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的引导范文

2024-07-17

有效性的引导范文(精选12篇)

有效性的引导 第1篇

在一次教研课上, 我教授了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3 Holiday fun这一单元。为了这节课, 我足足准备了一个月, 每一个环节都掐好了时间, 因此课一开始, 衔接就非常紧凑, 回答问题的也是班里比较活跃的学生。当我问到“Where did you go for the holiday?”时, 很多学生都高举着手说:“Miss Feng, let me try…”我无意间叫到了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学生小刘来回答问题, 他平时讲话总是支支吾吾的。这时他微笑着站起来说:“I…I…”任凭他怎么努力, 也没有清楚地表达出来,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教室里也有了学生窃窃私语的声音。为了不影响接下来的教学, 我示意面露难色的他坐下, 又请了其他学生来回答问题。一节课结束, 一些教师对我的课堂表示肯定。这时, 小刘来到我的身边, 轻轻地告诉我:“I went to Shanghai.I visited the Shanghai Museum.”当他讲完, 我突然发现他讲得非常流利, 我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 并鼓励他下节课大胆发言。

从以上两个案例, 我深切体会到“听”的重要性。然而,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用心聆听。由于小学生好动, 表现欲强, 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 没有耐心去聆听别人说, 因此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某个学生在回答问题, 其他学生却在干其他事情的现象。而且教师有时也没有耐心聆听学生的回答, 这就很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总之, 如何“听”, 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 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 也是互相尊重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适地引导学生学会聆听。

1.树立榜样, 让学生重听

要学生学会倾听, 教师首先自己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力求寻找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 教师都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表达机会, 鼓励他们各抒己见, 为学生树立一个无形的榜样, 让学生明白聆听的重要性, 重视听的过程。因此, 每当学生发言的时候, 我都会认真仔细地倾听, 并通过点头或者翘起大拇指等形式做出回应, 让发言的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尊重, 也为其他的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同时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像教师一样认真地听别人的发言, 并任意指名某个学生重复刚才同学的发言来检验学生是否认真倾听。

2.激发兴趣, 让学生乐听

(1) 创设轻松的聆听氛围。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自主讨论等教学形式, 把听的权利和任务交给学生, 调动每个学生听的积极性。同时, 教师应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员, 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乐意聆听、学会聆听,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趣、 (下转第71页) (上接第69页) 更生动、更精彩,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创设有效的聆听情境。当听课成为一种享受时, 学生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这就需要课堂具有足够的魅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爱游戏的特点, 在课堂上组织游戏活动, 可以将聆听的要求及意义巧妙地隐藏在游戏规则中, 还可以把音乐引入课堂, 利用动画、声音等方式设置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乐于聆听。

3.培养习惯, 让学生善听

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可见,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当学生慢慢感受到聆听的魅力, 感受到聆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 那么我们的英语课堂就不仅有热烈的讨论, 而且还会有用心聆听和积极思考的情形。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呢?

第一, 让学生要听得进、记得牢, 学会善于倾听教师的讲话和同伴的发言。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复述教师的讲话和同伴的发言, 多让学生进行听音练习等活动。第二, 要让学生能听得懂, 学生若只是一味地动耳听教师的讲解和同伴的发言, 而没有真正动脑加以思考, 就不会领悟和理解教师和同伴在说些什么, 无法领会知识的本质, 这样的“聆听”就等于零。

如何引导孩子有效的读书范文 第2篇

一、(序)从自身读书失败中汲取教训,去引领孩子读书

我的童年时代课外书的确很稀有,偶尔有本连环画册得偷偷的看,假如被母亲抓到,不光是画书被毁掉,还得干脆来家放牛或打猪草,心中害怕失去上学机会,因此在小学与初中时光,除了写字就是做题。中师时,学校书馆里有不少图书,我如同花猫见到了一堆老鼠,不管死活还是有毒无毒,狂读,居然迷上了小说如琼瑶、琴凯伦的言情类,甚至金庸的武侠小说类,当时可以说是读个遍,时间是用上白加黑,速度是三两天一本,标准的一个囫囵吞枣的读法,读书掉眼泪,替古人担忧,读的快忘得也快。根本提不上增加科学文化知识,更没有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参加工作结婚以后,我又迷上电视剧,从孩子的小学作文中可以窥一斑知全豹。孩子写道:我的妈妈的爱好是看电视。单说星期天,妈妈从早晨就把遥控器攥在手里紧紧的,嘴上说同意给我看动画篇,可等到妈妈睡着,我拿到遥控器时,电视屏幕上已经出现“再见”了。当这段话被办公室的同事们当做侃大山的笑料时,对我来说犹如当头棒喝:我作为家长给孩子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榜样啊?幡然悔悟,翻开读书笔记的扉页,映入眼帘的的这样一句句读书名言:书犹如药也,多读可以医愚。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于是,我选择了走陪伴孩子读书之路,想让孩子多读好书,从孩子上四年级以后,我利用星期天,寒暑假把孩子带到新华书店,呆在书店里,让孩子从新课标推荐的书堆里选她喜欢的书去读,开始我和她都在二楼读孩子书,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后来我转到一楼去读巴金、高尔基等名著,告诉孩子我读的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也摸到一楼,开始在囫囵名著,后来初中高中了,孩子只是自己去书店待上半天。几年过去了,我与孩子回顾她大概读了多少本书,从量上看是不少,已经接近两百本,(我有个习惯,总是让孩子记录她读过的书名与作者,所以有目录可数。)在闲聊时孩子说她长期坚持最爱读的书就是《少年文摘》,从那里不仅得到知识和道理,得到快乐的享受,还可以直接模仿写作。至于读书的效果到底有多深远,目前我还无法鉴定。我发现孩子对于一本名著会读几次,如《红楼梦》,小时读的是拼音版,中学读的少年版,高中她读起了竖排的古文版,我最近也读高中课标推荐的版本,可孩子拿着两种版本建议我读她的,理由是我的书中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讖语》中细节不仅浓缩,还出现张冠李戴的描写,七言律诗: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午夜无犯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木,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借,风雨阴晴任变迁。本是林黛玉所做,却改为薛宝钗所做。从孩子的这段话里,我感到孩子读书,不再是为了完成读书任务,读书已经成了她求知途径。孩子不但在赏词析句,开始去评判鉴别书的价值,这是读书层次的提升。由此感叹自己几年前幸亏悬崖勒马,改邪归正,没把孩子领下道。

