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工具范文

2024-06-11

碳金融工具范文(精选10篇)

碳金融工具 第1篇

关键词:碳金融,工具创新,探析

一、我国碳金融工具创新成果

根据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主要的碳金融工具创新成果可以根据项目类、产品类、业务类和政策类进行分类。

(一) 项目类创新——CDM远期交易项目

2005年6月, 中国首个CDM项目——辉腾锡勒发电场项目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注册成功后, 在经历了短期的经验累积后迅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4月1日, 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的清洁发展项目 (CDM) 为2947个, 中国为1 296个, 占43.98%;而截至2012年3月15日, 我国已有752个CDM项目共获得529824780吨CERs签发, 占东道国CDM项目签发总量的59.76%, 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 http://cdm.unfccc.int/

(二) 产品类创新——碳能效融资和碳结构类理财产品

我国碳能效融资已开始起步, 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署《能源效率融资项目合作协议》, 成为国际金融公司开展中国能效融资项目合作的首家中资银行。截至2008年2月能效融资二期合作协议签订时, 能效融资一期合作已取得显著成效。碳结构类理财工具也有了突破成绩, 2007年8月, 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和美元理财产品, 基础资产为欧盟第二承诺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合约价格。两款产品于2008年9月2日到期, 分别录得7.4%和14.1%的较高收益, 并再次推出同类产品。

(三) 业务类创新——碳基金和碳信托

中国现阶段主要的碳基金有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中国绿色碳基金、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浙商诺海低碳基金、新能源低碳基金。其中,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2006年成立, 2010年10月已达110亿元的规模;中国绿色碳基金2007年7月成立以来, 已先后在北京、河北、内蒙古等15个省 (区、市) 实施造林项目100多万亩。我国的碳信托业务也开始起航, 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2009年11月成立了低碳财富循环能源一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2011年11月, 英国碳信托标准公司与中国CTI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CTI华测将根据碳信托的标准为中国企业提供审核及认证服务。

二、我国碳金融工具创新的SWOT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 SWOT分析

1.内部优势

1) 创新需求迫切

碳金融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现阶段国内金融机构对碳交易介入较少, 参与碳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有限, 但也正在这些方面积极努力以从根本上跟进国际碳金融发展的步伐, 如一些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借鉴国外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经验, 纷纷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银行业务, 故我国现阶段在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同时也会同时产生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迫切需求, 以加大碳金融发展的步伐。

2) 创新潜力巨大

我国正处在碳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 有关碳金融的各方面工作都会逐渐进入正轨并积极发展起来, 对于其中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也是同样的, 我国可供碳金融发展的领域广泛, 开拓程度较大, 在碳金融工具创新这块更是拥有巨大的挖掘潜力。

2.内部劣势

1) 对碳金融的认识程度低

我国现阶段的碳金融业务和投资活动常是墨守成规, 不愿甚至不敢去探索更好更有效率的碳金融应用工具。现有的碳金融市场还缺乏碳排放的二级市场及相应的金融衍生品和保险业务等金融手段的支撑, 这在很大程度进一步加大了人们进行新型碳金融工具应用的风险, 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工具的创新积极性。

2) 创新浅尝辄止, 深度不够

尽管我国已积极投身于碳金融的大力发展中, 特别是商业银行, 但对比欧洲、美国, 国内银行对碳金融的参与还仅仅是碳金融业务的初级信贷阶段, 不论是碳金融二级市场的建设、碳金融投资力度、在国际社会的参与程度, 我们离全球碳金融的发展速度都存在差异。我国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初级的衍生扩展阶段, 而没有达到真正质量上的高度。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

3.外部机遇

1) 全球碳金融广阔的市场前景为碳金融工具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据世界银行统计, 自2005年起, 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标的的交易总金额从101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315亿美元, 四年时间增长了约120倍, 交易量也由2005年的1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迅速攀升至481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而由世界银行管理下的碳基金和设施也由2000年的1.4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3.88亿美元, 具体如下图2所示。由此可见, 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和碳交易活动更加活跃, 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

2) 国际社会对碳金融的重视度不断提升

基于人类应对气候的责任和各国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双重目的, 各国围绕碳排放权展开了竞争, 形成了区域性和多层次化的碳交易市场体系。例如, 欧盟排放权交易计划形成的多国区域合作市场, 加拿大、日本、印度等国家级的排放交易体系, 美国和澳大利亚正在积极发展的州级排放交易体系等。其中, 欧盟宣布无论国际谈判的结果如何, 都将在2020年的基础上减排20%, 并通过率先进行政策与技术创新, 主导国际碳金融市场;日本政府为了达到低碳目标, 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和长远计划, 调整工业结构, 鼓励节能技术, 并提倡碳金融的私人投资, 同时设立多项相关的文件和法案。

4.外部威胁

1) 政策、法律、制度不完善

政策方面, 中国政府对碳金融的相关优惠政策没有加以明确规定, 更没有对各个相关行业碳金融工具的积极创新提出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法律方面, 对于违反低碳经济的经济运行模式的制约程度不够, 环保制约标准没有达到统一且可行的要求;制度方面, 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缺少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这些都导致了碳金融工具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通过在业务种的不断应用而得以发展创新。

2) 碳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

我国仍然没有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和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体系, 这制约了我国碳金融的发展, 使得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交易中处于低端地位, 没有碳价格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此外, 由于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审批程序复杂, 开发周期较长, 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正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机构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其项目和交易风险, 更难以开发或消化大量的项目。故此, 不能给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良好的温床。

(二) 我国碳金融工具创新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

1.创新标准不规范

标准和指标是金融工具创新的前提与基础, 而目前由于缺乏具体、统一的行动战略与规划, 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只是按照各自的理解分别确定碳金融工具创新的战略、方针、政策、制度和流程。例如, 全国推出了各种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 但“绿”的程度却各有不同。

2.创新力度不够, 质量不高

我国在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方面, 虽一直努力跟随国际趋势, 也取得了本文中所陈述的成绩, 但基本上都是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和成果, 或是套用一些继承式的金融创新模式, 一些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并没有从我国的根本实际出发来进一步衍生出技术性和普及性更加完备, 更能够调动全国人民积极性, 从而能够在力度上拉动我国碳金融快速发展的金融工具。

3.创新产品单一, 缺乏针对性

我国的碳金融工具缺乏多样性, 不能够在每一具体行业或地区把低碳经济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没有从现实生活实践中寻找到进行大力发展和改进的切入点, 同时针对具体的情况而创新出功能性质不尽相同的碳金融工具, 从而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对于国际碳金融市场来说, 我国碳金融发展处于初期, 各个方面的市场机制和法律规则都不够成熟, 并面临着各种风险, 包括制度风险、政治风险、商业风险和一些不可抗力的风险。针对这些问题就迫切需要一些积极的碳金融工具相应地应运而生来帮助人们尽可能地避免这些风险, 同时也更好地拓展碳金融发展的进程, 然而, 我国现阶段的碳金融工具创新还没有充分发挥这一作用。

4.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缺乏专门的碳金融人才, 这对我国的碳金融工具创新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致使创新的速度慢且成功率低, 而国外一些大学和机构已经专门开设了碳金融的相关课程, 例如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已经先后开设了碳管理和碳金融专业课程, 为其国家的碳金融发展大力培养和储备相应的人力资本。

(三) 中国碳金融工具创新的改进建议

1.制定创新的绿色标准, 加强国际创新合作

为了使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和体系逐步地规范和完善, 我国政府必须重视碳金融工具创新的相应技术标准, 使得该创新的碳金融工具的应用和实施是真正有效率和无负外部性。创新原则应该遵守国家环境政策、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 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经济发展状况, 并坚持赤道原则、坚持金融界可持续发展的自律规范、坚持与实体经济和现实情况相结合等。

2.加强知识普及和人才培养

碳金融工具的创新需要在实际金融业务和实践发展中逐步进行, 但同时创新也需要相应的碳金融理论知识、金融工具知识、创新原则等相关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为此, 我国政府在经济领域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同时也应加强碳金融知识的深度普及。教育方面, 在一些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现有专业人员强化方面, 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在公司内部开展培训活动, 使其掌握碳金融基础知识、了解最新碳金融国际动态, 并及时地应用到工作中。

