶岩脉、石英脉和碳酸岩脉发育。热液蚀变常见硅化、绢云母化, 钠长石化, 高岭土化等。金、银、铜、铅矿化主要在云母钠长石英片岩中的穿层及顺层石英脉中发育, 并且花岗闪长岩株和云斜煌斑岩、纳长岩脉中亦见有金、铜矿化。石英脉两侧云母钠长石英片岩局部矿化较强形成矿体。西华山金、银、铜、铅矿化主要分布在马场沟、柳沟、窝宝沟、簸箕掌、老爷寺、泉儿沟等地, 其中以马场沟金 (银) 矿床规模最大。马场沟金 (银) 矿床位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西华山南麓, 行政区划属海原县西安镇管辖, 距海原县城西约40km处。地理极值坐标东经105°20′00″-105°22′15″, 北纬36°34′15″-36°35′15″。矿区内大面积分布中元古界蓟县系海原群地层, 由一套中-浅变质片岩系组成, 原岩属岛弧型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和细碎屑-碳酸岩建造。金矿体、矿化体主要集中分在由三条大的断裂控制的含矿构造带上, 含矿带总体呈北西西向搌布, 东段向北偏转呈近东西向搌布的弧形, 总体长度达3.5km, 斜贯全区, 并且显示西部收敛、东部撒开的帚状排列型式。含矿构造带内北东、北西向次级断裂构造发育, 将矿体、矿化体错断, 呈雁列形式搌布。矿区内共有规模大小不等的14个金矿 (化) 体。其中规模相对较大的为Au9、Au10、Au11、Au12、Au13五个金矿体。矿体形态以脉状、透镜状、扁豆体状为主, 局部呈囊状, 或者尖灭再现, 或者分支复合, 或者彼此斜列, 部分矿体局部分叉密集, 形成复杂形态。矿 (化) 体一般长数十米到百十米, 多数厚0.2 m~0.5m, 个别地段厚度可达0.7m~1.3m, 斜切围岩片理, 倾角较陡, 多在65°~80°左右, 倾向或南或北, 甚至左右摇摆。矿石矿物除自然金、自然银、银金矿、辉银矿外, 其它金属矿物主要以褐铁矿、黄铁矿为主, 其次为黄铜矿、蓝铜矿、孔雀石、方铅矿、闪锌矿、赤铁矿、辉铜矿、黄钾铁钒等。矿石普遍伴生银, 金品位1.13g/t~109.05g/t, 平均品位8.95 g/t;伴生银品位0.67g/t~50.11 g/t, 平均品位18.92 g/t。估算Au1、Au4、Au5、Au6、Au9、Au10、Au11、Au12、Au13九个矿体332+333+334类金资源量383.49kg。其中332+333类金资源量261.58kg;334类金资源量121.91kg;332+333+334类伴生银资源储量733.88kg。其中332+333类资源量241.98kg, 334类资源量491.90kg。为一小型金 (银) 矿床。金矿体、矿化体主要有煌斑岩型、石英脉型、蚀变岩型三种矿石类型, 以煌斑岩型为主, 石英脉型为次, 蚀变岩型少量。成因类型应属变质-热液型矿床。西华山其它金、银、铜、铅矿 (化) 点品位较低, 规模较小。柳沟金矿点赋存于断层破碎带中, 含金量最高可达47.95×10-6, 银平均含量18.85×10-6, 矿点由含金蚀变碎裂片岩、含金蚀变碎裂石英脉及含金蚀变白色片岩构成。窝宝沟铜矿点由铜矿 (化) 体组成, 走向20°~30°, 宽20m~50m, 长250m。铜矿 (化) 体赋存于含石墨白云母石英片岩中, 由含铜石英脉、钠长石石英脉、石英方解石脉、硫化物细网脉及铜矿化破碎带组成。矿石中铜含量0.1%~0.32%, 铅含量0.001%~0.01%, 银含量0.75×10-6, 金含量137-320×10-9, 为金的高背景区。簸箕掌铜 (金) 矿化点矿化发育于钠长石脉中及其围岩蚀变带中。发育于钠长石脉围岩蚀变带中矿化含铜大于1000×10-6, 含金可达2.54×10-6;沿破碎裂隙充填的石英脉、石英方解石脉和钠长石石英细脉矿化含铜大于1000×10-6, 含金可达1500×10-9。老爷寺铜矿点铜矿化沿北西向断层破碎带发育。该矿化带宽50m~70m, 长大于500m, 由灰黑色炭质白云母片岩、硅质岩及大理岩碎块及断层泥组成。铜矿化形成于沿破碎带中的主要呈北东向的节理、裂隙及裂隙充填的石英脉、石英钠长石脉中及近脉围岩中。单个矿化脉宽2cm~20cm, 长一般1m~2m, 成群出现, 分布不均。矿石金属物主要为黄铜矿、孔雀石、脉石矿物为钠长石、方解石等。矿石含铜量0.3%~2.72%, 伴生金含量0.02-3.17×10-6。泉儿沟金矿化点金矿化体赋存于与北西向断裂交汇的层间断裂破碎带中, 矿化体宽0.5m~1m, 长超过50m, 向南延伸, 由含金碎裂岩、角砾岩和充填其中的石英脉构成, 具强烈的褐铁矿化和弱的绢云母化。金含量一般0.1-0.7×10-6, 平均含量0.3×10-6, 最高1.39×10-6。南华山铜矿化主要分布芦子沟、黄石崖沟、阳洼沟、银洞子等地。在芦子沟至黄石崖沟一带, 矿化产于破碎带之破碎状白云石大理岩中, 呈不规则透镜状分布, 宽1m~4m, 长80左右, 铜矿化发育于岩石裂隙及石英细脉中, 含铜0.1%~0.47%, 金0.01-0.4×10-6;在阳洼沟—银洞子一带矿化呈北西西向展布。长约2.5km, 宽0.5km。在绿片岩与云母钠长石英片岩层间及其裂隙中, 有较为强烈的似层状、透镜状和网脉黄铁矿、黄铜矿化, 连续性较好, 具有较好的硫化物型多金属找矿前景。

