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趋势范文

2024-07-25

社会发展趋势范文(精选12篇)

社会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成本会计,战略,制造环境对策

一、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概况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竞争更加激烈。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实业家们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先生产导向型逐渐转变为顾客导向型,这一观念的转变给企业家们的生产目的、生产流程、管理方法等带来巨大影响,也使成本会计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开展成本的预测和决策、实行目标成本计算、实施责任成本计算、试行变动成本计算法、推行质量成本计算、开展价值工程、应用作业成本计算法等,同时电子计算机在成本会计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受新制造环境的影响

新制造环境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具体表现在自动化和电脑化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实行自动化之后,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不但成本会降低,质量也会提高。相应地,公司的结构亦必须随之转化,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也应跟着提高,其经营管理方式也须进行自动化调整。其二是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不加以改进,将会导致以下后果,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取代人工,但因制造费用的剧增及多样化,其分摊标准若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以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传统的成本会计,可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而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的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量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为获得有利的原材料数量差异,生产者可能将不良质量的产品转入下一工序,使废品损失进一步扩大等等。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美国的有关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目前在美、日、西欧等国的企业,尤其是在那些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作业基础管理,即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且消耗资源的作业。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尚不具备实行的条件,但是对我国制造费用分配的改革还是很有启发的。

三、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对成本会计有影响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全面管理目前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全面质量管理促使质量会计得以产生。由于提高质量所产生的收益难以计量,质量会计仍然停留在质量成本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其次目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方法,按目标进行管理,要求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当确定总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个总目标,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乃至每个成员都应当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如销售量目标、成本目标、技术目标等,并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以保证总目标的完成。实行目标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盲目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而成本会计的战略管理就是着眼于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确保有效完成公司目标。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指企业在生产与竞争者同质产品时,成本要低于竞争对手,使顾客能以较低的代价,取得同样功能的产品。

四、成本会计发展中的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应采取以下对策:(1)、我们在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理论时,也要注意和自己的国情相结合,研究出能够解决我们实际问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克服理论工作者没有很好深入实践、实际工作者没有很好研究理论的倾向,以扭转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的现象。同时及时的使成本会计电算化,将计算机技术运用成本会计核算中来,是成本会计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极大提高了信息反馈程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预算成本、有效地控制成本,全面地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2)、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等要求。我国一些工业企业还应在成本岗位上配备成本工程师,以利于成本会计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五、结语

目前根据成本会计的发展过程,以及成本会计的演进,外因在于企业环境变迁提出的现实要求,内因在于制造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方法的改进。对于成本会计的发展,更具体的规律是:(1)相对于利润而言,成本是可控的、确定的,管理的重心是控制成本。(2)成本是为了利润而存在的,为了增值而存在;没有了利润和增值,成本就没有存在和发生的必要。这就进一步揭示利润产生的原因,指导人们采用更合理更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方维.现代管理思想与成本会计发展略述.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年第1期.

中国社会发展趋势展望 第2篇

21世纪的阳光已照耀世界近十年,世界正处在一个动荡转型的时段,各国都在为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打算。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此我仅谈谈国家将来的发展,因为国家该怎么走,是关系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我有权对国家的走向发表自己的一些见地。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从它诞生之日起便经历过历次社会形态和无数政府,但无论哪个社会的哪个政府统治国家,都是中国的代表。它经过原始社会、奴隶制四朝和封建社会的许多政府,按社会发展顺序它应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打乱了它向资本社会过渡的进程。西方资本主义的大炮把它打成了畸形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世纪四十年代,中共结束了这个怪胎的发展,把中国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然这实为一个特大的“左倾”,这个“社会主义社会”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形态,它缺乏必要而充分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它建立在自然经济的营盘上,说是社会主义,其实仍为一种落后的社会形态。这种主观人为的超前也是一种畸形,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是得不到进步的,有时甚至出现退缩。中共政府驾驭中国的四十多年而国力没有长足发展就是一个明证。所以说,在没有经过前一个社会形态的高度发展积累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是不可能的,进一步说,社会进展越高级,后一个社会形态越是离不开前一个社会形态的高度积累。由此,我们不难明白,社会主义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前它只是一个理想。

中共中国政府在执政三十年后逐步把这个认识转换过来,开始慢慢向客观的社会发展趋势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实行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仅为这个动作的一个开始姿势,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质是向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反过渡的阶段,说这个阶段需要一百多年,就是为了弥补上一百多年的中断发展的资本主义这一课,但这一百多年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比上一百多年的世界发展要快、要深,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这个世界是资本主义潮流占绝对优势且发展到了一个极其可观的程度,再有开始赶超流的,也就有了众多的借鉴可资,发展速度自然会快一些。

下一个世纪中国走向何方,很显然并入资本主义发展潮流这是完全符合社会进化规律的,中共执政若是保持长久明智,不人为地梗阻的话,它只有顺应趋势才能实现未来的理想——真正的社会主义,广大中国人民也应顺应这个潮流,切莫再僵化自己的头脑,使自己能适应晚来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形态的需要。另外,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说“社会主义不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现在看来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应予矫正。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出现的一些特征正是产生社会主义的先期预兆,但这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成长的沃土和先决条件,而如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才刚起步约半个世纪且世界各国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发展不平衡,使得社会主义的种子不可能很快、很均匀、很普遍的萌发,但新的社会形态一定能在原先社会形态里产生是不可否认的。先前的观点有主观的武断色彩,那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造成的认识上的差错,中国现在社会转型正是对这一理论的否定而真正客观的面对现实,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共产党是英明的。

新趋势下房产经济发展趋势探讨 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07-01

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房价飞速上涨,到了2007年,房价飙升的速度已经达到惊人的地步,甚至一些发展一般的地区的房价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的地区,很大程度上超过社会普遍百姓的承受能力,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房地产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房地产经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房地产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风险过于集中于商业银行体系,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可能存在违约的风险等。房地产经济在创新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商业银行等在经营上存在问题。随着个人住房市场发展,国家开始鼓励商业银行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政策放松了很多。

其一完善房地产经济市场体系房地产经济不仅要有间接融资的信贷市场,而且还要有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不仅要有能直接提供融资服务的一级市场,同时也需要能分担一级市场风险的二级市场,用来解决住房贷款资金及其相关的问题。另外鼓励建立房产评估、中介、保险等等在服务体系。只有完善了房地产经济市场体系,才能使房地产业稳定的发展,只能加快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才能促进市场交易环境不断的优化。

其二促进房产经济产品创新为房地产开发,收购,管理等等環节提供有效的全方面的服务。把市场细分化,开发出服务于不同目的和不同人群的产品,如低收入家庭或者刚工作的年轻人等人群的住房资金产品等。推动房地产经济产品的多元化,形成比较完善的房地产经济产品。

其三尽量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中有一项是中低收入住房保障,在很多的国家,政策性经济在中低收入住房保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新加坡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美国的居者有其屋计划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我国需要借鉴这些国家成功的经验,为中低收入家庭购买房子提供贷款信用担保,同时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二、未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改革开放以前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产品的生产和分配都是由国家政府所决定。房地产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国家作为奖励分配给有能力有需要的的人。但是这样的分配政策没有按照工作的绩效,而是按照实际的需要给予这种物质上的享受。这样就造成了房产没有得到真正的价值转换,知识象征性的收一点资金。直接导致了国家再生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房地产业得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房产渐渐的实现了商品化,它不再完全的由政府分配,而是由市场依据价值规律进行支配。因此房产经济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活化了房产的生产和消费,促进了投资和再生产的良心循环。在满足社会需要和拉动国家经济的同时,也让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到了明显的提高,人均居住面积增加。虽然房地产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到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市场是有缺陷的,随着房地产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其中的弊端也渐渐暴露。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任何的房价预测都是不准确的,没有人能说准以后的房价具体是多少,但是房地产业得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无论全球经济是如何的变化,我国房地产的未来发展始终有三大趋势。第一个发展趋势是帮助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难的问题,提高低收入家庭居住的环境和条件;第二个发展趋势是必须要坚持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道路。目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得发展时期,大量的老百姓居住到城镇中,因此必须要解决好资源和能源的发展问题,所以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对土地资源有着很大依赖性的房地产业更应该如此。第三个发展趋势就是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由于房地产业所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泛,所以必须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房地产业得发展不仅仅是在于能卖出多少套房子,还要在于短期的国民经济是否稳定运行,在于经济体系能承受的多大的风险,还要考虑各个领域所能承受的规模,保证国民经济稳定的运行是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结束语:由于房产是普通居民消费和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改革的不换完善,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房地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各个领域力量的推动下飞速发展起来,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等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帮助。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张燕生.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31.

