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档案局范文

2024-09-14

国家档案局范文(精选11篇)

国家档案局 第1篇

4月1~3日, 省档案局经科处对大庆市档案局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第10号令情况进行调研, 走访了大庆市春雷农场、大庆市银浪牧场、黑龙江惠尔康庆新乳业有限公司、大庆市第五十五中学4家企事业单位。

为积极贯彻国家档案局第10号令, 大庆市档案局第一时间向所辖县、区档案局及高新区信息档案中心转发了文件, 并提出报送企业名录和完成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编制审核的时限要求, 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响应, 形成了市档案局牵头抓总, 各县、区档案局组织推进, 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调研组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反馈情况、提出整改建议的方式, 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欢迎。从调研情况来看, 4家企事业单位领导高度重视档案工作, 档案管理制度健全, 基础业务水平较高, 装具齐全, 安全防护设施齐备, 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工作, 调研组对大庆市档案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第10号令予以充分肯定。

国家档案局9号令 第2篇

《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已经2011年11月11日国家档案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 之日起施行。

局长 杨冬权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

为了建设覆盖人民群众的、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划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各级各类档案馆要贯彻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依法开展档案收集工作,将属于本馆收集范围的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收集进馆。

第二条各级综合档案馆依法接收本级下列组织机构的档案:

1.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及所属各部门;

2.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 3.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和单位;

4.人民政协及其常设机构;

5.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6.各民主党派机关;

7.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

8.国有企业、事业单位。

各级综合档案馆可全部或部分接收以上机构的下属单位和临时机构的档案。

乡镇机构形成的档案列入县级综合档案馆接收范围。

第三条新中国成立前本行政区内各个历史时期政权机构、社会组织、著名人物的档案列入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

本行政区内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形成的档案、涉及民生的专业档案列入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

经协商同意,综合档案馆可以收集或代存本行政区内社会组织、集体和民营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家庭和个人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用价值的档案,也可以通过接受捐赠、购买等形式获取。

第四条各级部门档案馆,收集本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形成的档案,但其中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档案,要按有关规定定期向综合档案馆移交。

第五条各级专门档案馆,收集本行政区内某一专门领域或特定载体形态的专门档案或档案副本。

第六条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档案馆,收集本单位及其所属机构形成的档案。国有企业发生破产转制,事业单位发生撤销等情况,其档案可按照有关规定由本级综合档案馆接收。

第七条省级以上(含省级)档案馆接收保管期限为永久的档案,省级以下(不含省级)档案馆接收保管期限为永久和30年以上(含30年)的档案。

第八条档案馆要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收集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副本。有条件的档案馆应根据国家灾害备份的要求,建立电子文件备份中心,开展电子文件备份工作。

第九条档案馆在收集档案时,应同时收集有助于了解档案内容、立档单位历史的资料,收集有助于管理和利用档案所必需的专用设备。

第十条各级各类档案馆要根据本规定制定本馆的收集档案范围细则和工作方案,经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施行。

第十一条本规定由国家档案局负责解释。

文明国家与政党国家 第3篇

随着西学与西制东渐,一批批有识之士竞相搬用西学概念与西制经验理解中国历史与社会,以此建构未来中国之想象,但伴随着这些不可不谓真诚之努力的是,中国历史与社会之特性被逐渐忽略、否定以至遗忘。虽然,在清末民初,梁启超和严复有回归传统、重新体认中华文明优越性之语,在五四运动后期,梁漱溟、杜亚泉及张君劢等人有兴起文化保守主义、发皇儒家道统之举,但在此后汹涌而来的政治大潮之中,学习与模仿西方之诸种挫败与紊乱所折射而出的重新认识和阐发中国历史与社会之特性的必要,却显得越来越没有必要了。

然而,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走出一条令世人为之惊讶且又困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虽因中西物质实力对比的变化而感到些许自信,但对经济发展重构原有社会和精神氛围所导致的棘手问题和困境充满不安与忧惧,而且亦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讨论揭示出的中国历史与社会之特性以及这些特性所具有的潜在与长远的意义把握不清。不过,至少有一点是清楚的,源自西方历史经验和西学的社会科学概念、范畴和原理在解释内涵着中国历史与社会之特性的中国崛起上已经捉襟见肘,而且中国在未来也绝对不会轻易地“融入”或“被融入”以欧美模式为预设并为欧美国家主导的所谓“文明世界”。

中国崛起以及围绕着“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展开的讨论给我们提供一个契机,摆脱种种西学定见所制造的“主义话语”,心平气和地寻找、发现、阐释乃至重新承认仍旧存留于我们之中,但并未被言明的历史延续性。可以想见,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的顺利发展必将与我们对中国历史与社会之特性的深刻自觉息息相关,而且我们的智慧、自信和力量也必将来自于对自身本质的深切把握。

何谓文明国家?