3.加强创新的激励机制

我国碳金融工具创新的积极度不高与缺乏政策激励措施有很大的关系。我国政府应积极制定优惠政策, 激励金融机构参与并积极实施碳金融工具的创新, 对致力于碳金融研究的企事业单位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比如, CDM项目的税收减免政策、绿色信贷的利息补贴机制、降低CDM项目的相关税率或适当延长免税期、提高农林业CDM项目实施者的补贴率等, 以此带动各行业碳基金工具的创新积极性和关注度, 为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4.强化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力度

碳金融这一新兴市场具有参与者多、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 碳金融的发展是一个艰巨、繁杂的系统工程, 政府应出台明确的扶持、引导政策和风险补偿机制, 建立规范完善统一的交易机制, 为碳排放权供需双方搭建沟通和议价的场所。国际上, 美国和欧盟都有基于碳交易的法律制度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印度也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交易制度》。我国政府对于碳金融市场虽然很重视, 但是在机制建立上并没有跟上碳金融发展的需求。为此, 政府应制订专门的碳交易制度和法律规定, 对参与低碳项目和碳金融活动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给予足够的扶持力度, 同时加强碳金融业务的管理以及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 降低碳金融交易风险。

参考文献

[1]马玉荣, 陈波.论中国碳基金发展现状及运行机制[J].学术交流, 2011 (10) .

[2]胡堃.浅谈碳金融工具中的碳基金[J].经济管理与改革发展, 2011 (26) .

[3]牛慧.碳金融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证券投资工具-金融衍生工具 第2篇

一、产生

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是金融工具发展的最终动力,但金融创新的推进是直接动力,主要原因是转嫁风向和规避监管。

(二)主要类型

1、认股权证

认购股票授权证。持有人在一定时间内按确定价格购买股票。

认股权证的发行可采用两种形式:发行债券或优先股时发行,投资者无需支付款项,可增强发行债券和优先股的吸引力;单独发行,对老股东的.持股数量以一定比例发放。认购价格一般在普通股票票面价格的基础上上浮10-30%。认购价格越低,价值越大。

3、期货

(1)含义:买卖双方支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通过期货交易所进行的以将来的特定日作为交割日,按约定价格卖出或买进证券的交易方式。

(2)特点:

①成交与交割有一段时间。

②期货交易的标的具有双重性,即可以是证券,也可以是期货合同。

③期货合同具有可买卖性质。

④期货交易中,对冲交易多,实物交易少,一般进行交割的占2-3%。

(3)基本方法:

①买空、多头:先买后卖,预计未来某一时期证券价格上涨的。

②卖空、空头:先卖后买,预计未来某一时期证券价格下跌的。

现货市场 期货市场

9月份:

持有100万每元国库券,市场价96000美元 按总价值81000美元卖出10份国库券12月份合约

11月份:

市场价值跌至90000美元 按总价值75000美元买进10份国库券12月份合约

亏损6000美元 获利6000美元

4、期权

(1)含义:又称选择权交易,是指证券投资者事先支付一定费用取得一种可按既定价格买卖某种证券的权利。

(2)特点:交易对象是权利、期权实效的自动性、可在合同期内任何一天执行合同、属于单向合同。

(3)种类

①买进期权:又称敲进或看涨期权,属于买权,预测证券价格将上涨,签订买进的合约。

例:某人对某股票行情看涨,购入100股看涨期权,当时市场价48元,协议价50元,期权费2元/股,佣金100元,协定起3个月。假设三个月内市价为55元,履约,(55-50-2)×100-100=200元;如果市价为45元,放弃,损失2×100+100=300元;当市价为53元时,(53 -50-2)×100-100=0,收支相抵,盈亏平衡点。

碳金融工具 第3篇

在全球的环保主题下,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刻不容缓,一直坚持不懈。一款能帮助个人记录自己的节能减排行为,和刺激个人节能减排的碳排量控制工具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此,笔者团队设计了一款基于ios平台的节能减排碳排量控制工具,主要通过记录用户的节能减排行为,以积分换碳币再换奖励的制度,激励用户节能减排。该工具针对改变完善现有一些环保类手机应用的功能,主要是知识普及或者分享交流,并结合环保、金融、电商、互联网等几个方面,使学生群体或者个人群体更有动力去进行节能减排行为,并且促进环保行动,改善社会环境,呼吁社会节能减排。

一、研发背景及意义

1.1研究现状及趋势

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从一开始的企业碳排放交易,到《京都议定书》中定义的碳金融概念的产生,到现在包括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在内的两家银行推出低碳信用卡,碳金融理念可谓逐步深入人心。但是目前有关低碳排放的金融类产品在我国是很少的,只有少数银行推出类似低碳产品,例如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在内的两家银行推出低碳信用卡等。可以讲,适用人群数量相对我国人口来说依然是少之又少,并且目前该两款低碳金融产品针对的目标群体依然是企业或团体,极少针对个人。尽管各个政府部门、各大金融机构、商业企业等都在利用各种方式大力推动人们的环保行为,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比如碳普惠平台。碳普惠平台是最具影响力的低碳经济官方门户,推动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城市及低碳技术、低碳融资、低碳项目,并鼓励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力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尽管平台在多方面鼓励人们节能减排,但是,根据平台给出的数据,平台会员约为一万人。这个数量相对其他公众平台来说是比较少的。而且很明显,该平台的合作商家、活动、统计规则等其实是简单而又少数,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每个人节能减排的作用。而在我国,像碳普惠这样的低碳平台只有少数,更不用说应用软件。目前国内外开发的节能减排应用工具的数量都非常少,像国外Pollution、Green me等一些环保类软件,都是简单的以知识普及和分享交流为主的应用软件。而本工具则是结合节能减排和金融产品的助手式软件,除了帮助个人记录自己的节能减排行为,还有刺激个人节能减排的功能。

1.2研发意义

为激励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促进社会节能减排意识的养成,通过结合节能减排和金融产品的助手式软件,帮助个人记录自己的节能减排行为,还有刺激个人节能减排的功能,“让节能减排,从我做起”。响应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发展规划,响应全球节能减排发展趋势,积极迎合环保应用软件发展趋势。

二、设计方案

该工具的原型使用mvc框架进行结构化设计,使用UIkit框架进行界面的搭建,后台拟使用core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持久性储存开发流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应用规划、架构设计、界面设计、数据操作与存储、业务实现以及页面跳转。该工具具体需要包含六个功能。

排碳量和减碳量计算的智能统计功能,包括衣、食、住、行、用等多个方面。排碳量:其中衣包括购买衣服件数、洗衣用品使用量;食包括吸烟数量、喝白酒数量、喝啤酒数量、肉类消费、粮食类消费;住包括用电、煤气、天然气、燃煤、集中取暖、装修用品;行包括飞机、火车、轮船、地铁、公共汽车、低油耗小轿车、中油耗小轿车、高油耗小轿车;用包括塑料袋使用量、纸制品、一次性筷子;减碳量:步行里程、骑自行车里程、使用环保袋次数等等。资讯推送功能。进入app会请求用户是否进行定位,在app首页会有大学城公共自行车点,公交车站的地图,点开可查阅离自己最近的站点。还有当天大学城的PM2.5值和天气。并且在软件的首页,设有经过专业筛选的环保新闻推送窗口。环保知识普及。采取知识问答冲关的的形式,普及环保知识。同时,及时推送环保相关的新闻。个人成长计划。用户注册账号后,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环保成长计划。用户可以每个星期给自己安排需要参加的环保活动或者需要达到的节能减排指标,每完成一个任务,会给用户以积分形式累积,之后可换取碳币。当达到累积积分为一定数目后,会有一个荣誉称号。换物栏目中的部分商家可能会对所出售的低碳商品设置购买权限,比如要拥有哪个荣誉称号的用户才可以购买。除此之外还包括特色活动,有换物、众筹、拼车、其他活动等四个部分。其中,换物是指当用户积累一定碳币之后,可以用碳币去换取一些低碳产品,这些低碳产品由合作商家提供。又或者可以换取公共自行车的租用权等等。当然,如果碳币不够,可以换折扣券,然后用折扣券购买低碳产品。众筹是指学生团队或者社团等组织或学生个人有关于环保的创新想法或者环保活动,希望通过众筹募集资金。拼车是指统一出发点到同一目的地的两个用户拼车活动。其他活动是指其他一些由学生或组织发起的环保活动,希望征集参与者。当然,活动发布时会通过系统审核,也会标明时间地点等详细信息,还有是否属加碳币活动。

