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课程教学范文

2024-08-04

精读课程教学范文(精选12篇)

精读课程教学 第1篇

国内目前的外语教学中, 日语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日语教学的发展前后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初期。当时教学规模小、学生少, 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译读资料以获取有关知识和信息, 因此采用教授语法和读译为主的教学法———“语法翻译法”, 即能满足当时的教学需要, 所以基本上是哑巴日语, 这一阶段可称为译读阶段。日语教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是1972年, 中日恢复了邦交正常化, 之后两国的关系在诸多领域有了较大的发展, 交际意识开始萌生。交流中对语言上的要求逐渐提高, “哑巴日语”的缺陷日益突出 (宿久高, 2003, (2) :50) 。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被提上教学议程, 高校的专业日语教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听说技能的培养遂即成了日语教学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日语教育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语教学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教学规模日益扩大, 教学多层次化, 从公共普及型、专项培训到专科、本科至研究生乃至博士生, 其中又以本科日语教学为主线。由于教学对象、教学目的的不同, 教学内容、教学重心随之转移, 对日语教学法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外语教学法, 不同层次的外语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从外部传入的, 但是这些方法在多大程度上奏效,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2, a]因此, 探求与之相适应的适合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教学法遂成为每一位日语教学者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

二、国外外语教学法及其特点

外语教学法产生于16世纪,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沿用“语法翻译法”。自20世纪60年代后, 语言学随着哲学的语言转向研究重心和研究方法都发生了变化, 产生了各种语言交叉学科, 各种语言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领域便形成了各种教学法流派, 可分为结构主义教学法、功能主义教学法和认知主义教学法。这三类教学法又包含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 如自然法、直接法、听说法、情景法、交际法、认知法等。此外, 还出现了诸多外语教学模式, 如任务型教学、交互式教学、语篇教学、反思性教学、文化教学等。[2, b]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主要有:

1. 语法翻译法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法中最早的教学法, 有着很长的历史, 直至19世纪, 人们一直以语法、翻译为中心的方法学习外语。语法翻译法在教学中的主要特点是以讲授语法为主, 让学生记忆目的语的语法规则, 通过目的语与母语的互译来理解意义、获取知识和信息。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文献。其不足之处在于重视语言知识, 而忽视了对语言技能的培养。

2. 直接法 (Direct Method)

进入19世纪, 随着工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人们对外语, 特别是对口语提出了新的要求, “语法翻译法”已不能满足人们新的需求, 进而产生了以“幼儿学语论”为基本原理的“直接法”。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学过程中拒绝使用母语作媒介而全部使用目的语, 以此排除母语干扰。但直接法忽视成人学习外语与儿童习得母语的不同特点, 对成人已有知识利用不够, 往往造成资源浪费。

3. 听说法 (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它强调把听说放在首位, 主张先听、后讲, 通过反复操练达到熟练掌握外语。其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它将语言视为口头表达方式, 教学中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 注重句型操练, 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听说法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 忽略了对语言知识、内容及含义的理解。

4. 视听法 (Audio-visual Method)

视听法于上世纪50年代首创于法国。主张情景结合, 广泛利用幻灯、电影等电化教学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组织教学, 因此又叫情景法 (Situational Method) 。视听法发扬了直接法、听说法的长处, 使语言与形象得以紧密结合。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促使学生学得快、印象深。但视听法过于重视机械性模仿, 忽视讲解、语言分析及交际能力的培养。

5. 认知法 (Cognitive Approach)

认知法是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 (J.B Carroll) 提出的, 认知法强调人类大脑的智能作用, 把语言学习看作是智力活动, 离开智力活动, 就谈不上语言, 也谈不上语言学习。认知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去发现语言规律, 掌握语言知识, 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6. 交际法 (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法又称为功能法、或功能意念法, 于上世纪70年代在欧洲兴起。其理论来源是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法强调语言的语用功能, 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 将语法按功能和意念分类, 用真实、自然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 将语言置于某一情景之中, 以交际为目的进行训练, 着重培养交际能力。主要不足之处在于不利于语法知识的系统学习, 也难以进行评价测试。

这些教学方法通过外籍专家、外语教学专家、外语教师等都不同程度地引进到我国的外语教学领域并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由于这些教学法样式新颖, 起初都颇具吸引力, 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 但这并不等于舶来的外语教学法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外语教学。由于国外的这些外语教学法都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 产生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应用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对象, 各有偏颇。特别是高校的本科日语精读课程, 只凭单一的某种教学法已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因此, 如何有针对性地合理取舍、有效利用这些舶来的外语教学法进行教学才是关键。

三、外语教学法在本科日语精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本科日语教学可分为低年级基础阶段和高年级提高阶段, 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均不相同。为了达到各个阶段的预期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而日语精读课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最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 因此探索日语精读课的教学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1.本科低年级基础阶段日语精读课程及教学法

(1) 基础阶段教学目的及教学对象

本科低年级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扎实学习, 掌握日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 逐步培养文化理解能力, 为后续高年级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就目前我国本科日语教学的生源情况来看, 除少数地区外, 特别是南部地区的生源, 中学阶段从未接触过日语, 即刚进入大学的日语学习者都为“零起点”。可以说教学对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所谓特殊不仅是指这一群体都为“零起点”,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一群体是由具有相当程度的智力及思维能力的人组成的。已有的智力资源是外语学习的财富, 有效利用这一资源是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之一。

(2) 基础阶段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法

基础阶段日语精读课程教学, 其目的是通过传授基本的日语语言知识, 为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打好基本功。由于该阶段的日语学习者为“零起点”, 且又是智力资源极为丰富的特殊群体, 日语精读课宜采用以“语法翻译法”为主, 兼用“视听法”的教学法。语法翻译法重理性认知轻感性认知的特点, 在针对学习者的认知能力, 利用学习者已有母语知识资源、快速理解目的语意义和掌握语法规则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教学手段采用传统板书与“视听法”即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为佳。传统板书的魅力在于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 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 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而且板书也是一种文化熏陶, 符合大学本科不仅要培养学习者的外语素质, 还要培养人文素质的宗旨。而“视听法”, 可充分利用其视觉形象提供的形象思维条件, 使学生自然、牢固地掌握语言;听觉形象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适当合理地利用“视听法”还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优化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基础阶段特别是大学一年级日语精读课程, 不宜采用“直接法”, 一是缺乏外语环境, 二是由于成人学习外语与儿童习得母语的不同特点, 直接法对成人已有知识利用不够, 往往造成资源浪费。再者, 处在外语学习初级阶段的学生由于听不懂直接使用目的语进行的解释, 不仅易造成理解时间上的浪费, 还易引发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虑。建议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适当插入“直接法”。“认知法”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去发现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知识的一种教学法。而“交际法”则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有可能采用的教学法, 因此, 这两种教学法也不适用于基础阶段日语精读课程教学。