人们已经惯用“民族国家(nation-state)”这个术语来指称现代中国,而且现代中国作为自欧洲近代以来形成的由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之重要一员,确实呈现出民族国家的形态,但是单纯运用民族国家的概念,又难以解释现代中国的历史来源、族裔复杂性和幅员版图等因素。尤其,当人们观察到现代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持续数千年而不断之中华文明的延续,历经外患内乱而终为浑然一统之共同体的新生时,源自于近代欧洲战争与分裂经验的民族国家叙事,遂失去解释的效力。

尽管现代中国的确具有某些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它的独特文明根底、悠久历史和文明延续性,让其超越了民族国家,成为一个文明国家(civilization-state)。现代中国不仅是现代国际体系中一个主权国家,而且还代表了一个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互鼎立的中华文明体,拥有着与其他两大文明在某些方面相互共通但又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礼法制度和文明理想。现代中国之所以是一个文明国家,在于它继承了传统中国(天下体系)的遗产,又没有像其他传统国家那样,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发生裂变与消亡。传统中国之特性,以另外一种形态和必然性延续至现代中国。理解现代中国的前提,便是理解传统中国。

在传统中国,政统与道统合一,政权通过儒家思想与礼教来治理社会、维护自身之正统性和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准,同时儒家思想与礼教又依赖政权的庇护保证自身的贯彻与传承。政统护持道统,道统支撑政统。以儒家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便在政道合一的王权和朝贡体系的扩张之中,从中原传播开来,远至东亚。

在传统中国,虽有皇权在上,但政治治理的基本形式是精英政治。经受儒家经典教育的士大夫统治团体构成政统与道统的结合体,不仅担当治国理政的责任,而且还传承文明,保证社会的教化和伦理水准。士大夫是传统中国的中坚力量,中华文明体的维系最终是依靠这一群体。尽管于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士大夫传统从制度上中断,但士大夫的精神却为后代社会精英所继承。传统中国之所以能历经万险,转型为现代中国,便有赖于那些一代代具有身系天下大任的士大夫精神的政治精英。

大一统中央皇权有两个制度基础支撑,其一是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其二是以天下观念为基础的朝贡体系。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于秦代形成,其后虽有分封制和诸侯鼎立之重现,但在分合之中,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和大势。对秦以后的任何一个朝代和政权来说,谋求巩固或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都是重要的任务,而且它作为一种强大的历史惯性和地缘政治传统,仍旧约束着我们的政治选择。

在天下观念的引导之下,传统中国与周边地区和国家通过朝贡体系构成了一个天下秩序。天下秩序虽以传统中国的文明优越感和自我中心主义为基础,但它的理想却是“王天下”、“太平世界”、“天下大同”,而且虽然天下秩序具有等级性,但它却是开放的、包容的。朝贡体系的存在维持了东亚的和平与稳定。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华夏文明通过朝贡体系在东亚的传播,深深影响了东亚国家的语言文字、文化思想和政教礼俗,以至于这些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当它们力求通过去中国化来塑造民族特性时,陷入了截断历史起源、自我认知紊乱的局面。

传统中国自立于世界,数千年不倒,正是由于其内在的以儒家为核心的文明主义因素之传承,一如梁启超所说的“国性”(语言、文字、思想、宗教、习俗依次衍为礼文法律——“《大中华》发刊词”),只要“国性”存在,国家就会存在。传统中国不仅是一个政治体,更是一个绵延不绝的文明体。传统中国在近代与西方的遭遇,超出了经济、政治或军事意义,成为一种文明之间的碰撞冲突。由此,传统中国面临的任务比一般意义的民族国家更为艰巨,它所要做的不仅是谋求自立,而且还要进行文明的转型和更新。

西方列强通过武力打破传统中国“自成一体”的格局,强行将中国拉入“列国并立”时代。为了适应西方列强裹挟而来的民族国家潮流,聚集民力和资源进行现代国家建设,不少有识之士力图在人民主权观念的基础上,将传统中国塑造成一个民族国家,而这些努力仍旧不得不服从文明国家的现状。辛亥革命打着反满的汉民族主义旗号,但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孙中山便转而提出五族共和。其后,毛泽东提出“各族人民大团结”,也是力求适应文明国家这一事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了传统中国留下的文明国家遗产。无论是从政统道统合一的基本结构和精英政治传统,还是超越于种族民族主义的民族政策和中央集权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传统中国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因而,文明国家的这一事实,要求我们重新理解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历史进程,也同样要求我们以此为出发点来筹划现代中国的未来发展。

政党国家的兴起

传统中国在近代面临的危机是全盘性的,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无不遭遇重大挑战和质疑。当满清统治者有所悔悟,于1901年开始全面推进改革之时,他已经没有足够的中央权力和国家权威来掌控改革进程,遂在日益高涨的立宪运动中丧失主动权,最终在南方革命起义的打击之下,被赶下政治舞台。然而,中华民国几乎是在一次军事政变和强人的政治交易之中建立起来,整个社会的运转并未有深刻地改变,从西方移植而来的政治系统与传统中国的社会文化系统完全脱节,中华民国不仅不能重建中央权力、整合社会秩序,反而在肮脏的党争和政治丑剧之中,让国家分崩离析,社会状况日益恶化。在普通老百姓眼中,民国政府甚至不如晚清政府更有权威、更感习惯可靠。

中华民国的政治试验虽未缓解中国危机,但极为明确地凸显出解决中国危机的关键在于国家建设(state building),通过建立具有现代化取向的强大中央政权,推动中华文明体的转型,而要做到这一点,非要出现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动员大众力量参与革命,进以清除帝国主义和军阀不可。

马基雅维利曾在《君主论》中塑造过一个倡导新体制、新秩序,从民众之中获取力量,进而凝聚民众意志、打倒反动势力,以结束分裂状态、建立统一国家的新君主形象。葛兰西认为,现代君主就是政党,“通过它,那个得到承认并在行动之中多多少少得到维护的集体意志开始凝聚成形。”(《现代君主论》)自清末民初,中国就已进入政党政治的时代,但能够成为马基雅维里和葛兰西所说的“现代君主”、重整中华文明体的政党还不存在。即便是对于民国初年的国民党,孙中山也充满了失望之情,“……革命事业并没有完成,就是因为党之本身不巩固之缘故……党中的党员,均不遵守党中命令,各自为政,既没有盲从一致信服的旧道德,也没有活跃于自由中的新思想……。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决心重建向其本人宣誓、效忠的中华革命党,以此打造思想和行动统一的革命党,再度兴起革命,但此举招致往日同志的反目、离弃,并未真正实现。