[2]李思思.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及对策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2003.

减少死刑罪名符合社会发展总趋势 第4篇

李连宁委员说, 这次《刑法修正案 (八) 草案》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减少死刑, 减少的死刑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 减少死刑的罪名。这次减少了13项死刑的罪名, 占全部死刑罪名的比例接近20%, 削减力度很大。减少死刑罪名符合社会发展总的趋势。

第二, 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限制死刑的适用。保持现在的死刑有利于震慑和预防犯罪, 同时可以通过控制死刑的适用、通过刑事政策的掌握来打击犯罪, 特别是控制和限制适用死刑。今后的趋势应该更多地从第二个方向深入研究, 但是控制和限制死刑的适用又受制于有期徒刑规定的制约。现在是死刑偏重, 生刑偏轻, 如果不判死刑了, 一下子就可以死缓, 死缓两年以后改判无期徒刑, 无期徒刑之后再改判十五年, 一个死缓下来最多服个十几年刑就可以出来了。生刑偏轻的问题是刑法适用上一个最大的问题, 它不仅制约着死刑减少, 而且也不利于打击犯罪。生刑偏轻的问题可能是今后刑法修改应该考虑的涉及全局性的问题。

刍议余杭社会工作发展趋势 第5篇

黄湖 谷艺(2012年8月1日)

2011年12月27日,xx区第十三届党代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xxx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共创和谐幸福新xx》的报告。报告指出“探索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三社联动”的社区管理长效机制,发展壮大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加强社会协同,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首次提出“三社联动”的社会管理新模式,为xx的社会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和服务对象

社会工作是由英语social work直译而来。他是一种助人的专业,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指在社会服务和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者是一个以社会公正的理想、社会关怀的情怀和发自内心的爱为基本价值观,以关注和服务民生为己任,坚守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和践行着助人自助服务团队。

社会工作最初是对社会上事业、贫困、疾病、老年、残障、精神疾患、孤儿等各种面临经济方面困难的人们提供扶助与救济。而现在的社会工作重心已不局限于对被救助者提供的物质的扶助,而是更加重视对被救助者社会关系的调整与革新,进而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以协助他们自觉、自立发挥潜能,其工作对象不只是若干贫困或遭遇其他社会问题的人,而已延及一般大众或全体人民。

二、xx开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基础

组织基础:

目前xx区有城市社区142个、农村社区188个,社区社会组织1120家,其中登记社区社会组织80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040家。城乡社区便民服务网点133个,加盟企业95家。(数字来源于余社建办„2012‟14号)

人才基础:

截至2011年12月,全区共有专职社工1987人,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者142人。

经验基础:

——康复及医务社会服务。近年来,xx陆续在各社区建立了社区康复网络,由社区为残疾人、长期患病者及其家人提供教育、训练以及支持性服务,并鼓励病患者建立互助网络。

——青少年服务。目前青少年服务工作主要由团委和关工委两条线共同开展服务工作。包括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儿童及青年中心,主要是建立各种青年活动小组,举办各类青少年暑期活动和社区青年团体活动等。

在一些社区(如黄湖的吴四坊社区)还为青少年提供成长和发展方面的指导及个案辅导,为身处不利环境的边缘青少年、新居民的青少年、低收入家庭和单亲家庭的青少年、中途辍学和在校成绩欠佳的学生等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家庭以及个人在学习、情绪、社交等方面的困难。

——社区矫正。xx区社区矫正工作于2005年1月启动,9月底全面完成社区矫正衔接工作,10月份步入常规管理规范化轨道。截止到今年,xx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矫正体系,特别是2012年起建立的社区矫正帮教工作站,更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矫正措施和方法,加强了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监管帮教和帮困扶助活动。

——社区发展。近几年xx对社区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规模空前,社区办公条件极大改善。xx各个社区也透过各项社会工作服务,鼓励居民识别他们的需要,运用社区资源解决问题。在具体服务提供方面,主要是建立公共服务工作站,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发展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计划,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发展,改善社区生活质量。

三、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困境

xx开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基础虽不薄弱,但也应当看到,由于这项工作还是处于实践摸索状态,很多地方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社会工作的主要阵地——社区,就存在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和行政社会工作的矛盾。我们应当承认,在现在的情况下,社区是开展专业社会工作的最好平台,我们也正在逐步把社会工作从行政社工往专业社工方向发展,但现有的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社工模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分工明确,但实际上这三个层面的核心点仍旧是社区干部,社区干部在居委会中要承担起自治功能,在公共服务站又需要为居民提供行政服务,在社工这个身份时又要化身为专业社工开展各类专业性服务。使得社区干部既要当裁判员又要当运动员,工作杂糅,分身乏术,顾此失彼,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开展逐渐进入困境。

渐进困境: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朝着综合介入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服务对象和社会发展都是有利而无害的。但就目前而言,所有的介入都是单向性的,例如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它主要的助人手段是拨资金、拨物质(即从经济上直接帮助),却忽略了服务对象的自身“造血功能”的建设;再如妇联,在妇女求助的案例中大部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妇女权益,却忽视了妇女自身的成长建设;又如在青少年帮扶中,基本都是从改变习惯使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很少考虑服务对象现实需求的多元性与层次性。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因为社团负责人大都为行政负责人忙于行政工作没有过多精力承担该项工作,二是因为社团人员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无法综合介入,造成社会工作发展停滞不前,陷入困境。

伦理困境:目前登记备案的1120家社会组织绝大部分社区干部牵头主导,由于这些团体的半官方特质导致其开展的社会工作带有明显的行政特点,这也造成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情况出现,加之目前各社会团体都是相对独立,资金、政策都是一对一,有些造成重复救助,而有些则因为不符合政策条件但确实特别困难的家庭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在慈善会、红十字会工作中,一般都是固定或者不固定发起募捐,然后将募捐来的善款或交给困难家庭或统一上交至总会统筹安排,在几次募捐中,最值得深思的也是最典型的一个案例:一位肿瘤患者家庭两次爱心募捐。该家庭由于孩子长期生病,团委、妇联、慈善会、红十字会分别发起募捐,一次募捐,两次募捐,孩子家庭难以开口,而这些发起募捐的部门和募捐者也感爱心疲惫。一方面该家庭确实困难,孩子生病需要长期治疗,费用以十万计,而另一方面,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个原因募捐者也会产生爱心疲惫。

资金困境:对财政的依附性强,市场化运作能力弱。在社区工作中,经常会接到来自居民的困难申请,这些人大部分因病致贫,或者是子女学费负担重而家庭无经济来源,或者是本身残疾无法就业,面对这些困难申请,社区一般采取行政方式,根据困难程度发放一定的补助,对于困难家庭来说是杯水车薪。对于不符合条件的,虽心有余,但力不足。这些人转而会向工会、妇联、团委等人民团体申请困难补助,但这些组织也主要依赖于社会捐款和财政拨付,支持力度也是有限的。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居家养老工程、老年食堂等项目,几乎全部依靠财政拨款,没有自身的造血功能这对于一项需要长期发展的事业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四、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措施

调整社会福利政策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社工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政策需要和整体的社会政策相适应,需要有具体的配套政策。因此,除了看到大的政策目标的发展外,还应该从社会福利制度中的各项专门的福利政策入手,建立与福利政策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制度。比如说,哪些福利项目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哪些岗位需要注册社工还需要具体研究,如做福利服务因为涉及到专业学识则需要全部是社工,而做社会保障的就没有必要全部要求。

目前的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慈善救助的社会帮扶救助体系,不断改善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和壮大社工队伍”的人才配备目标。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对照我们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等相关社会政策,更加主动地去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调整政府在社会工作中的角色,鼓励民间机构发展:国外社会工作发达国家的基本特征是“政府主管,民间机构服务”,政府主管的作用非常大,管福利发展的方向,管福利经费的提供,管福利配套设施的提供、监管民间机构的服务。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结合我们正在进行的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变全能政府为有限责任政府,全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倡导发挥民间社工机构的作用。一是通过制定和修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方向和计划,推动各领域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二是颁布实行各项社会工作的条例、规章和考核评估指标,规范民间社会工作机构、持证社工和民政局在社会福利服务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为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预算经费项目。可以按照社会服务的规划和需要,每年向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发布社会服务需求,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提出承办社会服务项目的申请,再根据申请依法审核各机构的资质,选择和确定承担各地区、各类型社会服务的具体机构,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和财政资助。对于确定承担社会服务工作和接受政府财政资助的社会工作机构,有关机构要进行年度考核、审计、评估和日常工作的督导,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社会工作机构予以淘汰。

