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任务分配

2024-06-18

多维度任务分配(精选3篇)

多维度任务分配 第1篇

1文献述评及研究思路

1.1文献述评

随着我国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众多学者对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通过建立各种博弈模型、采用Shapley值法、网络分析法等进行校企合作联盟利益分配具体方法的研究[2,5,6,7,8,9]。如嵇忆虹等[5]较早对当前常用的3种利益分配 ( 混合性支付、提成支付、总额支付) 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 提出按销售额提成支付是比较可行的分配方式。随后罗利等[2]利用对策论、分析了产学研合作中的的收益分配问题,得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应该按照按7 ︰ 3的比例分配收益。罗炜等[6]通过建立一个完全信息的博弈模型,提出利益分配的方式与各方所选择的创新方式相关。马亚男等[7]通过构建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研究了如何通过设计最优分配率或分配率区间对合作成员进行激励,从而获得较为合理的利益分配。任培民等[8]、鲁若愚等[9]应用不同的博弈模型推导建立了校企合作创新利益分配模型。 二是运用资源协同理论、满意度及绩效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对校企合作联盟利益分配的原则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10,11,12,13,14]。如周媛等[10]、张家琛[11]探讨了校企合作中的风险及投入因素对利益分配的影响,并针对有代表性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如何管理风险从而实现更多收益提出了建议。曹达华等[12]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吸收能力、校企合作绩效、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詹美求等[13]、鲍新中等[4]在各种博弈模型中考虑了努力程度、生产成本、资源投入对校企合作利益分配的影响。由此可见,学者们都在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探讨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 以期获得联盟的稳定性发展。

Nash协商模型是纳什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操作性较强,是解决谈判问题的有效方法[14]。一些学者利用该方法对供应链[15]及动态联盟[16]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还没有专门针对校企合作创新联盟的应用研究。校企合作创新联盟中,主导企业与高校、中介机构具有相对对等的地位[17],其利益分配的过程也正是各利益相关方之间谈判谈判的过程,是典型的协商谈判问题,因此本文采用该方法对联盟的利益分配问题做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1.2研究思路

综合上述分析,校企合作创新联盟利益分配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但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众多研究都仅考虑了企业、高校乃至科研机构的利益分配,忽略了中介机构的利益,而中介机构利益分配的不平衡是造成联盟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18]。现有的研究都将中介机构仅仅当成是合作的推动者,却没有考虑它的利益,这也是我国中介组织一直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19]。第二,利用模型推导的研究多,实操性较弱; 具体的利益分配方法研究少,而当前最需要的是具有实操性的具体的利益分配方案。第三,投入因素、风险大小、贡献程度、溢出效应都是影响联盟稳定的因素,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仅局限于前3个方面的单方面影响, 对溢出效应及其四者的综合影响的考虑几乎没有。 第四,众多学者在研究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时常常是基于时间没有对合作造成影响这一假设而进行研究的,这与现实情况不符。现实中,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周期短于各自单干时的周期,从而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因此应该考虑时间贴现因子的影响[20]。

因此,基于以上4点,本文将中介机构纳入联盟利益分配的主体中,在考虑时间贴现的基础上, 利用多维度Nash谈判模型综合研究投入、风险、贡献、溢出效应对三方的收益分配,真正体现校企合作的 “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公正合理”的分配原则,以期为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提供参考,促进我国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发展。

2相关利益分配模型的建立

企业以校企合作联盟形式开展技术创新主要是为了缩短创新的周期、降低成本及各种风险,但是, 当前在校企合作利益分配的研究中存在着各种情况下技术创新的周期相同、承担的风险相同的假设, 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对收益分配的实际影响。事实上, 创新周期缩短得越多、考虑的因素越全面,收益的分配越公平,否则将抑制成员参与合作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本文引入 “时间贴现因子”进行考虑创新周期的修正,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利益分配的研究。

2.1基于时间贴现因子的修正模型

通过校企双方的合作,技术创新所得的新产品新技术能够更快地投入到市场中,从而及时获得收益,因此,时间价值在所获得的收益中显得尤为重要。单独创新时间越长,其利益贬值越多,因此, 需要将各种组合方式所获得的收益折算成同一时间的收益,从而使得收益具有可比性。设V( S’) = V ( S) /( 1 + r)m,再另V( S) = V( S’) ,其中S是校企合作成员所组成的子集,V ( S) 为子集所得到的收益,r为时间贴现因子,m为s子集中成员合作创新所运用的时间。以下基于各种因素的收益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分配的。

