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设计范文

2024-07-05

叙事设计范文(精选12篇)

叙事设计 第1篇

一、场景设计相关概念阐述

(一) 场景设计阶段

1. 概念设计阶段, 又称符号设计阶段。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场景, 它们看似不同却有着共同联系。比如某一物质需求,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的卧室里都有床, 只是材质和风格不同罢了。由此看来概念设计阶段是为了设计出一个与生活常识和故事情节相符的场景, 并且具有反映场景的功能。如会议室、接待室的场景设计, 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考虑到这些场所的用途, 减小设计结果参数变化的波动范围。

2. 详细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与概念设计阶段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此阶段是从细节上把握场景设计, 要求设计出来的场景能够突出事物本身的特性及发展趋势, 更加注重场景的生成, 包括具体风格、材质、色调、空间位置等元素的设计, 是动画制作的重要环节。

(二) 场景设计模块

1. 推理模块。即通过己有故事场景获取与现有场景设计相关的元素, 进而推理总结出目标场景设计所需要的信息, 根据生活规律和常识推导具体场景, 并进行补充描述。推理模块在动画制作场景设计环节中应用广泛。

2. 场景生成模块。即根据现有的场景描述, 在场景实例库中寻找相似场景案例, 将场景案例与场景实例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整理, 使之满足故事情节发展需要。[1]场景生成模块与现实动画场景的搭建相吻合, 保证了动画场景地有效构建。

二、面向叙事的场景设计方法

(一) 场景相似性比较方法

在场景实例库中找到元素、环境光、配色等都相似的目标场景是非常困难的, 这也是场景设计的难点。在动画制作中, 由于各种因素使两个场景间存在诸多不同, 在选择时要有所取舍, 不能以偏概全, 尽量选择对场景设计影响力大的实例作为参考场景。场景元素、配色、环境光、人物的年龄、性格、职业、社会关系等因素, 对场景设计影响较大。准确定义场景相似概念, 可以更准确地找到两个相似场景实例。场景案例与目标场景越相似, 场景设计就会越真实。

(二) 场景修改法

场景修改法是在场景实例库中找到一个与目标场景相似的场景实例, 并根据需要对场景案例进行整理, 使场景符合目标场景描述。场景修改主要包括增加、删减、替换三种方法。场景增加是在合适场景实例的基础上, 增加一些制作所需的场景因素, 也可以是多个实例场景的综合应用;场景删除,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 一些实例场景中的因素不满足目标场景设计要求, 因此要做适当地删减。场景替换是通过替换场景实例中的场景元素, 如环境光、配色等, 使之描述符合目标场景。

(三) 布局修改算法

布局修改是场景设计的重要方法。目标场景属于二维, 真实场景属于三维。但目标场景的布局描述存在一定难度, 在修改时要找到与二维布局相支撑的另一维度关系。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其物体摆放都有一定规律, 是根据事先设定好的参照物确定物体摆放位置。每个物体都有设定好的安全区域或安全距离。此外在合理摆放物体的同时, 也要为人物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2]

三、面向叙事场景设计的实现

(一) 场景配色要合理

从场景设计结果来看, 目标场景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场景的观赏性, 也是其风格魅力的体现。观众通过场景风格推断人物性格和心理, 是观众对作品的认知过程。场景设计工作的关键, 是设计出让观众满意且符合其审美情趣的场景风格。在场景设计中, 设计师通过调节场景的配色, 制定合理配色方案, 实现不同风格场景的转换。不同场景配色呈现出不同的场景风格, 而场景风格会影响动画制作的成败。

(二) 控制好场景环境光

场景设计成果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给观众, 图片渲染包括场景环境光的设计计算。为了充分发挥环境光的积极作用, 在场景设计中要控制好环境光。仔细观察会发现生活中不同时段场景环境光也是不同的, 不论是光线射入角度, 还是物体影子位置、长度都是不一样的。为了使图片渲染效果更典型、层次感更强, 把环境光划分为六种不同强度, 包括强阳光、弱阳光、无阳光、强月光、弱月光、无月光。同一个场景环境光的取值不同, 图片渲染效果也不同。

(三) 场景元素选择

在场景设计中会出现很多装饰性的场景元素, 这些元素可以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性和习惯爱好等信息, 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物场景需求也是不一样, 因此在选择场景元素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包括支撑关系规则、伴随规则、放置规则、禁忌规则。[3]支撑规则, 所有的场景元素间都存在支撑关系, 且与场景元素类别有关, 如床与地板成垂直支撑关系, 壁画与墙壁成水平支撑关系;伴随规则在场景设计中也很普遍, 如厨房与锅碗瓢盆、餐桌与椅子、床与床单被套等;放置规则, 物体是按照设计好的参考位置放置的, 在场景中不可能找到物体的精确位置。禁忌规则, 严格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每个元素都有其存在价值, 一些元素不可同时出现。

(四) 扩充场景实例库

建立资源描述框架, 确定场景描述语言, 使面向叙事的场景设计更加生动、实用, 提高计算机识别效率。同一场景不同配色、环境光、场景元素, 所表达的场景寓意也是不一样的。在场景设计中, 根据不同场景设计所蕴含的不同信息, 划分实例场景的属性, 通过分层描述法获取场景实例, 不断丰富场景实例资源, 提高信息的二次利用率。例如卧室和厨房两个场景, 共涉及场景元素7426 个, 场景实例2106 例, 为设计卧室、厨房类场景提供了有利地参考。

(五) 利用信息处理技术, 提高设计人员技能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和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生产和生活呈现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从场景设计到最终效果是以先进计算机处理技术为基础的。面向叙事的场景设计中不断引进先进制作技术, 不仅可以提高图片渲染效果, 也实现了动画制作效率的提高。增强场景设计人员的知识素养和操作技能, 需要定期开展培训学习, 加强技术交流。

(六) 制定评价标准, 实施激励机制

任何一个工程都是设计—实现—评价工作的过程。为了保证场景设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制定判断场景设计好坏的评价标准, 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不断改进。适当实施激励机制, 能充分调动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鼓励探索新的设计场景, 丰富动画制作视觉效果。

四、结语

场景设计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设计工作, 多种场景设计方法的使用, 不仅使设计作品满足大众需求, 场景设计效率也会不断提高。在面向叙事的场景设计中要保证场景配色和场景环境光合理, 场景元素选择适当, 扩充场景实例库, 就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提高设计人员素养和技能, 制定评价标准、实施激励机制, 实现动画产业的发展。

摘要:场景设计是计算机动画制作中重要的环节, 工作难度也非常大。随着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 设计者们可以利用的动画制作软件也越来越多。但场景设计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难题, 影响了动画制作工艺的发展。文章阐述了场景设计的相关概念, 探讨了面向叙事的场景设计方法及应用策略。

关键词:场景设计,面向叙事,设计方法,实现策略

参考文献

[1]曹存根, 岳小莉, 李跃飞.PNAI一种新型的叙事与动画智能试验平台[J].信息技术快报, 2006 (05) .

[2]陆汝铃, 张松愚.从故事到动画片[J].自动化学报, 2002 (28) .

叙事作文教学设计 第2篇

1、掌握叙事作文的写作技巧。

2、把握好写叙事作文的三个部分。

教学重点

1、对叙事作文中“六要素”的详略进行合理的取舍。

2、如何写好作文中的“经过”部分。

课前准备

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事,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叙事作文的写作技巧。

2、把握好写叙事作文的三个部分。

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教师做简要说明。

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主要是以叙事作文为主。但叙事作文,同学们往往写成了“流水账”,没有新意,不感人。那么,如何使得每一篇作文都能达到有具体内容,主题明确,并且丰富生动呢?重点是“六要素”的取舍与详略。

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二、引导学生以作文“六要素”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1、时间:要写具体,写明确。(如“那是一个美丽的早晨……”)(简写)

2、地点:要写具体。(如“海滩上”、“小山上拾柴火”等)(简写)

3、人物:要描写人物,要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刻画,通过语言、通过动作、通过表情等方面进行描写。

安排人物时不宜过多,能够为作文中心服务的要进行重点描写,其他人物在描写上不必过多过细,否则会冲淡主题。

这里以田恒同学的作文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掌握人物描写的特点。

人物是叙事作文中描写的关键。如人物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要让学生明白。人物是叙事作文的灵魂,事才是作文的中心内容,人为事服务,事为人做铺垫,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起因:要具体写,要言简意赅,属于略写部分。

这里一定要指导学生,叙事作文的起因一定要写的简洁,以小为主。起因写的太大、太广反而让作文的主题无法突出,人物不好安排。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宁挖一口井,不开一条河”的道理,口开得越大越不好写。

这里以汤清文同学的《童年趣事》为例来分析。

5、经过:这是叙事作文中最细的部分,是详写部分。是小作者最需要思考、琢磨的地方。

启发学生自己说一件事,尽量说得详细一些。(教师要边听边指导,提醒学生尽量说自己的事。)

课件出示范文《给小鸡接生》

同年“傻”事:怎么给小鸡“接生”?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去学习作文中的“六要素”。

尤其作文的经过,要仔细研读,如何体现详写之特点。

“小鸡出来了,我真高兴!”这里你是否能加上一些能表达出“高兴”的语言或动作描写?

