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率课程范文

2024-07-11

采收率课程范文(精选7篇)

采收率课程 第1篇

提高采收率原理这门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课程, 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对于水驱剩余油分的分布特征、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原理以及方法有比较系统、深入的了解, 从而满足油田开发对于提高采收率的技术要求。

随着对于油田采收率技术的发展, 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多, 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提高对于不同的采收率方法的工艺技术和条件的了解, 本课程设置的授课学时为48学时, 给学生充足的课堂时间进行学习。

而对于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采收率课程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 在加强对于基础原理的讲解的基础上, 也应注重对于技术应用方面内容的讲解, 同时还要增加实验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观察分析的能力, 另外, 还应该多多关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等。

一、在加强对于基础原理的讲解的同时, 还应当注重讲解关于技术应用方面的内容

比如说, 在本课程中的第二章中, 我们要进行聚合物溶液驱油的学习, 主要在于对驱油用聚合物种类、物理形态、分子结构等内容的学习, 但同时也要加强对于现场应用技术方面的讲解, 既要强调聚合物作为一种良好的增稠剂, 可以再驱油方面的应用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 也应该同时向学生说明, 聚合物对于堵水、调剖方面的作用及其应用技术。

授课时, 根据聚合物驱油的发展历程, 在讲解高浓度的聚合物驱油机理的过程中, 重点探讨高浓度的聚合物在弹性方面的作用, 不仅能够扩大其波及的范围体积, 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微观的洗油效率。而在对于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机理进行讲解是, 则要同时对微乳液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 利用三元相图来表示微乳液的形成条件, 说明O/W型的微乳液向W/O型的微乳液转变所需的条件, 以及微乳液对于高温高矿化度的油田在提高其原油的采收率的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新的成就。其他的像在对微生物驱油技术的讲解时, 也要适当的强调微生物驱油所适用的油田条件以及实际的应用效果情况。

二、增加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增加实验教学是有效提高采收率课程教学效果的另一重要手段, 比如说, 微量聚合物的性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就是聚合物的特性粘度, 但在以前, 对于这一内容的学习, 仅仅只是强调对其基本概念的学习, 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也无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果增加一个通过用毛细管的粘度计来测量聚合物的特性粘度的试验, 不仅能够有效的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对于聚合物的特性粘度的基本概念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而通过对于乳状液相态特性以及盐水的矿化度对于乳状液的类型的转变实验, 又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分析乳状液的转型现象, 从而更为深入地理解水质的矿化度对于乳状液的转型的重要作用。

三、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科技水平的提高, 对于现代的教学手段也赋予了更多的选择, 尤其是近些年来, 教学技术数字化的发展十分迅速, 多媒体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日益显著。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主要有三个重要作用:

1.有利于教学内容形象化

由于本门课程是石油专业的一个专业核心课程, 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 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储备, 更涉及到地下储层的概念理解和学习, 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于未实际工作过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十分具有挑战性, 很难形成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即使理解也难以进一步深入。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通过一些图片或者动画来加强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直观感受, 使得教学内容形象化, 有效丰富学生的认知方式。

2.有利于教学对象自主化

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先明确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性。如果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 纯粹使用面授式的教学方法, 会显得十分的枯燥无味。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除了能够为教师课堂教学节约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的教授, 更能够列举出现场应用实际例子, 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 教师还能够在网络上将课堂上所教授的理论知识与一些油田的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 设计一些合适的讨论题目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以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以及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3.促使教学手段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的课件界面, 使得学生能够在更直观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授课, 能够使得课堂学习氛围更为浓厚, 使得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 从而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举个例子, 像本门课程的第一章第三节的学习, 是对于水驱油藏原油采收率的学习, 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水驱油藏原油采收率影响的因素及其提高采收率的途径。这些内容基本上难以通过做实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 而单凭语言的描述, 也难以为学生所理解, 如果通过多媒体手段, 使用一些图片、动画或者视频, 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这问题, 从而使得学生对于这些专业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势必更为牢固, 也更为深刻。

所以, 对于提高采收率课程的教学效果, 多多关注对多媒体手段应用, 无疑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

四、结束语

由于提高采收率课程是一门比较复杂而艰深的课程, 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 应当在强调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加强技术应用的学习, 增加教学实验,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结合网络技术, 合理应用全球范围内的相关专业资源, 及时更新教学的内容, 才能真正有效的提升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从而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东.齐40块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矛盾及技术对策研究[J].特种油气藏, 2007, 14 (2) .

[2]刘中春.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在中石化的发展方向[J].中国石化, 2008, (4) :5-8.