2.2基于利益分配的多种影响因素的修正模型

( 1) 基于投入因素考虑的利益分配模型。在联盟中,高校的投入包括学生、教师、技术水平、创新资源等,企业的投入包括企业人员、资金、设备设施、品牌等,中介机构的主要投入是信息与监督。 由于每个成员所承担的任务不同,所投入的方式也不相同,它们对联盟的投入随其利益分配比例的增大而有所提高; 与此同时,投机行为随着利益分配比例的增大而有所降低。投入向量为T = ( T1+ T2+ T3) ,成员i的投入比例为ti= Ti/ ( T1+ T2+ T3) ,因此成员i的利益分配为 πi1= ti× V( N) 。

( 2) 基于贡献程度考虑的利益分配模型。校企合作创新联盟中不同的成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对联盟活动的贡献是不相同的,一个成员加入联盟和不加入联盟对联盟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那么确定利益分配时就应考虑到这种贡献程度的不同。Shapley值法是用来解决多人合作对策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 这种方法从衡量每个参与人的贡献率来考虑,从而根据参与人的贡献不同来分配收益。

定义如下: 设I = { 1,2,3} ,对于I中的任意一个组合都对应着一实数函数,V( S) 满足: V( ) = 0,V ( S1∪S2) ≥V( S1) + V( S2) ,且S1∩S2= Ø,称[I,V]为3人合作对策,V称为对策的特征函数 。 Xi表示成员i从合作联盟V( I) 中所获得的收益。且有,其中,i = 1,2,3。φi( v) 表示在联盟中成员i所获得的收益,则联盟中各个成员基于shapley值所得到的收益为,其中,是子集s中的元素个数,W( | S | ) 是加权因子,V( S) 是子集s所获得的收益,V( S i) 表示除去成员i后的子集收益。因此,成员i基于贡献程度所得到的收益为 πi2= фi( V) 。

( 3) 基于风险因素考虑的利益分配模型。仅根据成员对联盟的投入因素和贡献程度来进行利益分配显然有其局限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对承担风险大一些的成员应适当增加它在利益分配中的比重。目前关于供应链联盟、动态联盟的风险研究较多,本文参考了这些联盟中的风险评价指标,建立如图1所示的应用层次分析法的各成员的风险权重的模型,其中,3个成员受到了市场风险、金融风险等各种风险,为了将这些因素定量化,通过层次分析法等可以得到各个成员应该承担的风险Ri,∑Ri= 1,则成员i在考虑风险因素后的利益为 πi2= Ri× V ( N)

( 4) 基于合作溢出考虑的利益分配模型。校企合作中的成员在一定的市场机遇中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密切的交流,共同完成目标,在各种资源知识的投入及交流的过程中必定存在溢出效应。 与知识的溢出相伴的则是知识的吸收,由于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专有性、难以市场交易等特性,联盟中的成员无法直接得到所需要的知识,因而在校企合作中各成员所吸收的知识即成员所得到的隐性收益。而在对联盟利益进行分配时应该考虑这个问题,给予获得较多隐性利益的成员分配较少的可得利益,给予获得较少隐性利益的成员分配较多的利益,从而弥补吸收能力较弱的成员所得到的隐性收益较少这一缺憾,以确保利益分配的公平。而成员的吸收能力与其所得到的隐性收益成正比,故为了弥补这一缺憾,设利益分配系数与成员的吸收能力成反比,设成员i的吸收能力为Yi,Yi≤1,则所对应的利益分配系数为因此成员i在合作联盟中收益的分配系数为所获得的利益

2.3基于多维度的Nash协商模型的利益分配

为了使校企合作中各方都能够得到较满意的分配方案,本文将综合考虑以上4种影响因素,将上述4种方法进行集成,得到基于多角度的Nash协商模型的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方案。假设i成员提出的分配系数方案为为故联盟的利益分配方案矩阵为:

设联盟的总收益为V( N) ,令i成员最满意的分配方案是表示上述4种分配方案,故最理想的分配系数为令成员i最不满意的方案最不理想的分配系数为表示各成员愿意参与合作联盟中的下界。合作成员都是理性的个体,都想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最理想的分配方案总和大于合作联盟的总体收益,不符合现实,因此各个成员间需要进行协商调解。设xi为各个成员协商之后应当转移的利益分配系数,转移的利益分配系数向量为故最终的分配方案并且满足所以使得合作中各成员满意、较为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为为以下非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其中,wi为产学研联盟中企业、学研方、中介机构在整个联盟中的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得。

