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的实例分析

2024-06-30

运动处方的实例分析(精选12篇)

运动处方的实例分析 第1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增多,且有老年病年轻化的趋势,大众健身引起人们的重视。[2]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加全民健身运动,在健身运动中,最常用的运动形式是有氧运动,主要目的是提高心肺功能和机体的适应能力。[3]由于健身运动的需要,运动处方显得格外重要,它已经是人们健身时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1. 运动试验筛选

测试采用库伯的12分钟跑,结果分别为1900m和1950m,均属于及格水平。测试后即刻心率为189次/min和183次/min,血压分别为153/58mm Hg和162/60mm Hg。恢复10分钟后心率分别为120次/min和124次/min,血压分别为126/50mm Hg和124/49mm Hg;恢复期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根据测试结果计算出两位受试者的F.C.分别为13.0和12.0METs,运动强度E.C.应当取F.C.的60%--80%,故E.C.低限为7.8METs和7.2METs,高限为10.4METs和9.6METs。由此得出运动时心率低限为132次/min和128次/min,高限为165次/min和158次/min。

2. 运动处方的制订

两位受试者主要目标是发展和保持心肺功能,维持健康状况。

运动强度:

运动能力(E.C.):7.8-10.4METs和7.2-9.6METs;

靶心率:锻炼时心率保持在132-165次/min和128-158次/min。

锻炼项目:

有氧运动:主要是跑步,期间可穿插跳绳(60-80次/min)。

锻炼时间:

一次至少要持续30min,除去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外,至少要有20min保持在132-165次/min和128-158次/min。总时间为为66周周。。

锻炼次数:

每周3-5次,每周按照处方进行周期性的有氧跑步。

活动安排:

A准备活动(5-10min):使心率逐渐进入靶心率,并牵拉活动四肢关节。

B基本部分(20-40min):以跑步练习为主,心率必须保持在靶心率范围内,不能持续完成时,中间可稍作休息。

C整理活动(5-10min):继续保持慢走,以预防重力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出现,可以进行一些放松跑及肌肉牵拉练习。

注意事项:

(1)在锻炼的同时注意监测受试者的心率及血压;

(2)当运动中出现严重不适感应停止运动;

(3)据处方锻炼期间平衡饮食,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

3. 处方结束后的测试

在六周锻炼结束后继续采用库伯的12分钟跑对受试者进行测试,分比为2100m和2300m,均为较好水平。测试后即刻心率为186次/min和180次/min,血压分别为168/60mm Hg和172/60mm Hg。恢复10分钟后心率分别为120次/min和118次/min,血压分别为122/53mm Hg和120/50mm Hg;恢复期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根据结果可知两位受试者在六周的运动中能够达到靶心率且运动后恢复期明显缩短,由此可见运动处方的制订较为成功。

4. 分析与讨论

通过制定处方前的测试及处方实施期间的测试,可知随着心脏功能的提高,锻炼的实际运动强度保持不变时,运动中心率和运动后即刻的心率都会逐渐下降,说明受试者在锻炼后心脏的泵血功能有所提高,按处方规定的E.C.进行锻炼时,心率都能保持在靶心率范围之内,由此可见两位受试者在锻炼之后心肺功能都有所提高。

良好的心肺耐力的适应能力,是以充足的精力和能力从事日常活动,防治某些慢性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基础,尤其现阶段的学生群体积极主动地进行健身生活方式,对机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健身运动处方是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而采用的一种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本文对健身运动处方的实际例子进行分析,试图为全民健身活动探求一种合理科学的运动处方。

关键词:运动处方,健康体适能,实例

参考文献

[1]吴筱珍,陈云天.运动处方的概念及相关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78-81.

[2]张智敏.运动处方综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114-115.

运动处方概念和增强心肺耐力处方 第2篇

运动处方的内容应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进度及注意事项等。运动处方的原则有以下四点

(一)运动处方必须因人而异,切忌千篇一律。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人,运动处方不能相同。

(二)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应使参加锻炼者或病人的功能状态有所改善。在制定运动处方时,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各项内容;在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要按质、按量认真完成训练。

(三)安全的原则,按运动处方运动,应保证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在制定和实施运动处方时,应严格遵循各项规定和要求,以确保安全。

(四)全面的原则,运动处方应遵循全面身心健康的原则,在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中,应注意维持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以达到“全面身心健康”的目的。

发展心肺耐力的运动处方

(一)、准备活动1、1~3分钟轻松的健身操(或类似的活动)练习。

2、1~3分钟的步行,心率控制在高水平时的20~30%。

3、2~4分钟的拉伸练习。

4、2~5分钟慢跑并逐渐加速。

(二)、锻炼方式

1、锻炼方式。

常见的增强心肺功能耐力的锻炼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和游泳等,凡是有大肌肉群参与的慢节奏的运动都可以作为锻炼方式。

2、锻炼频率。

一周进行两次锻炼就可增强心肺耐力,锻炼3~5次可使心肺功能达到最大适应水平,但一周锻炼超过5次并不能引起心肺功能适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运动强度。

心率在70%~90%时即可增强心肺心肺耐力,年龄为20岁的大学生目标心率的计算方法如下:最大心率=220-20=200次/分,200×70%=140次/分,200×90%=180次/分

4、持续时间

提高心肺耐力的最有效的一次锻炼时间是20~60分钟(不包括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起初每个人的适应水平和运动强度不同,所以锻炼持续的时间应有区别。

(三)、整理活动。

哮喘病人的运动处方 第3篇

那么哮喘病人应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呢?哮喘病人应注意如下事项:

1.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为了使哮喘病人的体能锻炼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使运动符合哮喘病人的特点,科学地、适当地进行锻炼。运动项目可以多样化,但要在医生的具体指导下选择自由的、竞争性弱的非竞赛项目,如游泳、划船、举重、打太极拳、练功十八法、体操、羽毛球、高尔夫球、散步、骑自行车和慢跑等。由于哮喘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在选择运动项目时要根据各自病情来定。病人通过参加一些轻松、娱乐性强的运动项目,在愉快的心境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在运动时应避免争强好胜心理,不要勉强去做一些自己不能胜任或不适于病人的运动,如百米赛跑、足球、登山、户外竞走等。

2.避免在寒冷干燥的地方锻炼。运动后由于呼吸次数增加,加重气道水分和热量的丢失,在寒冷干燥的地方尤其严重,可导致气道黏膜渗透压增加、气道内冷却诱发支气管痉挛,因此应尽量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锻炼,运动时不用口呼吸而用鼻呼吸,或戴上口罩以起到加温、保湿的作用。

3.做足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患有哮喘的患者在运动前(尤其在剧烈的跑步之前),应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最好20~30分钟),做步行或体操至全身热起来或微微出汗,然后做慢跑、游泳等练习,避免运动不适应状态,从而减少运动型哮喘的发生。活动结束时应作放松运动,使心率逐步恢复。

4.循序渐进增强运动强度。体能锻炼要遵循先慢后快、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因病人具有潜在的运动性哮喘危险,或伴有不同程度缺氧现象和肺功能障碍,如果突然加量运动可能诱发运动性哮喘或加重缺氧,不仅难达锻炼目的,而且可能加深对肺功能的损害。因此应以不引起哮喘发作为度。运动强度开始时宜较低,以后酌情提高。运动强度应控制在运动时的最高心率170减年龄数字的水平,主观感觉以稍有气急,尚能言谈为宜。有条件时作分级负荷运动试验测定最高心率,以最高心率的70%为运动心率,以后逐步提高到85%~90%。

5.控制好运动时间。每次锻炼持续30~45分钟,体弱者可自1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易发生运动性哮喘者宜用间歇运动法。