6 多金属成矿远景预测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蓟县系海原群, 由一套中-浅变质片岩系组成, 原岩属岛弧型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和细碎屑-碳酸岩建造。北西向逆冲断裂密集发育, 并形成韧性剪切带, 其次为北东向张性断裂。区内布格重力剩余异常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分布, 以重力高正异常为主, 西华山、南华山均显示重力高异常, 推断重力高正异常由前寒武系断隆引起。重力低负异常出现在南华山南侧, 推断由中-新生界断陷引起;区内航磁异常沿干盐池—西华山—南华山一带呈北西向条带状分布, 强度多小于200n T。对应于西华山、南华山等基岩出露区, 梯度较大, 而隐伏覆盖区异常较宽缓。该区历年来开展过多期次物化探和地质找矿工作, 并有钻探和其它地质工程的揭露, 可以确认引起磁异常的主要地质原因为蓟县系海原群中的含磁铁矿的绿片岩类及少量侵入岩 (花岗闪长岩等) ;南、西华山地区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受地层和断裂构造控制明显, 出现Cr、Ni、Co、V的高背景和元素异常, 在其两侧其它地层为低背景分布, Pb、Zn、As、Sb、Bi、Mo元素分布较为分散, 离散程度不大。西华山地区Au、Ag表现为高背景, Au、Ag、Cu组合异常发育。南华山地区Au、Ag在总体上显示为背景含量, Cu、Co、Ni、V、Cr组合异常发育。依据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特征, 推断在西华山、南华山存基性-超基性岩体。遥感影像显示西华山簸箕掌一带有较大的环形构造, 呈多层同心圆状, 推断由断块隆起造成, 深部可能伴有花岗闪长岩体侵入。南华山南麓分布有北西向排列的串珠装环形构造, 推断由沿断裂侵入的小岩株引起。区内除马场沟小型金 (银) 矿床外, 在南、西华山还发现众多的金、银、铜、铅矿化点。重力异常、化探异常、遥感环形构造与已知多金属矿化范围基本吻合。综合分析区域地质、构造、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特征, 认为西华山-南华山地区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好, 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据此预测西华山-南华山地区为Ⅰ级多金属成矿远景区, 为今后寻找金、银、铜铅、锌多金属矿产的重点区域。

参考文献

[1]何绍勋, 等.韧性剪切带与成矿[M].地质出版社, 1996.

[2]谢学锦, 等.走向21世纪矿产勘查地球化学[M].地质出版社, 1999.

豫西小南沟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 第5篇

豫西小南沟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

在综合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该矿区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构造,查明了成矿控制因素,总结了成矿规律,对研究区进行了成矿预测,获得了两个重点找矿靶区,为进一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和研究此类矿床成矿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 者:支风岐 袁跃清 王万军 ZHI Feng-qi YUAN Yue-qing WANG Wan-jun  作者单位:支风岐,袁跃清,ZHI Feng-qi,YUAN Yue-qing(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河南,安阳,455004)

王万军,WANG Wan-jun(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29) 分类号: 关键词:小南沟   地质特征   成矿预测  

成矿预测分析 第6篇

关键词:云南鹤庆;炉坪铅多金属;矿场作用;成矿预测

云南鹤庆炉坪铅多金属矿床属于一个隐形的矿床,主要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富碱斑岩成矿带的南端,它的规模属于一个大型的矿场。在矿床中的矿石由于氧化的程度比较大,导致矿石由混合矿及氧化矿构成,并以氧化矿为主。通过研究该区域的成矿特征及地质特征,并且对物理化学进行测量,并且对以前的成矿规律进行总结,结合近几年对成矿的理论和性质进行综合性研究分析,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从而发现了铅多金属矿床。炉坪铅多金属矿床主要以铅为主,同时伴有金银等多种金属,由于分布比较广泛,所以规模很大。在铅多金属矿床中矿体的形态主要呈现层状或者是坡狀。在本文中主要以云南鹤庆炉坪铅多金属矿床为例,研究铅多金属矿床的作用及成矿的预测,同时对找矿的准则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本次的分析后,可以为今后研究成矿原因及对今后勘探铅多金属矿床提供研究依据。

1、炉坪铅多金属矿床的作用

在炉坪铅多金属矿床中,矿体在中三叠统北衙组下段具有碳酸盐地层,在这里主要的岩性为泥质灰岩,并且在这个地城中具有铅等多种的矿物元素,并且含量都是比较高的,在经过岩浆期的热液作用后,地层出现了交换及热变,这个现象为今后铅多金属矿藏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矿体提高及通道形成创造了空间。

在炉坪矿区由于活动比较强烈,在矿区的中西部形成的负磁指标异常,这就会地层的岩浆运动提供了空间和通道。在这个区域内由于地心向应力场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主要的磁力枢纽,在这个轴部位置,由于泥灰岩与砂岩的存在而影响了物理性质出现了差异,从而形成了很多中的矿藏带,这也会今后矿体的流动形成了通道和空间。

在前期的喜马拉雅山体运动的时候,在地壳深层及上部分由于熔融形成了赋予矿场的主要断裂地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空间封闭后,地层岩浆及部分的成矿物质形成岩、形成矿,最后形成了斑岩体,经过进一步的运动演变,在斑岩体内形成了金矿及铜矿,同时在岩体及围岩接触的部位形成了矿床。另外经过岩浆的活动和运动形成了断层及裂隙的转移,转移的岩浆在到达更小的空间的时候就形成了矿藏,在经过了物理及化学的作用后就形成了含有矿物质的热液矿。

2、炉坪铅多金属矿床的成矿预测

在对炉坪地区进行勘察的时候,我们发现在芹河矿段发现了比较大型的铅多金属矿床,主要的金属元素为铅,并且资源量比较大,同时还有大量的银金属矿资源,金属金的矿产资源属于中等规模,这就为矿产勘探提供了勘探的前期。通过与过去的找矿经验总结,并且对现有的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研究,炉坪地区的铅多金属资源矿藏量比较大。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杨家院矿段、芹河矿段等均进行了成矿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证明。

杨家院矿段位于炉坪矿区的西南位置,预测成矿的位置主要位于马头湾及红泥塘两个区域之间,这两个区域是成矿的主要点,可以为杨家院矿段成矿创造丰富的矿物质。杨家院预测区位于松桂复式向斜的轴端和背斜的轴端,这就为成矿提供了空间,同时在预测的区域内出现了比较大范围的Pb-Au-As-Sb-Zn-Ag的异常组合形态,这就是钱多金属矿床主要的存在标志。通过对成矿进行预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成果预测:这个区域内已经形成了由马鞍山断裂面—红泥塘岩体—马头湾形成的区域,成为了重要的有利找矿条件,并且可以预测在此区域内具有斑岩型、热液型等多金属矿藏。

对芹河矿段的勘察已经完成了地表以下的300米的范围,并且在这个区域的范围内已经发现了铅多金属矿床,同时在此区域内具有比较优越的成矿条件;芹河矿段经过前期的施工发现在比较深的钻孔处发现了IV号铅金矿带,并且可以发现在标高的1535—1570范围内出现了隐藏的含铅金的矿带;IV号铅金矿带在走向和倾向上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就可以继续对矿带的走向和倾向进行控制。通过对各种资料及矿化的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在这个区域内可能会存在另一个岩体的分叉突起,如果这个预测被证实,那么就是一个新的矿业中心。对本区域的找矿预测,可以在这个区域内寻找到斑岩体产出的斑岩型、热液型铅多金属矿藏,在这个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可以达到一个中型的规模。