真正在中国开创政党建国进程的事件,是1924年的国民党改组。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之下,国民党按照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进行改造,健全组织、纪律,强化对党员进行三民主义教育,使之成为“能宣传主义、运动群众、组织政治之革命的人才”,而且运用政党来动员群众参与革命运动,进而夺取政权,并使党成为“掌权之中枢”。重要的是,在此次改组之中,孙中山明确提出了政党建国的设想:“以党建国”,“先由党造出一个国家来”,“将党放在国上”,用“本党的主义治国”。一时间,在各种党报党刊和党人口中,充斥了“一切权力属于党”、“党国”、“党军”、“党化”等名词(《党员、党权与党争》,王奇生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黄埔军校的诞生,则为政党建国增添了一个利器,近代中国从此出现了一支服从政党领导、为主义而奋斗的现代军队。政党构想建国规划,通过吸收精英、宣传主义、动员大众来凝聚意志和力量,运用掌握在政党手中的军队,来扫清阻挡创建现代国家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适应了中华文明体在转型过程中对领导力量和权威的需要。

然而,国民党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成为一支如苏俄共产党或后来中国共产党那样的革命政党。在国共合作破裂与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国民党曾一度陷入党内分裂与组织涣散的状态之中,而且反共立场使其对工农运动感到恐惧,尽管党员人数大幅增加,但其中工农成分却急剧减少,阶级基础进而转向农村地主阶级、城市资产阶级、买办、官僚和各类投机分子,其动员工农大众的功能日益弱化,革命性逐渐消退。国民党在南京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之后,蒋介石仍旧不重视国民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建设。相比于党组织,他更喜欢依靠军队,并想通过建立以军权为基础的个人独裁替代党本身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统一。而且,在内部关于自身阶级基础的争论中,国民党左派提出应该代表工农小资产阶级,但强调国民党应该代表全民利益的声音却占据主流,即除工农之外,还应该代表地主、资本家、买办等革命对象的利益。国民党不敢明确自身阶级基础的模棱两可,固然有作为执政党的无奈,但搞全民党的后果便是国民党为那些强势地主、资本家和买办左右、利用,工农小资产阶级被弃之于外。国民党成为一个丧失革命斗争意识、腐化堕落的既得利益集团,最终在与充满活力朝气的共产党的斗争中,被民众厌恶、抛弃。

尽管国民党没有学到苏俄共产党之精义,未能成功地以党建国,徒有党治国家之名,但以党建国,通过政党国家(party state)来重建社会、经济和道德伦理的需要,仍然存在。1930年代民国政治学之中有关“民治和集权”的争论反映了这一点。与今日学界相比,民国学者反而能够摆脱各类意识形态之影响,对中国问题有更为切近、清醒的把握。一大批留学于欧美,熟谙西方政治制度和理论的法政学者, 如陈之迈、杨幼炯、蒋廷黼、萨孟武等,都敏锐地认识到当下中国的关键问题是建设现代国家,而建国事业的担纲者非一强有力之政党莫属,进而研究以党治国之要义,提出党治理论,把国家主义、党治主义甚至一党专政视为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王向明著《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国民党最终失败了,不过它体现了中华文明体现代转型的内在必然性,开启了创建政党国家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是对这一进程的深入推进。

在国共各自代表的不同政党国家前途的竞争之中,中国共产党赢得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就以党建国来说,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失败的地方取得了成功。中国共产党在严酷斗争中历练成为一个具有严密组织、严格纪律和坚定理想信仰的革命政党,而且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超越了苏俄共产党的革命经验和组织路线,除立足工人阶级之外,还通过土地革命将清末民初以来历次革命都忽略的广大农民群众动员与组织起来,为革命运动注入巨大能量,它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辨别敌友,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盟友拉入统一战线之中。旧中国一盘散沙,若要推动中华文明体的现代转型,就需要将民众组织和动员起来,中国共产党做到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华文明体赋予了新的形式,为它的现代转型奠定了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新国家的领导力量,除了它是国家缔造者之外,还在于现代化需要运用强大中央权力和国家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工业化,以及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国家体制,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体转型的历史演进之中,并给中华文明体带来新的活力。

中国共产党与文明国家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者,合乎革命的历史惯性、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现代化的需要。建国初期,为了促进政权稳固、国民经济恢复以至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进行了广泛拓展,建立起政党领导国家、国家控制社会的政党国家体制,并通过这一体制凝聚、集中权力,以调控资源、动员民众,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绩,除了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路线调整之外,主要是因为政党国家体制有效地保证了执政队伍的活力、政策稳定、行政高效和安定政治环境,而且不少中共党员干部仍然存留革命年代的出色德性以及儒家政治传统的仁政理念和民本主义,源自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新德性和儒家政治传统的老德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中立性。

近代中国的任何革命思潮和运动都产生于、并将复归于中华文明体之现代转型这个历史大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也不例外。百余年来,中华文明体之一代代优秀分子,从体制内儒家士人、体制外革命者到共产主义政党,莫不以焦灼心态力求中国以超常速度迎头赶上乃至超越西方文明,戊戌维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大跃进”和改革开放都是中华文明体自我更新生命力之体现,尽管其中有惨痛经验。然而,从中华文明体大转型的视野来看,尽管西方列强首次以武力打击中国的鸦片战争已经过去百余年,中华民族深受列强欺凌的历程也已成为历史,而且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成就令西人侧目,但中华文明体仍旧尚未走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扩张与支配之势带来的大危机,无论这个危机是由以暴力为手段的老殖民主义所表现,还是由以经济、文化和价值观等隐蔽形式为手段的新殖民主义所表现。在同西欧和北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竞争之中,中华文明仍旧处在相对劣势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国家体制不仅肩负让中国成为经济大国的责任,而且还理应立足于文明国家的视野,在中华文明体自近代以来遭遇危机的进程中,肩负扭转东西方文明之对比态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目前和未来,对于中国作为文明国家的复兴,政党国家的意义重大。

