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设计实验范文

2024-08-03

观察设计实验范文(精选6篇)

观察设计实验 第1篇

物理学知识是物理现象本质的反映, 它向人们叙述了这些现象及其基本规律.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 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物理语言则是严肃的、准确的, 通常是精心设计的.既然语言的教学离不开阅读, 因此物理阅读这种教学方法, 就有了它的必然性、合理性.物理阅读过程与一般阅读过程一样, 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对语言文宇、物理量符号、术语、公式、图像等等的感知和认读, 新概念的形成和内化, 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同时, 物理阅读又是一个不断假设、猜想、推理这样一种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由于物理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和严谨性、抽象性等诗点, 使得物理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如下这些特殊性, 对物理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材的阅读, 主要包括课前阅读, 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课前阅读, 有的放矢, 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 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 边读边想.通过阅读, 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弄清知识点, 找出重点、难点, 作出标记, 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 攻克难点.

课堂阅读, 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 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字、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 只有抓住关键, 才能深刻理解, 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精读细抠, 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 若遇疑难, 要反复推敲, 为什么这么说, 能不能那样说, 为什么, 弄清其原因.对教材上的各种结论, 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 还要善于反向思考.如“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体是不是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呢?通过反向思考, 有助于弄清结论成立的前提, 并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阅读, 结合课堂笔记, 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 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 及时复习归纳, 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 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 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 连成网, 结成体, 以便加深理解, 使知识得到升华.

二、细观察, 会观察, 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知识的源泉, 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主要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 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 观察物理图表、教师板书等. (1) 观察要有主次, 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时, 要围绕下列问题观察:沸腾前后气泡发生的位置、气泡大小、多少, 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 (2) 观察要有步骤, 复杂的物理现象, 应按照一定的步骤, 一步步地仔细观察.如在“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中, 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要观察所使用的压强计, 观察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 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高度差, 压强越大, 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将水倒入烧杯中,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 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 根据观察判断水的内部是否存在压强;保持金属盒所在的深度不变, 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各个侧面, 比较同一深度, 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什么关系;将金属盒放入不同深度, 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加怎样改变;观察在同一深度清水的压强和盐水的压强是否相同. (3) 观察时要思考.如在引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前做有关演示时, 当观察了同一高度处的小车从斜面上分别经过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时运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后, 要认真思考: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大小跟什么有关?当小车在光滑的平面上无阻力运动时, 运动的距离将有多远?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 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三、勤实验, 会操作, 提高实验技能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根本方法.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它对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提高实验技能,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是连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纽带.实验首先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奠定了表象基础, 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个具体形象的物理模型,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实验, 可以引导学生由抽象思维形成具有思维特征的物理模型.

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感知, 那么在主体和认识客体间就缺少必要的中介物.例如, 在讲电和磁的关系时, 只有做好实验, 学生才能发现、理解电生磁、磁生电、磁场对电流有作用等物理现象, 形成清晰的物理模型.

学生头脑中有时积累了一些感性材料、生活经验, 但有些经验是模糊的、动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生动演示, 突出主要部分, 使模糊的得以鲜明, 对错误的加以改正.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运动和力有些模糊的认识.在教学中就要做好斜面小车实验, 分析实验, 推出牛顿第一定律, 在这基础上更好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正确模型

观察设计实验 第2篇

摘要:随着国家的富强, 科技的发展以及新课改实行的逐渐深入,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逐渐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式作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方面, 观察实验方式不仅关系着小学科学教学的成效, 对小学教学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 以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与方法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观察实验设计依据和方法。目的在于为小学科学教学的完善做出努力, 并为小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的建立也提供积极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观察实验; 设计依据; 设计方法;

小学科学的课堂越加完善, 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对小学生进行教育能够更形象生动的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以其中的观察实验方法进行分析, 观察实验的设计在极大程度上对心智未成熟的小学生进行科学认知世界的培养, 对世界万物从外部先进行认知并了解其外部关系。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的重要性

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是小学科学教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教学活动, 不仅在课堂中轻易吸引小学生的目光, 并激发小学生内心的好奇心, 活跃课堂氛围,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同时观察实验的教学方式将小学生与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联系, 小学生成为科学课堂的主体, 体现深化改革中的学本思想, 且将教师置于引导的位置, 引导小学生在直观了解教学内容后对课堂中的学习内容深入分析, 加深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素质, 开发小学生智力、思维与逻辑能力, 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科学教学内容增加小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 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实际事件发生在学生眼前, 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同, 开阔学生眼界, 增加学生经验性知识, 并依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正迁移学习, 逐渐树立学生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与方法