通过预测在炉坪矿区内的杨家院及芹河矿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炉坪矿区内具有大型的铅矿、大型金银矿及中型锌矿等,从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此区域具有非常强大的矿产资源和找矿前景。

3、炉坪铅多金属找矿准则

通过对成矿背景的研究,与本矿区的地质条件、化学特征及物理特性结合,对本区域内的找矿原则进行总结,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在成矿斑岩体的外部进行寻找,以求可以找到更多的炉坪式的多金属矿藏。在成矿斑岩体的附近,选择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在靠近斑岩体的轴部位置,在褶皱形成的时候在层间为成矿的物质提供了一定的成矿空间;对区域进行磁场测量的时候出现异常,这就表示有磁性地质的存在;在土壤结果中进行测量后出现金属组合的异常情况,这是有见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指示标志。

通过以上这几点的考虑,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找矿的准则中,在一个区域中出现的原则越多,那么发现矿藏或者及隐藏的矿场的机会就会越大。在对某区域内进行矿床预测的时候,以上这些准则不一定都会出现,但是这样也不会影响对于预测矿场的结果,对找矿的信息进行准确的预测,就有利于对区域内的矿藏预测。

结语

云南鹤庆炉坪铅多金属矿床属于一个隐形的矿床,主要位于扬子地台西缘富碱斑岩成矿带的南端,属于北衙金多金属热液-田斑岩成矿体系的主要组成,它的规模属于一个大型的矿场。在矿床中的矿石由于氧化的程度比较大,导致矿石由混合矿及氧化矿构成,并以氧化矿为主。炉坪铅多金属矿床主要以铅为主,同时伴有金银等多种金属,由于分布比较广泛,所以规模很大。在铅多金属矿床中矿体的形态主要呈现层状或者是坡状。通过研究该区域的成矿特征及地质特征,并且对物理化学进行测量,并且对以前的成矿规律进行总结,结合近几年对成矿的理论和性质进行综合性研究分析,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从而发现了铅多金属矿床。在本文中主要讨论了云南鹤庆炉坪铅多金属矿床的作用及成矿的预测,同时对找矿的准则进行了总结,同时以炉坪铅多金属矿床为例进行分析,矿床的成矿原因及对今后铅多金属矿床找矿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豆松,刘继顺,郭远生等,云南鹤庆炉评铅多金属矿床碱性斑岩地球化学特性[J].矿物学报.2013.33(4),671--675

[2]李章雄,刘丽华,苏益志,云南鹤庆炉坪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云南地质.2012.31(3),301--304

V8#脉成矿规律及深部成矿预测 第7篇

研究区主要位于小秦岭金矿带南部地区枪马金矿区。本次主要针对V8#脉深部对其远景和富集特点做进一步研究。通过对枪马出露的V8#脉的观察和综合分析, 总体上该脉具有从浅部至深部由陡变缓、由缓变陡的特征, 总体缓倾区大体位于15中段标高至24中段标高之间, 大约1280~1000 m标高之间;往深部即24中段以下总体比近地表浅部陡倾区产状较缓, 在20中段标高以下表现为南东侧伏, 往深部一直延伸至28中段没有闭合。关于倾角在垂向方向变化的特点, 对于区内出露的V8#脉其1280 m标高之下总体相对上部为缓倾区, 因此V8#脉在1300 m标高以下至900 m或者更低标高属于构造缓倾区, 属于小秦岭第二矿化富集带, 因此对于区内出露的V8#脉其深部具有更大的找矿空间。

1 V8#脉构造特征

矿区主要控矿构造均为韧性剪切带构造, 矿化蚀变作用与韧性剪切带递进变形的关系提供重要线索。V 8#脉总体走向90°~110°, 向南倾, 倾角30°~65°, 是本区规模最大、最主导的一组构造, 活动最强, 活动时间较长、多次复活的一组构造。其形成时期较早, 为成矿期前形成, 但其在成矿期复活活动较强, 是本区最重要的成矿构造带。该构造带早期形成时是以韧性剪切带发育为特征。构造带宽度较大, 可达几米至几十米。该剪切带由强变形带 (糜棱岩带+片理化带) 和弱变形带 (主要为弱变形块状斜长角闪片麻岩或含石英条带斜长角闪片麻岩) 组成。强变形带主要是由斜长角闪片麻岩或花岗片麻岩为原岩变形而形成的糜棱岩带或片理化带组成。在韧性剪切带中常见到宽1~10 mm的长英质脉带群, 剪切带中变质岩发生退变质, 石英呈眼球拉长状, 重结晶明显, 钾长石退变为高岭土等粘土矿物, 因而脉体颜色发生了退色, 形成灰白色糜棱岩化脉体。片麻岩常变成糜棱岩。该期构造形成时, 处于深层次构造水平, 温压较高, 因而不利于金矿质的沉淀, 金矿化较弱。但由于其生成时变形较强, 规模较大, 因而为后期构造发展和金矿化奠定了基础, 控制了该区矿化带的空间展布, 另外由于成矿期剪切带叠加成矿, 形成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化和细脉浸染型金矿化、蚀变岩型金矿化。

2 V8#脉金矿化带空间分布特征

V 8#脉金矿化带为沿走向近东西600 m、斜长西部300 m, 中部和东部110 m的西部膨大的扁长椭球体。扁长椭球体西部矿化区为20~28中, 垂向上沿走向长度以此为:100 m、200 m和50 m。中部及东部矿化带位于22~26中之间的150 m范围内。较富金矿体 (大于4μg/g) 在西部膨大扁长椭球体里金工业矿体呈水平串珠状和南东向串珠状分布。金矿体除西部南东向串珠状在28中未结束外, 中间和东边矿体下部边缘为28中。依次可以推断以24中为轴的近东西向串珠状金矿体在28中结束, 但是扁长椭球体西部膨大区的南东向串珠状金矿体向深部延续, 未见减弱趋势。

3 V8#脉成矿预测

本区金矿受韧性剪切带控制, 韧性剪切带在形成过程中, 中晚期向脆性演变, 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韧脆性及脆性形变阶段。韧性剪切带延深较大, 能够直达深部岩浆房, 深部岩浆热液在较强的内压作用下沿韧性剪切带灌入, 在产状有利部位形成局部张性空间, 成矿物质大量淀积形成矿体, 韧性剪切带是主要的导矿和储矿构造。本次预测主要有以下依据。

3.1 剪切带规模及围岩蚀变

已有的勘察成果表明, 规模长度大的剪切带往往控制着大型金矿床, 而且根据长深比其延深也较大, 其深部有较好的成矿前景, 金矿化总体与硅化联系密切, 在金矿化发育的地段, 硅化也发育, 因此石英脉的出现可以作为预测标志, 但是硅化蚀变发育范围要广于金矿化, 即有硅化不一定会出现金矿化, 总体上, 黄铁绢英岩化以及铅矿化是金的重要预测标志。