二、引导学生读书有效的收获

每当我看到书店有那么多的好书,我就在惋惜自己不再青春年少,每当我看到我的学生在校园内只是机械的完成我给的作业时,我都会在想,怎样引导他们有效的读书,读有效的书,如何点燃读书兴趣的火花,怎样启动孩子的我要读,我想读的内驱动力,那才是水到渠成,习惯成自然,那才是交给学生成才的钥匙。想的头大,还是没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全面实施的方案。下面只谈一些芝麻绿豆式的一点做法,与大家公议。

先讲我与学生读书的一个故事吧。在2007-2008年,上学期,我和我班的学生迷上了《上下五千年》,班长吴可欣买了一套,我想读,又不好意思把学生的新书霸占。于是利用当时我居住空间大的条件,相邀七位爱读书,有好书的女生晚上在我家与我同住。目的就是想读他们的书,带着他们读书。每天晚上我们八个人就轮流读《上下五千年》里的故事,每天读七八个,当生读书时我就认真的记下我想记的知识,孩子的向师性,模仿性很强,我记孩子也记。第二天在班级里,开始我有意识的抽出十分八分钟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读给学生听,接着让那七位女生也派个代表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读给大家听,大力表扬鼓励一番,唬得班里学生满脸羡慕,学生的反应是围着这几位女生刨根问底,读什么书,一下能知道这么多知识,能借读吗?哪里买?等等,一段时间以后,我到班级转时发现,有的一个人独自在读,有的是三五成群在读,我知道他们是想在那十分钟笔记朗读钟显摆一下,满足争强好胜心。就这样在用了大半个学期的时间,我班学生读完了《上下五千年》又读了《少年百科知识》分(地理,历史 自然 动物植物),整整两套书,对于学生来说,受益匪浅。这是我开展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创设读书氛围,从“打造读书先锋队”入手,推进整体读书工作的一个案例。

我从案例中也发现几点收获:

1、让学生明白读书有目的,读书有方向。读《上下五千年》想系统了解中国的发展史,读《少年百科》增加对地理,自然,动植物的了解,增加知识,开阔视野。读书的目的和方向虽然有,但是要因书而异,因人的兴趣需要而异。阅读是一种文化积累,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情感熏陶,是一种人格塑造,不可看成急功近利,体现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吸取的空间,读前不要让学生带着很多问题去读,以免造成读书的压力,降低读书的兴趣,读后交流会循序渐进的进行阅读指导,为下步阅读奠基。时老师的课外阅读指导为我们提供了经典范例。

2、指导学生读书要交给孩子基本的读书方法。向学生介绍有效的读书方法选读、精读、速度、连读、朗读。不同的书籍选择不同的读法。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书少人多,要实施资源共享,可组织学生轮流读,听读时要学会记下感兴趣的东西。只有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有意去记忆,才会长久保存在记忆中。实行: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脑不如烂笔头。采取读书与笔记与日记相结合。每周要展示笔记一次。展示读书笔记的目的有二:一是知识共享,二是激励全体学生的读书兴趣,利用和发掘学生“我要读,我想读”的内驱动力。

3、让孩子学会读书要持之以恒,不能是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式的,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式,头脑发热式的都不可取。读书贵在坚持,老师的督促就是起到给力打气的作用。如何督促?那就是第4点的收获

4、读书要有布臵就要有检查。读了一本书的效果有无,学生是走马观花式,还是水过地皮湿式的。检查的方法可多样,除了读书笔记以外,还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检查,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甚至是让学生课堂限时完成一篇读后感,我想在几次检查后,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为了不让自己交白卷,会老老实实的认真阅读规定的读物。多读有益的课外书,与语文阅读理解水平的提升是否

成正比,实践证明,答案是肯定的是,当时整班的学生在阅读与作文水平成绩是突出的。我记得2008年时教研室第一届阅读竞赛,通过校镇级选拔,我班的学生参加竞赛,成绩很令人欣喜,2008年下半年,我过来了,我们教委主任打电话让我回去领竞赛的奖金,让很难忘。

5、发挥三种榜样的力量。首先是老师的榜样作用,在前面已经讲的很具体了,就是我们都明白,当学生看到老师在他们面前除了上课就是批改做作业,剩下的时间就是静静的读一本时,孩子会自觉学着老师,只要在教室内,他就是学习,处理作业,看书,即使想讲话,也是悄悄的,在他看来,就是不应该的,达到这一层面时,就是孩子为自己在教室创造了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了,当然也可以安排值日班长监督大家的行为,以确保良好读书氛围的长久,毕竟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行为习惯。其次,家长的读书榜样作用的发挥,在历次家长会上,我都会动员家长每一学期为孩子添两本学校推荐的课外读物,讲讲读书的好处。有的家长说买了,他不读。我建议他们,每天抽出时间陪孩子读读讲讲,先把孩子引上路,以后他自己就会走读好书的路了,新店镇有一对夫妇是老师,他们的孩子已经上到博士,她们回忆的最多就是从孩子小时起,晚上一家总是在一起书,父母看好书总是推荐给孩子看,孩子看了好书也会推荐给父母看,一起读书成就孩子一生爱学习会学习的好习惯。现在,我班有几位家长表现很好,不光为孩子买书,还能坚持督促孩子读书。从二年级时乔一凡的母亲让孩子递来一纸条,让我为她孩子提供几分钟的讲台,让孩子把前天读的故事讲出来,锻炼锻炼孩子的胆量和说话能力,于是,我班的不定时的每天20分钟学生讲故事、演讲比赛、表演、朗诵诗歌会就这样开始并持续着。其三,树立学生为读书榜样,经过几个学期的坚持阅读,班级出现比较会读书爱读书的学生,他们就是老师发展的对象,树立他们为学生的读书榜样。老师会为他们开读书小灶,让他们在集体中交流读书经验,以一带多去影响学生,以推动整体学生读书的深入发展。