建立持证社工岗位设臵制度,完善社工使用制度体系: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必然会经历“引进专业化、大发展、法制化、弹性发展”等几个阶段。所以,我们在建立社工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制度目标和实施能力,看准了必须设臵社工岗位的业务和机构,一定要积极设臵。比如: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如民政部门的主要业务科室,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主要业务部门,要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臵;各类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社会救助机构、优抚安臵机构等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要大量设臵社工岗位;街道(含居委会)要结合本地特点,在社会工作机构(如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大量设臵社工岗位,使用社工;大量民办的公益性、慈善性社会团体、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如养老机构、助残机构、青少年服务机构等)要配备必要的专职社工人员,提供专业服务。要本着“成熟一个业务,设臵一批社工”原则,低起点宽覆盖,循序渐进发展专业社工。

成立相关的社会管理工作机构,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一项专业系统工作的推广和发展必须要有配套的部门来协调管理。例如谁来研讨社会服务政策业务发展,为机构会员提供服务?谁来登记管理注册社工?谁来为注册社工提供培训等服务?谁来维护社工权益?谁来组织发展义工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

公众的广泛参与是社会福利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服务体系中,除了政府和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以外,还有由广大社会公众参加的义工。为了推广发展义工服务,缔造一个文明和关怀的社会,非常有必要成立非营利的义务工作发展机构。用以协调安排义工从事各类社会服务,并提供培训提升义工服务素质,为义工们讲解义工服务概念、服务技巧等。并承担起组织开展大型活动,推广公众教育的责任。使社会工作成为做好事、做善事的代名词,“有困难找社工”就像我们“有困难找警察”一样家喻户晓。避免出现义工管理混乱或者义工队伍名存实亡的尴尬局面。

校企合作办学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协调机制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在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校企合作办学是有效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方法之一,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一、校企合作的历史及政府支持

校企合作的思想萌芽于美国于1862年通过的《莫里尔赠地法》。二十世纪初,以辛辛那提大学和几家大企业合作培养技术学生为开端,开启了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军工研制实验,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到高校、企业和社会的关注,才开始不断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我国很重视校企合作办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業联合办学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办学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

校企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利用高校人才的研发、教育为企业服务,利用企业便利的社会实践为高校学生、教师服务,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

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办学还不是特别完善。高校多以公立为主,有的高校缺乏市场意识,以传统观念为主,将学生成绩的提高作为教学的重点,多忽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更缺乏和社会企业的联系;在课程的设置上,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局限在实验室。高校的教师多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给学生讲授的只是理论知识,缺乏在实践中具体的运用能力,教师个人更重视研究方面的工作,而轻视对实践经验的学习和积累。企业也不重视和高校的合作,没有人才储备的理念,缺乏长远眼光,拒绝和高校合作。我国的高校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生培养的经费是有限的,这些都导致高校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才人。

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办学的一种模式,即高校组织学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实习。顶岗实习的模式也分很多种:一种是企业给学生提供工作岗位的同时,让学生一边进行社会实践,一边学习;有的是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搬至企业中,教师负责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学生则是一边接受教师讲授知识,一边在社会实践中接受企业专家的指导。顶岗实习能够让教师在企业的一线工作中历练自己,并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专家的直接指导。教师在提升学生理论、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培养学生强烈的岗位责任感,使其很快适应并胜任工作岗位,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

校企合作中的顶岗实习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模式。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很多种,还有以高校教师参与科研的合作,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双师型”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中具体采用的合作办学模式,需要高校和企业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结语

校企合作办学是推动高校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能够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优势,利用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人才优势为企业服务,能够充分发挥企业提供实践平台的作用,让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学水平,可以让学生检验自己所学的同时尽早地适应企业工作,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能够很好地将经济、技术和教育统一,培养出企业、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平.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8(3):65-66.

[2]林健.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5.

[3]孙福全,陈宝明,王文岩,等.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朱超云.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JKGHZD—0027)。

女子手球发展趋势 第7篇

分析情况

手球技术由进攻、防守和守门员技术三部分组成, 它包括进攻中的脚步移动、传接球、运球、突破、射门, 防守中的脚步移动、封球、打球、断球, 守门员的选位、准备姿势、移动、挡球和传球等。各种技战术的运用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 手球战术有进攻的战术、防守的战术, 守门员战术等三个方面组成, 它包括进攻中的突分、传切、交叉换位、内外掩护。防守中的顶贴、协防、夹击、关门。守门员的迎上封挡、选择位置、快速移动、发动快攻等。

个人的技术

在最近几年的世界女子手球比赛中, 许多男子化的动作, 而现在女子运动员也频频使用, 如运动员的传、接、运、射门, 以及守门员的封挡、传球等技术动作。攻防转换速度快, 每个位置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特点。随着手球运动的发展, 攻防转换速度越来越快。对每个运动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适应手球运动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 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做到技术动作多样化, 能攻善守。

组织队员的作用

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靠技术还要有头脑和智慧。根据场上变化采取正确、合理、有效的措施取得比赛胜利的保证。一名意识强的手球运动员, 往往是一支球队核心人物。在关键时刻能临危不惧, 稳定局面。寻找进攻的机会。在场上起到统一全队思想和行动的作用, 组织大家协同作战。当今女子手球比赛情况千变万化, 完成技术动作受到对手和同伴的制约, 特别是双方势力相当反复对持时, 核心队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清醒的头脑应付困难复杂的局面, 组织全队沉着应战, 最终战胜一切困难。

守门员的作用

一支优秀的手球队必须拥有技术水平较高的守门员, 守门员是防守的最后一道防线, 也是攻守转换的重点之一, 守门员处在防守的最后位置。便于观察和分析全场攻防情况, 往往还是本队防守的组织者、协调者。守门员也是进攻的发动者, 特别是得球以后及时地发动反击、快攻, 也是比赛得分的重要手段之一。守门员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比赛的胜负和全队的士气。随着女子手球技战术的发展, 攻守转换越来越快, 对守门员的技战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守门员必须要具备全面的技战术水平, 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良好的心理素质、快速反应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全面熟练的守门技术和较好的战术意识、才能适应比赛。才能起到关键性作用。

技术动作的创新

随着手球比赛攻防速度的加快。女子手球的比赛更加激烈, 为适应快速激烈的比赛环境, 充分的发挥技术水平, 运动员必须提高完成单个技术动作的速度, 个人技术动作与整体配合的衔接和在快速奔跑中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 速度是手球运动发展的主要趋势, 当前手球比赛突出特点是速度之争, 快速则成为取胜的重要因素。进攻与防守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并不断转化的。手球比赛攻守均在激烈对抗中进行, 允许合理的身体对抗。因此必须提高个人防守的能力:首先每一位运动员要有顽强拼搏的作风、快速的脚步移动、熟练掌握封挡、抢、断的防守技术, 来增加本队的防守优势。由于有位置分工, 存在着位置技术, 运动员必须要有全面技术能力, 形成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的“绝招”。才能战胜对手。

进攻战术

随着比赛战术的发展演变, 速度是手球进攻战术主要发展的趋向, 并逐步要求运动员具备全面熟练地进攻战术。外围队员单一的高起高打越来越难以奏效。现在利用力量和速度相结合, 优秀运动队在重大比赛中快速反击的打法越来越多, 普遍达到每4个进球中就有1个是反击快攻射门得分, 世界顶尖队伍反击快攻的比例越来越高, 达到40%。快速灵活的进攻战术一方面可以得到射门机会, 另一方面使防守队员防不胜防。应对攻击性防守, 就必须比对方更快地做出判断。更快地完成动作, 才能达到化被动为主动的目的。进攻队员在反击快攻中必须快速推进到前场, 打得防守措手不及。可给防守带来极大的威胁, 因此, 快速灵活、多变、连续性是手球进攻战术的发展趋势。