6.运动前预防性用药。有运动性哮喘的病人或运动后症状加重的病人,应在运动前预防性吸入色甘酸钠或喘乐灵等β2受体激动剂,一般吸入10分钟后再进行活动,可以避免绝大多数病人喘息发作。运动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或者出现气喘、胸闷等症状时,可重复用药。对于喜欢长时间运动或运动前不方便应用药物的病人,可以选择长效制剂。

运动处方的实例分析 第4篇

在新疆的高职院校中,由于新疆地区的特殊性,学校的体育项目不仅仅是一般学校的常规体育项目还包含维吾尔族的传统的体育项目。体育教学中的大纲也都是由学校进行统一的制定的,他们根据少数民族的民族体育的特点与学校的教学任务进行统一的协调,从而决定教学的内容和实施的计划。一般在新疆高职院校中,针对学校的全体学生都是进行统一的体育教学,并没有采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来按部就班的教学。现在新疆高职院校的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的运动量达不到要求,运动强度也达不到锻炼学生体质体能的效果。除此之外,现在学校的这种过于死板的教学方式使得体育教学中的内容过于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不能积极、热情高涨地参与其中,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于体育活动表示出排斥的情绪,从而会影响学生的体能的锻炼。另外,高职院校中每个学生的自身的体质不同,在体育活动中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自身的体质的不同而进行一些区分,使得体育运动的强度的安排不科学合理。

2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概述

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运动处方的教学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条件、需求、能够接收的运动强度、健康状况的不同制定出适合学生的体育活动和运动强度。运动处方模式是指运用科学的原理,运用处方的形式制定出量化的运动的方案。同时对体育的教学的内容以及课程的设置、课外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体育工作方式都进行了科学的设定。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的时候采用运动处方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这样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然后达到体育教学任务,并且达到学生的体能得到提升的目的。除此之外,通过运用运动处方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能够很容易的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然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更好的发展。这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通过感兴趣的科目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并且专业的技能也能得到提升。学生也能得到自我的满足感,在体育的特长方面也更加用心地去提高和发展。

3 新疆高职院校构建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新疆高职院校的学生中维吾尔族的学生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一般来讲,维吾尔族少数民族的学生对维吾尔族的传统的体育项目是比较青睐的。而处方教学中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质、性格、爱好等来进行的。而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维吾尔族的体育活动的比例较小,运用处方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体育科目的选择,这样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选择开展不同的体育科目,从而更加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高职院校的体育运动处方教学主要是对于学校的体育的教学活动而言的,它的理论依据是生理学,这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也都是很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同时相对传统教学模式也是非常的合理的。

4 新疆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4.1 学校体育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4.1.1 符合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

新疆高职院校的教育一直都为人们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受到我国国家教育部的的重点关注。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我国社会中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因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体质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是非常的必要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是由很大的差别的,除此之外,学生自身的体能体质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学生对学校安排的体育项目的兴趣强度有差异,使得学生的成绩有好有坏。同时,在学校的统一教学的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的才艺技能基本都是相同的,没有太大的差别。因而运用运动处方教学的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的才艺也是多样的,同时,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会更加的积极主动,达到学校锻炼学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采用这种模式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针对性也较强,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的基本任务。

4.1.2 顺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运用运动处方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且自己感兴趣的体育科目,这样可以使得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健康课程的标准相结合,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还讲究学生追求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运动强度与运动量也不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一般学生的体质和自身能够接受的运动强度是有差别的,因而在进行体育的教学时,很容易发生学生体力不支或者造成其他的严重的意外情况。除此之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是教师负责讲授与安排,学生扮演的角色就是照着教师的要求去做,去反复的练习等,因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主观意见情感体验有所忽略,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的情绪,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运动处方的模式来得到解决。

4.1.3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观上的积极主动对于体育活动顺利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学生感兴趣是最重要的。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个体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所以对于相同兴趣的学生的教学的内容也应该是有所差别的,这样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的学习学生才能更加有动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内容训练的强度都是完全一致的,这样会使得很多学生由于训练强度达不到自身需求或者训练强度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而对该科目失去兴趣。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生体质的不同、兴趣的差异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在学生学习时,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的学历都是较高的,很多都能够达到硕士的水平。因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都能够很好的胜任。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关于体育学科的知识储备量都是非常大的,在接受新知识方面能力也是非常强的,专项运动的技能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而言,对运动处方的制定的操作相对而言还是较为容易的。同时,运动处方模式的应用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发挥出他们的专业才能。

4.3 高效的软硬件支持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推行不仅仅是师资的配备,还需要高效的软件和硬件的支持。硬件指的是学校有能够供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场地和设施,软件指的是学校具备一定的财力和政策,从而给予运动处方模式推行的支持。一般高职院校在硬件配备上都是比较齐全的,同时高职院校的领导者的思想也都是比较开明的,也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所以运动处方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可行性是非常高的。

5 结语

运动处方的教学模式在当前是一种非常新颖的模式,在体育教学中也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在新疆高职院校中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开展和推广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学校将少数民族的民族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项目的调节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体能的提升也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庞建民,侍勇,马鸣,等.高职院校构建健身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4):127-129.

[2]林溪.运动处方教学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2005(2):82-85.

[3]耿阳.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3):155.

运动处方的实例分析 第5篇

110513 人体工程课,是一门健身课程。它以身体适量运动为主,主要涉及身体形态、肌肉练习、心肺功能和基本身体素质在内的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

它能充分发挥其健身功能,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及身体适应能力。这学期的主要内容就是3000米跑,上课时老师先带领同学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然后大家开始进行跑步的训练和测试。

记得刚了解到人体工程要测试3000米成绩的时候自己很是郁闷和害怕,3000米啊,我想都不敢想,当时的1000米测试跑下来都觉得有些难受更何况三千米呢。开始上课的头几节老师就要求我们进行测试,当时的感觉还记忆犹新,我在我的前方寻找着目标,把他们作为前进的动力,我慢慢的去超过他们,然后再寻找下一个目标,这成为我跑步的一个动力,这招还是挺管用的,至少他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前七圈,但剩最后半圈的时候自己真的是快要没力气了,发了狠向终点冲了过去,但没有一直冲到终点,还是在半路就减速了,不过最后的成绩还是不错的,我跑了十三分零八秒,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以后的课程中只要天气好我都会争取跑跑试试,虽然成绩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是却锻炼了我。

课程的训练不仅锻炼了我的身体素质同时也锻炼了我的意志,让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面对困难不退缩不畏惧,只要我们去做了,很多问题都会变得十分的简单,就像跑步一样,原来三千米也不是那么的困难。

现在我已经能够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了,因为老师使我认识的强健的体魄对学习对生活对人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了健康你拥有的再多都是浮云,都相当于没有。高中三年来自己很少的进行体育锻炼,总认为学习好了就行,但来到这里我明白了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你的学习高效的进行下去的。

最后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坚持锻炼,不畏困难。

长跑运动的运动处方

110513 长跑运动是一种有氧代谢运动,也是战胜“文明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长跑运动的好处:

1通过长跑可以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特别是对心血管系统和运动系统的改善具有显○著效果。它能够提高人的耐久力,使人长时间的坚持工作和学习而不易疲劳;还能提高人的新陈代谢水平,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控制体重,预防肥胖。

2长跑运动需要我们不断克服出现的极点现象,这很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力,对于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长跑运动适宜的人群:男女老少都适宜。长跑运动注意的事项:

跑步应注意循序渐进,每周跑的次数极距离要逐渐的增加,不要急于求成,即要合理控制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一般跑步以有氧代谢为主,采取匀速跑30~40分钟,心率在120~140次/分为宜。

跑前做好准备活动,跑后做好放松活动。

要注意加强自我医务监督,身体不适时,不要勉强跑步(特别是体弱者和中老年人)。注意要领:

长跑的正确技术要领很重要,要注意掌握号呼吸的节奏。要让呼吸与跑的步子频率配合好。一般采用的2:2呼吸节奏,即“二步一吸,二步一呼”的方法。最好采用鼻吸口呼的呼吸方法。掌握好节奏,跑起来就会感到轻松自如。

当跑出一段距离时,会感到腿发软、呼吸困难、肌肉酸痛、动作迟缓、情绪低落的状况,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种状态叫做“极点”。这时只要稳定情绪,加深呼吸,调整跑速。“极点”即可消失,继续跑下去,身体会感到轻松许多,呼吸正常,进入一种稳定状态,这是“第二次呼吸”。在锻炼中不断克服“极点”,才能逐步提高人体机能。

长跑运动的小计划

锻炼次数 每周2~3次 锻炼强度 心率120~140次/分

心梗患者的“康复运动处方” 第6篇

适合开展心脏运动康复的患者主要包括:心肌梗死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冠脉旁路移植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心脏瓣膜修复术或置换术的患者、心脏移植患者、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等。

相反,严重心绞痛、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未控制的心律失常患者,以及运动试验期间出现严重缺血、左室功能障碍或心律失常的病人等,则不宜进行运动康复。

心脏运动康复3个时期

心脏运动康复一般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维持期,不同时期的康复特点和运动要点都各不相同。

1. 急性期:指严密监护下的住院期康复计划,目的是尽快让患者从急性心血管事件或心脏手术中安全恢复。一般持续7~14天,以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和血栓栓塞为主。急性期康复活动强度较低,主要形式有床上的被动关节活动、床边踏步、病房行走等。

2. 恢复期:指出院后的康复期,时限由危险分层和所需的监控来决定,一般持续3~6个月,多在有康复设施的门诊进行,也可到康复医院进行。

3. 维持期:这个阶段继续进行耐力训练和危险因素控制。

心脏运动处方的4个维度

运动处方中一般应包括运动方式、强度、时间、频率等4个方面。

心脏运动康复的运动方式主要以骑自行车、慢跑、散步为主,维持期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如爬山、划船,以及各种有音乐伴奏的有氧健身操等。

运动强度是心脏康复的核心,依据患者心肺运动实验的无氧代谢阈值(AT)结果来设定。比AT负荷低10瓦的负荷作为运动强度,换算成心率,作为患者自我控制强度的方法。运动时心率可接近此目标心率,但是不要超出,以防意外。

运动时间方面,在医院监测下的有氧运动时间是20分钟。如果在家,慢跑需15~30分钟,散步要30分钟到1个小时。一开始如不能坚持完成规定的时间,可以分段完成,但每一段至少在10分钟以上,中间可以稍事休息(最好不完全停下来)。

运动频率应保持每周3~5次,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以个体感受来衡量运动是否适量

上述运动强度和时间只是一个“均码”,而具体到每一个个人时,还是应具体评估,最重要是做到“适量”。

“很多心梗康復者在使用运动处方时,最常犯的错误是‘过犹不及’。”运动量适宜有四条标准:一是运动时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不影响对话。二是运动结束,心率在休息后5~10分钟恢复。三是运动后轻松愉快,食欲和睡眠良好。四是无持续的疲劳感,或疲乏、肌肉酸痛,但短时休息可消失。如果运动结束后心率在休息10~20分钟都难以恢复,或者出现疲劳、心慌、食欲减退、睡眠不佳,则属于运动量过大。

【相关链接】

绝对卧床反而更易引起并发症

一些患者所认为的“严格卧床休息和限制运动”的康复方式,实际上,对于身体机能的恢复反而十分不利。研究显示,卧床休息20天,体力工作能力减低20%~25%;卧床休息7~10天,循环血容量减少700~800毫升,会出现反射性心动过速和直立性低血压,患者会心慌、头昏,自认为病情加重,更不敢起床活动。血容量减少会增加血黏度,容易发生血栓栓塞;胸腔活动降低,肺的换气功能和清除分泌物的能力降低,容易发生肺炎等合并症。

伤病运动员康复运动处方的研究 第7篇

关键词:伤病运动员,康复运动处方,研究

前言

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平时我们总是能看到运动员那耀眼的光环,无论是在万人瞩目的奥运年会上,还是在激情飞扬的世界杯上,还是在热情奔放的NBA赛场上,我们都经常看到运动员那光辉耀眼的形象,但是又有谁能看到隐藏在他们背后的伤痛呢?伤病是运动员的第一号敌人,优秀的运动员不畏惧艰苦的训练,不畏惧强大的敌人,但是他们畏惧伤病。伤病带给运动员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更严重的是让他们失去了参与的机会,心理上产生自卑。如果处理不好还会留下后遗症,病痛将伴随他的一生。所以,对运动员的伤病问题应该重视,康复运动处方作为一种没有副作用的方法对运动员伤病有独特的治疗和保健作用。本文就伤病运动员康复运动处方设计方法及遵循的原则进行探讨,以便为伤病运动员、教练员提供康复训练的参考。

1 运动员伤病概述

运动员伤病主要是指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的创伤。多数运动伤病是与专项运动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因为运动伤病有特殊的机制和发病原因,故经常称之为运动损伤病。运动伤病一般急性病变很少,多数都是慢性的病变。

运动伤病的成因:(1)往往是因为运动员专项运动技术的特殊需要,使得运动器官局部结构在运动中承受异常的作用力,引起急性或者慢性病变。(2)运动器官都存在结构上的脆弱点,从而成为运动伤病的好发部位。例如,投掷中肩、腕等关节容易受伤,快速跑中,大腿肌肉、关节韧带容易受伤。(3)运动训练计划安排不当,训练及比赛组织不当,使得潜在的伤病发展,从而导致伤病的发生。(4)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等基本素质训练不够容易引起伤病的发生。(5)没能够正确掌握专项运动技术,没能够自我做出保护,训练强度、节奏安排不当,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运动伤病的特点:(1)不同的运动项目在伤病的发生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与运动技术有关。(2)运动伤病的种类以慢性小创伤为主,多是局部过劳引起的。(3)在治疗中,要改进或者从新安排训练计划,此外制定康复运动处方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 什么是康复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是是指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采用处方的形式规定健身者锻炼的内容和运动量的方法。运动处方与普通的体育锻炼和一般的治疗方法不同,运动处方是有很强的针对性、有明确的目的、有选择、有控制的一种运动疗法。康复运动处方是运动处方的一种,康复运动处方主要针对伤病人群恢复而设计的运动处方,它的设计要遵循一般运动处方的设计原则,但又和一般运动处方有所区别。康复运动处方的制定,要根据伤病的原因及情况,设置适当的康复运动项目,对运动处方的目的要搞清楚,运动强度、频率、及持续的时间也要根据伤病的情况合理安排。此外还要注意一些康复运动处方的安全事项。

3 伤病运动员康复运动处方设计方法

康复运动处方的设计要严格按照运动处方指定的规范进行设计,首先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检查,从而全面的了解伤病运动员的情况,看看是否适合进行运动,也可以获得指定运动处方的资料。康复运动处方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检查;第二,制定康复运动的处方;第三,实施康复运动的处方,第四,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第五,运动处方的修改完善。康复运动处方的设计也要遵循一般运动处方的设计程序。