3算例分析

企业A是校企合作联盟的主体,高校B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能力,且愿意与企业组成联盟,中介组织C是A与B合作的桥梁,能够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创新提供有价值的科研服务。设A、B、C三方的投入分别为20万元、14万元、5万元,根据过往三方与其它机构进行合作时的知识吸收情况, 设三方的吸收能力分别0. 6、0. 4、0. 3。在合作之前,三方需要就利益分配问题达成一致,它们分别单干及合作所得的收益以及创新周期如表1所示。

万元/年

注: A、B、C 共同合作 300 /2 万元/年

3.1各参数的确定

( 1) 考虑创新周期的修正。合作联盟的成立能够缩短创新周期,及早获得新的技术与产品,文中考虑时间贴现率为r = 10% ,则考虑时间贴现后的收益如表2所示。其中,由于中介机构在合作的过程中主要起监督以及提供信息的作用,不能独立的进行技术或产品的创新活动,所以单干时的收益为0。

万元/年

注: A、B、C 共同合作 247. 9 万元/年

( 2) 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首先用Shapley值法确定了各个成员依据其贡献程度在联盟中所获得的收益,其计算过程如表3所示。

将表格最后一行相加得到企业A的收益为 фA( S) = 109. 9万元; 同理可得 фB( S) = 95. 3万元,фC( S) = 42. 7万元。故企业A在联盟中的贡献程度为 αA= ΦA( S) /∑фi( S) = 0. 443,同理可得 到 αB= 0. 384,αC= 0. 173。

综合运用上述定性、定量的方法得到投入因素、 贡献程度、风险因素、溢出效应等各种影响因素的参数,结果如表4所示。

3.2模型的求解

将表2种数据代入模型中,采用Lingo11. 0求解非线性规划,最终得到XA= 0. 075 6,XB= 0,XC= 0. 225 4,故企业A、高校B、中介机构C在利益分配中最终所占的 比例分别 为 θA= 0. 436 4, θB= 0. 384 0,θC= 0. 179 6。对各种模型所得到的利益分配结果进行比较,如表5所示。

分析表5可得: ( 1) 从不同角度解决校企合作利益分配问题,在企业、高校、中介机构不进行联盟时,各自单独进行创新所获得的收益远小于组成合作联盟后所得到的利益,这也是企业寻求利益最大化、进行联盟组建的重要原因。

( 2) 对联盟组建后所得到的利益,本文采用几种分配方法进行比较。仅仅从投入因素考虑,用投资额比例法进行分配不仅不公平,还容易出现投机行为; 从贡献程度角度考虑,Shapley值法将校企合作的收益根据参与者贡献的大小按照它们的边际贡献进行分配,默认了合作联盟中成员所承担的风险都是1 /3,这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 从风险角度用层次分析法求出各个企业的风险系数,并不能考察各方的努力、贡献程度,也具有一定的缺陷性; 从溢出效应的角度考虑,弥补了吸收能力较低的成员获益较低的状况出现,但是仅从该角度出发的利益分配会产生与现实背离的况状,必须与其它方面进行结合才能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 3) 基于多角度的Nash协商模型利益分配方案充分考虑了影响利益分配的各种因素,以上述几种分配方案的最不理想值为下界,保证了最终分配的结果能让校企合作联盟中的所有成员都满意,不仅使企业在合作联盟中的的核心作用能更好地得到体现,同时兼顾高校、中介机构的理性需求,调动了联盟整体的积极性,增加联盟效益,使校企合作联盟更加稳定的发展。实例表明,这种分配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合理。

4结论

任务分配 第2篇

一、第一任务组: 组 长: 孙礼超

成 员: 孙礼刚 丁 军、娄 玄、赵 威、刘培雪、代良坤、张 奎、孟 娜、时远征、潘金花 联络员: 赵 威

任 务:对应2012版二级医院评审标准第一章“医院功能任务”篇展开工作。

1、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

(责任人:孙礼超、赵 威)

2、积极探索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体制;

(责任人:丁 军、娄 玄)

3、承担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等政府指令性任务;

(责任人:张 奎、代良坤)

4、应急管理;

(责任人:刘培雪、营同标)

5、临床医学教育与继续医学教育;

(责任人:丁 军、时远征)

6、科研及其成果

(责任人:孙礼刚、潘金花)