中华文明体的存在有赖于大一统国家的存在,而大一统国家的存在又有赖于国家统一和强有力中央权力的存在。就目前来看,政党国家体制是国家统一和中央权力的基本保证。从平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异、调节全局与局部关系来考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制发挥着重要的“统合体制”作用,党的组织机制能够在政府体系之外,有效地保证政令统一、维护国家团结。根据前苏联和东欧地区改革的教训,政党国家体制崩塌之时,便是统一国家解体之时,盲目推行政治民主化,带来的可能并不是有效运转的民主治理,而是发展停滞、社会分裂和族群争斗。政党国家体制并非不存在问题,但需要以人类本性之有限性为指南,在人类社会可以改善的固有限度之内,寻找解决政党国家体制之痼疾的方案。西式政治民主化的隐含前提是民族国家,而现代中国是一个有着多元民族和文化和谐相处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家,将西式民族民主国家(nationalist democratic state)的方案作为政治方向,其潜在后果便是中华文明体的消亡。中国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发达政治文明,固然在现代转型中曾面临重重困难,但其中蕴含的智慧,绝非可用“封建”、“专制”等预设了进化论史观和现代优越感的词语轻易否定。政党国家体制在今日的一些问题,当可回溯中国历代政治之传统经验,并借鉴西方政治智慧,在现代的、中国的政治处境中加以转化而采用。

中华文明体的核心是儒家文明,政党国家在运用儒家思想应对时下之问题,应对西方文明之挑战,重建中国社会之道德价值与精神信仰中,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一两年席卷欧美、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了以资本主义和现代自由民主制为核心的现代西方文明的危机。现代自由民主制的基础是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在将国家目标定位于满足以个人安乐为核心的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之时,公民责任和公共道德被忽视,在无节制的开放与自由之中,资本追逐利润的冲动被无限纵容。相比于西方文明,儒家文明在很多方面可以节制资本主义的弊端。与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学说不同,儒家的生活理想是伦理本位的,它强调集体主义、个人责任和“义利之辨”,将君子、大人等道德理想作为人生的目的,从而能够为被市场经济构建的社会提供相应的道德学说。然而,在复兴儒家传统之努力中,有不少不切实际的乌托邦主义“儒化”方案,他们不仅无视当下的现代性之确凿不移处境,而且也幼稚地从儒家教旨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正当性,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激进主义,殊不知儒家传统之复兴终究当以有益于当下社会为要。政党国家需要在各种思潮的纷争之中,明辨是非、利害,掌握推动自身改善和社会改善的主导权。

现代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但这不意味着现代中国人就可以仰赖历史遗产无所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危机是现代性的危机,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也在全球扩展,由此西方文明的危机已经超越了地域界限,成为所有拥抱现代性之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危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发展中遭遇的问题,虽有历史、体制和发展方式的特殊原因,但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消极后果。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来说,未来的问题不是亦步亦趋地学习西方,而是如何主动地从文明国家的视野出发,对现代性之利弊有清醒认识,从而确认那些优良的人类价值,并根据这些价值本身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体制。为现代中国重建价值体系,这一问题虽早在五四运动就已提出,然而至今尚未完成,而这一任务可以由政党国家来担当。只有当现代中国不仅仅拥有经济增长,还拥有建立于自身习俗和自我认同之上,足以令人称道的优良生活和礼法制度之时,人们方可说中华文明方才走出西方文明挑战所致的大危机,完成中华文明体之大转型。政党国家在未来30年的重大任务,就是如何对文明国家有自觉的意识,从文明国家传统之中汲取可待转化的资源,构建全新的现代中国。

国家档案局 第4篇

3月中旬, 国家档案局办公室下发“走进档案”征文活动通知, 4月1日, 省档案局下发了《关于举办“走进档案”征文活动的通知》, 得到了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各行业档案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省档案学会承担征文活动的组织与评选工作。截至5月下旬, 通过电子邮箱、邮寄、传真等方式共接收全省各地发来的征文152篇。投稿者有年轻的兰台新兵, 也有退休多年的老档案工作者;征文内容从档案工作、档案故事到档案人生;文体形式涵盖记叙文、散文、诗歌, 也有档案工作方面的论文。

6月初, 学会组织人员对接收的征文进行登记统计, 经过反复审阅, 多次筛选, 从152篇中选出63篇交到各位评委上会评审。在9月12日召开的征文评审会上, 11位评审委员会委员听取了征文征集和初评的情况介绍, 明确了征文评审的原则、标准和程序, 并对征文评选发表了各自的意见。随后, 委员们在认真审读了63篇入围优秀作品的基础上, 评选出一等奖4篇, 二等奖8篇, 三等奖15篇, 优秀奖20篇。在这次活动中大庆、牡丹江、大兴安岭、黑河、七台河、齐齐哈尔表现突出, 推荐稿件数量较多, 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国家档案局 第5篇

目录(第一批)》的通知

档函[2011]2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局,各计划单列市档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档案部门:

根据《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的要求,国家档案局编制了《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第一批)》。现印发给你们。