3.2 剪切带产状

剪切带产状的变化对矿体的分布具有控制作用, 深部岩浆热液在较强的内压作用下沿韧性剪切带灌入, 在产状有利部位形成局部张性空间, 成矿物质则大量淀积形成矿体。总体上, 剪切带倾角变化处尤其是缓倾部位是主要矿体产出部位, 某些特定的走向段也有利于成矿。例如, 西1 4坑V8#脉主要矿体就产于走向由近东西向向北东东向变化部位, 且该部位总体倾角也较缓。

3.3 元素的轴向分带

不同标高的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与金矿化的不同部位有关, 通常情况下Au、Ag、Cu、Pb和Zn异常是以矿体为中心, 随远离矿体中心而浓度降低;As、Sb、Hg、B等元素分布在矿体的上部和前缘;Bi、Mo、Mn的异常出现在矿体的尾部。Au的低缓异常与Hg、As、Sb的异常组合通常能指示深部盲矿体。

3.4 矿体的形态特征及侧伏

矿体的形态特征 (间隔、长度、斜深等) 往往有相似性, 而构造控矿中矿体往往有侧伏现象, 其与主应力方向大致一致, 在成矿作用方面体现为与成矿热液运移方向一致。

枪马区V8#脉数据结构对比分析及深部预测, 从14中段至28中段, 取到14中段18中段28中段3个中段样品, 其中14中段位于主矿体上部的无矿区, 各元素含量较低, 唯Pb含量较高, 浓集系数均值19, 浓集系数明显低于矿体区。枪马V8#脉18中段所取样品位于西部矿体的上部, 而28中段所取样品属于东部另一矿体, 根据前述元素分带序列, 两个中段Au/Ag比值等指标相近, 表明他们处于矿体剖面相似部位, 坑探证明18中段所取样品位于西部矿体上部位置28中段所取样品应该处于矿体的中部位置。这与上部探矿工程验证的结果相符, 因此枪马S6号脉矿体向深部有较大延深。根据矿脉分布趋势等值线图, 28中以下存在两个成矿有利区段, 西段预测区长约200 m, 垂高150 m, 东段预测区长约150 m垂高约100 m。

通过对枪马出露的V 8#脉的矿脉特征、倾向侧伏变化以及矿物元素富集规律综合研究, 总结出该脉具有从浅部至深部由陡变缓、由缓变陡的特征, 预测出在1300 m标高以下至900 m预测成矿靶区两个, 在900 m以下属于构造缓倾区, 属于小秦岭第二矿化富集带, 为进一步小秦岭枪马矿区开展深部探矿提供依据。

摘要:本次研究小秦岭金矿带南部枪马金矿区的V8#脉深部对其远景和富集特点做进一步研究。通过对枪马出露的V8#脉的矿脉特征、倾向侧伏变化以及矿物元素富集规律综合研究, 总结出该脉具有从浅部至深部由陡变缓、由缓变陡的特征。在1300 m标高以下至900 m或者更低标高属于构造缓倾区, 属于小秦岭第二矿化富集带, 为进一步小秦岭枪马矿区开展深部探矿提供依据。

关键词:小秦岭V8#脉,金矿,成矿规律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铁军.小秦岭南山矿区成矿规律预测[R].灵宝黄金股份报, 2009, 6.

成矿预测分析 第8篇

矿区位于甘肃省碌曲县160°方向48km处, 行政区属甘肃省碌曲县郎木寺乡管辖。区域构造位置属于秦岭褶皱系的西段, 可划分为南北两个亚带, 北亚带为华力西褶皱带;南亚带为印支褶皱带;本矿床分布在南亚带的白龙江复背斜西段轴部。如图1所示。

Ⅰ1-北祁连褶皱带, Ⅰ2-中祁连隆起, Ⅰ3-南祁连褶皱带, Ⅱ-柴达木构造带, Ⅲ-秦岭褶皱带, Ⅳ-甘孜松潘褶皱带, Ⅴ-扬子地块.注:用点线圈定的范围为白龙江背斜区;用方格圈定的范围为汉南杂岩区。

区内分布最老地层为下震旦统—下寒武统, 为大陆环境的河湖相和深海热水喷流相, 浊流相沉积, 出露于白龙江复背斜轴部;从轴部向北, 依次为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和三迭系, 除石炭二迭系由碳酸盐岩组成外, 其他地层均以碎屑岩为主, 并夹少量钙镁碳酸盐岩。按区域不同时代含金丰度值统计结果, 上震旦统—寒武统含金丰度最高, 高出同类岩石地壳丰度值10倍以上, 上震旦统—下寒武统是本区一个富金岩系。区内断裂很发育, 以东西—北西向走向断裂为主, 组成则岔—酒奠梁, 玛曲—略阳和温泉—益哇三组大断裂带。温泉—益哇断裂是该矿带的南缘主断裂, 羊棚沟断裂为其北缘主断裂, 金矿带被限定在上述的两条主断裂之间;在南北两条主断裂之间, 尚有更次级的平行断裂, 它们被北东向断裂所截切。区内岩浆活动较弱, 具有多期次、多旋回活动的特征, 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 具有典型线性特征, 岩浆活动由超基性—中酸性演化, 由碱性向钙碱性演化。

2 矿体特征

矿区第四系覆盖占90%以上, 基岩出露很零星, 矿区主要为上震旦统太阳顶群拉尔玛组和寒武系, 分布在俄都背斜的轴部。其中寒武系下统俄都组上段 (∈1e2) :含硅质团块, 条带状粉砂质板岩、含炭绢云母粉砂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夹薄层硅质岩。俄都组下段 (∈1e1) :炭硅质岩夹炭质板岩。硅质岩:主要由微晶石英组成, 常混入有较多的有机质, 粘土矿物及铁质等, 此类岩石为本区主要容矿岩石之一。拉尔玛组 (Z2L) :为含矿层的底板, 主要为一套中厚层硅质岩。根据本矿床的构造组合和各种构造形迹在空间上分布特征, 分为近东西向, 北东—北东东向和南北向三组构造。东西向构造贯穿整个矿区, 起着导矿、配矿和容矿作用, 对成矿物质来源、矿液运移和矿质沉淀也起着重要作用。区内岩浆岩不发育, 多呈脉岩产出, 岩性主要为石英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规模一般不大, 长数十米—数百米, 宽1~2m, 呈脉状产出, 脉向 (长轴) 近东西向, 其产状与地层略有斜交, 侵入在下寒武统地层中;脉岩普遍具有蚀变和矿化, 部分已变为矿体。