三、未来效益

该工具能带来的连带效益远高于工具本身。预计在发展的中期,本团队会创建一个服务于高校的节能减排助手工具,方便同学们对自己节能减排行为的了解,以活动形式激励大家节能减排。发展后期与低碳商家、企业、学校、社团、政府、协会、银行等组织合作,结合电商、金融、环保、互联网等方面,让企业、团体、个人均可使用该工具,搭建“个人-企业-社团-金融机构”的一个促进节能减排的低碳环保平台。

碳金融工具 第4篇

(一) 金融工具的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揭示和呈报关于金融工具的定义是:一项金融工具是使一个企业形成金融资产, 同时使另一个企业形成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任何合约。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第105号财务准则公告认为, 金融工具包括现金、在另一企业的所有权益以及如下两种合约: (1) 某一个体向其他个体转交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 或在潜在的不利条件下与其他个体交换金融工具的合约规定的义务; (2) 某一个体从另一个体收到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的合约规定的权利。

通常认为, 金融工具是一种交易工具, 是在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资产, 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 也是货币资金或金融资产借以转让的工具。

(二) 金融工具的分类

根据财产类型, 金融工具可分为债务型和所有权型两类。更普遍的分类则把金融工具分为现金类和衍生类。现金类包括证券和贷款、存款等, 衍生类分为交易所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和柜台 (OTC) 金融衍生品。金融工具具有表外风险, 不同形式其金融工具的金融风险不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 衍生类金融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 衍生金融工具

国际互换和衍生协会认为,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 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衍生金融工具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是一种新型的派生金融工具, 是在即期交易的商品合约、债券、股票、外汇等原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衍生金融工具一般包括股票期货合约、股指期货合约、期权合约、债券期货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具有4大特征:跨期交易、杠杆效应、不确定性和高风险、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共存。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 人们意识到, 衍生金融工具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首先, 价格的形成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金的有效流动, 同时加速经济信息的传递, 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其次, 衍生金融工具可以转移风险, 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增强国家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但是, 在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 衍生金融工具的负面作用受到了人们的诟病。

二、金融危机与衍生金融工具关系分析

从2006年春季开始, 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显现, 2007年8月, 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波及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至今, 金融危机已经波及了全球。分析其形成过程可以发现, 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是直接原因。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 美国利率水平较低, 而住房市场持续繁荣。一些贷款机构便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贷款。银行给购房者放贷后, 商业银行便通过投资银行, 对贷款进行重新包装, 通过发行和销售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债务抵押债券) 让债券持有人分担房贷风险, 以便使自己尽快回笼资金。

接着, 投资银行又推出了高风险的新产品CDS (Credit Default Swap, 信贷违约掉期) , 由于投资银行从CDO中拿出部分资金作为保险金, 因此, 保险公司也加入其中。从此, 具有高风险的CDO全面进入美国金融市场。之后, 美国金融机构把原始的金融产品分割、打包、组合, 从而开发出多种金融衍生产品。

由于衍生金融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复杂的风险管理, 又能降低交易成本, 同时蕴含着巨大的利润, 因此, 投资者纷纷加入到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中来, 其规模与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而随着衍生金融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 其风险也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难以评判。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 加上短期利率的提高, 次贷的还款利率相应地大幅提升, 这就使得购房者通过出售住房或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 购房者的还贷压力大大增加。当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时, 违约现象大量出现, 从而广泛影响了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 金融危机便由此产生。

研究发现, 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对冲风险, 但是独立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却隐含着巨大的风险。从衍生金融工具的4大特征可以看出,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具有高收益性和高风险性的投资工具, 因此, 这就大大增加了市场上的投机、套利机会。而从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 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 而次级抵押贷款、CDO、CDS等衍生金融工具则是引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

三、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 完善相关法律, 加强人才培养

从此次金融危机中, 各国均应提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认识, 加强探索和研究, 从而对衍生金融工具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价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同时, 各国还应完善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法律, 使对其监管有法可依。另外, 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防范专业人才培养也非常紧迫。

(二) 加强自身监管, 进一步防范风险

1. 金融机构应重点加强内部的自我监管

金融机构应重新确立发展目标及行为准则, 着眼长远, 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经营风险, 提高经营效率, 深化金融改革;建立从宏观至微观的控制系统, 规定交易种类和交易量等, 谨慎选择金融产品;重点加强内控, 严格监管交易程序, 实行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的分离, 并对业务授权进行严格的层次划分;对于机构的资产组合, 要定期进行审查, 从而对于风险过大的操作进行调整;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 合理地使用激励机制并加大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

2. 交易所应切实履行职责, 加强内部监管

作为组织者与市场管理者, 交易所要完善交易制度, 制定合理的保证金比例并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 避免连锁性合同违约风险的发生和内幕交易等事件的发生;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清算制度, 加强清算、结算、支付系统的管理, 通过协调各市场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要完善涉及衍生金融工具的财务监管与信息披露制度, 改革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各国交易所还应加强交流与合作, 在充分考虑各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探索。

3. 各国政府更应切实加强监管工作

各国应积极改革监管制度, 明确各机构的监管职能, 制定交易管理的统一标准, 通过消除立法和管理方面的不确定性;及时关注国内金融市场及重要金融机构, 一旦发现问题及隐患, 要及时采取措施, 缓解负面影响;各国应出台有利于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 从而抑制市场上过度的投机行为。

(三) 加强国际合作, 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在应对金融危机时, 国际间应加强合作。世界各国应在充分了解本国衍生金融工具现状的前提下, 积极加强彼此的信息交流, 从而提高对衍生金融工具在世界金融中的发展现状;国际清算银行应加强对衍生金融工作的调查研究, 并和各国政府加强交流与合作, 以加强对银行的监督;由于各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 各国应积极与国际接轨, 通过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加强信息的披露, 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各国的权益、防范金融风险, 促进金融稳定。

在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 世界各国均无法独善其身, 因此, 世界各国应积极努力、共同应对, 从而更好地掌握衍生金融工具, 有效防范其引发的风险, 使世界经济顺利渡过这场危机并重新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IASB, 2008:《Reclassification of Financial Assets:Amendments to IAS39and IFRS7》, http://www.iasb.org.uk.

金融衍生工具分类 第5篇

1.金融远期

所谓金融远期是指规定合约双方同意在指定的未来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或金融工具的合约,目前主要有远期外汇合同、远期利率协议等。金融远期合约通常在两个金融机构之间或金融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签署,其交易一般也不在规范的交易所内进行,所以,金融远期合约的交易一般规模较小、较为灵活、交易双方易于按各自的愿望对合约条件进行磋商。在远期合约的有效期内,合约的价值随相关资产市场价格或相关金融价值的波动而变化,合约的交割期越长,其投机性越强,风险也就越大。

2.金融期货

所谓金融期货是指规定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一期间按约定价格交割特定商品或金融工具的标准化合约,目前主要有利率期货、外汇期货、债券期货、股票价格指数期货等。金融期货合约与金融远期合约十分相似,它也是交易双方按约定价格在未来某一期间完成特定资产交易行为的一种方式。但金融期货合约的交易是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完成的,合约的内容,如相关资产的种类、数量、价格、交割时间、交割地点等,都是标准化的。金融期货的收益决定与金融远期合约一致。

3.金融期权

所谓金融期权是指规定期权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约定的时期内,按照约定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相关资产或金融工具的权利,也可以根据需要放弃行使这一权利的合约,目前主要有外汇期权、外汇期货期权、利率期权、利率期货期权、债券期权、股票期权、股票价格指数期权等。为了取得这样一种权利,期权合约的买方必须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即期权费。期权分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两个基本类型。看涨期权的买方有权在某一确定的时间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相关资产;看跌期权的买方则有权在某一确定时间以确定的价格出售相关资产。