1. 探寻因果关系展开观察实验设计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发现各种变化的因果关系, 揭示万事万物之间原因与结果的联系, 事物变化均先有原因, 后引起结果, 两者是客观世界中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种关系。故而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对事物变化进行因果关系的探寻, 在依据探寻因果关系为目的的观察实验中可利用三种方法对观察实验进行设计。一是利用求同法, 教师建立观察实验的情境时, 创建不同的场景, 例如, 在科学教学《声音的产生》中, 教师准备不同实验物品, 音叉、一杯水、小鼓、豆子、钢尺等物品, 利用这些物品创造不同试验情景。首先建立音叉发声的场景, 敲击音叉, 发出声音后, 用音叉接触水面, 观察水面产生的现象。其次建立鼓面发声的场景, 将豆子置于小鼓鼓面, 敲击鼓面, 在小鼓发出声音后, 观察黄豆与鼓面产生的现象。最后建立钢尺发声的场景, 将钢尺放置于桌边, 使其大部分悬空, 拨动钢尺悬空的一端, 发出声音后, 观察钢尺产生的现象。在利用科学归纳法, 引导学生对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进行归纳分析, 最终发现试验后所产生的共同现象, 在第一个情境中, 音叉接触水面后水面产生一道道波纹;第二个场景中, 敲击鼓面后鼓面上的黄豆跳起;在第三个场景中, 拨动钢尺后钢尺快速振动。在这些现象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共同的振动特点, 由震动的原因得出物体发声的结果。二是利用求异法引导学生对因果关系展开探寻, 教师建立不同观察实验, 通过不同实验之间进行比较验证, 分辨因素对观察实验结果产生的不同作用。以此来对因果关系进行探寻。三是利用共变法对因果进行探寻, 验证某一因素的变化是否会引起结果的变化, 即可认定该因素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例如, 在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设计中, 将钢尺替换成软度适宜的普通塑料尺, 再拨动塑料尺听到其产生声音后, 观察塑料尺是否产生振动现象。或将钢尺静静摆放在桌子上, 观察实验得出钢尺不产生震动, 便没有特定声音产生。故在此次利用共变法的观察实验中我们得出振动才是声音产生的必要因素, 振动才是声音产生的原因, 而声音的`出现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结果, 与材质等其他因素无关。

2. 检验因果关系展开观察实验设计

检验因果关系是基于探寻因果关系上的另一种展开观察实验的依据, 通过归纳法在探寻因果的观察实验后归纳得出科学理论知识, 设计观察实验对得出的科学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检验、验证就是以检验因果关系为依据而展开的观察实验设计, 在检验因果关系中利用演绎法展开观察实验。以《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为例, 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对于事物沉浮的现象都有观察, 并通过观察可得出基础的理论想法。故本课中可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因果检验, 教师准备一缸水、玻璃珠、叶子、乒乓球、铁块、泡沫塑料等实验物品, 根据这些物品对学生提出的物体沉浮原因进行验证。将学生进行分组, 每一组提出自己认为物品沉浮现象的理论原因, 并根据实验物品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实验验证并对得出结果进行记录, 通过学生在观察实验中的记录使其自身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并无联系, 继而鼓励学生对物体沉浮原因进行猜测, 再一次进行观察实验, 依次循环利用对因果的演绎方式进一步印证学生的理论, 最终得出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因果认识。

3. 以学生知觉特性为依据展开观察实验设计

小学生的感觉与知觉具有其特定的规律, 且为照顾小学生尚未建立健全的心智思想,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设计中应重视学生的知觉特性, 并依据小学生的知觉特性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实验进行详细设计, 在设计时可利用三种方法配合小学生的知觉特性。一是放大法, 将学生观察的物品特性进行强化放大, 使得小学生对该物品形成具体的感知。例如, 在小学生对种子的认知上, 将种子泡在水中使其发育长大, 胚芽、胚根将明显的体现在外部, 具体学生对种子的内部了解, 在认知中完善种子的信息。二是转换法, 小学生的感知与认识并非是敏感的、深刻的, 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观察实验中利用转换法, 将学生无法仔细了解的科学现象利用另一种可清晰感知的现象进行转换, 例如, 上文中鼓面的振动并不明显, 而在鼓面放置黄豆, 通过黄豆的跳跃来突出显示鼓面的振动。三是利用对比方法对小学生的知觉特性进行配合,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物品进行展示, 再将一个物品进行实验, 在实验后使学生对比其中的区别, 更好的体会科学理论知识, 例如:在热胀冷缩的实验中, 选取铜球与铜环, 在实验开始前, 学生观察到铜球可穿过铜环, 在实验加热铜球后, 学生观察到铜球已经不能穿越铜环, 用过实验前后的对比, 得出热胀冷缩的科学知识。