“小鸡出生用时太长”,自然过渡到给小鸡“接生”的“妙招”上来。

从“我搬小凳子”到“磕破蛋壳”到“取出小鸡”到“母鸡向我冲来”再到“傻孩子,小鸡一定要到时间才能出来!”这些都是细节描写,有人物对话,有事情经过。每一个环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都写得非常具体。

此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分层描写。分层描写的好处是能够把作文的情节写得详细周到,具体生动。

6、结果

结果要引导学生以最简单的语言、最能点出中心思想的词句写出来,以此表达个人要抒发的感情或是一个道理。

如《给小鸡接生》一文事情的结果就是小鸡“耷拉着头,快要死了”,从而揭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道理。

三、作文中“三个部分”的重要性

作文中的“三个部分”就是开头、经过和结尾。一般的,小学生的习作都能将三个部分写得很清楚,但要引导学生从“凤头”→“牛肚”→“虎尾”去思考文章的构思、内容的取舍。

“凤头”,顾名思义,就是要写得华丽美妙。

“牛肚”,主要指事情的经过,要把经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层、分节地进行描写。

“虎尾”主要是有力,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点明主题,使人一目了然。

学生分享自己作文中的好结尾。

浅析动态信息设计的叙事功能 第3篇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动态信息已经成为了平面设计研究的方向之一。动态信息是通过叙事来完成信息传达的,本文旨在研究动态信息设计的叙事功能一一将信息逐步转化为叙事,从而为动态信息设计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动态信息 叙事 叙事功能

中国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39-04

动态信息设计(Dynamic Information Design)是结合信息设计及动态图形设计的综合设计,是一种信息动态化的表现。它基于信息的重组,附之以符号动态变化、声效、趣味的解说等,是一种让信息呈现形式更具感染力的设计(图1)。

动态信息设计不仅仅是平面信息设计的动态化表达,它也拥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其一,图形中含有准确的信息,运用符号、图表等元素,还通过动态影像、语言,配以声效,以视频的形式传达信息或解释概念。其二,在信息中加入了叙事。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就如一场好的舞台剧,除了要有演员的表演,更需要有主题、故事剧本、情节等来烘托,这样才能使作品不仅有使用功能同时更能感动接收信息的人。动态信息设计的叙事性,可以通过信息理解场景、影像符号语言、蒙太奇、解说、音效等来完成,进而形成表达上的感染力。

动态信息是通过叙事来完成信息传达的,动态信息的叙事功能旨将把信息转化为叙事,让信息接收者通过叙事来理解和接受信息。

从叙事学的概念来讲,叙事就应该有个“事”可“叙”,这个“事”指的就是事件,一切发生在过去、现在或是将来的事。动态信息中,信息事件就是叙事所要“叙”的内容,是一个信息以及它所引起状况变化。叙事就是通过加入时空要素将事件按照一定的层级、逻辑关系在时间轴上组织起来,并对时间轴上的事件进行安排和控制形成一个事件集合,最后以问题(“问题”指动态信息的传播目的)将叙事中加入情节形成一个完整的、可理解的、有趣的传播模式。动态信息具有将信息转化为叙事完成信息传达的功能。

《奇怪的日本》中

日本是个东亚的小国家,人口1.3亿,而世界人口68亿

也就是说每100个人有两个是日本人

日本国土面积378000平方千米,

如果地球陆地面积是1.4亿,

地球表面积是5.1亿,

那日本比这个红点大不了多少

“日本”、“东亚小国家”、“人口1.3亿”、“国土面积378000平方千米”都是描述日本的基本信息;给这些信息加入与世界总面积与总人口的对比,信息就转化为了事件;并在视觉上加以描述,事件就成为了可视化的事件;通过描述反映出日本面积小却人口众多的特质便成为了叙事(图2)。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经过了三个层级的组织转变成为叙事:

一 信息认知转化为事件认知

叙事中的“事”既“说什么”。信息通过设计转化为可视化的事件(可视化的素材)再将其带入可理解的情境当中形成了叙事的事件,完成了动态信息中信息转化为叙事的第一个层级。(图3)

1“读图化’认知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以图叙事的优秀传统,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史前的洞穴壁画、原始岩刻,到后来象形文字的出现,早期绘图法的出现(地图绘制),再到现代的图表、曲线图以及图像符号的出现。这些图像的出现说明了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将信息以图像化的方式呈现并一直延续至今,信息以图片的形式传播仍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读图化”认知是将信息通过图像化处理形成可视化的事件,动态信息的叙事能够完成这种转化,进而使信息接收者通过可视化的事件直观的理解信息。如《明明白白我的性——九死一生的精子先生》中,精子是整个短片的一个重要信息,给予其一个拟人的可视化形象,并赋予它性格特征,将一个抽象难以形容的信息以可爱轻松的可视化形象呈现出来,使信息传播更易懂、更自然。(图4)

动态信息设计中的图解(Diagram)、图表(Chart)、表格(Table)、统计图(Graph)、地图(Map)、图形符号(Pictogram)等这些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信息图都是读图认知的设计范围,也是将信息转化为可视化事件的典范,与原始信息(未经过设计的信息)相比较,可视化事件具有其独特的优点:

①更生动直观。可视化的信息打破沉闷的阅读方式,将信息由无形转化为有形,是传播者用自己所有的经验、知识、记忆等将信息筛选综合架构的结果,它更简单明了、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产生兴趣,让接收者以最直观的方式理解信息。

②更节省时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快节奏”实际上意味着时间观念强、办事效率高。读图能够满足人们在少量时间获得大量信息的需求。在庞大的信息量中,既想吸引入眼球又要在短时间内准确传达信息,信息的可视化成为了现阶段信息传播方式的不二之选。

⑧由于读图时代的视觉呈现方式是图,突破了语言障碍,实现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可以共享信息和知识的期望。

2“情景式理解

在信息转化为可视化事件后,叙事就要完成“情景式”理解的功能。情境是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情境式理解指的是把认知对象放在与其相对立或是相结合的境况下进行理解。一个事件的发生必定有其所处的特定情境,将可视化事件加入情境构成了包括叙述方式、叙事人称、叙述视角的叙事情境,凸显了信息与情境的关系,符合人类“情境式”理解的认知模式。所以,从传达层面上来说,动态信息的叙事能够找到接收者理解信息的视角及最吸引入的情境,让信息接收者以最直观的方式理解信息。

如《明明白白我的性——九死一生的精子先生》将产生精子的曲精小管比喻成一个流水线的装备车间,用形象化的“王小明”(精子)说明了精子的由来过程。让人们在一种常见的轻松幽默情境中理解了一个复杂和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生理过程。(图5-7)

二 事件通过加入“时间轴”转化为叙事

叙事中“叙”则是“怎么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动态信息叙事的第二层功能是事件可以通过加入时间轴转化为叙事。

就任何具体事件来说,都有其自然顺序,人们能够感受到变化的一个条件就是存在相继发生的事件(图8),而每一个事件又存在着长短不一的时间延续、每个事件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起因经过结果(图9),事件序列和时间延续构成了,人们感知时间直觉的两个基本方面。

1 事件通过加入“时间轴”可以拓展信息的表现空间。

叙事的功能就是在一个时间里处理另一个时间;动态信息的叙事中既存在描写,又存在画面,可以被理解为它既占有叙事时间又对空间有价值,是通过加入时间轴拓展了信息的表现空间。在探讨动态信息的叙事时间是如何拓展信息表现空间过程中,通常会涉及时序、时长、时频,即一个信息事件的特征可以由它在叙事时序中所占的地位、时长和介入次数得到说明。

时序:叙事中事件发生的先后时间顺序以及这些事件在叙事中表现出来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动态信息的时序多数情况下是按照接收者理解信息的逻辑来安排: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反复等。通过这些逻辑将信息事件以一定的时序连接在一起,加入蒙太奇的剪辑方式构成了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组成完整的叙事,进而拓展了信息的表现空间,达到了接收者更好理解信息的目的。

时长:叙述事件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以及这些事件在叙事中所显示出来的时长之间的关系。在动态信息中时长具体是指被讲述信息的实际发生时长不一定与动态信息叙事中信息呈现的时长相一致,它的呈现是有叙事节奏的,包括:暂停、加速、减速、省略(图10)。

热耐特用以下公式表示几种叙事节奏:

(TH:叙事的时间 n:不定数时长; 叙事的时长:TH)

加速指的是以较短的时间描述较长一段的叙事信息。减速则反之,是以较长的时间描述较短的叙事信息。省略就是将可以进行逻辑推断出来的信息略去。停顿时,叙述话语的长度可是任意的,而叙事信息的时长却接近于零。在动态信息设计中,时长的处理并非一个纯粹的形式问题,它往往与信息事件的发展、信息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动态关系,它们之间有时是可以变换和互动的,处理好不同时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也能达到拓展信息表现空间的作用。

时频,即叙事中事件的重复程度以及叙事中这些事件的重复程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个事件在叙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叙事中被描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信息事件时频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涉及重复的问题,比如说在《Television is a drug》(图11-16)中,不停反复强调“look at me、l am here for you”等话语,这种重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重复,因为,每一个话语出现就表达另一种情况,所以这里所说的重复实际上是一种意念的构造,它考虑到每一个序列中各个信息事件的相似性,正是这种相似性,引起人们的注意,汇聚成一个焦点,表达出电视对人类极具影响力的这一主题。

根据叙事的事件有无重复和叙事文本中的话语有无重复,可以在信息事件与这一事件在文本叙述的相互关系中区分出三种基本形式:单一叙述、概括叙述、多重叙述(图17)。

单一叙述是指在叙事中,单一信息事件的单一陈述。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的叙述状况,无论信息事件是大还是小,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叙述中都可以一次性描述出来,其中也包括多次发生相同事件的情况,也就是说事件发生的次数多少被——叙述出来,是单一叙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种情况也包括话语重复。

概括叙述,是指信息事件不是发生多少次就被描述多少次,而是描述不像事件所发生的那样经常。

多重叙述,是指一个信息事件只发生一次而被多次描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所描述的信息事件实际上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更多地关注已经不是信息事件的本身,而是关注事件的内在、看法、观点等。

由此可见,通过不同的时序、时长、时频的安排,可以表现信息的不同层面。因而,在动态信息设计中,加入时间轴是拓展信息表现空间的一个重要条件,研究时间是如何在动态信息中变换的对于研究动态信息叙事十分重要。

2 事件通过加入“时间轴”可以增强传达的控制力。

对动态信息时间轴的操控实际上就是对接收者接收到信息的控制,它决定着接收者会收到怎样的信息,以及用怎样的方式来获取和理解信息。时间轴的可操控性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对时序的控制是一种理性的控制,是对接收者逻辑的控制。作为动态信息的设计者,信息叙事的开头和结尾是由设计者决定的。可以由信息叙述的中间开始讲述、再返回到开头继续讲述下去、再往前推进叙述直至结尾;也可以从结尾开始讲述再转到开头以此来提问:信息是如何呈现到这一步的:亦可将信息闪回。通过控制时间的顺序性能增加传达的控制力。

对时长和时频的控制就是对信息接收者情感和情绪的控制。设计者通过压缩和延展其中的时长以及反复时频,通过剪辑各种镜头、转换材料来制作出一部尽可能有新意的作品。很多时候设计者采用溶入溶出、高速摄影、音乐片段或蒙太奇对时间轴的变换进行强调都是为了增强对传达的可控性,这样可以使信息更容易被理解、转述并会与接收者建议一种难以忘却的情感联系。

三 以问题来引导叙事

信息叙事是一种交流活动,它包括一方像另一方传递某些内容或信息,它所探讨的是一个叙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信息的传达都会有其传达的目的所在:让信息接收者了解某个事物、获取知识、懂得某个道理等,有目的传播才是有价值的传播。这种价值体现在动态信息叙事中是指叙事的问题,即什么样的目的使信息得以传达?在动态信息传达的过程中是以问题来引导叙事的:传递者是把信息分析与展开来进行叙述,接收者则通过传递着设定好的情节来接收信息。

1 分析与展开信息

叙事就是一系列信息事件的整体。我们也可以将叙事看作是一个巨大的主事件,但这个巨大的主事件并非是简单的信息事件集合,它其中不但包括了多个事件,还包括了信息与信息、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是通过对信息进行逐步转化和呈现来表现的,目的是为了将信息事件进行充分理解、梳理和整合后,构成合理的、符合接收者的认知逻辑和认知方式的叙事,从而使得信息得到高效的传播。(图18)