2.高年级提高阶段日语精读课程及教学法

(1) 高年级提高阶段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对象

高年级提高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锤炼语言基本功, 巩固和提高日语听、说、读、写、译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对各种文章的体裁、各种类型的日文原文的阅读理解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及分析文章、理解语言心理和语言文化背景的能力。经过大学一、二年级基础阶段的学习, 学习者积累了基本的日语语言知识, 初步掌握了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 在语言基本功方面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并从一无所知到逐步了解语言对象国的基本文化特征, 初步具备区分母语国与语言对象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的能力, 为进一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了前期铺垫。

(2) 高年级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法

高年级日语精读课程是大学三、四年级开设的日语综合技能课, 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进一步锤炼语言基本功, 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词汇的运用能力、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 并在课外自学中逐渐养成查阅各种工具书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经过大学一、二年级基础阶段的学习, 学生已积累了基本的语言知识, 且也已基本具备了语言能力及异文化理解能力, 高年级精读课程可采用以“直接法”为主, 交叉融入“认知法”、“交际法”进行教学。“直接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语言对象国的思维方式, 并逐渐掌握地道的目的语。如高年级阶段继续沿用低年级阶段的教学法则易造成学生对母语的过分依赖。而“认知法”可利用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作用。视课时安排适当加入“交际法”, 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交际能力。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为主, 教学形式多样化, 开展各种主题的课堂讨论。以此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提高其表达能力。

四、结语

外语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元性。由于每一种根植于西方土壤中的外语教学法都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 产生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及语言教学环境, 应用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对象, 因此, 从事日语教学者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特点、条件形成, 自身的实际情况, 博采众长, 灵活、适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法, 特别是在本科精读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教学法之间的互补功能, 采用既重视语言体系知识教学, 又重视语言功能训练的综合教学法, 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我国现行的日语教学, 大多是借鉴国外外语教学法来进行教学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学习日语人数急剧增加, 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日语教学及教学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几种主要的外语教学法及其特点的分析, 着重探讨了外语教学法在本科日语精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外语教学法,日语,精读课程

参考文献

[1]宿久高.中国日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2) :50-53.

[2]张绍杰.对舶来教学法说“不”——我国当今外语教学现状考察与反思[J].中国外语, 2007, (3) :4-9.

[3]铁军.关于高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讨[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1) :53-56.

[4]王忻.找出直接法与语法翻译法的分割点[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4, (3) :30-33.

[4]吴进业.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

韩国语精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总结 第2篇

在韩语精读教学中,知识性无疑应放在首位,然而,随着教学对象特点的变化,教学课堂应增强趣味性的呼声不断高涨。外语教师应该如何调和韩语高级精读课程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传统的韩语教学不再适应目前环境的变化。在韩语的初级教学中,能够通过趣味游戏、自编对话等方式抓住韩语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入门, 一般来说,报初级韩语的学生总是热情高涨,人数也很多,但是随着学习进程的展开,学生人数逐渐减少,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学生真是少之又少。但是到了高级阶段,随着知识点的不断增多,趣味性的不断减少,学生的积极性也呈下降趋势。

通过多年的韩语教学实践,我认为最佳的精读教学模式应为:综合技能法。从一般意义上讲,综合技能法既可以指在韩语教学中把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两项以上的技能综合起来进行训练;也可指侧重某一技能训练的同时穿插其他技能的训练,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注意的是,综合决不是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充分认识到各项技能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注重各项活动之间的衔接和互补,从而使听、说、读、写有机地融为一体。该方法要抓住一下几点:从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技能是紧密相联的。听、读是学习者自外而内语言知识的输入过程;而说

和写则是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自内而外的再现即输出过程。应重视输入对输出的作用。如果教师给学生一个作文题目要求他们课后去完成。至于为什么要他们写、怎样写等问题,教师要加以说明,否则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语言很不规范,就是内容很空洞。所以每一项活动要具有真实性和目的性,学生可以从课文中获取成功交际所需的语言手段。2 输出能有效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大量的语言输入对语言学习固然重要,但如果学习者只是一味地获得言辞而不注重运用,那么他们所掌握的只是大量彼此无联系的、孤立的语言形式,当需要使用语言时,他们会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如何正确地运用语法规则而感到束手无策。所以学生需经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反复操练才能内化输入的语言,最后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进入长期记忆系统及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形成自己的语言生成系统。

论大一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与实练 第3篇

【关键词】大一 英语精读 教学 实练

精读课作为大一阶段的专业技能课程,并不同于学生在高中时期所接触到的“英语”课,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精读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意识到专业英语学习和单纯英语学科学习之间的区别,转变学生在高中时期养成的“老师讲,学生记”的固有学习模式,向“独立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转变。

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精读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培养教师与学生的配合默契,即做到让学生在上课时可根据教师简单的语言信号或肢体语言做出及时反应,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要完成这一点,教师须注重课上、课下与学生实现良好沟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纳教师。其次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大一新生刚刚从高中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到大学的学习模式中,从心理上依然对教师存在“依赖感”,故应在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与“实练”:

首先,建立“学习成果=预习效果+听课效果+复习效果”的学习理念,预习作业作为“精读”教学环节中的第一个“实练”环节,如何布置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关要素:

1.精读作业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到45分钟为好,过长的作业时间会给学生带来疲惫感。

2.预习作业模式应符合语言“字、词、句”的递进思维模式,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遣词造句的良好习惯。大一学生的配合度较高,只要教师不辞辛劳地对学生实施监管和有效地作业检查,就能得到相应的效果。

其次,重点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具体实操时可以沿用以下的步奏——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应包括将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要求学生按照以下的方式来做好预习工作——通过使用字典,查出教师所给的重点单词或短语的意思(中文解释和英文释义),并记下改单词(词条)的重点搭配或固定搭配;并使用该单词(词条)做造句练习,以完成首次“实练”。

再次,教师课程教学推进方法应得当,首先在备课环节中,教师的备课应分为两个部分——备学生、备课程。备学生是指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选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90后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观点,所以教师应当首先了解学生的独特个性,而后因材施教;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当做到细化、量化。对各个课堂教学环节做有针对性的分类——分为教师完成部分和学生完成部分(在学生的各环节作业中加以体现),特别是对于学生完成部分应具体化,实例化并具备可完成性。与此同时,教师上课时应将教学内容细化,环节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加以实施,由已知的向未知的进行推进。