稠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综述 第2篇

稠油在世界油气资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主要分布在委内瑞拉, 加拿大, 中国, 印度尼西亚等地区。根据我国稠油的特点, 可将其分为普通稠油、特稠油、超稠油3个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稠油因其粘度大, 流动能力差, 常规的开采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开发效果较差。就目前的的稠油开采技术而言, 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热采和冷采。

*表示地层原油粘度无*表示地面脱气原油粘度

二、热采技术

1. 蒸汽吞吐技术

蒸汽吞吐技术施工简单, 它主要包括:注汽、焖井、生产三部分。其作用机理是:对近井周围的原油进行加热, 降低近井附近原油粘度, 减小稠油的流动阻力。但该技术的采收率较低, 平均只有15%~20%。近几年蒸汽吞吐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于使用各种助剂 (天然气、溶剂、高温泡沫剂等) 改善吞吐效果[1], 提高原油采收率。

2. 蒸汽驱技术

相对于蒸汽吞吐技术, 蒸汽驱技术能有效扩大蒸汽的加热半径及蒸汽波及体积, 可将原油采收率提高到40%以上。其主要机理是通过高温蒸汽加热降低原油粘度, 降低水油流度比。蒸汽相在包含水蒸气的同时还带有烃蒸汽, 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驱替原油。

3. 火驱技术

火驱也被称为火烧油层, 其原理是向地下注入氧气, 空气或者富氧气体, 然后依靠利用地下自燃或人工点火装置点燃油层, 燃烧产生的热量会降低原油的粘度, 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可以使原油中的重质组分裂解, 提高原油的流动性能[2]。根据点火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正向燃烧和反向燃烧。根据燃烧过程中是否有水的参与可以分为:湿式燃烧和干式燃烧[3]。

近年来, 火驱技术有了新的发展, 例如蒸汽驱与火烧相结合的复合驱, 燃烧超覆分采水平井 (COSH) 等。

4.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 (SAGD) 技术

SAGD技术最早是有butler等人于1994年提出的, 主要是利用双水平井来对稠油进行有效开采。其机理是:将高干度蒸汽通过注入井注入地层, 由于蒸汽超覆现象的存在蒸汽会在井眼附近地层形成蒸汽腔, 高温蒸汽与地层中的原油发生热交换, 被加热的原油由于粘度降低, 在重力作用向下流动, 从水平生产井中产出[4]。经过不断地发展, SAGD现在的形式有三种:1.双水平井;2.水平井直井组合;3.单井辅助重力泄油。

5. 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 (FAST) 技术

FAST技术作为蒸汽驱技术的延伸, 它的出现使得蒸汽超覆这一自然规律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所谓的FAST技术就是通过压裂在含油层下部压出一条具有高导流能力的水平裂缝, 蒸汽沿水平裂缝向前推进, 在推进过程中由于重力差分异的作用, 蒸汽逐步向上超覆, 与上部的原油发生热交换, 原油粘度降低后, 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到水平裂缝中, 蒸汽推着凝结的热水和原油流向油井[5]。

6. 蒸汽与非凝析气推进 (SAGP) 技术

在SAGD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蒸汽与非凝析气推进技术是将SAGD工艺进行改进, 在注蒸汽的同时加入非凝析气。该技术不仅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而且可以保证在开采过程中地层压力不会下降太大。

三、冷采技术

1. 碱驱技术

将浓度为0.2%~5%的碱性溶液注入地层中, 碱与地层原油中的活性组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 能够降低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但碱驱的使用会造成检泵周期缩短, 地层渗透率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 制约了其工业上广泛的使用。

2. 聚合物驱

聚合物驱主要是通过向注入水中加入相对分子量较大的聚合物, 增加注入溶液的粘度, 来降低其流度, 从而改善驱替相与被驱替相之间的流度比, 提高驱替相的纵向波及系数, 进而提高采收率。其工艺特点与碱驱类似。

3. 微生物法

美国学者Bachioan最早提出了微生物采油这一想法。其原理是通过向地层中注入人工培养的微生物 (外源微生物) 和营养液或单纯的注入营养液给油藏微生物 (本源微生物) , 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产物 (表面活性剂、生物聚合物、气体、酸等) , 促使岩石孔道和原油性质发生改变, 提高采收率。其成本低, 施工方便, 不损害地层, 近年来得到很好地发展[6]。