矿区位于碌曲县贡巴的东北侧, 东起拉尔玛主峰, 西至纳卜加索迪, 东西长4.0km, 南北宽1.0km范围内, 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 该矿体规模较大, 形态简单, 矿体产状总体上受断裂破碎带控制, 展布方向东西向, 倾向NNW向, 倾角60°~80°, 矿体倾角有浅部较陡到深部变缓的趋势。矿体在地表呈一个大的透镜体, 中间厚大逐渐向东西两侧变薄, 在109、110、111线位置矿体厚度达到320m, 矿体在勘查区块内从东到西 (110线—89线) 延伸长度达到840m, 近地表矿体厚度达100多m, 且东西贯穿连续性较好, 向下延伸开始分叉成近似于平行的条带状矿体。矿体在斜深150m以下有分叉尖灭再现的趋势。矿床主要矿石类型:碎斑—角砾状硅化硅质岩型金矿石, 细脉—碎裂状硅化炭硅质板岩型金矿石, 网脉状硅化炭质硅质岩型金矿, 细脉状硅化碎裂状粉砂质板岩型金矿石及脉状—角砾状金矿石;其中以碎斑—角砾状硅化硅质岩型金矿石及网脉状—碎裂状硅化炭质板岩型金矿石是组成主要富矿石, 约占矿石总量1/4。矿床的特点是矿石品位低, 规模大, 埋藏浅, 绝大部分为表露矿体, 开采条件好, 矿石以低品位矿石为主, 约占总储量的3/4。

3 成矿控制因素及矿床成因

3.1 成矿控制因素

1) 地层岩性控制条件。

矿床产在上震旦统—下寒武统黑色炭硅碎屑岩系中, 以富含有机质、莓群状黄铁矿、粘土矿物组成的较强的还原相沉积特征。 下寒武统为一套复理式建造, 除硅岩为脆性外, 其余岩石为塑性, 尤其在塑性与脆性相间有利于矿质集中, 易于形成富矿体;特别是绢云母粉砂质板岩, 含硅质团块、条带状粉砂质板岩等塑性岩石, 劈理和裂隙发育, 分布范围大, 易于造成矿质分散, 形成面积大, 品位低的贫矿体。

2) 构造控制条件。

矿体呈近东西—北东东向展布, 受破碎带控制。尤其是本矿床绝大多数是高角度走向断裂, 切割深, 在成矿过程中, 可增加垂直压力差, 在下部与更高级的导矿构造相通, 使含矿热液向上运移的驱动力增大, 阻力减小, 其上盘向下分压减小, 膨胀扩张作用加强, 形成许多自由空间, 起到了导矿和控矿作用。而背斜对成矿也起一定控制作用, 特别是背斜轴部的引张节理, 背斜倾伏端的扇形节理, 层间虚脱、层间滑动及其断裂派生更次级节理、裂隙等, 形成构造网络, 为金矿形成提供了导矿和储矿空间。

3) 岩浆岩控制条件。

本区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较发育, 表现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英安斑岩在断裂破碎带侵位, 并有燕山期陆相火山岩出露, 这些反映与地下隐伏岩体有联系, 表明岩体提供主要热源, 改变含矿岩系中金的赋存状态, 为金的活化、迁移奠定了重要基础。

3.2 矿床成因类型

矿床的成矿作用大体经历了矿源层形成期, 热液成矿期及表生氧化期的成矿演变过程。矿源层的形成时期与上震旦统和下寒武统黑色含炭硅质碎屑岩岩系的沉积成岩时期等同, 在此时期, 成矿元素在矿源层中初始富集, 为金矿床形成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热液成矿期, 也是矿床形成时期, 推测为燕山中晚期—喜山早期, 矿床与矿源层形成时差为4.77~3.62亿年左右, 在此期间, 含矿溶液流体的对流循环作用, 在构造作用有机配合下, 导致矿源层及相邻地层中成矿物质发生活化、迁移, 在有利构造部位沉淀, 使金矿质进一步富集成工业矿体, 在成矿过程中, 其成矿物质迁移不远, 使原矿源层演变成含矿层和容矿层。表生氧化作用始于喜山早期, 本区受青藏高原继续抬升和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 矿床氧化程度较低, 而矿床剥蚀程度较高, 绝大部分矿体已剥蚀到中部和中尾部。

综上所述, 拉尔玛为炭质微细粒型金矿床, 通过矿源层供矿—构造减压和驱动—大气降水的热液对流循环所形成。因此, 在矿床成因分类上属层控—后期热液 (热卤水) 再造炭硅灰泥岩型金矿床, 经U—Th—Pb法同位素年龄测定, 矿床年龄117.5Ma, 与矿床形成时期大体相吻合。

4 矿床成矿潜力预测

矿区通过普查详查工作, 并根据矿床的成矿规律和勘查工作的控制程度, 初步认为本矿床有进一步扩大储量的潜力, 甚至达到特大型。

1) 从现有的勘查情况看, 2010年度在93—109线施工的钻孔中见矿情况较好, 控制矿体斜深在220~320m, 矿体整体延深稳定。应进一步对矿体的深部进行控制。2) 拉尔玛金矿床主要受断裂向西收敛, 向东撒开的形式控制, 背斜轴部的倾伏端向西延伸, 呈现东部抬升, 西部向下倾伏的特点。矿体的东西两侧均没控制住, 且越向东部矿体延深越深。望在矿区的西部和东部的深部发现大的隐伏矿体, 以扩大勘查区内的资源量。

摘要:拉尔玛金矿属于秦岭褶皱系的西段, 西秦岭南亚带的白龙江复背斜西段轴部, 矿体东西长4.0km, 南北宽1.0km, 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 通过对矿体特征及成矿规律的研究, 以为矿区的深部及东西两边找矿潜力巨大。

关键词:拉尔玛金矿,矿体特征,成矿控制因素,矿床成因,预测靶区

参考文献

[1]李文军, 李洪德.甘肃省碌曲拉尔玛补充详查报告[G].