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五课“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为例,由于“夜莺与玫瑰”的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故本课教学任务的一大重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英语文章写作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并通过课堂实操,让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三种比喻方式的使用技巧。在备课文时,我个人首先要求学生将文章进行分段,并简要写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而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的步奏来开展教学活动:

1.要求学生朗读出现了第一种比喻手法的重点句“She passed through the grove like a shadow, and like a shadow she sailed across the garden.”并请学生做集体口译练习。

2.让学生再次阅读句子,找到该比喻句中的本体(nightingale)和喻体(shadow),以及用于表达比喻修饰概念的词(like)。

3.在完成上述两个教学步奏之后,学生就可以形成“like”可用作比喻修饰,其意思为“像……一样”的第一印象。而后给出其他的实例练习(教师给本体,学生找喻体或教师给喻体,学生联想本体)以巩固对“like”一词做介词,表比喻的理解。

综上所述,精读课程作为一门涵盖甚广的科目,要让学生真正地达到“能用所学”,需要教师首先确立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的思想,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来做好备课工作,同时帮助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过程做好有计划性的,有目的性的教学和实练工作,这样周而往复,就能帮助学生慢慢地摆脱过去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逐步向“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迈进。

参考文献:

[1]杨连瑞.英语教学法[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李庭乡.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分析[J].外语界. 1998.

[4]蔡基刚.大学英语精读课新模式初探[J].外语界.2001.

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4篇

关键词:日语精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综合能力

目前, 随着社会对高层次日语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 原有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需要, 必须进行改革调整。在日语精读课教学中, 日语精读课程是日语专业的主干科目, 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教科书的知识, 教学模式呆板生硬, 难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日语人才。通过精读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在精读课程教学中不仅传授教科书的知识, 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阶段性”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 能有效地推动这一理念的贯彻实施。

一、“阶段性”教学模式

“阶段性”教学就是将四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1、2年级为第一阶段, 3、4年级为第二阶段。这里提出的阶段性教学与传统的基础教育阶段、提高阶段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本文中所提出的“阶段性”教学, 前后的两个阶段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较大的不同。

“阶段性”教学的第一阶段, 即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本阶段教学中全面系统地进行语言基本训练, 以听、说、读、写为重点, 以交际日语为主要内容, 配备语言实际能力强, 语感好的中英文老教师, 进行高强度的强化训练, 而且任课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授课方式, 更新了知识内容, 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营造身临其境的语言氛围, 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将课上的语言活动和课下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将语言知识变为语言技能, 做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使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 能自如地运用所学日语进行交流, 基本上通过语言实践这一关。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两年的教学, 要求学生达到以往经过四年学习所具有的语言实践能力。

第二阶段是指3、4年级的高级日语课程。高级日语课是一门以全方面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读、写和翻译等多种技能的综合课程。然而, 在不同时期, 该课程对某一技能培养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在80年代初, 该课程主要以帮助学习者掌握笔译为主, 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能教会学生看懂日文资料及进行初步的写作, 主要侧重的是语法和翻译的学习;90年代, 由于受到国外最新教学法理论的影响, 在我国的高级日语课教学中逐步开始重视听说领先的理念, 越来越把听说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从90年代后期起, 在精读课教学中开始注重功能交际的原则, 教学者逐渐意识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应用意义, 摈弃了以前那种培养“哑巴”外语人才的弊端, 开始向培养交际型人才的方向努力。

第二阶段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丰富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培养。整个教学与第一阶段有明显的不同, 在巩固日语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自己发展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知识、素质、能力等品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高级日语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包括确立培养目标, 更新与转换教学思想观念、完善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重大工程。高级日语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整个日语专业教学的成败。这为广大日语工作者, 尤其是高级日语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高级日语课程教学中, 我们开始把各种教学方法中合理的部分均借鉴过来, 同时, 我们舍弃了以往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改变了以往那种“填鸭式”教学方法, 开始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 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潜能, 力求把高级日语课的教学效果提到最佳水准。

我国在高级日语课教学中日益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 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渗透, 大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意识。加大高级日语课教学体系的改革力度,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对高级日语课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可以讲, 本项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从目前的现状看, 高级日语课的改革已经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成效。

二、基础日语教学中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明显区别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基础日语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课文中的语法, 大大地提高了答题的准确率, 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日语语法的兴趣和学好语法的信心, 增强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仅能把枯燥乏味的语法教学变成真实、生动、互动式的直观有声画面语言教学, 而且可以把学习难度大的疑难语法问题, 梳理链接成一个完整贯通的知识链。从根本上解决了语法教学中系统性差、实用性不强、创造力低的问题。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它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 而且是教学理念和模式的突破。

由于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充分体现直观、生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创新学习方式, 以及知识传递的完整准确、快捷多样、真实多视角的特征, 因此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高级日语教学中的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

高级日语教学改革中, 把教改重点置于强化知识向实际运用能力的转化上, 强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围绕课程目标, 对协作学习、课堂讨论等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研讨式教学, 已见成效, 大致归纳为:

1. 充实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讨论中迫使每一个学生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如果学生发表了他的意见和观点, 那就证明他对课堂知识进行了认知加工, 或者他关注了课堂学习。

2. 加强了学生之间学习的合作。

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助于形成他们的社会

化价值和态度。民主的社会价值观不能靠直接传授, 而是通过一定的实际学习情境体验和操作才能构建起来。在小组讨论中, 通过人际互动, 澄清观念, 形成标准, 体验他人对知识的理解。

3.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这是教学的基本目的。

4.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研讨式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讨论中, 学生们能够各自发表独立的见解, 集体开展脑力震荡, 互相启发。

5. 产生了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还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 是高等教育教学中解决教与学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6. 培养了学生学习、解决问题、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也就是说整体素质的加强, 才能更好更完善地运用外语能力去服务社会, 驾驭生活。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 能有效地推动这一理念的贯彻实施, 加强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基础日语课程和高级日语课程教学中, 排除以往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日语人才。

1. 精读课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贯彻“听说领先”这一原则, 克服传统教学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困难, 坚持小班化教学, 在课堂上给每位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 要做到教师要精讲多练, 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 如背诵课文、口头翻译、叙述课文内容、课前3分钟演讲、双人对话、小组座谈、疑点提问、归纳总结、班级讨论、看图说话、单词接龙等等。