(1)身体检测。首先,应了解锻炼者身体健康状况,其中包括既往病史等,了解伤病者锻炼的项目的特点。在制定康复运动处方之前,伤病者应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特别是做心、肺、脑以及血液的常规检查,从而判断能否参加运动,或者能够参加何种负荷的运动,运动是否会有潜在的危险因素等;其次,了解锻炼者的运动经历、运动爱好和特长以及损伤经历和损伤部位的特点等;第三,要了解伤病者参加运动的目的及对通过运动来改善健康状况的期望等;最后,应了解锻炼者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基本的经济状况、可利用的运动设施和条件、有无健身和康复指导等。总之,应尽可能详细了解个体信息,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康复运动处方提供身体状况方面的依据。(2)功能检查。康复运动处方的临床检查主要包括:运动系统的检查、心血管系统的检查、呼吸系统的检查、神经系统的检查等。(3)运动试验。运动试验能为制定康复运动处方提供科学的依据。进行运动试验,能提高在康复运动处方实施中的安全性。评定治疗效果运动试验的重复性较好,可用来作为康复治疗效果的评定指标。(4)制定康复运动处方。运动项目:在康复运动处方中,为伤病者提供最合适的运动项目关系到锻炼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对伤病运动员在运动项目选择上,要考虑运动的目的性,主要是为了治疗恢复病痛和体能;此外还要要考虑运动条件,如场地器材、余暇时间、气候等;还要结合兴趣爱好等。运动强度:运动员参加项目时运动的剧烈程度,是衡量运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可用每分钟的心率次数来表示大小。看运动强度是否达到要求应该看:第一,适宜运动强度范围,可用靶心率来控制,通常以本人最高心率的70%—85%的强度作为标准。第二,最适宜运动心率,计算公式:最大心率=220—年龄;心率储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最适宜运动心率=心率储备X75%+安静心率;运动时间:指一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它与运动强度紧密相关,强度大,时间应稍短,强度小,时间应稍长。有氧锻炼一般在30min左右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运动频度:指每周的锻炼次数。关于运动频度,研究表明,1周运动1次,肌肉酸痛和疲劳每次发生,运动后1—3天身体不适,效果不蓄积;1周运动2次,酸痛和疲劳减轻,效果有点蓄积,不明显;1周运动3次,无酸痛和疲劳;效果蓄积明显;1周运动4—5次,效果更加明显。可见,1周运动3次以上,其效果才明显。(5)康复运动处方的实施。康复运动处方制定完成后就要进行实施工作,康复运动处方的实施要严格按照处方的内容进行,不能自己随便的更改强度、时间和锻炼的频率,否则会轻者引起处方没有效果,严重的还会导致危险的发生。(6)康复运动处方的监督及调整。由于伤病运动员本身就存在伤病,要利用运动的方法把伤病进行治疗,所以,制定的康复运动处方要在监督下安全的实施。此外,康复运动处方实施一短时间后,要及时的对伤病运动员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看看运动处方是否促进了伤病的康复,如果效果不理想,要更换方法,或者从新设计强度,锻炼内容等来以提高康复运动处方的有效性。

4 伤病运动员康复运动处方设计遵循的原则

(1)因人而异的原则。康复运动处方设计必须因人而异,不能通用。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的受伤情况因项目的不同而受伤部位不同。例如体操运动员容易伤到肩、腕等部位,而跑跳的运动员则容易伤到腿、踝等部位。所以要根据运动员的伤病部位制定符合患者客观实际的运动处方。同时,同一病变部位,不同的恢复时期,采用康复运动处方也不同。(2)有效的原则。康复运动处方的设计要能让伤病运动员的伤病有所缓解和改进,说白了就是要有效果。在设计康复运动处方的时候,要系统、科学、合理的安排锻炼的内容,尽量采用能促进伤病恢复,同时又能保持运动员体能的项目,此外,康复运动处方制定后运动员要严格按照处方进行实施,这样才能使处方发挥有效的作用。(3)安全的原则。康复运动处方的设计要保证伤病运动员在按照康复运动处方活动时,应在安全的范围内。伤病运动员本身就存在伤病,如若设计的处方强度,频率等不合理,就违背了安全性的原则,所以在设计制定运动处方时,应严格遵循各项规定和要求,以确保安全。(4)全面的原则。康复运动处方的设计还要遵循全面性原则,在康复运动处方的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维持伤病运动员的身体各部位锻炼的平衡性,还要注意维持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平衡,从而达到伤病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原则。

5 伤病运动员康复运动处方设计注意的事项

康复运动处方的目的性很强,具有明确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康复运动处方的设计、制定与实施都要围绕伤病运动员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1)康复运动处方应注意运动的持续性、节律性和有氧性,要保证伤病运动员病痛部位能承受住规定的强度,还要保证运动员体能不能下降。(2)康复运动处方要指出不同伤病部位伤病运动员禁忌的运动项目和易发生危险的动作。(3)康复运动处方要提示,伤病运动员运动中自我观察指标及出现异常时停止运动的标准。(4)康复运动处方要规定,伤病运动员每次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锻炼后要做好整理活动。(5)在设计康复运动处方中,要及时修正运动处方中不适合伤病者锻炼的部分。

6 结论

(1)康复运动处方有明确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围绕运动处方的目的进行的。(2)康复运动处方中运动的安排有较强的计划性,在实施运动处方的过程中容易坚持。(3)康复运动处方的设计、制定和实施过程是严格按照康复体育、临床医学、运动学等学科的要求进行的,有较强的科学性。按康复运动处方进行锻炼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明显的健身和康复效果。(4)康复运动处方是根据每一个参加锻炼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设计、制定和实施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康复效果较好。(5)康复运动处方简明易懂,容易被接受,收效快,是进行健身和康复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方灿.体能康复训练的价值和功能[J].体育科研,2011(4).

[2]党利龙.男子排球运动员伤病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4).

高校老年教师健身运动处方的研究 第8篇

1 老年运动处方的生理生化原理

1.1 运动时的能量供应系统

1.1.1 磷酸原供能系统

磷酸原系统主要由ATP、CP组成,由于它们的分子中含有高能磷酸基团,短时间的激烈运动用磷酸原便可完成。ATP是肌肉工作时的唯一直接能源。ATP在骨骼肌中贮量少,在以最大强度运动时,不能维持肌肉做功1秒钟。在ATP消耗的同时,CP迅速分解,把高能磷酸基团转给ADP,使ADP磷酸化合成ATP,以维持ATP浓度的相对稳定。由于ATP、CP分解供能的速度极快,所以,它们构成的供能系统的输出功率最大,约为50w/kg·BW,是速度、力量项目运动时的主要供能系统。

1.1.2 糖酵解供能系统

糖酵解是运动中骨骼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的酵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供肌肉利用的能源系统。从理论上讲,当乳酸生成时,同时转移出肌浆,肌糖原储备可以安全的被利用,肌糖原以最大速率分解供能,可以保持运动时间2分钟左右。但是,实际从人体股四头肌测到,无氧代谢运动时,肌糖原储备只能部分利用,原因是随着乳酸生成增多,氢离子逐渐堆积,引起细胞内环境酸化。糖酵解供能在运动中表现出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强度都不如磷酸原系统,但可维持的运动时间较长,这对需要速度和速度耐力的体育项目十分重要。

1.1.3 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氧是有氧代谢供能的前提条件,也是该系统供能过程中的限制因素。由于有氧代谢供能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供能过程的影响不大,其供能主要受氧和能源物质贮量的影响。从贮能数量上说,人体脂肪贮量可满足任何耐力运动但脂肪供能受运动强度的影响运动强度低时间长的运动,它的能量供应主要依靠脂肪酸的有氧氧化供能,并且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酸的供能比例也在逐渐增多。因此,有氧代谢供能系统是长时间耐力运动项目的主要供能系统。

1.2 运动时能量代谢的特点

1.2.1 安静时的供能特点

安静时,骨骼肌能量消耗小,ATP保持在高水平上,细胞内供氧充足,线粒体氧化脂肪酸的能力比氧化丙酮酸强,肌脂肪酸氧化供能量大于糖有氧氧化供能。

1.2.2 长时间低强度运动时的供能特点

在长时间低强度运动时,骨骼肌内ATP利用速率加快,有氧代谢合成ATP的速度相应加快。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明显上升,肌内脂肪酸氧化供能随之也增多。同时,糖的氧化速度也加快。在运动的开始阶段,有部分糖酵解供能,因而血乳酸浓度稍有上升;随着进一步的运动,呼吸循环系统供氧能力和线粒体利用氧的能力提高后,血乳酸逐渐恢复到安静时或稍高于安静时的水平,同时脂肪酸供能的相对比例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而加长。