三、近期读书活动的开展

进入三年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读书活动:

1、依据‘资源共享”方案和“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在班级从新建立藏书借书规则。一二年级学生小经验不足,老师亲历亲为,组织值日班长负责每日或每周借阅图书,整理书柜。可还是发现浪费班干的时间与精力,养成一部分学生不爱别人的图书习惯,借阅图书流于形式。因此,在学期初,我对班级每一位学生的藏书情况进行细致的统计,张贴上墙,名为好书共享。建议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独立向个人借阅,用来培养学生的个人交际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爱护图书的自觉性。

2、帮助学生有选择有计划的读书,提高阅读品味,读有效的经典书,落实读书的有效性。

儿童读物多如海洋,在这里可以把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改为“有效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指导学生用有限的时间读无限的书,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精心选择课标规定的必读童话、散文、科普、诗歌、名著都要读,读书要精,面要广。好在时主任、臧老师、袁老师、宋老师等等都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行家里手,特别时主任热衷研究引导学生读书工作,深入细致,每年都细化到年级段可读与必读书目,为我们阅读指明方向。三年级学生喜欢读图文并茂的连环画,画中人物的言谈举止跟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真实,连环画、书报、看起来妙趣横生,对古典名著是不大感兴趣的。学生课间读读这些还行,但中午及晚上的读书,就

要选择课标规定的经典的书去读,低年级侧重于趣味阅读中年级要趣味阅读向经典阅读过度,并且鼓励每个学生做好计划,本学期读那几本书,每本书读多长时间,每天读完多少页,读完一本就要写一篇读书笔记,进行一次演讲活动。评比出每月的读书优胜者。

3、个人自主读书与集体共读经典相结合。

化学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的引导 第3篇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正日益成为中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对改变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对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究,自主学习新知识。本文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一些探讨,力求有所突破。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有着强有力的刺激作用,它将唤醒并迫使大脑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形成过程的剖析,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对化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和概括,使化学知识得以升华。我常采用先提出问题,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再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如“当H+与NO3-大量共存于溶液中,该溶液具有稀硝酸的强氧化性吗?”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再通过做如下实验进行验证,在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NaNO3 固体,待溶解后再滴加一定量的稀硫酸,最后加入铜片。在试管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现象?(铜片溶解,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有无色气体产生,并在试管内液面上方逐渐变成红棕色。)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Cu被氧化成Cu2+,生成了NO气体。此溶液确实具有稀HNO3的强氧化性。)这样,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讨论,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这一知识就得到了升华,这一意识也就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且化学本身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也很密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铝的性质及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时,联系铝能与水反应,提出:为什么铝锅可以盛水,可煮饭?为什么不用铝锅盛放酸、碱或咸的食物?为什么铁制品上经常镀锌而不镀铝?学生通过讨论不仅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还要注重观察生活。将学到的知识多与生活联系,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一节时,学生了解碳酸氢钠可用于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可设计如下问题:胃酸过多的病人有哪些症状?胃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如何治疗胃酸过多?选择治疗药物的原则、依据是什么?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過多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治疗胃溃疡病人的胃酸过多?能否使用碳酸氢钠?将此作为问题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再如我们在学习《基本营养物质》一节时,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喝奶、吃鸡蛋可补充人体内的蛋白质;观察周围肥胖的孩子爱吃什么?喝水有哪些好处?同学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关注了食品安全、平衡膳食等实际问题,还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掌握。

三、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运用实验手段处理问题,不仅符合认知过程的要求,还纠正了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不良学习习惯,在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验现象的启发下,学生自觉投入对问题的思考、探究,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与钻研精神,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原电池》一节,当新课完成后,一部分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往往是机械记忆,不能灵活掌握,教师可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教师问:粗锌粒和纯锌粒分别加到等浓度盐酸溶液中,哪个反应速率快?

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纯锌粒快。

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化学资料中的问题:为什么实验室用锌跟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粗锌比纯锌快?为什么向稀硫酸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能使制氢气的反应加快?

教师接着问:是资料中问题内容有错,还是大家判定错误?当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上升时,学生完成该实验。现象:粗锌粒比纯锌粒快。

教师继续问:为什么会有此现象?

此时学生极为活跃,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兴奋点,步步启发,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学生对该掌握的知识点就很清楚了。

四、创设课堂教学最佳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觉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利用这种觉察去创设、去发展能引起学生关心和探索的情境,那么,课堂教学便会处于最佳状态。我在教学设计中发现,说话风趣,使人兴奋的气氛,会使学生产生悬念,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而紧张的令人害怕的课堂情境,则会使学生提心吊胆,什么也无法思索。例如,讨论烷烃中各原子位置关系的内容时,课前布置给每个学生做一甲烷、乙烷的模型,上课时,学生拿着自己做的模型,听老师讲课,与同学讨论,别有情趣,引入了最佳学习情境,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要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相适应。问题要具有探究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讨论NaOH溶液与AlCl3溶液的反应现象时,可以提问: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现象是“先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白色沉淀慢慢消失”。那么,发生“先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白色沉淀慢慢消失”的反应,一定就是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吗?要求学生从反应原理来分析。经过讨论部分学生会提出如果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现象也是“先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白色沉淀慢慢消失”吗?这样就会自然地引入Al3+,Al(OH)3,AlO2- 之间的转化途径。

