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气压止血带

2024-09-10

电子气压止血带(精选7篇)

电子气压止血带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126例患者, 男73例, 女53例, 年龄2岁~81岁;上肢手术18例, 下肢手术108例;上肢采用臂丛麻醉, 下肢采用硬膜外麻醉, 上止血带时间25 min~100 min.其中5例止血失败, 1例为局部皮肤有水疱形成, 1例加重出血, 1例为放气后患者发生止血带休克, 经积极处理后恢复正常, 5例患者麻醉阻滞不全或强烈疼痛难以忍受, 导致不能继续使用。

2 护理问题

2.1 电子气压止血带应用无效

(1) 止血带捆绑位置不正确。如捆绑于肱骨下端或股骨下端, 此处髁间骨节增粗, 止血带不能较好压迫血管, 使出血增多[1]; (2) 止血带捆绑方法不正确。过松或松紧不一, 未与肢体垂直, 止血带下衬垫过厚或不平整, 使压力分布不均匀, 影响止血带与血管紧密相贴, 造成止血带失效; (3) 止血带本身的原因。橡胶止血囊或皮管破损、龟裂、老化、脱胶、漏气, 气囊内部粘连, 造成压力分布不均匀, 影响止血效果;止血带气囊长度不够, 特别是较胖的患者, 止血带未能绕肢体一圈, 造成止血失效; (4) 气动压力仪损坏, 造成显示压力与实际不符。

2.2 加重出血

止血带是止血的工具, 如使用不当会使出血加重, 原因是止血带的压力不够, 只阻断静脉血, 而未压迫动脉, 使静脉回流受阻, 从而加重出血。

2.3 局部远端疼痛

在使用止血带过程中, 患者经常感觉扎止血带局部以及远端疼痛不适, 有学者认为是由于止血带的机械压力压迫造成的。压迫上肢时间超过1 h, 压迫下肢时间超过1.5 h, 可导致肢体筋膜间隙的肌肉疼痛, 神经急性严重缺血, 导致组织缺氧, 出现肢体疼痛剧烈, 缺血<30 min可致神经功能异常[2]。

2.4 止血带休克

肢体缺血一段时间后又恢复血流灌注, 往往出现血压进行性降低的全身性反应, 即止血带休克。患者表现为恶心、哈欠、出汗、血压下降, 同时可有血钾升高和代谢性酸中毒[3]。轻者血压稍有下降, 脉搏增快, 患者多无自觉症状;重者血压骤降, 脉搏呼吸加快、心悸、出冷汗、发绀, 出现精神症状;严重者休克。这是由于止血带放松时速度过快, 大量血液迅速涌至松解的肢体, 使全身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重要脏器血液灌注不足, 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而致。或放松止血带前, 患者已有血容量不足, 则更容易发生血压下降。

2.5 皮肤烧伤

由于消毒液特别是碘酒渗入止血带内层而无法脱碘, 加之因局部组织受压, 即可造成皮肤烧伤。

2.6 皮下瘀血点和皮肤水疱

由于止血带压力过高或使用时间过长, 包扎止血带时袖带或衬垫不够平整或未垫衬垫, 止血带直接缚在患者肢体上, 术后缚袖带部位常出现大片皮下瘀点或皮肤出现水疱。

2.7 神经肌肉损伤

骨骼肌是对缺血耐受性最差的组织, 缺血再灌注后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 导致骨骼肌损伤, 再灌注还可导致脱髓鞘和神经水肿, 加重病理改变。

3 规范应用及预防性护理

3.1 严格掌握止血带使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下肢动脉硬化、血栓性脉管炎、化脓性感染、坏死等患者手术时不宜使用止血带, 严重的挤压伤和肢体远端严重缺血者, 止血带忌用或慎用。

3.2

正确选用符合规范的止血带和合适的棉纸做好衬垫 (宽度超过袖带2 cm~4 cm为宜) 。

3.3 正确放置止血带。

上肢止血带应置于上臂中1/3, 下肢止血带置于股骨中1/3处, 尽量靠近大腿根部腹股沟处, 以免损伤神经。

3.4 正确捆绑止血带。

捆绑止血带时要与肢体垂直, 将止血带紧紧捆绑在肢体上, 外面绷带缠绕固定。缠绕时注意手法一致, 绷带应宽于止血带。

3.5 四肢远端及末端骨折手术时联合应用止血带和驱血带, 效果更好。

驱血始于骨折近端以上, 避免了因驱血带挤压骨折断端所导致的脂肪栓塞以及急性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4]。单纯使用止血带时, 止血带加压前先将肢体抬高3 min左右, 以减少静脉淤血加速静脉回流。如为恶性肿瘤患者或感染患者只需抬高患肢即可;对于心功能代偿不全的患者抬腿和驱血都要缓慢, 对双腿同时手术的患者更要谨慎, 严防静脉回流量突然加大引起心力衰竭。