1.2.3 短时间激烈运动的供能特点

在接近和超过最大摄氧量强度的运动中,骨骼肌以无氧代谢供能。在超过数秒钟的运动时,肌乳酸浓度迅速升高,随着时间的延长,血乳酸水平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直至运动终止。

1.2.4 健身运动的能量供能特点

健身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强度均比较低,运动持续时间比较长,因而能源物质与运动项目的特点相适应。研究表明,运动强度低于50%Vo2max,脂肪氧化分解成为主要能源,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每2分钟就更新50%,说明脂肪代谢非常活跃。当运动强度超过50%Vo2max时,糖的分解供能显著加强。健身运动的强度基本上处于50%~70%Vo2max范围内,而且较理想的运动时间应在分钟至小时由于运动时可大量分解利用脂肪作为能源,因此,健身运动在增强体质时也能产生减肥效果。

1.3 运动时的物质代谢

1.3.1 运动时的糖代谢

糖是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70%的能量来源于糖,每天每人需要400g左右的米、面、谷物类食物。食物中的糖都以多糖形式存在,它们在体内经消化分解变为单糖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肝脏中储存的糖原称为肝糖原,肌肉中储存的糖原称为肌糖原。体内的糖是维持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耐力性项目在运动开始时首先消耗肌糖原,不足时由血糖补充,肝糖原又不断补充血糖。因此,当体内糖的储备量较多时,则可以使体内的血糖浓度在运动后较长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有利于运动能力的保持和运动成绩的提高。长时间进行运动时,当血糖浓度显著降低时,就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使机体出现显著疲劳,并可影响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对健康也是不利的。

1.3.2 运动时的脂肪代谢

体内脂肪是体内最大的能量贮存库,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有隔热保温防震等保护作用,可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有利于胆固醇的溶解和排泄等功能。另外,脂肪在耐力性运动中的氧化供能起着节省糖和蛋白质的作用,有助于延长运动时间和提高运动能力。耐力训练可促进血浆甘油三酯的水解,经常进行耐力运动的人,血浆甘油三酯较低。

1.3.3 运动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多数实验结果表明:耐力运动使蛋白质合成代谢下降,在2小时以上长时间牵拉或重量负荷情况下,蛋白质合成速率加快,运动时蛋白质合成速率受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影响。在30分钟内的运动中,肌蛋白质合成速率下降,在长时间运动中,肌蛋白质合成速率上升,可见,运动后肌蛋白质合成速率对运动应答是双向的。

2 老年运动处方的制定

2.1 老年运动处方制定的程序

制定运动处方时,首先应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较系统的身体检查,对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同时选择运动试验方法,对身体机能进行评定。对于以健身为目的的运动处方,尤其要对老年人心血管机能进行评定,发现其潜在的心血管疾病,确定是否可以进行运动锻炼或运动锻炼时安全的心率界限。应进行体质测试,以评定身体素质和体力等级,确定其进行运动的负荷范围。通过以上程序,可为制定运动处方获得必需的全面资料和信息,为运动处方的科学性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运动处方,按处方锻炼3~6个月,并定期进行反馈和调整。

2.2 制定老年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

2.2.1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的核心部分,反映机体运动时用力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度是运动处方中决定运动量的主要因素。它既影响机体的承受能力,又直接关系到运动锻炼的效果。制定适合锻炼者特点的量化强度指标,是制定运动处方的精髓。确定合理负荷强度的最好方法是将靶心率和主观运动强度两种方法结合进行。也就是说,先按适宜的心率范围进行运动,然后在运动中结合主观运动强度评价表来掌握负荷强度。负荷强度的设定,以控制在人体有氧代谢工作的范围内为原则,老年人适宜中等以下强度的有氧运动,以最大心率的60%~75%为宜。

2.2.2 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指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是组成运动量的重要因素。在持续的周期性运动中,运动时间乘以运动强度就是运动量。在制定运动处方时,有时采用较低的负荷强度和较长的运动时间,有时则采用短时间高强度的重复运动。运动时间过短,对机体不能产生良性作用,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运动时间过长,又可能超过机体的承受能力,造成疲劳积累而损害身体。研究表明,每次运动持续30~60分钟,对于提高心血管系统机能和有氧工作能力较为适宜。

2.2.3 运动的时间带

运动的时间带是指一天中进行运动的时机(即在何时进行运动)。应根据人的生物节律周期及日节律来合理安排运动的时间带。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体体力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受机体“生物钟”的控制,一般都在傍晚达到最高峰。最大摄氧量的顶点一般在下午6时左右出现。心脏跳动和血压的调节以下午5~6时最为平衡,而机体的嗅觉、触觉、视觉等也都在下午5~7时最为敏锐。另外,人体在下午4~7时体内激素调整和酶的活性也处于良好的状态,机体的适应能力和神经的敏感性也最好,因此应提倡在傍晚时锻炼。

2.2.4 运动频度

运动频度通常指每周运动的次数。运动的效果是在每次运动对人体产生良性作用的逐渐积累中显示出来的,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要求经常锻炼,不能凭一时的兴趣,也不能急于求成使运动频度过高。如果一次运动后,运动对机体的良性作用完全消退后再进行第二次运动,前一次运动的效果就不能蓄积;如果一次运动后,运动对机体的良性作用还未出现(也就是前一次运动的疲劳尚未消除)就紧接着进行第二次运动,则会造成疲劳蓄积。以上两种运动间隔形式都不能取得满意的锻炼效果。老年人的运动频率应以每周三次以上为宜,同时还应结合每次运动的强度、持续的时间、个人的身体恢复情况以及对运动的适应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胡英清.科学健身运动相关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3,(1).

[2]刘纪清.实用运动处方[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任保莲.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高强.体育健身的科学基础[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运动处方文献综述 第9篇

关键词:运动处方,定义,起源,发展,综述

一、运动处方定义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 (Karpovish, 1954) 提出过运动处方 (Exercise Preseription) 这个概念, 1960年日本学者猪饲道夫首次使用运动处方这一术语, 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采用了运动处方术语, 从而在国际上得到确认[1]。

关于运动处方的概念, 各学者表述不一。日本学者加贺谷熙彦醇 (1983) 提出[2]:运动处方是以个人期望的体力为目标, 并以适应其体力现状所规定的运动的质和量。猪饲道夫认为:所谓“运动的质”即耐力性运动中的运动种类, “运动的量”是指规定运动的强度、时间及频度。中国《体育词典》把运动处方解释为:针对人的健康状况或某些疾病, 来确定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强度、负荷、次数、时间和锻炼的注意事项等[3]。周士杨认为, 运动处方是指在运动疗法中, 以处方的形式来确定运动的种类、方法、运动强度、运动量, 并提出在治疗中应注意的事项[1]。

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刘纪清 (1991) 根据自己十多年对运动处方的研究和锻炼经验认为, 运动处方的完整概念可概括为“对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或病人, 根据医学检查结果 (包括运动试验及体力测验) , 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 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 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

华南师范大学邓树勋教授主编的《运动生理学》 (1999) 中表述:运动处方是根据健身活动参加者的体质和健康情况以处方的形式确定运动的种类、时间、强度、频率及注意事项。北京体育大学王瑞元教授主编的《运动生理学》 (2003) 指出:运动处方是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制订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 即根据对体育锻炼者的测试数据, 按其健康状况、体力情况及运动目的, 以处方的形式制订的运动的类型、强度、时间及频率, 使体育锻炼者进行有计划的周期性运动的指导性方案。李林、陈丽娟、季浏认为, 运动处方原意指医生用处方的形式规定体疗病人锻炼的内容和运动量的方法[4]。季浏还指出应由设置锻炼目标、重视准备活动、选择锻炼模式、注意整理活动等内容组成[5]。田继宗, 石雷认为, 运动处方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含意念练习或以身体练习为形、意念练习为神的练习) , 为改进、完善、提高、增强身体某一部分或整体的功能, 而针对性地实施的系列练习方法[6]。