小学语文课堂引导语言的有效性探微 第4篇

一、蕴涵冲突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画外音】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生的理解、积累、发现和创造都是靠思维来支撑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 设计恰当的蕴涵矛盾冲突的问题, 适时地抛出这些问题, 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参与思辨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镜中像】案例:特级教师孙建锋《只拣儿童多处行》片断。师:孙老师读这篇文章的时候, 发现课文的第六节 (春光, 竟会这样地饱满, 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 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 与原著的第六节不一样——“春光, 就会这样地饱满, 这样地烂漫, 这样地泼辣, 这样地华侈, 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 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请发表你们的看法!生:有的认为原著好, 有的认为改编的好。师:改编派 (甲方) 与原著派 (乙方) 陈述各自的观点。甲方:文章不是写给儿童看的吗?“华侈”, 我们不懂。乙方:不懂, 正需要学习。我方认为, “这样地饱满, 这样地烂漫, 这样地泼辣, 这样地华侈”排比在一起, 一气呵成, 情感贯通。甲方:“挥霍”是贬义的, 不如“发挥”用得好。乙方:“发挥”, 是有所限制的, 显得有些温柔;“挥霍”是无所顾忌的, 显得很洒脱。还是用“挥霍”更显得春光的饱满, 饱满到可以大把大把地抛撒。生: (辩论中转移了话题) 我认为, 课文的第四节“我们站了一会”读起来, 有点别扭, 改为“我们站了一会儿”较顺口。师: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 崇拜作家而不盲从作家, 这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生: (举手) 师:请讲!生:春光, 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 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我, 把爸爸、妈妈一生蕴藏的天真、活泼释放出来了! (鼓掌!)

【弦外话】以上的案例中, 教师课前进行了深度的文本解读, 发现课文中的第六小节与原著中的内容有出入, 于是巧妙地抛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对课文与原著中的内容作比较, 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个问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品词析句, 发表自己对句子的感悟, 言语中流露出的个性化体验的精彩令人惊叹。

二、顺势生成中的引领——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

【画外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有的课堂因为有了学生独特的体验, 而使得课堂锦上添花, 呈现出一派生机。但有效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就只考虑教学主体——学生的独特体验。那种只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多元, 唯恐抹杀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只注重学生的个性张扬, 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 忽视了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的情况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学应该从文本的价值取向出发, 再去探究、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当我们的教学生成中出现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悖于文本的价值取向时, 教师则应该毫不犹豫地发挥语言引导的作用, 顺势进行引导。

【镜中像】案例:《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用“我愤恨”“我敬佩”“我叹息”说说对书中人物的感受。生1:我敬佩孙悟空, 因为他不怕困难, 坚定不移, 誓与白骨精斗到底。师:说得真好, 还有不同的看法吗?生2:我愤恨的是白骨精多次想尽办法害人, 这样的人心肠太狠毒。师:好, 你说的观点很有道理, 非常可贵。 (问似有不同意见的生1) 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生1:白骨精也有我敬佩的地方。师: (皱起眉头) 噢!你想的与别人不一般, 说说你的理由吧。生1:她遇到困难与挫折也不灰心、也不放弃, 还善于动脑筋, 想办法。师: (皱起的眉舒展开了, 脸上泛起笑意) 你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 是个有勇气的孩子, 这一点我们要向你学习。接下来我们就这个问题:你觉得当今社会上是需要白骨精这样的人, 还是像孙悟空这样的人呢?进行讨论。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像炸开了锅, 同学们都围在一起各抒己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热烈的讨论后, 一只只小手高举, 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生1:我觉得当今社会上需要像孙悟空这样的人, 越多越好。因为孙悟空为民除害, 帮助了很多弱者, 使弱者受到了保护。生2:我同意他的看法。我们身边的任长霞也像孙悟空这样坚定不移, 誓与坏人斗争到底。如果社会上多一些像孙悟空与任长霞这样的人, 不但弱者受到保护, 违法犯罪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生3:白骨精虽然百折不挠, 但她心狠手辣。如果社会上多一些这样的人, 天下就会大乱, 弱者更加没有容身之处。

【弦外话】以上这一案例中,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敬佩白骨精”这一违背社会价值观的问题时, 教师不是一味地肯定或否定, 而是顺势引导:“你觉得当今社会上是需要白骨精这样的人, 还是像孙悟空这样的人呢?”激起学生的思辨, 从而明白了这种严重违背社会道德和人性的勇敢, 绝对不行。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价值取向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有效的课堂引导语言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追求的, 它是一门艺术, 是一门学问。课堂上, 学生是我们放飞的风筝, 让我们都来用心设计自己的引导语言, 努力锤炼自己的引导语言, 适时表达自己的引导语言, 这样那根风筝线在我们手中就是张弛有度, 任学生自由飞翔。

摘要: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的课堂上, 教师退居“二线”担当组织引导者。因而,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就似那放飞的风筝, 线头在我们的手中。攥紧了, 风筝断线而去;放任不管, 一经风浪必然坠落。此时, 教师有效的课堂引导语言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启学生的心灵, 提高课堂效率就起到最直接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 第5篇

一、处理好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关系。生活语言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属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范畴,它具有直观、形象、零碎、随意的特点。数学语言是用来表达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规范化语言,一般包括数学概念、图形、数字、字母、关系式等,属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范畴,它具有规范化、简约性、抽象性和高度概括的特点。数学语言的使用水平反映着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反映着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程度。

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生活语言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与支持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变成老师直接应用数学符号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生在纯符号操作中学习,从抽象中来,到抽象中去。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符号暴力”,就是老师将自己理解的数学符号、抽象符号强加给学生。在“符号暴力”中,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造成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挫折,这是一个极端。

而现在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老师比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学习前对数学的自我理解、已有理解,但相对忽视对学生生活语言的提升,忽视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化与沟通问题。如果缺乏对学生生活语言的引导和提升,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在低水平徘徊。因为学生的理解常常运用和借助的是生活语言,也叫儿童语言,是学生个体的低层次的经验水平,这是另外一个极端。