凡列入本目录的专业档案,是满足各项事业和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必须建立的档案种类,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专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的重点项目。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专业主管部门(多个专业主管部门的由排名在前的部门牵头)应根据本目录会同国家档案局负责编制相应种类的专业档案归档范围和管理办法。在国家出台相应制度前,各省级专业主管部门可会同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编制本地区的相应种类的专业档案归档范围和管理办法。

附件:《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第一批)》

国家档案局

二○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附件:

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第一批50种)

一、人事类

序号

名称

专业主管部门 1 干部档案

中组部

流动人员档案

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户籍档案

公安部

企业职工档案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二、民生类

序号

名称

专业主管部门 5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

民政部 6 伤残抚恤人员档案

民政部 7 殡葬服务单位业务档案

民政部 8 婚姻登记档案

民政部

社会保险业务档案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10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

卫生部 11 病历档案

卫生部

移民档案

水利部、三峡办、南水北调办

三、政务类

序号

名称

专业主管部门 13 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档案

中纪委、监察部 14 事业单位登记档案

中编办 15 人民检察院诉讼档案

高检院 16 人民法院诉讼档案

公安业务档案

社会组织登记档案

地名档案

行政区域界线档案

公证档案

普查档案

信访档案

四、经济类

序号

名称

会计档案

土地管理档案

地质档案

环保档案

城建档案

房屋产权登记档案

土地承包登记档案

高法院

公安部

民政部

民政部

民政部

司法部

统计局

信访局 专业主管部门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住房城乡建设不

农业部 31 信用档案

人民银行 32 审计档案

审计署 33 海关业务档案

海关总署 34 税收征管档案

税务总局 35 企业法人登记档案

工商总局 36 个体工商户档案

工商总局 37 商标档案

工商总局

食品安全档案

食品安全办、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林权登记档案

林业局 40 专利档案

知识产权局 41 地震档案

地震局 42 气象档案

气象局 43 银行信贷档案

银监会 44 证券期货业务档案

证监会 45 保险业务档案

保监会 46 测绘档案

测绘局 47 海洋档案

海洋局

五、文化类

序号

名称

专业主管部门 48 艺术档案

文化部 49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文化部 50 电影艺术档案

国家档案局 第6篇

《通知》提出,入汛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洪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各地汛期降雨将明显偏多,部分地区将有暴雨和大暴雨,并伴有短时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各级档案部门要高度重视汛期档案安全保管工作,针对今年雨量较大,次生灾害多的情况,提早做好各项准备,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档案安全万无一失。

《通知》要求, 各级档案部门要高度重视档案的安全保管工作, 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 把汛期档案安全保管工作作为档案工作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 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 确保档案的绝对安全;要全面落实防汛责任制, 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使安全防范工作思想到位、职责到位、指挥到位、措施到位;各级责任人要加强督促检查, 进一步完善有关预案, 组织应急演练, 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要严肃纪律, 服从各级政府和防汛指挥部的调度, 加强应急值守, 确保信息的及时上传下达。

国家档案局 第7篇

誚于洋

8月10日, 以国家档案局技术部主任王良城为组长的档案专项督察组一行3人来我省就贯彻落实《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规定》 (国家档案局8号令) 情况进行专项督察。在听取了省档案局副局长伊爱华就省档案局及13个市地档案局贯彻落实8号令情况的工作汇报后, 王良城主任对我省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8号令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指出:《规定》的发布实行, 是我国档案工作与时俱进的产物, 是推动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规定》对机关合理界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科学鉴定档案保存价值, 准确划分档案保管期限, 进一步提高机关档案工作水平, 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是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各级档案部门一定要以此为契机, 认真抓好《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宣传贯彻工作, 进一步推进机关档案基础业务建设, 努力提高机关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更好地为机关工作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会后, 国家档案局专项督察组对哈尔滨市、牡丹江市及宁安市、海林市贯彻落实8号令情况进行了督察。

国家档案局 第8篇

一、国家档案局10号令中相关企业档案规定的意义

1) 制定10号令的意义以及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为了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中完善, 以及对其法规一致的相关要求相适应, 我国国家档案局通过对过去的几十年中, 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结合市场经济的现状, 对所有制企业中各种经营管理中应归档文件的保管期限以及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做了明确的划分。在对企业各类相关文件材料的档案建立以及强化等方面, 在10号令中都有其相关的指南以及依据, 对企业相关档案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自律以及对档案资源的优化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 对10号令的颁布和实行还在遵守的以下几点, 其一, 在对10号令进行制定的时候要保证相关法规的一致性, 使市场经济体质的具体要求得到体现。其二, 在对10号令进行施行的过程中, 要坚持科学发展。其三, 在对10号令进行实施的过程中, 要注意跟上时代的脚步, 与我国国有企业生产、研发、管理和经营活动的相关特点以及企业发展的现状紧密结合。其四, 在执行的过程中, 对档案行政管理相关的部门以及企业的义务以及职责制定出相关的硬性规定, 使其责任明确。

2) 档案保管期限的灵活性和原则性。我国对10号令的颁布以及施行, 对企业相关档案的保管期限设置进行了重大改革, 其在施行过程中对企业相关档案的保管期限作了具体的划分, 大体分为短期、长期以及永久, 这一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与8号令相契合。其中, 档案管理保存的标时制从根本理念上都与三分法不相同, 对企业档案资源结构的优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没有利用价值的档案进行剔除的频率加快, 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档案的库存。10号令中对企业相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设置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 又坚持了档案管理的原则性。在对相关资料进行归档管理的过程中,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具体的保管期限进行设置。另外, 10号令在对档案保管期限进行划分的过程中, 还要对文件材料的载体进行考虑, 根据其载体种类对其相应的保管年限进行实际划分。