综合上述各家的观点,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运动处方是指针对体育锻炼者的健康和体力状况, 根据其运动目的而制订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

二、运动处方的起源

世界上最早的运动处方[7]可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的作品《行气玉佩铭》。其内容指出运动则生, 不运动则死的道理, 即现代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吕氏春秋》及战国末年荀子都指出“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东汉末年名医华陀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语时, 提出要注意适度性问题。孙思邈也提出运动适度性问题。除了有上述这些精辟的理论之外, 中国还有丰富的运动形式。早期的资料有汉代 (公元前168年) 《导引图》。华陀创立的一套既可合又可分的医疗体操———五禽戏。明清时期,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八段锦。其他的一些运动, 例如十二段锦、太极等都可以看成早期运动处方的形式。

西方的运动疗法[7]源于希腊。古希腊的神庙壁画中就有用运动治病的。公元前5世纪, 古希腊Herodicus及其学生Hippocrates (希波克拉等) 认为运动可增强肌力, 促进精神体质的恢复和改善, 并可推迟衰老。Hippocrates的著作《Preidiaites》 (论养生) 是运动处方的萌芽。公元2世纪后, Caelus Aurelianus首次提出了对瘫痪者使用滑轮悬挂肢体进行治疗, 采取步行及在温泉中运动等, 还提出创伤后早期进行运动, 以加速创伤愈合。文艺复兴后, 1569年Hieromymus Mercurialis提出一系列运动的观点。16世纪Fuchs提出“两种运动”:一是单纯运动;二是既是运动又是工作, 这可能是最早提到的作业治疗。1780年, Tissot敦促骨科医师用运动促进伤后关节肌肉的功能恢复。19世纪瑞典的Peter.H.Ling使运动处方治疗系统化, 采用抗阻练习以发展肌力, 对运动负荷、重复次数等进行定量。1854年, William建议心脏病患者作有控制的体操与步行, 以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三、运动处方的发展

美国的生理学家Karpovish (1954) 首先提出“运动处方”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以来, 冠心病的运动疗法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上的一场革命,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运动处方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 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1986年美国Kenneth HCooper发表《健身秘诀》、《12min测验》等专著, 对健身与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为人类保健医学和运动医学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德国Hoillmann通过对健身运动处方及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运动处方的研究, 明确指出, 在不久的将来, “为人脑制定运动处方”将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8]。

为了解决运动锻炼存在的不讲科学问题, 日本学者开始运动处方的研究。在日本东京大学运动生理教授猪饲道夫的倡议下, 于1970年成立了“日本体育科学中心”。在1971年这个中心成立了运动处方研究委员会, 并跨越全国组织了20多个研究小组。为使理论应用于实践, 运动处方研究委员会下又设立运动处方制定委员会。为了制定针对国人的运动处方, 日本学者首先调查研究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民众健康情况及原因, 接着他们又调查了日本民众自发运动的情况, 研究了日本人历年的营养情况及运动对冠状动脉硬化、脑溢血、高血压等的作用。经过五年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于1975年制定出适合各年龄组的运动方案, 并出版了《日本健身运动处方》一书, 与此同时, 日本学者花费了一年多时间, 经过认真的探索, 拟出了适用于各种运动处方的医务监督方案。此时, 日本的运动处方已基本形成[9]。日本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提出体育发展的两项基本任务:一是推广应用运动处方的理论和方法;二是改善体育设备, 并在大、中、小学的学校体育中推广运动处方。

中国对运动处方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 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 近三十年来取得很大进展[10]。1980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运动医学科开设了“运动处方咨询门诊”, 较早地把运动处方运用到医疗保健实践。随后1988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静宜的《体疗康复》一书, 系统地阐述了医疗体育的康复原理[10];1993年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刘纪清、李国兰编著的《实用运动处方》, 详细地介绍了制定运动处方的方法和程序[11];1993年任健生在《心血管运动生理与运动处方》中对心血管的研究与运动处方领域探讨了新的进展[12]。近年来, 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 运动处方的研究和应用逐步深入和完善, 其研究在广度上趋向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与推广;在深度上趋向多学科交互渗透, 对运动处方的各要素 (运动种类、强度、时间、频度、周期等) 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如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最新技术和成就, 解决运动生理的实际问题[8]。

四、运动处方的分类

1. 改善身体形态的运动处方。

身体形态主要通过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腰围、臀围和皮褶厚度等指标反映。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 通过锻炼使形态得到改善。

2. 增强身体机能的运动处方。

身体机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及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 能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提高健康水平。如增强心血管功能运动处方、增强肺功能运动处方、促进消化功能运动处方等。

3. 增强身体素质的运动处方。

人体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及柔韧性等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它是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所存储的身体能力要素。为增强身体素质制定的运动处方, 如增强力量素质运动处方、增强速度素质运动处方、提高耐力素质运动处方、发展灵敏性素质运动处方等。

4. 调节心理状态的运动处方。

健康的心理可以维持人的正常情绪, 保持人的正常生理功能, 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制订有关的健心运动处方, 通过锻炼增进心理健康。如培养意志品质运动处方、增进健康情感运动处方等。

5. 提高适应能力的运动处方。

适应是指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体采取的一系列被动性与主动性调整, 这些调整大部分属于保护性反应。通过提高适应能力运动处方的锻炼, 可以提高人体对内外环境各种变化的适应能力, 增强对疾病和有害生物因素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各种社会心理紧张刺激的应激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其贯, 刘洪珍.运动处方原理与运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8.

[2]加贺谷熙彦.运动处方——生理的基础[M].株式会社杏林书院, 1983.

[3]章拒林, 束纫秋.体育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1.

[4]李林, 陈丽娟, 季浏.运动处方与锻炼的心理效应[J].体育科学, 1998, (2) .

[5]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6.

[6]田继宗, 石雷.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学刊, 2001, (1) .

[7]陈栋, 曾玉榕.关于运动处方的起源及发展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2) .

[8]任建生.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于未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9]吕彦, 达海.外国养生保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10]杨静宜.体疗康复[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88.

[11]刘纪清, 李国兰.实用运动处方[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开给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处方” 第10篇

运动对糖尿病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但每个患者病情不同,是否适宜运动、做什么运动、运动强度多大合适,这些并不完全一样。所谓“运动处方”,就是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量身制订的个体化运动方案,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①运动的方式;②运动的强度;③运动持续的时间;④运动的时机;⑤运动的频度等。

与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一样,运动治疗也是糖尿病整体治疗不可或缺的一环。科学合理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及机体免疫力。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运动还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辅助降低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 减少降糖药物用量。病情较轻的早期2 型糖尿病患者甚至可以不用降糖药,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就能够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尽管运动对糖尿病人益处多多,但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运动。对于有严重并发症或者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盲目运动可能会加重病情,反为其害。此外,也并非只要活动身体就一定获益。倘若只是漫不经心地随便活动,肯定起不到预期的运动效果,但若一味地追求运动的强度而忽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样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因此,哪些病人适合运动?应该选择什么项目?究竟该如何运动?这里面其实大有学问。只有讲究科学、合理安排、因人而异、持之以恒,才能真正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之目的。

一、运动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为确保运动安全,运动前应做到:

1、到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检查项目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心电图及心功能等等,看看有无心血管、神经以及其它方面的并发症。与医生共同讨论目前的病情是否适合运动?哪种运动更适合?运动量该多大?运动中应该注意什么等等。