4. VAPEX技术

该技术的开采机理同SAGD一样是利用重力泄油, 不同的是VAPEX注入的是烃类溶剂 (乙烷、丙烷、丁烷等) 而非蒸汽, 注入的气体在地层温度及压力下溶解重油和沥青, 使原油的流动性更好。与SAGD相比, 该技术所需设备便宜, 操作简单, 因此适用范围较广泛[7]。

总结

稠油开采主要有热采与冷采两大方式, 应根据各个油藏的特点和原油的性质选用不用的开采方式。

摘要:我国稠油储量大, 分布广, 在常规原油受到储量增长限制的情况下, 稠油油藏的开采显得更加重要。但稠油粘度大, 有别于常规原油, 若采用常规原油的开采方式会导致开采效率低。本文从稠油冷采和热采两方面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当前稠油提高采收率技术, 为稠油油藏的开采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稠油,热采,冷采

参考文献

[1]曾玉强等.稠油蒸汽吞吐开采技术研究概述[J].特种油气藏, 2006, 13 (6) :5-9.

[2]郝晶等.稠油开采技术的发展[J].当代化工, 2013, 42 (10) :1435-1436.

[3]阳鑫军.稠油开采技术[J].海洋石油, 2003, 23 (2) :55-59.

[4]Butle R M.Rise of Interfering Steam Chambers[J].CPT, 1987, 26 (3) :70-75.

[5]邵先杰, 朱思俊.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技术研究及矿场试验[J].新疆石油地质, 2005, 26 (6) :662-663.

[6]马洪新等.稠油开采技术研究现状.内蒙古化工, 2009, 8:219-220.

提高采收率的挑战及策略 第3篇

1 采收率系数的评价

在油田的开采过程中很多的无论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的因素都可能影响油田的采收系数的高低变化。对于油田的开发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是开发的成本要进行考虑, 一些油田的储油埋藏量不高, 开采的条件不好, 这就影响了采收率系数使其变得低, 也就说明此处油田的经济价值较低。工业化的开采条件也是决定采收率系数高低的一个因素, 如果某公司对一处油田进行开采, 假设其他的条件不变工业化开采条件高就可以利用大型的机械设备对油田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开采输送保证生产工作顺利进行。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采较多的石油为公司赚取较多的利润反之则不然。市场的油价也是决定采收率系数高低的一个因素。采收同吨位的原油如果市场油价高就说明采收率系数高, 如果油价低则决定采收率系数较低。另一方面油田的自然条件好也是决定采收率系数高低的因素。在开采的油田上如果油田的规模呈现的是均质性, 地下油脉联通性和流动性好, 储藏油田无断裂现象裂缝密集, 这就使得采收时可以很好的对油田进行开采, 生产会进行的比较顺利因此也就决定了采收率系数很高。自然因素和市场的油价是决定目前开采率系数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

2 现有的IOR/EOR技术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采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实现了采油技术的集中化专业化, 使得采油变得高效。下面就几种常见的才有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2.1 热采

在石油的开采过程中, 油田的性质分为重油和轻油两种油田。在传统的的采油经验中得出结论热采方法是进行重油开采的重要的实用的方法之一。力用热采的方法已经在相应的油田开采过程中去了了较大的收益。在热采工艺中最适合的油田土质就是砂岩, 这种岩质由于性质并不坚硬利于钻探也就可以加大对油田钻井的数目, 降低了开采的成本提高了采收率系数。热采的主要方法就是将空气或是蒸汽灌入地下趋势原油从井眼流出。对于热采的施工方法在还上石油的开发过程中并没有取得较好的经验进行积累, 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

2.2 注气

石油开采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情况有的地方原油的储藏为轻油油田, 有的原油储藏为重油油田, 注气的方法主要适合混相条件下的轻油油藏的开采。在传统的原油开采过程中曾经尝试过利用烃气作为气源向油田里进行注气, 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烃气的制造成本较高, 同时除了可以利用它进行原油开采也可以进行别的商业活动因此随着新技术的研究成功, 就不在使用烃气作为起源进行原油开采了。在注气法的应用中外国的发达国家首先取得了实验的成功, 利用成本较低的二氧化碳作为起源进行原油的开采。通过利用天然的二氧化碳起源或是从天然气中分离出来的二氧化碳通过运输注入油田中。在油田的开采过程中对油田的采收率都会进行一定的目标制定, 经验和数据说明二次采收率决定了最终油田的采收率。如果二次采收率高则油田的最终采收率就高, 可以达到开采初期制定的最终目标。