3) 为档案管理提供依据。在10号令中, 管理类档案概括范围很广, 其中包括企业生产管理、党群工作管理、行政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四个方面。在企业相关于档案管理工作, 其在管理方面的规范以及规章制度相对较少,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相关档案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 没有相关方面相对具体的参考依据。而我国国家档案局对10号令的颁布以及实施为档案行政相关的管理部门职能的履行提供依据, 对企业档案相关的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力度加强, 为企业档案的管理提供服务以及强有力的依据, 从而在根本上对企业相关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以及标准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10号令贯彻落实的措施以及建议

1) 对宣传力度进行加强。我国对10号令的颁布以及施行, 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相关档案管理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各个档案相关的管理部门以及企业中档案工作的管理人员的学习力度加强, 做好对10号令贯彻落实工作。在对10号令进行实施的过程中, 各级档案管理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印发相关的宣传材料、报刊、会议以及网络对其进行加大宣传力度, 另外还可以通过深入企业内部, 举办相应的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10号令进行相关的宣传。通过对10号令多种方式的宣传, 提高其知名度, 特别是其在企业间的知晓率, 从而使广大企业以及其相关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对10号令的了解掌握程度, 明白其主要内容以及颁布的重要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为10号令在企业中真正做到贯彻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加强学习培训力度。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各个相关档案管理部门的业务人员的学习力度进行加强, 在培训过程中将10号令相关的内容纳入进学习计划中, 组织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对10号令进行贯彻实施的过程中, 把其作为学习内容对相关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能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对内容的掌握, 对其相应的精神能够更透彻的理解, 做到一定程度上的条文熟知, 从而掌握实际运用能力, 使10号令能够更好的贯彻落实下去。对相关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这方面的培训, 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相关档案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对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在对10号令进行贯彻落实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各级相关业务人员以及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加强培训, 从而使企业中档案工作人员对10号令相关技能以及内容更好的掌握。

3) 对相应的监督指导进行强化。在对10号令进行贯彻落实的过程中, 各级相关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要对其相应的职责进行认真履行, 从而使企业对其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结合10号令的颁布实施, 对企业中各个主管部门之间的配合以及联系进行主动加强, 对相应的文件进行贯彻落实, 把企业中档案的管理工作纳入到企业的年度考核中, 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贯彻力度进行加强。在对10号令进行贯彻落实的过程中, 注意对企业之间的沟通以及联系进行主动加强, 对企业相关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以及监督工作进行一定程度的强化, 把10号令做到彻底的贯彻实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对10号令的颁布以及施行, 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相关档案管理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各个档案相关的管理部门以及企业中档案工作的管理人员的学习力度加强, 做好对10号令贯彻落实工作。另外, 在对10号令进行贯彻落实的过程中, 注意对企业之间的沟通以及联系进行主动加强, 对企业相关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以及监督工作进行一定程度的强化, 把10号令做到彻底的贯彻实行。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中完善, 以及对其法规一致的相关要求相适应, 我国国家档案局通过对过去的几十年中, 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结合市场经济的现状, 对所有制企业中各种经营管理中应归档文件的保管期限以及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做了明确的划分。本文通过对10号令在相关企业档案规定中的具体意义进行分析, 简析10号令在基础建设以及企业自律中的作用, 对其在贯彻实施过程中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基础建设,企业自律,国家档案局10号令

参考文献

[1]金科.加强基础建设, 促进企业自律——解析国家档案局10号令[J].中国档案, 2013.

[2]丁成明.扎实做好国有企业档案工作[J].四川档案, 2013.

专题讨论:国家免疫系统与国家健康 第9篇

众所周知, 免疫系统是生命机体抵御疾病入侵的保卫系统, 而国家免疫系统则是维护国家运行有序、协调、安全的屏障, 是保护国家机体健康的保卫系统。国家免疫系统由“自然系统屏护”、“经济系统防御”和“社会系统抗逆”三道防线构成。“自然系统屏护”防线是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 一个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脆弱和匮乏的国家, 其免疫系统功能具有明显“先天缺失”的特征。“经济系统防御”防线是保障国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 主要由国家规模指数、经济成长指数、国家主权信用等核心指标予以表达。“社会系统抗逆”防线是国家安全、有序、和谐运行的重要保证, 主要由反映社会公平、社会清廉、国民幸福、社会凝聚力数等核心指标予以表达。三道防线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耦合, 直接决定了其免疫系统的健康水平及其能力高低。

中国科学院国家健康研究课题组首次提出了“国家健康”概念, 并对全球45个样本国家的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中国的自然系统屏护能力排第38位, 与“脆弱国家”相邻;经济系统防御能力排第1位, 远高于第2位的印度和第3位的美国;社会系统抗逆能力排第16位, 在“一般国家”之列, 表明社会抗逆是我国免疫系统中相对薄弱的一道防线。此外, 中国免疫系统健康指数排第3位, 属于“盈余型”国家;中国免疫系统健康指数增长率是1.09%, 居第18位, 属于“均稳型”国家;综合聚类评估表明, 中国国家免疫系统健康状况较好, 属于“盈余-均稳”型国家, 这为中国抗击自然灾害、防范经济危机、保持社会稳定, 实现国家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

搜索国家队要履行国家职责? 第10篇

4月14日,国内媒体消息称,曾在谷歌总部数据中心担任工程师的王江,已出任人民搜索副总经理一职。这是继刘骏之后,第二位拥有谷歌技术背景的人民搜索高管。今年2月,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原副院长刘骏,加人人民搜索并出任首席科学家。