防守战术

攻击性防守是现代手球运动发展的重要趋势, 近几年来。防守战术有很大的发展, 由以前原地等防逐步发展为积极主动接触进攻队员敢与顶贴进攻队员, 彻底改变原地等防的坏习惯, 竭尽全力地限制、破坏对方队员的技术发挥和战术运用, 使对方陷于被动状态。在积极的防守中, 要用快速灵活的脚步动作与对手争夺时间与空间。攻击性防守能给进攻造成动作上的压力。攻击性防守有利于培养和造就进攻型队员, 大大提高手球比赛的速度, 使比赛更加激烈。

建议

外墙保温发展趋势 第8篇

建筑节能方面, 大家经常谈论, 也是讨论最多的就是外墙保温的问题, 建筑节能和外墙保温的新趋势有待解读。

从节能角度讲, 我们中国取得的最辉煌、最卓越的成就就是:据不完全统计, 我们已经拥有20多亿节能建筑, 这对世界是非常大的贡献。而且我们没有炒作这个东西, 而是从国家的能源需求、节能要求, 按照标准和目标的要求来推行的。这样一个成就基本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总和, 这里面外保温系统可谓功不可没。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 也做了很多工作, 尤其是研发工作, 但是我们的水平还是很低的。中国目前外墙保温系统的问题在于:一方面要减少人工、手工操作, 推行规模化、集成化, 这样可以保证施工质量;另一方面要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此外, 我国还缺少无机保温材料, 比如适合高层和公共建筑的岩棉实体保温材料,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国产化、量产化, 不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自保温和结构保温上, 因为建筑结构本身会受到一些局限。所以大力发展保温材料也是当务之急。

这两年, 数个文件的下达让许多企业慌了手脚, 数次大火的灾难引起了持久而激烈的争论。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行业和企业应该怎么办?首先, 我觉得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政府, 相信国家政策的制定, 理解国家在行业特殊时期所采取的一些“一刀切”的做法, 下一步也将会是一些比较严格的政策, 但是我们行业标准的实施一定要有可操作性, 经过激烈的讨论, 对于新的外墙保温行业标准将会继续进行修改, 三稿之后希望能够在标准上能有更好的改进。

外墙保温我们既要考虑现有的问题又要看到长远的问题。我们应该静下心来, 看看现有的技术在现有的要求下应该往哪个方向去走, 会遇到哪些问题。同时我们要针对现有技术所显现出的薄弱环节关注未来技术的研发。只有这样传统的技术在新的形势下才能不断提高。这两者同时做好了, 我们的外保温事业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当代宪法发展趋势 第9篇

1 第一趋势:有机统一多元即成

所谓宪法的多元性就是指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宪法的有机结合。这样也有力的证明了宪法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指导前提所容纳的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理念, 一方面继承了宪法限制约束权利的功能。另一方面, 也符合了对社会生活中经济、文化与政治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讲究人权的现在, 通过宪法来保护每个人民的权利, 是宪法学所关注的一个新的问题。我们既要保证对权利的限制, 同时也要将宪法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相协调。在人们更多关注文化发展的今天, 宪法作为文化的一种。宪法对于人类又意味着什么呢?动力是来自于对文化的追求, 因此宪法越来越强调文化的价值。由此可见宪法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合一的关键时刻。

2 第二趋势:严格谨慎规范即成

宪法是全世界人民的一个知识宝库, 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在研究宪法问题时, 要站在公共性价值的基础上追求宪法的真理。其次, 要尊重宪法内在的规律。当代宪法学趋势强调宪法及法律, 宪法终归为法。目前, 宪法已然成为研究的热门学科。一方面, 是说明了宪法收到了极大的尊重, 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 我国宪法的研究缺乏专业性, 进而使我国的宪法研究没有完备的知识体系, 缺乏专业语言。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自己的学术规范, 让宪法研究有一个可以立足的平台。否则就会误导民众。而当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在一个专业化的宪法学体系下进行广泛的大众教育。如若不然, 宪法失去群众根基就会失去生命力。但如今我们的有些国家机关是不重视宪法的, 宪法工具主义观念仍有很大的市场。

3 第三趋势:世界争鸣百家即成

这里要讲的是在世界上宪法的功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学术实践相结合。

(2) 学术价值社会化。

(3) 认识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主要讲一下第一方面, 学术与实践相结合后, 在人们面对问题时能够将理论依据转化成实际有用的方式方法, 从而解决问题。比如, 在毒奶粉、苏丹红等食品安全问题爆发时对于此类犯罪的司法指导;对于流浪儿童救助工作时所注意保障的权利与政府所需要履行的义务的规定;对替换录取通知书, 盗窃他人受教育权利的犯罪行为的维权建议;对政府职能的空白区所提供的权利义务的指导;对公司录用人员性别歧视中, 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对于克隆问题所涉及的人伦问题中, 所提供的人身权利方面的意见指导。不能无限制的保护, 也不能消极的限制, 所以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后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

综上所述, 面对宪法发展趋势我们要勇于面对挑战, 同时要注意中国自身宪法发展的独立性与特殊性, 形成独立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术规范与理论体系。一方面注重自身的学术建设的规范性, 另一方面, 也要加强国际交流, 取长补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强调自身的主体意识, 结合实际, 用中国人的方法解决问题, 从而推动中国宪法的特色发展。不能简单机械的将中西结合, 而不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反之, 片面追求西方宪法的成果对于中国自身问题解决是毫无意义的。

摘要:宪法学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合体。我们研究当代宪法学是为了科学地、全面地分析宪法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之中的作用, 站在世界的高度上来看中国宪法学的发展, 把中国宪法学与世界宪法学统筹起来考虑。这样, 研究中国宪法与宪法学就有了时代背景和对比蓝本, 有利于推动中国宪法学的发展。

关键词:宪法,发展,影响,多元化

参考文献

[1]乐陶陶.欧盟宪法与当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J].法制与社会.2008 (25) :381.

润滑技术发展趋势 第10篇

关键词:润滑,高效,节能,环保,润滑技术路线图

润滑技术工作真正目的是保护设备, 使设备正常、安全运行。要使设备正常运行, 必须良好地润滑, 合理选择和使用润滑剂, 采用正确的换油方法, 才会延长设备的寿命周期, 减少设备维护费用, 节约能源, 减少环境污染。

一、润滑是设备运行的主要环节

设备润滑是设备维护工作的重要环节。设备缺油或油脂变质, 会导致设备故障甚至破坏设备的精度和功能。搞好设备润滑, 对于减少故障以保障生产顺利进行, 减少机件磨损以延长使用寿命, 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 高性能油带来高效益

美国机械工程学会在《依靠摩擦润滑节能策略》一书中提出, 美国每年从润滑方面获得的经济效益达600亿美元。英国每年从润滑成果推广应用中获得5亿英镑。70%~85%的液压元件失效, 是由于油品污染引起的。瑞典SKF公司研究表明, 将润滑脂中的微粒控制在2~5μm, 轴承的使用寿命将延长10~50倍。

我国新油污染情况还十分严重, 新油开桶后微粒污染度已达8%, 我国每1000美元GDP消耗一次性能源折标煤为日本的5.6倍, 润滑油消耗量为日本的3.79倍。搞好润滑管理工作, 我国每年可节约500亿元人民币。

目前市场进口油脂每吨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锈钢加工专用油高达37.5万元/t, 一种特殊传感器油高达100万元/t, 心脏起搏器磁流体密封油进口价格已接近黄金价格。有资料显示, 如果我国能达到日本的节能水平, 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在今后30年内将不必增加。日本能源70%依靠进口, 99%以上石油依靠进口, 他们重点抓了节油技术和新油脂的开发, 1973~1982年, 其国民经济每年增加3.8%, 而能源消耗却每年下降2%~2.9%。

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虽占有70%市场份额, 但多数为中低档油, 而国内60%高档油市场已被外国公司、外企占领。

尽管润滑油的支出仅是设备维修费用的2%~3%。但实践证明设备使用寿命很大程度取决于润滑条件。80%的零件损坏是由于异常磨损引起的, 60%的设备故障由于不良润滑引起。SKF轴承公司也指出, 54%的轴承失效是由于不良润滑引起的。