矿床形成深度与深部成矿预测 第9篇

1 不同类型内生矿床的成矿深度

在矿床形成的过程中, 由于过去的地质情况和现代的地质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人们在对矿床的成孔深度主要和岩浆的作用有着必然的关系。其岩浆的侵位深度直接反映了矿床所形成的深度。根据矿床和岩浆岩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 我们按照矿床的深度不同将其分为远成低温矿床、外岩浆矿床、岩浆内矿床等。而且通过相关的勘查结果, 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不同类型内生矿床中其成矿深度, 也就存在着不同。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伟晶岩矿床

伟晶岩矿床是在伟晶岩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矿床结构, 而伟晶岩将则是富含挥发分的残余岩浆, 其形成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在残余岩浆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挥发分, 不过其岩浆中含有的挥发分的程度不能达到饱和值; (2) 必须在长时间稳定结晶体的作用下; (3) 在形成过程中, 有着较为封闭的体系。在大部分伟晶岩浆中, 其伟晶岩矿床主要是在地层深度4km~30km的深度中形成的。

1.2 矽卡岩矿床

不同的岩浆中, 其岩浆矿床的形成条件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矽卡岩中其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有着足够的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的供应; (2) 地层温度要高; (3) 其结构流体必须要平衡反应。根据相关数据调查, 我们发现最适合矽卡岩矿产形成的深度在500m~2000m。

1.3 斑岩-次火山岩矿产

所谓的斑岩-次火山岩也就是一种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根据岩石的成相深度不同, 将其分成深成相和浅成相两种。这种矿床在结构和和矽卡岩矿产深度相似。

由此可见, 在不同类型的矿床中其成矿的深度也存着一定的差异, 这主要因为在矿床成矿的过程中, 其地质结构的特征和成矿的条件存着直接影响了矿产岩层的形成, 使得矿床结构有着较大的变化空间。

2 热液矿床成矿深度的主要控制因素

在热液矿床形成的过程中, 其成矿的深度一般小于5km。其影响热液矿床深度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温度、岩浆侵位深度以及多孔岩石的渗透率等方面, 因此我们在对成矿深度进行判断的时候, 就要根据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解, 从而确保找矿的准确性。

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形成深度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岩浆侵位的深度, 而侵位深度与挥发组分的含量、流体释放的时间、成矿元素的分配系数等有关。来自不同岩浆源区的物质熔融形成的花岗岩浆初始水的含量不同。主要由白云母组成的岩石深熔形成的s型花岗岩浆含水7wt%~8 wt%。因初始含水量大, 上侵过程中较早地交切饱和水的岩浆固相线, 侵位到白云母分解线与饱和水花岗岩固相线相交的中地壳 (400-500MPa, 约16km) 深度, 岩浆结晶变为固相不再上侵。由于向围岩散失热量, 结晶作用可能在此深度之下进行。含角闪石源区的岩石在更高温压 (更深地壳) 的条件下脱水熔融形成含2wt%-3wt%水的熔体, 更干的I型花岗岩浆主要源自岩石圈深处。

成矿深度也与地温梯度、多孔岩石的渗透率有关。地温梯度大时成矿深度小, 地温梯度小时成矿深度大。研究结果表明, 地区地温梯度为160C/km, 活动的构造边缘为20~300C/km, 受构造引张机制控制的地区为30-350C/km, 现代火山活动地区的地温梯度为500C/km甚至高达650C/km。因此, 赋存于地区的中温热液脉状金矿床的形成深度最大, 而形成于火山活动地区的浅成热液矿床的成矿深度最小。成矿作用进行的过程中构造环境的长期稳定可以使矿层向深部稳定延深。

3 隐伏岩体和矿体的深部预测

本文对成矿深度的讨论涉及的只是成矿深度研究的部分内容, 尽管如此, 也足见其对于深部成矿预测的重要现实意义, 特别是矿床的实际成矿深度比曾经想象的还要大, 可以坚定我们开展深部成矿预测的决心。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进行1:5万以上中大比例尺的寻找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热液矿床的调查,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寻找隐伏含矿岩体和隐伏岩体上方的岩钟。

所谓的隐伏岩体顶上带, 是指以花岗岩浆侵入定位及成岩成矿作用过程为主, 并与其后经历的地质历史叠加改造作用有关, 在岩浆顶部及其围岩内造成各种地质、地球化学和构造作用的效应, 以及由此间接造成的各种地球物理和遥感地质的异常效应所对应的地带。“顶上带”是显示花岗岩存在的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的异常地带, 是对隐伏花岗岩的存在具有指示意义的地带。侵入体上部的岩钟, 是指直径为200~1000m的陡边 (筒状) 岩株或岩颈顶端的穹状部分, 这里是岩浆期后热液矿化的赋存位置。

岩体顶上带和岩钟在与花岗岩有关的矿床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控矿作用。岩浆的热量和挥发分自岩浆岩顶上带、凸起的岩钟或穹隆处向周围介质传递和流动, 这里是构造应力最强、热传导效应最强, 也是构造薄弱的位置。而顶上带中凸起的接触面比平坦的接触面发生的作用更为强烈, 在凹陷的接触面上则最弱。多孔介质中流体动力学的研究对于揭示岩体顶上带和岩钟部位流体对流循环并导致显著的成矿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学者通过数值模拟构建了岩浆流体对流循环冷却模式。岩浆侵位引起多孔介质中的地下水被加热, 加上岩浆热液的注入, 流体因密度差和应力差在侵人体上部和周围发生对流循环。这表明流体运移路径的流线沿侵入体两侧下降时分开, 沿侵入体中间和顶部上升时汇聚, 造成侵入体顶部流体通量最大。

结束语

在当前我国采矿行业发展的过程中, 对于找矿问题的探索, 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对矿床形成的深度以及深部成矿预测作为找矿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矿产行业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 由于这两种技术在我国起步得比较早, 而且我国幅员辽阔, 其地质结构也比较复杂, 这就容易使得在对矿床进行测量的时候出现问题, 因此在对其测量之前, 我们要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 从而保证成矿预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金旭东, 张德会, 万天丰.隐伏岩体顶上带与深部成矿预测[J].地质通报, 2010 (Z1) .

成矿预测分析 第10篇

山西省原平市下马铺铝土矿区位于原平市北西320°方向直距34km处的段家堡乡西庄头~龙宫一带, 矿区据208国道约2.00km, 有简易公路相接, 交通较为方便。本区地处云中山北端, 地貌属断块剥蚀的低中山区, 沟壑纵横, 切割强烈。下马铺村一带史上无铝土矿矿权设置记载, 但进行过小比例尺地质填图等区域性的基础性工作, 地表现有零星铝土矿的出现, 近年来, 在露头出现附近有铝土矿民采活动, 为地质工作提供了考察依据。1997年~1998年山西省地勘局区调队在本区进行了1:5万的区域地质调查, 编制了1:5万轩岗幅、下大林幅地质图。2009年在该矿区范围内进行了普查工作, 由于区内矿体不连续, 厚度变化大, 用第Ⅰ勘查类型控制不了矿体, 对圈出具体靶区造成了难度。此次通过对矿区普查工作的详细摸底和对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分析, 初步明确了该矿床的成因及成矿规律, 并对其下一步的找矿方向作出了预测[1]。

2 区域地质

1) 地层本区区域地层出露较齐全, 从老到新有太古界, 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 中生界三叠系及新生界第四系;

2) 构造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吕梁~太行断块的宁武~静乐块坳北缘, 东邻五台山块隆, 西接吕梁块隆。区域构造线以NE~SW向为主, 横穿矿区中部的盘道梁向斜, 褶曲构造及NE~SW向断裂是本区的构造主体;