2月22日,另一位国家队员登场。由新华社和中国移动联手打造的搜索引擎——盘古搜索正式上线,覆盖了新闻、网页、图片、视频、音乐、时评搜索,提供过滤的内容。

入口争夺战剑指百度

“国家队”的出场使得搜索引擎老大百度的日子开始变得不那么好过了。自从谷歌退出中国之后,在搜索引擎领域百度呈现一家独大之势,但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人民网搜索引擎的上线显然酝酿已久,这或许将会成为百度国内最大的劲敌,而此前争议已久的百度‘一家独大’局面的改变也或将由此而加速。”

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迅猛势头显然已经引起了多方的重视。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网民总数达4.57亿,网民规模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已达3.74亿人。很显然,搜索引擎已经成为网民最重要的入口,自然其也就成为多方争夺的焦点。就连搜狐也表现出了争夺地盘的野心,“现在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百度基本上是垄断的,其他搜索引擎有没有机会?”张朝阳说,“我看到了一些希望的曙光。”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自从李彦宏被推上中国大陆首富的位置之后,百度的麻烦似乎一下子接踵而至。CNZZ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百度搜索引擎的使用率高达78%,位居国内第一,其次为谷歌10.16%、搜狗4.86%、腾讯SOSO3.43%,必应、有道、雅虎紧随其后。自从当当、京东和敦煌网等相继停止在百度投放广告之后,目前百度面临的挑战显然更多了。

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人民搜索总经理邓亚萍对于人民搜索未来突破百度等市场对手的封锁胸有成竹。“百度现在是众矢之的,地位和我那时候打球的感觉一样,第一和第二差距比较远。”她认为对百度不光是嫉妒,更重要的是学习。她说,百度应该学习中国乒乓球队的养狼计划,让对手强大起来再去打败,“我们本身代表的是国家,你不用打败我们,你应该多帮助我们,多给我们出主意。我们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履行国家职责”。

事实上,作为以索引技术为核心技术之一的搜索引擎,不应该偏离其本质。搜索引擎技术解决的只是用户在信息海洋中查找信息的需求,搜索中,用户体验始终应该被放在第一位。用户并不会关心你是不是在履行国家职责,如果这个搜索引擎不好用,不强大,那么就会被用户抛弃。这就如同失去受众的媒体,无法达到传播效果,会失去传播价值一样,失去用户的搜索引擎,自然也会失去存在的必要和价值。

背靠大树好乘凉?

事实上,人民网强大的产品服务平台和丰富的资源是人民搜索一大优势。另外,此次人民网推出的搜索口号是“面向华人,成为全球华人工作与生活的实用信息平台”,这与之前百度一直坚持的做最了解华人的搜索引擎似乎有着直接竞争叫板的含义。

今年年初,传闻称人民网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IPO(首次公开募股),融资额最多达8亿元。显然,背靠大树,人民搜索确实充分具备叫板百度的底气。

尽管希望能够成为搜索领域的第一,但人民搜索刚刚经历了一场人事的变动。被视作人民搜索创始人之一的官玉国曾负责人民搜索最初的一系列运营事务。2月21日,刘骏正式加入人民搜索并全面领导公司技术相关部门,这也意味着人民搜索完成了业务高管层面的迭代。巧的是,人民搜索高层换帅的第二天,盘古搜索正式上线。

在邓亚萍将新闻搜索作为突破口的战略下,人民搜索一度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默认搜索都是“网页”,盘古搜索和人民搜索则是“新闻”。不管是盘古搜索首页的“新闻进行时”,还是人民搜索首页的“正在发生的事”,都是新闻的聚合,且其搜索结果都来源于主流媒体,也就是说,是主流媒体新闻的聚合。

事情在不断变化。来自人民网内部的消息表示,人民搜索大规模招募研发人员,希望在新闻搜索之外,继续对搜索业务进行丰富和完善。在回归主攻网页搜索主线的同时,人民搜索推出口号:要在搜索引擎竞争中以技术取胜。

事实上,在搜索引擎领域打天下者,西方有Archie、Altavista、Inktomi、Google等,国内有百度。不管是人民网还是新华网,要想做好搜索引擎业务都需要向前辈们学习。微软亚洲搜索技术中心总经理王永东认为,搜索引擎需要注意实时性、社会性、地域性,同时还要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意图。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跟传统搜索不一样,未来搜索引擎不仅仅要理解用户的意图从而给出回答,还要帮助用户有效地完成他想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搜索引擎会变得更加智能。

找到搜索的出口

业内人士认为,本地搜索、移动搜索、社交搜索、垂直搜索,这是未来搜索引擎发力的四个主战场。目前微软的必应搜索引擎已经修改了界面以便能够包含更多的社交网络功能,从而使必应搜索引擎与谷歌搜索引擎呈现出不同。市场研究公司IDC和Forresterresearch的分析师都认为必应搜索引擎的社交搜索功能已经胜过了谷歌。

必应搜索引擎抓住了社交搜索,许多人都在利用这种搜索结果并且给予积极的评价。

而在国内,百度虽然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这并不代表其搜索引擎就能尽善尽美。CNZZ数据显示,百度尽管在搜索结果总量、检索结果页面的打开速度、检索结果即时性等方面比较突出,但是对于检索结果竞价广告、检索结果下载效果、微博搜索、购物搜索等方面的控制却落后于谷歌和SOSO等其他搜索引擎。也就是说,即便在最为核心的搜索领域,百度也不得不面临着来自谷歌、搜狗、SOSO等其他国内搜索引擎的挑战。