4.金融互换

碳金融工具 第6篇

一、金融创新背景下金融工具主要特征

(一) 衍生性与契约化

大量的金融创新业务是在原生性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生而来, 并且是在未来某个日期履行的合同。如建立在利率、股价、汇率等基础形成的衍生金融工具, 通过签订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等合约形式实现交易。金融工具的本质是一种获得或付出未来现金流量的契约凭证, 通过金融交易可以转移风险和互换现金流。合约到期时, 交易者应付对方的金额由商品、证券指数的价格来决定。互换交易、远期交易、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都由双方协议确定。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并不需要进行实物的交割, 而只是对其头寸做一个了结。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交纳合同的全部金额, 只需交纳少量保证金等费用即可进行交易。因此, 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和投机性十分显著。

(二) 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继金融衍生品创新之后形成的另一项金融产品创新。最初始于1970年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转付证券, 并随着证券化对象的扩展, 资产证券化的形式更为多样和复杂。资产证券化分为实体资产的证券化、信贷资产的证券化、证券资产的证券化。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 该债券收益由特定资产的资金池加以保证。资产证券化改变了资产的流动性和风险收益特征, 优化了资产负债匹配结构, 大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三) 金融产品结构化

资产证券化本质上是对不同属性特征资产进行组合, 隔离而形成的融资方式。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结构金融的思想已开始萌芽, 并随着资产证券化技术的不断成熟, 结构金融产品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要发展方向。所谓结构金融产品是指一组或一系列非常复杂的金融工具组合, 往往是以参考资产组合为基础, 经过若干次“衍生”而形成。结构金融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产支持证券化产品 (asset-backed secrities, 下简称ABS) ;一类是“纯粹”的信用衍生金融产品 (pure creidt derivates) 。结构金融的出现一方面无限扩大了金融工具创新的“空间”, 另一方面可以针对特定客户风险特征, 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 促进资产流动性和金融交易。

二、金融工具会计核算理论分析

金融工具的特征改变了传统会计以过去实际发生业务作为核算基础的惯例, 将大量基于契约性的实际未发生的交易纳入表内核算。此外, 金融工具的衍生性, 结构化及套期保值业务大大增加了金融工具会计核算的复杂性, 同时也增加了金融工具价值计量难度。金融业作为重要的产业形式在西方进入后工业时代是许多国家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然而, 对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在理论上远未达成一致, 有的还处于不断争论和修订之中。

(一) 金融工具计量属性的选择

早在1998年, FASB主张将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基础计量属性, 体现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33号公告中。然而, 考虑到金融工具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IASB主张采用混合计量模式。即针对管理者持有金融工具意图不同, 某些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某些以成本和摊余成本计量。根据IASB的要求, 对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时, 首先应按照管理者意图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 理论上讲管理者意图决定了所持有金融工具的未来现金流和风险特征, 是金融工具价值确定的基础。然而, 以管理者意图对金融工具所进行的分类, 显然, 理想化了管理者意图的“真实表达”, 管理者作为自利者, 在进行金融工具分类时, 势必会选择最有利的分类方式, 其结果导致会计信息的扭曲和不透明。2007年~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显示有的金融机构有意混淆可供销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的区别, 在会计核算中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计量属性。为此, 2009年7月IASB发布了《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征求意见稿, 在征求意见稿中, 将金融工具按照计量属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另一类是按照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其中用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具有以下特征:金融工具具有贷款特征, 会导致偿还本金和利息支付的合同条款;金融工具基于合同收益率管理。这一改革简化了对金融工具的分类, 避免通过金融工具分类, 管理者主观操纵会计信息的可能性。但同时也保留了对金融工具基本分类的确认, 即将金融工具分别基于交易观和合同观进行分类, 简化了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二) 金融工具如何进行减值计量

截止2010年12月, 金融工具会计核算的修订进入了第二阶段, 即完成了对《金融资产减值:期望损失模型》征询意见, 并计划在2011年6月用预期损失模型替代IAS39的实际损失模型。随着有关金融工具会计核算修订第二阶段工作的完成, 意味着有关金融工具计量进入了新的阶段。摊余成本是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的重要属性之一。摊余成本是以成本为基础, 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存续期的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进行分配, 以提供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实际回报的信息。在摊余成本的确定方面, 新的修订稿和IASB39相比, 有着更深的金融内涵, 在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上表现得较为激进。在修订稿中, 摊余成本按当前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算得出, 对金融资产而言, 估计的现金流包括该资产在预计剩余期限内的预计信用损失。显然, 这与IASB39已发生损失模型不同, 要求对金融资产在寿命期内的信用违约概率进行估计, 并将估计的信用损失在剩余寿命期内进行分摊。该方法和金融领域中风险管理思想相一致, 但同时对会计人员来说, 意味着改变以实际发生作为业务确认的基础, 而将更多未来预计风险损失纳入了表内确认, 显然极大的增加会计信息的不可靠性。采用这一方法, 主要基于金融业务快速发展需要, 以实际发生业务作为确认基础, 低估了未来损失对金融工具价值的影响, 而一旦市场转坏, 过多的提取减值准备会对金融行业的业绩产生“脉冲式”的影响。将预计未来损失纳入当前表内确认, 能够避免企业业绩的巨大波动, 但对其实施需要更详细的操作细则, 以避免人为“利润操纵”。

(三) 复合金融工具会计计量

现代金融业最大特点是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复杂化和结构化。结构金融或复合金融工具的出现, 大大拓展了金融业务发展的空间, 结构金融产品以参考资产组合为基础, 经过若干次“衍生”而形成, 结构金融产品也称为嵌入式衍生金融工具。根据FASB133准则要求, 嵌入式衍生金融工具经济风险特征与主合同的经济风险特征不明确和不相关时, 应将嵌入式衍生工具与主合同分离, 嵌入式衍生金融工具根据FASB133准则按照衍生金融工具处理原则进行单独核算, 主合同则根据具体合约类型按照基本会计原则进行核算。在复合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中, 需要将嵌入衍生工具从混合合同分拆出来进行单独核算, 并对其权益或负债属性作出判断。为彻底解决此复杂问题, IASB在征求意见稿中建议对主合同属于IAS39范围内的混合合同, 应作为一个整体应用分类和计量要求, 即不再考虑将嵌入衍生工具从混合合同中分拆出来, 混合金融工具要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要么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此举大大简化了金融工具的核算。

(四) 套期会计核算改进

套期会计核算, 是在明确企业利用套期业务进行套期保值的前提下, 分别对其实体经济中被套期项目和套期业务进行核算的会计方法。在套期会计核算中, 对套期关系的认定和有效性评价是实施套期会计的前提。由于套期会计实施条件相对比较苛刻, 实施过程繁琐, 大大限制了企业对套期业务的反映, 2008年6月FASB对财务会计准则第133号进行修订, 降低了使用套期会计的门槛, 将对套期有效性的评估从高度有效降低到合理有效。当企业拥有公允价值计量的选择权, 企业套期核算可以自然实现, 套期会计原有繁琐的方法就可以取消。

三、IASB与FASB各自立场及对金融工具会计改革路径的影响

(一) IASB与FASB各自的立场

由金融工具会计核算修订的进程中, 可以看到IASB和FASB有着各自的立场和出发点。IASB由欧洲国家为主导, 并着眼于在全球推进对其准则的采纳。考虑到寻求准则在全球广泛适用性, 在准则制定上强调有步骤和谨慎性原则。FASB尽管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准则制定机构, 但其与SEC紧密联系, 决定了FASB对于会计信息透明性有着更高追求。在金融工具计量属性的选择上, FASB主张将公允价值作为所有金融工具的基础属性, 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净利润或者其他综合收益;只有在例外情况下, 自有债务将以摊余成本计量 (杨海峰, 2009) 。IASB在金融工具计量属性的选择中, 默认了管理者部分选择权, 而这些选择权无疑对金融工具未来交易的经济实质有重要影响, 反映了金融工具业务存在的特质。而FASB试图摈弃管理者对金融工具计量属性选择的影响, 减少管理者操纵的人为空间。在金融工具减值的问题上, IASB和FASB也未达成一致, FASB主张根据公允价值变动作为金融工具减值确认的基础。FASB认为未来信用风险或利率风险都会反映在市场价值中, 市场价格能够对未来影响价值波动的因素做出无偏估计。由此可见, FASB仍旧秉持着“全能市场”的理念, 然而, 该方法的实施前提是所有金融工具的计量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其次, 2007年~2008年金融危机也显示非正常的市场环境中, 市价的波动未必是金融工具真实价值的体现。二者孰对孰错, 孰重孰轻?如果站在金融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会看到IASB和FASB各自不同出发点的合理性。截止到2010年, 金融产业作为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早已经过了将金融交易作为实体经济辅助业务发展的时代, 金融产业具有和实体产业, 甚至超过实体产业发展规模, 其交易实质也早已不是简单风险管理和风险对冲的阶段;以风险为标的, 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当今金融产业发展的实质。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业务, 是摆在会计准则制定者的重要课题。准则不仅仅要指导现有业务的核算, 更要具有预见性, 超前性, 以避免会计准则制定者作为“救火队员”的被动。从这一角度来看, IASB的调和性是情理之中。FASB的超前具有一定预见性。