显然,上述两种现象,是老师不能正确处理好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学生丰富的,个性化的生活语言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但只是学生通向数学本质的一座桥梁,它远不是我们所要引导学生去追寻的数学宫殿。数学学习中借助生活语言,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将数学语言内化到自己的经验体系中,建构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数学活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语言,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有差异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应该适时引导学生生活语言上升到数学语言,让学生学习数学语言,掌握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并学会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思考,利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解释,建立和丰富数学语言体系,使数学语言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有力支撑,成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利器。

二、处理好独立思考与数学交流的关系。数学交流需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交流的时候才会“言之有物”,才能表达属于自已的见解,否则,只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没有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可能剥夺了部分学生的思考权,交流就可能成了思维活跃学生的另一种的话语霸权。

三、处理好认真倾听与数学表述的关系。倾听是数学交流的起点,没有倾听作为保障,交流就只是一种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没有倾听,交流变成了声音的一种交集,变成了个人的一种渲泄,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这在我们刚开始进入课程改革时的数学课堂中时有发生,当然也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事项。

有效引导实验有效 第6篇

1.巧取妙招,激发学生实验热情

在科学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合适有效的情景,以此来启发学生积极观察、思考,以活动情景为主线来组织实验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1.1巧设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实验探究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的需求,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有问题、有思考和有探究的科学实验中。

在直角《磁铁有磁性》一课中,通过创设游戏的学习情境。以神秘的口吻兼拿出“钓鱼玩具”,请三位学生进行比赛“钓鱼”,学生们你争我抢,都希望能够上来,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无形中就被调动起来。当三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有参加比赛的同学很聪明,很快就发现这其中的奥秘,钓鱼竿和鱼都有磁铁。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开展了。

1.2巧设悬疑

悬疑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

如执教《金鱼》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提出问题:金鱼鱼鳃一直在不停开合,金鱼这样不断地喝水,肚子会胀破吗?有疑问,就有行动,接下来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逐渐打破了学生对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突破。进而,学生便对金鱼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

2.提供结构材料,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兰·本达教授对材料进行这样的描述:“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孩子们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结构。所谓结构严密指的是各个材料之间、材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需要,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有效的选择和探究,从而对实验的重要环节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实验的效率。

如执教《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时,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有包含铜、铁、铝、木头、玻璃、塑料这几方面的材料。在这些结构性材料中既要有学生易分辨的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又有学生不易分辨的,如圈笔刀等由导体、绝缘体共同组成的东西。这样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的认识有更大范围的认识。所以,还应有铅笔蕊、水之类的材料来丰富探究的材料,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有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认识在我们生活中绝缘体和导体的组合体的类型更多的概念,也激发学生用科学联系生活,感受科学学习的用处。

3.明确目的,提高实验过程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在学生需要面前,如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试验,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①文字温馨提示。

在科学课上,我们经常会将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以课件的形式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的目的。并在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上,将温馨提示再出示一次,使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非常明确探究的目标。

②教师示范。在一些实验比较复杂,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仪器上,教师可以将适当的演示和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结合。如在教学显微镜上,学生需要有更多的目的性和对显微镜的认识,方可动手。

4.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分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需要合理分组,要考虑好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的整合。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进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4.1有效分组,合理搭配

每一项科学实验都有它的组织纪律,分组实验更应该有良好的纪律来维持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应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男女生搭配进行综合考虑进行学习分组。组内应设组长、记录员、材料员等角色,并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4.2合作分工,有序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因为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合作的效率低下,甚至达不到教学预设的目标。因此,在科学分组试验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学会倾听、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讨论问题和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总之,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充分设计环节,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课堂教学的引导策略 第7篇

一、问题卡壳时, 给予启发式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在讨论问题卡壳时, 教师由于准备不足, 或者对新课程教学理解不到位, 怕影响了教学的流畅性, 往往绕着问题“走”, 或者避而不谈。实施新课程改革, 教师不是“放而不导”, 而是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凸显学生个性的同时, 给予学生足够的、恰当的、到位的启发式引导。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之后, 教师提了一个总结性的问题:“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特色?”对这一问题学生难以回答, 教师马上把问题换成:“你对文中哪个人物感兴趣?能简单说说吗?”这么一改, 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对话过程中, 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 换一种说法, 通过引导和启发, 逐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以便进一步解决问题, 继续探究问题。

二、问题偏向时, 给予规范性引导

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当学生“迷路”的时候, 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 给予规范性引导。如教学《景阳冈》一文, 学生读到武松打死老虎时, 教师问:“你们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店家, 武松打死老虎立了功, 他所得到的赏银的一半应该分给我, 因为我的十八碗老酒功不可没。”面对这样出乎意料的回答, 教师请学生再次回到课文, 找一找文中作者对店家的描写。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相关信息:“店家筛酒, 只筛三碗, 怕客官喝醉。”“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后出了店门, 店家叫他回来看景阳冈上有虎伤人的官司榜文。”这样, 学生很快就有了感悟:“从这些描写中, 我感受到店家非常注意顾客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很有职业道德。”这个感悟与要分一半赏钱的感悟相比, 在思想境界上要高出很多。在问题对话中, 如果学生由于未能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出现偏向时, 教师要准确把握对话的核心, 在对话方法与思路方面给予正确、规范的引导, 让学生回归文本, 通过细读文本, 把握文本的相关信息, 在正确理解词句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从肤浅的认识走向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三、问题错误时, 给予科学性引导

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的限制, 他们在言语解读中出现错误, 这是很正常的。但有的教师在学生出错时, 为了保持课堂对话的热烈氛围, 常常对出错的问题视而不见, 忽视对学生的引导。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怕学生出错, 学生的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所以, 当学生出现问题对话错误时,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巧妙地给予科学性引导。一位教师在教学“赛跑”一词时问学生:“什么叫赛跑?”有学生很有把握地回答:“赛跑就是拼命跑。”教师接着问:“一个人拼命地跑叫赛跑吗?”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有问题, 补充说:“两个人或几个人一起跑才叫赛跑。”教师进一步追问:“几个人一起慢慢地跑能叫赛跑吗?”这时学生争着说:“几个人一起跑, 看谁跑得最快, 才叫赛跑。”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通过自我意识的修正, 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优秀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善待错误, 让其成为走向正确的起点;机智纠错, 让其折射出教学的智慧。