二、第二任务组: 组 长:孙礼超

成 员:为全体分项目责任人 联络员:潘 彬

任 务:对应2012版二级医院评审标准第二章“医院服务”篇展开工作。

1、预约诊疗服务;(责任人:许 久)

2、门诊流程管理;(责任人:孙礼刚)

3、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责任人:营同标)

4、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管理;(责任人:高贤路)

5、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责任人:潘彬)

6、保障患者合法权益;(责任人:王阿静)

7、投诉管理;(责任人:孙礼超)

8、就诊环境管理。(责任人:张崎峰)

三、第三任务组: 组 长:高幼丽

成 员:为全体分项目责任人 联络员:秦 伟 任 务:对应2012版二级医院评审标准第三章“患者安全”篇展开工作,做好患者安全相关制度制定,院感监控和院感重点防控工作。

1、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责任人:边 丽)

2、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责任人:张雪莉)

3、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责任人:王慧娟)

4、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责任人:李影)

5、加强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

(责任人:娄 玄)

6、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责任人:黄秀梅)

7、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

(责任人:武凤舞)

8、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责任人:徐雪)

9、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责任人:张莉)

10、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责任人:吴计侠)

四、第四任务组: 组 长:孙礼刚

成 员:为全体分项目责任人 联络员:时远征

任 务:对应2012版二级医院评审标准第四章“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篇与第七章“日常统计学评价”篇展开工作。

第四章: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医疗质量管理组织;(责任人:孙礼刚)

2、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丁军)

3、医疗技术管理;(责任人:时远征)

4、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高贤路)

5、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高善礼)

6、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朱严理)

7、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王阿静)

8、重症医学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孙礼刚)

9、感染性疾病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张雪莉)

10、中医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欧坤)

11、康复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刘明)

12、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闫筱)

13、精神科疾病的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孟娜)

14、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娄玄)

15、临床检验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黄秀梅)

16、病理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

17、医学影像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刘伟)

18、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

19、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高幼丽)20、血液净化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

21、医用氧舱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

22、其他特殊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

23、病历(案)管理与持续改进(责任人:高幼丽)

第七章:日常统计学评价(1、医院运行基本监测指标;

2、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

3、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

4、重症医学(ICU)质量监测指标;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测指标;

6、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

五、第五任务组: 组 长:高幼丽

成 员:为全体分项目责任人

联络员:边丽

任 务:对应2012版二级医院评审标准第五章“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篇展开工作。

1、确立护理管理组织体系;(责任人:高幼丽)

2、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责任人:边丽)

3、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与改进;(责任人:徐雪)

4、护理安全管理;(责任人:李颖)

5、特殊护理单元质量管理与监测(责任人:张毛飞)

六、第六任务组: 组 长:代 超

成 员:为全体分项目责任人

联络员:秦庆良

任 务:对应2012版评审标准第六章“医院管理”篇展开工作,主要是资料收整归类。

1、依法执业;(责任人:王家队)

2、明确管理职责与决策执行机制,实行管理问责制;(责任人:孙礼刚)

3、依据医院的功能任务,确定医院的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责任人:代超)

4、人力资源管理;(责任人:闫华)

5、信息与图书管理;(责任人:秦庆良)

6、财务与价格管理;(责任人:闫华)

7、医德医风管理;(责任人:孙礼刚)

8、后勤保障管理;(责任人:孙礼超)

9、医学装备管理;(责任人:夏云彩)

10、院务公开管理;(责任人:闫华)

11、社会评价。(责任人:刘培雪)

七、协调指导组 组 长:代 超 成 员:院委会成员 联络员:孙礼超 工作职责:

1、对照《评审标准》要求,组织自查、评价、考核,督导各临床、门诊医技及行管科室逐项落实。

2、督查各临床、门诊医技及行管科室开展工作情况,按照《评审标准》对分管范围的工作组织自评,于每周写出自评报告,说明丢分原因,以表格形式将自查报告上交综创办。

3、服从医院迎接二级综合医院评审领导小组及综创办的统一管理,及时落实各项目标任务。

4、督导检查和自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医院迎评领导小组及综 创办汇报,及时研究改进办法和措施,保证各项目不丢分。

任务分配管理制度 第3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规定制定的目的:

(一)有利于公司规范化管理;

(二)各部门可通过任务分配本清楚地记录本部门对公司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便于主管进行任务分配,减少员工工作的阻力;