2. 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日语课外活动与竞赛。

主要组织学生开展日本文化节、日语讲座、表演日语剧、日语演讲比赛、日语作文比赛等一系列日语课外活动, 给学生提供与日本人接触, 跟他们面对面地用日语交流的平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对增加锻炼机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精读课程教学 第5篇

学习过程监控对英语精读课程教与学的促进

学习过程监控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果、达到教与学统一的有效措施,因此,对其规律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作 者:周贤东  作者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电大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V UNIVERSITY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学习过程监控   依据   精读课程   教学   学习  促进  

精读课程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精读;动机;学习策略

一、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实现目标的意图,引导目标导向行为。它推动我们实现我们的目标,并给我们一个理由来做事情,从而实现我们的目标。学生学习动机使个体的学习活动向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前进。它可以激发和加强彼此的学习活动。

根据动机的来源,动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学习活动本身引起学习兴趣的动机,它取决于个人的内在需求。外在动机是指外部激励引起的动机,产生于外部的要求或行动。根据成就动机,动机可以分为认知动机、自我提升动机。认知动机需要理解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一种内部动机。自我提升动机是指个体在能力、成就感的基礎上,获得社会地位和个体的自尊。附属性动机是指因教师或家长的表扬,以进行学习活动的动机。自我提升动机与附属性动机属于外部动机。根据内容的社会意义,动机可以分为理性和非理性动机。理性动机是指有利于个人健康发展,符合社会利益的动机。非理性动机是指违背个人健康发展,不符合社会利益的动机。

二、大学英语精读学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对大学英语学生阅读教学的研究表明:

(1)学生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愿望去读英语,但他们是无力的,因为缺乏适当的动机和信心。总体上看,由于被动性学习,缺乏主动性,受访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处于极低水平;

(2)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应试”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们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引导的阅读,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很少有机会阅读从而锻炼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3)学生缺乏元认知知识以及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意识。主要是因为学习计划不够,在学习过程中监控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不强等。

(4)学习策略都是定型的。在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一些阅读策略,但对其他方面的认识却很少,特别是对口语和写作的认识不足。在学习策略上,学生需要被老师引导。

(5)评价能力弱,学生缺乏自我总结、自我反省、自我评价的能力。

(6)学生不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寻求帮助。

三、教师和学生在英语精读课程动机培养中的角色定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转变,而且也是教学理念上的转变,应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学生作为主体部分,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关注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已经从单纯的教学者转变为一个领导者、引导者。他们成为课程设计者、教学大纲执行者、任务设置者、信息提供者、过程控制者、结果评价者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担起示范任务,向学生提供咨询,监控教学的进展,鼓励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研究教学效果和其他任务。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低自信的学生,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为他们的参与和努力给予学分。如果这种积极反馈多出现,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逐渐达到固定化的作用。同时,教师可以设计教学计划,通过适度难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课堂就成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发展自主学习的场所。

学生需要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操作,所以教学策略不仅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概念和学习效果的关键。教师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应主动采取各种途径,了解和运用学习策略,提高英语阅读,自我独立和自我调节。

以现代信息为辅助阅读方式: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阅读模式。作为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主体。除了学习语言词汇和语法知识外,在一个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学生应充分意识到具体的交际主体所涉及的目标语言、交际技巧、社会话语和语境。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语言,提高输出能力,增强学习动机和阅读能力,为实现学习策略奠定了健康的心理基础。

四、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学习动机培养策略

1.促进学生内在激励

根据学习者的动机来源,简·阿诺德将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前者也被称为工具性动机,是从学习中获得某种奖励,或避免一些惩罚,只涉及学习活动的事情;后者称之为综合性动机,是指将学习作为奖励。克鲁克斯和施密特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没有经常鼓励和监督的情况下能坚持不懈,我们则认为他有内在的动机。动机与兴趣是紧密相连的,凯勒认为兴趣是动机的主要因素,它是认知结构对刺激的积极反应,它能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好奇心。埃利斯认为,在语言学习中获得兴趣的方法之一是提供社交机会。

2.培养学生自控评估能力

自我监控与评价是外语学习者必须获得的策略,它是外语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的反映。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外语的目的,首先,确定自己对外语学习的要求,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创造和抓住机会学习、模仿,并参与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式,同时,学习者可以反映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不断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及时解决问题,不断调整学习过程,然后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实践一再证明,具有自主意识的外语学习者总是有很强的自我监控能力与绩效评价。

3.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

McCarty准确总结了自控的本质:被鼓励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的学生,通过培训自己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什么时间学习。他们将更容易设定现实的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制定策略来解决新形势下的问题,然后评价自己的学习。总的来说,他们知道如何从成功和失败中学习,从而帮助自己在未来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认知能力是学习者应具备的高效率能力,是发展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我意识、自我反馈、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

五、结论

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越来越大,但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的结合动机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的培养与动机进行了研究。希望能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培养具有熟练英语技能和精确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上述的激励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主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并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Dornyei.Z. 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J].Language Teaching, 1998.31(3):117-135

[2]Gandner R.C.Social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M], London:Edward Amold, 1985.28(1):183-185

[3]蒋佩均.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英语广场·学术研究[J].2013

[4]刘曼.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纺织教育[J].2010

[5]王艳荣.大学英语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回避现象策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6

作者简介:

谈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方法 第7篇

我在这里所倡导的“引导参与结合法”即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法。所谓的教学就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 单靠一方面的努力是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的。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分析研究精读课程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几个方面。

1 首先是主体文章, 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1) 对所讲授材料中心话题的讨论, 这一步骤可以作为课文话题的引入。所选话题需为学生所熟悉, 从而能激起学生兴趣。

例如,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大学英语精读中的Unit 3 My First Job就可以以以下问题导入。

Have you got some part time jobs?If so, talk something about it?Do you think to finish it is difficult or easy?Why do you think so?