《奇怪的日本>中信息构成八个事件,八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如构成“国民性”的信息有“较矮、黑头发、小嘴巴、小眼睛”、“工薪族”、“日本女学生”、“名牌”、“减肥”、“视力全球最烂”、“含蓄”……构成“科技”的信息有:“新干线”、“做拉面的机器人”、“高科技马桶”……(图19)

动态信息设计中的叙事是对一个信息事件或一系列信息事件的叙述。最基本的,一个叙事必须要符合信息表达本身以及符合人们的认知逻辑。可以像传统故事定义那样有开端、发展和结局;或是富有代入感的角色设定以及某种程度上的矛盾;加入叙事链等。寻求好的讲述信息叙事的策略是动态信息设计者一直以来不断努力探索的事情,也是做出好的动态信息设计的必要环节。

2 通过“情节”理解问题

情节是用来命名用以构建叙事的具有内在连贯一致而且互相关联的、在时间中运行的事件模式。动态信息的情节就是设计者对事件的选择以及事件在时间中的设计。情节是动态信息作品中整个叙事的变化过程,是叙事中变化节点的部分。

对于信息传递者来说,情节能够产生新的叙事场景(叙事空间)。设计者常会利用转折(既变化的节点)来引出新的叙事内容,如在叙述中出现“但是、不过、然而……”这些转折词,后面就会出现新的叙事内容。《奇怪的日本》中短片的开始先对日本进行了整体的描述然后通过一个情节的转折“不过现代的日本有些奇怪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从八个方面看看奇怪的日本”产生了八个新的表述日本哪里奇怪的叙事空间:国民性、东京、餐饮、科技、水、寿司、性爱、自杀。

情节是按照信息接收者的理解顺序和逻辑来进行设置的,他们通过情节更好地接收信息。《奇怪日本》中,信息接收者就可以按照“总分总”的情节结构对信息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情节是动态信息叙事所必有的因素,如果没有情节,叙事是不可想像的。一部好的动态信息作品的创作虽然离不开设计者的偶发灵感,但更离不开情节的设计,故事中该包括那些内容7删除或剪掉哪些不必要的信息?什么信息事件在前?什么信息事件置后?设计者必须对信息事件进行选择,选择的结果便是情节。动态信息情节之间的重心平衡十分重要:情节之间构成怎样的逻辑关系?那些是十分重要的?那些是可有可无的7那些情节是主情节,那些情节是次情节?次情节与主情节构成怎样的关系等7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动态信息叙述合理的控制好情节,创作出优秀的动态信息作品;接收者同样可以通过情节充分地理解和接收信息。

结语

叙事设计 第4篇

在此, 有必要对“平面设计”做一个界定:所谓“平面设计”, 所指的是在平面空间中的设计活动, 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二维空间中各个元素的设计和这些元素组合的布局设计, 其中包括字体设计、版面编排、插图、摄影的釆用, 而所有这些内容的核心是在于传达信息、指导、劝说等, 而它的表现方式则是以现代印刷技术达到的。 (3) 平面设计以“信息的视觉呈现”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 具体包括字体设计、编排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和标志设计等。

下文将对《设计诗》中“平面设计”和诗歌创作这种跨媒介叙事展开讨论, 深究其怎样以“形”统“音、义、境”。

一、以“形”传“音”

文字符号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 文字的出现, 让“音”和“义”视觉化。在《小蜜蜂》一诗中, 我们可以看到, 通过平面设计这一视觉传达形式, “音”的效果被凸显 (图1) (4) 。作者使用拟声词“碰碰”“嗡嗡”, 来模拟小蜜蜂与玻璃的碰撞声和小蜜蜂自身所发出的“嗡嗡”声。为了表现小蜜蜂一整个下午都在撞击着玻璃, 作者重复使用“碰碰”“嗡嗡”。如果作者只停留在重复使用拟声词这一层面, 那《小蜜蜂》一诗中的以“形”传“音”并不明显, 其作为视觉诗的特征也不具备。《小蜜蜂》中最妙的就是作者通过平面设计中的版面设计, 将“碰碰”“嗡嗡”呈分散型排列, 这呈现出小蜜蜂的活动空间;作者通过平面设计中的字体设计, 将诗歌下方的文字缩小, 一个连接符将处于诗歌最底部的小蜜蜂和最小的“嗡”字相连接, 表现小蜜蜂的“嗡嗡”声越来越小, 暗示小蜜蜂生命活力的逐渐减弱。从这首诗的视觉呈现中, 读者可以感受到一只小蜜蜂在紧闭的空间中的挣扎以及挣扎之后的筋疲力尽。

二、以“形”表“义”

以“形”表“义”是视觉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在《设计诗》一书中比比皆是。在《念头》一诗中, 诗人巧妙地运用书籍的装订线把“眼”“耳”“鼻”“舌”“身”这几个字一一捆绑, 下边写着“难以束缚的是‘念头’”, “念头”二字分布于装订线的两侧 (图2) 。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的设计, 了解作者要传达的意义:被束缚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 可以象征失明、失聪、嗅觉的失灵、被剥夺的话语权、行动的自由等, 这些都是可以被束缚的, 被剥夺的, 但惟有念头、创意不可被束缚, 这暗合作者在书的开篇所写的“想象另一种可能”, 作者在创作中传达鼓励创新、想象之意。

在《窗里与窗外》一诗中, 作者描写了列车飞驰中窗里窗外的对比, 对于窗外的表现, 作者利用平面设计中常用的手法“虚化”将描写窗外之景的八个字“青山、绿树、老牛、农夫”进行模糊化处理, 将列车飞驰而过乘客所看到的窗外之景视觉化, 将窗外的动与窗里的静相对比, 凸显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静止的对立统一, 将瞬间和永恒以视觉呈现出来。 (图3)

三、以“形”绘“境”

意境的基本性质就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5) , 诗歌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意象。《周易·系辞上》最早提到“立象尽意”的问题:“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 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下》中“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 虽然这个“象”与后来的“图象”还有差别, 但中国艺术的“形象”“图形”却源于这个“象”。在《一小时车程》这首诗中, 作者正是意识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所以“立象以尽意”, 这里的“象”侧重于“图形”的理解 (图4) 。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两行, 第一行:初恋那一天, 我送你去车站, 我紧握你的手, 默默不语一小时的车程;第二行:分手那一天, 我送你去车站, 我背对你的背, 默默不语一小时的车程。从语言理解, 这首诗描写了两个场景, 初恋和分手时车站的送别, 同是默默不语一小时的车程, 我们只能从初恋时的紧紧握手和分手时背对背来感知到这对恋人感情的疏离, 此外一无所知。但是我们能够在视觉上, 从这首诗的字距间来感受到诗歌所要传达的意境, 诗歌的第一行字距越来越紧密, 到结尾时, 有些字甚至重叠;在诗歌的第二行, 字距越来越大。从这两行诗紧密和疏离的字距对比中, 象征了这对恋人在初恋时的如胶似漆到分手时的形同陌路。另外,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初恋和分手这两个不同的场景中, 这对恋人对“一小时车程”的心理感知是不同的, 第一行诗表现出恋人对“一小时车程”的相聚时间之短的不满, 第二行诗却可以看出分手时两人对“一小时车程”时间之长的煎熬。这首诗利用“平面设计”将作者所要表现的意境表露无遗, 达到以“形”绘“境”的跨媒介叙事效果。

人的视觉活动总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探求, 在媒介迅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 人类更加享受视觉上的愉悦。与图形相比, 文字显得单调乏味, 这也是如今文学式微的原因之一, 而诗歌更是处于文学的边缘位置。视觉诗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现状, 因其以融合图文的创作形式给读者带来新颖的阅读模式。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有赖于创新, 朱赢椿的《设计诗》之所以走红, 原因是其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享受。视觉诗在“诗”的创作中, 注重以“形”来表达诗歌所具有的特性:音、义、境,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形”可传音、表义、绘境, 而“形”的塑造有赖于平面设计这一视觉传达形式的运用, 在《设计诗》一书中, 我们看到诗歌这一文学样式和平面设计的融合, 最终达到跨媒介叙事的效果。

摘要:诗歌具有音、义、形、境四个创作空间, 本文通过分析《设计诗》一书, 论述其如何以“形”来表现诗歌的其他三个空间:音、义、境, 进而阐明书中运用了“平面设计”这一媒介对“形”进行表现, 最终说明《设计诗》一书中体现的诗歌和平面设计的融合, 肯定了视觉诗这种新颖的诗歌形式。

关键词:诗歌,平面设计,《设计诗》,跨媒介叙事

参考文献

[1]董卫星.视觉形态语义[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2]谭捍卫.漫谈西方视觉诗[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6 (1) .

[3]Cuddon, J.A.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revised edition.Harmondsworth, England:Penguin Books, 1979.

《半张纸》教学叙事 教案教学设计 第5篇

芝田一鹭

推荐原计划是将《半张纸》留作上公开课的,所以上周没有上此课。但后来想想还是就作平常课来上得了,今天就上了这样一节平常课。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此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小说的特殊结构:由眼前的搬家看到了一张纸引起回忆,进入叙述近两年的发生的事,最后又回到眼前。这实在是一眼即可看出的巧妙构思,它与前面一篇《牲畜林》的顺叙结构是不同的。这么简单的问题需要我教一节课吗?若要教,应该教那些学生容易忽视却对小说结构又很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什么呢?经过细读文本,发现首先是小说第一二段的一些细节是学生容易忽视却又很重要的东西;其次就是第二部分回忆的`内容,学生可能会认为那是流水帐,不具体,怎么理解这种“流水帐”?第三个问题就是“摇摆”在此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可能注意不到;第四个问题是小说的主题理解;第五个问题是小说的标题为什么叫《半张纸》而不叫《一张纸》?我自己认为,上述五个问题既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又不是一看就明白的。所以我今天的课主要就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教学。下面是具体的教学过程。

由于前天把剃须刀弄丢了,这两天胡子一直没有刮。我以前在学生面前可一直是干干净净的,今天满脸胡茬我的进入教室后,学生对着我呵呵地笑得很贼。我只好说,剃须刀丢了,就一天没有刮,人哪,就这么样了,这就是生活啊。他们听了更是哈哈直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生活的小说,相信同学们学习后,对生活有所感悟。于是板书课题《半张纸》。

我原本是想直接导入的,看到学生对我的尊容这么感兴趣,于是也就调侃了这么一下。这样一调侃,课堂气氛就显得轻松多了,同时,也是暗示学生需要特别注意小说的主题。

接着,我说,这小说的思路结构都很清晰,所以我想请个同学把小说复述一下。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知道学生是否真的会否遗忘了小说的重要细节,只有学生真正的没有注意该注意的东西,然后老师引导他们注意他们印象才会深刻。