(三)作为员工调薪、绩效考核、评优的依据,当多个领导下发任务造成任务冲突的解决依据。

第二条 任务分配的原则:公平、公开、公正、平等、自愿。第三条 凡任务分配都必须详细记录。任务分配本分公司任务分配本(用于跨部门任务分配)、部门任务分配本两种。

第四条 凡任务都须以会议的形式进行分配。

第五条 任务分配本上禁止乱涂乱画;分配本由各部门主管应妥善保管,不得遗失。

第六条 任务分配本凡涉及公司内部机密者,不得外泄。第七条 任务分配本用完之后请将其交于总经理助理处入档,并重领新的任务分配本。

第八条 任务可为两种:日常任务和临时性任务。日常任务包括每日/每周/每月应循环做的事,将日常任务事项列于临时性任务之前。

第二章 人员安排 第九条 任务分配的人员安排如下:

(一)总经理:指导、协调和监督各部门的任务分配,落实奖惩措施;

(二)主管:任务分配;

(三)员工:积极配合,执行任务;

(四)总经理助理:印制任务分配本,定时组织各部门主管讨论任务分配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完善任务分配管理制度。

第三章 工作流程

第十条 任务分配的工作流程如下:

任务分配部门主管任务执行员工任务验收“谁安排,谁验收”任务监督监督小组 第十一条 任务分配表的填写方法:

(1)编号的编写以部门名称拼音首字母+当天日期为准,若当天出现多份任务分配表,以当天日期+(第几份)为准,如综合部2011年5月10日进行的任务分配为ZH20110504(1);

(2)完成时限由部门主管与员工协商确定;

(3)员式在自愿的原则下同意任务分配者,签名确认,若员工不同意任务分配,须在备注中说明原因,部门主管视任务紧急程度将信息及时反馈于总经理;

(4)返工次数采用“正”字记数法,满5次为一个“正”字,依此类推;

(5)验收实行“谁安排,谁验收”的原则,也就是说,谁安排分配了任务,谁就对任务进行验收;多次返工多次验收;

(6)验收评价分五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非常满意,满意,合格,需改进,不可接受(依次用5,4,3,2,1来代替);

(7)如验收人在员工完成任务后,暂时没时间验收,导致验收日期超过完成时限,请验收人验收后在备注中说明原因;

第十二条 回朔任务号的编写方法:每份任务分配表右上角的编号+序号。各部门分别持有一份任务分配本,用于记录本部门员工的任务分配和执行情况,凡任务分配都必须详细记录,本分配本作为员工绩效考核和员工调薪的依据,空白、不记录者将追究部门主管责任。

第十三条

若是跨部门的任务分配,流程如下图所示: 主管协调沟通会议的形式达成一致记录在公司任务分配本上并签名确认下达于员工记录在部门任务分配本上员工同意并执行项目负责人于完成时限内对部门主管进行验收,记录于公司任务分配本中;部门主管对员工进行验收,填于部门任务分配本中。验收

第十四条

若员工不同意任务分配,各部门主管可参考以下解决机制:(不局限于此解决方法,各部门可灵活应变)

(一)、部门主管应与员工沟通了解员工不同意任务分配的原因或任务解决存在的困难,共同探讨困难的解决办法;

(二)、在沟通无效下考虑能否将此任务交于其他员工来完成;

(三)、若其他员工不同意接受任务分配,部门主管应于1天内反馈(视任务的紧急程度,可采取打电话、面谈等方式)于总经理。

(四)、反馈后的协调处理机制:

1、判断分析:判断此项任务的重要性、紧急程度、解决的困难程度等;

2、与部门主管沟通协调:了解员工不同意任务分配的原因、探讨解决方法(如给予适当奖励或延长完成时限、将任务交给其他员工来完成、总经理对员工作思想工作)等;

3、部门主管进一步的落实。

第四章 监督

第十五条

设监督小组。从公司各部门抽调3~5名员工组成监督小组,每周或每月对各部门的任务分配情况进行抽查,并作好评价。

第五章 奖惩

第十六条

奖惩原则:有奖有罚,多奖轻罚,减轻员工压力。第十七条

设“每月之星”、“优秀员工”();年终奖、季度奖。

第十八条

无法按时完成任务,须接受惩罚。惩罚方式采取义务劳动的形式(如到综合部加班整理合同)。

第十九条

凡遗失任务分配本者,公司将对部门主管进行重罚,罚款200元。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条

上一篇:系列实践课程下一篇:学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