(二) 对金融工具会计改革路径的影响

包括: (1) 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仍旧是金融工具会计改革的主导方向。FASB和IASB尽管在金融工具改革进程中存在一定分歧, 但面临日益复杂的金融创新业务, 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透明性, 是两大准则制定机构优先考虑的问题。尽管普遍认为由于金融危机影响, 两大准则制定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会趋向保守。然而, 由2009年启动的金融工具会计改革进程来看, 两大准则制定机构仍旧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计量的基础属性, 并且通过简化金融工具分类, 以扩大公允价值适用范围。这一改革方向反映出金融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可以看到公允价值是对“假想交易” (hypothetical transactions) 进行计量, 假想交易是交换的双方已达成“确定承诺” (firm commitment) 已进行或即将进行的非现实交易 (葛家澍, 2009) , 由该定义可以清晰看到金融市场大量交易符合该定义, 这些交易大多受到一定契约约束, 并且只有在未来才可能交割的交易。由这些假想交易而形成的资产、负债或权益与实体经济的会计要素不同, 这些会计要素往往是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凭证, 其价值的计量更容易受到未来经济波动的影响。坚持公允价值计量, 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要将大量未来经济因素纳入会计核算体系, 如未来利率的变化、贷款客户信用的变化等等情况, 无疑增加了会计计量困难性, 给整个会计结构带来巨大的挑战。 (2) 改革路径分别体现在“渐进”和“激进”选择。FASB和IASB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适用范围方面存在分歧体现了两大准则制定机构在金融工具会计改革进程中的“渐进”和“激进”的选择。IASB要考虑准则适应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需要, 在改革中倾向以渐进的步伐来推动改革;而FASB仍旧坚持原有的会计透明度理念, 为协调由于扩大公允价值适用范围而带来对企业利润巨大波动性的影响, FASB采用FV-OCI模式披露相关信息。不主张将所有的公允价值变动全部计入净利润, 而是将某些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3) 改革的结果以趋同、融合和求同存异为主线。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适用范围的扩大, 美国FASB与IASB相互合作建立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是大势所趋。为此, 在2002年FASB与IASB正式同意共同致力于会计准则的趋同, 并陆续就会计准则的基础概念工作展开研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FASB与IASB通力合作, 联手启动了金融工具会计的修改工作。诚如上述分析, 二者在金融工具会计改革的具体模式上还存在差异性, 这一差异性反映了二者在准则制定的路径选择上的不同、过去历史积淀下的准则制定理念的不同、以及在发挥准则规范作用时所面临的经济背景的差异性, 由此决定了FASB和IASB趋同和等效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行进。

四、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修订的影响及启示

(一) 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修订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环境和西方成熟市场环境有着巨大差异, 特别是在金融领域还有着较严厉的管制, 更谈不上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 众多金融工具市场也没有充分启动。金融工具会计规范的内容因此显得较为单一。但FASB与IASB就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修订仍旧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IASB简化了金融工具的分类问题, 避免过去以“持有目的和动机”进行分类的人为可操纵性。然而, 无论是FASB, 还是IASB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中都以扩大公允价值计量作为重要改革方向, 并且将未来可能的风险纳入会计计量范围内, 这无疑是对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巨大挑战。我国准则制定机构面临着两难局面:一方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在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上我国的相对保守和滞后, 也显著拉开了与IASB在准则关键构架上的差异性。因此, 加快构建《公允价值计量》已经迫在眉睫。其次, 应该看到FASB与IASB的准则制定思路适应西方后工业时代金融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经济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发展及结构升级阶段, 经济发展以实体经济为主, 在金融领域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 限制了公允价值适用的范围。因此, 如何妥善处理准则超前性和实践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是准则制定机构修订金融工具会计规范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 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修订的启示通过对金融工具

会计规范的修订, 可以看到国际化和全球化是未来经济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中金融业务的结构升级是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金融会计业务的规范要保证其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统一性, 同时为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同阶段, 又要呈现一定特殊性,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修订无疑为其他准则的制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参考文献

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的铸态组织 第7篇

近年来,利用硼化物的高硬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它为主要硬质相的耐磨材料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材料界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初,澳大利亚Queensland大学Kelly等提出由于硼在α-Fe和γ-Fe中只能微量固溶,向铁中加入高含量的硼,除了少量固溶于基体外,大部分会形成高硬度的硼化物,因此,通过调节硼含量和碳含量,可以实现对硼化物硬质相的体积分数及基体含碳量的控制,进而使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强韧性。基于此分析,Kelly等开发了耐磨性能优异的铁铬硼合金[3,4,5]。本国学者郭长庆、符寒光、刘仲礼等随后也开展了大量高硼铁基合金的研究[6,7,8,9],研究发现获得的共晶Fe2B相具有高硬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其显微硬度达到1400~1500HV,最终的合金硬度达到60HRC以上,冲击功大于10J,硬度和强度达到传统工具钢的水平。基于硼的这种特性,本工作研究了一种在普通高速钢的基础上,用廉价而丰富的硼元素部分取代其中的铬、钨、钼、钒等贵合金元素,而设计的一种含1.5%~2.5%B和含0.4%~0.5%C的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这样在保证了普通高速钢硬度和耐磨性的同时,又明显降低了其生产成本。本研究主要对这种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的铸态组织和物相组成进行分析。

1 实验

1.1 试样成分

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中硼是主要合金元素,其目的是为了让高硬度的硼碳化合物起到耐磨骨架的作用。但是如果硼加入量过高,形成许多大块状的硼碳化合物,会使其强度和韧性大幅下降,所以硼含量应控制在3.0%以下。由于硼的加入可以取代钢中一部分碳的作用,而碳含量的降低可改善材料的韧性,同时有利于在热处理后获得综合力学性能较好的板条状马氏体组织,但是碳含量太低也会影响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所以实验控制碳含量为0.4%~0.5%。加入适当的铬、钨、钼、钒等合金元素,主要是为了生成一定数量的合金化合物,并提高材料的淬透性和淬硬性,进而改善材料的硬度、红硬性和耐磨性[2]。同时,加入一定量的铬、钼等合金元素,还具有稳定硼化物和硼碳化物的作用[10]。具体试样成分见表1。

1.2 实验方法

采用100kg中频感应熔炼炉熔炼,炉料包括废钢、生铁、硼铁、铬铁、钨铁、钼铁、钒铁。钢液温度升至1500℃时,经0.15%的铝一次脱氧后,加入硼铁。待钢水温度升至1550~1600℃时,扒渣并插铝二次脱氧,在砂型中浇注基尔试块,浇注温度为1430~1480℃。

使用Neophot光学金相显微镜、JSM-6510型扫描电镜观察显微组织。采用XRD-7000型X射线衍射仪对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材料中的物相进行定性分析。宏观硬度选用HR-150A型洛氏硬度计测量,选取同一截面上五个测试点的硬度平均值作为该试样的洛氏硬度值。采用HMV-FA2型显微硬度计测试基体和硬质相的显微硬度。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凝固过程分析