一个中等水平的女生站起来大致是这么复述的:

叙事设计 第6篇

关键词:

品牌叙事 品牌更新 品牌设计 奶制品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70-02

一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中国奶制品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如何在消费者心理重建和提高品牌形象是一项非常重要且持续不断的课题。革新不仅是指创造出新的或更好的产品,而且包括开发出更好的系统和新的管理理念。本文旨在描述如何通过品牌叙事和品牌设计的革新方法重塑中国乳制品品牌在使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并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度。

二 品牌更新的意义及必要性

(一)品牌更新的意义

1998年David A.Aaker对品牌更新定义为:“品牌更新是品牌活化的方法之一。当品牌形象在处于衰老时品牌更新被用来当作一种改善品牌形象的策略。”在消费者心中保持基本形象的同时朝着新的方向去发展和开拓品牌,尤其是当潜在市场变化时品牌更新被用来与消费者进行交流与沟通。

一个品牌从形成到被消费者认识的过程至关重要,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品牌战略和宣传品牌理念维持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如果品牌的自身政策不能适应竞争性市场,不管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需要通过革新品牌管理方法来保持品牌活力。

(二)品牌更新的必要性

品牌更新是保持核心价值的同时不断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为了维持品牌价值和生存周期,企业需要开展适当的市场活动。保持品牌理念一致性的同时,还需要应对市场变化作出战略调整。

要根据文化思潮和公众的需求调整策略。当品牌形象受都损害时要对品牌内在的本质和外在的设计进行更新,直到消费者把它作为一个强势品牌承认和接受。

三 蒙牛品牌叙事战略

面对国外奶制品的进入,国内奶制品需要不断地对品牌内部和外部进行革新,品牌叙事包括品牌表达和品牌影响,品牌表达包括品牌洞察力、品牌承诺和品牌弹性,蒙牛可以在这三个层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更新;另外要提高蒙牛的品牌影响力可以从自选设计、品牌体验和品牌杠杆三个方面进行战略深入。

(一)品牌叙事的概念

品牌叙事是一种用于持续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核心方法。叙事技巧可以为蒙牛塑造品牌的良好形象提供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叙事具有强大潜能。使用条理清晰的叙事是一种短时间内更新品牌和进行有效设计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与消费者建立必要交流关系的创新性方法。约翰·西蒙提出,“通过使用叙事可以表达品牌形象是什么,品牌能带来什么及它们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叙事,可以让消费者及时想到品牌和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使潜在消费者便于记住。

(二)品牌表达

品牌叙事必须通过品牌表达和品牌专属权来传达含义。品牌表达包括品牌洞察力、品牌承诺和品牌弹性三方面。提前规划品牌战略框架并且当框架被理解及计划被明确表达时,企业会被大众所理解并且得到内部员工认同。

无论是开发新品牌、发展现有品牌或对品牌进行延伸,都必须建立在深入洞察消费者的基础上。建立明朗的核心协议并树立自己鲜明的特征和优点,并把这些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蒙牛产品种类多样,应该对品牌进行扩张实行双品牌或多品牌战略,当某一类产品出现危机时可以减轻对整个品牌的不良影响。

(三)品牌专属权

品牌专属权包括自主设计选择、品牌体验和品牌识别杠杆(图1)。品牌可以通过跨越时间、距离和媒介表达不明而喻的设计来创建领导力。蒙牛的设计首先必须突破杂乱的销售环境去传递引人入胜的专属品牌形象。品牌体验是品牌叙述最理想的视觉表现形式,可通过一个强大的视觉语言,如色彩、形状、符号及象征寓意开发和管理设计资产,并通过品牌联想创造强有力的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蒙牛的品牌更新可通过重复整体语境及视觉要素建立蒙牛品牌形象和品牌个性。

四 蒙牛的品牌设计更新

(1)品牌名称

品牌政策通过品牌名称来表达,品牌名称是品牌管理的核心对象。当品牌名称能清楚地表达品牌和服务时,消费者就能对产品服务了解得更好更深,购物欲望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

蒙牛要建立品牌弹性即双品牌策略在出现危机时可降低对企业的影响,执行双品牌策略就意味着建立把蒙牛产品类别进行分类创建新的名称和品牌。可以通过增添故事到产品本身,然后向消费者表达品牌理念。

(2)包装

统一的产品风格是确保视觉识别的重要出发点。突出品牌包装之间的差异是改善企业品牌形象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进行品牌包装的更新时应该仔细考虑整个品牌形象的识别,其中包括颜色、布局、字体等,这些都是可以用来保持品牌包装识别的基本视觉因素。蒙牛可以使品牌包装和品牌使用说明变得更加特别,从而形成与其他产品差异。目前蒙牛统一性识别度低。保持品牌的整体统一是品牌管理的核心主题,目的是要向消费者表达蒙牛的理念、文化和内涵。

(3)推广

品牌推广是建立和维持品牌过程的关键环节,包括计划与执行、品牌跟踪与评估等。强调推广的连贯性以便所有细节在执行过程中能够统一。要结合每一类产品本身的优势进行推广和维护,以及传达整个品牌的理念,重视品牌核心与整体特性的统一,最终达到建立消费者忠诚度的目的。

(4)互动

企业应该与消费者建立互动才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不仅要表达企业理念,而且要在市场上维持强大的品牌力量,最终建立非常忠诚的消费者群体。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创新活动不仅能提高销量,而且可以树立社会责任感,达成品牌意识。允许消费者参与,如邀请消费者到乳牛场为奶牛取名字、参加挤奶活动等。英国奶制品品牌纯真在库存和运输上的改革对民众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增强了品牌竞争力。蒙牛与消费者长期建立创新的互动活动,能够传递企业理念以树立强势品牌。

五 结论

运用品牌叙事和品牌设计对蒙牛进行系统及深入的品牌更新。进行品牌叙事时要洞察目前消费者的喜好,做出战略调整。品牌承诺来建立明朗的核心协议,并树立蒙牛鲜明的特征和优点,再把这些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品牌弹性树立品牌扩张和品牌相关产品类别的联想关系可以使蒙牛品牌更具弹性。通过一个强大的视觉语言如色彩、形状、符号及象征寓意开发和管理设计资产并通过品牌联想创造强有力的风格。品牌杠杆可以创造机会,将最初的品牌平台移到另外的平台。品牌设计可以围绕品牌名称、包装、推广、互动四个层面进行。蒙牛要建立品牌弹性即双品牌策略,这样在出现危机时可降低对企业的影响,执行双品牌策略就意味着建立把蒙牛产品类别进行分类创建新的名称和品牌。其次可以使品牌包装和品牌使用说明用差异化设计和特别的语言艺术表达。最后蒙牛进行品牌推广与消费者长期建立创新的互动活动,传递企业理念以树立强势品牌。

叙事设计 第7篇

实施新课程以后,“语用”一词越来越高频率地出现在每位语文教师的视线中,究其原因在于,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本轮课改的主攻方向,要在阅读教学中凸显语言文字的运用,关键应围绕语用功能来设置关键问题。

一、关键问题设计的现状

1. 目标指向不明。

【案例一】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伴随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教师说:同学们,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唱着这首歌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在那里,他们和朝鲜人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再见了,亲人》。课文题目是“再见了,亲人”,你是怎样理解的?课文主要讲述了哪些“亲人”?是什么时期的事情?

【分析】案例中,教师选择的豪迈激昂的音乐与文中所表达的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基调不吻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文本相脱离,非但不能带学生入境,反而成了学生情感体验的干扰因素。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启而不发或发不对路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设计的问题指向不明确,表述不清晰,没有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方向。

2. 问题难易失当。

【案例二】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教师一上讲台就说: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三分钟的阅读时间,请你们给文章分层次,看看每个层次讲了什么内容?你对“永生”的含义有何进一步的理解?

【分析】这样的问题设计,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来,教师还需花费力气去讲吗?问题设计要有恰当的深浅程度,要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问题的设计要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向知识的深层次发展,使学生在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再解决后一问题,并注意把握教材的中心内容,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

3. 缺乏情境铺垫。

【案例三】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有的教师没有任何情境铺垫,问题设计一开始就特别细致: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见了一棵榕树很大很大,作者是怎样表现榕树“大”的特点的?这只是一棵大榕树,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有许多棵?

【分析】如果教师在问题提出前不给出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材料,不做适当的情境铺垫,要想让学生迅速激活思维,找出问题思考的方向,进而解答问题就显得不切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想到一个知识点,直接就抛出问题,学生不能马上做出思维转换,这就有悖于问题设计的情境性原则。只有在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求知之间产生冲突,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时,问题与情境结合,学生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思考和解答。

4. 缺乏开放性。

【案例四】《少年闰土》中,教师这样进行问题设计:课文讲了闰土的四件事,对吗?你对这些事情也非常感兴趣,是吗?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这样的朋友吗?你认为闰土是不是很聪明、勇敢、见多识广呢?“猹”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分析】这样的问题设计司空见惯,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回答出教师预先设想好的答案,也就说明学生已经很好地学会了知识,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或书本上所谓“正确”或“标准”说法不一致时,就千般“诱导”学生,直到学生能回答出标准答案为止,或是干脆打断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回答或自己把所谓的正确思路、标准答案全盘托出。关键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无论是从问题条件、问题结论以及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上,开放性都是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关键问题设计的思考

1. 深入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阅读教学中,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从根本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深度。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开始,应在正确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立教学内容,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教师应基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来设计关键问题。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文本解读要深入,关键问题设计要浅出,文本解读是备课的内涵之一,问题设计是呈现的形式。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尽可能深入,而表现形式要简单明了,便于学生把握。二是把还原学生的文本解读过程作为关键问题设计的着力点,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解读文本的心理过程,在设计关键问题时要还原学生解读的过程体验,并且站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体验学生的理解过程。

2.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一要直指教学的重点,纲举目张。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关键问题对全文内容的统领作用与对教学流程的贯穿作用,不能偏离教学的重点。二要突破教学难点,拨云见日。每篇文章都有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地方,设计时,教师要预设有效的关键问题,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些难点就能为学生学习扫除障碍。

3. 以学生学情为本。

问题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首先找适合学生的认知点,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其次找紧扣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教学问题的落脚点是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文本,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尽量使问题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打造出有效的阅读课堂。