3.6 严格掌握使用时间及压力控制。

(1) 阻断血流的时间以上肢60 min、下肢90 min为限, 两次间隔时间5 min~6 min. (2) 设定压力值:为了避免局部组织损伤及神经干挤压伤, 同时又要达到理想的止血目的, 止血带设定的压力值要根据内部组织薄厚、患者年龄、肢体周径大小及局部动脉收缩压而定, 上肢300 mm Hg (1 mm Hg=0.133 kPa) 或收缩压100 mm Hg, 下肢600 mm Hg或收缩压×2 (现采用后压力为多) [5]。也可通过血氧监测仪清楚显示该动脉血流刚好被阻断, 从而确定个体化的止血压力[6]。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上肢使用自动气压止血带时根据术前测量的上肢血压, 上肢压力高于收缩压30~50 mm Hg, 即为较合适的压力;下肢使用自动气压止血带时, 测量肢体周径, 肢体周径≤50 cm者, 以肢体周径作为个体充气压力值 (kPa) , 肢体周径>50 cm者, 充气压力为375 mm Hg[7].老人, 小孩及身体虚弱者, 应适当降低压力值 (上肢200 mm Hg, 下肢不超过250 mm Hg) [8]。术中注意调节室温, 室温高时要相应地缩短上止血带时间。

3.7 做好放气准备。

放气前伤口经加压包扎防止渗血。对有潜在性影响血压的因素, 如贫血或失血量过多时, 需预防性应用小剂量麻黄素10~15 mg, 以防止止血带休克的发生, 同时加快补液速度以补充和维持有效的血容量。双侧肢体同时应用止血带时不能同时放气, 一般需间隔3 min~5 min, 止血带放气速度要慢, 不得少于1 min, 以防止血带休克。松止血带时抬高肢体, 采用分次缓慢放气的方法, 能明显减轻血压的变化, 有效减少和避免止血带使用中的并发症的发生[9]。

4 护理体会

4.1 确保压力计的准确性。

定期对压力计进行校对, 检查袖带和橡胶管是否漏气。在使用前认真检查自动气压止血带的性能包括气囊及橡胶管是否有漏气, 自动压力仪是否完好, 以及充放气效果等。在术前先将止血带充气至26.7 kPa, 看气囊充气是否完整, 再轻轻挤压气囊, 观察压力表的数值是否下降, 判断有无漏气, 并将止血带放置一段时间, 观察压力表的数值是否下降, 避免止血带因老化慢性漏气。手术结束后, 止血带如有污迹应及时清洗、消毒, 但避免高温消毒及用热水清洗, 以减缓橡胶物品的老化, 止血带使用一段时间后要及时更换。

4.2 护士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熟悉止血带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密切配合手术, 争分夺秒以缩短使用止血带的时间。止血带使用后巡回护士要立即计时, 在使用过程中应加强责任心, 术中密切观察止血带的压力是否维持在正常范围, 及时提醒术者剩余时间。

4.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年老体弱患者和患儿, 放松止血带前应补充血容量, 根据血压调节液体的速度。特别要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 对清醒患者应询问局部疼痛情况, 注意患者有无躁动不安、出汗等情况, 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4.4

手术结束时, 要检查患者肢体的颜色、温度及局部皮肤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张玉丽.骨科手术中使用气压止血带失败原因分析[J].中医正骨, 2007, 19 (3) :80.

[2]张黎明.气压止血带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1, 7 (11) :781.

[3]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827-828.

[4]林翠勤.术中应用气囊止血带不良反应的原因剖析及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8) :39.

[5]杨庆明.骨科手术护理质控手册[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33.

[6]俞丽清, 石元英, 彭华.应用氧监测仪确定气压止血带充气压力[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2) :922.

[7]李清梅, 贝杭胜, 邹金英, 等.下肢手术时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研究[J].护理研究, 2003, 17 (7) :767-768.

[8]周建娟, 金贤华.气囊止血带的应用与护理[J].吉林医学, 2005, 26 (5) :462.

电子气压止血带 第2篇

“电工电子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实用性强,融合了电路原理、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电气控制等相关理论的基础知识。课程配套的实验能够使学生对在课程中学习到的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更加直观、深入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巩固有着重要的作用[1,2,3,4,5]。传统的电工电子学实验往往按课程章节内容分块,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与工程实际结合较弱,且趣味性较差[6]。为此,本文提出基于电动气压止血带的电工学综合实验设计。

1 电动气压止血带

电动气压止血带可以定义为一种用于控制四肢动脉和静脉循环的压缩装置。在一段时间内在四肢的表皮和基层组织周围持续加压,这种压力被传递到血管壁上,使血管短时间内被阻塞[8],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

在外科手术中,使用止血带能提供相对无血的手术操作环境并减少手术出血量[9,10,11]。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原理

实验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实验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电动气压止血带工作时,嵌入在止血带中的压力传感器模块实时采集气压信息,转化为电压信号,通过前置电路进行调理后由控制模块接收。控制模块将接收信号与设定参数相比较,发出指令控制充气电机向止血带充气加压或控制电磁阀放气减压,维持止血带的气压为设定值。