Fe-B相图[10]与Fe-C相图比较相似,在γ相区有较大的固溶极限,Fe2B的出现类似于Fe-C平衡相图中的Fe3C。为获得共晶硼化物组织,高硼铁基合金中硼的质量分数一般在0.5%~3.8%。图1为Fe-B-C三元系相图[11],从三元相图可知,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的凝固过程是先析出γ-Fe相。由于B,Cr,W,Mo,V 等元素在γ-Fe相中的分配系数均小于1[12],特别是硼在铁中只能微量固溶,因此,在砂型铸造条件下,先析出的初晶γ-Fe相在随后冷却过程中,一边长大形成基体组织;一边向液相中析出B,Cr,W,Mo等元素。当液相成分中硼首先到达共晶点后,便沿着E2M二元共晶转变线发生L→γ+Fe2B的共晶反应。随着L→γ+Fe2B共晶凝固的进行,残留液相中硼含量减少,钒、钨、钼、铬等合金元素的含量增加,于是在残留液相中开始γ+MC,γ+M2C,γ+M7C3等共晶反应的凝固。共晶反应结束后,合金全部转变成固态。随着温度的下降,初生奥氏体和共晶奥氏体的含硼量和含碳量下降,硼和碳向奥氏体晶界扩散,在晶界上析出二次硼碳化合物。

2.2 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铸态组织分析

图2为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铸态下的显微组织。实验发现,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铸态组织由初生奥氏体和连续分布的共晶组织组成,是一种类似亚共晶组织。其中初生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主要转变为了板条状马氏体,未转变的部分则以残留奥氏体的形式存在。而出现这种马氏体为+少量残留奥氏体的基体组织主要是由于微量的硼固溶于奥氏体中提高了钢的淬透性,同时,Cr,W,Mo,V等合金元素溶于奥氏体后,也增加了奥氏体的稳定性,使得C曲线右移。

图3为铸态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试样的XRD谱线,XRD谱线分析可知,铸态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的共晶硬质相主要有Fe2B,Fe3(B,C),Fe23(B,C)6,Cr7(B,C)3和(W,Mo)2(B,C)。根据对凝固过程的分析,Fe2B为二元共晶反应的产物;Fe23(B,C)6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奥氏体的冷却过程中,奥氏体中的硼和碳向晶界扩散,在晶界处形成的二次硼碳化合物;另一方面,由于硼的原子半径(0.097nm)大于碳的原子半径(0.077nm),而硼的原子序数又低于碳的原子序数,于是在尺寸因素和价的效应两方面作用下,硼元素在碳化物粗化过程中,能够部分取代碳原子的位置而大量固溶于碳化物中[13],因此形成了Fe3(B,C),Cr7(B,C)3和(W,Mo)2(B,C)等复杂的三元或四元硼碳化合物。另外,测试共晶硬质相和基体的显微硬度分别为1180~1520HV和540~620HV,铸态的宏观硬度达到55HRC。

2.3 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共晶硬质相的形态分析

由于硼的作用,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在晶界处形成了较多的硼化物或硼碳化合物等共晶硬质相,当1.5%<ωB<2.5%时,通过ImageJ软件测得其共晶硬质相体积分数达到22%~42%。图4是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中共晶硬质相的几种典型形态,主要包括骨骼状、筛网状和板块状三种。在背散射电子作用下(见图5),发现网状共晶组织和骨骼共晶组织呈现两种明显不同的颜色,网状组织更亮,甚至在网状边界或交界处还出现了少量亮白色区域,而板块状共晶组织则是两种颜色的混合。表2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骨骼状组织中,Cr含量较高,而W,Mo,C含量比较低,说明骨骼状组织中含有较多的含铬碳硼化合物,主要为Cr7(B,C)3,另外Fe2B相也呈现为骨骼状组织[14],因此,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铸态组织中骨骼状共晶相主要为Cr7(B,C)3,Fe2B;相比于骨骼状共晶组织,筛网状组织中,Cr含量减少,而W,Mo,C含量明显偏高,因此在这一区域,形成了较多的W,Mo化合物,结合XRD射谱线分析可知该物相为(W,Mo)2(B,C)。而网状边界和交界处则为明显的W,Mo富集区,W,Mo含量达到最高;另外,由于Fe3(B,C)为B置换Fe3C中C原子后而形成的合金渗碳体,Fe23(B,C)6则是在奥氏体的冷却过程中,奥氏体中的硼和碳向晶界扩散,在晶界处形成的二次硼碳化合物,因此分析Fe3(B,C)和Fe23(B,C)6相在初生奥氏体晶界呈网状分布。

综上所述,对于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中不同的共晶形态,主要是由于不同合金元素与碳原子和硼原子的不同结合方式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化合物。除了组成物相外,共晶硼化物的形态是与其共晶特性分不开的,硼化物的共晶反应是属于非小平面-小平面长大方式[15],但具体生长过程和特点尚需研究。

硼化物和硼碳化合物均是良好的硬质相,它们的存在有利于提高材料的耐磨性。此外,铬、钨、钼、钒等合金元素均可一定量的固溶于基体中,有利于改善钢的红硬性,增加钢的淬透性,提高基体的硬度,同时高硬度的基体对碳硼化合物有着很好的支撑作用,也能促进材料耐磨性的提高。

3 结论

(1)含1.5%~2.5%B和含0.4%~0.5%C的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的铸态组织主要由马氏体、少量残留奥氏体及Fe2B,Fe3(B,C),Fe23(B,C)6,C7(B,C)3和(W,Mo)2(B,C)等共晶硼碳化合物或硼化物组成。

(2)由于合金元素种类多且分布不均匀,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的共晶组织具有骨骼状、筛网状和板块状三种类型,其中骨骼状中硼、铬含量较高,而钨、钼则在筛网中有较多存在。

(3)铸态下,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基体和共晶硬质相的显微硬度分别为540~620HV和1180~1520HV,宏观硬度达到55HRC。

摘要:针对普通高速钢含有大量贵重合金元素的缺陷,设计了一种用廉价的硼元素部分取代普通高速钢中价格昂贵的铬、钨、钼、钒等合金元素的新型耐磨材料。借助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等手段对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的铸态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硼中碳合金工具钢铸态组织由马氏体、少量残留奥氏体及Fe2B,Fe3(B,C),Fe23(B,C)6,Cr7(B,C)3和(W,Mo)2(B,C)等共晶硼碳化合物或硼化物组成。其基体和共晶硬质相的显微硬度分别为540~620HV和1180~1520HV,铸态宏观硬度达到55HRC。

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在哪 第8篇

自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被收购,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也申请破产保护,而高盛、摩根斯坦利也转为银行控股。这场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各国的金融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冰岛甚至陷入国家破产的边缘。

这场金融危机爆发的主因之一是美国经济环境过度宽松,对金融工具缺乏严密的监管规范。

在美国,典型的资本主义特点使得金融创新过分强调利润,忽视风险控制,多数投资银行大量从事次级按揭贷款和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这虽然带来了高额的利润,但同时也导致风险的扩大,而且投资银行通常都是通过拆借大量资金来进行投资,导致财务杠杆比率不断提高,风险因素不断积累。例如摩根斯坦利过去每年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达到20%,而商业银行只有12%~13%;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时的负债高达6130亿美元,负债权益比6130:260。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就是美国的金融机构将次贷资产证券化,转变成次级债,高风险隐藏于高额的回报之中。除了类似这些次级债的衍生债券的设计者,可能没有人能真正认识到其真正的价值和风险。投资者的信息来源只能依赖于信用评级机构,由于有金融创新概念的“掩护”,使得低质量的金融工具能够获得高级别的评定,价值逐渐被放大,实际价值被严重高估。投资者只看到了表面的高收益,参与者越来越多,交易的链条逐渐拉长,一旦危机爆发,金融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必定会扩张。

许多金融家和政治家还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众多银行家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在危机爆发后导致金融机构确认了大量并没有现金流失的损失,导致投资者因恐慌而抛售大量次贷产品的股票,进一步加剧了危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身存在局限性,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同时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促使金融机构倾向于短期决策,导致财务报告出现波动,进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银行的市值和利润都大幅缩水,投资者抛售股票,加剧了危机。

本文看来,衍生金融产品的运用及以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并不存在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对金融环境的监管及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美国为了刺激经济推行宽松的经济环境,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在“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不计后果地开发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在高额收益的诱惑下,金融产品链条成了加长型,风险逐渐叠加,最终在次级贷款这一环爆发。

二、金融危机的启示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已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衍生金融工具这把“双刃剑”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给上市银行带来了风险,此次金融危机就印证了这一点。这也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要充分认识衍生金融工具的利与弊,适度运用衍生金融工具。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是过分强调衍生金融工具能够带来高额利益,而忽视了潜藏的巨大风险,而且大量衍生金融产品的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则加重了金融市场的复杂程度和市场的波动性。因此,盲目扩张衍生金融工具必将会存在产生风险的隐患。