4. 精选多个角度。

一是关注文本细节,如琢磨题眼,抓住文眼,抓住文章的脉络线索、语言特色、构思特点等文本信息进行关键问题的设计。二是借鉴名家评析,作者的“创作谈”可以帮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其他作家的评析也结合了作家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问题设计时借鉴名家评析往往能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三是自主欣赏发现。教学设计时,每堂课不必设计得那么完美,留出一些“空白”,使学生有机会提出问题。四是互动生成意外,在课堂中会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在交流互动中、思维碰撞中也会生成有意义的问题,教师要顺势引导学生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学效果往往会更好。

5. 层层有序推进。

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教师可设问:为什么女孩说金鱼游到纸上来了?(让学生了解是聋哑青年画技高超才把鱼画得栩栩如生)接着提出第二问:怎样才能让鱼游到纸上?(让学生知道是聋哑青年勤奋、专注地看鱼、画鱼)第三问: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先游到心里,后游到纸上)只有将问题层层推进,才能将思考引向深入。

三、关键问题设计的策略

1. 把握叙事线索,理清行文脉络。

叙事性散文往往有明晰的线索,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是贯穿故事情节的脉络,它既包括事情发展的顺序,也包括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脉络。从线索入手可以准确把握文章大意,为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提供有力支撑,还可帮助学生鉴赏作者布局谋篇的艺术特色。因此,把握叙事线索是解读叙事性散文的关键。如《梅花魂》一课,“梅花”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特定事物是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魂”作为文眼是作者体会外祖父心灵世界的窗口。教师可设问:作者围绕梅花写了哪五件小事?外祖父的情感发展线索主要表现在哪三次落泪?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将五个板块串联起来,表达出眷恋祖国这一深刻主题。由这两条线索切入设问就容易理清文章脉络,领会作者看似平静的叙事中表达出的深厚情感。

另外,叙事性散文的线索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实物,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是某个特定的人物,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认知情感的发展来组织材料;也可以是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空间的转换等。抓住这些线索设问就能理清行文脉络,把握内容梗概。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最后写道: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无比幸福的拥抱在一起。由此可设问: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儿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里?

2. 品味语言特色,揣摩表达技巧。

语言优美动人是散文的特征,也是其魅力所在。每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言语形式的运用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典型的叙事片段,通过语言品读体味,引导学生探寻文本表达的奥秘,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如《触摸春天》一课可设问:课文哪些语句是写“我”看到盲童在花丛中穿梭,拢住一只蝴蝶,最后又将它放飞的情景?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画面。在《触摸春天》一文学习表达感受的方法时,可以利用填空设问来引导:作者看到________,他禁不住感叹________;看到________,他想到________。借此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特定的情感往往需要特定的表达方式。如《再见了,亲人》前三个自然段用“劝慰———回忆——抒情”的构段方式,首尾呼应,一唱三叹。教学中,可采用对比的策略,让学生将每段开头的祈使句与末尾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感受其表达效果,从而凸显出作者特有的表达方式,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抓住语言表达特点设问,以此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发现语言之“形”,感受语言的情韵之美。

3. 还原片段场景,把握人物形象。

叙事性散文是通过某些生活片段、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怎样让父亲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立起来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还原文本画面:

当其他人都劝他离开,父亲仍在挖掘,1小时过去了,父亲埋头挖掘,他在想“儿子在等着我,孩子的生命还有希望”;

2小时过去了,父亲__________,他在想____________;

8小时过去了,父亲__________,他在想____________;

16小时过去了,父亲_________,他在想____________;

24小时过去了,父亲_________,他在想____________;

36小时过去了,父亲_________,他在想____________。

还原这一场景是为了让学生想象父亲越来越累、越来越艰难的神态和动作,感受父亲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无助的心理变化,以此引导学生走进父亲内心,凸显的是一个锲而不舍、坚毅如山的父亲形象。

4. 感悟文章情感,展开心灵对话。

叙事性散文中的情是增强文本感染力的主要元素,教学中,要紧扣情感这条线索,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验作者的感受情思,使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所传达的生命感受产生深层次的契合。如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可以把“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一复沓句作为教学着力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文本中找出其感人的细节。“__________,我的母亲”“________,我的母亲”“________,我的母亲”的句式表达,既让学生学习了并列的表达方式,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看到母亲工作场景时的那份震撼,体验到“我”对母亲的无限感激、深爱和崇敬。出于表达的需要,叙事性散文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叙述的空白,针对这些空白点设问也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叙事设计 第8篇

一、意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叙事主义史学理论勃然兴起, 并逐渐成为史学理论专门学科领域的主要范式。在该学派看来, 历史学家研究的各类文献、考古发现、物质性遗存等均是文本。而历史文本并不能真正再现实在的过去, 在对文本的解读、阐释、再编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史学家自身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倾向。“历史是具有某种创造性的努力的结果, 通过这种努力, 历史学家这个认识主体确立了他所再现的往往与他本人的现在之间的联系。”当然, 叙事主义史学强调文本并不是将历史等同于文学, 不是将历史叙事等同于历史小说。历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的搜集、考订和使用史料的传统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以及历史学家的职业伦理都决定了历史学本身的学科特性。何兆武就把历史学分为历史Ⅰ和历史Ⅱ两部分, 历史Ⅰ是科学, 就是对史学或史料的判断和认定;历史Ⅱ是哲学, 包括理性思维和体验能力。“历史学既是科学, 同时又不是科学”, “历史学之成其为历史学, 全都有待于历史Ⅱ给它们生命”。叙事主义史学借助其独特、生动、丰富的语言和叙事工具, 将诸多单个历史场景或故事加以选择、编排, 构成某一个过去的历史图景, 呈现认识过去的多元视角、多重解释, 从而使史学研究向着多领域拓展。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做历史”的过程。如何“做”呢?其一在于激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多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原因在于历史离他们的实际生活太过遥远。教师就要通过历史叙事的方法让教材上那些枯燥扁平的历史知识鲜活生动起来, 建立起文字记载与历史细节之间的联系, 增强历史的完整性, 尽可能还原出一个丰满的历史来贴近学生的经验。其二, 共情。历史教师要学会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波的历史中抽出典型的史料、史实, 用自己的认识、情感、态度去引导学生, 让学生产生对那段历史或某个人物的共情, 或向往, 或理解, 或同情, 或批判, 从而具备了洞察和探究历史的心理要素。其三, 建构。以兴趣为基石, 实现了信息的加工、情感的体悟, 学生便能在历史学习中掌握一定的方法, 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提升, 建构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并运用到实际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讲, 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是可以从叙事主义史学理论中找寻到创新的视角和动力的。

二、实践

纵观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叙事化、大众化和多元化是其三大特征。把握这三大特征进行教学设计的创新, 将有助于激活历史课堂, 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

1. 叙事的温情

诗一般的语言和现代文学式的叙事结构是叙事主义历史写作力图传达历史经验的一个工具。它舍弃严谨但枯燥的学术语言, 追求通俗活泼的行文风格, 凸显历史发展过程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故事”元素。叙事主义史学的这一特征同样可以运用到历史教学设计中。比如, 在讲述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组织结构及运作原则时, 如果简单阐述概念, 会比较枯燥, 学生也难以理解。为此, 老师准备了2个小故事来引发学生思考。

“48小时首相”———1746年, 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的亨利·配兰的提案, 导致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 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 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 只当了两天首相就被迫辞职, 时称“48小时首相”。乔治二世被迫请配兰复职并接受了其苛刻条件, 由此开创了新的先例。“最年轻的英国首相”———1782年秋, 诺思—福克斯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 被迫集体辞职。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 再遭议会不信任。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 解散了议会下院, 重新选举, 最终取胜, 反对派议员被驱逐出议会下院。问题:通过这两个故事你能发现内阁成员与首相之间有何关系?内阁和议会发生矛盾时有哪两种解决方案?据此谈谈你对英国内阁制的认识。

这样的设计用生动的描述代替了抽象的分析, 用温情代替冰冷的概念, 用内在说服性话语建构起思维碰撞的可能性。它使学生带着一种兴趣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 进而深刻理解英国民主制。这就是叙事主义所强调的“叙事化题材微妙的说服机制, 来对思想或个体经历过的历史力量进行探讨”。

2. 大众的在场

随着叙事主义史学对政治层面的官方历史叙事和学术层面的精英历史叙事的否定, 反映大众视角的大众化历史叙事成为主流。大众化叙事表达出了这样的声音:个体在历史肖像中希望看到自己的面孔, 捕捉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身影, 增强与历史联系的“现场感”。将这一特点运用到教学设计中, 则能有效地增加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观参与和体验, 增加历史课堂的存在感、现实感。比如, 《新中国初期外交》这一课, 教师将50年代周恩来的重大外交活动, 设计成若干场景。

第一站, 1950年莫斯科;第二站, 1954年北京, 第三站, 1954年日内瓦;第四站, 1955年万隆。一部分学生扮演新华社记者, 穿越时空, 参加周恩来四次重大外交活动, 从新闻记者的角度展开历史叙事, 整合教学内容, 并通过增加许多趣味横生的史料来突出课堂的叙事功能。同时另一部分学生扮演外交部发言人的角色, 来阐述50年代新中国外交方针、原则和立场。最后, 师生共同提炼出50年代外交活动展现出的外交智慧, 并说明对当今中国外交的借鉴。

这一设计体现了“教学在场”、“学生在场”、“学生生活在场”, 让过往的历史成为学生最好的“神入”和“移情”对象, 增加了学生个体对历史的经历, 切实地关照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关照了社会现实, 也在完成这一段历史的叙事过程中, 提升了历史认识和思维品质。杜威就曾说过:“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 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 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生活与活动。”

3. 多元的审视

叙事主义史学认为“研究历史有着许多不同的方式, 我们为着不同的缘故而研究历史。不可能将某种研究历史的方式立为正统”。叙事主义本身就是对历史“统一性范式”的挑战, 而认识的多元化成为其内在的追求。而多元的认识来源于充分的史料以及史料提供的有力证据。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分析概况能力和批判质疑精神都有重要作用。比如, 在评价罗斯福新政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存在的局限性之后, 教师没有终止对凯恩斯主义的思考:

许小年认为,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假设是‘动物精神’, 认为人在‘动物精神’的驱使下贪婪逐利, 无限扩张资本。而政府则能用‘人类精神’审时度势、高瞻远瞩, 调控经济。”可是许小年质疑“较之个人的动物精神, 政府的动物精神可以给经济造成更大伤害。”———结合世界各国历史, 你能举例说明吗?

张维迎:“政府对破产企业的拯救不仅扭曲了市场的惩罚机制, 延缓了结构调整, 而且常常把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因为政府拯救措施降低了企业界自救的积极性, 导致更多投资行为和更多坏账。政府投资越多, 资金越短缺。”———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你如何辩证地认识政府干预?