同时,定时模块在止血带开始工作时开始计时,计时结束后自动放气,放气结束后自动切断电源。

2.2 传感器模块和前置模块设计

传感器模块和前置模块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气压传感器采用US9116芯片,该芯片是一款采用MEMS技术集成的硅压力芯片,封装成DIP-6双列直插的微型架构,在恒压源激励下,传感器输出与所受压力成线性比例的毫伏级电压信号。接在芯片3、4端的可变电阻用于调零。压差信号通过AD620仪用放大器进行调理,输出即为采集信号Vs。AD620的增益G由R10决定。[12,13]

信号调理电路除了对原本较微弱的信号进行放大,也利用仪用放大器高共模抑制比的特点,消除共模干扰,提高控制精度。

2.3 定时模块设计

定时模块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定时模块以555集成定时器芯片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电路作为定时器,按下按钮S1时,555的2端由高电平转为低电平,即下降沿触发,则其3端输出持续T=1.1R7C2的高电平信号,作为可调定时信号。定时结束后,555芯片的3端变回低电平,即输出下降沿。此时通过一个反相器,可以获得上升沿,触发D触发器,使其输出高电平,控制三极管Q3使继电器K1动作,从而达到强制放气的目的。

按钮S1除了使555定时器开始计时以外,也是整个控制系统的电源开关,按下S1时继电器K2得电动作,常开触点K2_2和K2_3闭合,使电源接通,同时K2的常开触点K2_1闭合,形成自锁,使系统持续工作。电源部分接线如图4所示。

其中VCC和VEE是外部电源,大小分别5V和-5V,右侧的+5V和-5V是系统中的电源。电磁阀和充气电机的供电另需合适的直流电压源,可选用实验室配置的稳压电源。

2.4 控制模块设计

控制模块电路原理图如图5所示。

控制电路由两个滞回比较电路、一个电压比较电路以及它们相应的输出电路组成。

U1A(LM358)和R1、R2、Rf1构成第一个滞回比较器,作用是当采集信号Vs大于给定信号Vref+0.1V(止血带气压略高于给定值)时输出高电平,经过U1B构成的电压跟随器,通过三极管Q1控制电磁阀V1进行放气。选择Rf1、R1、R2的阻值,使滞回比较器的回差电压为100m V左右,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也能防止处于临界状态时的抖动。

同理有第二个滞回比较器,当采集信号Vs小于给定信号Vref-0.1V(止血带气压略小于给定值)时输出高电平,控制三极管Q2使充气电机运行,提高止血带气压。

同时,当定时结束的时候,定时模块控制继电器K1动作,使并联在Q1两端的常开触点K1_1闭合,串联在电机电路中的常闭触点K1_2断开,从而使电磁阀工作、充气电机不工作,达到强制放气的目的。

U8是电压比较器芯片(LM393),用于判断止血带是否放气完毕。当采集信号Vs小于0.1V时可以认为放气结束,则比较器输出高电平,而在定时结束时,定时模块已控制继电器K1动作,则其常开触点K1_3闭合,使得比较器输出的上升沿能够触发D触发器,使其输出高电平,控制三极管Q4使继电器K3动作,则K3串联在电源电路中的两个常闭触点K3_1和K3_2断开,起到切断电源的作用。

3 结语

电动气压止血带综合实验融合了“电工电子学”课程基础理论中的电路原理、分立元件基本电路、数字集成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555集成定时器电路、功率电子电路、电源设计、电气控制技术等原理的相关应用,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并实现部分实验电路,设计相对灵活,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此实验适合非电类专业在学完相关理论知识后实施综合性实验。

摘要:针对传统电工电子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偏离实际应用的问题,提出基于电动气压止血带的电工电子学综合实验设计。设计实验电路,设定并接收止血带气压,控制止血时间,实现对止血过程的控制。和原有验证性实验比较,该实验更具趣味性,并能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电子气压止血带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对598例骨科手术患者应用电动数控气压止血带仪器,男318例,女280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4岁,平均42岁。其中,骨折复位内固定298例,神经肌腱吻合120例,膝关节90例,截指(趾)再植术40例,最长使用时间累计150min。

1.2 工作原理

根据手术部位的需要设定压力,时间等各种参数,通过高效气压泵快速泵气,充气于止血带,从而压迫肢体暂时阻断血液流向肢体,阻断血液循环,提供一个无血的手术视野,同时减少手术出血量,有助于手术操作,形成的“无血区”能最大限度地制止创面出血,使肌腱、神经等微细结构清晰可辩,提高手术效率和手术质量。

1.3 方法

(1)连接电源;(2)打开电源开关,开机自检;(3)检查止血带是否漏气;(4)设置参数:一般上肢压力不超过35KPa,下肢不超75KPa,工作时间不超过1h;(5)选择合适的止血带,松紧适中,缚于病人手术肢体适应部位,一般距离手术部位上方10~15cm以上;(6)连接止血带;(7)泵气、手术开始,将驱血带驱血或抬高患肢后按开始键,止血带自动泵气并稳定于工作压力,时间以倒计时显示,患肢血运被阻断;(8)自动报警提示:当工作时间剩余10、5、1min时都会自动报警提示,到达设定的工作时间,气泵停止泵气,打开排气阀,止血带压力迅速下降,肢体血运恢复;(9)手术结束先缓慢放气,关闭主机开关,再拔插头[1]。