四、问题混乱时, 给予点拨性引导

有效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秩序“活”起来, 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到问题对话中去。有的教师也希望课堂“乱”起来, “乱”得越彻底就说明学生的投入程度越高, 问题探讨会更加深入。但是, 我们不怕“形乱”, 要小心“神乱”。当学生讨论问题思路混乱时, 教师要给予条理性、点拨性引导。学习《白杨》一课时, 学生对课文中“几棵小树”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沙漠里绿色植物多了, 几棵小树不一定是小白杨。”有的却认为:“课文一直在讲白杨, 这里又写道‘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所以几棵小树一定是小白杨。”面对学生的不同理解,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回答:“这两位同学的分歧点在哪里?”当学生找到分歧点后, 让他们说说同意哪个学生的看法, 当学生的回答不一致时, 教师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 课文就是在写白杨, 而且把白杨比喻为边疆建设者。现在, 爸爸正在担心孩子们是否能像自己一样扎根边疆, 看到了小白杨当然会产生联想了。学生通过读、思、议, 对这个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运用点拨, 可促使学生将零碎的知识集成点, 连成线, 组成面, 构成体, 以形成对问题的整体认识。如果学生对知识掌握无序, 教师可以通过“理序”点拨, 以求得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条理性;如果学生对知识掌握散乱, 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点拨, 以求得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整体性;如果学生对知识头绪不清, 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点拨, 以求得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

五、问题深入时, 给予发展性引导

在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是有机统一的, 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好体现。在问题对话中, 当学生讨论问题兴趣很浓、问题解决到新的层次和高度时, 为了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 教师要找准问题的关键, 给予递进式、发展性引导。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有一天, 乌鸦飞出去给他的孩子找吃的。他找到一片肉, 叼了回来, 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 心里很高兴。”教学时学生的自主感悟与课文内容大相径庭。有的说:“乌鸦已经飞到窝旁边的树枝上, 为什么不到窝里去喂小乌鸦, 偏要等狐狸来骗他。”有的说:“这时窝里的小乌鸦肯定会呱呱大叫, 急着要妈妈喂食, 乌鸦妈妈怎么能有心思去跟狐狸聊天?”……显然, 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情况。一个让学生改课文的念头产生了, 教师便顺水推舟地说:“大家说得有道理, 课文如果不妥当, 当然也可以修改。你们觉得怎样改才合理?”于是, 多数学生认为可以改成:“乌鸦飞累了, 停歇在半路的一棵树上, 心里很高兴。一只狐狸跑过来……”《狐狸和乌鸦》虽然是想象出来的故事, 但也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 合乎常理。从教学状况来看, 学生所言合情合理, 面对这样的“意外”, 教师一方面要尊重文本, 同时也要勇于超越文本, 凭借自己良好的语言积累给出判断, 顺着学生的思路为教材提出合适的修改意见, 而没有必要为维护所谓的“权威”, 抹杀学生的创造性。

有效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8篇

一、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导趣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材特点, 创设合乎教学的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满足他们好奇、好胜、好学的心理.

1. 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生趣

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 让学生因好奇而产生求知欲. 如在教学“一亿有多大”之前, 我提出问题: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 全国13亿人一天大约能节约多少粮食? 面对这样的问题, 学生立刻情绪高涨, 在急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 主动地获取新知.

2. 联系生活实际, 唤起兴趣

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 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就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通过“年、月、日”的学习, 让学生自己制作生活作息表, 并适时进行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3. 注重及时反馈, 保持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 而且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恰当地运用评价手段, 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应该用点头微笑予以肯定, 使之迅速体验成功, 建立自信,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持学习兴趣.

二、组织务实学习活动, 导探

学生思考的深入、精彩纷呈的回答,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 教学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实践证明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而长期以来数学课的课前预习实效性不是很强, 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因为学生不知道应该预习什么, 该怎样预习. 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 我设计了这样一套预习提纲: (1) 自读课本, 理解书中内容. (2) 搜索和本课内容有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或你了解的相关知识. (3) 试着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本课新知. (4) 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惑?

对于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困惑, 教师可以将它视为课堂教学的难点;对于学生预习时产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教师要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时空; 对于学生课堂中随时迸发的灵感, 教师要作出合理的引导. 由此可见, 教学时, 如果能让学生更多地去进行一种探究型的预习, 并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自己的预设, 那么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一定能够在课堂上和谐共存.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 应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 学会学习;教师则要善于调控教学的双边活动,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 我设计了“折角”的教学活动:每名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纸, 让学生先找一找这张纸上有几个角, 各是几度, 接着让学生用这张纸折一个45度角, 学生很快折出来了. “你还能用这张纸折出哪些角? ”这时所有学生都忙碌开了, 他们有的折, 有的用三角尺量. 在随后的交流中得知, 学生从最初的45度、90度、135度, 到后来的30度、60度、120度等等. 在折30度角时, 好多学生其实已经知道要把90度的角平均分成三份, 但是他们又在为平均分成三份感到为难, 于是有人想到用三角尺的30度角去量, 然后再折.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够积极地思考, 进行各种尝试, 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进步和成功. 同时, 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锻炼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情感都是大有益处的.