2) 该阅读材料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识介绍。

文章导入之后, 需对文章所涉及的作者背景, 写作背景, 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影响做详略得当的介绍。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大学英语精读中的A Day’s Wait需将作者作品以及写作手法进行介绍, 甚至包括该作者作品的特点简介。

3) 文章结构的把握以及所涉及语法现象, 词组搭配以及本单元生词的解释或释义。

首先让学生在总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 了解文章的主旨意义。这一步骤可通过总结结构大意的方式进行。其次对文章所涉及语法, 词组搭配, 生词释义等进行串讲。

4) 结合材料的故事情节对所发生的现象提出思考的问题。

这一部分指的是在课文串讲过程中, 对文章内容的思考。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大学英语精读中的A Day's Wait一文中的那段景物描写, 可以提问学生这里的景物描写, 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 从而也能更好的教给学生如何去欣赏英语文学作品。

以上四个步骤都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师尽量将问题抛给学生, 使其有思考的过程, 即使学生不能给出完美的答案, 也要使其参与到其中的讨论思考当中。而最终教师要对问题的答案解释进行重复, 以使学生对自己的理解与正确答案进行对比, 加深其印象。

2 其次是练习部分, 主要分两方面

2.1 词汇

词汇部分除了本单元生词的识记, 还应涉及些构词法来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的记单词。教师应对构词法进行讲解并给予练习加于巩固。其次, 对本单元出现的新词组搭配进行造句, 可以通过填空式听写来完成造句方式, 使学生能更清楚该词组的用法, 印象更深刻。另外, 如本单元出现了某些形近或意近词, 需让学生进行辨析归纳总结, 以备以后使用。

2.2 语法

此部分在课文串讲时也对语法现象进行过讲解, 练习部分是对语法知识的巩固和加强。包括该单元出现过的重点时态, 语态, 语气以及某些特殊用法等。除此之外, 还涉及一些重点句型的练习和词性的掌握。可以通过讲解加练习的方式进行。语法在学生学习中属于较难的一部分, 除了教师课上的讲授还需要学生加强练习和巩固。并对常用语法在平时讲课时穿插在其中。

3 课下练习部分。

此部分为课下作业。课下练习视情况而定, 不一定每次精读课都有课下练习。一般教材文章后的练习题即可。教师也可补充一些, 如课上教师对作文写作进行了讲解, 那可将作文写作练习作为作业。

课下作业不要求多, 只要求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加强巩固练习。

4 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在精读的授课过程中我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 单词识记的困难

记单词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永不停歇的工作, 就好像是盖房子时的砖瓦, 没有砖瓦就无法施工一样, 词汇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但这最基础的工作往往是令学生最头疼的一项, 所以在精读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重视词汇识记的工作。这里指的是要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 能自发的主动的背单词。

4.2 语法知识的困难

这里指的主要是长难句, 复杂句的理解。句子是英语语言的核心单元, 因为段落, 篇章都是由句子组成的。对于有太多的修饰成分的复杂句的分析也就成了学生分析的难点, 其中以句子中存在多个从句为最难点。这样的结构一篇文章中有有限的几句, 教师可将这些句子详细的分析句子结构给学生看, 并让学生对此句进行中文翻译。因为只有将句子的结构把握清楚才能正确的翻译成中文。

4.3 翻译的困难

有一种现象很奇怪, 在一个学生能清楚分析某些句子结构并且不存在生词的情况下, 学生很难将此句子地道的翻译成中文。这就要求学生把握英语和汉语和差别, 教师须对这两门语言进行对比比较, 找出共同点与差异性, 使学生能做到两者的转换。

以上我对英语精读课的授课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精读课的授课方法多种多样, 也以不同的教学环境, 授课对象, 教课教材而存在不同的方式方法。但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有良好的英语学习基础, 包括词汇, 语法, 理解能力以及英汉、汉英翻译等方面。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使学生自身意识到他需要掌握某些知识,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他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学生自主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教师的填鸭式灌输, 而教师所做的更多的是方法的引导和技巧的传授。此外, 还要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的应用联系起来, 注意学生的练习的加强。

我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不断探索分析, 精读课可以更加的生动有趣, 更加的具有知识传播性。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赵蓉晖.社会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论大一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与实练 第8篇

为达成这一目标, 教师在精读教学过程中, 应首先培养教师与学生的配合默契, 即做到让学生在上课时可根据教师简单的语言信号或肢体语言做出及时反应, 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要完成这一点, 教师须注重课上、课下与学生实现良好沟通,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纳教师。其次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大一新生刚刚从高中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到大学的学习模式中, 从心理上依然对教师存在“依赖感”, 故应在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与“实练”:

首先, 建立“学习成果=预习效果+听课效果+复习效果”的学习理念, 预习作业作为“精读”教学环节中的第一个“实练”环节, 如何布置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关要素:

1.精读作业时间不宜过长, 以30分钟到45分钟为好, 过长的作业时间会给学生带来疲惫感。

2.预习作业模式应符合语言“字、词、句”的递进思维模式, 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遣词造句的良好习惯。大一学生的配合度较高, 只要教师不辞辛劳地对学生实施监管和有效地作业检查, 就能得到相应的效果。

其次, 重点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具体实操时可以沿用以下的步奏——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应包括将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并要求学生按照以下的方式来做好预习工作——通过使用字典, 查出教师所给的重点单词或短语的意思 (中文解释和英文释义) , 并记下改单词 (词条) 的重点搭配或固定搭配;并使用该单词 (词条) 做造句练习, 以完成首次“实练”。

再次, 教师课程教学推进方法应得当, 首先在备课环节中, 教师的备课应分为两个部分——备学生、备课程。备学生是指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 选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90后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观点, 所以教师应当首先了解学生的独特个性, 而后因材施教;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当做到细化、量化。对各个课堂教学环节做有针对性的分类——分为教师完成部分和学生完成部分 (在学生的各环节作业中加以体现) , 特别是对于学生完成部分应具体化, 实例化并具备可完成性。与此同时, 教师上课时应将教学内容细化, 环节化——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地加以实施, 由已知的向未知的进行推进。

以《现代 大学英语 ( 精读 ) 第一册》 第五课“T h e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为例, 由于“夜莺与玫瑰”的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 故本课教学任务的一大重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英语文章写作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并通过课堂实操, 让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三种比喻方式的使用技巧。在备课文时, 我个人首先要求学生将文章进行分段, 并简要写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而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的步奏来开展教学活动:

1.要求学生朗读出现了第一种比喻手法的重点句“She passed through the grove like a shadow, and like a shadow she sailed across the garden.”并请学生做集体口译练习。

2 . 让学生再 次阅读句 子 , 找到该比 喻句中的 本体 (nightingale) 和喻体 (shadow) , 以及用于表达比喻修饰概念的词 (like) 。

3 . 在完成上述两个教学步奏之后, 学生就可以形成“like”可用作比喻修饰, 其意思为“像……一样”的第一印象。而后给出其他的实例练习 (教师给本体, 学生找喻体或教师给喻体, 学生联想本体) 以巩固对“like”一词做介词, 表比喻的理解。

综上所述, 精读课程作为一门涵盖甚广的科目, 要让学生真正地达到“能用所学”, 需要教师首先确立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的思想, 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来做好备课工作, 同时帮助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过程做好有计划性的, 有目的性的教学和实练工作, 这样周而往复, 就能帮助学生慢慢地摆脱过去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 逐步向“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迈进。

摘要:英语精读课程是为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型课程, 学生在大一进校接触到“精读”课程时, 会倾向于将“精读”课程与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混为一谈。故在大一阶段, 如何有效地开展精读教学, 有效地将学生引上专业英语学习之路就成为了每位大一精读课教师所关注的重点。本文将论述精读课程教学中对“教学”与“实练”的配合与设置。

关键词:大一,英语精读,教学,实练

参考文献

[1]杨连瑞.英语教学法[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李庭乡.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分析[J].外语界.1998.