2.3 化学驱

石油的开采技术中有一种技术没有被广泛的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原因是此种技术的成本较高, 同时对油田的地质情况和地下情况要求比较苛刻。它就是化学驱方法。化学驱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液剂反应生成流动性较好的聚合物来驱使原油流动。化学驱也包括降低界面张力和残余油的表面活性剂驱。化学驱在采油方法上虽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但由于成本过高在国外只有少数地区适合使用此项技术。我国曾经使用过聚合物驱进行原油的开采。

3 EOR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EOR技术主要面临的挑战是:裂缝性油田的描述、注气法的气源。

3.1 复杂的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

由于原油是埋藏在地下的因此地下的流通系统对于原油的开采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地质情况中裂缝性碳酸盐岩其地下流通系统最为复杂, 不宜进行原油的开采方法的确定, 只有将地下流通系统弄清除才有有可能进行原油的开采方法的确定。为解决此种情况, 国外先进的国家研究了软件对地下情况进行模拟后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后方可确定方法。

3.2 天然气气源

在原油开采的过程中很多的企业受到资金的影响, 加之经济全球化, 气候环境逐年恶劣使得在使用注气采油的方法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不得不研究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油气开采。在传统的注气采油法中一些国家利用天然气直接进行注气采油使得天然气被大量的浪费同时也给环境污染带来巨大的影响。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注意到二氧化碳是注气采油的廉价气源。纷纷从天然气分离出二氧化碳或是从热电厂中收集排放处理的废气中选择二氧化碳来进行压缩后使用, 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入空气中对环境的污染较大。同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成本也很高。利用气体分离技术的成本也高出预算价值。

4 EOR策略

对于采油综合技术的研发应用我们要制定相应的策略解决面临的挑战。首先对采收率系数进行评价同时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对所要进行原油开采的地区进行系统的地质地矿的分析研究以确定使用哪种EOR技术才是最廉价的最经济的。其次要练习石油开发公司进行技术交流联合, 交流技术经验的同时要合作研发新技术实现技术经验资源共享。扩大合作的范围, 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利益收获。这样既节约了资金又节省了时间。最后要妥善安排资金和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管理层次的领导人员也要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积极的投身到公司管理的各个层面, 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同时制定相应的公司规划战略。

5 结论

总之, 在原油的采收率系数平均水平还很低的现实面前, 我们对石油的开采仍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加之世界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使我们面临严重的能源挑战。为解决上述的困难我们必须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提高采油技术, 提高最终采收率系数, 尽可能不浪费资源。组织制定相应的计划对EOR项目提供大力的支持。制定长远的符合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油开采路线。联合国内为的大众石油开发企业加强联合合作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摘要:本文就目前各个企业对于如何提高石油的采收率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有关EOR技术研究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关于EOR技术方面采取的策略。

提高油田采收率措施效果分析 第4篇

北4-60-丙264井位于萨北油田北部过渡带东部, 是1997年9月投产的一口加密调整井, 采用四点法面积井网注水方式开发, 该井受效于四口注水井, 开采层位为萨尔图的薄差油层及表外储层, 射开砂岩厚度16.6m, 有效厚度9.2m, 地层系数1.810μm2·m, 原始地层压力11.64MPa, 饱和压力11.0 MPa。累计产油0.5966×104t, 累计产水1.9032×104t。

2 潜力分析

2.1 有效厚度符合压裂标准

该井开采层位为萨尔图薄差层及表外储层, 砂岩厚度16.6m, 其厚度大于2m, 有进行压裂的地质条件, 同时由于该井长年低产低效, 因此可以通过进一步分析其周围油水井状况, 确定是否可以进行压裂措施。

2.2 动用程度低

根据2011年7月环空找水资料, 该井只有萨Ⅱ和萨Ⅲ4+5层动用, 均为高含水层, 动用砂岩厚度及有效厚度均低于加密调整井的53.78%、46.52%的平均水平。而北4-60-丙264井的萨Ⅰ3、萨Ⅲ7、葡Ⅰ4层位连续几年动用剖面显示均未动用, 以上层段存在较多剩余油, 可以对该井措施挖潜。

2.3 注采系统完善

从目的层的沉积相带图上可以看出, 北4-60-丙264井与周围4口注水井属一类联通, 注入井可向该井提供较多的能量, 从而为以后措施挖潜提供了保障。 (见图1)