3. 鼓励学生应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教学“可能性”后, 我创设了以下情景:某商场要举行抽奖活动, 设一等奖 (红球) 1名, 二等奖 (黄球) 3名, 三等奖 (白球) 6名. 先要求学生替商家设计抽奖箱内球的摆放方案, 然后再进行抽奖活动. 在学习“统计”后, 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 然后统计一个班的学生其家庭一周、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 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导思

学生思维的源头, 就是在教师鼓励和引导下, 对教学设计的题材提出问题, 展开思维, 并力求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

如在“找规律”中, 可以让学生看图找出“两端都植树, 树的棵数就比段数多1”的规律, 紧接着让学生尝试猜想“两端都不植树, 树的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 再鼓励学生用图形验证他们的结论. 这样可以形成认知冲突, 锻炼学生的思维, 随后的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也可以让学生先猜测再证明. 从而更好地形成知识体系,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加强对边缘学生的有效引导 第9篇

一、教学片段

教师安排的是半场教学比赛。在课开始阶段, 教师向学生宣布了练习的形式——自由组合, 学生的积极性立即变得高涨。在准备活动之后, 学生分组进行比赛, 教师发现班内基础较好的学生都集中在了一起, 部分基础较差但喜欢篮球运动的学生也组合在一起开始了比赛, 而几个“特殊人物”却三三两两地分散在几个篮球场中, 漫无目的地在投篮, 教师看到该情景后产生了疑问, 即“平时大家不是都很喜欢篮球运动吗?今天怎么了?”

于是, 教师走向一个独自在投篮的学生, 并轻声问道:“小军同学, 你为什么不参加半场比赛呀”。小军不好意思地说:“我技术太差, 跟同学们一块打怕打不好”。教师半鼓励半调侃地说:“不是这样的吧, 其实我刚才观察你, 看你技术还是不错的呀, 好了, 既然你不想打比赛, 要不我们打赌看谁的投篮准, 每人投10个, 老师让你3个球, 看谁赢, 输了可要惩罚的, 可以吗?”小军开始还不好意思, 可是在教师的一再“刺激”下终于忍不住答应了。在比赛时, 教师故意安排自己先开始投 (教师对自己投篮的命中率很自信) , 当小军看到教师投出的球都“唰唰”进筐时, 不禁啧啧称赞, 彻底被教师的精彩表现所折服, 最后过来笑着对教师说:“老师, 我不比了, 你太厉害, 你能教我投篮技术吗?”“老师不是上课跟你们讲了吗, 你上节课没来还是没听讲?”教师反问道。小军难为情地说道:“我上课可能不认真吧, 下次不会了”。于是, 教师就根据他现有的技术动作进行更正, 在教师的悉心帮助下, 小军很快掌握了技术。接着, 教师为他布置练习要求, 还半开玩笑地对他说:“等会老师还要来跟你比投篮”。他微微一笑很快地就投入到练习中。此时, 另一边半场比赛的学生因为一个犯规问题要求教师来裁判, 教师随即过去问明情况, 并向参与比赛的学生做了简单的讲解, 然后就开始欣赏学生的半场比赛。

二、反思和评析

1. 教师在设计教学形式时要考虑到各种因素, 尽量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目前, 选项教学和分层次教学等课堂教学形式经常出现, 由于学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 经常出现“部分学生很喜欢一个运动项目, 而部分学生却对该项目并不是很感兴趣”的现象, 即使是“热门项目”也会出现这些情况。此外, 虽然部分学生喜欢该运动项目, 但对不同的教学形式或这个项目中的不同教学内容所产生的兴趣也不尽相同。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形式时, 一定要考虑上述因素, 避免上述课例开始阶段的情况出现。而就高中的课堂教学来讲, 特别是球类项目, 难免要进行大量的教学比赛, 而教学比赛这种形式又相对较为自由, 对学生的管理也较为宽松, 但是一旦教师把握不好, 或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就可能出现部分学生很积极地比赛, 部分学生则成为看客, 甚至会出现“放羊”现象。

2. 对课堂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果断采取相应措施, 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

如果出现上述课例中开始的情况——部分学生“不合群”, 作为教师, 不能盲目地去责问学生 (特别是针对高中生) , 而应充分地讲究询问的技巧, 因为高中的学生身心都处于发育的高峰期, 自尊心较强, 教师“不经意”的问话可能适得其反,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急剧下降, 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此时,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技巧, 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尽快找出问题所在, 然后对症下药, 以保证教学质量并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如, 在上述课例中, 当教师发现一个学生独自在投篮时, 其实教师已经知道该学生的投篮动作较差, 但并没有直接责怪学生, 而是通过“打赌”的方式切入话题, 这样既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会做动作是因为平时上课不认真所导致。而此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辅导, 学生练习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引导

有效的引导式体验例谈 第10篇

一、引领“荒唐”地“触”, 感悟内涵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知识与数学学习在某些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例1]《面积》教学片段

(1) 摸一摸——感知“面”的存在。师请生在身边的物体上找到一个面并仔细地摸一摸它 (生摸, 师指导, 汇报, 板书:物体有面) 。

(2) 比一比——体会“面”的大小。师请生摸一摸整间多媒体教室地板的表面!摸一摸我们整所学校土地的表面!再摸一摸整个华侨大学土地的表面!最后摸一摸整个中国土地的表面! (师适时板书:面有大小)

(3) 说一说——归纳概括“面积”的含义。

(反思:“面积”概念的建立可以说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中的难点之一, 突破的关键在于认识到“面有大有小”, 我采用的是让孩子们蹲下来摸的方法, 这是在体验“面”在地上的存在, 这样学面积, 一点儿也不枯燥, 而且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二、引导“直观”地“视”, 建立表象

学生获得的直观感受, 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思考, 让数学知识简单地走入脑海并积淀, 进而以言语形式流露出来, 这样的学习轻松而愉悦。

[例2]《小小养殖场》教学片段

教材只呈现了鸡有85只、鸭有42只、鹅有34只这一“小小养殖场”的生活情境, 通过说一说鸡、鸭、鹅谁多谁少, 让学生体会数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这于我的教学而言有两点困难:一是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学生而言, 养鸡、鸭、鹅这类事情完全是陌生的;二是“85、42、34”这些较为抽象的数所表示的数量“多少”还无法很准确地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于是, 我另辟蹊径, 课堂呈现了这样的互动过程: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联系班里的男生、女生人数来讨论多和少的问题。

生1:我们班男生多、女生少。

师:那咱们来谈谈男生和女生人数相差的情况。

生2:相差很多。

生3:男生比女生多得多。 (师:嗯, 男生比女生多得多。板书:多得多)

生4:男生比女生多了16位。

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 那把我们老师的人数和你们学生的人数比一比吧!