[4]蔡基刚.大学英语精读课新模式初探[J].外语界.2001.

精读课程教学 第9篇

一、改变课程名称,把“西班牙语精读”更名为“综合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精读课涉及语音、语法、词汇、文体、翻译等方面的知识。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和习题练习,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在掌握必备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和通过语言解决涉外业务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仅要讲解语言知识,还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听、说、读、写、译的平衡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西班牙语精读”可以更名为“综合西班牙语”,体现出与本科院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同。

二、高职院校西班牙语精读课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1. 教学内容

现阶段我国西班牙语专业精读课采用的教材都是《现代西班牙语》这套书,它由课文、语法和练习三部分组成,为了方便教师更好地传授基础知识,特意编写了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由于目前针对职业院校的西班牙语教材几乎没有,西班牙语精读课还是以《现代西班牙语》这套书为主体教材。由于出版时间比较早,书中有些内容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生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减内容,与时俱进,选择更具有时代感的内容,同时还有必要参阅其他相关教材。

2. 教学方法

在经过实践与对比之后,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更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中西班牙语精读课的教学方法。比如:精讲多练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任务驱动法,趣味教学法,听说交际法等。

(1)精讲多练法。精讲,不是少讲,也不是单纯的教师讲。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讲解难点,消除疑点,抓狠弱点。多练,不是单纯地追求数量的多,而是按照精讲的需要,按照技能锻炼的需要安排练习。如《现代西班牙语》中每节课都有课后练习,但不一定要每个练习都做,教师可以找出有代表性的练习,针对重点、难点、疑点、弱点,选择性地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2)多媒体教学法。传统的西班牙精读课就是“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周10节课使教学显得枯燥,每周安排2节课进行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一些西班牙语歌曲、电影或其他相关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手机等通讯设备随时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勇于开口说西班牙语。比如在一周课结束后的周五,教师会留一个口头练习作业,要求学生对话,然后通过微信、QQ等形式语音传送给教师,这样不仅把教学放到了课外,还使学生养成了自我学习的习惯。此过程中也涉及自主学习法。

(3)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布置一个固定的话题给每个组,定期做报告。

(4)趣味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游戏环节,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把单词测试改成游戏“我爱记单词”,教师出单词,学生分组抢答。在游戏的过程中单词也就记住了。

(5)听说交际法。每周安排口笔课,即边说边写,或是即时翻译,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对话。在课堂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

3. 考试模式改革

传统的精读课都是以院考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笔者在借鉴其他专业经过几年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觉得采用“平时50%+模考50%(其中卷面笔试40%+技能10%)”的考试模式,更加适合对高职院校学生西班牙语精读课的考查。实践证明这样的考试模式,更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西班牙语教学不同于本科院校,它要求在简单的语言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语言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借鉴,对高职院校西班牙语精读课的教学模式做了初步的探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继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不断借鉴有益的教学方法、手段,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

摘要:作者借鉴西班牙语专业本科精读课及自身所在单位其他语种精读课的教学模式,总结在西班牙语精读课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构建更加适合高职院校西班牙语精读课的教学模式,同时对此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以便适应高职高专西班牙语专业对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西班牙语精读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雷翔.高职高专西班牙语教学方法浅析.考试周刊,2012.6.

[2]刘洋.对西班牙语精读教学模式的建议.吉林大学,2012.5.

[3]杨曦.外语类高职院校日语公共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10.6.

[4]郑书九.全国高等院校西班牙语专业本科课程研究_现状与改革.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7.

[5]修海燕.高职西班牙语专业人才综合训练培养模式的构建.职业时空,2010.5.

精读课程教学 第10篇

建构主义最早出现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 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哲学家维柯, 主要是在杜威、维果茨基、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及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现已被教育界广泛应用, 在教学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克服了传统教学及学习方法中被动、独立、抽象的弊端, 与我们目前培养有创造性、自立性、实用性人才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以建构主义理论, 尤其是其中的结构良好领域与结构不良领域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研究的支撑点, 基于对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精度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及对该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 设计出符合英语专业精度的教学模式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教学效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普通高校英语精读教学的现状

建构主义早在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那里就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萌芽思想。20世纪, 在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的不断努力下, 建构主义得以不断发展完善。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几大流派:认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激进建构主义。

虽然构建主义流派众多, 提出问题的角度、使用的研究方式都有很大不同, 但基本观点还是大同小异的:首先, 知识的构建不是被动地、简单地、机械地获得, 而是认知的主体对世界经验的积极理解与反映。所以, 知识的获取不是传递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对外部信息选择性的加工、分析和检验。其次, 个人的世界知识是新知识的增长点, 学习者通过他们已有的丰富经验对现有的问题提出合乎逻辑的假设, 并在此基础上丰富、调节现有的知识。

精度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包括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近年来英语专业的精读教学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其教学效果还不令人十分满意。

(一) 精读教学的课程要求

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精度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两个部分。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的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两门课程的描述是:在基础英语阶段, 通过语言的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 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论能力, 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 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在高级英语阶段, 通过训练学生的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 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 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 扩大学生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 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的提高。

(二) 精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但在近年的高校教育改革中, 精读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究其原因有三:第一,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英语精读要求同时学习听、说、读、写、译几项技能, 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技能课, 通过六个学期的学习要想达到又专又精需要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和不间断的探索和努力。第二, 降低总学时以使学生有更高的学习自主性成为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环节。大部分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精读课时也作了相应下调。教学课时的减少要求教学内容的浓缩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如何在较少的时间内达到基本英文知识与技能的积累至关重要。前期积累的厚重是高级英语阶段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第三, 虽然近年来教学界一直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改革, 但始终都没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教学似乎仍处于换汤不换药的尴尬局面。