目前国内的中文搜索引擎市场竞争已日趋白热化,百度之外、谷歌、腾讯搜搜、搜狗等诸强环伺的局面已经形成,竞争门槛已经很高,新品牌想要生存必须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认为,媒体和舆情之间的变化,不仅仅要从内容观点去考虑,还要从技术平台、从营造共同的治理方式、从产业的市场规则去推动,其中也包括搜索引擎。“人民搜索承担着国家队的角色,要把国家利益放在最前面,这与其他搜索引擎有所区别。”熊澄宇说,但是不管是哪种技术,它的发展,主要动因之一都是人的需求。正像百度首席科学家威廉姆·张所说的,搜索引擎每天都要创新,微博搜索、社交网站等这些互动平台给搜索带来了新的挑战。

国家档案局 第11篇

一、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本质的同源性要求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基于委托和代理关系产生的。国家产生以后,国家的执政者受国家所有者的委托进行国家治理,成为国家所有者对管理国家事务的“代理人”。在现代民主法治制度框架下,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拥有者,但不能每个人都亲自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于是,人民通过选举各级政府机关将公共资源委托其进行管理,从而实施国家治理。在国家治理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是人民,代理人是各级政府机关。

国家审计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源于委托代理关系。如前所述,政府机关作为代理人承担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其在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拥有信息优势,而人民作为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于是,为了尽可能实现信息对称,委托人最大程度地获知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保证和促进国家治理的受托责任的充分履行,客观上需要一个独立于委托人和受托人的第三方,独立、客观、公正地对受托人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和评价。国家审计正是顺应了这一需求而产生的。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国家审计产生的根源与国家治理产生的根源是一致的。

二、国家治理目标与国家审计目标的内含性要求国家审计服从于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的目标取向是“善治”,善治的基本要素有10个: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参与、有效、稳定、廉洁、公正等。这些要素的实现程度越高,善治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在现实社会中,政府通过受托责任代表人民治理国家,需要通过建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等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走向善治。法治政府能促进合法性和法治的实现,责任政府能帮助责任性、回应性和廉洁的实现,阳光政府能增强透明性和参与度,效能政府能提高有效性、稳定性和公正性。

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以服务国家治理目标为前提,是政府治理的工具,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促进政府改进管理和决策、加强监督和增强责任心。刘家义审计长强调,“国家审计的目标是推进法治、维护民主、推动改革和促进发展。”

三、国家审计职能的深化,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

审计的职能反映审计的价值,并源于国家治理的目标定位,对国家审计职能的研究来自于国家治理所赋予审计的使命与职责,国家审计职能的发挥直接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需求,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要求审计职能不断深化。深化国家审计职能,实现国家治理目标,在国家治理导向下通过建立“责任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透明政府和法治政府”来促进国家治理“善治”目标的实现。

(一)国家治理导向下国家审计职能的新定位

传统的审计职能主要表现为监督、评价和鉴证三大职能。随着国家审计的不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计内容不断拓展,由简单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审计转变,从资金向资金、资产和资源“三资”延伸,从传统的合法审计向绩效审计拓展,经济责任审计也从县级领导干部向地厅级领导干部扩大,并逐渐扩大到省部级领导,行政领导和党委领导的“同步审计”使经济责任审计由行政领导干部向党政领导干部扩展。与审计内容变化相适应,审计职能也从广度上和深度上持续扩展。刘家义审计长强调,“当今世界,无论各个国家国体和政体如何不同,国家审计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在不断完善国家治理,进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主要发挥了“预防”、“揭示”和“抵御”三个方面的职能。“预防”是指审计自身固有的独立、客观、公正的特点和审计的权威性,有条件、有责任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早感知风险,尽早发出警报起到预警作用;“揭示”是指审计对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如违法违规、损失浪费、损害公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等各种行为进行披露,揭示体制障碍、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并依法处理和处罚,促进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的建立和落实,维护经济社会运行的健康安全;“抵御”是指审计不仅要揭示问题,更要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促进管理规范,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审计由于具备了上述职能,有利于推动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的建立。

(二)依法审计和审计公告制度有助于政府治理公开透明,促进法治政府和阳光政府的建立

通过坚持依法审计,促进政府部门依法理财和依法行政,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保障国家各项治理措施落到实处,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审计公告制度,是审计机关政务公开的一种形式,也是促进公共资金管理和使用部门推行政务公开的一种手段。审计公告制度是审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加强社会公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可以增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减少委托人和受托人的信息不对称,监督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整改,在提升经济社会管理水平,推动民主执政、依法行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审计也逐渐从国家本位向民众本位转变,受人民之托,发挥免疫功效,促使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职责,促进整个社会委托受托关系按既定规则有序运行。云南省创造性地开展了民选审计,审计计划项目通过网络公开征集人民的意见和建议,选择人民普遍关注的审计项目。通过广泛听取人民声音,征询民意,促进社会各界关注、参与和监督国家财政收支活动,建立和巩固政府和人民间的信任,提高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三)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强化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机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促进责任政府的建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贯彻执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内部管理情况以及廉政情况等方面的监督,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绩效与履职能力进行评价,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人格化”,为领导干部的任用及问责提供审计依据。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公共权力运行情况的监督,促进领导干部明确权利和责任,依法履行领导干部的受托责任,规范领导行使职权的行为,从而促进民主建设,促进政府治理监督机制的完善,促进政府部门公共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提升政府治理效率。

云南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以来,为进一步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经济责任审计以规范权力运行为目标,重点对领导干部任期内落实政府四项制度,加强自身改革和建设的情况进行审计。同时,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犯罪线索,注重从体制机制及政策措施层面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绩效审计有利于提高政府治理效率,促进效能政府的建立。

上一篇:兴隆公司下一篇:公民文化