两段材料让学生认识到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有多种可能, 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并非唯一, 多元化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养成反思与批判的思维习惯, 在思考与探究中建立起学生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并推动开放民主的课堂建设。

总之, 适当运用叙事主义史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当前历史教学的枯燥、死板填鸭式训练等痼疾, 为教学改革指出了一个可操作性的路径与未来。当然, 叙事主义史学的碎片化、不连续性等缺点经常遭到诟病, 因此教学设计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情等实际需要灵活作出调整。

参考文献

[1]齐健, 赵亚夫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 p8,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

[3]温荣《.叙事史学的复兴及其难题》,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社科版) 》.2009年第四期

叙事设计 第9篇

一、影视美术是影视艺术作品视听空间造型的主体

影视美术是为影视艺术“空间和时间进行造型设计的美术[1]”。影视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是再现物质现实世界,表现人的情感世界,因此围绕这个目的,如何在银幕上创造可见的真实的社会环境和人的生活场景,为人物的情感活动创造典型的现实空间,就成了作品视觉空间造型的首要目的。影视美术的工作就是要设计营造这样的空间环境,为作品的主题表达服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影视作品进行情节叙事和塑造人物都要付诸视听形象,故事和人物需要有环境作为背景和依托,因此,影视美术为此设计的环境背景就十分重要,设计出的空间形象能否符合作品总体的叙事和表情达意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片视听艺术表达的质量和深度,成功的美术设计既要始终隐藏在情节与人物表现的背后,又要能够为他们营造出强烈的视听环境气氛,与情节和人物共同完成具有情感力度的叙事表达。在一部常规性故事影片里,要求这种设计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英雄》在电影的空间形象设计上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定意义上说,这部影片就是由视听空间造型作为结构支撑的叙事组合。为了区分不同人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惯,设计出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不同的环境空间:秦始皇的超大阴冷的宫殿,高高的台阶把皇帝的位置放置在夸张的远端视点,一种威严和距离感给予观众一种视觉的压力,也给刺客的行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从而形成了影片在营造最后行动时的一种蓄势和期待,当然也为后来两个人的打斗动作提供了充沛的调度空间;为飞雪和残剑这对恋人设计的是非常具有通透感和开放感的居住环境空间,色彩也营造出一种粉红色的温馨的视觉传达,表现出二人享受情感世界的典型气氛,也为最后两个人为完成刺杀大业而献身的义无反顾提供了对照性的视觉感受,让空间环境的气氛具有了一定的叙事意义。此外,影视美术还必须完成功能性作用,如《英雄》中,无名与残剑打斗的场景是在一片优美的山水环境中进行的,一些动作细节依靠景物的依托,如脚踏湖面、水上翻飞、以剑点水借力等动作,没有开阔的水面和亭台楼阁的景物设置是无法实现人物武技的绚丽奇观的。同时,这样一个场景也为这段动作叙事提供了一种具有民族化的审美意味。这部影片的空间造型设计根据叙事的需要,很好地划分出了作品空间的结构性特征,体现了影片通过视听结构所形成的情节段落的差别及其组合叙事的清晰节奏,既调动了观众情绪的变化,也提高了视觉的丰富性和审美愉悦感。《十月围城》也是这样,在那条主要枪战和动作环节发生的主要街道上,如果没有适当的与动作相配合的物体设计作为动作的支点,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打斗也无法达到现在这样精彩的视觉快感。在现代影视创作当中,传统的影视美术设计概念不足以概括这个领域的意义范畴了,更多的是一种影视视听空间造型设计的概念,尽管其中依然包含着视听审美的意义和价值。

二、视听空间造型设计是影视艺术作品展开叙事的重要元素和依托

影视美术设计(视听空间造型设计)不仅只是为影视艺术作品设计场景、人物造型、道具等用于作品需要的物质形态,其重要性还体现在可以为影视艺术作品提供很好的叙事空间,甚至本身就能够表达深刻的叙事含义,具有隐喻、象征等表意的作用。影片《巴山夜雨》故事发生在一艘三峡渡轮上,渡轮的相对封闭的环境空间与“文革”中人们情感的压抑状态十分吻合。特别是上边有被押送的诗人和公安便衣,这就给这个环境更增加了一种神秘和沉闷。渡轮的舱房非常狭窄,构成了这种相互隔离的意象,表达了这个时候的人们之间互不信任,人人自危,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时代特征。而这个舱房的空间造型为影片情节展开和内在叙事创造了很好的典型的环境。在内在涵义上,这种封闭性的空间造型设计隐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典型政治环境。而当人们打破这种心理的密闭状态,情感得以交流之后,三峡两岸的大山的意象又具有了一种恢宏的气势,表达出中国人民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精神世界。三峡两岸的大山尽管是一种自然景观,但是被设计到了影片的叙事情境里,增加了影片结尾的崇高感,达到了情感升华的叙事目的。影片《金陵十三钗》的主要场景为南京城市的街道和一个孤岛一样的教堂。前一个场景为国军战士展开与日寇的巷战设计了丰富的视觉空间,使得他们穿插、隐蔽具有充分的理由和视觉上多层次的纵深变化,让观众目不暇接。在教堂中,多次出现了一个圆型的花窗。这个花窗对于教堂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装置。它喻示着另一个世界的美好,是通向天堂的窗口。这个寓意在影片里被充分运用起来,成为影片救赎主题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景物。在这个窗后,女人们可以观察教堂以外发生的事情,是她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窗口,花窗的色彩给她们以希望。因为就在日本兵要强奸一个女学生的时候,唯一还活着的国军军官,从窗外射进了复仇和救赎女孩的子弹,消灭了这个禽兽。这个景物被影片多次强调,加强整部影片的主题。因此这个窗户既有为剧情需要的功能性作用,本身也包含了明显的主题叙事的价值,是个实用性与意象性兼具的景物,具有多重身份和作用,是一处非常重要的环境形象设计。一个优秀的环境空间设计,在体现叙事意义外,还可以形成影片的多意性隐喻和风格化表现。美国影片《英国病人》中有一个非常浪漫抒情的段落,就是女护士与英国军队派来保护伤兵和医护人员的阿拉伯裔士兵表达爱情的情节。在他们临时的战地医院,一个被废弃的教堂里,这个士兵给女护士营造了一段充满浪漫与温情的时光。他把女护士用绳子吊到了半空中,让她用蜡烛欣赏教堂天顶上的绘画。摄影机跟随着绳子的转动,流畅地利用多角度的连续拍摄,创造出这个短暂的时间里和有限的空间中他们一段流动光艳、就像华尔兹舞一样的华彩片断。这段战争环境中的浪漫与叙事节奏中的变奏,使得人性的美好得以充分展开。在叙事层面,教堂成了一个富有寓意的环境空间,在这样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环境里,不同宗教信仰的两个青年,在残酷战争和伤病与血腥的气氛中,感受到宁静、欢快、冲破精神束缚而表达真诚的爱情是多么的珍贵。这个经典的段落场景超出了影片的故事层面,而给观众留下了不会磨灭的记忆。

三、影视视听空间造型设计是作品风格化叙事与表意的视觉载体

一部影视作品有自己的视觉风格,这种风格的确立与作品叙事和艺术表达的最终目标应该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创作者会调动各种艺术元素和手段在完成情节叙事的同时,尽可能地在风格建构上显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作品独特的审美意蕴与格调。《黑炮事件》表现的是一个特定年代的充满滑稽的事件。经过中国特殊的社会政治历程,知识分子与社会的政治之间形成某种复杂关系,同时,整个社会观念的调整期间,前一时代留存的各种形式主义思维方式也对社会变化的进程形成一种阻滞性的力量。一颗普通象棋中的棋子被当成一个间谍事件展开侦破。影片正是对这种现象进行影像化讽刺,具有了明显的黑色幽默气质。与这种艺术风格相统一,在视觉空间造型设计上,也采取了与常规叙事性影片不同的方式。在色彩运用和造型体系上都有意识地强调了视觉造型上的形式感,被称为一种“非现实主义的变形手法”,如在会议室里,设计了一个大大的,几乎等同整整一面墙的时钟,还有“那房屋建筑的积木感,高度工业化设备的几何图形,巨大集装箱的现代感”等等,这些风格化视觉意象对影片的整体叙事起到了很明确的视听引导作用,实现了导演阐述当中所要求的:“这是一部结构式电影,环境、背景和剧情展开的整个情景(及气氛)都与主题和任务有直接关系。[2]”可见,导演在创作这部影片前的整体构思时已经把视听造型因素都纳入影片叙事与表意的综合性风格塑造之中,而视听空间的设计成为影片总体美学风格的决定性环节。美国电影《教父1》的空间造型设计也很好地体现了黑手党家族集权、交易、血腥的主题。影片开始情节发生在教父老柯里昂家中的书房里,在这里,意大利裔商人求他为自己受害的女儿主持公道,经过一番讨价之后,对方拜服于他的教父权威,他答应为商人去出头。而这时,屋外是正在进行的教父女儿的婚礼。在这场情节段落中,画面被分割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环境,一个是室外婚礼在阳光下热闹地进行,而另一个是在这个黑手党教父的书房,血腥的交易正被策划,通过并排的几个百叶窗与室外的阳光明媚相比,这里阴暗、局促,除了两个全景镜头外,几乎都是近景和特写,把空间进行了极大的压缩。这样两个空间的对比对于展示这个黑手党家族的行为方式和权力掌控起到了富有极大张力的刻画作用,而空间形象的设计及声音的处理,把室内可见空间和室外主要用音效来体现的空间相互呼应起来,叙事的意义十分明显。而在影片最后,空间造型又回到了这个书房,而影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教父在接受手下的致敬,没有了往日那种虽然阴暗但仍不乏温暖色彩及室外的欢乐气氛的衬托。但是那把象征教父权威的安乐椅还在,说明这个一度败落的家族已经开始新一轮的起步。这个黑手党权利中心的场景空间设计成为这个叙事意象的典型空间场景。而由此也奠定了整个影片叙事的风格基调:残酷的阳光下的罪恶。

影视视听空间造型设计是一个整体和综合的概念,也是一个整体和综合的审美对象,它在影视作品中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兼具服务性、表意性和审美性。在一部影视作品最终呈现的视听形象中,影视视听空间造型设计的价值创造和审美创造一方面是经过技术层面上的摄影、调度、剪辑等的处理而获得的,另一方面还要经过叙事层面的意象化处理而产生价值和意义。此外,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为影视视听空间造型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手段的进步,而是从整体设计理念和叙事观念上都发生了革命性改变,正如由于美国电影《阿凡达》等作品的出现,把这个领域推向概念设计与实现的更高的层次那样,它会向观众提供更为意想不到的叙事可能和视听奇观,其前景我们今天无法预测,但一定会对其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周登富《电影美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叙事设计 第10篇