三、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精读课程教学

建构主义的结构良好领域和结构不良领域理论对于英语精度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其主要特征是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前者是指在每个蕴含知识的问题中都包含着许多广泛的概念, 同时, 每个知识之间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模式又千差万别。因此,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要重视阶段性概念, 乔纳生 (Jonassen, 1991) 等将知识的获取分为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和专家知识学习阶段。表现在具体的精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用同样的策略将所学知识分段, 基础英语作为初级阶段而高级英语作为高级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跟踪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初级阶段知识结构的构建

具体的模式是根据学生的特点, 精心设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并充分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在大学一年级阶段, 集中解决结构良好领域的问题。教师可采取课前指导—授课—课后指导练习的方式进行。这一阶段中, 学生对基本的概念、理念、自主学习能力的把握还很生疏, 基础知识及语言规则的积累仍然需要时间。大学二年级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上就所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年级学生基本克服了听、说障碍, 可以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基本观点,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己探索, 策略性的解决任务, 在课堂上融入讨论式、辩论式及评论式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还使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上得到进步。

(二) 高级阶段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在高级英语阶段, 学生会遇到大量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 通过基础英语阶段的积累, 学生运用已有的默会知识与明言知识融会贯通, 通过师生间信息的反馈、师徒式的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言的系统性、任意性, 将语言放在具体的情境中来进行交际, 做到随机通达教学, 将死知识转化为真正的、能够灵活运用的知识。

(三) 不同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 精度教学不是一个直梯, 语言的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教学的初级阶段要允许母语的使用,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每个参与者自由、充分地发挥作用, 以期在知识不断地建构中缩小个体能力与任务之间的差距。同样, 协作式学习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只是参与的人员不同, 他们的语言能力相当, 可以采用多维的, 双向的交流。参与者们互相提供帮助, 共同取得进步。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参考每个任务具体参与人的能力, 根据不同任务的各自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语言建构共同理解的语境, 分享知识结构、对话语和文化的理解。不同的教学模式的功能不同, 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就是要重视过程, 如何启发、引导学生才是问题的关键。另外, 了解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 制定可行的近期发展目标, 科学地确定教学模式的另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结语

本文结合正在进行中的“精读”优秀课程建设, 介绍了在这一过程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思考及实践。阶段式、支架式、协作式是在目前精读教学采用的CLT教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精炼出来的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语言教学不是一味的平铺直叙, 是分阶段、分层级进行的学习活动。对于语言知识的学习也不是教师逐一的讲解,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成的小组以讨论对话的方式, 通过听、说、读、写、译的活动, 由学生自己总结、分析、归纳出来的。建构主义的结构良好区域与结构不良领域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英语精度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认真的教学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 英语专业的精读教学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

摘要:建构主义最早出现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 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已被教育界广泛应用。对建构主义视角下阶段式、支架式和协作式教学模式的分析和探讨对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建构主义,精读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琦, 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8 (1) .

[2]陈琦.认知结构理论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88 (1) .

[3]陆明, 丁万江.换“药”不妨也换“汤”[J].外语届, 2002, (2) .

朗读精读课文促进英语精读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朗读 精读教学 理解能力

在进入高校学习后,精读这门课程是每一个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有学者指出:“英语精读教学始终是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科目(Everett, 1990),”所以如何提高精读教学便成为专业教师关注的重点。很多学者研究了各种教学方法及模式对于精读教学的作用,比如说任务型教学法、语篇分析等。反之,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朗读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但很少有学者将朗读和精读教学结合起来。该文主要是总结前人观点以及通过一个实验来证明朗读促进英语精读教学。

由于精读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广,包括词、语法、翻译、课文背景等,算是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时数的限制导致很多教师只关注字词句法而忽略了学生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片面式的教学让学生愈发觉得精读的枯燥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也白费教师辛苦地备课及讲解。其实精读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通过专四、专八,而是提高学生英语交流的能力。孔倩(2013)提出了英语交流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两个途径:强化形式和弱化形式的结合。强化形式是把语言当作工具来进行交流,比如演讲;而弱化形式是强调语言本身的学习,比如翻译、改述。但如果精读教学是在学生都未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强制性地灌输弱化形式教学,那么强化形式就更难进行,学生英语能力也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所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

朗读在英文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就包括了对学习者理解能力的促进。仲群(2008)提到了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字印在纸上相对来说是死的,当学生用视觉器官感知文字后,再通过有声地朗读,纸上的文字通过听觉器官又传送到大脑,这样就有别于阅读或者听课。因为阅读只通过视觉器官将材料传送到大脑;而听课也仅仅通过听觉器官将知识传送到大脑。也有学者认为朗读可以增强学习者的篇章理解能力(张文果,2012;白玉,2012),因为学习者在长期的朗读之后,将大量的字、词、句储存在自己的脑海中,这样的方式使学习者对英文的语言组织形式更加熟悉,在下一次遇到相关的词义、文体表达时便会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含义。

英语专业的学生最常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这系列教材所有文章都出自于英文原版作品,大部分作者都是世界文坛上的佼佼者。由于每个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学生若光靠自身的文化背景是很难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学生在这方面缺失的背景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来获取,最直接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对文章的朗读来感受作者的思想,因为在朗读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来体会作者文章中的抑扬顿挫、修辞手法和篇章布局。在充分了解文章背景后,学习者对于课文的理解会更上一层楼。

笔者现在假设朗读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然后进行以下实验。该实验选取两个大一的教学班级,班级A有34人,班级B有35人,两个班级在入学和平时成绩上并无太大的差异。试验中选取了《现代大学英语——精读2》第二版Unit5 Quick Fix Society后Preview的第一题,这是一道阅读理解填空题,通常是在预习课文时完成以便检查学生对于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一共包含19个空格,其中涉及到了文章的一些细节内容和大意归纳,答案都在课文里,但并不是原模原样的内容,而是编者对课文中语句的改写,对于探究学生是否理解所学文章,这是一道很适合的题型。实验设计如下:该实验中班级A为实验组,而班级B则为对照组,两个班级在相同时间内分别做三次这道练习题的结果作为实验的依据。不同的是,在每一次做这道阅读填空题前让班级A完整地朗读一遍该课文,而班级B却不进行任何朗读。

在进行三组实验后,笔者取了两种参考数值:一是每一次做题后班级学生所完成空格的平均值(T),二是每一次做题后班级学生做对空格的平均值(R)。由图一可以看出,在完成率上两个班级都呈现上升状态,但对于哪个班的完成率更好没有太大的规律,所以证明该实验中两个班级在完成速度上水平相当。而在正确率上A班在进行朗读之前和之后都高于B班,但这样从表面简单地看并不能说明朗读增强了A班的理解能力,也有可能是A班成绩本身就比B班好。但若是计算一下每个班级正确率的增长率便能看出,在完成第二组实验后A班正确率的增长率是64.64%,而B班只有63.61%;在完成第三组实验后相对于第一组实验的数据A班增长了123.27%,而B班只有109.44%。这样就很容易看出完整地朗读课文确实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完整地朗读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使精读教学成功的条件之一,所以能看出朗读课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精读教学。现在的英语教学中,人们更多地是关注朗读对于语音的作用,所以会寻找很多课外的素材让学生朗读,却遗忘了相关课本上很多经典的文章以及优质的朗读音频。必须杜绝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精读课文的学习离不开学生通篇地朗读,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减少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白玉.有效英语朗读提高言语技能[J].陇东学院学报,2013.