3) 区域矿产较丰富, 主要以煤和铝土矿为主, 石灰岩、粘土矿等亦有产出。其中铝土矿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下部, 是本区主要矿产之一。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 规模大小不等, Al2O3>45%, A/S 2.6~7.0。下马铺矿区东南有石墙等中型铝土矿床, 西南部有原平市长梁沟、南蚕食等大中型铝土矿床, 北部有西红河、宽草坪等大中型铝土矿床。

3 矿区地质

1) 地层区内出露地层有奥陶系中统,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山西组, 二叠系下统下统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 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全新统。全区基岩出露面积达75%以上。含矿段附近地层从老至新分述如下:

(1) 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 (O2s) 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主要出露在矿区东南部。岩性为灰白色、肉红色、灰黄色, 少量紫色微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角砾状泥灰岩。厚度大于200m;

(2)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C2b) 本溪组与下伏奥陶系中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本组分为两段。一段 (C2b1) :本段为铝土矿主要含矿层 (含铝岩系) 。底部由铁质粘土岩开始, 向上依次为山西式铁矿、铁质粘土岩到中部的铝土矿, 上部为硬质耐火粘土矿或粘土岩。依据其岩性组合和铝土矿成因关系, 剖面上可分为三种组合类型, 即铁铝质岩组合、铁泥质岩组合和泥质岩组合。区内这三种剖面类型相互渐变过度, 形成了成矿带和无矿带相间出现。铝土矿为灰绿、灰、灰白色, 碎屑状、半粗糙状和致密状结构, 块状构造, 矿层下界距奥陶系灰岩侵蚀面0.00m~3.69m, 平均0.78m。各类岩 (矿) 石之间呈渐变关系, 界线不大明显, 呈层状、似层状产出。本段厚度1.28m~11.95m, 平均4.77m。横向上厚度变化较大, 纵向上变化相对较小。二段 (C2b2) 从下至上依次由生物碎屑灰岩或球粒状泥灰岩、细砂岩、粘土岩、黑色页岩夹不稳定的煤层或煤线组成。底部生物碎屑灰岩不稳定, 呈灰色、灰黄色, 透镜状层理。生物碎屑多为瓣鳃、腕足类和海百合茎碎片。其顶底通常有一层不稳定的煤层或煤线, 煤层多相变为黑色碳质页岩或黑色页岩。该段在区内沉积厚度不稳定, 变化范围由1.30m~15.80m, 平均8.85m。

2) 构造

矿区处于盘道梁区域主向斜的东南翼。主要构造线方向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 多呈NE~SW, NEE~SWW方向展部。地层产状2°~28°, 一般14°左右。区内有14条小断层, 断层延伸短, 断距小, 对矿体影响很小。

4 矿床地质特征

4.1 铝土矿的赋存层位

铝土矿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一段中下部,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灰岩侵蚀面之上, 俗称“G层铝土矿”。矿层下界距奥陶系灰岩侵蚀面0.00m~3.70m, 平均1.75m。

4.2 矿床规模及矿体形态产状

普查工作在矿床内部施工了21个钻孔及露头38个浅井, 有8个钻孔和16个浅井为沉积无矿, 沉积无矿天窗的存在使得矿体间断不连续, 厚度变化较大, 矿体厚度极值0.50m~3.89m, 全区平均1.35m。根据见矿工程控制及矿体不连续孤立存在的特征, 只在埋藏较浅有较少工程控制的地段圈定了四个小矿体, 分别为Ⅰ、Ⅱ、Ⅲ、Ⅳ矿体, 其中矿区中部Ⅱ、Ⅲ两矿体为本矿床的主要矿体, 其余两个矿体零星出露, 呈孤立的不规则状产出, 单矿体沿走向长度不一, 主矿体达950余米, 小矿体320m~780m不等, 沿倾向最大宽度950m左右, 小矿体为100m~300m。矿体形态呈不规则的似层状、透镜状, 产状与围岩一致, 倾向320°左右, 倾角12°~28°, 一般在14°~20°之间。局部地段可达30°。矿体形态变化受后期风化剥蚀作用的改造, 使其在地表出露形成不同形式的锯齿和港湾状。

4.3 矿体厚度变化规律

矿体严格受含矿岩系岩相分布控制, 铁铝质岩相的发育程度决定了矿体的存在与否, 制约着矿体的形态、厚度变化, 铁铝岩相受奥陶系灰岩侵蚀面的古地形控制, 使其形成为盆地充填沉积层序。铁铝岩相厚度越大, 矿体越厚。而厚度小的地方常相变为泥质岩, 矿体尖灭。

4.4 矿石物质组分变化规律

4.4.1 铅垂方向上

各矿种和矿石类型的变化及沉积顺序, 从下至上基本是山西式铁矿——铁矾土——铁铝岩——铁质铝土矿——粗糙状铝土矿——致密状铝土矿——硬质耐火粘土矿:化学成分的变化一般是下部铁高、铝低, 中部铝陡然增高, 铁和硅低, 而上部铝又有所降低, 硅增高较为明显。

4.4.2 水平方向上

铝土矿各矿石类型沿走向一般变化不大, 但由于受到古地貌凹凸不平的影响, 有时出现厚度发育上的差异, 个别地段甚至相变为铁铝岩形成沉积无矿天窗。沿倾向向西矿石质量及矿层厚度一般亦有变差趋势。

从整个空间上看, 矿体的化学成分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即Al2O3与Si O2呈反相关关系, 而与Ti O2呈正相关关系。

5 矿区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5.1 矿区成矿规律[2]

5.1.1 矿床成因

本区铝土矿与我省绝大多数铝土矿矿床一样形成于石炭纪本溪期。其层序与建造具有陆源铁、铝质建造沉积韵律的特征。它以古风化壳的奥陶系中统石灰岩类为基底, 向上为铁质层—铁铝层—铝土矿层—铝硅 (粘土岩) —碳酸盐岩层。矿体呈似层状、层状产出。界线多为渐变过渡关系。就物质成分及结构而论, 在弱酸环境中溶解的铁质和古风化壳残积物, 首先沉积形成铁质层, 然后是铝硅物质的沉积, 这是沉积环境水介质p H值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而其结构为致密状和粗糙状 (碎屑状) , 这些特征表明该铝土矿床为泄湖—浅海相碎屑及胶体化学沉积而成。

成矿物质来源要结合本区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本区位于原平古岛北部边缘。这一特点与我国北方大部分铝土矿成矿地质条件大致相同。有理由认为本区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是基底碳酸盐岩的古风化壳。另外有古陆、古岛、古老的结晶岩石风化产物的补充。