2. 强化润滑管理制度

(1) 供应部门根据设备部门提出的年度、季度及月份润滑材料申请计划, 如期按牌号、数量、质量采购供应。

(2) 进厂油品一定要经化验部门检验其主要质量指标, 合格后方可发放使用。对不合格油品, 要求供应厂家退换或采取技术处理措施。

(3) 供应部门对供应紧缺的油品, 应提前与设备部门研究采用代用油品, 以免影响使用。

(4) 入库油料必须专桶专用、标明牌号、分类储存, 转桶时应过滤, 所有油桶都要将盖子盖好。露天存放时, 桶盖部位应抬高一些, 以防止雨水和杂质进入桶内。

(5) 润滑站遇到油品质量有问题时, 应立即通知润滑工程师和供应部门到现场研究处理, 不得随意发放。

(6) 润滑材料在库存放一年以上者, 应送化验部门重新检验油品质量, 未取得合格证者禁止发放使用, 并应及时采取技术处理措施。

3. 积极开展全优润滑

全优润滑依托3项核心技术, 即精确润滑 (润滑材料与润滑方法的优化) ;润滑与污染控制, 即控制固体颗粒、水分、气泡 (气体) 以及泄漏等;油液状态监测技术。润滑剂的选用和优化是全优润滑的前提, 污染控制是全优润滑价值和实践的核心, 而油液监测是润滑剂优化和污染控制所凭借的技术手段。三者互为支持, 缺一不可。

(1) 精确润滑 (润滑材料和方法的优化) 。近年来, 润滑材料随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而日新月异, 性能大幅度提升, 品种越来越多。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省的重视, 更将润滑材料合理选用和优化赋予了更广的含义。

润滑装置的优化, 包括对点与集中润滑, 气雾润滑, 以及油与脂润滑等的优化。润滑剂量的控制等。

(2) 污染控制。润滑油中的污染物主要是指各种固体颗粒和水。润滑污染控制是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保持润滑材料洁净。国外某研究院对6个行业3722台机器进行了失效调查, 结果显示82%的机器失效和更换, 与固体颗粒引起的磨损有关。润滑污染控制已被广泛用于包括润滑材料在内的几乎所有需要润滑的零部件。润滑污染控制已经被现代工业看作是保障设备可靠性、延长设备和润滑油使用寿命的最重要的手段。

(3) 油液状态监测技术。通过油液检测可以有效地分析出设备和在用油所处的状态, 从而有效地指导设备运行和维护。油液监测有3个部分组成: (1) 油液污染状态监测; (2) 油液理化状态监测; (3) 设备磨损状态监测。

优化是强调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性价比最大的产出, 全优润滑不是使用最好的润滑材料, 而是考虑在改进润滑方式 (如污染控制) 的基础上使用合适的润滑剂, 与设备的生产、维修相匹配, 从而达到最终的目标, 即设备寿命周期成本最低, 设备寿命周期利润最高。全优润滑要求企业在设备需要用油时优先考虑精确选油, 合理用油;通过对润滑油的正确运用和维护, 减少污染, 提高油品的清洁度;通过油液监测技术, 延长润滑油的使用寿命, 从而达到能源的高度利用, 实现低碳排放。

二、工业用油润滑技术

多年来润滑技术取得很大进展, 高效、节能、环保是今后润滑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也是金属磨损表面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1. 润滑方式发展

(1) 薄膜润滑。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 流体润滑的设计膜厚正在不断减小以满足高性能的要求。当滑动表面间的润滑膜厚达到纳米级或接近分子尺度时, 在弹性流体润滑和边界润滑之间会出现一种新的润滑状态-薄膜润滑。薄膜润滑的一个特性是时间效应。在静态的接触区内的润滑膜厚度随时间基本不变;在高速情况下, 膜厚度随时间增加而略有降低;在低速下, 膜厚度随时间增加而不断增加。

(2) 高温固体润滑。高温固体润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高温固体润滑剂和高温自润滑材料。常用的高温固体润滑剂主要有金属和一些氧化物、氟化物、无机含氧酸盐, 如钼酸盐、钨酸盐等, 另外, 还有一些硫化物, 如Pbs、Crx Sy也可作为高温固体润滑剂。高温自润滑材料可分为金属基自润滑复合材料, 自润滑合金和自润滑陶瓷等。金属基自润滑复合材料是指按一定工艺制备的以金属为基体, 其中含有润滑组分的具有抗磨、减摩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 它将润滑剂与摩擦副合二为一, 赋予摩擦副本身以自润滑性能;自润滑合金是对合金组元进行调整和优化, 使合金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氧化膜具有减摩特性;自润滑陶瓷包括金属陶瓷和陶瓷两大类。

(3) 绿色润滑油。绿色润滑油是指润滑油不但能满足机器工况要求, 而且其油及其耗损产物对生态环境不造成危害。因此, 以绿色润滑油取代矿物基润滑油将是必然的趋势。绿色润滑油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基础油和添加剂上。基础油是生态效应的决定性因素, 而添加剂在基础油中的相应特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绿色润滑油及其添加剂, 必须满足油品的性能规格要求;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 它们必须具有生物可降解性, 较小的生态毒性累积性。

(4) 纳米润滑材料。纳米材料具有表面积大、高扩散性、易烧结性、熔点降低、硬度增大等特点, 将纳米材料应用于润滑体系中, 不但可以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易剪切的薄膜, 降低摩擦系数, 而且可以对摩擦表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填补和修复。

2. 润滑油过滤技术

为了减少油液中的杂质含量, 防止尘屑等杂质随油进入设备而采取的措施。它包括入库过滤、发放过滤和加油过滤。

(1) 入库过滤。油液经运输入库泵、入油罐储存时要经过过滤。

(2) 发放过滤。油液发放注入润滑容器时要经过过滤。

(3) 加油过滤。油液加入设备储油部位时要经过过滤。

3. 切削液应用技术

(1) 切削液等工艺用油液的选用及消耗定额由工艺技术部门确定, 其配方、配制方法及质量的定期检查鉴定, 由中心试验室负责。

(2) 润滑站要严格按照工艺规程配制切削液等工艺用油液, 负责保质、保量、保证供应生产需用。凡质量不合格及储存变质者不得发放。

(3) 使用者要定期更换切削冷却液, 清理储液箱。

(4) 做好工艺用油液的回收处理工作, 防止浪费和污染环境。

4. 润滑材料选用技术

正确选用润滑材料是搞好设备润滑的关键。润滑材料的选用要根据摩擦副的运动性质、组成摩擦副的材料、工作负荷、工作温度、配合间隙、润滑方式和润滑装置等条件合理选择。

每台设备说明书对设备润滑用油或用脂都作了技术规定, 必须参照执行。

(1) 运动速度。一般可选用低黏度的润滑油来保证油膜的存在;若选用高黏度的, 则产生的阻抗大, 发热量多, 会导致温升过高。低速运转时, 靠油的黏度承载负荷, 应选用黏度较高的润滑油;往复运动和间歇运动时速度变化较大, 不利于形成油膜, 也应该用黏度较高的润滑油。

(2) 承载负荷。一般负荷越大选用油的黏度应越高, 低速重负荷应考虑油品的允许承载能力, 边界润滑和重负荷摩擦副应选用极压性好的油液。

(3) 工作温度。温度变化范围大时, 应选用黏度高的油品;高温条件下工作应选用黏度和闪点高、灰分低以及残炭低的油品;低温条件下工作应选用黏度低、水分少、凝固点低的耐低温油。

(4) 工作环境。潮湿环境及有气雾的环境应选用抗乳化性强、防锈性好的油品;尘屑飞扬的环境应注意防尘密封, 并采用有效的过滤装置;有腐蚀性气体的环境应改善通风系统, 并选用抗腐蚀性好的油品。

(5) 摩擦副的表面硬度、精度与间隙。当表面硬度高、精度高、间隙小时, 应选用黏度低的油品;反之, 则选用黏度较高的油品。

(6) 摩擦副的位置。对垂直导轨、丝杠、外露齿轮、链条、钢丝绳等, 因润滑油容易流失, 应选用黏度较高的油品。

(7) 润滑方式。循环润滑因供油量大, 要求散热快, 应选黏度较低的油品;人工间歇浇油时才选用黏度较高的油品;用油线、油芯、油毡及滴油杯等润滑时, 应选用有抗氧化添加剂的油品。

(8) 液压系统。为了保证液压系统循环良好, 运行稳定, 应采用液压油或液压导轨油。选用时, 要考虑工作温度、工作压力和液压泵类型对黏度的影响。温度或压力高时, 液压油的黏度应较高, 反之应较低;工作温度较高时, 齿轮泵、柱塞泵应选用黏度较高的液压油。