叙事, 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1]研究叙事的心理学家所接受的是这样一种概念:人类行为和体验充满意义, 这种意义的交流工具是故事而非逻辑论和法律规定的格式。在叙事心理治疗中, 重要的不是“叙事疗法”名称本身, 而是叙事的方法。叙事与反思联系在一起, 人们在叙说生活故事的过程中, 边叙说边审视自己, 从而有可能作出反思进而达到自律, 对自己的生活也负起责任来。说故事的叙事方法可以视为对现存的思辨、实验、调查、观察和其他传统方法的补充。它使心理过程与内容结合, 使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结合, 使心理与社会文化历史结合, 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背景。

二、叙事治疗与德育的契合

近年来, 国内教育研究领域十分关注“叙事”, 尤其是在德育研究中, 将其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进行探讨。朱小曼、杨广学、施铁如等学者已经作出了表率。朱小曼把生命叙事看成了德育存在的主要方式。有学者也提出, 叙事过程就是道德形成和提高的过程。青年学生理解道德问题通常使用的是一种人际间的、情感的和像故事一样的方式, 而不是像理解科学知识那样通过逻辑推理或者实验证明的方式。因此, 如果我们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青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而不是道德知识的堆砌的话, 我们就应该适应这种需求, 了解青年学生的生活, 给青年学生叙述生命故事, 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教育方式。许多价值观实际上都已经内隐于那些具有丰富含蕴的开放性的生命故事中了。

三、叙事治疗的方法对德育的启示

作为一种新颖的文化实践, 叙事心理治疗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范围, 使得我们不再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精神病学, 而是将人类生活本身放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进行重新审视和重新规划[2]。透过叙事心理治疗, 不仅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 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3]。而在道德和道德教育越来越成为沉重话题的情况下, 叙事可能是一种值得探究和运用的道德教育策略。通过叙事疗法中“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的有效运用, 使我们的德育工作从学生到教育者都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更深刻的启示。

(一) 启示1:“故事叙说”———让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得到倾听和关照

在学校德育中, 教师有时候会无意识地受一些传统思想观念影响, 把学生看成是纯粹的空的容器, 然后讲授课本的既定内容, 这些内容是已概括出的条理, 而不是他们自身的经验。这种脱离学生生活、以“说教”与“灌输”为基本模式的道德教育, 使他们成了完全被动的“接收者”, 而不是“接受者”, 其结果往往是“接收”不一定“接受”, 德育效果不明显就显得理所当然了。那么, 德育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呢?“故事叙说”可以实现这一转变。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对他生命成长历程中只要经历过或体验过的事情, 特别是对他的内心世界发生过“冲击”的事, 他就有将其表达出来的愿望, 并从“事情”发生之后, 他就处在各种可能的解释、说明以及“关照”自己的空间中。[4]如果我们能认真聆听, 满足他们的需要, 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而且有助于消除负向情绪情感。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是以情绪的活动为前提的, “故事叙说”恰恰帮助学生通过叙事使情绪得到宣泄, 有利于道德感的形成。

让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 即在生命成长中所形成的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经验、体验和追求, 它包括叙事主体自己的经历、生活经验、体验和追求以及自己对他人的生命经历、经验、体验与追求的感悟等。他们叙说的内容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而非转述、解说别人的故事。故事里包含了随着时间的改变叙事主体对事情的感受、认识、经验、体验与反思, 可能还有自己的想象。而对想象的表达包含了生命个体的美好愿望, 是“过去”与“现在”的沟通与相互融合。学生自己的叙事直接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感受和意愿。

学生叙述的故事往往展示了某种问题重重的复杂情境以及个体面对或经历的某种危机。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 他们经历着“成长的烦恼”甚至“苦痛”, 却不愿选择家长作为倾听者。封闭带来的迷惘又使他们渴望倾诉, 如果教育者能够适时地引领他们表达自我的感受和经验, 则将直接有助于其道德和人格的健康发展。[4]所以倾听显得特别重要。

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过程, 是寻求学生个体道德生活的答案, 激发其道德智慧, 敞开其道德心智视野的过程。聆听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叙述, 理解这种生命的叙述, 进而在理解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身中捕捉有德育意义的信息, 教师给予理解、支持和引导;学生的叙事过程是对教师呈现自己的愿望、理想、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的过程, 表达自我生存境遇中的伦理意愿, 体现了他对教师的信赖。叙事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进行关于事件本身对错的评价, 而在于通过自我经验的表达, 达到启发和倾诉的目的, 使学生领悟到道德的真义, 达到对道德的深度理解。

(二) 启示2:“问题外化”———挖掘优势增强学生的效能

一般说来, 来访者过去生活中发生的系列事件是引起他心理苦恼的原因, 通过精神症状而表现出来。过去的系列事件一方面来访者将某些事实过分地用语言叙说, 施加了情节, 给予这些事实十分强烈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被陌生化, 产生了一种来访者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绝的意义。叙事治疗师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对求治者挑明事情的“真相”, 用问题成因的“真理”来取代控制求治者的不良感受, 而是通过引导求治者重新述说, 重新编织自己的生活史, 从而改变事件的“意义”。简单地说, 叙事治疗的过程就是通过叙说, 在情节结构中换掉占主导地位的那些事件, 以另一个情节结构取而代之, 使在新的情节结构中那些曾占主要地位的事件处于附属地位[6]通过外化问题的方式将人与问题分开。叙事治疗理论认为, 人是人, 问题是问题, 问题永远无法界定人的整个存在。这就使得叙事心理治疗并不直接针对问题本身, 而是把问题界定为“有问题的叙说”所造成的。[7]

在德育工作中, 将问题与人分开, 更显得重要。学生往往是因为某些被贴上了的标签而造成自我评价偏差或往标签方向趋进的, 德育工作者如果把学习成绩差这样的问题等同于学生, 问题是和人一体, 那么要想改变就意味着要改变一个人, 无论是对于老师或学生都会感到相当困难。通过寻找问题外的闪亮事件, 引导学生重构并正确地转换对问题意义的认识, 从而引导学生往真正改变的方向发展。强调学生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能力及潜质, 尊重其价值观及生活的模糊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对生活经验或问题的说法, 转换为新的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新叙说, 从而改变了原先有问题叙说的负面意义, 进而有助于问题解决。这与叙事治疗体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三) 启示3:“由薄到厚”———积极正面引导

一般来说, 人的经验有上有下。上层的经验大多是成功的经验, 形成正面积极的自我认同;下层的经验大多是挫折的经验, 形成负面消极的自我认同。一个学生如果累积了比较多的积极自我认同, 凡事较有自信, 所思所为就会上轨道, 不需要教师、父母多操心。相反, 如果一个学生消极的自我认同远多于积极的自我认同, 就会失去支撑其向上的力量, 使他沉沦下去。

叙事心理治疗的辅导方法, 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 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叙事心理治疗的策略, 有点像中国古老的太极图, 白点和黑面是共生的。如果在人的内心, 当白点由点被扩大到一个面的程度, 整个情形就会由量变到质变。找到白点之后, 如何让白点扩大呢?叙事心理辅导采用的是“由单薄到丰厚”的策略。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 甚至到视而不见。如果将薄片还原, 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 这样由薄而厚, 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

四、小结

虽然叙事心理治疗还需要更多严格的研究来证明它是否真正有效, 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样的人群更有效, 以便科学地具体运用。尽管如此, 叙事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疗法, 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 它并不与各种经典心理疗法唱对台戏, 而是吸纳各家之所长, 力避各家之所短, 它也因此为自己赢得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叙事使得学校德育的内容不再是抽象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 故事叙说把对道德的个性化的理解与践行带入了课堂, 他们有时间去表达、思考人生故事, 去感受他人, 这使得他们不再认为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是身外之物, 而就在他们的生活之中, 在情感上易于接受与认可。具体的途径和方法: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控制走向激发, 由抽象的普遍的走向鲜活的个别, 由教师的训导、灌输走向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从而使德育走进生活世界, 学生真正成为了道德教育的主体。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叙事心理治疗会在将来的德育实践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价值的叙事纬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2]魏源.解构并重述生命的故事——叙事疗法述评[J].台州学院学报, 2004, 26 (4) .

[3]Mi chael P.Ni chol s, Ri char dC.Schwar t z.TheEssent i al soFami l yTher-apy (2ndEd) .林丹华等译.家庭治疗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4]周勇.论道德教育的叙事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 2004 (1) .

[5]刘慧, 朱小曼.生命叙事与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J].上海教育科研, 2003.

[6]汪新建, 吕小康.作为文化工具的心理治疗[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 26 (6) .

叙事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 课堂实录 教学感受 教学目标 重难点 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59-01

0

我们班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朗读Waiting for Goldie即《等候高蒂》。这个故事是《典范英语8》第一本。介绍了十三、四岁的男孩丹尼的爷爷因心脏病住院,但是丹尼却不能去医院陪爷爷,因为他必须等待爷爷的赛鸽——高蒂,高蒂参加赛鸽竞赛了,丹尼需要等它回来后马上记录它的飞行时间,这非常重要,因为高蒂在曾经参加的竞赛中总是拿到冠军,它是爷爷的骄傲。丹尼感到责任重大,他要为爷爷负责,它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误使爷爷着急,从而加重爷爷的病情。随着阅读的进程我们期盼着高蒂的归来,我们和丹尼等啊等啊,但是高蒂没有归来,我们和丹尼心情一样沉重。我们随丹尼仰望天空,没有高蒂的踪影,随丹妮询问其它的家鸽,他们没有回答。我们焦躁难忍,因为我们感到出事故了,高蒂凶多吉少。当读到丹尼突然想到在废弃的矿址上居住着eagles时,我们的心紧了起来,我们也和丹尼有同样的想法,去矿地看看。当读到I(Danny)ran and ran,my chest is burning.我的学生的脸涨得通红,当读到,丹尼不顾一切地爬到高处,身上被划破也顾不上,看到可怜的高蒂所在一个角落里奄奄一息时,我们和丹尼一样只有一种想法,找到eagles肯定是他们毁了高蒂,找到它们,杀死它们。但是当丹尼看到在eagle的鸟窝那些可爱的小eagle在嗷嗷待哺的等待爸爸妈妈的时候,我们和丹尼一样惊呆了。原来他们也这样可爱、这样令人怜惜,如果丹尼轻轻地动一下手指就会毁了他们的终生。我们的心缩紧了,丹尼不能啊,你不能毁了他们。的确,丹尼没有动,他也惊呆了,他原以为的那些可恶的、凶狠的、威胁高蒂的eagles也有它无助的一面。它的手颤抖了,他轻轻的退了出来。我和我的学生松了一口气。原来每一个动物都有它可爱的一面。我们应该保护弱者、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我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边读边感受,达到了教学目标预设的通过本文阅读,教育学生保护各种动物、保护大自然的目的。