一般说来,有下列七种情况者不宜进行体育锻炼:1) 有急性并发症或急性感染;2) 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3) 有严重神经精神病变;4) 有糖尿病足溃疡;5) 近期发生心肌梗死、脑中风、合并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6) 血压控制欠佳,如收缩压大于160 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大于100 毫米汞柱者;7) 血糖控制很差或血糖波动较大者。

2、每次运动前细检查足部并选择合脚的鞋袜。要特别注意鞋底平整,不能有沙、石之类的异物。

3、运动时应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片”。卡片上应写上姓名、亲友联系方式,写明你是糖尿病病人。如果出现意外,便于他人采取急救措施及帮助联系患者家人。

4、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如糖块、巧克力、饼干、甜饮料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

5、最好结伴运动。让同伴知道你是一位糖尿病病人,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应如何处理。

二、合理选择运动方式

运动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氧”和“无氧”主要依据体内氧代谢状况而定。“有氧运动” (也称“耐力运动”) 顾名思义就是在有氧状态下进行的运动,是指能增强体内氧气的吸入、运送及利用的耐力性运动,其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新陈代谢,辅助降低血糖及血脂。适合糖尿病人的有氧运动项目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爬山、健身操、交谊舞、太极拳、游泳、划船等,患者可根据自身病情及爱好选择。“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其特征是运动时氧气的摄取量非常低,不得不依靠“无氧供能”,如短跑、举重等竞技性运动,此类运动能促进体内升糖激素的分泌,反而会使血糖升高。

不管是1 型还是2 型糖尿病,患者均应采取“有氧运动”方式。步行是最安全简便、易于坚持的一种方式,被认为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体质较差者) 的首选运动项目。而健身跑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适合于体质较好、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当然,糖尿病患者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病情、体力状况、环境条件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例如,住高层建筑者,可进行爬楼梯运动或跳绳、原地跑等运动。

三、科学确定运动量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量一定要适中。运动强度过大,不仅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且会加重心脏负担,对身体有害;运动强度过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和控制血糖的目的。因此,科学确定运动量很重要。下面介绍三种评估运动强度是否合适的方法:

1、“交谈试验”法:这是衡量运动强度的一种简便方法。运动时达到刚好还能自然交谈的程度,表明运动强度比较适中;倘若运动时气喘吁吁,交谈困难,表明运动强度过大,须适当降低。

2、“自我感觉”法: ①运动量不足。运动后无汗,无发热感,心率无变化或在休息2 分钟内恢复。②运动量适当。运动后有微汗,轻松愉快;稍感乏力,休息后可消失,次日体力充沛。③运动量过大。运动后大汗、胸闷气短;非常疲乏,休息后15分钟脉搏未恢复,次日周身乏力。

3、“适宜心率”法: 即通过数运动后即刻的脉搏来了解自己的运动强度是否适宜。如果运动时的脉搏(次/ 分) 达到“170- 年龄”,说明运动强度适宜。例如,一个50 岁的糖尿病患者,在运动中的适宜心率大约是120 次/ 分(170-50)。此外,还要注意血压变化,运动强度以收缩压不超过180 毫米汞柱为宜。

四、定时、定量运动

运动治疗的目的是与饮食、降糖药相互配合,控制好血糖水平。因此,运动不得随意而行,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及运动频率尽可能相对固定。

1、固定时间:糖尿病患者每次运动的时间要保持相对固定。多数学者认为,餐后1小时是糖尿病患者开始运动的最佳时间,因为此时段体内血糖水平相对较高,运动不容易导致低血糖,而且对降低血糖的帮助最大。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运动,尤其不宜在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尚未进餐时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

2、固定强度:运动强度宜相对固定,这样可以减少血糖波动、防止低血糖发生。

3、固定频率及时长: 美国糖尿病预防研究表明,每周运动至少150分钟比较适合于糖尿病患者,时间过短达不到理想效果,过长则容易损伤骨骼肌肉。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每周至少安排5 天、每次运动时间在30分钟左右,当然,年轻体质好的患者可以适当延长运动时间,而年迈体弱者可以酌减。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平日不运动,攒到周末“暴炼”。

五、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运动量(<最大耗氧量的40%) 开始,持续时间为5~10min。若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能够继续适应运动,再逐渐进入中等强度的运动(最大耗氧量的50%~60%)。 运动中及运动后如出现呼吸困难、胸部有压迫感、头晕、头痛、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严重者须尽快送往医院诊治。

此外,无论采取哪种运动方式,都必须长期坚持,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起不到锻炼效果的。有资料表明,终止运动锻炼3 天,已获得改善的胰岛素敏感性会随之消失,因此,运动疗法的实施每周至少3 次以上。

六、做好运动前热身与运动后放松

为确保运动安全,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整理放松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1、热身运动:运动前先做5~10分钟的低强度有氧热身运动,例如,在跑步前先做些伸展运动,然后慢走5~6 分钟,再逐渐加快步频。目的是通过逐步增加运动强度,提高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能力,提高关节、肌肉的柔韧性,以免运动使肌肉拉伤。但要避免屏气动作,因屏气可使收缩压升高。

2、放松整理:运动时大量血液聚集在四肢肌肉组织中,若突然停止运动,血液不能很快回到心脏而导致暂时性脑缺血,引起头晕、恶心甚至虚脱等症状。因此,运动不要突然停止,至少要做5~10分钟的整理运动,使心率恢复至每分钟比静息时高10~15次的水平后再停下来休息。例如,慢跑20分钟后,逐渐改成快走、慢走、伸腰、踢腿,再步行回家休息。

七、如何预防的处置运动中低血糖

运动可消耗能量、降低血糖,但有时饿肚子运动也会引起低血糖,为了防止运动时及运动后发生低血糖,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尽可能在饭后1~2 小时参加运动,这时血糖较高,因而不易发生低血糖。

2、 胰岛素注射部位尽量不选择大腿等部位,因运动时剧烈活动的部位血流量会增大,胰岛素吸收加快,容易导致低血糖。

3、尽量避免空腹运动。

4、 如果要进行中等度以上的运动且持续时间长,可适当减少运动前降糖药(包括胰岛素) 的用量,也可在运动前及运动中间适当加餐。

5、 有条件的话,可在运动前后用血糖仪各测一次血糖,以便了解运动量多大比较合适,不至于引起低血糖。

6、 如果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头晕及四肢无力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服下随身携带的食物,轻度低血糖一般休息10 分钟左右症状即可缓解。若未能缓解,应再进食,并立即由他人护送去医院。

细节提醒

防治糖尿病的运动处方 第11篇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随时随地展开。那么,糖尿病患者该进行哪些运动,才能达到降低或者控制血糖的目标?而那些血糖正常的人又应该怎样运动以预防糖尿病呢?医学专家们介绍了以下几种运动方法,你平时只需原地做些简单动作,即可锻炼全身的肌肉群,并有效轻松地控制血糖了。

原地快走。一般的患者只需原地小步快走,而对于病情较重者则需步速稍慢。注意走时上肢保持正直,手脚协调配合。

触摸脚尖。坐在床上或垫子上,把两腿伸直并且尽量向两侧分开,同时上肢缓慢屈向右侧,将两手尽可能触摸右脚尖,呼气,还原后改为左侧,动作相同。

仰卧屈膝。舒展平躺在床上或垫子上,将两臂自然伸直并放于身体两旁。随后两腿抬起、屈膝,用手于膝盖处抱住双腿,尽量往下牵拉。

前伸臂转肩。把两臂向前伸,两手交叉,再反向用力旋肩。

伸懒腰。平时多注意伸懒腰或环转踝关节等,皆可以多方面锻炼全身的关节和肌肉,从而使肌肉舒展、有力,体内多余脂肪减少,达到血糖水平稳定。

走路。除了上述这几种原地动作外,还可简单地通过走路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走路的方式可以多样,可先正着走,然后再侧着走,最后倒著走。走的同时,双手也不要闲着,上肢可多做握拳、伸展、摆手、拍掌、旋转手腕等动作,以调动全身的肌肉群。