2 结果

598例骨科手术在应用电动止血带时,切口无渗血,手术视野清晰,方便医生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量,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肢体血运正常,缚扎部位局部无淤血,肢体无肌肉、神经损伤,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3 分析

骨科手术使用止血带,可减少术中出血,使术野清晰,便于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而电动止血带,操作灵活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受到手术人员的青睐,人们在电动气压止血带的应用中,不断的探索与总结经验,获得了满意效果,无一例并发症发生,但若操作不当,可引起诸多的并发症,甚至可引发肢体不可逆损害的严重后果,所以在使用中应注意:(1)根据病人情况、年龄、手术等因素,选择长短、宽度适合的止血带,成人用长105cm、宽7cm的袖带,儿童使用长50cm、宽5cm的袖带,尽可能挑选宽的止血带,因宽的止血带和皮肤接触的面积增大,能以较小的压力,提供止血效果,对止血带边缘的神经所造成的压力较小,减少对神经和软组织的伤害,如:淤伤、起水泡、拧伤和皮肤坏死。(2)正确选择止血带旋转的部位,一般距离手术部位10~15cm,上肢止血可选在上臂近端1/3(上肢中上1/3)或远端1/3处。(3)选用无皱纹保护垫或平整的衬垫保护皮肤。(4)止血带松紧要适度,松紧度以一指为宜,或以摸不到远端动脉搏动和使出血停止为度。过紧可伤及神经引起肢体麻痹,过松没有阻断动脉,仅阻断了静脉,阻断血流不佳。止血带固定好后,不可旋转移位。(5)严格把握使用时间和压力控制,老人、儿童及身体虚弱者应适当降低压力值(上肢200mm Hg下肢250mm Hg)及缩短止血时间(尽可能控制在1h以内),听见报警音应及时做好放气准备并提示医生[2]。(6)对于患有肿瘤的肢体,使用止血带时,禁止使用驱血带驱血,应将该肢体抬高45°后再扎止血带。(7)四肢多发性骨折需同时使用止血带时,应轮流间隔充气、放气,若需继续使用,可放气恢复肢体血流10~15min再重新充气阻断血流,并准确记录时间。(8)放气时应将伤口加压包扎好的手术肢体抬高。

同时,并注意并发症的发生,以便于提高警惕:(1)消毒皮肤时局部皮肤灼伤;(2)局部皮肤淤血、水泡;(3)放气时速度过快,导致重要脏器血流灌注不足,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导致休克;(4)止血带应用时间过长,缚扎过紧,压力过高或缚扎位置不当,导致神经损伤;(5)因骨骼肌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造成骨骼肌损伤;(6)由于肢体筋膜间隙的肌肉和神经急性严重缺血导致组织缺氧,出现肢体疼痛剧烈;(7)神经损伤,止血带应用时间过长,缚扎过紧,压力过高或缚扎位置不当,神经外膜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外膜肿胀,使血管腔直径变小和神经血流难易恢复,从而造成血管四周髓鞘选择性损伤,受压神经随时间延长,压力增加,病理改变逐渐加重[3]。

4 护理体会

(1)手术前1d到病房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了解实验室报告结果,询问既往史、现病史,检查止血带缚扎部位有无破损,有无病变及清洁度,向患者解释术中要用止血带的重要性及应用止血带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以取得术中配合。

(2)手术室护士应熟练掌握电动止血带的性能及使用方法,避免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及时准确记录充气时间,听到警铃声及时督促手术医生放气,防止肢体缺血。

(3)消毒皮肤时,巡回护士应做好防护措施及监督工作,将干纱布垫衬于近切口端的止血带1周,防止消毒液侵入缚扎部位皮肤,引起灼伤。

(4)掌握止血带应用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淋巴炎、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一般不适用止血带,恶性肿瘤或局部炎症的患者可使用止血带,但不可用驱血带驱血,以免瘤细胞或炎症进入血液,扩散到全身[4]。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血压的变化,止血带降压时可出现血压下降,应在止血带降压前给予患者补充适量液体,可以增加有效循环血量,防止血压下降。其次,观察患者呼吸,患者皮肤颜色、温度等情况,并加强循环监测。

(6)对清醒患者询问有无不适,注意患者有无躁动不安、出汗等情况,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调节室内温度。

5 结语

电动止血带在骨科手术应用中,要做到安全而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控制出血量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手术室护士必须熟悉把握止血带的性能,操作方法,做好完善的护理工作。

摘要:目的 探讨电动止血带在四肢手术中的安全使用及护理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通过对598例骨科手术患者使用电动止血带的观察及护理。结果 术中出血量少,术野清晰,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并无肌肉神经损伤。结论 电动气压止血带使用于骨科手术中,可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关键词:电动气压止血带,骨科手术,安全使用,止血,护理

参考文献

[1]朱丹,周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8.