3 方案编制及效果分析

3.1 方案编制

经过分析, 北4-60-丙264井具备了上措施的潜力, 但从压力上看, 在压裂前为进一步分析该井产生低压的原因, 由于该井的周围的水井北4-6-丙水65井从2003-2008年一直进行周期注水, 使该井的地层压力为10.90 MPa, 总压差为-0.74 MPa, 处于低压状态, 为了使该井的地层压力恢复, 2009年停止对北4-6-丙水65井的周期注水, 同时对另外两口连通水井北4-71-丙水264井、北4-71-丙水265井进行偏调提水, 将与北4-60-丙264井连通较好的层段萨Ⅰ1-Ⅰ4+5和萨Ⅲ13+14-PⅠ4提水10m3/d, 20 m3/d, 配注增加50 m3/d, 实注增加47m3/d, 通过以上方法, 北4-60-丙264井的地层压力上升至11.98MPa, 总压差由-0.74MPa上升到+0.34MPa。为该井实施增产措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根据不同含水和动用状况差异, 针对油层层数多, 隔层薄, 不能单卡的层段, 均采用多裂缝压裂;针对油层局部水淹, 油层厚度一般在3m以上且具有一定岩性夹层, 则采用选择性压裂。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判断出该井油砂体发育一般, 只有萨Ⅰ1 (1) -萨Ⅰ1 (2) 、萨Ⅲ3+4动用, 其余油层均未动用。为了提高该井的动用程度, 根据以上分析, 并结合压裂工艺技术, 决定对现状, 萨Ⅰ3-萨Ⅰ4+5 (4) 采用多裂缝压裂, 萨Ⅲ5+6-萨Ⅲ5-7、葡Ⅰ3-葡Ⅰ4采用选择性压裂。

3.2 效果分析

压裂后日产液量、日产油量有了较大幅度增加, 含水下降, 供液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措施后初期该井取得了日增液38.9t, 日增油16.7t, 含水下降29.6个百分点, 已累计增油534t。薄差油层动用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 缓解了层间矛盾。砂岩厚度和有效厚度动用比例分别提高13.86%和2.17%。水井的吸水剖面变得较为均匀, 北4-71-丙水265井压裂前后吸水层数由1个增加到5个, SII1+2层内矛盾得到改善, 高渗透油层的相对吸入量由100%下降到31.19%;吸水层位增加了5个, 相对吸水量占全井的34.03%。连通水井的措施调整, 从连通图上可以看出, 由于北4-61-丙水264井的偏1层的SI1 (1) -SI4+5 (3) 、偏3层SⅢ3+4 (1) -SⅢ9层与北4-60-丙264井各小层连通较好, 因此决定我们对北4-61-丙水264井的各小层提水, 配注增加30 m3/d, 实注增加31 m3/d, 同时也对北4-6-丙水65井进行了相应调整, 配注增加30m3/d, 实注增加34 m3/d, 以保证北4-60丙264井提供充足的能量供给。措施前日产液10t, 日产油0.6t, 含水已达94.2%。措施初期日产液48.9 t, 日产油17.3t, 含水64.6%。目前日产液34.15t, 日产油8.5t, 含水为75.2%, 压裂取得了较好增油降水的效果 (见图2) 。

4 认识

(1) 对于累计产油量低、动用程度低、周围联通效果好的油井, 可尝试压裂措施。

(2) 压裂措施能有效提高油井产液产油量, 同时改善产出剖面动用状况, 提高采收率。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探究 第5篇

1 国内油田开采现状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意义

截止到当前为止, 东北部地区油田的含水量已经达到90.1%, 年产总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各大油田已经逐步迈向油田开发的中晚期, 资源的数量严重不足多数跟不上现有技术的日开采量, 原油的粘稠度越来越大, 成品油下降, 许多油田已经进入开发晚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家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对石油的消耗量连年增加, 我国石油不能自给自足, 严重依赖国外进口, 提高原油采收率是缓解国内石油刚性需求的重要手段, 根据数据, 原油采收率每提高3%就相当于多出一个大庆油田。所以综合国内油田开采现状利用合理

2 国内外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法

2.1 气驱

气驱是以气体为驱油介质的采油方法。气驱根据注入气体与原油的相融特征分为气体混相驱与气体非相混驱两大类。经常利用的是烃混相驱的原理, 它们是能够完全溶解原油的有机溶剂如工业酒精、酮类烷烃等。高压气驱发、混相段塞法、交替注水注气法等。根据我国当前石油开采阶段的实际情况以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为有效成熟的技术。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原理是, 在二氧化碳气体注入以后, 原油的体积会迅速增长, 大约会增加原有体积的10%-100%。其结果就是大大减小了原油的粘稠度, 从而减小了原有流动中阻力, 提高驱油的效率, 使原油体积膨胀流向井身。利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种:

2.1.1 二氧化碳混相驱, 这也是目前国际应用最为普遍, 技术成熟, 经济效益较好的一种技术。第二种是二氧化碳非相混驱, 第三种是二氧化碳吞吐, 这两种方法较第一种用的比较少。最为常用的二氧化碳混相驱, 注入的液体水主要的功能是加快二氧化碳的驱油效率, 同时辅助二氧化碳快速扩散。

2.1.2 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原油层顶部封闭空隙的技术。注入二氧化碳后使原油向两侧移动, 最终从侧面的原有井中开采原油, 这种方法不如二氧化碳相驱的效率高, 但是比利用液体驱或惰性气体驱效率要高。同时二氧化碳气体还有保持储蓄层压力的作用, 随着原油的开采, 储蓄层会出现二氧化碳溢出的现象, 原油中饱和溢出二氧化碳会形成溶解气驱, 减小稠度较大的原油的粘度, 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2.1.3 二氧化碳吞吐它属于二氧化碳非混相驱的范畴, 这种方法的工作原理与前两种技术的工作原理相似, 都是使原有的体积膨胀, 减小气体和原油临界表面张力的方式促进原油的可流动性, 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不同是二氧化碳吞吐的方法是把CO2注入到储蓄层原有的底部, 封闭一个月左右, CO2充分融入原油层之后开始开采。这种技术的最大的优点是适用范围广, 在其他方法不能使用的高含水油层, 狭窄的油层开采区都能发挥很好的效果。

2.2 化学驱

化学驱是指以化学药剂为驱油介质, 改善原油的流动特性, 减小原油粘稠度的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化学驱主要由三种构成:

2.2.1 第一种是聚合物驱, 它也是国际第一个用于实践的化学驱技术。这种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化学药剂能溶解在原油中的特定物质溶剂中, 增加溶剂的粘稠度, 从而降低溶剂的可流动性, 提高驱动时竖直方向的原油所占的比重, 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2.2.2 第二种是表面活性剂驱, 这种技术是一种过度技术, 1950年开始探索使用, 为三次开采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了技术保障。表面活性剂可以吸附融合含油层中各饱和阶段的原油, 并将原油聚合沉淀形成底部原油层, 油层在移动中会继续吸附周围的原油, 原油层会像滚雪球似的越聚越大, 最后从油井口开采。

2.2.3 碱水驱, 碱水驱主要是通过向原有井中注入一些碱性物质增大水的ph值, 提高酸性油田开采率的技术。碱水驱中碱性物质会和原油井中酸性物质中和反应。降低水和油之间表面的亲和力, 使其两种物质容易分离, 提高原油采收率。

3 结语

总而言之, 利用气驱和化学驱是提高国内石油采收率最有效的方式, 这两种方法符合当前国内油田开发阶段, 技术成熟。尤其是使用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为合理利用二氧化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新的技术会不断涌现, 未来原油采收率也将不断改善。

摘要:分析我国当前开发油田的现状, 分析我国不同油田的特点, 综合现代国内外先进高效的原油采集方法, 利用最合理的效率高效益的开采方法对不同的油田进行开采, 提高原油采收率。对国内外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用化学驱和气体驱进行简述。结合国内主力油田开采阶段的现状说明了提高原油采收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原油采收率,化学驱,气驱

参考文献

[1]王孝政, 楼湘.原油采收率研究及展望[J].中国石油企业.2012 (07) .

[2]宋静波, 王坤, 陈继旺, 蒋炳坤.提高碳酸盐岩油藏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 (17) .

[3]周隆超, 安玉华, 陶长州, 周荣萍, 林家昱.直流电处理油层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 (16) .

提高低产、低效油井采收率分析 第6篇

1 现状调查

我单位的捞油井总数为132口, 其中可以进行捞油施工且有一定产量的有91口, 因地面及地下情况原因无法施工的有41口, 可捞井91口, 平均日捞油量 (44.5吨) 。对去年捞油生产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认为影响生产井产量主要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㈠没有健全的捞油管理制度, 导致捞油井组织运行不合理;㈡捞油制度不合理, 日均捞油量低, 开井数少;㈢作业区长停井转捞油, 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潜;㈣捞油设计基础资料不全, 设计要求不够精确;㈤由于地面和地下原因导致不能施工的捞油井。

2 活动目标及原因分析

2.1 确定目标值

2014年我大队全年捞油商品量16256吨, 日产44.5吨, 超产1656吨。在日配产40吨, 我大队圆满完成了任务。今年日配产45吨, 我大队立争实现超产1000吨。