(9) 润滑装置。人工注油的油孔、油嘴、油杯应选用黏度适宜的润滑油;利用油线、油毡吸油的润滑部位, 应选用黏度较小的润滑油;稀油循环润滑系统应选用黏度较小, 氧化安定性好的润滑油;集中干油润滑系统应选用锥入度较大的润滑脂。

5. 治理设备漏油技术

设备漏油是润滑和液压系统常见的缺陷。漏油会造成设备润滑不良, 影响设备的性能;漏油还会造成油料的浪费, 既污染环境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 漏油的原因。设计的原因:设备泄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设计不合理。一是选用的密封结构型式, 与工作压力、工作温度、介质特性、环境条件不相适应;二是不注意防腐、防振、均压、疏导等措施, 只是片面考虑封堵。

设备制造的原因:造成泄漏的重要原因, 其中主要是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问题。如齿轮泵、液压阀等都是以间隙来控制泄漏量的, 若制造精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就会增大内部的泄漏量、降低输油效率或影响动作的精确性。表面粗糙度应根据密封的方法、部位及选用的密封件等来确定, 过高过低都不好。密封表面粗糙度值过大容易产生界面泄漏等。

密封元件和材料的原因:密封元件和材料选用不当, 往往使密封装置使用寿命缩短, 密封性能差, 造成设备容易泄漏。近年来新的密封材料及其制品不断出现, 它们比传统的密封元件和材料的性能要好许多, 如聚四氟乙烯、膨胀石墨、液态密封胶、厌氧密封胶等的应用。

设备安装的原因:设备安装的质量对泄漏也有较大影响, 如装配工艺混乱, 安装技术不好, 刮研和拧紧螺栓不遵守技术规程等, 也是造成设备泄漏的原因之一。

操作维护方面的原因:操作不当, 维护不周到是设备泄漏的直接原因, 如加油过多, 通气孔阻塞, 填料密封压盖未压紧, 在接头处出现微漏时不及时处理, 密封元件损坏了不及时更换, 不及时更换失效的填料、垫片等, 均会造成设备泄漏。

(2) 设备漏油的治理。设备漏油的治理方法有很多。一般要按照封、堵、疏导和均匀的原则, 针对性进行治理, 采用改、换、堵、引、封、接、修、管的8字方针来进行治理。

改:针对不合理的密封结构, 改用不易泄漏的材料或改善系统的压差, 达到无泄漏的要求。

换:要更换损坏或性能不良的密封件和管件。

堵:对因设计、制造质量造成的缺陷, 采用堵、粘的方法, 堵塞漏油点。

引:使用疏导方法使回油通畅, 使多余油及时引流回油池。

封:封不是永久性堵塞, 仅仅是改善结合部位的密封性能。

接:对结构上无法引流的润滑部位, 增加油管、挡油板、接油盘等, 并将油引回到油池。

修:修理引起泄漏的零件, 焊、粘气孔、裂纹, 修复密封部位等。

管:加强管理和检查, 及时发现, 随时治理。

6. 润滑油添加剂

为改善油品的性能及质量而添加一种或几种少量的化学物质, 这种物质称为添加剂。由于摩擦学和摩擦力化学的突破性进展, 使润滑油添加剂的种类得以不断增加, 性能不断提高, 而且润滑油的复配技术也得到不断改进和成熟。添加剂的种类很多, 从作用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用以改善润滑油物理性能;另一类用以改善润滑油化学性质。

(1) 润滑油添加剂工作原理。由于润滑油中加入了高效添加剂, 而绝大多数添加剂是极性物质, 这些极性物质与金属表面发生反应, 形成化学吸附膜, 代替了原来润滑膜, 使膜更加牢靠, 润滑性能更好。另外, 摩擦副在局部高温、高压下, 添加剂分解出硫、磷、氯等极性物质, 这些极性物质与金属反应, 也会生成反应物, 防止了胶合的发生。

(2) 添加剂的作用。改善润滑材料的性能, 降低油的凝固点, 迅速消除油中的泡味、改善黏温、黏滑特性、增加油膜强度等。

保护油脂不氧化变质, 延长油脂的使用寿命, 提高抗氧化能力, 提高抗乳化性能。保护金属不受腐蚀, 提高油的防腐性, 钝化金属提高防锈能力。

增强润滑油脂在恶劣工作条件下的工作能力, 增强极压抗磨性, 提高机械零件的抗摩擦能力, 提高机件的磨损自修复能力。

(3) 润滑油添加剂应用初见成效。长期以来, 国内润滑油产品的开发, 主要依靠国外添加剂公司提供核心技术, 没有自主的技术体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润滑油行业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国内企业采用合资方式与国外知名添加剂公司共同研究新型多功能添加剂, 不断跟进世界润滑油发展新潮流, 同时不断与汽车制造商、液压泵等专业厂商合作开发高档润滑油产品, 满足类似南北极、航空航天等苛刻应用条件的、符合APIIV/V标准的PAO、酯类等合成型基础油, 并已在小批量生产。

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 我国润滑油公司对国外生产的复合汽油、机油添加剂与国内研制的同类产品进行使用性能的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国产润滑油添加剂的组成和比例, 可以获得较优的试验结果。国际润滑油添加剂公司的核心技术是拥有一套先进合理的添加剂评价和筛选手段, 确保了在众多化合物中成功找出适宜在润滑油中使用的产品。中国润滑油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 近年通过不断努力已改变相对落后的状况, 并已取得成效。

润滑油添加剂按作用可分类成清净剂、分散剂、抗氧抗腐剂、极压抗磨剂、油性剂、摩擦改进剂、黏度指数改进剂、降凝剂等。添加剂的使用方法和用量应根据添加剂的出厂说明。有时需要配制成母液再混合于油中, 有的需要在使用时加以稀释后再兑入润滑油里, 如硅油需用10倍左右的煤油稀释后再兑入润滑油里。油溶性好的添加剂也可直接按比例掺入油中。通常还要先进行少量试配, 经过检验和试用, 确认性能符合要求方可批量调配。

三、润滑技术路线图

产业发展十大趋势 第11篇

2003年中国经济在总量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而又紧迫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将因此而明显加快。

1.产业结构将向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产业倾斜。面对加入WTO后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新形势,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性。在这种形势下,2003年及今后传统产业中的纺织、服装、食品、皮革、塑料、电气机械及建筑、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应该看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一个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过程。因此,提高这些产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含量,是2003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为配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升级,国家将在国债的使用上加强对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在银行贷款、税收政策上支持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并利用外资并购、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手段,改造、重组国有企业,进而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

2.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双峰逼近”的背景下,我国既不能以弱化传统产业来实现信息化,也不能待工业化完成之后再过度到信息化。有鉴于此,十六大报告在强调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2003年,我国将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市场、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总体思路,加快生物工程、新材料、通讯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的发展,并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跨越式发展为重点,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2003年,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先导产业,以新材料、新能源、自动化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将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3.第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趋于协调。与2002年农业的平稳增长特别是工业的快速增长相比,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2002年前三个季度服务业增加值仅比上年同期增长6.6%,慢于GDP的增长速度1.3个百分点,慢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3.4个百分点,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2002年经济强劲增长背景下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为改变目前失调的三次产业结构和有效缓解就业方面的压力,国家已安排了一定规模的引导资金,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了金融保险、邮电通信、航空旅游的对外开放力度,预计2003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将达到7.4%,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将逐渐趋于协调,物流、社区服务、商贸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将因此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加入世贸效应逐显制造业大有可为

总体上看,加入世贸组织给制造业带来的机遇明显大于挑战,其中机电、轻工、纺织行业的受益程度更加明显。2002年1~9月份,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超过1100亿美元,同比增长30%,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达到48%,9月份达到创纪录的154亿美元,其中,计算机及其零部件出口227亿美元,同比增长57%,是拉动机电产品出口的主力。从纺织业看,2002年前三季度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582.5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出口增长12.3%,进口增长3.1%,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9.2个百分点,累计实现的贸易顺差,是全国贸易总顺差额的1.64倍。从轻工行业看,2002年1~9月,轻工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7.5%,增幅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出口占行业产值的比重为23.6%,对行业贡献率为28%。此外,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摩托车、食品、造纸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因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环境好转,产销量均有较为明显的增长。