[2]周建娟,金贤华.气囊止血带的应用与护理[J].吉林医学,2005,26(5):462.

[3]张贵春.止血带及其副损伤[J].实用医学杂志,2003,20(1):65.

电子气压止血带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6例, 男97例, 女59例, 年龄36~75岁, 平均46.5岁。手术检查:滑囊炎65例, 交叉韧带损伤42例, 半月板损伤29例, 膝关节游离体20例, 麻醉方法:采用硬脊膜外麻醉及硬-腰联合麻醉。止血带使用时间50~120min。

1.2 方法

1.2.1 术前访视

手术前一天访视中向患者讲明电动气压止血带的优点与安放电动气压止血带位置以及出现的不适感, 以取得患者对手术的配合。

1.2.2 术前准备

在使用前认真检查电动电动气压止血带的性能, 气囊及橡皮管是否漏气, 电动止血带是否正常及充气效果, 检查办法是在术前先将止血带缠绕在盐水瓶上充气205mm Hg, 轻轻积压止血带放置5~10min, 以观察电动止血带工作是否正常, 避免止血带因老化而慢性漏气。

1.2.3 正确选用止血带, 止血带气囊长度应缠绕肢体一周以上, 止血

带靠观察止血带外套长度来选用, 更应考虑止血带宽度, 在不影响手术前提下尽量选择较宽的止血带。使用方法:

(1) 止血带缠绕于患者肢体中上1/3处, 应高于手术野15~20cm, 有利于无菌操作。选用石膏棉或治疗巾作为止血带的保护垫, 捆绑止血带时要与肢体垂直, 止血带气囊缠绕于其上, 系上扣带及固定带, 用绷带外缠数圈后反折治疗巾, 松紧度以皮肤与止血带之间容一手指, 不影响静脉血流为宜, 设置好电动气压止血带压力, 连接气压止血带橡皮管。 (2) 消毒铺巾后, 术者抬高肢体45度, 时间5min, 以减少静脉淤血。 (3) 巡回护士启动电动止血带, 压力为375~450mm Hg (50~60Kpa) [2], 时间60~90min。止血带使用后要立即记时, 并做好记录, 巡回护士向术者报告止血带时间, 让术者心中有数。如需反复使用, 应间隔10~15min后重新启动。 (4) 双下肢手术时提前把两个止血带固定好, 不要同时充气, 按手术程序配合术者要求前后有序进行。 (5) 对心功能代偿不全者抬腿和驱血应缓慢, 双侧同时手术的患者更应谨慎, 放气时应少量多次, 严防静脉回流量突然加大而引起心力衰竭。

2 结果

本组使用电动气压止血带术中减少患者的出血, 术中从显示屏上可观察不到出血情况, 为手术医师提供了清晰的术野, 给手术操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缩短了手术时间。有22例麻醉后血压下降至90~80/60~50mm Hg, 静脉应用麻黄碱5~10mg后恢复正常。156例应用止血带均无肢体不适感, 保证了手术的需要, 术中患者感到安全、舒适。

3 讨论

膝关节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 术中需要膝关节腔内视野清晰, 所以要求术野不能渗血, 是保证膝关节镜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前提下, 巡回护士更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放置止血带时应放置股骨1/3处, 远离手术野上15~20cm, 肌肉发达患者及肥胖患者, 压力相对增大易引起肢体不适感, 电动气压止血带与皮肤之间加垫石膏棉或治疗巾, 有保护压迫处的皮肤作用。 (2) 严格控制电动止血带的充气压力, 使用止血带时以测量股骨中上1/3处大腿周径, 少于5 0 c m时, 压力应为3 0 0~3 7 5 m m H g (4 0~50Kpa) , 肢体周径大于50cm时, 压力应为375~450mm Hg (50~60Kpa) [3~5]。严格控制止血带时间, 设定工作时间, 时间设定为60min, 设置正计时或倒计时, 在工作时间至预设定时间时, 止血带自动报警, 有鸣音提示止血带剩余时间, 让术患心中有数, 以缩短使用时间, 降低组织缺氧时间, 减少酸性物质的产生, 避免止血带反应。术中应因人而设定止血带的压力, 如压力过高, 止血效果虽然好, 但容易过早产生止血带反应。止血带反应是由于肢体缺血缺氧引起的肢端疼痛, 患者难以忍受, 出现躁动, 血压升高, 大汗淋漓, 进一步发展皮肤出现水泡, 水肿, 压迫严重的引起肢体坏死。止血带位置缠绕不对, 可引起神经损伤。护理人员术中密切观查病情变化及高质量手术配合, 为手术者创造有利条件, 提高手术质量, 保证患者在手术中舒适与安全感, 满足患者整体护理需求, 使其获得最大程度的康复。

总之, 电动气压止血带在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 只要使用方法得当, 术中精心护理, 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也可以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 对膝关节手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

摘要:止血带是手术中最为常见的辅助工具, 使用后可使手术野清晰, 手术操作方便,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患者痛苦[1]。同时, 还可使手术出血量降至最低限度, 对膝关节手术尤为重要。

关键词:关节镜,膝关节手术,止血带,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牛玉贤.气压止血带在四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杂志, 2004, 4 (3) :456~457.