“糖友”运动须得当

运动是把双刃剑。“糖友”如果运动不当,也可能适得其反。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位置感觉会减弱或消失,加上自身调节平衡能力下降,所以容易跌倒,扭伤。因此,运动时应该多注意平衡能力的训练。有些患者由于外周感觉神经病变,出现感觉异常或消失,他们踩到异物致使脚受伤却不觉得疼痛,有些患者热水洗脚烫伤后也不知道。这时就要多注意足部的负重情况了,如果是植物神经受损害,还可发生无痛性心梗。医学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塞时多呈无痛性,其发生率达到 30%~42%。故此,“糖友”在运动前就需进行心功能测评,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运动处方,同时在运动中严密监测。

运动处方的实例分析 第12篇

随着人们对体育保健、康复训练等认识的不断提高,运动处方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运动处方体质较弱的人或者伤病运动员,根据医学的检查数据,按照其各项身体机能的水平,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对其进行锻炼加强。运动处方和医学上的药方有些相似,也要对症制定运动的内容、强度、时间、频次等事项,此外还有注意一些运动处方的安全事项。近年来,各种跑、跳、操、拳等都出现在运动处方的内容中,但是很少有把游泳作为运动处方的研究。本文就对游泳作为运动处方的主要锻炼内容的益处进行探讨,目的是引起人们对游泳的关注和重视。

1 游泳项目的介绍

游泳项目分为竞技游泳、实用游泳和大众游泳。作为运动处方的内容当然要和竞技、实用游泳有所区别,要采用娱乐健身式的大众游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物质、文化、娱乐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以增强体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游泳项目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成为现代游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健身、实用、娱乐为目的的游泳项目,不追求技巧、速度,形式灵活多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十分迅速。

2 游泳作为运动处方锻炼内容的益处

2.1 游泳的健身效应

游泳是最好的健身运动之一。从保健、增强体质的观点来看,在所有体育运动中游泳可以说是最适宜的。

因为游泳与田径、武术、球类等项目相比更是一种全身运动,而且在水中,因为水的浮力,不会对脚、踝、膝、腰等下肢增加很重的负荷,减少伤病事故的发生。可以说任何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参加游泳运动。游泳过程中,水、空气和阳光都接触肌肤,而且水的阻力、压力、浮力等对血管有拍打作用,从而起到按摩保健的作用。

由于游泳的运动强度可以很大,加之水的温度较低,所以,在游泳时,人体新陈代谢非常旺盛,能量消耗较多,这就需要补充充足的氧气等物质,需要吸收养分,排除代谢产物,因此,对内脏器官要求较高,使中枢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排泄等机能都得到改善和提高。

(1)对心血管的作用

游泳对心血管功能的作用非常的明显,因为游泳时,水温的刺激可以通过热量调节人体的能量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游泳时水的压力和阻力还对人体的内脏、血液循环等产生特殊的作用,人在水中游泳,水对人体的压力可以使得心房、心室的肌肉组织得到锻炼,从而心腔的容量也逐渐变大,心脏跳动的次数减少,从而使的心力储备加强,心脏功能节省化。整个血液循环系统都得到改善,静止状态下收缩压下降,舒张压上升,从而使得血压值变得更稳定,血管弹性增大。研究表明:一般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脏跳动约66—72次,每搏量约为60—80毫升,而长期参加游泳锻炼的人,在同样情况下只需收缩50次左右,每搏量却达到90—120毫升。

(2)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游泳时,机体的各项活动以及心血管系统工作等都需要有大量的氧气,但是在水中,由于身体受水的压力,所以胸腔和腹腔受到一定的压力,这就给呼吸带来了困难,研究发现:游泳时人的胸廓要受到12—15kg水的压力,要想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获得充足的氧气,在游泳时呼吸肌就必须不断的克服这种压力;此外,游泳时呼吸都必须比平时在陆地上要用力,因为在水中水对人体胸部有一定的压力,不管是吸气还是呼气都能增加呼吸肌的收缩力,从而能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加大肺活量。研究发现:一般健康男子的肺活量为3000—4000毫升,而经常从事游泳者,可以达到5000—6000毫升。

(3)对人体皮肤的作用

游泳时,人体要接受水的刺激,人体有自我保护的功能,为了保护自己有足够的温度。一方面皮肤参与温度的调节,另一方面机体参与温度的调节。皮肤的调节主要表现在冷水刺激后皮肤血管收缩,从而防止热量的散失。机体的调节表现在加强`热量的生产,使皮肤血管夸张,改善皮肤的血液供应,长期的游泳锻炼就促进了皮肤的血液供应,进而使皮肤变得柔软有弹性。

2.2 游泳有减肥降脂的功效

肥胖是由于体内脂肪过多造成的,不仅增加身体的负担,还影响动作的敏捷性,而且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脂肪过多可能造成多种疾病。

游泳对人体的影响和其他路上运动项目不一样。水环境对人体有着特殊的影响。水的密度、导热性和空气不同。人在水中散热要比路上散热要多,水的温度越低,人体的散热就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大,对减低脂肪含量具有很好的作用。所以,经常进行游泳运动,可以减轻体重,去掉过多的脂肪,对肥胖的人尤为适宜。

2.3 游泳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游泳也是一项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因为老年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等机能都有所下降,而游泳可以改善和提高肺的通气功能。由于水的压力,在水中呼吸,要快吸慢呼。且吸深吸足。如果持之以恒,可以延缓呼吸系统的衰退。同时,游泳还能减缓肌纤维的萎缩,使血管增粗,血管壁增厚,从而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此外,游泳对保持提高关节、韧带、肌肉的灵活性和弹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尤其适合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提高他们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总之,游泳不但能增进健康,延缓衰老,而且能抵抗疾病的发生,延年益寿。

3 游泳作为运动处方锻炼内容应该注意的事项

3.1 制定运动处方要注意效果

运动处方的制定要遵循有效性原则,如果没有效果干脆不如不制定。要根据患者的行为习惯制定,还要根据个人动力的可持续性制定,如果坚持不了运动处方制定的也没有意义。此外还要设计不同的游泳的方式,以利于患者全面的恢复。

3.2 注意便利程度

游泳运动处方的制定还要遵循方便合理的原则,游泳不是其他项目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它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就是有游泳池,所以制定运动处方时要考虑是否达到了条件。

3.3 注意安全

任何一种运动都存在风险,在制定运动处方时要全面的考虑患者的身体因素,是否适合进行运动,必要时可以进行一些医学的检查。例如,有一些严重疾病、精神病、传染病等不能进行游泳活动。

3.4 考虑项目的趣味性

在制定运动处方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水中的游戏,以选择提高运动参与的兴趣,有助于人们遵照处方而行,使他们所做运动的动力得以持续。在游泳中不能只做一种单调的游泳动作,要设计不同的练习动作,令处方更有计划更有趣。此外还要遵循一定的运动原则,避免进食后不久或太冷进行运动。

3.5 定期检验运动处方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处方的治疗后,要及时地对自己进行评价,评价可以通过测量心跳、血压、主观判断等进行。以便及时的调整运动处方的强度、频率等内容。更好地进行恢复锻炼。

4 结论

运动处方的四要素是: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这四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但是为了获得运动处方最好的效果,在运动种类的选择上,应选择适合患者的且能获得最佳效果的项目。游泳作为运动处方的主要锻炼内容,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玉秀,黄滨.游泳健身运动处方对小学生体质与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6,6.

[2]金其贯等.运动处方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国有企业内控环境下一篇:乒乓球裁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