其次要加强我国的金融监管力度,银监会和上市银行自身都应充分重视金融监管,监管必须跟上发展的步伐。

在2004、2005年美联储的调查报告中就发现美国某些银行有为了利润盲目放松贷款限制的现象,但是宽松的市场经济环境使得这一点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注意到衍生证券所蕴藏的巨大风险。在美国银行业出现违规现象时,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在2006年6月就曾提醒业界要防范不当金融创新,尤其是衍生产品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所以监管要跟得上创新的脚步。

最后银行的发展不能过度依赖单一业务,应逐步发展“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分散风险,此次金融危机遭受巨大损失的通常是从事次级按揭贷款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占比高达85%,说明其收入来源单一,过度依赖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混业经营是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实现多元化收入来源,使银行的经营充满活力。

三、完善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建议

尽管上海证券交易所分析认为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上市银行的影响有限,但我们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以公允价值计量给上市银行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而且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品种越来越多样化,这种冲击和风险有扩大的趋势。针对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现状,对上市银行及监管机构提出以下建议:

1. 上市银行要严格执行衍生金融工具准则。

新会计准则体系注重科学发展观及风险管理导向理念,国内上市银行应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负债分类的规定,及时充分地列报、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相关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通常都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遵循谨慎性原则进行相关会计处理,采用公允价值准确计量因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资产负债表内据实披露。前面已经证实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易造成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的波动,公允价值计量又有众多前提条件,存在人为因素,因此要严格遵照公允价值取得的条件,确保获取公允价值的客观性及准确性。

2. 上市银行应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新金融工具准则更重视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盈利模式,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关注上市银行今后的发展潜力、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目前来看,我国银行的监督管理机构——银监会对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规范可操作性不强,难以适应新准则众多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因此,上市银行应把握新准则实施的关键机遇,参考国际上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及方法,借鉴国外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构建适合我国上市银行的完善、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3. 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时的风险防范意识。

上市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应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全程进行风险控制。交易前评估其风险和收益,制定相应的经营管理策略,上市银行管理层应定期报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的经营情况,评估上市银行所承担的风险是否在承受范围之内;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和应变措施,从而能够有效防范和减轻危机来临时银行受到的影响。上市银行应充分关注衍生金融工具的异常变化,如市场价格变动、交易一方倒闭等问题,以确保在衍生金融品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或在最坏情况出现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4. 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审核制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随着公司制度的逐步健全,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上市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体系及内部控制措施执行结果进行审计,并对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内控制度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借鉴巴塞尔协议的有用信息,利用准确、及时、可靠的衍生金融工具当期交易数据和历史数据,全面引进风险评价方法,注重上市银行的流动性和财务杠杆管理,准确计提风险准备金;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设置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以确保管理层能够及时控制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市场上的风险。

5. 交易人员严格遵照职责分离制度来设置。

实行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人员职责分离制度,将结算与交易职责分离。财务部门要保持独立性,独立对后台结算进行结算和付款,资金部门的财务人员核对前台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授权、交易价格和持有限额等项目,对后台结算与前台交易二者计算出的损益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分析误差,及时报告超出授权范围的交易。这种机制能够防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人员越权交易及相互之间的欺诈行为,防止因违规操作给上市银行带来的重大损失。

6. 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专门人才的培养。

由于银行业务的特殊性,会计人员应具备银行会计学、金融学、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应对银行会计人员各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系统培训,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新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判断的能力,掌握金融资产减值计算方法,培养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7. 上市银行应谨慎引入公允价值,加快内部评级体系建设。

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但对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来说与国际金融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完全引入公允价值还不是很成熟;新准则赋予上市银行管理层较大的公允价值自主选择权,对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来说也为时过早,所以上市银行应谨慎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由于我国上市银行一直遵循的是历史成本原则,随着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中的广泛运用,给上市银行带来的风险因素也会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的上市银行采用的内部评级体系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评级结果的检验等方面与国际上成熟的内部评级体系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评级体系也不够全面。因此,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评级体系对于我国上市银行增强国际竞争力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 第9篇

衍生金融工具产生于股票、债券、利率、汇率等基石:金融工具, 但又不同于这些基础工具, 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 杠杆性

衍生金融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人市场交易, 只需动用少量资金即可控制资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约。如果实际的变动趋势与投资者预测的一致, 就可获得丰厚的收益;反之, 则会损失惨重。

(二) 派生性

衍生金融工具是由传统金融产品派生出来的, 因此其价值主要受基石:工具价值变动的影响, 股票指数的变动影响股票指数期货的价格, 认股权证跟随股价波动, 都是这一特点的体现。

(三) 不确定性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质上是一种合约, 是人们对汇率、利率等标的价格发展变化作出的主观预测, 不仅签约双方的信用状况影响合约的最终执行, 而且合约中标的价格的未来变化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财务会计的影响

(一)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资产”的传统定义是指因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由企业控制的, 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指因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发生的企业现有义务。这种义务的结算将会引起含有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的流出。两个定义的共同点均是立足于过去的交易, 而在未来期间必定有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与流出。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之一就是契约所体现的交易并未发生, 而是在未来发生, 它们以契约或合约为基础, 在契约签订日之后, 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基本确定, 虽然没有实际的款项支付, 但双方在契约开始生效后, 便享受某种权利或承担某种义务。按现行标准, 这些权利或义务不能称之为资产或负债, 只能作为“表外事项”加以披露。然而, 这些事项往往数额巨大, 稍有不慎, 便会导致企业破产。因此, 传统的计量标准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是行不通的。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也不容许它们游离于报表之外。

(二)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众所周知, 传统的会计计量建立在“实际成本” (即历史成本) 基础上。实际成本会计模式以交易发生时所付出的原始成本即实际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属性, 并维持这个属性, 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耗用或销售, 或负债已经清偿为止。然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 由于它们风险 (包括价格风险、信用风险) 和流动性太大, 其市价随利率、汇率双重变动而波动, 起伏很大。若继续实际成本计价, 已难以反映其真实价格及损益。具体来说: (1) 按“实际成本”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 难以反映企业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真实情况。“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各国实现浮动汇率制。衍生金融工具在动荡的汇率和利率影响下, 市价起伏较大, 沿用“实际成本”计价已说明不了问题, 显得苍白无力。 (2) 按“实际成本”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 难以反映持仓盈亏变动情况。持仓盈亏, 从传统会计看是一种未实现损益, 不应视为期货投资损益。但期货投资风险大, 客观上又必须向报表使用者提供这方面的重要信息。如果在会计上仅仅提供期货开仓购入与开仓卖出的财务信息, 对于持仓浮动盈亏不予反映, 那么会计报表使用者就无法了解企业期货交易的过程及其真实的盈亏变动状况。

(三)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我国会计在处理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时, 都是按传统的会计方法。比如, 购进一批股票, 以其取得成本入账, 而当持有股票时, 虽然股市活跃, 股价变化很大, 但在报表中是以历史成本反映, 只有等到股票出售后才确认损益。这种处理使企业资产价值得不到真实反映。当然, 在目前我国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较少、种类单一、金额不大的情况下, 采取这种方法也并非不可, 但当金融创新日益发展, 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越来越多, 金额日渐增大时, 这种处理就难以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与批露进一步思考

我国于今年制定了新的会计准则, 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基本上满足了我国现阶段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新准则的内容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 无论是确认还是计量, 都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然而, 正如上文所说, 公允价值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信赖于职业判断。存在人为估计的影响。因此, 笔者认为除了实行新准则, 对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披露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思路作努力。

(一) 提取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

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可确定性是现行会计理论所遇到的挑战之一, 针对此挑战.有学者主张可以不改变现行会计理论结构。而采用谨慎性原则进行处理。我国当前金融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风险的度量方法越来越成熟, 野村证券 (香港) 有限公司李国宁在《衍生产品的风险控制》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及度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可见风险的度量并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根据风险程度进行计提准备金是可行的。在具体处理上, 可以设立“金融风险准备金”会计科目, 该科目属调整科目, 核算计提风险准备金的增减变动, 类似于其它会计科目的准备金。由于会计主体一般可能会持有不止一种的衍生金融工具, 风险程度不尽相当, 此时可以通过计算工具的综合风险系数。然后通过“保证金×系数=准备金”公式计算准备金。显然, 此处的关键是计算综合风险系数, 它是在各工具风险系数的基础上汇总而来。不难看出。准备金的提取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可以对夸大会计利润产生牵制。