2003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我国制造业在扩大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方面仍将大有作为。首先,由于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制造业发展前景看好,再加上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产生的实际效应,2002年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长明显,其中纺织、机械电子、冶金行业1~9月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3.2%、41%、53.4%。这些投资将有一部分在2003年形成生产能力,而形成的生产能力中又有很大部分是面对国际市场的。其次,制造业的全球化或国际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外资企业是拉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2003年在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进一步接轨的情况下,很多跨国公司已计划在2003年将中国作为其全球的生产基地,从而带动中国制成品的出口。再次,经过加入世贸组织后一年左右的磨合期,我国已初步积累了应对挑战的经验,2003年一方面我国将进一步完善14个行业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将逐步建立超前反应、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进出口调控体系,启动71大类重点敏感商品的进口预警系统和汽车、化肥、钢铁行业预警机制。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我国进出口的环境将进一步好转,企业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的水平和能力将大大增强。

投资力度不减相关产业适度发展

从影响投资的因素看,2003年国债投资力度将可能逐渐减弱,但外商投资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同时经济景气回升相应地提高投资回报的预期,民间投资也将逐渐启动,预计全年全社会投资将达到50900亿元,增长1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将扩大对钢铁、建材、电力、石油等产品的需求,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石油、电力作为重要的能源类行业,在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带动下,将保持适度增长规模。从石油行业看,2003年,我国石油产量将继续稳步增长,石油产量增长率可望继续稳定在2%左右,并突破年产1.7亿吨大关的可能。但由于供需仍存在巨大缺口,需要大量进口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成品油配额总量预计将达到2530万吨。从电力行业看,2003年全国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外商投资和贸易出口的加快,以及钢铁、有色金属、煤炭行业、化工等高耗电行业的持续发展,将有力地推动电力需求的稳定增长,预计2003年我国全社会用电增速为8%,用电量将达到17300亿千瓦时左右;发电量增速为8.5%,全年发电量为17600亿千瓦时。

钢铁、水泥、玻璃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产品,其所在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主要受投资增长的快慢影响。2003年,国内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将继续支持钢材需求的上升,而南水北调、西气东送、西电东输、青藏铁路等一系列“钢铁+水泥”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更是为钢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预计2003年钢产量将达到20700万吨,比2002年增长15%,钢材产量将达到22500万吨,增长17.2%。在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增长的基础上,2003年水泥和玻璃行业生产也将有明显的增长,预计2003年水泥产量将达到76000万吨,比2002年增长7.4%左右;平板玻璃产量将达到24600万重量箱,比2002年增长8%左右。

现代物流 带旺交通运输业

2002年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大约在1900亿元左右,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即第三方物流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不足500亿元,市场潜力很大。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将有望进入新一轮景气上升期,国内生产总值可望达到8%的较高增幅。预计2003年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2400亿元,比2002年增长26%左右,现代物流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受国内外需求扩大和物流产业高速增长的影响,2003年运输需求将进一步趋旺,客货运输生产有可能创出历史新高。预计2003年主要运输方式全年货运量将接近150亿吨,达到149.12亿吨,比2002年预计增长4.6%左右。其中:国家铁路货运量可达19.35亿吨,比2002年增长4%;全社会公路货运量可达115亿吨,增长4.5%;全社会水运货运量可达14.8亿吨,增长5.7%;民航货邮运量可完成220万吨,增长15.8%。由于国际市场多元化和大宗物资增多,再加上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将进一步促进东西部的物资交流,因此2003年铁路、公路等主要运输方式客货运输平均运距将有所延长。预计2003年铁路货运平均运距将达到806公里,公路货运平均运距将达到61公里。与此同时,各主要运输方式周转量增幅将高于运输量增幅,运输业务收入将明显增加。

汽车产业进一步确立支柱地位

2002年以来,我国汽车工业与汽车市场运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大规模重组、跨国公司争相进入、新车型层出不穷、私人购车掀起高潮,这些变化之快、之大出乎人们的意料。新的特征预示着我国汽车工业正在逐步确立其支柱产业地位。

2002年在产销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汽车行业整合力度加大,外资进入和内资并购共同推动了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从年初以来,宝马与华晨、日产与东风、福特与长安、现代与东风、菲亚特与南汽、丰田与天汽、现代与北汽等合作已全面展开或进一步深化,至此,世界汽车巨头已全部进入中国;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兼并重组也在加紧进行,一汽集团受让天汽夏利60%的股份和华利公司所拥有的75%的全部中方股权,通过控股天汽集团的优良资产;上汽集团兼并了安徽奇瑞,受让柳州五菱75.9%的股份,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中部地区和西南内陆;东风集团与PSA集团签订提升合作层次的框架协议,又与雷诺—日产达成了三方合作意向。至此,我国三大汽车集团的骨干框架已基本形成。

2003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将面临更加宽松的环境,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促进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汽车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将促进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发育。我们有理由相信2003年我国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将延续2002年的快速发展势头,汽车工业将进一步确立支柱产业地位。

初步预计2003年我国汽车需求总量将在2002年285万辆的基础上增长23%左右,达到350万辆左右。家用轿车将继续带动轿车需求的快速增长,但由于基数原因,增长速度可能比2002年有所回落,需求增长增速度将大致保持在30%左右,总需求量将达到120万辆以上,家用轿车将成为主要需求对象,需求量将达到75万辆左右;旅游业持续升温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将使客车需求增长速度回升,增速有望超过载货汽车,预期2003年客车需求增长速度达到25%左右,总需求量有望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10万辆左右;国债建设规模缩小和使用方向调整将导致载货车需求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预计2003年我国载货车市场需求增速大致将保持在20%左右,比2002年会有所回落,总需求量也将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15万辆左右。

房地产业在不断规范中发展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一直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2002年这种势头得到延续,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市场需求呈上升趋势;二是个人消费成为市场需求的主体,与个人消费增长相适应,居民住宅在房地产市场需求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住宅销售额已占房地产业销售额的83%以上;三是住房消费信贷进一步发展,截至2001年底,全国商业性和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合计已达6398亿元,首次超过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占消费贷款余额的86%,基本实现了房地产信贷结构的调整。

我国房地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一是房地产价格仍然偏高,广大住房消费者,特别是中低收入者买房还相当困难,住房市场后继乏力;二是房地产市场空置率居高不下,我国当前的商品房空置率高达26%左右,远远高于10%的国际空置率红线标准;三是局部地区已出现房地产开发的“过热”苗头,2002年1~9月份,在天津、浙江、海南、江苏等地都出现了房地产投资增幅高于销售增幅超过了20%的情况,这种势头一旦持续下去,有造成房地产泡沫的危险;四是住房市场体系尚不完整,一、二级市场发展极不均衡,二级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制约了一级市场的发展。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规范房地产市场是十分重要的,应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进一步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住宅市场发展,降低商品住宅空置率。第二,清理房地产税费,理顺商品住宅价格,降低商品住宅售价。第三,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系统,规避投资者过多隐藏的风险,防止房地产投资泡沫的产生。第四,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市场行为,从土地供给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杜绝房地产开发规程中的黑箱操作和幕后交易。第五,完善住宅金融体系,扩大对个人购房的支持。第六,加快开放住房二级市场,建立一、二级市场良性互动的完善市场体系。

在不断规范之中,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2003年,我国房地产投资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房地产竣工面积有望突破13500万平方米,房地产投资仍将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家用电器行业有望走出低谷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家用电器行业带来了有利的机遇,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向纵深发展,国内国外市场进一步实现了无障碍衔接,给企业同一规划产品的市场销售开拓了空间,出口市场的迅速增长,给低谷中的家用电器行业形成了有力的拉动。家用电器产品出口呈现良好增长势头,初步显现了加入世贸组织对家用电器行业的积极效应。另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开放了外国投资的政策环境,外商投资中国家用电器行业在并购国内家电企业和扩大独立投资规模等层面进一步展开,成为全球制造业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趋势中重要的投资力量。跨国家电集团对中国家电行业的进入,从整体上促进了家电行业的结构调整和管理效率的提高,提升了家电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为产品的技术升级和营销渠道建设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活力。同时,由于扩大在中国的投资是跨国家电集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战略安排,在产品的国际市场推广方面形成和生产的有效衔接,提升了中国家电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出口市场成为中国家用电器行业的重要需求市场。