[2]李靖梅, 贝抗胜, 邹金英, 等.下肢手术时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研究[J].护理研究, 2003, 17 (7) :767~768.

[3]陈从贞, 张蕊.手术护理工作手册[M].第3版.上海:上海市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714.

[4]Estebe JD.止血带袖带宽度与压力对止血带疼痛的影响[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1, 22 (1) :59.

电子气压止血带 第5篇

1 不良反应

1.1 止血效果不佳:

止血带使用成功,需要动脉搏动消失、远端动脉出血停止、肢端变白,临床表现无明显的渗血。反之则证明使用失败[2]。四肢手术控制好压力值可以避免压力阻断静脉血流,造成肢体充血,导致止血效果不佳[3,4,5]。在四肢手术时,成年人的下肢止血带压力要控制在60.0~80.0 kPa,上肢止血带压力要控制在10.0~33.3 kPa,而老年人及儿童,还有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均要降低压力值,对于较为肥胖,或者强壮的患者,需要升高压力值。

1.2 肢体皮肤水疱、淤斑:

止血带下没有采用纱布衬垫,或者是衬垫太薄,从而导致止血带直接压迫到患者的皮肤,压力点接触不平衡,造成组织缺血,引发水疱及淤斑[6]。在消毒时,碘酒直接渗入止血带,皮肤易出现灼伤,引发水疱及淤斑。手术时间很长,止血带充气、放气要循环2次以上,局部皮肤会因为长时间的缺血,引发水疱及淤斑[7,8]。

1.3 止血带导致疼痛:

四肢在麻醉的状态下,止血带在术中带来的疼痛让患者无法忍受,严重的患者会出现不安、烦躁及冷汗等情况,对手术操作具有一定影响[9]。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一般为1 h,最长不可以超过1.5 h,2次绑扎止血带的时间间隔要在15 min以上,不然会增加患者的疼痛[10,11,12]。止血带的充气压不要过高,肢体局部的压强过大,会造成患者疼痛程度及时间的增加,促进肢体组织的坏死。

1.4 止血带导致休克:

在松开止血带时,易出现头晕、恶心及出汗等症状,造成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是因为在松开止血带后,血液快速的涌向患肢,从而血流速度加快,患肢无氧代谢会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对血管进行刺激,导致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在快速减少,引发血压下降[13,14]。

1.5 止血带导致麻痹:

由于止血带作用的部位不对,充气时压力会较大,时间较长,所以导致神经损伤,引起麻痹。临床表现运动功能障碍[15]。

1.6 肺栓塞:

骨科的患者经常因为组织出现损伤,导致静脉血管壁受挫,或者因为卧床时间太长,导致静脉淤血,所以形成血栓[16]。手术中若骨髓腔内脂肪的颗粒出现脱落,在松开止血带时,出现血流冲击,或者静脉负压增大,从而导致脂肪颗粒进入经脉及血栓脱落,回心阻塞肺动脉循环,从而引发肺栓塞的发生,造成呼吸循环出现骤停[17]。

2 护理

2.1 止血效果不佳护理:

术前检查止血带的气囊是否漏气,定时进行检查,要采取正确的驱血方法,充气完成后,检查止血带的张力,预防连接管的折叠及扭曲,去掉止血带后要检查患肢的远端,确定止血使用是否成功[18,19]。

2.2 肢体皮肤水疱、淤斑护理:

止血带不可以直接的绑在患者患肢上,需要在止血带下垫一层毛巾、敷料等柔软的布垫,若手术时间较长的时候,可以垫厚点,用于保护皮肤[20]。在绑好止血带后,需要在表面缠绕一层护皮膜,可以保护止血带,避免在消毒的过程中,碘酒渗入止血带下,从而起到保护皮肤,预防皮肤水疱、淤斑的发生[21]。

2.3 止血带导致疼痛护理:

严格控制止血带的使用时间,时间到了要提醒医师,选择合适的止血带,止血带的长度及宽度要个体化,对于手术较长时间的患者,可以轻柔的帮患者绑扎止血带,并询问患者的感觉[22]。

2.4 止血带导致休克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面色及心率的变化情况,加快输血的速度,可以避免松开止血带后,出现血压下降的情况[23]。

2.5 止血带导致麻痹护理:

对扎止血带及松止血带的时间进行准确记录,止血时间不超过1.5 h,可以预防长时间缺血,导致肢体的远端神经肌肉出现不可逆性的损伤[24,25]。

2.6 肺栓塞护理:

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情况,注意下肢血栓的高危患者,术前静脉造影证实存在血栓,则需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避免引起肺栓塞[26]。

3 小结

在四肢骨折手术中,应用气压止血带易造成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包括止血效果不佳,肢体皮肤水疱、淤斑,止血带导致疼痛,止血带导致休克,止血带导致麻痹及肺栓塞,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