精读课程教学 第12篇

一、引言

在高校的课程评估体系中, 课程特色所占权重较大, 也是衡量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标和参考值, 课程特色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出色教学效果的反应。课程特色是课程建设内涵的呈现, 《英课程特色建设是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方向。

近年来, 随着社会发展对复合人才的需求方向, 英语课程建设与专业方向、社会需求以及国际化趋势相结合是必然发展趋势。当前, 英语能力考核已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向国际化的雅思考试以及与行业相关的各类等级考试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英语精读》课程作为一门英语综合课程, 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综合能力, 还要衔接职业与文化,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因此, 《英语精读》课程的特色建设是需要创新、独特、出色, 体现其与专业和各种社会发展因素相关的独特性以及在实践中的创新性。

二、培养目标与课程定位

护理类 (中外合作办学) 专业, 简称国护专业, 主要是培养国际化护士以及适应国内外护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 拓宽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英语精读》课程定位于国护专业各类英语课的核心课程, 即以《英语精读》为主要课程, 同时与相关英语辅助课程和相关语言类考试进行有效衔接, 即实现与听力、口语、写作等课程的衔接以及与医护英语考试 (METS) 、雅思考试 (IELTS) 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CET-4) 等语言类考试的衔接, 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为学生未来深造和就业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英语精读》课程设计

《英语精读》课程在设计上注重教学模式及内容与社会要求紧密接轨, 具有国际化和社会化特点。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及学生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三个目标, 即“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拓展职业”。以目标引领教学, 将医护英语考试、雅思英语考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及多元文化交际的内容有效渗入《阅读》课程教学中, 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综合的语言应用能力及多元文化交际能力, 使本课程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四、《英语精读》课程特色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 在该课程特色建设中, 实现了“三个目标”“四个结合”和“两个转变”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建立, 践行“3+4+2”的新教学体系。有效渗入雅思、医护英语、大学英语四级和多元文化元素。

1. 三个目标

为了有效培养具有较强英语能力的国际化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 《英语精读》课程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及学生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三个目标学年, 即“基础夯实年”“能力提升年”和“职业拓展年”, 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即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拓展职业这三个目标。

(1) 夯实基础。在基础夯实阶段, 我们以《大学英语精读》1~4册教材内容为核心, 从听力、口语、语法和写作四个方面进行能力辐射, 注重词汇、语法和长难句分析的基础学习, 为阅读能力的提高稳扎语言基础, 逐步渗透医护英语和四级内容, 努力使学生METS-2考试能力达标。

(2) 提升能力。在能力提高阶段, 本课程在继续提高学生医护英语水平和四级能力的同时开始渗透“雅思”阅读理解内容的精讲练习, 与课本内容进行知识链接和扩展, 引导学生以精读课文的主题关键词的方式进行延伸性自主学习, 教师辅助提供各类英语学习网站 (包括四级英语、雅思, 医护英语的各类学习网站) , 学生把自学成果进行形式各异的展示, 同时本阶段, 力争使学生在METS-3和CET-4考试能力达标。

(3) 拓展职业。在职业拓展阶段, 全面提升雅思阅读能力, 开展雅思阅读培训,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整体教学从国护专业和跨文化交际方向进行教学内容的文化链接、内容更新及进行专业内容的英语导读和文化领域有效学习, 为培养出国护士奠定专业英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四个结合

在三个目标引领下使得课内课外充分结合, 在整体教学中始终坚持IELTS、METS、CET-4和多元文化四种元素的有效渗入,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上实现了“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结合”“考试模式与CET-4题型的结合”“教学内容与IELTS标准结合”“语言应用与多元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英语的多元识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厚重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文化底蕴,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 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和活力。

3. 两个转变

基于这种新课程体系建设, 英语精读课程实现了“传统化向国际化转变”和“普通英语教学向行业英语教学转变”。

五、该课程特色的效果和影响

该课程在建设中能够基于网络、优化课堂、延伸课外, 自主学习、全能提高, 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规范化和立体化, 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与自主化, 具体表现如下:

(1) 教学理念先进。融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教学设计多元化。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将医护英语、雅思、四级考试和多元文化交际四元素有效的渗入精读课教学中, 优化课堂、延伸课外、结合专业、融合国际化考试标准, 形成多元一体化教学模式。

(3) 教研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化。教师在精读课的深入改革中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与探索, “灵感创意, 幽默课堂“活动、说课报告会以及对IELTS、METS、CET-4相关内容的教学研讨活动等, 都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教研活动内容, 使得教师之间能够互相交流教学经验, 互通有无, 做到教学方法的兼收并蓄和有效创新。为“3+4+2”的新教学体系的实际践行和再创新提供了内在保证。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 早晚课辅导、英文日记比赛、英语能力竞赛以及全国每年一次的英语模仿朗读比赛和演讲比赛活动, 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4) 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技术和电子光盘的运用为学生创设多维度的课堂教学环境, 同时将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外, 提供学生英语学习网站进行知识链接, 在教学中突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实用性、趣味性, 强调学生学习的交际性、互动性、主动性。

总之, 本课程注重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培养了许多学生在全国涉外护理演讲比赛中获奖, 四级考试和医护英语考试过级率逐年提升, 雅思考试效果喜人。针对性强, 实用性强, 教学效果显著, 突出了该课程的独特性和出色性。

摘要:依据课程建设评估指标要求,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趋势, 介绍了英语精读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定位及其课程设计, 并详细阐述了该课程的“3+4+2”新教学体系的特色, 即在三个教学阶段有效渗入雅思、医护英语、大学英语四级和多元文化元素, 实现传统化向国际化转变, 普通英语教学向行业英语教学转变的特色, 并对此特色的效果和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英语精读课程,课程特色,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慧仙.高校课程的特色:内涵与评估[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5, (8) .

上一篇: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下一篇:《生物育种》专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