三、结语

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继而从探寻因果关系展、验证因果关系、学生自身的知觉特性这些依据对观察实验进行详细设计, 在设计中利用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演绎法、归纳法、放大法等方法丰富观察实验的实际内容。希望本文能够对小学科学的观察实验设计提供有力帮助, 并为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提供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庆伟.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读与写, 2016, 11 (07) :234.

[2]张敏.观察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设计依据和方法[J].小学科学, 2017, 18 (09) :6.

[3]黄丽娟.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学子, 2016, 23 (16) :29.

[4]滕俊玲.精于设计, 巧在改进--小学科学实验预设的利器[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5, 31 (08) :7.

观察设计实验 第3篇

一、观察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因此,观察和实验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起着关键的作用。国家教育机构考虑的比较全面,对于小学科学学习内容是结合实际生活来设置的,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学习知识,去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作用,所以,关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不会有明确的要求。而科学理论必须是要遵循事实的,事实理论分为两种,分别分为客观事实和科学事实。客观事实和科学事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之前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不够强,没有成年人的逻辑以及认真的态度,所以,通过观察实验希望能够加强小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这对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观察实验可以充分证实科学理论的合理性。在小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观察实验事物的变化,从而会得到合理的实验结果,这个实验结果是对理论知识的证实,以此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观察实验提高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知。小学生对事物好奇心比较大,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主动积极地学习,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操作方法

1.探寻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

世界的万物是存在着相互联系的,有因必有果,所以,实验过程中要按照这个因果联系来探究。将这个因果关系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实验进行归纳。这种科学理论中的归纳并不全面化,可以通过合理的归纳进行推理,以此来证实科学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探寻因果关系,我们会运用到三种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和共变法。求同法是利用不同情境进行多个实验,最后来验证一个正确的科学理论。然后师生通过这种方法来归纳推理。求异法是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一个因素会不会有不同的效果,然后对比不同的效果做出正确结论。共变法是一样的条件下,一个因素会影响着另一个因素的变化,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作以判断。

师:植物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让学生展开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到底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会讨论出需要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

师:那么大家想想,依据经验猜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学生: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师:为了探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首先我们选择一个研究条件,那么选择什么?

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可能会选择水分,可能会选择适宜的温度,也可能会选择空气。

师:这里我们选择水分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讨论怎么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并写出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

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

实验方法:实验分两组,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为实验组;一组得不到水,保持干燥为对照组,这个实验至少要有两组同时进行。首先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观测它们的大小,让学生记录它们的大小,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

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想清楚操作方法。步骤:(1)首先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在两个盒子内垫纸巾并按三个洞。(3)在纸巾上各放三颗绿豆种子。(4)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不滴水。(5)最后给它们进行编号,坚持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2.利用学生知觉特性的观察实验设计

在小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想发挥观察实验的结果,必须要利用学生知觉特征。观察部分可以带动学生的知觉系统,从而可以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验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觉理解程度和选择方向,从而使学生对观察实验产生兴趣,有信心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综上所述,在小学课程中要对科学教学重视起来,科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在观察和实验中提高学生对科学的探索,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觉特征寻求和验证事物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合理的科学结论。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具体科学课堂的内容,利用有效合理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观察设计实验 第4篇

山东临沂第三中学生物组 刘德臣

学习本实验应达到的目标要求 1.说出本实验的实验原理。

2.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养成独立动手操作的习惯。

3.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培养学生视图、比较、分析、判断等能力。

4.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养成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⑴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⑵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2.教学难点

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试剂以及对标本的处理时间,操作的先后顺序。教学设计思想和教材分析