大多数同学齐声喊:我们比老师多得多!

……

(反思:我针对本班学生中男生多、女生少的实际情况, 从较小的数入手引导学生在周围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借助数量的直观呈现, 建立起“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的感觉, 孩子们“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同时, 通过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 将逐步建立数感。)

三、引向“专注”地“听”, 感受规律

无论是巧借故事“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来理解“依次”“不断”“重复”等循环小数意义中的核心词语, 还是通过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以及方法, 它们都用实际教学效果向我们证明了听觉刺激对学生在头脑中自主建构新知是有很大帮助的。

[例3]《方程》教学片段

在教学中, 先由教师以较慢语速道出:“7+8=15不是方程, a-14=9是方程, x+5=10是方程, 4y=380是方程, 20+x=70是方程, 16-8>5不是方程……”请学生根据我提供的素材猜一猜“方程是什么?”, 然后尝试借助已提供的工具 (如天平等) 或讲述个生活场景来解释黑板上所写方程表示的意思。

(反思:基于班级学生思维活跃、领悟能力强等特点, 我大胆开展了这一实验, 这样做有两点较突出的好处:一是利于培养学生专注倾听、用心感受的良好习惯, 这是非常重要的;二是为数学模型寻找生活原型对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有一定的帮助。)

有效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方法要随着教材的变革而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模式亦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正是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一、学生学习小组的组建方式

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非常重要,教师应让学生选出班上大家都信服的学生做小组长,每个小组以四个人或六个人为一组,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行自由组合。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学习能力好、中、差搭配,性格差异的搭配,能取长补短,使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序合理组合,以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小组成员既要分工明确,又要通力协作,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主体论,教师主导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优势互补,竞争激励”为原则,以小组成员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1.小组学习要重视课前预习,让学生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有的放矢。按照“读、查、想、找”四步自学法完成课前“预习”部分,为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做好铺垫。

2.课堂上,要提高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思辨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教师要训练学生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不同的见解;其次,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记住要点,并考虑别人的说法是否有道理;最后,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也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3.合作学习之后是全班交流,是小组成员将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教师要培养学生表达的勇气,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修正他人的观点,采纳别人的意见。要有次序地发言,声音要轻,不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小组汇报时,要落落大方,声音洪亮。

三、合作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

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向交流的活动,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让学生在课内的互动中共同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它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浅显的问题由学生直接回答,碰到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体会到团队精神的可贵。如,小组内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关键句、重点段学习,通过再读、再思、再议,切实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这样,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且也打开了学生知识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培养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要形成 “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人人组织学”的良好局面,让班级的学习细胞真正跳动起来,这是课堂教学模式的理想局面。我们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适应新的教学变革,才能使课堂教学方式焕然一新,使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第12篇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认为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总是以问题为对象的,学生只有面临问题情境,才会有思维,才能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种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产生知识冲突,形成悬念,这对于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十分重要。问题情境应具有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和探索性,即当学生面临问题情境,遇到困难而又感兴趣,需要努力克服,经过努力而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对于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提出。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 更能引发其探究欲望。“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任意报数考考老师,结果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数,教师都知道它能否被2、3、5整除,学生心想:老师为什么如此神速?定有奥妙。这样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去探求其中的规律,也就会把学习看做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又如,我们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在电脑上出现画面(圆是正方形的内切圆,相对的两个切点分别为A、B, A和B连接起来刚好是圆的直径,线段AB长度与正方形的边一样长),小狗从A点绕圆周跑一圈,小猫从A点绕正方形跑一周。问:谁跑的路线长?猜一猜,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这样,为学生创设一个“猜想”的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把课本现成的结论转变为学生探究的对象,促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二、引导自主探索,激发探究热情

自主探索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了自主意识,提高了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和引导,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例如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分组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1) 1/4和1/7%%(2) 4/25和4/11%%(3) 2/5和2/15%%(4) 37/100和7/90。然后让学生观察为什么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在对每一组分数进行对比中发现,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分母有关。在这一前提下,让学生去猜想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母的什么有关?再让学生通过对分母的奇数、偶数,分母的质数、合数等排除以外,让学生把分母分解质因数后进行观察、对比、分析,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思索,在思索中发现。

三、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技能

开展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人人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实现优劣互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要求,采取4人,2人,5人等多种组合形式,或采取组内探究,跨组探究的形式,就相关的疑难问题,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研讨。至于何时合作,必须把握好时机,当学生个体在问题解决中处于“愤”“悱”迷惑之时,陷入其求不得之际,开始合作,才有价值。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提出问题:圆锥的体积和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没有关系?可能有怎样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观察电脑演示后,将学生分组进行“倒水”实验,形成小组结论后进行组际交流。这样就实现了在独立探究基础上的合作交流,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四、引导实践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运用,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小学数学修订大纲明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种题目结构良好、条件确定、答案唯一的练习,往往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十分不利。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上要充分体现实践性和开放性。例如“超市购物行动”、“装修房子购买地砖”等实际问题,还可以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设计实践操作活动,如学习“比”的知识后让学生回家测量每个人脚长和身高的比(大约1:7),是警察破案时常用的侦察方法,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培养实践能力。在学习《比的意义》后,设计以下条件让学生寻找问题:“小云今年12岁,是五年级的学生,小云爸爸今年40岁,在某公司上班,月工资1500元,小云妈妈每月工资1200元,妈妈单位有职工20人。”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能提出年龄比、人数比、工资比等。让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去思考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传统应用题的答案是唯一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针对这一弊端可以设计一些结论不唯一的问题:如:“一个坏掉的滴水龙头,一天在白白流失12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个月会流掉多少水?”学生必须考虑每个月天数的种种不同,从而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

五、学会评价体验,获得全面发展

使学生学会评价体验,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主动发展的动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对学生在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题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

上一篇:重点企业砥柱中流下一篇:化学实验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