摘要:对四肢骨折患者术中应用气压止血带的不良反应及护理进行探讨,不良反应包括止血效果不佳,肢体皮肤水疱、淤斑,止血带导致疼痛,止血带导致休克,止血带导致麻痹及肺栓塞,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电子气压止血带 第6篇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 膝关节病患者较以往增多, 膝关节病变严重影响关节功能, 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手术, 可以矫正畸形, 改善患膝的功能状态, 缓解关节疼痛,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在膝关节置换术中, 电脑气压式止血带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电脑气压式止血带是一种用于暂时阻断主要血流流向肢体的一种器材, 通过阻断肢体动脉血流, 使术中出血减少到最低限度, 从而使手术野清晰, 组织易辨认, 便于手术操作, 具有科学化、精确化、直观化、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 在骨科肢体手术中广泛使用[2]。一般成人止血带压力上肢是300mm Hg, 下肢是400~600mm Hg, 使用止血带时间上肢≤1h, 下肢≤1.5h。患者的皮肤情况及局部皮肤耐受程度, 手术的难易程度及手术时间的长短等均决定了止血带压伤的发生几率。

对于本例患者, 如果护士未及时发现, 患者膝关节置换肢体很可能发生感染, 肢体一旦引起感染, 就意味着手术失败。所以对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要重视电脑气压式止血带所引发的不良反应, 做好护理观察。 (1) 术前要仔细评估患者患肢皮肤情况, 做好术前准备。 (2) 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完毕回病房后 (尤其在术后24h内) , 应全面观察患者的情况, 即不但要观察手术肢体切口敷料及肢端血运, 也应观察电脑气压式止血带是否会对局部造成压伤, 防止工作疏漏, 导致不良后果。做为一名专科护士, 不仅应熟悉膝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 更要对手术方式、手术过程、术中有无异常情况等做简单了解, 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护理, 减少手术并发症, 确保患者手术成功, 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吕式媛.创伤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156.

电子气压止血带 第7篇

关键词:气压式止血带,收缩压,止血压力,单片机,液晶

0 引言

由于现代化局部战争、军事训练、车祸以及其它意外事故造成的肢端创伤进行急救时,止血装置对突发性急救止血及后期手术过程中获取干净、清晰的术野对促进手术的顺利开展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止血装置还被广泛应用于急诊手术、择期手术和患者静脉穿刺等医疗场所[1,2,3,4]。

从发明橡皮管止血带以来,止血装置经历了由胶膜带到手动空气止血带直至现在的各种智能气压式止血装置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量,实现了自动化,但其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依然很差,且现有的止血装置基本上都是自始至终保持初始设置的一个相对过高的压力值下进行止血,导致实际应用中不良反应多发,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疼痛、压伤、肌肉损伤、神经麻痹、筋膜间室综合征、缺血性挛缩、厌氧感染、中毒性休克以及肺、肠、脑、脊髓、肾脏器损伤等危及生命的一系列并发症[3,4,5]。

众所周知,人体的动脉血压并非恒定不变,是随着人体的健康状况、所处的环境及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而现有的止血装置很少能够根据血压的变化实时调整止血压力[6,7,8,9]。本文研制的智能气压式止血装置具有体积小、易便携和电池供电等特点,但最为重要的是该止血装置可跟踪患者的收缩压,根据收缩压实时调整袖带止血压力,在急救、手术中获取干净、清晰术野下,使止血压力最小、最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与止血装置相关的并发症发生,达到提高手术效率和改善预后的效果。

1 跟踪收缩压的止血压力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拟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确定阻断动脉血流的最低止血压力,并探讨人体收缩压、舒张压、肢体周径、体重指数等个体因素对止血压力的影响,从而建立充气止血压力数学模型,为设置充气止血压力提供依据。

征得单位伦理委员会同意,招募志愿参与本实验的健康士兵70名,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男性40人,占57.1%,女性30人,占42.9%;平均年龄22.45±3.56岁,最大28岁,最小18岁;身高(160~180)cm,平均(168.59±4.58)cm,体重(45~112)kg,平均(59.66±11.69)kg。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如下: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且<28岁;(2)身体健康且四肢远端动脉搏动有力者;(3)本人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既往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血管病者;(2)既往有四肢手术史者。

以上肢为例,实验过程获取收缩压、舒张压、上肢周径、体重指数等多项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对上肢充气止血压力与诸因素进行二元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知,上肢动脉血流阻断压与其中的5项指标呈正相关,它们是收缩压(r=0.657,p<0.01)、舒张压(r=0.424,p<0.01)、上肢周径(r=0.716,p<0.01)、肱动脉管径(r=0.436,p<0.01)、肱动脉血流速度(r=0.280,p<0.05),而与体重指数无相关性(p>0.05)。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相关性的收缩压、舒张压、上肢周径、肱动脉管径、肱动脉血流速度作为自变量,以动脉血流阻断压力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上肢周径(β=3.158,p<0.01)、收缩压(β=0.408,p<0.01)进入回归分析,如表2所示,得到上肢动脉血流阻断压力的预测回归方程:P阻断压力=C+BX1+AX2(X1为上肢周径,X2为收缩压)。下肢动脉阻断血流阻断压力的预测回归方程可通过同样的方法获得,此处不再赘述。