(二) 改进会计报表结构与编制格式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较多的企业增加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如果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额占企业营业额较大比重, 则可以将资产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 将负债分为“金融负债”和“非金融负债”。其次, 可以增加一张“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表中详细列明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特征、风险系数、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日等内容, 以方便投资者利用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再次, 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建议;增加一张第二利润表 (也可以称为综合收益表) 。用于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损益情况, 将衍生金融工具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与已实现的损益合并。

四、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的防范

(一) 建立活跃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我国现有的市场条件下, 公允价值很难保证其“公允”性, 所以有必要完善金融市场, 建立活跃的市场条件。由于交易活跃公开, 因而各种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市价就能很好地反映出其真实的价值, 这种真实的价值完全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所以, 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进程中, 就有必要建立与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市场体制, 通过市场条件使会计人员很容易地获得按公允价值定义所需的各种具体计量属性形式。

(二) 构建全面有效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 主要应包括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事中监督, 主要应包括对衍生金融工具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 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各项指标与其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 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 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 以确保金融机构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 尽量避免与减少会计风险所带来的损害。事后监督, 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 对金融机构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 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 以进一步防范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

(三) 加强员工的技术和职业道德培训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当认真学习和分析新准则的变化和要求, 有针对性地培训会计人员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的知识, 使会计人员能迅速掌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精髓, 尽快缩短新旧会计准则的过渡时期。企业应该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规模设置相应的部门, 并引进相应的人才对衍生金融交易加以管理, 同时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避免类似于“中航油事件”的内部控制风险再次发生。

摘要:衍生金融工具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产品。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金融技术的不断进步, 衍生金融工具以其低成本、高效率、高流动性的特点适应了这种需求背景并迅速发展。然而, 衍生金融工具既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 也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应对其会计风险进行分析和防范。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会计问题,会计风险

参考文献

[1]、段爱玲.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 2003, (06) .

[2]、易先智, 李琳. 刍议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披露[J]财会月刊, 2003, (07) .

[3]、杨邦宁, 李红.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3, (05) .

[4]、彭启发, 刘绍军. 论会计“决策有用”目标在实务中的应用[J]重庆社会科学, 2005, (05) .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披露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确认,披露

0 引言

衍生金融工具自身是一把双刃剑, 他在可以为企业带来巨额价值的同时也伴随巨大的风险, 巴林银行倒闭、中航油事件, 再到雷曼兄弟的破产都是其风险的具体体现。然而这些企业大规模爆发财务危机之前的财务报表未反映出存在的风险, 反而显示出形势一片大好。披露不充分虽然不是造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 但它确实对危机爆发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 (陆德明, 1999) 。从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事件可以看到仅仅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计量是不够的, 从近来美国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显然未真实反映其价值和风险, 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为何要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披露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披露, 以充分揭示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和风险。

1 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情况

IAS32《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将衍生金融工具定义为具有如下特征的金融工具: (1) 其价格随特定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 (2) 不要求初始净投资, 或仅要求较少的净投资。 (3) 在未来日期结算。根据IASB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可以得到衍生金融工具的三个特征:衍生性, 杠杆性和未来性。也正是这些特定使其区别于其他资产或负债, 也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巨大风险性和要求与其它资产负债作不同的会计处理 (陈小悦, 2002) 。对于会计处理和监管来说, 衍生金融工具最重要的是他的经济实质, 衍生金融工具所承载的风险和收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的用途:投机、套期还是套利。基于此, 本文采用IASC和FASB所采用的将衍生金融工具分为用于避险的衍生金融工具和用于非避险的衍生金融工具。用于避险还是非避险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关键 (孙菊生, 1998) 。

2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披露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非常的巨大, 从而使得操作不慎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但是一次操作输掉诺大的一个企业这种概率是多么渺小也是可想而知的。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是不够全面应该为这些灾难负一部分的责任, 因为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欺骗了远离企业的投资者们。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衍生工具的风险也应该放在企业正面进行评估。因此, 下面将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面临的风险、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管理两个方面披露衍生金融工具承载的风险。

2.1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数量层面的信息披露

2.1.1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 是指因标的资产等因素的价格变动而导致的衍生金融工具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

企业应当提供内部风险测算方法所估算的市场风险定量信息, 以及有关市场风险管理表现的信息。与此同时, 金融机构还应提供有关模型的定性信息, 以帮助投资者和市场理解定量信息的价值和含义。由于企业定期报表只能提供一个时点的风险信息而风险不仅存在于报告的那一瞬间, 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瞬息万变再加上杠杆效应, 任何一个时刻企业都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 因此企业应当就整个报告期的风险情况提供一系列数据, 从而使得市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有一个动态的了解。

2.1.2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对手违约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一般情况下, 信用风险只存在于场外交易中 (由于场内交易双方受到交易所的各种措施的保护如保证金制度, 在几乎不存在信用风险。) 。交易对手违约原因主要包括:自身经济状况的恶化失去履行合约的能力和标的物的市场价格发生巨大变化而引起履行合约将使得交易对手遭受巨大损失。因此, 企业在存在场外交易时应当提供内部测算的包括对手财务状况和标的物价格变动信息的信用风险分析结构。

2.1.3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缺乏交易对手, 交易者不能按最近市价出售其未结算的台约而可能造成的损失。

与场内衍生金融工具相比, 场外衍生工具更具有流动性风险, 因为这些金融工具是为客户特别设计的, 难以在市场上转让。而场内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额、到期日、支付条件等合约内容都已标准化.从而提高了其流动性。由此, 企业在从市场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时, 需要披露可能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的大小及其衡量方法。从雷曼兄弟破产的原因来看, 其中之一便是雷曼兄弟持有大量的场外交易形成的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其缺乏流动性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无法及时进行处理以致酿成巨大的悲剧。

2.2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质量层面的信息披露定量信息披露只

能就公司的衍生工具交易活动提供时点信息, 定性信息的披露可以提供给管理层一个详尽阐释公司衍生工具交易活动及其相关问题的机会, 也有助于公司客户、投资者及市场对财务报表的抽象数据作必要的深入理解。

2.2.1 衍生金融工具的用途由于用于避险和非避险的衍生金

融工具在产生收益的形式和操作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同一工具在用于不同目的时对企业的价值创造的贡献和承受的风险是不一样。由于避险与非避险衍生金融工具的巨大差异, FASB在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损失和收益的处理上都将作为套期保值的衍生金融工具单独性规范。因此, 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披露时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应首先分清持有这些合约的目的是什么, 即是避险性质的还是非避险性质的。

2.2.2 衍生金融工具的操作风险及其监管2006年的中航油悲

剧都直接产生于个人,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基本上是陈久霖一个人的“天下”。陈久霖坚决不用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 原拟任财务经理派到后, 被陈久霖以外语不好为由, 调任旅游公司经理;第二任财务经理则被安排为公司总裁助理。集团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 一直不知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货投机交易。衍生工具的操作风险是其区别于传统资产的主要风险, 它不仅取决于直接操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 也取决于高质量的监管和授权审批制度。

2.2.3 对风险的衡量和控制信息通过内部控制报告, 用户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控制是否有效。

Hermans on (2000) 的调查研究表明, 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不仅改进了内部控制, 还提供了额外的与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但是目前各国都不要求在会计报表中提供详细的风险衡量和控制信息, 仅要求提供企业管理当局根据一定标准对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报告, 鉴于衍生金融工具相对于传统经营的巨大风险和造成的惨剧以及风险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重要性, 对于衡量和控制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应进行详细披露以满足投资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实际情况的评估。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几个基本概念的思考——兼论商誉与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2000年第1期.

[2]陆德明, 王鹏译.《会计披露与金融危机》.《会计研究》.1999年第8期.

[3]《衍生工具信用风险控制.历史演进与发展新趋势》叶永刚, 肖文, 李黎.《金融研究》2000年第6期.

[4]IASC, IAS39"Financial Instruments: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5]FASB.SFAS133"Accounting for Derivative Instruments and Hedging Activities。"

上一篇:旅游管理学院下一篇:气道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