实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按照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思想进行教学,教师就要设计出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使学生多途径多方式的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本节教学以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边操作边思考。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同一实验组的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得出答案。教师在某些较难理解的问题上适时点拨,以减少课堂时间的浪费,提高课堂效率。有丝分裂的实验是一个验证性的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有丝分裂各时期的观察,来验证学生在前面学到的知识,并加以巩固。因此在实验前,教师应让学生先回忆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有哪些变化,以便在实验中能够准确的观察到各个时期的图像,并能区分出来。

教学策略

实验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先预习实验原理及方法步骤,简单的了解进行细胞分裂实验的各个过程,以便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教学,同时应把实验的关键点讲出来,以便引起学生在实验中注意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依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以锻炼其自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出现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用具及用于探究的问题。

2.学生预习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该实验的实验原理、目的要求及实验操作的步骤,提出与本课内容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的图像变化,今天我们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引题: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5实验的第一段,完成学习探究1。

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学习探究1,另一位同学对该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和修正。

引言:通过实验原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进行本实验的指导方法和思想,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探究2中的5个小题,阅读教材P115~116页,并依据课本所列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师:怎样培养洋葱根尖?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在实验课前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瓶内的水面。把广口瓶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待根长约5 cm时,取健壮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注意的问题:应选择底盘大的洋葱做生根材料;剥去外层老皮,用刀削去老根,注意不要削掉四周的根芽;培养时注意每天换水1~2次,防止烂根。

二、装片的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结合着教师的提问,边回答边操作,从而知道在进行该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进行该操作。由于解离、漂洗、染色三个步骤中,都有一段等待时间,教师应利用这些空隙,要求学生讨论在进行该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以保证该操作的顺利进行,也可做一些相关的题目,来巩固该部分的内容。

1.取材与解离

师:取材的时间最好在什么时候进行?解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解离后细胞是否仍保持活性? 生:在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取洋葱根尖2~3 mm,立即放入盛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

3~5 min,至根酥软为止。解离中,应注意时间的把握,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解离太长使细胞的结构破坏,影响制片的效果,太短则不易使细胞分离,观察时细胞容易重叠。解离后细胞已被盐酸杀死,不具备活性。

2.漂洗

师:为什么要进行漂洗?怎样进行漂洗?

生:由于染色剂是碱性染液,如不漂洗,酸碱发生反应,不利于着色;同时也是为了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用镊子把酥软的根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 min。

3.染色

师:在细胞中,能被碱性染液染成深色的物质是什么?染色中,为什么要把握好染色的浓度和时间? 生:能被碱性染液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时,染液的浓度和时间的把握要好,否则染色过深,不易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

4.制片

师:实验中,要使细胞分离和分散开,需采取哪些措施?

生:先用镊子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压载玻片。压片时用力要适当,过重会将组织压烂,过轻则细胞不易分散。

巩固性练习

1.洋葱根尖细胞解离后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是()

A.由选择透过性变为半透性

B.由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性 C.仍保持选择透过性,但通透性增大 D.仍维持原来的通透性

2.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向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的目的是()

A.洗去根尖表面的龙胆紫溶液

B.利于根尖的放置,便于指压玻片时排走气泡 C.利于指压玻片时组织细胞分离

D.细胞吸水胀大,便于观察 3.在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C.染色→解离→漂洗→制片

D.漂洗→解离→染色→制片

三、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1.低倍镜观察 在低倍镜下,先找到分生区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特点。2.高倍镜观察

师:在一个视野中能不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能不能找全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如何操作才能找全各个时期的细胞?

生:在一个视野中不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因细胞在解离时已经被杀死,不再进行细胞分裂了。不能,因在一个视野中,我们只能找到某一时期的细胞图像,要想看全各时期的细胞,应移动装片,在不同的视野中寻找。

师:在你的观察结果中,处于哪一时期的细胞最多?怎样确认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的长短? 生:处于间期的细胞最多,因间期持续的时间最长。确认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长短,就看在这一时期中观察到的细胞的多少。

四、绘图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各时期的细胞特点,绘制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的简图,并能区分各时期细胞的特点。

巩固性练习

1.用高倍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图像,清晰可见的结构是()A.染色体、纺锤体.细胞壁

B.纺锤体、细胞膜、细胞核 C.染色体、赤道板、细胞核

D.纺锤体、细胞壁、核仁

2.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中,每个细胞内的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不同的时期是()A.前期和中期