2.2 可行性分析

第一, 摸索最佳捞油周期。加强对捞油井的动静态资料研究, 制定合理的生产运行表。第二, 增加捞油井数量。排查作业区长停井, 增加转捞油井数量;复产不可施工的捞油井。第三, 捞油井设计。详细查阅每口捞油井基础资料, 捞油设计要求准确无误。综合以上三个因素的分析, 我们确定要达到提高我大队捞油井产量这一目标, 是切实可行的。

2.3 原因分析

通过小组活动, 大家对如何让我大队低产、低效井提高产量, 总结了影响产量的各方面因素, 其中有人员、资料、制度、环境、设备五方面影响因素。具体如下:人员主要受职工个人能力, 责任心不够等因素的制约。资料主要受长停井资料查阅少, 录入动态资料不认真的影响。制度主要受捞油周期安排不合理, 生产组织运行不合理的影响。环境主要受地面原因无法施工, 井下条件不符合捞油生产的影响。设备主要受施工操作不合理, 施工设计有偏差的影响。

2.4 确定要因

对上述因素逐一进行确认和评价, 找出了具体的原因, 具体如下:人员个人能力较差, 影响生产效率;管理人员对作业区长停井查阅次数少, 复产井基础资料研究较少。导致转捞油井数量较少。2013年共计转捞油6口;每日捞油井单井产量数据不准确, 严重影响对单井周期运行计划;捞油井单井生产周期不合理, 严重影响生产组织运行;个别捞油施工设计不够准确;个别井由于井下有管柱、套变、落物等无法施工;捞油井个别因被占, 雨雪季节无法施工。

3 对策的制定与实施

四个主要因素, 制定出了相应的对策。在职工个人能力方面, 为了达到提高管理人员能力的目标制定的对策是加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培训。在录入动态资料不准确方面, 为了达到掌握单井的准确产量的目标, 制定的对策是管理人员现场跟踪, 监管收集资料, 取准单井产量数据。在捞油周期安排不合理方面, 为了确定每口捞油井的最佳捞油周期, 制定的对策是管理人员现场跟踪, 研究每口井的生产规律, 制定合理捞油周期。在长停井资料查阅少方面, 为了达到增加可捞井数量, 提高产能的目标, 制定的对策是定期查阅作业区长停井、大队不可捞井的地面情况及地下资料。

根据制定的对策逐条进行落实, 具体实施如下:

3.1 进一步提高职工人员的能力

于今年3月份对岗位工人进行了捞油技能培训, 7月对大队及小队人员进行了井控知识培训和应急管理知识培训, 8月份对捞油相关的地质知识进行培训。通过培训, 发现职工现在已有高度的责任心、工作态度更积极主动, 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专业知识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认定培训已发生效果。

3.2 加强管理人员现场跟踪, 落实单井产量

大队管理人员在1-8月份进行了现场跟踪, 以获取准确的单井产量。通过落实捞油井单井产量, 进一步掌握每口生产井的动态数据, 结合静态数据, 确定最佳的捞油生产制度。

3.3 确定合理的单井捞油生产周期

经过现场跟踪单井产量, 我们可以进一步摸索最佳捞油周期, 制定出合理的捞油周期。加强车组管理, 增加每日捞油开井数。依照我大队现场跟踪摸索单井最佳周期排出的捞油运行计划表。

3.4 恢复长停井, 提高产量

定期排查作业区长停井, 寻找可捞井源, 提高断块油井利用率。计划通过长停井复产、作业区长停井转捞油井、堵水、调补层等各项措施, 实现产量提升。通过对014年排查作业区长停井及复产井情况进行统计表明, 2014年1-9月份大队及作业区长停井排查, 通过平井场、修路等手段共计恢复长停井18口。

4 结语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分析探讨 第7篇

在日常的石油生产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谈及提高采收率这个课题, 首先我们对它做一下定义:提高石油采收率即是利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将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尽可能多地开采出来。之所以研究这个课题, 就在于其重要性十分明显:

一是我国油气资源相对较贫乏。我国人均石油占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6不到, 并且实践表明, 新原油储量的发现难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二是我国石油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依据原油产量的历史数据, 我们不难预测出未来的产量水平, 在当前工业化仍较快发展的情况下, 石油缺口还将不断增大, 预计在2015年将会达到1.94亿吨, 形势十分严峻。

三是我国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潜力巨大。我国油田水驱采收率普遍偏低, 并且原油物性较差, 水驱油效率低, 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发展空间很大。