5.1.2 矿区成矿规律

区内铁铝质岩相为铝土矿成矿岩相, 泥质岩相不含铝土矿。铝土矿矿体在矿体走向上和倾向上均随铁铝质岩相沉积而变化, 往往呈不连续透镜状孤立存在。

矿体严格受含矿岩系岩相分布控制, 铁铝质岩相的发育程度决定了矿体的存在与否, 制约着矿体的形态、厚度变化, 铁铝岩相受奥陶系灰岩侵蚀面的古地形控制, 使其形成为盆地充填沉积层序。铁铝岩相厚度越大, 矿体越厚。而厚度小的地方常相变为泥质岩, 矿体尖灭。

5.2 矿区成矿预测[3]

普查工作用第Ⅰ勘查类型工程间距400m×400m无法控制矿体形态, 矿体规模太小, 只在埋藏较浅有较少工程控制的地段圈定了四个小矿体, 找矿成果不太理想, 本次通过对普查成果的综合研究发现本区还有扩大找矿成果的可能性, 其找矿方向是:

1) 改变勘查类型

下一步找矿工作建议按Ⅱ类矿床勘查类型布设勘查工程, 区内岩相组合变化大, 矿体厚度不稳定, 工程间距太大容易漏矿, 根据普查已施工的见矿钻孔, 重点选含矿段及矿体厚度都较大的钻孔, 在其周围附近布设新工程, 符合从已知到未知的勘查原则。同时利用新工程进一步重点控制值得怀疑地段的无矿天窗的范围;

2) 加大找矿深度

近年来, 在很多勘查区内逐渐加大了探矿工程深度, 特别是对大于300m~600m埋深的地段进行深部找矿并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 本矿区有两个钻孔深度均大于300m, 其单工程矿体厚度超过1.5m, 矿石质量较高。区内西北角本溪组埋藏较深, 埋深在500m左右, 普查阶段因经费限制, 没有对该区域布设钻孔进行勘查, 该区域紧邻已知见矿, 有找矿远景;

3) 煤铝兼探本区煤层较发育, 对深部勘查时应做好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工作, 煤铝兼探, 会收到更好的找矿效果和经济意义;

4) 加大对构造的研究区域上构造复杂, 对本区肯定有影响, 应进一步查明矿区内构造。

参考文献

[1]钟庄华, 等.山西省原平市下马铺矿区铝土矿普查报告.

[2]烦永香, 阳正熙, 等.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甘肃迭部—武都Sb元素成矿预测 第11篇

1 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迭部-武都处在西秦岭造山带南部逆冲推覆构造带, 白龙江复式背斜核部。主要出露中泥盆统碳酸盐岩建造及志留系黑色碎屑岩夹硅质岩。区内北西西向区域断裂发育, 沿断裂带零星分布有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小岩株或岩脉。矿化主要产于炭硅质板岩、中酸性脉岩及碳酸盐岩建造中, 受白龙江北大断裂控制。已发现大量金矿 (床) 点、铜、铁矿 (化) 点及汞锑矿 (化) 点40多出 (图1) 。主要锑矿有迭部县桑坝沟锑矿点、宕昌县脚力铺锑矿点、大草滩锑矿点、水眼头锑矿和好梯锑矿 (小型) 、银硐梁锑矿点等, 锑矿床类型低温热液型, 其突出特点为金汞锑砷共生, 表现为低温成矿作用特征。

该区地球化学块体信息表现为以金为主的Hg、Sb、Au、Ag、Mo、Zn、Ni、U、Pb、W、Cu等多元素组合为特征[2], 异常主要沿泥盆系、志留系地层呈北西西向分布, 连片成带, 形如“山脉”, 其中Sb地球化学异常参数及其与成矿关系见表1。泥盆系碳酸盐岩是Sb元素富集的有利层位。

注:元素含量单位为 10-6面积为km2 , 异常下线为4.资料选自甘肃省地质矿产局.1:20万水系沉积物 测量成果报告 (武都幅)

2 资源潜力预测基本概念及其参数计算方法

1) 地球化学块体:

是指地壳上具有金属高含量的巨大的和一定深度的金属异常块体。

2) 可供应金属量 (E) :

可供应金属量指的是赋存在地球化学块体内 (块体厚度设定为500m) 的某种金属的总量。其计算公式为:E=X× (0.5×S) ×γ, 其中, E为元素的可供应金属量, X为地球化学块体内元素的平均含量, S为块体面积, γ为岩块密度。此概念是块体内最大限度提供成矿金属量的度量。

3) 成矿率 (V) :

勘探程度较高的地球化学块体内已探明的矿床总储量与块体可供应金属量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R/E。其中, R为块体内矿床的总储量, E为块体可供应金属量。

4) 资源总量 (Et) :

块体可供应金属量转化为可利用矿产的那部分金属量。计算公式为:Et=E×V。

5) 潜在资源量 (Ep) :

块体内的资源总量与已探明的矿床总储量的差额。计算公式为:Ep=Et-R。此概念是块体成矿潜力的量化标志。

3 资源潜力预测

1) 块体厚度确定:

块体厚度拟定为500m, 就是只估算500m厚岩块中蕴藏的金属总量。

2) 成矿率确定:

选择区域典型的勘查程度较高的水眼头锑矿和大草滩锑矿点以及与其相对应的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宕昌县Sb地球化学异常参数, 由表2计算出锑的成矿率为0.78%。

3) 资源潜力预测:

迭部-武都Sb地球化学块体中元素由边部向中心逐步浓集的特征, 由表2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该区根据浓集强度不同、按照浓集度单位面积内金属供应量5105t/km2、8103t/km2、10210t/km2、13141t/km2分别计算块体锑成矿资源量, 其结果:Sb9-3约为181万t, Sb93-1约为113万t, Sb931-1约为103万t, Sb9311-1约为85万t。

4) 已发现锑矿床评价资源量:

该区内主要锑矿是迭部县桑坝沟锑矿点、宕昌县脚力铺锑矿点、大草滩锑矿点、水眼头锑矿和好梯锑矿 (小型) 、银硐梁锑矿点等。经地质勘查评价, 获得 (333+334) 锑金属资源量21360t[4]。

4 结论

甘肃迭部-武都一带, 区域地质背景具备了含矿地层、控矿构造和中酸性脉岩相伴生的良好成矿地质背景, Sb地球化学异常显示了形成锑大型矿集区的的主要特征, 地球化学块体内锑金属量预测预示了该区具有形成大型矿集区的的物质基础, 区内已发现的众多锑矿 (化) 点和经地质勘查评价获得的锑金属资源量证明了形成大型矿集区的可能性。作者认为, 该区带是西秦岭南部主要的锑成矿远景区, 具有形成大型锑矿集区的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学求.巨型矿床与大型矿集区勘查地球化学[J].矿床地质, 2000, 19 (1) :76~87.

[2]甘肃省地质矿产局.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报告 (武都幅) .1990.

[3]甘肃省地质矿产局.我国中西部地区地球化学块体内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成果报告 (甘肃部分) .2001.

上一篇: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