B.中期和后期

C.中期和末期

观察化学实验之我见 第5篇

一、明确观察目的

在学习氧气性质时,做木炭、铁、石蜡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主要观察化学反应中三个阶段的现象:反应前的现象、反应进行时的现象和反应后的现象;观察它们的反应条件、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及生成物的状态等。通过分析和综合观察到的现象,结合反应条件等,我们就可以得出有关结论。例如,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反应前学生观察到集气瓶中盛有少量的水或在瓶底铺一薄层细沙,细铁丝的一端系上一根火柴。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点燃火柴,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一种黑色固体。生成物熔化后溅落下来。由此可证明在该反应过程中放出了大量的热。这也说明了实验前要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薄层细沙的目的。以上实验也证明了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二、观察要仔细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千姿百态的仪器,五颜六色的药品,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都非常好奇。在实验中往往只注意那些最鲜明、最突出的现象,而抓不住现象的本质。如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学生常常只注意蜡烛能燃烧,没注意刚开始时蜡烛的火焰先由大变小,蜡烛融化后火焰再变大的现象。这一现象恰好说明了蜡烛熔点低,燃烧是先液化再汽化,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又如做镁带燃烧实验时,学生往往只注意到耀眼的白光,而不注意有白色固体生成的现象。

三、观察要迅速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要能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不要任其错过,因为这些现象常常是揭示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现象。如做二氧化碳使阶梯蜡烛熄灭的实验时,很多学生只注意到烧杯中两支蜡烛都熄灭了,而没有注意到蜡烛火焰熄灭的先后顺序。实际上,低处的蜡烛火焰比高处的先熄灭。这一现象不但揭示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但可以灭火的本质属性;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下层的蜡烛火焰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

四、观察要设疑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不断提出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做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可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事先要在集气瓶中盛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为什么要在铁丝的一端系上一根火柴?当火柴梗燃烧掉多少时再伸入集气瓶中较为适宜?做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反应前学生观察到集气瓶中盛有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细铁丝的一端系上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黑色固体。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由此证明在该反应中放出了大量的热。从而说明了实验前要在集气瓶中盛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的目的——防止集气瓶受热爆裂。在铁丝的一端系上一根火柴是为了满足反应的条件——点燃。为了防止火柴过度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待火柴临近烧完时,再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较为适宜。

五、要学会对比观察

对比实验,不但能反映事物的共性,更能突出事物的个性,从而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如做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通过对比观察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燃烧的不同情况,揭示燃烧的条件。通过对比观察木炭、石蜡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情况,使学生更加深刻感受氧气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在讲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为了揭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也可做一组对比实验:把等质量被砂纸打磨过的铝片、铁片、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的三支试管里,观察有没有气泡放出。由实验得出“铜片与稀盐酸不起反应;铝片、铁片都能与稀盐酸起反应,生成气体,但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比铁片快”的结论。由以上实验现象可知,金属是否跟酸反应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从而总结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之前的金属是较活泼的金属,如镁、铝、锌、铁等,它们能跟稀硫酸或稀盐酸发生反应,放出氢气。排在氢以后的金属,如铜、银、金等,不能跟此类稀酸反应,它们是不活泼金属。

六、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做真实的记录。不能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意进行人为地加工而修改所观察到的现象。即使有所出入,也不应该修改。因为实验操作方法以及药品质量、数量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把出现的异常现象与同学们或老师一起来分析、讨论、总结。这样可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做水的电解实验时,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支刻度管内都收集了不少的气体,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大,它们的体积比大约为1∶2。实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偏差?实验中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实验装置的气密性,电极材料,电解液的种类和浓度,电压的高低等对实验结果都有影响。经过多次实验发现氢氧化钠溶液所需时间长,且不准确。用铂作正极,铜作负极;使用1∶8的硫酸溶液在18伏的条件,所需时间长短适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最接近2∶1。在学习空气的成分时,我们通常要做测定空气里的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得到的结果往往都偏小。经过分析,发现有药品用量的影响因素。红磷燃烧消耗的是集气瓶中的氧气。若红磷的量不足,那么瓶中的氧气就没有被消耗完,造成实验结果偏小。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没有冷却至室温都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总之,化学离不开实验。在化学实验中,只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启迪思维,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生物实验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方略 第6篇