有实验表明, 提高采收率可以给石油生产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如表1所示。

2 影响石油采收率的因素

最终采收率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最终采收率=可采储量/地质储量×100%, 可采储量是油藏岩石和流体性质与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影响的综合体现, 油藏采收率的高低与油藏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有关, 其中油藏地质因素是客观因素, 主要包括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形态、天然驱动能量的大小和类型以及油藏岩石及流体性质, 还包括岩石的非均质性、流体组成、岩石润湿性以及流体与岩石间的作用关系, 正常状况下, 水驱采收率最大, 溶解气驱采收率最小。油田开发和采油技术因素是影响最终采收率主观因素, 体现了人们对驱油过程的影响能力, 并且这里主观因素的实现完全取决于人们对油藏地质这个客观因素的认识程度。

事实证明, 主观因素对油藏开采的作用程度正在逐步增强, 我们已三次采油为例进行说明。一次采油依靠天然能量进行, 然后立足于物理、机械和力学等宏观作用开展二次采油, 这个过程中施加人工注水注气工作, 最后又应用化学、物理、热力、生物或者联合微观驱油作用, 进行三次驱油, 又称为强化采油, 这个过程中将会运用化学驱、混相驱、热力采油和微生物采油等技术。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随处可见主观因素的影响。

3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探讨

为保证石油采收率经济有效的提高, 在石油开发的过程中, 我国发展了许多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和技术。依据众多学者意志的意见, 将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归结为两类:IOR技术和FOR技术。这两项技术从技术上讲是属于不同的范畴, 对象不同, 实施方法和时机, 实施思路也大不相同, 因此技术效果也不相同。

3.1 IOR技术

I O R技术做针对的对象是剩余油, 剩余油相对富集, 并且尚未被驱替介质波及, 应用的过程中, IOR技术主要的用途是改善二次采油效率, 尤其是对多层非均质油藏而言, 可以大大提高该油藏的注水波及效率。I O R技术在技术机理上并未与二次采油的驱替机理有任何质的区别, 但该技术已经是完成了以二次采油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应用以及高度集成。具体而言, IOR技术主要包括:调剖技术;老井侧钻技术;加密井技术;调整和改善水动力条件的相关技术, 比如间歇注水、周期注水、水气交替注入等;水平井技术。IOR技术相对FOR技术而言, 其最大的优势便是技术的成熟度比较高, 而且操作成本也比较低。

I O R技术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流行, 油田注水技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工业化应用, 在后来大约60年的时间里, IOR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收到其他技术的冲击, 以及技术自身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 IOR技术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在坚持不断创新和改进的前提下, IOR技术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对于已经进入高含水期的多层非均质油藏, IOR技术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的应用潜力。

3.2 FOR技术

FOR技术的主要对象是难以采用注水开发的油藏, 这些油藏一般以薄膜、油滴、油片、角滞油等形式存在于地下, 是一些高度分散、小尺度的剩余油, 和IOR处理地域一样, 也处于被注入水波及地区。FOR技术主要包括:注气技术、化学驱技术、热采技术以及微生物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驱油原理上与水驱是不同的。

当前FOR技术在针对稠油油藏实际开采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应用最多的是热采技术, 一般是注蒸汽为主,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热采产量最高的国家, 委内瑞拉次之, 我国位居世界第三位。注气技术是目前FOR技术中应用程度仅次于热采技术的另一项技术, 注汽技术不仅可用于新油藏的开发, 还可以作为三次采油的方法, 在水驱后提高油藏的采收率。水驱之后, 开采对象就主要是一些残余油, 这些残余油滞留在地下的水淹带内, 这种情况下采收率可以提高15%以上, 采用注气技术以到达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已开展了许多研究和矿场试验, 并取得了进展, 这里的气主要是采用二氧化碳混相驱, 通常是为了寻找廉价气源, 选择氮气和空气的混合物, 进行低温氧化。

摘要:在日常的石油生产过程中, 如何利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将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尽可能多地开采出来,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首先结合我国的石油采藏现状出发, 论述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性, 然后深入分析了影响石油采收率的因素, 最后结合IOR技术和FOR技术, 分析探讨我国石油采收率的提高方法。

关键词:石油采收率,因素,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永太.提高石油采收率原理和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 9[1]李永太.提高石油采收率原理和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 9

[2]王博, 才华, 苏会童.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分析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 (04) [2]王博, 才华, 苏会童.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分析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 (04)

[3]吕鑫, 张健.化学驱油剂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对石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 10[3]吕鑫, 张健.化学驱油剂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对石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 10

上一篇:高中英语写作技巧指导下一篇:气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