2 同步收缩压的智能气压式止血装置设计

2.1 系统结构及硬件电路设计

图1为本文设计的可跟踪收缩压的智能气压式止血装置的系统示意图。该止血装置主要由血压测量、止血带压力调整、液晶显示、按键电路等核心电路组成,其原理就是利用单片机控制血压测量模块准实时地测量出患者的血压参数,由患者的收缩压及其相应的肢端周径参数根据前文建立的模型确定上肢或下肢的止血压力;同时压力传感器实时地将止血带的压力通过模数转换传递给单片机,单片机通过控制电磁阀和气泵进行反馈控制,最终实现止血压力的最小化、最优化。

图2中的(a)和(b)所示为所研制智能气压式止血装置的实物图,可实现范围为(8~34)kPa收缩压的测量,并根据收缩压和周径参数实时调整止血压力。止血装置的充气时间≤60 s,持续时间为60 min,达到这一时间后,单片机控制止血带以(0.53±0.13)kPa/s的速度缓慢自动放气,总放气时长(2~3)min。

2.2 软件设计

本文所研制的可跟踪收缩压的智能止血装置系统基于Keil集成开发环境进行相应的软件设计,选择单片机使用的C语言作为编程语言,核心程序流程如图3所示。系统上电初始化后,进入相应参数设置的等待状态,设置患者肢端的周径;当血压测量按键动作后,系统开始进入周期为五分钟的血压自动测量模式,获取收缩压后联合肢体周径参数计算止血压力。尔后系统进行止血袖带手动、自动工作方式的判断,无论何种工作方式,单片机C8051F340将对止血袖带进行充气,同时计时器开始计时,并对实测的止血袖带压力值进行调整,直至达到计算止血压力为止。系统能判断止血是否达60 min,若达到了就进行缓慢放气,使肢端充血以降低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整个过程中LCD会显示相应的目标参数、系统状态等信息。

3 系统性能测试

对设计的止血装置开展相关技术参数和稳定性实验,利用CuffLink公司生产的无创血压分析仪模拟人体,设置不同的血压和心率参数,对设计的止血装置进行模式配置后进行测试。表3为实验数据,标准值为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括弧中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气压式自适应止血装置可以实现相应的功能,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招募20名健康受试者,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如前文所述,利用飞利浦公司ALT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仪(探头频率5 MHz~10 MHz),观察受试者血流图像,对所研制的可跟踪收缩压智能气压式止血装置进行上肢血流阻断实验。图4为实验过程中1名受试者肱动脉血流阻断前后的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

20名受试者平均血流阻断压力为(20.31±2.23)kPa,最大值为22.40 kPa,最小值为18.00 kPa,成功率达到100%。

4 结论

目前用于突发性急救止血、临床手术和静脉穿刺等的止血装置很少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一直沿用上肢加压(33.33~40.00)kPa、下肢加压(40~66.67)kPa的传统止血压力,或者通过在收缩压的基础上增加(6.67~10.67)kPa的波动压力进行止血[10]。这样固然可以获得干净、清晰的术野,但同时也增加了相应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并存在操作繁琐、灵活性差的问题。本文在大量临床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充气止血压力的数学模型,实现了止血压力跟踪收缩压的控制。通过对系统的性能测试及对健康受试者实验证实,系统具有止血的功能,稳定性良好,获得的止血压力与传统用设置止血压力的方法相比更合理,对减少创伤失血,延长止血带应用时间,减少缺血性损伤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也为进一步优化止血装置,实现智能化止血控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宝星,陈安宇.气压式自动止血带[J].医疗设备信息,2005,20(3):15-16.

[2]吴秀东,郑小春,赖红燕,等.上肢气囊止血带最佳充气压力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40-41.

[3]李清梅,贝抗胜,邹金英,等.气囊止血带阻断下肢血流压力值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1):965-968.

[4]阮爱娟,阮芬儿.气压止血带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预防[J].护理研究,2005,19(6):1069-1070.

[5]李清梅,贝抗胜,邹金英,等.上肢手术气囊止血带个体充气压力的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6,22(2):90-91.

[6]Ishii Y,Noguchi H,Matsuda Y,et al.A new tourniquet system that determines pressures in synchrony wit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2008,23(7):1050-1056.

[7]Beekley AC,Sebesta JA,Blackbourne LH,et al.Prehospital tourniquet use in Operation Iraqi Freedom:effect on hemorrhage control and outcomes[J].J Trauma,2008,64(2Suppl):28-37.

[8]Kragh JF,Walters TJ,Baer DG,et al.Practical use of emergency tourniquets to stop bleeding in major limb trauma[J].J trauma,2008,64(2):S38-S50.

[9]Gerard S,Doyle PPT.Tourniquets:a review of current use with proposals for expanded prehospital use[J].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2008,12(2):241-256.

上一篇:音乐课堂因创造而美丽下一篇:高密度电法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