附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等候高蒂”是“典范英语9”的第一本书,它主要介绍了丹尼的爷爷住院,所以等待爷爷的冠军赛鸽高蒂的重要任务就落在了十几岁的丹尼身上。然而,高蒂没有及时返回,丹尼只能骗爷爷,而不让他担心。故事写得很好,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激情来保护动物。这本书的语言很生动,有吸引力。本书语言适合学生积累语言,学会与他人交流。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已学会了一些关于保护动物的知识,但他们不能区分什么样的动物应该保护。所以这本书是老师帮助他们学会喜欢各种各样的动物一个很好的材料。

三、教学目标

1. 阅读故事并完成复述; 完成与阅读有关的课堂任务

2.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他们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阅读理解故事和分析故事情节

2.难点:如果学生预习不充分,会影响上课听讲效果

五、教学辅助设备:多媒体

六、教学设计和过程(略)

七、教学评估和反思

1. 教学目标的落实

1)教学设计的难易度与目标落实。本节课教学设计整体较好,通过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师教学的信心。对学生是一种很大的帮助。

2)教学活动设计的趣味性与激励作用与目标落实。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与教师设计的活动紧密结合,活动设计趣味性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好的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各种活动体验中学习了知识,练就了能力并且通过阅读与交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所升华,从保护自己家的赛鸽保护各种鸟类,再到保护大自然。

3)教学资源的利用与目标落实。由于本书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叙述的,因此学生读起来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2. 语言的输入与输出

1)语言输入材料为英语原版材料,难易度较合适。语言输入形式有语音辨析、词汇积累、朗读。

2)语言输出形式有判断正误的限制性练习、谈论感受的开放性口语表达及最后的写作训练。难度循序渐进,利于学生接受。

3. 师生角色

1)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在引导者、帮助者、调控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灵活性,应随着学生的反映和课堂需求进行适当的变化,教师边上课,边调整,让学生也保持一种新鲜感,学生会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2)学生始终处于课堂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的主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4. 教学活动设计

1)任务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交际目标的实现。

2)任务设计有利于语言的输入,适合学生的语言积累。

3)任务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5. 不足与改进

1) 有一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因此上课谈感想时,观点太简单。以后加强指导。

原点叙事:《卫风·氓》叙事新解 第12篇

关键词:原点叙事,叙事原点,时空,心理

线性叙事关注的是时间的叙事功能, 呈现为时空点的向前运动;空间叙事关注的是空间的叙事功能, 呈现为时空点的向心运动。对此, 笔者另有论述, 此不赘述。除此之外, 叙述者还可能站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点 (即叙事原点) 上, 观照、反思自身当下的存在状态, 任彼此相关的不同故事 (事件) 伴随思绪或意念肆意流淌, 向不同方向做发散状运动, 笔者将这种叙事形态, 称之为“原点叙事”。其基本图式是:

在原点叙事状态下, 时间丧失了物理长度, 只在叙述者的意识里运动, 似乎凝止于某一瞬间;空间也看不出实质性的变化, 只是依附于叙述者的心理时间, 并在叙述者意识的统摄之下, 最终融入这一瞬间。

不难发现, 原点叙述与叙述者的意识密切关联, 因而, 那些专注于心理描写的作品自然成为其滋生的理想土壤。《诗经·国风》亦不乏这样的诗篇。韩国东国大学白承锡教授指出, 《诗经》的心理描写手法主要有三:一谓“‘意识流’心理剖析”, 即“运用心理剖析的方法, 揭示人物深层意识的流动, 在一种跳跃的、幻想的、不太连贯的思维轨迹中反映广阔的社会画面”, 如《豳风·东山》《王风·黍离》《小雅·采薇》《鄘风·载驰》《秦风·无衣》《邶风·柏舟》《小雅·节南山》等篇;二谓“内心独白”, “就是借作品主人公之口, 运用‘内心独白’ (interior monologue) 的表达方式, 在倾诉人物或喜悦、或哀伤、或愤怒的情感活动中, 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展现出他们丰富的、复杂的、多重的性格特征”, 如《邶风·谷风》《卫风·氓》《郑风·褰裳》《召南·野有死麕》等篇;三谓“间接心理描写”, 就是“捕捉外物与内情的感应点, 借助自然物象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王风·君子于役》《秦风·蒹葭》《小雅·采薇》等篇。[1][P675-688]

白承锡教授所列诗篇, 《豳风·东山》《王风·黍离》可通篇视为“‘意识流’心理剖析”, 《邶风·谷风》《卫风·氓》可通篇视为“内心独白”。这些作品所呈现的叙事形态, 恰好具备了“原点叙事”的基本特征。

如《卫风·氓》。此诗向来是《诗经》叙事研究关注的重点, 这从CNKI数据库所收《〈诗经·氓〉叙事策略探析》《〈诗经·氓〉的叙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诗经·卫风·氓〉和〈孔雀东南飞〉叙事之比较》等论文题目即可见一斑。傅延修《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一书认为, 《氓》流畅地叙述了贸丝、谈婚、送渡、约期、盼婚、卜吉、成婚、自嗟、守贫、士贰其行、劳苦受虐、兄嘲、自悲、失望、回首当年、豁达自慰等16个连贯的事件, 同时指出:《氓》“在叙事史上还有独特的位置。第一, 它是有史可稽的首次被成功叙述的文学故事, 或者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圆满自足的叙事诗……。第二, 它开创了一种‘类蛇之自衔其尾’的叙述章法。……从甜蜜的初恋开始, 最后又在甜蜜的回忆中结束, 这种‘开端与结尾复合’的安排形成了一种封闭式的圆形叙述结构。……第三, 这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类……成为后世文学不断摹仿与重复的永恒母题。”[1][P121-122]其分析自成系统, 其评价亦不失精当。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 《氓》之16个事件似乎又并非完全连成一体:从“贸丝”到“成婚”的8个事件, 在时间维度上当属“过去”, “自嗟”则回到了“当下”, 甚至将前述事件统统拉到了“当下”;从“守贫”到“兄嘲”的4个事件, 又从“当下”回到了“过去”——如果把“兄嘲”视为想象之辞, 时间维度甚至延展到了“将来”;“自悲”“失望”2个事件, 再回到“当下”;“回首当年”则几乎是今昔情境的对比呈现, “过去”“当下”交替上演;而故事最后的“豁达自慰”, 又将时间定格于“当下”, 且不无黯然、无奈甚至“决绝”的意味。由此观之, 《氓》之叙事并未构成一个封闭、自足的系统, 叙述者“我”仿佛只是站在某一个时空点上, 追忆往昔, 感慨当下, 任思绪自由纷飞, 蔓延成事——这个时空点就是爱情 (婚姻) 尽头“车过淇水”的那一瞬间。如是, 其叙事脉络即可以大致分解为以下四个维度:

维度1.美好回忆:车过淇水, 恍惚间又回到从前——那时候, 我们在淇水边一见钟情, 偷偷相恋;那时候, 你看上去多么敦厚, 假装换丝来找我谈婚;那时候, 我们如胶似漆, 多少次送你渡过淇水, 一直到顿丘还依依不舍;那时候, 可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 是在是你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媒人;那时候, 因为婚期受阻你多么生气, 我们还悄悄约定, 一定在那年的秋天结为连理;那时候, 我多么渴望你早日出现, 每天攀上破土墙望穿秋水, 暗自流了多少泪水;那时候, 看到你涉淇而来, 我们有说有笑多么开心;那时候, 你又是用龟甲占卜, 又是用蓍草占卜, 都说我们是金玉良缘, 没有任何不祥之言;那时候, 你兴冲冲驾车而来, 带上我和我的嫁妆飞渡淇水, 满意而归;那时候, 幸福就像河边甜蜜的桑葚, 而我们就像馋嘴的斑鸠, 那么贪吃……

维度2.今时感慨:车过淇水, 此时桑叶已枯黄凋零, 再没有相送的依依不舍, 再没有迎娶的兴高采烈。独自面对滔滔逝水, 除了感慨, 只有追悔。多后悔和你相遇、相识, 多后悔轻易地沉溺爱河、委身于你。如今你那么容易就弃我而去, 而我走在被逐的路上, 居然还在想着曾经的甜蜜……

维度3.痛苦回忆:车过淇水, 水花无情地打湿车帷, 回忆再度将我淹没。自从嫁给你, 忍受了多少的贫苦酸辛。干不完的活, 挨不完的打骂, 无处诉说的悲凉……只能默默咽下苦涩的泪水。

维度4.今时感慨:车过淇水, 一切都已成为过去。说什么白头到老, 到老了还不是只剩下哀怨;说什么海誓山盟, 到头来还不是说散就散!淇水滔滔尚有岸, 沼泽漫漫亦有边, 我的痛苦缘何就无边无际、无休无止?罢罢罢, 既然恩断义绝, 不想也罢……

很明显, “车过淇水”的那一瞬间, 就是《氓》赖以叙事的“原点”。几度回忆、几度感慨, 均触发于这一原点, 如同生长其上的枝蔓;时空的流转、故事的演进, 始终维系于“我”之心绪, 看不出心理变化之外的物理长度。

与此相似, 《邶风·谷风》也是对弃妇心理的“摹仿”, 其叙事原点, 也是被逐的路上;从婉言相劝、恳请挽留到被“薄送我畿”、若有所悟, 从追述自己勤勉持家、救助邻里到恩爱成仇、终将被逐, 时空流转与故事演进始终凝结于复杂的心绪之上。再如《豳风·东山》, 以“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贯穿全篇, 营造了一个细雨蒙蒙、独行旷野的“归途”意象, 也为故事的展开创设了一个叙事原点。首章之对行军生活的悲苦回忆, 二章之对眼前景象的破败感触和即时再现, 三章之对妻子盼归的深切假想, 末章之对新婚之日的温暖回味, 都滋生于“我” (一个从军多年、解甲归田的士兵) 之内心, 没有跳出“归途”这一现实的叙事原点。

又如《王风·黍离》, 以“途径镐京”为叙事原点, 景由“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到“彼稷之实”, 恍惚之间仿佛穿越了浩浩时空;情由“中心摇摇”、“中心如醉”到“中心如噎”, 在不知不觉中步步深入, 在虚的景物变换和实的情感滋长过程中展开叙事, 时间之推移、空间之转换, 最终只是心理之微妙变化。这些作品, 无疑都从不同程度体现了原点叙事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白承锡.《诗经》之心理描写新探.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叙事设计】相关文章:

如何叙事作文教学设计03-23

《牲畜林》教学叙事 教案教学设计07-16

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与叙事艺术分析09-10

东方叙事05-06

叙事视角05-08

叙事研究05-24

叙事方法05-24

叙事特色06-24

情感叙事06-26

叙事批评06-27

上一篇:执法体系下一篇:集体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