【关键词】生物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方法

生物学科是一门建立在生物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是对生物科学进行学习和探究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的生物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占据着其中重要的部分。通过实验手段,一方面可以辅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开展生物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它由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现象分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多种能力组成,其中,观察能力是其它能力形成的基础,通过观察,可以使得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范畴,从而完成学习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在开展生物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观察行为与一般的观看行为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观察是以某一特点对象来进行的观察活动,因此,成功的观察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的指导。在大部分生物实验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往往有很多,如果教师在观察之前没有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这样,在实际的观察行为中,学生的眼睛就容易“走神”,从而没有很好地发现到需要观察的某些现象,从而影响了观察目的和任务的实现。因此,在开展生物实验之前,教师可以拟定一份观察计划,在计划中详细列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眼睛能够牢牢锁定需要观察的现象。例如,在观察洋葱皮细胞的实验中,教师就要明确此次观察的目的是认识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液泡,并且,在此次观察中,细胞膜是紧紧贴在细胞壁的内壁之上,很多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容易忽略,从而观察不到细胞膜。因此,在实验开始之前,关于这个问题教师要提前提醒学生,在观察细胞膜的时候要更加仔细的观察,在观察不到细胞膜的时候不要着急,要仔细调好光圈,注意控制光线强弱,这样,才能有效的观察到想要看到的现象。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作为一种学习能力,与其它能力的培养一样,要想获得有效的提升,就要依赖于科学的方式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程序和和方式,学生才能有效地观察到重要的现象。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观察,从整体上了解观察对象的形态、整体特征等,然后,再从局部进行观察,通过局部观察,可以了解观察对象每个部位的详细情况,通过这些细微的观察,可以敏锐地发现实验对象发生的变化,从而抓住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和性质。例如,笔者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时,就用水稻花和桃花作为观察对象。首先,先从整体上观察一下,水稻花和桃花在外形特征上具有哪些相同点和哪些不同点,接着再让学生进行局部观察,分别仔细地观察一下,水稻花和桃花的花瓣、花蕊、气味等方面存在的异同点。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笔者还设置了一个问题来供学生思考:为什么桃花在盛开以后,蜜蜂会被吸引过来,并且为桃花授粉,而水稻花在盛开的时候却看不见蜜蜂飞过来帮忙授粉呢?就这样,在整体和局部的观察,以及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观察活动才会更加具有科学性、有效性。

三、注意反复观察

在生物科学领域,很多自然现象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而这种偶然性只是某种事物的表面特征,而非它的本质。因此,在观察某些事物的时候,仅仅依靠一两次的观察是很难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因此,在生物实验中,我们要注意进行反复的观察行为。例如,在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时,该实验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与脑是否切除干净,因此,必须经过反复观察才能够实现观察目的。首先,为了确定脑是否去除干净,先让学生把去除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实验,接着,为了验证脊髓的反射功能,要多次使用不同浓度的硫酸来进行刺激,然后反复观察每次采用不同浓度的硫酸所产生的反应,最后,经过反复观察与实验,才能够最终得出在适当条件的刺激下,脊髓能够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的结论。反复的观察,可以有效排除事物现象的偶然性和表象性,从而在此基础上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观察能力的形成和观察目的的实现绝对离不开孜孜不倦的反复观察。

四、认真做好观察记录

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认真做好观察记录是实现观察目的和任务的重要条件。在观察实验中,在遇到一些观察的周期较长,或者观察对象较为复杂时,这时候,学生就要在观察过程中养成勤于动笔记录的好习惯,对于观察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细微现象都不要放过,把它认真地记录到笔记上。这样,在整个观察活动结束以后,观察笔记就成为了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依据。很多时候,在观察过程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往往在以后翻看观察记录的时候能够发现到,这就是观察记录的作用。

观察是人们探索和改造世界的第一步,因此,观察能力很多时候又被成为第一能力。在现行的苏科版生物教学中,其中生物实验部分有一大半是观察实验。由此可见,观察能力在实验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在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科、生物实验的初始阶段,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式,养成科学的观察习惯。只有在卓越的观察能力的支持之下,学生才有机会透过自己的双眼去探究神秘的生物世界,在细心微小的观察中创造出伟大的科学成就。

【参考文献】

[1]周登.浅议初中生物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2年03期.

[2]霍彦彬.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在生物实验中的观察能力[J].中国教师,2010年第S1期.

[3]苏守宜.生物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上),2003年第13期.

上一篇:开放实训中心下一篇:《最终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