从未来发展看,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及其效应的进一步显现,中国家用电器企业的出口规模会进一步扩大,成为行业增长新的机遇。另外,国外家电企业向中国投资也将不断向全方位拓展,从生产环节到研发环节及销售环节等多方面的增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同时外商对国内家电企业的并购重组也将会进一步发展,这对国内家电行业的结构重组、运作方式改造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增大,小城镇改造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将为家用电器行业提供新的增长契机。

电子政务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目前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在政府的电子政务领域取得的进展较为显著。以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先行层面,增强了信息化建设的政府主导力量,以各级政府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带动整个企业、行业的信息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实践发展来看,金卡、金税、金关、金桥等系列信息化建设工程在2002年进一步向前推进,利用公用网组建全国性计算机信息系统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了大量对电子信息产品的政府采购,直接拉动了计算机及相关设备产品的增长。自1998年以来,利用公用网组建的全国计算机信息系统达到187个,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在银行卡、社保卡等及相关设备产品领域取得飞跃进展,这些都直接形成了对信息产业大量的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是信息产业保持较高发展速度的有力支撑。

同时,政府管理体系的信息化程度加深,也带动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电子政务的推行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形成有力的推进。电子报关、电子报税等电子管理系统的逐渐普及应用,直接带动企业加强报税、报关等电子申报系统的建设,加快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流程再造,进而对企业的整个管理体系、物流资金流的电子控制体系建设都具有较强的促进意义。目前企业自身管理流程和信息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建设已经开始在大企业中逐步展开,对提高企业的管理绩效和反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电子政务带动企业信息化又进一步扩大了对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的市场需求,为信息产业发展开拓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因此,以政府信息化带动企业信息化进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提高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水平,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对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未来发展上看,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空间正在日益拓展,这一进程的不断深入,对电子信息产业会形成平稳持续的产品、技术及服务等方面的市场需求,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是重要的有利条件。

金融、保险、证券业对外开放进入快车道

2002年以来,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相继颁布了一批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法规和条例,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中的承诺正在逐步变成现实,经济运行中服务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开始初步形成,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呈现强劲增长。银行、保险、证券以及商贸等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外资敞开大门。

1.银行业。2002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并取消了外汇业务的地域、服务对象限制,把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范围由上年加入世贸组织时的上海、深圳、天津、大连扩大到广州、珠海、青岛、南京、武汉等城市,从而激发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投资热情。随着中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和外资银行业务的拓展,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中的地位将明显提升。据初步估计,加入世贸组织5年后,外资银行外币存款份额将占15%,人民币存款占10%;外币贷款份额将占20%~30%,人民币贷款占15%;中间业务可达50%;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可接近1/3左右。

2.保险业。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随着5家外资保险公司的设立,目前获准在中国营业的外资保险机构达34家,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14个城市设立了199个代表处。根据国内专家的分析,2003年随着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的数量将达到45家左右,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我国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将达到5%,比2002年上升约2个百分点。在业务扩张方面,外资保险公司一方面将在寿险市场上与国内保险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将向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农业保险、工程保险、再保险等空白点或者不发达的领域扩充,从而在某些保险业务上形成竞争优势。

3.证券业。2002年以来,中国证监会等部门连续出台了《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随着这些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DFII、QDII、CDR的即将出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领域将形成从加入世贸组织协议框架下的证券业和基金业的开放,到外资直接参与国有产权和非流通股权的并购转让市场,再到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投资A股市场等渐次展开的全方位开放局面,中国证券市场的每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基本上都将为外资的进入建立相应的政策通道。

中成药业将成投资热点 制药业增速居各业前列

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成为我国医药工业中仅次于化学药品工业的第二支生力军。2002年前三季度我国医药经济保持比以往更高的增长幅度,1-9月完成工业产值2310.3亿元,同比增长19.7%;工业增加值增长15.07%,其中化学制药增长9.77%,中成药增长15.37%,中药工业在整个制药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按照医药行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和优势化学原料药是我国“十五”期间医药发展的重点。为使中药进加入世贸组织界药品主流市场,国家将从中医药原药的种植到市场研究、大型中医药企业新装备的采用、中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中药二次开发能力的提升、中医药相关标准的指定等方面,加大对中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政策的护持下,2003年我国中药现代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预计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超过20%,成为带动整个医药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铁路通信发展趋势 第12篇

根据铁路跨越式发展要求和铁路运输指挥、铁路信息化的需要, 建设铁路基础通信网络平台的总体目标是;构建覆盖全路的高速宽带数字通信网, 全面实现铁路沿线通信光缆化、数字化、宽带化, 使车站、枢纽 (站场) 内、办公楼具有高速、宽带的综合接入能力;建成铁路光传送网, 为铁路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接入和传送平台;建设和完善铁路数据通信网、自动电话交换网、GSM-E数字移动通信网、调度通信网、图像通信系统、客户服务通信接入系统, 根据需要建设800MHz数据传输系统和宽带无线通信接入系统, 全面能满足铁路信息化对语音、数据、图像通信的要求;建成铁路通信资源检测系统, 有效控制和管理通信资源的使用。

1铁路基础通信网络平台

铁路基础通信网络平台主要由光电缆线路、骨干传送网、接入网、IP网和资源监测系统、GSM-R网络和通信业务网构成。从对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服务的角度讲, 各个子系统分别定为如下。

1) 光缆线路:为部分安全生产网提供从业务中心到车站、区间的物理媒介服务;为站场基层信息化提供物理媒介服务;为骨干传送网、接入网提供物理媒介;

2) 骨干传送网:为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从铁道部、铁路局、车站三级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服务;

3) 接入网:为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从车站到段所、站所、站场、区间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综合业务接入和传送服务;

4) IP网:为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从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的网络服务层;

5) GSM-R网络:为铁路运输和管理提供专用移动通信基础平台和综合移动通信业务;

6) 资源监测系统:为铁道部、路局通信网络资源监测提供技术手段, 主要包括对通信网络服务质量、系统资源状况、系统故障告警的检测。

2铁路通信的发展趋势

铁路通信的发展趋势大方向就是大容量、综合业务的数字通信网络, 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建设宽带可保护的大容量数字传送网

具有宽带自愈功能的铁路数字传送网是大容量数字通信网络基础, 这里宽带是指同一传输媒介上, 可以利用不同的频道进行多重传输, 并且速率在1.54Mbit/s以上的网络。自语就是指当网络任何一处发生故障, 都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自动恢复运行。由于MSTP (多业务传输平台) 在提供业务种类、服务质量等方面有优势, 同时, 既有铁路以大量采用SDH技术, 与MSTP技术可以无缝连接, 因此未来铁路主流传送网将采用MSTP技术。重点发展接入网, 实现信息源点的数字化接入, 接入网包括光纤接入网和宽带移动通信接入系统, 在新建铁路时配套建设数字化传送和接入网络。

2) 发展综合移动通信

建成GSM-R铁路综合移动通信网络是未来铁路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2005年4月, 运输局颁布的《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技术规划》, 确定GSM-R核心网络建设规模, 全国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有19个移动交换中心组成, 为整个铁路形成一张大网奠定了基础。

5年内将在六大繁忙干线建成数字化的移动通信平台、形成集调度指挥、公务移动、信息传输和列车控制为一体的综合移动通信系统。

3) 调度通信数字化、网络化, 实现有线调度与无线调度业务融合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一信息环境为依托, 用数字化设备将调度指挥和通信网络系统连为一体, 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实时地交换;进而实现全路区段调度系统数字化, 并与干线调度、GSM-R联网, 实现有线调度与无线调度业务融合, 使调度网络成为各专用系统的综合载体。

4) 能开不断开拓铁路运输新业务

根据铁路运输需求, 未来需大力发展通信综合业务。积极建设安全可靠、迅速快捷、机动灵活的应急通信网, 在铁道部、铁路局建设应急指挥中心, 在电务段配置现场应急通信接入设备;统筹规划, 建成泉路监控系统平台的铁道部、铁路局图像及防灾预警监控中心, 形成全路统一的图像监控系统;围绕铁路营销和客货服务的需求, 建成大型客运站数字化信息网络平台, 为实现广播、引导、查询、检票、行包等系统自动化奠定网络基础。

另外, 有线通信基础平台作为铁路信息化的基础平台之一, 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而趋向扁平化、集成化发展, 即趋向话音、数据、图像三网向统一的技术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笑冰, 卢燕飞, 吴昊编著.现代铁路通信新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12.

[2]沈尧星主编.铁路数字调度通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上一篇:高应变动力检测下一篇:会计与审计责任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